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焦裕祿》觀後感850字
星期六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反映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兒子,焦裕祿同志光輝事跡的故事影片—《焦裕祿》。
焦裕祿同志是六十年代初蘭考縣委書記。他為了改變蘭考的窮困面貌,帶領全縣人民戰風沙,斗嚴寒,治鹽鹼,譜寫了一曲共產黨員為黨,為人民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篇章。
焦裕祿同志生活非常簡朴,保持和發揚了我黨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他身為縣委書記,仍一直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穿的是補丁衣,吃的是窩窩頭,縣里為了照顧他的身體,特供了一點兒大米。他也叫妻子全部送了回去。有一次,他兒子把一個窩窩頭扔掉。他就給兒子講述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並語重心長地說:「這窩頭還有人吃不上呢!」看到這里,我心裡非常慚愧、內疚,因為我總覺得現在生活好了,浪費一點兒也沒有啥,生活中講求吃穿,有時把大米、白面都浪費掉了。
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中,保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他常說:「吃別人嚼過的饅頭沒味道。」有一次,他同秘書冒著風沙下鄉調查,被風吹下了沙堆,秘書勸他回去聽聽匯報就行了,可是他執意不肯,因為他知道,只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實事求是解決問題。而我們有些同學學習不用功,作風徽惰,遇到問題不願動腦子、想辦法,甚至連作業都懶得做,有的同學還抄別人的作業,焦裕祿這種工作作風不正值得我們學習嗎?
焦裕祿同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一次基風驟雨中,無數畝玉米被大水淹沒。為了挽回這一損失,他帶領縣委幹部和人民群眾在洪水中搶救莊稼,他忍著病痛,以身作則,奪回了被洪水吞掉的損失。
焦裕祿同志心裡時刻裝著蘭考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在他身卧病床時,還想著蘭考縣的風沙治理和鹽鹼治理問題。縣里幹部來醫院看他,他說:「下次來給我帶幾根麥穗,我想看看鹽鹼地里結的麥穗。」多麼樸素的語言,多麼崇高的思想。他在生命最後一刻留下的遺言中說:「我死後請把我埋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我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親眼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這就是焦裕祿留給三十六萬蘭考人民的臨終囑托。他的汗沒有白流,心沒有白操。三十六萬蘭考人民繼承了他的遺志,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斗,把沙丘變成了綠洲,把鹽鹼地變為良田。他的遺願已變為現實。
焦裕祿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和英名將永存。他不但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而且永遠激勵著我們青少年為祖國繁榮、富強,為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❷ 我的父親焦裕祿電影觀後感
看完《我的父親焦裕祿》以後,我深受感動,從影片里我知道了不光是要緬懷榜樣,更應該學習榜樣的精神,並切實聯系實際,努力提升自身價值,以實際行動弘揚焦裕祿精神。
影片是是根據焦守雲的同名回憶錄,從「投身革命」「在洛礦」「到蘭考」三個時段回顧焦裕祿同志的革命歷程,回顧了焦裕祿同志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焦裕祿那種為民謀利益、不求名利、不圖報答的情懷絕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掩埋,而是更加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深刻學習。
通過影片我知道了在工作過程中,要謹記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服務群眾為工作導向,樹立信念堅定、踏實肯干、愛崗敬業、勇於創新、積極進取的良好形象。他這種勇於挑起重擔,奮勇爭先的實干、肯乾的工作作風使我覺得深受感動,同時也倍受鼓舞。
❸ 焦裕祿優秀觀後感400字
《焦裕祿》這部影片再現了這樣一個不朽的共產黨員形象,生動、親切、真實可信地表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麼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焦裕祿觀後感400字,一起來看看吧。
影片焦裕祿觀後感400字
暑期里,我觀看了《焦裕祿》這部電影。焦爺爺為蘭考日夜操勞的那一幕幕,深深地打動了我。
焦爺爺非常關心人民的疾苦。影片一開始就是這樣的鏡頭:焦爺爺風塵僕僕地來到蘭考縣委上任,路上遇到一群飢餓難忍、沿街乞討的孩子,他們緊緊地抱著他,伸出一雙雙瘦小的手,向他討吃的。焦爺爺的心顫了,他立即拿出身邊的饅頭,全都給了那些孩子。孩子們都開心地笑了,可焦爺爺卻十分難過。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怎麼能忍心看到這些孩子沿街討吃、忍凍挨餓呢?於是他邁開大步,急匆匆走進了縣委小院,去迎接一場新的“戰斗”。
焦爺爺上任後,嘔心瀝血,思考蘭考前途,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慷慨激昂地對幹部說:“我們辛苦不就是為了讓蘭考人民的生活好起來,讓我們下一代人健康地成長嗎?一個幹部,只要他能看到人民的疾苦,心裡想著人民,就一定會有使不完的勁兒。”
焦爺爺還特別重視下一代的品德教育。一天,他答應小兒子買肉給他吃。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卻把買肉的錢全給了一位生病的群眾。吃飯時,端上桌的菜依然是素菜和窩窩頭。小兒子看到後,一個勁兒地吵著要吃紅燒肉,還把窩窩頭丟在地上。這一下,焦爺爺生氣了,便打了小兒子。小兒子傷心地哭了。當時,我也為孩子感到委屈,因為他爸爸已經答應了呀!再說想吃點紅燒肉,要求不算過分。焦爺爺也感到委屈了小兒子,便抱起他說:“不要哭了,都怪爸爸把錢花了,是爸爸不好,爸爸不該打你。”接著,他又深情地對兒子說:“糧食是勞動人民種的,是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你知道嗎?那些種糧食的伯伯都吃不上窩窩頭,我們更要愛惜糧食。來,把窩窩頭吃了吧。”看到這兒,我的眼睛濕潤了。每當我端起白花花的米飯,耳邊總想起焦爺爺親切的教誨。於得,我暗暗提醒自己:我們這些在蜜糖里泡大的幸運兒,可要永遠記住“汗滴禾下土”的勞動人民,還要珍惜“粒粒皆辛苦”的勞動成果啊。
焦爺爺當了多年的縣委書記,但他的生活卻那麼清苦。他兩袖清風、一心奉公的高尚品德,為我們下一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焦爺爺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摯愛,對革命事業的無私奉獻,給我們這一代,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啊,敬愛的焦爺爺,我們懷念您,人民需要您,時代在呼喚您……
焦裕祿電影觀後感400字
歲月流逝,難以沖淡人們對他的記憶;實干精神,必將長久的激勵整個民族。焦裕祿紀念館幾百幅照片,全景式的展示著焦裕祿同志無數令人感動、激勵的事情。
許多觀眾在圖片前凝望、沉思…
一把右扶手有洞的舊藤椅,一支不是用於寫字而是用於頂住肝部止痛的自來水筆,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焦裕祿就是用這些來工作的。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跑遍全縣149個大隊中的120個生產隊,跋涉2000多公里,查清了全縣84個風口、1600個沙丘和大小河流。
焦裕祿同志逝世後,人們在他的日記本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就要象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飄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象楊柳一樣,栽在哪裡活在哪裡,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象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盡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對焦裕祿同志一生所走過道路的最生動的寫照。
面對這些感人至深的畫面,我們感受更多的是激勵。還記得中央播音員在播誦穆青同志所撰寫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文稿時,幾次中斷播音,失聲痛哭。在紀念館的留言本上,也記錄了人們對縣委書記好榜樣的敬意。"你是我們的驕傲,我向您致敬";"你用你的一生譜寫了壯麗的篇章,我將踏著您的足跡,繼續前行" …
如今,在焦裕祿同志精神的激勵下,淄博地區涌現出了大批的焦裕祿式的好乾部焦裕祿觀後感400字焦裕祿觀後感400字。在紀念館的最後,懸掛著崗位上活活累死的山東好民警王勤利、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好局長趙作斌等的事跡,他們用他們的事跡踐行著先輩的足跡。
宋人歐陽修說過,聖賢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魯迅也說過:"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裡,那就真真死掉了。"焦裕祿就是一個雖死猶生,埋在活人心裡,逾遠而彌存的高尚的人。他的精神,他的形象,將逾遠而彌存,歷經時日而愈加光芒四射。
正如一位觀眾所說的,新的生命,已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
焦裕祿觀後感400字
這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小時候就在學校組織下看過,還記得當時在偌大的黑暗的影廳里,在銀幕上巨幅焦裕祿的特寫下,自己十來歲的幼小心靈在微微顫動。時隔十幾年,我在單位的組織下又看到這部片子,孩提時代的敏感雖然不存在了,但還是幾度淚水盈眶。這感動無關乎煽情的背景音樂和台詞,而是影片的真實生動的讓人動容。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片子的敘事、化妝、分鏡頭等技術手法已經落伍,但它平實、真誠、樸素的故事卻依然直觸人心底的柔軟。很多人都這樣評價它:這是一部並不過分美化人物的共產黨員模範傳記片。
蘭考縣遭遇風沙、水澇、鹽鹼重重災荒,人們都吃不上飯。為了治風沙,焦裕祿特別寶貝來搞種植的大學生。而一位搞種植的老師傅因病死去,使得焦裕祿認識到幹部的健康問題,因此提出買高價糧補貼幹部。糧食買來後,卻因為有人泄密,省里的調查組也很快到來。而調查組調查後,並沒有追究焦裕祿的錯誤。
買高價糧補貼幹部,這在今天看來很容易被扣上搞特殊化、四風問題的帽子。而在當年那個特殊的環境下,影片卻對此有著特殊的解答,這是一種情懷。
是的,人有很多面,中國銀幕上的英雄人物不應該只有一面。對“高大上”人物塑造的弊病,魯迅曾以“劉備長厚近似偽,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批判過。 而《焦裕祿》影片中,人物活動的細節都很貼近生活,且非常自然。縣常委會上,焦帶領縣委同志們去火車站看遠走他鄉的縣民;大學生准備離開時,焦還用誠心打動大學生,讓他留了下來;夏天暴雨毀掉了很多莊稼,焦帶領眾人一起彌補損失。電影不是為了塑造焦裕祿過分誇大他的“好人好事”,而是用看似稀疏平常的小事來悄悄叩擊觀眾的心,這是真實的力量。
❹ 求一篇焦裕祿電影的觀後感
電影《焦裕祿》觀後感_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link?url=EwvQZG-Fwpt__
懷著深切的緬懷和欽敬之情,我飽含熱淚觀看了電影《焦裕祿》,看的我淚流滿面,熱血沸騰,感到世界是那麼精彩,人性是那麼美好!焦書記那高大的形象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40年風雨變遷,40年滄海桑田,中華大地卻依然記著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跡感動了整整兩代人! 片中患有嚴重肝病的焦裕祿憑著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為偏僻窮苦的山區蘭考,為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忘記了妻子、兒女更忘記了自己.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吳縣長派人分給他二斤大米,這在當時來說相當的珍貴,可以讓家裡人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飯。可他卻一點也沒動,讓家人原物奉還。他帶頭廢除了幹部生活調節費,為補助一些一輩子任勞任願而犯所謂的「錯誤」去別的縣買米。因此遭到了無所事事之人的誹謗和中傷。但困難並沒有嚇倒他,反到增強了改變蘭考窮困面貌的決心。每當他的肝病發作,疼痛難忍時,他就採取了獨特的治療方法「壓迫止痛法」用茶缸、抽屜或者桌角頂住腹部來減輕分散身體上的疼痛。在一次考察中,他的舊病復發,一陣一陣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斷的從額頭冒出,承受著巨大病痛的卻不哼一聲。
這是多麼剛強的性格,多麼頑強的意志,多麼韌拔的氣節。
他是艱苦樸素的典範。身為縣委書記,身上沒有官氣、闊氣,一件舊大衣是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他的兒女和老百姓一樣挨餓受窮。
他是群眾利益的代表,他堅持生活在群眾之中,和群眾同甘共苦,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他是優秀共產黨員的典範,他從沒有考慮過個人的成敗,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得失,更沒有為求什麼政績而去弄虛作假。在他身上體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風采和不怕艱難困苦,不畏流血犧牲的,銳意進取,廉潔奉公的高貴品質!
焦裕祿同志的事跡給予我新的感受,新的啟迪和新的振奮,使我再一次認真思索著人生的真諦,人當怎樣活著?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作為一個生於80年代的獨生子女,我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從來沒有體驗過貧窮和飢餓,但今天 我感謝革命先輩為我們指明了生活的航向,樹立了前進的路標,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和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為此,我將以焦裕祿同志為學習的榜我們當不畏困難,艱苦奮斗、求真務實、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我們要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發揚焦裕祿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向困難低頭,不斷開拓進取,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
❺ 以電影《焦裕祿》為題寫一篇觀後感
近日,我又一次看了電影《焦裕祿》,這部多年前由著名演員李雪健主演的老片子再一次讓我熱淚盈眶,我深深地被電影中主人翁那種「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所感動。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里就有《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那時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熟讀課文,甚至背誦部分章節,卻只知道焦裕祿是一個可敬的人。但當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特別是深入到基層貼近農村、貼近農民,更感覺當年焦裕祿在縣委書記崗位上的難能可貴,因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黨員領導幹部勤政為民、鞠躬盡瘁的諍諍誓言。 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鹼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10萬畝禾苗顆粒未收,就在這時節,黨組織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面臨困難,重重困難,他沒有退縮,挺胸挑起了這副重擔。他首先從幹部作風入手,從徹底改變蘭考一窮二白的面貌上下功夫。深入鄉村、深入農戶調查研究,哪裡有風沙哪裡有他的身影,哪裡群眾需要他,他就出現在哪裡,真正把老百姓的疾苦當作是自己的疾苦,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自己的心坎上,從嚴律己,寬於待人,清正廉潔,用自己務實求實的工作作風,帶領全縣人民與天斗、與地斗,戰勝了一切不可戰勝的困難,改變了蘭考的面貌。 屈指,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縣委書記的工作崗位上僅僅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但他那種不朽的精神卻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他那「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等一連串樸素而閃光的語言,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望著他當年的遺物,那一床早已說不清顏色.摞滿補丁的被褥(被子上46個補丁,褥子上35個補丁),更是肅然起敬,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帶頭做好。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自己身邊的人,心繫百姓,情系事業,功在千秋,像這樣的領導幹部老百姓除了愛戴和擁護,還能說點什麼呢?
採納哦
❻ 觀《焦裕祿》有感
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堅持開門搞活動,縣委常委班子從群眾提出的1.3萬條意見訴求中梳理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462條,每一條我都能對上號。在縣委常委專題民主生活會上,10位常委同志當面鼓、對面鑼,單刀直入,對我提出了26條批評意見,尖銳地點出了缺乏擔當勇氣,太平官思想突出;決策不民主,脫離縣情實際;幹部選拔任用平衡照顧、一碗水端不平;過分看重gdp和招商引資數字,急功近利;個人英雄主義滋長,官氣霸氣重等問題。這些批評「辣味」十足地端到桌面上,我聽後猶如被猛擊一掌,當時真是紅了臉、出了汗,有點坐不住。
兩年半前,我被組織選派到蒙陰任職,當時不到40歲。時空穿越50年,焦裕祿也是在我這個年齡走上了縣委書記的崗位,他以一年多的短暫工作鑄就了精神上的永恆。與同齡人相比,自己十分幸運,長期在肯定、贊揚聲中成長,自覺不自覺地以為自己到了縣委書記位置,政治理論水平、黨性修養自然會高人一籌,即使有問題也是細枝末節。然而這次民主生活會給我敲了一次政治警鍾、補了政治生命中重要一課。同志們對我提出的批評意見,幫助我照出了思想之「私」、理論之「淺」、作風之「短」、能力之「弱」。同志們之間相互批評的真誠坦盪、無私無畏,也更激發了我作為班長的政治擔當,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珍惜這次寶貴的政治機遇,自我加壓,抓好班子、帶好隊伍,把蒙陰的事辦好。
縣委書記主政一方,「位高權重」,修身嚴不嚴、用權嚴不嚴、律己嚴不嚴,謀事實不實、創業實不實、做人實不實,事關幾十萬百姓的福祉,事關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黨交給你們縣委班子的不只是XX縣55萬人民群眾,還有革命老區的光榮歷史和傳統。用鮮血換來的江山,你們守得住嗎?」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滲透很深,這些現象,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而我們習以為常,渾然不覺,有時還以為是經驗、亮點。長此以往,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現在群眾提出了批評意見,是監督,也是最直接的幫助。我們要接受群眾的批評意見,對照總書記「三嚴三實」的要求,一項一項地檢查整改,「從嚴處要求、從實處著力」,抓常、抓細、抓長,在為民務實清廉上狠下功夫。
我出生在農村,成長在普通家庭,擔XX縣級領導職務僅僅十餘年時間,為什麼同志們批評我官僚之氣重了、明顯了,與基層幹部的距離遠了、與群眾的感情淡了?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權力觀上,把崗位當「官位」,把自己等同於縣委,對群眾的敬畏感降低了,缺的是焦裕祿那種「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蒙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沂蒙精神的精髓就是群眾路線,老區群眾對教育實踐活動有著熱切期盼。「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民聲民願就是目標,批評意見就是壓力。老區群眾越淳樸,我們越感到肩上擔子的分量重,越要以實際行動向老區群眾還恩還情還賬。焦裕祿用他短暫的一生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愛民為民情懷,為縣委書記樹立了終生的楷模。對照焦裕祿精神,深學、細照、篤行,唯有永懷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恪守為民之責,才能做為民務實清廉的表率。
焦裕祿老書記離開我們已經50年了,作為新時期的一名縣委書記,對他最好的緬懷就是踐行和弘揚好焦裕祿精神。他可歌可泣的業績,成為了每一位縣委書記和廣大黨員學習的光輝榜樣,也是我立言、立德、立行的「量身標尺」和「精神燈塔」。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的點點滴滴,完美地詮釋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擔當。「責任擔當」四個字,字面普通,卻內涵深邃。嘉善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肩負著建設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這一神聖使命。作為縣委書記,我常捫心自問:自己在勇擔示範點建設國家使命、為長三角地區作示範上做得夠不夠?在推進省級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創造新經驗上做得夠不夠?在把握38萬嘉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真正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上做得夠不夠?對照焦裕祿這一標桿,我感覺,自己缺的正是擔當責任的高遠境界和樸素情懷,迫切需要牢固確立事業意識,當好「掌舵人」、跑好「接力賽」,自覺帶頭在先,充分激發嘉善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在「擰成一股繩」中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嘉善這個小縣的「大責任」。
每一次對照焦裕祿的奮斗精神,對我來說,都是一次作風差距的深刻反思、一次精神思想上的深刻洗禮。論條件,再苦苦不過焦裕祿;談困難,再難難不過焦裕祿;講作風,再硬硬不過焦裕祿。深刻剖析自身,我認識到自己直面轉型升級、深化改革等縣域科學發展共性難題的膽識不夠足,親力親為沖在治水第一線、打造江南美麗水鄉的作風不夠硬,破除小富即安和守攤思想、敢闖敢冒的勁頭不夠足。歸結起來,根本原因在於自己的奮斗精神淡化了,一定程度上存在畏難情緒,怕惹「馬蜂窩」,怕背「炸葯包」,沒把奮斗作為一種責任擔當起來,存在奮斗定力不足、奮斗方法不當、奮斗本領不高的問題。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帶頭奏響「奮斗」這一時代強音,帶領幹部群眾鼓奮斗勇氣、激奮斗精神、鉚奮斗勁頭,抓緊干,科學干,啃下難啃的硬骨頭。
對照這樣一面穿越半個世紀的「明鏡」,自己雖是從農村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的,但不知不覺中漸漸遠離了群眾,習慣於以「上網」代替「上門」,以「電話」代替「談話」,重視進「家門」,忽視了進「心門」,群眾路線在踐行中由「實」變「虛」了。特別是與焦裕祿「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境界相比,自己身上多少還存在一種高於群眾的領導感和遠離群眾的距離感。當前,嘉善要建設「民生幸福新家園」,對於我,這里的群眾就是我成長的土和水,紮根這片土地奮斗,就是要向焦裕祿看齊,多想群眾少想自己,多想事業少想名利,與群眾「面對面」消除距離,「手拉手」凝聚力量,「心貼心」真情辦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取鄉親們的「幸福指數」。
深學篤行 不負初心,觀《焦裕祿》有感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焦裕祿是縣委書記學習的榜樣,他的精神感召人、激勵人。紫陽地處陝南秦巴山區腹地,山陡溝深、十年九災,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當年風沙、內澇、鹽鹼等災害十分嚴重的蘭考一樣,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難度大、難關多。正是這樣,更需要學習發揚焦裕祿「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以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轉作風凝聚起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讓群眾早日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焦裕祿把36萬蘭考人民當成自己的親人,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帶領群眾戰勝自然災害上。我剛滿十八周歲,就在同級學生中第一批入黨,27年來,無論做什麼工作,始終滿懷激情。xx縣長期間,我一直敞開辦公室接待所有來訪群眾。但隨著時易位移,與普通群眾的接觸逐漸減少,平時下鄉時看似對幹部群眾和藹可親,但習慣以管理者自居,說話中自覺不自覺帶了「官腔」,和幹部群眾掏心窩子的話少了,完全站在群眾角度想問題做得不夠。用「焦裕祿精神」這面鏡子來照一照,特別是對照「三嚴三實」的要求,不由驚出額頭上的「汗珠子」。以焦裕祿為鏡,自己必須在思想深處讓為民情懷紮根,始終像他那樣貼近群眾、尊重群眾,做出更多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好事,才能不負初心。
焦裕祿在蘭考乾的時間並不長,但做的都是謀長遠、打基礎的事。紫陽地處國家連片扶貧開發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屬於限制開發區,經濟發展制約多,社會治理困難大。同樣是縣委書記,面對和蘭考當年類似的縣情,面對守山護水的政治責任和群眾對發展的迫切要求之間的尖銳矛盾,我唯有以「地方全靠一官」的自覺擔當迎難而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放眼長遠,拿出像焦裕祿當年治風沙那樣的闖勁與熱情,發揚「領導苦抓、幹部苦幫、百姓苦幹」的三苦精神,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抓起,擺脫將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窠臼,把「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旅遊xx縣」戰略落實好,讓老百姓在生態保護中得到看得見的實惠,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循環發展、綠色崛起的新路。
焦裕祿不許自家孩子「看白戲」,並以此為戒規范班子成員,以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實際行動,展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也以那種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的精神風范,回應了人們對「好官」的期盼。記得剛xx縣長時,我的辦公室桌椅、文件櫃、電腦甚至床墊都是前任留下的,中途一直也沒更換過。但回想起在八項規定實行前,接待中也存在大手大腳的習慣,抓班子帶隊伍有獨善其身、對幹部失之過寬等問題。向焦裕祿學習,就要堅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利,堅持慎獨慎微,始終記著「不以惡小而為之」,不該做的事情堅決不做。「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追思踐行焦裕祿精神,肩上的責任很重很重。
❼ 觀看焦裕祿電影觀後感心得體會
觀看焦裕祿電影感觸良多,焦裕祿同志的形象和故事此前被多次搬上銀幕或者熒屏。焦守雲說:「反映父親一生的文藝影視作品很多,我們也積極地參與了一部分。」
尤其是1990版電影《焦裕祿》深深影響了幾代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電影藝術的發展,2016年,我們萌生了再拍攝一部關於父親電影的想法。經過5年的醞釀和准備,在各級領導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今天終於交出了這份作業。
在大家的努力下,在新時代,我們用新的電影語言和視角,去解讀一位父親、一個黨員、一個領導幹部42年光輝的一生。關於這部電影我想說的太多太多,借用我們范元導演的一句話,那就是:「想說的太多,都在電影里了」。
《我的父親焦裕祿》影片自2020年10月15日開機以來,攝制組輾轉山東淄博,河南洛陽、蘭考,寧夏銀川、石嘴山,內蒙古阿拉善等地拍攝,作品全面回顧了焦裕祿同志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在拍攝期間,焦守雲說自己全程參與,以便隨時可以給出自己的細節建議。這也是抱著對父親形象的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表現父親,也給後人留下一個真實的焦裕祿形象。
❽ 小學生觀《焦裕祿》有感
《焦裕祿》這部電影,從始至終牽著我的心,我的情緒被他的感人事跡所調動,時而熱血澎湃,時而熱淚盈眶,受到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禮。電影放映完畢,我一邊感慨,一邊低頭思事:為什麼焦裕祿的事跡讓我怦然心動?
焦裕祿的事跡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就在於他那種對人民的赤膽忠心。電影里的「二把手」跟焦裕祿有一段精彩的對話,那人說工作要先讓人民滿意。抱有這兩種思想的不同結果是焦裕祿忙於發放救濟讓老百姓度過難關,那位「二把手」卻忙於籌辦展覽會讓上級領導高興。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政績觀,事實上反映出如何看待對上負責對下負責二者告念的關系問題。看看焦裕祿的為民態度,對於態衫我們在工作中如何正確把握好這二者關系,是很有啟迪的。
其次在於他那種身先士卒的工作精神。現在的人看來,焦裕祿所做的那些訪貧問苦、慰問群眾、勘探風沙、查看災情等事情,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副手,甚至於秘書代勞。但是,焦裕祿卻總是輕車簡出從深入一線,那種「車」充其量就是破自行車,那種「從」無非是一兩個頂多三五個必須隨行的人員。他那種「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的思想。值得那些坐在主席台上高喊務實而卻養尊處優的人認真思考:為什麼那麼多人敢以假數字假典型來糊弄領導?除了下邊的問題,是不是也與領導不能掌握一線的實際情況有很大關系?
第三在於他那種吃苦在前的奉獻精神。在得失之間,焦裕祿在全家老小尚未溫飽的情況下,克己奉公,這種境界行其高尚!當女兒在向母親埋怨襪閉困自己的衣服破舊的時候,當孩子們歡天喜地吃魚的時候,當兒子一氣之下扔掉手中的窩窩頭的時候,我想焦裕祿的心肯定在滴血,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哪個父母不願讓自己的孩子過上好日子?在這些私情面前,焦裕祿想到的卻是如何維護黨的形象。這是一種痛苦的抉擇,也是一種崇高的.抉擇。
最後在於他那種敢於承擔責任的負責精神。當上級來調查處理問題時,別人又樂於替他承擔責任的時候,焦裕祿以坦白的襟懷和無畏精神,展現出的是他對黨的忠心,是他坦盪的胸襟和淡泊的姿態。
焦裕祿心理想著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因為他知道黨的形象,需要在為人民服務中去維護。在他的事跡里,沒有震耳欲聾的高談闊論,沒有思想高深的反復思考,他認準的只有一條:一切為了人民。焦裕祿身上的這種黨員精神是值得我們每一名黨員去學習的。
❾ 焦裕祿觀影後感
在焦裕祿這部電影中,嚴重患病的焦裕祿憑著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始終堅持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一心為偏僻窮苦的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焦裕祿同志忘記了老婆孩子更忘記了自己,已經重病的焦裕祿依然堅持在工作崗位第一線。為了減輕蘭考縣財政負擔,主動廢除了幹部生活補貼費。為了幫助一些任勞任願的基層幹部,焦裕祿同志頂著極大的風險去別的縣買米。因此還遭到了居心叵測之人的誹謗和中傷。但困難並沒有嚇倒他,反倒增強了改變蘭考窮困面貌的決心。焦裕祿雖然走了,但是他的功績永遠留在蘭考縣人民心中。
❿ 觀《焦裕祿》有感
篇一:向標桿看齊,觀《焦裕祿》有感
每一次學習焦裕祿事跡,都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心靈洗禮;每一次對照焦裕祿標桿,都會感到臉紅耳熱、後背發涼。同樣是工作在革命老區,同樣是縣委書記,50年後一對比,我看到的是差距,感到的是羞愧。
焦裕祿「心裡始終裝著人民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有一種骨子裡的愛民情懷。我出生在農村,工作在基層,但隨著職務的升遷,與群眾的距離反而拉大了,感情也遲敬和淡化了,集中體現為「四個不夠」:不花錢的事,感情投入不夠;要花錢的事,資金投入不夠;需要疏導的事,耐心投入不夠;要方便服務群眾的事,力度投入不夠。實際工作中,自己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放在考核評比上,有時還片面地認為只要把經濟抓上去了,把基本政策底線保障落實了,就盡到了對群眾最大的責任。再看看焦裕祿,他雪夜探訪五保老人,自稱是老人的兒子,他對群眾是有著血肉深情的啊!向標桿看齊,就要把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冷暖、疾苦、憂愁、怨恨放在心上,常下基層,善聽民意,多解民憂。
紅安是革命老區,為新中國誕生犧牲了14萬英雄兒女,但至今還有近10萬人沒有脫貧。作為老區的縣委書記,我時常拷問自己,為什麼新中國建立已65年,紅安還沒有摘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帽子?為什麼這幾年紅安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快車道,群眾對民生問題的反映還這么強烈?反思自己的工作,有時候幹得苦了,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想「歇口氣」;在處理歷史遺留難題、攻破改革發展「堅冰」等方面瞻前顧後,擔當精神不足;稿前在解決民生突出問題上,力度還不夠……對照焦裕祿「拼上老命大幹一場」、「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對照紅安革命先輩「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的革命精神,我與他們的精神境界還存在很大差距。向標桿看齊,就要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以「亮劍」精神迎難而上,團結帶領老區幹部群眾,搶抓機遇,奮力追趕與全國、全省的發展差距。
焦裕祿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凡事堅持探求就裡。我參加工作30多年,自認為工作過的崗位多,經驗豐富,對基層情況、工作規律有把握,時有憑經驗辦事的情況。細想想,自己調研時常常簡單聽一下匯報,提一番要求,慣於在辦公室坐而論道,或者打個電話問一問,找幹部聊一聊,讓部門議一議,報個材料就算完事。向標桿看齊,就要發揚「紅安苕」精神,篤實敦厚,撲下身子,對定下來的事情雷厲風行、說到做到,對布置的工作緊盯不放、一抓到底。
焦裕祿「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彰顯了共產黨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認真檢視,自己有時把底線當標准,滿足於「不出格、不出事」;有時自我寬慰,認為自己做了一些工作,現在條件好了,車子高檔一點,辦公室寬敞一點,不是什麼過分的事;有時上醫院做個體檢、看個小病,讓醫院院長陪著,沒有去排隊;有時不能很好地處理人情與原則的關系,搞了一些平衡照顧……對照焦裕祿,自己從嚴要求的標准降低了。向標桿看齊,就應以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要求為遵循,自覺加強經常性黨性鍛煉,堅持慎獨、慎初、慎微,堅持公權公用,摒棄「關系學」,拒絕「潛規則」,增加拒腐防變的「抗體」,提高「免疫力」。
篇二:心裝群眾立壯志 爭做百姓貼心人,觀《焦裕祿》有感
XX縣是革命老區,是XX市「北生態」的核心區和重要的水源地。有津門百姓「大水缸」之稱的XX縣於橋水庫,承擔著保障天津1300萬人民飲水安全的重任,周邊產業發展受到嚴格限制,庫區15萬群眾年人均收入比全縣平均水平低4000元左右,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仍然比較困難。這一「老大難」問題,幾屆縣委縣政府都沒有很好地解決,群眾始終有意見。自己到XX縣工作後,圍繞保水質、促增收,進行過專題調研,主觀上也有徹底解決的願望,但考慮到這一問題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諸多不穩定因素,遲遲沒有下定決心全力解決,僅採取了一些臨時性措施,結果水質沒保護好,群眾增收也不快。這件事也成為自己一直揮之不去的心結。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群眾再次集中反映這個問題,讓我深感愧疚。
遙想焦裕祿當年,面對蘭考災害頻發、貧困落後的困境,立志「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的面貌」,帶領幹部群眾治澇治沙碼盯治鹼,短短15個月就干出感天動地的驕人戰績。想想自己,在推動解決庫區治污、群眾致富上,面臨的困難是不少,但多過當初的蘭考嗎?工作的難度是很大,但大過當年焦裕祿的治澇治沙治鹼嗎?反思自己,庫區治污和群眾致富沒有真正下決心解決,主要是思想不夠艱苦、工作不夠艱苦、作風不夠艱苦,拼勁闖勁不足,沖勁韌勁不夠,遇到困難不是迎著上,而是推著走,缺乏焦裕祿那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
焦裕祿在治理當年蘭考「三害」過程中,充分相信群眾,緊密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靠「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贏得了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反觀自己,遇到庫區這類涉及群眾利益的敏感問題,總是求穩怕亂,得過且過。結合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們即知即改,駐村入戶,蹲點調研,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特別是在研究制定於橋水庫生態補貼政策時,堅持由下至上、自上而下,反復徵求群眾意見,做到了政策基本平衡,群眾基本滿意。在此基礎上,借上級鼓勵扶持之機,全面制定了於橋水庫治污、群眾致富方案,下力量發動群眾推動落實。目前,臨水群眾搬遷、種植結構調整、植樹植草等工程進展順利,群眾十分認可,庫區大局穩定。群眾如此之支持,工作如此之順利,出乎自己的預料。看來,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群眾的'支持是寶貴的,只要像焦裕祿那樣時刻把群眾裝在心中,幹事創業贏得群眾信任,群眾就會跟著走、一起干,再難的問題也能解決。
踐行焦裕祿精神,關鍵在知行合一、真學真用。作為縣委書記,就要像焦裕祿那樣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擺正「公僕」與「主人」的關系,認真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盡心竭力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讓群眾享受到更多實惠。
篇三:走進民心深處 走在發展前列,觀《焦裕祿》有感
焦裕祿老書記離開我們已經50年了,作為新時期的一名縣委書記,對他最好的緬懷就是踐行和弘揚好焦裕祿精神。他可歌可泣的業績,成為了每一位縣委書記和廣大黨員學習的光輝榜樣,也是我立言、立德、立行的「量身標尺」和「精神燈塔」。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的點點滴滴,完美地詮釋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擔當。「責任擔當」四個字,字面普通,卻內涵深邃。嘉善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肩負著建設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這一神聖使命。作為縣委書記,我常捫心自問:自己在勇擔示範點建設國家使命、為長三角地區作示範上做得夠不夠?在推進省級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創造新經驗上做得夠不夠?在把握38萬嘉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真正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上做得夠不夠?對照焦裕祿這一標桿,我感覺,自己缺的正是擔當責任的高遠境界和樸素情懷,迫切需要牢固確立事業意識,當好「掌舵人」、跑好「接力賽」,自覺帶頭在先,充分激發嘉善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在「擰成一股繩」中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嘉善這個小縣的「大責任」。
每一次對照焦裕祿的奮斗精神,對我來說,都是一次作風差距的深刻反思、一次精神思想上的深刻洗禮。論條件,再苦苦不過焦裕祿;談困難,再難難不過焦裕祿;講作風,再硬硬不過焦裕祿。深刻剖析自身,我認識到自己直面轉型升級、深化改革等縣域科學發展共性難題的膽識不夠足,親力親為沖在治水第一線、打造江南美麗水鄉的作風不夠硬,破除小富即安和守攤思想、敢闖敢冒的勁頭不夠足。歸結起來,根本原因在於自己的奮斗精神淡化了,一定程度上存在畏難情緒,怕惹「馬蜂窩」,怕背「炸葯包」,沒把奮斗作為一種責任擔當起來,存在奮斗定力不足、奮斗方法不當、奮斗本領不高的問題。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帶頭奏響「奮斗」這一時代強音,帶領幹部群眾鼓奮斗勇氣、激奮斗精神、鉚奮斗勁頭,抓緊干,科學干,啃下難啃的硬骨頭。
對照這樣一面穿越半個世紀的「明鏡」,自己雖是從農村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的,但不知不覺中漸漸遠離了群眾,習慣於以「上網」代替「上門」,以「電話」代替「談話」,重視進「家門」,忽視了進「心門」,群眾路線在踐行中由「實」變「虛」了。特別是與焦裕祿「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境界相比,自己身上多少還存在一種高於群眾的領導感和遠離群眾的距離感。當前,嘉善要建設「民生幸福新家園」,對於我,這里的群眾就是我成長的土和水,紮根這片土地奮斗,就是要向焦裕祿看齊,多想群眾少想自己,多想事業少想名利,與群眾「面對面」消除距離,「手拉手」凝聚力量,「心貼心」真情辦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取鄉親們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