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戰馬》電影觀後感
戰馬是一部以上世紀一戰為背景的戰爭電影,用一匹馬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不妨看看《戰馬》電影觀後感。
上星期我看了一部十分好看的大片,名字叫《戰馬》。
《戰馬》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1914年,在德文郡小鎮,男孩艾爾伯特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在集市上,它被頻繁叫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爾伯特與喬伊盡情嬉戲,與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拜訪,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好賭上了全部家當。於是,艾爾伯特在逼迫之下,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最終靈性的喬伊真的領會了艾爾伯特的苦衷並將一片遍地石塊的荒地翻耕了出來,第一次表現出其出人意料的潛力。
為了還債,泰德辛苦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換來了收成,但是一場大雨毀了一切。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馬變賣給騎兵軍,換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也只能含淚送別喬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參軍了的喬伊因為體格強健,溫順聽話,很快就成為了上尉的座騎。然而戰爭慘烈,喬伊開始不由自主的更換主人。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了他們的人生起伏,悲歡離合,更看盡了人間冷暖與戰爭帶來的苦痛創傷。而對喬伊難以忘懷的艾伯特,也參軍來尋找它。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
《戰馬》這部電影不僅好看,還十分的感人,男孩與戰馬的感情、軍官的壯烈犧牲、二兄弟對戰爭的厭惡而被槍斃、老爺爺對自己孫女的愛護、戰友對戰馬的友好,但整部影片最令我認為有教育意義的情節的是英軍士兵與德軍士兵放下仇恨,放下敵對的關系一起營救戰馬。當他們救下戰馬而不知道這匹馬屬於誰時一士兵提議打一架誰贏了就歸誰,但另一名戰士說還是投硬幣來決定吧,不然又會引發一場戰爭的。從這可以看出士兵也十分厭惡戰爭,也看得出戰爭的殘酷。
從《戰馬》中我們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也可以看出人類對動物的友誼。讓我們祈禱這世界一直持續和平吧!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剛剛上映的美國電影《戰馬》。
這是一部帶有文藝史詩風格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講述了一匹神奇的戰馬傳奇的經歷。電影以戰爭為背景,表現了作品的反戰主題。
影片從童話般的田園景緻,色彩飽滿的青山綠草、紅瓦磚牆美景中展開。在那青山,平原,藍天,綠樹,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平原上,小馬駒喬伊安靜詳和地出生了。剛一出生,人們就驚嘆於它的美麗。棕色的皮毛,四隻腳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隻白色的襪子,額頭上還有一個白色的胎記。稍稍長大的它,就被迫離開了母馬,被人拉到集市上去叫賣。終於,它被一位跛腿的退伍老騎兵以30幣買下。接下來,影片即以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場景為我們了展現了這匹英勇神奇的戰馬和它的主人艾伯特的傳奇故事。
場景一:雨中犁地。為了買下這匹健美的小馬駒,艾伯特一家已經傾家盪產,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輕不堪重負的喬伊不得不在滿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經過了一次次失敗和受傷之後,喬伊和它的主人始終不放棄,不退縮,堅定著信念,終於在一場來之兇狠的大暴雨中,喬伊和主人犁開了地,大地裂開了口子,像快樂的開出了花兒一樣。喬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們紛紛來向他們祝賀。喬伊和艾伯特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堅強和勇氣,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農場。使他們一家得以繼續生存在這個美麗的平原上。
場景二:生離死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痛苦的莫過於生離死別。人與動物之間也不例外。小馬駒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戰爭來臨了。艾伯特的父親迫於生計不得已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巔沛流離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動物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憤怒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無奈戰爭殘酷地奪去著人們喜愛的一切。
場景三:戰火狂奔。在戰爭中喬伊先後換了多個主人。在巔沛流離中飽經磨難。先是買走它的英國軍官,後來是逃跑的德國小兵,再後來是美麗的法國小女孩,後來又是德國士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戰爭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們都極愛沒有反抗能力的戰馬喬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碩的黑馬。但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喬伊真正的主人是撫養它長大的小男孩艾伯特。終於在一次逃身的機會中,喬伊瘋了一般狂奔而去。在兩軍戰火中,它英勇地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鐵絲網,威武的頭顱高高昂起,美麗的鬃毛隨風飛揚,健碩的馬蹄奮力抬起,彷彿神附於了它無窮的力量,簡直成了一匹所向無敵的神馬。因為在它的心裡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到故鄉,回到主人艾伯特的身邊。但最終還是被一道道堅硬的鐵絲網絆住了身體無法動彈。至此,讓人不能不唏噓於戰爭的殘酷,戰爭帶給人們以及動物們的無邊痛苦。
場景四:雪中相認。被鐵絲網束縛住的喬伊被一位勇敢的英國士兵和一位善良的德國士兵相救。是的,在戰爭中,因為一匹戰馬,敵人成了朋友。可見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戰爭,他們本可以作朋友,卻不得不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喬伊獲救,被帶回艾伯特所在的軍營。艾伯特為了尋找喬伊已經參軍。此時的艾伯特在戰火中已被毒氣傷了眼睛,雙目失明。所幸喬伊獲救,被帶到了艾伯特所在的軍宮。在醫療條件緊缺的情況下,軍醫決定處死喬伊。正在這時,艾伯特吹出了一聲口哨。那是艾伯特從前訓練喬伊時吹的口哨,喬伊再熟悉不過了。那聲口哨在無情的戰地軍宮里顯得那樣動聽。雪紛紛揚揚,喬伊抬起了頭,凝神細聽。彷彿失散多年的孩子聽到了母親的呼喚。人們都停止了動作,讓開了一條路,艾伯特從人群中走出,喬伊聽到了主人的呼喚,向主人奔去。
場景五:完美團聚。喬伊找到了主人。但因為當時英國軍隊規定,艾伯特的戰馬得拍賣。影片的.最後,仍是以拍賣結束,與開頭呼應。在祥和的夕陽里,遠遠一個黑點,那是艾伯特和喬伊回歸的身影。家中的父母翹首盼望,發絲在夕陽中飛舞,目光中星光點點。最終一家人擁抱在一起。故事結尾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
走出影院的我,心情仍不能平靜。老公取笑我,咦!你的眼睛怎麼了?
我說兩個字:感動。
戰馬是一部以上世紀一戰為背景的戰爭電影,用一匹馬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喬伊是英國農場少年阿爾伯特養大的一匹馬。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阿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的生計,無奈將馬賣給軍隊。馬兒在戰場顛沛流離,受盡艱辛。阿爾伯特為了尋找自己心愛的馬,也上了戰場。最後終於在戰爭結束前夕再重逢……
盡管身在戰場,喬伊表現出的勇氣卻鼓舞了見到它的每一個人。因為她總是能看到光明和希望。內心卻一直惦念著自己的小主人。
這樣的馬,如此堅強。讓我感動,讓我流淚。以致於在逆境中總是不放棄,不氣餒的精神讓我汗顏。馬兒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戰爭是殘酷且不幸的,德軍的殘暴就如同生命的磨難。我們無法迴避,只有敢於面對才能正視自己,打敗對手。就算我們遇到像電影中巨炮那樣沉重的負擔。只要我們堅持,最終也能克服。
戰爭就像魔鬼。可以毀掉城池,卻不能消滅希望。就算我們的果實都被他所掠奪。我們還是要播種的。播種就是我們的希望。
苦難一定會過去。戰爭也有結束的一天。戰爭結束了。但是迎接我們的不僅僅是美好的生活。還有破敗的廢墟。喬伊作為戰馬要被拍賣。這一刻我的心在滴血。還有什麼比我們做不了自己的主更讓人沮喪的呢?阿爾伯特看到自己的心愛的馬要被拍賣。內心充滿了痛苦。如果說戰爭是魔鬼的暴怒。那生活就是上帝的玩笑!現實生活的不合理永遠不會消失。
但——阿爾伯特開門的那一刻。所有的戰友都向他伸出了援手。盡管經歷了戰爭之後已經沒有多少財富。但隊友的鼓勵讓阿爾伯特又看到了希望。37英鎊。足夠買很多馬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生活有很多意料之中的苦難。但也有始料未及的幸運。命運金幣不可能只有一面!
這部電影讓我流淚。想起幾年前看的那部靈犬萊西。動物的靈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的朋友,夥伴。也讓我們看到許多人所不具有的光輝。這些光輝一直閃耀在我們身邊。鼓舞我們讓我們行得更遠,飛得更高!
走出影院,我還沉浸在電影《戰馬》的劇情中,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它本非戰馬。它只是英格蘭德文郡一戶農家的牲口。它是一匹好馬,有矯健的身姿,自由的天性,它和小主人阿爾伯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不久,戰爭爆發了,戰火逐漸波及這個小鎮,它應征入伍,從此流轉戰場,成為一匹戰馬。第一場戰役,它的軍官不幸陣亡,它淪落到德軍手裡。在那裡它和一匹大黑馬成為了好朋友。它們曾暫時遠離戰火,住進一個小女孩家裡,得到悉心照顧。但不久又重新被拉回軍營,去拉輜重,在險惡的戰火中顛沛流離。大黑馬終於倒下,再也沒有起來,戰馬痛苦欲絕,在戰火中不停地狂奔沖突,最終被防線鐵絲緊緊纏住,困在其中奄奄一息。夜幕下,硝煙漸散,戰場難得片刻寧靜,兩邊的士兵都發現了它。他們放下了槍,試探著向對方領地接近,最後通力合作,解救了戰馬。不是通過武力而是拋硬幣決定,戰馬歸屬了英軍。戰爭最終結束了,奇跡發生,它竟然與參了軍的阿爾伯特重逢。他們回到了自己的農場。
戰馬身陷鐵絲網的一幕令我難以忘懷。馬本是力量、自由與美的化身,然而戰爭卻一點點地將它拖入泥潭幾乎毀滅,實在令人痛心!馬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農場的生活盡管貧窮,但和平寧靜,無論是人是馬還是作物,自有大自然在安排每個生命的生長。然而戰火卻無情地剝奪了生命的權利,眼看戰馬難逃厄運,幸而交戰的雙方同時作出了停火的決定。當兩邊的士兵默契地解救戰馬時,我的內心被觸動了,這是多麼和諧的一幕!沒有炮火,沒有槍聲,硝煙散去,霧靄如紗輕柔地覆蓋在受傷的大地上,人的本性自然流露——聽從內心的召喚,愛惜生命。既然馬的生命能喚醒良知,那麼人呢?
影片中戰馬與阿爾伯特之間的情誼帶給我們無限的溫馨!他們是同伴,他們更是親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沒有因為戰爭讓彼此分開而淡忘。他們最終能重逢,一定是承諾給了他們堅定的信念,他們曾約定要回到農場。這種超越尋常的情誼,讓我想起課文《老人與海鷗》,更讓我堅信人與動物之間那份心靈的默契,因為我們都是自然之子。
感謝《戰馬》,它帶給我人性本善、友情至上的感動!讓我感覺世界真的很美好!
《戰馬》是一部描寫感情的影片,裡面主要講述了人與馬的感情、馬與馬的感情和人與人的感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艾伯特和喬伊一起耕田時的情景。看得出來,艾伯特很不捨得抽打喬伊,但是實在沒有辦法,所以才抽打喬伊的。讓一個還沒有成年的小馬駒耕那麼硬的田,真是迫不得已呀!喬伊好像能聽懂人話,為了跟小主人一起生活,使出了吃奶的勁兒,最後,終於讓困難迎刃而解。導演用這時喬伊耕田和後來喬伊拉重炮做了一個呼應,讓這部影片更生動、更具體。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最痛苦的就是生離死別。人與馬也不例外。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好像「兄弟」。但可怕的戰爭來了。艾伯特的父親因生活拮據,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痛苦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馬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氣憤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戰爭真是殘忍呀!
喬伊和那匹黑馬的感情也令我深刻不已。當那匹黑馬要拉重炮的時候喬伊挺身而出,一步一步的把重炮拉上山坡。
黑馬和喬伊是可以相互感應的。法國小女孩騎著喬伊在玩,碰巧遇到了軍隊,要把喬伊帶走,黑馬感應到了,急忙奔過去,但是也被抓走了。
這部影片很令我感動,你也看看吧!
今天,我去看了一本電影,它的名字叫《戰馬》!
影片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展開,1914年,一戰爆發,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無奈之下將喬伊賣給軍隊,為前線運送軍huo物資。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不得不分離。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內心卻惦記著它的小主人阿爾伯特,最終他們再次相逢!
看完之後,使我深受感觸!戰爭是多麼殘酷!原本,喬伊可以和艾伯特一起幸福的生活,可因為戰爭,使他們必須分開。德軍對馬十分殘暴,讓他們運送大炮,許多馬都被累死了,在這戰爭中,死了多少無辜的人和馬,其實那些士兵也不想打仗的。喬伊十分忠心,為了找到艾伯特,遇到什麼危險它都挺過去,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再次與主人重逢。所以,正是喬伊對主人忠心的決心,最後,他們終於重逢了!如果,喬伊沒有這樣的決心,說不定就因為沒有挺危險而死,但它為了這個願望,奇跡的活了下來。
看了這本電影使我明白了兩點:戰爭十分殘酷,誰都控制不了。
只要有決心,沒有什麼事辦不到!
『貳』 黑鷹墜落讀後感
今天看了《黑鷹墜落》,這部電影的著力點是要描寫美國軍人如何在索馬里英勇作戰,為維護世界范圍內的人權而流血犧牲。
音樂很棒,尤其是結合了非洲土著的音樂,很有憂傷的感覺;鏡頭的運用也很棒,把復雜的情景勾勒地遠近分明;效果當然也很棒,看到那些黑鷹直升機,悍馬裝甲車,連我這個對軍事不感興趣的門外漢都覺得很酷。
有不錯的地方,自然也有些有錯的地方。
我覺得最讓我對這部電影不滿的一點就是電影試圖掩蓋美國在非洲犯下的罪行。
電影的開始,講到游騎兵隊長被問到為什麼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因為索馬里的政局動盪,因為有30萬人在屠殺中喪失生命,因為這些人沒有受到教育,因為這些人只知道不停得相互仇視,所以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
非常良好的願望,非常誠摯的心靈。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
當美國總統在痛心那些因為911事件失去親人的兒童時,他有沒有想過伊拉克因為禁運,有數十萬的兒童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當美國的大兵一邊在奢談人權、奢談改造世界的時候,他們一邊在揮起鞭子虐待俘虜,並以此來打發軍營生活的無聊;當美國的將軍下命令說不準射殺平民,即使是結婚的車隊也被當成是恐怖分子而遭到轟炸,即使是美國的保安公司都可以開著車,拿著槍,在大街上隨意射殺平民,就象是一場打獵游戲……
「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
這時候我還能相信這是一個有正義感,有良知、理性的人的言語嗎?
什麼?人權?狗屁人權!
不就是為了石油嗎?說出來,沒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不可理解。但是,一邊要做婊子,一邊又要豎牌坊,讓人覺得真他媽的惡心。仔細看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真的象所說的那麼干凈,不要總是盯著達爾富爾!
歷史上這種事情發生的次數還少嗎?
哥倫布屠殺美洲土著,澳大利亞改造原住民……,有哪一件不是打著拯救落後的民族去的?
這部電影的開場白就是「這部電影基於真實的故事」,我覺得如果有個問題沒有弄明白,這種真實的故事,就永遠不會停止發生。
這個問題就是——「這個世界,真的有人需要拯救嗎?」
『叄』 反戰電影觀後感500字
日式反思
未看電影前認為《永遠的0》是在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這在於不管是其零式戰斗機還是泯滅人性的神風特攻隊,這些過往對於日本而言敏感並不光鮮,而時至今日日本仍然沒能徹底反思戰爭,但看完《永遠的0》卻還是被其真摯所感動,大背景下小人物間的真情冷暖,得見從日本人的角度對戰爭的反思。
電影沒有神風特工隊自殺式襲擊的無畏,只有那最後對於死亡真實的恐懼,沒有軍國主義思潮的宣揚,只有飛行員宮部久藏為了愛和家人渴望在戰爭中活下去朴實的情感,更沒有對日本「戰果」的大書特寫,反令觀眾得見戰爭其愚昧與殘忍的本質,電影以情為點,宮部久藏為了愛情和家人渴望在戰爭中活下去的動力,在今日看來是在正常不過人之本性,在軍國主義思潮泛濫的二戰日本,這卻是懦弱與無能的異端,但宮部久藏卻以此感化著身邊每一個飽受軍國主義思潮視死如歸的戰友,電影也正是通過他的外孫找尋些倖存下來老兵的回憶,反襯出宮部久藏這個看似懦弱者在黑暗的軍國主義下人性的光輝,也揭露了軍國主義對人的茶毒,而自殺式行動神風的開始,則令我們看到了宮部久藏思想的轉變,其最後自願成為神風特攻不是因為其接受了「玉碎」的理念,而是一種負罪感帶來的絕望,他親手將一批批年輕的生命送入了死亡的深淵,這種罪惡感的積淀,使其瓦解了活下去的信念,自感背負了太多罪惡的他最後明知故障飛機可以挽救其生命,卻把這機會讓給了年青的飛行員,這既是對於其罪惡愧疚感自我的救贖,更是希望為戰後的日本能多留下一個年青的生命,這也是開篇引線這個已然成為律師的飛行員,一生都在打不賺錢為民官司的原因,電影實則以宮部久藏的死更加升華了對戰爭的反思。
《永遠的0》沒有對戰爭的美化,但仍然顯而易見,電影雖展現了二戰軍國主義中彌足珍貴人性未泯的光輝,以反戰而核心,卻沒能正視歷史,面對日本犯下的戰爭罪行,電影選擇了竭力避免,同《螢火蟲之墓》一樣電影不斷的致力以情動人,力圖渲染日本也是戰爭的受害者,是的,戰爭帶來的傷痛是雙方的,但對於被害國這種傷痛更是無以復加,《永遠的0》僅僅只是停留在了反戰的立場上,卻沒給觀眾一個反戰的依據,這個依據就是日本妄圖稱霸世界,奴役他國人民,最終方才自食惡果,墮入這萬劫不復之地,而這一切同樣並不僅僅只歸罪在日本高層軍國主義的推行,德國納粹的忠實信徒戈培爾曾說過:「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這一話語放在當時的日本同樣適用,而這一切電影都不曾提及,所以該片雖已一個真摯動人的故事令觀眾看到了戰爭的殘酷與悲情,反思戰爭,但這種反思是無立足於根本的,是膚淺無法正視歷史的反思。
日式反思,只能說《永遠的0》就電影而言無疑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佳作,但對於其這種投機取巧,規避歷史史實的做法,只以自已的傷痛,論戰爭之悲情,實難認同,任何電影都可以把歷史背景作為一個選用手法,但唯二戰電影不行,對於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每一部電影都有客觀公正警鍾長鳴的義務,但顯然日本電影一直沒做到這點。(轉載須註明:原作者夢里詩書)
『肆』 電影《1917》觀後感
奧斯卡的《1917》這部電影不得不說讓人是又愛又恨,最好的調度,最好的攝影,這絕對是一場兩小時的視聽盛宴,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兩刷,甚至是三刷的戰爭巨作。但是相比一邊倒的「吹爆」聲,對於一個沉迷游戲的御宅,1917所帶來的震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展現戰爭,而且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一戰題材,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過之後,我最直觀的感受卻是:戰地1真牛逼。
戰地1是一款以一戰為背景的fps游戲,有多人對戰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詳的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在游戲中都有著精彩絕倫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鏡到底。
相比之下,無論是沉浸感、參與感,游戲都要更勝一籌。甚至連電影的強項,敘事上,游戲處理得也更加巧妙。
現在娛樂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游戲越來越像電影,電影越來越像游戲。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戲一路絕塵而去,電影卻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戰爭題材電影無非兩個論點,最常見的就是一直被人詬病的主旋律戰爭片。謳歌軍隊,抨擊侵略者。這種片子並非國內獨有,無論哪裡,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種則是反戰,批判戰爭,謳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來說關於二戰的主旋律影片比較多,如《無恥混蛋》《帝國的毀滅》《辛德勒名單》《紫日》等。在這些片子里,都有一個明確的「惡人」符號,他們的作用就是給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觀眾都會痛恨他們。
因為二戰是一場正邪非常明確的戰爭,無論怎麼解構,納粹和皇軍是侵略者,也許其中有好人,但人們不關心,在影視作品中他們就是邪惡的。這一點在所有國家的電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關於一戰的片子就比較微妙了,它們大多都是反戰題材的影片,如《戰馬》《戰壕》《聖誕快樂》等。這一類影片並沒有特別明確的邪惡符號,也許有幾個壞人,但並沒有那個群體被貼上邪惡的標簽。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士兵,德國也好、英國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戰本身就沒有對錯。一戰中的協約國和同盟國並沒有明確的侵略者與被侵略者,雙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無非是帝國主義在工業革命中膨脹到了極致之後因為分贓不均而展開的內訌。在一戰中,屠殺平民這種見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場則顯得非常曖昧,門德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想當然地認為大英帝國是輝煌正確的,德意志則是邪惡的……事實上,在大英帝國眼中,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都是邪惡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英雄——團結、有愛、勇敢……而且有愛。
用咱們比較熟悉的話說,就是個聖母白蓮。
這兩個主角的所作所為讓我甚至有種在看樣板戲的錯覺,除了戰鬥力不太夠以外,這不就是兩個抗戰英雄么?怎麼炸都不死,和法國老百姓同仇敵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線的親人,面對受傷的敵人還苦心救治,甚至面臨暴露的危險也不願在第一時間下殺手。
相比之下,德國佬簡直就是抗戰電影里悍不畏死萬歲沖鋒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拚命,對著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劍相向,著實可憐又可恨。
若是戰爭剛爆發的1914年也就罷了,但是很難想像在經歷過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索姆河戰役後,這兩個主角居然還如此天真。
一戰不是正邪大戰,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雖然死亡人數相近,但一戰的殘酷程度遠遠勝過二戰。前線是不折不扣的絞肉機,在短短五個月的時間里,參戰雙方在六十公里長的戰線上丟下了一百五十萬具屍體。
人們稱其為「索姆河地獄」。
幾乎所有經歷過索姆河戰役的士兵都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然而門德斯卻非常巧妙地將1917處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經試圖通過批判戰爭的殘酷來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反戰者,但是所有反戰電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這一點上,1917卻是非常平淡地一語帶過。
「只有一種方法結束這場戰爭——最後一個人站著」。
這是一沒有任何意義的哀嘆,甚至讓人覺得說出這句話的上校是個明白事理的好人。但這並不是戰爭的真相,也沒有展現戰爭的可怕。
為數不多直接描述「地獄」的片段里,兩個通訊兵穿過彈坑遍布的陣地,他們看到了許多屍體,膽小的布雷克被嚇了一跳。斯科菲爾德從瀑布落下之後,越過十幾具屍體爬上岸。
花瓣飄落在漂浮屍體的河流上實在是驚艷的設計,但放在這里又頗令人費解:這強烈的批判,其對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敵人,還是參戰的雙方?
縱然屍山血海,觀眾最直觀的感覺卻不是對戰爭的厭惡,而是對於那些破壞美好田園的德國佬的憤恨。
這是主旋律戰爭片和反戰戰爭片的根本區別。前者讓人痛恨侵略者,後者讓人痛恨戰爭。
我個人並不反感主旋律電影,事實上,很多主旋律電影拍得熱血沸騰,香的很。可是將一場雙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劇處理成單方面的過失,就頗有些甩鍋的意味了。
網上對於1917的咱們聲大抵和《鳥人》、《俄羅斯方舟》相同,都是對其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贊美有加。
一鏡到底的電影就吹爆,爆什麼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長久頭又顯現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寫實又過分寫意,唯美的鏡頭和殘酷的戰爭本應產生的強烈撞擊卻因為一鏡到底所扭曲的空間而被扭曲。電影本身就在玩弄時間和空間,剪輯更是重要的電影手段之一。但是為了達到「一鏡」這一形式,不得不舍棄幾乎所有的剪輯手段,與之相對的,精湛的調度和鏡頭的連續性被發揮到了極致。
似乎從阿方索開始,好萊塢就開了個奇怪的頭,許多導演開始迷信一鏡到底,當電影的內核無法企及那些經典,當導演無力通過影片闡述自己的思想,那麼能夠體現自己價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調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類獎項上的優異表現,奧斯卡給《1917》的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彷彿是一種無聲的諷刺。
不過說了這么多,並能不能否認這仍舊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
『伍』 電影黎巴嫩觀後感
電影講述一輛坦克參加戰斗的故事。在第五次中東戰爭開始前,以色列軍隊的一輛坦克進入戰場。坦克中有四人,炮手、駕駛員、裝彈手以及車長。戰爭開始前,資歷最老的裝彈手與車長發生了一番口角。戰斗開始,因為炮手是新手非常膽小,所以沒有打出炮彈,使得一個步兵受傷致死。戰場指揮官很生氣,訓斥了坦克中的四人。隨後,死戰士的屍體被放入坦克內。於是,乘員們在臭味中戰斗,直到直升機將屍體運走。戰斗一段時間後,坦克與步兵來到一個居民區。可是,坦克被突然出現的敘利亞人打中。坦克沒有損壞,敘利亞人成為了戰俘。通過與上級聯系,戰場指揮官才知道部隊偏離了航向,上級命令他們原地等待。一段時間後,兩個長槍黨人奉上級命令他們出,並恐嚇了一番敘利亞人。深夜中,坦克在跟隨長槍黨人途中與步兵失散。長槍黨人向車長說了幾句話後,就先走了,這使得坦克內的四人很驚恐。這時,戰場指揮官聯繫上他們,讓坦克不惜一切的前進,否則他們會死。就這樣,坦克不停地射擊、前進,終於逃出城市來到野外,但是駕駛員卻戰死了。
本片是一部特別的電影,它特別在編導第一次將鏡頭對准坦克內部。以前看戰爭片,都是看戰場上的坦克多麼神武威猛,大肆殺敵,很少有表現坦克內的戰士們真實生活與精神狀態的影片。透過本片,真的可以「一窺究竟」了。從這一點上來看,本片非常優秀。從電影開始直到結束,根本沒有大規模的槍戰與炮擊,只有一些殘片式的畫面告訴觀眾們:我們的主人公是在坦克中,而故事則是進行中的戰爭。否則的話,只會讓大家以為他們四人在玩電子游戲。瞄準鏡里的圓形畫面、四個戰士的面部特寫、對講機中此起彼伏的聲音,以及坦克發動機轟隆隆的響聲,電影就憑借這些,將一個真實的戰爭場面展示出來、將一個密閉空間壓抑的氛圍塑造的如同身臨其境。總之,本片新穎獨特,因為它走了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拍攝坦克內發生的故事。
至於電影其他方面,就很「好萊塢」了。對戰爭悲慘景象的描繪、新兵的怯懦、老兵的殘忍,恐怖分子的飛揚跋扈,以及士兵對家的眷戀,等等這一切都是好萊塢戰爭片中頻繁出現的俗套,即使放在一部以色列電影中也是如此。這些無法提升電影的整體素質水平。盡管如此,本片還是一部很主流的反戰片,通過四個士兵的視角,表現出普通人捲入戰爭後的精神狀態。此外,通過婦女與女孩的場景,也可以看到戰爭與和平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寫到這里,讓我想到人的生命有多麼的脆弱,人生就是在拼搏!影片的四個主要人物,則是影片表現主題的重點,不會駕車的司機、不敢打炮的炮手、只想回家的裝彈手與唯唯諾諾的車長,這就是不義之師在戰斗中的真實狀態。看到這四個人,就知道戰爭帶給人們的是什麼了。總之,影片主題是俗套的「反戰」,只不過本片不是美國人拍攝的,而是以色列人。
電影拍攝方面很出色。前面寫到電影發生的空間是密閉的,所以編導們就非常神奇的將這個密閉空間拍攝得有聲有色。緩慢滴滿的油池、成員們日漸疲憊的面容、艙壁上的各種彈痕,以及成員們緊張的情緒,這些都恰如其分的演繹出戰士們恐慌、沉重的心理。這些正是編導出彩之處,通過巧妙地剪輯、適宜的節奏,將各個場景的畫面搭配的完美無缺,不僅讓觀眾們信服,即使片中人看過之後也會全情投入其中吧。通過這些,可以肯定本片編導雖然不是好萊塢知名導演,但他對於電影技術的掌握已經不遜色於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方面,是電影的優點。
演員方面讓我很不滿意,因為劇中演員相貌很像。尤其是四個坦克乘員中,車長與炮手的相貌太相像了,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根本沒有分辨出來誰是誰。只有看完電影,又大致瀏覽一番後,才弄清楚誰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編導太難為我們觀眾了吧,弄了兩個長得像親兄弟的人拍攝同一部電影,有沒有搞錯?!或者是,猶太男人長得都太像了?哎!至於演員們的演技,他們每一個人都很出色,具體不多說了。
總結一下。綜合以上可以看到本片雖然故事背景與好萊塢不同,但主題、拍攝方式以及表達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只有電影描述的范圍——坦克之內,是影片獨特之處。本片能夠獲得金獅獎,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剛才說過的描述對象,一是編導嫻熟的拍攝技法。
『陸』 求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是一部老電影,800字左右,有深度些
戰爭·生命·人性——《辛德勒名單》
在床上足足躺著三個小時看完了這個電影……實在是太酷了,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看這個片子必需得調整好自己的體力,不然很有可能累死(看完我這個影評也得准備好體力……),實在是有點長,195分鍾,平常的我要是看這個估計一半就得累癱,所以我在學校的時候曾經鼓足勇氣看這個片子,終究因為體力不足而放棄。先留一下整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第一遍感覺。主題必然有反戰,有和平的主張,還有對生命的重視。刻畫人物方面,人物的刻畫十分到位,人性的轉變表達很清楚,比如辛德勒和斯特恩,而且鋪墊的也很好,其中有一個橋段是那個斷臂老猶太人特意來感謝辛德勒,後來被槍殺,辛德勒知道了以後很憤怒,片子中有很多地方足以給辛德勒的心靈帶來無比巨大的震撼。劇情嘛,具體來說沒有什麼劇情,這個片子具體來說也可以算成是一個紀錄片,都是一些實事的陳述,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槍殺,驚天動地的愛情,詭譎多變的陰謀詭計,或者是一些巧合和奇遇,都棗消沒有,所以很有可能有觀眾在最開始的時候看不進去而放棄繼續看一個這么長的電影。畫面、鏡頭,我覺得這個是最值得分析的,實在是太多精彩的鏡頭了,就像是《美國往事》裡面的剪輯,這個片子里也有很高明的剪輯,比爛岩念如剛開篇的那個蒙太奇,彩色場景轉換到黑白場景,借用一個特寫鏡頭給出蠟燭的燃燒,然後,熄滅,一縷白煙,推近鏡頭,繼續特寫煙,煙自然是白色的,背景被景深弄得暗掉了,是黑色的,這時恰好就轉換到了黑白場,然後一個剪輯,由蠟燭熄滅的一縷白煙剪到了火車頭冒出的煙,實在是酷,還有,也許剛剛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片子開頭那麼多地方,花那麼多時間,來給出打字機打字的特寫鏡頭,是一件讓人很不理解的事情,甚至可以說boring。但是看到最後,第二遍看到最後的時候,斯特恩一個一個的在那台老式打字機上打著每一個猶太人的名字,你才會發現,沒有任何打字機的特寫鏡頭比此處更震撼你的心靈!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奴隸的名單,就像stern說的:「this list is an absolute good. the list……is life. All around its margins lies the gulf.」斯皮爾伯格講故事技巧實在是高超,可以用卓越來形容。講故事的技巧大抵可以成為評價一個好電影的重要標准了。唉~誰讓人家是一個大師呢。演員表演,確實沒有太大的印象,估計也是由於記錄體的原因吧,我的腦子里只有辛德勒和斯特恩這兩個人的某些地方的表演還算可圈可點。以上這些是總體的第一印象。
初期,交代辛德勒穿著的那一段,配樂是gloomy Sunday,就是那個傳說被禁的殺人音樂,誰聽誰死,傳的挺懸的。但是這個曲調放在這里倒也沒有什麼奇怪之處。鏡頭給的從開始就顯示出了大師的水準,干凈利落,全部用近景和特寫來表現辛德勒的倒酒,穿衣,扣扣子等動作,並告訴 了觀眾這個人是一個講究的人,肯定有點錢,領帶就那麼多跳,袖口的扣子也選了那麼半天,最後鏡頭給到了納粹的勛章上,表明了他的身份,納粹黨的份子。
下面一段作用很顯然,就是為了介紹辛德勒的傑出的溝通和拉攏朋友的技能。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有手腕很圓滑的人,他至少很會投資,而且親和力十足,那些不可一世的蓋世太保頭目不過幾分鍾就可以和辛德勒聊得十分投機(也許是用錢收買……不過影片沒有表達),你可以看,前一分鍾軍官會問:「who』s that man?」下一分鍾後,他們已經在一起吃的正歡呢。所以最後照相的時候你會看見,在場所有的高官都和辛德勒打成了一片,這可真是了不得。
下一段講辛德勒的經濟頭腦,果然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再下面的黑市交易可以再次體現。這是一個過渡段,介紹一下斯特恩作為一個猶太人對德國人的態度,和辛德勒的犀利的語言。
接下來有一處很精彩的轉場:辛德勒躺在豪華屋子裡的大床上,說:「it could not be better」隨後鏡頭立即切到了搬入隔離區破爛的屋子裡的猶太人:「it could be worse.How on earth could it possibly be worse?」,很精彩。後面一段斯特恩是主角,為了猶太人做飢困了很多工作,幫助需要幫助的猶太人進入辛德勒的工廠。其實這可以與後面的段子結合起來體現猶太人的聰明,都說猶太人聰明嘛。
影片中有一些轉場挺有意思,就是一個畫面里的話挪到上一個畫面里說。時常是在這個畫面里,你聽見了說話聲,但是畫面里的人都沒人動嘴,等到畫面切到下一場,又可以接上了。這可以算成是聲音蒙太奇。
第一次辛德勒和斯特恩和喝酒並不愉快,斯特恩對辛德勒總是有些敵意,這與民族不同是有關系的。
在前面我提到了那個斷臂的老人,在掃雪的時候,他被德軍抓走,並像一條蟲子被踩死一樣死在了他們手裡。簡直太殘酷了,那顆子彈就在額頭上,斯皮爾伯格沒有用分鏡頭表現一個人的死,被槍擊中的鏡頭是一個小全,中槍者死的時候也不加任何掩飾,我們可以清除的看到殺人的全過程,不像中國有些地方演到砍頭啊,斷頭台啊,還分兩個鏡頭,一個鏡頭手起刀落,一個鏡頭人頭落地。這估計是為了防止被廣電總局查禁吧,中國電影也只能這么拍了,不然不知道被廣電總局刪多少。後來,斯皮爾伯格還給了一個死人的特寫,斷臂老人的頭部的特寫,鮮血像是開水龍頭一樣從老人的後腦留出,像一條小河,一點點染紅了地上的雪。老人的死讓人心痛不已。想起前面他的那些真誠的感謝,他慈祥 的對著德國士兵解釋:」 I work for schinder」,心裡更是難過。後面,shot了那個猶太女工程師,更加讓人覺得納粹的不可理喻和獸性。有太多的鏡頭都讓我想起日本侵華那個時候,cao,我一直有一個宏偉的理想,殺光日本所有男人,留下所有日本女人,日本女人都給我,好看的我自己玩玩,不好看的全都宰了!!(當然,有悔過心的日本人我還是會放過的)。
接著,stern被抓上了火車要被帶走,辛德勒像丟魂了似的趕忙跑過去解救,這表明了stern對辛德勒 的無比重要性。這個公司都是這個聰明的猶太人在運轉,在後面我們還能看到這個人的過人之處,什麼事情都為辛德勒安排的井井有條,哪天是什麼日子,哪天是高官的生日,哪天該去送禮等等,都有明確的記錄,辛德勒簡直到了離不開他的程度。
下面一段算是一個小高潮,德軍開始屠殺猶太人。我們可以看見猶太人的小聰明,比如,藏他們的財寶到麵包里然後放在嘴裡,躲藏的地點十分隱秘,還有鑽下水道逃跑的。可惜德軍的殘忍比他們的小聰明來的實在,後來還是幾乎都被殺光了,除了極個別 的猶太人。醫院那一段讓人感觸頗深,更加體會到戰爭的罪惡。醫生拿出劇毒毒葯分成若干小杯,給醫院病床上的猶太人喝下,在最後一個人喝下的那個地方,鏡頭給得我心都碎了,那是毒葯啊,而那個女人卻笑得那麼安詳幸福。她們靜靜的死了,總比沖進來的德軍把她們射死在床上輕松的多。救了丹卡母女的那個德軍小孩子名字叫做亞當,名字就像是他的心地,那麼善良。殺人、血腥,這一切都被在山頂的辛德勒看到,殺人,殺人,赤裸裸的殺人,每殺一個人,辛德勒的心靈就收到一次痛苦的撞擊,他的良知,他的人性中美的那一面,一點點的被喚醒。在這個地方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帶有顏色的人出現在黑白的世界裡。她是一個穿鮮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出現絕對有她的意義,或者說,是一種符號。紅色,鮮血的顏色(在這里當然不是性慾),但又代表著生命與希望。小姑娘就在混亂的街上像是局外人一樣走著,似乎德軍看不見這個小女孩,也沒有人去管他,但是辛德勒卻看見了,她看見了這個小女孩,可以說,這寓言了辛德勒一顆紅色的、善良的、美好的心靈,他的內心閃著人性的光輝,所以他才看得見這個小女孩。小女孩就這樣走著,一邊走,一邊看,像是一個旁觀者,而且她也成為了一個敘述者,鏡頭跟隨著小女孩,她每到之處,都會有德軍在殺人,辛德勒看見了小女孩也看見了殺人。最後的時候,小女孩死了,但是辛德勒繼承了小女孩衣服的顏色。
下來那個大全景鏡頭是在太妙了!!這個固定鏡頭有10s,觀眾能看見的只有樓房與窗戶,配樂是德國軍官彈的那個莫扎特的鋼琴曲,合著曲子,樓房的窗戶里就會開始閃光,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個閃光是槍殺人時發出的。這個感覺充滿了反襯效果。
片子中,手持攝像機拍攝占據了大部分,這有助於再現歷史,增強表現力,比如表現人群啦,表現人們的恐慌啦,逃跑啦,效果不錯。
前面提過斯特恩對辛德勒的重要,也說過斯特恩對辛德勒的敵對感,但是這在漸漸的消失。他開始試著向辛德勒表示感謝,盡管還有些難以出口。
從此之後,辛德勒開始發善心了,先是救了那個由於軍官手槍出問題大難不死的里瓦多,然後又收留的機警的小男孩,接著,雖然對stern發了一點火,但是還是把雅各布夫婦編入工廠,音樂,呵呵,是古典吉他配樂,好聽,響的也真是恰到好處,至少可以起到豐富辛德勒形象的作用。
辛德勒也試圖拯救阿曼的靈魂,並且說了一些十分深刻的話。什麼是power?什麼是權利?猶太人能掌握猶太人的生殺大權?這不是權利,這是justice。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 pardon is power. 是戰爭使人性的醜陋的一面顯露出來,其實,就像辛德勒所說,阿曼其實是一個挺好的人,可是戰爭,讓他變成了魔鬼。從這兒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反戰片,片子的末尾也說了,獻給60萬猶太同胞。阿曼試過去pardon 別人,但是最後,他人性的力量終究還是敵不過魔鬼的力量。阿曼其實也體現了一點人性,那是在另一方面,就是對海倫的感情。他曾經試圖超越等級和種族的溝來愛這個僕人,但是他還是不能夠,所以這只能轉化為仇恨,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德國軍官也是有他的痛苦和無助。最後,還好,他還是給了海倫生的希望,把她的名字寫在了辛德勒的名單上。
又是一個很漂亮的蒙太奇句子。幾個來回的剪輯,辛德勒和歌女的吻,阿曼和海倫的吻,讓人看起來幾乎是同步的,但是結果卻大相徑庭,辛德勒得到了吻,而阿曼卻由於仇恨而虐待海倫。
辛德勒的生日,畫面呈現的也十分的棒。辛德勒的工人代表,一個漂亮的猶太女孩和一個猶太小姑娘,拿著一個很小很寒酸的蛋糕,戰戰兢兢的給辛德勒帶來祝福。這時歡快音樂的音樂停止了,周圍的德國軍官的眼神里也充滿著敵意和奇怪。奇怪的是,辛德勒居然可以對著Jews笑,可以在那麼多人面前親吻漂亮的猶太女孩,甚至聽不見旁邊德國軍官的提醒。
給火車噴水那一段也進一步的表達的辛德勒的轉變。辛德勒不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英雄,他的正義行為看起來似乎有些圓滑,有些不正宗,但是這才是一個商人的性格,也無可厚非。所以,在阿曼看來,給火車噴水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周圍的軍官也都覺得是「interesting」,但是辛德勒噴水,是為了讓車里的猶太人解渴,給他們水喝。此處正是一個路人皆知的小對比。
當stern得知辛德勒花光了自己的積蓄,就是為了「買」猶太人的性命時,他終於完全接收了辛德勒。金錢,在生命面前金錢顯得這么渺小和卑微,所以辛德勒選擇了生命,選擇了更偉大的,金錢也許能讓自己活的更加自在,他 可以住好房子,買車,有女人,花天酒地,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可以讓家人,妻子過上好的生活,但是辛德勒沒有這么做,沒有,錢不是一個人的一切,不是,錢就是一種有些惡心但又不能缺少的東西。辛德勒這人的真實存在讓我多少對這個世界有一點欣慰的感覺,並稍微能保持一些希望。最後,辛德勒的軍工廠製造的軍火幾乎都是不合格的,而且一直虧損。辛德勒知道,他討厭戰爭,他不允許自己造出軍火去殺死別人。
還好,在快要破產的時候,德軍投降了。故事也進入了最高潮,我就是在這里被斯皮爾伯格弄哭的,當然,還有歷史,還有生命,還有那些猶太人對一個德國人的感謝。這才是power!這才是真正的「權利」!看見辛德勒要離別的時候嗎?所有的猶太人都一致脫帽致敬。這才是權利!因為你已經得到了他們的心!阿曼也許永遠不會懂得。「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這句話可以算作是本片的精華了。辛德勒的眼淚得到了所有猶太人的安慰,他應該受到這樣的尊敬。他已經不是那個唯利是圖的商人了,戰爭確實讓人醜陋的一面顯露,但是同樣,戰爭也使人顯露出美的一面,也造就 了辛德勒這樣的偉人。他的一切都沒有白費,他的一生都那麼真實,沒有誇大,沒有把辛德勒塑造成一個大英雄,但是我們都會為他感到驕傲,為他流淚,我想這是我看過的電影中,煽情最恰當的電影了,沒有任何多餘,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意賺取觀眾眼淚,沒有《寶貝計劃》那樣惡俗的煽情,沒有,一切都來的那麼自然,而自然和真實往往在這里是最震撼人的了。
黑白再次過渡到了彩色,已然很經典。
最後,提琴伴奏的最著名的插曲響起,所有人在為辛德勒的墓碑上獻一塊石頭。這是猶太人的習俗。
所以,眼淚到這時還在不知疲倦的往下流,直到結束……
『柒』 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以甲午戰爭時期中國戰敗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為大背景,主要講述了在此背景下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對抗日本、屈從日本、並在莫那·魯道首領的帶領下反抗日本的歷程。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觀後感 範文 ,希望你喜歡。
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1
影片的一開始,就有一群野蠻人出現,他們穿著紅白的衣服,有的臉上還有刺青,攀過岩石,急躍過溪流,手持利刀,割下異族的人頭,手舞足蹈,發出慶祝的叫聲。他們是生活在馬赫坡的野蠻人。莫納魯道有砍下了人頭,成為了合格的賽德克·巴萊——族人眼中的英雄,人們說他會繼承父親的位置,成為首領。母親在他的臉上刻下象徵族人驕傲的刺青,告訴他死後靈魂會到達彩虹橋的彼岸,成為永恆。
有一天,在這塊野蠻人的獵場上出現了一群穿著正裝,打著領帶,手持槍彈,邁著整齊的步伐,聽著統一的 口號 ,他們是來自於未知海域上一座小島的禮貌人——日本人。他們與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暫時獲得了那裡。他們想要開辟那裡的草木,建築鐵軌,在那裡繼續建築屬於他們的禮貌。
野蠻人與禮貌人相會了。野蠻人在山頭,在樹上,用簡單的武器擊倒這些外來的異族,拒絕他們進入自我的領土。然而這群日本人趁他們在外攻佔,入侵了他們的村寨,抓住了老人與孩子,野蠻人都屈服了。莫納魯道用仇恨的眼神望住這群入侵者,直到被送到那群來客的家鄉,他見識到了大炮,飛機——他明白了如此斗爭沒有用,野蠻會屈服於禮貌的。
於是,馬赫坡人連同其他族人的獵場上,一棵棵大樹轟然倒地。孩子們開始理解日本 教育 ,學說日本話,雖然他們時刻被教師打。也有野蠻人穿上正裝,幫忙日本人幹事,成為了禮貌人。可是更多的野蠻人則被奴役,過著沒有狩獵,僅有勞作的日子。而他們的樂趣,可是是三五成群的坐在酒館門口,賒賬,喝著漢人釀的酒。達多結婚了,在盛大的聚會上,日本人出現了,達多熱情的邀請他一同喝酒,卻莫名其妙被痛打一通,族人們憤然上前阻止,與日本人廝打起來。野蠻人與禮貌人之間的矛盾激化了。莫納魯道緩緩的向外吐著煙:「再過二十年就不會再有賽德克人,不會再有獵場,孩子就全都變成日本人了!」煙繞梁三尺,成了第二天早上的那一場大霧。霧社的日本人聚集起來舉辦校運會,孩子們唱著國歌,領導們坐在主席台上微笑著端詳著一切。突然,從大霧中沖出了手持利器的野蠻人。他們叫嚷著,揮舞著手中的利器,沖向野蠻人,聲稱要血祭祖先,看下一個個日本人的人頭。而此時的禮貌人還愣怔著。一場瘋狂的屠殺,也是一齊為了自我的祖先的土地而奮戰。「我們的祖先再怎樣樣也沒有失去過獵場,而我們竟然讓異族人在那裡稱王!我不甘心!我不甘心!!」或許正是年輕的莫納魯道的話支撐起了這個二十年後的老莫納頭目。等霧社的
雲煙散去,留給再次到來的日本人的僅有那些連頭都沒有的屍體,鮮血橫流。
真正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禮貌人的大部隊正在匆匆趕到霧社。
他們帶來了槍炮,飛機。他們要逼迫野蠻的人們低下頭。然而野蠻的人們卻只留給他們一座空空如也的鎮子,埋伏在了屬於他們的獵場,等待著奪命的獵物的出現。樹上,崖邊,坡上,前來征服獵場的禮貌人,被獵場的主人痛擊。將軍發了火,要用禮貌的產物來佔領那裡。少年巴萬對莫納頭目說:「我們快些大決戰吧!」
所有人都明白決戰意味著什麼,禮貌的力量難以阻擋,而區區300人有如何抵擋?男人們明白,婦女們明白。於是她們為了省下口糧,紛紛來到了樹旁,在樹上掛起繩子。而女人們留下的話只是:「告訴我的丈夫,我在彩虹橋的另一端釀好了酒,等他過來!」而二郎也帶著妻子孩子來到了僻靜處,決定自殺。頭目曾問他:「你死後的靈魂將去向彩虹橋的那端還是靖國神社?」或許,他可是是個可憐的無法找到靈魂棲息處的人。他渴求著成為禮貌人,卻改變不了身為野蠻人的的事實。鮮血中,一家三口的最終還是選擇了禮貌人的歇處吧。
可是其餘馬赫坡的男人們都已經做好了赴死的准備。他們埋伏在了自我獵場的每一個角落,連最年幼的孩子都來當通訊員,他們的速度讓日本人驚奇。他們沒有意識到自我本來就是錯的——在別人的土地上,妄想侵佔別人的一切。但或許他們有自信,因為他們有糜爛性炸彈,能夠摧毀人的健康與意志。可是他們沒有想到,受到糜爛性炸彈影響的人竟然全部自殺了。日本人意識到了自我對地形不熟,竟要求野蠻人的另一部分對自我的族人進行屠殺,並獎勵錢財!
馬赫坡的人們竟然敗給了自我的族人。當全族只剩下7個人時,當大橋對面全部是日本人時,馬赫坡的男人們沖向前去,哪怕炮彈炸毀了大橋,此時的他們是真正的賽德克·巴萊!
當一切歸於平靜,這樣一個偉大的野蠻民族幾乎遭到滅族。獵場,被日本人征服,可是他們的靈魂卻跨越了彩虹橋,怕是與自我的妻子孩子重逢,從此守著另一端的獵場,無憂無慮了吧。
這樣一部史詩,在這樣一個領土爭端嚴重的時刻,又是一座島嶼,又是同樣的兩個國家,只可是在島上缺少了300名如此的勇士。其實,這300人在此時是無所謂有的,我們只是看到了一種長久的,不會泯滅的民族氣魄。
每個民族都有自我的彩虹橋,都會為了自我的獵場,奮斗下去。那時,野蠻人可能就是高尚的禮貌人了。
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2
沒有宣傳,沒有明星,沒有花哨的片名,沒有費盡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眾多影視名人推薦,不是萬達院線一紙力挺的聲明,想來我也不會去看這部片名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電影。
觀影完畢,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觸動。一段台灣原住民抗擊異族人統治的歷史,對於我們來說,太過陌生。台灣曾被日本統治50年這個事實,竟也是在我初次台灣行時才明白的。簡單的說,這是一段台灣抗日歷史的縮影,不一樣的是,我們熟知的是抗擊日本侵略,台灣是抗擊日本統治。被侵略時的恨是愈來愈深刻的,而被統治時的那種恨,也許會在禮貌的掩護之下漸漸睡去, 面相 上的繁榮,日語對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間爭斗的平息,為了留住種族的忍耐,都足以讓那種恨漸漸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後,抗爭的力量爆發了。明知抗爭就會死,種族也可能因抗爭滅亡,然而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抗爭。如果禮貌就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就讓他們看看野蠻的驕傲」。
當真正的戰斗來臨,他們選擇血祭祖先,選擇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女人們為了節儉糧食給戰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圍攻的男人,轉身躍入萬丈深淵,或者刺刀刺向自我,中毒的男人,讓同伴攙扶著上吊而死,中搶的男人,祈求同伴殺死自我。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場面,貫穿整部電影。世界盡是漫天飛舞的血色,在鬱郁蔥蔥的大森林裡,在清澈寧靜的溪流旁。然而,若非那噴濺而出的血色,你怎能明白男人的血性是這般的重要。「真正的人能夠輸掉身體,可是必須贏得靈魂」,賽德克巴萊,意思正是真正的人。正是在那貫穿全場的血腥中,我讀到了男人的血性,觸摸到了靈魂的尊嚴。
「那是我們的山,那是我們的溪,我們在獵場追獵,我們在溪中取水,願我為此獻出生命。彩虹出現了,一個驕傲的人走來了,是誰如此驕傲啊,是你的子孫。」,部落首領莫那的內心獨白,在和父親的歌謠聲中散播開來。「我們死了,子孫怎樣辦,他們還有驕傲。」
沒有大而全,沒有主義,沒有口號,沒有政治綱領,沒有鼓吹,血性的男人,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人和自然,是這個抗日影片的全部。
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3
期待了很久的電影沙龍在12月11日如期而至,帶著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影片,這次的收獲頗豐。
觀看完電影後,我關注到了原始部落他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的生存空間以及他們的圖騰。也經過同學們的提問和探討,了解到了影片體現出的交易場所的改變以及建立關系的方式,更認識到了產權概念的名詞和禮貌與野蠻的相對性。
在影片中,除了緊緊跟隨自我信仰的莫那魯道之外,吸引我還有達奇斯。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於他是夾在兩種不一樣 文化 之間的人。這個人物充滿了對兩種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亂帶來的種.種痛苦。兩種文化沖突對立的標志性體此刻了這個人物上,最終他也所以「切開了自我充滿矛盾的肝腸」。
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4
電影一開始,賽德克族住在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過著生態平衡的生活。可是隨著日治時代的來臨,他們被強迫改變原本的生活,讓頭目莫那魯道十分痛心。賽德克年輕人要求莫那魯道帶領他們反擊日本人,於是他們的戰爭必就此展開。
「如果禮貌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他們不願意讓他們的獵場就這樣被禮貌給吞沒,他們寧願光榮地死去,也不要羞恥的活著。他們靠著這種意念,前往公學校的運動會血祭祖靈,他們的勇氣和精神令人敬佩,他們的民族意識值得我們學習。
莫那魯道明明白這是場必定會輸的戰役,但還是拚命的反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相信,僅有這么做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死後才能走上讓祖靈認同的彩虹橋。
我覺得不只原住民,就連漢人在以前的作為也跟此刻差很多,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說打打殺殺是不對的,這種用現代角度來批評,是不公平的。我們應當要反過來思考他們有什麼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們即使遇上連自我都心知肚明敵可是的敵人,他們還是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換作是你,你辦得到嗎?他們把他們的不甘心用實體行動表現了出來,而你又如何呢?
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5
這部電影是我每次常青花園的初二班下課之後,放映給晚上還有課可是午時沒有地方去的學生們看的。劇情很簡單,就是日本侵佔了賽德克人的地盤,然後賽德克人跟日本人打起來的 故事 。
這個電影的旗幟很明顯:反戰。既然要反戰,就需要讓人覺得雙方都是受害者,於是難以避免地涉及到了美化日軍。因為電影本身的完善,學生們無法吐槽演技、服裝、特效,只好全盤理解,從此心裡明白了一點點日本人並不是野蠻怪獸。恰恰賽德克人的頑固和驕傲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盡管心裡依然想著,那可是日本人啊,可是電影里著力刻畫的幾個賽德克人殺人的片段還是讓人覺得震撼。
賽德克人有著與所有的原始人一樣的驕傲:僅有最勇敢的獵手才有資格守護最好的獵場。這個觀念聽起來和那些世界聞名的驕傲精神沒什麼分別,可是證明自我的過程卻是愚蠢的。我如何證明我比此刻的這個守護者更勇敢呢?我能成功地殺掉他,我就是更勇敢的。所以,賽德克成年男人的標志就是殺人,家裡就擺放著人的頭骨,那是戰利品,可是那頭骨卻是一樣的其他賽德克部族的人的頭骨。直到有了日本人,家裡擺放的頭骨才開始有了異族人的,那以前,大家自相殘殺,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以殺人為成人標志,是因為公共資源不足,要靠自我搶來。所以,這樣的小部族一開始就是沒有辦法在抗擊日本人的戰斗中取得勝利的。電影里耍了一個小小的詭計:賽德克人一開始抵抗了日本人,然後失敗了,然後過了三十年,賽德克人和日本人生活在一個小鎮上……這中間的三十年,應當是摩擦不斷的,可是賽德克人就是忍了三十年。賽德克人經歷了三十年也沒能徹底從山裡走出來,過上禮貌的生活,有一點對生命的尊重和平視,這不得不歸功於日本人的剝削壓迫。賽德克人還是一邊嘴裡說著等到了彩虹橋那頭,大家就是祖靈面前的好朋友,一邊自我苟活。
很多驕傲的人其實在現代人看來都是相當自我矛盾和可笑的。比如說伯夷叔齊,這兩個賢人,不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上。首陽山上的野菜難道就不是周朝的了么?那頭鹿難道就不是的了么?孟子驕傲,想要賓士天下,游說各國也是卑躬屈膝,跑得多了,諸國國君都是看到他就頭大。賽德克人也是一樣,尤其是首領莫納魯道:既要忍耐日本人,又要做出一副驕傲的樣貌;既有戰略的遠見,覺得賽德克人結盟很重要,又對其他的部落有著發自內心的瞧不起;既有英雄的心胸和氣魄,又有些偏執和頑固。這樣的人,年輕個二十歲,再配個女主角,正好能湊齊一部好萊塢英雄片。
電影最讓人難受的還是巴萬那個孩子,因為血祭祖靈的成年人一句激將,因為教師平時打自我,自我就沖動起來殺掉自我的教師。小孩子沒有善惡的觀念,全憑大人的引導,可是巴萬卻被大人們帶上了一條殺戮的路上去。後面才明白他下手狠,做事果斷,完全繼承了這個部族的血統,最終被人梟獸拿去領賞,算是回歸了他的祖靈,走向了他們的彩虹橋。登記的人看一眼巴萬的頭,說,這明明是個小孩子。
說了這些電影資料,卻沒辦法再談一談電影的拍攝了,因為確實用心,確實好,史詩級製作名不虛傳。導演為了拍這個電影四處舉債,能拍出來這么大氣又完備的電影,讓人感動。
最終說一句:所謂的野蠻的驕傲,歸根結底也是野蠻,當你看到這種野蠻的時候,你就不會為他們的驕傲點贊了。
電影賽德克巴萊觀後感範文相關 文章 :
★ 燃情歲月觀後感作文
★ 電影殺生觀後感精選1000字5篇
★ 抗日戰爭電影推薦:賽德克·巴萊
『捌』 《戰國》電影觀後感200字
戰國觀後感1
三百年春秋風雲已走過,接著是二百年戰國烽火。今秋九月,齊魯書社繼出版的《春秋范兒》之後,又推出了鄭連根先生的《戰國派兒》。
讀罷全書,第一感覺來自於作者獨辟蹊徑的「編外補」。鄭先生能把戰國時代的門客、戰國時代的戰爭特點這些內容單獨開辟出來,列在「編外補」當中,這就顯得整本書條理很清晰。
再來談談正文。隨便找一兩句古文就能馬上給翻譯出來,能把樂毅《報燕王書》很流暢地分段解讀出來,體現了作者對史料的熟練。相比於類似《百家講壇》的風格,《戰國派兒》的語言更輕松自如,這樣會讓廣大的讀者感到自己已然身處歷史講壇的直播現場。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一本書不僅可以為當今社會快節奏下的人們提供一份生動的國學快餐,也可以給那些為古文而抓狂的中學生提供事半功倍的幫助,讓活躍在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活」得不再晦澀,不再遙遠。
誠如馬未都先生所言:「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因此,鄭先生把戰國的歷史梳理出來,講述故事,闡述道理,本身也是一次創造和升華。
戰國觀後感2
《戰國》其實講的就是歷史上孫臏的故事,孫臏被龐涓騙至魏國處以臏刑、圍魏救趙、田忌賽馬、馬陵道之戰等經典橋段影片都一個不漏,甚至龐涓在馬陵道看到一個樹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細節都原樣復刻歷史故事。最具顛覆性的還得說是對孫臏這個角色的全新塑造,跟觀眾心目中得成熟穩重的智者形象大相徑庭,而是一個單純天真到冒傻氣的傢伙,對身邊的人都拿出十分的真誠和萬般的信任,對人性的陰暗面以及權力爭奪的殘酷毫無防備之心,功名利祿什麼的也統統視如浮雲,他唯一在意地就是景甜扮演的齊國大將軍田忌之女田夕,嘴裡總是念叨著「門主的眼睛真美」、「讓我親門主一下」,整天跟田夕膩在一起成了他人生的最大樂事,分分鍾都表現得像個沉浸在愛河中的戀愛初哥。孫臏雖為得到鬼穀子真傳的徒弟,但一點都不愛打仗,還具有強烈的反戰意識,兵法的秘訣在他口中變成了「兼愛」、「非攻」的大道理,不像個兵家倒像個十足的儒家或者墨家了。孫臏這種「愛美女,不喜殺」個性,用老美那句經典的反戰標語「make love no war」來形容倒是挺合適的。 影片之所以把孫臏塑造成這副「天真哥」的模樣,正是想通過他來反襯出戰國時期人性的陰暗和殘忍,正義良知之士在這種社會上反而有一種不合時宜的荒誕感。孫臏真誠地寫出兵法,因為通篇仁義的大道理而根本不被魏王和龐涓相信,所以遭受臏刑。他一開始無條件地信任師兄龐涓,後來遭遇背叛的絕望感也尤為強烈。影片結尾他決定饒龐涓不死、接受魏軍投降之時,大將軍田忌卻完全無視孫臏的軍師身份,下令殺光投降的魏軍,凸顯出兵家智者在戰國亂世無力為善,最後只不過成為被人利用實現殺戮的工具,所以最後孫臏飛身跳崖尋死,跟黑暗現實徹底決裂的心態也有不難理解了。結尾,孫紅雷扮演的孫臏在山崖上的縱身一跳,讓影片在誇張的戲說和刻板照搬歷史之外,有了一份獨到的創意和視角。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兵家孫臏,不再是那個忍辱負重、運籌帷幄的軍事家,而是被徹底消解成了一個天真、單純的智者,上演了一曲身處爾虞我詐、血腥殘暴的戰國亂世中的宿命悲歌。這種悲劇其實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適性,當社會和人性被黑暗籠罩之時,任何純真和美好的東西都會被撕得粉碎。 如果說孫臏是個「天真哥」的話,那麼吳鎮宇扮演的龐涓就是個「理想哥」,兩人相當於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兩人都有反戰和平的理想,但實現理想的「道」截然相反。龐涓對時代的黑暗有清醒的認識,但解決之道是以暴制暴,他為魏國征戰只是想獲取魏王的信任,意圖想通過謀權篡位掌握權力,殺盡天下諸侯來實現最終的和平。他為了獲取兵法對孫臏殘忍用刑,也是他不擇手段獲取成功的鮮明體現。不過,他內心深處其實並不是個壞人,只是為達目的而迫使自己殘忍罷了。他跟孫臏一樣,也是只權勢者手中的一枚棋子,自以為得計,其實也早被人算計。最後龐涓在馬陵道中伏,明知大勢已去,本性中善的一面便體現出來,接受孫臏的.勸降,讓魏軍放下武器,但此時齊國大將軍田忌早已跟魏王暗中勾結,便不顧孫臏的阻攔將龐涓和魏軍統統殺盡。所以龐涓在片中並不算真正的反派,而是跟孫臏悲劇英雄形象相對應的一個悲劇梟雄。
影片以飽滿深情的筆法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為孫臏和龐涓這對傳奇人物打造了一個雙雄對決的舞台。曾經的同門師兄弟,同踏而眠,同盤而餐,卻在齊魏兩國無形的黑手推動下,成為兩個軍事集團的領軍人物,展開一場生死對決。
可以說,孫臏和龐涓都是天縱奇才,但其路程卻是涇渭分明的善與惡、愛與恨的極致對比,兩人的外形是個反差,孫紅雷塑造的孫臏長發披面,不愛洗澡,吳鎮宇塑造的龐涓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在常人眼裡,孫臏不願發揮兵法才華,不去拜帥封侯是一種不可理解的行為,而龐涓則是前途無量的英雄人物,可是隨著劇情不斷的推進、發展,齊魏之爭的形勢不斷轉變,孫臏就像是《飛越瘋人院》的麥克,開始散發出強烈的個性魅力,越超了內心在野心和情義之間反復糾結的龐涓,此刻的龐涓,更像是魔鬼。
如果說龐涓是魔鬼,那麼景甜飾演的田夕就是天使,一個代表美好和正義的天使。孫臏愛天使,又不忍拋棄魔鬼,這是他的悲劇。可《戰國》畢竟是具有商業企圖的工業模式戰爭大片,無法太徹底的放開手腳,因此,孫臏在受刑之後沒有像麥克一樣含笑歸去,而是拌擻精神,以戰止戰,通過圍魏救趙和馬陵道之戰加入了歷史的洪流,再通過縱身一躍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涅磐。
特效打造的畫面華麗無比,古戰場的烽火把清秀的江山變得滿目瘡痍,千兵萬馬的雄壯之氣激盪神州大地,也掩飾不了《戰國》的反戰主題,孫臏從一個天才兵法家一出山便成為各國爭奪的人才,其實演的不是他的光榮和才華,而是他的純真的無奈。影片開場便巧妙的揭開了這幕命運悲劇的謎底,沒有懸念,孫臏最後的奮身一躍不可逆轉,各方勢力的角逐競智只是過程,無論最終齊國戰勝了魏國,還是秦國一統江山,都無改變孫臏和龐涓的命運,戰爭推進了文明的發展,同時也在踐踏文明。在帝王們看來,孫臏是一個瘋子,但歷史的硝煙作證,馬陵道兩旁的飛雪作證,他飛越了瘋人院。
戰國觀後感3
1年前,無意間於網路上瀏覽到了電視連續劇《新大秦帝國》的信息,原以為《新大秦帝國》也不過是一部普通的歷史劇。因為在我們的印象里,一說起秦國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個短暫的王朝。僅管如此,因為熱愛歷史的原故,我還是豪不猶豫的在線觀看了此劇。沒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從一開始,這部電視連續劇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於是乎,一口氣看完了51集。本來當時就要寫寫觀後感的,但是感覺此劇太博大、太深厚、太經典,不寫則已,若寫就不能草草了事,所以遲遲未能動筆。只到前段又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第二遍,才下定決心寫此觀後感。
我個人認為,就總體來說,《新大秦帝國》是有史以來拍的最好,最有看頭的一部歷史劇!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因有四。
一、《新大秦帝國》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正確的高度來審視和評價了秦王朝的歷史意義和地位。
在我們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個短暫的王朝。一說起秦王朝,人們就只會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說起秦王朝,人們就只知到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除此之外,秦王朝沒有什麼特別,似乎可有可無。但《新大秦帝國》卻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正確的高度來審視和評價了秦王朝的歷史意義和地位:「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自由奔放、最為充滿活力、最為偉大的時代。用那時候的話說,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用歷史主義的話說,那是一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興亡,從而在總體上大轉型的時代。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的轉型,隸農貴族經濟向自由農地主經濟的轉型,聯邦制國體向中央統治國體的轉型,使中華民族在那個時代達到了農業文明的極致狀態。那個時代名將輩出,大才如雲,英主迭起,那是一個大爭的時代。中華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進了這場全面徹底的大爭之中!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舉凡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在這種大爭之中碰撞出最燦爛的輝煌。戰爭規模之大,經濟改革之徹底,權力爭奪之殘酷,文化爭鳴之激烈,民眾命運與國家命運的聯系之緊密,創造的各種奇跡之多,涌現的偉人之多―――所有這些,都是後來的時代無法與之比肩的,甚至是無法想像的。」(作者孫皓暉語)
二、《新大秦帝國》所展現的浪漫情懷和奮斗精神催人奮發
打開《新大秦帝國》的視頻,首先序幕里的字幕和音樂就給人一種激昂的鬥志和奮發的精神。接下來我們看到了戰爭場面的宏大、血腥和殘酷、看到了秦人的頑強和英勇不屈!但秦國自秦穆公春秋稱霸後,經歷幾代亂政,列強蠶食,國土淪陷。到了秦獻公,為了收復河西失地,又與魏國連年爭戰長達二十年。此時秦國的國力已消耗殆盡,到了亡國的邊緣。在此危難關頭,秦獻公的二兒子——該劇主人公仲公子贏渠梁(後來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膽識提出了罷兵休戰的主張。秦獻公自是不能認同,但在次日的決戰中卻中了魏軍的狼毒箭,身負重傷,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國的命運,並在臨終時最終確定由贏渠梁來繼任秦國國君。秦獻公的大兒子公子虔勇猛善戰、頗負人望,秦國老氏族想擁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義,全力支持贏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國柱石的作用。
「秦王朝所處的歷史時代是一個『大爭之世』。所謂『大爭』就是爭得全面,爭得徹底,爭得漫長,爭得殘酷無情。《新大秦帝國》也就是講述了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國末年,在這個『大爭之世』,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滅群雄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作者孫皓暉語)。那一次次瀕臨垂死的爭扎,無不令人肅然起敬!那一聲聲鏗鏘有力的使令,無不令人信念堅定!那漫天飄舞的雪花、那氣壯山河的戰歌,無不令人心胸澎湃、熱血沸騰!
三、大秦帝國的興衰、商鞅變法的實施過程值得企業和國家深思和借鑒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國弱民窮,列國卑秦不與會盟,且欲分秦滅秦而後快!當此之時,秦孝公贏渠梁深刻地認識到唯有變法才可以圖存。
秦孝公繼位時,秦國國力已消耗殆盡,到了亡國的邊緣。但秦國舉國上下還處在替秦獻公報仇雪恨的激情之中,他們要求殺了被擒的魏國丞相公叔痤,繼續與魏國決戰。秦孝公面對秦國窮弱的現實,力排眾議,放了公叔痤並採取了割地與魏國修好的英明決策,終於迎來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和穩定的局面,終於創造了一個變法發展的大好時機。至此,我們不禁要問;「若非如此明君,還會有後來大出天下、統一六國的強秦嗎?」
當公叔痤要求秦國納貢稱臣時,秦孝公回答的非常經典:「不納貢,不稱臣。秦國窮困,無貢可納;秦人硬骨,不能折腰!」。秦國雖然貧窮,但人窮志不短。至此,我們不禁會由衷地感嘆:「有此明君,秦國可以無憂亦」
隨後,秦孝公又刻了一塊國恥碑,立於宮門,讓全體國人牢記國恥,發憤圖強。如此卧薪償膽,至此,我們可以肯定:「有此明君,秦國焉能不強!」
為了富國強兵,秦孝公接著向天下發出了被譽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賢令》,大召天下士子入秦為官。《求賢令》中他實事求是地陳述了秦國的貧弱現狀、自己發奮圖強的決心和秦國將來對強秦士子的回報。為了鑒別和斟選真正的人才,秦孝公火眼金金,不以老甘龍的讀書多少為依據,而是讓入秦的士子先到秦國各地走訪三個月,根據實情寫出策論,再按才錄用,最終求得了真正的大才——衛鞅。衛鞅的《治秦九論》給秦國帶來了希望,秦孝公也因其遠大的目光和廣廓的胸襟成了衛鞅心中真正的明君,以致於他們廢寢忘食地談了三天三夜,最後決定連起手來大幹一場——變法。在確定變法之時,秦國老氏族極力反對,但秦孝公在公子虔的支持下絲毫不為之動搖,並堅決地說:「秦國變法不是虛應>故事,有人擁戴,秦國要變,沒人擁戴,秦國還是要變。」然後又與滿朝文武在國恥碑前對天盟誓:「上下同心、變革雪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衛鞅提出變法四要:一、獎勵農耕以富國;二、激賞軍功以強兵;三、統一制權以理政;四、移風易俗以正民,四綱之下又有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農耕、獎勵軍功、激賞移民、實施郡縣制、移風易俗、統一度量衡、建立新軍制等相關法令保正實施。秦孝公拜衛鞅為左庶長,總領國政,推行變革。賜衛鞅穆公鎮國金劍,並曉喻朝野:「先祖穆公鎮國金劍,號令所指,違者殺無赦,凡壞我變革大計者,無論公室宗親,一律依法論罪!」接著,秦孝公又抽調幹吏景監做左庶長府領書,抽調干將車英做執法都尉,給衛鞅配備了精乾的屬官。還與衛鞅同車而行、偕手入府。莫大的信任與支持保證了新法的順利實施和商鞅變法最終的勝利。至此,我們更加肯定:「有此明君,秦國焉能不強!」
說完了一代明君秦孝公,我們該說說亂世大才、法家名士衛鞅了。衛鞅身懷不世之學,卻不能為強魏所用。為了施展平生所學,也為了實現遠大的政治理想,在五百年一卷雄文的秦公《求賢令》的感招下,不畏艱險地來到國力最弱、生活最艱苦、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國。與秦孝公一起推行了一場長達二十年的、驚天動地的、堪稱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變法。終於化腐朽為神奇,使原本瀕臨亡國的弱秦一舉成為天下第一強國。終於完成了秦獻公收復河西的未了殊願,並為秦國大出天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衛鞅自己也因其不世功勛從客卿升為左庶長,再升為大良造,最後被封為商君,從而適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
回顧商鞅變法,何其舉重若輕!「徒木立信」,略使小計,四兩撥千斤,便取得了全民的信任;回顧商鞅變法,何其艱難凶險!從爭水私鬥到墨家刺殺,再從墨家刺殺到太子事件,直到最終被車裂,哪一次不是危及生命;回顧商鞅變法,何其大公無私!從斬殺私鬥重犯到應對墨家刺殺,再從應對墨家刺殺到刑治公子虔,哪一次又有絲毫的退縮畏懼!在變法的整個過程中,商鞅真正做到了「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鞠功盡粹,死而後已」。
綜上所述,我想《新大秦帝國》這部電視連續劇值得世人觀看,更值得當下希望變革或者正處於變革中的企業和國家深思和借鑒。我們應該想想秦國為什麼會大出天下、統一六國?我們應該想想秦國的變法與其它六國的變法有什麼不同?我們更應該想想秦國的變法取得成功的關鍵和保證是什麼?
四、《新大秦帝國》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
《新大秦帝國》的演藝陣容和實力自不用說,絕對上層和一流。除此之外,我覺得《新大秦帝國》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懸;老秦人的英雄氣概更是令人盪氣回腸、熱血沸騰。秦孝公和商鞅兩個主人公塑造的雖然有些過於完美,但決對成功。《新大秦帝國》里商鞅的「治秦九策」可以和《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隆中對」媲美!商鞅拜左庶長時的答辯和秦孝公墨家論證台的答辯也可以和諸葛亮的「舌戰群儒」媲美!劇中象老甘龍那:「颶風過崗,萬木盡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哲理警句,也隨處可見。至於有些網友評論《新大秦帝國》的某些情節與歷史不附,說什麼硬傷,說什麼觀後如鯁在喉,我不敢苟同,我認為那不過是嘩眾取寵。什麼叫創作?什麼叫藝術?那能一字不動的照抄史書嗎?既使能的話,我想那還有這個味嗎?還有些網友評論說《新大秦帝國》把主人公塑造的高大全,象神,不象人。《三國演義》是大家公認的經典,試問諸葛亮不高大全嗎?不象神嗎?更何況,魯迅先生評論諸葛亮不但象神,而且象妖!
戰國觀後感4
剛看完電視劇《新大秦帝國》,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寫點東西。
電視劇《新大秦帝國》將戰國時代的商鞅變法拍成了一部大氣磅礴、盪氣回腸又充滿激情、浪漫的長篇歷史電視劇,採用大量的虛構甚至是改變史書記載來塑造了兩個幾乎完美的藝術想像:秦孝公和衛鞅(後因封為商君才稱為商鞅)。
秦孝公贏渠梁(侯勇飾)接任國君之位時,秦國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絕境。秦穆公稱霸後,秦國四代君主君權旁落,宮廷政變不斷,國力劇降。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更是以戰強國,卻屢戰屢敗,耗盡國力,還被迫向魏國割讓了河西、秦東和函谷關等大遍土地。六國在山東召集大會,准備分秦。秦國正臨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秦孝公清醒地認識到秦國無論是國力還是軍事都遠遠落後於其它六國。秦軍士兵基本上沒有盔甲,武器簡陋,後勤不繼,兵源匱乏,老爺爺和小孫子同上戰場。全靠老秦人的捨生忘死、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才勉強保住暫時不亡國。為了穩定最急於滅秦的魏國,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對下,釋放了被俘本應斬首為先父祭靈的魏國丞相公孫痤,並拿出國庫與皇室的大量財產和稀世珍寶賄賂六國權貴,力保秦國暫時無戰事,為秦國贏得了一絲喘息之機。他手刻國恥碑,以血塗字,立於宮門,誓以變法強國。他向天下發出《求賢令》,以與賢士「分享秦國」的誠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為官。他讓來秦的士子先到秦國各地走訪三個月,根據實情寫出對策再論才任用。衛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論》更使他看到了秦國的未來希望。他們連談三天三夜,決定實行變法,以法治國,並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負」的誓言。秦孝公拜衛鞅為左庶長(相當於丞相),後升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進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變法。在衛鞅實施的充滿艱難險阻、危機重重的二十年變法期間,秦孝公頂住一切壓力,包括老世族和宮廷內部的壓力和陰謀詭計,讓衛鞅放手變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險、親至墨家駐地神農大山,解釋秦國變法的情況,說服了墨家鉅子,阻止了墨家因誤解衛鞅變法是暴行而想刺殺衛鞅的行動。秦孝公在意識到自己病重將不久於人世時,為保護衛鞅在自己去世後不被老世族和宮廷內部勢力報復,不惜想違法採取非常手段除去對衛鞅威脅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長公子嬴虔和老太師甘龍。在劇中侯勇演活了一個胸懷大志、目光遠大、堅忍不拔、重情重義的國君形象,是全劇演技最好的演員,是劇中最大的亮點。
衛鞅(王志飛飾)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國丞相公孫痤的中庶子,身懷不世治國絕學。公孫痤在病危時向魏王推薦衛鞅繼任魏國丞相,但魏王不以為然。公孫痤接著又告訴魏王,如果不能啟用衛鞅,就把他殺掉,千萬別讓他出境,一但別國延攬,那將成為魏國大患。魏王依然不以為然。衛鞅在魏國不受重用,便游學各國,感動於秦孝公敢於歷數祖上先君的不賢、知恥後勇、發憤圖強的《求賢令》,來到當時七國中國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國。與秦孝公推行一場長達二十年、驚天動地、堪稱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變法。新法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等,讓七國中國力最弱的秦國一舉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並親領新軍出戰河西,一戰全殲魏國三萬精騎和八萬河西守軍,逼迫魏國返還河西、秦東和函谷關等土地,為以後秦國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在變法過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廢餐忘食、鞠躬盡瘁,全力推行變法;執法鐵面無私,儲君違法殺人後,衛鞅依法對儲君的兩個太傅進行處罰,儲君的首席太傅長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孫賈被黥面放逐隴西牧馬;
為得到秦國宮廷的支持,雖然即將與如心愛的白雪結婚,而且白雪已懷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勸說下,只能放棄了與白雪結婚,接受了與公主的婚事;為了護法,不惜給自己留下殺身後患,勸說秦孝公重新立因殺人被流放並對自己心懷仇恨的嬴駟為儲君,放棄除掉長公子、老太師等人。最後在新國君嬴駟、長公子嬴虔、老太師甘龍和太傅公孫賈等勢力的瘋狂報復下,被誣陷為謀反之罪,被處以最殘酷的車裂分屍而死。王志飛演的衛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飛的演技確是一般,特別是他的言行舉止顯縣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該劇,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啟發:
一、拍歷史劇時,對已有史書記載的事件的改編要恰到好處,不可過分。
劇中虛構的三個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給整部電視劇增彩不少。一個是衛鞅的未婚妻白雪(高圓圓飾),是魏國大商人白圭的女兒。她深愛著衛鞅,全力支持著衛鞅,並已懷有衛鞅的孩子了,但為了讓衛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勸說衛鞅接受與瑩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離去,獨自養育兒子。在衛鞅被車裂時,她安排兒子的事,趕赴刑場與衛鞅殉情。一個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與秦孝公約定「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由於墨家內部事務纏身,直到秦孝公臨終前聽到消息趕來與秦孝公舉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後的一段日子。還有一個是瑩玉公主,是一個在王宮里最受寵的天之嬌女。她非常傾慕和深愛衛鞅,雖因政治因素嫁給衛鞅後,不僅沒有半點介意,反而以一個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顧衛鞅,每天晚上在衛鞅工作時,親自給他熱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後,多次要求衛鞅把白雪母子接回來一起生活。在衛鞅身陷牢獄、將被處死時,不惜犧牲生命來救衛鞅。這三個女性形象給整部劇增加了一種浪漫、激情,讓人感受到女性的溫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劇中為了突出衛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對史書已記載得很詳細的事情進行過分改編,甚至是顛倒黑白,對於沒看過史書記載的人也許覺得很精彩,但對於已看過史書記載的人來說則是難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寫的小說《李自成》,參照紅軍長征的事跡來寫李自成起義,參照毛澤東的形象來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寫一個「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讓很多知識分子難以接受。《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河西之戰,衛鞅率領秦趙聯軍進逼魏國,騙魏國軍主帥公子昂來談判,卻設下伏兵擒住公子昂,並以秦軍冒充公子昂的隨從詐開城門,攻入魏國,大敗魏軍,並殺了公子昂。但劇中卻拍成衛鞅只率領秦國新軍,擺開軍馬,一戰全殲魏國三萬精騎和八萬河西守軍,並放走了公子昂。衛鞅逃亡至邊關因沒有通行證件被拒絕就宿,但劇中卻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絕就宿。魏人因衛鞅曾背信攻破魏軍不願收留他,但劇中卻拍成了公子昂主動邀請衛鞅到他門下避難而他卻不願意。衛鞅回到封地商邑不願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擊鄭國,兵敗於鄭國黽池,被殺死後屍體又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但劇中卻拍成了衛鞅寧死不願逃亡和造反,大義凜然、從容就義,主動走向監獄,含笑走向刑場,坦然接受車裂。劇中為美化衛鞅形象,確實是不惜歪曲事實、顛倒黑白,把歷史上人格並不高尚的衛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極其寬廣、品格極其高尚的君子,寧死不願逃亡和造反,對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腦袋平息老世族的憤怒充分理解、體諒和贊賞,還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並為秦惠文王策劃殺了自己後的人事安排和治國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個,就是連歷史上真正自願以死殉法的譚嗣同也自愧不如。把歷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該劇的最大硬傷。其實如果劇中按史實如實地反映衛鞅得知秦惠
『玖』 革命電影觀後感作文400字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8-24
10:34
當讀完《小英雄雨來》時,我久久陷入了沉思。想著雨來跟我一般大小,卻能與日軍抗衡。
在晉察冀邊區,有一個村莊叫蘆花村,村裡有一個小孩名叫雨來。他水性好,尤其擅長鳧水,像個小鴨子一樣靈活。一天,鬼子又來「掃盪」了,雨來被日本鬼子捉住了。鬼子讓他交出李大叔,可雨來寧可玉碎,不為瓦全。這下激怒了日軍,被日軍的一頓毒打打得青皮臉腫。可雨來仍是寧死不屈。
讀到這里,我對我的懦弱感到羞恥。一次,同學打電話約我出去玩,平時爸爸一般都同意了,可這次說什麼也不讓我去。我很納悶兒,爸爸看我一臉狐疑,便解釋到:「今天天氣太熱,很容易出汗。況且你身體也不好,不宜出門。」聽了這話,我頓時來氣兒了,反駁道:「誰說我體質差?而且打籃球還能增強體質!」這時,媽媽發話了:「你喉嚨不是很痛嗎?那還去干嗎?在家裡好養身體。」「我喉嚨早就不痛了!」我急了。「不準去就不準去!」媽媽火了。「可……」話還沒說完,一股委屈勁兒直涌心頭,鼻子一酸,竟哭起來。姐姐走了過來,對我好言相勸,可我就是轉不過彎兒來。姐姐看也說服不了我,三人便都不管我,去看電視去了。而我卻倔在屋裡,不出來,獨自生著悶氣兒。幾分鍾過後,我的氣也消了一半,可又想著他們在客廳看電視不理我,又發起脾氣來。現在想著雨來的英雄舉動,我早已無地自容。
雖然雨來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卻能認真、刻苦學習;我呢,在這種和平的社會里,本應發奮讀書,與實際卻相差「十萬八千里」。
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我明白了兩個道理:一是在家或外面不能軟弱,更不能嬌氣,應該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同時也要在學校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在家裡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孩子!
『拾』 電影戰馬觀後感3篇
電影戰馬觀後感1
《戰馬》是一部描述一戰時期的電影,不僅以唯美的畫面感人,更重要的是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吸引人心。一匹戰馬一生的遭遇和這個時代的社會大環境緊密相關,與這匹戰馬相關的人和事反映了這個時期社會的特徵以及人們的內心世界,整個社會的風情風貌。電影細膩的描述,驚詫的不僅是觀眾的眼球,震撼的更是人們的心靈。
電影從始至終沒有一個達官顯貴級的人物出現,沒有人在那裡長篇大論地說教某一方面的大道理,但每一位角色都成了觀眾心中的主角,每一個小小的情節都很感動人。
好喜歡電影中農舍里的那隻大白鵝,跟在主人後邊叫著並扭來扭去,還會殷勤地給主人開柴門,看到家中來了不受歡迎的人就追在人家身後又是叫又是咬……可愛極了。
在戰爭年代,很多人的生命就像芸花一現,美麗卻岩消短暫。那個農場主漂亮的小孫女,為了保護戰馬不被德兵搶走,竟把兩匹戰馬藏在自己閨閣中,這樣一個善良活潑美麗的生命正值花季卻終止於這場戰亂。電影沒有說她是怎麼死的,留給觀眾去想像……
面對一場殘酷的戰爭,有時一個士兵也只是一匹戰馬而已,那些娃娃士兵甚至還沒搞清楚一場戰爭的意義就丟掉了寶貴的年輕生命。在這里為那兩位德國親兄弟娃娃兵短暫的生命而祈禱,他們一個14歲,一個16歲,因犯了“逃跑”罪被他們的長官給斃了……
驕勇的英純血寶馬也曾被迫給入侵的德軍拉運大炮,但這絲毫無損於它作為一匹優秀戰馬的英雄形像,也絲毫不影響主人對它的情感以及所有士兵對它的喜愛。
陣地上當英、德兩國士兵解救被鐵絲網穿肉纏綁的筋疲力盡寸步難移的戰馬時,人性的暖流暫時緩解了人們對戰爭的恐怖。當那兩個年輕的士兵以擲硬幣方式決定這匹戰馬歸屬時,頓覺年輕是多麼美好,連他們的做事方式都可愛的讓人莞爾一笑!
當這匹戰馬歷經風險與它的主人重逢在戰地搶救所的時刻,它的主人何以在兩眼受傷看不見的情況下憑心靈的感覺知道那是它的寶馬呢,而這匹寶馬與主人分離了四年多竟能記得主人的呼喚聲!電影告訴我們,人與動物(牲畜)是完全可以溝通的,只要付出真情,聽不懂語言也可以讀懂心。
渾身傷痕累累又掛滿泥垢的戰馬得救了,銀幕內外禁不住百感交集、淚流滿面。在大家的傾囊幫助下,這匹戰馬終於和它二等兵的年輕主人團聚還鄉,天空依然布滿厚厚烏雲,但霞光卻穿越雲層照耀四方……
看完電影<戰馬>,對和平的理解多了一分悲壯,這分悲壯來自於電影中的每一位角色,每一個場景。當戰爭來了,連牲畜都要背負一定的責任。我們要感謝的不僅是那些為了保護和平而犧牲在戰場上的戰斗英雄,要感謝的還有在戰場上默默奉獻的一匹匹戰馬。
從電影院出來,心情仍在激動中。能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大的幸福。保護和平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無論你年輕年老;保護和平更是生命的責任,無論你是人還是一匹戰馬!
電影戰馬埋棗燃觀後感2
《戰馬》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影片背景設置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戰馬為線索,著重將筆墨揮灑在戰馬的幾任主人身上,通過他們經受的戰爭傷痛,來展現烽火交織的無情,體現反戰的主題,揭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特殊感情以及人類寬容、向善的共性。影片感人的故事、精心的製作、大氣的攝影、澎湃的音樂都獲得世界各國觀眾一致好評,而其對戰火殘酷的反思;對希望與勇氣的歌頌,更是引發世界各國觀眾的共鳴。
影片從1914年德文郡小鎮講起:男孩艾爾伯特(傑瑞米•艾文 Jeremy Irvine 飾)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這匹神馬長得特別與眾不同:不僅有著挺拔的站姿,金褐色的鬃毛,而四個蹄子是由白色的鬃毛覆蓋,彷彿穿上了四個白色的襪子;馬頭中央有一個長菱形的白色區域,脾氣桀驁不馴,處處洋溢著皇者風范。 電影《戰馬》觀後感
但喬彎虛伊有著坎坷的經歷。當喬伊首次出現在集市上就被頻繁砍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飾)因與地主的較勁而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當泰德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喬伊牽回家時,妻子十分生氣,因為她知道他們貧寒的家庭無力償還30基尼。兒子艾爾伯特與媽媽完全不同,他與喬伊一見如故,鍾愛有加,這匹神馬似乎也認識艾爾伯特,並能聽得懂他對它的所言,看得懂他的所行,他還可以用特殊的哨音喚回喬伊。不久,他們成了朋友,形影不離。
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討債,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能為此賭上了全部家當。為了還債,必須讓喬伊學會犁地。那是一方從未開墾的處女地,到處是雜草、頑固的堅石,艾爾伯特逼迫無奈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甚至還使用了皮鞭,但卻不能讓喬伊屈服就範。最後,艾爾伯特用語言與喬伊溝通,並身體力行,與馬共同努力,終於在大雨中犁地獲得成功。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也換來了收成。同時,神馬犁地的事情驚動了遠近鄉里鄉親,也毀滅了地主搶奪泰德財產的夢想!
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喬伊變賣給了騎兵軍,換來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與喬伊的感情,但因為戰爭也只好含淚送別喬伊,這匹神馬由此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戰爭中,喬伊的主人不停更變,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經受了千般戰火,萬般折磨,它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和洗禮,最後沖破層層藩籬,回到了故地,並為等待艾爾伯特尋覓到了良機。
一戰即將結束前夕,艾爾伯特參加戰爭並因眼睛受傷住進了戰地醫院。這天,喬伊也被好心的戰士牽進了醫院求治,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它的傷情十分嚴重,又考慮到葯品緊張,有許多傷員需要救治,所以建議槍斃喬伊,免得它遭受更大、更多的痛苦。就在千鈞一發之時,雙眼蒙著紗布的艾爾伯特似乎冥冥之中感覺到了喬伊的氣息,他躺在病床上用特有的哨音喚醒了喬伊,艾爾伯特和喬伊沖破人群相向而行,終於激情相遇。艾爾伯特告訴大家這匹馬是他們家的,乞求大家留下它!為了證明這是事實,他告訴大家喬伊的特徵,當人們將信將疑用濕布擦去四條馬腿和馬頭中央的泥水露出它特有的印記時,大家都被這“人馬情”所感動,醫生深情地告訴艾爾伯特:我會將它治癒!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當艾爾伯特牽著這匹神馬沐浴在晚霞下歸家時,爸爸、媽媽、艾爾伯特和喬伊激動相擁,那親人團聚的一刻,每一個觀者的心靈得到了震撼!
電影戰馬觀後感3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剛剛上映的美國電影《戰馬》。
這是一部帶有文藝史詩風格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講述了一匹神奇的戰馬傳奇的經歷。電影以戰爭為背景,表現了作品的反戰主題。
影片從童話般的田園景緻,色彩飽滿的青山綠草、紅瓦磚牆美景中展開。在那青山,平原,藍天,綠樹,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平原上,小馬駒喬伊安靜詳和地出生了。剛一出生,人們就驚嘆於它的美麗。棕色的皮毛,四隻腳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隻白色的襪子,額頭上還有一個白色的胎記。稍稍長大的它,就被迫離開了母馬,被人拉到集市上去叫賣。終於,它被一位跛腿的退伍老騎兵以30幣買下。接下來,影片即以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場景為我們了展現了這匹英勇神奇的戰馬和它的主人艾伯特的傳奇故事。
場景一:雨中犁地。為了買下這匹健美的小馬駒,艾伯特一家已經傾家盪產,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輕不堪重負的喬伊不得不在滿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經過了一次次失敗和受傷之後,喬伊和它的主人始終不放棄,不退縮,堅定著信念,終於在一場來之兇狠的大暴雨中,喬伊和主人犁開了地,大地裂開了口子,像快樂的開出了花兒一樣。喬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們紛紛來向他們祝賀。喬伊和艾伯特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堅強和勇氣,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農場。使他們一家得以繼續生存在這個美麗的平原上。
場景二:生離死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痛苦的莫過於生離死別。人與動物之間也不例外。小馬駒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戰爭來臨了。艾伯特的父親迫於生計不得已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巔沛流離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動物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憤怒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無奈戰爭殘酷地奪去著人們喜愛的一切 。
場景三:戰火狂奔。在戰爭中喬伊先後換了多個主人。在巔沛流離中飽經磨難。先是買走它的英國軍官,後來是逃跑的德國小兵,再後來是美麗的法國小女孩,後來又是德國士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戰爭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們都極愛沒有反抗能力的戰馬喬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碩的黑馬。但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喬伊真正的主人是撫養它長大的小男孩艾伯特。終於在一次逃身的機會中,喬伊瘋了一般狂奔而去。在兩軍戰火中,它英勇地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鐵絲網,威武的頭顱高高昂起,美麗的鬃毛隨風飛揚,健碩的馬蹄奮力抬起,彷彿神附於了它無窮的力量,簡直成了一匹所向無敵的神馬。因為在它的心裡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到故鄉,回到主人艾伯特的身邊。但最終還是被一道道堅硬的鐵絲網絆住了身體無法動彈。至此,讓人不能不唏噓於戰爭的殘酷,戰爭帶給人們以及動物們的無邊痛苦。
場景四:雪中相認。被鐵絲網束縛住的喬伊被一位勇敢的英國士兵和一位善良的德國士兵相救。是的,在戰爭中,因為一匹戰馬,敵人成了朋友。可見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戰爭,他們本可以作朋友,卻不得不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喬伊獲救,被帶回艾伯特所在的軍營。艾伯特為了尋找喬伊已經參軍。此時的艾伯特在戰火中已被毒氣傷了眼睛,雙目失明。所幸喬伊獲救,被帶到了艾伯特所在的軍宮。在醫療條件緊缺的情況下,軍醫決定處死喬伊。正在這時,艾伯特吹出了一聲口哨。那是艾伯特從前訓練喬伊時吹的口哨,喬伊再熟悉不過了。那聲口哨在無情的戰地軍宮里顯得那樣動聽。雪紛紛揚揚,喬伊抬起了頭,凝神細聽。彷彿失散多年的孩子聽到了母親的呼喚。人們都停止了動作,讓開了一條路,艾伯特從人群中走出,喬伊聽到了主人的呼喚,向主人奔去。
場景五:完美團聚。喬伊找到了主人。但因為當時英國軍隊規定,艾伯特的戰馬得拍賣。影片的最後,仍是以拍賣結束,與開頭呼應。在祥和的夕陽里,遠遠一個黑點,那是艾伯特和喬伊回歸的身影。家中的父母翹首盼望,發絲在夕陽中飛舞,目光中星光點點。最終一家人擁抱在一起。故事結尾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
走出影院的我,心情仍不能平靜。取笑我,咦!你的眼睛怎麼了?
我說兩個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