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貝多芬讀後感怎麼寫
貝多芬讀後感怎麼寫5篇
讀完貝多芬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貝多芬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貝多芬讀後感怎麼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吸英雄的氣息」這或許就是《名人傳》所給人帶來的最大的魅力吧,書中通過對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三位令人敬佩的英雄的事跡,表現出他們在逆境中不斷努力,最終在追求真善美的領域里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不懈努力,堅持奮斗,不為困境所迷,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執著的精神。
其中最讓我敬佩的是音樂家貝多芬,他身上堅強的性格給我很大的震撼。他一生挫折不斷,其中有天災、也有人禍。剛剛二十五歲的他就因為身體虛弱而一日不如一日,但是他在筆記中表現出了頑強的斗爭意志:「人必須在這一年顯示出他的完整的人來」在生活中,他不斷與命運抗爭著,他相信自己的天分,相信帶給他快樂、幸福的音樂。他的血液在沸騰,不斷尋找打開現實的窗口。在現在的社會中,我們是否仍要有這種堅強的意志呢?答案是肯定的,張海迪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她身殘志堅,在5歲就落下的終身殘疾,卻始終不願向命運低頭,自學了許多課程、語言,在文學上也取得了很高的造詣,深得許多人的敬佩。這不就是在現代社會中實踐貝多芬精神的很好的例子嗎?
貝多芬的悲慘不只有這些,他的感情也屢受挫折,孤獨的他在內心深處呼喊:「啊!上帝!救救我吧!你看見我被全人類拋棄了……」他不斷的被孤立,無助的呼喊正舉表現的是他內心的矛盾。但這逆境中的堅持,卻成就了貝多芬最輝煌的時刻。這逆境似乎也成了他成功的一個因素了,令我欽佩。
生活中,困難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如果能擁有貝多芬1%的堅持,那麼我相信,成功永遠會眷顧在逆境中堅持的人。在逆境中堅持,不但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方式,一張通向成功的車票,不斷追求人心中的那段美好。
相信提起貝多芬這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大家都不會陌生。或許在你的眼裡,他僅僅只是樂師罷了。可恰恰是這一位樂師,用他的生命為我們譜寫了一首首光輝樂曲。貝多芬全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他出生在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父親是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女僕,性情溫和。艱苦的童年,使他飽受折磨。人生於他不過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把他當做神童般炫耀。貝多芬的父親常把他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貝多芬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中年失聰。耳聾對於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是多麼殘酷。他有過失落,有過彷徨,有過絕望……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
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盡管是悲慘的,盡管是痛苦的,盡管命運從未站到他身邊,但他用堅強,鑄就了偉大輝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就這樣,他被人們尊稱為「樂聖」,不僅是他所創作的作品裡的人生力量,更是他的堅強。煌的一生。人生是困難重重的。你,永遠無法預料到下一刻是怎樣的場景。痛苦、幸福、難過?或是其他。如何面對是自己的決定,你可以選擇放棄,也可以選擇勇敢面對。貝多芬用自己的人生歷程向我們證明:人只有具備堅強意志,才能經受厄運的打擊,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世界上曾經有一位音樂家,由於不出眾的外表,他不常與人親近,但由於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屬於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級的音樂大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
貝多芬少年時代就表現出了不凡的音樂天賦,父親把他當作神童一般炫耀。因為家境貧困,在少年時代他就得操心經濟問題,考慮如或轎何掙到麵包錢。十七舉團碧歲時他失去了親愛的母親,他成了一家之主,照顧自己的兩個兄弟和那不爭氣的父親。二十六歲開始貝多芬的聽力便急劇下降,到最後他失去了聽覺,這對熱愛音樂的貝多芬如晴天霹靂,但他卻不向命運低頭,但他依然堅持他的音樂夢,在如此逆境中創造出不朽的名著《月光曲》與《幻想奏鳴曲》等。
在我們人生道路上又何常不是這樣,許許多多人身體殘疾內心也跟著這創傷也殘廢了,而貝多芬雖然外表殘廢,可他的心靈是健全的。我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男孩他的雙腿殘疾他認為這個世界是黑暗的,他每天坐在輪椅上望著窗外那多年不變的景色。住在小男孩家對面的是一位很樂觀的小女孩,她幫助過很多人,但是她且得了癌症,並且知道自己會不久於人世。一天小女孩邀請小男孩一起去放風箏,小男孩說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身體有殘疾,小女孩卻說:「我們都一樣」。可男孩仍然不肯去,並把小女孩趕走了。一天一位很小的一個小妹妹給小男孩送來了一封信,說是對面的那個小姐姐寫給你的。男孩打開信,信中寫到:小哥哥,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不在這個人世了,為了我不能在這個世界上不留下遺憾,我才開開心心的度過我人生的所有日子,小哥哥其實你和其他正常人一樣,只是你沒有一棵健全的心……讀完了這封信,小男孩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從此小男孩積極向上,刻苦學習,後來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能生活在陰影里,要讓我們的心靈充滿陽光,對生活充滿激情。
貝多芬一生都與生活的困苦、與權勢的流俗、與自己的身體、與對侄子的苦惱的戰斗。命運給他一生的痛苦,他要橫掃一切障礙,追求歡樂。他的一生,只是為了藝術而犧牲。讓
人銘記於心他的永傳於世的樂章。他的孤獨、堅強,對自然的沉醉與愛、不能自抑的狂亂和激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銘記這位堅強的音樂偉人。
第一次想到「靈魂」這詞,便是從貝多芬身上認識到的,特別是他堅毅的靈魂。
讀了,會為貝多芬的命運嘖嘖感嘆,但這些感嘆更多是在無言中字字珠珠得到升華,內心也獲得洗煉。不過,還是要寫下,因為這是「英雄的氣息」!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二十五歲剛剛嶄露頭角,耳朵卻開始失聰。
誰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傳世之作,竟是在他失聰後寫成的!這位音樂巨人在愛情上充滿疼痛與遺憾,在親情上被填塞了悲苦和背叛。這樣令人絕望的情況下,這位巨人變得更加堅強,始終保持他那堅毅不屈的人格。他終獲成功!第九交響樂令觀眾如痴如醉。然而當觀眾全場起立鼓掌時,他卻聽不到一絲聲音——一位嘔心瀝血創作不朽之作的人,想聽到別人贊嘆又「力不足」時,該是多麼無奈悲哀呀!但那顆自由的心感受得到。從他的樂曲中感受到他與命運抗爭的堅強與樂觀,隨時能感受到激情澎湃的力量,這才是音樂的無價之處。
在那個時候,是為喚醒沉睡的人類;如今,他的人格和他的音樂是一種英雄的氣魄的凝聚,激勵人民奮發向上,永不言棄。運動賽場上的健兒,不畏艱難,努力地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守衛邊疆的戰士,嚴寒酷暑化為了自己的動力,守衛著每一寸的領土;莘莘學子們,寒窗苦讀十年書,是為祖國的未來……
但是,渴望成功,倘想一夜成名,卻不付諸努力,便成天方夜譚!中國有句古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有克服一切苦難的決心,無休止的奮斗,才可成功。這正是貝多芬身上「力」的體現。這位巨人的靈魂,永遠會在長河中熠熠生輝。
在學習了《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後,他那種對命運的不屈、對藝術的追求及對自由的嚮往促使我捧起了記錄他的一部偉大著作——羅曼羅蘭所作的《貝多芬傳》。
書中敘述了他的童年充滿艱辛,家境貧寒,從26歲時聽覺就逐漸衰退,後又患上嚴重的氣管炎、肺病、急性關節炎、黃疸病、結膜炎……多災多難的他仍然義無返顧的創作自己的音樂,連續創作了眾多世界名曲直至死亡的那一刻都未曾放棄音樂。
茨威格說過:「讀偉人的傳記吧,與勇敢的心靈作伴!」此部傳記讓你與崇高的心靈對話,讓你貧瘠的思想得以豐饒,讓你受傷的心靈得以撫慰……作者寫的《貝多芬傳》中,精煉的語句中含有著言深之意:任何人遭受挫折的時候,都應該忍受並戰勝痛苦,不怨天尤人,而是堅定自己的信仰。
貝多芬孤身一人獨自對抗病魔,從沒有人給他鼓勵和幫助他。盡管他窮困潦倒、殘廢而孤獨,但他仍能無私地把歡樂奉獻給全世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貝多芬的經歷亦復如是。
如今,我們應該像貝多芬一樣,嘗試從挫折中索尋快樂,永不向命運低頭!
㈡ 貝多芬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貝多芬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貝多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所創作的《第九交響曲》,是樂壇的巔峰作品,使人們聽了之後,無不贊嘆的歌曲。但是,自從我讀了《貝多芬傳》這本書之後,我認識到,不只是貝多芬的歌曲慧銀令我們贊揚,更為可貴的是,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
《貝多芬傳》從貝多芬不幸的童年開始,詳述了貝多芬坎坷的一生。貝多芬出生於德國一個平民家庭,父親管教嚴厲。由於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貝多芬從8歲起就登台演出。成年後,貝多芬風華正茂。然而,厄運突然從天而降,他的雙耳失聰了!但堅強地貝多芬經受住打輪凳擊,最終戰勝了不幸。
貝多芬,多少人在贊頌他!他是音樂家最傑出的榜樣,他是音樂藝術中最英勇的一個傳奇,他是受苦不屈的人們最真摯的朋友!盡管他處在一個無聲的世界中,可他卻能譜寫出一個又一個悅耳動聽的音符,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令人歌頌的樂章!
當我們在與命運作斗爭時感到疲倦時,但在他信念和意志的鼓勵下,我們又重新振作起來。貝多芬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具有強大感染力,是無人能敵的,是命運也不可抵抗的!
讀完《貝多芬傳》,我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貝多芬在人生憂患的征途上,他為了尋求真理和正義臘碧旅,為創造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斷,不因悲苦於與劫難一味的沉淪,那麼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天賦+努力,是人生駛向理想彼岸的雙槳。貝多芬,從小就受到音樂的熏陶,很小就顯現出了他獨特的音樂天賦,他8歲開辦音樂會,15歲指揮一個樂隊,18歲就成了知名的音樂家。相對於他10分的天賦,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歲就經常練琴到午夜,他平時練琴都練得手發燙!他用實際行動完美的詮釋了只有滴血的手指才能彈出絕響,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無愧於他過人的音樂天賦和和超人的後天努力。
「短小臃腫,土紅色寬闊的臉,額頭隆起,頭發蓬亂,不對稱的臉,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著艱苦的童年,失敗的愛情,拮據的生活,孤獨無依,接踵而至的傷病又折磨著他,特別是耳聾,對一個音樂家則是整個世界的毀滅。面對苦難而殘酷的命運,他也心灰意冷過,可那又如何呢?他無法遁形,無法逃避,也許這就是命運對一個音樂家的安排,正是這些苦難與痛苦的積聚,才使得和著貝多芬血與淚的音符噴薄而出,他對音樂的熱愛,不可馴服地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
我沒有貝多芬坎坷多舛的人生經歷,但他的人格精神卻能穿越時空,化作一盞長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苦難造就一個音樂的傳奇,雖然我無法面對如此多的不幸,但我應該具備的是對理想的矢志不渝,對人生的堅定不移和對挫折的不屈不撓。既然註定為人生理想做出犧牲,我們就堅毅不屈的迎接那一刻的到來!當貧窮、殘廢、孤獨都襲向一個原本不幸的人時,當世界不給他歡樂、音樂的時候,他卻創造歡樂給予整個世界。這就是貝多芬!偉大的貝多芬!
拿破崙曾說過,他要用劍和火征服整個世界,但他沒有做到:貝多芬沒有說過他要用音樂征服整個世界,但他做到了!
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貝多芬》讀後感。一七五。年,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但就在貝多芬初嘗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叩門。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楚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的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卜看到了未來的天才的目光:從那日光,人們又可以窺探到他未來的悲劇的命運。之後的歲月里,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種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子一天不如…-天。町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讀後感《《貝多芬》讀後感》。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臨的是無可救葯的災難;他渴望痊癒,渴望幸福,他對付未來充滿著希望!那麼想想我們這么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何心裡不裝滿陽光,非要悲觀行事呢?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後的歲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實力,這一點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寫過:「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之外也是道德。道德,對人們來說是多麼重要。它可以挽救一條活生生的生命,當然也可以教育我們助人為樂」!
前兩天,我在新華書店買了一本《貝多芬故事》的書,覺得十分好看,很有教育意義,讓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的作者,用大量的事實和典故,講述了貝多芬成長、成材的故事。作者描述時文筆流暢、精煉清晰。筆下描述的貝多芬發奮圖強、鍥而不舍、頑強拼搏的精神,讓我看了深受啟發。
貝多芬是18世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他譜寫了眾多優美動聽的樂曲,他高尚的品德讓我心生敬佩。可是,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父親是一個酒鬼,酗酒敗了家業,就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樹。天天強迫幼小的貝多芬練習小提琴為他賣藝賺錢,使貝多芬沒有了像同齡人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生活的磨難使貝多芬從小養成了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性格。他勤勤懇懇地磨煉琴技,孜孜不倦地學習作曲,使他成為了一代有名的琴師。可惜的是上帝沒有眷顧這位天才,貝多芬不到30歲時,聽力漸漸變弱直到最後失聰了。對於一個音樂家、作曲家,沒有聽力是多麼痛苦的事呀!可是貝多芬承受了內心的痛苦,用自己堅強的意志戰勝了耳聾帶來的影響,繼續創作他最喜愛的音樂……現在我們所熟悉的那些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幾乎都是他後半生耳聾的狀態下創作的。
這本書告訴了我,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天賦,而是靠勤奮、靠堅持來完成的。
面對新的事物,起初熱心的人很多,而在前進的道路上,稍微遇到了困難,就打「退堂鼓」,就會冷淡、撒手不做了的大有人在。貝多芬的故事告訴我,任何成功,不經過一番苦學、苦煉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認真做的人,才忍得住這番痛苦,事業才能成功。
記得我初學二胡時,面對二胡優雅的聲音,我愛上了它。可是當我真正學拉二胡時,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學習拉二胡,要先學基本知識、要學習手法、指法,還要學習各種拉二胡的技巧等等。特別是練習拉二胡時,手臂手指很痛,腰也酸,背也痛,我產生了放棄學二胡的想法。
看了《貝多芬故事》這本書以後,我不由得感慨: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還那麼認真、那麼執著,最終創作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難道我不應該向他學習嗎?
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決心要克服困難,向貝多芬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把二胡學好,把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各種知識學好,成為優秀的少年兒童。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高爾基說的,書讓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上一個星期天,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她讓 我好好的把它讀完。我拿到的手後,就開始讀了。
書里的主人公是貝多芬,他在小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使他雙耳失聰。這對從小酷愛音樂的貝多芬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可他沒有放棄這個音樂夢想,而是每天自己一個人在屋子裡練習。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為了一個讓人敬佩的音樂大師。狄金森說過: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種高峰。貝多芬就是用他的頑強的毅力和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才成功的。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向著目標努力奮斗,堅持不懈,有不放棄的精神。才能戰勝命運,創造奇跡。
我現在的目標是參加一次體育吉尼斯並獲獎。可我每一次都失敗了。我每天都在小區里做運動,先圍著小區跑一圈,每次跑到一半時,我就沒體力了,可我一想起書里的主人公貝多芬,他遭遇了那麼大的不幸,可還是對自己的夢想執著追求,而我這個健全人沒有理由放棄。我參加了一個400米跑步比賽,到了那天,我站在起跑線上。開始跑了,我以最快的速度跑,最後我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興。
我愛讀書,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生於一七七零年。他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女僕,初嫁男僕,夫死後再嫁給貝多芬的父親。
一開始,人生於貝多芬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這是因為:貝多芬四歲時就被釘在洋琴面前,或者和一架提琴一起關在家裡,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十一歲,他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他當大風琴手。一七八七年,他喪失了熱愛他的母親。十七歲,他做了一家之主,負著兩個弟弟的教育之責,還要養家糊口。
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個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後,突然間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可怕的靜默,一陣負一陣的狂風,《英雄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著一縷希望。快樂本身也蒙上苦澀與獷野的性質。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合著一種熱病,一種毒素。黃昏降臨,雷雨也隨著醞釀,後是沉重的雲,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晚在空中給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了我們。
這樣堅強的意志,讓我立刻想到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那位在聽力、視力和說話能力上都有嚴重障礙的重度殘障女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人是海倫·凱勒。」如果說,拿破崙是戰場上的勝利者,是叱吒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亂世梟雄;那麼,海倫·凱勒則是生活的勇士,是拒絕向命運低頭、立志去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在海倫·凱勒88年的人生歲月中她僅在生命的頭十九個月擁有光明和聲音,之後海倫凱勒就跌入了黑暗與孤寂之中。但是她卻在老師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幫助下,憑借著堅強的意志和頑強不屈的奮斗精神,克服了與外界溝通的障礙,學會了讀書、寫字和說話,並在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四年的學業,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博士的盲聾人。
貝多芬的一生也同樣幾乎都在和病魔糾纏和戰斗,一七九六年至一八零零年,耳聾已經開始它的酷刑,耳聾對於普通人來講是半個世界的死滅,而對於音樂家來說是整個世界的死滅,但是他打算重造這個已經死滅的世界,漸漸的,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但是他自己光靠著堅強的意志和他的天才,就完成了那麼多偉大的創作,當我聽到《命運交響曲》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是多麼像貝多芬的人生!還有那古典的悲劇——《第五交響曲》;那夏日的神明的夢——《田園交響曲》,還有他自己認為他奏鳴曲中最有力的,從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感悟得來的《熱情奏鳴曲》······
當我們聽到貝多芬的這些著作,不要忘記,這是永垂不朽的音樂巨人——貝多芬的創作!一個非常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用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但是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製造成歡樂!
通過《貝多芬傳》,我了解到了貝多芬坎坷而偉大的人生經歷,以及他面對各種苦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和不懈的拼搏,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他偉大的音樂人生!凱倫海勒也是這樣,還有其他很多的人也是這樣。
這讓我認識到,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能輕易退縮,要拿出勇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努力堅持向前,只有努力去做了,才有可能達成自己的目標!這個拼搏和堅持的過程可能很痛苦,但只有經歷了這樣的痛苦,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正如貝多芬的一句豪語——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歡樂!」
第一次想到「靈魂」這詞,便是從貝多芬身上認識到的,特別是他堅毅的靈魂。
讀了,會為貝多芬的命運嘖嘖感嘆,但這些感嘆更多是在無言中字字珠珠得到升華,內心也獲得洗煉。不過,還是要寫下,因為這是「英雄的氣息」!
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二十五歲剛剛嶄露頭角,耳朵卻開始失聰。誰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傳世之作,竟是在他失聰後寫成的!這位音樂巨人在愛情上充滿疼痛與遺憾,在親情上被填塞了悲苦和背叛。這樣令人絕望的情況下,這位巨人變得更加堅強,始終保持他那堅毅不屈的人格。他終獲成功!第九交響樂令觀眾如痴如醉。然而當觀眾全場起立鼓掌時,他卻聽不到一絲聲音——一位嘔心瀝血創作不朽之作的人,想聽到別人贊嘆又「力不足」時,該是多麼無奈悲哀呀!
但那顆自由的心感受得到。
從他的樂曲中感受到他與命運抗爭的堅強與樂觀,隨時能感受到激情澎湃的力量,這才是音樂的無價之處。在那個時候,是為喚醒沉睡的人類;如今,他的人格和他的音樂是一種英雄的氣魄的凝聚,激勵人民奮發向上,永不言棄。
運動賽場上的健兒,不畏艱難,努力地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守衛邊疆的戰士,嚴寒酷暑化為了自己的動力,守衛著每一寸的領土;莘莘學子們,寒窗苦讀十年書,是為祖國的未來……
但是,渴望成功,倘想一夜成名,卻不付諸努力,便成天方夜譚!
中國有句古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有克服一切苦難的決心,無休止的奮斗,才可成功。這正是貝多芬身上「力」的體現。
這位巨人的靈魂,永遠會在長河中熠熠生輝。
「一陣風吧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沙,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無意間,我翻開了語文課本,看到了一篇名叫《月光曲》的文章,裡面生動得描寫了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的全過程。
因此我慕名而去,在qq音樂里聽起了這首曲子,淡淡的寧靜,朦朧的憂傷,以及婉轉的輕快,到後來的鏗鏘的力量,迸發的激情,一氣呵成,更襯託了這個音樂家的才華橫溢。我帶著好奇心和崇高的敬意,翻開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里的「貝多芬傳」。在羅曼羅蘭的筆下,我看到了這個偉大音樂家的無比尋常的意志。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備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從此,貝多芬走上了偉大音樂的的道路。
然而,在貝多芬的事業如火如荼時,卻傳來噩耗,他最寶貴的東西—聽力,卻逐漸在創作歲月中消磨,直到他失聰為止。在如此毀滅性的艱難條件下,貝多芬以異於常人的意志,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第九交響曲》。
他的偉大不僅僅在於音樂上,更加以他散發出的不屈不撓英雄氣息讓世界人民為之折服。他的英雄氣息不僅僅在他的音樂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更充分體現於他承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依然保持著的不屈不撓的高昂的斗爭精神,巨大創造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之中。他的音樂史不朽的,而他的靈魂是偉大的。羅曼羅蘭之所以要為他做傳,是因為她知道貝多芬的思想足以為當時數萬法國生靈帶來光明與希望,而事實,他做到了,他的一切影響著不僅僅是當時的法國民眾,也影響了世界上千千萬萬陷於水深火熱的民眾,他用他殘缺的身體向人們宣告「不可以向命運屈服」。
他一生為愛奮斗,為了完成自己的音樂使命而活著,用痛苦換來歡樂。他做到了,是怎樣的煎熬,他最終實現了自我的價值,在歷史上抹下了濃重的一筆。
看著貝多芬的事跡,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當代的大學生。他們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整天過著安逸的生活,以至於意志力薄弱,完全禁不起大風大浪。現在普遍的現象就是,農民工找份工作比大學生好找,工資比大學生高。因為大學生怕吃苦,工資要求高,實踐能力薄弱,溝通技巧差。眾多的缺點也印證了大學生抗壓能力的減退,學習態度差,不懂得吃苦耐勞,糟蹋了自己的青春,也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一句古話說的好「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個英雄,註定就要承受超乎尋常的苦難。這,已經成為一條不變的真理,每個偉人的誕生是和超乎尋常人的犧牲換來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擺在貝多芬面前的無非是讓他生命走到盡頭的犧牲,可他終究抱著自己的夢想踏上了這條路。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四肢健全,擁有那麼多的資源。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條件,而不是等到失去了,在艱苦的條件下才懂得去珍惜。艱苦的條件磨練人的意志,而優越的條件更應該出人才不是么?所以,我們想要成為人才,就要厚積薄發,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主動積極的去學習,去爭取我們美好的未來。
對於音樂家來說,最可怕的就是失聰。貝多芬很不幸,26歲就開始失聰了。
失聰的不利並沒有阻擋貝多芬成為音樂家的信念,反而讓他更加努力地練琴,不斷地作曲,最後終於成名。
讀完《貝多芬傳》的那一霎那,只覺腦間一片空白。
一下子感覺有很多話要說,卻又不知該從何處說起。
「世間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
有時覺得南子給孔夫子的這句話放在貝多芬身上也適用。但卻找不出為什麼。《貝多芬傳》帶來的不是一個完整的答案,但卻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讓人記憶猶新。
許多藝術家是沒有真正的童年的。在別的孩子吸允著棒棒糖,在鞦韆上搖盪時,邁克傑克遜的童年在哪裡?是在錄音棚里,還是在父親的鞭撻下?就連貝多芬也不例外。四歲,本該是一個童真玩耍的時期,但他卻被整日釘在琴鍵上。而且對於他來說,他父親是為了金錢與榮耀來逼迫他,並不是為了他的未來。這對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是何等的殘忍?--------對於當時的貝多芬來說,童年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黑白鍵。-------至少那時他是這么想的。
先恨,後愛。對於許多琴童而言,他們對鋼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音樂對於貝多芬來說,也是如此吧。童年時期的他,或許對音樂充滿著無限的怨恨。但也正是這門藝術決定了他的人生,伴隨著他一向走到生命的盡頭,讓他愛得無法自拔。
除了他那讓人匪夷所思的童年以外,他的耳疾與創作之間的微妙聯系,也令我驚奇。
二十六歲時聽力日漸衰弱。這對於一個擁有偉大的音樂夢想的創作者來說是多麼大的痛苦。這種肝腸寸斷的感覺在《悲愴奏鳴曲》中體現得淋淋盡致。看似平靜、起伏微小的樂曲中,隱藏著無盡綿長的悲傷。是的,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什麼比聽覺更重要?聽不見世間一切悅耳的音韻,甚至包括自我的作品。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在貝多芬眾多的作品中,絕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後寫出來的!也就是說貝多芬是在失聰的狀況下,創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韻。或許是貝多芬對音樂無限的熱愛,使他能夠在失聰的惡劣環境下,成就如此的輝煌。因為失聰,他遠離塵世的喧囂,完全沉浸在自我的音樂世界裡,或喜、或悲、或絕望、或激動-------
上帝關掉一扇窗時,卻為貝多芬打開了另一扇窗---------
對貝多芬的探秘,我不會隨著合上《貝多芬傳》而終止。這本書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吸引人的開始。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會不斷地深究下去------深究下去--------。
㈢ 電影不朽真情觀後感1000字
思路:根據電影不朽真情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作分析。
洛思執導的影片《不朽真情》,是一部描繪音樂家貝多芬生平的電影,有學者依據影片故事情節把它稱作「貝多芬傳」。該電影描繪貝多芬病逝後,人們在其書櫃中發現很多零散的樂譜以及一封書信一-寫給其永恆的心上人,且把其全部財產留給這個女人。
可是這位幸運的女性到底是何人?該信件中卻沒說。因此洛思運用其豐富的想像力把貝多芬一生創作的音:樂作品與三位和貝多芬密切相關的女人融為一體,且對此位「永恆的心上人」作了大膽的推測,與此同時剪輯似的講述了貝多芬坎坷一生。
給這部影片配樂的是著名音樂家梭爾迪,所以影片的配樂編配精彩異常。電影從頭至尾貫穿了貝多芬作品音樂旋律,使觀眾深入貝多芬那讓人感動的音樂世界,與此同時也可體會到貝多芬音樂作品怎樣很好地扮演推進劇情發展的講述人的功能。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很多經典音樂作品,且很多音樂作品都創作於其完全失聰時期,其給西方音樂史增添了最燦爛的篇章。貝多芬性格奔放,也是一位有很強民主思想的藝術大家,其音樂作品情感奔放,和聲和音樂節奏自由新穎,藝術創作手法特別精湛。
很多年以來,貝多芬音樂影響到世界各個角落,是激勵人們為幸福生活而奮斗的精神動力。在其全部音樂作品中,交響樂是貝多芬成就最高、藝術貢獻最大的部分。所以,電影中的音樂也重點凸顯交響樂這部分,分別採用了其五部經典交響曲音樂,就是第3、5、6、7、9部交響曲。
該影片揭示了貝多芬那果敢剛毅的外表下人們不知道的細膩情感,盡管電影故事情節人們爭議不斷,可是該電影配樂全部是音樂巨作。貝多芬所創作的交響音樂中心主題由努力進取的「英雄」人物形象到鉗制「命運」咽喉的矛盾碰撞,最終到光明坦途的第九交響曲。
他所創作的音樂不但展現了一個普通人所經歷的復雜人生,也展現了一位偉大藝術家在面對人生命運和人類社會的放逐,在孤獨中實現了人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所以,貝多芬所創作音樂在此部電影中,居於中心地位。
它不但展現故事與人物角色,推動敘事、展現中心主題、創設氛圍,而且使音樂變成此部電影之靈魂。
㈣ 關於貝多芬讀後感
關於貝多芬讀後感5篇
讀完貝多芬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貝多芬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貝多芬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貝多芬大家都知道吧!他就是聞名世界的德國音樂家、作曲家。他最有成就的作品是《英雄交響曲》、《第一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出征歌》……
我第一次看到《名人傳》貝多芬傳時,我真為貝多芬坎坷的命運而傷感。因為貝多芬年輕時就不幸患上了耳疾,漸漸的就什麼也聽不見了。但厄運並沒有打垮貝多芬。他依然用激情來創作他的每一部作品,仔細斟酌樂曲里的每一個旋律,以至歌曲里沒有一個錯誤的音符。
當我聽到他創作的鋼琴鳴奏曲——《命運》時,立刻被它扣人心弦的旋律所打動。因為從中細細品味可以感受到人生的起伏錯落,好作品!還有它很符合當時的情況,貝多芬當時貧疾交加,身患耳聾,在無聲的世界裡創作的作品還能如此具有狂熱和激情,真是難得啊!
讀了貝多芬傳,我體會到了人生的意義,命運的坎坷。他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貝多芬這種頑強的奮斗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彈奏著《交響樂》《歡樂頌》,讓我不禁對貝多芬產生了好奇,能譜寫這么優秀的篇章,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帶著濃濃的好奇我翻開了《貝多芬傳握磨桐》這本書。
《貝多芬傳》是一本富含哲理的傳記類書籍。主要講述的是他從聲名鵲起、榮耀滿身到剎那間墜入人游慧生低谷,甚至有時連基本生活都得靠救濟,感情生活也是屢受挫折。而對一個音樂家來說,他還遭受到了最為毀滅性的打擊,那就是失聰,他為此曾不止一次地陷入絕望,甚至產生過強烈的自殺念頭。然而,對音樂的熱情,對換樂的執著,對完美的渴望,使得「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華所在」,使他「成為大自然的一股力量,一股原始的力量,在與大自然其他的力量在碰撞沖擊後,便產生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氣象。」
他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說,是「用苦難贏取歡樂」。
他的經歷,讓我不止一次感動。不由萌發出要向貝多芬學習的念頭,學習他頑強戰勝前進道路上困難的毅力,學習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想方設法地去努力的精神。書中講到這樣一個事例,讓我記憶深刻:他耳朵失聰後,為了繼續他的編曲夢想,用木棍把牙齒和琴鍵「釘」在一起,靠牙齒通過琴鍵的振動找到感覺,就這樣,一首首名曲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產生。跟他相比,我們前行道路上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退縮呢?
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想了解貝多芬嗎,我借給你看吧!
貝多芬誰聽到這個名字都會很熟悉,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一七七0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科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舊房子的閣樓上,他的祖父路德維希做過當地大公的樂長,是家族裡最優秀的人員,貝多芬遺傳了祖父的性格-----奔放獨立。
對於貝多芬來說,童年就是噩夢,他的父親每天逼他學習音樂,很多次他爸爸都把他一個人關在屋子裡練習洋琴。貝多芬十一歲進的樂隊,十三歲時貝多芬就是一位大風琴手了,一七八七年貝多芬的母親去世了,同樣貝多芬也患上了肺病,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讓貝多芬來到了音樂知都維也納。一七九六年至一八00年耳聾便開始折磨貝多芬了,到了一八0一年的時候,再也忍不住了,他寫信給了他的朋友說自己失聰了,一八0六年他和特雷澤。特。布倫瑞克定了婚。貝多芬這一生很艱苦,他雖然是晚年失聰,但絲毫沒有改變他對音樂的喜愛。
每當我在抱怨作業太多的時候都會想起貝多芬的堅定,同樣在殘奧會上不是也有許多人也像貝多芬那樣嗎
,但他們仍然沒有放棄,拼盡全力的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貝多芬是我學習的榜樣,我也一定很像他一樣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近日,我讀了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其中的《貝多芬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貝多芬在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波思。童年時喪母,父親嗜酒如命,使他不得不擔任起一家之長。後來,他來到了維也納,開始了音樂生涯。然而,命運不斷地捉弄人,三次婚姻失敗和自己的耳朵失聰,侄子的叛逆將他摧入了低谷,但他依然熱衷於自己的事業,於1827年3月26日段坦離開了人世。
讀完《貝多芬傳》,他的悲慘命運讓人憐憫和同情。同時,他的堅強意志,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精神更讓人震撼!第二次失戀的時候,他激昂地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可能讓我屈服。」使我滿腔的熱血都為之澎湃,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巨人,感到一股能壓倒一切的力量,一股勇者無懼的精神力量。當他在音樂上找到心靈的一方棲居之地時,命運之神的魔爪又再次抓住他,奪走了他的聽力,但他不肯屈服,寫出了清純如花的《第四交響樂》。之後,經濟的困攏、侄子的叛逆,病情的加重又接踵而至,即便在這痛苦的深淵中,他依然歌頌著「歡樂」,創作了偉大而神聖的《歡樂頌》,正如他所說:「我是替人類釀造醇醪的酒神。是我給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狂熱。」是的,即使是最沉重的打擊,也不能打碎他為人們創造快樂,帶來勇氣的決心,也不能消滅他對自己事業的熱愛。這鋼鐵般的意志將永遠長存。
這本書使我想起了發生在幾年前的一件事。某市某縣的一所中學。在高考前夕,一位高三學生,在深夜跳樓自殺。經調查,這名學生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成績在校里數一數二。但是,幾次模擬考試卻讓他很不滿意。家庭的貧寒,父母的期望,成績的退步使他再也受不了了,選擇了自殺。他的命運也是曲折的、坎坷的,但他卻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如果他也像貝多芬一樣樂觀、積極,生命也許會因此綻放光,變得更美麗。
惟其痛苦,才有歡樂。願大家做一名「貝多芬式」的人,勇敢地抨擊困難,歡樂地面對世界。
今天我們上了《音樂巨人貝多芬》這一課,語文老師先放了一段音樂,這便是貝多芬的代表作《命運交響曲》,我們閉上眼睛,認真地去感受這首名揚世界的曲子。我立即被那雄渾激昂的音樂給震撼了。
我心裡的一切雜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凈。心,一下子靜了下來,起伏迭宕的音樂讓我的腦海隨之而洶涌澎湃,讓一切念想在這雄健的音樂中得到凈化乃至升華。那隻敲擊鍵盤的'手似乎在叩擊著我的心靈,那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樂為情節告訴你一個英雄與命運抗爭的故事:低沉時彷彿是遭受厄運的人們的痛苦哀嘆和內心的矛盾斗爭,不禁讓人沉吟萬千;高昂時彷彿是他明白了應該自強,於是奮起反抗,與命運搏擊,讓我們的心也為之振奮。
聽著音樂,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個飽受苦難而不屈服命運的音樂巨人——貝多芬。
他年輕時雙耳失聰,對於一個從事音樂的人來說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是喪失了聽覺,可貝多芬沒有永遠沉浸在悲傷中,他默默接受了現實,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樂創作中,是他心中那執著的理想——熱愛音樂,支持著他,激勵著他。
有句俗話:事情是這樣,就不會那樣。具有堅強意志的人面對苦難時總是讓自己適應並戰勝它。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也許你自己尚未發現的一股驚人的潛力,當你陷於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發揮你的潛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這時,你也許會不禁感嘆到:原來有缺憾的日子同樣能過得精彩。所以我們不必再為痛苦磨難憂傷、憤恨、無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對它。彌爾頓、貝多芬、帕格尼尼被稱為世界文藝史上的三大怪傑,他們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不都是胸懷理想,戰勝厄運,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嗎?上帝是公平的,給了你美貌,就收回了智慧;給了你金錢,就讓你失去了健康;給了你天賦,就再給你加上苦難。
厄運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間,你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深深地沉陷下去,要麼奮力抗爭,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時,人們若是任痛苦和絕望如同野草一樣瘋長,就會愈加消沉,那麼還不如笑對現實,不再自暴自棄,努力抗爭吧!在你接受了苦難的同時也保存了希望,那麼,就為這一線希望奮斗吧!
㈤ 貝多芬觀後感5篇
貝多芬的音樂貫穿影片復制貝多芬始終。這音樂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貝多芬的傳奇,也在演員之間、觀眾與影片之間形成一架通往靈魂深處的橋梁。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貝多芬 觀後感 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貝多芬觀後感篇1
電影是一個導演通過影片想要表達思想的方式。我不能說某個電影怎樣惡劣,或許只是某個導演的表達方式我不能夠理解。這是我對電影的一個理解。
《復制貝多芬》他想要表達什麼內容,宣揚何種精神。無非是通過貝多芬來講述了他後半生的部分的經歷,表達了他對音樂的執著和狂熱。如果把影片放到一個時代里去品味也許也會收獲頗豐。19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彌漫著金錢和權位的硝煙。人們追求高雅,於是有影片里那位穿著紅色衣服的「大人物」,他的角色也許是代表著當時一類人群對音樂的態度,在貝多芬最後的一場音樂會開場時,他與安娜的對話也能夠表達出這位天才的些許無奈和嘲諷。 普通的人群也嚮往著那些主流人群推崇的「高雅」,於是影片里貝多芬的那位老鄰居也出現了,她會在貝多芬去散步時享受那寧靜的時刻,卻不肯搬家離開這位「吵鬧的」鄰居,因為她說,她是貝多芬的鄰居。她能夠聽到未開場的音樂。腦海中浮現著影片里貝多芬說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上帝對每個人都在說話,只是對他說的話聲音太大,震耳欲聾的聲音,所以他失聰了。這位天才的音樂家,並沒有像主流人群那樣,去教堂里祈禱,祈求上帝的眷顧,把上帝當做神靈一樣信奉。所以他是安娜姑媽那些人們眼中的異類。但是,他卻無時無刻的訴說著自己和上帝的交流,他的音樂是上帝的耳語,他的音樂是溝通上帝與心靈的橋梁。所以,貝多芬會把馬丁的橋梁模型砸爛,這便是他對藝術的態度。他是人們眼中的異類、怪胎,也是他們眼中的音樂家,可是當貝多芬創造了他們不能夠欣賞或者說不會欣賞的 音樂時,他們也不過對這位天才拂袖而去。所以,所謂的怪胎這樣的評價,也是對貝多芬所追求的音樂的不理解。我想這也是這位天才的孤獨和怪異的原因。至於,安娜在影片中的作用,我想她也許就是一個天使,來拯救這個淪陷在現實之中的天才,來修繕這座與藝術天堂和現實世界相連接的橋梁。所以,在影片中貝多芬在酒館里對老闆說了那樣的話。
盡管對貝多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音樂家、天才」等等這樣的詞語,但是影片中所表現出的貝多芬,也許給了我們對這位人們眼中的「天才音樂家」的更多思考。
其實,貝多芬厭倦了這些來自那些主流人群的稱謂。他對安娜大吼著不要奉承,他喜歡安娜的坦誠。
在教堂里下跪的那個場景,也許只是一個流浪在山谷之中的孩子找到了一個夥伴。他所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夠傾聽內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只會鼓掌或諷刺的人群。
結尾,是貝多芬的嚮往。
如果說,貝多芬如人們評價的那般「色」,但是影片里他卻沒有對安娜有何過分舉動,如果說讓安娜去洗凈身子是挑逗,不如說,那隻是一次靈魂上的洗滌,洗干凈了他在現實沾染的灰塵。
貝多芬用靈魂和自己鍾愛的藝術在對話,每一個音符,都是他的訴說。
貝多芬觀後感篇2
電影開場,清晨,野外上懷揣著各種心事人們以不同的神態開始又一天的作業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帶來一段引人入勝的樂曲(貝多芬 降B大調 大賦格曲),這些人們和事物們的姿態就那麼恰如其分地、被安排好似的配合著那段樂曲的演奏。此刻,音樂成了大家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就在身邊的東西。它這表現彷彿是要讓人對這個世界著魔。我們真的可以把世事萬物的變化都想像成是有音律節奏的東西。
天才多是一個頑童,而同樣也單純可愛。音樂史上,貝多芬正如此。
天才也需要付出努力,他能令人著迷的,除了音樂作品,不能忘記的還有他那份對音樂極致追求的執迷。
一直以來,我不大多理解音樂指揮的奧妙所在。我以為每個演奏音樂的人都該有自己對音樂的忠誠和理解,音樂都該來那個演奏人的內心,所以不需要別人來指揮,但看到貝多芬(即管不是他)這么感情投入地揮舞著指揮的雙手,隨著音樂和聲的高低起伏,我也被感染到了一點什麼。因為這場音樂除了該來自每個演奏手的內心,更多的是來自指揮官的內心,他才是這場音樂的主人。
當貝多芬告別作(第九交響樂 《合唱》)里的《歡樂頌》那一段人聲合唱與樂器合奏在舞台上響起,誠然震撼,讓台下所有人敬佩和感動著迷。最後另一段曲的高潮的時候,為表現演奏現場有多麼的震撼,導演連把電影的攝影鏡頭都一起帶動了。
我十分欣賞在貝多芬表演完後停下的那一刻,當所有聽眾都起立鼓掌,電影外的你我卻只有聽到貝多芬喘息聲的那一幕。導演對這一幕的安排可見別有用心。電影里多少懂這音樂的人激動地掉眼淚了。
試想一下,如果上天給了你一樣創造的天賦,卻把你用來直接享受這份天賦的技能帶走時,是否也會自問「Is he a loving God?"
在貝多芬看來,音樂是上帝的唇語。創作需有來自心底的寂靜,於寂靜中尋找關鍵音符間的寂靜。每個有夢想的人,需要以追求和創造來將之實現。而關於追求和創造的執著,「如果我們做不到,我們就一無是處了。」
「Your gift is from God, use it to serve him.」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該有自己的天賦,不需要讓自己成為別人。 影片最後,安娜的背景,在朝陽光下,向著大草坪走遠,這是另一個獨立神話的延續……
看這部電影,真的真的讓人享受而陶醉。它值得 收藏 反復觀看,或僅聽也行。致愛麗絲,歡樂頌,卡農等流傳至今的曲子都有出現在影片里。
貝多芬觀後感篇3
影片在一片昏暗的底色下,緩緩流動著,一如山雨欲來風滿樓,似乎,等著貝多芬那一聲聲的咆哮,劃爛那陰沉的畫面!
昏暗,到處是令人透不過氣的昏暗,可那一道明晃晃的金屬卻刺傷了眼睛,那是一個耳罩,用來幫助貝多芬感受震動的耳罩!上帝讓每個人聽到他的聲音,卻把他拒之門外,心中的不平與哀傷,又豈是演出前的那幾滴淚可以道出?此時的他,褪去了狂熱,斂去了鋒芒,僅僅如同孩子般委屈地嗚咽著!或許,他對他侄子的愛太過於灼熱,太過於偏執,可誰又看得到他狂熱下的孤獨?
總是不被理解著,總是被當做異端,怎會不選擇做時代的叛逆者?沒有所謂的中規中矩,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有的只是內心的渴望,內心的聲音,內心的吶喊!他在自己的世界裡,用自己的天分記錄著空氣的顫動,上帝的語言。
依稀記得一個片段,貝多芬粗魯的用手杖敲爛了馬丁的建築模型,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這個年輕人,所有藝術是相通的,任何一種創作都必須有屬於自己的靈魂,都要由心而發,雖然表達方式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但,這就是貝多芬,也只有貝多芬,一個音樂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哪怕,同樣擁有音樂天賦的安娜想要成為他,或許,未來的某一天,她可以成為像貝多芬一樣偉大的音樂家,但她永遠不可能成為貝多芬,因為,狂熱桀驁的貝多芬永遠只有一個,永遠不可復制!
音樂是他的生命,是他的靈魂,所以他可以創作出《第九交響曲》,震驚了世人。他繼續狂熱的在音樂的世界裡跳著奇妙的探戈,於是又有了奇怪獨特的賦格,那是他生命的疾走,與命運的比賽!可演出那天,一個個棄座而去的人們,令這位瘋狂的音樂狂人寂寞的倒下。
上帝似乎賜予他們悲劇性的宿命,在他們生的年代,總是被誤解,高貴的藝術常常被人們遺棄在角落的塵埃里。忽然想起了那瘋狂燃燒的向日葵,曾幾何時,梵高小心翼翼的祈求著:"也許有那麼一天,我的畫能在一間咖啡館里展出!"今時今日是何其的簡單,而梵高本人的願望卻謙卑的讓人心疼!
這該說是他們的宿命,還是歷史的悲哀?不過,安娜理解了他,後人也理解了他!因為不管如何,藝術畢竟是藝術,總會超越一切,沖破塵埃,璀璨如漫天辰星,照在歷史沉重的天空!
貝多芬永遠不可復制,當他為藝術添上這濃重一筆的時候,便宣告了他的獨一無二!而其他的又何嘗不是?正是因為獨一無二,才決定了他本身的價值!
貝多芬觀後感篇4
影片名叫《復制貝多芬》,獨一無二的貝多芬怎麼可以被復制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了100分鍾的時空之旅。
備受耳聾困擾的貝多芬曲風由悠揚轉向憤懣,樂曲是他的靈魂,是他創造的理想世界,是我們無法理解的專屬於他的烏托邦。
他時刻充滿著熱情,甚至是憤怒。也許情緒就是他靈感的源泉。世人無法讀懂他的痛苦,他對安娜說:「不是懂不懂的問題,你要體驗。」當安娜飛奔著趕到貝多芬簡陋的住所時,她告訴他讀懂了凡夫俗子無法共鳴的大賦格曲。我想這對於貝多芬而言,「足以」。
貝多芬說:「藝術家要學會自我信任。」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意志,不是薄弱而沒有靈魂地附和世俗。他說:「寂寞是我的信仰」,誰說不是呢?高處不勝寒。一個有理想的人不需要偶像,她需要的只是導師。一個堅守理想的人,需要的是「斗爭」,不是「掙扎」。貝多芬對安娜說:「你的曲子還不錯,朴實中帶些剛毅,但模仿我是你的問題。」他還說:「你要走你的路,你不需要模仿我。世界上只有一個貝多芬,也只需要一個貝多芬。」
相信自己就是要
做自己。安娜她不需要也沒法復制貝多芬,而貝多芬也無需因種種誤解或不解去改變自己。他說:「我,過去如此,現在未變,將來依然。」
而安娜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開始的時候,她就修改了貝多芬的稿子,這對於現代年輕人而言,恐怕沒多少人能做到,這就是挑戰權威的勇氣。
安娜執著於作曲的夢想。當時的社會女作曲家並不被認可,正如她姑媽所言"夢想雖美,但危機四伏。"她和貝多芬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就在貝多芬「嘲笑」了她的作品後,她雖然傷心,但她並沒有懷疑自己的天賦,相信自己,她一直這樣堅持著。
當《第九交響曲》演奏完畢,全場掌聲雷動的時候,我彷彿看見貝多芬擁抱了他自己的靈魂,也許,那一刻他並不寂寞。也許,他這一生只有那樣幾個時刻才不寂寞,真正得到理解的那些時刻。
其實,我們都懷有夢想,但無限風光在險峰,在追求的過程中,寂寞這道鴻溝如果無法逾越,將會痛苦不堪。
我們需要被理解,但你看:來來往往的人群,人們用一輩子的時間趕時間,彼此沒空理會,怎談得上體會呢?
李欣頻說: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在你身邊只有你自己。你痛苦,因為你不被理解。寂寞是一座橋,你是你,我是我,我們獨立在自己的心裡。去表達你自己,用音樂、用繪畫、用語言、用文字……你與自己相遇相知,你和自己擁抱,你創造了你自己,帶著朴實又剛毅的意志,無法復制。
貝多芬觀後感篇5
1824年,音樂大師貝多芬(艾德·哈里斯飾)正在趕制自己的新作《第九交響曲》,在樂章完成的最後階段,他的御用抄譜員施萊默突然病入膏肓,將要不久於人世。
為了讓貝多芬的傑作如期上演,施萊默向維也納音樂學院求助,希望能有位高才生來接替自己的位置。不久,23歲的才女安娜(黛安·克魯格飾)出現在施萊默的面前,施萊默告誡安娜,貝多芬是個暴君,和他一起工組需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和耐心,並將沒抄寫完的樂譜交給了安娜。安娜樂於為這位脾氣暴躁的狂人抄寫樂譜,而作為音樂天才,安娜也不安於抄譜員的工作,她要讓貝多芬品評自己的作品。當安娜將完成的《第九交響曲》交給貝多芬時,還告訴他替他修改了錯誤。
在日復一日的接觸中,貝多芬對安娜的態度由最初的懷疑逐漸轉變成信任和依賴。雖然貝多芬在人前風光無限,但生活中也有難言之隱。他非常寵愛侄子卡爾(喬·安德森飾),期望他能出落成優秀的鋼琴家,但卡爾偏偏好逸惡勞、嗜賭成性,甚至竊取叔叔的錢財。盡管《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非常成功,但貝多芬卻因侄子倒賣掉門票而沮喪不已。關鍵時刻,安娜總能在貝多芬的身邊給予撫慰和幫助,貝多芬開始離不開安娜,甚至與安娜的男友馬丁(馬修·古迪飾)爭風吃醋。分分合合之間,貝多芬與安娜之間微妙的關系開始讓兩人的生活天翻地覆……
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艾德·哈里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演員設置——由海報可見,哈里斯藉助高超的化妝術大變身。若僅僅這樣描述,未免對演技派不敬(丹澤爾·華盛頓為妮可頒奧斯卡獎時,便犯過此類錯誤),談到這位飽受小金人冷遇的實力男星,無數影迷均有「輪也該輪到他了!」的憤憤不平之感。只要《知音》品質過硬,以艾德·哈里斯精湛、穩健的技藝,定能迎來出頭之日。搭檔哈里斯的女演員是德國原裝的「海倫美女」黛安·克魯格。在《特洛伊》中出任花瓶上位後,克魯格於入圍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聖誕快樂》中高調亮相,進境神速的演技令影評人刮目相看。小金人尊重音樂家,有《莫扎特傳》、《鋼琴師》為證;小金人尊重身殘志堅的強者,有《我的左腳》、《美麗心靈》為證;小金人尊重共患難的忠誠眷屬,有《攜手人生》、《一往無前》為證。因此,盡管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愛情個案,《知遇知音》仍具極強的奧斯卡相。
貝多芬觀後感5篇相關 文章 :
★ 貝多芬讀後感範文5篇
★ 貝多芬傳500字讀後感優秀範文5篇
★ 關於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五篇
★ 貝多芬讀書心得5篇
★ 小學生貝多芬讀後感五篇
★ 高中的貝多芬傳觀後感
㈥ 《貝多芬》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貝多芬》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貝多芬是一位舉世聞名、偉大的音樂家,他在音樂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是他一生的經歷會是怎樣的呢?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慘,4歲時,父親用暴力迫他使學習音樂,11歲入戲院樂隊,17歲喪母並一人承擔了全家的重任。後來,耳聾已開始他的酷刑,直到完全失聰。晚年時,心愛的侄兒也完全辜負了他。貝多芬身處悲苦的深淵,可是他對生活抱著劇烈的熱情、充滿信心和無限的希望,讓往昔美妙的歲月悠久地照耀著他,他最終扼住命運的咽喉,戰勝人類的平庸、自己的命運和痛苦,成為勝利者。如果我們也能像貝多芬那樣,還有什麼事做不成呢?
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50多歲時編寫的《國榷》被盜,20多年的心血轉眼間化為烏有。他十分沮喪,但是他憑著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讓希望之光碟機散絕望之雲。最終,完成了流傳千古的鴻篇巨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物理學家霍金下半身完全癱瘓,上半身只有3根指頭可移動,說話都需要語言合成器,但是他身殘志不殘,憑著頑強的意志和信念,取得了不朽的功績。被人們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宇宙之王」等。
現在我們都生活在和諧美好的社會中,雖然環境很好,但是許多卻人很平庸,碌碌無為。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他們遇到了一些挫折,就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遇到失敗、挫折、困難時就到貝多芬的意志與信念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必將得到不頃大兆可言喻的收獲。前年輪滑比賽前,我起早貪黑,不怕酷暑;跌倒了爬起來,不懼疼痛,終於取得了速滑第一名的好成績。就是因為我有熱情,對取得第一充滿了迫切的希望。我將記住取得的成績。無論遇到什麼崎嶇和坎坷,都永遠滿懷熱情、充滿信心和希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
名人傳分為三個部分——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列夫托仿寬爾斯泰傳,記錄了這幾位名人的生活經歷,體現了偉人與平凡人之間的不同,這些偉人對藝術的執雀租著和追求。他們為藝術所獻身的精神、所付出的代價不是我們所能輕易體會到的。名人傳將我們帶入偉人的生活經歷中,體會他們的想法。
貝多芬是一個對音樂有著無限熱愛和追求的人,可命運卻一直和他作對。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的雙手和聽覺,喪失了聽覺,代表以後聽不見聲音、分不清音調……這一切表示貝多芬的音樂生涯就在此葬送。可貝多芬依然堅持創作,與命運斗爭,成了最偉大的音樂家這一,這算不算上天對他的一種補償呢?不是,這是他自己爭取來的結果。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於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貝多芬的童年非常艱苦,不同於莫扎特那樣溫暖的童年。他的父親為了讓貝多芬成為像莫扎特一樣的天才,讓自己享盡榮華富貴。從貝多芬四歲起,貝多芬就被迫的一整天一整天的和鋼琴或提琴呆在一起,為了促使貝多芬學習,他的父親不得不使用暴力。他的父親酗酒成性,但他的母親卻在一七八七年去世了,這樣子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他還稚嫩的肩膀上,這對他來說實在太早了。
喪失聽覺對音樂家來說已經是最大的懲罰了,可命運好像並不想就這樣放過他,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疾病相繼而來。他的愛情因為他的殘缺流走了,在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摧殘下,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音樂也起了實質性的變化。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咽了最後一口氣,這位「樂聖」就這樣閉上雙眼永遠的沉睡了。
貝多芬那不屈不撓與命運作斗爭、並不認命於現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遇到困難不退縮、勇敢向前。世界沒有給予他快樂,只有悲傷和孤獨,可他卻給予世界莫大的快樂,這種精神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從貝多芬的經歷里可以看出,成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有了堅持到底的信念才有真正的成功。
童年時他忍受了父親打罵,一天彈10多個小時的琴,沒有磨滅他對音樂的熱情和摯愛。
他19歲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默默地任勞任怨地為生活忙碌,但他沒有感到生活的黯淡,他仍在為音樂而不斷地努力。他忍受了親人們的一個又一個的死亡:4歲時死了最愛他的爺爺,9歲時他的妹妹死了,11歲時他的弟弟死了,17歲時他的母親逝世,同年他的妹妹也夭折了,22歲他的父親逝世,他沒有被悲痛擊到,而把悲痛轉化為樂曲。他32歲時耳聾,一個音樂家聽不見聲音,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可是他卻在這期間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獻給愛麗絲》《第九交響曲》
想想貝多芬耳朵聾了還在不斷地努力作曲,而好腳好手的我,卻總是碰到挫折就想打退堂鼓,碰到失敗就選擇放棄,自故偉人多磨難,學習貝多芬在逆境中前進!
他想著音樂創作時,在飯店裡坐了半天,又出去了,還向酒店老闆說:「結帳。」他產生樂思時,忘記了約會,竟讓好友一連等了幾天。搬家時他有了靈感,收了錢的馬車夫沒法找到他,只好把他的鋼琴和樂譜堆在了廣場里……
想想自己,還沒有什麼東西能使我迷戀到廢寢忘食。()學習貝多芬做到忘我,才會有所成。我為貝多芬的關愛兒童和老人而激動:他為一個女盲童彈奏,把歡樂送給了她,寫下了不朽的《月光》。他幫了一個小女孩愛麗絲的忙,為將要逝世瞎眼老人彈奏了《獻給愛麗絲》著名的鋼琴曲,讓老人看到夢想中的天堂。
我喜歡音樂、熱愛音樂,我不是貝多芬,我也不可能成為貝多芬,但貝多芬的精神將永遠銘記在我心!
今天,我讀了《名人傳》中的《貝多芬傳》,我被貝多芬的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貝多芬一生坎坷而曲折。他四歲時,就被父親用暴力強迫他不斷地練習彈琴。17歲時,母親死了,他成了一家之主,為全家的生活操心費力。26歲時,他開始失聰。緊接著戀愛的失敗,生活的拮據,孤獨無依,不被看好。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他向音樂殿堂邁進,撲滅不了他對音樂的無限的熱愛,最終成為一名聞名於世的音樂家。被譽為「樂聖」。他在他生命的57個春秋里,創作了許許多多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和交響樂曲。
貝多芬曾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無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享受人生是多麼的美妙啊!」貝多芬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他沒有沉默和隱退。而是憑著超常的音樂天賦和頑強的意志,對生命的樂觀態度,創造了奇跡。
而我們是生活在21世紀的學生,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學習任務越來越繁重,困難越來越多。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具有這種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不怕苦怕累,遇到困難,要努力克服;並且一直保持樂觀的態度。失敗了,並不代表你永遠站不起來。只要你有信心。受挫了,並不代表你的希望就破滅,只要你能堅信。就像貝多芬的精神一樣。
在一生中我們每一天都在看書,吸取書中的營養,讓我們的大腦充滿智慧。懂得反省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更知道了那麼多的名人,激勵我們要向名人一樣反省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不灰心,不喪氣。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就是名人傳記——貝多芬傳。這本書主要介紹了貝多芬從小到大的故事。在貝多芬生前,他的爸爸是酒鬼,整天都喝到凌晨三點多。但自從小貝多芬出生後,是他似乎變了一個人,不再喝酒了。到了下午四點就回來照顧小貝多芬。有一天父親突然發現了貝多芬的音樂天賦,下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拿家裡所有的錢買一台鋼琴。在當時鋼琴師十分貴重的東西,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貝多芬知道爸爸的心思,於是十分認真的學鋼琴。老師也覺得這個小男孩十分有天賦。於是他寫了封推薦信,讓貝多芬去維也納向莫扎特學習。莫扎特的夫人一看到這個小男孩,不禁有些不開心,對莫扎特說:「這孩子怎麼穿成這樣。」莫扎特二話沒說就讓貝多芬彈一首曲子,夫人一聽就改變了對貝多芬看法。這一天維也納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表演,莫扎特讓貝多芬去試一試。結果貝多芬失敗了。莫扎特讓大家再給貝多芬一次機會,這次貝多芬讓大家吃驚極了。
我明白了:一次失敗沒什麼關系,而要吸取教訓把缺點全部都改過出來。
今天讀了《音樂巨人貝多芬》讓我對這位名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作曲家,他被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他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就是貝多芬。
在1978年起他開始聽力漸衰。到一班20年後,他雙耳失聰,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於這個致命的打擊,貝多芬十分悲痛,甚至有些自卑,但是他仍然堅持創作,不向命運屈服,頑強地與命運作斗爭。貝多芬十分熱愛音樂,可是因為他是失蹤,聽不到任何聲音。但是,面對挫折他並沒有退縮沒有畏懼,而是勇敢地面對它,戰勝它。
陽光總在風雨後,面對挫折,我們應當有樂觀的態度。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同樣也會對你報之微笑。司馬遷慘遭腐刑,精神受到極大打擊,但他毅然選擇了樂觀對待生活,用文字贏得生命的尊嚴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鴻篇巨制。最後,他終於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巨著《史記》。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沒有人能預知生命的起伏,沒有人能預測草叢中是否潛藏著毒蛇猛獸……在面對挫折時,不要氣餒。要以樂觀的態度迎接它,用堅韌不拔的毅力戰勝它,才能獲得成功。
正值灰暗潮濕的四月,萊茵河畔霧氣彌漫……
年華正好的貝多芬眷戀波思的親切,萊茵河溫柔而洶涌的河水撫慰著一顆懵懂而熱切的音樂之心,潺潺流水融匯著熾熱的夢想,一路向前,來到了輕佻浮華,卻又令人心馳神往的音樂之都——維也納。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音樂像是一根堅強而頑固的柱子,為貝多芬撐開了一片浩盪無垠的天地。貝多芬憑著天賦的靈感與奇異的思想,一次次的在琴鍵上烙下新的篇章。正當貝多芬名利雙收是,耳疾的糾纏使他痛苦不堪。一個喪失聽力的音樂家猶如擱淺的魚,蹦跳著掙扎,卻始終抵不過失水的干乏。無盡的逃避與隱瞞。有時,貝多芬也會轉動著深邃的眼睛,向天空投去一抹奇妙的目光。帶著深思和憂慮。他在思考什麼?人們只能從凄然的笑容中看出深深的無奈。在一紙紙書信中,貝多芬用修長著手指記敘著內心無比痛苦以及深深地自卑……猶如如的黑夜中,刺目劈下的一道閃電,迸發出的幽幽熒光撕裂了長空,雷聲吶喊著,咆哮著,浩浩盪盪的籠罩在身旁,使人惶恐而窒息。然而看似兇猛的痛苦終究如流星般逝去,一道耀眼的陽光劃破黑夜,撥開層層陰霾,一個不羈的靈魂站了起來,貝多芬不甘淪陷苦痛,勇敢的指揮著《第九交響曲》,縱使聽不見掌聲如雷。
"我的王國在天上"
也許是因為貝多芬那傲岸孤僻的個性,維也納從未垂青過貝多芬,一時的光芒褪去,剩下的也只是貧困寂寞。貝多芬不畏皇權,他那大膽狂妄,肆無忌憚的言談舉止並不討喜。在絕望的日子裡,因為對藝術的追求使貝多芬格外珍惜生命。他說:"文字被束縛住了,但幸運的是,聲音還是自由的。"在骨子裡,貝多芬仍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天性,但在命運的欺凌下,他壓抑著,痛苦著,卻仍然追逐著夢想。
貝多芬嚮往著南方的明媚,渴望陽光的溫度,卻只能狂風暴雨中執著地追尋。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用痛苦換來快樂!」,這扣人心弦的餘音盪漾在《貝多芬傳》的結尾。
我們從音樂、語文等方面都曾了解過貝多芬——那耳聾而堅持創作的音樂家。事實上,他的一生不是課文中幾百字能表述的。
貝多芬的童年在醉漢父親的揮霍下逝去了,並失去了摯愛的母親。19歲挑起養家大梁的他,生活異常艱苦,但命運,不罷手!奪去了他的物質生活——壯年耳聾是原本不富裕的一家更加拮據;奪去了他的精神生活——他從沒有真正的、風雨共患的知音;甚至用愛情折磨他——兩次失敗的戀愛是他心力交瘁。
那他如何走過人生將近60個年頭?他超凡的樂觀和頑強。在一次次被現實打擊後,他總能以自己的「傲氣」與樂觀爬起。如暴風雨中的帆船,渡過一個又一個的浪,頂住狂後般的大風……但烏雲始終會被趕走,貝多芬卻長眠了,把黎明留給後人。
我合上書本,漫步在小路上。看到一位孩童為那十個中一個氣球沒了二哇哇大哭。我心中突然盪起了漣漪——我們曾經為小失意而懊惱不已,為失敗自暴自棄,為低谷一蹶不振……若是真來大風大浪,我們只能作烏雲的囊中之物,被任意蹂躪。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遇到貝多芬的境遇,但我們需要讓自己堅強,不被暴風吹飛,不被厲雨擊垮,在洶涌中成風破浪。
用痛苦換來快樂!
漫漫人生路上總有無盡坎坷,世事總不可稱自己心意。跌倒了就因此害怕行走,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停下腳步,甘於著平凡,感嘆著命運。
聆聽著《命運》交響曲。漸入佳境的音樂家卻在醒來時來到一個安靜的世界。後人無法窺探那份痛楚,無法撩開最痛的記憶。縱使將內心的不滿大聲喊出,亦無人會為此流淚。面對著古典鋼琴,黑與白的平淡組合卻愈加刺痛。仇恨無從生起,卻置身一片大霧,在這個時代,僅能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音樂家而活著。
坐著。幼稚的眼淚流完後,站了起來。
一步一步,一瘸一拐地向前走,但確實在前進,終於聽不見了旁人的取笑,可以專心地行走了。愈走愈痛恨逃避,愈走愈嚮往頂峰。想想頂峰閃耀的光輝,想想微不足道的一切,行走的步伐愈加快樂了。一次次跌倒,但立刻地就咬咬牙站了起來,離停下的人愈發地遠了。終於來到了大門前,一下一下,一下一下地重重扣擊著,用力擊打,用力踢著。門開了,沖上前,把命運的喉緊緊扼住,然後向著頂峰,向著有光亮的地方前進著,再也聽不見了旁人的阻攔。
到了視野遼闊的地方,再看看停下來嘆息的人才明白了一切是多麼的值得。在不同的國度,在不同的時代,用同樣震撼的音符結束了演奏。
不知不覺之間,我的眼睛也濕潤了。貝多芬為了生計寫了一首首平均律,無以感嘆命運的不公。靜下來,適應這安靜,適應這挫折。縱使命運不可以被改變,但眼下,命運正在發生。
永遠都要相信你自己,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即使自己迷失在濃霧彌漫的森林,但只要心中有此念,太陽的曙光就會突破濃霧尋找到你。
曾經的迷茫和惆悵已停止,命運正在當下發生,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把握呢?
有幸拜讀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心中感慨萬千,不由地被這些偉人所折服。
眾所敬佩的貝多芬,他的童年是灰暗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像是一場悲慘而又殘暴的斗爭。父親急於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各種暴力迫使他苦練樂器,年少的他還在承受喪母的打擊。
可是,上帝給他的痛苦還沒有停止,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病、耳朵也聽不見了,這對一個音樂狂愛者來說可謂晴天霹靂,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他從未放棄過他的音樂夢想。
人們可以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又可以看出他那悲慘的命運。多次被愛情拒之門外的他又必須承受另一種酸痛。讀到這里,我停住了,一個人在遭受了這么多打擊後,還有信心面對下一天黎明嗎?一個人經歷了這么多次跌倒後,還能有勇氣站起來嗎?然而貝多芬卻憑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走向了成功。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僅降臨在普通人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身上,這些偉人因為戰勝了挫折,所以才能成為永垂不朽的天地英雄!
也許,你現在正埋頭於書本之中為了學習叫苦叫累,也許一些挫折正壓得你喘不過氣來,在堅持與放棄一念之間徘徊,請不要放棄,也許下一刻你就會看到美麗的彩虹,不是說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嗎?是啊!一個滿懷激情與夢想的人,困難壓得倒他嗎?一個有著堅定信念的人,困難壓得倒他嗎?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困難壓得倒他嗎?一個敢於向命運挑戰的人,困難壓得倒他嗎?
貝多芬的成功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實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的話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扼住生命的咽喉」,即使世界不曾給過你快樂,但是如果可以,請給予世界一份快樂。
假期,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貝多芬》,主人公貝多芬全名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鋼琴家,其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英雄》、《命運》、《田園》等。他的作品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讀完這本書,我對貝多芬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覺得貝多芬非常了不起。
貝多芬於1770年出生於波恩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爺爺是一位遠近聞名的低音歌手,他的爸爸鋼琴彈得非常出色,是一位宮廷樂師,正因如此,貝多芬從小就受熏陶,表現出了其卓越的音樂天賦。貝多芬的爸爸非常希望貝多芬將來能成為像莫扎特一樣出色的鋼琴家,所以讓貝多芬從小就開始練琴,盡管家裡並不富裕,但為了給貝多芬創造一個好的條件,咬著牙給他買了一架鋼琴放在家裡,以便讓貝多芬能夠每天練琴。貝多芬在爸爸的引導和支持下,憑著自己的勤學苦練,鋼琴彈得越來越好,偶爾還跟著爸爸一起參加演出,越來越被大家所熟悉。
但不幸的是,貝多芬患了耳疾,到30歲的時候,他就幾乎聽不見任何聲音了。這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實在是一件太可怕不過的事情了,簡直是一種比死亡更恐怖的事。這無疑是等於毀滅了他全部的藝術生命!他心中充滿了痛苦,甚至還想到了死。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想到了他的母親,想到了他未完成的偉大事業,終於,他放棄了「死」這個荒唐的想法,重新振作了起來。盡管貝多芬聽不見了,但是在接下來短短的四、五年時間里,貝多芬繼續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著,寫下了數十首膾炙人口的樂曲。
拜讀完這本書,我被貝多芬這種敢於與命運做斗爭的精神深深地觸動了。我們應該學習貝多芬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不怨天尤人,不被命運所屈服,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勇往超前。
寒假中,我閱讀了羅曼·羅蘭所撰寫的《名人傳》,這本書主要以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這三位偉人的傳記主,共分為三部分,而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便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一位偉大的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一生中創作了無數首至今為止仍被人不斷演湊的作品。
而被譽為樂聖的他雖然有著輝煌的一生,但那些苦難的經歷依然不能被忽視。
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的貝多芬11歲便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1787年又到維也納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802年,首次獲得成功,前途似錦的貝多芬卻突然發現,自己的聽力正在下降,甚至變聾!這對於視音樂為生命的貝多芬來說是多麼的殘酷?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夢想,堅持作曲,最終還是獲得了偉大的成就。
貝多芬的故事也使我連想到了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他們都共同有一個特點令我敬佩,那就是能夠面對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苦難和挫折。
而世間現在像他們一樣的人還有幾個,都是一遇到點困難和挫折便無法堅持下來,被困難打倒卻沒有站起來。沒錯,隨著社會和人類的發展與進步,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對著加大,而這時的我們卻沒法擁有這種面對苦難和挫折不放棄的精神,誰又能獲得成功呢?
從今開始,我們一定要像那些歷史偉人學習,學會面對困哪和挫折,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即使不會是多災多難,但誰的人生又是風平浪靜的呢?所以,我們更應該具有這種精神和毅力!
貝多芬作為一個音樂大師,他需要敏銳的聽覺,但是1796年他還不到30歲,耳朵就開始變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內臟也被劇烈的疼痛所折磨。貝多芬還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斷幻想著幸福,但立刻又幻滅,不得不去承受心靈的痛苦。
而現在的人恐怕想貝多芬這樣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呀,很多社會青年,耳朵不聾,手腳不斷,內臟健康,但卻是在虛度光陰,甚至還學成年人的一些不良行為,廢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大好前途,如果貝多芬沒有殘廢,沒有缺陷,是一個健康的人,那他的一生里肯定有更大的奇跡發生,將會是天才中的天才的。如果那些社會青年有貝多芬一樣的殘疾和缺陷,說不定是自生自滅,自暴自棄,甚至自殺。
貝多芬的堅強與勇敢,讓我非常佩服,不僅是我佩服,相信了解他的人都會贊嘆不已,但是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他的人生呢?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世界上的名人大部分都是經過風吹雨打的,所以說彩虹,經過與雷電的激戰之後才出現,我們也要學習貝多芬的精神,好好學習,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趁著寒假,我讀了羅曼·羅蘭《名人傳》著本名著。裡面講了三個名人的故事,分別是:《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概述的是貝多芬一生的經歷。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父親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貝多芬童年和少年時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貝多芬二十二歲時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接著貝多芬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不過他又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雖然後來受到了世人矚目,但緊接而來的卻是一系列的打擊。他生活貧苦,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完全沒有了聽覺,和人們只能用紙筆交流,面對這些不幸,貝多芬沒有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改變了維也納當時的壞風氣。1827年,貝多芬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音樂中洋溢出來的是一種喜悅,是對美好生活的一鍾嚮往和追求。他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讓世人驚嘆,還有他那種堅強的精神,帶給人的是一種深深的震撼。我不由得想起我自己,相比之下。我現在的生活條件比貝多芬好得多,爸爸媽媽也很愛我,我還能去上學讀書。可我總覺得學習枯燥,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就拿我練字來說吧,從三年級開始,每次要發奮練字,結果總是堅持了一周就不練了。五年了,我的字只有那麼一丁點兒進步,唉!這樣下去如何是好!看完貝多芬的故事,我又一次慚愧自如。
《名人傳》中除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也是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但這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即使自己的命運再如何悲慘,也不要被它打倒。我們只有勇敢面對,才能令自己的生命更加燦爛。
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一七五。年,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但就在貝多芬初嘗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叩門。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楚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的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卜看到了未來的天才的目光:從那日光,人們又可以窺探到他未來的悲劇的命運。之後的歲月里,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種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子一天不如…-天。町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臨的是無可救葯的災難;他渴望痊癒,渴望幸福,他對付未來充滿著希望!那麼想想我們這么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何心裡不裝滿陽光,非要悲觀行事呢?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後的歲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實力,這一點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寫過:「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之外也是道德。道德,對人們來說是多麼重要。它可以挽救一條活生生的生命,當然也可以教育我們助人為樂」!
,
㈦ 貝多芬傳觀後感500字左右就行!急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里,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差了點,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㈧ 復制貝多芬觀後感
復制貝多芬觀後感 (一)
電影開場,隨著貝多芬的那首降B大調大賦格,進入電影故事的敘述。讓我感受深刻,有一種緊張感,貝多芬的音樂是多麼的振奮人心,讓我激動不已。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覺得它就是一部靈魂的樂章,因為貝多芬的音樂實在是太棒了,跟他這個古怪的人一點都不一樣。
在《復制貝多芬》中這部電影中,對貝多芬的古典音樂進行了大量運用,確確實實地讓人從精神上去領悟貝多芬,領悟靈魂的跌宕所產生的藝術,給我一種震撼。
影片開頭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滿象徵與藝術感的畫面詮釋了音樂。暗藍的畫面里,奔跑的少年與不斷掠過的面孔進入視野,女主角安娜的腦海里開始浮現貝多芬死前開創的賦格曲。
沒有音樂,只有依次出現的女人,男人,馬車,鄉間小路,馬車內部的人們,和各式各樣的音響。這一切就像樂隊演奏前每個聲部的調音準備。
安娜對面坐著一個中年女人,一個老女人,和一個女人懷里的嬰兒。這三個人就像一個主題——女人的三個階段。對應這個主題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獨奏,也是整個賦格曲的主題——生命、時間、靈魂、上帝所賦予和收回的一切。
這時,畫面切到一個拉小提琴的放養男孩。小提琴聲立即響起,鏡頭接著掠過安娜身邊的男子。這時,出現了與女人的對立面——男人。尖銳的小提琴插入和緩的中提琴,男性的進入象徵著賦格曲中的對題。然後鏡頭掠過車輪,樹杈,有著木質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隊伍。鏡頭掠過田間,掠過疾馳的道路,掠過隱約的合唱聲。安娜沉浸在音樂里,不同的面孔穿插著飛逝的景色,聲部在追逐、遁走,主題和對題在各個聲部輪流出現,此時的畫面已然是為了音樂而存在。
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貝多芬的音樂貫穿影片始終。這音樂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貝多芬的傳奇,也在演員之間、觀眾與影片之間形成一架通往靈魂深處的橋梁。安妮在看手稿時揮動的手指和貝多芬作曲時揮舞的雙臂,背景響起第九交響曲的樂聲,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間達到了靈魂的交融。
整個影片的高潮,是長達十分鍾的第九交響曲,閉上眼睛感受音樂的力量,令人熱淚盈眶。
從這部電影中,我也看出了這樣一位貝多芬:他對身邊的人嘲弄,挖苦,毫不在意。當安娜因為說錯一句話而向貝多芬道歉的時候,他咆哮到,不要道歉,反擊!對他的`侄子,他卻相當溺愛,他苦心栽培自己的侄子,希望將侄子培養成音樂家。
正是貝多芬的這種無情的嘲笑權貴,抗爭命運,全然心中沒有世俗的性情,才讓他的音樂,打破規範文雅之限制,與任何人都截然不同,他的靈魂喧囂在他的音樂之中。激情和思想的迸發,讓我贊嘆不已。
而且,從電影的另一幕中,他毫不留情的打碎安娜的情人所設計的大橋模型,對安娜說道:「這是完全沒有靈魂的作品,我這么做是在幫他」中,也可以窺見貝多芬的藝術觀。正是因為他在他的音樂中傾注了靈魂,所以他的音樂才能持久的閃耀光輝。並且,我覺得他是用心用思想在創作音樂,所以他才能夠創造出如此驚世作品。
以上是感受貝多芬,其實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貝多芬,以及他的古典音樂,還可以看見影片中一些角色的精神品質。安娜給我的感觸最深刻,她為了完成自己的的夢想,能夠堅持下去,和音樂大師學習,並且逐步成長。我覺得她堅韌的精神值得學習。
復制貝多芬觀後感 (二)
我們一直按照一條原本就存在於那裡的線條,奔跑。跑得越快,靈魂落的越遠。我們想要改變一些什麼,卻感到孤單、無助、失落。我們說,我做不到。當我們想要脫離既定劇本或跳開思考的舊軌跡時,有一點像是自己溺水卻想拉自己頭發上岸,是一樣困難的。李欣頻的方法之一是,假想自己的腦殼如果換進了別人的腦,他會怎樣思考我的人生?會怎樣應用我現有的資源,發揮出我自己沒發覺的潛能?
在讀了李欣頻的推薦後,開始看《復制貝多芬》。在此之前,聽過很多次貝多芬的音樂。只是當音樂而聽。聽聽就過的那種音樂。導演在電影當中安排了足足10分鍾來重現第九交響曲的首演。我不是音樂家。我不懂這些眾多錯落有致的音符。我只是學著別人的模樣,閉上眼睛。想像自己的腦,就是貝多芬的那顆。感覺這么多的音符是怎麼升起、怎麼組合、怎麼演奏,他的情緒又是怎樣的起伏。細膩的感覺那些上帝的語言。然後,眼睛潮濕了。那種感動,震撼,找不到一個詞可以清晰具體的去形容。
原來,我可以懂的。可以被吸引的。當然,也是可以突破與改變的。安娜最初打動貝多芬的是,她修改了他的樂譜。她說,那是他原本的意思。她只是幫他做了。復制。進入。或者,這是我們離開既定劇本的最佳途徑。住進你所希望成為的偶像腦殼里。看看他們的行為及思考模式。
在這部影片中,主人公不斷提到「key」。就像我們人生的基調。考上大學才行。有錢才好。這樣那樣才是人生。貝多芬告訴安娜,放棄調子,放棄有頭有尾的概念,讓音樂自己活出來,不要擺出嚴謹的規則,這會擋住音樂的流動與呼吸。貝多芬是上帝做親近的夥伴,或者,他本身就是上帝。上帝只是借用他的手來譜寫這些語言。這是他與上帝的對話,自然流淌,毫無修飾。
㈨ 讀《貝多芬》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讀《貝多芬》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讀了課外讀物中的貝多芬與第九交響曲後,感觸很深。貝多芬沒有很好的天賦,不像莫扎特和舒伯特那樣是天才,他是靠勤奮奮創作了第三交響曲到〈第九交響曲〉。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又是幸運的。他從小就非常酷愛音樂,很有音樂天賦,但不幸的是,他26歲患了耳疾,致使雙耳失聰,但他仍然堅持創作,也正是音樂挽救了這位偉大生命。當他完成〈第九交響曲〉前五六年,他的身體狀況和經濟條件越來越差,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時期。但是就是這們一個人,卻創造了奇跡,創造了普通人不能創造的奇跡銷悉,這要比普通人付出多少倍才行啊!
從貝多芬身上,我看到了只要有決心、耐心和衡心,再加上一些靈感,就可以創造自己的奇跡。我們生活中有的人很有天賦,但是卻不努力,卻無所事事。同學們,我們的天賦和條件比貝多芬要好得多,只要努力也一定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讓我們努力來創造自己的奇跡吧!
悠遠空靈,使人陶醉。於是,貝多芬走進了我的生活……人不可貌相。當你翻開《名人傳》第一部分,一段生動細膩的外貌描寫開啟全文:他矮小粗壯,一副運動員的結實骨架。一張土紅色的寬臉龐……他額頭突起,寬大。
頭發烏黑,極為濃密……雙眼閃爍著一種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為之震撼;但大多數的人會弄錯其細微差異。貝多芬沒有出色的外貌,但擁有更出色的才能,那顆堅持不懈心造就了他。出身只是幌子。貝多芬之父是個無才華而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傭,系一廚師的女兒。
過於簡陋的過去,並沒有泯滅了他拼搏奮斗的信心,厄運涌來,一次次面對中他在成長。熱愛生活,嚮往未來。貝多芬是親近自然的人,多少名篇來源於自然,一點點積累著他的情感,抒寫著他的心聲,傳載著美好與樂觀。革命爆發了,它占據了他的心,強熱的愛國情沖擊著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靈感由之而來。
幸運之神往往是丟三落四的。是啊,在事業上貝多芬是佼佼者,但他在情感上,像大多數的名人一樣,是失敗者。他對他的兄弟去世留下的兒子傾注了大量心血,給他的信明確體現出:我親愛的兒子!——什麼也別說了,——到我的懷中來吧,你將聽不到一句惡言惡語……即使不是親兒子,貝多芬仍懷著父親對兒子的心,可惜的是這嫌前位侄子的所作所為不配得到他的信賴。侄子卻說出這么一句話:我變得更壞了,因為我伯父要我上進。
而在貝多芬臨死前,被伯父疼愛的侄子始終沒有在其身邊。風吹浪漲,遭遇變故。據眾人所知,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不幸是失聰——二十多歲金子般的年齡,也是音樂事業的重要階段,他,竟然失聰了。起初他並未放心上,後來情況變糟了,敏感倔強的貝多芬,徹底負傷。
他有很久不敢見人,恐懼、無助、苦悶……都向他襲來,怎麼辦?我的命運如此了嗎?不,我決不認命。貝多芬在孤獨時學會坦然、堅強。貝多芬是一時代代表之一,他的人生路又何嘗不是最有力的音符,最真實的音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輝煌的背後是痛苦,是掙扎吧!
貝多芬的一生是動盪而充滿艱辛的。童年的他就被酗酒的父親逼著學音樂,希望貝多芬能夠成為莫扎特一般的神童,這差一點就扼殺了他對音樂的「好感」;少年時代,貝多芬又要為生計發愁,不得不過早地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不久又失去了她最愛的母親;到了青年,他的戀愛旅途也不能進他的意,失去了心愛姑娘的同時,又深受病痛的折磨……命運似乎特別喜歡捉弄他。虧者乎肉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掙扎,讓貝多芬飽受苦痛的摧殘,但也因為這樣,貝多芬譜寫出了屬於自己的樂章,鑄就了他剛強堅毅的品格。
「身材矮胖,脖子粗壯,一副運動員的架勢,紅磚色的寬大臉龐,濃密的深黑色頭發亂蓬蓬地豎著,似乎從未梳理過。」這就是貝多芬,當我看到這樣的描寫的時候,腦海中立刻閃現出了一個邋遢的瘋子形象。然而,讓我印象更為深刻的,是他的眼睛。不論是在書中還是在那副著名的畫像上,他的眼睛都顯得那樣炯炯有神,似乎閃爍著野性的光芒,燃燒著一種奇異的力量。他的眼睛裡飽含著對窮人的同情,對幸福的渴望,對庸俗之人的強烈鄙視……他將視角投向社會底層的人民,為世界帶來《歡樂頌》;他把溫柔的目光給予藝術,時刻展現著對音樂的痴迷;他向那些統治者投去不屑的眼光,從不向他們彎下自己的腰……貝多芬的眼睛閃爍著常人所沒有的靈性,映射出他堅毅而又高潔的偉大光芒!
在我看來,貝多芬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身上,總有一種堅忍,總有一種力量,激勵著人們不斷前行。他是一位音樂家。更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雖然他的人生充滿了艱辛與無奈,雖然他總會因每一步的沖突而弄得遍體鱗傷,但是,他沒有躊躇不前,反而「仰頭向前,沖擊在敵人的視線里」。正如他所信仰的:「抵抗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
世界沒有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貝多芬奏響了自己人生的樂章,用他的每一個音符激勵著人們不斷前進。貝多芬給予了我精神力量,讓我學會堅強,學會勇敢自信地面對人生。他的那份堅毅,那份無私,以及他敢於向命運挑戰的勇氣,都將成為我今後人生中的一筆財富,一種力量。
《貝多芬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名人傳》中的一部傳記。它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部傳記中,羅曼??羅蘭著力刻畫了貝多芬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從貝多芬身上,我們能學到了許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里,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一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只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努力向前。同時,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上述就是我們為大家精心准備的貝多芬傳讀書心得。
十一假期,我讀了《樂聖貝多芬》這本書。
貝多芬被稱為樂聖,而他的一生卻並不快樂,卻是悲慘:生活窮困,病魔困擾,骨肉至親的捉弄,甚至「音樂的生命」的耳朵也失去了聽覺。一生受盡折磨,最後孤獨中死去。
未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貝多芬的了解只是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作為一代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音樂家,他留給世人的作品像《獻給愛麗絲》、《月光》、《命運》等,二百多年的今天依然是經典。
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貝多芬有了更多的欽佩。
貝多芬在與他最愛的琪蓮泰斷了關系,兩個弟弟在背後不斷搗蛋,還要承受腸胃病、耳病等多種疾病的煎熬。
後來,他的朋友修密德博士讓貝多芬到幽靜的鄉間靜養,雖然眼前的景色非常幽美,地方也那麼幽靜,貝多芬仍然提不起勁兒。每當他側著耳朵仔細聽卻也只能聽到討厭的耳鳴。他感覺到有一隻漆黑的可怕的死亡之手,在他的面前威脅著。於是,他在桌子旁坐下開始寫遺書……
寫好遺書的貝多芬,在心靈深處有一個聲音響起:音樂在那裡等著我呢!等到我不能再寫樂譜的時間,再死也不遲吧!於是音樂,重新燃起了他生的意志。
面對了這么多的不幸,貝多芬有過迷茫,最後依然走出陰暗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只有活著,總會發出自己的光芒。
近期,看到了幾起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而原因僅僅是因為老師批評了而已,年輕的生命竟然脆弱的不堪承受一丁點的不如意。我不禁想到那些輕易放棄年輕生命的學生說:「你們跳樓了,但你們的父母得有多傷心,生活本就坎坷,命運有峰迴路轉,為何不讓自己強大起來呢?貝多芬一生遭遇諸多坎坷,都能堅持自己的音樂之路,艱難中活下去。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一定要珍愛生命,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好好學習,成為社會中有用的人,奏響自己的命運之歌。
作文它們見到了我們,熱情的與我們打招呼,可唯一不足的是,這兒沒有樹,只有大街小巷!那一匹匹馬,就像活了似的,不停的奔跑著,追逐著。他們也在爭先恐後的飛到北京看2008年奧運呢。可是有一件事,卻改變了我對她的看法,化解了我們心中的冰?還好,老媽沒再追問下去。
他和其他人的溝通只能靠筆談。到了1822年,貝多芬主動要求指揮《費德里奧》,可綵排時他顯然已聽不見舞台上的歌唱聲了。他指揮的速度大大減慢,而演員則徑自向前趕,然後便是一陣大亂。貝多芬迷惑不安,當他知道自己無法指揮後一口氣跑回了家,難過不已,竟像一個孩子一樣哭了起來。他的內心受到了打擊。晚飯後他哀求朋友陪他去看耳科醫生,「他至死也抹不掉11月這天可怕的一幕留給他的可怕印象」。
可兩年後,他戰勝了困難,又一次指揮了《合唱交響樂》。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當演出結束後,台下掌聲雷動,貝多芬卻一點也聽不見。直到一個女演員拉起他的手,請他轉過身來面對觀眾時,他突然看見所有人都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全場起立,這才明白過來。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憑借這種超人的毅力克服了耳聾的困難,屹立於世界音樂之林。一個耳聾的人都能成為最偉大的音樂家,我們為什麼不能借鑒這種精神,克服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呢?畢竟比起貝多芬來,我們的困難就顯得太微不足道了。
我要學會貝多芬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努力面對生命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關,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曾看見過貝多芬的畫像:一個碩大的腦袋;獅鬃似的頭發;鷹般銳利的目光和剛毅的嘴唇。整個面部表情勇猛而不馴。
讀《貝多芬》後,我才發現他的性格比那幅畫像要復雜的多!可以說是哲人、英雄和狂人的混合體。說貝多芬像個哲學家,是指他的思想和反映思想的動作之博大為任何音樂家所無法比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被它屈服!」僅此一語,足以道出這位被稱為「波斯英雄」的偉大作曲家的英雄個性。同時,貝多芬的行為又像一個狂人。他常常憤怒地撕碎琴譜,用拳頭砸鋼琴,或不間斷地彈琴,直到手指發燙又打盆冷水來泡,水沿著地縫流到樓下,激怒了別人又與別人大吵大鬧。
真是不可思議,「音樂」和「聾子」竟然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上,真是個罕見的奇跡,這是因為這個人擁有一種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書中這種激勵人的精神面貌常常牽動著我的內心深處,我忍不住要反思自己。
「星辰燦爛和天空在我們頭上,道德的法則在我們心裡。」這,是偉大思想家康德的格言;這,也是偉大音樂家貝多芬一生的信念。正是守著這樣的信念,貝多芬把自己的靈魂系在了廣闊的宇宙和永恆的道德之上,從而戰勝了世俗、戰勝了自我、戰勝了命運。
貝多芬——一個音樂殿堂中的聖靈——一個不朽的魂!它似乎在無形中鞭策著我……我也將因此而不斷努力、拼搏、勇往直前!
今天,我讀了《貝多芬》這篇文章。我覺得文章主要講了貝多芬具有音樂血統,從小就接受音樂教育,這為他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礎,他雖遭到諸多不幸與痛苦,可是他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終成了一代音樂主帥的故事。
貝多芬的音樂與精神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貝多芬,這樣的一個音樂界的巨人,值得人們永遠敬仰。
讀了這個故事,我在佩服貝多芬的同時也不禁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我實在不會吃苦,一遇到一丁點的小困難、小挫折就整天叫苦,怨天怨地。學習上也是,一旦有什麼難題啊,我就打退堂鼓,不去研究了。跟貝多芬比起來,我實在是慚愧啊!貝多芬這種不畏艱難,努力向上的精神真值得我學習。從現在開始,我也得不斷磨練自己克服困難的意志,讓自己不斷強大起來。
【名人傳】之貝多芬傳是我反復讀的書,它的作者是羅曼羅蘭。
這本書講述了三位巨人的一生的事跡,值得我們去細細咀嚼。這本書中描述了貝多芬的悲壯人生:貝多芬的童年並不快樂,父親為了開拓他的音樂天賦,將她整日與洋琴關在房中,但他不致永遠討厭這一藝術總算是萬幸了,但他的父親不得不使用暴力來迫使貝多芬學習。因為他學有所成,甚至把他當做神童一般四處炫耀。少年時代的他就得操行經濟問題,打算如何爭取每日的麵包,那是來得過早的重任。
十七歲,他做了一家之主,附著兩個兄弟的教育責任;他不得不羞慚地要求父親退休,因為他酗酒,不能主持門戶:人家恐怕他浪費。把養老俸交給兒子收領。中年時期的他不幸的失去了聽力,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雖然他的脾氣應此變得暴躁,但他卻化悲傷為動力,將一腔熱血化為音符,寫出一首首愛國之歌。
讀完這篇文章使我明白,我們要學習貝多芬的精神嗎,化悲痛為力量,讓磨難成為前進路上的墊腳石。
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被稱為樂聖。征服過維也納。26歲的樂聖不幸患了耳疾。
貝多芬是一個自然的好號者,6歲就可以上台演出,拜訪過莫扎特。26歲卻耳疾,但他戰勝自己,創作了許多名曲。
這個假期我本不想讀書,可是當我一讀開《貝多芬傳》就被他深深的吸引住了,恨不得一口氣讀完。
貝多芬真堅強,他以頑強的毅力,戰勝疾病,創作了好多的名曲,沒有誰可以替代他在樂壇的地位。貝多芬真偉大!
近日,我讀了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其中的【貝多芬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貝多芬在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波思。童年時喪母,父親嗜酒如命,使他不得不擔任起一家之長。後來,他來到了維也納,開始了音樂生涯。然而,命運不斷地捉弄人,三次婚姻失敗和自己的耳朵失聰,侄子的叛逆將他摧入了低谷,但他依然熱衷於自己的事業,於1827年3月26日離開了人世。
玖完【貝多芬傳】,他的悲慘命運讓人憐憫和同情。同時,他的堅強意志,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一精一神更讓人震撼!第二次失戀的時候,他激昂地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可能讓我屈服。」使我滿腔的熱血都為之澎湃,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巨人,感到一股能壓倒一切的力量,一股勇者無懼的一精一神力量。當他在音樂上找到心靈的一方棲居之地時,命運之神的魔爪又再次抓住他,奪走了他的聽力,但他不肯屈服,寫出了清純如花的【第四交響樂】。之後,經濟的困攏、侄子的叛逆,病情的加重又接踵而至,即便在這痛苦的深淵中,他依然歌頌著「歡樂」,創作了偉大而神聖的【歡樂頌】,正如他所說:「我是替一人類釀造醇醪的酒神。是我給人以一精一神上至高的狂一熱。」是的,即使是最沉重的打擊,也不能打碎他為人們創造快樂,帶來勇氣的決心,也不能消滅他對自己事業的熱一愛一。這鋼鐵般的意志將永遠長存。
這本書使我想起了發生在幾年前的一件事。某市某縣的一所中學。在高考前夕,一位高三學生,在深夜跳樓自一殺。經調查,這名學生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成績在校里數一數二。但是,幾次模擬考試卻讓他很不滿意。家庭的貧寒,父母的期望,成績的退步使他再也受不了了,選擇了自一殺。他的命運也是曲折的、坎坷的,但他卻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如果他也像貝多芬一樣樂觀、積極,生命也許會因此綻放光,變得更美麗。
惟其痛苦,才有歡樂。願大家做一名「貝多芬式」的人,勇敢地抨擊困難,歡樂地面對世界。
今天,我讀了一 篇文章題目叫《與命運抗爭的貝多芬》。
這個故事主要講:貝多芬受了父親的影響,小時候就表現出極強的音樂天賦,4歲的時候父親就教他鋼琴和小提琴,無論嚴寒還是酷暑,他從來都沒有停過。
後來,貝多芬來到維也納學習作曲。正當他准備在音樂的世界裡一展拳腳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的聽力出現了問題,慢慢的還更加嚴重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貝多芬也消沉過,但是對音樂的嚮往與追求,給了他與命運抗爭的勇氣。
1824年,他在維也納進行了《合唱交響曲》的首演,到演出結束的時候他都還沒有停下來,直到一位女歌唱家拉了拉他的衣角,他才知道演出結束了。
讀了這 篇文章,使我懂得了:貝多芬面對命運的捉弄,沒有消沉,而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與之抗爭。這不像如今的我們,一遇到問題就只知道退縮。
我一定會改正這個缺點的!
今年寒假,我閱讀了《貝多芬傳》這本書,其中貝多芬留給了我深刻的印象——
貝多芬五短身材,脖子粗壯,有著運動員般的體格。他那一張開闊的臉上,面色紅潤,唯有到了晚年,才變成病態的暗黃色。他前額突出,輪廓堅硬。他的目光是他態度的表現。他的一生就像狂風暴雨的一天——開始,是風輕雲淡的早晨,然後有幾絲微風掃過。不過靜止的空氣中早已醞釀了一種隱秘的威脅,一種沉重的感覺。突然,大片陰雲飄來,雷聲轟鳴著滾過……
我最欣賞的,是貝多芬面對死亡的坦然和樂觀。在等待第四次手術的過程中,他躺在病床上安詳地寫道:「我一點也不著急,我想,所有的病痛都會隨之帶來一些好處。」
是啊,在邪惡與美德永無止境的戰爭中,當我們精疲力竭的時候,要是我們能浸潤在貝多芬這種意志和信仰的海洋里,該是一種怎樣的享受啊!我們應該學習他身上的那一種勇敢,那一種斗爭的幸福,一種視死如歸的坦盪,一種感受到上帝與其同在的偉大力量。我們要在與自然界交融的時時刻刻,都能吮吸來自大自然的力量。
也許有時,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感到被上帝剝奪了一切,甚至於快樂。然而,我們要像貝多芬一樣,自己創造快樂來普惠這個世界,永遠記住貝多芬的這句豪言壯語吧,它可以成為我們適用一生的座右銘——
「唯其痛苦,才有歡樂!」
跟隨羅曼*羅蘭的腳步,懷著一顆高瞻的心去拜讀貝多芬的一生。我悄然合上書時,我猛然發現我們往往只被他創造的輝煌所吸引,對於貝多芬的細致的一生,我們還是一知半解。
作為一個名人,貝多芬一直不被人了解,因此他從來都不能訴說自己的苦難。
貝多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一生都背負著無數的壓力——社會輿論,家庭,健康。重重疊出。他生活在成功與苦難交織的世界中。由於不幸的耳聾,他很難與別人交流,當然他也不想與別人交流。他既高傲又孤僻,永遠的寂靜既使他安靜又使他煩躁。因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音樂中去,年輕時,他是有多高的熱情,在他的作品透露著生命的新鮮與狂熱,似乎這就是他的語言。他似乎已經迎來了成功,然而接踵而來的卻是災難。更多的疾病,無窮無盡地折磨著他。盡管是這樣,他仍舊大膽放誕,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的感言,蔑視世俗。晚年的他一貧如洗,不斷舉辦音樂會帶來了聲譽卻沒有帶來金錢。就是這時他完成了歡樂頌的作曲。
羅曼羅蘭用一句話總結了貝多芬的一生:有痛苦換來歡樂。
當我們去傾聽貝多芬的名曲時,你會看到一個真實的貝多芬展現在你的面前:他已經將自己精神和血肉熔進了音樂中。當我們聽到《第五交響曲》時,你會覺得裡面的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並抗擊著;也恰如《英雄交響曲》所傾訴的,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靜如水的早晨,但轉眼間就有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充滿可怕的靜默,黃昏降臨,雷雨經過醞釀,然後是沉重的雲蓄滿閃電
,夾帶著暴風雨。又突然,風狂驟雨之際,黑暗裂了縫白日的明媚又還給了大家。
貝多芬的一生就是這樣的,他一直被捲入激情與哀傷的漩渦。在生命落幕時,他還幽默地說:「看啊,喜劇收場了。」
貝多芬的一生也正應了一句話:痛苦與歡樂是共存的。
水,普普通通,唾手可得。我每天都在和水打交道:早上起床喝一杯,上學之前帶一杯,放學回家喝一杯,下午上學再帶一杯,晚上回來又要喝水。可以說,水是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的生命之源。可在這以前,我並不這樣認為。雖是常常喝水、用水,但並沒有感到它的珍貴。
一個星期五的下午,我剛放學,回家把書包往床上一扔,把汗淋淋的臟衣服往沙發上一脫,闖進衛生間沖了個澡,換了衣服,喝了滿滿一大杯涼開水,就拿起射水槍,急急忙忙地向門外沖去。剛下樓梯,就碰上了剛剛下班的爸爸。爸爸問我:「這么急急忙忙要到哪兒去?」我支支吾吾地說:「去和朋友打水仗。」爸爸生氣地說:「這么大了,還玩這么幼稚的游戲!」我說:「那又有什麼?我們又不是干什麼壞事!」爸爸說:「你先回家看看,保准浴室的水龍頭又沒關。」我一伸舌頭,急忙回家,一看,水龍頭果然沒關。我關好水龍頭,正要出門,爸爸說:「你先別走,我看得給你好好上堂課了。」我極不情願的坐在爸爸的面前,給他倒了一杯水,等待著他的「教訓」。
爸爸給我講的是一個關於水的故事:一次,三個地質隊員乘坐一輛越野車在沙漠中勘查,一連好多日過去了,他們發現汽車的水箱里沒有了水。汽車沒有水就不能前行。他們把車上所剩不多的水全部倒進水箱。沒走多遠,水箱又沒水了。沒辦法,為了能盡快走出沙漠,他們把每人水壺里僅剩的一點救命水又都倒了進去。可沒走多遠,水箱又幹了。無奈,他們把三個人的小便收集起來,倒進水箱。可沒有水喝,哪裡來的小便?汽車拋錨了。後來,當地質隊派人找到他們時,他們全部犧牲了。犧牲時,他們個個嘴唇乾裂,嘴巴張得大大的,好像在不停地說:「水,水,水……」。從他們留下的遺書中,得知他們是因乾渴而死。而汽車的水箱有一個小洞。
聽完這個故事,我好久沒有說話。我從爸爸那嚴肅的臉上,知道了他要告訴我的是什麼。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懂得了水的珍貴,懂得了再多的水也經不住那個漏水的小洞,何況,我們的水資源是十分有限的。我們人類不能自斷水源、自絕後路,要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也是為了我們自己。我為我能擁有這珍貴的生命之水而感到幸福!
……
㈩ 誰給我篇電影貝多芬傳的觀後感啊
舉凡名人的傳記影片大多不脫事無巨細地羅列人生經歷的窠臼:單線程地描述諸如早聰早慧的成長煩惱,一波三折的事業成敗,花團錦簇的情感經歷以及命運多舛的個人傳奇.......凡次種種如同一份參加招聘的個人履歷,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誌銘,對於籍此緬懷膜拜抑或八卦獵奇的觀眾們來說,看多了未免起膩,嘴裡淡出鳥來。於是,根據"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當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識形態的闡釋)被反復重復以至於觀眾大量流失票房業績慘淡之後,窮則思變的電影人學會了"歪解""曲解""反解"這些出奇制勝的法寶從而中咸魚翻身。近在內地,有諸如霸佔內地電視時段多年,流毒甚廣的"戲說某某"系列。遠到好萊塢,就有這一部對貝多芬的生平做大膽猜想,試圖解開貝多芬生平一大謎團的"永恆的愛人"。
說起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親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現在咱們的小學課本里。不過最突出表現其價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課"。每次學校發起活動,號召向張海迪學習的時候,貝多芬必定會被拿來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還有另一位大叔"奧斯特羅夫斯基"。這兩位"身殘志堅"派的左右護法,經過思想老師人肉大喇叭長期的宣傳教育,久而久之對我形成一種誤導,那就是他們身上摒棄了人性上一切缺點弱點,由特殊材料製成,生來是為實現崇高的理想而活著。如同最高指示教導我們的,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連貝多芬終生未娶,都被主流意識形態拔高到"為音樂保持了童貞"的地步。這不禁讓我這個每晚放學路上只琢磨今天餐桌上有什麼好菜的追求"低級趣味的人",對貝多芬這尊不食人間煙火的樂聖敬而遠之。可是這一印象,很快在某個暑假被一本叫《讀者文摘》的雜志打破了。對這本雜志,相信當年的文學青年們都不陌生,這是一本銷量堪比《故事會》格調類似於今天的《萬象》的雜志,一般以思考思考人生探討探討理想,搞搞小布爾喬亞小情小調為主,是當年小資文青預備役的閱讀寶典和時尚符號。頗像今天的張愛玲春上村樹或是一個禮拜一定要去一次星巴克。跟風就要跟的有格調,至少當時讀《讀者文摘》算是有格調的。於是放假也別閑著,要鞭策自己上進做個"脫離低級趣味的"合格的文學青年。終於在某一期的《讀者文摘》扉頁上,在這個通常掛滿名人名言的版面上,我與貝多芬的三封情書《致永恆的愛人》不期而遇。"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你當感受痛苦了---唉,凡我住的地方,願你也同我在一起,我將設法使我能和你共同生活,當你不在我的面前,我度了何等的一種生活!!---我到處為人們的善意所追隨,自己覺得不配有此,也不願有此,而人對人的謙卑,使我心痛,當我在宇宙的總體中視察我自己是什麼,而世人所稱為最偉大的人物又是什麼,當我想起你也許星期六日才接到我的第一次消息,我哭起來了---你固然也有愛情,但我對你的愛情更加濃厚---在我的面前決不要把你自己隱藏起來---祝你夜安---我必須去睡。唉,上帝呀—我們相距這樣近!又這樣遠!我們的愛情豈不是一種真正的空中樓閣---可是他也和天一樣穩固的。"當這樣飽蓄激情,激揚愛意的文字大面積向我襲來時,我被震得瞠目結舌。這就是那個印象中冷峻而狂暴的貝多芬嗎,這就是"把童貞獻給音樂""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斗"的貝多芬嗎?"當我晚上睡在床上之時,我的思緒都奔向你,我永遠的愛人。有人快樂,有人哀傷,等命運之神垂聽我們的話語再靜待結果吧,只有全然跟你生活,我才能活下去,否則,寧可不要活。是的,我們非如此不可。""我們的愛情除掉經過犧牲與不求全外,安能有其他方法使之實現,你不完全是我的,我不完全是你的,此事你安能加以改變。---天呀,你試看一看美麗的自然;對於那必然的事件要放寬心些---愛情要求一切的一切,這完全是對的,我對於你,和你對於我都是如此---我必須為我和你而生存......"這些靈魂的不安,情感的焦灼,也是那個以音樂為使命心無旁騖的貝多芬嗎?鑒於此前,我對情書的認識只限於徐志摩《愛眉小札》里"愛你的摩摩"以及瓊瑤阿姨的"好痛苦好惆悵",陡然見識這樣大氣磅礴具有宗教美感的情書,頓時自慚形穢起來,這才是追女孩的高手啊。這讓我對他的好感陡增,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我開始慢慢接觸他的音樂作品和傳記,以及反應他生平的各種電影作品。而動力,就是他這三封《致永恆的愛人》的情書。
究竟誰是這位"永恆的愛人",誰曾經如此被貝多芬熱烈而崇高地愛過,時至今日還是個未解之謎。無數的學者對此發表過看法,意見都不能統一。就因為學術界對此眾說紛紜,所以影片《不朽的愛人》劍走偏鋒,以此為線索,還是比較冒險的。而精彩的看點,也就在本片如何尋找這位"不朽的愛人"又如何自圓其說上。
影片以貝多芬的葬禮開始,他的學生申德勒陪他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在整理他遺物的時候,申德勒發現了三封他寫給"不朽的愛人"的情書,根據貝多芬的遺囑,他的財產也遺贈給這位神秘的女士。為了執行先師的遺願,申德勒踏上了尋蹤之旅。
I."當我到達那寒冷和最危險的頂點時,我的心如同夜間的花朵把自己關上"---貝多芬與茱莉亞
影片:申德勒拜訪的第一站,是維也納的茱莉亞.琪夏爾蒂伯爵夫人。當年正值二八年華的茱莉亞,從義大利趕到維也納的表姐家,去聽仰慕已久的貝多芬的演奏會。大廳里有位年輕俊朗的男子正在彈奏《悲愴奏鳴曲》,茱莉亞因為遲到只能在休息室等候。正當她百無聊賴之際,一個四肢粗短,相貌古怪的男人突然從沙發後面冒出來,對演奏者的技巧大加鞭笞。這次邂逅促成了貝多芬當上茱莉亞的鋼琴老師,兩人由此迅速墮入愛河。正當兩情相悅的蜜運期還在膠著時,茱莉亞的父親收到了來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也就是在彈奏《悲愴奏鳴曲》是被貝多芬惡批的那位帥哥。茱莉亞向父親表示自己心有所屬,希望嫁給貝多芬。父親不得不向女兒坦言,社會上對貝多芬已經耳聾的言傳聲囂塵上,要繼續兩人的關系必須對貝多芬進行一下考驗。於是,以測試新鋼琴為名,貝多芬被叫到府上。在空無一人的大廳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從指間流淌下來,他俯下身把耳朵貼在琴鍵上感受著音樂的流動。而在隔壁通過窺視孔觀察這一切的茱莉亞也被這一幕打動了,茱莉亞悄悄走到他身邊把手搭在他肩頭,說父親會答應他的求婚。剛剛還沉浸在音樂中的貝多芬,此刻暴怒了。對桀驁的貝多芬來說,這種試探是一種侮辱,是對他感情的一種掠奪。他憤然離去,而黯然神傷的茱莉亞最後還是嫁給了那個三流的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當申德勒拿出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後,茱莉亞唏噓不已,但她肯定自己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
史實:貝多芬與茱莉亞的初次相遇,是否如白瑞德與郝思嘉式充滿戲劇性的,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歷史上茱莉亞對貝多芬的愛情,絕沒有影片中這樣羅曼蒂克。兩人相識於1800年,旋即墮入愛河。1801年,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威格勒說她是"一位可愛迷人的女郎,她愛我,我也愛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我覺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他對這段感情的前途也心存疑慮"不幸的是,她不屬於我這個階級。"果不其然,茱莉亞的感情迅速冷淡下來,把熱情轉向了一位不入流的貴族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失聰加失戀的雙重打擊,使貝多芬陷入絕境。在茱莉亞與伯爵熱戀的1802年,貝多芬試圖自殺,並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你們這般人,把我當作或讓人把我看做心懷怨恨的,瘋狂的,或憤世嫉俗的,他們真是侮蔑了我!你們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隱由!"。所幸的是,這種身心兩方面交織的絕望和痛苦並沒有把他擊垮,正如遺囑所說"是藝術!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至於茱莉亞是否看到過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在她晚年曾深情款款地回憶起他"非常醜陋,但又十分高貴,擁有優雅的情感和修養。"至於這首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的確是貝多芬題獻給茱莉亞的。當時其實叫做"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後因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布把第一樂章的音樂比做瑞士盧塞恩湖上的夜色,於是聰明的出版商就把《月光》作為這首曲子的標題流傳至今。這首作品以愛情安撫焦慮不安的靈魂,如水般的柔情可以想見當時的貝多芬是如此熱戀茱莉亞。但隨之而來的痛苦和絕望把貝多芬推向了與外界隔絕的幽谷。他把自己的心靈關上,幽閉到自我的世界裡,只用音樂跟外界交流。
II."在嘴唇和聲音之間,某種東西在垂死掙扎"---貝多芬與安娜
影片:申德勒通過茱莉亞的指點,來到了中歐。茱莉亞認為這位"不朽愛人"是匈牙利的女伯爵安娜。他們相識於一場糟糕的音樂會。當時貝多芬由於耳聾,把一場音樂會指揮得七零八落。在眾人的嘲笑譏諷聲中,安娜勇敢地走上前去攙扶他走出大廳。在那一刻,兩個心靈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獨居的女伯爵帶著三個孩子居住在維也納,而拿破崙征服歐洲的鐵蹄踏碎了他們安寧的生活,戰爭又奪取了她小兒子的生命。對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貝多芬送上了自己的音樂,他說"讓我們以音樂來表達吧"。戰後貝多芬和安娜還有她的兩個女兒住在了一個庄園。安娜對申德勒表示,與貝多芬同住的一年是兩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因為他們相互依戀,如膠似漆。貝多芬稱女伯爵為"懺悔之神",對她無所不談。當申德勒慶幸自己找到了"不朽愛人",決定把三封信教給安娜時,安娜拒絕了他。安娜自認自己絕不是這位神秘的愛人,因為她知道在貝多芬內心一直有一個隱秘的愛人。於是申德勒再次踏上旅途。
史實:這位安娜的原型是匈牙利貴族約瑟芬.馮.布朗斯維克女伯爵,她與貝多芬的感情開始於1804年。當時她是位風姿卓越的少婦,曾經嫁給比自己大30歲的貴族,新近又成了寡婦,獨自帶著三個孩子住在維也納。貝多芬曾在1805年與她熱戀,並給她寫了不少情書。可她明確表示自己沒有準備好與貝多芬發展進一步的關系。她說"我對你的愛無法言喻,正如一個溫柔的靈魂對另一個的愛,"並且強調"你不能接受這樣的約定嗎?"她與貝多芬的關系維持的時間並不久,並於1810年又嫁給了另一位貴族。看到這里,或許我們會明白為什麼在音樂上橫掃歐洲的貝多芬會在愛情上屢戰屢敗。在那個壁壘森嚴的等級社會,出身寒微的貝多芬縱使有著廣袤的心靈高貴的靈魂激昂的生命,卻失去了作為一個人而擁有愛的權利。本該是撫慰孤獨靈魂的愛情,卻成了一劑毒葯,感情激越如貝多芬,也許不得不飲鴆止渴吧。
III."我愛你,如同某些幽暗的事情在愛"---貝多芬與喬安娜
影片:經由安娜的指點,申德勒回到德國,拜會了貝多芬的弟媳喬安娜。因為女伯爵認為,喬安娜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喬安娜是貝多芬已故世的弟弟佳士帕的妻子。申德勒拿出三封信讓喬安娜確認時,喬安娜承認,自己就是信中所稱的"不朽愛人"。申德勒對此非常震驚,於是喬安娜道出了原委。早年的貝多芬和弟弟佳士帕,都對傢具商的女兒喬安娜一見傾心並展開追求。很快喬安娜懷上了貝多芬的孩子,兩人相約在酒店碰頭私奔。由於路遇大雨馬車陷入泥濘未能即使趕到,而在酒店等候的喬安娜以為貝多芬爽約便離開了。陰差陽錯之下,喬安娜嫁給了佳士帕,貝多芬由此認為喬安娜水性楊花,便處處對她刁難,並與兄弟佳士帕決裂。當佳士帕肺病去世後,貝多芬便把侄子也就是他跟喬安娜的私生子卡爾接來扶養,培養他學音樂。卡爾是個既沒有天賦也沒有志氣的小夥子,在伯父的神童培養計劃之下,他感到窒息,又自殺未成。貝多芬此時內外交困,可他晚年的作品《第九交響曲》依然轟動全城。喬安娜在聽了他指揮的《歡樂頌》後,主動打破堅冰去看望病重的貝多芬,直至他安然辭世。影片結尾,在第五鋼琴奏鳴曲的映襯下,喬安娜在貝多芬墓前念出了信的結尾"我現在該就寢了,別急燥,愛人,今日,作日,我含著淚渴望你來,你......你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麼再會了。別停止愛我,永遠是你的,永遠是我的,永遠是我們......"
史實:對於任何一個稍微知道貝多芬生平的觀眾來說,這個情節設計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只有好萊塢這樣出奇制勝的編劇,才敢做這樣大膽的猜想。至今沒有任何資料能支持這一猜想,也沒有任何評論家出來贊同這個設計。因為歷史上貝多芬與弟媳水火不容,把他們扯到一起,簡直是火星撞地球。他的弟媳是個非常不檢點,在婚前名聲就很糟糕的女人。在其丈夫死後,貝多芬與她為了侄子撫養權的問題,打了四年官司。這成了他晚年一大困擾。他對侄子卡爾傾注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培養他成為音樂家,可以不爭氣的卡爾為了反抗伯父的高壓政策,居然用火槍自殺,結果沒殺死自己,只是弄了個重傷。這件事差點要了貝多芬的命,他的身體在晚年每況愈下,更有一次在尋找卡爾的途中淋了雨,並發了肺炎,最後導致了他死亡的加速。好萊塢編織的這個幽暗的愛情故事,也許更適合觀眾的獵奇心理。我只能說,這樣的改編,太好萊塢了,太不德國了。
IV."歡樂,好象太陽運行在那壯麗的天空"---貝多芬的大空之愛
其實,在本片涉及的幾位女子之外,史學家們對"不朽的愛人"還有其他的猜測。比如著名"愛麗思"---特麗莎.馬爾法蒂。她在1851年去世時還保存著貝多芬那首著名的鋼琴小曲手稿,上面寫著"致愛麗思",而愛麗思是貝多芬對特麗莎的昵稱。還有曾經獲贈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的安東妮.布蘭塔諾。以及貝多芬曾向朋友提到過的愛米莉.賽伯德。其實,貝多芬一生愛過的女人不勝枚舉。正因為他有著詩人一般的細膩和音樂家一般的激情,他對情感的需求也就特別旺盛。正如趙鑫珊所言,貝多芬是一個"力比多"特別充沛的人。更有學者認為,這個"不朽的愛人",不是某位具體的女性,而是貝多芬內心理想女性的一個綜合體,是超脫紅塵俗世肉體吸引的精神上與他高度契合的精神伴侶。貝多芬的情感變遷,就如同他在音樂創作上的變遷一樣,從早期的音樂格守形式,具有古典主義風格,到中期的個人獨創與古典主義並舉,轉向浪漫主義風格,直至晚期的打破傳統形式的束縛,完全進入浪漫主義風格。
當然,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不止是貝多芬,還有也許要多年以後驀然回首才能見到的他——加里·奧德曼。他看著這個嘈雜的世界,一如他作為演員本身冷漠地看著好萊塢。所謂熙熙攘攘,所謂起伏跌宕,何嘗不是被排演的,何嘗不是被規定的。他一眼看穿了這一切,而那冷冷的一眼使我終於記起了他。奧德曼是那種撕碎劇本的演員。他安靜地坐在一邊,電影屬於他的部分緩緩流過;他猛地站起來,電影的架構馬上就顛簸起來:鏡頭,音樂,還有對白。這一切只剩下殘骸,我們也許會意識到曲終人散,但我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這個瘋子總算給擺脫了。這個象雄獅一樣的貝多芬,這個和自己和世界和所有的一切搏鬥了一生的男子,為了上蒼賦予他的才華,為了上蒼又不捨得讓他泄漏所有機密的吝嗇,為了他清晰地了解這一切。貝多芬是如此的灼熱,奧德曼沒有濫用這種灼熱,他又一次深深把自己包裹起來,縱然鮮血淋漓,縱然呼風喚雨,他淡淡看著這個世界,一如看著自己早已枯乾的殘骸。貝多芬的天才是由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一部《談藝哲學》都比不上他這么個活例子能證明人的命運首先決定於他的性格,而其次服從於由於性格而派生出來的選擇。就像勞遜在他的《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里說得那樣:戲劇處理的是人的性格的特徵。這部電影猶如一副油畫,緩緩打開,奧德曼用他的演技勾勒出一個充滿張力的貝多芬,一筆一筆,又是一筆。當影片接近尾聲,耳聾的貝多芬(奧德曼)緩緩轉向掌聲雷動的觀眾,他驚呆了,隨即輕輕一笑:總算上蒼這次疲倦了。
影片行將結束,編導也著意突出貝多芬在創作上的革新和個人情感上的升華。當垂暮的貝多芬指揮《第九交響曲》時,他彷彿回到了傷痕累累的童年:鰥居且不得志的父親每天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對貝多芬就是一頓毒打。父親要他練琴,要他像莫扎特那樣做一個光耀門楣的音樂神童。被暴打之後,貝多芬悄悄爬上閣樓仰望星空。他在月色下向森林奔去,在一個倒映著星空的池塘里,他仰躺在水面上,鏡頭不斷上拉,水面和星空融為一體,在《歡樂頌》的映襯下,小貝多芬融化進整個星空里。這段是整個影片的神來之筆,將《歡樂頌》那種無與倫比,超出銀河,超出宇宙,駕凌於一切物質與精神至上的大徹大悟的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此時的貝多芬,已經沒有了"扼住命運咽喉"的劍拔弩張,也沒有了悲愴哀慟的桀驁不羈。他在生命接近終結的時候,傳達了對整個人類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是超越所有世俗的桎梏,達到精神上永恆寧靜的大空之愛。他的音樂為人類的終極命運指明了方向,就像《歡樂頌》里唱的那樣"啊,越過星空尋找他,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虛構和真實,終於又一次在人生的地圖上經緯而過。我們手執地圖,又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
我也是轉來的 有點長不過說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