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原林州市委書記來亮感悟紅旗渠
歸來是少年 不忘是初心
——影片《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觀後感
來 亮
近些年很少進影院看電影了,更不要說還會淚目,但最近由林州本土作家市委宣傳部長王獻青編劇、林州籍導演李正偉導演的一部《紅旗渠之歸來是少年》以其生動的情節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強烈的沖擊著觀眾的心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上周末,朋友相約,在市圖書館的小影廳觀看了這部即將在全國院線公映的影片,我與在場的幾十名觀眾都深被影片中感人的情節和振憾人心的場景所感動,幾乎所有的觀影人都流下了眼淚,相互間傳遞著紙巾,電影結束後心情還難以平靜,久久不願離去,爭相談論觀影體會,直到下午一點多才吃午飯,席間還繼續議論影片……這是多年來少有的情況了。大家為紅旗渠除歌曲、舞蹈、話劇、文章,電視劇、巡展等多種表現形式外,又創作出了電影這種特殊表現形式,填補了空白而感到高興!
幾天來我也在反復思考,這部影片為什麼能在當前大片紛呈,巨星林立的影視界脫穎而出,在這樣多的觀眾中引起強烈的共鳴,並且在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專家評審中獲得「河南電影第一名」,認為是建國以來河南電影界最振憾的一部電影,我感到,原因主要有三:
一,影片抓住了紅旗渠精神的本質——即: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終把黨的宗旨和人民的追求緊緊結合在一起。黨的領導深深紮根於人民之中,黨的主張高度與人民的利益相契合,黨和群眾血肉相連,心心相印。正如老書記楊貴說,建國十幾年了,人民群眾連水都還吃不上,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要我們這些共產黨人干什麼!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放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我們不忍心看到林縣人民祖祖輩輩缺水、盼水,找水,連很多人的名子中都是「水」字,常年遭受缺水的煎熬,我們縣委一班人就是要下定決心帶領林縣人民解決吃水用水的難題,所以才能在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毅然做出修建紅旗渠的決定,60年春節還沒過完就率領全縣三十萬民眾踏上太行山,拉開修渠的大幕,在修渠過程中,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始終戰斗在第一錢,與群眾同甘共苦,克服了各種艱難險阻,這才是真正的情為民所糸,利為民所謀,這也才真正打動觀眾的心靈。這些場面都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反映,如縣委書記,副縣長,共產黨員,突擊隊長等,都在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初心」和「使命」,什麼是把人民群眾的追求做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感天地,泣鬼神,催人淚下。
二,抓住了林州人骨子中那種執著頑強,不怕難,不服輸的「小推車精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太行山的堅韌和艱苦歲月的抗爭,加上修建紅旗渠的錘煉,鑄造了林縣人這個特殊群體不可復制的意志品質。影片把「林縣人生性犟,後面小車前面放」,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意志品質表現的非常強烈!除了紅旗渠精神外,對林縣人普遍存在的生活檢朴、吃苦耐勞,辦事認真,不甘落後的傳統美德表現的也非常突出,你說,全國有山的地方很多,缺水的地方也很多,為什麼偏偏是林州人民能苦戰十年,修成了被稱為世界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為什麼是一個乾旱缺水,土薄石厚,沒有明顯優勢的地方能躋身全國百強,全省十強,人均存款余額連續幾十年全省第一?所有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影片中的隧洞塌方,鐵姑娘請纓,凌空除險,都體現了林州人那種不屈不撓的紅旗渠精神,這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在表現手法上,新舊對比,平行推進,音樂時尚,方言點綴,加深了影片感染力。影片以紅旗渠的今昔為主線,以艱苦創業和幸福生活兩條線索交替推進,更加深了我們對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理解,盡管紅旗渠已經歷了近六十年的洗禮,但她仍堅如磐石,風采依歸,走出故鄉的紅旗渠的兒女們遍及全國和世界各地,名人如流,他們繼續在用紅旗渠精神書寫著各種最美的畫卷,他們永遠是紅旗渠精神的傳人和翩翩美少年!
B. 《紅旗渠》觀後感
近幾天追了一部電視劇《紅旗渠》,裡面的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聽說有些人物是有真實原型的,又從心底里升騰起一種敬佩之情。
首先是林書記(林捷)。他是一位敢想敢幹,有計劃有頭腦的「實幹家」。他想重新安排林縣山河的決心堅不可摧。他為籌謀解決林縣缺水問題做足了完全准備。如幾年前就把水利工程高材生「挖」到林縣。提前備足糧食,在紅旗渠正常開工、個別地區出現糧荒災情的時候,不但自己不用別人接濟,還能支援別人一千萬斤的糧食。他還是一位有擔當的幹部。無論是紅旗渠施工期間出現險情、事故,還是上級領導問責、調查,他都挺身而出,保護著自己的同事,維護著人民群眾的利益。
其次就是技術員吳念祖。說到這個人物,立即在腦海里蹦出兩個字:悲苦!本來高效畢業的人才,會有很好的生活和政治前途,但是了解到林縣這里的缺水的情況,看到老百姓的疾苦,決心紮根這里,完成紅旗渠這一偉大工程的設計。在等待引漳入林工程啟動的數年內,他的內心是何等的難熬,特別是失去了愛妻之後的孤獨、悲楚,他都一個人扛過來了。在紅旗渠建設最關鍵的時候,母親又不幸去世,他那忠孝不能兩全的糾結是何等的痛苦!在他面向老家的方向給去世的母親磕頭的時候,他選擇了為了人民的利益留下來。可是天公不作美,他還是在一次施工遭到塌方的時候英年早逝了。但是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了林縣人民的心裡,特別是活在了水蓮的心裡。
水蓮我覺得是個命苦的人。她的母親因一罐水上弔死啦,所以水對於水蓮有著特殊的意義。無意中,跟吳技術員有了接觸,了解了他的一些事情,便在心中萌生了對吳技術員的愛意。為他做鞋,他說「不合腳」,就做好多雙,還說:總有一雙合適的。她省下自己的口糧給他,怕他吃不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於在這場愛情馬拉松中看到了希望,但是吳技術員卻……
這部電視劇里有很多跟水有關的名字也挺有意思的:水生、水旺、水蓮、盼水、河娃、大海等。
從這部電視劇里讓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困苦,但更多的是人們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為了生活敢拼敢乾的勁兒值得傳承發揚!
C. 紅旗渠,有著怎樣的盛世悲歌
紅旗渠遭到了自修建以來最大的一次人為破壞,有將近十米的紅旗渠渠壁被人砸開,湍急的水流從砸開的缺口不斷湧出,導致缺口周邊村莊全部被淹,百姓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到了極大的威脅。
不僅如此,從1997年開始,修建幾十年後紅旗渠卻遭遇斷水尷尬,最長的一次竟然斷流時間超過了七十天。
想當年紅旗渠建成的時候,林縣百姓以為可以一次性解決了水資源短缺的難題,到後來紅旗渠出現斷流,不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
但是,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雖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困難,在紅旗渠精神的指引下,林縣的百姓一定還會像修建紅旗渠一樣,重新想出解決水資源短缺難題的好方法,只是可能時間會久一點,困難會多一點,但是我們應對此充滿信心。
D. 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觀後感
《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這部電影,以修建紅旗渠為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修渠人石天林身上的感人故事。當年他修紅旗渠的時候,為了救人而被困;為了修渠而失去心愛的姑娘;老年時隨兒子移居海外,聽聞楊貴書記逝世消息而歸心似箭,回到家鄉,重走紅旗渠的故事。
觀影時,我聽到了一句讓我十分心痛的話:林縣人一輩子, 只洗三次臉,出生時洗一次,成親時洗一次,死後再洗一次。我百思不得其解,細細一想,又恍然大悟!這不正真實地反映了林縣人民當年缺水、盼水的情景嗎?
人定勝天,楊貴老書記高瞻遠矚,引漳入林,帶領大家擺脫了缺水的窘況。雖然現在的我們都有水了,水在大家的眼中已經不再稀缺了,但我們不能忘記先輩為了修渠付出的鮮血和汗水,在此我提倡:珍惜每一滴水,從我做起!
觀影過程中我好幾次落淚,其中一位英雄的共產黨員楊書記,在百姓的生死面前,拋開了修渠、拋開了進度,只為了「生命無價」那個初心。
在當代,李市長在別人說你是領導你別上鷹見愁時,她堅毅地說出了:「生命無價,共產黨員就意味著對百姓的奉獻和犧牲。」正是不忘人民這個初心讓兩代共產黨員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人民的生命,老書記的淚水、李市長的堅毅讓我看到了共產黨員對林州這片土地熱烈的愛!」
新時代的紅旗渠的精神是什麼?那就是奉獻和犧牲!作為紅旗渠的傳人,我將繼承先輩們的精神,講好紅旗渠故事,傳承好紅旗渠精神!
(4)電影紅旗渠觀後感心得體會擴展閱讀:
《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根據王獻青小說《大國工匠》改編。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一錘一釺一雙手,歷時十年,從太行山腰懸崖峭壁開鑿了長1500公里引漳入林的人工水渠「紅旗渠工程」,被後人贊頌為偉大的「人工天河」。
在當時艱難的施工條件下,林縣人民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奮戰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逢山鑿洞、遇溝架橋 。
他們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創造了中國的驕傲,世界的奇跡。他們不僅僅引來了珍貴的水源,更是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現實里的紅旗渠解決了林州地區的水源問題,紅旗渠工程更是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林州人創造的奇跡。
E. 天渠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天渠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看電影《天渠》,我的內心一直被深深地感動著。始終記得,一個蒼老的身影定格在山間,像清晨的陽光不知疲倦;像傍晚的落日,余暉灑滿天際……
時代楷模黃大發,愚公精神譜新曲。黃大發老支書花了整整36年的時間只為修好這一條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籌;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這就是我們的黃大發老支書,頂天立地。「活一天就干一天」,錚錚誓言,響切雲霄;此情此景,無比動容。
我感動於那份執著,只覺得每次重溫,淚水就會忍不住奪眶而出。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什麼?是讓他們看得見綠水青山,看得見白雲藍天,看得見碧草小溪,看得見雪域高原……還是讓他們在有限的文本中打圈圈? 我們不斷追問。
一路修行做教師。在這條路上,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學會「蹲下身子看學生」。我們要給每一個學生關懷和鼓勵,如黃大發老支書一樣有著堅定而又執著的信念,播下希望的種子。
教育就是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長成他們應該有的生命姿態、尊嚴和價值,無論是參天大樹,或者遍地野草;無論是芬芳玫瑰,或者無名小花,都要做到心中有生、心中有責,用「一輩子,一件事」的堅守與實干,鐫刻著光榮與夢想。
從你的全世界走過
你我相逢在璀璨的夜空
你守望初衷的身影
在綴滿露珠的山頭競相綻放
你傾盡所有
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你,不老的身姿
溫暖我潮濕的信仰
周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天渠》。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山村的村支書黃大發為群眾解決吃水問題而耗時三十六年,翻過三座大山,穿過無數險崖,修建了一條全長9600米的偉大水利工程─紅旗渠。其中黨員黃大發那種堅韌不拔,臨危不懼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嘆:是怎樣的信念讓他堅持了三十六年盡職盡責?又是什麼樣的精神使這樣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偉大的工程?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岩一段,因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所以連很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卻要下去,人們也不曾一次的勸他:「你已經不是當年修紅旗水利的年紀了,放棄吧!」他卻義無反顧,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勤懇為民,開山劈石,志拔窮根。
影片中紅旗渠的建成,群眾的支持是一個重要方原因。從異口同聲的反對,到砸鍋賣鐵去補一萬元資金缺口;肖大能從封建迷信到積極肯干,這一切的信心都來自於黃大發,是他的頑強拼搏精神打動了他們,以至於連他的女兒都為資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黃大發工作中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像電影中的'一樣,紅旗渠是拼搏來的,是奮斗來的,對於我們來說,學習上拼搏進取,生活上積極向上,這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在艱難困苦面前選擇希望,通過知識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脫貧致富的奮斗歷程。
他是山神?
他是當代愚公?
不他只是從平凡真實中走來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在風雨兼程執著堅守和戰天斗地中完成一個共產黨員承諾的老人。
有這么幾個片段,讓我感動,且印象深刻:
年輕的黃支書帶領著群眾因沒有專業的挖溝、修渠知識,被一場大雨沖成了爛泥溝。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希望,連20公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他,決定去水利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比年輕人更賣力,最終做出了設計方案。這個片段,讓我深刻的體會,一點,有知識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沒有知識絕對改變不了命運。
挖溝修渠需要大量的經費在這種困難下黃支書,想到了政府。他打報告給縣里,縣里高度重視草王壩缺水問題,協調了各鄉的水利預算款湊齊了6萬元的工程款,但是扶貧不等於分錢,還需要村裡的群眾湊集資款。一家200元成為草王壩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這時候作為黨員的黃之書,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她女兒拿出了自己的嫁妝錢,在悄聲無息中村民們一個接一個的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砸鍋賣鐵湊取的,最後的1萬塊錢,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難的群眾與政府是密不可分的,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超級英雄。
影片中,唯一遺憾的可能就是黃支書的女兒黃彬彩因病去世了,黃彬彩無疑是家裡最理解父親黃大發的人了,她支持父親的每個決定,他懂父親的大愛,懂得父親無私奉獻是為為的是誰。父慈女孝,可是黃支書作為領頭人,不得不顧大家而不顧小家,當天渠造成時跪在,而墓前的黃大發,再也忍不住對女兒的思念,對女兒的愛也在這一刻噴湧出來,失聲痛哭起來,去渠的成功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來要根據圖評論。靠的是知識是群眾、是政府、是領頭人、還有家裡人的支持。這幾個一個都不可以缺。
不幹,一點希望都沒有;
干,還有一絲生機。
在困難面前,我們決定選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