⑴ 子夜讀後感
《子夜》這篇文章涵含了深刻的教育意義和思想意義,深刻地揭示了中國當時的處境和面貌。那麼,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子夜讀後感三篇,供大家閱讀參考。
寫成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子夜》,詩作家矛盾對己所處時代城市內部的變動與新生所展開的全方位描繪,它「包羅萬象的任務和事件之大之廣,乃近代中國小說少見的」。這其中,內外交迫的民族資產階級與依仗外權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較量,農民的破產和工人的抗爭,工商業的若內強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迷惘,都在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悲劇這一條主線上展開。
小說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多質的,處在多方面的社會關系和利益關系中,他呈現出各種矛盾和反逆的情態。不同於沒落地主階層的吳老太爺,他是現代社會中剛毅、果敢、有膽略、有魄力的民族資產階級新人。他抵制外國資本的侵襲,在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要挾利誘面前不失膽色,機緣到來的時候,他不擇手段地侵濁弱小資本家的產業,對付工人,他軟硬兼施,竭盡所能的剝削工人,鎮壓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專斷和狂躁的。吳蓀甫是詩強悍的,也是虛弱的,在他剛愎自用的氣概下掩蓋的是那紛亂惶惑,躁動不安的靈魂,積貧積弱並不斷受到外來資本擠壓的中國民族工業的生長環境,使吳蓀的才能無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是吳蓀甫潛在的個人性格的弱點,也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所致。
在《子夜》這部書中,許多事態情節平行共識,多線紛呈。交易商公債的起落消長,詩貫通始終的一條主線,還有知識分子和女性群體的線索、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攔敏的線索。盡管對農運的描繪在全書中有些游離,但是這些不同的敘述脈絡無意使整體布局張弛有致,錯落有序。
就語言風格來看,《子夜》長於對人物和場面的工筆描畫,客觀細致的情狀抒寫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來,起伏跌宕,舒緩有節,獨居才情。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際關系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必修課,人際關系的好壞可能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人生道路,關繫到一個人是否成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特立獨行的思想,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大不相同,追求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際關系網。社會是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復雜的,想到此處,我不禁翻開《子夜》細細品讀,想看看這部經典名著中的人物是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看看現代著名的作家茅盾是如何展現那個年代的人際關系。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子夜》是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1932年12月5日完稿。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子夜》共十九章,1933年1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先後被譯為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長篇小說。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有矛盾就必然會有斗爭,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子夜》是以吳蓀甫為中心,講述了他與妻子林佩瑤夫妻間神似離合的關系,與姐夫杜竹齋間「合作」的關系,與中小型企業老闆競爭的關系,與交際圈內朋友的關系,與工人上下級剝削的關系,著重講述了與趙伯韜之間斗爭的關系。
人際關系最基本的事親人之間的親情,吳蓀甫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家,在資本家的眼裡,一切事以金冊配錢至上,為了金錢,淡化了親情,文章中寫道「昨晚上吳老太爺斷氣的時候,蓀甫的臉上也沒有現在那樣憂愁。」吳老太爺的葬禮是一場變相的社交場所,而吳老太爺的去世,給吳蓀甫帶來的,也不是悲傷而是爭取到更多獲取金錢的機會。文章中還講述到,吳蓀甫與妻子神似離合的關系,例如:「吳蓀甫又接著說,少奶奶的矛盾復雜的心簡姿枝情,他一點沒有感到。」吳蓀甫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完全忽視了妻子的感受,甚至把在事業上的不愉快發泄到家人身上。文章中還寫道:「他的威厲的聲浪在滿屋子裡滾,廳內廳外是當差們恐慌。」在親情已經完全被金錢所取代,我認為吳蓀甫最後的失敗,就是太過看重金錢,想最大利益佔有金錢,當代社會中依然有很多,類似於吳蓀甫這樣的資本主義家,就是有太多這樣的人,近年來,離婚率才會不斷增加,離異家庭越來越多,還有許多無辜的孩子受到來自家庭的傷害。
人際關系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關系,就是職場關系。關於這點,吳蓀甫就做到盡善盡美,吳蓀甫與屠維岳是上司與下屬的關系,首先,他看重了屠維岳的才能,並將重任交給他,滿足他對權力的慾望,滿足他爭強好勝的個性。「吳蓀甫不說話,突然伸手按一下牆上的電鈴,拿起筆來在那張信箋上加了一句:『自莫干丞以下所有廠中稽查管車等人,均應聽從屠維岳調度,不得玩忽!」屠維岳幫吳蓀甫順利的解決了工廠停工的事件,使得吳蓀甫的工廠有一定時間的運轉。其次,吳蓀甫與杜竹齋之間的同事關系,他對待同事有好相處,相互探討,一起研究事業上遇到的困難。「說到這里,吳蓀甫和杜竹齋一齊笑起來;兩個人的眼睛都閃著興奮的光彩。」但最後由於金錢的力量戰勝了友情,杜竹齋的背叛,導致吳蓀甫宣告破產。如今這個社會,友情是否早已一文不值,是不是只要碰上利益威脅,就在也見不到學生時代純純的友誼,這成了我們深思的問題
人際關系中同情心,信任感早已灰飛不見,成為泡影。文章中吳蓀甫對朱吟秋的狠心,毫不講情面的吞並別人的廠。「何必呢?竹齋,你又不是慈善家;況且犯不著便宜了朱吟秋。」文章的最後,吳蓀甫對杜竹齋的信任,換來杜竹齋的背叛。「吳又勸杜和他一起湊足五十萬,並不斷鼓勵和激將,杜說:「冒險的事情我是不幹的,」最終導致吳蓀甫的慘敗,不禁思考,我們身邊的同情心是否也一點一點被磨滅,信任感也在一點一點的下降。在我們身邊有多少人,利用好人的同情心獲取利益,使得好人的利益遭受傷害,最後好人越來越少,那些真正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卻得不到幫助。
《子夜》的成功之處在於,茅盾刻畫出這一個個形象的人物,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還有反映出來的社會現實,這些都是該另我們深思的問題,人性美已經變得不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不再單純,需要不斷的琢磨。人與人的關系是多樣的,有與親人的關系,有與朋友的關系,有與上司、下屬、同事之間職場的關系,妥善處理好人際關系是生活是否美好的.重要保障,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都會有一定的幫助的,對於吳蓀甫的人際關系,要一分為二,身為讀者要學習他好的方面,比如:與朋友之間,與同事之間。注意他的弊,比如:與家人之間,與弱小者之間。
關於《子夜>.人物之間人際關系的研究還有很多層方面,這篇文章主要研究吳蓀甫的人際關系。其實還有很多有特色人的人際關系值得研究,比如說:交際花徐曼麗,為什麼徐曼麗能成文交際花;比如說:律師李立亭等等。希望這篇報告能引起每個人對人際關系的思考。
帶著幾分對大師的尊重與敬仰,我翻開了《子夜》,挺厚重的書,隱約著透露出一種滄桑感。一排排宋體字,方方正正,卻展示了一段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經歷。
《子夜》是這樣為我們展開故事的情節的:絲廠老闆吳蓀甫雄心勃勃,要在他已有的實業之上不斷發展,再擴大自己的資本,成立大型公司。可是他生不逢時,大停工好不容易才在手下屠維岳的幫助下平息。穩定了工廠後的吳蓀甫不斷努力,終於合夥成立了一個銀行,低價收購了八個小廠,專營生活用品。可是由於戰事不斷,嚴重影響了銷售,資金也周轉困難,扼住了企業發展的喉嚨。在吳蓀甫和合夥人的堅持中,趙伯韜盯上了吳蓀甫的產業。他使用了不少手段,最後,在氣力不支下,他使用了殺手鐧:他要以「國內公債維持會」的名義,電請政府下令禁止賣空,他還直接去運動交易所理事會和經紀人會,慫恿他們發文要增加賣方的保證金,增加一倍多。正好是賣空方的吳蓀甫只好請自己的姐夫杜竹齋投入強大的資金在賣空方中,或能一搏,誰知杜竹齋背叛了自己的妻弟吳蓀甫,將資金投向了趙伯韜。最終,吳蓀甫破產了。
在《子夜》中,作者茅盾為我們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最重要的當然是主人公吳蓀甫,他魁梧剛毅、有財有勢、有勇有謀,卻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建造一個大型工業公司時,由於復雜因素的交迫下而慘敗;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不僅有政界作後台,在軍界里也有很深的關系,人稱「公債場上的魔王」,正是他將吳蓀甫逼入絕境……
《子夜》雖是弘篇巨制的大手筆,但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從開頭和結尾就可以看出。開頭,大上海的軟風一陣一陣吹上人面,蘇州河幻成了金綠色,輕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江邊充斥著「光、熱、力」,此時的吳蓀甫有財有勢,氣派威風;而結尾,吳蓀甫的工廠、銀行、公館全都沒有了,自己的夢當然也破滅了,慘敗於趙伯韜的吳蓀甫帶著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嶺消暑。一頭一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讓我們驚嘆於一位民族工業巨子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塗地的悲慘。
讀完《子夜》,感慨之餘,我靜靜地思索,《子夜》就像是一本歷史書、政治書,告訴了我們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告訴了我們只有追隨共產黨領導的正義之師,才是解放中國的惟一出路。
⑵ 求茅盾的《子夜》的感受、評價和簡介
簡介: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固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評價:
通過吳蓀甫與買辦資產階級既聯合又斗爭這條主線,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下,國民黨軍閥間的大規模內戰中,民族工業破產,農村經濟凋蔽,民不聊生的情景。
通過吳蓀甫與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資產階級為了自保,加緊對工人階級的剝削,謳歌了工人階級的革命精神。
通過吳蓀甫與雙橋鎮農民的沖突,揭露了民族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共同壓迫農民的罪行,表現了農民運動的波瀾壯闊,從而展現了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從城市到農村的廣闊社會面貌。
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說明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國民黨政府統治下,資本主義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駁斥了中國托洛茨基派的「謬論」。
感受:
作品既寫了鄉村,寫了鄉村混亂的農民暴動;又寫了城市,寫了城市中資產階級的阿諛我詐,寫了城市中工人的罷工,寫了城市中的知識分子的紙醉金迷。
作品雖然線索眾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鄉村這兩大線索中,以城市為主;在城市的眾多線索之中,又以資本家之間的爭斗為主。而且作品前後呼應,迴旋開合,運用自如。
(2)電影子夜矛盾觀後感擴展閱讀:
茅盾的作品以描述「大時代」、「大場景」著稱。與二十世紀以來注重心理描寫,敘事結構的現代派不同。
茅盾創作里所體現的是一種類似於左拉或巴爾扎克式的「古典式雄心」,那就是試圖在小說里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這種「社會網路全書」式的敘事方式,在今天很容易遭到深受「現代風格」影響的讀者與研究者的忽略與批評。但作為一部小說而言,茅盾的《子夜》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他自己理想的高度。
原文:
從橋上向東望,可以看見浦東的洋棧像巨大的怪獸,蹲在暝色中,閃著千百隻小眼睛似的燈火。向西望,叫人猛一驚的,是高高地裝在一所洋房頂上而且異常龐大的霓虹電管廣告,射出火一樣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綠焰:Light,Heat,Power!
這時候這天堂般五月的傍晚,有三輛一九三○年式的雪鐵籠汽車像閃電一般駛過了外白渡橋,向西轉彎,一直沿北蘇州路去了。
過了北河南路口的上海總商會以西的一段,俗名喚作「鐵馬路」,是行駛內河的小火輪的匯集處。那三輛汽車到這里就減低了速率。第一輛車的汽車夫輕聲地對坐在他旁邊的穿一身黑拷綢衣褲的彪形大漢說:
「老關!是戴生昌罷?」
「可不是!怎麼你倒忘了?您準是給那隻爛污貨迷昏了啦!」
老關也是輕聲說,露出一口好像連鐵梗都咬得斷似的大牙齒。他是保鏢的。此時汽車戛然而止,老關忙即跳下車去,摸摸腰間的勃郎寧,又向四下里瞥了一眼,就過去開了車門,威風凜凜地站在旁邊。
⑶ 子夜第一章的讀後感
茅盾的女性形象從《蝕》三部曲開始, 到《子夜》
時發生了重大變化。前者是以風雲變幻的大時代為
背景, 寫幾位女性角色的命運浮沉和拼搏奮斗, 她們
是和整個民族、時代聯在了一起, 參與完成運亮了男性化
的主流敘事; 後來的《子夜》展現了中國都市的現代
環境中的女性。這些女性形象, 並非作家和作品敘述
的重心, 較少地滲透了作家主觀因素, 作為國家民族
話語大敘事行程中的陪襯, 她們和現實女性的非主
流、非主體的地位更相適應。《子夜》中眾或頃女性所生活
的環境吳公館, 酷似《紅樓夢》里的大觀園, 是一
個亂世風雲中的人間仙地, 是旁團寬容納一群游離於時代
潮流之外的邊緣人物的一個樂園。《子夜》里的資產
階級青年男女都是有著作者本人的生活體驗做前提
的。作者無意中把一些女性們進行了美化, 彷彿北歐
神話中的女神降臨到現代的吳公館。絲廠的女工們
卻是在地獄中掙扎的廉價勞力, 絲毫沒有女性的溫
柔美。這種對照或許可以說明, 林佩瑤姐妹、張素素
等人更凝結了作家的生活體驗和審美感受, 更符合
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模式。本文試圖就這一類女性
形象, 進行一次個人化的重新解讀。
⑷ 《子夜》觀後感
《子夜》觀後感
《子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准備和構思的過程。
茅盾對於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有比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實際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義者,同鄉故舊中有企業家、公務員、商人、銀行家,並且常和他們來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業的情況,有一段時間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發狂地做空頭,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辦什麼廠」當做是「日常課程」(註:《我的回顧》,見《茅盾自選集》上海天馬書店1933年4月初版)。當時學術界正在展開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茅盾將親自看到的社會現象同論戰中一些理論對照,這就增加了他寫作《子夜》的興趣,決定通過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回答托派散播的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在寫作《子夜》的時候,作家又充分地運用了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獲得的社會經驗。他說:「當時在上海的實際工作者,正為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而很忙,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我那時沒有參加實際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過實際工作的經驗,雖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對於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工作的困難情形,大部分我還能了解。」(註:《〈子夜〉是怎樣寫成的》,1939年6月1日《新疆日報》副刊《綠洲》)過去的這段經歷,以及這一時期參加左翼文藝運動,接近革命者所得來的具體感受和間接經驗,不但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同時也使他有可能對客觀現實作出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關於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毛澤東同志曾經作過深刻的分析。他在說明由於帝國主義的爭奪中國,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造成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混戰之後,接著說:「伴隨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軍閥混戰而來的,是賦稅的加重,這樣就會促令廣大的負擔賦稅者和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發展。伴隨著帝國主義和中國民族工業的矛盾而來的,是中國民族工業得不到帝國主義的讓步的事實,這就發展了中國資產階級和中國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中國資本家從拚命壓榨工人找出路,中國工人則給以抵抗。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商品侵略,中國商業資本的剝蝕,和政府的賦稅加重等項情況,便使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更加重了,農民則更加仇恨地主。因為外貨的壓迫,廣大工農群眾購買力的枯竭和政府賦稅的加重,使得國貨商人和獨立生產者日益走上破產的道路。……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面之下,處在怎樣一種混亂狀態之下。就知道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樣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會要到來。」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里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復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這是茅盾作為我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最值得重視和學習的地方。
⑸ 子夜主要內容及讀後感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小說塑造了以吳蓀莆、趙伯韜為首的眾多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同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及其歷史命運,揭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闊的生活畫面,展現了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悲劇。作品人物眾多,情節豐富。
日記《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或稿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
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同時,《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x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
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所以,《子夜》在全局上不僅具有史詩般的宏偉,在細節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委婉,他宏圖巨制般的展現了三十年代舊上海的奢華與滾滾商機,也極其細膩的描寫了吳蓀甫這個生不逢時的民族資本家,具體展現了吳蓀甫作為一備團做個民族資本家身上所具有的投降性和斗爭性。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漢族,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仿衡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里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
⑹ 茅盾子夜讀後感
寫成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子夜》,詩作家矛盾對己所處時代城市內部的變動與新生所展開的全方位描繪,它「包羅萬象的任務和事件之大之廣,乃近代中國小說少見的」。這其中,內外交迫的民族資產階級與依仗外權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較量,農民的破產和工人的抗爭,工商業的若內強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迷惘,都在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悲劇這一條主線上展開。
小說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多質的,處在多方面的社會關系和利益關系中,他呈現出各種矛盾和反逆的情態。不同於沒落地主階層的吳老太爺,他是現代社會中剛毅、果敢、有膽略、有魄鄭改段力的民殲褲族資產階級新人。他抵制外國資本的侵襲,在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要挾利誘面前不失膽色,機緣到來的時候,他不擇手段地侵濁弱小資本家的產業,對付工人,他軟硬兼施,竭盡所能的剝削工人,鎮壓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專斷和狂躁的。吳蓀甫是詩強悍的,也是虛弱的,在他剛愎自用的氣概下掩蓋的是那紛亂惶惑,躁動不安的靈魂,積貧積弱並不斷受到外來資本擠壓的中國民族工業的生長環境,使吳蓀的才能夠無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是吳蓀甫潛在的個人性格的弱點,也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所致。
在《子夜》這部書中,很多事態情節平行共識,多線紛呈。交易商公債的起落消長,詩貫通始終的一條主線,還有知識分子和女性群體的線索、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線索。盡管對農運的描繪在全書中有些游離,但這些不同的敘述脈絡無意使整體布局張弛有致,錯落有序。
就語言風格來看,《子夜》長於對人物和場面的工筆描畫,客觀細致的情狀抒寫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來,起伏跌宕,舒緩有節,獨居才情。
時常在想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一個時代,卻又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吳蓀甫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不能說「不」,因為他沒有權利,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下,他卻有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他毅然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他毅然挑起了發展民族工業的重擔,高舉起民族工業的旗幟,雖然他最終還是走向了「買辦化」但這其中有他太多的無奈和不得已。
「獰笑」是書用的中描吳蓀甫用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似乎又給他那多包的紫臉增添了幾分猙獰,能夠想像出那是一副怎樣的面孔。那如何來解讀這樣一副令人發顫的面孔呢?我想應該從歷史發生的大背景下去剖析。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吳蓀甫,他只能去適應時代,而不能去改變一個時代。外國廉價物資的輸入,使大量資本外流,國內買辦資本家的阻撓,還有軍閥的混戰,都讓吳蓀甫所創辦的民族工業的發展步履維艱,民族工業的前景一片渺茫,這時他的內心是被怎樣的焦灼著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工人風起雲涌的罷工浪潮,投機商的投機倒把,軍閥官僚的貪得無厭,無不煩擾著他,讓本該就不痛快、安寧的心再加重一層負擔,讓本該早就怒浪滔天的心海更是涌動著翻天的巨浪。他怎麼對付?他怎麼面對?他又怎麼發泄?也許他只有「獰笑」了,或許這「獰笑」更多的是憤怒的笑,是無奈的笑。
讀完此書後,我深深了解了吳蓀甫的無奈和無助。說他是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我覺得一點都不為過,他就是一個英雄,雖然這個英雄當得太艱難,或許你會反駁,沒有那個英雄是輕松的,但我們平常所說的英雄,他們都有具體可觀的事跡擺在那兒,一目瞭然,被他們的英雄壯舉所感動,並為之贊譽。然而吳蓀甫他有什麼事跡呢,又有什麼令人感動之處呢?但他所克服的是拿個時代的矛盾,處於那樣復雜的矛盾漩渦中,他用魄力、能力還有勇氣去證明自己。他沖上前去了,為中國的民族工業奮鬥了,努力了,雖然他最後還是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但在那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能夠讓他成功嗎?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歷史大舞台上,他又能夠怎樣呢?
吳蓀甫也有作為一個民族資本家的苦衷。其實,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獨立地站起來,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又何嘗不想不向那些投機商、軍閥喊譽官僚低頭。可是這些在那個時代是天方夜譚,吳蓀甫這顆本該發出光輝的民族工業之星,卻要面對隕落的悲劇!
盡管一眼就看出現行版諸多刪改處,有些地方「臉譜化」了很多,但是不失為一幅30年代整個社會風情長卷(盡管敘述以上海為中心)。
首先,資本家這些描寫就跟香港商戰片極其相似。所以這點絕不是像傳統認為最出彩的地方,其實是以中原混戰為背景的結構,讓人頓時進入了那個歷史時空,明白了多處政治對比勢力。
第二,寫知識分子的那些也特別有意思。范博文這樣的詩人,是有典型意義的,盡管作者對他的描寫最後來了「華麗的轉身」(受後來影響吧),但是小資式的苦悶情節非常到位,杜家兩叔侄的政治%主張,文藝氣息,吳芝生和很多年青人一樣,都認為只要一個問題解決就能拯救整個社會的想法很寫實,三位年青女子不同的性格生活雖然都不及第一點深入,都可以看作那時知識青年界的典型思維生活方式,而且這是有穿越時空意義的,作者的態度沒有大書特書,也沒有大批特批,非常客觀,很好。(這跟巴金等人就不同)
第三,對共#產#黨正面反面的描寫,很有趣,每個人也可以看出各種不同的內容。難怪四人幫時期要被禁了
當然吳少奶奶和黃埔軍校「長統馬靴,黃色軍裝」的雷參謀,那段過往的歲月與今昔的對比,更惹人深思。「祖上兩代侍郎,當今兩代父與子」的矛盾這些細節讀起來,一筆勾勒出時代背景的風貌,令人無限遐想。
茅盾先生的《子夜》寫出了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們生存的困境。外有連連的戰事,內有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們的打壓。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像吳蓀甫一類想以工業振興中華的宏偉夢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樣,飛得再高,也終究逃不過破碎的命運。
吳蓀甫是民族工業資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機智果斷,抱負遠大,在上海那個燈紅酒綠拜金的大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強干,為自己的夢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氣吞並了八個小廠,想成為工業界領袖;他與大興煤礦公司總經
王和甫等人創建了益中信託公司;也曾在公債市場上狠賺一筆。但是他生不逢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能夠讓他施展自己的才略。雙橋鎮的農民摧毀了他在家鄉經營的產業;他苦心經營的絲廠工潮迭起;處心積慮組建起來的益中公司又因為產品滯銷而成為箍在身上的「濕布衫」;在公債市場上又飽受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但是當他想放棄時,他仍對自己說:「不!我還是要幹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系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這是《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盡管吳蓀甫最後終因為在公債市場與趙伯韜的角逐失敗而破產,他的這一句話,還是給我留下了無數的感動與欽佩。
但是在欣賞吳蓀甫的同時也得承認他的短處。
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不振,想吸盡工人的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這些都是他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他自尊心太強,太死要面子,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為他安排下的失敗命運。他只能夠用偽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心中承載了太多,以至於當他破產時,他想到了自殺。直至小說結尾,他身邊所剩之人已寥寥無幾了。他的自私,貪念,利慾使他「身邊的人」漸漸離開了他。他的悲劇結局也許是從開始就已註定,也許吳老太爺的死就是他命運的伏筆。
此外,《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環境的描寫。例如它用「天空張著一望無際的灰色的幕,只有西邊的天空像是破了一個洞,露出小小的一塊紫雲。太陽倉皇的面孔在這紫雲後面向下沒落。」這種平淡的環境描寫,以及其他一些惡劣的環境描寫暗示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茅盾先生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託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鮮明顯示人物性格。「他絕不為寫景而寫景,寫景即為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了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⑺ 矛盾的《子夜》讀後感
子夜讀後感
茅盾的《子夜》,當初看的時候沒想那麼多,只是有點閑,或者說懶,懶的做別的,就找個大磚頭打發時間,沒想到自己能看進去。
心想著也就十幾頁,頂多幾十頁,就繳槍了,沒想到,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看完了。
《子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准備和構思的過程。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1930年5月的一個夜晚,上海灘工業大亨吳蓀甫和吳二小姐芙芳、姑老爺金融財閥杜竹齋正在戴生昌輪船局迎候從老家雙橋鎮避亂而來的吳老太爺。靠《太上感應篇》作精神依託、二十五年不曾跨出書齋半步的吳老太爺,實際上已是一具古老的僵屍,一到上海,資本主義都市的氣息立刻使他風化了。吳老太爺因刺激過度得了腦溢血,當晚就咽了氣。第二天,吳府大辦喪事,各種人物雲集吳家。主人公吳蓀甫因投有巨大資產的家鄉雙橋鎮農民造反,城裡的裕華絲廠工人怠工,顯得很是憂愁。但當他聽到杜竹齋講到金融買辦趙伯韜、尚仲禮要拉他們組織秘密「多頭」公司,搞公債投機時,眼裡馬匕閃出興奮的光彩,丟下喪事立即找趙伯韜談判,心裡構思著一個大計劃:吞下一切中小嘩敏實業家,成為工業霸主。他和太平洋公司總經理孫吉人、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幾番籌劃終於搭茄成功,組成了實業界財團「益中信託投資公司」。吳蓀甫在公債投機中得手,「益中」僅花五六萬就吞並了估價30萬的八個廠。吳把匯集的全部資產做起公債來,先做「空頭」,後改做「多頭」。趙伯韜是上海公債市場里的魔王,有美國人撐腰,又和軍政界有聯絡,神通廣大。他要搞金融托拉斯來控制工業資本,並揚言要「直逼到吳老三垮台,益中公司倒閉!」吳蓀甫既要擴廠搞實業,又要搞公債投機,資金緊缺。杜竹齋又在節骨眼上退出益中。一些儲戶紛紛要求提前取款。為了與趙伯韜斗到底,吳收買趙的情人劉玉英、經紀人韓孟翔做內線。但是閻軍突然全線出動,四天之內要打到濟南,公債猛跌,「多頭」面臨慘敗的威脅。為了轉嫁危機,吳蓀甫下令工人工資按八成扣發,鬧事者以武力鎮壓!工賊屠維岳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濟於事。工潮掀起,吳蓀甫被困在廠內,如驚弓之鳥,狼狽地從後門溜走。為了擺脫煩惱,尋求刺激,吳蓀甫一夥帶上交際花徐曼麗去江上游樂,由於開足馬力,結果撞翻了一條舢板。趙伯韜找上門,揚言要實行全面經濟封鎖。益中終於敗給了西方的「洋行」和東方的「會社」。吳蓀甫感到自己要山窮水盡了。但他還是孤注一擲,要和趙伯韜進行最後的較量,甚至把吳府住宅的地皮都押了出來。「多頭」與「空頭」決戰的時刻到了,趙伯韜掌握了吳蓀甫一夥的底細。吳最後拋出150萬「裁兵」公債,這時如果杜竹齋能加入吳的行列,吳就能取勝,但是杜竹齋趁他們壓價時站到了趙伯韜的一邊,大量扒進。吳蓀甫一敗塗地,准備用手槍自殺,但並未開槍。最後吳蓀甫與少奶奶在子夜的鍾聲里出碼頭避暑去了。
通過上述這亂枝枝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他們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中國民族工業這樣一個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達到他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托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除吳蓀甫外,茅盾在《子夜》中還創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狀態都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深刻印記。屠維岳是吳蓀甫手下得力的鷹犬。正象作者著意渲染吳蓀甫的才乾和魄力一樣,他也用不少筆墨渲染了屠維岳的「機警、鎮定、膽量」。吳蓀甫不能改變自己的失敗命運,屠維岳的陰謀詭計也終於破壞不了排山倒海的工人運動。越伯韜是美帝國主義所拳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產物。他憑借蔣介石的法西斯政權的力量,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具有壓倒吳蓀甫的優勢。他不僅操縱了上海的公債投機市場,而且還一手扼住了民族工業的咽喉。他狡獪、陰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無恥。作品雖然對這個人物的政治社會關系揭示得還不夠充分,但從篇幅不算很多的描寫中,已經淋漓盡致地刻劃與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馮雲卿是在土地革命風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農民的血汗拿來換取大都會里的「寓公」生活,同時在公債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通過他用自己女兒作「美人計」的一幕丑劇,作品一方面尖銳地揭示了走向滅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無恥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劃了趙伯韜的卑鄙的形象。馮雲卿的活動所佔篇幅雖然不多,但卻是全書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如賣身權門、依靠資本家錢袋過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類所謂的「教授」、「詩人」,也都寫得各具有特色。作者曾說,他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連鎖到現在本書的總結構之內」,這個打算雖然沒有全部實現,但從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物身上也多少顯示了當時某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墮落、空虛的精神面貌。
茅盾特別擅長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他不是對它們作靜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寫,而是在時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銳的矛盾和沖突里來時行細致、深入的刻繪。他讓吳蓀甫同時在幾條戰線上作戰,讓他不斷處在勝利和失敗的起伏的波瀾里,時而興奮,時而憂慮,時而指揮若定,時而急躁不安。這樣,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毫發畢露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杜竹齋的唯利是圖的性格,在公債市場的決戰階段顯得分外清楚。李玉亭兩面討好的豪門清客的心裡,在吳、趙兩家明爭暗鬥最為緊張的時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託人物情緒的變化,藉以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寫景即所以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人物的語言和敘述者的語言,都能隨故事和人物的性格發展變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讀者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子夜》的藝術結構是宏偉而謹嚴的。全書共十九章,一、二兩章交待人物,揭示線索;此後十七章,一環扣緊一環,頭緒繁多而又有條不紊,各有描寫重點而又共同服從於全書的中心。第四章寫雙橋鎮農民起義,雖然這條線索沒有得到繼續發展,對全書說來使人略有游離的感覺,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面貌,顯示了吳蓀甫與農村封建經濟的密切關系和他對農民起義的勢不兩立的態度,仍然是全書的一個重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組成部分。貫串全書的主線是吳蓀甫和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但與此同時,又或實寫,或虛寫,處處顯示革命力量的蓬勃發展。最後結尾處側面帶出工農紅軍的日益壯大,以此來對照吳蓀甫失敗的命運,指出了中國的真正出路所在。
《子夜》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同文學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樣,茅盾特別注意於研究人以及人和人的關系。他有廣泛的社會經驗,又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各種現象,揭示其重大的意義,形成作品的主題思想。《子夜》的孕育和產生正是這樣的。茅盾對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和《儒林外史》特別喜子,又曾廣泛地閱讀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對中外優秀文學遺產,他都能經過咀嚼,消化而加以吸收,取精用宏,「消化了舊藝術品的精髓而創造出新的手法」。這也是《子夜》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工農群眾運動的描寫,在《子夜》中不能算是成功的地方;特別是描寫工人罷工斗爭,缺點更為明顯。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來描寫這方面的斗爭,一方面是想展示作為民族資本家的吳蓀甫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這種描寫來批判當時「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但是因為正面形象過於單薄無力,不能顯示出革命者英勇斗爭的精神,所以作者的創作企圖未能圓滿地實現。作者後來曾經指出產生這方面缺點的原因:「這一部小說寫的是三個方面:買辦金融資本家,反動的工業資本家,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三者之中,前兩者是直接觀察了其人與其事的,後一者則僅憑『第二手』的材料,——即身與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這樣的題材的來源,就使得這部小說的描寫買辦金融資本家和反動的工業資本家的部分比較生動真實,而描寫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的部分則差的多了。」
《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反革命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斗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文學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
給採納吧採納\(^o^)/~
⑻ 矛盾作品《子夜》讀後感3500字
《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並且立足於這樣一個廣闊的背景,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故事以戲劇般的場景來開端:主人翁吳蓀甫在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第二天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紛至沓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名以上是來弔唁,在私底下無不是在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
在雙橋鎮農民暴動成功後,它打破了吳蓀甫「雙橋王國」的美夢,但在此同時他與杜竹齋等人籌劃的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他決定將雙橋鎮劫後的余產摺合現金投放到益中信託公司,干一番大事業。他起用絲廠職員屠維岳,蒙騙分裂工人組織,平息了工潮。這時,杜竹齋驅車趕來,報告了公債投機的手的喜訊。吳蓀甫意滿志得,感到勝利正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長,交易所的斗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www.330011.coM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發之際,杜倒戈轉向趙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推薦理由:
首先是思想方面。「子夜」,原指夜半子時,,也就是深夜11點至凌晨1點。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刻一過,黎明就要來到。作者以此作書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特點,寓意深刻。作者運用象徵手法反映出小說的故事發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舊中國社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即將沖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堅決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說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內容。它反映了30年代中國的真實社會生活,向人們展現了大都會生活的種種,詳實細膩的生活描繪,使讀者沉浸其中,真實的感受到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是一份難得的史料。
其次就是在小說的語言方面。在小說中,《子夜》把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其中其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使得小說既有詩的韻味,又有史的厚重。這正是當代很多小說所沒有,或者說達不到的層次,這個是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學習的。再者就是在小說的結構與線索的設置方面。小說以趙吳之間的矛盾為主線,以雙橋鎮暴動與吳的矛盾、裕華絲廠女工罷工斗爭與吳的矛盾為輔,三線交錯發展,從而聯系社會各方面,展示著宏大的社會面貌,同時深刻具體的展現著人物的形象。最後就是小說的人物方面。在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縝密的藝術構思和卓越的創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家筆下的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發展民族工業。他具有游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也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通過上述這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
經典片段分析:小說的高潮發生在兩次工潮中。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寫工人運動,吳蓀甫腹背受敵,陷入困境中,小說情節趨於緊張並逐漸推向高潮。雙橋鎮農民暴動的成功,打破了吳蓀甫建設「雙橋王國」的幻想。第一次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屠維岳。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姚金鳳的走狗身份被識破之後,他使吳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薛寶珠。這樣一來,以反間計迷惑分裂工人群眾,結果薛被認為是真正走狗,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姚金鳳的處置。接著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第二次工潮中,屠維岳軟硬兼施,一面派流氓李麻子率人武力鎮壓罷工集合,逮捕工人代表和共產黨;一面對工人花言巧語,收買人心,又誘騙被捕的何秀妹招出地下黨名單。企圖未遂時,他又堅決鎮壓。屠維岳是小說中別具特色的人物。他富於戲劇性的出場,就已顯示出善於揣摸主子心理的特點。吳蓀甫對屠維岳從斥退忽而又起用和提升並予以重用,既顯示了吳蓀甫的善於用人,也表現出屠維岳的機靈和城府。手握權柄之後,他對工人軟硬結合,欺騙分化,為吳蓀甫竭盡忠誠。他還利用黃色工會的派別紛爭,借刀殺人,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極力突出當時的尖銳矛盾與種種利益糾紛,詳實的情節描寫無不時刻調動著讀者的心緒,這也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社科認識,只有對社會有所觀察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大眾的疾苦。在這一情節過程中,人物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給人以強烈真實的畫面感,各種矛盾幾乎破紙而出,足見作者描寫手法的功底。
子夜讀後感範文
子夜範文2000字
《子夜》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一部長篇小說。在茅盾的小說創作中,《子夜》的問世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僅就塑造民族資產階級形象而論,《子夜》標志著中國社會中一個重要的階級——資產階級,被文學所遺忘的時代的結束。《子夜》全書共十九章,時間是1930年夏季的兩個月,地點是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上海,故事從縱的方面是以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發展民族工業為主線,寫他如何在「三條火線」中搏鬥,最後在「四面楚歌」中以徹底破產而告終。故事從橫的方面牽連著千頭萬緒,遠至帝國主義勢力在華的矛盾和中國新軍閥的混戰,近至各色人物在「十里洋場」的活動。小說縱橫交錯,遠近相連,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子夜》的思想內容是由兩方面的內容組成的。一方面是作者通過寬廣宏博、復雜紛紜的社會現象,表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尋求解放道路的戰斗精神,也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向一切剝削階級和帝國主義進行英勇搏鬥、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另一方面則是揭露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勾心鬥角,其中也包括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資產階級的矛盾,以及民族資產階級難以發展的歷史命運,從而批判了托拉斯派的謬論。這兩方面的內容是相輔相成的,也是作者藝術構思的注意中心。《子夜》全篇的焦點集中在中國民族工業的命運,通過塑造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典型形象,向讀者展現了當時中國社會動盪的三個方面:勞資矛盾、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斗爭和農村的經濟破產,同時提出了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本家到底有沒有發展空間這一問題。《子夜》全篇注重階層的分析,塑造了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的典型,既有崇尚正義的民族性,希望國家富強,又具有資本家原始的本性,痛恨工人罷工,賺取資本的利慾心,體現了受多重擠壓形成復雜性格的立體人物。
吳蓀甫是一個具有硬乾的氣魄、冒險的精神和雄厚實力的企業家。他想用自己的鐵腕和意志發展資本主義工業。在家鄉,他有發電廠、米廠等,企圖以此為基礎建立「雙橋王國」。在上海,他有自己的絲廠,並且聯絡太平洋輪船公司總經理孫吉人、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和金融資本家兼親戚杜竹齋組成益中公司,他們鯨吞小廠,排擠同業,企圖進一步興辦紡織業、長途汽車、礦山、應用化學工業等。這位曾游歷歐美的有魄力有手腕的企業家,被稱為「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這雖不免過譽,卻多少表現出不失為英雄的本色,至少在中國的民族工業家中來說是如此。且不說他藏在胸中的宏偉計劃,那振興中國工業以實現孫中山提出的「東方大港」、「四大幹路」一類「實業建設」方略的勃勃雄心,足可使人傾倒,單就眼前「大刀闊斧」的行動來說,就已表現出不凡的氣度。在同業叫苦連天之際,他的絲廠經營有方,「境況最好」;他認定「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系中國民族的前途尤大」,幾度面臨困境,「還要幹下去」。尤為出格的是,為同買辦工業相抗衡,他不顧眼前的險情,同孫吉人、王和甫組成了益中信託公司,再經營八個日用品工業小廠,以拯救這類奄奄一息之中的民族工業。然而「英雄騎士」畢竟命運不濟,他的計劃是著著落空,他的行動是步步失敗。他一隻眼睛看著工業,另一隻眼睛看著政治,他身邊的唐雲山和黃奮就是汪派人物。但他遇到的敵手是代表美國金融資本的趙伯韜,結果他處處受趙伯韜的牽制,終於一敗塗地。原因就在於他生錯了時代。在殖民地化愈益加深的社會里,帝國主義和買辦工業擋住了他的去路,國內軍閥混戰、政治腐敗使工業面臨困境,這些都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局的必然性。吳蓀甫的計劃原先就構築在這樣一種幻想上:「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可是這幻想的前提並不成立,他的失敗終成勢所必然,這恰恰從現實同理想的矛盾中揭示了悲劇結局的成因。吳蓀甫雖然是具有法蘭西資本家性格的人,但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他確實是一個特殊的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資本家。茅盾說,他像一頭「攫食的獅子」,但時代沒有賦與他施展威力的機會和條件,他被關在鐵籠子里,即使拚命奔突,掙扎,也無法沖出鐵籠。在這里,茅盾對這類工業家的抱負和才幹不無贊賞,深感痛惜的則是他們的生不逢時。在30年代就有人評論說,《子夜》是「創造了一個英雄,而且這書也就成了這個英雄的個人的悲劇的書了」。此外,《子夜》對廣闊社會的描寫,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現象上,也沒有單純追求生活題材的廣闊性,而是表現深邃的時代風貌,提出許多另人深思的問題。比如懷抱《太上感應篇》的吳老太爺為什麼坐在「雪鐵龍」的汽車里?土豪劣紳曾滄海臨死之前為什麼頭頂著一本《三民主義》?曾滄海之子曾家駒為什麼在人們的鄙視下還把國民黨黨員證當成無價之寶而拚死保護?交際花徐曼麗為什麼要登台表演「死的跳舞」?范博文為什麼擺脫不了俗不可耐的頹廢情緒?吳蓀甫為什麼不是「在商言商」的資本家?趙伯韜為什麼一再要求讓政客尚仲禮代替另一個政客唐雲山當益中公司的經理?經濟學家李玉亭為什麼竭力奔走在吳、趙之間調停?工賊錢葆生和桂長林為什麼發生沖突?這些生活事件的描寫和人物命運的刻畫,有的看來似乎無關緊要,而實際上卻是茅盾對《子夜》的總體藝術構思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我們透過這些生活事件的表面現象而深入到內層,就可以看出1930年中國社會形勢的特點:一方面,軍事上是蔣、馮、閻新軍閥大混戰,政治上是蔣介石集團與汪精衛集團的沖突,而這種混戰和沖突的背後又反映了帝國主義勢力在華的復雜矛盾。吳、趙兩派人物的斗爭是上述現象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紅軍力量的壯大,農民暴動的此起彼伏,工人罷工運動的高漲,使得剝削階級及其走狗惶惶不可終日。當然,《子夜》並不是對於社會哲理認識的形象化,而是形象地展示社會性質和時代特徵,是通過「全般的社會機構」的描繪,表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前進方向,具有雄渾剛健的美學力量。
魯迅評論說,《子夜》的出現是國民黨文學所不能及的。瞿秋白評論說,《子夜》是自文學革命後最值得誇耀的。人文主義代表,國學大師吳宓則評論說,此書乃作者結構最佳之作,寫人物典型性、鮮明,環境描寫精到,文字如火如荼,激情澎湃,開創了現代都市文學的先河。總之,《子夜》表現了作家雄渾剛健、磅礴闊大的藝術氣魄,真正是一部力扛大鼎的傑作。
子夜讀後感
子夜讀後感3000字
《子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准備和構思的過程。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里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復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這是茅盾作為我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最值得重視和學習的地方。
在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縝密的藝術構思和卓越的創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家筆下的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里來」。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國家象個國家,政府象個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著企業上的利害關系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著政治」。他具有游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鬥角的斗爭;他熄滅不了工廠里風起雲涌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濕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為泡影。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也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通過上述這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他們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中國民族工業這樣一個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達到他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托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從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來突出吳蓀甫的性格特徵。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一個鮮明的矛盾的統一體。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他是「辦實業」的,他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己任,他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杜竹齋一類人專做地皮、金子、公債的買賣;但是他也不能不鑽在瘋狂的公債投機活動里。他希望實現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國民黨反蔣派與地方軍閥的聯盟「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然而當北方的軍事進展不利於他的公債活動的時候,他又「惟恐北方的軍事勢力發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強悍,但又不能不表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他有時果決專斷,有時狐疑惶惑,有時滿懷信心,有時又垂頭喪氣;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實質上則是舉措乖張。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統一在吳蓀甫的性格里。
《子夜》不僅從吳蓀甫同趙伯韜在益中信託公司和公債投機市場上的矛盾和斗爭來描寫他的性格和命運,它還寫出了吳蓀甫同農村封建經濟之間的密切聯系和他對農民武裝起義的勢不兩立的態度,而在對待工人運動的態度上,更顯露了他拚命壓榨工人、仇視革命的反動面貌。當他從報紙上知道雙橋鎮被起義農民佔領的時候,「他獰起眼睛望著天空,忽然轉為貧怒:『我恨極了,那班混帳東西!他們干什麼的?有一營人呢,兩架機關槍!他們都是不開殺戒的嗎?嘿!……』」字里行間彷彿傳出了他的咬牙切齒的聲音。他也有時不滿意國民黨反動政府,那是因為它不能有效地鎮壓革命,「因為他的權力的鐵腕不能直接達到那負責者」。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的不振,想吸盡工人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他利用工賊、特務和反動軍警破壞工人罷工運動。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個仇視勞動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動工業資本家的形象。作品還從吳蓀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圍人物的描寫烘托出了資產階級由貪心和利慾所形成的冷酷無情的靈魂。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為他安排下的失敗的命運。他只能用偽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依靠強烈的刺激來暫忘「那叫他們抖到骨髓里的時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業的危機」,只能用「死的跳舞」來排遣失敗時的苦痛,並幾乎用自殺來結束自己悲劇性的命運。吳蓀甫是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除吳蓀甫外,茅盾在《子夜》中還創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www.hougan.com他們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狀態都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深刻印記。屠維岳是吳蓀甫手下得力的鷹犬。正象作者著意渲染吳蓀甫的才乾和魄力一樣,他也用不少筆墨渲染了屠維岳的「機警、鎮定、膽量」。吳蓀甫不能改變自己的失敗命運,屠維岳的陰謀詭計也終於破壞不了排山倒海的工人運動。越伯韜是美帝國主義所拳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產物。他憑借蔣介石的法西斯政權的力量,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具有壓倒吳蓀甫的優勢。他不僅操縱了上海的公債投機市場,而且還一手扼住了民族工業的咽喉。他狡獪、陰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無恥。作品雖然對這個人物的政治社會關系揭示得還不夠充分,但從篇幅不算很多的描寫中,已經淋漓盡致地刻劃與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馮雲卿是在土地革命風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農民的血汗拿來換取大都會里的「寓公」生活,同時在公債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通過他用自己女兒作「美人計」的一幕丑劇,作品一方面尖銳地揭示了走向滅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無恥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劃了趙伯韜的卑鄙的形象。馮雲卿的活動所佔篇幅雖然不多,但卻是全書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如賣身權門、依靠資本家錢袋過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類所謂的「教授」、「詩人」,也都寫得各具有特色。作者曾說,他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連鎖到現在本書的總結構之內」,這個打算雖然沒有全部實現,但從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物身上也多少顯示了當時某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墮落、空虛的精神面貌。
茅盾特別擅長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他不是對它們作靜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寫,而是在時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銳的矛盾和沖突里來時行細致、深入的刻繪。他讓吳蓀甫同時在幾條戰線上作戰,讓他不斷處在勝利和失敗的起伏的波瀾里,時而興奮,時而憂慮,時而指揮若定,時而急躁不安。這樣,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毫發畢露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杜竹齋的唯利是圖的性格,在公債市場的決戰階段顯得分外清楚。李玉亭兩面討好的豪門清客的心裡,在吳、趙兩家明爭暗鬥最為緊張的時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託人物情緒的變化,藉以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寫景即所以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人物的語言和敘述者的語言,都能隨故事和人物的性格發展變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讀者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子夜》的藝術結構是宏偉而謹嚴的。全書共十九章,一、二兩章交待人物,揭示線索;此後十七章,一環扣緊一環,頭緒繁多而又有條不紊,各有描寫重點而又共同服從於全書的中心。第四章寫雙橋鎮農民起義,雖然這條線索沒有得到繼續發展,對全書說來使人略有游離的感覺,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面貌,顯示了吳蓀甫與農村封建經濟的密切關系和他對農民起義的勢不兩立的態度,仍然是全書的一個重組成部分。貫串全書的主線是吳蓀甫和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但與此同時,又或實寫,或虛寫,處處顯示革命力量的蓬勃發展。最後結尾處側面帶出工農紅軍的日益壯大,以此來對照吳蓀甫失敗的命運,指出了中國的真正出路所在。
《子夜》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同文學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樣,茅盾特別注意於研究人以及人和人的關系。他有廣泛的社會經驗,又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各種現象,揭示其重大的意義,形成作品的主題思想。《子夜》的孕育和產生正是這樣的。茅盾對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和《儒林外史》特別喜子,又曾廣泛地閱讀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對中外優秀文學遺產,他都能經過咀嚼,消化而加以吸收,取精用宏,「消化了舊藝術品的精髓而創造出新的手法」。這也是《子夜》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工農群眾運動的描寫,在《子夜》中不能算是成功的地方;特別是描寫工人罷工斗爭,缺點更為明顯。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來描寫這方面的斗爭,一方面是想展示作為民族資本家的吳蓀甫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這種描寫來批判當時「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但是因為正面形象過於單薄無力,不能顯示出革命者英勇斗爭的精神,所以作者的創作企圖未能圓滿地實現。作者後來曾經指出產生這方面缺點的原因:「這一部小說寫的是三個方面:買辦金融資本家,反動的工業資本家,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三者之中,前兩者是直接觀察了其人與其事的,後一者則僅憑『第二手』的材料,——即身與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這樣的題材的來源,就使得這部小說的描寫買辦金融資本家和反動的工業資本家的部分比較生動真實,而描寫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的部分則差的多了。」
《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反革命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斗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文學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