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鴻門宴讀後感
成功是每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人希望達成的最高境界與目標,然而成功是需要條件相匹配的,怎樣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成功,這里,我們不妨從著名的歷史事件「鴻門宴」里得到些啟示。
喜歡歷史的人忘不了在楚漢相爭的時代的那場著名的鴻門宴,這場暗藏殺機的宴會在劉邦等人的巧妙周旋中終於化險為夷,回味這場著名的歷史盛宴的勝利,我覺得有以下幾點,仍然值得我們去領悟與品味。
首先第一點,人脈是我們取得成功人生的基礎。
這段故事裡有一個細節,就是當項羽等人布下「鴻門宴」這場欲殺劉邦的迷局時,是項羽的叔父項伯把這一重要信息傳遞給張良,原因是張良曾經救過項伯的命,所以項伯為報答張良將此信息告之張良,張良又將這個消息轉告劉邦,於是張良與劉邦緊急部署,周密安排,再加上項伯的相幫,終於在強敵重圍中安全脫險。
這里我們不妨可以看出,項伯這個人物在這場事件中的重要性,項伯與張良之間的人脈關系起到了傳遞信息,疏通情報的作用,這里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情報的重要性,情報信息也是現代商業競爭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而這一切的取得,都要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路來達成。
其二,膽識是成功素質里十分關鍵的魅力因素。
當「鴻門宴」中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而實際目的是意取劉邦的危機關頭,張良見機不妙,趕緊找來一同前來的猛將樊噲,樊噲手持武器直闖進大帳,怒目而視、氣勢逼人,項羽驚問來者是誰,在張良介紹後,項羽賜與樊噲酒與生豬腿,樊噲以盾牌為案,用寶劍為刀,不一會將豬腿吃下肚裡,此舉震攝住了項羽,項羽無比心慌,心想此人如此兇猛,雖然自己有40萬大軍,可都在遠處,而此人離的如此之近,經過一番權衡後,項羽沒再下達殺劉邦的命令。
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在最關鍵凶險的時刻因樊噲的勇武與膽識而震住了對手,使整體局勢轉向平和和有利於己的方向。
膽識,正是這神奇的魅力武器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以10萬勝40萬的歷史佳話。
其三,運籌帷幄的戰略思想祝你進退自如,掌控局勢。
除了人脈與膽識,這里還有一種更重要的思想武器,那就是謀略。
張良在這一歷史事件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為他的運籌帷幄的謀略布局,才使整個的故事取得完美的結局,我們來共同回味下張良的靈思巧智。
當樊噲的出現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時,劉邦決定借機趕緊離開,於是他以去矛廁為由離開宴席,樊噲等人請劉邦盡快離開,劉邦怕不好交代,張良對劉邦說:「您只管與樊噲脫身,我自有良策。
張良推算二人已走遠,從懷中取出白壁一雙、玉斗一對,呈給項羽,說沛公已醉,怕失禮,特派他獻上禮物,又說了一番解釋的話,將矛頭轉向范增。
這里,張良從懷中取出禮物證明他早有準備,已經在來時想好了退身之策,更巧妙的是他利用項羽的多疑將矛盾轉移到敵人內部,可以說,局勢盡在他的掌握只中,這和他冷靜分析對手、洞悉進程、運籌帷幄的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
最後最關鍵的一點,我覺得,在這里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的是,一個強人的成功素質。
這里最核心的力量和魅力人物是劉邦,劉邦可以說是一個有膽有識、知人善任的典範,在整個事件中他深知自己的位置和敵我的強弱關系,聽從張良的意見和項伯與項羽巧妙周旋,他的能屈能伸和隨機應變,都展現了一個成功政治家的非凡才華與能力。
膽識、智慧、謀略和善於組織人力的能力,相信,當你能成功把握這些元素時,你也會成功的把握自己的理想人生。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1樓的答案來自: http://..com/question/66680654.html
以下是我找的:
《鴻門宴》讀後感
——問世間誰是英雄
王劍剛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後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雲涌的反秦斗爭和楚漢相爭的舞台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於巨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後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里。」可以想見其多麼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贊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於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作一員偉大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後人卻更感慨於他生離死別時表現出來的俠骨柔情。至於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為作了最好的註解。
評:本文以「悲劇英雄」為主線,先肯定項羽是一位英雄,再談到了他諸多方面的失措失誤,結尾用歌詞與題目照應,條理清晰,論述也較有說服力。
⑵ 鴻門宴觀後感作文 急急急急急急!!!!!!!!!!!!!!!!!!!!!!!
取勝的因素:
1人心。鴻門宴的目的,劉陣營上下同心,而項陣營對是否殺劉邦卻各持看法。
2.用人。從應約,赴宴到撤離,劉備很好地執行了謀士張良的計策。反觀項羽有范增卻不能用其計。
3.卧底。劉對項羽內部的項伯深加結交,結為兒女親家,日常推倒項羽項伯沒少在背後捅刀子。項羽卻將曹無傷的身份透漏給劉邦,使其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日後誰還敢幫他做事。
最後的勝者:
可以說是沒有贏的那方,如果一定要說誰是勝利者的話,那就是項羽,失了天下,卻還有虞姬。劉邦得了天下,最後卻無可信之人。
社會的現象:
表面的弱不是真的弱,表面的強不是真的強,人心過於復雜,社會黑暗
⑶ 《鴻門宴》電影觀後感作業400--600字
鴻門宴讀後感 李清照有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⑷ 鴻門宴觀後感300字到500字之間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准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⑸ 求電影《鴻門宴》影評,600字即可
觀影之前,我只是覺得海報上的人物造型還不錯,導演是誰也沒注意,就一口氣認真看完了。
這是一部發人深思的電影,一部能影響人生觀的電影。我對《肖申克的救贖》的評價也不過如此。
我覺得看事物得看本質,或者說核心價值。一部電影能帶給觀眾很多信息,最核心的就是(人生)哲學層面的信息。而只有好的電影才能將它能呈現出來。這部《鴻門宴》的核心清晰可見,說是近十年最好的古裝片也不為過。
這里沒有善惡,沒有輸贏,沒有對錯,只有「選擇」。影片最後重現的畫面是在點題,范曾說:「張良,我再問你,你我非要對弈不可嗎?」這就是「選擇」。《黑客帝國》用了三部曲才呈現出來的核心,《鴻門宴》用更短的篇幅,更完整地呈現出來了。當然這一點必須依賴影片於各個方面的不俗的表現。
人生的發展轉變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不斷選擇,並且環環相扣。有的人或許會說「我更相信順其自然」,其實「信與不信」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影片中虞姬也有說「我總是選擇相信別人。」
影片只是一個幫助我們洞察哲理的放大鏡,對於人而言,「選擇」的意義在於得失。直到影片最後,從劉邦、項羽、范增、張良等人身上我們看不出善惡、輸贏、對錯,卻能看到得失。影片中側重表現的是感性與理性間的選擇與得失。這不同於一般的「選擇」,這正是影片發人深思之處。因為理性看似高於感性一等,理性的人(范增、張良、劉邦)總能像旁觀者一般思路清晰,大局觀超強。每每做出比感性的人(項羽、虞姬、樊噲)高明的「選擇」。選擇理性彷彿能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形成良性循環。可是最後,我們發現理性只是佔了一時上風,理性的人最終落得醫者不能自醫的結局。慾望得到了滿足,卻失去了真情實感。黎明的表演其實也是很到位的。有的人批評黎明演技屎,表情僵硬,劉邦一個失去真情實感的人,表情僵硬不是應該的嗎?馮紹峰更是出色的演繹了感性的霸王。霸王失去了天下,卻真真切切地體驗了與虞姬的傳世愛情、與范增的情同父子、與項庄的手足情深。
或許歷史上的劉邦項羽張良范增等人不完全是這樣的,誰知道呢?但是至少影片中他們是這樣,電影把人物刻劃到極致是無可厚非的。
觀影後我看了幾篇比較中肯的影評,發現這些影評都停留在技術層面,著重於分析演員演技,氣氛渲染,電影配樂,影片節奏,劇情,bug等方面。這才知道這是李仁港導演東瀛三部曲的第三部,瞬間對導演刮目相看。因而寫了這篇日誌,發表一下感受。
最後一句話,《鴻門宴》這部戲拍得很俊啊!
⑹ 鴻門宴電影的觀後感200字
電影《鴻門宴》正在熱映,很多朋友看了都說很「雷人」,無聊的周末在家無所事事,上BBS電影導航網找到了這部片子,看完之後我也覺得「感同身受」。我也說說影片中亮點,說說我的感受。
范增死前靠在張良懷里,私語於張良耳邊說:有一種棋局,叫。。。然後就掛了。在他掛的那瞬間,我想到了「愛情」、「基情」。。。。。。。
好吧,在這么嚴肅的史詩般題材前,我不該這么邪惡。
回歸正題,《鴻門宴》應是婦孺皆知的一段歷史。秦末那一段楚漢相爭,逐鹿中原的宏偉篇章中,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承認鴻門宴是對後世影響最大得轉折點,此後奠定了劉邦的王者天下,開創大漢恢宏的四百年基業。
所以,要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去講述這么一段熟悉的歷史,對於導演應是個不小的挑戰。
按照以往的慣性思維,本以為影片的開場會用波瀾壯闊,車馬廝殺等畫面先來交代故事的背景。但是這次卻以一盤圍棋殘局開篇,採用倒敘的方式以後來人的身份來講述鴻門宴的緣由。
對於這種基於歷史又跳出歷史框架的改編,本人向來不抱以太多期望。因為看過了太多的狗血。但是這次的《鴻門宴》撇開歷史,雖然劉邦攻進咸陽並非駐軍於霸上,項羽並非自刎於烏江,張良並非功成身退,韓信並非冤死在長樂宮中。但是故事整體的敘述無論是完整性,曲折性,邏輯性都比較合乎情理。而項羽邀劉邦赴會鴻門宴中的一場戲無疑是全劇最精彩的一出。「宴」者,必置美酒佳餚迎賓客之。但是這次編劇替李導省下了不少錢,宴席間只設下5桌棋局。范增弈前問張良:你我非要對弈不可?張良說:是。爾後,范增與張良對弈來設下全劇最大的一個局。范增大敗張良,項羽欲殺劉邦,韓信臨危救主,張良受困項營巧設離間計,項羽含淚逼走范增,范增走前卻又埋下最大的殺招,迫使劉邦既得天下,卻失左右臂膀,孤老終身。。。最後又以那盤殘局特寫結尾。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的鋪墊和伏筆是本片最大的亮點。項羽和劉邦在其中不過是他們手中的棋子而已,亦是配角啊!只是劉邦受於局勢揮淚欲斬張良席,張對劉說:你這一劍是最大的錯啊,我始終未得其中要領。難道項羽這一擋亦在張預料之中?
除了劇情,點評下幾個熟悉的人物
>>項羽造型讓人耳目一新。無論是服裝還是發型,那種不可一世,睥睨天下的狂傲霸氣,以及對虞姬的鐵骨柔情都演繹非常到位。我一直在想,項羽身上的那一身皮草***的貴啊。。。
>>虞姬嘛,是打醬油的。爺們的戲太MAN了,只能當下花瓶,不過我還是在想,她身上的皮草***的貴啊。。。
>>黎明飾演的劉邦我開始居然沒認出來。。。這貨真是黎天王啊!時間真是一把殺豬刀!始終讓我無法釋懷的是黎天王頭上帶的那頂鋼盔鴨舌帽,請問是NIKE的還是ADS的?還是***的貴啊。。。
>>黃秋生這個老戲骨就不用說了。范增舉手投足間的那種老謀深算的韜略氣場讓人暗自發怵,只是覺得其中掐指那幾出有點2.。。。
>>張涵予飾演的張良,較之范增是那種英雄出少年的感覺。也將一代謀士深諳遠慮運籌帷幄的謀略演繹得恰當好處。
>>蕭何無亮點,那一出三軍跪拜很2。。讓我瞬間2B的想起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
>>韓信也有點霸氣側漏,桀驁不馴。在這里變成了武林高手,而不是用兵之神。
>>樊噲嘛,陳小春的痞子氣還是太重了,古裝版山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