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納黎萱大帝電影觀後感

納黎萱大帝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3-24 08:21:51

1. 震驚:最受泰國人尊奉的泰國國王居然是一個中國人嗎

小編在前幾天的三篇文章中,介紹了越南歷史上最厲害的五位皇帝、日本歷史上最厲害的五位天皇、朝鮮歷史上最厲害的五位國王,這些皇帝、天皇、國王都對自己國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但這是小編自己的看法和排名,也許不同的讀者有自己的看法和排名。

阿瑜陀耶王朝納黎萱大帝的雕像

二、阿瑜陀耶王朝納黎萱

阿瑜陀耶王朝是泰國第二個歷史朝代,又叫“大城王朝”,建立於1350年,同年滅素可泰王朝而統治泰國,享國417年,是泰國國祚最長的朝代,納黎萱是第20代國王,1590年繼承父親坦馬羅闍的王位。納黎萱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抵抗了外敵緬甸東吁王朝入侵,維護了泰國獨立,而且開拓了阿瑜陀耶王朝的疆域,使泰國疆域擴充到比今天泰國還要遼闊,所以納黎萱被後世泰國人尊為大帝,史稱“納黎萱大帝”。

吞武里王朝達信大帝的雕像

三、吞武里王手仔侍朝達信

吞武里王朝是泰國第三個歷史朝代,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被外敵緬甸貢榜王朝滅亡,泰國被納入緬甸版圖,中國潮州人後裔達信領導泰國人,在兩年後的1769年把緬甸人趕出泰國,泰國成功復國。同年,達信登基稱王建立吞武里王朝,完成泰國統一。

由於達信是泰國人的民族英雄,領導泰國人復國,所以後世泰國人尊達信為大帝,史稱“達信大帝”。泰國人還把每年的12月28日定為“鄭皇節”戚明,用來紀念達信為泰國作出的偉大貢獻。

2. 向熟知泰國國家歷史的國內外學者朋友請教一個問題,納黎萱大帝有沒有子嗣(親生)

關於其子嗣信息,目前未有準確信息,猜測是他哪培豎死的時候沒有成年子李大嗣.......

至於他的死因是:
1605年,撣邦領主由於遭到中腔阿瓦國王阿那畢隆的進攻,向納黎萱大帝求援。納黎萱大帝出兵赴援,但在途中病逝。

3. 100元人民幣可以兌換多少泰銖

100人民幣元=516.69泰銖
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更新時間:2021-09-22 13:14

溫鏈擾擾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李畝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棚旦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4. 納黎萱大帝是誰

依序為開國祖藍甘杏大帝,納黎萱大帝、納萊大帝、鄭皇,一世皇、四世皇和五世皇

5. 泰國歷史上被稱為七大帝的是哪幾位

依序為開國祖藍甘杏大帝,納黎萱大帝、納萊大帝、鄭皇,一世皇、四世皇和五世皇。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

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

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5)納黎萱大帝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泰國是華人移民(以漢族為主)在「下南洋」中一個重要的遷入地。與暹羅女子通婚融合歷史由來已久。最早移民泰國的大多是少數在當時泰國境內各港口作短期停留或中長期僑居的漢民族商人。

13世紀,在泰國北部先後形成過三個以泰族為主體的國家。素可泰王國、清邁王國、帕耀王國。國力最強、疆域最廣的素可泰王國在中國文獻中被稱為「暹羅」。

在素可泰王朝時期前睜(公元1238年~1438年),華人移居泰國的情況主要有兩種:

1、是宋元之際不願向元帝國投降而逃到暹羅的宋帝國遺民。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不少遺民因不服蒙古人統治而逃到國外去。鄭所南《心史•大義略敘》:「諸文武臣流難海外,或仕占城,或婿交趾,或別流遠國。」

等到元兵攻安南、徵佔成的時候,流亡在這二地的族虛宋人有的就走入暹國。《宋史•陳宜中傳》雲:「益王立,復以(陳宜中)為在丞相。井澳之敗,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諭意:度事不可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終不至。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大軍伐占城(今越南南部),宣中走遏,後沒於暹。」與此同時,與南宋丞相陳宜中一起逃到暹國的人中,還有一批他的親信和隨從。

2、是聘請到暹羅從事陶瓷業的中國工匠。據泰國文獻記載,素可泰王朝第三位國王藍甘杏大帝在位兆悔燃時期(公元1287~1317年),「泰國國內政治統一,局勢穩定,經濟發展,貿易昌盛。

在其與中國來往的貿易貨品中,陶瓷器具成為最受注意的東西,大帝決心在泰國進行生產,特地聘請中國技師,並在素可泰、彭世洛及北欖坡等處建立製作火爐進行生產。」

傳說中國陶瓷師傅發現素可泰北面50英里處的宋加洛瓷土,是製作瓷器的優質材料,經藍甘杏大帝批准,把窯址遷移到宋加洛。宋加洛燒瓷窯,是素可泰王朝時代中國元代工匠到泰國燒制瓷器處所。

6. 有關拍納黎萱大帝的資料

在「拍納黎萱」時代(公元1555年至1606年),泰拳術被列入軍事訓練科目。史稱「黑王子」的拍納黎萱大帝,英勇非凡且精武技,他帶領泰國人民解放了緬甸佔領下的暹羅,光復了大城皇朝。經過連年的戰爭,拍納黎萱深知要想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支勇敢善戰,武技高強的軍隊,便特將拳術被列入軍事訓練的拳術,名為「奔南」。「奔南」為暹羅土拳,兇狠毒辣,招式包括頭撞,口咬,拳打,腳踢,蹬踹,掃絆,肘擊,膝頂,肩抵,臂撞。推拽,抓捏,壓打,摔跤等無所不有。全身任何部位,可用則用,是一種用於實戰的拳術。古代泰族士兵習練拳術後,無不強悍勇猛。

7. 最為兇狠的功夫

什麼是泰拳
泰拳(泰語:มวยไทย;拉丁轉寫:Muay Thai)何謂泰拳?有關泰拳的文獻越來越多地見諸武術刊物或泰國風土游記中。此類文章大部分試圖介紹、評述泰拳技術或特色,遺憾的是,只能勾繪出泰拳輪廓。部分所謂專家,只顧其外表形態,不諳其精妙之處,另一部分則大力描繪其原始、粗野或灰暗的一面。 在武學里有文練武練橫練,泰拳屬橫練,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而近年由於瘦身熱潮,有人利用泰拳的高熱量消耗來代替帶氧舞踏,在幫助女士瘦身之餘,亦使她們習得一技之長,以作個人防衛用途。 有人說泰拳不外傳是泰國的民族拳術,沒有什麼奧秘可言,但是任何武術所以揚名世界,必有其獨特性質及個別價值。泰拳聞名於世,有輝煌燦爛的歷史,其珍貴之處,絕非三言兩語可以盡其精華。練習泰拳的一般為窮苦人家。
泰拳稱謂的意義
根據歷史學家的引證,泰文中的「泰」字,有多種不同譯法,最通用的廣義有兩種:「(一)泰族或泰人,泰拳就是「泰族的獨有拳術」;(二)自由——「泰」有和平及自由之意,泰國又有自由國之稱。泰拳的名稱,因此可以解做「自由拳術」。 華人徐松石所著的《泰族童族粵族考》一書中曾徹底剖析「泰」字的含義,其結論竟是「泰」字乃「本土」或「本地」之意。這個結論雖然不能否定其他釋義,但也得到部分泰國民族學者的支持,所以,泰人說的泰拳,有可能就是指「土著拳術」。 然而,「泰」字又有另一個較偏狹的用義,極可能源出華文,音譯也可同「太』字共通。其義為「太極」「至上」之意。如果用這個意思為其命意,則泰拳名稱的真義就是「至上拳術」。在法律上,泰拳的定義頗耐人尋味,但鮮為人知。據縱橫泰國拳壇三十年的名人添汶所說:「在泰國法律上,泰拳屬於一種賭博。拳師相鬥,博取彩金,與斗雞和斗魚同寓一綱目。」從另一角度看,拳師竭力搏鬥,置生死於度外,豈非以性命作為賭注?所信凳皮以說泰拳是賭博其實很是合理。 泰國拳風鼎盛,俗話說:「十個男人,九個打拳。」可見拳斗在泰國普遍流行的程度。雖然時代進步與社會商業化令拳壇風氣腐敗,道德淪落,惟其拳術角義精神始終不變。尤其在鄉野地區,尚武之風古今不渝。每當有寺廟盛會或重大慶典,拳賽不僅為必備的節目,而且常被列為大會的戲軸。泰人既以打拳、觀拳、賭拳為樂,換言之,泰拳就是娛樂的一種。此風由來已久。古時候王侯供養武士,讓他們角斗為戲,這和如今泰國拳迷熱愛拳賽是發自同一種追求刺激的心理。 泰拳當然是武術,而且堪稱格鬥技中的極品。技術成熟的拳師,能運用全身武器於俄頃間擊倒對手。泰拳師決勝條件是技藝、氣力、智謀及精神力量的總結合,其最高領域為機巧圓通,變化無常,而不局限於任何拳術技法或招數。可見泰拳是一門獨特、精深和完整的武學體系。 泰拳與泰族傳統文化關系密切,其宗教色彩濃厚。例如入門拜師、競技禮節及拳舞儀式等等,都有宗教藝術背景。至於泰國的古典詩劇和舞蹈藝術,其中有很多動作和細節被融會於拳術之中。如多款拳術招式和拳舞拳花,追根尋源,肯定是戲劇和舞蹈藝術。由此看來,泰拳被視為泰國的民族藝術絕非牽強,實屬極具代表性的技藝。 最後,必須討論的是泰拳本身的體育價值。撇開實際比賽一面不說,泰拳的訓練無疑是上佳的體育運動。凡是正式修煉泰拳的人,生活操行都要依循嚴謹的規律,遵從師誨,接受系統的練習程序,導致體魄堅強,反應敏捷,拳術水平才能提高。所以泰拳又是嚴格的體育紀律。而基於泰拳技術要求全面,拳師體格的發育因訓練方式而達到均衡、美觀。泰國職業拳粗芹師常被稱頌為各類運動中體形與狀態最優異的運動員,實是高度體育紀律的效果。 綜上所述,泰拳可謂集多項美質於一體,是沿革、娛樂、武學、藝術及體育的總結合。所以泰人常以其拳術為自豪。 最恰當的形容,莫如已故泰拳宗師阿贊桀一言:「泰拳乃泰國民族獨有之瑰寶。」
[編輯本段]泰拳的源起
泰拳,從字面上解釋即是發源於泰國(舊名暹羅)的一種拳術,盡管它的真正發源至今仍眾說紛紜,然而就較為可靠的史料而言,18世紀大城王朝時的乃克儂東應為泰拳的祖師爺;他在緬甸軍攻破大城時被俘虜為奴隸,而在一次慶典中緬甸國王安排緬甸拳師與其比武較量,結果他竟然連續打勝九人,到了第十人則不敢上場跟他比拳,連緬甸國滑差王也不由得贊嘆:「泰拳師武藝非凡,苟非其君王庸弱,彼輩當可免喪邦之痛。」因而威鎮緬甸,為泰拳的歷史寫下了光榮的一頁。 不過最近有資料和書籍說泰拳是起源於中國少林的單手碎磚,還有以肘擊斷木版和套路。因為泰國人看到這情景,就不斷練習拳腳,後來拳的練不成功,一氣之下只練肘,但是套路又沒得到真傳,就以馬為模樣創立了老式泰國套路。
泰拳的發展史
自從人類產生起,便有了徒手格鬥技能的萌芽。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和獲取生活資料,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摔拿等基本的格鬥動作,並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和與大自然的搏鬥中,不斷地提煉和發展格鬥技能,並使之日益精深完善。泰拳和其它民族的技擊項目一樣,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可惜在1767年緬甸軍隊攻克泰國國都時,泰國早期的歷史資料、文獻檔案被毀於戰火之中。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泰國歷史大都是從泰國民間僅存的記載,早期歐洲旅行家的著作和緬甸、柬埔寨、中國等方面的資料拼湊而成的。這種混合而成的史料,自然存在許多不同的說法,這給泰拳的史料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了解到泰拳發展的概貌。 經考證,泰族文化雖深受中國、印度兩國文化的影響,而且泰族和中華民族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但幾百年來,泰族在中南半島一帶,生息繁衍。他們在長期的抵禦外族侵略的搏鬥中,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拳術。因此,我們可以說,泰拳是泰民族在長期的抗禦外來侵略戰爭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泰族原居於中國西南一帶地域,史稱「南蠻」。據記載,公元649年,泰族祖先尚居中國的雲南省,唐史稱之為「六詔」。蒙細奴羅統一六詔後,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詔國,後改稱「大理」。以後據地稱雄,勢力日益強大起來。據新唐書《南蠻傳》記載,當時南詔的政治組織機構已相當健全,其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甚至可以和中原媲美。在兵制武備方面,則有「田桑之餘,便習戰斗」之說,由此可見,古代的南詔已有技擊活動的存在。至宋代南詔成為中國的藩屬。到元時,中國勢力日趨強盛,大理被元軍所滅,成為中國的行政區域。泰人便陸續南移至現今泰國北陲之地,並逐步沿湄公河順流而下,至公元1275年,匯合成一個強悍的民族,定都素可泰,建立了暹羅王國。泰族立國後,戰事連年不斷,頻受四周強鄰的侵擾,因此,歷朝皇帝都崇尚武力,以鞏固其王朝統治和對付頻生的內爭外患。古代暹羅君王大都親臨戰場,領兵殺敵,因此,不少王侯本身就是泰拳高手。士兵們在戰場上遠距離作戰時使用刀槍劍矢,近距離搏鬥時則以拳肘膝腳作為進攻武器。 有關泰人習拳練武的最早記載,可見諸《北方紀年史》,這是記述泰族進入中南半島後,由素可泰王朝至大城王朝的早期典籍。據載,當時在軍中已有拳斗的活動,作為休戰期間侯王們的消遣娛樂。拳賽雖然沒有成為職業比賽,但諸侯們已有豢養武士角斗,以取悅君王的風氣。隨著宮遷拳師與退役士兵返鄉,拳鬥技能逐漸傳入民間。據史籍所記載,大城皇朝初期頒布的法律,已有豁免在拳斗中殺傷對手者治罪的條例。到了大城皇朝鼎盛時期(公元1350年),拳斗之風日益盛行,遍及全國。泰人逐漸領悟到新術可以衛國安邦,故習武之風甚烈,不但成人好武,而且泰族兒童也能揮拳踢腿,習練拳藝。拳術已發展成民間的時尚娛樂活動。 公元1411年間,清邁王駕崩,兩太子為爭奪皇位相持不下,最後決定各選派一名武師作為代表進行比武決勝,規定搏鬥到一方流血為止。經過幾小時的劇烈格鬥,結果南方武師因腳傷流血而敗,北方武師取得勝利。這是泰國歷史上首次拳賽的記載。1518年暹羅王改革兵制,下諭令編制了《制勝術》一書,內容包括了兵器、武術和武備等方面。在「拍納黎萱」時代(公元1555年至1606年),泰拳術被列入軍事訓練科目。史稱「黑王子」的拍納黎萱大帝,英勇非凡且精武技,他帶領泰國人民解放了緬甸佔領下的暹羅,光復了大城皇朝。經過連年的戰爭,拍納黎萱深知要想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支勇敢善戰,武技高強的軍隊,便特將拳術被列入軍事訓練的拳術,名為「奔南」。「奔南」為暹羅土拳,兇狠毒辣,招式包括頭撞,口咬,拳打,腳踢,蹬踹,掃絆,肘擊,膝頂,肩抵,臂撞。推拽,抓捏,壓打,摔跤等無所不有。全身任何部位,可用則用,是一種用於實戰的拳術。古代泰族士兵習練拳術後,無不強悍勇猛。 「虎王」拍佛陀昭時代(1662年至1708年),是泰拳發展的鼎盛時期。舉國上下,都傾心於拳術。在格鬥形式上,最初拳師以條狀馬革纏捆雙拳,進行格鬥。其後改用麻繩纏拳,即所謂的「纏麻」式拳斗。以後又有用棉條纏拳。棉條表面可以用混有石悄的粘粹浸泡,使相表面更加粗糙堅硬,大大增加了殺傷力。拳師在格鬥中常常被打得皮開肉綻,血流滿面,其狀慘不可睹。當時的拳斗活動,在1687年法國皇帝派遣的特使,西蒙.盧比爾所著的《暹羅王國》一書中有所記述:「大城王朝節目盛會中,節目多姿多彩,有角力家與用肘腿搏鬥之勇士演出。拳術比賽進行時,彼輩以三四匝麻繩捆護手掌,代替寮國(高棉)估同式樣之角斗中所用銅環。」 據史料記載,「虎王」本身酷愛技擊,並親自整理、總結日趨繁雜的拳術,形成了泰拳的基本體系。今天的一些泰拳技術運用仍沿用了「虎王」總結的格鬥體系。身為一國之君的「虎王」還常常午裝打扮,以平民的身份參加佛盛會中的擂台賽。與內地拳手對陣,竟連勝兩戰,贏得大獎後悄然離去,此舉成為泰拳史上的佳話。 據緬甸史料記載,在大城王朝末期,泰拳名師乃克儂東在緬甸軍隊攻克大城時被俘,囚於緬甸。公元1774年,緬甸王猛拉在京城仰光為大佛塔加頂舉行慶典,盛會中安排一場泰、緬拳師的比武。乃克儂東被迫與緬甸武士做御前較技,竟連克緬甸高手九人,使緬王感慨萬分:「泰拳師武藝非凡,以匹夫之勇,竟連破九人,至十人莫敢與敵,苟非其君王庸弱,彼輩當可免喪邦之痛。」乃克儂東威震緬甸的事跡,在泰國史上本無記載,而鄰邦緬甸史籍上卻詳盡地記載了此事,因此屬實無疑。乃克儂東的事跡為泰拳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歷來泰拳館的拳師都奉乃克儂東為宗祖。直到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披猜.軍拉窪匿警中將的提議下,將乃克儂東揚威緬甸之日(三月十六日),定為泰國拳師節,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這是後話。 到了華裔英雄鄭昭率領若干戰船,沿湄南河而上,殺敗緬軍,光復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後,泰人亡國之痛記憶猶新,深感拳術的作用巨大,習武之風更為盛行。武藝高強者被拜將封侯者,也大有人在。如嗒城拳術教師乃豪和皇府拳師乃墨等,即為當時的著名人物。據載,此間的程逸府青年拳師乃通里,綽號「白牙」,自幼酷愛武術,成年後四處尋訪名師學藝,並挑戰各路高手,被譽為武術奇才。公元1762年,乃通里赴嗒府舊城的萱芒瑪國作拳術比賽,先挫嗒城名師乃豪,獲鄭皇賞識,再命其和禁軍拳師乃墨比武,又獲勝,被鄭皇賜封為「鑾披猜」。乃通里一生追隨鄭皇東征西討,沖鋒陷陣,浴血沙場,戰至劍斷馬翻,還能奮勇殺敵,凱旋而歸。為泰國收復失,爭取獨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名留青史。在今天的程逸府署廣場,依然幾立其銅像,被史學家譽為「斷劍名將」。到了曼谷皇朝(1782年始),西歐各國和暹羅交往日益增多。1788年間,曾有法國角力技擊家到泰國和泰新師比武,獲皇府安排與禁衛軍拳師萬拍蘭交戰。拉瑪一世、佛陀約華親臨觀賞。賭金達五十秤,轟動一時。 有許多佐證史料可證明泰拳活動在曼谷皇朝非常流行。1860年,英皇派特史約翰.鮑寧爵士赴暹,鮑寧在其回憶錄《暹國》一書中,記述了當時暹羅流行的娛樂活動有賽艇,雜技,幻戲,並經常有拳賽。同期,由英國人安娜.利安路雲斯女士所著的《暹羅宮廷中之英國女師》,也有描述當時泰人角力的記載。書中寫「暹人好戰,角力方式粗野單調,尚力為主,甚於技與風格。於拳賽方面暹人慣以皮條捆手作套,偶混以銅線,用皮環箍首。拳師集中攻敵頭部,抗力極強。力擊失勢,傾覆,或垂手示降者當敗論。」 拉瑪五世皇朱拉隆功,自幼得名師指點武功,尤精拳棒,名聞全國。曾在皇室慶典於其父皇御前表演身手。登基後,好武興趣不減當年。公元1898年,下諭令設立「皇廷拳師」制度。以技高者為首,逢有皇府慶典國宴或固魂典禮、剃度禮、荼毗大典等重大活動時,領各團武師獻技表演,拳團成員可獲年餉而免交稅金。翌年,皇家舉行皇室奉安大典,其中拳賽為南北高手對抗。勝者獲五世皇御賜封以「萬」級官銜(暹羅古代將級官銜)。獲此殊榮的有三人,泰南猜耶府拳師乃邦.占儂通,封號「名武將」;中部華富里乃宮,封號「准拳將」,東北部柯叻高手乃鈴.泰巴碩,封號「妙技將」。這個時期武風盛行之地,東北部有柯叻、南部有猜耶。它們均享有「拳城」美譽。 進入本世紀初,泰拳的活動中心,依然以上述兩個「拳城」最負盛名。 公元1917年,暹羅志願軍遠征歐洲,參與盟軍伐德。在駐守法國邊境緬因堡時,曾做暹羅拳術的表演,受法體育報刊好評。法國人評述泰軍人體格雖小,但極矯健敏捷,掌握技擊厲害而罕見,實非西方人可思議。其劇烈之處,充分表現泰民族之堅毅強悍的性格。1920年,泰皇蒙骨九昭(拉瑪六世)為「野虎兵團」籌募基金,特委任野虎軍統領拍耶難鐵盛為拳擊事務總監,於「玫瑰園學府」廣場舉行盛況空前的拳賽。全國各地名師紛紛響應赴京城參賽,如乃昆.占咯、乃央.限他黎、乃奔.塞拉、乃桐.干哈、乃蓬.因達抑頌、因空.因甲、乃蓋.素繳、乃霄.合碧、乃耶.巴占等高手都應邀參賽,其中以原籍「柯叻府」拳師最為出色,柯叻位於泰國東北部,民風之悍,為全國之冠。素有「拳城」的美譽。此次拳賽,使皇城拳壇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不少京城名宿發起了對抗外府拳師的同潮,盛極一時。在眾多名師中,有精於西洋拳、摔跤的海軍教官鑾匹博.蓬拉皆,名震全國的華裔宗師全成,泰國西洋拳始祖蒙昭威汶.沙越里旺親王,玫瑰園武術教師鑾威訕.魯那功,五世皇時代的高手拍猜觸促差納,「刀光大師」坤意沙訕派也干,刀棒高僧拍差翁.戍拍涌慕大師等等,都是當時泰拳界的出色名師。 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泰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影響。西洋拳擊於1912年傳入泰國,其比賽的形式和技術逐漸被泰拳採納並應用。尤其在國柱擂台初期(1928年),「泰北腿王」乃彭踢死高棉拳師後,為了安全,「戴套」式泰拳比賽開始採用,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纏麻」式拳賽,比賽回合也陸續減少到五局。1937年4月1日泰國政府教育署體育廳首次頒布了泰拳競賽規則。至此,全國擂台比賽的制度和形式,終告完善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泰國受到了戰亂的影響,泰拳比賽也一度蕭條不景氣,數年間僅在內地佛寺盛會時偶有拳賽舉行。大戰結束後,著名的「叻喃隆拳場」竣工,泰拳進入現代標准競技。各地拳師紛紛進京,為了名譽財富大顯身手,使一度冷清的拳壇,空前活躍。1946年至1951年,史稱「叻喃隆拳場」時期,堪稱近代泰拳發展的黃金時代。其後「侖披尼拳場」於1956年建成,進一步推動了泰拳的發展,為泰拳開辟了新的局面。 兩個現代拳場的建立,為眾多泰拳師提供了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同時,加強了拳師之間的交流,促進泰拳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使泰拳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泰拳由民間傳統武技演變成現代職業拳賽歷經六十多年,經過「玫瑰園」、「國柱廟」、「柴廠」、「是樂園」、「萱昭策」而至現代的「叻喃隆」各個拳場時代,泰拳已演變成泰民族的國技,是泰民族英勇不屈的象徵。泰國拳師屢次與外邦拳家較技,屢戰屢勝,蜚聲國際武壇。這純屬泰拳師歷經實戰的磨練,和歷代皇帝及近代執政者的大力推行的結果。二十年前泰皇蒲眉蓬駕臨侖披尼拳場所致的勉詞,充分顯示了這種優良的傳統,其詞曰:「泰拳師乃剛毅果戰之士,泰國拳術,有利於國,有利於民,亦有利於身,翼我民悉力共介,令此民族傳統技藝,克發揚光大。」 今天的泰國武術,已漸分為二種形式,一是以舞蹈方式表演的武藝,包括劍對劍、棍對棍、雙刀對雙刀、雙刀對雙棒、長棒對短棒、雙刀對盾牌刀、雙拐對長棍等等。另一種是純對抗的表演或競賽。表演時,彼此可真可假,以表演殘忍的打法,酷似職業摔跤。近年來了迎合尋求刺激的西方遊客的口味,以及受賭徒們的影響,逐漸吸收了空手道、柔道、摔跤、西洋拳等手法。泰拳不僅傳播流行於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東南亞各國,而且逾百年前就已由法國海員帶至歐洲。1830年傳入法國後被演變成一種「腿擊術」。1964年,泰拳被日本拳擊經紀野口修傳入日本,易名「踢拳道」,風靡一時。隨著八十年代向國際發展,泰拳已在世界各地日趨流行。其獨特的實戰價值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來在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泰拳為基礎發展成為自成體系的[鶴拳道]。
[編輯本段]泰拳與中國武術比較
古代泰拳是戰場拳術,後來慢慢演化成為競技擂台拳術舍棄了一些致命打法;國術由於歷史不斷影響種類繁多,有戰場拳術、防身拳術、破解拳術、健身拳術等等諸多種類,而同種拳術也可能有多種練法與不同的效用,說太極只能健身是很可笑的,在當代廣泛流傳民間的以表演與健身為主,基本不能殺人,有些練法甚至連打人的功能都沒有,好拳法不是隨便教人的,走在街上一個個都是致命武器那安全感也太低了。
泰拳的拳、腿、膝、肘法
泰拳素有八臂拳之稱,四肢八體注意使用,其出拳發腿用肘使膝發力流暢順達,力量體現得極為充分。泰拳發力得精髓在於拳手利用身體得擰轉,即腳的展轉,髖部轉動,將拳腳肘膝如同鞭子一樣直甩而出。形象得比喻是波浪鼓,泰拳手得身體如波浪鼓得軸,四肢像鼓上小球,鼓軸一樣,小球便甩出。泰拳手就是這樣利用身體得擰轉,將四肢得體力加上身體得展轉,使出擊速度更快,爆發力更大。現祥述之。 一、泰拳的拳法 泰拳拳法和拳擊中拳法基本一致,可以分為直拳,鉤拳,擺拳等。只是由於泰拳從拳擊中引進拳法的緣故。現在分別以右直拳和左鉤拳為例來分析,以左直拳為例,即左腳在前右腳在後。 1、右直拳:方法為右腳掌蹬地,身體猛向左擰轉,右拳向前直沖而出。由於身體地擰轉,腳的前蹬,使發出的右拳力量大,速度快。 2、左鉤拳:方法為猛右轉髖和肩,左肘稍抬。呈弧線向目標擊打。在此特別強調向右擰轉身體同時以左腳腳前掌為軸,腳跟外旋,使左拳發出產生鞭打效果,如同子彈射出一般。 二、泰拳的腿法 泰拳腿法分為蹬技和踢技。利用身體擰轉展現得尤為充分,使泰拳手腳法靈活多變,剛柔相濟。 1、踢技:以右橫掃踢為例。方法為抬起右腳,身體向左擰轉,左支撐腿以前掌為軸,腳跟檫地內旋配合身體左擰,右腿呈弧線向目標擊打,力達腳面及脛骨。在此特別強調身體左擰和支撐腳跟內旋,使身體協調一致。 2、蹬技:以右蹬腿為例,方法為提右腿膝至與胸同高,身體略向左擰,支撐腳以腳前掌為支點腳跟內旋,右腳向前蹬出。支撐腳形如橫掃腿,旋轉幅度略小些。 三、泰拳膝法 泰拳膝法分為沖膝、彎膝、扎膝、穿膝、飛膝。尤以箍頸膝撞最為有名。現以右沖膝為例:方法為左支撐腳跟抬起向內旋轉,身體左擰轉,利用左腳掌蹬地,腳跟向內展轉,身體左擰,協調一致,使右膝向前上猛沖,力達膝尖。支撐腳如同橫掃腿,幅度要小一些。 四.泰拳肘法 泰拳肘法分為平肘、迫肘、砸肘、蓋肘、反肘、雙肘等。現以左平肘為例,方法為抬起左臂屈肘與7肩平,左腳以腳前掌為支點腳跟外展,身體向右擰,右腳跟內旋,左肘呈弧線向前橫擊,力達肘尖。
泰拳的常用步法
1.進 步 實戰姿勢開始.前腳向前移動一步,後腳隨即跟上,並立刻恢復實戰姿勢. 2.退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後腳向後移動一步,前腳隨即跟上並立刻恢復實戰姿勢. 3.沖 刺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前腳向前跨約75厘米左右,同時右手向上猛掃,當手向上猛掃時,胯部幾乎同時向前擰轉帶動身體前沖,隨即前腳落地,後腳跟進並迅速恢復實戰姿勢. 4.急 退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前腳疾踏地面,借力反彈之力身體後沖,在此瞬間將身體重心移動後腳,同時後退彎曲蓄力,快速蹬伸,配合身體向後猛沖,在後腳著地前的瞬間,前腳搶先著地,隨即後腳落地並迅速恢復實戰姿勢。 5.閃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前腳(左腳)向身體外側(左側)移動25~35厘米左右,當前腳掌輕快落地時,右腿為此提供推力,在前腳觸地瞬間,前肩(左肩)部向身體內側(右側)轉動,身體重心前移,迅速移動後腳並恢復實戰姿勢. 6.環 繞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後腳向體內側(右側)移動約25~35厘米,隨即前腳快速移動,並恢復實戰姿勢. 7.前 滑 步 在實戰姿勢的基礎上,前腳前移,後腳立即移動,向前幾乎踏在原前腳位置,當後腳即將觸及前腳時,前腳快速前移,迅速恢復實戰姿勢。 8.後 滑 步 前腳快速後撤,當前腳將觸後腳時,後腳快速後撤,迅速恢復實戰姿勢。
泰拳的訓練與特色
拳手通常從小時候開始培養,每天練習八小時,其中包括各種體能、重量、反應、技巧的訓練,有些訓練方法相當殘酷,例如受訓者將兩手高舉,教練會用旋踢踢受訓者的兩脅;或者用拳沖打,藉以訓練拳手的抗打能力. 泰國拳以兇猛、強悍著稱,現代泰拳手最常用掃腿、膝蓋與手肘攻擊。 現代泰拳技法又可以分兩種派系,一種是泰式的,一種是歐式的,兩者的技法基本一樣,差別就在於訓練著重點和打法,泰式主要以腿法、膝法為主,泰國本土選手,就算不會用拳,也會發出標準的掃腿。歐式則是以拳法、腿法為主,膝法、肘法為輔. 泰拳是泰國的國術,備受泰國人民喜愛,基本上每天電視台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職業拳賽轉播,而泰國最大的兩個拳場倫批尼和嚦乃隆,更是每個職業泰拳手心目中的聖地,能在這兩個拳場比賽是泰拳手的榮譽。 在泰國,泰拳手是窮人的職業,一般只有窮人才會去打泰拳,一是因為它太激烈,而是因為訓練太苦了。但在經濟不發達的泰國農村裡,有時一個拳手是全家的唯一經濟支柱,在這種生活壓力的驅使下,激發了本來體質不怎麼樣泰國人的求生潛能,所以泰國人打拳和外國人打拳的風格有明顯不同,兇狠異常! 幾百年來,泰拳已經從一項古老的殺人技術演變為一項激烈的競技運動,推廣到世界各地,泰拳號稱「五百年不敗」其健身性和實用性可見不凡,現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娛樂。

8. 在迄今為止的泰國國王中,到底誰對泰國貢獻最大

素可泰王朝是泰國形成國家後的第一個歷史朝代,又叫“速古台王朝”,建立於1238年,國號“暹羅”,此後泰國所有歷史朝代都沿用這個國號,蘭甘亨是第三代國王,1275年繼承兄長班孟的王位。蘭甘亨統治期間,素可泰王朝達到極盛,奠定了今天泰國的疆域。蘭甘亨對泰國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在1283年發明了泰文,泰文對泰國民族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所以蘭甘亨被後世泰國人尊為大帝,史稱“蘭甘亨大帝”。

泰國的總理在見到普密蓬的時候都是行下跪之禮的,那照這樣看普密蓬就是這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人。但是,小編要告訴大家的是今天明尺的主人公並不是普密蓬,而是僧王。這位僧王可謂是地位超群,即便是國王見到他也是要行下跪之禮的

閱讀全文

與納黎萱大帝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愛情電影我女友媽媽4 瀏覽:912
地道戰愛國電影觀後感 瀏覽:578
電影明星7十年代大全 瀏覽:777
高雄的完整電影 瀏覽:84
摩登保鏢粵語版搞笑電影 瀏覽:178
芭比娃娃英文版電影 瀏覽:299
一個在泰國拍的喜劇電影 瀏覽:476
戰日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925
韓國病毒災難的電影大全 瀏覽:697
韓國的一部搞笑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99
北京電影學院高職學院演員 瀏覽:827
飆速宅男電影演員 瀏覽:293
電影槍林彈雨的愛情印度在線觀看 瀏覽:278
電影穿黑衣服的女孩圖片 瀏覽:930
電影愛love法國在線看 瀏覽:308
富順華城影院電影院今日電影 瀏覽:525
太平洋電影票圖片 瀏覽:425
電影海王女主角是誰 瀏覽:932
動畫電影導演籌備工作 瀏覽:195
法國電影虎口脫險中文國語版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