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後感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閱讀了余秋雨《千年一嘆》這本書,從此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本書,在也放不下了。這本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開闊的視野,顯示了一個千姿百態的世界,同時也帶給了我們對歷史和文明更深層次的思考,感觸很多,時而警醒,時而心靈震撼。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路途艱險,困難重重,但是他們卻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願意投入肢體歷險和精神歷險。恐懼被震驚所掩蓋,被疑問所代替,他們更願意脫去手套去撫摸人類文明,去苦思避免古代文明崩塌代價的答案。
這本書以游記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國燦爛的古文明,我緊跟隨余秋雨的步伐也開啟了我的文明之旅,去探索聞名於世的文物古跡,感受千古魅力,同時也興起了一陣對古文明的嘆息,有對它們擁有久遠歷史的贊嘆,有對它們不可思議創造力的驚嘆,有對它們悄然無息走入歷史的感嘆,有對它們今不如昔的悲嘆。它們經歷了從輝煌到微弱再到衰敗,而我們中華文明的運行軌跡,卻為什麼能避免整體性的崩塌,能一直保持歷史發展的延續性。在中國,我們能書寫已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字,我們能用流傳了幾千年的語言交流,我們能去踏訪幾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足跡,我們能不卑不亢的保有我們的文明。
人類是文明的創造者也是毀滅者。高度發達的今天也不能免俗,廝殺還在持續。血腥的戰爭伴隨著文明的毀滅,人類正在重蹈覆轍。和平是我們所需要的,戰爭是我們應該放棄的,人類啊,認識你自己吧!
希臘,這個承載古代文明的早期搖籃,有太多的記憶。古代好戰尚武、政治保守的斯巴達人拖垮了繁榮進步的雅典文明,以戰爭推動工藝文明,得不償失,使一度強悍的邁錫尼顯得那麼局促和單調,成為了一個干澀無味的悲劇。現代崇尚閑散第一的希臘人,逐步走向了疲憊和慵懶,已跟不上現代世界步伐反被現代文明所遺落。奧林匹亞將健康理念納入希臘文明並被全人類普遍接受,是我們永遠仰望的地方,它們有關人的完整理想,是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然後再聚集在一起,現在我們依然用它們的基礎思想去思考,把它們的人體雕塑作為觸不可及的標本,奧林匹克是永恆的世界坐標。令人畏怯的巴特農神殿,伴隨自己的輝煌一去不復返,只能帶著悲愴的記憶矗立於衰草殘陽,巴特農神殿遭遇了來自野蠻的摧殘,精華雕刻被送進了倫敦的英國博物館,“我希望巴特農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臘,如果在我死後回來,我一定復活。”已故文化部長的話語令人動容,包含著一個文明古國最後的尊嚴。克里特島,這個歐洲文明的源頭,以一個巨大的未知背景讓希臘文明永久的具有探索色彩,使人類不斷地開拓未知世界。
埃及,曾經的繁華文明因過度靡費,現在已體力不支而盪然無存,以至於至今還未找到復興的文化基點。金字塔,這個一來就成熟,臨走還是它的古文明,肩負了太多的歷史包袱,承載了太多的歷史疑難,而又無法爽然解讀,也無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據考古學家在廢墟間爬剔的冰山一角去講述,只能去等待更遙遠的後人去解讀。如同餘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無法解讀是埃及文明的悲劇,而最大的湮沒不是書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對其文字的解讀能力。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哭泣的門農石像和完美的女王祀殿,在一次次的文化浩劫之後,在被無情的歲月和貪婪的黑手糟蹋之後,我們再也無法解讀象形文字、解讀埃及。而中華文明卻延續了,秦始皇讓中國歷史活了下來,文字的統一使我們在當今還能去讀幾千年的古書,這是其他文明都不敢想像的。
以色列,猶太人歷經險阻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為了建立這個國家,為了民族解放,猶太人不惜一次次大遷移,不惜背井離鄉去外流浪。但他們只要落腳就能快速創造出一個優於別人的生態,也許是因為這個民族太優秀,命運的不公平總是將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他們身上,殺戮、奴役跟隨著他們,驅使他們去流浪,猶太人的遭遇依然是人類良知深處的'一大隱痛。而現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對峙和敵視還在持續,水火不容,局勢令人擔憂。在伊拉克,永久輝煌的人類文明史的巴比倫古城卻是以“復制古跡”示人,古建築已被摧殘的所剩無幾。
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歷史,每每回想,都忍不住有一種滄桑的愁緒。多少王朝,經歷多少個輪回,反反復復,生生不息。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一去不復返,留給世人的是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歷史,就像前方的燈塔,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千年一嘆,就像歌中所寫:“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磐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千年一嘆,是誰在悲嘆,是古哲人,是法老人,還是信教人,抑或是這些文明的民族和靈魂,當殘破已成現狀,寂寞已成心態,遺忘已成常態,那陣嘆息也只能成無奈。合上書頁,覺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禮,好似涅盤後的重生。
針對於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有關於人類文明的問題,看起來與我們個人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不然,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員,我們有義務去盡自己的力量去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而努力。而真正把這些義務落到實處,就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工作,去為這些“大”問題盡力貢獻自己的“小”努力。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作者給讀者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在生活和游歷的細節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從而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需要開拓自己的視野,因為世界是精彩的,同時也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因為我們擁有的是寶貴的。我們的人生相對於人類的發展是短暫的,有些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消失,而有些人卻留下了痕跡,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現在的經歷可能會很快被淹沒,後人可能不在會記起我們,但我們的確應該為後人留下些什麼,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該珍惜,應該努力,無論後人是否能記得我們,我們都將為自己驕傲。也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
《千年一嘆》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粗看它是作者游歷多國的日記,但在深層次它不僅能夠帶給我們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時也帶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促使我們對自己進行反思。讀完本書後,我感到受益菲淺,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短文。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回,反反復復,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沒有末,沒有了目的沒有了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里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經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後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著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
《千年一嘆》是本日記,記錄余秋雨先生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經歷,為了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如他所說:執筆於最恐怖地區,問道於數萬里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文明遺言。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重拾歷史,總有一份揮之不去的蒼涼感,獨語蒼涼,在蒼涼中獨語,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回,反反復復,一千年走一回,卻又陣陣嘆息聲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傳來,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為寂寞,當神廟已經破碎,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嘆息聲也只成為無奈。
當翻開《千年一嘆》,彷彿開啟了我的旅程的大門,跟著余秋雨先生,探索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歷史的翅膀最終沒有穿越歲月的阻擋,在經歷夜色的濃重之後,變得支離破碎,支撐著記憶中千年神話的情節和意境,艱難而執著,如蝸牛爬過的痕跡。
希臘是旅程的首站。抵達希臘時,看到輝煌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它,早已退出爭奪輝煌的競賽,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閑散占據了整個瞳孔,希臘文明的中心是雅典,則它的背景性土壤理所當然是伯羅奔尼撒半島,它地域廣闊,生態落後。其中斯巴達人更是好戰尚武,政治保守,把1個發達、進步、繁榮的雅典給活活拖垮了,這便是一切文明難以擺脫的悲劇,雖然太多的征戰和殺戮讓王城也淪落為1個堡壘,但是它們留下那個永恆的坐標———奧林匹亞,它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然後再集合在一起,並且延續著歷史血緣,傳承著文化倫理。
從希臘跨越到埃及,歷史的車輪帶著我們又去丈量這個文明故地的漫漫長途,大的三座、小的若干座的金字塔,還有那尊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雕像,讓我覺得人類還是非常無知的,敬仰中,心中疑問成堆:如金字塔是怎樣建成的?用什麼工具?靠什麼方式搬上去?建造這龐大的建築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數?種種問題人類全然不知,更神奇的是,現在從金字塔測得的各種數據吻合得不差分毫,面對這一串串問號,不由得讓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古埃及人的偉大,不過正因為這一連串問號所以吸引著一代代的後人前來膜拜、探索,去試圖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還有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提到這些國家,也許腦中就會想到火葯庫,雖然它們的古文明也毫不遜色,波斯文明,巴比倫文明,居魯士和大流士兩位君主等就是最好的歷史的證明,可是現在呢?留給後人的更多是戰爭、殺戮、驅逐與奴役。猶太民族是古老而特殊的民族,但他們卻遭遇著種族滅絕的劫難,二戰期間被德國人屠殺了六百萬,其中一百五十萬是猶太兒童,真是令人揪心的數字。這些地方壓集了太多的歷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這些地區空氣令人難以呼吸,長久以來各種原因所形成的巨大仇恨,使它們之間的關系劍拔弩張。但願他們都應該多一點遺忘,讓往事如煙,然後擱置情結,用現代政治智慧設計出最理性的方略,只有把遺忘的遺忘了,歷史才會從細密的皺紋里擺脫出來,回復自己剛健的輪廓。
Ⅱ 江照黎明王城在電腦里發現了什麼
江照黎明王城在電腦里發現了李慕楠遇害的視頻。因為這段視頻是蘇睿用來威脅梁賀禹的證據。
其實王城接近李曉楠的目的只是為了替自己的妹妹王念報仇,王念之所以會變成如今的模樣,完全是因為當年梁賀禹的傷害,所以他在得知梁賀禹是李曉楠的姐夫時,就想辦法開始接近李曉楠,直到蘇睿死後,王城想要從李曉楠的電腦中找到關於梁賀禹的消息,但卻意外的發現了一段視頻。
江照黎明王城的劇內分析
飾演王誠的白客。整部戲里,白客的演法是較為樸素的。關鍵的戲點,也往往是一些不經意的眼神戲,並不外放,但給人的印象卻很深刻。
很多人都提到「對他垂直入坑」,因為相比白客之前的戲路,以及本劇里的其他角色,白客這次的表演有種處在「中間地帶」的曖昧感。他很安靜,身上彷彿帶著被往事壓抑著的麻木感。同時他也很鮮活,心裡有股不顧一切的勁,但並不輕易在旁人面前顯現。
王誠這個角色,背後有著諸多迷霧密布的秘密。為了保護李曉楠,他又活得非常克制。白客演出了王誠性格內部的穩當、內斂,同時也演出了他的善解人意、暖心。冷與暖,不同的兩面,在王誠這個角色身上彼此相融。
Ⅲ 中國通史第五十集的觀後感200字左右
刊頭作者/廣西青年詩聯藝術家 韋代森
唐太宗言: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歷史不僅關乎歷史觀、知識面、談吐氣質,更關乎人生觀、眼界和格局。
學習歷史,就好比行走在悠悠三千年歷史長卷中,讀故事、鑒人物、品智慧,自然能得豐收。
《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
❆
解說詞
第二十集:郡國並行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
歷史的車輪飛速旋轉,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滅亡,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5月,劉邦戰勝項羽,在六位諸侯王的擁戴下,劉邦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在進行新王朝統治的頂層設計時,漢朝君臣選擇基本沿襲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稱漢承秦制。然而,有一種制度卻沒有照搬承襲,它就是秦王朝所全面實行的郡縣制,與秦朝不同,漢初統治者採取了郡縣與分封並行的體制。但是,這一體制卻給漢初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專制皇權和諸侯王之間的權力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緣關系的紐帶,以及彌漫著腥風血雨。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高規格的憑證:丹書鐵券,用鐵鑄造而成,上面的字鑄成紅色,鐵券上刻著誓言。在漢朝初,鐵券上信誓旦旦的刻著:使黃河如帶,泰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祀。表明漢王朝將永遠承認諸侯國,諸侯王及其子孫也將永遠效忠漢朝廷。公元前202年,剛成為漢朝皇帝不久的劉邦,為了鞏固統治去籠絡功臣,就以丹書鐵券的形式與七位異姓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漢王朝的江山在,就會讓諸侯國永不絕嗣。丹書鐵券一分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執一半,代表著皇帝給諸侯王的至高承諾。這七個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由於他們均非皇室劉氏,歷史上稱作異姓諸侯王。
函谷關是秦漢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個關口,在劉邦統一天下後,這里成為了劉邦和諸侯王統治勢力的分界線。劉邦雖然身為皇帝,但其直接統轄的地區只有函谷關以西,以首都為中心的關中十五郡採用全面郡縣制,中央統治透過郡縣直達地方鄉里。函谷關以東的廣大關東地區,全部分給七個異姓諸侯王,諸侯國雖然接受漢王朝的統一管理,但擁有很大的行政、司法、軍事權,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獨立王國,其實力足以與中央朝廷相抗衡。
卜憲群:漢初的時候,面臨政治制度的選擇,要麼是單一的郡縣制,要麼是郡國並行制,但是劉邦最後是選擇了郡國並行制。這裡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但是我個人認為客觀的原因可能更大一點,就是他沒有辦法,他必須只能夠採取這樣一種制度,才能夠維持一個表面上的大一統的這樣的局面,才能夠獲得他這個皇帝的稱號,得到更多的人的擁護。
秦漢之際,各大軍事集團並立,逐鹿中原,劉邦出身卑微勢單力薄,要想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必須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七個異姓諸侯王在當時均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劉邦必須爭取的盟友和輔佐。裂土分封,不僅是劉邦爭取他們的手段,也是他們擁戴劉邦對抗項羽的前提。
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與項羽決戰,約韓信、彭越合擊項羽,因為劉邦沒有分封他們為王,兩人都按兵不動,導致劉邦大敗,劉邦審時度勢,封他們為王,兩人才率軍前來,共同打敗項羽。因此,分封異姓諸侯王,對劉邦而言,實為無奈之舉。
張小鋒:那麼劉邦後來又在楚漢戰爭當中戰勝了項羽,在這個戰爭過程當中呢,他為了團結能夠團結的力量,爭取很快地戰勝項羽,所以說,他也無奈地不同時機地採取了分封的辦法,來鞏固自己,壯大自己。
然而,由於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勢力太大,很快成為漢王朝的巨大威脅。劉邦登基僅五個月,便發生了燕王臧荼謀反事件,劉邦親率大軍平叛,臧荼的實力在七位諸侯王中並不突出,因此,劉邦僅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順利平定叛亂。臧荼的勢力剛剛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韓信謀反,這令劉邦剛剛放鬆的神經又綳緊了。韓信,為漢初三傑之一,是楚漢戰爭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為劉邦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韓信造反,剛剛建立的漢王朝,將面臨致命的危險。
張小鋒:有人告韓信造反的時候,首先呢,對劉邦來講感覺到很恐慌,但是,劉邦心態是什麼呢,他是寧信其有,勿信其無,因為,他對韓信的猜忌,或者忌憚是由來已久,不是一日的,所以說,當別人告韓信造反的時候,他就一定就會去剪除他。
這里是河南省淮陽縣城區的一座普通的橋,名叫平信橋,雖然歷經多次重修,但2000多年來,它的名字從未更改過,之所以叫平信橋,是因為傳說這里是劉邦逮捕韓信的地方。當時,劉邦最終採納陳平的計謀,假託巡遊雲夢澤,在韓信來此拜謁時,命武士將其抓捕,劉邦不忍心將韓信處死,將其貶為淮陰侯,置於京師自己眼皮底下嚴加控制。
卜憲群:劉邦對韓信不是很信任的,從他一再遷徙改封韓信,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當然,韓信是否真正的謀反,史家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是劉邦是一定要把韓信消滅,這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當然,當年也一同打江山,韓信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也是劉邦心裏面非常清楚的。
在古代中國,分封制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而全面的郡縣制,卻只在秦朝實行了十幾年時間。全面郡縣制雖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權,但看似無比強大的秦帝國僅僅15年就迅速滅亡,漢初君臣不能不對秦朝實施的全面郡縣制產生懷疑。他們試圖在郡縣制與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漢王朝長治久安。韓信被廢為淮陰侯後,除掉了劉邦一大塊心病,但接下來,他該如何處理韓信統領的楚地呢。韓信被抓之後,劉邦在一位大臣的建議下,將楚地和關東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給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異姓諸侯國之間,與異姓諸侯王抗衡。這年正月,劉邦封堂兄劉賈為荊王,王五十三縣,弟弟劉交為楚王,王三十六縣,哥哥劉喜為代王,王五十三縣,庶子劉肥為齊王,王七十三縣,同姓諸侯與異姓諸侯形成犬牙交錯之勢,力量大致相當。
張小鋒:這樣的話,可能還是有一個歷史的這個慣性裡面,第一,分封這種體制是一直在執行,另外他是在剪除了異姓諸侯王之後,他認為異姓諸侯王之所以會背叛他,是因為他們不姓劉,跟自己不是同心同德,所以說他認為劉姓子弟比較可靠,同時,可能他意識當中他還認為一旦大漢有難的話,還是分封那些諸侯王來維護大漢,可能這個還是很關鍵的,所以就誕生了同姓諸侯王。
風暴從北方席捲而來,又一場戰爭即將爆發,匈奴冒頓單於趁中國內亂,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草原,並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諸侯國代國都城馬邑,面對匈奴人的強勁攻勢,韓王信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北伐韓王信及匈奴,然而,由於輕率冒進,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萬精兵團團包圍,險遭喪命,七日後才僥幸脫險。
趙王城遺址公園
這里,曾經是趙國的都城戰王城,公元前199年12月,劉邦回師長安,路過這里,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娶了劉邦和呂後的女兒魯元公主,對於此次劉邦駕臨,張敖甚是恭敬。
申有順:劉邦這個人呢,非常的傲氣,架子非常大,所以處處擺架子、鄙視,在這個情況下,趙國下面一些大臣和相看不起他,當時趙相叫做貫高,還有個大臣叫趙午,就看不慣劉邦的作為,我們氣不平,咱們為打天下、出生賣死,最後他當皇帝以後就這么來看咱,不如咱們把他殺了。
貫高等人決定在劉邦上廁所時刺殺他,由於劉邦決定突然離開,躲過了一劫。次年,劉邦將趙王張敖貶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兒子代王劉如意為趙王,趙國依然沒有平靜。公元前197年九月,趙相國陳欷[xī]發兵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率兵征伐,離京前,命韓信、彭越跟隨自己出征,不料,韓信彭越像當年劉邦與項羽決戰時一樣,再一次稱病不從,這件事令劉邦耿耿於懷。此時,有人告發,淮陰侯韓信與陳欷勾結,要趁劉邦不在長安之際,里應外合襲擊留守的呂後和太子劉盈,在劉邦率兵平叛時,長安宮中上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這一幕的主導者是劉邦的皇後呂雉,她與相國蕭何合謀,謊稱劉邦已殺陳欷,騙韓信入宮道賀,將其抓獲。蕭何本以為呂後會先關押韓信,等劉邦回朝後再做處理。沒想到,呂後露出狠辣的一面,不僅立即在長樂宮鍾室將韓信斬首,而且,夷滅韓信三族。頓時,朝野上下,陰風慘慘,韓信,這位劉邦昔日的盟友,最終成為劉邦內心當中最大的威脅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當年賜給韓信的丹書鐵券也已形同廢紙。
韓信在被劉邦抓捕時,就曾仰天長嘆,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這位一代梟雄,以這種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故事,卻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終止。在他的家鄉淮安,至今仍能隨處可見聞到許多與其有關的紀念性的建築和傳說,他的一生業績,至今仍被無數人所傳頌。
而與韓信同時稱病的彭越也未能倖免,最終也以謀反罪被砍頭示眾,身體剁成肉醬,分給諸侯王。韓信、彭越一個個被殺,淮南王英布心驚膽戰,當他接到彭越的肉醬時,擔心自己也落得這樣的下場,促使他最終選擇反叛。英布認為漢將中,只有韓信、彭越是他的對手,但這兩個人都被劉邦殺了,而劉邦年老患病,不可能親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恃無恐,很快攻陷荊國。漢王朝又一次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危急關頭,劉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劉邦在蘄縣西大敗英布,英布逃至番陽,被當地人所殺。然而,劉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被流矢擊中,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從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長達七八年的時間,劉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鏟除異姓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彭越、英布被殺掉,張傲被廢為列侯,韓王信逃到了匈奴,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為了王朝的利益,劉邦拋棄了情誼,就連後來被封為燕王的盧綰,他是劉邦最親密的發小,但也因被告造反,受到大軍征伐,被迫逃往匈奴,異姓諸侯王中,僅留下一個實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與此同時,劉邦企圖以血緣關系來維系王朝,陸續分封齊王劉肥,吳王劉濞,代王劉恆等劉姓子弟為王,相比於異姓諸侯王而言,劉姓諸侯王所佔地盤更為廣闊。
這是沛縣流行多年經久不衰的戲曲《大風歌》,歌詞的作者正是曾經在沛縣豐邑中陽里生活過的劉邦,劉邦大敗英布回師途中,路過家鄉沛縣,隱約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決定留宿幾日,設宴款待父老鄉親。時光彷彿倒流,家鄉的風景並未改變,而自己已經蒼老,看著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幾年崢嶸歲月,劉邦感慨萬千,不禁感慨悲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罷,已是老淚縱橫。劉邦臨死前,他與大臣殺白馬,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如此,劉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漢王朝可以穩定的發展下去了。
張小鋒:行白馬盟誓,非同姓而王者,就是天下共擊之,他定了這種誓約,希望就是劉姓政權能夠永遠延伸下去。
公元前195年5月,劉邦和呂後的兒子,十七歲的劉盈成為新皇帝,即漢惠帝,呂後被尊為皇太後,惠帝為人善良柔弱,與性格強悍的母親呂後相處,自然居於下風。因此,在位七年期間,朝政實際掌握在性格強悍的呂後手中。
1999年,考古人員在山東章丘洛庄發現了第一代呂王呂台的葬墓,陪葬坑裡不僅出土了呂大官印、呂內史印和呂大官丞三種呂國的官屬印章,而且出土了大量刻有齊字樣的銅器和漆器。經考古研究,這些物品應是齊國製作的,是劉姓齊王為討好呂後而主動進貢的。
崔大庸:在呂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那麼曾經分封了六個諸侯王,其中就有呂國,呂國是呂後的侄子,那麼她把他直接封到了這個,把濟南原來的濟南郡割出來,作為呂國的地盤,那麼把濟南就作為呂國的國都,也可能是由於到時候,呂後的這個威望和她的這個勢力比較大,所以大家巴結呂氏集團比較多,所以說給了他很多東西。
在距洛庄800公里以外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珍藏鎮中國現存的唯一一枚漢代玉璽,而它的主人正是呂後,當時呂後就是用這枚印章,分封了眾多的呂姓諸侯王。因為當時漢王朝的最高統治權被牢牢地掌握在呂後手中,開太後臨朝聽政之先河,漢惠帝死時呂後已專政五年,她立年僅15歲的劉恭為少帝,自己臨朝稱制,大封呂氏族人為王。
卜憲群:呂後她親自聽政以後,比較明顯的傾向於照顧她這個呂氏家族的利益、政治利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很多不滿,這個在她活著的時候還能夠被壓制,那麼等她一旦死後,一些呂氏和大臣的矛盾就會激化了。
公元前180年7月,呂後病死,歷史再一次出現轉折,臨死前,呂後令呂祿統領北軍,呂產統領南軍,告誡二人,當年高帝平定天下,與大臣們約定,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如今,呂氏為王,大臣們內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們恐怕要發動兵變,你們一定要率領軍隊保衛皇宮,而不要送喪,被別人所制。直到咽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呂後仍惦記著保住呂家的地位。然而,她剛剛死去,齊王劉襄即聯合劉姓諸侯王起兵反呂,長安一片緊張氣氛,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設下計策,奪取南北軍,誅滅呂氏,廢掉呂後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劉弘,迎立劉邦中子代王劉恆,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劉恆 (前202-前157)
這是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隨葬坑出土的數千件彩繪兵馬俑,曾擔任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館長的王凱,參與了楚王墓的整個發掘過程,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一有時間都會來此看看,因為這里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
獅子山楚王墓
1984年,一個施工隊不經意間發現了這個隨葬坑,坑內出土了數千件彩繪兵馬俑,陶俑手中所持多為象徵性的兵器,是漢初分封的楚國軍隊的模型。當時,諸侯王的權勢可見一斑,陪葬坑發現以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墓穴在哪裡。這其實也是王凱心中的疑問,經過多方挖掘,一時間都沒有找到。機會總是留給最努力的人,王凱走遍了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瞭然於心。最終,300米的距離,王凱走了十年的時間。這座漢代諸侯王墓穴的面紗終於被揭開了,就在距離葬坑300米的地方,王凱發現了墓穴,該陵墓藏於獅子山,海拔54.3米的主峰腹中,氣勢恢宏,南北總長117米,鑿石量5100餘立方,墓室面積850平方米,獅子山楚王墓的發現再現了漢初同姓諸侯王的強大實力。
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劉長叛亂,這兩件謀反事件,雖然都沒有造成大的混亂,但靠血緣關系結成的分封制顯現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機正在擴大。
張小鋒:呂後的問題解決了之後呢,又出現新的問題,那就是同姓諸侯王勢力坐大,中央無法去控制它,所以,地方就是諸侯王勢力的發展,和中央王權之間形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最後一旦激化那就非常麻煩,所以說,此後的政權就圍繞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同姓諸侯王,這使在呂後之後的統治者,就是說文帝首要面臨的問題。
賈誼曾擔任長沙王太傅,他是漢文帝時的卓越人物,他雖然很年輕但才高八斗,尤其對國家大事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向漢文帝上了著名的《治安策》,闡述國家長治久安之策,尤其對當時分封制給漢王朝帶來的巨大隱患作出分析。
張小鋒:當時賈誼分析,當時的同姓諸侯王的情況,他是這樣分析的,他說現在的漢朝就像得了一個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樣,他的小腿粗的跟人家腰一樣粗,他的腳趾粗的跟小腿一樣粗,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治療,那即就是扁鵲在世,也很難醫治。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現在趕快對這個同姓諸侯王要進行抑制他的勢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對賈誼的建議,漢文帝深以為然,但認為時機還沒有成熟,並沒有馬上採納,漢文帝堅持將清靜無為的國策放在首位,盡量不發生事端、不擾民,使國家在經過長期戰亂紛擾後能恢復生機,漸漸興盛。
公元前168年,賈誼年僅33歲就去世,稱得上漢王朝的一大損失。不過有一位青年才正俊脫穎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稱智囊的晁[cháo]錯。公元前165年,晁錯上書,建議削藩,也就是削落諸侯王的勢力。當年,齊王劉則死,無子,文帝藉此機會,於次年重封齊國、淮南國時,將齊一分為六,淮南一分為三,履踐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駕崩,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景帝。景帝繼位後,晁錯得到進一步重用,提出許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錯再次建議削藩,上書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頭直指吳王劉濞[bì]。
西漢中期形勢圖
卜憲群:晁錯認為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極力勸景帝要削藩,加強鞏固君權。景帝實際上也是沒有完全聽取他的意見,只是採取了一系列很小的一部分措施,但是激起了諸侯王的強烈的反彈。
史奇剛:我們象山采鹽歷史那個悠久,從那個漢朝已經開始生產鹽了,將近2000多年的歷史。
史奇剛是象山傳統制鹽方法的傳人,2000多年前,吳王劉濞就管理著今天象山地區,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在諸侯王中實力最強,吳國東面臨海,可煮鹽牟利,境內有銅山,劉濞派人鑄銅錢,號稱吳錢遍布天下。
此時,其它各諸侯王也紛紛擴張實力,景帝顧慮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後果。劉濞知道下一個輪到的就是自己,於是,悄悄聯絡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准備起兵反叛。當時,朝廷削落吳國封地的詔書一到,劉濞率先在廣陵起兵,打出誅晁錯的口號,諸侯紛紛響應,史稱七國之亂。
一時間,戰爭的硝煙彌漫著全國,盡管漢景帝已有所准備,然而,七個諸侯國同時反叛,這顯然遠出乎他的意料,他趕緊派太尉周亞夫等將領,分兵三路出擊叛軍。但景帝畢竟年輕,執政時間不長,他整日坐卧不安,他在想,削藩之舉是否太草率了。
張小鋒:應該講吳楚七國之亂是西漢立國以來最大的內亂,而對景帝來講,他是作為一個新繼位,沒多長時間的一個君主,面臨這種情況,他應該是驚慌失措,所以他能夠想到的,就是盡快消彌這場戰爭,而當時吳王劉濞恰恰當時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晁錯犧牲掉,能不能消滅這場戰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最好的,於是呢,他就接受了袁盎的建議,准備斬殺晁錯。
景帝驚恐之餘,接受袁盎的建議,在晁錯上朝的路上將其逮捕,並立即行刑,穿著朝服在東市被處以腰斬之刑。然而,晁錯之死並不能阻擋劉濞的反叛步伐,當朝廷使者令劉濞拜受皇帝詔書時,劉濞已自稱東帝。至此,景帝放棄幻想,一心平叛,吳楚軍首先遇到景帝弟弟梁王的堅決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亞夫趁機斷其糧道,叛軍轉而進攻屯兵昌邑的周亞夫軍,周亞夫堅壁不出,待叛軍斷糧,人心渙散,大敗其軍。劉濞棄軍逃走,僅有數千將士隨從,楚王自殺,劉濞逃到東越,東越王殺了他,將他的頭送往長安,七國之亂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治國,將其任用王國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降低官員級別,改丞相為相,減省吏員,以和中央官區別。諸侯王權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權顯著增強。
卜憲群: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景帝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削弱諸侯王的實力,一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像吳楚這些過去的諸侯王的地方,他又把它拆分為很多小的侯國,削弱它的力量。那麼第二個方面,就是改革他的官秩,就是諸侯王的這些官,過去是諸侯王自己設立的,現在改為天子,就是皇帝來給他設官。
公元前142年,年僅15歲的太子劉徹,正在提前舉行成人禮,因為此時的景帝已經病入膏肓,一年之後,景帝駕崩,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經過文景之治後,漢王朝已步入鼎盛時期,中央和諸侯王的實力對比,已發生全面逆轉,強勢的漢武帝,將對諸侯王問題做徹底的解決。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所謂推恩,就是諸侯王可以將皇帝的恩澤推廣到自己的子孫,就是把皇帝分封給他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孫為列侯。推恩令一下,諸侯王的封地化整為零,變大為小,其勢力進一步削弱了。漢武帝決心做最後的整頓,特意頒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規定,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後者限制士人、官僚與諸王交遊。
張小鋒:左官律就是朝廷規定,凡是在諸侯王任官的官吏為左官,漢代是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從名號上來講,凡是你在諸侯王任官的,你從名號上講,你是低人一等。同時規定,凡是在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錄用。
卜憲群:附益法就是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諸侯王之間結成朋黨,朝中的大臣不允許和這些諸侯王或者這些官吏相互的來往,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實際上都是加強中央集權。
從此,諸侯王惟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國政,已與一般富豪無異。分封制終於名存實亡,擾攘百年的諸侯王問題至此得以基本解決,郡國並行也告結束。在殘酷的斗爭中,在新的歷史階段,當盟友、血緣都無法成為維系漢王朝的統治力量時,郡縣制的優勢凸顯脫穎而出,經過長期的較量,最終分封制淡出歷史舞台。
從此,終兩漢四百餘年,諸侯王問題再沒有成為困擾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分封制盡管還一直存在,但無足輕重,郡縣制已毋庸置疑的成為主流,它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行與不斷完善,為建立上下相維、輕重相權的行政體制創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與分封制不同,作為中央集權制的重要支柱,郡縣制對維護國家統一、保障社會穩定與促進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正因為如此,郡縣製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詩社成員(25人)
我是瘋子、拙筆牛牛、馬大姐、雪花飄飄、斷橋、永不言棄、小錦、雨柔、柔風煙雨、簡遙、暖暖、飛聞、風裳、蘇御泠、夕顏寒冰、月色荷塘、小雲、婷婷、冰凝兒、林郁天香、蝸牛、江西英子、吉祥花、小二、清風徐徐。(按入社時間排序)
雨巷詩社簡介
雨巷詩社於2014年10月21日豫章萬斌創立,社員僅23人。另有雨巷詩社QQ興趣部落1.1萬人;微信圈子【唐詩宋詞天天讀】1.2萬人;雨巷詩社交流群230人。每月定期舉辦「雨巷徵文月賽」「每日一對」「每周同題」等特色活動,量雖不多,但每篇作品必附評語。
雨巷詩社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詩社,沒有大腕,沒有大活動,更沒有影響力,只有塵世中恬淡的一抹丁香。創社六年間,旨「捧一杯閑茶,讀一首閑詩,度我一閑身。」非所他求,自得其樂而已。
雨巷詩社特別感謝高山大神群、中青詩聯網、聯都論壇、中華國粹網等等各界大神蒞臨其間開展文學講座、點評活動,使小社增光,獲益良多。
投稿及加入詩社QQ微信群方式:
1.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2.社長微信號:919059778
3.入選要求:現代詩歌、格律詩、詞、散曲、對聯,不超過15首(詩:平水韻,詞:詞林正韻,新韻需註明);辭賦、作品評論、詩歌理論,一到數篇不等;新詩,不超過5首。文責自負。拒絕一稿多投。
4.入社要求:需在雨巷詩社創作交流滿1年以上,發近原創作品三首(篇)給審核,審核通過後,方可加入。
雨巷詩社創始人
萬 斌:雨巷詩社社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西楹聯學會常務理事、中青楹聯研究院副秘書長、聯都論壇顧問
李觀宇:雨巷詩社副社長、廣東人,網名拙筆牛牛
馬林良:雨巷詩社散文首席、吉林人,網名馬大姐
何小梅:雨巷詩社詩詞首席、重慶人,網名永不言棄
郝秀苓:雨巷詩社詩歌首席、天津人,網名斷橋,天津作協會員
雨巷詩社
微信號:yuxiangshishe
雨灑文江龍縱筆;
巷回韻響鶴銜花。
Ⅳ 民樂永固城 數千年風雲往事 猶在眼前
永固城遺址
臨澤的昭武古城遺址
永固城附近的烽燧
永固城地處祁連山北麓,焉支山西側,為東西交通要沖,它東接甘、涼咽喉之地的大草灘軍馬場,南連軍事關隘扁都口,是中原通往西域道上的重鎮,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它曾是月氏族的都城,漢初曾是匈奴單於王的避暑之地,故又叫單於王城,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絲綢之路重鎮 兵家必爭之地
民樂永固古城,坐落於張掖市民樂縣東南的永固鎮,距離縣城12公里。
它是一座 歷史 悠久的古城, 歷史 上河西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都與此處相關。
初聽它的名字,含義從字面上就能猜到一二,「永世堅固,固守城池」,但在幾千年浩盪時光沖刷之下,如今的它又是什麼模樣?
7月中旬的一天,我們來到民樂縣永固鎮。
古城遺址在鎮子邊,人們為了保護它們,將農舍蓋在了遠離古城牆的地方。
如今,永固古城只剩下西北一隅的斷壁殘垣和孤立於湖邊的清代土塔,似乎在證明著古城昔日的輝煌。留存的古城牆有二三米高,是古城城牆的一個角,建在一片開闊平坦的台地之上,周圍是綠油油的農田。一層層人工夯築的痕跡告訴人們,這不是普通的土墩,這是先民們靠雙手修葺而成的城。當年為修築古城而搭建的棧道、木椽的孔道依舊保留在城牆上,或大或小,或高或低。
永固古城東、南、西各開一城門,內有瓮城,四角有瞭望墩,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城內偏南也有一東西方向的城牆,將城分為內外兩部分。因永固城的形狀像算盤,故民間稱之為「算盤城」。
與永固古城隔河相望的便是八卦營漢墓群,其規模之大,堪稱河西之最。登高遠眺,但見古冢累累,墳草萋萋,一眼望不到頭,似乎在訴說當年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從已考古挖掘的墓室中發現的壁畫及出土的錢幣、陶罐、木馬、弓箭、弩機、銅鏡等文物,也能佐證永固古城的盛衰變遷。
永固城昭武城 月氏人的雙璧
2000多年前,祁連山南麓的扁都口一帶,水草豐美,牛羊成群,這里世代生活著一個游牧民族——神秘的月氏族。
永固城的興盛,第一個 歷史 節點就與月氏有關,它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古代游牧民族,匈奴發跡,漢通西域,佛教東漸,都與它有著直接密切的聯系。在秦代,中國北方為東胡、月氏和匈奴占據,此時「東胡強月氏盛」,後來曾霸氣凌人的匈奴夾在這兩大部族之間,只能俯首稱臣,小心翼翼地與他們修好。
早在戰國後期,月氏的勢力如日中天,已有「控弦十萬」之眾。
它一舉擊敗另外一個活躍的少數民族烏孫,盡佔了河西地區。這時的月氏主要的活動范圍在河西走廊張掖到敦煌一帶,永固古城作為月氏東城,與臨澤昭武城(月氏西城)遙遙相望,成為月氏人引以為豪的雙璧。而在這片廣大的區域,水草豐美、牛馬蕃息,使得月氏的勢力空前強大。
然而月氏這支號稱橫掃草原的馬背上的民族,卻在與匈奴的角逐中最終敗下陣來。在秦末漢初,匈奴逐漸強大起來,不僅對月氏,繼而對剛剛建立的西漢政權也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公元前177年前後,匈奴持續攻擊月氏,月氏便遷徙去了伊犁河流域(史稱大月氏),一些跟不上西遷隊伍的老弱病殘,留下來進了南山(祁連山), 歷史 上稱為小月氏。到西漢文帝時,伊犁河流域的月氏再次受到匈奴的打擊,繼續西遷到阿富汗境內的阿姆河,擊破大夏,建立了大月氏國。
月氏西遷之後,永固城成為匈奴單於城。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約大月氏國夾擊匈奴,但遠離故土的月氏人卻似乎已經忘卻了這段家國之恨,此後,張騫被單於拘獲滯留,地點就是此城,而一代戰神霍去病出兵河西,大破匈奴也是在此城。
兩漢之後,河西走廊在 歷史 上的熱度並沒有冷卻下來,而永固古城一再變化著自己的名字:前涼王張祚在此置漢陽縣,又置祁連郡。北涼時叫赤泉,北魏時稱赤城戍,西魏則謂之赤城,北周又改為赤泉,隋朝時名為赤烏鎮。
唐時為回鶻牙帳,西行求經的唐僧也曾住過此城。而就在永固鎮子中心的玉皇廟中,就塑著一尊玄奘像。
隋煬帝時期,永固城是國際化的都市
正因為河西多民族生活的多彩畫卷及其經濟的富庶,隋朝時的永固古城熠熠生輝,被西域人看作是河西走廊上的另一個長安,它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隋煬帝楊廣。
公元609年夏天,河西走廊發生了有史以來的空前盛事:大隋帝國的皇帝親臨河西走廊,西域二十七國郡主使臣都來覲見隋煬帝。
傳說隋煬帝召開的這次彪炳史冊的「萬國博覽會」是在焉支山召開的,其實不然。山大溝深的焉支山,沒有較為平坦開闊的地方供二十七國的郡主使臣下榻,從客觀環境來看可能性並不大。其實,真正召開會議,供煬帝接見使臣的地方正是離焉支山不遠的永固古城。在地理位置上焉支山在永固城東側,選焉支山下接待西域諸國郡主使者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永固城商業物資便利的條件,二是焉支山下夏季水草豐美。
沒有永固城的依託,舉辦這樣的盛會幾乎沒有可能。在隋代,永固城已經屬於國際化的都市,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楊廣出扁都口後的第一站下榻就在永固城,焉支山當時只是永固軍士放馬的一片草場。
在「萬國博覽會」期間,西域各國郡主使者也都雲集永固城。大隋天子君臨永固,首開世界萬國博覽會先河,使這座千年古城大放異彩。直到唐安史之亂後,永固城先後成為吐蕃和回鶻活動中心,西夏時又為甘州回鶻臨時都城,元明時永固城復稱為單於城,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城池,定名永固城。
在古城遺址流連,眼前是孤寂的清代磚塔,塔檐下掛的銅鈴被風吹動發出緩慢低沉的鈴聲,讓人臨風懷遠,雖然如今的永固城已是繁華落盡,但它在河西走廊乃至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的影響永遠不可磨滅。
小貼士
臨近景點
扁都口、海潮湖水利風景區、 聖天寺
特色 美食
羊肉小飯、糊餺、青稞面搓魚子、臊面
《特洛伊》觀後感
——關於女人,以及愛情
女人和愛情不是這部影片的重點。《特洛伊》著墨最多的,是雙方的兩個英雄的個性刻劃,他們間的牽扯,以及芸芸眾生在這場悲劇戰爭中的所得所失。
但女人和愛情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是在電影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戰爭因海倫而起,隨著阿基里斯(Achilles)為救Briseis付出生命而結束,屠城時,特洛伊的老幼殘病,在Andromache的帶領下通過密道逃離了紛亂中的特洛伊。女人和死亡成了這個故事所有矛盾的出口。
愛情,在片中也只是鋪墊。帕里斯與Helen的愛情讓這位「泡遍整個愛琴海美女的花花公子」有了一個質的改變,盡管他是整個悲劇的掘墓人,卻也未讓觀眾那麼的痛恨他,也許大家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復雜的人性。在影片的後半部,帕里斯這個人物有了明顯的成長,尤其在他的兄長赫克托戰死之後,他擔起了巡衛特洛伊城的責任。首先是在發現著名的特洛伊木馬時,他是唯一一個建議不要把木馬運進城,而是將其燒毀的人。而當希臘人里應外合,半夜裡木馬屠城之時,他做了一回真正的王子--他將所有王親,包括他最愛的海倫送進密道,將象徵特洛伊這個國家的寶劍交給走入密道的年輕人,然後,拿起了弓箭,捍衛起自己的王城。當阿基里斯死在帕里斯的飛箭下時,對帕里斯而言,這是他成熟的標志。最終特洛伊木馬屠城時,帕里斯將所有的王親(包括Helen)送進密道,自己卻留下捍衛特洛伊。Helen不願走,帕里斯盯著她的眼睛道:「我們會再相見的,我們會在一起,如果不是此生,就是來世。」到這里才剛剛看出一點曠世奇情的真諦。 Andromache和赫克托這一對恩愛的夫妻,他們間深遠的感情反而給我比較深的印象。我想經過了歲月的洗禮,那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愛情,那是參雜著信任,恩惠,極其深重的感情。因此當我看到赫克托每一次走上戰場前,與Andromache對望的眼神,我是被揪動的,夫妻做到這個份上,彼此都已經成了對方的一部分,Andromache當然也很清楚每次丈夫出征,都可能有去無回,她擔心,害怕,卻無法阻止他。
Andromache與赫克托夫妻多年,恩愛如初,赫克托在城外與阿基里斯決斗戰死時,有一幕是坐在城樓頂觀望的Andromache見到丈夫摔倒在地而倒下哭泣。這對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是電影三段愛情里最經得起推敲的一段。
最後是阿基里斯(Achilles)和Briseis。這是一段原著里不存在的愛情,但在電影里比海倫和帕里斯更能吸引人。有人認為片中阿基里斯為了與Briseis的愛情而死是「可笑」的。而在我眼裡,阿基里斯這樣做,並非毫無來由。首先,阿基里斯之所以會喜歡上Briseis,是因為她身上有他所沒有的純凈,虔誠,阿基里斯遇到Briseis,就好像一頭渾身是血的野獸站在一個初生的嬰兒跟前。我個人非常喜歡阿基里斯臨死時對Briseis說的一句話:「You gave me peace.」(「你讓我的心平靜」)。戎馬一生的阿基里斯,最終,在一個信仰阿波羅的女孩身上找到了他想要的平和,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神的暗示。因此,與其說阿基里斯是愛上了Briseis,不如說是他愛上了她身上的平和,拋棄了一切愛恨情仇,回歸到生命最原始的平靜。阿基里斯最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Briseis,也是在拯救他內心深處所嚮往的純凈,他不願看到這樣的純凈毀滅在戰火中的特洛伊。同理,Briseis之所以會愛上阿基里斯,也是因為他擁有自己所沒有的野性,不羈,他對神所表露的不敬……這些都是她從未見識過的,她很快就明白了阿基里斯並非自己想像中的殺人機器,而是看到他冷酷野蠻的外表下迷茫而痛苦的心。這一段感情絕非有些影評人所說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的希臘濫情版」,這是兩種極端的人生觀的碰撞,這種相遇,已經超過了愛情本身,而到達了一個更抽象的意念境界……
這是一場沒有勝者的戰爭。英雄們都死了,無論他們參加這場戰爭的初衷是什麼--是為了愛,是為了榮譽,還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他們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倖存下來的,或者生死未卜的,並未因此得到幸福。在這場顛倒眾生的戰爭里,沒有得到,只有失去。
Ⅵ 電影無極觀後感
第一次看《無極》的時候是在朋友家看的DVD,那時電影院已經放映有一段時間了。看了之後久久不能釋懷,期望太高之後的失望(我承認這種失望大部分來源於打鬥場景太少)伴隨著唯美的畫面在心頭引起一陣糾結。後來上網才知道網上早就有一片倒的批判和諷刺,其聲勢之浩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至少到現在還沒有)。心頭隱隱覺得有些不妥——不至於這么差吧。為《無極》說話,就像是一滴水掉進了大海里,瞬間就被埋沒了。
懷著平常心重新撿起《無極》看一遍,突然覺得一起都明了了——原來如此。想通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情節是十分嚴謹和完善的,只不過導演將電影呈現出來的時候,線條提示太少。在這里就《無極》整個故事的線條做一個簡單的梳理,給極少的支持者一個呼應,給不明真相的群眾一個解釋。
《無極》情節的進行和人物遭遇的轉換是以滿神的賭約為動力的,這是整個影片的大前提,也是關鍵所在。滿神代表命運,在影片一開始就明明白白說出來了的,影片中一切情節的發展都從滿神開始。影片的英文名是《The Promise》,個人認為這個名字比中文名更好。
滿神喜歡玩弄世人,她常和人打賭,讓人做選擇。這是很多人批判的情節,我看到很多批評文章說「哪有這樣整天沒事乾的神」、「只有陳凱歌才會想出這樣的神」雲雲。其實把滿神換成命運,就順理成章了。重申一遍,影片一開頭就說了,滿神是命運的使者。
滿神在影片中總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和傾城的賭約「你永遠也得不到別人真心的愛」,後面兩次是和大將軍光明的賭約「鮮花盔甲的主人會殺了王」、「傾城是我的」。每個人都要做出選擇,傾城選擇的是愛情(這是「傾城」的含義),但是她每次都看錯了人(開始是王,後來是光明)。她開始以為是光明為了她跳瀑布,所以傾心光明,但又想到自己的命運,所以離開。後來終於不顧命運,和光明在一起(終於看錯了人)。當她知道救自己的人是昆侖的時候,自己的情感已經投入到光明身上了。直到最後昆侖穿上死亡之袍讓時間逆轉,才給她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
光明選擇的是勝利(這是「光明」的含義),本來他要回救王,但昆侖殺了王,這表示光明這一仗是輸了。他不認輸,想要在賭約中取勝,對他而言勝利就是一切。他追回傾城不是因為愛,而是想在和滿神的賭約中取勝。無歡用「勝利」來誘惑光明,光明立即就拋棄了傾城回到王宮。光明的最後一仗,是在審判的時候,他想要用生命來換得傾城的心,同樣的也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對勝利的渴望。光明在馬蹄谷之役後,再沒有取得一場勝利,哪怕是在兩次單打獨斗中都失敗了。光明將死之時,傾城靠在他的胸膛上,他因為內疚生情才流下一滴傷心淚,合了自己的命運。
這是傾城和光明兩條線,認真看過影片的觀眾都應該能理出來。這是明線。
那麼,暗線是什麼呢?滿神是命運的使者,每個人都在命運的控制之中。我們不難想到影片中五個人與滿神都有賭約。傾城和光明的賭約是明線,無歡和鬼狼的賭約就是暗線。(昆侖的賭約包含在鬼狼的賭約中,後面再說)
滿神和無歡的賭約是「你永遠得不到信任」,無歡的選擇是讓別人痛苦(這是「無歡」的含義)。這就解釋了「饅頭之爭」的公案。有人會說,我是專門為了「饅頭」的公案來杜撰這樣一個賭約。不是的,這個賭約在影片中有著合理的提示。
無歡有幾個特點:他不願看到別人快樂;他想要天下人都做自己的奴隸;他不相信任何人。無歡攻打雪國是尋找奴隸殺手,殺手是將來攻打王城的時候為光明准備的.(為了能控制殺手,也為了提高殺手的速度,無歡製造了不死之袍)。他打著捉拿王妃的旗號攻打王城,不是為了女人,是為了權力,為了讓天下人都成為自己的奴隸。王被殺之後,他追的並不是傾城,而是殺王的兇手,好讓自己順理成章地推卸責任。這是權力斗爭中很常見的手段,只需要正常的思維就能理解,但眾多觀眾都曲解成為了女人(為了饅頭)。最後現出饅頭的一段並不能構成「饅頭血案」的佐證,相反地,它是關於無歡信任賭約的提示。無歡剛知道是昆侖殺了王的時候,想殺人滅口,把消息瞞過,這就是無歡為了權力攻打王城的證據。後來又讓昆侖把真相說出來是想徹底地毀滅光明。
審判之後,無歡綁了三人,最後關頭卻把光明放了下來。很多人覺得這里和無歡不相信任何人的性格相沖突,其實這里是另一個信任賭約的提示。無歡取得了大勝利,但是始終籠罩在滿神的賭約之下,他想挑戰命運,證明他「得不到信任」是錯的,以便達到最後的勝利(饅頭是第一次挑戰,這里是最後一次)。這同時也是無歡希望奴役別人的性格表現。但是他失敗了,直到最後都沒能得到信任(可信的人)。
事實上無歡的賭約是最早的賭約,甚至早過傾城。影片一開始是一個戰後的場景,那場戰爭中,小無歡被滿神救了下來,並立下賭約。之後,小無歡就拿小傾城做他的第一次實驗。
鬼狼的賭約是關於他的族人的,「雪國人將永世難逃奴隸的命運」,他的選擇是犧牲(或者無私?)——這是「鬼狼」的含義。如果沒有人穿上無歡的不死之袍,雪國人將被屠殺,鬼狼穿了,雪國人都成了奴隸,昆侖就是從奴隸中長大的。無歡訓練了殺手,又作了十幾年的准備(昆侖成長的時間)才攻打王城。殺光明是鬼狼的第一次任務,無歡承諾,如果完成這個任務就讓雪國人恢復自由(當然是騙他的)。鬼狼沒有完成任務,因為遇到了昆侖,他不願意傷害本族人。他又想通過昆侖來實現賭約中的勝利(昆侖是雪國人,只要讓昆侖擺脫奴隸的身份,那麼族人的命運就擺脫了),他脫下不死之袍,把鮮花盔甲交給昆侖,就是想以自己的死來換得昆侖的自由。當然,他再一次被無歡騙了。
鬼狼的賭約應該是在無歡攻打雪國之前立下的(還有可能是雪國人與滿神的賭約)。
昆侖的賭約很簡單,包含在鬼狼的賭約中「永世難逃奴隸的命運」(關於「昆侖」這個名字的含義……)。雪國被攻下之後,昆侖就成為奴隸,一直在奴隸中長大。本來奴隸是不會站起來的,但是昆侖是雪國人,天生就會奔跑,所以在緊急的時候奔跑起來。昆侖原來的主人被光明射死,他又成為了光明的奴隸。光明讓昆侖恢復自由身不久,昆侖又自願成為傾城的奴隸。最後昆侖本來可以得到自由,但他為了讓傾城得到重新選擇的機會,穿上了不死之袍(雪國人穿上不死之袍就能擁有超越時間的速度),永遠成為傾城的奴隸,成為愛情的奴隸。
影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滿神的賭約),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地脫離命運的控制,這構成了電影情節的發展線條。整部電影的故事情節相當完整,線條安排得很巧妙,算得上是一部好電影了。
但是,卻算不上優秀。總的來說,《無極》有幾個很明顯的缺點:
一、特效製作很差——特別是開頭牛奔那一段;
二、台詞比較粗糙,這個比較傷,幸好不多;
三、幾個主演的普通話不過關,這成為很多網友的笑料,但是我覺得這一點在這部電影中並不是那麼嚴重(在批判的潮流中什麼都被誇大了);
四、伏線揭示得不夠明顯,導致絕大多數觀眾不明所以。
其中最大的矛盾莫過於伏線隱藏得比較深和台詞比較淺白之間的矛盾。這部電影的伏線不好處理,稍微多一點提示就會顯得太過直白,就無法打動評委;而像現在這樣,又太深了,觀眾看不懂。一句話說,還是導演沒處理好,陳凱歌想太多了。這才是本片的最嚴重的缺陷。影片的故事情節其實是相當完善和嚴謹的,是呈現的時候產生了失誤。而所謂的「一個饅頭引起的血案」雲雲,本來不過是嘩眾取寵的鬧劇,到後來竟然成了跟風者搶奪話語權的利器。
當初因為導演的一句大話,讓《無極》成為眾矢之的,甚至還拿出明星事件反復取笑,證明中國觀眾是惹不起的。但現在五年之期已經過了,不必再抱著固有的成見,死守自己的驕傲將這部電影踩在腳下。
放下心頭的浮躁來看這部電影,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