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大案中的女特務原型
沒有原型,該角色是杜撰人物。
《第一大案》女人戲不多,但每一個女人的出現,都對劇情起到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比如斯琴高娃老師演的老年姚佳如(女特務),比如陶玉玲老師演的劉青山的奶奶,戲份很少,卻讓整個劇蘊含的力量變得大不同。
影片作為一部反腐題材的影片,劇中人物劉青山、張子善沒有被貼標簽式的簡單處理,而是高度還原、真實展示了兩人由內而外的變化過程。
2. 關於《第一大案》觀後感精選
《第一大案》在京成功首映第一大案》出品人、鄭州報業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主流媒體,在從嚴治黨宣傳方面,鄭州報業集團肩負「雙重責任」,不但要做好自身的黨風廉政建設宣傳工作,還要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宣傳報道,而影視宣傳更接地氣。下面我整理了關於《第一大案》觀後感,歡迎參考!
關於《第一大案》觀後感一
「我以前很少演反派。可能因為長得比較正,又帶點儒雅,但我很榮幸能出演劉青山這個角色,從戰斗英雄、革命功臣到貪污犯的變化很有挑戰性,如何從人性的角度去豐滿角色是我最關注的,通過種種細節來展現他的自我膨脹。」郭廣平認為,這種膨脹讓劉青山遠離了自己當初的誓言,開始吸毒、貪污、腐敗,但他人性中還是有善的部分,對妻子孩子,對戰友。這樣一個人物才能更讓人印象深刻,才能更讓人深思,進而警醒。
郭廣平介紹說,劇中通過很多細節來表現劉青山思想上的這種變化,特別設置了很多小的道具,小到一個窩頭。比如,片中有一幕,劉青山說:「從此以後,再也不吃這硌牙的窩頭了!」還有很多細微的感覺處理,都想從客觀上去反映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人物的思想變化和心理狀態,包括劉青山和他家人的處理,是非常真實細微,打動人的。「比如片中吃總統宴的一幕,突然大風一刮,劉青山看到外面的戰士們還在風中啃著窩窩頭,這個時候,他的眼神有很微妙的變化,然後筷子輕輕一放,這說明他內心有沖突。」
頗為巧合的是,郭廣平的兒子在片中客串「劉青山」的兒子,戲里戲外皆是父子讓人不免期待。
電影不僅是娛樂,更要有引領和榜樣的作用
《第一大案》里的男一號「陳懷邦」的扮演者鄭昊,曾出演過《我的父親母親》《張思德》《中國遠征軍》《心術》《趙氏孤兒案》等眾多熱播影視劇,他不僅有著10年軍旅生涯,還曾在多部軍旅題材影視劇中飾演過各種軍人形象。此次扮演「反特專員」,鄭昊可謂把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經驗都運用到了角色中。
「劉青山是陳懷邦的救命恩人,兩人是『發小』。面對救命恩人,陳懷邦能去抓他嗎?思想上肯定經過很多斗爭,開始還是勸說引導為主,想感化挽救劉青山。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劉青山沒有回頭,陳懷邦最後還是懷著遺憾的心情,執行了自己的職責……」鄭昊頗有感慨地說,「任何時候,就像電影里的一句台詞:功不能抵過。電影把對正義和廉潔的追求,體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獻禮建黨95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鄭昊認為《第一大案》刷新了人們對過去「喊口號」式、枯燥的主旋律影片的看法:「片子里的那一類人,如果是你,如果是他,如果是你的親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麼立即告訴他,回頭是岸。我想,這就是電影寓教於樂的功能的體現。」鄭昊表示:「電影不僅是娛樂,更要有引領和榜樣的作用。這種功能上,《第一大案》一定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強烈的矛盾沖突更有感染力
「我很少演反面角色,最初我看了劇本以後,便被吸引住了,激烈的矛盾沖突、強烈的感情撞擊――這個角色讓我很有創作的沖動。」談到「張子善」,邢岷山打開了話匣子,「他區別於以往程式化的反面人物。張子善曾經和劉青山是很優秀的黨員幹部,在戰爭年代也立下了很大功勞。不應該把張子善演成一個壞人,應該把他演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才更有感染力。」
邢岷山說,當他走進「張子善」這個角色,張子善的人生經歷給自己很大的震撼:「他曾經是那麼光鮮、優秀的幹部,最後居然墮落到這個程度。」
在拍攝過程中,張子善的人生落差也給邢岷山很大的心理沖擊,使他演起來「很過癮」。邢岷山說,《第一大案》不僅是傳統意義上以反腐倡廉為主題的主旋律電影,也給了觀眾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我們的創作團隊非常優秀和年輕,從觀感上來說,我相信能給觀眾帶來特別大的視覺沖擊力」。
這是一部具有主流價值觀的商業影片
對於《第一大案》這部電影作品,馮詩卉形象地比喻為「女兒」,影片首映式,就是「女兒出嫁」。在攝制的幾百個日日夜夜中,她把所要表達的情懷、初衷都滲透到整部作品的主旋律里。
作為主旋律影片,《第一大案》的演員年齡從30後跨度到90後,滿足了不同年齡階段的觀影需求。對此,馮詩卉說:「對於歷史題材的影片,在演員選擇上首先要尊重史實。劉青山外形俊朗,個性鮮明,所以演員的契合度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至於各個年代演員的選擇,也有商業上的考量,我們要盡可能涵蓋最大范圍的觀眾群。」
電影編劇起用了70後的談銳,在馮詩卉看來,同樣是為了讓《第一大案》能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70後編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對於當代電影的表現形式感覺比較敏銳,加上團隊中有經驗的藝術家把關,可以在創作上做進一步的開拓與創新。」馮詩卉介紹,談銳是一個國內新生代編劇里非常有才華、也極其會講故事的中青年劇作家,近年也有作品在各類電影節斬獲獎項。
對於《第一大案》的目標,馮詩卉解釋道:「我們應該稱《第一大案》為具有主流價值觀的商業影片,票房雖不是衡量一部主旋律影片核心價值的唯一標准,但票房數據直接精準有多少受眾走進了影院,我們想讓這么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影片得到更多人關注,並接受洗禮。」
以年輕人的思維解讀厚重題材
「這段歷史已經定格,我們誰也改變不了。我最初接到這個劇本的時候,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手法和手段,把這段歷史搬到大銀幕上。」《第一大案》的編劇談銳是個70後,年輕的他在談到對重大歷史題材的把握時表示,對今天的「主旋律電影」,他更想把它定義為具有主流價值觀的商業影片,讓更多的人走進電影院去受到教育。
「我們電影主創團隊一直堅持一個理念,就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的歷史史實我們不去改變它,細節方面我們運用了一些商業元素,比如『反特』『懸疑』,這些元素可能會讓80後、90後願意走進電影院去觀看。」談銳表示,作為一個70後的編劇,他對「劉張案」印象很模糊,而製作方正希望他能以一個年輕人的思維角度,去解讀這段歷史、來做這個比較厚重的題材。
在創作上,談銳前前後後經過兩三個月,一點點去梳理這段歷史資料,「我越來越感興趣,越寫越有信心,我覺得這個故事的矛盾沖突、感情撞擊,人物的人生變化,都很有看點!
關於《第一大案》觀後感二
《第一大案》在京成功首映第一大案》出品人、鄭州報業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主流媒體,在從嚴治黨宣傳方面,鄭州報業集團肩負「雙重責任」,不但要做好自身的黨風廉政建設宣傳工作,還要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宣傳報道,而影視宣傳更接地氣。
觀影後,在場觀眾、眾媒體和院線負責人對《第一大案》的警示教育作用和影片質量給予很高評價。
據悉,《第一大案》由齊新安、王耀任總策劃,付靜、郭鍀昌、焦豫汝任總監制,連紅兵、趙鋼為策劃,陳曦、楊彥玲、洪衛監制。
省紀委、省委宣傳部,市紀委、市委宣傳部有關領導以及數百名媒體記者、各大電影院線負責人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首映式。
3. 結合現實談「新中國第一大案」觀後感
由"第一大案"談反腐倡廉
建國初期,轟動全國的劉青山、張子善盜用公款大案,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大案。劉、張二人由人民的功臣、黨的高級幹部蛻變成歷史罪人的過程,深刻地表明了作為執政黨保持清正廉潔、堅決懲治腐敗、嚴明法紀的極端重要性。
切莫居功自傲。劉青山、張子善都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老黨員,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立過功績。但革命勝利執掌政權後,卻認為自己征戰多年,勞苦功高,該享受一下了,於是便濫用職權,驕奢揮霍,終於墮落為罪犯,讓人感觸頗深。今天面對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巨大成績,更需牢記歷史教訓,保持清醒頭腦,在誘惑面前把好自己的關,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有以下三點感受:
一要謹慎。此處謹慎並非指做人做事唯唯諾諾,小心翼翼,而是要在大膽開拓事業的同時,處事交友要謹慎,特別是在一些金錢物質利益方面,要做到慎獨,慎微,慎初。慎獨,即在無人知曉之時,也要守住自己的防線,不能存僥幸心理,慎微指不能因情節輕微而對自己有種放鬆心理,慎初是從劇中看,許多人交代第一次收受賄賂巨款後人情難卻,越走越偏,最終走上不歸之路,因此要潔身自好自覺杜源。
二要知足。做為一名共產黨員,事業要有不知足的追求,而在個人物質待遇方面,要有知足常樂之心。
三要修身。古人雲:修身、齊字、治國、平天下,作為共產黨員修身應該是第一位的,良好的自身修養是干好事業的基礎。
當前的社會是開放的社會,而執政黨的廉潔是關乎中華名族的前途命運之大事。黨員如何在開放的社會中把好自身廉潔關至關重要。我想,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正確對待個人廉潔問題。最近一名經濟學家上書中央:現在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而貧富差距乃至腐敗之勢趨重。經濟發展與腐敗在賽跑,一但腐敗增長迅速超過經濟發展速度,一但國際形勢突變,執政黨能否以自己勤廉的形象和親和力,帶領全國人民同舟共濟所以作為我們每一個黨員幹部更要防腐拒變。修身養德,以高標准要求自己,進一步提高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進一步提高自身在社會上的親和力。
4. 第一大案小姚結局
小姚在《第一大案》的結局並不明晰,因為這個角色在電影中並不是主要角色。但是這個角色也為推動整體劇情的進展和作出貢獻。
這部電影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電影,因為這講述了一個非常讓人震驚的案件。從前是戰斗英雄的人卻成為了一個貪婪的人,而這對於他所在的地方來說是非常不好的。因為他貪走的錢實際上是有具體的用處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貪污行徑就被發現了,然後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如何把這個人送上審判台的故事。
發現他有這種行徑的,其實是他原來的一個朋友,他的朋友沒有選擇想著以前的感情,而是選擇正義。
這也可以看出,人在不同情況之下做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
人忠於正義的話就會做出正義的事情,這樣也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對他自己有益,對其他人也是。
5. 911恐怖襲擊案觀後感500字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前半部分可以描寫對911恐怖襲擊案的看法以及影響,結尾可以寫自己的感受,具體如下:
觀看了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幾千無辜的生命慘遭毀滅,對這一滅絕人性的惡魔行徑,世界輿論同聲譴責,而在中國卻出現了為數眾多的人群為之叫好。
在這一冷酷的事實面前,十分有必要追索其背後潛藏的社會心理原因及其與民族主義思潮的關系。我認為民族主義可分為兩種類型:健康的和病態的。健康的民族主義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病態民族主義是自戀的、向後看的。
健康的民族主義推動一個民族自強,病態的民族主義導致一個民族自戕。病態的民族主義有四特徵:把傷疤當勛章,自戀且排他,眼睛長在後腦勺上,好戰。「911」事件發生後,國內的反映並不都是幸災樂禍的,有一批知識界及其他方面的人士公開發表聲明譴責恐怖主義罪行。
國內頗有影響的報刊如《財經》、《南風窗》、《南方周末》等都發表了譴責恐怖主義的文章。例如,《財經》雜志全體同仁呼籲:面對敵視一切文明一切種族一切社會的邪惡,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明,聯合起來!
《南風窗》雜志的國際問題觀察員寫道:恐怖主義不僅挑戰某個政府,更挑戰了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觀。今天是美國人,明天可能是俄羅斯人、法國人、埃及人、巴西人、中國人。在無辜的的亡靈面前,恐怖分子的主義和真理顯得非常狹隘、蒼白、野蠻。「911」事件使全世界有了一個明確的共同敵人:恐怖主義。
反觀那些「叫好者」,卻鮮有署真名發表意見的,談事實講道理的也不多,絕大多數是匿名在網上亂罵一氣。這種對壘分明的現象或許昭示著國人的分野。
雖然不能肯定雙方營壘中的每個人都是民族主義者,但至少他們都自認為是愛國者。分歧在於何謂愛國,愛什麼國,人權與主權孰先孰後,對自由、民主、正義等基本價值取何態度。
最後我認為「健康的民族主義」會主張人權是第一位的價值,人權高於一切;而主張(國家)主權是第一位的價值、主權高於一切的則屬「病態的民族主義」。
6. 求《新中國第一大案》觀後感
40年後的今天,將山、張子善重新曝光,不能不令人深思!
影片中正義和邪惡搏鬥,光明和齷齪較量,感人至深,我幾次情不自禁,淚洗滿面。諸多感慨中有三點印象最深:
中國的老百姓真好
中國人民以勤勞刻苦著稱於世。解放了的老百姓對解救他們跳出苦海的共產黨感恩戴德,情深義重。共產黨號令如山,老百姓群起響應。影片展示了河北地區一個挖河工程的情況:工地上的全體民工日夜兼程,挑燈夜戰,人拉肩扛,熱火朝天。糧食供應多次被扣留,十次就有七八次放空車回來,糧食發霉,缺斤短兩經常發生,老百姓忍飢受餓但毫無怨言,勒著褲腰帶繼續幹活。
他們體諒國家的難處,主動分擔政府的困難。世界上哪有這樣好的老百姓?
過去的幹部真棒
過去的幹部真棒 在人來人往的工地上,有誰分得清誰是平頭百姓,誰是縣委書記? 周大興和工地上的民工一樣,一樣的忍飢受餓,一樣的挑土抬筐,沒有開小灶,沒有吃偏飯......如果說縣委書記和老百姓有什麼不同,就是吃得比別人少,乾的比別人多。別人挑兩個筐,他挑四個筐。一年苦到頭,盼到一頓餃子,別人吃掉了,他卻讓給了一位失明的老人。
他在飢餓中倒下去,他在人民心中立起來。工地上老少中青全體民工,長跪不起在周大興的墳前,以最古老最傳統的禮節,表達人民群眾對黨的好乾部周大興的懷念和崇敬的心情。鏡頭不是很多,但是像周大興、林克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與人民同甘共苦的領導幹部形像便聳立在觀眾心頭。
做官做到周大興、林克儉這個份上,才配做共產黨的領導;如果我們有像周大興、林克儉這樣一大批黨的好乾部,又有什麼可以難倒今天的中國人呢? 改革開放又有什麼不成功的呢?
人們不無遺憾地說:現在這樣的官不多!
黨的紀律嚴明
黨的紀律嚴明
攀登,很難,幾十年東征西殺,用鮮血鑄就了"人民功臣"的光環;墮落,很快,才一兩年時間,就墮落成不顧人民死活的貪污變節分子,成為人民的罪人......
天津地委書記山、專員張子善犯了罪,一個嚴肅的問題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能不能對在槍林彈雨中立過功勞的幹部將功補過?能不能對這樣的高級幹部網開一面,手下留情? 黨中央、毛主席嚴明黨紀國法,不殉私情,將權傾一時、腐化墮落的山、張子善繩之以法,處於極刑,成為新中國歷史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以示後人。
今日的山、張子善為數不少。他們貪贓枉法、目無法紀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他們侵吞國家財物、收受賄賂到喪心病狂的地步,中國的老百姓對此痛心疾首,義憤填膺!走出影院的觀眾七嘴八舌議論紛紛,都說不是看看電影、受受教育的時候了,而是要動真的,來硬的,殺一儆百,以正視聽的時候了。
40年前的山、張子善殺得? 今天對那些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就殺不得?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任建新最近指出:加強審判,嚴處大案要案,不管涉及到什麼人,無論他職務多高,地位多顯赫,就要堅決抓到底,查個水落石出,依法懲處。全國人民拭目以待: 倒要看看這些完全喪失了共產黨人氣味,肆虐人民心靈的人的可恥下場!
不知今天的大大小小的山、張子善抱著一種怎樣的心情觀看此片,是不是從山、張子善墮落的軌跡中依稀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嚇出一身冷汗,心靈有所震顫? 隨著兩聲清脆的槍響,是不是喚起他們人格、良知與黨性的覺醒?從此惡行有所收斂? 還是壓根就沒當回事,覺得不過隔靴撓癢, 嚇唬嚇唬膽小怕事的而已!
7. 第一大案劇情介紹
電影《第一大案》將圍繞反特專員陳懷邦(鄭昊飾)與劉青山(郭廣平飾)、張子善(邢岷山飾)、敵特「青盲」(貢米飾)鬥智斗勇的故事展開。
電影《第一大案》是以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劉青山、張子善案偵辦始末為藍本,講述1951年,陳懷邦在反特行動中,挖出了地委書記劉青山的驚天秘密,昔日戰斗英雄成為巨貪。
陳懷邦並沒有因舊時情誼而放棄內心所追求的正義,而是選擇了忠誠於黨紀國法,忠誠於人民,終將其送上了人民審判台的故事。
電影《第一大案》是以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劉青山、張子善案偵辦始末為藍本,由河南省紀委、河南省委宣傳部聯合攝制,鄭州報業集團、河南鄭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由馮詩卉擔任總製片,著名編劇邵鈞林擔任藝術總監,沈悅任導演,郭廣平、鄭昊、邢岷山、貢米、洪衛主演,斯琴高娃、陶玉玲、侯勇、曾黎、韓童生、王勁松、王正軍、居文沛、邵峰等實力派演員加盟的院線電影巨作。該片於2015年10月17日於上海開機,11月21日於鄭州殺青 。
創作背景
劉青山、張子善案件是在建國初期「三反」運動中查處的一起黨的領導幹部嚴重貪污盜竊國家資財案件。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舉行公審大會,隨後,河北省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判處劉青山、張子善死刑。
以上內容來自 網路-第一大案
8. 劉青山 張子善案件觀後感
劉青山、張子善兩位黨的高級領導幹部的腐化變質,讓剛剛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進一步認識到抵禦腐朽思想侵蝕的緊迫性和加強執政黨建設的重要性。劉青山、張子善案件,自此成為教育全黨的典型案例。許多老百姓都有這樣的共識:這兩個人頭,換來了中國官場至少20年的安定。時隔近一個甲子輪回,鉤沉史事,槍斃劉青山、張子善的兩聲槍響,依然警鍾般振聾發聵,引人警醒,讓人深思,使我們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拒絕腐敗的堅決態度和堅定決心。
戰國的思想家商鞅說:「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所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這些封建「人治」制度下的反腐思想,雖然與中國共產黨的反腐理念有著性質和根本目的的不同,但毫無疑問地在揭示一個道理:懲治和反對腐敗,必須抱著堅定不移的態度。堅決懲治和反對腐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高揚的旗幟。在這一旗幟下,無論地位多高、功勞多大,只要腐化墮落,觸犯黨紀國法,都必須受到最嚴厲的懲處。對劉青山、張子善兩位黨的高級領導幹部的處理,就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反對腐敗的堅決態度。
中國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是無數仁人志士用鮮血換來的。翻開劉青山、張子善的歷史,這兩位黨內高級幹部在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中,確實做出過突出貢獻,立下了汗馬功勞。從劉青山的「日偽曾以1500塊大洋懸賞拿他」,到張子善的「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受到嚴刑拷打」,無不顯示了一個革命者的堅定信念和卓越功勛。但是,兩位出生入死的革命功臣,在革命勝利面前,在新中國成立面前,不是始終不忘革命的目的,繼續保持革命的氣節,而是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革命意志消沉,居功自傲,貪圖享受,腐化墮落。就如劉青山常說:「天下是老子打下來的,享受一點還不應當嗎?」「革命勝利啦,老子該享受享受啦!』」正是這種享樂思想,使兩位革命功臣滑向了犯罪的泥潭。
對於兩人犯下的罪行,是將功補過,還是嚴懲不貸?當時有各種來自不同層次的不同看法。我們不能不承認,剛剛從舊中國過來的人,思想意識中還存在「刑不上大夫」、功過相抵等封建流弊。劉青山、張子善將被處決的消息傳開之後,在河北省幹部群眾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雖然廣大幹部群眾尤其是天津地區的幹部群眾,無不痛恨萬分,拍手稱快,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有「刀下留情」的不同想法。在徵求天津地區552名黨員意見時,有335人同意判處劉青山死刑,尚有217人反對,同意判張子善死刑的多一些,但也不是全部。特別是一些當年曾和劉青山、張子善一起出生入死鬧革命的幹部,感到惋惜,有不少議論。有的說:「他們是有功之臣,不能殺呀!」有的認為:「可以判個重刑,讓他們勞動改造,重新做人。」有的呼籲:「希望中央能刀下留情!」有的感嘆:「三十多歲正是好年華,說殺就殺了,實在可惜,應該給他們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
當時河北省委根據調查和偵訊結果,向華北局提出了劉青山、張子善憑借職權,盜竊國家資財,貪污自肥,為數甚巨,實為國法黨紀所不容,以如此高級幹部知法犯法,欺騙黨,剝削民工血汗,侵吞災民糧款,勾結奸商,非法營利,腐化墮落達到極點,建議處以死刑。中共中央華北局在接到河北省委關於對劉、張二犯「處以死刑」的意見後,對報告和其他材料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綜合各方面意見,原則上同意了河北省委「處以死刑」的意見,但考慮到中央決策時可以有迴旋的餘地,增加了一句「或緩期二年執行」。當河北省委和華北局的意見都匯集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手裡時,毛澤東說:「對於這樣的叛徒和蛀蟲,有多少就必須清除多少。清除了他們,不是黨的損失,而是黨的勝利;不是降低了黨的威信,而是提高了黨的威信。」在徵求了中央其他領導人和其他黨外人士意見後,中央依然決定:同意河北省委的建議,由河北省人民法院宣判,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對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處以死刑,立即執行。
劉青山、張子善被執行槍決兩個月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出台,成為新中國第一部專門懲治貪污腐敗的法律條例。
創業難,守業更難。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發出警告:「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毛澤東初進北京時,將其喻為「進京趕考」,而且只能考好不能考砸,「退回來我們就失敗了,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我們一定要考個好成績」。三百多年前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佔領北京城後,對形勢的重大變化缺乏足夠的認識,數十萬起義軍滋生著和平麻痹思想,因軍紀廢弛,生活腐化,被吳三桂、清兵和地主武裝消滅。毛澤東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以史為鑒,不犯歷史性的錯誤。所以他面對劉青山、張子善這樣被腐化的功臣毫不手軟,親自指示要嚴懲,以此作為官員的反面教材,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共產黨剛剛執政,共和國剛剛成立,能不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就在劉青山、張子善案被揭露和查處的同時,1951年11月20日,毛主席向全黨、全國發出命令,立即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
運動之初,各級幹部並不是很積極,甚至出現漠然視之和畏首畏尾的現象,造成行動上受阻。參加河北省第三次黨代會的一個代表發言時說:劉、張未處理之前,中央精神最多貫徹下去百分之十,劉、張處決後,至少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這已充分說明斗爭意識衰退和貪圖享受思想已經成為黨內一種普遍情緒。1951年11月29日,毛澤東針對華北局上報關於劉青山、張子善嚴重貪污浪費事實的報告批示:「這件事給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區黨委提出了警告。必須嚴重地注意幹部被資產階級腐蝕發生嚴重貪污行為這一事實,注意發現、揭露和懲處,並須當作一場大斗爭來處理。」⑤1951年11月30日他又尖銳地指出,「反貪污浪費一事,是全黨的一件大事」。「我們需要來一次全黨的大清理,……才能停止很多黨員被資產階級所腐蝕的極大危險現象」。他親自為黨中央起草文件,提出應把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斗爭看成和鎮壓反革命的斗爭一樣重要。顯然,毛澤東沒有把劉青山、張子善的案件作為個案來看,而是針對政權鞏固和面臨的嚴峻形勢,把它看做是能導致歷史興亡周期往復循環的一種苗頭現象,義無反顧地要在全黨開展一場拒腐防變的「大斗爭」。
從1952年1月起,以清查、處理黨內各級幹部中的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分子為目標的「打老虎」運動迅速掀起。1952年1月14日毛澤東在對遵義軍分區關於「三反」運動的綜合報告的批語中提出:「務將一切貪污分子追出而後止。」在黨和國家機關、公營企業、事業、解放軍和各人民團體的「三反」斗爭中,各級黨委「首長負責,親自動手」,放手發動群眾,深入宣傳運動的意義和黨的方針政策,帶頭進行自我檢討,動員有問題的人主動坦白交代,號召廣大群眾檢舉揭發。「三反」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逐漸走向高潮。據不完全統計,經過發動群眾揭發檢舉、定案處理和組織建設三個階段,「三反」運動到1952年6月勝利結束。據統計,整個「三反」運動中有238萬人被開除黨籍,勸退10萬人。如此大的成績,與處決劉青山、張子善不無關系。而黨內如此大的范圍內存在問題,足見當時問題的嚴重性,不下狠心是不行的。到1952年1月,全國縣以上黨政機關參加「三反」運動中的總人數為383萬多人(未包括軍隊數字),全國共查出貪污舊幣1000萬元以上的貪污犯10萬餘人,貪污的總金額達6萬億元,對有嚴重貪污行為的罪犯,判處有期徒刑的9942人,判處無期徒刑的67人,判處死刑的42人,判處死緩的9人。劉青山和張子善無疑是這場運動中發現和處決的兩只最大的「老虎」。
盡管從現代法治角度看,「三反」運動不可否認地帶有群眾運動的色彩,但是,在中國共產黨剛剛開始執政,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情況下,作為防止執政黨變質的一次寶貴探索,「三反」運動在一定程度抵制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資產階級思想對黨員幹部的腐蝕,不僅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純潔了國家機關,教育挽救了幹部,而且在全社會樹立了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良好風氣。顯而易見,劉青山、張子善案件作為「三反」運動中發現和處理的一個大案要案,對這場運動的深入開展產生了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致喪敗。」「三反」運動的開展,尤其是對劉青山、張子善嚴懲,展示了新生的共和國反腐敗的巨大勇氣和堅強決心,對嚴肅黨紀等都起到了巨大的震懾作用。再一次用行動向全社會表明:馬克思主義政黨拒絕腐敗,中國共產黨在進京「趕考」中決不會做李自成,決不會放任腐敗現象滋長下去,決不讓千千萬萬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江山改變顏色。
重視和加強對黨員幹部的警示教育,是中國共產黨保持肌體健康、清正廉潔的基本經驗和優良傳統。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開展了延安整風運動,不僅使全黨普遍受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而且又使黨員端正了思想路線,樹立了自覺、自省和自律意識。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要求全黨學習郭沫若根據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失敗教訓而撰寫的警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旨在提醒黨員幹部牢記腐敗亡國的歷史教訓,永葆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革命本色。在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又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隨著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毛澤東先後把防止腐敗作為全黨一項緊迫的政治任務,特別是在劉青山、張子善案件處理和以後開展的「三反」運動中,始終不忘把對黨員幹部的教育作為大事來抓,直到今天劉青山、張子善案件依然成為全黨警示教育的典型案例和反面教材。
在對劉青山、張子善案件做處理決定時,廣泛採取了民主的方式,充分讓黨員幹部充分討論並發表意見。當時中央的意見雖然已經統一,但是在正式做出決定前,毛澤東還是不放心,又委託華北局到天津地區調查研究、徵求幹部群眾的意見。華北局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通過河北省委廣泛徵求了天津地委及所屬部門對劉、張兩犯量刑的意見。同時,黨中央和毛澤東在看到華北局和河北省委上報的材料後,還邀請了黨外民主人士傳閱,聽取了黨外人士的意見和建議。這種做法,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法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既保證了案件處理充分發揚民主,又起到了以案示警的積極作用。此外,在對劉青山、張子善案件進行審判時,採取了邀請群眾參加的方式,讓幹部群眾臨場接受教育。當時,應人民政府特別邀請參加公審大會的,有來自河北省、保定市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領導幹部、工作人員和駐保定的解放軍指戰員,也有來自全省所屬各市、各專區、各縣的機關團體及群眾代表,還有遭受劉、張貪污案直接危害的天津專區的災民代表、民工代表,總計達218萬多人。會場之外,河北省人民廣播電台還向全省廣播大會實況;全省九個專區及各縣鎮組織了近20萬人,在收音機和大喇叭旁收聽廣播。在劉青山、張子善執行槍決之後,《人民日報》、《河北日報》、《天津日報》等又以醒目的大字標題、頭版位置詳細報道了公審大會消息,使全國幹部群眾迅速了解案情、接受警示教育。《河北日報》還用整版篇幅,在二版位置刊登了12幅公審大會的紀實照片。河北省紀委原專職常委的周克文回憶說:「公審大會當天機關統一組織收聽大會實況,但真正全面准確地了解案情,還是在看了公審大會第二天出版的報紙。當時多家報紙都以醒目的大字標題在頭版詳細報道了公審大會的消息,看後讓人很震撼。」「毫不誇張地說,這個案子整整教育了一代共產黨人。」關於劉青山、張子善案件的輿論宣傳,猶如一陣颶風席捲全國大地,為全黨全社會敲響了拒腐防變的警鍾。
毛澤東說:「華北天津地委前書記劉青山及現書記張子善均是大貪污犯,已經華北局發現,並著手處理,我們認為華北局的方針是正確的。這件事給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區黨委提出了警告。必須嚴重地注意幹部被資產階級腐蝕發生嚴重貪污行為這一事實,注意發現、揭露和懲處,並須當作一場大斗爭來處理。⑤時任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的馬國瑞則代表省委作了公開檢討,刊登在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上;時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楊秀峰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沉重的責任,慘痛的教訓》,言辭懇切而沉痛地寫道:「我們只偏於看他『有辦法』『能完成任務』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壓抑民主的家長統治、欺上壓下的惡劣品質作風的一方面。」「官僚主義是培養貪污浪費的溫床。」《人民日報》還發表了省委書記林鐵同志的妻子弓彤軒寫的《檢討我接受劉青山、張子善禮物的錯誤》。……當時有的老幹部說:「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我都經歷過,從死人堆里爬出來幾次,從不知道害怕。可不知為什麼,當我看到黑乎乎的槍口對准了劉青山、張子善,我的腿有些發軟,腦袋嗡地一下脹得老大。過去認為自己的居功自傲思想沒什麼,享受點沒什麼,今天看到劉、張所犯錯誤的嚴重性,才讓我大吃一驚!我們應該時時警惕自己,自覺抵制資產階級的侵襲,千萬麻痹不得呀!」這些來自不同層次的反思、檢討和感想,充分體現了對劉青山、張子善嚴懲不貸的教育效果。劉青山刑前坦言:「拿我作個典型吧,處理算了,在歷史上說也有用。」張子善也說:「傷痛!萬分傷痛!現在已經來不及說別的了,只有接受這血的教訓!」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歲月更迭六十餘載,新中國反腐敗第一案一直備受關注,屢屢被寫成小說、拍成電影、編成話劇等,其警示教育意義經久不衰。
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⑥。這就要求我們廣大黨員幹部在輝煌成就面前不驕不躁,在嚴峻的形勢和挑戰面前更加清醒,秉承「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不被鮮花和掌聲所陶醉,不坐在成績上吃「老本」,不躺在榮譽上圖安逸,牢記執政興國的使命,加強世界觀的改造,防微杜漸,克己奉公,居安思危,使黨繼續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
正如胡錦濤同志紀念建黨90周年重要講話中指出的:「全黨必須警鍾長鳴,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堅決的態度、更加有力的舉措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堅定不移把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