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警察先死然後女主角被殺,男殺手和老闆同歸於荊韓國版男警察先死然後女主角被殺,男殺手殺了老闆活著出來了。
《雛菊》又譯名(愛無間)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電影,由香港導演劉偉強及幕後班底攜手韓國演員全智賢、鄭宇成、李成宰聯合打造的韓國黑幫電影。
該片以黑幫作為故事背景,描述國際刑警正宇正在執行追捕逃犯的任務,而他的心卻被偶遇的畫家慧瑛所捕獲。誰料被他追捕的殺手朴義,與他愛上了同一個女人。
(1)電影雛菊結局的那個雕塑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慧英
女畫家慧英。她本來是一個樂觀進取的女孩,但是被警官李成宰和殺手鄭宇成同時愛上,也讓慧英原本簡單的世界變得復雜起來,成為了一個憂郁、悲情的女子。
朴義
活在刀尖上討生活的殺手,從第一眼看到慧英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被這個美麗的女子所吸引,但身上所背負的諸多命案卻又讓他不得不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這註定了在愛情的道路上,他走得不會平坦。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他只能把這份愛放在心底,遠遠地注視著慧英,默默地為她付出。
鄭宇
刑警,某次任務,他隨手的一盆雛菊讓慧英誤以為是他。本來他是利用慧英觀察罪犯,但他卻漸漸愛上了純真善良的慧英,有白鴿飛過的廣場上,慧英一筆一筆,勾勒著愛的輪廓……明知道慧英錯把自己當成了別人,可是因為自己愛著慧英,卻將真相埋藏心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雛菊
2. 雛菊結局什麼意思,看不懂
影片告訴我們,故事的結局是:朴宜失去了惠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他為惠英報仇,殺死了自己的老闆和他手下所有的殺手,當然包括那個向惠英和鄭宇開槍的人。然後,與老闆同歸於盡…… 可是,最後一組鏡頭在告訴我們,這一切,都被改變了: 《雛菊》的結尾,從三個人聚在屋檐底下,到舉向空中的雛菊花,都是有涵義的。 1、惠英跑過來,三個人聚在屋檐下。惠英的旁白:我還在等待我的初戀,當然這一刻不可能就出現我的初戀——惠英的初戀就在身邊。是鄭宇(警察),也是朴宜(雨盛)。 2、惠英畫板上的顏色流了下來——那代表雛菊花的顏色,流了下來,預示著雛菊的愛最終要逝去。 3、顏料流到了朴宜腳下——惠英的愛的真正的歸屬,真正的愛人,是朴宜。 4、朴宜發現惠英就在身邊——不用我說了吧?雨盛傾情的表演,太棒了,那種驚喜和幸福!!! 5、鄭宇看著惠英的顏料流下來,跟朴宜對視,微笑——兩個男人惺惺相惜。還有,對惠英的愛,鄭宇是觀望的,鄭宇是欣慰的。 6、雨停了,鄭宇的同事讀出屋檐上廣告牌的話: 不管怎樣,未來是可以改變的(No matter what,future can be changed.) 。 未來是可以改變的——注意!!!這是一句重要的話,這句話預示著,結局不是悲劇。「未來是可以改變的」。朴宜會改變他的未來,將要去改變他的未來。 7、舉向空中的雛菊花,伴著一句「Flowers!!」——朴宜將說出他心中的愛,勇敢地追求他的愛,他會去改變命運中的未來。 結尾向我們揭示了主人公真正的命運,揭示了雛菊的愛的真正的歸屬——原來一切都不是我們看到的,原來未來會被朴宜改變——向陽的雛菊預示了朴宜那一刻的信念:future can be changed!!! ——讓我們來祝福純潔的愛情,祝福朴宜和惠英的永恆的幸福生活
3. 電影《雛菊》的大結局
據說有兩個版本:韓國版本的是:朴義沒有死,槍聲過後,他踉踉蹌蹌的從樓里走出;中文的版本是:槍聲過後,影片結束,貌似同歸於盡了。
4. 韓國電影<雛菊>結尾什麼意思
我看過好多遍的~很喜歡~
結尾就是全智賢演的女孩為了就殺手死了,然後殺手幫女孩和警察報仇的,最後也死了呀,最後的場景,他們三個人在所有事情發生之前,都在一個雨天在同一個屋檐下避雨的,這個應該是暗示了一個緣分吧,最終影片又回歸寧靜,也就是三位主角在第一次相遇的畫面。在大雨中擁擠的咖啡店屋檐下,擠滿了避雨的人,一個女孩焦急地望著被雨淋濕的水彩,一個男人擺弄著一盆雛菊,另一個男人看著咖啡店頂端的廣告牌。安靜平和,頗具感染力。
5. 由全智賢主演的韓國電影《雛菊》的結局是什麼
一切都是緣,也許曾經註定了他們三人會有這樣的情緣,可是確實如此的凄美,
6. 我想知道《雛菊》這部電影的結局是什麼
那個殺手沖入了它的組織基地,殺死了所有人為女主角報了仇,自己也身負重傷而死。 最後的畫面是一個想像出來的場景:主角三人在一個雨天巧合的出現在一個雨棚下躲雨,殺手手上托著一盆雛菊。
7. 韓國電影《雛菊》的結局是什麼
有兩個結局 一個韓國版一個中國版,中國版男警察先死然後女主角被殺,男殺手和老闆同歸於盡。
韓國版男警察先死然後女主角被殺,男殺手殺了老闆活著出來了
8. 愛德·陶威斯·德克爾是誰在電影《雛菊》里看到他的雕塑了
最佳答案給我吧!
Eard Douwes Dekker, novelist (1820-1887)
這人叫Eard Douwes Dekker , 愛德華·陶威斯·德克爾( Eard Douwes Dekker ,1820—1887),荷屬東印席官員,作家。筆名穆爾塔圖利。生於阿姆斯特丹一個商船船長家庭。1838年隨父到荷屬東印度群島,先後在雅加達市、納塔爾縣、萬鴉老市和安汶島等地任監察員,最後任西爪哇勒巴克縣的助理縣長。1856年因反對本國的殖民政策以及荷蘭殖民者和爪哇封建統治者的暴行,憤而辭職返國。他於4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他的反殖民主義的自傳體諷刺小說《馬格斯·哈弗拉爾,或荷蘭貿易公司的咖啡拍賣》(1860)給他帶來了聲譽。這部作品揭露了經紀人和種植園主的兇殘面目,抨擊殖民主義制度,為貧困的和受剝削的人民呼籲,引起荷蘭國會和社會輿論的注意,對荷蘭的文學和殖民政策產生了很大影響。1862至1877年,他寫了許多具有積極社會意義的諷刺性雜文,匯編成7卷的《觀念集》,多方面地反映了他的社會觀和文藝觀。他認為文藝是教育人民的主要手段。他在《關於千百萬人的考察》(1870)一文中指出,必須推翻建立在壓迫基礎上的政權。1881年以「生多特」筆名發表預言詩《荷蘭人在爪哇的末日》。此外,他還著有劇本《出色的新娘》(1864)和《皇家學校》(1872),長篇小說《情書》(1861)和未完成作品《沃特切·彼得瑟的歷史》等。其中《情書》是用書信體寫成,也帶有自傳性質,它和政論性小冊子《論荷屬印度的自由勞動》(1862)一書同樣譴責了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1924年魯迅曾將他的雜文《高尚生活》和《無禮與非禮》譯成中文。
9. 電影<雛菊>的結局是什麼
哎,三個人都死了。
雛菊,一種嬌小而美麗的花,外形像小向日葵,片中對它花語的解釋是:心中的愛。在阿姆斯特丹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一個美麗的誤會,兩段凄美的愛情,三個被命運作弄的人,構成了一部充滿了唯美的畫面和浪漫色彩的電影。緣分真是奇怪的東西:他愛她,卻不能說出來;她在等待,卻等到了錯誤的人;那人卻想將這個美麗的錯誤變成正確。在感情的世界裡,沒有誰對誰錯,只能怪造化弄人。影片的最後,看出了一絲「無間道」的影子,劉導將鏡頭閃回到了最初的場景:原來三人早已在同一屋檐下避雨了。而招貼上的那句「No matter what, the future can be changed」,彷彿已經預示著三人之間的糾纏。有如雛菊的愛,註定無法發育。因為雛菊花是那麼一種有著淡淡憂傷的植物。它緩慢的開,緩慢的敗,沒有洶涌而來,它只是帶著那麼一點難以決斷的憂傷。
影片最後安排的復仇,是一大敗筆,標准香港編劇和導演的風格。難道生與死的距離還不夠遙遠嘛,讓影片在女主角靜靜的死在她愛的男人懷里那一刻結束不好嘛,我可不關心什麼黑幫的仇殺,既然徹頭徹尾都是講愛情,又何必插一個警匪片的結局。
最大的觀感,畫面唯美,尤其是大片大片的雛菊,一種清純與寧靜的美。女主角的氣質與那樣的畫面相得益彰。讓人相信,這世間的確是存在很多美好。
最感動我的,警察終於來解釋,面對他,全智賢說不出話,沖回屋裡,急急的找她的紙片,我以為她會問,為什麼才來找她,結果是,過得好么?看得讓人心疼,心酸。愛一個人的時候,漫長的等待,滿腹的委屈,都會甘心情願,最掛念的仍然是,過得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