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焦裕祿觀影後感
在焦裕祿這部電影中,嚴重患病的焦裕祿憑著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始終堅持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一心為偏僻窮苦的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焦裕祿同志忘記了老婆孩子更忘記了自己,已經重病的焦裕祿依然堅持在工作崗位第一線。為了減輕蘭考縣財政負擔,主動廢除了幹部生活補貼費。為了幫助一些任勞任願的基層幹部,焦裕祿同志頂著極大的風險去別的縣買米。因此還遭到了居心叵測之人的誹謗和中傷。但困難並沒有嚇倒他,反倒增強了改變蘭考窮困面貌的決心。焦裕祿雖然走了,但是他的功績永遠留在蘭考縣人民心中。
B. 以電影《焦裕祿》為題寫一篇觀後感
近日,我又一次看了電影《焦裕祿》,這部多年前由著名演員李雪健主演的老片子再一次讓我熱淚盈眶,我深深地被電影中主人翁那種「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所感動。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里就有《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那時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熟讀課文,甚至背誦部分章節,卻只知道焦裕祿是一個可敬的人。但當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特別是深入到基層貼近農村、貼近農民,更感覺當年焦裕祿在縣委書記崗位上的難能可貴,因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黨員領導幹部勤政為民、鞠躬盡瘁的諍諍誓言。 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鹼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10萬畝禾苗顆粒未收,就在這時節,黨組織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面臨困難,重重困難,他沒有退縮,挺胸挑起了這副重擔。他首先從幹部作風入手,從徹底改變蘭考一窮二白的面貌上下功夫。深入鄉村、深入農戶調查研究,哪裡有風沙哪裡有他的身影,哪裡群眾需要他,他就出現在哪裡,真正把老百姓的疾苦當作是自己的疾苦,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自己的心坎上,從嚴律己,寬於待人,清正廉潔,用自己務實求實的工作作風,帶領全縣人民與天斗、與地斗,戰勝了一切不可戰勝的困難,改變了蘭考的面貌。 屈指,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縣委書記的工作崗位上僅僅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但他那種不朽的精神卻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他那「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等一連串樸素而閃光的語言,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望著他當年的遺物,那一床早已說不清顏色.摞滿補丁的被褥(被子上46個補丁,褥子上35個補丁),更是肅然起敬,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帶頭做好。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自己身邊的人,心繫百姓,情系事業,功在千秋,像這樣的領導幹部老百姓除了愛戴和擁護,還能說點什麼呢?
採納哦
C. 《焦裕祿》觀後感850字
星期六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反映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兒子,焦裕祿同志光輝事跡的故事影片—《焦裕祿》。
焦裕祿同志是六十年代初蘭考縣委書記。他為了改變蘭考的窮困面貌,帶領全縣人民戰風沙,斗嚴寒,治鹽鹼,譜寫了一曲共產黨員為黨,為人民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篇章。
焦裕祿同志生活非常簡朴,保持和發揚了我黨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他身為縣委書記,仍一直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穿的是補丁衣,吃的是窩窩頭,縣里為了照顧他的身體,特供了一點兒大米。他也叫妻子全部送了回去。有一次,他兒子把一個窩窩頭扔掉。他就給兒子講述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並語重心長地說:「這窩頭還有人吃不上呢!」看到這里,我心裡非常慚愧、內疚,因為我總覺得現在生活好了,浪費一點兒也沒有啥,生活中講求吃穿,有時把大米、白面都浪費掉了。
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中,保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他常說:「吃別人嚼過的饅頭沒味道。」有一次,他同秘書冒著風沙下鄉調查,被風吹下了沙堆,秘書勸他回去聽聽匯報就行了,可是他執意不肯,因為他知道,只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實事求是解決問題。而我們有些同學學習不用功,作風徽惰,遇到問題不願動腦子、想辦法,甚至連作業都懶得做,有的同學還抄別人的作業,焦裕祿這種工作作風不正值得我們學習嗎?
焦裕祿同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一次基風驟雨中,無數畝玉米被大水淹沒。為了挽回這一損失,他帶領縣委幹部和人民群眾在洪水中搶救莊稼,他忍著病痛,以身作則,奪回了被洪水吞掉的損失。
焦裕祿同志心裡時刻裝著蘭考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在他身卧病床時,還想著蘭考縣的風沙治理和鹽鹼治理問題。縣里幹部來醫院看他,他說:「下次來給我帶幾根麥穗,我想看看鹽鹼地里結的麥穗。」多麼樸素的語言,多麼崇高的思想。他在生命最後一刻留下的遺言中說:「我死後請把我埋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我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親眼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這就是焦裕祿留給三十六萬蘭考人民的臨終囑托。他的汗沒有白流,心沒有白操。三十六萬蘭考人民繼承了他的遺志,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斗,把沙丘變成了綠洲,把鹽鹼地變為良田。他的遺願已變為現實。
焦裕祿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和英名將永存。他不但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而且永遠激勵著我們青少年為祖國繁榮、富強,為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D. 觀看電影雷鋒焦裕祿江北好人的觀後感
電影《焦裕祿》影評觀後感
已不記得是第幾次看《焦裕祿》了。但記得第一次看是在六七歲時,那是還不是太懂事,總覺得銀幕上這個穿的破破爛爛的人很奇怪,也很可憐。那是我們小學開會,縣委書記來都是坐小汽車的,旁邊還跟了好多人。但電視上這個縣委書記卻很「寒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焦書記送大學生而大學生卻沒有走,他扭著頭眼裡噙著淚看著那個提著行李的大學生,不知怎地,不諳世事的我心裡掠過一絲令人捉摸不透的感覺 酸酸的………
首先我不想過多的談論電影里邊的具體情節大家可以自己看,我想就我及我聽到的關於這部電影的眾多評論及思考並結合現階段的真實情況作一個總結,而非應付式的一篇文章。每次觀看我都對這部電影又多了一層親切感,看到焦書記帶著人冒著風沙去鄉村考察,我忽然想起來電影《雷鋒》中有個場景,作為通訊員的雷鋒跟著縣長下鄉,銀幕上的縣長帶著干糧背著草帽,赤著腳走在水田旁,我想這也就是那個時代官員的真實寫照吧!不到一年的時間焦書記基本跑遍了蘭考縣大多數的行政村,蘭考當時是鹽鹼地風沙天,但焦書記愣是靠著一輛自行車走村串鄉,稍不留神就會摔在沙堆下面,而且還是自己帶干糧,我記得我們縣的幹部只有在春節時才去農村慰問送溫暖,電視上連續幾天不停的播,書記 縣長 一大群副縣長,把一百元還有大米粉條等交給貧困群眾此刻多數人估計在想還是政府好啊!但我仔細看了一下我們的記者「不小心」拍到的畫面:領導穿著全毛的大衣,皮棉鞋。農民穿著舊的已經發白的軍裝,很單薄甚至還瑟瑟發抖。農民的破草房外停著一排黑白相間的轎車以及隨行而來捕捉「動人一幕」的記者。特別是農民在接過錢物時那誠惶誠恐的表情一幅感激涕零的樣子,殊不知,這是他們本應該做的,春節還讓這么多人沒錢花沒衣穿,這是他們的失職,沒什麼可感激他們的!影片中焦書記總在想怎樣才能讓蘭考縣的人民富起來,蘭考的氣候適宜種泡桐,既能防風固沙又能創收,焦書記就一直想再縣里推廣種植,這樣就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幹部就是要想辦法讓人民怎樣長久的富裕起來而非一年只去一次流於形式的所謂送溫暖,有報道說幹部下鄉的出行費用村裡的招待等比他們送溫暖花的錢都多。好多村干甚至害怕上面的幹部送溫暖,;領導送一筐溫暖,村裡還一車木炭。可笑可嘆!更多影視影評觀後感供您參考,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E. 部隊觀看焦裕祿觀後感
裕祿(1922.8.16 - 1964.5.14),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村人,革命烈士,幹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
黨員幹部弘揚焦裕祿精神,要體現在勤政為民中。要對著焦裕祿精神,「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自覺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進行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察實情、出實招,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的困難。要像焦裕祿那樣,竭誠奉獻,勤政廉政,鞠躬盡瘁,不辱使命。
黨員幹部弘揚焦裕祿精神,要體現在艱苦奮斗中。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現在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發展無止境,不斷向著更高目標邁進,需要艱苦奮斗的作風,即使到了宏偉目標實現的那一天,艱苦奮斗的作風也不能丟。黨員幹部要補足理想信念的「鈣」,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緊迫感,永葆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狀態。
黨員幹部弘揚焦裕祿精神,要體現在深化改革中。目前,帶有全局性的、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很多,改革面臨復雜局面、處於關鍵時期。「四風」如鹽鹼,民生問題如內澇,既得利益集團如沙丘。要充分利用條件、創造條件,根治「四風」之鹽鹼,排除民怨之旱澇、鏟除既得利益之沙丘,科學求真、蹄疾步穩地全面深化改革。黨員幹部要做「馬前卒」,在改革發展中干出新的業績。
F. 觀看焦裕祿電影觀後感心得體會
觀看焦裕祿電影感觸良多,焦裕祿同志的形象和故事此前被多次搬上銀幕或者熒屏。焦守雲說:「反映父親一生的文藝影視作品很多,我們也積極地參與了一部分。」
尤其是1990版電影《焦裕祿》深深影響了幾代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電影藝術的發展,2016年,我們萌生了再拍攝一部關於父親電影的想法。經過5年的醞釀和准備,在各級領導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今天終於交出了這份作業。
在大家的努力下,在新時代,我們用新的電影語言和視角,去解讀一位父親、一個黨員、一個領導幹部42年光輝的一生。關於這部電影我想說的太多太多,借用我們范元導演的一句話,那就是:「想說的太多,都在電影里了」。
《我的父親焦裕祿》影片自2020年10月15日開機以來,攝制組輾轉山東淄博,河南洛陽、蘭考,寧夏銀川、石嘴山,內蒙古阿拉善等地拍攝,作品全面回顧了焦裕祿同志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在拍攝期間,焦守雲說自己全程參與,以便隨時可以給出自己的細節建議。這也是抱著對父親形象的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表現父親,也給後人留下一個真實的焦裕祿形象。
G. 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觀後感
《我的父親焦裕祿》是以焦裕祿二女兒口述的方式展開的,旁白並不多,但它提供了一個視角,就是生活和家庭的視角。
這個視角讓人們看到焦裕祿是從人民生活的角度來觀察現實、確定工作目標的,影片中的事件都是從關心百姓疾苦角度展開的,風沙、洪水、飢餓,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是共產黨人初心的體現,在這樣的工作中舍小家顧大家,甚至忘我,就已經把奉獻升華到了犧牲的境界。影視作品中的事件是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但人物的境界是不平凡的,是超越了世俗尺度的,因而傑出、因而為人敬仰,他的風范和精神已經進入了紅色的精神譜系。
H. 焦裕祿觀後感
學有榜樣,趕有方向。廣大黨員以焦裕祿精神為尺子,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觀念、組織紀律、精神狀態、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明確自身改進的重點。省審計廳組織19個黨支部分別就「審計機關講黨性修養的主要內涵是什麼?審計機關應該樹立哪些優良作風?審計機關科學發展應遵循哪些原則?審計機關應該怎樣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4個問題展開了認真討論,機關黨員幹部在學習筆記中紛紛寫下自己的思考、認識。
學習焦裕祿,究竟要學什麼?通過一番番思想洗禮,一次次與實際相結合,廣大黨員領悟到,學習焦裕祿,就要像他那樣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這是時代的要求,是人民的呼聲。
做焦裕祿式的幹部,創焦裕祿式的業績
「要是焦裕祿同志還活著,他會怎麼想,他會怎麼干?而我們又是怎麼想的,怎麼乾的?」焦裕祿精神深深紮根於廣大黨員頭腦中,督促他們時時警醒自己,切實把焦裕祿精神落實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在具體行動上、融入日常生活中。
以焦裕祿精神為激勵,弘揚「五種作風」,新的面貌展現在各個地方、各行各業——
只爭朝夕、搶抓機遇、負重拼搏,開封市的黨員幹部努力推動開封經濟實現「彎道超車」。
不怕困難、不懼風險,發揚焦裕祿「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大無畏精神,河南煤化工集團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響亮提出 「指標不降、項目不下、人員不減、工資不降、安全不松」。
河南中醫學院、河南工程學院著力解決特色學科偏少、學術亮點不多的問題,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步伐。
把樹立良好作風與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結合起來。國家級貧困縣南召縣努力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立足於可持續發展,著力構築綠色工業新體系、綠色農業新體系、綠色旅遊新體系和綠色公共服務新體系。
以焦裕祿精神為激勵,心中時刻裝著群眾,社會更加和諧——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積極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截至目前, 2008年底下達的國家投資廉租房補助項目中,已開工147個,占項目總數的91%。累計完成投資8.7億元,占總投資額的46%。
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河南農業大學推出完善就業聯動機制、做強基層就業品牌等9項措施;新鄉醫學院推行畢業生就業「一對一」全程指導,幫助大學畢業生就業;河南教育學院邀請38家企業到學校舉辦招聘會,400多名大學畢業生簽訂了就業意向。
以焦裕祿精神為激勵,廣大黨員領導幹部爭做弘揚焦裕祿精神的表率——
在企業一線、在田間地頭,群眾看到領導幹部們認真收集意見,現場解決問題,努力化解矛盾。蘭考縣群眾誇贊,500名縣直機關幹部和500名鄉鎮機關幹部與1000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幫助困難群眾解決了大量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漯河市企業負責同志露出舒心的笑容,市、縣級領導分包企業,使他們得到了貼心的服務。
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不僅要著眼於眼前,更是一個長期的、不能鬆懈的任務。讓焦裕祿精神在新時期永放光芒!
I. 焦裕祿優秀觀後感400字
《焦裕祿》這部影片再現了這樣一個不朽的共產黨員形象,生動、親切、真實可信地表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麼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焦裕祿觀後感400字,一起來看看吧。
影片焦裕祿觀後感400字
暑期里,我觀看了《焦裕祿》這部電影。焦爺爺為蘭考日夜操勞的那一幕幕,深深地打動了我。
焦爺爺非常關心人民的疾苦。影片一開始就是這樣的鏡頭:焦爺爺風塵僕僕地來到蘭考縣委上任,路上遇到一群飢餓難忍、沿街乞討的孩子,他們緊緊地抱著他,伸出一雙雙瘦小的手,向他討吃的。焦爺爺的心顫了,他立即拿出身邊的饅頭,全都給了那些孩子。孩子們都開心地笑了,可焦爺爺卻十分難過。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怎麼能忍心看到這些孩子沿街討吃、忍凍挨餓呢?於是他邁開大步,急匆匆走進了縣委小院,去迎接一場新的“戰斗”。
焦爺爺上任後,嘔心瀝血,思考蘭考前途,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慷慨激昂地對幹部說:“我們辛苦不就是為了讓蘭考人民的生活好起來,讓我們下一代人健康地成長嗎?一個幹部,只要他能看到人民的疾苦,心裡想著人民,就一定會有使不完的勁兒。”
焦爺爺還特別重視下一代的品德教育。一天,他答應小兒子買肉給他吃。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卻把買肉的錢全給了一位生病的群眾。吃飯時,端上桌的菜依然是素菜和窩窩頭。小兒子看到後,一個勁兒地吵著要吃紅燒肉,還把窩窩頭丟在地上。這一下,焦爺爺生氣了,便打了小兒子。小兒子傷心地哭了。當時,我也為孩子感到委屈,因為他爸爸已經答應了呀!再說想吃點紅燒肉,要求不算過分。焦爺爺也感到委屈了小兒子,便抱起他說:“不要哭了,都怪爸爸把錢花了,是爸爸不好,爸爸不該打你。”接著,他又深情地對兒子說:“糧食是勞動人民種的,是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你知道嗎?那些種糧食的伯伯都吃不上窩窩頭,我們更要愛惜糧食。來,把窩窩頭吃了吧。”看到這兒,我的眼睛濕潤了。每當我端起白花花的米飯,耳邊總想起焦爺爺親切的教誨。於得,我暗暗提醒自己:我們這些在蜜糖里泡大的幸運兒,可要永遠記住“汗滴禾下土”的勞動人民,還要珍惜“粒粒皆辛苦”的勞動成果啊。
焦爺爺當了多年的縣委書記,但他的生活卻那麼清苦。他兩袖清風、一心奉公的高尚品德,為我們下一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焦爺爺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摯愛,對革命事業的無私奉獻,給我們這一代,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啊,敬愛的焦爺爺,我們懷念您,人民需要您,時代在呼喚您……
焦裕祿電影觀後感400字
歲月流逝,難以沖淡人們對他的記憶;實干精神,必將長久的激勵整個民族。焦裕祿紀念館幾百幅照片,全景式的展示著焦裕祿同志無數令人感動、激勵的事情。
許多觀眾在圖片前凝望、沉思…
一把右扶手有洞的舊藤椅,一支不是用於寫字而是用於頂住肝部止痛的自來水筆,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焦裕祿就是用這些來工作的。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跑遍全縣149個大隊中的120個生產隊,跋涉2000多公里,查清了全縣84個風口、1600個沙丘和大小河流。
焦裕祿同志逝世後,人們在他的日記本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就要象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飄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象楊柳一樣,栽在哪裡活在哪裡,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象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盡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對焦裕祿同志一生所走過道路的最生動的寫照。
面對這些感人至深的畫面,我們感受更多的是激勵。還記得中央播音員在播誦穆青同志所撰寫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文稿時,幾次中斷播音,失聲痛哭。在紀念館的留言本上,也記錄了人們對縣委書記好榜樣的敬意。"你是我們的驕傲,我向您致敬";"你用你的一生譜寫了壯麗的篇章,我將踏著您的足跡,繼續前行" …
如今,在焦裕祿同志精神的激勵下,淄博地區涌現出了大批的焦裕祿式的好乾部焦裕祿觀後感400字焦裕祿觀後感400字。在紀念館的最後,懸掛著崗位上活活累死的山東好民警王勤利、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好局長趙作斌等的事跡,他們用他們的事跡踐行著先輩的足跡。
宋人歐陽修說過,聖賢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魯迅也說過:"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裡,那就真真死掉了。"焦裕祿就是一個雖死猶生,埋在活人心裡,逾遠而彌存的高尚的人。他的精神,他的形象,將逾遠而彌存,歷經時日而愈加光芒四射。
正如一位觀眾所說的,新的生命,已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
焦裕祿觀後感400字
這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小時候就在學校組織下看過,還記得當時在偌大的黑暗的影廳里,在銀幕上巨幅焦裕祿的特寫下,自己十來歲的幼小心靈在微微顫動。時隔十幾年,我在單位的組織下又看到這部片子,孩提時代的敏感雖然不存在了,但還是幾度淚水盈眶。這感動無關乎煽情的背景音樂和台詞,而是影片的真實生動的讓人動容。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片子的敘事、化妝、分鏡頭等技術手法已經落伍,但它平實、真誠、樸素的故事卻依然直觸人心底的柔軟。很多人都這樣評價它:這是一部並不過分美化人物的共產黨員模範傳記片。
蘭考縣遭遇風沙、水澇、鹽鹼重重災荒,人們都吃不上飯。為了治風沙,焦裕祿特別寶貝來搞種植的大學生。而一位搞種植的老師傅因病死去,使得焦裕祿認識到幹部的健康問題,因此提出買高價糧補貼幹部。糧食買來後,卻因為有人泄密,省里的調查組也很快到來。而調查組調查後,並沒有追究焦裕祿的錯誤。
買高價糧補貼幹部,這在今天看來很容易被扣上搞特殊化、四風問題的帽子。而在當年那個特殊的環境下,影片卻對此有著特殊的解答,這是一種情懷。
是的,人有很多面,中國銀幕上的英雄人物不應該只有一面。對“高大上”人物塑造的弊病,魯迅曾以“劉備長厚近似偽,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批判過。 而《焦裕祿》影片中,人物活動的細節都很貼近生活,且非常自然。縣常委會上,焦帶領縣委同志們去火車站看遠走他鄉的縣民;大學生准備離開時,焦還用誠心打動大學生,讓他留了下來;夏天暴雨毀掉了很多莊稼,焦帶領眾人一起彌補損失。電影不是為了塑造焦裕祿過分誇大他的“好人好事”,而是用看似稀疏平常的小事來悄悄叩擊觀眾的心,這是真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