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讀桃花源記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讀桃花源記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完《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地被陶淵明筆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展現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香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我初讀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寧和美在這里就非同一般。桃花盛開,芳草飄香,頓時讓人心靜寧和,恬靜悠閑。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讓人看到了一幅輕松自在的生活圖景。
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充分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紛紛來迎接一個外來人,熱熱鬧鬧。
陶淵明構想出這么一個美妙絕倫的地方,祁山不僅是想說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隱含了他渴望和平、嚮往美好的願望。
看完這篇文章,我越來越想離開這個充滿爾虞我詐、人心邪惡的社會,越來越想去到那個「世外桃源」。可是,想像終歸是想像,「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隻是停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聯想到現在的社會,不禁感嘆。腐敗不堪、自私自利,這些醜陋的東西已經侵蝕了人類的心靈,已經讓人們產生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惡想法。
每當在網上看到老奶奶被車撞了,司機卻逃之夭夭,而滿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圍圍滿了人,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拍著這一血腥的場面,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打急救電話,我就覺得憤怒。這件事好州碧像和他們沒關系,只是他們無聊閑暇之時可以談論的閑事。
他們可能不知道,因為司機的逃逸,因為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一條條生命就這樣喪失了。為什麼他們不用拍照的時間來挽救一條生命呢?因為他們都有著同樣的想法:這不是我的事,萬一去幫了,反而訛上我怎麼辦?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厭惡這些醜陋想法,痛恨產生這些想法的人們。我也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渴望有一個充滿和平與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會。
當然光是嚮往也沒用,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努力去創造這樣一個全新、理想的社會。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摒棄那些醜陋想法,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挽回曾經失去的純潔與美好、和平與和諧!
讀《桃花源記》有感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凱跡神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幹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武陵人發現了如同仙境般美好的桃花源,那裡沒有剝削,沒有戰亂,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盯虧,真是美如仙境。然而,當他再尋桃花源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了。於是「後遂無問津者」。這是《桃花源記》中講述的故事。
讀完《桃花源記》後,雖明知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的腦子里始終留著一個疑問——如果「武陵人」不放棄尋找桃花源,是不是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那安樂和平的地方?再進一步,我們無法找到在現實中的桃花源,但我們是否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塊美好的「桃源」?的確,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桃花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為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可以在心中保留一個純真的世界,我們不完美,但不是說我們不能追求完美。盡管世界在改變我們,我們卻還可以在心中留存一片純凈的天空。
不知你有沒有看過電影《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電影中的小男孩查理就有一顆純凈的心。即使一家六個人只能擠在一間小破房裡,即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糖,即使現實再慘,查理依舊保持著善良的性格,最後成為贏家。贏得了一整個巧克力工廠。而另外四個孩子,也許是受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是其他原因,他們的性格就沒那麼惹人喜愛了——貪婪,傲慢,尖酸刻薄,不相信幻想,他們丟失了心中的純真,變得現實而冷漠,他們的下場也不怎麼令人愉快,在此不多說。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電影,但想想看,電影不是為反映現實而出現的嗎?
即使現實再怎樣令人悲哀,我們卻可以在心中留住「桃花源」。那裡包含著我們的理想,純真與幻想,是一個真正的美好仙境。記住:永遠不要放棄心中的桃花源。
最後,我想起來了,十一歲的夢是有結尾的。
夢中的桃源鄉里人告訴我,桃花源這個地方一定存在,只要你相信它,肯對這個地方念念不忘,那你定會過上平和寧靜的日子,縱然不如這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犬相聞水草豐美,但它另是一種境界,淡中真境,境中本然,既是那般。
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吧。
那我問,漁人呢,你們難道不記恨他?
他們笑笑:「庸人而已,不必理會。」
最後我問:「桃花源這個理想神境隨著消息的泄露不合常理的消失了嗎?」
男女老少皆笑言,沒有,我們和桃花源,一直都存在。
最近幾日,我們學習了《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與筆端,傾於紙上。
夾水兩岸,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漁人「欲窮其林」,也讓陶淵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步入桃源,彷彿若有光,這光照亮了路,使漁人豁然開朗,讓身處塵世的陶淵明心中有了希望。「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環境安適寧靜,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漁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淵明心之所向。
陶淵明,那個才溢志高,偏生於末世的靖節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掙扎了十餘載,終於拋卻五斗米的束縛,躲進自己構建的「象牙塔」中,開始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歸隱生活。他以為是脫俗,實則也是一種逃避。社會不會因為他的離開而停止動亂,也沒有一方勢力甘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百姓也不曾過上他所期望的桃園生活。當世外世界與凡塵俗世的對比愈來愈強烈,在理想與現實間來回掙扎,卻不懂得作出行動來爭取,傷的最深的仍是濁世中的清醒者。
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講,世外桃源並不存在,因為所有的和平都是通過斗爭而來的。若是一味選擇逃避,就永遠無法觸及真正的美好。在虛構世界裡自我解脫,獨守一方天地,終究沒有奔赴正義來的實際,終在荒涼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這個世界向來不是至純至美,「獨善其身」是一種生活態度,也要有「革弊端,濟天下」之宏願壯舉。
陶淵明做過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夢里,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里充滿了桃花的清香,粉紅的花瓣簌簌落下,灑滿了一地。翠綠翠綠的青草織成了一張綠毯,與花瓣粉綠相間,顯得浪漫而又神秘,讓人忍不住去探尋桃林的秘密。於是小心翼翼穿過一道幽深狹窄,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開朗,讓人大吃一驚,山洞裡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這里的地面平坦寬廣,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羊腸小道交錯在一起,隱隱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雞鳴狗叫。穿著奇異服裝的男女來來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樂地生活著。這里的人們善良、淳樸,過著原始的躬耕生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忘卻了世俗的紛擾,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閑適恬淡,怡然自得。這里,就是桃花源。陶淵明把這個夢記述下來,於是就寫成了《桃花源記》。
每當我讀《桃花源記》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浮現出一副人們自由和樂生活的景象,彷彿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鋤而歸。多麼美好的景象啊。可惜,這只不過是一個幻想罷了。
可是想到現如今的社會,每個人都想著獲得更多的利益,卻丟失了誠信,丟失了友善,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彼此之間的爾虞我詐與明爭暗鬥讓每個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變得小心翼翼。前段時間的`「扶不扶」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為了利益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徹底打破,誰也不知道你救的人會不會「反咬你一口」,所以還是束手旁觀,明哲保身,萬事無憂。這是何等的悲哀!
陶淵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極點卻又無力挽回,只能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文學創作中。他寫出《桃花源記》,就是為了激起人們對誠信,對友善的人際關系的嚮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建設的社會的理想模板嗎?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處,桃花源是與世隔絕的。須知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整體,科技發展迅速,只有開放才能跟緊世界的腳步。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國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嗎?
所以,以桃花源為模板,一個誠信、友善、開放的社會才是理想的社會。
建設理想社會的重擔就落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我們一定要發揚刻苦精神,努力學習,重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將其發揚光大,並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示,為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別人幻想的是什麼我不知道,然而陶淵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世界。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幹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
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近日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觸頗多。文章描述了五柳先生所憧憬的一個理想社會。一個漁夫偶然來到遠離人世的世外桃源,那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所居者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作者通過對這一世界的贊美,而映襯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朽,假借村人之口說,為避秦之亂,眾人才躲至此地,尚不知漢,更不知魏晉。這些人在沒有戰爭紛紜的環境里過著男耕女織,與世無爭的悠然生活。漁夫戀世,盤桓數日即離去。我想如果是作者親歷此境,一定會留戀往返,樂不思蜀的。這或許是作者的一個夢境,也或是五柳先生的臆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卻是人人嚮往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描繪的和諧社會吧。
無論我們生活在什麼年代,都渴望社會安定,事業平穩,家人和睦,即使到了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是也早已厭倦了城市的煩囂,厭倦了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厭倦了空氣和環境的污染,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和災難嗎?如果此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五柳先生所陶醉的那種理想世界的畫面,我想一定會趨之若騖,爭相涌去的。我們曾經用種種借口破壞了生態的平衡和社會的安寧,我們曾經為能夠降伏大自然而驕傲自豪。但自然給與我們的回報又是什麼呢?是海嘯,是沙塵暴,是拉尼諾!面對這些我們又會不會感覺到一絲羞愧和自責呢?
有句古語說:亡羊補牢,猶為未晚。我們正在偉大「中國夢」實踐中,那是中華民族期盼千年的夢想,那是億萬炎黃子孫世代憧憬的世界。神州飛揚中國夢,桃花源里可耕種!我們嚮往湛藍的天空,我們謳歌翠綠的群山,我們期待涓涓的流水,我們祈禱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諧相處,戰爭和災難成為教科書中的歷史;姑娘們的美麗相映在美麗的花叢里,孩子們的眼睛裡永遠是生機盎然的春天!我想,如果我們用自己的力量來創造一個這樣的理想社會,讓世界上所有的憧憬都變為現實,讓戰爭遠離人類,讓貧窮、飢餓、病痛在世間消失,還大地一片碧綠,還天空一片蔚藍,這樣的情景距離我們還會很遠嗎?
現在思考,可能不會用像去年那麼尖銳的方式了,非求一個結果。
其實感覺讀《桃花源記》真得就是一個成長和思考的過程。
越來越堅定地認為,哪拍風雨飄搖,我們也應該在心中構建一個可以棲身的寧靜桃源,不是說讓桃花源成為你逃避世俗的一個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處理問題時想起它,想起你的這個理想之地,那麼世俗再亂,你的心中仍會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請記住,只要你願意,不論外界環境如何,你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恬然自適、怡然自樂的境界,若論合適,沒有比桃花源這個地方更合適了,
可能多年以後在阡陌相通之處回首,發現曾經埋怨過的蕭瑟只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罷了。
關於本文、環境、人心的一點感悟陳述至此,可能和教科書上所理解的那個《桃花源記》不大一樣吧。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我在讀完《桃花源記》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世事紛爭中,想有這么一個桃花源,洗盡鉛華,與世無爭。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呈現出一個安樂、美麗的理想境界,其所表達出的對黑暗現實的抨擊不滿及對美好世界的追求發人深省。在作者優美寫意的筆觸下,我眼前浮現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桑竹脈脈,人笑晏晏。這里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樂,令我心嚮往之。
我認為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不問外世,不著煩瑣,人們沒有大的慾望,鄰里之間沒有紛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樂。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種安定,是知足常樂。所有的紙醉金迷、燈紅酒綠,所有的歌舞昇平、塵世喧囂都遠去,歸來只餘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心」。當繁華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飾都不在意,只守著一方靜土,一脈溫情,一個怡然的微笑。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現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極快,一切都爭分奪秒。無心再駐足欣賞一株春桃,無意再與家人好友多些親切的深談。同時,快節奏帶來的還有功利心。不知何時,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過程,重要的僅是結果;又不知何時,先祖留下的傳統寶藏已無太多人潛心靜會。這個世界嘈雜喧鬧,只聞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腳步聲。及此,再無怡然。試想,每個人都急著奔赴終點,錯過了一道復一道風景,又如何會有快樂?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安居樂業、不急不緩、"往來種作"、"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
再言,現代社會迅速發展,人們能力提升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些競爭。競爭不是不好,但怕的是於競爭中引出的紛爭。朋友曾對我開玩笑到:「現在社會呀,就是憑實力競爭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掛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測,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為了一些功名利祿,舍棄初心,舍棄真情,這種事層出不窮。那種桃源式熱心相助、相惜相樂,去了哪裡?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處世真情。
摒盡那種種繁華修飾、世間紛爭,吾心安處,獨一世外桃源。惟願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鉛華。??
B.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8篇範文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為我們勾勒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階級,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理想社會。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桃花源記 讀後感 6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一)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 故事 ,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蘆彎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朴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二)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後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陪輪悶樂園。
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它有桐磨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嚮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裡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三)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的:「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好像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他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其中來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著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安閑快樂。 」
每當讀到這一句時,總是愛在腦海中想像出桃花源的樣子,並想像自己身處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片樂土嗎?於是有了「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後,我忍不住想,為什麼漁人能在無意間進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陽的劉子驥帶了那麼多人那麼仔細的找卻找不到呢?
會不會是因為漁人心無雜念而其他人卻心懷不軌?太守可能這樣,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他也會這么想嗎?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與農夫》的故事,故事是說一位農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鐵斧掉進了河裡,招來了赫爾墨斯,赫爾墨斯撈上了一個金斧和銀斧,農夫卻只要他的那把鐵斧,赫爾墨斯被他感動了,於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給了他。另一位農夫聽了很羨慕,卻因為貪心變得一無所有。這不正像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嗎?貪得無厭,於是變得庸俗,小氣,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們,結果和太守一樣「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們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四)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麼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彷彿我已經深入其中。小溪兩岸群山連綿,順著小溪走,一個神秘的地方出現了,桃花盛開,到處生機勃勃。那粉紅色的桃花一朵緊挨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擁著,它們像一群頑童,爭先恐後地讓人們來觀賞自己的艷麗豐姿。小草帶著泥土的芳香鑽了出來,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探出了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艷的春裝;小鳥們從家裡飛了出來,唱著動聽的歌。
跟著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夥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生活播種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群群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著,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著我們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綠,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瞧!
『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於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並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麼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麼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麼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麼『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五)
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後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
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
它有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嚮往不已。
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裡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
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六)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麼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著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夥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生活播種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群群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著,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著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綠,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瞧!
『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於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並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麼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麼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麼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麼『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七)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嚮往光明吧!
腦海里浮現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裡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 辭職信 ,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但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我想這應該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實社會中多少人為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快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快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於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鬥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可以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但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八)
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一樣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夢想化的世界。
陶翁夢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於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後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
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夢想化的王國,構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夢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夢想社會的雛形。
它有點類似於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趣味的金書》寫於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能夠說陶淵明是人類夢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許多人嚮往不已。
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歡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裡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夢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夢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我的夢想王國。
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後感600字8篇 範文 相關 文章 :
★ 關於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作文
★ 初二讀《桃花源記》有感作文範文
★ 桃花源記讀書心得體會400字範文5篇
★ 桃花源記讀後感500字範文
★ 讀《桃花源記》有感
★ 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
★ 桃花源記讀後感400字範文5篇
★ 桃花源記改寫範文5篇
★ 桃花源記反思範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C. 跪求好心人分享桃源2018年上映的由耿樂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桃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hpQ1JypBKXlUHEW2u6wayw
電影《桃源》講述了一直生活在小城、與世無爭的張楚,一步步被愛情、婚姻、家庭徹底改變的故事。
D. 關於一部電影的觀後感怎麼寫作文
昨天,我和媽媽去看電影《薩米大冒險》。電影講的是:一隻剛出生的小海龜薩米和另外一隻海龜雷一塊去冒險,有一天,人類在岸上釣魚,把它們兩個都抓住了,兩個海龜分開了。薩米假裝暈倒,人類就說這只海龜已經死了,扔了吧,就這樣薩米就繼續冒險。在冒險途中,有一隻鯊魚撲向另一隻海龜,薩米把那隻海龜救了,後來它發現那隻海龜曾經在小時候救過它,名字叫莎莉。它們倆就共同冒險。薩米說:「它要看整個世界,要去穿梭秘密通道。」它們到了一隻船的螺旋槳那,莎莉不小心掉到螺旋槳里,薩米以為她死了,其實她已經逃走了。薩米獨自一個又到了好多地方,老海龜對它說:「她(莎莉)說要去看整個世界,還說要去穿梭秘密通道。」一隻鴿子對它說:「她(莎莉)說什麼走秘密通道。」薩米知道莎莉沒有死,它就繼續找啊找啊,它堅持不懈的找。最後它找到了雷,也找到了莎莉,就這樣它們幸福的生活。
我喜歡這個電影里的薩米,因為它遇到困難不退縮,也勇敢的去冒險。
這個是抄的,你根據這個仿寫
影片講述蒙古族少年呼斯勒和一匹叫查乾的白馬的故事。呼斯勒從3個尋馬人那裡得知他的白馬查干就是傳說中守護大英雄博爾忽敖包的轉世神馬,非常興奮,但家裡人卻不以為然。後來,呼斯勒要到城裡上學,他的父親便想賣掉白馬離開草原到城裡定居。圍繞賣不賣白馬,呼斯勒與家人產生了嚴重分歧和沖突。最終,呼斯勒在同學和好心人的幫助下,通過參加那達慕賽馬,說服了父親和家人,讓白馬查干回歸草原。
故事很單純,通過呼斯勒與白馬查乾的故事,表現出在城市化進程中,蒙古族少年對草原文明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敬畏和依戀。一匹普通的白馬,在呼斯勒心中卻是轉世神馬,他對白馬查乾的友愛和形影不離、難舍難分的真情實感,使整個影片浸潤在一片美麗溫馨的童話氛圍里。
有一句流行語「神馬都是浮雲」,呼斯勒和神馬查乾的故事卻告訴人們,神馬不是「浮雲」!並非所有的「神馬」都可以像「浮雲」一樣輕易散去,像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非但不應散去,還應該得到格外珍惜和有效的保護。影片從兒童的視角,揭示出城市化進程中草原文明的蛻變,傳統民族文化面臨被忽視、被淡化的危險,頗能發人深省。
影片在藝術上,追求一種樸素平實和從容自然的敘事風格,把兒童奇特的幻想融入現實生活里,把人與馬的關系升華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神馬對草原的嚮往,升華為草原孩子對即將消逝的草原文明以及被漸漸淡化了的民族傳統文化的不舍。呼斯勒到城裡上學,白馬查干跟蹤而來;白馬被送到馬術俱樂部,卻在夜裡偷偷跑到學校與呼斯勒相會;在呼斯勒的感召下,同學、姑姑、寶音叔叔都加入到營救白馬的行動中。那達慕大會賽馬比賽中,呼斯勒雖未拔得頭籌,卻因為發揚風格贏得對手尊敬,顯示出呼斯勒對賽馬這一民族習俗的獨特理解。影片多用長鏡頭展示草原的廣袤雄渾,用民歌改編的音樂襯托草原民族文化的深邃,將草原自然風光與美麗的歷史神話傳說渲染得出神入化。
影片在當代時空營造上也頗費匠心。草原的白馬與城市的汽車、摩托車同時呈現,學校里孩子們傳統的游戲與最現代化的擬音手機一起保留,讓人感到城市化進程給現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這部影片在創作上還力求克服目前兒童片在兒童理想信念展示上過分游戲化的傾向。影片表現兒童的聰明才智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再通過司空見慣的「游戲設置」,而是直接將童話與現實對接,在大人眼裡屬於神話和童話的東西,在少年呼斯勒那裡變成了現實,化作一匹馬。呼斯勒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大膽純真的幻想都與白馬查干聯系起來。影片最後,白馬查干被放歸草原,回到屬於它的大自然中去,與呼斯勒告別時流露出依依不捨的眼神,讓人感慨良多。
城市化進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草原文明逐步被城市文明取代和同化也似乎無可避免,但是,物質世界的變遷是否就意味著精神家園必然被廢棄和被冷落呢?這部影片的回答是:否!一切文明中最可寶貴的東西,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富光彩的東西,在新的形勢下,依然有永恆不朽的生命力,它們像神馬查干那樣,不但不能被廢棄和冷落,還應得到大力保護和傳承,應當受到人們的敬畏和弘揚。
當然,影片也有些許遺憾和不足,由於是小成本製作,拍攝資金有限,神馬的神韻還不夠到位;對轉世神馬的前世今生還缺乏更細膩的鋪墊;對呼斯勒與父親的沖突與和解還缺乏更多展示等等。但瑕不掩瑜,它的確給觀眾帶來了難得的藝術享受。希望編創者能拍出更多既好看又有更多文化意味的兒童影片來。
今天下午我們小記者班的同學一起觀看《功夫熊貓》。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隻普普通通的熊貓。主要演義著這只熊貓通過自己的信心,浣熊師傅的信任,勤勞、刻苦的練習功夫,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最終練出一身好功夫打敗了太郎。影片贊揚了這只熊貓相信自我,不輕易放棄,勤勞刻苦的奮斗精神。
在這部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畫面還是浣熊師傅在廚房發現熊貓只要有了食物,就會實現它原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浣熊師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導它學功夫。這一畫面,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我深深的體會到浣熊師傅的用心良苦。師傅它以引食學功夫的方法來 *** 熊貓學功夫的興趣,熊貓也知道這是激起它學功夫的興趣,但它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勤奮和刻苦的堅持學下去。熊貓的這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同時我也從熊貓這種精神中想到自己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假,媽媽認為我寫日記方面很欠缺,便讓我每天寫一篇日記。我聽後十分不情願,每次三言兩語就沒了下文,最後徹底放棄了寫日記,現在想起來都有些慚愧,與功夫熊貓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今天看了一部老片子《楚門的世界》,雖然介紹說是一部喜劇,可看完以後可怎麼也笑不出來,感覺更象一部恐怖片。
在一個美麗的海邊小鎮,故事發生一個叫楚門的年青人身上,他每天上班下班,有很多友好的鄰居、同事和朋友,日子過得十分平靜而祥和。一切都因為一件小事而發生了改變,一天,楚門竟然在街上碰到自己的已經死去十多年的父親,這是怎麼回事?楚門開始懷疑他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經過他自己的努力調查,他發現包括他妻子、朋友、同事等所有的人都在騙他,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油然而生。事情越來越復雜,問題越來越多,所有的一切都顯得不對頭,由此而慢慢揭開了一件令人恐怖的事件。,
原來,楚門從小到大生活的這座叫桃源的小島,實際上是一座十分巨大的攝影棚,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戲,包括楚門的出生、上學、成長、工作、結婚,他的鄰居、朋友、同事,甚至他的父母、妻子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劇中人物,這個攝影棚是個龐大的空間,楚門每天生活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中,一切都是製造出來的,包括大海、城市、打雷、下雨甚至空氣和陽光……然而這一切卻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該劇惟一的、真實的主角——楚門。楚門從剛出生起就在這個巨大的攝影棚里,在多達5000多個鏡頭前長大,這些攝象頭遍布他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就這樣,讓他蒙在鼓裡近30年,在這么多年的時間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只不過是一部超長的肥皂劇,攝象頭記錄下他所有的生活,並轉播給全世界的觀眾觀看,這個電視節目全天24小時滾動播出,從不間斷,全世界的觀眾們已經觀看了三十年。(真是太可怕了)
當楚門發現這一切後,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逃出這個令他噤若寒蟬的攝影棚,去尋找屬於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愛他的人。然而,經過幾次逃脫的努力失敗後,楚門發現所有的通路都被堵死了,他離不開這個小島了,經過最後的考慮,楚門決定獨自一人冒險從海上離開這座小島,通過鬥智斗勇,楚門終於避開了攝象頭,逃到海上,他歷盡艱辛,勇敢的和暴風雨戰斗,終於成功的到達了大海深處,他站在船頭,迎著陽光和海風,心情霍然開朗。可就在此時,船頭突然撞上一堵巨大的牆壁,楚門卻絕望地發現,他前面的大海也是這個巨大攝影棚的一部分,遠處的藍天白雲只不過是畫在一塊世大牆壁上的布景,楚門萬念俱灰,生不如死,在空礦的大海上放聲痛哭,這時,在這堵巨大的牆上出現一扇小門,楚門呆住了,整個肥皂劇的導演——克里斯托弗出現了,他向楚門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並告訴楚門他如今已經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電視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如果楚門走出這扇小門,他所有的一切都將失去,但能得到自由,如果楚門願意留在桃源島,就可以繼續過明星生活……
關鍵時刻,楚門不為所動,毅然走向牆後的自由之路……
看完整部片子後,我久久沉靜在對楚門生活的感悟中,以至於中午飯都吃不下,呵呵,從表面上看來,影片講述的似乎是一個荒誕無稽的人生寓言,然而深入其內部,你會發現,其中所蘊涵的意義是深刻的,它會讓你覺得不寒而慄,也許,我們這個地球也是某種生物創造出的一個世大攝影棚,我們每個人都是演員,而觀眾是宇宙中的其他生物,它們一直在觀看著我們…………
葉問一片無論拍攝技巧、道具製作以及武打設計都相當到位和用心。
甚至連花絮和美工都做的相當有檔次。故事不以懸念取勝,主要敘述的是葉問一生中很短暫的一個時期,也就是從抗戰爆發前到他離開佛山的這段日子。
故事篇幅短,主線明確,內容簡單明了,也不乏一些比較平板和老套的港片傳統表達手法。但正因此整部影片顯得異常扎實和飽滿。
幾乎沒有任何冗餘的鏡頭和情節,在一個多鍾頭之內把觀眾的情緒吊到了最高,並且在此時見好就收了。 首先葉問在選角上沒有特別大的噱頭的取用所謂超大牌的國際巨星,而是很地道的用了在功夫上有真本事的甄子丹以及樊少皇。
在配角上也選擇了演技派的任達華、林佳棟。令到每一個演員都能各司其職、很好的給角色以光彩。
其次,這不是一個沉悶的電影,它有笑料,不但有,而且很好笑。從「怕老婆」的葉問,到調皮鬼的小葉准,再到被葉問無聲教育的李釗,以及像頑童一樣被葉問用雞毛撣子打 *** 的金山找。
劇本很簡單,但是在輕松的時候始終很有趣。而後期當它轉入黑暗、哀傷的調子時,也顯得恰到好處。
最好的地方在於,它沒有不知所雲的裝文藝、玩深沉,雖說一群棉花廠的工人一起學詠春拳顯得有些滑稽,但是最後這些工人們也沒有變成超人,他們只是變得有膽量了些。 最後關於劇本,要說的是,它是很朴實很簡練的,關鍵在它不太長,謝天謝地,一年一部傳記大長片已經很多了。
第三,布景、道具。道具組十分用心,尤其是葉問大宅的布置,還原了不少葉問那個時代的家私和用品。
在布置上採用中西合璧,因為當時的環境以及葉問個人的身世背景,這一安排很用心,很細致。後面出現的棉花作坊也一樣,採用的雖然是廢棄的老廠房,但棉花機和吊頂上的鐵條木條都是製作組花大錢做出來的,務求給人真實的感覺。
接下來就是一些影片中亮點的漫談了。 樊少皇飾演的北方武人金山找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武鬥節奏感極強,一拳一腳真真切切,快、准、狠,霸道有力,殺氣騰騰,將外家拳剛硬的特質完全體現了出來。
片中樊少皇剛猛的拳腳以及虎虎生威的單刀秀都給了影片增添極大的可看性。這個人物最後作為一個反面角色去密告葉問的行蹤,但也被日本人槍殺,一身武功比不上一顆子彈。
雖說這個鏡頭在上映時被剪掉,但其實保留它會更好。因為這個角色也讓人體味到,不是拳法的問題,不是南方北方的問題,一個人的路是自己選的,不是任何人的問題,自己的結局就是自己選擇下的結果。
相較之下,葉問這個人物也被甄子丹表現得十分到位。這是一個典型的廣東人的形象,個子不算高,說話慢條斯理,家中有錢,拳法是以柔克剛,為人是面面俱到。
對妻子是愛中有敬,對朋友是肝膽相照。會做人、慷慨、淡然面對環境的變故,甄子丹塑造了一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武術家形象。
他是生動、鮮活,甚至柔軟的。不打拳的時候一樣魅力四射。
這對一個武打明星來說是很難得的,起碼成龍在這方面不能和甄子丹比了,倒退三十年,倒還有個狄龍可以壓得住。 影片的中心焦點異常的主旋律,你可以說它和霍元甲以及黃飛鴻電影一脈相承,總是離不開「和外強周旋」、「為國人爭光」。
但葉偉信處理得十分巧妙,毫不生硬說教,他沒有給甄子丹安排任何一次大段台詞的說教,只有寥寥數句話就把整個人物,和人物的堅持給表現出來了——雖然有些地方的手法還是有點直白的笨拙,難免叫人覺得國人有些阿Q——但這是商業片,需要顧及許多人是否看得懂,因此也不必苛求太多了。 女角方面,熊黛林是郭富城的女朋友,雖說很多很多郭富城的影迷都討厭她,不過她確實是個大美女。
她的角色比較花瓶,但終歸是中規中矩的演下來,你可以說任何一個女演員都能演這個角色,但你不得不承認——熊大美女,確實是大美女。也難怪小鬼子看見她就起了邪念了,擱誰見到她那雙 *** 都要忍不住盪漾一下的。
李釗,這個演員就是林佳棟,無間道里最後飄過打醬油的朋友。人物被他演得很生動,欺軟怕硬,但是又有一些良知。
他對葉問是真正的尊敬和崇拜,起先他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出賣別人。後來他卻為了保全葉問而搞慘了自己。
影片的最後他為了維護葉問,撲歪了小鬼子手裡的槍,使葉問沒有丟了性命。遺憾的是他在槍殺小鬼子之後,被激憤的群眾誤以為是向葉問開槍的兇手而被毆打而死。
這段也被剪輯掉了,是有點可惜。也許大多數人覺得這樣太黑暗,應該給人漂白的機會。
但一命抵一命,雖然維護了葉問,但武痴林畢竟因他而死。他逃不開這個果報,而為葉問殺死了日本人的李釗這樣死了也保全了一大家子,在那種動亂年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這劇情也就圓起來了。 林佳棟的臉可能不太有男主角的樣子,演負面角色也蠻適合他,有這個一樣多樣性的角色參演,令人真心替他感到高興。
其實他也走的是演技的路子,雖然機會不多,但是近年來杜琪峰也算常啟用他了。希望以後葉導演也能多給他機會了,好的主角不易得到,好的配角更是如此。
任達華是老戲骨,說了再多也沒必要,他的演技向來是一流的。那句「我太了解他了」,把一個知己老友的感覺全然凸顯。
你還想要怎樣一個朋友,任達華演出。
戀戀筆記本
好久沒有觀看這樣一部爛漫唯美的愛情電影了
雖然有些超脫物質、過於理想
但男女主角不顧一切的如命中註定的相愛
還是不知不覺感動了我
影片里男主角諾亞給女主角艾麗寫了365封信
其中一封這樣寫道
"真正的愛
能夠喚醒我們的靈魂
讓我們獲得更多
使我們的心如烈火燃燒
讓我們獲得內心的平靜
而這些就是你給予我的
也是我希望一輩子能夠給你的"
我從未停止過思索,什麼是真愛
真正的愛情是否互為靈魂伴侶
沒有任何理由和條件的互相吸引
使快樂加倍、憂愁減半
活出最真實的自我和最原始的情感
並把這份熱忱持續一生永久不變
這樣純粹美好的真愛
世人是否還在苦苦追尋和等待
我們是否依然相信人世間仍有真愛?
《戀戀筆記本》講述了一對戀人
從17歲相遇、相知、相戀到誤會、分手,離別、再度相遇
最後相愛相守扶持走過一生的故事
不過再完美的故事難免也有遺憾的瑕疵
艾麗於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
將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忘得一干二凈
諾亞一次一次地以陌生人的身份
向艾麗講述記載在筆記本里他們的往事
期待奇跡喚醒艾麗沉睡的記憶
他對她的愛一分不減、一生不變
也許就是這份真愛令人動容
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
誰不想往自由美好的純真愛戀
讓心跳為之悸動,讓微笑從心底綻放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不知多少有情人,都曾希望愛情能停留在最初美好的時光里
影片里一生一世的永恆愛戀
那般濃烈溫情,如同童話一樣令人神往
六月中的一天,everest給我傳來了電影 ,說是找了四五年才找到,無比好看,還一本正經地說「看完了要求你寫篇觀後感」。
辦公室的網路太慢,中間斷了又重新傳了一次,一百多k一秒鍾的速度,一直等到下班後一個半多小時才傳完。就憑這要跟我分享的精神,我也一定要好好看啊。
只是前段時間一直太忙,周末特地把電腦拿回家,卻也一直沒顧上看。直到前幾天在公司吃午飯的時候打開了,然後就把手頭上的稿子丟下,一直看了下去。
確實很好的一部電影,我看過的電影不多,但我覺得不管什麼時候,真正好的電影是能夠打動人心、引起共鳴,讓人深深地感動的,身臨其境般,而且看過以後再重新去看,還是會覺得感動。而這就是一個吧。
小姑娘Amy的媽媽和爸爸很久以前就離婚了,在媽媽意外地出車禍去世以後,她就被爸爸接過去一起住了。她對這個新家,包括新媽媽,都充滿了抵觸情緒,她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怎麼說話,卻很喜歡在站在窗前看著爸爸駕著自製的小飛機在田野里飛行,當被發現的時候,她會遠遠地跑開。
爸爸在附近有一個大大的房間,是他用來打造飛機的作坊,她會在爸爸的作坊里靜靜地玩耍,會在自己的房間嘗試各種各樣的衣服,在鏡子前臭美。當有一天,住處附近的森林被無情地砍伐,她在破敗的樹叢之間發現了好多掉在地上的野雁的蛋時,她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
像發現了稀世珍寶一般,她飛快地跑回家,用衣服把它們包起來,小心翼翼地背到了爸爸的作坊,放在抽屜里,她給它們鋪了溫暖的窩,然後在下一層的抽屜里放上了明亮的大手電筒。她不得不每天去上學,帶著對這群野雁蛋的牽掛,當然會偶爾走神。
有一天夜裡,當她終於從家裡跑出來,跑到爸爸的作坊的時候,拉開抽屜,她震驚了——一群小傢伙已經啄破了蛋殼,露出了小腦袋,它們正用無辜而純粹的小眼睛打量著這個世界。一種生命的最原初的萌動,讓人心裡滿滿的感動,在它們面前,世間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會黯然失色。
彷彿補償一般,她在家庭中缺失的愛,都放在了這群野雁身上。當著急的爸爸拚命地喊著Amy的名字,並找到作坊時,他看到可愛的女兒抱著一群小雁,靜靜地睡在地上,很甜美。
然後爸爸同意她收養它們,幫助她照看它們,並在動物管理協會的人要剪小雁的翅膀時把他打出了門。這群小雁出生後第一次看見的人就是Amy,於是,她爬到哪裡,它們就跟到哪裡,她騎著摩托車,小雁們也會搖頭擺尾地跟在後面大跑。
快樂就是這么讓人沉醉。在小雁們慢慢長大的過程中,Amy和爸爸的關系也日漸親密,她漸漸地崇拜並且信任他。
最後爸爸終於說服了Amy要教小雁們跟著飛機飛行,指引它們去南方過冬。因為它們是候鳥,可是沒有雁媽媽的指引,它們無法學會飛翔。
於是,Amy指引小雁們跟著爸爸走,爸爸一次次地駕著飛機飛行,還有爸爸的朋友,那個願意和她做朋友的新媽媽,他們一起努力著,試圖讓小雁們跟著飛機飛翔。可是事情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簡單,當大家都灰心喪氣即將放棄的時候,Amy,這個女孩,她竟然自己駕著飛機飛了起來。
她是雁媽媽,她不能放棄,她一定要讓小雁們學會飛翔。最終,她和爸爸帶著這群野雁,穿越了海洋、河流和陸地,到達了它們要去過冬的地方。
明年春天,它們還會飛回Amy住的地方。野雁們過冬的地方已經被開發商買下,即將破土動工,而主張環保的人和土地開放商之間長久的對峙,隨著Amy帶領的雁群的到來而立見分曉,開發商無奈地扔掉了項目書。
他們歡呼著,心中暖流涌動。Amy走下飛機的時候,她第一個擁抱的人,是媽媽。
對一群野雁的愛和為此而採取的行動,讓人類超越了所有的樊籬,包括感情的、利益的。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擁有共同的綠色,是可以息息相通的。
深深記得這個畫面,在送野雁南行的路上,父女間第一次敞開心扉談起了他們的家。Amy說,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回事?她說你們兩個都有錯。
他回答,我隔了好久才承認,我不該讓你們走。或許每個人都走過很多彎路,但我們要熱愛現在的生活,過好以後,你永遠都不知道明天是什麼樣子。
E.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5篇600字
對於《暗戀》及《桃花源》而言,其實質即是對現實的一再確認,而非對理想的重構。但從《桃花源》這段里,賴聲川還是放了一些對理想的想法在裡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暗戀桃花源 觀後感 ,希望你喜歡。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1
《詩經》詠唱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子訴說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古往今來,人們都在尋找著一些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理想抱負也可以是愛情婚姻。這其中有多少的失而復得和多少的求之不得。《關雎》講的是古人對愛情的追求,而《暗戀桃花源》則講的是現代人對於愛情婚姻的理解:在漫長的人生中個體人對於愛情婚姻的追尋。盡管《暗戀》和《桃花源》都是在講訴關於尋找愛情婚姻的 故事 ,但它們兩者的「尋找」是不同的。
《暗戀》是「等待的尋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動盪、家國破碎,由於一場家庭多年分離之後的團聚,江濱柳和雲之凡不得不分離。但沒想到這一次本應短暫的離別竟成了戀人之間幾十年陌路的起點。江濱柳和雲之凡在分別之後都一直在尋找著對方,可是多少年來都求之不得。多年以後,各自都成了家,同住台灣卻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最後一次在病床上相見了,可是兩個老者相見了又能怎樣,早已物是人非。《暗戀》是一對戀人心懷愛戀,等待著,尋找著對方,他們不僅是在尋找愛人,更是在尋找婚姻,所以《暗戀》是「等待的尋找」。
《桃花源》是「逃避的尋找」,漁夫老陶,打魚不順,造人不順,婚姻不順。在妻子和姦夫袁老闆的逼迫下不得的上游打魚,最終到了桃花源。在新的世界裡,他被新的氣象感動,由俗氣市井的漁民被改造成了豁達超脫的「仙人」。後來重回家中救贖妻子春花和袁老闆,可被世俗沉重壓迫的春袁二人又將老陶逼回了原貌。《桃花源》中的老陶本來就擁有婚姻,但是他的婚姻卻充滿各種矛盾。於是他逃避婚姻,離開那裡卻尋找到了桃花源,所以《桃花源》是「逃避的尋找」,是一種不尋找的尋找。
《暗戀》和《桃花源》一個是求之不得,另一個是不求而得。一個是人有情卻難以步入婚姻殿堂,另一個是有婚姻卻沒有愛情。《暗戀》是美好的不完滿,而《桃花源》則是完滿的不美好。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是枷鎖」。誠然,兩個人生活在一起肯定要為對方犧牲一些東西,個體是不自由的。《暗戀》中的兩個主人公想要在一起,想要人生的不自由,情感的自由。而《桃花源》的男主人公想要人生的自由,女主人公想要情感的自由。人生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到底哪個更重要呢?我不清楚,戲劇也沒有給我們答案,但這可能就是戲劇中這些人物存在的意義吧,要留給我們的人生慢慢思索。僅憑這一點《暗戀桃花源》就已經很偉大了。
江濱柳和雲之凡都失了與愛人共處的時間,但他們得到了熱心照顧自己的妻子和丈夫,以及一份在內心中暗自存在的深深的愛戀。倘若他們當初在起了,江濱柳會不會成為老陶,雲之凡是不是春花?這一切都說不清楚。老陶失了妻子和漁船,但是他得到了桃花源。他擺脫了婚姻的束縛和世俗事務的束縛,達到了人生中的更高境界。他可以是一個婚姻的失敗者,但這些在桃花源里都不重要,他在這里有了嶄新的人生。什麼愛情婚姻在那裡不要也罷。總而言之,失的不一定是遺憾,得到的`沒準是驚喜。好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失。不要遺憾失的東西,因為現在或許有新的體驗。人總是要活在當下的,有些東西是偉大的無意義。
我認為《暗戀》是悲劇,因為它正經嚴肅有淡淡的憂傷;《桃花源》是喜劇,因為它誇張搞笑有輕輕的喜感。而《暗戀桃花源》是悲喜劇,因為它悲喜交加。但我這樣說不對,它們就是戲劇本身。它們是在模仿人生,人生就是這樣,悲喜交加。只有《暗戀》不行,只有《桃花源》也不行,《暗戀桃花源》才是人生。它們讓我們可以看到古今,可以看到悲喜,可以看到愛情與婚姻,還可以看到大不同。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的沖撞才是其中最精彩的。戲劇是需要矛盾的,而《暗戀桃花源》中最大的矛盾是《暗戀》和《桃花源》兩種差異巨大的價值觀的交鋒。這種偉大也是極難模仿的。
《暗戀桃花源》以「尋找」為主題,兩出劇中劇人物的尋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尋找還有戲里戲外的導演對戲劇中人物感覺的尋找,演員對角色的尋找,觀眾對戲劇的尋找。但這些偉大的「尋找」與那個無名女孩對劉子驥的尋找相比都太膚淺。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2
「暗戀」表達的是海峽兩岸的骨肉分離,「桃花源」則表現的是在那一種時代背景下,人們迷茫的精神狀態。正是因為這一與政治和時代有關的命題,《暗戀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讓很多台灣觀眾在笑過之後失聲痛哭。二戰結束後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戰爆發,男的去了台灣,就此斷了聯系。最後,垂垂老矣,在台北的醫院里臨死前登尋人 啟事 ,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後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而與之相對應的兩岸的關系也不正是這樣嗎?海峽兩岸關系從幾十年前的完全禁嚴到逐漸放寬政策,其中少不了兩岸民眾個性是台灣民眾的爭取。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在台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就我查資料了解,1949年,台灣發布戒嚴令,從此進入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在這期間,台灣執政者為維護穩定,製造了超多的政治冤獄。據前「立委」謝聰敏統計,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嚴為止,台灣共發生29000餘件政治相關案件,涉案人數達140000人,其中約3000—4000人遭到處決。而《暗戀桃花源》此劇創作成功,台灣剛剛解除戒嚴,省內政治 文化 一片荒涼,百廢俱興,劇作的推出,無疑給台灣文化市場注入首股新鮮血液。據史料統計,1945年-1953年共有約120餘萬外省人來台,其中撤
台軍隊約60餘萬人。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台的60萬士兵,在台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後,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代替。在台灣經濟進步的腳步中,他們仍然是被犧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涼,少有人關注。幾十年來他們的肉體雖然在台灣,但心靈仍然寄託在那遙遠的家鄉。雖然過了幾年開放大陸探親,但很多人已經等不到那時候,連魂都歸不了故土了。當年來台灣的那些老兵此刻還健在的已經很少了!他們的根在大陸,他們一生都想著回大陸看看他們的親人,有的老兵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願……如果他們還健在的話,他們也是最期望讓兩岸能夠統一的人!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3
江濱柳與雲之凡在大上海相戀,卻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尋找桃花源的老陶,卻在目的地看到一對仙人與自我的愛人和情敵長得一模一樣??還有一位一向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劉子驥」,是為「戲外戲」。無論是「暗戀」、「桃花源」還是「戲外戲」,每個故事的核心都是尋找遺失的感情。
其實每個人的心底都會藏有兩樣東西:其一,是一份永遠實現不了的感情,叫「暗戀」;其二,是一個永遠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江濱柳與雲之凡的遺憾感情令人唏噓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闆之間的感情也讓人糾結。
江濱柳與雲之凡相戀於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後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黃,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個劇中人,都有一種宿命。老陶與春花的感情被袁老闆破壞,春花與袁老闆看似感情甜蜜,卻也勝但是柴米油鹽瑣屑家常的煩惱。突然想起了錢鍾書的《圍城》,想起了孫鴻漸與唐曉芙,想起了《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與金燕西,「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感情的墳墓」。「暗戀」中或許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感情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他們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後就會是更一種人生了吧!與之構成比較的荒誕劇「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瑣瑣屑屑,在這個崇尚金錢和名利的社會,稍微更顯真實一點吧!春花亦是可憐的,她並沒有理解真正的感情,她只明白誰對她好,誰有錢,誰能給她幸福,她就選取誰。《北愛》中楊紫曦為了錢而和吳狄分分和和,小猛為了名利放下沈冰,但是幸福轉瞬即逝,當他們幡然悔悟時,吳狄和沈冰已經不再在原地等著他們了。劇情中沒有寫老陶回去後,春花後悔的一幕,卻寫了老陶發現現實不如自我想像的一樣完美想再回桃花源時卻找不到路的場景,人生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戲,沒有愛的地方,始終是異鄉。我猜大多數人在錯失真心愛自我或真心對自我好的人後都會咽下後悔的苦水吧!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4
在這學期第一次上課時觀看了這部賴聲川導演執導的影片,看時覺得電影情節緊湊,引人入勝,並且劇情十分幽默時不時就引得教室里一片笑聲。但觀看過後,再次回想時,個性是聽了老師的講解後,感觸頗多。
這部電影是以兩個劇組「暗戀」和「桃花源」交替排練時發生的事為主線展開的「暗戀」這個劇組主要是講男主角濱柳和女主角雲之凡相愛,卻因為戰亂的原因最終沒在一齊,而男主角一向思念女主角的故事。而「桃花源」這個劇組就是以我們熟悉的《桃花源記》為背景,講了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闆三人的感情故事。正是這兩個劇組的故事具有互文性,互為影射,透過刻畫主體和慾望客體之間空間距離和時光距離的關系,傳達出很多了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首先,距離是永遠不可完全被跨越的,即慾望對象不可被主體佔有到達。就像是「暗戀」劇組的故事所講,因為濱柳和雲之凡沒有在一齊,所以他們的感情存在了想像之中,正是由於這樣,他們的感情存活了下了。即使有了自我的家庭,有了愛自我的妻子,濱柳一向對雲之凡念念不忘,到了晚年仍有尋找雲之凡。相反,感情一旦被跨越,感情必死。就像老陶和春花一樣,感情早已死於日常生活的單調,不聊和摩擦。也正因為如此,春花選取了和袁老闆私通。劇中的袁老闆之前一向提到「一個遠大的理想」,春花也對之十分嚮往。但老陶走後,當這兩個人真正在一齊時,由於生活的單調,感情也漸漸消失不見了。春花之前嚮往的理想生活也徹底破滅了。而劇中老陶所到的桃花源里兩夫婦和睦相處,十分相愛。這處劇情乍看是導演在像我們傳達一個在一齊卻仍舊完美的感情,實則不然。因為這劇中的桃花源只是一個烏托邦的世界,是觀念中的非現實的,是人們無法到達的。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5
在上《藝術概論》課程時,老師給我們觀看《暗戀桃花源》之後我深有體會,這則故事分為《暗戀》和《桃花源》兩場劇。《暗戀》說的是二戰結束後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戰爆發,男的去了台灣,就此斷了聯系。最後,垂垂老矣,在台北的醫院里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後舊情人相見,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怎一個「你那冰涼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說的是漁人老陶的老婆偷漢子,遂大怒出走,來到了桃花源。在那裡遇見了一對夫婦,剛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姦夫長得一樣。日子雖然快樂,但是總還是想回家。等回了家,發現姦夫淫婦過著並不快樂的生活。失望之餘,再返桃花源,卻找不到來時路……
拋開形式,該劇資料上的主要部分其實都不算新穎,甚至是老生常談得能夠,說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傷劇加上一部家庭倫理輕喜劇。《暗戀》里的江濱柳給我的感覺像極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鬱郁寡歡周朴園,需要以一個女人為借口來擺脫墮落於現實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軌型知識分子,與那位寫《桃花源記》的陶淵明先生恰有幾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換成了一個叫雲之凡的白茶花一樣的女人。相比之下,《桃花源》這出喜劇倒是俗得多了幾分真實感,讓人忍俊不禁。軟弱的老陶因為對生活的無能為力反而誤入太虛幻境一般的桃花源,與理想生活來了個無厘頭邂逅,過了幾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細看這兩出劇,情節資料雖則完全不一樣,卻處處存有建構-解構關系。如《暗戀》里的江濱柳與雲之凡滿懷著感情出場,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則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與叫罵。又如兩出劇一同排練的時候,雖然兩方面的台詞幾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卻完全不一樣。《桃花源》里的老陶執意想念現實中的妻子,而《暗戀》里的江濱柳卻在幻想記憶里的戀人。能夠說《桃花源》的整個情節設計就是理想對現實的打岔;《暗戀》則正好相反,江濱柳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卻要在現實中苦熬。這種一邊建構一邊解構的資料安排讓人措手不及,最後只能懷疑一切:到底是現實更好還是理想更好?每一條路都被堵死了,解答變得徒勞,思想陷入深淵,彷彿進到一間逼仄的小房子里,退無可退。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5篇600字相關 文章 :
★ 話劇暗戀桃花源觀後感五篇
★ 暗戀桃花源話劇觀後感五篇
★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賴聲川範文五篇
★ 桃花源記讀後感範文5篇
★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範文
★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2000字作文
★ 桃花源記改寫範文5篇
F. 精選作文電影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7篇
作文在語文學科中占據了「半壁江山」,通過寫作文可以鞏固並提高從閱讀課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想要自己的作文得到高分要注意一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寫法嗎?下面,我們為你推薦了作文電影觀後感範文,可能你會喜歡,歡迎分享。
遇見,就不再錯過!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播著這個廣告。只知道這是蘇打紅茶的廣告。但是是哪個品牌的東東就搞不清楚了。看了電影後,場景原來是熟悉中的杭州西湖,一下子就恍然明了。原來在給農夫山泉打廣告。
可能是中午的原因,電影院的人很少。只有最後兩排稀稀疏疏坐著清一色的女生。我是最後一排,只有我一個。在後來看到傷感情節時正好可以盡情讓眼淚發揮。剛剛坐下,就聽到一首非常熟悉的音樂。淡淡憂傷,這么近又那麼遠。原來是哥哥的《有誰共鳴》。電影一開始就讓人有回到了那個年代的感覺。1992年,小星辰在跳橡皮筋,玩陀螺,勾起了我們不少回憶。但是,小明遠手裡拿著的玩具是奧特曼!!!片中明遠父母搞走私,難道就是走私的奧特橋罩遲曼?他家的玩具好超前啊!應該是變形金剛才對吧?小時候我弟弟很喜歡變形金鋼。可能年代太久,道具師找不到這些玩具了。片中的校服好漂亮啊!男生外套西裝,內穿立領襯衣,女生西裝短裙。時間是1997年。記憶中我們的校服是面料是棉的,又肥又大,顏色艷麗,款式老套。有點假了哈!最假最大的敗筆校園交誼舞。片中情節也是在1997年。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校園交誼舞是教育部xx年下發的通知,要求在全國中學推廣的。杭州不愧是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江南城市啊!原來早在十年前的1997年的杭州,就已經在全國率先試點校園交誼舞了?呵呵,不過電影嘛,需要點這些華麗的東西來裝點吧。畢竟他是一部偶象劇嘛~~~
故事從三個破碎的家庭開始,最終,成全了一對從傷痛中脫胎換骨的男女。影片的主人公明遠和沈星辰,都出自不完整的家庭,都遭遇了母親對父親的背叛。在感情的認知上面,他們有傷痕,害怕被辜負,害怕受欺騙。而這也是80後這一代,普遍的對感情缺乏安全感的共性。
悶旦80後是矛盾且燦爛的一代。這一代人身上有若乾的特質,耐人尋味。
80後一代是仗義的一代。弟弟被地痞欺負,沈星辰手拿砍刀滿街跑,為的就是要給弟弟討個公道。明遠拚死也要幫沈星辰一起報仇,心裡看重的也就是這一份仗義。80後最痛恨的是仗勢凌人,路見不平吼一吼,那是起碼的原則。沈星辰的弟弟因明遠而死。但80後們不會把家族仇恨代代累積,沈星辰選擇了原涼。仇恨到此結束、痛苦也就隨之結束。80後普遍不大記仇,吵完之後照樣可以做朋友。大概這就是80後一代,特有的豁達。年輕,當然就意味著會有莽撞。但80後的莽撞卻無處不在。沈星辰的弟弟陳墨,可愛卻也莽撞,常常好心辦了壞事,想要助人卻也總是無心的傷了人。最終,陳墨因自己的魯莽行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乖孩子,但他眼裡的單純和嘴角的笑容,卻能感動每一個人,為他深深一嘆息。
眼當今80後的姑娘們,人生正朝著兩個不同方向在進行中。
女孩瘋狂的愛過追求過,為了自己愛的男孩做盡一切傻事,但最終,她嫁的是另外那個更愛她的男人。她說,這是長大了,成熟了,也失去了追夢的力氣了。但少數女孩子還一直在瘋狂的愛著追求著,從最初的任性,到後來的堅持,始終著她的執著。她說,這是她的人生永遠不變的方式。
80後們,不外乎這兩類,對於前者,你得佩服她們的沉穩,她們少年老成,過早的看破了一些人生的規則,於是不再強求更多。對於後者,你得佩服她們的勇氣,因為,不是所有見識過傷害的人,都還敢義無反顧的去直面傷害!
總希望80後能永遠有這樣的勇氣,這份擔當,不是任何年齡段都可以擁有。
身邊,我們這些80後的女孩們總是在問:如何才能更成熟?不必問不必問。總有一天,你會在不知不覺中遇到它。歲月總會留下若乾的遺憾,其中一類,就叫成熟。
電影在陳楚生的《天長地久》中結束了
流浪是天生的夢想
知道《洗澡》這部電影其實已經很多年了,不論是對新生代導演張楊的關注,還是對演員濮存昕、姜武的喜愛,都讓我一直以來對《洗澡》充滿興趣。前幾天終於有機會看完了這部影片,不足兩小時的電影,讓我在敏李一座充斥人情冷暖的澡堂子里,看到了中國人的喜樂悲歡。才明白,不見得只有大片才能展示大變化大情感,這樣一部低成本的文藝片一樣能觸動人們心中最真的感動。
《洗澡》講述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在老北京,一輩子以搓澡為生的老劉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大明離家多年,在深圳工作,二兒子二明{姜武飾}是個傻子,一直以來,老劉和二明便在這澡堂子里相依為命。有一天大明突然回來,原來是二明寄的明信片讓大明誤以為父親病逝。而當大明看到蒼老但還算無恙的父親、不諳世事的弟弟以及破敗的澡堂,便立即決定返回南方。就在他准備走之前,父親卻病倒了。於是大明留了下來。老劉終於還是沒能撐過去,在自家的澡堂子里永遠得睡著了。隨後,古老的澡堂也要拆了,大明決定帶著弟弟一起生活
影片著重從細節上體現情感和解。比如,大明剛回家時,父親與大明之間的客氣,但當父親聽說大明要買票時又無比地失落和惆悵,而後來大明與父親之間又重新產生了默契。又比如,兩個老人在斗蛐蛐時,為了一點小事吵架而後又和解,以及在浴室里唱《我的太陽》的小夥子臨走時送給二明錄音機,無不是在細節上解讀小人物的內心世界。此外,看過影片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二明的一個習慣性動作,即手持水龍頭舉過頭頂,讓噴出的水從天而降。二明的這個動作在影片中重復了有六七次之多。起初我以為二明的這個動作完全是無意識的,只是為了逗笑。然而隨著影片的深入,才明白導演是想通過這個動作表現在中國文化中,水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陝北和西藏兩段看似與電影無關的情節滲入其中,這也正好與影片最後出現的上善若水的牌匾交相輝映。
這部電影同時也是一個男人在精神上逐漸成熟的故事。從高開始的西裝革履、自視甚高到後來主動穿著工作服給客人搓澡,從最初遠離父親到後來理解父親,從最初向妻子隱瞞弟弟到最後堅定地照顧弟弟,大明從精神上完成了親情的洗禮。
同時,不得不承認,幾位演員的表演也很讓我為之動容。朱旭老爺子不愧是老戲骨,表演不溫不火,但卻能把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而姜武為角色設計的造型和動作,也很容易打動觀眾。尤其是他說出爸爸犧牲了,一瞬間讓我淚眼模糊。
也許人的生活真的就像洗澡一樣,簡單著,重復著,也復雜著,變化著。在人們追求高品質、高效率的今天,或許《洗澡》的故事顯得陳舊了一些。但創作者執意用藝術呼喚真誠的精神以及影片中溫馨的情感和解,相信一定會讓看過的觀眾重新思考對生活的選擇。
只要把廣大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就能戰勝任何敵人,就能創造任何的人間奇跡。敵人依靠先進的武器,我們依靠有團結心,有高度革命覺悟的人民群眾,你發揮你的優勢,我發揮我的優勢。人民以智慧和團結心擊敗了敵人。就像我們進行拔河比賽時,哪一方的思想一致,哪一方齊心協力,就能擊敗對手。我們要在思想上達成共識,統一群眾積極向上一心為國的思想,才能建立一個強大的中華民族,才能使別的國家不敢侵犯中國。
《地道戰》就是要讓我們團結一心,齊心協力。
《地道戰》是一部著名的愛國影片。
《地道戰》主要講了抗日地區的人民利用蜿蜒曲折、環環相扣的地道來進行戰斗,發揮自己的優勢來擊退兇狠狡詐的敵人。
《地道戰》這部電影告訴我一個道理:只有團結一心,堅持到底,開動腦筋,才能取得勝利。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革命戰爭史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革命戰爭的偉大力量存在於群眾之中,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它是日本動漫大師宮奇峻製作的,電影的名字叫《千與千尋》。
這部電影的大意是:一個叫千尋的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坐著車子回家,這時她爸爸把車開到一扇大門前,他們下車走進的大門,爸爸以為是個公園,其實是另外一個世界。在那裡,她爸爸媽媽吃了一家店鋪里的肉就變成了豬,但千尋並沒有吃,而是上了一座橋。這時,一個叫白龍的人叫她趕快回去,結果她還沒來得及回去天就黑了。於是她和白龍躲了起來,後來他們互相幫助經歷了很多磨難,終於把千尋得父母救了出來。
這部電影有很多細節吸引我,其中有兩個:一個是千尋一個人在黑夜裡很害怕,幸好有白龍的保護她才不再害怕了;還有一個是千尋和她的爸爸媽媽回到汽車邊上時,旁邊長滿了草,說明千尋和她的父母已經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很久了。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只要心中有愛,人就不怕會害怕,就會勇敢面對困難;還有就是,如果要取得成功,朋友之間相互真誠的幫助是多麼的重要。
今天,是環球國際英語組織夏令營的第四天。晚上,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場電影——《忠犬八公》。講的是:
主人公帕克在車站撿到一隻毛色金黃的小秋田犬,並把它帶回了家。帕克的妻子十分不滿意,總是讓帕克送走小狗,但似乎是命中註定,這只小狗竟沒人要。於是,妻子勉強同意了。帕克用小狗項圈上的數字給它起名「小八」。
一天,帕克和女兒正在院子里給小八練習撿球,妻子趁機打電話給朋友,問她要不要一隻小狗,這時,妻子看到帕克臉上那可愛的笑容,突然對朋友說狗已經被送走了,就掛掉了。從此,小八就留了下來。
這幾天,小八都在車站等主人帕克下班。有一天,帕克正要去上班,不八突然有點不祥的預感,從來不撿球的它叼起飛奔到帕克身邊,不讓他去上班。可帕克還是去了果然,帕克心臟病突發,死了。但小八依然堅信他會回來,依然每天在車站門口等他……
看到這里,我的眼淚不禁湧出,是小八對帕克的愛感動了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想,其實動物有時比人更懂愛,只是動物不善於表達愛。
最近我去永華電影城看了一部電影《重返地球》。電影的情節是這樣的:由於未來外星球的科技變發達了,外星人來攻擊地球,人們在無奈之下,只好放棄地球,逃往外星球。一次,名將軍賽弗和他的兒子基泰以及一些工作人員一起去另外一個星球執行任務。可是途中飛船遭遇小行星的襲擊出現了失控故障。大家決定把飛船迫降在這個已經荒蕪了的地球,但是在迫降過程中斷了,機尾掉到了一百千米以外的地方。他們要找一個發射信號的機器,機頭的壞了,他們要去機尾拿。而賽弗的腿斷了,所以由基泰來執行任務。
當時地球上有許多怪物用來吃人的。但是基泰克服了許多困難,一步一步向勝利前進,最後到了機尾。在他爸爸的指導下,基泰成功地通過了最後一關,並且得救了。這部電影很好看哦。
今天一大早,我就早早的起床了,因為今天爸爸要帶我一起去看電影,我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今天的電影名叫《開心超人》,這是一部非常好看而且有意義的動畫喜劇電影。電影《開心超人》講述了在神奇的星星球上,開心超人、甜心超人、花心超人、粗心超人、小心超人五個可愛的小超人為保衛家園團結一心,與幕後黑手變形怪代表的邪惡力量奮勇斗爭,挫敗敵人陰謀,最終贏得勝利的故事。在歡笑的同時,我也從這部電影中學到了今後做事都要像開心超人他們一樣堅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廢。
電影在小朋友們的一片笑聲中結束了,但我依然覺得意猶未盡,在回家的路上,還津津有味的不停地給爸爸講著電影中搞笑的片段,回味著其中的樂趣。
可可西里,美麗的青山,美麗的少女,一個神聖的地方,藏羚羊滿山奔跑,在青草地上撒下歡快的腳印。
昔日,而今。
大漠、狂沙、雪暴、追逐、槍聲、鮮血。
看過幾篇捕殺藏羚羊的文章,羚羊眼中哀求的眼神讓獵人放下獵槍,再不殺生。一直以為人都會像那樣有同情心,都有愛護生命的愛心。當看到千百張藏羚羊皮平鋪在地上,看到每張皮上沖鋒槍穿過的洞,才知道錯了,原來真有如此殘忍的人,殺羊不眨眼的人。
「剝一張皮子五塊錢。」撕扯著那柔軟的皮毛心裡坦盪盪?活生生的一隻動物,前一秒活蹦亂跳,後一秒鮮血滿地,可憐死都無完屍。給你五塊錢,你就撕下了自己的畫皮,露出黑色的面孔。你,難道就值五塊錢?
端著沖鋒槍,眯著眼,子彈殼清脆的落地聲,一個酷斃了的姿勢被你糟蹋的一無是處。當子彈穿過羚羊心臟時,你有沒有聽到她的哀嘆聲?她不只為自己肚子里的孩子,還為你,為我們人類,她絕望的眼神似乎在呼喊:人類,積點德吧。鮮血汩汩地從心臟流出,槍孔中看到你在笑。該千刀萬剮的傢伙,車裂都不解恨。
從來都是打著「動物是人類朋友」的旗號的我們又幾時曾為動物們做過點什麼,又一種珍稀動物快滅絕了,虛偽的人們流下幾滴虛偽的淚,擺一張虛偽的似乎很哀痛的臭臉,寫幾篇號召人類保護動物的文章,似乎真的很慷慨激昂,放下筆後就像失憶了一樣,什麼都忘記了。於是動物一種接一種地滅絕,人們一次接一次地裝哀悼,如此而已。
我也很虛偽,只有在看著電影時怒發沖天,看完後寫一篇通篇都像潑婦罵街的文章,寫完後有一種快感,就像給殺羊的人放血一樣,痛快,而我又為它們做過點什麼呢?
我虛偽,我無能為力。
且讓這部《天天好天》成為一種效應吧。就叫做《天天》效應?這部戲是一把推手,對一些人來說,它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回想一下,我們或許做得不夠,抑或我們只有在戲院里心動、感動,在網路上高談闊論;但還依然沒有真正去行動,去實踐。
且讓這部電影,成為一種帶動吧。帶動我們,激發大家都有的惻隱之心、感恩心、愛心和孝心。誠如卓卉勤在訪談中說,現代的兒女,確實對父母很冷漠,但他們不是不愛父母,也談不上他們不孝,這種感覺微妙但無法言喻。
且讓這部作品,成為普羅大眾的話題吧。它是一種良性的探討,知性的研究,感性的覺察。這是一種來自內心的觸動,它反映人性的美,也讓我們看到父母即偉大又平凡的愛。我認為它是有價值的,是珍貴的;畢竟這部電影帶出了值得大家探討的一面,值得我們反省的一面,以及深思的一面。
林孝順老師說:子欲養而親不在。
對的!我也要加把勁,多說一句:做而言不如起而行。多談未必無益,但是行動才是最實際的。我們一起加油吧!天天好天。
全景式描繪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電影《柳青》日前宣布定檔5月21日。影片以宏大的歷史視角生動呈現了波瀾壯闊的農業建設和農村改革,真實再現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運動所經歷的重重困難和取得的寶貴經驗,通過鮮活的文藝形象回應了新時代呼喚怎樣的人民文藝這一時代之問。青年作家柳青辭掉優渥的工作,決心創作一部反映新中國農民集體創業的史詩巨著。他深入農村建設一線,紮根山村14年,歷經風雨,面對從互助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時刻,並在之後始終堅持真理,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段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創業史。該片導演田波表示: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我想通過柳青這樣一個令我感動的人物形象來反映偉大的民族精神。他能夠在歷史的大潮中始終堅持真理和良知,毫無疑問是民族的脊樑。
影片的製作匯集了眾多國內一線電影人,片中柳青由成泰燊飾演,馬葳由丹琳扮演,霍廷霄擔任總監制和藝術總監,蘆葦擔任劇本指導,孫明擔任攝影指導,周新霞擔任剪輯顧問,剪輯師黃上剪輯,程池作曲,青年歌手平安獻唱片尾曲。
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顆星球叫麥咭星。麥咭小王子過生日,國王把自己的超能力傳給了小王子。禿鷹國想得到麥咭小王子身上的超能力,就派軍隊來侵略麥咭星,麥咭星發生了大火,很多麥咭都死了,幼小懵懂的小王子被爸爸抱上飛船逃了出去。
荒蕪的沙漠中有一座世外桃源,名字叫81號農場。麥咭乘著飛船意外墜落到了這里。孩子王小寶、呆萌膽小的蛋蛋和常犯迷糊的波波是麥咭最好的小夥伴。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飛翔,當一隻會飛的小雞。夜深了,田鼠潛入農場偷糧食,而可怕的禿鷹也潛入農場執行任務捕捉麥咭。小夥伴們駕駛著終極戰機:麥咭3號飛上天空,與禿鷹展開生死搏鬥,農場陷入了激烈的空戰。它們最終趕走了禿鷹,保衛了麥咭和自己的家園。
在影片中,軍事迷小寶、愛賣萌的蛋蛋、迷迷糊糊的波波......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寶、蛋蛋、波波和麥咭,它們用勇敢和智慧,聰明和機敏,戰勝了禿鷹,保衛了自己的家園和麥咭。一根竹竿容易彎,三根麻繩難扯斷。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團結和永不放棄的可貴精神。
G. 話劇暗戀桃花源觀後感五篇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在我看來,《暗戀桃花源》是現實生活中兩種時光與空間的巧合,該劇故事很簡單:“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乾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綵排的合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舞台上,兩個劇團都著急要排戲,互相搶舞台。之後,舞台上的兩個劇組最後決定共用舞台,一團一邊,各自把自我的戲排完,兩出戲因而開始微妙地交織在一齊??
“暗戀”是一出現代杯具。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亦因戰亂離散;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一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瀕臨病終。
“桃花源”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其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緣溪行,發現桃花源;入桃花源後,遇見的人還是春花和袁老闆,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過愉悅的時光;老陶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但家境破敗。
《暗戀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錯差互的舞台奇觀。
先說說《暗戀》這部分,粗略看來,戲的資料並不盡同於它的標題,這哪裡是“暗戀”,這分明是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苦戀”,或者說,是“絕戀”。情竇初開的男女青年江濱柳和雲之凡在黃浦江邊甜蜜約會,沒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甜言蜜語,也沒有觀眾習以為常的男女玩了命的相互“撕咬”,有的只是“鞦韆”,“圍巾”,幾盞昏黃的街燈,和燈下兩個安靜的人。這時的兩個人,正如他們自我說的那樣,彷彿一切都不存在了,整個世界就只剩他們兩個人。
那時,在他們眼裡世界很小,自我很大??
誰也想不到,兩人的下一次見面,竟是在四十年後的台北。病入膏肓的江濱柳在報紙上登出尋人啟事,才找到他四十年來朝思暮想的雲胡春之凡。
很安靜,就像四十年那樣,只有隻言片語??
不一樣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靜,大概是出於兩人的青澀,有那麼多的話要說卻又羞於啟齒,氣氛有那麼一點點尷尬,可兩人卻都很享受;可此刻的安靜,多少是出於無法抑制的傷感和無奈,同樣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但是實在是不明白,從何說起。氣氛也有點尷尬,可這尷尬讓兩人更加難受。
就在雲之凡要離開的時候,江濱柳顫抖的聲音響起:“之凡,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淚在這一刻最後在兩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眼中決堤,時隔半個世紀,這兩只手最後又緊緊地握在一齊。
半個世紀後,江濱柳對年輕人說:在那個大時代下,人都變得好小,好小??時代,造就了這段跨越時代的凄美的“暗戀”。
再說說“桃花源”這一部分,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裝喜劇,老陶、春花、袁老闆都在尋找著心中的桃花源。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闆偷情,放下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來到了桃花源。世人艷羨的無憂生活,老陶在那裡沉澱心思,也被那兒的人與事物所改變。因此他不計前嫌回去邀請春花和袁老闆一齊前往桃花源。可武陵已物事全非,袁老闆與春花也成了夫妻,還有了孩子,每一天仍為柴米油鹽的事糾結,過著並不快樂的生活。他們不願相信老陶說的關於桃花源的事更不願與其一同前往。最終老陶一人獨自回桃花源,怎知他卻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前頭看似鬧劇的這宴畝出《桃花源》進行到此時,卻悄悄的與《暗戀》連結了,變得使人無奈又感傷。
我認為《暗戀桃花源》這部劇包含多種現實寓意,下方就此分析(僅個人觀點)
1。兩岸關系
“暗戀”表達的是海峽兩岸的骨肉分離,“桃花源”則表現的是在那一種時代背景下,人們迷茫的精神狀態。正是因為這一與政治和時代有關的命題,《暗戀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讓很多台灣觀眾在笑過之後失聲痛哭。二戰結束後的一對戀人在上海分別,約好來日再見。不料內戰爆發,男的去了台灣,就此斷了聯系。最後,垂垂老矣,在台北的醫院里臨死前登尋人啟事,想再見當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後舊情人相見,晌做森諸多舊日情懷歷歷在目。而與之相對應的兩岸的關系也不正是這樣嗎?海峽兩岸關系從幾十年前的完全禁嚴到逐漸放寬政策,其中少不了兩岸民眾個性是台灣民眾的爭取。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在台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就我查資料了解,1949年,台灣發布戒嚴令,從此進入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在這期間,台灣執政者為維護穩定,製造了超多的政治冤獄。據前“立委”謝聰敏統計,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嚴為止,台灣共發生29000餘件政治相關案件,涉案人數達140000人,其中約3000—4000人遭到處決。而《暗戀桃花源》此劇創作成功,台灣剛剛解除戒嚴,省內政治文化一片荒涼,百廢俱興,劇作的推出,無疑給台灣文化市場注入首股新鮮血液。據史料統計,1945年-1953年共有約120餘萬外省人來台,其中撤
台軍隊約60餘萬人。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台的60萬士兵,在台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後,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代替。在台灣經濟進步的腳步中,他們仍然是被犧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涼,少有人關注。幾十年來他們的肉體雖然在台灣,但心靈仍然寄託在那遙遠的家鄉。雖然過了幾年開放大陸探親,但很多人已經等不到那時候,連魂都歸不了故土了。當年來台灣的那些老兵此刻還健在的已經很少了!他們的根在大陸,他們一生都想著回大陸看看他們的親人,有的老兵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願……如果他們還健在的話,他們也是最期望讓兩岸能夠統一的人!
所以真切的期望台灣能夠和平統一,不要戰爭,不要讓我們這一代人重蹈老一輩骨肉分離的悲慘局面!
落葉歸根,誰不想回到生養他的那片沃土?當時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
而《暗戀桃花源》正是在一個整體混亂無序的環境中展開,也正貼合了台灣人民的心聲。之後在無序的大環境下又出現了整體的統一秩序(即兩個劇組的同台演出),能夠說是劇本中的一個高潮,這也表達了台灣人民對安定生活的憧憬。切合實際,是《暗戀桃花源》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2。人生與感情
江濱柳與雲之凡在大上海相戀,卻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尋找桃花源的老陶,卻在目的地看到一對仙人與自我的愛人和情敵長得一模一樣??還有一位一向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劉子驥”,是為“戲外戲”。無論是“暗戀”、“桃花源”還是“戲外戲”,每個故事的核心都是尋找遺失的感情。
其實每個人的心底都會藏有兩樣東西:其一,是一份永遠實現不了的感情,叫“暗戀”;其二,是一個永遠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遺憾感情令人唏噓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闆之間的感情也讓人糾結。
江濱柳與雲之凡相戀於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後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黃,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個劇中人,都有一種宿命。老陶與春花的感情被袁老闆破壞,春花與袁老闆看似感情甜蜜,卻也勝但是柴米油鹽瑣屑家常的煩惱。突然想起了錢鍾書的《圍城》,想起了孫鴻漸與唐曉芙,想起了《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與金燕西,“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感情的墳墓”。“暗戀”中或許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感情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他們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後就會是更一種人生了吧!與之構成比較的荒誕劇“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瑣瑣屑屑,在這個崇尚金錢和名利的社會,稍微更顯真實一點吧!春花亦是可憐的,她並沒有理解真正的感情,她只明白誰對她好,誰有錢,誰能給她幸福,她就選取誰。《北愛》中楊紫曦為了錢而和吳狄分分和和,小猛為了名利放下沈冰,但是幸福轉瞬即逝,當他們幡然悔悟時,吳狄和沈冰已經不再在原地等著他們了。劇情中沒有寫老陶回去後,春花後悔的一幕,卻寫了老陶發現現實不如自我想像的一樣完美想再回桃花源時卻找不到路的場景,人生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戲,沒有愛的地方,始終是異鄉。我猜大多數人在錯失真心愛自我或真心對自我好的人後都會咽下後悔的苦水吧!
在我看來,“暗戀”看似是一出杯具,實則為一出喜劇;“桃花源”看似是一出喜劇,實則為一出杯具。“暗戀”的最後,分別四十年的一對情人最終見面,了無遺憾;“桃花源”中春花雖背叛老陶與袁老闆私通生子,卻沒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徹底陷入柴米油鹽的混亂人生中??
一喜一悲高潮迭起,前後時空互相交迭、互相融合,很有喜劇色彩也發人深省。想想自我就像那舞台上兩部戲的重迭,人生到目前為止有多少錯過巧遇等待,在驀然回首時,往往全成空。每個人或許都會在這兩部戲中跳來跳去,偶爾會跳出戲外戲,做會觀眾,審視自我,嘲笑自我,然後繼續過自我的生活??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看完這個電影版話劇,我們跟隨著鏡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暗戀桃花源》。矛盾的沖突和協調,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從矛盾的沖突和協調方面來說。不論是作品本身的音樂與布景還是人物的性格。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暗戀與桃花源兩個不一樣的劇組,一個“杯具”,一個“喜劇”,兩種截然不一樣的舞台效果,但是作品本身將其音樂處理的很好,在兩個劇組換場的銜接處,音樂的輕重緩急處理的十分好,既不會讓人感覺突兀也不會太平淡而顯得乏味。而且在開始的時候暗戀劇組的音樂節奏緩慢,桃花源劇組節奏則明顯歡快,轉而到後半場則恰恰相反,變成暗戀劇組節奏激進,而桃花源節奏趨緩。這也在劇情上給人一種帶動。之後,在人物性格上,也有體現出矛盾的沖突與協調。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個處於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闆則是愛意濃濃,人物表現力比較平緩。然而,老陶在經歷了桃花源之後,像是受到了某種熏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氣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變得舒緩,給人心平氣和的感覺。而相比較下,春花和袁老闆生活在一齊,經歷了相處的磨合,不僅僅沒有過上想像中的生活,反而是變得落魄潦倒,從而人物的性格爆發,十分具有表現力。這也是體現了矛盾的沖突與協調。
從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方面來看《暗戀桃花源》。暗戀劇組,江濱柳和雲之凡的感情。桃花源劇組,春花和袁老闆的最初夢想,甚至是那個一向在尋找劉子驥的瘋女人。
首先,從暗戀劇組來說,開頭,江濱柳將一切都計劃好了,那些信,那些愛意。在他的理想中,他和雲之凡在一齊只是時光的問題。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雲之凡沒有回來,而他也沒有聯繫上雲之凡,過往的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在他重病之時,最後,他見到了雲之凡,但是,不僅僅是他,我們也都同樣意識到了,一切都不一樣了。他有了妻子,而雲之凡也嫁人了,他們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孩子甚至子孫。我們都不是當事人,不明白江濱柳的心理,但是,設想一下自我在當時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許我們也能體會一二。雲之凡在江濱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單純只是年少時的愛戀那般簡單,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沖動,是他年少時的夢想與憧憬,那是一些比簡單的感情更重要的東西。另外,我覺得江濱柳對於他此刻的妻子也不見得是沒有感情的,或許那是比感情更讓那個人割捨不斷的,比如親情,比如職責。之後,再看桃花源劇組,春花和袁老闆之前對未來有著多麼完美的嚮往,有孩子,有歡笑,只是現實讓他們變得窮困,墮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當初設想的那個樣貌。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後真正的勝者,他經歷了比現實完美的桃花源,被現實逼迫的看清了現實,這才是我們的社會想要讓我們學會的。而瘋女人,她一向在尋找劉子驥
,但是劉子驥卻從沒有出現過,劉子驥好像就是那理想一般,讓人不斷的尋找,而往往就是以找不到這個結局收場。導演在此處想要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吧。
最後,我想要說,作品和現實還是不一樣的,現實往往比作品表達的更復雜,更殘酷,但是我們不得不應對。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更高於生活。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以 上 就是我對於《暗戀桃花源》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謹代表個人觀點。
《暗戀桃花源》:感情的喜劇與悲劇
悲劇《暗戀》——痴情男女,傾城之戀,上海作別,命運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時隔40春;喜劇《桃花源》——飲食男女,俗世翻騰,誤入桃源,前情難忘,故地拾舊,情何以堪,終不得解;電影《暗戀桃花源》——一個舞台,兩出戲劇,喜劇不喜,悲劇不悲!兩個原本獨立的敘事文本,陰差陽錯的集中於同一戲劇舞台上。嚴肅與荒誕、內斂與誇張、秩序與混亂、悲傷與快樂、夢想與現實,縱橫阡陌,完整獨特的電影結構卻皆直指:期望……尋找……等待……
逃避……,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試論感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為相思;踏破鐵鞋無覓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為相聚;悲哀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魂照影來,是為回憶。這樣三段式的故事,上演了多少代,不知還要繼續到何夕?哪管才智超群的男兒,或是冰雪聰明的女子,個個甘情緒願的闖入情關,枉死離恨。只是可嘆,誰又會是誰的桃花源?生活與時代,莫非原就是一般混亂!嘻笑玩樂,至悲至喜,荒誕之中不斷撞擊的矛盾,便是生命永恆的秩序,也未可知!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桃花源是兩人的愛戀,他們在戰亂失散後都曾尋找過對方,但直至濁世半生方見到孤光殘影的對方……。老陶誤入桃花源,卻終似莎士比亞說的“溫暖的茅屋,勝似無情的宮殿”忘不了他的春花,出來後又迷失了桃花源……。桃花源里的袁老闆和春花幸福美滿,現實中卻為具體而瑣碎的生活彼此撕扯與埋怨。其實,他們亦曾象江與雲“執子之手”那般期盼過“與子偕老”,而真到一齊時,才發現所謂的完美竟是鏡花水月。原先,縱使有海誓山盟,終歸敵但是時光的磨蝕!那麼,江濱柳與雲之凡即便真的就一向在一齊,必須就會幸福長久嗎?
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結尾曾寫道: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兩個詞里——期望與等待。小說主人公在冤獄中毫無放下期望,最後在等待中贏得了復仇與重生。李碧華則寫到:世上之所以有矢志不渝的感情,忠肝義膽的氣概,皆因為時光相當短暫,方支撐得了,久病床前無孝子,曠日持久不容易,一切事物之完美在於“沒時光變壞”。顯然,賴聲川的“桃花源”更象是能指進而所指著後者。正好似含苞待放的花蕾,默默等待著盛開怒放時的驚艷,然而就在前夜遭遇一場暴風雨的突襲,所有的期望與等待統統化作了烏有!還沒來得及散發的馨香就這樣被無情的驅散,不知誰會來掩埋墮入泥淖的殘軀。
戲劇《暗戀》的導演試圖借舞台來重現心中的她——“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於演員的表演。江濱柳想來就是導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發雲鬢也無緣再見到“她”,無非透過幻象聊以慰藉。只有身邊的女助理義無反顧的陪著他瘋,陪著他痴!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劇場執著地尋找著情人劉子驥——這正是陶淵明《桃花源記》里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終場也沒結果。劇場的管理員絮叨著“十分鍾!我這輩子不明白等了多少個十分鍾了!”片中每個人都困擾於自我內心的糾結,都在期望著什麼,尋找著什麼,等待著什麼,最終卻又逃避著什麼。
值得推敲的還有女護士的主角。當江濱柳追憶多年前的難忘舊情時,女對於他的長情大感費解。她拉出自我的男朋友小陳——“兩個禮拜以前分手了。這兩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長什麼樣貌啊?可怎樣想都想不起來哎!”他們之間似乎在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舊時人們窮盡一生尋覓的神聖感情,今人是輕而易舉的得到了么?這天的感情較之過去是不夠純粹了么,還是因為得到容易而不被珍惜了呢?有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可推,理想的生活就無生活的理想,因為已經理想實現了。沒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這聽起來就象文字游戲的悖論,卻道出了理想與現實的尷尬。生命與感情,試問,誰的價更高?平平實實的生活維系著生命的歷程,感情是否只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過客或是理想的奢侈品,給平實點綴些色彩與激情。過後,沒有它,依舊需要生命的常態。
中國人迷戀也極善於把玩文字的諧音之妙。“桃”與“逃”,“柳”與“留”都是經典的漢字諧音字義轉移。戲劇《桃花源》的導演在發現布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大動肝火。美工解釋說,這叫“留白”。“留白?”導演深表困惑。美工繼續補充:“這種留白很有意境啊!”“意境?”導演拒斥同時甚至帶點恐懼的語氣。“留白”與“意境”本是中國傳統藝術與美學理論的最高境界,透過導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式“重讀”,其好處已經兼容到了對於人生的哲學思考。個性是最後他極為郁悶且一臉無辜地大聲追問:“這棵桃樹為什麼要逃出來么?”這分明是對老陶是“逃”還是“留”艱難選取的迎面質疑?觀眾也在不經意的亂象涌動間再次參與了劇情發展。
兩個劇組在一個舞台上劃界同台飈戲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按說必須局面失控,事實卻是某種“美麗的混亂”。兩個劇組的台詞竟然能夠相互自然的無縫對接,並且神奇的“潛台詞”深意補充。例如一段中,護士說:“你還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老陶插:“我怕她在等我。”另一段中,袁老闆說:“不要回去,你回去只會干擾他們的生活。”護士插:“我是說雲小姐如果真的的來的話,事情可能會更麻煩。”老陶插:“這話怎樣說?”護士插:“因為你可能會更難過。”由於兩劇在感情母題上的冥冥暗合,電影的“缺席的在場”與戲劇的“現場感”、“間離性”不露痕跡的找到了“恰到好處”的平衡。
影片尾聲,江濱柳與雲之凡最後見面了,其實兩人早年闊別後很快就一向生活在一個城市裡了,最近的時候可能只隔一條街道,卻咫尺天涯,重逢無門,真真造物弄人!紅顏雲鬢換化作白發蒼蒼,當初的青春夢想被生活消解成了無言的唏噓!偌大的上海二人能夠相遇,小小的台北難倒了他們!亦或他們就應感謝命運,他們把對方最好的時光定格在了各自的記憶里,並在生命的盡頭做出一個了斷……。“這些年來,你有沒有想過我?”塵封已久的往事被慢慢打開,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被深深觸痛。人啊,最在乎的竟是被人在乎!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上周末有幸觀看了台灣著名導演賴聲川的經典話劇暗戀桃花源。劇情我就不在此贅述了,只想說說自己看後的感覺。
我一向是對悲劇不感冒的,也許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但我確確實實不喜歡看悲劇,所以暗戀看得我是挺無趣的,畢竟這樣類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而且大段大段瓊瑤式的的台詞,尤其是剛開場那會兒,瓊瑤的一塌糊塗,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劇,所以我對它的興趣高一些,更何況有何炅謝娜這兩個活寶,想不笑都難啊!但是意外的驚喜來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傳裡面的“關中大俠”——呂秀才,初入桃花源時的一句:“哇塞,芳草鮮美;我靠,落英繽紛!”實在是太經典了4武林外傳的時候就覺得他和佟掌櫃倆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歡的兩個人物。這次看了他在話劇中的表現,發現依然是最出彩的一個,不愧是上戲碩士啊,功力的確深厚!其實我覺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熱熱鬧鬧的喜劇,本質上實際是一出套在喜劇套子里的悲劇,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笑聲中會有苦澀的感覺。尤其是最後,老陶本來已經在桃花源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卻因為仍然無法忘記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闆都帶到那個人間仙境去。但是武陵的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老陶原本應該是丈夫的角色,現在卻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還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個完美世界。熱鬧的開場,寂寥的結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鬧的喜劇形式表現出來,反而更讓人平添了幾分隱隱的心痛。
另外還想提一句,那個不時出現的白衣女子,口口聲聲要找的劉子驥,和桃花源記中的“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提到的那個人名字一模一樣啊!這也是我幾天之後才想起來的,但是還是不懂她的串場有什麼特殊含義嗎?哪位能給解釋一下?
暗戀桃花源觀後感
“想不到啊,好大一個上海我們可以在一塊兒,小小一個台北把我們攔住了”是江濱柳感嘆命運的安排不隧人願;“我先生很好,他真的很好”是雲之凡告訴對方我過得還算幸福;“我真的要走了”讓他直面了現實。四十餘年的懷念該是怎樣的懷念啊,可是那相見的一刻,心中的山茶花回不去了,一生的夢幻就此清醒。
暗戀的江濱柳、誤入陶花源的老陶,心中都放不下那個曾經,只有回去了,看到了她的現今,看到了不曾有自己出現過的那些歲月,才會明白,你在遠足的同時,她和有她的世界並沒有靜止。陰差陽錯也好,詬病不改也好,你的桃花源她不可能了解,你的經年苦思也只能鎖在心田。這是個悲劇也是個喜劇,悲喜交加。
話劇看得不多,之前看過戀愛的犀牛,然後就是一些學校里的畢業戲了,感覺把劇本上的東西表現在舞台上,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文字立馬就生動起來了。雖然這個戲中,有兩場戲攪在一起,還借用演員的口,互相批評了一下:暗戀的導演說,桃花源的喜劇毀了他的偶像陶淵明,而桃花源的導演說,覺得暗戀的悲劇看得他想發笑。很想知道,劇本的創作過程是怎樣一個過程,把那樣一些體會、情愫,通過舞台可能的形式得以表現出來,然後設計嘲、對話、人物、背景、服裝、道具等等等等。
H. 桃源鎮電影結局什麼意思
結局是開放性的。桃源鎮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反腐的故事,最後的結局中鎮長是否被查辦,賣豆腐的是否坦白是作者留的開放性結局。電影也被稱為運動畫面或源高晌動念舉態雹鋒畫面,是作品視覺藝術來,通過使用移動圖像的溝通思想,故事等來模擬體驗。
I. 觀桃花有感
觀桃花有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觀桃花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桃花是帶著酒氣的。粉嫩動人,天真爛漫。妖嬈,柔軟,調皮,可愛,俏麗。被春風喚醒,墜入塵埃。粉紅的瓣,黃黃的蕊,慵懶而繚亂。玲瓏艷麗的身影,有著說不出的凄美。貴妃醉酒,應該是桃花色的,那種骨朵兒亂,花枝兒顫,帶著幾分酒氣,是最讓人意亂神迷的。那種色是飽脹的、欲裂的,指尖一觸碰,就會滴出水來。
蓓蕾初綻,如含苞欲放的害羞的少女,在熏風細雨里做著春夢。才幾日,驚醒了似地,東一枝,西一枝,嫣然微笑,花潮奔涌——那是一種噴涌,把花兒朵兒從褐紅色的枝幹上噴了出來。桃花蘊藏著巨大的生命力,是春的火焰。粉紅的,深紅的,一朵緊挨著一朵,擠滿枝丫,怒放著,張揚著,狂熱著,一團團,一簇簇,染紅了雲霞。大氣磅礴,如海,似潮。
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滿園胭脂色,莫道不銷魂。桃花灼灼地開放,深邃,慵懶,嫵媚,溫婉,迷情,醉了多少紅塵過客。隔岸桃花,淡而濃,冷而艷,帶著江南的氣息。令多少英雄豪傑,醉生夢死。桃花,是美人臉頰的顏色,也是血的顏色。桃花是留在文人血管里的艷詞,帶著頹靡的詩意。桃花是一種運,也是一種劫,每個人都在等待著這一場劫,也都在心裡種著一株桃樹。桃花落滿蹊,鮮血,情慾,桃花,繁華之後就是蒼涼。但那蒼涼,也是鋪滿了桃花的,一壺酒,一把劍,一路桃紅。江湖是桃花的江湖,惹上桃花,雖然頹靡,但也美麗。
桃花是任性的。極靜,又極動。悄無聲息,又肆無忌憚。是愛情的,也是恨意的。
唐?崔護《題都城南庄》詩雲:「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朝的桃花,開過千年,都不會老,因為愛情不會老。艷情更不會老。林黛玉葬的桃花是紅色的,林妹妹吐在寶玉送的半舊的帕子上的血也是紅色的。桃花是開在凡塵里的,也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
胡蘭成說:「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她靜」。桃花說道底,是一種深沉的寂寞鉛升枯。而且是太過寂寞了。桃花也是冷的,那是深到骨子裡的寂寞開出的極靜的花,因此桃花也是最艷絕的——冷到極處,是絢爛;靜到極處,是喧嘩。大凡世上的美人,笑梁都是極其寂寞的。越是寂寞,越高雅。靜到極處,才能美到極處。
今人熱衷於養生,以期活健康,活得長久!所以,養生節目熱播,養生專家泛濫。其實,如果我們細心去研讀古代一些詩人的生活,也會發現一些養生秘笈。比如同為中唐詩人,劉禹錫比柳宗元長一歲,兩人同榜進士,同為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仕途遭遇相似,一同被貶謫南方。但劉禹錫壽長71歲,柳宗元47歲。除了生物遺傳因素,在對代貶謫及人生磨難上,劉禹錫要比柳宗元要豁達,要通達。
眼前這首《游玄都觀》,就是劉禹錫用辛辣的筆觸諷刺「痛罵」那些迫害他的政敵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這首詩的另一個題目「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中,看出一些端倪:詩人寫這首詩時應該是從被貶之地回到京城,借看眾人看桃花這件事來諷刺那些權貴及攀附權貴之人。
首句「紫陌紅塵拂面來」,春滿皇都,百花爭艷,路上車水馬龍,塵土飛揚,風吹拂面,緣何?「無人不道看花回」,原來那麼多人,奔波如此,塵土飛揚,竟是因為爭相去看桃花。「無人」直言人多,「不道」將觀花之人滿意之情,炫耀之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三四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槐洞是劉郎去後栽」,字面意思是說,你們看到的花,你們炫耀的桃花,都是在我離開京城後,才栽上的。這里詩人用隱喻的手法,暗指這些後栽的桃花,就是我被貶之後才上位的政敵。
事實上,這首詩一經傳唱,那些權貴自然能解得其中滋味,所以詩人再度被貶。只不過這一切都在詩人預料之中,所以他才會坦然處之。相比之下,柳宗元在這方面,卻缺乏一種中通圓潤之風,他在人生低谷時,有《江雪》詩作,但意境要相對封閉,過於孤高,難以與現實相同。
相反,劉禹錫在貶所,在處理好政務之餘,能夠深入民間,廣采民風寫下了很多頗具民歌風採的詩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就是其代表作,由此可見,劉禹錫能在逆境中很好地釋放自己,進而促進自己在另一個層面成長。這或許他雖遭受多次貶謫,依舊能夠吟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樣既有情趣,又富有哲理詩句的原因,更是其得以長壽的一個因子吧。
桃花是詩人的。不知是桃花招惹了詩人,還是詩人招惹了桃花,桃花與詩人的痴纏,平平仄仄,自有文字來,就無止無休。一壺酒,一杯茶,與花語,共花眠。紅雨陣陣,硃砂點點,任桃紅片片落滿身子,醒來隨手一抹,那淡淡幽情便化成了詩,化成了畫。
不教相思惹桃花。世上最瀟灑的,要數詩僧張志和,他說:「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詩人們愛好以詩作畫,其實桃花並不需要太多,「竹外桃花三兩枝」就可以了。最好是野生的,那種野,彷彿人骨子裡天生的野性,更自由,更自在。「桃花一簇開無主」——名花無主,盡可以採摘。
晏幾道詩雲:「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蔣捷詩雲:「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杜甫詩雲:「可愛深紅愛淺紅。」除了萬畝桃花紅霞一片,依雲而開之外,更有夾岸桃花蘸水開的奇景,若是懸崖峭壁之上,猛然瞥見一樹桃花,那更是驚艷了的。
桃花是冰清玉潔的,《紅樓夢》說林妹妹是做了桃花仙子的,那種馨香也是淡到了極處的,就如林妹妹的冷香。每一朵桃花,都如輕盈的羽翼,也如奇女子的肌膚,如脂,如玉,如雪。亭台樓榭,野外荒郊,煙雨風露一暈染,便靈性地活了起來。
桃花是風情的,也是風流的。「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更有「春水迷天,桃花浪,幾番風惡。」畫舫珠簾,買花載酒,武陵溪上頻偷眼,小唇秀靨,一夜花狼藉。淺淺的酒窩,壞壞的笑,讓我想起俞平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那一種艷情。
桃花無處不在,《紅樓夢》里是開滿桃花的,《金瓶梅》里也是開滿桃花的。桃花總是與柳呆在一塊兒的,桃花面,楊柳腰,才構成一個絕色的美人。桃含宿雨,柳帶朝煙,在熏風暖閣小橋花塢之上,執一柄團扇,嬌喘吁吁地去捕蝶,那該是怎樣一種風流呢。林妹妹薛姐姐也是風流的,曹公說她們的風流,是一種意淫,是超越於肉體之上的。
許我向你看,許我向你看,多看一眼……看完賴聲川老師的.暗戀桃花源,這首歌久久縈繞在我的腦海。世上三種傷人的情愛:愛而不得,得而終失,不知得否。暗戀桃花源用三個調性完全不同的故事,敘述了三種愛情的悲劇。
暗戀,是帶著羞怯美的愛而不得;是那些貫穿在日常生活中皮肉下的愛戀情愫。故事不是一個復雜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戀人雲之凡和江濱柳以為短暫的分離,卻是幾十年時光的間隔。舞台上,病床旁的兩人再次相逢,卻已白鬢成霜的老人。相望執手的瞬間,歲月下的剋制和隱忍,演繹的足夠動人。一句「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在第一幕夜光的映襯下,那個俏皮快語少女輕快地說」老了也很美呀「,彷彿演完了人生百年。
回望演員,金老師演江濱柳的時候,身材比黃磊老師要好看,顯得非常有舊派文人氣質。且金老師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講角色和自身合二為一,讓我無法分辨台上究竟是江濱柳本人,還是飾演江濱柳的演員。但黃磊老師不同,他會跟觀眾逗樂說自己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連《嚮往的生活》和《極限挑戰》都沒有參加。即興表演確實能博得現場觀眾的會心一笑,但同時也會消解話劇的「氣場」。大概就是這種稱之為「氣場」的東西,讓金老師的版本成為不可超越的經典。相比之下,我更偏愛金老師的版本,黃磊老師太正經了,念起台詞來一板一眼,我始終未能察覺他放鬆的一面。
桃花源的故事則是更傷感的得而終失。相較於江濱柳和雲之凡的故事,桃花源則嬉笑怒罵。武陵人老陶,因老婆偷人,踏上了上游捕魚之途,或是尋死。但造化弄人,誤入了桃花源。在長相相似春花和袁老闆倆夫妻的教化下,看似愉快的過了些時日,但心裡終究放不下武陵的老婆。誰曾想在武陵,一心想在一起的春花和袁老闆,同樣也逃不過生活落下的一地雞毛瑣碎。回到家見到這番場景的老陶,想回桃花源,卻再也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詼諧的劇情里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宛如跳出劇情一般來了句「怎麼可能?」,這大概已經奠定了這個劇目荒誕而不經暗藏的反諷基調。
故事的不知得否,屬於這個真實世界的女人。劉子驥與這個神秘女人,曾經相愛一場,最終卻不辭而別。他們沒有暗戀里跨過半世紀的愛情,也沒有桃花源里明明白白的背叛,只是不知道愛不愛,不知道有沒有得到對方。「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我們心中都住著一個瘋女人,一邊憂慮,一邊拚命尋找著自己的「劉子驥」。或許正如李宗盛歌曲中所唱: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等候。但我們的動人之處也恰在於此:不夠堅定,卻未曾放棄。
暗戀和桃花源的世界從來都是不可分離的,他們是一個宇宙間平凡而鄭重的輪回,是一半艷花灼灼一半紙錢戚戚的楚河漢界。是江濱柳和雲之凡,是陶花袁和桃花源,是台上傾情的演員和台下投入的我們。荒誕的笑料和悲慟的別離在這里奇妙地匯合,雖是平行展開卻也不可避免的發生,只希望以後的日子裡,你我可以不要錯過那些羞澀的暗戀,也都能擁有一片妙趣橫生的桃花源!
桃花是瘦的。黛玉《葬花吟》說:「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瘦得如一朵桃花。紅顏多薄命,因為紅顏太瘦了,這種骨感,雖然很美,但也是經不起歲月的,冷雨一打,就零落了。不零落,也凌亂了,如紅樓里的那些女子,才高貌美命薄,劇未終,卻早已一片狼藉,落紅遍地。
桃花是有恨的,此恨有關風和月。每一個桃花夢,都是令人沉醉的,有著自己的傷和痛。可以脈脈含情不離不棄,也可以忽遠忽近若即若離。桃花是一種憂傷的糜麗,江南江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桃花,從南到北依次開過去,幾千里的時空。古代和現代都有桃花,從古到今依次開過來,幾千年的時光。中國是個桃花的國度,離開了桃花,就沒有了詩。離開了桃花,也失去了風流。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世界上最風流的一章,遠離世外,一個仙境,如在夢中。中國的帝皇,都致力於把自己的皇家園林,打造成一個世外桃源,那被稱為「東方夢幻藝術」的圓明園,就是清代帝皇的桃源之夢。芳草平沙,斜陽遠,亂點桃溪,輕翻柳陌,山潑墨,水捋藍。皇帝太監宮女打扮成樵客漁夫、隱士文人,在桃花花雨之下,垂釣耕作,吟詩作畫,好一派田園風光。世上的喧囂遠了,人間的爭斗淡了,只剩下一片幽靜。但是黃發碧眼是不懂桃花的,一把火燒了中國帝皇們的美夢。
花痴自古有之,晉朝陶淵明愛菊,宋朝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唐朝的白居易卻是一個桃花痴。他在詩里說:「村南無限桃花發,唯我多情獨自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桃花的花期很短,幾天就謝了,若想久觀,就得如白居易一樣,從山下到山上,追著桃花跑了。明朝的唐寅,更是個桃花狂人,「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武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桃花換酒,瀟灑如此,最是痴狂。古代還有一個叫潘安的人,做縣令時居然要求治下的農戶,家家戶戶種桃樹,只為看那花開的浪漫。潘安是古代第一帥哥,命犯桃花實在可愛。
幾日不來春便老。桃花雨,柳葉眉,薄衫輕扇,嫁於東風。一片春愁待酒澆,惆悵。只想乘一葉扁舟,去石磯西畔,在飛橋野煙里,覓一方田園,安放此身。有酒,有詩,有數樹桃花。
我的心中是有桃花的,要不這個春天怎麼會來得這么早。春節前四五天,桃花就開了,以至於我見到桃花時,忽然就驚詫了,不知怎麼來形容這種驚喜。如同忽然見到尋找了千年的女子,驚艷得說不出話來,只獃獃地望著,我知道,這就是愛情。不管千年萬年,盡管山河老去,這種奇異的感覺,是不會老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是我《詩經》里的新娘,嫵媚而攝人心魄。這種浪漫的情懷,是開在骨子裡的,只感覺我的骨頭上,一朵一朵開滿了桃花,玉蕊楚楚,嬌羞欲燃。這是個大自然的奇跡,菊花,桂花,桃花,在同一個時空開放。黃巢在《詠菊》里寫道:「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他的理想,我幫他實現了。佛說:萬法由心生。心中的愛情,催開了桃花。春天真的來了,滾滾的雷聲,磅礴的春雨,就要漲桃花汛了。
佳人如玉。飄逸淡雅,婀娜多姿。溫婉含蓄,熱情奔放。這是一朵開在心底的花,我的桃夭。你是艷的,彷彿天上落下的雲霞,含露吐英,旖旎在春的枝頭。煙雨蒙蒙,如同纏綿的情絲,滋潤著這靈性的生命,伸手捻著那一絲柔滑,一縷花魂。粉妝玉砌,鵝黃纖嫩,人面桃花相映紅,不知那明麗里蘊含著多少寂寞。
這是素潔的夢幻,欲燃的粉紅。也許是來自陶淵明的桃花源,也許是來自金庸筆下的桃花島。
桃花似海。越是高雅的,就越寂寞。這些高貴的粉紅色花霧,是冬的沉寂後乍暖的驚艷,嬌弱,惹人愛憐。我不得不感嘆這造化的神奇,欣賞她的綽約風姿。桃花是閑散的,也許是牆角地頭,也許是河濱的一隅,也許就在那不為人知的荒野。
通過煙雨的浸染,熏風的撫摸,桃花更是輕盈,香而不濃,甜而不膩。或晴或雨,都嫵媚動人;或濃或淡,都不失溫柔婉約。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紅的似火,如痴如醉,盡情綻放著屬於自己的美麗。桃花是美麗的,浪漫的,多情的,優雅而稚氣,高貴而熱烈。我覺得,除了桃花,沒有哪一種花可以代表愛情,玫瑰終究是太俗了的,配不起淡而雅,也配不起這種熱情——爭先恐後的狂熱。這是一種瘋狂,一種燃燒,沒有哪一種花,可以這樣燃燒自己。拼了命地燃燒。
一個美妙的構思,成就一個幸福快樂的心情。
聽風的心情還未退去,春,又在枝頭煽情,春天的大理是花的海洋,春天的霧本是車和人的海洋。
霧本桃花開,約一程風景,約一場花期,來霧本聽一場花開的美麗。讓心情溢滿多彩的漣漪。
看花的心情是急切的,因為各種原因啟程有點晚,進霧本有一段狹窄的路,車輛來來往往,我們被堵在了半道,路邊的刺花開成一片白,索性下車採花,打發等待的焦急。
到達霧本,朋友們說你們的十分鍾路程怎麼這樣長啊!他們已經看花結束了。稍作休息,我們也開始賞花行程,去聽霧本花開的聲音,那聲音一定溢滿了粉紅的浪漫,那聲音裝滿了繽紛的心情。賞花可能只是用眼睛,聽花,是用心去感受,讓美陶醉心靈,讓美凈化心靈,用這樣的心來感受一切的美,才能進而宣傳美。今天我們就做一回美的代言人。
三月五號是桃花節啟動之日,為這個省級旅遊特色村做宣傳,其實春花即是最好的宣傳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樣的美景怎能錯過。滿山的桃花,滿山的看花人。好在我們錯開了高峰期,便可以自在賞花,靜聽花開。
對於霧本我已稱得上熟悉,不急於去桃園,先去龍樹林,安靜的樹林,今日是否載滿忙喧嘩?未到林中,已聽見泉水的聲音,有點歡快的氣息,嘩嘩流淌的泉水,是在表達它的開心嗎?泉水繞過樹林,流向霧波塘,因此成就了村口的一池清碧,碧水,藍天,白雲,綠綠的梯田中,點綴幾塊黃黃的菜花,遠處是粉紅燦然的一片片,視覺所到之處皆是盛宴,皆是舒暢。
林中依舊安靜,陽光朗朗照著,龍樹的影子,斑駁在池邊地上,池水清澈,水流淙淙,詩一般的景象,朋友說找個位置坐下,給你照張相,名字就叫聽風。那就在我上次看書的位置吧,我說今天沒有風,應該是聽泉。
跟隨泉水走了一程,春的田野清新可人,空氣潔凈的一塵不染,田埂邊,迎春花星星似的開放,似乎要和桃花來爭春,粉紫的顏色很漂亮。
返回龍樹林,沿泉水來源方嚮往上走,出了樹林前面就是桃園,愛花的我總是看不夠,心早已被牽向花的海洋,醉美霧本,迷在桃園,置身花海,心情怎能不被感染?
一片片,一園園,桃花開得如此肆意,如此燦爛,像走入畫中,走入仙境,美得不現實,美的虛擬,桃花的馨香陣陣滲入呼吸,一隻只小蜜蜂,在花間吟唱,飛來飛去,忙忙碌碌把春的芬芳釀成花蜜,這樣的花蜜應該是世間最美容的產品吧,兒子突然問這些蜜蜂怎麼如此聰明呀,總是知道那朵花有它們需要的花粉,我醉於花間,不知答案,含糊應付著。
漫步桃園,,沉醉花香中,細心入微地傾聽花開,聽一曲春天的動人音樂,聽一曲粉色的花開音樂,世間還有比這幸福的事嗎?難怪乎這里被稱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我想我都快成桃花仙子了,在這無邊的粉色包圍中,心情美如花是毋庸置疑了。
來之前有人說,桃園一會兒就看完了,我想那是走馬觀花罷了,如我一樣聽花的人很少吧!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聲音,春花的聲音如此美妙,用心來聽,它便活躍你的靈魂,真想聽每一朵花開,看每一朵花的舞蹈,跟著春的節拍,唱一曲贊美的歌曲,把每一個音符寫在文字里,寫成霧本春天的詩行,寫一曲春天霧本的樂章,美總是會感染的,在千萬的芬芳里,願我們的靈魂都已被感染。
只想留在桃園,醉在桃源的美麗,流連不舍離,然而我沒有成為桃花仙子,依然是那個平凡的我,繼續平淡的生活,只是不想被平淡淹沒,借著春的美好,借著春的美麗,讓我的文字沾染一些美麗的氣息,奮進的氣息,但終究無法和春的美麗攀比。
那麼,就用一顆向上的心,用情感受一切的美好,心向美,目光見到皆是美,我的文字和人也會更美的,霧本也會越來越美,因為有勤勞的霧本人,這片花的海洋正是勞動創造的美。
即將離開無邊的芬芳,站在桃園,閉上眼,展開雙臂,來個深呼吸,把花香融入肺腑,把美好擁抱,把美好的感受變成泛香的文字,播撒在書頁里。
留戀不舍,依依惜別,讓我陶醉痴迷的霧本桃花林,心中的花開,激勵我繼續努力,耕耘美好的人生。
我家住在平谷,那裡有全世界最大的大桃集中種植地,這里的「桃花節」也遠近聞名。每到春天,一片片盛開的桃花,伴著春風,將春天送到人間,悶了一個冬天的人們,也隨著春風出來賞花了。今天,我和爸爸媽媽隨著駱繹不絕的踏春人流也來到了一片桃園,追隨著一路芬芳,走入一片桃花的海洋。
推開竹子紮成的籬笆牆,我們便彷彿置身於一個粉色的世界,猶如人間仙境,令人深深陶醉。一大片的桃花粉瑩瑩的,好看極了!不時有一陣春風吹過,花瓣在風中搖曳,彷彿一隻只小蝴蝶,栩栩如生。桃花像笑紅了臉的小姑娘,粉嫩的臉兒多惹人喜愛!
再往裡走,花的顏色也開始有深有淺。桃園里的伯伯說,那是因為桃樹品種的不同造成的。這里的桃花有的是紫紅色的,花瓣重重疊疊,像位嬌美嫵媚的小姐姐;有的是粉紅色的,花朵飽滿圓潤,像位可愛的少女;有的是淺粉色的,花蕾含苞待放,像位害羞的小妹妹。我從春風飛舞的花雨中接到一片花瓣,底下頭仔細觀察,花瓣的顏色從底部向上由深變淺,形狀像一顆小水滴,美麗極了。
桃花的花蕊都是黃色的,頂端一顆顆粉茸茸的柱頭,如同一盞盞發光的「小燈籠」。桃花下面的萼片是這花海中唯一的綠色,雖然小得不易查覺,卻也像一顆顆閃閃發亮的「綠星星」,襯托著粉色的桃花。
我喜歡桃花,不僅因為它代表著我家鄉平谷的特色,更因為它的品格。桃花雖然沒有玫瑰的高貴,也沒有百合的芬芳,可它是春天的使者,它的美是純潔的,是玫瑰百合無法媲美的。這時飛來一隻蝴蝶,時不時落在桃花花蕊上歇息。我想,蝴蝶一定也是被這人間的美景陶醉了,以至於如此留連忘返吧!
;J. 話劇 暗戀桃花源 觀後感怎麼寫
《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乾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綵排的合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舞台上,兩個劇團都著急要排戲,互相搶舞台。後來,舞台上的兩個劇組終於決定共用舞台,一團一邊,各自把自己的戲排完,兩出戲因而開始微妙地交織在一起……
江濱柳與雲之凡在大上海相戀,卻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尋找桃花源的老陶,卻在目的地看到一對仙人與自己的愛人和情敵長得一模一樣……還有一位一直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劉子驥」,是為「戲外戲」。無論是「暗戀」、「桃花源」還是「戲外戲」,每個故事的核心都是尋找遺失的愛情。
該劇總策劃水晶表示,這出長達3小時的戲,其實是一座迷宮,每個人的感受都會不同。看第一遍只是了解了劇情,意蘊是回家後自己去慢慢體會的。觀眾表示,每一次看「暗戀」都比上一次更感慨愛情無常,但是「桃花源」的喜劇性在第二遍看的時候就不那麼突出了。
而在我看來,這是悲傷時唱首歌的心情,笑中帶淚。冬到盡處桃花開,悲到極致而美麗。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傷輕輕地,壓在心頭,揮之不去。每一個劇中人,都有一種宿命,是名如其人,抑或是人物造就了這個名姓?莫道是一語成讖。
雲之凡:流雲降凡間
「你是晴空的流雲,你是子夜的流星」帷幕一開,就聽到江濱柳這句帶著男性磁性嗓音唱的歌。彷彿是預示了他們之間終究未竟的愛情,雲之凡就像是晴朗藍天上飄過的白雲,像漆黑子夜裡劃過的流星,只能夠有相遇的剎那,卻不能夠享受擁有的幸福。
流雲降凡間,終究是會化作水霧,煙消雲散的。遺落的水汽,是留在情人眼裡那晶瑩的淚。
「雲之凡是一朵白色的山茶花,一朵在夜空中開放的,最美麗最動人的白色山茶花。」這是導演心裡的雲之凡,也可以說是這部劇對塑造這個角色的靈魂要求。
山茶花的花語是「謙讓和理想的愛」。它總是在晚秋天氣稍涼時,靜靜地開在庭院之中。山茶不像有的花,整個花朵掉落下來,它是花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謝,直到生命結腔沒束。那麼小心翼翼的凋謝方式,不就和人們追求理想中伴侶的態度一樣嗎?所以漸漸地山茶花就成為對心中愛慕女性表答心意的代言人了。在幾乎所有的花朵都枯萎的冬季里,山茶花的盛開格外令人覺得溫暖而生意盎然。唯一的缺點就是花朵容易凋落。而在山茶花的品種來說,紅色多見,而白色少見。物以稀為貴,所以其實在劇中的這個比喻,也是為了向觀眾闡述雲之凡的稀有和高貴性。同時也暗指了她終不能被江濱柳所得。而劇中雲之凡的命運也正如這白色山茶花一樣,相思的痛苦折磨是橫貫一生的,伴隨著慢慢地老去。沒有轟轟烈烈,只像花瓣一片片地凋零。
雲之凡這個人物設計,就是通過「流雲」和「白色山茶花」這兩種事物,運用象徵手法,將人物命運暗合到其中,意蘊悠長。
江濱柳:浦江柳依依
整出戲劇的第一場,就是發生在黃浦江邊,或者說江濱柳與雲之凡那短暫的一季相戀,都是發生在這黃浦江邊的外灘公園。江,就是黃浦江。江濱,就是「連水裡面的燈都停止了」的浪漫的外灘。
整部《暗戀》只有兩幕戲,卻如此深刻地演繹了一段讓觀眾唏噓不已的戀愛,讓人生發出「悲傷得讓人想結婚」的願望,這正是話劇內容所體現出的高度濃縮性所引起的效果。將悲傷濃縮,讓舞台跨越時空來演繹,從年輕時代那場依依不捨卻對未來充滿重逢希望的分別,一下子進入到垂垂老矣瀕臨生死別離的場面,這樣的安排,有點「殘忍」。
導演說「這場戲你不給我好好地演,等到下一場戲你老了,躺在病床上,就沒有回憶了。」這部話劇里運用得最多的手法之一就是潛台詞的雙關性。導演的話不僅僅是字面的表達,它也暗寓了江濱柳的橡圓信命運:一輩子的記憶都模糊了,或是飛快地穿越生命以至於我們都沒有機會了解,生命走到盡頭時,只有這短暫的一幕,成了記憶中的唯一的永恆。是啊,如果沒有這么刻骨銘心的一個夏天,就會正如江濱柳所說「我……我沒有辦法想像,我們如果在上海不認識的話,那生活會變得多麼空虛啊!」可是這一生卻從此被填得滿滿的,被思念填滿了充斥了,生命似乎再也不能容下什麼。然而豐滿至斯,又應作何感想?
柳綠桃紅微時再?楊柳依依話今昔。
春花:春桃不勝艷
跟白色純潔的山茶花相對的,應該是紅色活潑的桃花吧?正如「暗戀」與「桃花源」這一今一古、一悲一喜的相互對照一樣。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蒙太奇式的斷接,讓梁輪一個舞台上悲喜同在,此起彼落地交替。白色山茶花的哀愁還余留,那邊廂,隨著輕快的京劇式的鼓點伴奏,妖嬈多情的春花就正式上場了:手裡拎著一束花,提了一包東西,嘴裡悠悠揚揚地唱著和情人袁老闆的「情歌」,搖曳生姿地步入舞台。
桃花,它樹態優美,枝幹扶疏,花朵豐腴,色彩艷麗,是早春重要的觀花樹種。桃花性喜陽光、耐寒、耐旱,但是不耐水濕。
說桃花是春花一點沒有錯。以春花的平凡姿色,卻能夠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最終又等同於失去了兩個男人,真可謂是空有春花燦爛,不勝美艷,桃花逐水空自流。
春花在這里指代了桃花,也指代了桃花源。
春花、老陶和袁老闆,他們是上了發條的鐵皮玩具,總能找到動力,自得其樂。 在《桃花源》里永遠不怕有冷場。但實際上,這冷場,比起《暗戀》更凄涼。
如王國維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暗戀》里的悲劇,是以戰亂紛飛的大時代為背景的。正如江濱柳的一句台詞「在那個大時代當中,人變得好小,到今天這個小時代,人變得更小了。」《暗戀》的悲可以歸因於時代,《桃花源》的悲卻要歸因於「人」本身。我們總是想要太多的「如果」,結果有些東西因此永遠地失去了。詩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過是同一段人生透過不同角度的解讀而已。我們無法以微薄的個人之力扭轉時勢,所以我們會咬咬牙認命。但如果是親手打破了從前自以為的美好,就會是一出讓人啞言的悲劇。因為那是可以逃避以至於不發生的。
故所以笑中帶淚,春花的悲劇比起雲之凡的來說,更深一層。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水流,怕有漁郎來問津。」想當初,春花和袁老闆偷偷摸摸地在家裡幻想著美好的桃花源,千方百計地「整」走了老陶。而最後卻親眼見證自己的悲劇。
雲之凡和春花,一個是遺失了愛情,一個是在愛情里遺失。
老陶:落寞陶然人
桃花源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國。賴聲川用一種顛覆性的喜劇形式讓《桃花源》成了一個貌似喜劇的悲劇。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夢想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答案是:真正的桃花源其實是在我們心中,就像《暗戀》里江濱柳用一輩子來思念雲之凡那樣。從本質上來說,《暗戀》和《桃花源》講的其實是一回事。誠如第一個「老陶」李立群所言:快樂是痛苦的縮短,痛苦是快樂的延長。而二者相得益彰,才可以在掐架和嬉笑怒罵間成為經典。
老陶是註定屬於落寞的——卻不是失敗。他的生活里處處都不如意,「我就不信……」成了後面所有行為的語言契機。他有什麼都不相信的自負,所以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再加上他的急性子——開酒不成就用刀劈——而且他又偏偏是一個無能改變這一切的人,所以他是註定要落寞的。只有空喊「武陵這個地方,它根本不是個地方,窮山惡水,潑婦刁民……」
但是他確是整部話劇中唯一超脫(或者說是解脫)的人。有個德國畫家,叫做安瑟基弗的,記得他在一次訪談中有這么一段話:
人家問他:「你為什麼那麼喜歡懷舊?」
他說:「啊,我不是要懷舊,我只是要記得。」
是啊,讓我們盡量記得。 雖然,「記得」也可能是一種世間苦。 但是這一重苦,我們若不肯嘗,就是斷了太多的聯系,與以往的那些甜蜜。
所以,老陶溯洄而上,所以,老陶又回到武陵。
桃花源是一個好地方,把老陶一身俗氣和塵世的煩躁全都滌盪而去,反令他帶了些許超然的仙氣而回。在桃花源里呆了許久,老陶卻也開始想念起並不美好的家庭生活和移情別戀的妻子。他要去找她,即使她不愛他了,他也要去找她,因為有這么美好的地方和事情應該要她知道,包括第三者袁老闆也都可以一並原諒。 在桃花源那裡,他從驚愕於白衣男女的長相,繼而抓狂,直到後來面對著為生活折磨的憔悴而市井的春花和袁老闆,飄飄乎說著「不足為外人道也」。
有時會禁不住地想,如果老陶不回武陵,春花會不會一直供著他的牌位並在又一次婚姻失敗後開始想念他?
老陶在末了的那「千年一嘆」,當是打在所有人心上的一記悶拳。然而,唯獨是他自己從此超脫了。凡塵俗事,就這樣走到了幕後。同樣是一個人,同樣是落寞的心情。
所以,老陶是落寞的,但不是失敗的。
袁老闆:原來不是你
「爭取時間了啊,武陵三角來了。」話劇語言包括了人物語言與舞台說明的作用。在這里,袁老闆,一語道破天機,這也是一句具有雙關性的潛台詞,不僅向觀眾說出這一幕的名字,同時也是在暗示,下面一段理不清、剪不斷的三角關系。
袁老闆,戲里戲外,這就是一個雙重身份,雙重定義的人物。
在《暗戀桃花源》里,他的角色是一個三流戲劇劇團的老闆,也是劇團的演員「袁老闆」。在《桃花源》里,他既扮演著房東「袁老闆」,同時也是春花的情人。戲里戲外,呼呼喝喝,極有排場。然而,在這樣高分貝的話語掩埋著的是所謂「勝利者」的失敗。
從「理想化的熟人」——租房給老陶夫婦並且為老陶代售小魚的袁老闆,到「熟悉的陌生人」——和春花生活在一起的讓春花邊疊尿布邊憤而發問「你是什麼男人」,袁老闆這個形象,從理想的神台上走下來,走進了真切的現實中。當初表現出來的虛幻的、變形的、誇張的美感全部消失,變成了連細節都真實的個體。這就徹底幻滅了春花所相信的,袁老闆他自己提出來的「心中一個偉大的抱負」。
春花開始懷念老陶,在袁老闆走下神壇的時候,老陶的名字被刻寫上神主牌,被春花那樣虔誠地用香燭和鮮花供奉起來——那個曾經被春花瞧不起的窩囊廢的男人。
這就是審美距離感在起作用。傳統美學總是要求審美尺度具有一種距離感,旨在表明:藝術不同於生活,藝術是源於生活而必須高於生活。走得如此近,解剖得如此赤裸,即使握在手裡,又能怎樣呢?到頭來不是失卻了一份絢麗的美?保持距離,存留空間,正所謂遠觀並不褻玩。這應是對美好事物的最好認可與欣賞!
所以,對於春花來說,這是一個近觀之後瞭然無趣以至於生厭的過程,走到近處才發現,眾里尋他千網路,原來不是你!
劉子驥:南陽故音也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這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序》中的最後交待。細細想來,原來這痴痴尋找劉子驥的女人便是穿綴全篇的線索,是話劇的魂!
「那一天在南陽街下著毛毛雨,我們約好了去吃酸辣面,我永遠都忘不了那一種,酸酸辣辣的感覺。」一個活在現代的女子,苦苦尋找著十幾個世紀之前的人。也許,她已經尋找了幾百個輪回;或許,她還要找下去。「我要找劉子驥!」她向每一個經過她身邊的人宣告、詢問,卻又不知道哪個是自己要找的人。也許她的概念中已沒有時間和空間,她惶惑而又執著地探尋著,每一個人都那麼陌生,都不是她要找的人。所有面孔一瞬間變得似曾相識。或許,她的劉子驥正藏在這些面孔中暗笑。她突然迷惑而委屈,幾千年的尋找和思念化作空蕪而又紛亂的夢魘。她是否還記得他的模樣?是否確定他真的出現過?或者,劉子驥只不過是她虛無的夢。
「那一年,在南陽街,有一棵桃樹。桃樹上面的花開了……」女子在話劇的末尾,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這里剛剛還有人大笑有人悲泣,轉眼間風吹雲散。她旋轉著,張開雙臂,向天空中撒去一把黃紙,她在祭奠誰?「尋病終」的劉子驥?自己找不到的愛情?劇中每一段不完滿的感情?抑或是世間上所有的愛情?整出戲劇看上去,彷彿這個神秘女子是游離在整個舞台之外的,最缺乏戲劇沖突的人物。但實際上,最具有戲劇沖突的也是她。她的看似瘋瘋癲癲的行為和語言,實際上是表現著人物內心的尖銳而激烈的矛盾沖突。她遊走在《暗戀》與《桃花源》的舞台中,也在現實與虛幻中穿梭,虛實相生,給了我們一種意境創造的提示。
神秘女子尋找的劉子驥,是一位潛藏在每一個人心中的南陽故人!是每一個人生命里都會尋找的知音,只是區別在於,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苦苦追求而已。
悲傷時唱首歌
人世間所有飄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我們的故事,是愛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盲亂和期冀中尋找著永恆而真實的愛,誰會最終找到呢?是江濱柳與雲之凡太早地相遇相戀在少年時代,而付出了一輩子的相思和尋覓?是漁人老陶溯洄而上,為了贏回在妻子面前的自尊,又因為不舍,從桃花源而重返,而終又離開?是春花和袁老闆在遮遮掩掩之下憧憬著美好的生活,然而又在吵吵鬧鬧中發現了這遺憾的平凡?
可是,他們要找的又在哪裡呢?江濱柳的「白色山茶花」在歲月中風蝕,老陶再也沒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袁老闆和春花的美夢被柴米油鹽磨作塵土。雲之凡呢?江太太呢?小護士呢?她們一樣地被生活捉弄,被命運大聲的嘲笑!
而值得相信的是,「暗戀」的導演、順子、繪畫師等等,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想尋找的桃花源。
最後,沒有人找到劉子驥,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他只一閃身,就與所有的人避而不見了。神秘女子只是用她的口說出了每一個人心裡的話而已,共通的思想和同樣的心情,差別只不過是,有的人壓抑在心底,有的人高聲地宣讀,有的人憤怒地發泄,有的人黯然地神傷……
那一片桃花源,正正是因為沒有人能再到達,所以才成為眾人心中那個希冀的夢,牽引著苦苦尋找的思緒。就好比春花和袁老闆,他們是幸福的,最終能夠依照自己的心意結合,彷彿是尋找到了那一片桃花源,但他們是不幸的,因為桃花源里,也沒有蓬萊仙山的珍異,有的只是「生活」二字,只不過是換了場景罷了,也不是天堂。
桃花源,是悲傷時唱首歌的意境。它用本身的夢幻綺麗,反照了人世間紛繁瑣碎的喧囂生活,它用自身的不可捉摸,指引著人們永遠朝著美好、懷著理想去發展。在悲傷時不哭泣,唱首歌,換種情緒,繼續出發。
這也許是賴聲川想告訴我們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