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的觀後感5篇600字
觀後感 ,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 文章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 議論文 ,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我的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我的觀後感1
按照段8月份政治 學習計劃 的要求,我們組織車間幹部、職工看了歷史文獻紀錄片《築夢中國--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該片共分:風雨如磐、中流擊水、正道滄桑、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發展新境、圓夢有時,計7集。通過觀看學習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
因為這個夢想,凝聚和寄託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它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一種共同期盼。三個「我堅信」:我堅信,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我堅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之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我更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會實現」。中國夢是民族復興夢,三個「我堅信」,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對實現夢想的渴望,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對夢想的宣告,顯示了中華民族對夢想的執著。
在片中說起近代的中國,從鴉戰爭開始,大清國的天朝夢就碎了,國門被列強的船堅炮利打開,自此中國開始了一段最讓人痛苦,最讓人心痛,最讓人不能忘記的噩夢!但是中華民族從未向噩夢屈服,中華民族始終堅信這噩夢終會醒來,會出現新的開始!一顆夢想的種子悄然種下,等待萌發的時刻。多少英雄,多少勇士,開始了尋找打破噩夢,尋找新的強國夢。
從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救,到戊戌變法的政治改革,再到辛亥革命的共和國,中華民族從未放棄過,但是確失敗了,他們為後來的勇士鋪開了一條新路,新的希望。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歷史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從北伐戰爭,到全國抗戰,到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深深植於人民群眾中,汲取人民的力量,為人民做實事,得民心。
古語有雲:「得民心者得天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無疑是中國人每一步的跋涉,離成功更近了,當中國人用短短35年的時間,全方位地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國際化進程。中國幾代人的強國夢,就要實現了,做為一名中國人、一名鐵路系統的職工,我也無不感到驕傲自豪。沒有夢想的民族是沒有歷史的,因為他們早已被歷史湮沒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在面對最痛苦的時期,我們頑強抗爭,我們發奮圖強,我們的中國夢不再是遙不可及。中華民族一定實現國家富強、和平、和諧,民族復興的夢想!
我是一名基層車間的支部書記,我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把車間的安全抓好,承負起現階段管思想的重任,為鐵路建設出一份力,也為我們共同的中國夢增添力量,即使我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的合力是無限的。
我要以「三嚴三實」不斷要求自己,完善自我,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最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最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開拓創新,努力作為。只有同心共為,人人想發展之事、人人盡發展之力,才會凝聚起強大合力,推動哈局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實現再次騰飛「哈局夢」和個人、家庭幸福夢。
我的觀後感2
這部電影描寫的是虛擬與現實的生活,裡面的主人公楚門從一出生開始就成為一個電視長劇的主角,而他自己卻渾然不知,他以為自己在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可事實卻不是,他身邊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父母親、妻子、朋友、同學、同事等都不過是導員為他找來的專業演員,而他身邊所處的環境也一樣都是虛擬的包括日出、日落、大海、城市、海洋、打雷、下雨等等。
裡面的電視劇導演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很有創意,因為他打破常規,不按照一般的拍戲規則來拍,而是將裡面的主人公在不告知他的前提下把他放到戲裡面來,為他創造一個世界,讓「全世界」都圍繞著他一個人轉,這種純自然的,毫無做作的電視劇自然能吸引廣大的電視觀眾,這是一般電視劇不可能達到的。
然而導演的這種做法卻這是讓人難以接受,他在不徵求楚門的統一的情況下,為他擬造了一個世界,並強制性的把他置於其中,完全不顧及楚門個人的感受,完全不尊重楚門的人權自由,當代是法律的時代,他的做法按說是違法的,他侵犯了楚門的人生自由權。應該受到譴責。他無權決定別人的一生,他的這種做法完全是把自己理想的世界強加在楚門的身上,實際上他在在楚門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把他殺害了。
所幸的是在他覺得"生活"乏而無味的時候,一位被導演稱為患有精神病的金發美女出現在了楚門的世界裡,或許是因為可憐楚門這悲慘的一生,或許是電影劇情發展的需要,這位美女的出現稱為他一生的轉折點,因為她是僅有的一個提醒他的人,將他從這個虛擬的生活中叫醒,並使他最終覺悟,努力掙脫,去找尋真正的世界、真正的生活。
在電影結束的時候,楚門是覺悟了的,他對著攝影機,真的向「上帝」罷演了。導演恐慌了,他將失去觀眾,他竭力挽留楚門,告訴他離開了導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險的,但楚門還是走出了那扇門,走向那個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說不管那個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麼,他都不在乎。他要找回那個失去的自我,那個自足圓滿、自由自在的本性。因為只有在那裡才有真正的屬於楚門的世界。
我的觀後感3
我原以為痛苦與感動就是給別人做牛做馬和幫助別人做幾件事,但當我看了《叫聲媽媽》這部電影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痛苦與感動。在影片的開頭就有件讓人痛苦的事:一對夫妻恩愛無比,但丈夫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生命,已有孩子的妻子又患上了癌症,絕望之時,妻子不得不將剛生下的女兒蘇亞男送給一位素不相識的姥姥,看著女兒的身影慢慢遠去,媽媽縮在地上抽泣,顯得悲痛萬分、無比絕望。是啊,有什麼能比失去親人、骨肉分離更痛苦的呢?
然而,這部影片呈現給觀眾的並不僅僅在於讓觀眾感受到這種親人離散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懂得了愛不但能使痛苦中的人們感到幸福、看到希望,而且還能激發他們的`鬥志,喚醒一顆顆感恩的心。這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收養亞男的姥姥有一個女兒,亞男叫她小姨,小姨為了讓亞男得到更好的 教育 ,送她到城裡讀書,為了生活,她自己卻幹了許多苦活,每天忙個不停,白天上班、送亞男上學,晚上幫人洗車、賣報紙掙錢,還放棄了上大學和 出國 學習的機會。這種無私的愛,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亞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能幹、勇敢不斷地感動著我,她能在那麼艱難的情況下用微笑去面對,並沒有因生活的苦難而放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正如古人所說:「寶劍鋒自磨礪來,梅花香自苦寒來。」而且亞男不但成績好,她還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在做風箏比賽中她獲得第一名,發言時她說道:「這風箏是小時候姥姥教我做的,我從小就被姥姥和小姨所照顧,她們可以算是我最親最敬的人,現在姥姥回農村了,由小姨照顧我,看著小姨每天疲憊的身影,我多想叫她一聲『媽媽』啊!」「媽媽」,多麼親切,多麼感人的呼喚,這是亞男發自內心的呼喊,這是發自一顆感恩之心的呼聲!這聲「媽媽」,讓我又想起了這次身邊的汶川8。0級特大地震中的許多感人場面,這次地震產生了很多孤兒,可正當孤兒們痛苦、孤獨時,許多善良的「媽媽」伸出了關愛之手,讓孤兒們感受到了他們身邊那些不是媽媽勝似媽媽的人給予他們無私的母愛。
我的觀後感4
近期我讀了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讓我知道了許多有著教育愛和愛中的教育的 故事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迥異不同,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也讓我這個讀者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面對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先生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願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他。雖然我無法做到像這位先生一樣如此坦誠,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同時出了錯誤,有時,我會憑我直覺判斷,然後毫不留情的批評那個我心目中的差生。卻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學生在暗自垂淚,也許在他們的眼裡,我不再是個好老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達到,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接受了懲罰。
我的觀後感5
人為什麼而活著?人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是余華在書中的自序。
《活著》這本書太過於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鮮活,最終變得死寂的生命,深深地映在我的心上。作者用平靜的近乎殘酷的筆觸詮釋了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書中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艷的語言和詞彙,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全書令人感到深沉,令人對生命產生深深的感悟。從初始的淡然到後面的凝重,翻動書籍的手指越發遲疑,期待著一個轉折,讓主人公富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樣的殘酷和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走到最後。
富貴,又富有貴,多好的名字啊。是他父母對他的期望,但他窮困潦倒,厄運相隨。他賭博成癮,地和房契都抵給了龍二,一無所有,但是富貴的妻子卻不計前嫌,他們有兩個子女,一個叫鳳霞,一個叫有慶,鳳霞只做了4年的小姐,因為發燒,成了聾啞人,因為想讓有慶上學,她被送走,卻沒有一句怨言。歡喜的是,她嫁人生育了一個兒子,名叫苦根。不幸的是,她突然大出血死在了醫院……苦根的爸爸活活被鋼筋板夾得血肉模糊,苦根也因為一次發燒吃多了包子,撐死了。
全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慶死的那一章。有慶天真可愛,從小就懂得干農活,幫父母分憂。也就是有慶的善良,他搶著要給市長夫人獻血,但護士的漠然態度,為了討好高層,幾乎抽幹了有慶所有的血。看到這一段,我的眼淚不禁掉了下來,是對有慶的心疼,也是對護士的行為感到憤怒。就是護士的漠然,八歲的有慶就這么離開了這個世界。富貴為了不讓家珍傷心,偷偷地將有慶埋了。但家珍終究還是知道了,但她卻沒有拆穿富貴。終於有一天,太想念孩子了,便對富貴說:「帶我去埋他的地方看看吧。」這幾件事無疑是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殘忍世界。他親手埋葬了六位至親的家人,我不能想像富貴的承受能力有多麼了不起。
我的觀後感5篇600字相關文章:
★ 《釜山行》5篇600字觀後感
★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5篇
★ 《攀登者》精彩影評5篇
★ 《攀登者》觀後感5篇
★ 《安全教育》600字觀後感5篇
★ 《攀登者》觀後感5篇
★ 電影《美麗人生》5篇600字六年級觀後感
★ 電影《烈火英雄》觀後感600字範文5篇
★ 《雪人奇緣》觀後感影評5篇
★ 《戰狼》600字觀後感5篇作文
B. 日本影片的觀後感
日本觀後感篇一: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欣賞完《大國崛起之日本》這部記錄片,深深的為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而震撼!日本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它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揚長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特別是在看了日本的百年維新,感想頗深,為日本這樣一個小島民族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而驚嘆!我認為,從日本崛起的過程中,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
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歷史是鏡鑒,中國的未來我們需要深深思索。
日本觀後感篇二:日本電影觀後感
《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
——觀後小感
人文學院 中101-3班 李慧 201051501339
在日本文化課上我們看了幾部日本電影,其中我對一部介紹豐臣秀吉的《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很感興趣。
電影講述了日本室町時代的傳奇人物豐臣秀吉發跡變泰的故事。與《源氏物語之千年之戀》的敘述方式相同,以兩條線索,借參與故事的一個人物的口述來講述歷程。主人公與講述者共處的時間平面縱橫交錯,在最終交合時,電影走近結局。我很喜歡這種表現手法。
電影中的大背景是日本的戰國時代,那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社會動盪不安。豐臣秀吉是一個長相奇特,被戲稱為「猴子」的下層平民。他的夢想是想成為一個武士,一個不殺人的武士,他渴望結束戰爭,天下太平。但他卻膽小怕死,不敢殺生。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為什麼能從低賤平民平步青雲,一躍成為日本史上一代梟雄,最終一統日本呢?在電影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我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豐臣秀吉一再說自己不願殺人,這是一個「仁」字。也正是這個字,使他得到了民心,受軍民擁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軍師半兵衛也被他的「仁」心感動再次出山為其效力至死,他在臨終是說:「我沒有看錯人,幸哉!」
其然,是一個「義」字,給木匠蜂須賀正勝找回木匠刀,從而感動浪人,收其為左膀右臂。
其次,又是一個「禮」字,他能「三顧茅廬」,打動志乃從而請
到了半兵衛做自己的「頭腦」。
然後,是「智」,秀吉善不戰而屈人之兵,利用智謀多次立下戰功,這是織田信長其他家臣所不及的,這也是秀吉崛起的一個最大的資本。
再者,是一個「信」,他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部下不會背叛自己,並以自己的性命作保。從他保官兵衛一事中可看出。事實證明豐臣秀吉相信的人沒有辜負他
最後是「忠、勇」,他對自己的主子忠心耿耿,這也為後來他發「正義之師」滅掉謀反的明智光秀的成功做了基礎。即使怕死也有勇氣接下任務。「墨股城一夜築城」成為他地位提高一次重要的經歷。
儒家講求的「仁、義、禮、智、信、忠、勇」在電影中的豐臣秀吉身上都有體現。豐臣秀吉的成功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他做事讓人感動,說話讓人喜歡(是一隻會討主人歡心的猴子),他單純,真誠,知道感恩,心懷天下。另外,機遇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機遇使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織田信長,這為他以後的事業直達青天開了個天窗,能不能爬上這天窗就看他的本事了。
具備了這些因素,電影中的秀吉從一個低賤的平民成長成了坐擁天下的梟雄就不足為奇了。
眾所周知,日本想吞並世界的狂妄想法就源自豐臣秀吉,歷史上的真實的豐臣秀吉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看完了電影後,我懷著這個疑問對歷史上的豐臣秀吉作了一些了解。
豐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戰國
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綽號猴子(見於《太閣素生記》)、禿鼠(見於織田信長給秀吉正室寧寧的書信),本是一個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後再次統一日本,並發動「萬曆朝鮮戰爭」,最高官位是關白。法名:國泰又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神號豐國大明神(後因豐臣家滅亡而被德川幕府去取消)。
傳說年少時代的秀吉沿著東海道東下賣針,受雇於今川義元的家臣松下嘉兵衛。後因其門人排擠,回到家鄉,在昔日玩伴的推薦下做了當時稱雄一方的織田信長軍中的一個小步兵,其後,秀吉因立下赫赫戰功,從小者、小者頭、足輕、足輕組頭、足輕大將,不斷地升遷上去。
「墨城一夜築城」「金崎殿後」「鳥取斷糧」「高松水淹」等著名戰役,充分顯示了秀吉傑出的軍事才能,同時越來越受到織田信長的信賴和倚重。「本能寺」之變中,受壓迫太深的明智光秀造反,逼死了織田信長。秀吉殺死明智光秀,並以信長繼承人自居,鎮壓了信長諸子和重臣的反抗,繼續統一日本的戰爭,終於1587年基本統一全國。
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慾望迅速膨脹,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的狂妄想法。他拋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仰慕,要將中過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鮮,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這是此後數百年來日本徵服亞洲思想的發端。
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朝鮮王國的戰爭,迅速佔領朝鮮大半。此時的秀吉意氣風發,妄言將會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同年,明朝派大將李如松率四萬明軍進入朝鮮,與日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所率日軍激戰,收復漢城。豐臣秀吉退回日本,留小西行長等駐於朝鮮南端。日本與明朝和談,但因立場差距太大,和談破裂。
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派水陸軍侵入朝鮮,決心與明軍見個高低。明軍在大將刑玠、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大破日軍。豐臣秀吉征服朝鮮的夢想破滅。以上兩場戰爭,史稱「文祿*慶長之役」(日本當時年號),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
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為千夫所指,國內一片罵聲,那些原本就看不起他出身低微的貴族大臣群情洶涌,使豐臣秀吉一病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死。據說他臨死時除了託孤前田利家之外,還念念不忘他的侵略夢。
秀吉晚年昏庸多疑,由於膝下寂寥,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當年果斷精明的秀吉不在,他甚至出現了大小便失禁。司馬遼太郎的《豐臣的家人》一書中詳述了這個喜怒無常,蒼老糊塗的秀吉晚年形象。秀吉死後,豐臣氏就等於滅亡了。之後的德川家康取得了其在日本的地位。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一生都在為了證明自己而奮斗,卻在事業的高峰期錯誤的發動了侵略別國的戰爭,這註定了野心太大滅亡越早。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祖衰,他也成為了一個悲劇英雄。
在我看來,客觀上豐臣秀吉確實是一個有智謀,有手段的傑出的政治家、軍師家,他之所以失敗,原因有二:其一,他極度自負。總以為自己統一了日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同樣可以掌控世界,真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電影中的豐臣秀吉一再強調自己不喜歡殺人,這是明顯在為一個魔頭做粉飾。他用侵略別國的手段,破壞他人的家園,來證明自己的超強的能力,逆天而行,必敗無疑。其二:他又極度自卑。因為出身寒微,被貴族瞧不起,無論他如何奮斗,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就,出身問題一直像一個噩夢一樣纏著他。所以他發瘋地去證明自己天下無敵,改自己的姓氏為羽柴,向天皇索要賜姓(豐臣一姓即天皇所賜),甚至還編造自己的母親曾侍奉過天皇以此來暗示自己可能是天皇之後的謊言。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階級地位是相當重要的,連這么一位馬上英雄也無法擺脫魔咒,以致性格扭曲。這兩種極端造就了豐臣秀吉矛盾的性格,也釀成了他晚年的悲劇。
我們回到對這部電影的認識上來。雖然電影中塑造的豐臣秀吉與歷史上那個野心勃勃,嗜殺成性的秀吉有很大出入,被美化了太多太多。但其所造的人物形象光鮮積極,對觀眾起到了很大的勵志作用,在這一點上是值得肯定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評價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時要劍分兩刃,既要看到其與眾不同的才能或令人憎惡的嘴臉,又要清楚的認識到他對歷史或世界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通過看這部電影,讓我對自己感興趣地方進行了更深入一點的了解,這或許比單純的欣賞意義更大吧。我希望以後的自己,不論是在
日本觀後感篇三: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日本,一個只有彈丸之地、曾經蒙昧落後的小國,為何可以將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中國欺壓半個世紀之久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看了大國崛起之後,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為每個日本人身上都有體現屬於他們本民族的東西,那就是日本這個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於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慾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美國將軍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自己國門期間的一天夜裡,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著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為什麼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雖然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後,一個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在1827年參加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並在周邊各國都訪問參觀,頗受啟發,帶回給國家全新的思想,並在之後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於拼搏,勇於創新,善於堅持,樂於學習。日本在發展時都有很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維新時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革新,成為推進改革的骨幹,對日本的發展有帶領作用。澀澤榮一放棄政治上的高官改而從商,成為19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企業家,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
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了迅速的飛躍,使日本在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軍國主義的膨脹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小的災難。所以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要以人為本,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國富民強並且還能造福子孫後代。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日本反觀中。,在中國的古代,有許多世界輝煌的文化及科技產品,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我們自認為是天朝大國,接受著世界各國的朝拜,當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國的眼裡,他是個不起眼的鄰居。
可是後來,日本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並且能大力推進改革,轉變政體為君主立憲制。當我們的統治者還在紫禁城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屑於西方的高新科技時,甚至我們的慈禧太後還認為火車是會發出巨聲的怪物,竟用馬來拉動火車;而日本則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和人才。當我們的統治者還會用大筆軍費來建設自己豪華的行宮時;日本則在大力發展他們的軍事。當我們的人民沉迷於鴉片,整日無所事事時;日本的人民則在努力的吸取知識?這一系列的行為大概和兩國不同的文化習慣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天朝是對自己的定義,我們有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科技水平,我們是強國,雖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學習,但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無能軟弱,最後無疾而終。而日本,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過去,看到強大的中國,便向中國學習,以中國為師,後來看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便舍棄了中國,轉向西方列強,以西方為師。這種善於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當今世界,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所以我們要吸取過去100多年屈辱的經驗。要做到大膽的創新,善於學習,努力進取,尤其是我們這一發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後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在發展中還要銘記:要和平的求發展。
對於日本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可是我們還要尊重我們國家的客觀實際,學以至用啊,落實了才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一樣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復興等待著。
C. 有關清朝的電影的觀後感 或者書籍的讀後感
《火燒圓明園》觀後感
上個月,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圓明園的毀滅》,為了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課文,老師讓我們進入了多媒體教室觀看了《火燒圓明園》的電影。
圓明園是1709年建成的,雍正皇帝第一個進入圓明園,結果住了幾天,一住就不想走了。從雍正開始,許多皇帝都是在圓明園出生的,而且,在圓明園里住的時間,比故宮里待的時間還長。圓明園經過了150年的改造,最終,才呈現出此規模。它的造價,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得清楚。據說,有一次,一個地方的修建的花費不夠了,雍正一揮手就調了幾百萬銀元過去,幾百萬銀元,相當於現在幾個億哪!這還僅僅是一個角落,可見圓明園的造價之高。
1860年,英法聯軍開始侵佔中國,對中國大肆進攻。當時是咸豐皇帝在位,成天吸鴉片,關閉國門,將西方科學技術理解為玩物喪志。到後面科學技術越來越落後,但是不愁吃穿,日子就這樣過著。不知不覺間,我國的科學技術與外國越來越懸殊,當英法聯軍侵入時,士兵們仍然在用矛、槍、戟、盾與持有洋槍洋炮的英法聯軍打仗。最後節節敗退,直到英法聯軍追到圓明園。
與此同時,慈禧太後和很多大臣早已逃之夭夭,到了避暑山莊,留下了一座只有老百姓的空城。英法聯軍在城裡到處殺人放火,干出了種種滅絕人性的暴行!到了圓明園,英法聯軍一看,有這么多好東西!趕快去拿!他們的借口竟然是官員大臣不讓他們進去偷東西!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蘭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一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為了銷毀罪證,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內放火。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看電影的時候,大家不停地感慨:「這英法聯軍真是太可惡了!」「要是帶著現在的武器回到以前該有多好」「這么多國寶、藝術品都被砸爛了,太可惜了」。是呀,多少代人的心血都傾注在那上面,整整一百五十年建成的園林,三天就被燒光、搶光了!大家還記得上回蘇富比拍賣會嗎?那些獸首可都是中國人的啊!可是我們卻必須得用昂貴的代價買回來。外國人造不出那麼好的東西,就來搶我們的。搶了還不算,還要燒毀它,還要危害當地的百姓。不過,這也不完全是英法聯軍的錯,當時清政府太腐敗,只顧自己逃命,不顧老百姓。而且,科學技術又太落後,完全沒有能力抵擋外國人的攻擊。「把平靜與安寧留給皇上,把戰亂和痛苦就賜給老百姓吧。」就是諷刺清政府的。這也讓我們得到了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現在,為了避免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我們正在抓緊學習現在的科學知識,讓我們好好學習吧。
一座絕美的園林。
一幫野蠻的強盜。
一段屈辱的歷史。
D. 《電影國門英雄》觀後感
網路...
E. 電影觀後感
電影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電影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校為培養我們學生的愛國思想,激發我們的愛國激情,於4月28日下午,組織全體師生一起觀看紅色電影。
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更具地的光輝歷史。看後,我的心情極為沉重,在戰爭年代的孩子,沒有童年,他們有一顆愛國心,都成為了偉大的戰士。重溫這段歷史,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學習上懶惰,生活中懶散……知不足而改之,相信看過紅片,我們學生都受益匪淺。
回想自己的家鄉鄂州,雖是一小城市,但也出過不少英雄。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如李雙河、劉新丹等都是我家鄉的英雄。還有趙怡忠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稱號。還有大家都知道的彭楚藩烈士。我為自己出在英雄的家鄉自豪!
學紅色精神,傳愛國思想,可以讓我們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希望學校多組織這樣的活動,老師們也多講講革命烈士為中國的和平解放的有關故事,這樣我們新生代的學生才不會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才會更珍惜今天的和平!
今天下午李老師給我們放映了《雷鋒》這部影片。看完後我很感動。雷鋒五歲時就成了孤兒,家人都死在了萬惡的舊社會,只有他堅強地活了下來,在新社會成長起來。雷鋒只活了二十七歲,但他做的好事卻多得數不清,幾乎天天都在做好事。他的生命雖然很短暫但卻很有價值。
雷鋒是一個關心集體的人。有一次雷鋒為了廠里的一車水泥不被大雨淋毀,他拿出自己的棉被、棉襖蓋在水泥車上,整車的水泥保住了,可他的棉衣棉被卻不能用了。
雷鋒是一個艱苦樸素的人。在一次舞會上,大家都穿得花花綠綠,只有雷鋒穿著工作服。同事們都瞧不起他,他們不知道雷鋒把省下來的錢都捐給了有困難的人。
雷鋒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他不斷給一位生病的老大娘寄錢治病,老大娘病好後來謝雷鋒,雷鋒卻說不是他做的好事。
我要向雷鋒學習關心集體,把班級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認真對待;我要向雷鋒學習艱苦樸素,不亂花錢,把省下來的錢用來購買文具書本,幫助有困難的人;我要向雷鋒學習默默無聞,做好事不圖名利。
影片記錄的是由美食專欄作家程羽蒙和想要「尋找人生意義」的富二代王燦、剛遭失戀的大學畢業生李熱血等一行人組成的旅行團,在異域尼泊爾尋找幸福的故事。已是這支旅行團奔赴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尼泊爾,開始了「幸福之旅」。但團里的遊客,都有各自的人生問題。
其中有一處情節,當這一行人來到冥想大師體驗「幸福」的 時候,大師就問他們為什麼來到這里---尼泊爾,大家說為了尋找幸福。接著大師請大家坐下來。和他一起靜靜的聽取心靈的聲音,心靈想要什麼,你們現在看到這一切是不真實的,被塵土遮蔽了雙眼,被慾望吞噬了自己,當這一切被清除之後就會找到真實的自己。」
故事最後一處令我影像深刻,程羽蒙在玩滑翔時,克服了恐高」,「為什麼我們還不起飛?」, 「不管你有多著急,或者你有多害怕,我們現在都不能往前沖,沖出去也沒用,飛不起來的。現在的我們只需要靜靜的,等風來。
在我們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努力是必須,但是也要學會靜靜的等待,任何時候都要靜下來聽聽心靈的聲音。靜靜的等風來---我們的翔就會滑起!
一直不怎麼喜歡漫威的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當然,DC的也基本一樣,他們兩家的電影電視劇都有點對不上我的路數,要麼覺得節奏感不搭,要麼覺得劇情有點幼稚,有一些並不是那麼合理的地方。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漫畫本身的年代有點古老的原因吧。
就這部電影自身而言,還是挺熱鬧的,打鬥的場面不用說,裡面關於高科技與原始部落的混搭也挺有反差的。不過,有一些場景的特效還是顯得五毛了一些,攝影棚的感覺太明顯了。
我覺得看這種類型的科幻電影,完全沒有必要糾結於劇情的合理性與人物的塑造,看的就是個場面,整體來說《黑豹》的場面可以打到百分制的70分以上,不過我個人覺得黑豹的塑造和鋼鐵俠還是有點差距的。
如果真的有外星科技降落在地球,如果真的被某個看上去荒蠻的地區和部落、國家把這些外星科技隱藏了很多年,那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至少我會嚮往這樣的地球。
《黑豹》之後,我覺得漫威的電影更是可看可不看了,主人公最終是必勝的,如果看,也要拋開結果,去看更精彩的過程
《弱點》是20xx屆奧斯卡獎獲獎影片,該片投資為2900萬美元,但在上映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就收回成本,更收獲三億美元票房。確實能夠觸動人的心靈深處。影片講述了一個美式足球運動員成名前的故事。大個子邁克出生於一個貧窮的黑人家庭。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酗酒吸毒。邁克從小在黑人社區長大,見到的都是暴力事件,父母吵架,骨肉分離的場面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可是沒有受到他所成長的環境的影響而學壞,邁克善良本分。在深秋的晚上,邁克穿著一件短袖T恤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朝體育館走去,僅僅因為體育館暖和。後來,邁克被陶茜夫人「撿」回了家。邁克的善良打動了陶茜夫人,獲得了全家人的信任,最後成為家庭一員。有了家庭溫暖的邁克學習也上去了,而且在家人的幫助下成了學校足球隊的一員,一場比賽使他家喻戶曉,各高校都爭相邀請他加盟,一個孩子的命運就這么改變了。
美國黑人一直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婦女和兒童問題尤為嚴重。反映黑人問題的電影有好多,可是這部電影觸動了人性中的善良。凡是有善心的人,看過都會被邁克所打動。
整個故事裡最打動我的就是奧赫的成長經歷,很難想像在那種情形里長大的小孩還能保持樂觀和向上的心態,也很難想像他後來是那麼成功,成了萬眾矚目的體育明星。我想這個故事是有教育意義的,它能教導我們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別放棄理想和追求。也許再走一步就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整場電影看完,心情無比沉重,久久不能平復。
回想小時候,爺爺跟我講述他們在戰場上的悲烈,奶奶跟我說白洋淀百姓在日軍侵略時對槍炮聲的恐懼。至今還記得他們最喜歡看電視劇是《長征》。
電影《八佰》場景高度還原歷史,代入感非常強烈,給人一種置身蘇州河對岸的真實感。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淞滬戰役的最後一役,留下的是以謝晉元為首的第八十八師524團,堅守四行倉庫,他們這四天的生生死死就是《八佰》。
四行倉庫,一個特殊的戰場,蘇州河兩岸,一邊是燈火輝煌的英美租界,光怪陸離,歌舞昇平;一邊是浴血奮戰的四百戰士,血肉橫飛,硝煙彌漫。一邊「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場歷史直播戰役,通過電影形象描述了當時歷史背景下,戰士們保家衛國,壯懷激烈的決心,電影中微觀戰場的刻畫,擊爆無數人淚點,螻蟻尚且貪生,影片中就連老鼠也要求生,有人卻在赴死,為抵擋日軍進攻,陳樹生抱著兩捆炸葯包,縱身一躍,留下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在他之後,一個個戰士拉響身上的炸葯包,大喊著自己的姓名,跳下倉庫。「護旗手」堅毅的守護旗幟,整個過程,就像是接力賽,那面飄揚的旗幟卻更顯悲壯。
電影的燃點與淚點太多,戰士們保護的不是旗幟,而是民族尊嚴,戰士們激發的是整個民族的血性!這場電影用歷史警醒我輩,勿忘國恥,奮勇前進。
《地道戰》是一部著名的愛國影片。
《地道戰》主要講了抗日地區的人民利用蜿蜒曲折、環環相扣的地道來進行戰斗,發揮自己的優勢來擊退兇狠狡詐的敵人。
《地道戰》這部電影告訴我一個道理:只有團結一心,堅持到底,開動腦筋,才能取得勝利。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革命戰爭史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革命戰爭的偉大力量存在於群眾之中,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只要把廣大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就能戰勝任何敵人,就能創造任何的人間奇跡。敵人依靠先進的武器,我們依靠有團結心,有高度革命覺悟的人民群眾,你發揮你的優勢,我發揮我的優勢。人民以智慧和團結心擊敗了敵人。就像我們進行拔河比賽時,哪一方的思想一致,哪一方齊心協力,就能擊敗對手。我們要在思想上達成共識,統一群眾積極向上一心為國的思想,才能建立一個強大的中華民族,才能使別的國家不敢侵犯中國。
《地道戰》就是要讓我們團結一心,齊心協力!
作為入圍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競賽單元作品,楊荔鈉導演的《春潮》無疑是當仁不讓的重頭戲,不僅僅因為主演是郝蕾、金燕玲這樣眾口皆碑的演技派,更因為這部電影自身的質量,足以讓很多人心服口服。
而早在一個月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影片《春潮》就曾入圍金爵獎主競賽單元,並獲得了最佳攝影獎。這部極具作者風格的影片因其對家庭關系的探討和對於女性身份、地位的思考在同類型影片中顯得極具特色。
電影《春潮》講述了祖孫三代女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的故事。日常的家庭生活難掩三人之間的沖突與摩擦,姥姥(金燕玲飾)性情剛烈直爽,在外備受愛戴,在家卻判若兩人,頻頻詰難女兒;女兒郭建波(郝蕾飾)疼愛孩子,在孩子面前溫暖開朗,而對待母親,卻又選擇隱忍和剋制;小孫女婉婷古靈精怪,但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之中,過早地學會了面對家庭關系的不和諧,被迫充當成人關系中的潤滑劑。三人之間看似血濃於水,實則在家庭生活中矛盾沖突不斷。
周末,我去看了電影,我把看的電影的一小段講給你們聽聽吧!故事發生在法國,有一個六個人的家庭.爸爸去打仗了,媽媽帶著露茜和她的2個哥哥及1個姐姐一起生活。因為他們住得地方太危險了,媽媽把他們送到鄉下一個安全的地方。
有一次,四個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的游戲時,露茜藏到一個大衣櫃里,不想卻到了另一個國家.那裡下著大雪,露茜碰到了一個半羊人,在半羊人的邀請下,露茜來到了半羊人的家。半羊人對露茜催眠,本想將露茜交給女巫,但露茜用她的善良感動了半羊人,半羊人協助露茜逃離了這個國家。
後來,露茜和他的哥哥姐姐不小心又闖入了這個國家,露茜的小哥哥因為一盒糖投靠了女巫,離開了大家.露茜和他的大哥哥姐姐決心救出小哥哥。在海獺夫婦的幫助下找到了獅子王----阿斯拉,並在他的幫助下齊心協力打敗了女巫,救回了小哥哥。
看了這部電影我非常感動,如果要我評分,我會給它打100分。為什麼呢?因為這部電影不僅很好看,而且還非常有意義。從中,我學到了,一個人不能撒謊,要與人為善;一個團隊要想取得勝利必須要團結。由此我想到,一(五)班要靠所有同學的努力才能得到流動紅旗,我願意和大家一起為一(五)班爭光。
堅不可摧的力量,就是「女排精神」。女排姑娘們即便是失敗了,也沒有意志消沉、「團隊精神」依然存在,「軍心」依然牢不可摧。女排姑娘們腳踏實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地獄式」訓練,她們將最美年華奉獻了出來,不攀美、不濃妝艷抹,整日身處「與世隔絕」的環境,用盡全力塑造了永不言敗的鬥志和「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好似一顆火種,一代代人被她感召、受她鼓舞,激發出奮進的動力,這力量源源不斷、薪火相傳。這種精氣神,不僅體現在歷屆女排教練員、隊員身上,也展現在每一個被她感染、熱愛她、傳承她的人身上。
女排精神也走出國門,為世界人民認可、欽佩,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女排決賽現場,隨著女排隊長惠若琪一記利落的探頭槌,中國女排拿下奪冠的最後一分,英國BBC的解說員激動地說:「中國女排完美詮釋了奧運精神!中國證明了,重要的不是如何開始,而是怎樣結束。中國是本屆奧運的冠軍!」
「用微笑面對蹉跎,看我光明和磊落。仰望著,夜空最亮的星火。所以我愛過,在角落天空海闊。不害怕折磨,因為熱愛才值得。風雨過後的灑脫,如出一轍的你我,穿越過,生命之河……」電影《奪冠》的片尾曲《生命之河》中,王菲、那英用溫柔而堅定的聲音徐徐訴說。
今天我們全班同學在老師的安排下觀看了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地球脈動》。裡面的畫面真是太精美,太讓人震撼了。 我們看到張大嘴巴的帝企鵝排著整齊的隊伍;看到新幾內亞島上華麗的天堂鳥在翩翩起舞;看到大白鯊躍出海面,一口咬住逃亡的海狗;看到迷人的'日出日落;看到山巒間的顏色如何在高速鏡頭的播放下由新綠到翠綠再到金黃,艷紅,直至落葉凋零……裡面的每一幅畫面都是那麼讓人驚嘆,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和科學的偉大! 我看到了某一種鳥類的遷徙。密密麻麻地布滿著天空,朝著同一個方向飛翔,那是一種生命之美,鳥類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惜飛躍過萬水千山,那一種壯觀讓我們驚嘆。 在寒冷的北極,小北極熊第一次見到陽光。它看起來是那樣的喜悅,陽光對南極的動物們來說可能一年都見不到一次,陽光是天賜的禮物,想到我們人類能每天都享受陽光的溫暖,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羚羊正在浩浩盪盪地遷徙,他們的路線蜿蜒崎嶇,可是他們不爭不搶,那麼有序,無論路途多麼艱辛,他們都不會放棄。像是事先約定好的一樣,羚羊是多麼聰明的動物啊。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好好保護他們,地球才會更加的美麗。 我們還看到了不一樣的日落,當最後一縷陽光遠離地球時,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多麼的美麗,壯觀,讓我想到了地球上的人類,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有誰在意這么美麗的景象,我們不該珍惜嗎? 這是一部十分神奇,令人驚嘆的電影,大家有空都來看看吧!
電影海報上的那句「你和母親的關系,決定了你和世界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明確地為我們點明了影片的主旨——即深入挖掘原生家庭中的母女關系。
影片中,女兒作為一名報社記者,大齡未婚,無力平衡家庭與工作之間的關系,長期寄住在母親家中。與母親的言語沖突似乎時刻都能夠爆發,這使她長久的有種寄人籬下的感受。隨著情節的推進,她身上的遮蔽被一層一層地剝去,顯露出掩藏在心底的傷疤。
然而,當這些只屬於自己的私人回憶也終要被母親剝奪時,無力與憤懣同時沖上她的心頭。導演用手抓仙人掌這一個鏡頭表現那種無力擺脫原生家庭的憤懣和痛苦,滴下的鮮血證明自己還活著,滿手的刺既是自我封閉的疼痛表現,也是對於不爭現實的無力反抗。
小孫女婉婷從小與姥姥一起長大,聰明伶俐,常常口出妙語引人發笑,然而表面的客觀開朗實際上也是無奈之舉。面對母親和姥姥的明爭暗鬥,她過早地承擔了緩解家庭矛盾的任務,奮力填補兩代人之間的罅隙。
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太過沉重,她也沒有辦法擺脫這些原生家庭帶給她的烙印。因此在得知母親曾經在懷孕期想要打掉她的時候,在剪破了姥姥的演出道具被她臭罵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是痛哭。但這樣的狀態並未持續太久,因為她很清楚自己在這個家中所處的地位。明理、懂事,既然無法擺脫,就只能選擇順從。
今天下午,我們來到電影院看一部電影《夜襲》。
這個電影主要講八路軍129師769團團長陳錫聯奉命生東擊西,可路上遇到日軍的轟炸,就抗命,帶人把小鬼子的飛機場給炸了。更好的完成了任務。可軍隊傷亡過半……晉綏軍的人也要用他們的火車去打鬼子,兩軍就發生了爭吵。這時小鬼子用飛機炸了起來,兩軍傷亡慘重。這時陳錫聯發現旁邊有個日軍飛機場,再加上電報說日本用飛機轟炸,陳錫聯就帶他的兵力夜晚去襲擊飛機,把飛機場24架飛機都炸掉了,可營長趙大力卻與鬼子同歸於盡了。
這其中有許多偉大的人,比如陳錫聯,在夜襲飛機場時就被鬼子用刀刺傷了,而他卻堅強的站起來繼續作戰;比如「小飛刀」他死的很慘,他想知道飛機是什麼做的,正好團長派他去偵查,他就跑過去用刀磨磨飛機,看看是什麼做的,可他卻被飛機里睡覺的日本兵給打死了,不過他的死也是光榮的;還比如趙大力,他看見小鬼子的飛機來了,就擰開xxxx,這時小鬼子的飛機正好撞住他,飛機被引爆了,他們同歸於盡了。
這些人是偉大的,他們用鮮血打敗了日本鬼子和國民黨,才建立了我們新中國,才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所以我們要珍惜生活。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立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可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向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此刻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僅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我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期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F. 求電影觀後感 3000字 最好有感想和啟發的
《圓明園》觀後感
《圓明園》這部電影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時候在家曾看過一次,當時首先是被當時封建王朝迴光返照下的強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當時稱之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的宏大,秀麗,驚世駭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無不映射出宏麗,智慧與強盛,留戀忘返。當珍寶被搶走,當瓷器無情地被搗毀,當那把罪惡的火把從一窗一木燃燒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無盡的惋惜和深深的憤恨。今天在課堂上再次觀看,心靈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過一次圓明園,獨自游盪在這個曾令世界都驚嘆著迷的園林,已無法再尋見當時的震撼。昔日宏偉秀麗的樓閣,景觀已經盪然無存,所留下的只有靜靜的地基在品味著似夢般的過往,空乏的言語也無法表達出當年的繁盛。心中只有一絲淡淡的落寞。當在西洋景觀遺址看到那些斷壁殘垣時,心中那份落寞更是無以言表,一種民族之情油然而生。今天當再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不禁將其中的繁華於今日之蕭條加以對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種震撼,一種警示,是無盡的深思。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在建築藝術上,圓明園還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長春園的北端,原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其中有座「西洋樓」,由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外國專家設計,創建於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築用料大量是精雕細刻的石材,主要景區裝置了多種形式的水池和機關噴泉。園路鋪飾、綠籬修剪,以及圍牆、石雕、銅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樓頂卻蓋上了中國特有的琉璃瓦,牆壁上鑲嵌著琉璃磚,同時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迭石技術和磚雕工藝。這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兼有東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築群,因而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園內還收藏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珍寶、字畫典籍,堪稱是東方文化藝術寶庫。
大文豪雨果的敘述沒有一絲的誇張——「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它薈集了一個人民的幾乎是超人類的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傑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看到的遙遠的亞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國鼎盛時期的代表,寄託著中國太多的自豪和驕傲。「希臘有巴黛農,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競技場,巴黎有巴黎聖母園,東方有圓明園。」
當大火吞噬這一切的時候,悲傷不言而喻,但那份對英法那份憤恨外,一絲屈辱定然不會沒有。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後就是屈辱,圓明園的焚毀正是那份屈辱的一點。當那火燒三天三夜後,我們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應該在那昏暗的天空下驚醒吧。一個泱泱大國,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跨過了康乾盛世,傲然於東方,卻被彈丸小國,區區兩萬人攻破京都。是什麼導致這種情況?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學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學看成一種玩樂,乾隆更是認為天朝大國無所不有,夷狄之物純屬取樂之工具,還自以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機械取水換成人力,可笑可悲。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們目空一切,多次拒絕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視「科技」為玩物喪志的東西,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時代。然而他們卻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西方國家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先進的工業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國註定要從瑰麗的天國中墜落,這樣悲劇性的命運是無法逃脫的!今天的 只能在滿目蒼遺、斷壁殘垣中尋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諺說的一樣,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
鴉片戰爭之時,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雙方大戰然而清軍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當時的英軍統帥就說這樣一個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裝備可以征服世界!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不爭的事實。
曾聽過一位袁偉時教授說過什麼是大國,他曾說過一個大國最根本的是有沒有一個自我更新能力很強的政治制度。當時的中國依然是封建統治下的君主專制,沒有絲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續著傳統的四書五經的科舉制度和三綱五常的傳統思想。當外來思想來到中國而是被視為不懷好意,是想顛覆我們中國的,還製造幾次大事件。到康熙時期只留下所謂技藝人,來為皇家服務,其他的一並驅出,而且留在中國的只許信教,不許傳教,也不許離開中國。將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斷。康熙的後人更是孝順,謹遵聖祖遺訓,高唱著祖宗法不可滅的人倫道德,做著大國的美夢,一直不肯打開國門,把國家的生機給掐斷了。而英國自1215年頒布《大憲章》後,一直探索新制度,經過幾百年的探索,終於在1640年爆發英國大革命,為英國的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此時的中國,滿族人終於經過幾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開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國,延續著幾千年制度,唱著大國的幻曲。
圓明園已隨那段歷史而只剩斷壁殘垣,如今,所有的繁華都煙消雲散,只是那些殘垣靜靜的躺在草叢中,這個見證大國奢華的園林隨著大國屈辱而離去,有人說重修圓明園,但是更多的人認為沒必要,我說也是,就讓它在哪吧,一個民族的屈辱總要留下些什麼,它留下的不僅僅是斷壁殘垣,它留下的不僅僅是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後的思考應該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知恥而後勇,我們應該在歷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澤東所說,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進,在這個見證者的鞭策下,民族,中華民族,只有前進,才能更好的傲然與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