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搜索》觀後感
看完搜索後,覺得導演在傳達一中信息:在這樣弱肉強食的社會中,人們內心的真善美被壓縮在一個很小的角落,不斷被貪婪、自私、恐懼所佔領。影片故事是由一場公交車上墨鏡姐姐不讓座引發的悲劇。故事由這一導火索牽扯到了婚姻、愛情、事業、輿論,這些與社會人息息相關的社會熱點話題。
記者楊若兮在裡面表現的是超乎常人一般的嗅覺,立即將這件事情擴大、惡性化。這不僅讓癌症晚期的葉藍秋背上了鋪天而來的社會輿論壓力,還被老闆的女人誤以為是小三。這裡面的楊若兮已經是為了自己能夠獲取成功不惜誤導社會大眾的視線和判斷。她作為一名媒體人缺不能客觀的評價這件事,相反一味的博人眼球、贏得圍觀去片面、負面的報導,誇大整件事情的嚴重性,已經喪失了她作為一名媒體人的職業操守和做人的准則。
另一人物楊守成則是讓我厭惡的第二個人。他不思進取,作為男人竟然被女人養著,空有一副好皮相。為了賺取葉藍秋的一百萬,表現出的諂媚和討好,想想就讓人覺得惡心。他的良知不止是否還存在,雖然他不知道葉藍秋已經生命垂危。最後他才發現自己愛上了葉藍秋,個人認為他配不上這樣的女子,也不配獲得葉藍秋的愛。
再有一個就是社會大眾。這群人,當然自己也包含在其中,很可憐。不知道事情真相就可以隨便去發表評論,到哪裡都免不了被人當槍使。事情不用心去看,看到的永遠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大家都知道葉藍秋正處在身患癌症晚期的深深傷痛中,又怎麼忍心去責備這樣一個弱女子。當一個人的生命快要完結的時候,需要多大的勇氣去承受,去和這個世界「say
goodbye」。
這是真的原創
㈡ 搜索電影的觀後感
電影《搜索》講述了都市白領葉藍秋因為一件公車不讓座的小事,而引發了蝴蝶效應般的網路暴力,以致最終被逼到生活的死角的故事。
不得不承認,社會發展所帶出來的鬧劇、新聞傳媒的瘋狂炒作、不明真相市民的瘋狂轟擊、迫於周圍無數輿論平地而起,對一個癌症晚期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他們一昧的相信網路,一昧的不分真假。受到網路的迷惑而不能自我,被扭曲事實而看不到真相。
他們一昧的為了自己,為了名利,受到報復心的左右,捏造事實,無中生有,為了一己私心,不惜把一件小事成千百倍擴大,添油加醋,使得本來小事,經過一番調味,偏離了原本的軌跡,任由私心操控而不能自己,更致使民眾不明真相,盲目信從。
他們借著錢財滿貫,肆無忌憚。她,為了點小事而爭風吃醋、胡亂猜忌,為了自己所謂的名譽而造謠他人,看到了由嫉妒而引發的幻象,捏造一些所不存在的事,導致了事件的進一步惡化。
事情的真相原本很簡單,但被人包裝過後你便看不見它了。《搜索》之所以成功,那是抓住了人的本性,這也這是我所喜歡的一點。它將人性幾個側陰暗面活靈活現、淋漓精緻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的世界。
電影觀後感寫法技巧
1、「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觀」而生
只有認真地觀看影片,理清其思路,透徹地掌握影片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影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寫觀後感,首先要弄懂所觀影片。
2、要認真思考
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就要在讀懂影視故事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影片所表達的主要思想和觀點,才能避免脫離影片,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㈢ 結合隱私和隱私權的有關知識,為電影《搜索》寫影評 100字就行了
同學,一百字還要談到隱族伏私和隱私權,對非法律專業的人來說要求太苛刻了枝埋。影評可能多出一些字,請見諒,你看看能否得到啟發,能幫到你最好。
《搜索》簡評:
從敘事角度看,該片站在了媒體底線、網路暴力的正立面——被施暴者一方,來探討個人隱私和社會道德問題。信息猛穗螞化時代,媒體缺少的不是新聞點、網民缺少的也不是信息源,而是缺乏判斷力。或為一己私利刻意炒作,丟失媒體應有的立場和底線,或因口舌之快,聽風就是雨,一哄而上,殺人於無形。所謂的人肉搜索、伸張正義、誅而伐之,到頭來搜的是人肉,索的是人命。尊重個人隱私不僅僅是個話題,而且是個網路社會的道德標尺。對此媒體究竟應該站在何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總之《搜索》給了我們一個獨特視角,讓觀眾對個人隱私權有了更多思考。
㈣ 電影《搜索》觀後感!
寫作思路及要點:先簡單敘述電影《搜索》的主要內容,然後聯系實際生活得出啟發。
電影《搜索》講述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檢查出癌症晚期,因此情緒失常的她,在公車上不肯給老人讓座,被路人拍下來,隨即引發的一系列波瀾。想升職的電視台小助理、雷厲風行為報道不擇手段的女編導、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一根筋的雷姓青年,也可以說是「一段公交讓座視頻引發的命案」,有點像蝴蝶效應一樣不斷擴散發展的大戲。
電影的結局耐人尋味,那樣的現實,那樣的殘酷,又那樣的帶著諷刺和無奈。劇中人物的無奈,也有觀眾的無奈。當這類事件像病毒一樣傳播的時候,這一過程也已經被利用,隱藏於社會角落的力量洶涌澎拜,成為了泄憤和謀私的工具,我們網路推廣工作者更應該維護正義,維護網路推廣和新聞推送的職業道德。
電影《搜索》的影評:
《搜索》的整個劇本結構很完整,片中的每個角色的鋪排很均勻,也有著各自的使命,每場戲的力度都拿捏得很好。該片根據小說改編,但原著對於為什麼一個簡簡單單的「不讓座」會弄得那麼大,變成一個社會話題,其實劇情細節的鋪排並不具備說服力,但陳凱歌卻在電影中將之合情合理化,提升了原著最為薄弱的環節。
故事的發展能否合情合理,讓觀眾信服,很重要。在這一點上陳凱歌做得不錯,每次轉折、劇情的推進都具備充分理由,但又讓觀眾意想不到,達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戲劇性
㈤ 電影《搜索》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電影《搜索》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事以葉藍秋在公交車上不讓座為線索,影片運用網路信息傳播為主線,描述了每一位牽扯到的人物的不同命運。看了一大半,沒覺得有什麼亮點,情節平鋪展開,但我心裡一直在等待那個葉藍秋病情告發的橋段,那是故事的高潮,但,影片沒有把這個感人的橋段放大,以至於我只是小小地感動了一下。有人和我解釋,這不是一部感情片,所以不會把這一橋段過多渲染。但作為觀眾,我還是希望在葉藍秋告知楊守誠病情時,能夠拍得更煽情、更感人,而葉藍秋與楊守誠的感情鋪墊應該更豐富一點。對於最後莫小渝離開沈流舒這一情節覺得不合理,有點做作,是多此一舉。
沈流舒的扮演者王學圻演得非常出色,把一個商場上的富豪演繹得恰如其分,姚晨把角色演得很到位,讓我看到了陳若兮的強勢、偏執到最後的無奈。而一直期待的高圓圓與趙又廷演得不算太失望,但是沒看出來這影片的故事能把他們感動成現實中的一對。陳紅演技真不怎麼樣,而且她的容顏不禁讓我感嘆:歲月真是一把殺豬刀呀,相比之下,高圓圓真的好美哦。
因為我喜歡現代劇,所以很多時尚元素還是很吸引眼球,演員的衣服、辦公室的布置、人物的語言、汽車等都堪稱精緻、都很現代!
雖然影片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面,也沒有讓我淚流滿面,但感觸還是很深:
第一,在這個快餐式的信息時代,我們該怎麼看待網上的信息?現在的人們都不願意用自己的腦子判斷真偽,一旦看到網上的信息多會確信是真的,而且大多數人都會用一種非常負面的'態度判斷某一事件,比如說:人們不會想一下,葉藍秋為什麼不讓座?也許她有隱情?莫小渝一個電話就能讓所有的人相信葉藍秋是一個小三。
第二,網路時代的發展,阻礙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陳若兮以一則短消息認定楊守誠與葉藍秋肯定相愛很久,當她聽到楊守誠說:當我發現自己再也見不到她時,才覺得自己愛上她了「時,她發現自己誤會了。
第三,不管是記者還是讀者,在報道或傳播事件時一定要做到客觀公正。這對我們工作中生活中都有幫助。
總之影片讓我領悟到:對人對事不能帶有無意識的偏見,要以積極、包容的態度解讀網路上的信息。
再次感嘆,高圓圓好美哦!
《搜索》看後,我心裡有種莫名的難受,結局有點讓人心酸。然而,那又很接近現實的生活。
原來,多條的誤解交織在一起就會編織出可悲的結局。這部電影和我之前看的《守望者》有點類似,所釀出的而又有些出乎意料的結局大都只是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誤解而已。我似乎對「理解萬歲」有了更深的領悟,對人的理解寬容也可以說是正在挽救他。這樣說,似乎有些誇張,可是在當今網路科技發達的社會,有些消息不脛而走,僅在1分鍾的時間就會有上萬人知道,尤其是些負面消息,那麼對他的個人生活造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我們要學會尊重人,當你處在憤怒時,要學會給他解釋的機會,更不能毫無事實根據去妄加猜測。否則,你將失去的更多。
還有一點頗有感觸的是記者這個行業,這與我現在所學的專業密切相關。現在回想劇中的陳若兮也並不是完全是她的錯。她起初也只是真實的記錄了社會中的一個現象,發布社會新聞,但是由於諸多的因素她們沒有真正的調查當時的情況就給主人公定性:她是一個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由於輿論的壓力和自身的身體狀況,造成了她的悲劇。記者在面對職業責任和良心道德時,必須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總之,記者、編輯都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在現實社會中,永遠都是贏者通吃,輸者一無所有。當你的地位比別人高時,他就會嫉妒你,巴結你,甚至陷害你,把你當做他上升的墊腳石;當你地位卑微或是有一天突然降職,他很快就會翻臉不認人,那態度變得比翻書還快。所以,要想在社會上混的好,就必須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人往往都是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你擁有的時候,卻不以為意,失去之後,又追悔莫及。要學會珍惜所擁有的。愛情的守護也並非事件易事。有時,感情的破裂都不知因何而起。也許,愛情真的很容易敗在時空的距離中,那無法夠及的距離把原本的默契消磨殆盡……
㈥ 電影《搜索》觀後感!
寫作思路及要點:先簡單敘述電影《搜索》的主要內容,然後聯系實際生活得出啟發。
電影《搜索》講述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檢查出癌症晚期,因此情緒失常的她,在公車上不肯給老人讓座,被路人拍下來,隨即引發的一系列波瀾。想升職的電視台小助理、雷厲風行為報道不擇手段的女編導、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一根筋的雷姓青年,也可以說是「一段公交讓座視頻引發的命案」,有點像蝴蝶效應一樣不斷擴散發展的大戲。
電影的結局耐人尋味,那樣的現實,那樣的殘酷,又那樣的帶著諷刺和無奈。劇中人物的無奈,也有觀眾的無奈。當這類事件像病毒一樣傳播的時候,這一過程也已經被利用,隱藏於社會角落的力量洶涌澎拜,成為了泄憤和謀私的工具,我們網路推廣工作者更應該維護正義,維護網路推廣和新聞推送的職業道德。
電影《搜索》的影評:
《搜索》的整個劇本結構很完整,片中的每個角色的鋪排很均勻,也有著各自的使命,每場戲的力度都拿捏得很好。該片根據小說改編,但原著對於為什麼一個簡簡單單的「不讓座」會弄得那麼大,變成一個社會話題,其實劇情細節的鋪排並不具備說服力,但陳凱歌卻在電影中將之合情合理化,提升了原著最為薄弱的環節。
故事的發展能否合情合理,讓觀眾信服,很重要。在這一點上陳凱歌做得不錯,每次轉折、劇情的推進都具備充分理由,但又讓觀眾意想不到,達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戲劇性
㈦ 搜索觀後感
搜索觀後感:
晚上,我和爸爸去看了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搜索》。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現代題材的故事:女主角葉藍秋一天因為心情不好,在公交車上沒有給一位老大爺讓座,被記者曝光,引發人肉搜索,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卷了進來。
這部電影挺感人的,特別是在電影結尾身患絕症的葉藍秋選擇了跳樓自殺,讓我傷心不已。我覺得電影中的電視媒體和網路有些過分,僅僅因為別人的一個小錯誤就隨意曝光,甚至推波助瀾、添油加醋,把別人弄得身敗名裂。電視、網路為什麼願意這么做呢?因為他們可以因此吸引眼球,提高收視率和點擊率,從中謀取利益。觀眾為什麼這么喜歡看呢?因為很多人都有窺探別人隱私和幸災樂禍的心理。
葉藍秋真是可憐,作為一個身患絕症、生命已經為時不多的女孩,在自己最需要關懷的時候,得到的竟然是社會的唾罵和厭惡,所以她最後選擇了放棄治療,跳樓自殺,也正是這個原因促成的吧。
我覺得網上的信息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或者是不完整的,有時在某些事情的表象下,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但我們常常只能看到表象。所以,我們對網上的信息,不能完全相信,要有自己清醒的判斷,不然世間就會有更多像葉藍秋這樣的悲劇發生。
㈧ 《搜索者》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搜索者》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56 彩色片 (寬銀幕) 119分鍾
美國華納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約翰·福特 編劇:法蘭克·紐金特(根據阿倫·勒梅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溫頓·霍克 主要演員:約翰·韋恩(飾伊森·愛德華) 傑夫利·亨達(飾馬丁·包萊) 維娜·邁爾絲(飾羅莉·喬更生) 華特·齊德(飾山姆·克萊頓) 娜妲麗·伍德飾黛比·愛德華
【劇情簡介】
德克薩斯,1868年。在西部荒原,有一幢獨立的房子。男主人名叫阿朗·愛德華。女主人叫瑪莎。他們有三個小孩:露茜、班、黛比。典型的白人移民家庭。
這一天,瑪莎似乎心有靈犀,推門出外向荒原張望。遠處,有單騎逐漸走近。阿朗和三個孩子也陸續出現在門廊上。他們高興地發現,來者是多年不見的伊森叔叔。伊森一副西部俠客打扮,利落地翻身下馬,跟哥哥阿朗握一握手。接著,他走近瑪莎嫂子,在她額上深情一吻。隨後,在瑪莎的引領下,全家人進到屋內。
伊森跟幾個侄兒實在太久不見了,竟然錯認小妹妹黛比是當年跟她玩耍的侄女露茜。其實露茜已長得婷婷玉立。黛比趁機向伊森撒嬌,讓伊森把他的一枚作戰勛章送給她。吃晚飯時,養子馬丁·包萊遲到了,伊森對他態度冷淡,雙方似乎存有芥蒂。
飯後,家人閑談。阿朗勸伊森留下來別再流浪,但伊森不置可否,倒是拿了一袋金幣給阿朗,表示他在南北戰爭結束後這三年在外面混得很不錯。
翌日,騎兵隊隊長克萊頓率眾前來,邀阿朗與馬丁加入行列去捉拿偷牛賊。伊森自告奮勇取代阿朗,讓哥哥留在家裡照顧妻小。
途中,伊森與克萊頓因為帶隊方法不同而產生矛盾,克萊頓堅持己見,卻讓偷牛賊跑掉了。由此,伊森在面對克萊頓時佔了上風。
到了一處荒野,克萊頓等人發現被偷的牛已遭印第安人的長矛刺死。他們警覺這是印第安人的調虎離山之計,目的是對付被偷牛的一家人。克萊頓等人迅速率眾趕回救援,伊森和馬丁則留在原地照顧馬匹。他們萬沒想到阿朗一家此時已被屠殺,且露茜和黛比兩姐妹也被俘擄而去,當伊森和馬丁回來時,悲劇早已釀成。伊森發誓要找到殺人犯,把兩個侄女救回,馬丁基於手足之情也堅持隨同前往。而露茜的男友拉爾斯·喬更生更是當仁不讓。三人乃聯袂出發,沿途追尋殺人犯的蹤跡。
經過一段時間的搜索,伊森在一處峽谷中發現了露茜被奸殺後的屍體,偷偷將她埋葬了,並沒有將此消息告訴拉爾斯和馬丁。不料,拉爾斯後來發現了一隊印第安人中有女子穿著露茜的服裝。拉爾斯興奮地主張進攻救人,伊森為免徒勞無功,只好將露茜已遭奸殺的真相說出。拉爾斯激動之餘,隻身沖向印第安人隊伍,可惜白白犧牲了。
第一次搜索失敗後,伊森和馬丁來到喬更生家作個交代。喬更生夫婦並沒有因為兒子的死而責怪伊森,反而出示雜貨商費德曼寄來提供線索的一封信,證明黛比未死,再次掀起了伊森繼續搜索的希望。而在此歇息期間,馬丁和喬更生的女兒羅莉重燃青梅竹馬的愛火。羅莉要求馬丁留下來過平靜的家庭生活,但馬丁堅持要隨伊森出發去找尋黛比的下落,雙方在爭吵中分手。
伊森向費德曼許下數十元金幣的賞金,終於讓他說出黛比是讓北卡曼齊族擄去的線索,並有黛比的衣服為證。伊森與馬丁乃深入印第安人出沒之地搜索。貪心的費德曼跟蹤伊森,想在深夜偷取金幣,不料反被伊森將他殺死,並從他身上將原來的幾十元賞金取回。
為了行動方便,伊森與馬丁假扮雜貨商跟多個部族的印第安人作買賣。不料一個名叫野雁的北卡曼齊族胖女孩看上了馬丁,硬要跟上來做馬丁的妻子。伊森趁機取笑馬丁,令馬丁老羞成怒,一腳把睡在他身邊的野雁踢開。翌日,野雁離去了,伊森與馬丁繼續展開他們的搜索旅程。
這一趟搜索歷時五年之久,期間,馬丁只拜託朋友查理·麥柯里給羅莉捎去一封信,交代他們這幾年在外邊搜索的遭遇。由於馬丁在信中沒有向羅莉表達愛意,因此給了查理近水樓台追求羅莉的機會。
在嚴冬的雪地上,伊森像發狂一樣獵殺野牛群,因為他擔心沒有食物捱過冬天。但此時他們幸運地遇到了前線的騎兵隊。冷酷無情的騎兵隊將一批北卡曼齊族人屠殺幾盡,其中包括野雁在內。馬丁對野雁的死感到遺憾,畢竟她沒有做什麼壞事呀!
在騎兵隊隊部,伊森前往認人,看看他們救出的14歲女孩是否黛比?不料出現在他眼前的都是幾近發了瘋的少女和婦人,伊森覺得這些被印第安人擄去的白人女性簡直生不如死。
在回程中,伊森與馬丁偶然碰到了家鄉的老朋友莫斯,並從他口中知道斯卡酋長乃是殺人擄劫的元兇。一名墨西哥人表示可以帶伊森去找斯卡,伊森馬上拿出一袋金幣作賞金。
在北卡曼齊人的營地中,扮作商人的伊森終於跟死對頭斯卡見了面,兩人在言語上各不相讓,更令伊森與馬丁感到震驚的是:他們在斯卡的帳篷中發現了黛比。黛比的打扮是典型的印第安少女,再也不是他們印象中的白人小女孩。伊森借口要休息離開帳篷,其實是跟馬丁討論怎麼對付黛比。此時,黛比偷偷趕來相見,她表示現已跟印第安人同化,斯卡已是她的族人,勸伊森和馬丁離去,不要再管她。伊森怒火中燒,欲槍殺黛比,馬丁用身子擋在她面前,叫伊森別開槍。正對峙間,斯卡的人馬趕至。伊森手臂受傷,與馬丁逃到天險山洞中跟斯卡對抗。斯卡強攻無效,只好下令撤退。
是夜,伊森叫馬丁念他所立下的遺囑,原來他已接受馬丁為自己的遺產繼承人,並表示黛比已不再是自己的血親。馬丁怒斥伊森,他可一直沒有放棄黛比。兩人的立場南轅北轍。
當伊森與馬丁再次回到喬更生的家時,羅莉正准備跟查理舉行婚禮。馬丁不恥查理橫刀奪愛,兩人大打出手,穿著白紗禮服的羅莉卻暗暗希望馬丁獲勝。當馬丁與查理結束他們的紳士之爭時,一名年輕的傳令兵前來喬更生家報告克萊頓隊長,要求他帶領騎兵隊出發會合,對斯卡率領的北卡曼齊人進行總攻擊。伊森和馬丁再次加入了騎兵隊。
在正式進攻斯卡營地的前夕,馬丁要求先作搜索,要不然會傷害到黛比。但伊森認為黛比已生不如死,不予贊同。為了阻止馬丁的行動,伊森甚至說出馬丁的身世秘密——他的母親是斯卡身邊的印第安老婦。但是馬丁並沒有因此而屈服,依舊要求單身前往敵營搜索,伊森只好隨其所願。
翌晨,馬丁終於在營帳中找到了熟睡中的黛比。馬丁叫醒了黛比,要帶她回家,此時,斯卡來到營帳門口,馬丁迅即向他開了一槍。與此同時,伊森與騎兵隊攻進了印第安人的營地,伊森在營帳內發現了斯卡的屍體,便拔出尖刀,割下斯卡的頭皮以泄心頭之恨。
當伊森上馬賓士時,發現了馬丁與黛比。伊森策馬直追黛比,來到了一個山洞之前,終於把黛比截停。伊森用雙手把黛比舉起,就像當年在阿朗家舉起小女孩黛比一樣。稍頃,伊森把黛比抱入懷中,對她說:「黛比,我們回家吧。」
黛比終於回到文明世界和溫馨家園,在喬更生夫婦的扶持下進入屋內;馬丁與羅莉也找到了愛情的歸宿進入屋內,只有孤單的伊森,依舊獨個兒在屋外的荒原徘徊。
【鑒賞】
「我的名字是約翰·福特,我拍西部片。」這是福特對西席·地密爾的自我介紹。日後成為福特膾炙人口的注冊商標。
從默片時代的1917年,到1966年執導最後一部作品《七婦人》,在整整半個世紀之間,福特一共導演了112部劇情長片和多部短片,其中西部片拍了近60部。因此,要討論「西部片」而不提約翰·福特的卓越貢獻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在福特本人的心目中,卻似乎一直有心低估他所拍的西部片的價值。他在1968年接受英國BBC電視網來訪時曾經說過「我所拍過的所謂『好片』,沒有一部是西部片。」奇怪的是,約翰·福特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六部作品包括 《告密者》 (1935)、《怒火之花》 (1940)、《青山翠谷》 (1941)、《蓬門今始為君開》(1952)和兩部紀錄片《血戰中途島》(1942)、《12月7日》(1943),的確沒有一部是西部片。這是否意味著電影工作者對西部片類型的輕視呢?
不過,在影評人的眼中,福特和他所執導的西部片倒沒有完全忽略。以英國電影雜志《畫面與音響》每10年一度的「世界十大佳片與十大導演」票選結果為代表,福特在1972、1982和1992等三屆均入選十大導演之一,而他執導的《搜索者》也在1982年和1992年兩屆入選十大佳片,成為歷年來唯一入選的西部片代表作。
為什麼《搜索者》可以超越福特自己的《關山飛渡》,霍華德·霍克斯的《紅河劫》、喬治·史蒂芬斯的《原野奇俠》、費列德·辛尼曼的《正午》等片的表現,成為所有西部片之中最受推崇的一部作品?它與眾不同的特色何在?
過去的西部片,每每給人千篇一律的印象——向西部移民的白人遭印第安人攻擊殘殺,白人英雄反過來向印第安人進行大報復。在這些模式化的影片中,印第安人清一色扮演著「壞蛋」的反派角色,而白人對印第安人的滅絕性屠殺行為則被視為理所當然,替天行道。這種完全站在大白人種族主義立場的敘事觀點,到了美蘇冷戰的50年代開始受到了質疑。《搜索者》將這種對種族主義質疑的觀點帶進了西部片的世界,重新檢討美國白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的對立關系。這對於已有60年歷史的西部片而言是一個驚人的突破。
本片男主角伊森·愛德華不是傳統的白人英雄,反而是一個問題頗多的流浪漢。他隨南軍打仗,但在內戰結束三年後才回家,而且帶著來歷不明的北軍金幣回來。從他的固執行為來判斷,伊森顯然是一個自大的種族主義者,並且在內心深處潛藏著極其復雜的情慾。讓這樣的一個人來主宰整個故事的走向,顯然是非同尋常的嘗試。然而,《搜索者》的成功,正是約翰·福特險中求勝的結果。
本片採用一般的傳統方式處理片頭字幕。馬克斯·坦納譜寫的《搜索者》主題曲隨字幕悠然響起,道出了本片的主題:「是什麼令男子漢徘徊?是什麼令男子漢游盪?什麼令男子漢拋棄安樂離開家園?騎馬遠去,騎馬遠去,騎馬遠去……」,這個「什麼」正是編導刻意引領觀眾去追尋的主題所在。
《搜索者》一片最受推崇的有兩點:在形式上,以鮮明的視覺映象建立起蠻荒—家園,原始—文明的二元對列,並以此為基礎組成了全片的敘事架構;在內容上,塑造了西部片影史上內心世界最復雜隱晦的主人公伊森·愛德華,並將他的秘密情慾轉化成強烈的復仇怒火,使本片的白人與紅人之間的抗爭超越了單純的種族之爭,成為伊森個人「文明的我」與「野蠻的我」互相鬥爭的悲劇,在主題的深度上遠遠超過其他西部片,成為「心理西部片」中獨樹一幟的經典。
更使人感到驚異的是:如此復雜的形式與內容,竟在《搜索者》短短兩三分鍾的開場戲中便已成功地建立起來,顯示出福特在其創作高峰期的不凡功力。本片的第一個鏡頭簡潔有力地建立了門內/門外的意象,而開門的人不是西部片傳統的一家之主——男人,而是房子的女主人瑪莎。在整場戲中,瑪莎均居於主導者的地位,而她的丈夫阿朗反倒成了配角,是瑪莎而非阿朗說出「歡迎回家,伊森」這句話的。另一方面,伊森對這個家的男女主人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感情。跟他的親兄弟阿朗,只是冷靜地握握手;但對他的嫂子,卻是雙手擁抱著她的肩膀,深情地往她的額上一吻。瑪莎對伊森這種「過分的熱情」似乎也是很欣賞的,所以她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過伊森,並且用倒退著走路的方式引領著伊森進入家門。福特運用自然而又別具玄機的手法來處理兩叔嫂之間不尋常的關系,一出手已令人眼明肚亮。其後,當伊森要隨騎兵隊離家之前,瑪莎在窗前柔情地撫摸伊森的大衣。此情此景讓身為牧師兼騎兵隊長的克萊頓意外地瞧見了,他的反應卻是默默地把眼光移開裝作沒有看見。從這一組含蓄的鏡頭中,觀眾已經很明白伊森與瑪莎之間的感情是一種「道德禁忌」,甚至了解個中奧妙的人(例如克萊頓)都不願意去觸及。同時,這一組鏡頭也印證了影片開始時瑪莎主導一切的處理是何其恰當,因為瑪莎才是吸引伊森回家的唯一要素。
了解伊森對瑪莎的隱晦感情後,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伊森對斯卡(刀疤) 酋長的仇恨會如此強烈和偏執。伊森不惜耗時 (五年) 和巨資 (千元賞金)來找尋斯卡的下落,其表面理由是救回被印第安人擄去的侄女黛比,實際上是要將殺死心愛嫂子的元兇碎屍萬段以泄心頭大恨。假如我們將伊森的復仇心理往下意識的深層再加以挖掘,可以發現伊森誓要殺死斯卡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維護文明和社會正義,其實是想藉此根除伊森心中野蠻的 「第二自我」——下意識地渴望殺兄奸嫂,實際上卻由這個慾望的化身斯卡酋長來完成這宗罪行。因此,只有殺死斯卡,才能消除伊森內心的負罪感。這個深層的心理動機,解釋了伊森用刀子割下斯卡頭皮的儀式性野蠻行為。
當伊森歷盡波折終於找到黛比,而又驚愕地發現黛比已被印第安人同化,變成「非我族類」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把她殺掉。伊森曾經把他的勛章送給黛比,在她身上寄託了自己的榮譽,也寄託了他對瑪莎的感情。如今,這個女孩卻變成了原始的野蠻人,他怎麼忍受得了?叔叔和侄女之間的血緣親情敵不過伊森的偏執心理,證明伊森在本質上是屬於「原始」,而非「文明」的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挺身救黛比的人是在血緣上跟黛比非親非故的馬丁。他只是阿朗與瑪莎的養子,黛比名義上的哥哥,他甚至擁有一半的印第安人血統。然而,馬丁自始至終堅守他對黛比的手足之情。在騎兵隊最後一次圍攻斯卡族人的行動中,馬丁堅持要先搜索黛比的行蹤,但伊森卻已視黛比的性命如草芥,大言不慚地說:「跟紅人一起生活已不算是活著。」結果,馬丁獨自前往敵陣中找到黛比,並且開槍殺死了斯卡,而伊森報仇雪恨的方式,竟然是拿刀子割下斯卡的頭皮——就像他所不恥的紅人所作的一模一樣。事情演變至此,約翰·福特的批判觀點已經再鮮明不過了。所謂大白人主義的神話終於不攻自破。
影片的 *** ,是伊森騎馬追趕黛比,來到了山洞的洞口。在畫面構圖上,福特刻意呈現出跟片首一樣的門內一門外的意象。經過割頭皮儀式洗滌了他對瑪莎的負罪感的伊森,再次來到野蠻和文明的分水嶺。伊森用雙手把黛比舉起,彷彿當年舉起他那個可愛的小侄女。此時,「愛」取代了「恨」,伊森良心發現,恢復了他對家園的眷戀。於是,他把黛比抱在懷中,對她說:「黛比,我們回家吧。」
本片的結局,是黛比重回白人的文明社會,馬丁也找到了愛情歸宿,他們都進到門內,而只有孤單的伊森始終徘徊在門外,繼續過他的流浪漢生活。因為在本質上,伊森始終是個喜歡依個人法則生活的野蠻人。
整部影片在結構與心理上的對稱自始至終都顯得嚴謹有力,在西部片中並不多見。正—反,黑—白的二元對比,不光是在前述的畫面構圖與人物關系中隨處可見,甚至在同一個角色之中也存在著互相矛盾的雙重身份。例如:山姆·克萊頓既是手持聖經的牧師,搖身一變就成為率領騎兵隊殺戮敵人的隊長(伊森跟山姆談話時常常故意問他當時的身份是牧師還是隊長?這給人以荒謬感);怪老頭莫斯一方面是發現斯卡的關鍵人物,另一方面卻是個精神異常的低能兒;羅莉一方面深愛著馬丁,另一方面卻准備跟查理結婚。諸如此類的安排,使本片的次要人物脫離了西部片慣見的類型化,使這個結構嚴謹的故事在進行中顯得多姿多彩。不過,在所有配角之中,處理得最成功的還是伊森的守護者——馬丁。開始時,馬丁只是個毫不起眼的角色,連吃飯也遲到,並且在首次隨騎兵隊出征時飽受伊森的白眼(既不能叫「伊森叔叔」,又不能叫「先生」,態度冷淡得可怕)。然而,在養父母被殺,兩個妹妹失蹤之後,馬丁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韌性。在長達五年的搜索過程中,馬丁經歷了各種磨練而茁壯成長。表面上,整個復仇行動是伊森在主導,馬丁只是跟隨著他;實際上,伊森是思想偏執的白人——正如跟他敵對的斯卡酋長是個思想偏執的紅人一樣——他只想到發泄個人的憤怒,卻忘記了行動的真正目的。是馬丁最後反客為主拯救了黛比和伊森,否則哪有伊森回心轉意抱著黛比回家的圓滿結局?所以,在最初歧視馬丁的伊森,最後也心甘情願地把遺囑的繼承人列為馬丁(而非血親的黛比),說明了他對馬丁的欣賞。毫無疑問,本片自始至終保持頭腦清醒的人只有馬丁——一個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兒,一個無父無母的養子。約翰·福特把真正的英雄佳冠給這樣的一個角色戴上,在西部片歷史上是另一突破。
談到敘事技巧,本片的表現亦屬可圈可點。約翰·福特採用了極端濃縮的手法來交代這個「四進四齣」的復雜故事:畫外音的活用和映像化敘事是其中利器。從第一次北卡曼齊人採用調虎離山計誘出騎兵隊從而攻擊阿朗·愛德華一家的設計,已可看出本片在敘事手法上的高明。首先,我們看到伊森等人在半途發現牛被長矛刺殺,推測出是印第安人的詭計。克萊頓隊長馬上率眾趕回救援,伊森和馬丁則留在原地照顧馬匹休息。突然,鏡頭切至伊森的特寫,他的眼神猶豫著,似乎預感到什麼。鏡頭隨即切至阿朗的家,阿朗已感覺到異常正匆匆逼近,急忙吩咐黛比爬出窗外躲藏到外婆的墳地去。但當黛比剛靠近墓碑坐下,一個印第安人的黑影便壓在黛比身上。鏡頭一轉,是斯卡酋長的半身畫面。跟著鏡頭漸隱,在黑暗中結束了一次慘絕人圜的殺戮,當伊森趕回來救援時,他所能看到的已經是不必在畫面上呈現的阿朗一家被殺慘狀了。換言之,福特全部用「暗場交代」的方式來處理本片最血腥殘忍的場面,絕不趁機賣弄所謂的「娛樂性」和「感官 *** 」,而只讓觀眾從刻意省略的場面中去聯想畫面外的情節,使本片的藝術檔次大大提升。類似的濃縮處理方式,在伊森於峽谷中發現露茜被紅人奸殺的場面;馬丁聽聞騎兵隊的號角聲從畫面外傳來,接著便在銀幕上見到已打勝仗的騎兵隊列隊榮歸,紅人被殺戮的場面全部以暗場交代,僅保留伊森和馬丁發現野雁被殺死在營帳內的鏡頭,目的是讓馬丁對白人騎兵隊這種濫殺婦孺的行為提出抗議。約翰·福特在其創作巔峰期處心積慮提升西部片的品位與內涵,其誠意令人敬佩。
本片的故事基調本來十分深沉,並且充滿憤怒之火,但約翰·福特適時加入了幽默喜劇的處理,將氣氛平衡過來,這是他執導本片的另一高明處。假設馬丁寄給羅莉的信不是用喜劇的敘事手法交代,那麼伊森與馬丁的五年搜索旅程該會何等乏味啊!
㈨ 大家談談對電影《搜索》的觀後感
電影《搜索》觀後感「珍惜,應該是及時的詮釋,及時地做事,及時地愛人,及時地感恩,及時地生活,及時地及時。珍惜幸福,和知足在一起,而遠離後悔和貪婪。」冰冷的字里行間,書面上的簡單定義,卻充分體現出人們生活的真正意義之所在。的確,生活的意義在哪裡?生命、金錢、愛情、名譽……當你擁有時,毫不在意,當你失去時,只能後悔莫及。電影的線索葉藍秋---高圓圓。她的生活簡單,幾乎沒有親人,若不是一場體檢檢查出患有淋巴癌,也許她的生活,會一直很美好。例行的檢查檢測出癌症晚期,心煩意亂之時,在公交上又出了這樣子的一個事件,成為人們炮轟的墨鏡姐。鋪天蓋地的指責以及自身的身體問題,是否,在一開始,她便只想給自己一個星期的時間呢?請假一周,僱傭趙又廷,把一百萬轉入陌生的他的賬戶中。她不是不在意人們的評論,她每天上網也僅僅是搜索自己的名字。。。她在事件的第二天進行了道歉,但沒被登出來。她言辭犀利,態度不佳,也許,僅僅只是想保護自己。一個孤單的女孩,除了自己又有誰能來保護她呢?僱傭楊守誠,也許是她人生最後最好的決定。第四天,她想看日出,於是約了楊守誠在郊外。。。而第三天的保姆事件照片被刊登出來了。面對焦躁的楊守誠,她終於說出來自己患病的事實。。。第五天,他們一起看日出,當楊守誠告訴她,我會讓他們每一天都看到我和你一起在醫院治病的那一刻,真的希望電影能停留在這里。。。葉藍秋最終選擇了自殺。遺書是留給楊守誠的,我愛你。。在最後一刻,居然說出來了。。。電影里的高圓圓很美,幾場哭戲都很動人,很能帶動人的情緒,每次她哽咽的時候,都讓人感覺心酸。PWN上海之聲愛情是什麼呢?最後的最後,楊守誠與陳若兮也走不到一起了,這個女人照顧了自己幾年,只是,有另一個女孩,用一個星期走進了他的心裡。她問,什麼時候開始的,他說,當我知道我再也見不到她的那一刻。葉藍秋死了,故事並不代表著結束,陳若兮必然會受著心裡的譴責,莫小余遺憾已無機會彌補,而楊守誠,又得多久才能忘卻這段一星期的愛情呢?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我們是否也應該檢討下平時面對網路新聞,作為一名看客的態度呢?人肉一個人,也許對於IT高手很簡單,但他們接下來的人生又由誰來承擔呢?PWN上海之聲最後用看似殘酷卻很真實的結局,再度向人們提出了什麼是你最珍惜的?
㈩ 電影《搜索》觀後感
電影《搜索》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電影《搜索》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搜索》:扭曲世界的真實寫照一個妙齡女子,坐公交車不給老爺爺讓座。別的乘客指責她,她冷冷地回了一兩句。這個事被路人拿手機拍下來放到了網上。在媒體的一番炒作,網民的一番人肉搜索之後,這個妙齡女子成了道德敗壞的典型,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
以上就是目前熱映的電影《搜索》中的主要情節。對電影本身的評論已經有很多了,我們關注的是這個過程。從坐公交車不讓座這么一件小事,到最後主人公跳樓慘死的悲劇結局,這中間經歷了什麼?都有哪些人參與其中,分別扮演了什麼角色?電影中呈現的那個扭曲的世界,是否是我們現實的真實寫照?一個個心存善念的網民,是怎樣一步步殺死劇中人的?扭曲的互聯網:從自由平台到泄憤通道互聯網的自由、交互屬性,易激發人的正義感。
還記得佛山小悅悅事件嗎?當時小悅悅被車撞傷,奄奄一息,先後有18個人路過她,卻或有意或無意地都沒救她,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而此時被披露後,網友義憤填膺。某網站做過一個調查,如果你是18路人之一,你會怎麼做?有超過90%的人選擇了親自施救或撥打120急救電話,只有不到2%的網友選擇了「為避免不必要麻煩當作沒看見」。網友在網上的群情激奮,與路人在現實中的冷漠殘酷形成了鮮明對比。那麼,真的是佛山路過小悅悅的那18個人,恰好都是那2%的不願救人者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如《搜索》這部電影里,女主人公葉藍秋一個不讓座的舉動,讓幾乎所有網友對她群起而攻之。互聯網的自由、交互屬性,讓每個人都不自覺地向「聖人」靠攏。每個人在網上都可以自由地發言,與別人交流。而愛惜羽毛,想展示陽光的一面給別人看,這是人之常情。如今微博的實名制,更是讓每個人都更注意維護自己的形象。因為在網上,標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容易得多,阻力也要小得多。即使你真是道德高尚之人,也有一個詞叫做「知易行難」:你知道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做,和你真的在身處那個環境時能按預想的方式把事情做到,這之間有很大的距離。就像你知道每天背100個單詞,遲早能把英語學好,但你堅持得住嗎?你知道抽煙喝酒對身體不好,但你戒得了嗎?如果把網友的正義感,等同於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充滿正義感,無疑是不明智的。網路泄憤,是對現實不滿的一種排遣。
中國網民的兩個重要屬性,一個是幾乎人人都充滿正義感,另一個則是幾乎人人都怒氣沖天。論壇、微博上罕見平和坦誠的對話,往往是三五句過後即破口大罵。很多人上網的目的首先在於泄憤,其次在於瀏覽信息和與人交流。簡單說,上來罵兩句出出氣是最重要的,至於因為什麼事而罵,罵的是誰,罵的有沒有道理,則都不是優先要考慮的。在這個網路泄憤的過程中,互聯網和被罵的人都是無辜的。舉個例子,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我們如果從同事、同學、老師、領導那裡受了委屈,常乾的一個事就是抓起什麼東西(比如花瓶)往地上一砸,用以排遣心中的怨氣。而用網路泄憤時,互聯網就是我們手裡的花瓶,而被罵的人則是被砸的地板。在地板看來,那個人舉起花瓶惡狠狠用盡全身力氣向它砸來,好像它犯了多大錯誤。其實,那個以泄憤為目的的人,砸東西是他的主要目的,地板只是無辜的犧牲品。當大多數網友都怒氣沖沖時,再去埋怨他們不該生氣,就顯得沒什麼意義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學業事業上的不順利,感情生活的不穩定,日常生活的艱辛,都會成為怨氣的來源。一句話,中國人活得太不容易了,網路恰在此時出現,成了每個想摔東西的人抓住的那隻花瓶,如此而已。
扭曲的價值觀:從傳統美德到道德綁架
從「讓座」看傳統美德:應以自願為前提
電影《搜索》中,讓女主人公引起爭議,乃至身敗名裂的導火索,是她坐公交車不願給旁邊站著的老年人讓座。尊老愛幼,這是中國人一直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我們從小也聽了不少類似於「孔融讓梨」、「程門立雪」之類尊重師長,扶助弱小的歷史故事。漸漸地,這些傳統美德就成了我們血液中的一部分,成了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細究起來,其實問題不小。
尊老愛幼,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等傳統美德,是我們一直提倡的。這沒有錯,但前提應該是每個人自願遵守。也就是說,遵守這些美德是每個人的權利,而並非義務。可以在自願的前提下提倡,但不應強制每個人必須奉行。坐公交車是否讓座,別人有困難是否幫助,是否無私地奉獻於我們所從事的事業,這些都是個人選擇,而不應是在某種強制力的要挾之下必須要做的事。傳統美德本來是使我們變得更好的一種營養,如果反倒變成禁錮我們的枷鎖,那恐怕也並非古人所願。
德治中國:拋開法律空談道德,極易形成道德綁架
一般來說,我們平時喊哪種口號越多,往往就表示我們在這方面欠缺很多。比如國家一直強調我們是法治國家,要以法治國。之所以這么提,恰恰是因為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太多不依照法律,而依照道德、情感、關系來決斷的事。當然不是說道德不重要,在我們個人修養與學識積累的過程中,道德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我們在這里想討論的是,不要在拋開法律的情況下空談道德,因為這與道德綁架只有一線之隔。
現代國家之所以大多選擇以法治國,不是說他們的國民道德有多麼糟糕——而且往往高度的法律社會,是需要公民具有高度的道德標准才可以構建起來的——而是因為法治國家是保障人權,限制公共權力的濫用,限制國家權力同時賦予公民權利的最佳途徑。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一些我們看不慣的行為,甚至是傳統道德所鄙視的行為,只要不違反法律,就沒有做錯,同時也不應受到譴責。如果拋開法律談道德,很容易出現重視了A道德,卻忽視了B道德的情況。例如文革時候的抄家,現在看來是嚴重違反法律的私闖民宅行為,但在當時看來,被抄家的大都是「反動學術權威」,是需要被「改造」的人。於是抄家的人就站在了道德制高點,抄家的行為就合理了。這種拋開法律,以道德綁架他人的事,我國歷史上並不罕見。所以,在表面上倡導依法治國,私下裡處處以德治人的中國,警惕道德綁架,實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扭曲的陳凱歌:從"端裝"大師到"電視劇"導演
凱爺被逼「接地氣」:管窺中國電影現狀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這樣一部純正的當代年輕人題材,「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影片,如果不告訴你導演是誰,恐怕想破腦袋也不會想到是陳凱歌這位爺。在電影圈,被公認為「爺」的沒有幾個,而「凱爺」則叫得很響。用電影迷的話來說,這是一位「端莊」大師:永遠端著一個大師的`架子,顯得有點裝。然而近幾年,這位熟讀古詩詞,用筆寫劇本,不用電腦,不用手機,每日都要研讀佛經的老古董導演,在不知不覺中,變了。
單從《搜索》這部電影來看,可以說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還不錯的作品,很接地氣,對時下熱門的人肉搜索,網路暴力,媒體邊界等問題做了一番探討。可如果考慮到導演是陳凱歌,那又有了另一層的意義。眾所周知,陳凱歌擅長的是文化底蘊深厚的題材,《霸王別姬》已成影史經典自不必說,《黃土地》、《孩子王》、《荊軻刺秦王》等也是古樸有力,給人迎面一擊的震撼。然而再牛的導演也要面對投資商的壓力,沒票房,再好的戲也出不來。漸漸地,他開始用大明星,他的策劃團隊開始用緋聞、花邊等手段炒作。一直對記者高高在上的凱爺,居然在宣傳影片時當著記者的面熱吻妻子陳紅。這種炒作的手段,就如同讓郭德綱講佛學一樣,怎麼看也不是那麼回事。從《無極》被胡戈惡搞後的出離憤怒,到如今自己拍攝影片反思網路「暴行」,清高的陳凱歌在市場的督導下完成了自我蛻變。作為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導演,都需要為迎合市場而做出180度的大轉變,其他電影人的處境可見一斑。
「電視劇」充斥大銀幕:電影分級制是症結所在
《搜索》為人詬病的地方之一,是拍得太淺顯。明星演員不少,鏡頭語言朴實,故事線性發展,加足了感情戲,高圓圓飾演的女主角美艷的臉部特寫無數次??總之,是讓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比較商業化的影片,甚至可以說,這很像一集加長版的電視劇。如果這是一部菜鳥導演的作品,淺顯流暢可能是優點;然而這部「電視劇型」的電影出自凱爺之手,這就多少有點說不通了。然而我們放眼電影院,這種「電視劇型」的電影幾乎充斥了中國的每一家電影院。所有的銀幕上都在放著通俗易懂,不費腦子,可以一邊嚼著爆米花一邊看的口水片,稍有晦澀的藝術電影則難覓蹤影。這種現象很值得深思。
我們並不是說電影不應該通俗易懂,而是說,一個國家的幾乎所有電影院都在放映著淺顯明了,一看就懂的「電視劇」,而艱深晦澀的藝術電影不僅無處播放,甚至幾乎沒人投拍,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所謂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任何事物如果品種之間同質化過於嚴重,是很不利於這種事物的正常發展的。電影也是一樣。投資商一股腦地投拍大眾喜聞樂見,不費腦子的電影,肯定有他們的道理。嚴苛的審查制度直接就使一批題材不能觸碰。而院線、影院出於自身盈利的考慮,也會優先放映通俗易懂、明星扎堆、看著不累的大片、商業類型片。院線的這種拍片方式又會反作用於電影投資商,使他們的錢更集中於「電視劇」型的影片上,加大了國內影院上映電影的同質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分級制。大電影院繼續放那些老少皆宜的通俗大片,小眾的影片也會在專門的藝術院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有保住了影片的多樣性,才有繼續發展壯大的可能,否則中國電影就是死路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