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民族團結的 電影的觀後感
團結合作價更高
團結就是力量,在各方面都需要團結。我們的大家庭更需要團結,以綻放出更加詢麗的光彩,團結中不免有合作。
炫麗多彩的生活中,各行各業中的合作數不勝數。所以,我們應對合作的重要性有正確的認識,讓團結合作充實我們的生活,合作在各行各業是必不可少的。
在各個生產部門,都是通過分工合作,其至幾個大企業合作。這也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比如生產一輛小汽車,一個工人能獨自完成嗎?不能,但不是絕對否定。因為更多的人是通過合作完成的,你生產外殼、我生產零件、他組裝,經過許多人的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生產出一輛小轎車。
中國的載人宇宙飛船的發射,使中國成為寥寥可數的可以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楊利偉的成功。背後有多少人團結合作,成功的背後覆蓋著多少失敗。也許,伴隨中國航天事業的失敗很多很多。但我們還是堅持不懈地博斗下去,通過合作,終於成功了。如果在發射中有一點差錯,恐怕我們迎來的又是失敗。可見,合作是不可少的。
現在的世界,少不了合作,合作成了成功的跳板。生活中有了合作才會有成功,成功是合作的體現。國家的管理,需要人民的合作,一個工廠的正常運行也需要工人們合作。
這個炫麗多彩,五彩繽紛的世界裡,到處可見合作,一次手術的成功,需要醫生與護士的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英國、美國、俄國等國家共同對付日本、德國體現了合作對戰爭的重要性。
現實生活中,一些不足為奇的事,一些不足掛齒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己生產。所以,人類是生活在團結合作的生活中,人類無疑是幸福的,但人類的合作有虛偽的合作。
不僅人類學會合作,就連小小的螞蟻,在發現食物後,都會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們小小的體形,居然能把超過自己的許多倍的東西搬運。體現了團結合作的精神。
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合作,了解合作的重要性。讓合作伴隨我們。今天的中國需要合作明天的中國更需合作,讓我們共同建設美好的祖國。
❷ 讀笛卡爾有感
昨天晚上睡覺前讀了笛卡爾的《發現真理的原則》。讀完了前面8條原則。前兩條原則很相似,就是研究對象一定要能夠研究透徹,清清楚楚,一目瞭然。這兩條可能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系。當時很多人研究占星術,研究煉金術。這類科學研究獲得不了確信無疑的知識,你研究的成果別人不會同意,別人的成果你也不會同意,因為沒有事實和天性的智慧證明正確。因此,笛卡爾建議研究的科目為數學和幾何。這兩個學科,會培養人清晰的邏輯推理,獲得的結果清晰明白,沒有異議。幾何和數學這種純理性推理額學科就像純凈的例題,讓人們知道真正的推理是什麼。研究其他科目或者解決其他問題時,可以把這兩個樣例用上。雖然可能在一些情況下配合的不貼切,獲得不了最好的結果,但這也是人理性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了。
我想起一個類比。卡爾曼濾波器只是在現線性高斯假設的線性模型下才能獲得最優結果。但實際情況下根本沒有這種理想的情況。但即使在非線性高斯和非線性模型下獲使用卡爾曼濾波器也能獲得目前最好的結果。因為實在沒有其他辦法啦。因此研究理想情況下的卡爾曼濾波器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樣就相當於研究笛卡爾說的幾何和數學。
第三條,笛卡爾認為做科學研究的兩大法寶:直觀和演繹。笛卡爾很注重人天性的靈光,這就是他所認為的直觀。如果一個推理和結論不符合直觀,那這個推理很可能是有問題的。反過來,現在流傳下來的科學、經典概念、定理定義一定是符合人們的直觀的。因為如果不符合人們的直觀,那就不可能流傳下來流行起來,最終到達你這里。就像很多社會分很多階層,白酒有三六九等一樣,人的直觀也分三六九等。科研人員也分小工和專家。笛卡爾的時代肯定沒有認知科學,現代的認知科學發現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組塊」。組塊是指將一系列概念聯系在一起存儲在人的長期記憶中,能夠被人在需要的時候高效的提取和應用。小工和專家區別就在「組塊」的大小上。專家遇到問題,想到的是整個系統,小工想到的是一個個獨立的部分。因此,經過艱苦訓練的直觀是大「組塊」,而沒有經過訓練的直觀是小「組塊」。從演繹到直觀的過程就是將小「組塊」轉換成大「組塊」的過程。
第四條,笛卡爾講到,所有的研究方法不過是給所研究的事物安排正確的次序。我想發現這條就是笛卡爾所謂的「直觀」吧。在紛繁復雜的實物中,能夠像小孩子一樣保持好奇心,過濾掉一切被世俗玷污過的思想,說出真理。而真理就是在你的內心深處,不過被一大批庸俗人的想法遮蓋了。笛卡爾這個發現,不就是像小孩子一樣,說出簡單的真理么?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愚蠢的藻飾。能把復雜的事物總結成一句人人都明白的簡單的話,這是智慧的集大成。我想這句話根本不用解釋。因為如果你明白,一看就懂,解釋是多餘的,而且還會打亂你的思緒造成干擾;如果你不明白,再解釋也不是會懂的。
今天時間不夠了,剩下幾條明天再繼續。
❸ 求電影 莫扎特 觀後感
告訴你,我唯一的目的是盡量掙錢,越多越好;因為除了健康以外,金錢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莫扎特,1781年4月4日。 我大學生活的前兩年是在床上度過的,那時候我致力於研究床與天才之產生這一具有重要實際意義的課題。笛卡爾在床上發現了「我思故我在」,歌德躺在床上向別人口授詩歌和劇本,甚至邱吉爾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也是在床上以奇特的卧姿完成大半的。但是我終於發現,致力於這項研究的同學大有人在,並且刻苦程度簡直是瘋狂,我卻看不出任何他們能突然成為天才的希望,所以我就放棄了。這種放棄,對於曾經那個只有十八歲卻一再堅持夢想的年輕人來說,真是一種莫大的殘酷,當他淡淡一笑的時候,這種殘酷深深印在了他內心深處,成為一種隱秘的疼痛。
當《AMADEUS》結尾莫扎特向薩列里口述了一夜《安魂曲》之後頹然而言:「我想睡一會兒」,准確地說,是莫扎特安祥自得地躺在大床上,薩列里蜷縮著在莫扎特兒子的床上將就的時候,我內心的疼痛被觸及。我突然頓悟為什麼長久以來我在床上度過了不少時間卻始終沒能成為天才。關鍵不在於你睡姿如何,也不在於你到底睡了多久,而在於你睡得那張床是不是上帝指定為天才專用,或者說你是否是amadeus,這個拉丁詞彙的意思是:為上帝所寵愛。雖然莫扎特自己在1787年寫給柯哈茲的信中說:「沒有人對於作曲的研究下過我這樣的功夫」,但是一個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的人,除了天才還有其他更適合的稱呼么?當我跟薩列里一道,看到那不曾做過任何一點修改的完美樂譜的時候,只有自然而然同意薩列里的看法:莫扎特是被上帝寵愛的,他的音樂是上帝早就寫好放在他頭腦之中的,而莫扎特只需要將其展現在世人面前,然後收獲無數贊美。米開朗琪羅總是說他的天才是由於家鄉「飄逸的空氣」所致,那麼莫扎特展現自身才華的時候真的如同呼吸一般自然順暢。
比難得的天才更難得的是如同羅曼·羅蘭所言,莫扎特有「一顆完全健康而平衡的靈魂」。人類的痛苦是無窮的,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的凌虐,比如貧窮、疾病、人類的惡意等等;另一種則來自內心的彷徨、掙扎、苦悶諸如此種。世上的天才能逃過前一種痛苦的不乏其人,比如逍遙的笛卡爾,比如叔本華,但是彷彿一種特質,天才總是比常人背負著更多第二種形式的痛苦。太多瘋狂的天才用自己絢爛野蠻的色彩塗滿了自己腦海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梵谷、荷爾德林等等優秀的大腦死於癲狂。也有如《A Beautiful Mind》所描述得John Nash那樣行走在瘋狂的刀刃而終於不自我毀滅的天才吧,但是只能說這種天才向我們完美展現了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看清世界的面目,然後愛世界。那個叫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孩子甚至沒有任何內心迷亂的影子,他如同一塊水晶,倒映得只是別人的機心和無奈,自己卻沉迷於party、與妻子的嬉戲,開心時就發出那別具一格的笑聲。他健康而平衡的靈魂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出現波瀾——當別人冒犯他的驕傲。這時候他會說出:「看義大利歌劇時,那麼多的高音在吼,尖叫,一對肥胖的情侶在那裡翻白眼,拋媚眼。那不是愛情,那是垃圾。」這一點都不奇怪,驕傲是孩子氣的一部分,即使是對他永遠敬重的父親。在父親反對他脫離薩爾茨堡大主教而寫信責備他的時候,他回信說:「你的來信,沒有一行我認得出是我父親寫的。不錯,那是一個父親寫的,但不是我的父親寫的。」
是的,這樣一個孩子就這樣幸福地躺在了上帝出於寵愛而為他准備得床上了。我對上帝的不滿在於,當莫扎特說「我在床上」了的時候,他斷然不會如同一個賢惠溫柔的女子一樣說:「飯在鍋里」。當無數的天才掙扎於內心的痛苦之時,莫扎特卻掙扎於物質的匱乏虛弱的身體以及嫉妒者的陷害當中,既成的事實不容許我做如下的設想:如果,他不是以為盡快完成《安魂曲》可以多得到一大筆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確保鍋里有飯,那麼他在上帝為他指定的那張床上是不是可以多呆一會兒?天才可以自信地說「飯在鍋里,我在床上」,這種美好的想法只能在諸如《Good Will Hunting》這樣的電影里可以實現,在那裡天才不僅心靈平衡,而且身體強健,可以在大公司里謀取高新的收入,即使一點心理疾病也會遇到Robin Williams這種永遠教書育人的神奇老師得以痊癒。可惜,這劇本天才Ripley先生也有份參與編寫,難免過於優待天才。事實的殘酷在於:天才與庸人的存在同樣不過是為了增添上帝的榮光,當你躺在屬於自己的那張床上,天才也許擁有更大的窗戶看到更美麗的風景。但是,天才的房間沒有屋頂,就像風雨之中莫扎特從租來的棺木中滑入滿是屍體的泥坑,上面沒有墓碑。
建裝 1021 任心磊 10 號 Salieri 之恨 1. 恨自己出生和莫扎特不同十分零六秒 F 大調快板(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 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莫扎特,我很早就知道他名字。 我還玩小孩游戲時,他已給帝王演奏了。甚至給羅馬教皇演 奏。 我承認我嫉妒 當我聽到他們給他的傳令時,不是哪個傑出的小神童,而是 他父親,那個教給他一切的人。 我父親他不喜歡音樂,我告訴他,希望能像莫扎特一樣。 他說「為什麼?你想成為被訓的猴子嗎? 你想讓我拖著你周遊歐洲,像馬戲團的怪物那樣變戲法?」 怎麼才能告訴他,音樂對我很重要 ?」 恨自己在奧地利皇室的地位被搶 2. 恨自己在奧地利皇室的地位被搶二十五分五十七秒,當國王問 Salieri 的看法時,他說: 「把 莫扎特留在維也納是個有趣的想法,大教主會勃然大怒! 若陛下願意的話。」 三十三分零四秒 莫扎特: 「德語,請決定用德語。 」 國王: 「為什麼?」 莫: 「因為我已經有了最美妙的歌詞。 」 …… 莫: 「為什麼不?非常吸引人。我的意思是故事吸引人,不 會展示閨房秘事。不會有傷風化,道德觀念很強。充滿了 德意志的傳統美德。 」 …… 莫: 「愛情! 」 Salieri: 「哦! 是愛情! 我們義大利人不懂愛情。 (一片笑聲) 」 莫: 「你們是不懂。義大利歌劇里,所有男高音都在尖叫, 愚蠢肥胖的情侶眼珠亂轉,那不是愛情而是垃圾!陛下, 你選語言。我配上最美的音樂獻給陛下。 」 國王: 「噢!就用德語。 」 三十五分五十秒 莫彈奏 Salieri 寫的那一小段進行曲。 莫。 「剩下的都一樣,對不對?其實並不太好對吧?你試過 這個嗎?是不是應該更…這樣…?或者這樣?好一些? 你覺得呢?」 國王是一臉喜色) ( 五十三分十三秒 國王: 「早上好,宮廷作曲家這是我侄女伊麗莎白郡主。她 讓我推薦一個合適的音樂老師。我有個極好的注意。 」 Salieri: 「陛下,這對我是莫大的榮幸! 欣喜狀) ( 」 國王: 「我想的是莫扎特先生,你覺得怎麼樣?」 Salieri: 「這個想法很有趣,不過…」 3. 恨莫扎特搶走了他貪戀的女人四十一分十四秒 Salieri: 「足有十分鍾,幽靈般的音階!…我愛上那個姑娘, 至少是貪戀她…我不能容忍任何人碰她, 尤其是那個可憐 蟲。 」 四十九分三十秒 Salieri: 「那一刻我很確信,他奪走了她。那可憐蟲奪走了 我親愛的姑娘…」 4. 恨莫扎特的夫人如此的愛他五十六分三十二秒 莫扎特太太: 「閣下.」 Salieri:「我有什麼可以幫你的?」 …… Salieri: 「…放在這里我保證絕對安全。 」 莫扎特太太: 「我真的不能那麼做,他不知道我來這里。 」 Salieri: 「這么說不是他讓你來的?」 莫扎特太太: 「這是我自己的注意。 」 …… Salieri: 「今晚回來,一個人。 」 1:05:46 莫扎特太太應邀來到 Salieri 家中 …… 5. 恨莫扎特取笑他的作品 1:25:09 莫扎特用 Salieri 的風格來演奏 用一種小丑的表情來彈奏,用放屁來結束這次彈奏。 Salieri: 「嘲笑我吧!那笑著的不是莫扎特,那是上帝,上 帝借著那下流的笑聲在嘲笑我。笑吧,向所有人展示我的 平庸。總有一天我要嘲笑你。在離開這世界之前,我要嘲 笑你。 」 6. 恨莫扎特(上帝)沒讓他分享榮耀三十七分三十五秒 Salieri: 「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對上帝歌唱,他給我渴望,又 讓我失聲。 為什麼?告訴我。 他若不想讓我用音樂贊美他, 為何要在我心中,種下渴望?讓我充滿慾望,卻不給我天 資?」 2:52:58 Salieri: 「仁慈的上帝,他毀掉了自己的寵兒,而沒有讓我 這個庸才分享一點他的榮耀。他殺了莫扎特,而讓我或者 受折磨,三十二年的折磨,三十二年看著慢慢自己消亡。 我的音樂逐漸變得暗淡,都消失了,直到沒人演奏它。而 他的……」 の悲劇》 《W の悲劇》劇情簡介三田靜香是「海」劇團實習演員。 劇團決定公演推理作品 《W 的悲劇》 ,並通過考試選拔女主角摩子。菊地香被選中, 而靜香被安排飾劇團女傭人兼幕後提詞。 她在男朋友昭夫 鼓勵下背熟了全劇的台詞。一天夜晚,女明星羽鳥翔的資 助人堂原良造暴死她的房中。 為了避免因這樁丑聞斷送自 己的名聲,羽鳥翔以讓她飾演女主角摩子為條件,懇求靜 香當她的替身,此後,靜香在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一個殺 人犯的替身,她把現實經歷和角色性格融為一體.演得真 摯感人, 獲得觀眾贊許。 散場後, 菊地香持刀撲向靜香. 昭 夫因保護靜香而受傷。昭夫向靜香求愛,靜香向昭夫表示 了自己要從頭做起, 繼續演戲的心清, 含著微笑向他告別。 實例女演員張鈺向多家媒體透露,導演黃健中當著她的面與她 的一位朋友「小霞」發生過性關系。 隨後黃健中的意思是和張鈺 吃飯時, 被張鈺下了套, 致使他「喝了兩瓶啤酒後就神志迷糊, 完全不記得之後發生了什麼」 事情並沒有在此劃上句號,後 , 來《中國廣播影視報》刊登了黃健中、張紀中、於敏三人評 論張鈺的文章,文中揭露張鈺「為了上戲,曾找某導演的妻子 大鬧, 自稱被該導演強奸」 「張鈺『借錢不還』 拐走於敏手機』 等等 、 『 」 醜事,此舉一出頓時讓張鈺火冒三丈,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將 三名導演和《中國廣播影視報》告上法庭,結果是兩次敗訴。 輸了官司的張鈺早就了報復的念頭,曾多次和黃健中私下裡 交涉,可是仍然是一無所獲,惱羞成怒的她終於使出了「殺手 鐧」 又多次向媒體表示要揭露影視圈黑幕,終於昨日在「錄音 , 帶事件」中「張鈺、小霞和黃健中吃飯的地方」 她拿出「保證書」 , 和 20 多盤錄像帶、錄音帶,向媒體披露出影視圈的黑幕, 「黃 鼠狼」的尾巴露了出來不說,還帶出一長串骯臟的「下水」 眾多 , 影視界人士也跟著倒了霉,娛樂圈有史以來性丑聞涉及面最 廣,涉及人數最多的「性交易」事件在媒體的傳遍下昭然於世。 附:《七宗罪》 在 26: 10 響起的背景音樂為巴赫的 《第 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又名《G 弦上的詠嘆調》 。
有那麼一個人,他名字的中間有這么一個詞Theophilus:這個詞在德語叫的"Gottlieb",在拉丁文里叫"Amadeus",在義大利語叫"Amadeo",在法國叫"Amad ",在我們的語言里被稱作"上帝的寵兒。" 他的全名是約翰尼斯·克利索斯托穆斯·沃爾夫岡古斯·特奧菲盧斯·莫扎特(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我們把"上帝的寵兒"簡稱為天才,或者乾脆就簡稱為莫扎特。
"莫扎特是個天才,我不是,那我怎麼辦?"
美國索爾·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攝制的《莫扎特傳》(《Amadeus》)用了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接近這個神,至少是神的寵兒,這個我們凡人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個男孩,倒不是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紀輕輕,而是他既便在世間的大部分日子裡,他都只是會傻笑,會做狹地和女演員在化妝間滾作一團,會在大庭廣眾下毫無理由地"羞辱"他的對手,一個對他的前提也許是性命攸關的人——宮廷作曲家薩列里。
薩列里清楚地聽到,甚至是看到神通過這個粗俗甚至看上去那麼漫不經心的小孩說出的天籟。他奇異地發覺竟然只有他看見了,他恐懼所有的人在那些剎那裡都張開了眼睛。於是他誘導這個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發現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輕易擺布的帆船,"好風憑借力",他似乎可以讓這個天才毀滅。他似乎可以成為神把諸多苦難加諸於天才身上的幫凶。
"我可以在我無往不勝的人間為所欲為地給他設置障礙。這人間是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欺世者發財,盜名者成功。"
薩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實算是從另外一種角度詮釋了天才是如何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務的是萬王之王,塵世間習慣於別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幾乎都會遭到天才的藐視。因為天才會覺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對著君王平視並不值得額首稱慶。他會從維也納寫信給父親:"我還是怒氣沖天……人們一直在考驗我的'忍'。終於'忍'字敗下陣來,我已經不再是個'薩爾茨堡的囚徒'。今天是個值得高興的日子,我終於自由了……"他從來沒有想過,自由從來只在天上,地上匍匐的凡人又知道什麼叫做自由。
然後天才的家庭還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許都不如他的仇敵知道他的可貴在什麼地方,也許她認為莫扎特的不順利只在於那個人對自己的肉體並不滿意;也許她真的認為莫扎特隨意塗抹在紙上的音符不過是排泄物,只有這種排泄物竟然能夠為她換取帽子上的頭飾的時候,那也許會提升為比較高級的排泄物;也許她評判《安魂曲》和《魔笛》價值的高低只不過是前者預付了很多錢,後者似乎賺不到什麼錢;終其一生,她開始意識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實不知道她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後,天才的身體尤其是凡人的身體。當薩列里安排的女僕都驚恐地拒絕不再做可恥的密探,由於她發覺夜以繼日的工作讓她名義上的主人已經象鬼一樣的旺盛,或者說象鬼一樣的不可捉摸。當薩列里興奮地刺出最後一劍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意識到,上天已經不讓凡人糟蹋他的寵兒了,上帝的寵兒要回家了。
"透過音符構成的柵欄,我看到了一種純粹的美。"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曾經這樣評價莫扎特的音樂:"在音樂歷史中有這么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如果考慮到莫扎特短短的創作時間,人們便會發現,他留給我們的作品數量是驚人的。但是,他沒有為我們留下來,而且我們永遠無從知道的作品的數量更加驚人;因為在他生命的各個時期他都偏愛即興創作,這就是說,在鋼琴上自由虛構隨意演奏:在公開的音樂會上也罷,或者更常常是面對幾個聽眾連續演奏數小時之久。而此時所創作的東西事後並沒有記錄下來——這是整整一個曾經發出一次美妙音響然而卻永遠消失了的莫扎特音樂世界。而我們從薩列里的眼睛裡看見了那個世界,我們在薩列里陪伴莫扎特的那個最後的夜晚疾筆如飛的指尖讀到了這個世界,我們在薩列里無聲卻又鮮血淋漓的懺悔里聽到了那個世界。當流星把夜空照得那麼璀璨的剎那,我們讀到了永恆,縱然我們再也無法和這個永恆擦肩而過。
"所有的庸才們——在世的和未來的庸才們,我寬恕你們全體。阿門。"
電影接近尾聲,我們看見了薩列里緩緩揮動著枯乾的雙手:"所有的庸才們——在世的和未來的庸才們,我寬恕你們全體。阿門。"我們似乎可以這么計量莫扎特留給我們的寶藏:歌劇22部:其中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在短短三十五年的歲月里,莫扎特留給我們的何止這些,每一個剎那都足以在一個普通人身上被稱為奇跡,那麼多剎那在有限的空間里聚集在一起那就只能被稱為神跡。二百六十年過去了,我們真的搞懂了這個天才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嗎?
"有耳朵可以聽的,都聽吧!"(可4:9)。
讓我用神的話結束這篇對神的禮物的膜拜,他從來不屬於我們,但又和我們是那麼的不可分離。
-------------------------------
電影中用到的莫扎特的曲目
1.歌劇《唐璜》(K .527)序曲 / 電影開場
2. 第25交響曲(K.183)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自殺被發現
3. 弦樂小夜曲 (K.525)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為神甫彈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調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莫扎特離開康斯坦察跑向音樂會
6.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七樂章(終樂章)/ 莫扎特結束指揮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組曲)(K.361)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樂譜
8. G大調鋼琴變奏曲(根據薩利埃里的作品——"我親愛的阿東尼" 改編)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編的薩利埃里作品
9.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詠嘆調"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為約瑟夫二世演奏時,改編薩利埃里的為約瑟夫二世所寫的小曲。
10.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詠嘆調 "不論什麼樣的懲罰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後宮誘逃》演出中,女高音獨唱。
11.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終曲"薩利姆萬歲" / 《後宮誘逃》演出中,4人坐船離去
12.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禮上
13. 長笛和豎琴協奏曲(K.299)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4. 第29交響曲(K.201)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5. 為兩架鋼琴所寫的協奏曲(第10鋼琴協奏曲)(K.365)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6. 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寫的協奏曲(K.364)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7. c小調彌撒(K.427),Kyrie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8. 第15鋼琴協奏曲(K.450)第三樂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進屋後看到了父親
20.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禁衛軍合唱 / 莫扎特一家換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軍歌(K.539)/ 假面舞會上的背景音樂
22.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會"受罰"彈琴
23.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風格演奏
24.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轉過來演奏
25.歌劇《後宮誘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頌"(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薩利埃里"的風格演奏
26.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邊寫作邊玩檯球
27. 第22鋼琴協奏曲(K.492)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28.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薩利埃里溜進了莫扎特的房間
29.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費加羅和蘇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導《費加羅婚禮》的排練
30.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芭蕾音樂"Ecco la Marcia" / 歌劇院總監撕掉了樂譜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約瑟夫二世的許可後配以音樂再次演奏
32. 歌劇《費加羅婚禮》(K.492)中的終曲"Ah tutti contenti" / 約瑟夫二世打哈欠時
33. 歌劇《唐璜》(K.527)第二幕終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揮《唐璜》
35. 第20鋼琴協奏曲(K.466)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佩帶死亡面具的來到莫扎特住所
36.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打開房門時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詢問莫扎特
38. 同上 / 薩利埃里計劃害死莫扎特
39. 歌劇《後宮誘逃》(K.384)、《費加羅婚禮》(K.492)和《唐璜》(K.527)中音樂改編的喜劇音樂 / 莫扎特全家觀看演出
40. 歌劇《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寫作時聽到了敲門聲
41. 歌劇《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發瘋似的在屋中跳舞
42. 歌劇《唐璜》(K.527)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開門後見到了帶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間
44.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彈琴
45.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唱歌
46. 歌劇《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與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後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 歌劇《魔笛》中的詠嘆調"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訓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Ein Madchen" / 莫扎特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 歌劇《魔笛》(K.620)中的詠嘆調"Pa pa pa " / 莫扎特被薩利埃里抬上馬車
51. 德國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會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薩利埃里協助莫扎特寫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離世、出殯
54. 第20鋼琴協奏曲 (K.626) 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被推出房間,響起莫扎特的笑聲,影片結束
❹ 理性哲學家笛卡爾讀後感
1)一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物質的具體形態中國古代「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把復雜的事物簡單化。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萬物的本原,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這個世界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2)二是主觀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則認為哲學可分為兩大派別,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中國宋明時期的心學所謂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所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觀點。
3)三是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客觀唯心主義[英文: Objective Idealism]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中的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或現象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後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就都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
4)四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四個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和動物都看成受力學規律支配的機器,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第二:形而上學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質上是不發展變化的;第三:直觀性,它對待世界、認識,都缺乏實踐的觀點;第四:不徹底性:它只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把精神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❺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600字初中
「人最寶貴是的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暑假我在網上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人應該怎樣活著?」看完了這本書,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最完美的解答。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保爾從小在苦水中長大,早年喪父,母親替人洗衣、做飯,哥哥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保爾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他在食堂里幹了兩年,受盡了欺辱。然而,他後面的路更坎坷。不久,保爾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是,他在這種情況下還在堅持寫書,對自己毫不顧惜。他和常人相比,多寫一個字都要付出翻倍的代價。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功地寫完了《鋼鐵是怎樣練成的》這本書。
我讀著,讀著,保爾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他,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鋼鐵般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推動著他鼓舞著他前進呢?那不就是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這也就是他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的動力。
保爾教育我如何正確對待疾病,如何戰勝困難。 他一個全身癱瘓的都能夠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我,一個在黨,在人民的陽光雨露撫育下的少年兒童,怎麼能夠被一些區區困難而嚇倒呢?
每當我遇到困難而退縮時,我會想起保爾,每當我受挫折而落淚時, 我會想起保爾。保爾·柯察金時時激勵著我,鞭策著我,使我不懈努力,戰勝一切困難。鼓勵著我面對人生的任何挑戰!決心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正如保爾在這本書中說道: 「人最寶貴的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❻ 笛卡爾電影觀後感500字
在我先前的印象中,笛卡爾是個數學家,他創立了有著深遠意義的解析幾何。但現在瞭解到,他還是一位重要的哲學家和科學家。
在錄入、排版、校對、編輯之類的活動過程中閱讀,是一種不正常的閱讀方式,或者說是被動的閱讀。根本得不到閱讀的樂趣、也得不到經由閱讀帶來的收獲。
所以,下面的讀後感,就顯得有些支離破碎。
翻閱此書,大致得到以下四點感想:
1.偉人用漢語
2.靈魂復制
3.順境和逆境
4.證明神的存在(*本文作者不這樣認為)
1.偉人用漢語
最初設想一個外國偉人用漢語思考和寫作,是在閱讀《巴爾扎克傳》的時候。那個時候,對巴爾扎克的筆趕不上思維速度感到遺憾,設想,如果他會漢語——更理想的——會用五筆,是不是會令他更加高興。
此後,每當想起或閱讀一位外國偉人的時候,都會設想一下他用漢語思考或寫作的情形。
2.靈魂復制
在這本書中,笛卡爾大致談了談肉體和靈魂的關系。他認為肉體可以分成若干份,而靈魂只有一個整體,據此推斷靈魂不滅。
由此,我想像了一下,把光盤比作肉體,把光盤裡面的數據比作靈魂。但是,遺憾的是,光盤被損壞的同時,數據也不能用了。再一想像,數據可以復制,而靈魂好像不能復制——至少是相當地困難。
由於再也沒有想到更貼切的類比,所以,還是沒辦法想像靈魂不滅。
3.順境和逆境
我們也可以把尋求真理比作領兵打仗,實力通常總是隨著勝利而雄厚的,吃了敗仗要煞費苦心才能保住不垮,打了勝仗之後卻不用費多大氣力就能佔領許多城池和大片地盤。
上面這段話,應該比較容易理解,總結一下,就是你很容易享受到「錦\上添花」,不太容易享受到「雪中送炭」。
所以,在你窮困的時候,往往要堅持戰斗很多年;在你富有的時候,財富的獲得更加容易。
4.證明神的存在(*本文作者不這樣認為)
命題三用心裡有神的觀念的我們自己存在來證明神存在。
證明
如果我有能力保存我自己,那就有更強的理由認為,我也會有本領給予我一切我所缺乏的完滿(據公理八和九);因為這些完滿只是本體的屬性,而我自己是一個本體,讀後感《笛卡爾 《談談方法》讀後感》。
但是我沒有本領給予我這一切完滿;因為否則我就已經具有這些完滿了(據公理七)。
因此我沒有本領保存我自己。
此外,我之所以能存在,只有我的存在得到保存才行。這個保存者要
❼ 近代理性主義的創始人:笛卡爾讀後感
《近代理性主義的創始人:笛卡爾》內容簡介:勒內•笛卡爾因其對現代數學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被尊稱為「解析幾何之父」;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論的開拓者。
《近代理性主義的創始人:笛卡爾》為您詳細介紹這位豐碑人物,其主要內容包括:天才的世紀、優渥的少年、拉弗賴舍、喧囂與寧靜之間、軍旅與夢、讀世界這本大書、隱居荷蘭20年、要命的講學。
❽ 羅生門讀後感6篇600字
羅生門是人世與地獄之間的門,意味著「生死徘徊」。標題看似玄幻,情節卻真實得近乎殘酷。不論家將後來有沒有當強盜,都隱喻了他放低善念,從人間踏入地獄,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希望你喜歡。
羅生門 讀後感 1
先來聊聊作者。芥川龍之介,日本人,1892年生,卒於抗日戰爭前十年。他博聞強識,多愁善感,喜愛中國 傳統 文化 ,討厭隔靴搔癢式的含蓄。他擅長猛烈的直擊人心,毫不留情,所以無病呻吟與他徹底無緣。書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他和我國大學者胡適的交集,提到孔子、諸葛亮、李白、蘇軾等名人,更是頻繁引用我國古詩,讓我心生好感。
言歸正傳,羅生門是人世與地獄之間的門,意味著「生死徘徊」。標題看似玄幻,情節卻真實得近乎殘酷。不論家將後來有沒有當強盜,都隱喻了他放低善念,從人間踏入地獄。家將手握短刀,逼問老婦時,一種站在道德高位上的驕傲感油然而生,他成了老婦的審判官,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
羅生門是坐落於京都的一座破廟, 故事 年代,京都連年遭災:地震、龍卷風、大火、飢荒等不一而足。整個京城尚且衰敗不堪,何況小小的羅生門,於是,樂得狐狸來棲,盜賊入住,羅生門里的佛像和祭祀用具俱已損毀,塗著朱漆或飾有金箔的木料被人推在路旁當柴出售。
社會經濟低迷,人們普遍生活窘迫,在生存壓力下,道德和良知失去約束,人性的「惡」漸露猙獰。由此犯下羅生門下的五宗罪。
第一宗罪。由於京都城的衰敗不堪,僕人被多年的僱主解僱,以致僕人走投無路,迫得在破廟棲身。經濟壓力下,僱主的冷漠與僕人的弱勢形成強烈對比。僕人對僱主不能說無怨無恨,卻也是無可奈何。僕人的當務之急是設法籌措明日的生計,但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即使想方設法也是無法可想。為生計所迫,是僕人蛻變為盜賊的原動力。
第二宗罪。在蕭條的大背景下,廟宇因無人修繕而衰敗不堪倒也罷了。但無主屍體被遺棄於羅生門樓上且日久成俗,任由食屍鳥啄食,以致日暮時分羅生門的上空昏鴉蔽日。人世間重生輕死本是常情,然而對死者的遺棄卻超出了「輕死」的度,一個對死者失去尊重的社會必然見利忘義,死者的無助折射出整個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助。
第三宗罪。為生計所迫,老太婆竟然去撥死人的頭發做假發。對死者的褻瀆,必然導致生者的同類相殘。無論這個得瘟疫死去的女人生前有多麼的十惡不赦,死亡等於清算,應該能洗去其一生的罪孽。然而,老太婆連死人也不肯放過,求生的本能淹沒了道德的界限,良知輕易地滑向罪惡,其行為之惡劣可與當年午子胥掘墓鞭屍相提並論。
羅生門讀後感2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有七個章節,第二章節《竹林中》,被改編成電影,叫《羅生門》,日本導演黑澤明導的,獲了幾個國際獎。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雲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話題開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真相只有一個。但為了美化自己,掩飾自己的罪過,各人提供證詞各不相同。從法律角度來說,即使所有見證人的證言中,都有一部分是基於有利於自己的動機而說的謊言,那麼真相通過邏輯推理還是可以得知的。
第一章《羅生門》講的是一名被僱主辭退的家將,傍晚被困雨中無路可走,一邊避雨一邊為明天的生計犯愁。當他在考慮選擇當強盜還是選擇餓死的時候,看到一名老婦在拔死人的頭發,以用來做假發,並說這個人生前也不是好人,將蛇肉當作魚干來賣。然後家將搶走了老婦的衣服,消失在了夜色之中。故事陰森但不難懂,惡念就在一瞬間,只要有個壞榜樣。《地獄變》章節講的統治者堀川大公驕奢淫逸,民不聊生,老百姓煎熬在水深火熱中。老畫師良秀孤高倨傲性情乖張,他有一獨女年方十五,生得花容玉貌,不幸被堀川大公擄入宮闈。 堀川大公敕命良秀畫一扇「地獄變」屏風,而一向只能畫親眼所見之物的良秀為了畫出火焰地獄的景象,請求堀川大公焚燒一輛檳榔毛車讓他寫生。大公應允,可令良秀魂飛魄散的是,檳榔毛車中竟鎖著自己的女兒……什麼是地獄,這個真實的人間就是地獄。
《鼻子》章節講的是高僧禪智內供的鼻子。那鼻子足有五六寸長,從嘴唇上方一直耷拉到下頜。這給內供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但真正讓他苦悶的是他那因鼻子而受傷的自尊。都說他是因為這鼻子而遁入空門的。為了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內供希望他們僧人中間也有這樣一個長鼻子的人,又希望能從內典外典中找一個和自己鼻子一模一樣的人,但都毫無結果。內供的徒弟得到一個 方法 ,讓內供用開水燙鼻子,然後在鼻子上踩。最後方法奏效,內供的鼻子變短了。他以為人們會改變對他的態度。可人們非但沒有改變對內供的態度,反而變本加厲地嘲笑他,這讓內供後悔把鼻子縮短了。「人都有兩種相互矛盾的情感。當然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
羅生門讀後感3
羅生門,本是一座廟。廟是看世間的一隻眼,廟破落了,世道就破落了,世道破落了,人心就破落了。破落的羅生門里,佛像和供品被打碎,塗著朱漆、金箔的木頭被人堆在路旁當柴出售,狐狸來棲,盜賊入住,無主屍體也紛紛扔到這里任由鴉群啄食。
陰冷,潮濕,散發著腐屍味的羅生門,在芥川的筆下變成文字,變成故事,變成一隻尖鋒利刃的手術刀,從皮到肉一點點剖開,直剖至人性深處。
亂世中,最先墮落的,恐怕就是人性。人性是什麼?不過是善與惡的相互糾纏和相互較量。世間沒有純粹的善,也沒有純粹的惡,只有純粹的利己主義。尤其在一個地震、火災、台風、飢荒災連禍接的年代,在一個只要餓倒在路旁,就會像野狗一樣被丟棄的年代,僅生計和吃飽,就能夠收買人性,使它成為惡的傀儡。
惡的誕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畢竟,還有善的反擊和壓制。起初,當走投無路的家丁坐在羅生門坍塌的石階上避雨時,在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妄想中,就是因為不能認同"強盜"而委決不下。尤其是看到小老太殘忍地褻瀆死者時,善本能的驅動,使他產生了強烈的正義感,那一刻,在餓死和強盜之間,他毫不含糊地選擇了餓死。
然而,正義是善變的,因為,走投無路更容易使人的內心充滿沮喪和憎恨。生,是世間所有的生物本能的慾望和共同衛護的底線,當這條底線被碰觸,一切行為都能夠成為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生,僱主解僱了家丁,家丁剝走了小老太的衣服,小老太拔掉了死人的頭發。人欺人,欺不了活人的,便去褻瀆死人。為了生,一切罪惡都變得理直氣壯。小老太拔去女屍頭發時,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因為那個女屍生前曾不斷地賣假魚干去欺騙士兵。家丁剝走小老太的衣服時,也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因為小老太喪盡天良,竟然連死人也不放過。
羅生門讀後感4
據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戰爭年代,一個破產的農民因迫於生計,拿起屠刀,決心作強盜。可是或許是因為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膽子太小,總之一向沒狠下心來動手。一天,他來到一個剛剛經歷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那裡到處是殘垣斷壁,且屍橫遍野,一片蕭索絕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尋到一些財物。結果在一處廢棄的門樓里他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怒斥道:「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並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幹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么做完全是為了生存啊!」。這一番話讓強盜完卻放下了最終的一點善心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是不能夠的?丟棄了僅存的良知後,他就搶走老太婆的衣服,揚長而去。
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此刻,我也不確定自我理解是否正確。可是,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布,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著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著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據說為了描述屍體,作者芥川龍之介曾專程到醫科大學的解剖室去取經。真是佩服他,為了完成這篇小說對著恐怖的屍體看上幾個小時,還要忍受屍體濃烈的腐臭味。也許正是這些描述及小說人物的為了謀生的舉動讓人感受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的苦難。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朴實農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能夠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羅生門讀後感5
芥川龍之介其人,若不知其小說家的身份,僅通過黑白照片拜見真容,或許很難想像這位天庭飽滿、相貌堂堂、目光深邃、氣質瀟灑的男子,會在由而立之年邁向不惑之年時不負『龍』吟之威的文壇成就中主動赴死,只留下那些至今仍震撼世間、大大小小的華彩篇章,任由它們長嘯九天。
芥川自書中走入人生,在人生中見識到與書中理想相矛盾的現實,遂對現實產生思考,對當時日本社會文化的變革產生困惑和失望。在這篇小說的末尾,芥川借盧生之口表達出積極的人生態度∶「正因人生如夢,才需真活。人活一世,唯願此生精彩紛呈,方不辜負自己。」芥川經常對人生、對人性表示蔑視,同時,又常常對人生、對人性感到喜愛。他的通透也表現在參透生死輪回、善惡禍福、因果報應的概念上。他的小說,不但追求挖掘深刻的立益,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
笛卡爾曾說∶「如果你想成為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麼,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歷程中,你有必要對所有事物至少懷疑一次。」芥川本人亦在《小說做法十則》中闡述∶「對於任何事物,我都是一個懷疑者。」雖然芥川和笛卡爾的討論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體上說,懷疑主義是這樣一個傾向∶它是工具,不是態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場。
1950年,《竹林中》的故事被電影大師黑澤明搬上銀幕,並改名為《羅生門》。故事中的人物從竹林中移到了羅生門下,與另一篇《羅生門》做了完美融合。從大的方向上看,《羅生門》與《竹林中》一樣,都是冷靜的將人性和利己主義剖析出來,展示在讀者面前。
羅生門讀後感6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有好多個版本,大都收錄了他的一些中短篇作品,內容不盡相同。我讀的這本來自北京聯合出版社,包含了《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鼻子》、《山葯粥》、《河童》與《侏儒的話》七篇 文章 。之所以選擇這個版本,在於它只有短短的220頁,而我是個懶人,但讀完後才發覺意猶未盡,今後還會閱讀更多的版本,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關於日本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之前多有耳聞,但從未想要去嘗試閱讀他的作品。我對日本文學的認知起於川端康成、村上春樹,高中時對於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以及生死觀不能完全理解,只感覺牽強甚至矯揉造作,這讓我在一定程度上對日本文學退避三舍,只願意去讀一些純文學之外的推理或者玄幻。
讀《羅生門》是因為「羅生門」這個詞,自從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推出後,這個詞語就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能看見「陷入羅生門」的字眼。出於好奇心,我本能的想要弄清楚來龍去脈,也出於長時間以來對日本文學的看法,我選擇了一本並不是很厚的書,這就是我閱讀本書的動機。
七篇文章,先後花了三天時間,幾乎每一篇讀完後都會讓我大為感概。芥川龍之介無愧於日本文學界的鬼才,他的文章短小而富有深意,充滿了壓抑、諷刺以及社會黑暗。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用鮮明的敘事風格描繪出了一幅幅人間地獄景象,故事中無不透露著他對人性、生死以及宗教的種.種觀念,讀者只覺如鯁在喉,什麼都能理解,但卻什麼也說不出。
本書前六篇文章均為小說,最後一篇《侏儒的話》是他的 隨筆 評論集,闡述了他對藝術、人生與社會現象的看法。就小說而言,他的每一篇故事,初看下來有點摸不著頭腦,但細細品味卻含義深遠。
羅生門讀後感6篇600字相關文章:
★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6篇
★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7篇
★ 關於5篇精選《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範文
★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5篇
★ 羅生門觀後感範文5篇
★ 《羅生門》觀後感範文5篇
★ 羅生門讀後感範文5篇
★ 電影《羅生門》觀後感範文5篇
★ 羅生門觀後感範文500字
★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
❾ 電影盜夢空間觀後感1000字
電影盜夢空間觀後感1000字
《盜夢空間》觀後感1000字
觀看完電影《Inception》(中文譯為《盜夢空間》或《奠基》),合上電腦,思緒萬千。
故事講述柯比(Cobb)——一個經驗老道的盜賊,從事進入人的夢中竊取潛意識內有價值的信息和秘密的活動——在一次對日本富商齋藤(Saito)的盜竊活動中因潛意識中的投影亡妻的阻撓而失敗。事後,齋藤以幫助柯比回國為條件讓柯比為他的競爭對手的兒子羅伯特(Rebert)植入「我要解散我父親的公司」的意念。為完成任務,柯比召集人手開始一場計劃為三層夢境的穿越……
我所關注的並不是導演諾蘭的高超的電影製作技巧,也不是泰坦尼克號船上傑克的影迷。而是這樣的一種設定,是否存在那樣的一種夢境的遞歸層次,即現實世界,第一層夢境,第二層夢境,第三層夢境,第四層夢境,limbo(迷失域)。
中國古代就曾有過莊周夢蝶的奇妙故事,夢到自己是一隻蝴蝶的莊子疑惑了,他開始懷疑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是所謂真實,分不清自己到底怎樣存在。笛卡爾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思維歷程的開端:「一切迄今我認為最接近於『真實』的東西感覺和對感覺的傳達。但是我發現這些東西常常欺騙我們。因此,我們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相信眼睛所看到的東西。」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判別「我」是否真實存在於真實世界的依據呢?「缸中之腦」到底要怎樣感知真實呢?笛卡爾又曾提出這樣一個直觀的命題:我思故我在。即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性時,我不會懷疑「我」這樣一個思想的存在,因為當我否認、懷疑時,「我」就已經存在。然而,不幸的是,即使這樣成立,它也僅僅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因為我們自己的主觀感知和思維也出現於夢中,而自我的存在無法外延到肉體,所以我們懷疑或不能確定自己所處的空間是否只是另一個空間中真實的自己所做的一個夢,更甚至於懷疑自己所處的空間是否僅僅是幾個或者更多的夢的空間與現實所構成的嵌套(即遞歸,比如故事裡的故事,電影中的電影,引號中的引號……)中的一層空間罷了。荷蘭藝術家埃舍爾的畫中的瀑布與台階證明人們很容易迷失於嵌套之中。《Inception》中的柯比的妻子就是這樣。不得已,柯比向她意識中植入「Thisworldisnotreal」的想法。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小的想法,正如片中的台詞一樣:最頑強的寄生物是什麼?人的想法。以至於在醒來後,妻子仍然保持著「這個世界不真實」的想法。在妻子愛的「栽贓」下,獨自承受責任與內疚。雖然與泰坦尼克時的」Youjump,ijump。」截然相反,但」Ifyoujump,iwillnotjumpwithyou。」同樣是感人至深。
我用十厘米的目光觀察自己手上的指紋,不明白它為什麼是這樣的溝壑,我把它放進熱水裡,我可以自以為很真實地感受到它的溫度,我一遍一遍想像著那樣的熱度像水流一樣在蔓延,流進思想里,這感覺是那麼真切,這一刻我確實篤定我與這具生體的存在,像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跪拜彌勒。但當我的手剛脫離水面,指尖還在滴水,回憶那種溫暖的時候,發現它離我那麼遠,我開始懷疑我是否真的有過那種感覺,像個得了臆症的狂人,陷入瘋癲。記憶被懷疑的目光纏繞。思想像困在模比烏斯環中無休止循環,附身於圓形籠子里的小白鼠讓我覺得極度懊惱,迫切想要逃離。
「也許,你可以試著想想,夢中的自己為什麼沒有這樣的煩惱。」頭腦中一個聲音告訴我,楞了一下,我反應過來,對啊,為什麼我從來沒在另一層稱之為夢的空間感受到懷疑的力量呢?就像夢中從來記不清開始一樣,我從來沒有夢到我在夢中有過這樣的懷疑:「這是否一個夢?」我是否能將這個念頭作為分辨真實的依據呢?
有時候自我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個世界只有自己是真實的、獨一無二的,其他人就像電影中的投影人物(projection),更唯心地說,其他一切只是陪襯,只是自己的感覺。這想法與傲慢自大無關,但當別人說出它也有類似的想法時,有的人於是懷疑想法本身,有的人卻將別人的這樣想法當作陪襯的一種。這無關對錯,確切地說,是無法判斷對錯,這是一個無法與別人交流的觀點,因為觀點本身涉及對除自己以外的人和事的否定。讓人心存不甘卻又無可奈何。
既然只能在把手伸進熱水裡才能感覺到真實的熱度,那麼最真實的時刻便是此時此刻。任由此時此刻歸入混亂的回憶堆里,翻找出來,那也只能是陽光下的泡影,絢爛地那麼讓人覺得不踏實。此時此刻,老齋藤的話將我帶到我的跋涉終點,又彷彿是我自己的夢囈:我們曾經都是年輕人,現在我年華已去,心中充滿遺憾,孤獨的邁向黃泉路……
此時此刻,緊握那溫暖。
電影《盜夢空間》觀後感1000字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被譽為「當今好萊塢最具王者氣質的天才級導演」,在短短十二年間創造了六部電影的神話。他的片子看得不多,因為太辛苦。情節撲朔、邏輯復雜、主調陰暗,讓人連喘息都緊張局促。
今年,諾蘭又拍了一部堪稱好萊塢最難懂的電影———《盜夢空間》。一如既往的精密紛繁,詭異怪誕,難以理解。諾蘭用鋼筋水泥澆鑄成迷宮,虛幻與現實,夢境和回憶,陰謀與愛情,迷失或掙扎……陰晴變幻,盤根錯節,相互膠著。在你以為總算清醒時,仍深陷其中,甚至滑入更深一層的夢境。
其實,電影的情節大綱並不復雜,剝去層層外衣,我們可以清楚地拎出它的母題———回歸。以穿越夢境竊取潛意識商業機密為生的大盜柯布被政府以謀殺妻子的罪名通緝,一心想與孩子團聚的他積極尋找回家之路,因此接下日本富商齊藤提出的意識植入的艱巨任務,帶著自己的盜夢團隊踏入了一個沒有回頭路的深沉夢境。
如此簡單的一個故事,卻被天才導演諾蘭講述得復雜無比又扣人心弦。他嫻熟地運用敘事技巧,把原本平鋪直敘的故事揉成一團,翻來倒去,在不同的時空穿梭跳躍,讓你雲里霧里地跟隨故事一路發展。
這個有著縝密邏輯結構的重疊夢境究竟有幾層?在這里我們不去細究也細究不了,不如放棄思考,單純享受影片給我們帶來的愉悅心情。作為一部好萊塢商業大片,《盜夢空間》敘事非常流暢,節奏感極好,畫面構圖也足夠宏大震撼:巨大而空曠的水泥鋼筋城市、迷宮般永遠看不到盡頭的`迴廊、行色匆匆擦肩而過的陰郁冷漠的人群;巴黎街頭紙片般紛飛的爆炸、摩天大樓詭異地轟然倒塌,車輛在空中怪譎地逆行;柯布與妻子構築的鱗次櫛比的夢幻世界,在轉瞬間層層坍塌傾入大海,宛若世界末日;酒店走廊全方位360度來迴旋轉,亞瑟與意識防護者在失重的空間翻滾搏鬥,有如黑色海藻般纏繞蜿蜒……諾蘭以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向我們呈現極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
某位著名影評人在微博上說,影片出完字幕後,會響起陀螺倒下的聲音。很多人信了,於是在劇終時不肯離場,執著於所謂的「終極音效」。結果沒有人聽到。其實我們不必如此糾結。這個世界很混沌,夢境能夠欺騙我們,只因它比殘酷的現實更加溫暖。結尾處柯布在機場取行李的時候,一臉茫然無措的表情———所有的驚心動魄都恍若隔世。對於曾經滄海的人來說,回歸平淡才是最美妙的人生。當柯布最終看到孩子可愛的笑臉,與孩子流淚相擁的時候,夢境還是現實,又有什麼關系呢?
《盜夢空間》很好看,但它真正的魅力在於無論夢境或現實多麼凶險,都會有些溫暖讓你感動。明知妻子已經逝世,柯布卻在潛意識中竭力模糊現實與夢境的界線。輾轉萬千風景,有些傷痛是無法泯滅的,有些記憶是無法消褪的,有些人是無法釋懷的。因此電影中不時穿插閃回溫馨浪漫的過往,柯布時常莫名涌現的痛苦幻覺,他內心所有的郁結始於愛情也終於愛情。他們手牽手,走過熟悉的街道、沙灘,走在專屬於兩人的記憶時空里,一起從花樣年華走到垂暮之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大抵如此。它與人類生死存亡的宏偉命題無關,只關乎個人的小迷失、小情愛與小幸福。
走不出夢境,回不到現實,愛要多深才能足夠,心有多痛你不會懂。所有的悲愴、愧疚和深情,細若游絲卻震撼無比,如劍一般直達內心,讓人感動唏噓。推開歲月的門,許多年華漸次擱淺,很多時光流離失所。有種真愛,超越時空,無始無終的永恆,名叫至死不渝。
❿ 《隱秘的角落》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隱秘的角落》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近啃完了電視劇《隱秘角落》及其小說《壞小孩》,真是驚險又刺激。
先來不專業分析一下電視劇《隱秘角落》製作真的是很精良,良心劇啊!首先必需要吹爆開篇的小動畫把這個迷霧劇場氛圍渲染的真的太好了,小小的動畫製作已經超出了其價值。棒呆了!!!
劇情較小說還是做了相應的調整但是並不影響觀看體驗。
殺人犯:張東升角色扮演者秦昊將愛而不得的情感表現的非常好,在婚姻上處處隱忍仍舊遭受到岳父岳母的冷眼相待。對自己的公主出軌,背叛以及內心的掙扎最終導致用極端方式解決這一切。也許張東升殺死妻子,養了一隻貓。這只貓就是她妻子的代表,把貓關起來。最終殺死妻子也是他關住妻子的方法。
三位小孩:兩位從孤兒院逃出來的嚴良和普普,兩位都是殺人犯的孩子。但嚴良、普普是善良沒有心機的,「嚴良」的名字在小說里叫丁浩而作者兩本小說警察的角色都叫嚴良,嚴良是整部劇里的光,是導演的心思設計啊!
最後一位小男孩:朱朝陽。從小父母離異,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媽媽在景區工作拿著微薄的工資,媽媽因離異把所有的希望強加在兒子朱朝陽身上。媽媽希望孩子成績好,不在乎孩子的交友,只要成績好比過爸爸和小三的孩子;媽媽希望孩子一直愛自己比爸爸多,因為孩子是她的希望。她的一杯牛奶必需要喝,就像她對兒子的希望一樣讓人胃裡難受讓人難以掙脫,好強的佔有欲啊!朱朝陽父親在朱朝陽小時候就和媽媽離婚,組建新的家庭有了女兒。朱朝陽父親從來不過問兒子朱朝陽的情況,孩子的衣服破爛不堪,孩子學習成績第一他都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對於女兒呢,他百般寵愛,過的小公主般的生活。這樣的差別對待是不是讓朱朝陽殺死自己妹妹的原因呢?後來電視劇里的爸爸開始保護朱朝陽了,我想這里導演想給朱朝陽一段開心的時光吧!爸爸的離開朱朝陽開始徹底的黑化,因為他的私心他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兩位好朋友。這樣的朱朝陽在假期結束真的可以重新開始新的初三生活嗎?
最近一部短片網劇在網路上持續走紅,叫做隱秘的角落。影片中秦昊扮演的是表面上懦弱無能的贅婿教師,內心卻極度的扭曲。朱朝陽學習上是學霸,精神上卻是一個孤獨的小孩。還有嚴良、普普他們都有著可憐可悲的生活背景。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聖人,不是每個人生性向惡,或許都是有著很多不可言說的傷心悲哀才導致最終的無法回頭。這種內心很多人說是精神分裂,也叫反社會人格症狀。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台灣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李曉明無差別隨機殺人,導致他的父母妹妹、被害人的親人長期生活在痛苦不堪的人生軌跡中。他的父母妹妹為了生存下去隱姓埋名過的極度卑微,受害人親人沉浸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不想醒來導致了生活親情不斷的出現裂痕。劇中男主律師王赦一直不斷的為李曉明奔走,他想知道到底因為什麼導致了不幸的發生,雖然因此受到很多不平的遭遇但最終他還是堅持下來了。劇中應思悅的弟弟也有了反社會人格的傾向,他持槍闖進了幼兒園,雖然最終被成功制止,但之後發現應思聰患上了精神分裂需要終身吃葯來抑制病情的發生。劇中最終還是沒有解釋李曉明為什麼殺人,但不難看出一定是有什麼痛苦的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才導致的。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這是佛家常說之語,人生都有很多的不如意不平之事,但是往往是我們對身邊人缺乏了應有的關心支持,促使了他們內心深處的不安和黑暗。如今的社會心理醫生已經普及,很多人都是依靠醫生的治療來改善自己的心理,但是醫生的治療只是輔助的手段,更為重要的是家人、朋友的關心。我也很希望,很多人對與有精神症狀的病人有著很深的'誤解,希望他們可以更多的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了解他們的心聲,這樣也是王赦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也許也能避免很多不幸的事情發生。
「所以究竟是相信真相,還是相信童話,是你們每個人的選擇。」
初看《隱秘的角落》,我便被這部今夏大火的劇吸引。欣賞它富有深意的劇情設置、有條不紊的細節處理的同時,我的思緒也在震撼中開始靜靜渲染。
這部劇中線索眾多,其中網友們熱烈討論的「童話」「現實」兩個版本對數學家笛卡爾的人生進行不同演繹,對劇中不少細節起到暗示作用,同時穿插了整個劇情。在我看來,「童話」和「現實」,一個是善惡之報鮮明的大團圓式結局,一個是揭露了生活中一些並不那麼理想化的東西。關於笛卡爾,童話的版本是他與公主兩情相悅卻因外力阻撓最終死於疾病,現實的版本卻是,笛卡爾在公主的背叛下消沉至死,兩種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劇中強烈的對比還有很多,比如頻繁出現的插曲《小白船》,耳熟能詳的童謠、純凈的童聲都給人留下純美無邪的印象,和較為復雜揭露人性多樣面的劇情對比明顯,造成心理的認知誤差。
正如劇名所言,每個人內心都有隱秘的角落,會有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陽光越強烈,陰影就越強烈。從這一點上講,也可以將童話和現實看作人心中的光明面和黑暗面。如劇中的張東升,作為連環殺手內心固然陰暗,但酷似幻想中女兒的普普卻也觸動了他心中的.溫柔;朱朝陽外表儼然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經歷了誤解和偏見後卻開始算計身邊可能影響他的人;而劇中多次被吐槽智商不在線的嚴良卻將善良持續到了最後。我認為《隱秘的角落》之所以廣受好評,一部分原因就是全劇沒有單純地塑造善或惡、光明或黑暗,而是刻畫了人心的兩面性甚至多面性。或許很多事情並不是純粹的非黑即白,人心的善與惡有時也不過是一念之間,但我們依然要保持本心依舊。「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詮釋為生命伊始什麼都沒有,人們在年月的流逝中擁有善念,也可以說人生之初其實什麼都有,只是惡念在成長中消失。
心只一隅,便會被陰暗的角落占滿,外界的黑暗也無疑會被放大;而你若是善念不滅,心裡放得下人間萬般好夢,天大的煩惱也不過是滄海一粟。無論如何,相信童話的人,以及龜縮在隱秘的角落的「惡者」內心深處的善念,有權得到相同的尊重。願那些身倦力疲卻心懷憧憬的童話主角們,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推理小說《壞小孩》。
看的原因是有一張對朱朝陽的描寫。讓我很是好奇。看之前還特意看了朋友發過來的解析。
今天是閑的寫一下自己看了之後的感受。
相信童話: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不過是大結局那一句你可以相信童話。
網上對這部劇的「細思極恐」和原版小說「黑化」,我就不在此細說了。
我是看了大部分的「細思極恐」之後看的劇,印象中我自己覺得我在沒有任何其他花絮等的情況下我覺得奇怪的有兩點。
一是晶晶的死。晶晶的死,無論如何都是和朱朝陽和普普有關的。第一遍普普說的「她掉下去了」,第二遍「她要掉下去了」。推或者是沒有拉上來是一種想法;沒有推,來不及拉是另一種想法。這就是導演精湛的剪輯留出的懸念。
二是嚴良在開學典禮出現。這段真心覺得好突兀,因為最後一集25分鍾老陳在海里救起來了嚴良,之後進行了審訊,我想不到他出現在開學典禮還是一種和朱朝陽絕交的樣子的原因。如果說普普死了,這種情況是可能出現的,但是在最後一集22分鍾處,張東升說「普普沒死,早就送了醫院」。又或者最終審訊他倆說了不相同的內容,這就不得而知了。
「細思極恐」
一「朱朝陽給嚴良空卡」
給空卡的原因,一是因為嚴良要攬下所有責任而不想讓他被抓,二是因為自己在媽媽那裡的形象。終歸視頻裡面清楚的三個人,要全部攬下很難。
二「朝陽父親和後媽的死」
很多都說是朱朝陽的時間安排,而我真的看劇只能看出意外。感覺沒有線索去證明。
三「晶晶的死」
在上面說過了,都是剪輯和配音給出的無限思考。
四「最後老陳嚴良普普死了?」
這個在上面也有所涉及,最後老陳好好的救起來了嚴良,後面進行了審訊,再後來老陳跳廣場舞和嚴良對話,嚴良說想當警察。張東升跟嚴良說救了普普,最後也說了普普與欣欣已經手術成功。
如果說都死了,後面這些都是想像的話也挺為難。
最後
最後只想說,最愛的就是張東升的「你可以相信童話」。
其實張東升是不是一個好人是不是一個壞人真的沒辦法去定義。就像一枚硬幣,人都是這樣的。
不管如何,還沒有看過的小夥伴去看看吧,無盡的思考在等著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