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拉貝日記觀後感1500字左右5篇
《拉貝 日記 》中也有救贖主題,良心受到撼動的日本軍官,在知道日軍將要摧毀安全區的時候,將消息通報閉悔衡給了拉貝。許是篇幅和電影重點並不在此的原因,電影中日本軍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誘因並沒有展開講述,因此救贖主題在電影中只起到了點綴作用。
每日一記,下面由我來給大家帶來:拉貝日記 觀後感 。
拉貝日記觀後感1
繼電影《南京,南京》之後的又一部經典感人大作《拉貝日記》,一部從德國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拉貝日記》取材來自拉貝撰寫的戰時日記《拉貝日記》,通過這個「中國版辛德勒」的傳奇 故事 ,記憶的南京那段驚心動魄的慘痛記憶。
拉貝是一個德國人,任職德國西門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負責人。在他被調回德國前任期的最後一天,趕上了日軍空襲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貝組織大家在廠區里避難,讓大家躲進大大的納粹旗下,才躲過了日軍的轟炸。中國人要靠一面納粹大旗來救命?看到這個場面,我既為拉貝的應急能力和俠義之舉感動,同時,又感到極為悲哀。當時的中國國力太弱,根本就沒有能力躲避日軍的轟炸,眼睜睜看著一大堆轎做平民被炸成碎片,到處是殘肢碎體,我的眼角濕潤了,不因為別的,只為百姓所遭受的生靈塗炭感到悲傷和同情。
《拉貝日記》里邊有這樣一個片段——拉貝的司機——張,被日軍拉去當殺人游戲的靶子,成為無數被砍頭的人之一。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幅照片:兩名日本軍人手握軍刀,在進行殺人比賽後,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態。這張由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兩將校百人斬競爭」新聞圖片,就是南京大屠殺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斬殺人比賽」。「百人斬殺人比賽」是日軍殘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展出的當年《東京日日新聞》,以「百人斬,大接戰,勇壯向井、野田兩少尉」「百人斬,超紀錄,向井106--野田105,兩少尉延長戰」為標題,刊登了這次駭人聽聞的「百人斬殺人比賽」。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華日軍第16師團步兵19旅團第9聯隊第3大隊野田毅、向井敏明兩個少尉軍官,在從上海向南京進攻的途中展開了殺人比賽。當時《東京日日新聞》,連續刊登該報隨軍記者淺海、光本、安田、鈴木等4人分別從江蘇常州、丹陽、句容、南京發回的現場報道,詳細報道了向井、野田兩人在無錫橫林鎮,常州車站,丹陽奔牛鎮、呂城鎮、陵口鎮,句容縣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經過。這些報道不僅時間、地點明確,殺人過程及其數字清楚,而且還配發了圖片。這是一個史實,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史實。但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多麼的殘酷,是怎麼樣的無人性!多少條活生生的生命,就這樣在這兩個魔鬼的刀下抹殺了,留下的是被殺者家人的傷心欲絕,有多少孩子因此成為了孤兒?有多少老人因此失去了依靠?日本軍官的行為是慘無人道的,我感覺還沒有一種形容詞能夠用來形容他們的罪孽!然而,現在的有些日本人卻極力否認「殺人游戲」。兩個侵華日本軍人的三名後人,以侵華戰爭期間報道所謂「百人斬」一事損害這兩名日本軍人「名譽」為由,起訴日本《每日新聞》、《朝日新前碰聞》兩家報社和原《朝日新聞》記者本多勝一,要求賠償3600萬日元。這是多麼可恥的啊!本來就犯下了滔天罪行,到最後還死不承認,即使事實已經擺在眼前。看到這些,我不知道心裡頭有多麼的氣憤!!
一開始,拉貝也曾對日本軍隊抱著幻想,他認為日本軍隊會盡量減少殺戮,直到後來日本對平民的一次又一次的殺害,還有親眼看見自己的妻子乘坐的船被日軍炸沉,拉貝才認識到了日軍的殘酷。一群外國的仁義之士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安全區,供平民避難,拉貝是這個安全區的委員會主席,羅伯特擔任安全區委員會副主席。安全區給了二十多萬人一個避難的場所,在這里,日軍和中國軍隊都不許進入,也不許攜帶武器。就是這么一群外國人,一群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人,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給了那麼多的中國難民一個生命的希望。他們就像是沙漠里的甘泉,就像是春天的雨露,給了絕望中的中國難民一個活下去的希望。在安全區缺乏資金和物資供應的時候,拉貝主動把自己的存款拿了出來,為了安全區的工作,使自己的糖尿病更加嚴重。羅伯特作為一名醫生,不辭辛勞的工作,救死扶傷,作為安全區的副主席,為安全區付出了許許多多,還有一群正義人士,為了安全區的工作奔波勞累。這就是正義,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真正的無私奉獻。在我心目中,他們都是偉人,都是絕對的英雄!!不,應該說,我們中國人都應該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給我們國人的無私幫助,他們救了那麼多的中國人,他們是我們的恩人!!
下面來看看日本在南京大屠殺中的一些歷史數據吧!12月15日,日軍將中國軍警人員2000餘名,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焚屍滅跡。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餘人,被日軍押往海軍魚雷營,除9人逃出外,其餘全部被殺害。16日傍晚,中國士兵和難民5000餘人,被日軍押往中山碼頭江邊,先用機槍射死,拋屍江中,只有數人倖免。17日,日軍將從各處搜捕來的軍民和南京電廠工人3000餘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門江邊用機槍射斃,一部分用木柴燒死。18日,日軍將從南京逃出被拘囚於幕府山下的難民和被俘軍人5.7萬餘人,以鉛絲捆綁,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掃射,復用刺刀亂戳,最後澆以煤油,縱火焚燒,殘余骸骨投入長江。令人發指者,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進行「殺人比賽」。他們分別殺了106和105名中國人後,「比賽又在進行」。在日軍進入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全城發生2萬起強奸、輪奸事件,無論少女或老婦,都難以倖免。許多婦女在被強奸之後又遭槍殺、毀屍,慘不忍睹。與此同時,日軍遇屋即燒,從中華門到內橋,從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廟一帶繁華區域,大火連天,幾天不息。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築物和財產化為灰燼。無數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劫後的南京,滿目荒涼」。
歷史給我們一個啟示,就如「落後就要挨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發展、免受外來侵略,首先就要先自己強大起來。一個經濟 文化 落後的國家,永遠只有挨打的份。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但它警示著我們,國家要發展,民族要進步,要有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所以,現在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國防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不斷發展 教育 ,提高全民族素質,加強文化建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要時刻記住歷史的教訓,防患於未然。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呈現一超多強的局勢,許多西方國家對我們中國的發展虎視眈眈,對我們的侵略有了新的手段。作為一個高校的大學生,我們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本領,為將來投入國家經濟建設做准備。《拉貝日記》和《南京,南京》只是一個歷史的回憶,而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拉響警鍾!
拉貝日記觀後感2
首先想發點牢騷。
《拉貝日記》只有一個廳放映, 其它 影廳全是《南京南京》
這種照顧本土電影票房的手段實在很小家子氣。
看了《南京南京》,豆瓣的影評給了3星。
《拉貝日記》則不得不給4星。
南京人對拉貝有深厚的感情,因為他對南京人乃至全體中國人來說是個大恩人。可是對於拉貝先生的了解,我們也只是知道個輪廓。電影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拉貝。原來他在票選安全區主席的時候也有顧慮,他也曾站在德國的角度,認為日本接管中國有利於德日之間的戰略合作,他也曾做出交出戰俘的決定。
這些充分顯現出拉貝只是個凡人,絕不是被完美光環籠罩的神人。
在此當選安全區主席之前拉貝有所顧慮,站在他的角度來看,這種顧慮很真實。一個即將攜妻離開中國的人,卻因為一場會議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換了誰,我想都會犯愁。
好在威爾遜大夫從中激將,留住了拉貝。
當然,簡單的激將只是促成拉貝做出決定的最終導火線
最主要的是拉貝本人也對這片土地眷戀不舍。
影片利用穿插的資料影像揭露當年日軍犯下的種.種罪行
同時也有令人悲憤的百人斬比賽畫面。
這一點,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此外,與《南京南京》一樣,導演也安排了一個有點人性的日本少佐。關於這個人物,《拉貝日記》里對他的描寫幾乎是點到為止,其餘日軍繼續扮演惡魔的角色。
這一點,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導演FG和陸川一樣想告訴觀眾,日本部隊里還是存在好人的。
但兩位導演最大的區別是,FG懂得營造歷史的整體,而陸川卻一個勁的描寫稀有的個體。
當然,《拉貝日記》也並非十全十美。
我相信很多看完電影的觀眾都會對張靜初不滿。
張靜初在這部戲里根本就是個多餘的角色。
第一,剪了頭發,你還穿旗袍?明擺著怕日軍不知道她是個女人。
在這點上,《南京南京》就很真實。
第二,弟弟為救姐姐,開槍射殺兩個日本人。這段戲沒什麼不妥,問題是張靜初是不是腦袋缺根筋?居然穿了身日本軍官的衣服逃跑。
你穿日本軍服是為了躲避日本人,這點可以理解。
我不理解的是,你在偏要挑軍官的衣服,而且你明明不懂日語,你還出此下策。如果沒衣服,可以從日本兵的屍體上扒件內衣和襯衫,偏要選外面穿的軍服,深怕別人不知道你是「長官」?
(我所在的影廳內,所有觀眾對此段情節的出現一致表示不滿)
此外,如果一定還要挑刺的話,拉貝在救贖戰俘的那場戲也有問題。
當時拉貝表示他的司機會說德語,日本人問在場的俘虜誰會講德語。
有一個人畏畏縮縮地舉手,那意思很明顯,他「懂」德語。
隨後拉貝與此人簡單的對話,這里就出現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
從舉手的角度來看,說明當時那位戰俘比其他人都有魄力,他想賭一把。
既然如此,你就應該賭到底。拉貝與你對話的時候,如果你不是個白痴的話,你可以從他的眼神里找到一線生機。在這種情況下,你隨便說兩句自編的德語,拉貝也會救你一命。可結果怎樣?你成了啞巴,你的魄力在面對拉貝的時候用完了?
所以說,既然敢舉手,就應當不是個白痴,結果卻用無聲告訴拉貝,自己是個白痴。這一點不符合邏輯。
(但邏輯只趨向於理論,也許現實中真的有過這么一個角色,也許此人當時情緒很亂)
拉貝在離開中國的時候,難民高聲歡呼拉貝的名字。
這一點與《南京南京》里難民下跪挽留拉貝完全不同。
我更願意相信下跪的說法,對當時的難民來說,一個救星的離開意味著他們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總體來說,《拉貝日記》還是值得一看的。
至少比起《南京南京》來說,在我心中要多一顆星。
拉貝日記觀後感3
由於時光關系,沒有讀書籍版的《拉貝日記》,而選取了觀看影片。拉貝是一位被譽為「中國人民的英雄」、「中國的辛德勒」的偉大人物。他與其它國際友人一齊建立南京安全區,竭盡所能拯救了20多萬中國平民百姓。
在拉貝離開南京的前一天,日軍入侵南京,本能夠帶著妻子回德國平安度日的他,義無反顧地選取留在中國,與中國人民一齊共患難,可見他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之深!其實,像他那樣在危難之際向中國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國友人還有很多,例如威爾遜醫生、杜普蕾女士、羅森博士等等,他們都是像白求恩那樣的擁有國際人道情懷的偉大人物!無論他們從事何種職業,商人、醫生、教師……出於對戰爭的譴責,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他們團結在一齊,不畏艱難困苦,盡最大的潛力保護無辜的平民百姓。他們沒有任何至高無上的權利,有的只是一顆勇敢而無私的愛心!比較日本軍官的殘酷無情,更襯托出他們人格的高尚!雖說時勢造就英雄,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英雄。能夠成為英雄的必定是機智、善良、勇敢、仁慈、無私的人,拉貝和他的外國朋友就是這一類人!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留下的對中國百姓最為發指的一刀,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頭顱,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運。這一刀是無恥的,令人難以理解的一刀,日本人的行為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是對中華民族聖靈的褻瀆,這種行為就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唾棄和譴責。盡管日本軍官冷血到竟然用殺人作為比賽項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軍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明白日本發動的戰爭是違反國際法的,他試圖說服同僚,他違背命令不忍心屠殺戰俘,他向羅森博士通風報信日軍對安全區的行動。這讓人對日本人的憤怒有所緩解,即使是發動戰爭的一方,也會有厭戰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這樣的人群不能與另外一部分好戰的人群相抗衡,他們身不由己,無力阻止,只能從命。這讓我想起了《鋼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蘭著名猶太人鋼琴家的納粹德軍官,如果沒有他的庇護,也許那位鋼琴家就不能倖存,也就不能繼續發揮他的才華了!
但是,僅僅依靠外國人的幫忙和庇護,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幾億中國人民的生命呢?戰爭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僅是災難,還有 反思 。為什麼日本能夠擁有飛機大炮這么先進的武裝設備,為什麼他們能夠這么自信短期之內就能完全佔領中國?他們之所以認為自我很強大,不正是因為中國的落後嗎?落後就要挨打,為了不受挨打,我們務必自強,只有自強才能自救!歷史證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抗戰,為挽救中國的不斷努力!
另外,對於日本軍官強奸婦女的惡性,影片當中也有體現。杜普蕾女士為了保護自我的女學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為借口,把每個女生都剪成平頭,愛美的女孩悲哀地落淚。不僅僅是中國的婦女受到傷害,日本的婦女也是,被抓去當慰安婦,以滿足日本軍官的生理需求!卻給千千萬萬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無盡的傷痛!我覺得身為女性,在動亂的年代,比小孩更處於弱勢的地位。男人怎樣就能夠肆無忌憚的對女人做出這么禽獸的行為呢?有時候真的覺得做女人很可憐,如果有來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樣就不怕吃虧受欺負了!盡管身處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視為衣服!女人該有自我的尊嚴,該被社會所尊重!
戰爭是萬惡的,然而卻依然存在。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互相殘殺的歷史。在當今,美國為了保存自我世界超級強國的地位,違反國際和平條約侵犯這個那個國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為的是搶奪這些國家唯一能夠賴以生存的石油!為了自我的強大而給他國發動無理的戰爭,為了自我的私利而殺害手無寸鐵的百姓,於心何忍啊?同樣身為人類,憑什麼剝奪他人的生命呢?還說什麼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類不但自相殘殺,還要自我毀滅。天災不能避免,還要製造人禍。戰爭是人禍,環境受污染和破壞同樣是人禍。日本發生9級地震,應對天災,已是難以應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這次的核泄漏受影響和傷害的不只是日本,還有周邊國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長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災難過後我們都會反思,但是我們真正做到了嗎?我們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吸取教訓了嗎?人類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災難無情人有情。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相信在當今這個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貝那樣的仁人志士!
應對無情的絕殺,拉貝先生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夥伴們不顧個人的安慰,共同聯合起來建立了安全區來保衛無辜的百姓。他們設立的安全區為大約二十五萬中國平民,帶給了暫時棲身的場所。拉貝先生以這樣愛的方式保護中國人的生命。應對戰爭與天災,各國友人都會伸出援手,盡自我的最大努力來幫忙受災的人們。他們都像拉貝先生一樣,濟難扶危,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人世間最偉大的,最淳樸的愛!
從歷史中,我們明白拉貝先生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也深深的愛著拉貝先生,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民族最為真摯的朋友。從歷史中,我們看到,災難面前無國界,世界各國人民是能夠和平相處,互相幫忙的!在當今國際社會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各國以國際合作的方式應對災難,互幫互助!就應說全世界的和平是能夠實現的,讓我們都向拉貝先生學習,以自我的方式,為實現世界和平,消除戰爭而努力吧!
拉貝日記觀後感4
這個學期,我們開設了《軍事理論》這門課程,在老師的推薦下,我看完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在整個觀看的過程中,我都是感到痛心,難過,憤怒的。為祖國曾經遭到這樣的傷害而泣,為日軍的殘暴而怒。
這部影片記載了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盧溝橋事件後,攻陷了南京後的種.種令人難以啟齒的暴行,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那種無人性,可恥的殺戮行為真的令人感到痛心,更多的是對日本的憤怒和仇恨。這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國所犯的嚴重罪行之一,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慘痛的一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嗎。他對侵華日軍製造這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日本帝國主義者犯下的嚴重罪行的有力證詞。
導演Florian gallenberger用藝術的形式把這場戰爭呈現給我們,這片子是這樣的沉重,這是歷史的大悲劇。它寫了戰爭和人,但是它弘揚了在生與死的關頭,人道主義的一種力量,人道主義的升華。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位德國友人-約翰拉貝-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這個德國人在南京大屠殺時拯救25萬中國人的 事跡 震撼了國人。約翰拉貝先生1882年生於德國漢堡,1908年作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雇員來到中國經商。他本可以在戰爭爆發前偕同家人離開回國,可是在無情的戰爭下,面對的是無情的絕殺,他有情地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保護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員工,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保衛無辜的百姓,和他的夥伴們不顧個人的安慰,共同聯合起來建立了安全區,四處奔走呼號,奮不顧身地抗議和盡其所能地阻止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瘋狂施暴。他們設立的安全區為大約二十五萬中國平民,為他們提供了暫時棲身的場所,保護了近二十幾萬 兒童 婦女。
作為一個德國人,德國是日本的盟國,而且他本人也是一名納粹黨員,他本應該幫助日本,但是他卻轉而幫助赤手空拳的中國人,這純粹是一種使命感。在影片中,由於他的不屈服,他的妻子朵拉在回國的旅程中遇難,他眼睜睜地看船沉入大海,他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擊,身體的打擊也是不可言喻的,但這件事卻遭到日方的輕視。在巨大的悲痛之下,他還是站了起來,為那些手無寸鐵的南京人民撐起了一片天。他被推為安全區的主席,拉貝明白自己肩負的擔子有多重,他說:「由我出任主席,我不應再有絲毫的猶豫。」他帶領他的委員們尋求國際援助,募集資金,購買糧食和葯品。他的行為是無私的,偉大的,當時難民們對他頂禮膜拜,都稱他為活菩薩。拉貝先生以這樣愛的方式保護中國人的生命,幫助中國人,這種大愛,令人尊敬與欽佩。從歷史中,我們知道拉貝先生愛中國,
愛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也深深的愛著拉貝先生約翰拉貝先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民族最為真摯的朋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他,感謝他。在殘酷的環境下,拉貝先生用日記記錄下了日軍暴行,也是對日軍殘酷暴行的無情揭露。讓後人知道日本人的殘忍,冷血和無恥。
影片里的威爾遜大夫也是一個有情有義,敢說敢做,愛憎分明的一人物。其中一段和拉貝一起唱起希特勒是膽小鬼的滑稽歌,特搞笑。但他在戰爭中那種為救受傷的傷員的那種責任感,讓我敬佩。
裡面還有一個很讓人感動和心疼的人——瓦萊莉?杜普雷——堅韌偉大,保護了上萬名中國女性免遭蹂躪,挽救了上千人的性命,堅強,具有母性光輝。
拉貝日記觀後感5
《拉貝日記》是近年發現的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數量最多、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南京大屠殺,這是一個不容遺忘的歷史,不容抹殺的記憶。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先生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致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留下的對中國百姓最為發指的一刀,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頭顱,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運。這一刀是無恥的,令人難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為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是對中華民族聖靈的褻瀆,這種行為應該受到國際社會的唾棄和譴責。他們不顧世界的和平,執意發動戰爭,他們那樣地輕視生命,把中國人的生命踩在腳下,只為了掠奪,為了本國的利益,這樣的「致富」真的有意義嗎?這樣的「勝利」真的愉悅,真的會讓你有永久的開心嗎?看到他們那無情、冷血的行為,我真的無比憤怒,心中有一把火在燃燒。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啊?能做出這樣無恥的行為來的。日本在這件事上永遠不值得原諒。他們的內心需要受到永遠的譴責。
可是日本的很多人都沒有在反思二戰,沒有反思他們給他人帶來的災難,給世界帶來的災難。他們沒有一點罪惡感,日本今天還在參拜靖國神社,他們不承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這說明他們還有一點羞恥之心,還是他們敢做不敢當呢?他們沒有一點悔過之意,他們篡改教科書,否認歷史,否認自己的過錯,掩飾自己的罪行,這是中國人,乃至世界所不能容忍的。生命,人格,尊嚴,親人,什麼都沒有了,連生存的空間都沒有更談不上這些「奢侈」的東西了,看著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國人在槍彈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國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麗的中國女性被強奸被欺辱致死……在那個年代,活著真的比死更艱難!這樣的場面或許是歷史上最悲慘的局面了,這樣的場面怎麼能叫人不動容,怎麼叫人不傷心?而這就是日本口中所謂的「正常戰爭傷亡」,一切都是辯解之詞。我想質問一下日本,你們的祖先犯下的錯誤,你們都不敢承認,這就是你們所謂的民族尊嚴嗎?這就是你們「偉大」的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嗎?你們不怕世人的恥笑?真丟你們祖先的臉。
我們要記住這一歷史事件,我們要記住日本對中國的傷害,時刻將祖國放在心上,勿忘國恥,要有知恥而後勇的精神。曾有學者說過:忘記了屠殺,意味著第二次屠殺,是我們對自己靈魂的屠殺。
在對日本的質問後,我們要想一下為什麼當時的中國會淪落到那樣的地步?堂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唐朝時期,日本民族還派使者到我們這邊學習,朝貢。1000多年後,我們成了那個挨打的一方,而日本正是那一個施暴者。中國,你怎麼了?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不斷地受侵略,無力反抗,強國變成了弱者,世人無不虎視眈眈地覬覦著中國。中國在近代以來不斷地妥協,不斷地失敗,在日軍發起全面攻華時,中國還在內戰,蔣介石單方面採取不抵抗政策真的讓我很不解,東北三省那也是中國的啊。是中國的起先的放縱給日本有了更猖狂,囂張的態度。在抗爭中我總想不懂為什麼國人不奮起反抗呢,即使一死,不如死得有尊嚴些,有人說那是無意義的反抗,我並不這樣的認為,如果當時南京可以團結奮起,起碼可以打擊日本,讓他們知道中國也不是好欺負的,要知道我們當時的人口數是小日本兵的幾倍啊。可是國人的依靠心理,僥幸心理,懦弱心理,麻木心理, 選擇了放下手中的武器,選擇了死的沉默。
中國要崛起,要堅強起來,要團結起來,才不會受外人的凌辱、欺負。裝備好自己的武裝力量,增加自己的戰鬥力,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才能在世界之林取得一席之地,贏得別人的尊重。很欣慰、高興的是,近幾十年來,中國在逐漸地強大起來,我們再也不是任誰想打就打的了。
觀看影片,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悲劇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污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真的不由讓人揪心落淚,可是眼淚有什麼用呢?我們沒有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我們沒有機會偉大,沒有機會壯烈,但我們可以做善良的人,感恩的人,懂得珍惜的人。我們要永遠記住南京大屠殺此等大恥,國人要奮發,為中國爭一口氣,中國要崛起;國人高呼愛國,為中國爭一席之地,中國要富強。
這個影片的力度在於讓我們不要忘記,忘記了屠殺,意味著第二次屠殺,是我們對自己靈魂的屠殺,這部片子讓我們不會忘機。
《拉貝日記》將讓我們記住歷史,讓我們不因為歷史的遠去而淡忘。
拉貝日記觀後感1500字左右5篇相關 文章 :
★ 拉貝日記觀後感範文5篇
★ 《楊善洲》電影觀後感1500字5篇
★ 電影《讓子彈飛》觀後感1500字5篇
★ 2016電影《驚天動地》觀後感1500字5篇
★ 電影《楊善洲》觀後感1500字5篇
★ 《復仇者聯盟》觀後感1500字作文5篇
★ 人工智慧電影觀後感1500字作文5篇
★ 愛國電影觀後感1500字作文5篇
★ 關於《平凡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5篇
★ 校園欺凌觀後感1500字作文5篇
② 拉貝日記觀後感範文5篇
拉貝日記 觀後感
由於時光關系,沒有讀書籍版的《拉貝日記》,而選取了觀看影片。拉貝是一位被譽為「中國人民的旅租英雄」、「中國的辛德勒」的偉大人物。他與 其它 國際友人一齊建立南京安全區,竭盡所能拯救了20多萬中國平民百姓。
在拉貝離開南京的前一天,日軍入侵南京,本能夠帶著妻子回德國平安度日的他,義無反顧地選取留在中國,與中國人民一齊共患難,可見他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之深!其實,像擾鎮棗他那樣在危難之際向中國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國友人還有很多,例如威爾遜醫生、杜普蕾女士、羅森博士等等,他們都是像白求恩那樣的擁有國際人道情懷的偉大人物!無論他們從事何種職業,商人、醫生、教師……出於對戰爭的譴責,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他們團結在一齊,不畏艱難困苦,盡最大的潛力保護無辜的平民百姓。他們沒有任何至高無上的權利,有的只是一顆勇敢而無私的愛心!比較日本軍官的殘酷無情,更襯托出他們人格的高尚!雖說時勢造就英雄,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英雄。能夠成為英雄的必定是機智、善良、勇敢、仁慈、無私的人,拉貝和他的外國朋友就是這一類人!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留下的對中國百姓最為發指的一刀,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頭顱,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運。這一刀是無恥的,令人難以理解的一刀,日本人的行為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是對中華民族聖靈的褻瀆,這種行為就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唾棄和譴責。盡管日本軍官冷血到竟然用殺人作為比賽項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軍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明白日本發動的戰爭是違反國際法的,他試圖說服同僚,他違背命令不忍心屠殺戰俘,他向羅森博士通風報信日軍對安全區的行動。這讓人對日本人的憤怒有所緩解,即使是發動戰爭的一方,也會有厭戰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這樣的人群不能與另外一部分好戰的人群相抗衡,他們身不由己,無力阻止,只能從命。這讓我想起了《鋼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蘭著名猶太人鋼琴家的納粹德軍官,如果沒有他的庇護,也許那位鋼琴家就不能倖存,也就不能繼續發揮他的才華了!
但是,僅僅依靠外國人的幫忙和庇護,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幾億中國人民的生命呢?戰爭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僅是災難,還有 反思 。為什麼日本能夠擁有飛機大炮這么先進的武裝設備,為什麼他們能夠這么自信短期之內就能完全佔領中國?他們之所以認為自我很強大,不正是因為中國的落後嗎?落後就要挨打,為了不受挨打,我們務必自強,只有自強才能自救!歷史證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抗戰,為挽救中國的不斷努力!
另外,對於日本軍官強奸婦女的惡性,影片當中也有體現。杜普蕾女士為了保護自我的女學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為借口,把每個女生都剪成平頭,緩拆愛美的女孩悲哀地落淚。不僅僅是中國的婦女受到傷害,日本的婦女也是,被抓去當慰安婦,以滿足日本軍官的生理需求!卻給千千萬萬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無盡的傷痛!我覺得身為女性,在動亂的年代,比小孩更處於弱勢的地位。男人怎樣就能夠肆無忌憚的對女人做出這么禽獸的行為呢?有時候真的覺得做女人很可憐,如果有來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樣就不怕吃虧受欺負了!盡管身處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視為衣服!女人該有自我的尊嚴,該被社會所尊重!
戰爭是萬惡的,然而卻依然存在。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互相殘殺的歷史。在當今,美國為了保存自我世界超級強國的地位,違反國際和平條約侵犯這個那個國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為的是搶奪這些國家唯一能夠賴以生存的石油!為了自我的強大而給他國發動無理的戰爭,為了自我的私利而殺害手無寸鐵的百姓,於心何忍啊?同樣身為人類,憑什麼剝奪他人的生命呢?還說什麼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類不但自相殘殺,還要自我毀滅。天災不能避免,還要製造人禍。戰爭是人禍,環境受污染和破壞同樣是人禍。日本發生9級地震,應對天災,已是難以應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這次的核泄漏受影響和傷害的不只是日本,還有周邊國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長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災難過後我們都會反思,但是我們真正做到了嗎?我們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吸取教訓了嗎?人類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災難無情人有情。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相信在當今這個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貝那樣的仁人志士!
從歷史中,我們明白拉貝先生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也深深的愛著拉貝先生,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民族最為真摯的朋友。從歷史中,我們看到,災難面前無國界,世界各國人民是能夠和平相處,互相幫忙的!在當今國際社會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各國以國際合作的方式應對災難,互幫互助!就應說全世界的和平是能夠實現的,讓我們都向拉貝先生學習,以自我的方式,為實現世界和平,消除戰爭而努力吧!
拉貝日記觀後感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當日本戰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沖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復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採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後,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群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盡量多挽救那些已經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里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後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那裡,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後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拉貝日記觀後感
這天看完「拉貝日記」。一個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場算上我只有三個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對兒算是包場,從影院出來,天還沒全黑,都快七點半了,空氣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開了,但是看不到槐樹,它們都藏在小區里,馬路兩旁是高大的楊樹和銀杏,我對這條街很有情感,走過也快十年了,馬路不很寬,銀杏樹長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黃的色彩很濃郁,把一條街打扮的滿滿的,從天空到地面。良久沒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個人。街上人來人往,誰都不留神誰。
「拉貝的日記」,看完後,第一的感覺是「拉貝」的導演輸了,輸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卻是 故事 的完全跟整體的可托。並且最凸起的一點是將殺害的罪惡本源 清明 白楚的告訴,並用了許多的篇幅重復強調:那就是――戰役的禍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參加(向參演天皇他「大爺,說大一點是態度,此片給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場(固然我們應用納粹的影響救命了戰斗中的人,但並不能因而感謝納粹),導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一樣的場景展現此觀點;最後的立足點當然是人性主義,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從個體好漢到其他國際友人逐一描繪,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員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戲。觀影中對仁慈的本國人是有激動的,然而當看到咱們的運氣須要外國人開圓桌會議舉腕錶決並由外國的聖母瑪利亞來操辦的時候,仍是有辱沒的感到。至此,用這三根線穿成一根連起全部故事,順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敗,不個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於平庸可能使人損失觀看的興致,並在看過之後沒有回想,當初想想拉貝就是一光頭戴眼鏡的老頭
兒,但是看拉貝自我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個影片給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陽」不會被遺忘,而「拉貝日記」會。另外對於屠殺的鏡頭並未幾,但那段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砍頭比賽被突出表示,並且競賽的過程逐日在報紙上登載,屠城的來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餘印象還有張靜初的主角,基礎就能夠沒這個主角;還有拉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點挪亞方舟的感覺,鬼子連方舟都給炸了,人神共憤。
陸川的「南京南京」贏了,贏在一個一個獨立的鏡頭。如果將鏡頭離開,每一個片斷都有很強的沖擊力,很奇特,歷史的質感強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銘心,僅僅是影像;一個一個的鏡頭語言,就是他們歷經四年將粒粒頑石磨製成的寶物,只等著用紅線穿起,只是切實是功力不夠,穿亂了套;那日本處男純摯善良的眼線就是一根稻草,處處都可斷裂。至於我們的聖母瑪利亞高圓圓,堅定不演被強橫的戲,此刻看來很對,陸川說如果演了影片會很不一樣,我也沒看出有什麼不一樣,「南京南京」里強暴的戲份兒太多了,足夠了。只是對高瑪麗亞塑造的單薄了些,印象不足。對網上很有爭議的那一段日軍祭奠的十多少分鍾,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國家的人被殺,國都被占,還要在你們的國都里祭祀殺人者的亡靈,是什麼樣的羞辱嗎!況且日本人的團結紀律和睦勢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們好好想想,那麼大的國家為什麼被殺的那麼慘?重要還是男人們尖勤讒滑,奴顏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個國家假如男人們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毀滅,國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陸川雖然本作品不算勝利,但這樣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國家的盼望。
拉貝日記觀後感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當日本戰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沖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復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採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後,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群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盡量多挽救那些已經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里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後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那裡,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後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電影往往只是一個有局限性的載體,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歷史。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我們不能忘記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裡給予我們幫忙的人,更不能忘記那段歷史。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拉貝日記觀後感
我觀後甚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權威」的群眾聯手誇獎?遂作此文。一是在鑼鼓喧天的吆喝聲中給《拉貝日記》一個客觀的評價,二是務必警惕且質疑拍戲的初衷、水準與良心。
影片的開頭有這樣一個鏡頭,日軍飛機轟炸,中國難民逃到拉貝的納粹旗幟下獲救。這一個鏡頭就把本片的故事給概括了。說它好,因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說它不好,因為一個鏡頭的資料被拍成了一部電影。色彩平庸,畫面平庸,鏡頭平庸。這部片子哪裡是因為色彩、畫面、鏡頭而讓人印象深刻?飛機掠過,聲響轟鳴。鋼琴響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這方面並不樂觀。一部電影是有氣味的。同檔期的《南京》在戰場有塵土味,在角川自盡時有蒼涼味。而《拉貝》只有在醫院里有一點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卻缺乏氣味。拉貝能夠用國語配音,但日本人為什麼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沒有翻譯的狀況下,總不能讓日本人與德國人自由對話吧?
故事在「起」之後的「承」,說的是拉貝「應邀」而留下來管理「難民營」。如果沒有大夫的嘲諷,事實將會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習慣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試圖去還原那一段歷史的風貌,但卻缺少能夠承擔起這樣重任的大場面。無論是人數,還是建築,無論是戰場,還是後方。片中最大的場面是拉貝送夫人上巨輪,好傢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還高——有這氣力「重現」一點「南京」好不好?導演的初衷到底是什麼?這絕對值得懷疑!在拉貝左右,有兩位幫手。好幫手男博士對於納粹的罪行的控訴顯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遠遠領先於本片「主題」,對於本片來說是喜是憂?片中最有力量的當屬中國大夫為救自我當兵的兒子而慘遭殺戮,鐵蹄踐踏人性,多麼具有直擊人心的能量!人物關系就是電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關系十分簡單,清晰明了——以拉貝為樹干,分出若干支。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分支」被處理的太簡單、太平面。「性格組合論」想必是中國文藝批評家眾所周之的,洋人們不會忘記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難民營缺糧少吃,拉貝即使明白有敗兵藏匿於此,也給予了默許。期間即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也沒有深情的感人畫面,一切流於平淡。
張靜初等女生被強迫脫衣服一幕,洋博士怎樣不明白自我也迴避一下?這樣一部從題材上就應拍成災難片的電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與中國女學生的感情,以及拉貝夫婦的「久別重逢」與「深情一吻」的大特寫。即使觀眾愛看「好萊塢範式」電影,也不該把褲子都脫了、露出整個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當日本兵准備攻入難民營之際,幾百名中國百姓以血肉之軀築起壁壘來守衛難民營,此時,他們就應比之後才走出大門的洋人們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長的「承」之後,最後一「轉」。一觸即發的殺戮被外來的媒體化解,意外的、僥幸的、突如其來的化險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懷與崇高的光芒?獲救後大人們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萬一樣,這樣的鏡頭是什麼水準?故事走向「合」,拉貝勝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將離開時,民族感激涕零,無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並沒有給出多少拉貝歷盡千辛萬苦以保難民營的鋪墊的前提下,這一切都顯得那麼一相情願地把拉貝推上「大救星」的神壇。當我們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會發現,本片在還原歷史的原貌,在開掘歷史的深度,在歌頌人性的偉大等諸多方面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個舉著大旗的裸體老頭,巨大無邊的旗幟遮掩了他蒼老的身體——本片以其題材的好處遮蔽了品質的平庸
一切便變得能夠理解:這只是一個講述一名德國人在異國遭遇戰爭後,保護了20萬人又與妻子最後團聚的故事。這只是一部通俗、大眾、平淡的片子,一部因為與我們七十年前的巨痛有關而被我們主觀地賦予了過高的期望的普通電影而已!
好的影片,就應讓關注與創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風格,藝術風格與水準,「題材好處」與「歷史好處」被搬上銀幕的合法性。就《拉貝日記》這樣一部壓根算不上優秀的電影,影評人的「眾口鑠金」,原因何在?是文藝理論貯備上的單薄?是電影審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場的隱退?是對知名影評聲譽的自毀?是對廣大普通觀眾的誤導?是對朋友強大面子的妥協?是對金子銀元鈔票的臣服?誰能揭開這些奧秘,誰就變得聰明無比!
相關文章:
1. 拉貝日記觀後感
2. 拉貝日記讀後感400字
3. 拉貝日記觀後感500字
4. 開學感受日記100字
5. 黃埔軍校的觀後感
③ 拉貝日記讀後感
[拉貝日記讀後感]讀完《拉貝日記》,便知拉貝其人,拉貝日記讀後感。他沒有滿腹的哲理,也沒有宏偉的韜略,更不是一個狂熱的政客。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誠實質朴銀納的商人,一位有頭腦的人,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干什麼事。他恢諧幽默,遇亂不慌,臨危不懼,即使在險惡的環境下依然能保持隨和而受到周圍人的歡迎。他是一個純正的人道主義者,他把幫助危難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義務。在日軍佔領南京時,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傭人和職員,為了南京平民的安全,不顧個人的安危,甘願留在受難的南京,吃盡苦頭。他對難民一視同仁,尤其不虧待窮人。一次,當拉貝正准備關院門時,有3個窮孩子來找防空洞,被他這個洋人嚇得撒腿就跑,拉貝卻把他們喊了進來,安排在防空洞中間的位置。他說,我的目的是使客人們以此為榜樣,懂得在危急關頭每個人都是同等重要的,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在他的防空洞里,總是把最中間最安全的位子留給婦女、和兒童。他勤奮刻苦,在為保護難民而極其繁忙的情況下,也始終堅持擠出時間,把他的戰時日記一天不間斷地記下來。他雖然不會說中國話(他和中國人交談多用英語),卻是一個"中國通",連他自己的墓碑也讓親人刻上陰陽八封圖。他能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理解中國人,而且也欣賞和熱愛中國人。當他重新回到歐洲時,對已經變得陌生的祖國的生活感到很難適應。他是一個盲從的愛國主義者。在南京時,他只有通過遲三個星期才收到的德國舊報紙來了解自己的祖國。這些報紙都是為德國和它的元首唱頌歌,因此,拉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以為希特勒是要和平的。從日記中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幻想由希特勒來制止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拉貝回到柏林後,國務秘書、大區黨部領導人授予他一枚紅十字勛章,在斯圖加特他還被授予國外德僑銀質勛章,中國政府也授予了他藍白紅綬帶的玉石勛章,真是一派威風!由於他對納粹黨,尤其是希特勒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 1938年5月2日至25日接連在柏林作了5場關於南京受難的報告,他期盼著大區黨部領導人伯勒能帶他見希特勒,這個希望沒有實現,他又不假思索地於6月8日向希特勒呈寄了一份報告,讀後感《拉貝日記讀後感》。接著就發生了他沒有料到的事:幾天之後,他被蓋世太保逮捕,他的戰時日記和照片也一起被收走。警察局審訊了他,並責令他必須對南京發生的一切保持沉默,然後釋放了他,後來又發還了他的日記。此後,他遭到西門子公司上層領導的冷落,鋒神沒再沒有得到重用。蘇聯紅軍攻佔柏林後,拉貝又被蘇聯人逮捕。他接受了審訊。三天後被釋放。後英國人接管了位於柏林西北區的西門子城,英國軍政府招用拉貝為首席翻譯,但是幾周後被解僱,理由是前納粹黨員不能在軍政府工作。他失去了生活來源,井擔心西門子也會因為同樣的理由而不敢用他。這段時間,他經常生病,除了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經常復發外,又因缺乏營養患上了皮膚病。盡管這樣,他仍然必須在西門子工廠干著沉重的拆卸機器的活。在1945年6日18日的日記中,他記述了所有納粹分子和家人都必須早上7點45分開始工作,拉貝和他的妻子多拉也不例外,一直干到晚上才能國家。德國肅清納粹法庭一直把他作為納粹分子,因為有人認為他是-個有頭腦的人,他在南京不應當入黨,回國後又沒有退黨。英國人也對他進行了連續幾天的審問。1946年年4月。拉貝申請非納粹化遭到拒絕,他因而無法找到工作,西門子公司的幾個老同事有時偷偷地給他介紹一點零工。後來。在上訴審理中,拉貝終於因為"在中國卓有成效的人道主義工作"而被判不是納粹分子。西門子重新錄用了他,但是只得到一個三等的職位。1947年拉貝65歲退休,退休後。有時幫助公司做點零工,以彌補微薄的退休金。他在1947年的一篇日記中寫道:在南京,我是一個活菩薩,在這里、我是一個賤民,一個被遺棄的人。當他完成了自己最後一本日記的時候,設在柏林的中國軍事使團找到瞎念了他。軍事使團提出,拉貝可以移居中國,中國將向他提供住房和養老金,並希望他在東京首要戰犯審判時作為控方證人出庭,拉貝拒絕了。對此,他在1949年6月給兒孫留下的書面文字中解釋說:我1947年被獲排返回中國,作為對日本罪犯的證人出庭作證,因為我曾予1937年至1938年這段時間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並因此成為日本殘暴罪行的見證人。但是,我婉言拒絕了。我想,盡管日本罪犯應當受到懲罰,但我不願看到出本人給絞死,我無權作出審判。這個時候的拉貝已經被坎坷的經歷磨平了稜角。在他貧病交加的困難時刻,中國人民沒忘記他。1948年初,南京市參議會成立救助拉貝勸募委員會,不幾日便募得1億元輾轉匯給拉貝。1948年3月,南京市市長又在瑞士購買奶粉等食品4大包寄給他。南京各界決定自1948年6月份起按月寄贈食品1包。當年在南京安全區與拉貝結下深厚友誼的美國傳教士米爾斯的妻子也沒有忘記他,她打聽到拉貝的住址後,便在美國人和中國人中為他發起了募捐,給他寄去了包裹。他臨終這天的上午還在公司做零工。中午中風,被他的同事送回家,夜間與世長辭,被安葬在夏騰堡公墓,為他送行的只有他的妻子、孩子和幾個朋友。因為拉貝落葬的公墓不久前已被關閉,中國政府為了紀念他,於1997年5月,由我國駐德使館柏林辦事處將他在柏林的墓碑運至南京,安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使他得以魂歸第二故鄉。〔拉貝日記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④ 拉貝日記 讀後感
夜晚里想起他,輪者仔還不想睡,等待他來到我思想的夢里。我並不害怕想起了解他的那個夜晚,反而是記憶猶新,讓我不斷的回想。想什麼?想,他一個德國人,遠渡重洋,來貧困的中國工作近半生?想,他為什麼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中國,在這里落腳紮根?想,他為什麼不回到祖國的身邊,難道他不思念自己的祖國嗎?難到他不思念自己的父親母親嗎?為什麼他置自己的安全於不顧,偏偏要留在異國呢?這樣的回想,勾起了塵封多年的往事,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令人捶胸頓足的歲月,而他就是被人稱為濟難扶危,佛心俠骨的活菩薩------約翰拉貝。
約翰拉貝先生1882年生於德國漢堡,1908年作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雇員來到中國經商。
他和他的家人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年。拉貝先生的子女及外孫子女均出生在中國,並且紮根於中國,我認為能讓他們留在中國出了中國悠久的民族文化與傳承的民族道德觀深深地吸引了拉貝先生,還有源自他身上對中國,世界乃至宇宙蒼生的無限感懷與俠骨柔腸。讓他無所顧忌的留在了中國,留在了南京。
這個曾經再1937年至1938年發生過災難的地方。
在這個時期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留下的對中國百姓最為發指的一刀,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頭顱,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運。這一刀是無恥的,令人難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為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是對中華民族聖靈的褻瀆,這種行為應該受到國際社會的臘汪唾棄和譴責。約翰先生的《拉貝日記》是對日軍暴行的描寫,也是對日軍殘酷暴行的無情揭露,該影片以約翰拉貝先生的視角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場毫無人性的滅絕殘殺。
雖然面對的是無情的絕殺,但是拉貝先生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拉貝先生和他的夥伴們不顧個人的安慰,共同聯合起來建立了安全區來保衛無辜的百姓。他們設立的安全區為大約二十五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暫時棲身的場所。拉貝先生以這樣愛的方式保護中國人的生命。中國有句諺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拉貝先生就連二十萬人的生命,是當之無愧的活菩薩。
從歷史中,我們知道拉貝先生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也深深的愛著拉貝先生約翰拉貝先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民族最為真摯的朋友。
他濟難扶危,佛心俠骨共祝天麻,他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人世間最嫌蘆偉大的,最淳樸的愛是怎樣的!
⑤ 拉貝日記觀後感100字
《拉貝 日記 》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下面我為你帶來拉貝日記 觀後感 100字內容,希望你喜歡。
拉貝日記觀後感100字篇一
1882年,約翰·拉貝在歐洲十字路口的明燈——德國漢堡誕生。拉貝先生始終堅持“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自己”這一人道主義的精髓,像一彎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凈化著無數的魂魄。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約翰·拉貝從北戴河趕回南京被推為南京安全區主席。12月13日,日軍攻戰南京,進行了令人發指的血腥屠殺。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以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扞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
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致巧笑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屍首的地下室……一個老百姓眼珠都燒出來了……整個頭給燒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頭上。”一個細節寫培余出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的踐踏,表現了拉貝先生對中國民眾的同情。
1月6日:克羅格看見漢中門邊的乾渠里大約有3000具屍首,都是被機槍掃射或是別的 方法 弄死的百姓。”這些明顯的數據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滅的,是存在的。
拉貝先生所寫的日記在告訴我們:歷史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為一個人要真實,真誠的去解釋還原事實。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做一個誠實,甘於奉獻的人。
拉貝日記觀後感100字篇二
正如詩人艾青所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讀了《拉貝日記》,我的眼中浸滿淚水,回首中華民族最悲慘最恥辱的歷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1937年12月13日,那個寒風刺骨的冬天,日軍攻入南京,進行了令人發指的血腥屠殺,古城南京陷入黑色恐怖之中。《拉貝日記》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真實寫照,拉貝以日記的形式向我們展現了歷史上最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萬惡的日本鬼子對南京城中的三十萬人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屠殺,萬人坑、砍頭、火燒、強奸、剖腹……各種各樣慘不忍睹的暴行把整個南京城變成了人間地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多少家庭家破人亡!而多年後的今天,外面同樣寒風刺骨,同一片藍天下的我們在溫暖的空調房間里,有盡心盡責的老師傳授各種知識,有慈愛的父母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衣食無憂,幸福快樂,這是無數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的幸福生活。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不能忘記那個冬天裡的片片血紅,我們不能忘記日寇的刀光下屈死的冤魂,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法抹去的恥辱!那是中華兒女心尖上深深的傷痛!我們不能孝中含忘記落後就要挨打,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唯有自立自強。
居安思危,我們要銘記歷史,警鍾長鳴,《拉貝日記》警示我們:沒有國家強盛,就沒有民族、個人的安定可言。祖國的未來肩負在我們身上,我們必須要自強不息,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拉貝日記觀後感100字篇三
一個外國人,被捲入一場戰爭,卻不畏懼危險,以”人“的名義,拯救一個素不相乾的民族的人民。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與當時日本人的瘋狂,中國官方的軟弱冷血,中國民間的麻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世界大戰的背景下,閃耀著獨特的光輝。
獨特的視角,特殊的人,寫出了這本特殊的書。讀罷此書,我們不僅要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更應該關注被刺刀逼到角落裡卻仍倔強地閃光的人性光輝。
其實小人物也很偉大(雖然拉貝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小”人物),並不是你本身偉大,是因為做了並出於真心做了某些讓當時社會認可並贊揚的事而變的偉大的。在那黑暗的日子裡,我能在本身的安全沒有收到嚴重威脅下能救幾個算幾個,是盡全力去救助而不是一個都有不救——在殘酷的戰爭中活下來的人很不容易,而在戰爭中通過自我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存活下來就更不容易了——那是一件偉大的事。
愛,不分多少、大小,只要你肯付出;愛,不分國界,只要心中有愛!
看了拉貝日記觀後感100字還會看:
1. 拉貝日記觀後感500字
⑥ 《拉貝日記》觀後感
對於《拉貝日記》這部中德合拍的電影來說,我認為它會是一部能夠被大多數中國觀眾認可的電影。雖然從嚴格的角度來說,《拉貝日記》應該算是一部德國電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殺」這個背景,也給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國烙印。這樣一部從異族角度來觀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能夠在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中分屬不同陣營——都得到認可,它的態度和歷史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國作為納粹主義的發源地,戰後對納粹主義的反省和清算是極其徹底的,連起源於舊普魯士軍隊的正步操都因為曾經被納粹黨衛軍和德國納粹軍隊所採用,而在戰後被認為是納粹德國的象徵予以摒棄,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和行納粹敬禮。而正是這種堅決而徹底的態度,為德國贏得了反思戰爭和歷史的權利。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拉貝日記》的主人公約翰·拉貝先生,即使他曾經是一個納粹黨徒,即使他曾憑借身戴旅薯納粹標志而保護了難民,這些歷史細節的出現也不會讓中國觀眾感到反感。因為這是一個有資格去面對歷史的國家,而這部電影也可以擺脫歷史的糾纏去直面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
約翰·拉貝經常被媒體稱為「中國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處就在於,當面對巨大的「不義」時,即使身為一個普通人,即使身為一個納粹黨徒,也能夠有勇氣站出來去維護內心的底線,並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漸得以升華,最後成為一個「義人」。這種人性中偶爾綻放的光輝,在一片黑暗中尤其顯得珍貴,因此更值得我們去追逐。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我想這種黑暗中的一絲微弱光明,是能夠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在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
這一絲光明,不但是愛,而且是大愛。在一場巨大的民族災難面前,伴隨著時間推移,那種集體夢魘因為沒有得到釋放,所以並沒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澱。70年後的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沉默背後所積攢的怨念。面對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舉動,勇敢者會感慨光明的珍貴和自我救贖,怯懦者會哀嘆人生的虛無和自我欺騙。但無論如何,那絲光明總是存在的,只看我們如何去選擇。
在正常的表達下,戰爭電影的主題基本都是在努力升華和質詢一個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體沖突(無論當代還是歷史的),以及這一沖突如何隨時間的推移對「集體夢魘、習俗或慾望」產生的沉澱作用。對於涉及「南京大屠殺」題材的中國電影來說,從已經拍攝過的那幾部來看,都沒有做到「正常的拆羨者表達」,因此也就談不上升華和質詢。而這種遺憾是《拉貝日記》所無法彌補的,因為它雖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殺」,但電影的主旨還是在講述派鄭一個普通德國人如何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發現人性,升華人性的故事。它雖然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關於人性的故事,但它並沒有能力和資格去升華和質詢中國人的集體傷痛。這並不是電影技法的失誤,也不是電影立場的失誤,而是因為這樣的一場巨大災難和傷痛,雖然有人性的共同之處,但那種痛徹心扉的悲愴和發問,只能由中國人自己完成。
⑦ 求《拉貝日記》觀後感!急急急!!!!!!2000字左右!!1
開傷疤有許多種方法,哭訴的、淡漠的、嘮叨的,官方的、民間的、第三國的,等等等等。陸川這一部,可以說是來自民間的聲音,在《南京,南京》中有著多個聲音在敘述。抵抗組織的、國際友人、普通民眾以及日本軍人,但並不嘈雜,但是殘酷、直接,寫實到讓人目不忍睹的地步。銘記南京大屠殺,不止是一個冰冷的數字,每個人都曾經是鮮活的生命。
《南京!南京!》相比很多同背景的電影有著很明顯的進步,那就是呈現出中國人的抵抗狀態,南京淪陷之後,中國人並非不抵抗,無論是武裝的戰士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或者用子彈來說話,或者同仇敵愾,即便是妓女想保持美貌和發型、貴婦們打麻將,分別也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堅持,那不是商女不知亡國恨而是苦中作樂更可哀,作為現代人要同情和理解他們的處境。
劉燁演出的地下抵抗成員們,在被俘之後,被日本人集體、批量、有秩序的屠殺,電影的前半段在觀眾的預料之中,但是陸川將斷壁殘垣之間的戰爭場面提高到中國電影前所未有的高度。電影細致表現了各種屠殺余老亮的方式,一批批的槍斃、關在倉庫里並火燒、驅趕到深坑裡被活埋,每一種死法都是極其反人道的。而高圓圓扮演的姜老師,擔任國家安全區的委員,則說明了中國人的不屈服。
更多一些亮色,更在於分明大家都看到日本人的強奸和殺戮之後,在日本人到安全區要求慰安婦之後,那些妓女和普通的中國女人為了其他人,紛紛主動申請。這樣的一幕幕,是具有血和淚的歷史碎片連綴而成的歷史記憶。
陸川並不希望將電影拍成受迫害的展示,幾乎在每一個段落中國人都在用自己的智慧來尋找更好的可能性,當然范偉扮演的拉貝翻譯是個特殊的例外,他本希望苟活,於是在日本人和德國人之間周旋,為了家庭甚至不惜告密,然而良民證之類的文件也不能擔保他的女兒被日本人活活摔死、小姨子也被擄走,最終他放棄了和拉貝到德國的機會,自己被槍斃,懷有身孕的妻子將在異國生下新的希望。戰爭使得日本軍人成為魔鬼,不遵守任何規則。
當在上海的淞滬會戰結束之後,日本政府和軍隊上層本希望休整,但是在中下層軍官的鼓噪和要挾之下,迅速向南京方向集結。殺紅了眼的日本軍隊,在破城而含閉入之前,侵略軍上峰下令「獨斷專行」,於是低級士兵完全失去了道德感,陶醉在群體性的狂躁之中,完全不加區分中國軍人、戰俘、平民、難民、學生等等任何社會身份,南京於是成為人間地獄。
《南京!南京!》在相當程度上還原了南京的日常狀態,冷槍時而出現,脫下軍裝的士兵藏匿於民間,中國平民並非惶惶不可終日,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候也能夠想到別人,尤其是以認領親人那一場感天動地的大戲,無數的男人被並不相識的女人領走,哪怕被發現被槍斃。陸川安排劉燁和高圓圓死得其所,當觀眾對他們熟悉起來並產生深深的感情之後,劉燁被槍殺於戰俘營,高圓圓被單獨槍決,絲毫不留任何餘地,歷史就是如此,不要奢望他們能夠活下去。
能夠活下去的,相對來說,最普通的人反而機會更多一些。電影即安排對侵略有所反思的角川(演員本人的祖父便是在南京大屠殺之後回到日本自殺的),最終放了兩個貌似憨厚的抵抗軍人,其中童子軍小豆子至今依然活著。角川的自殺,說明了任何國家、制度都不是鐵板一塊。
電影完全沒有迴避強奸女人、無目的的殺害路人和慰安婦問題,陸川很好的處理了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件的難題。「中國不能亡」的呼喊穿過七十年的時空,於今是「中國不能忘」。攻下南京,殺戮南京,震懾中國人,則是日本人的構想,在今天則是「承認、道歉和反思」。在日本人尤其是右翼和政府很沒有認可並全面反思的今天,我們中國人是沒有資格來原諒日本人的。文明的沖突,是根深蒂固的基因,遺傳在深層次的血脈之中。所以,絕對不應該以「日本人/軍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來做泥菩薩狀,當獅子吼之時就喊出來吧。
《南京!南京!》和《拉貝日記》可以相互參照,彼此提供了他者的目光,無論如何角川的例子是非常罕見的,即使是歷史上真實存在,也不能代替其他百萬以上的侵略軍,更何況他本人在電影中也是優秀的戰士。他越優秀,殺害中國人就越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津安二郎,這位日本最著名的導演之一在戰爭期間是戰績卓越的毒氣戰專家,他從未進行反思,在他的日記中保留大量的戰爭細節。
我們更不能以「反日」、「憤青」豎寬、「簡單的愛國熱情」來形容這部電影的努力,也不應該以可能的外交糾紛而不發出自己的聲音,日本人善於化妝歷史,在當下國際形勢下,中國尤其要站出來,《南京!南京!》中日本軍人的單兵作戰能力如此之強,是在當年他們的強大國力、艱苦卓絕的訓練和堅定如一的武士道精神為基礎的,在電影的最後,日本人的祭祀儀式充滿著足夠的神道教風格,對於日本軍人來說絕對是靈魂上的洗禮,將鼓舞他們繼續戰斗下去。
中國要超越日本,必然需要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的建立,當然我們不需要躁狂和迫害其他民族、國家。揭開那段充滿傷疤的歷史,為的是提醒國人不要忘記歷史,特別是要銘刻歷史的細節只有細節才能夠讓後世明白怎樣到了今天。《南京!南京!》中唯一活下來的小豆子,吹著蒲公英的花絮,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