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觀《波斯語課》有感
看了《波斯語課》,清明這天。
當熒幕全黑,劇場的燈光聚然亮起。那句話開始在我腦海中長久地飄盪:「我以為他愛我,其實他利用了我,然後拋棄了我」。這是後來被調往前線的女助理對其上司科赫的評價,我將之看作整部影片所依託的矛盾與沖突所在。
一、特殊的關照
作為一個本該被槍斃的「波斯人」,雷扎因為其特殊價值而頗受軍官科赫青睞,得以在勞動營中獲得特殊關照。然而擁有多少就要承受多少,當雷扎的真實身份因為「拉支」一詞而露出端倪時,科赫毫不留情地將拳頭揮向他,並指示手下好好折磨他。雖然之後科赫將垂死的雷扎送往醫院救治,還「送過幾次飯」,但這不能看作善舉,反而更加體現了他將自身利益作為處世信條。
值得一提的是,當看到科赫將雷扎從轉移囚犯的隊伍中奪出的一幕時,我不禁想到從開往死亡的列車上救下伊扎克·史登的辛德勒。二者所行之事大體相同,但性質決不相同。辛德勒有著自身利益之外的關懷。
二、「超職」的士兵
麥克斯作為一個心理扭曲的士兵,決不是盡職可以形容的,他是「超職」的,將手一次次伸向與自己決不相乾的地方,對領袖與帝國的忠心「天地可鑒」。直到撤退時,他還越級去打上司——科赫的小報告。然而,他只看到士兵檔案被扔進火爐,收到「這里沒有什麼黨衛軍領袖拜爾的事。」的回復。
多少軍國主義侵蝕的心靈就是這樣——以為擔負著神聖的國家使命與領袖重望。實則不過充當一枚助成個人野心的棋子。
三、真情永恆
雷扎是上述的反例。他「利用」戰犯的名字來創造假波斯語,從屠殺中倖存。相較前二者,都是「利用」,然而決不相同。雷扎並沒有用完即棄,並沒有隻顧個人利益。是他讓兩千四百八十個同胞被世人銘記,而非只化作法西斯火葬廠里的一縷黑煙。是他讓一段不堪的、被竭力抹去的歷史實證存在。
今年清明天氣很好,返校途中艷陽一直裹挾著我,心中早已被兩千四百八十占據的我。
2021.4.4
Ⅱ 《一次別離》觀後感
《一次別離》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3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一次別離》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選擇看這部片子,是因為它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上網一查,導演居然是伊朗國籍,頓時肅然起敬,戰亂中的人們是如何在生命和溫飽都成問題的情況下雕琢藝術的?
看完本片,對導演的敬仰徹底轉移到每一為伊朗人身上,一個人可以高大到如此程度,也許跟戰亂有關,也許是人的本性,總之,導演讓我們看到絕望中的一絲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迴避困難的機會,但是,一旦離開,你便失去了你的根:家!
一部成功的電影,不總是在台詞中刻意強調主題,升華個人主義,本片隻字未提國家二字,卻足以將文人翁納德上升到國家的高度。我們的戰亂年代,也曾踴躍出一大批「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上進青年,看那樣的影片,的確很過癮,很振奮人心,也正因為這樣,中國市場上幾乎看不到用樸素的手法描寫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的影片。
《一次別離》就是一部樸素的勵志電影,樸素到一開始你會懷疑自己能否看完它。當然,一部好片是不會讓你輕易就中途放棄的,編劇在這方面做到了,故事層層疊疊又相互聯系,跌宕起伏間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數中低端電影,看了十分鍾就知道結尾了。
本片由納德和西敏因為是否攜帶女兒出國而離婚展開,他們的這個決定,造成了後續一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觀影的過程會輕易就把你帶入他們的生活節奏中去,因為這些瑣事太司空見慣了,它們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身邊。基於電影的藝術性需要,這些瑣事又不會展現得太落俗與露骨,這個時候,演員的出色表演就發揮了他極為重要的作用。一個眼神,一個失落的表情,一個佝僂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於真實的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所以看這部片子(如果認真去看的話),會是一種從頭到尾的享受,彷彿去他的生活中認認真真地走了一圈。如果厭倦了ktv和烈酒的麻醉,不妨學納德的樣子,生活的煩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害怕它的出現。
《一次別離》,片名恰到好處,一次別離,人們這才發現了彼此的重要性,才發現自己的選擇是什麼,才發現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由此展開,本片有一下幾大看點:
1)納德對老年痴呆的父親的無微不至的照料;
2)女兒在父母間的對種種選擇;
3)納德和西敏的種種矛盾;
4)護工瑞茨的種種生活壓力。
好片子無需多解釋什麼,好不好看各執己見,總之,不管是否因為本片的緣故,我們總該讓心靈凈化一番。
有人說過,婚姻就像一座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而這城裡城外的個中滋味,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真正品味到。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就把這城裡城外的喜憂參半演繹絕了。不僅如此,作品還引用了一些暗喻的手法,讓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家庭故事,體現出復雜的社會矛盾。影片對人性心理的刻畫也十分到位,並且環環相扣,懸念叢生,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主人公納德和西敏在伊朗,算的上是一對白領階層。丈夫納德在銀行工作、妻子西敏是一位教師。家中有11歲的女兒特梅、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矛盾沖突的起因是西敏想給女兒特梅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壞境,辦好了移民手續。而丈夫納德不想丟下年老多病且無法自理的父親,死活不同意移民,二人鬧到法庭。法院認為這是妻子在脅迫丈夫妥協,就建議雙方先冷靜一下。西敏賭氣搬回娘家,納德只好請來一個家庭保姆照顧父親。一次,納德發現保姆將自己的父親捆綁在床上導致他差點窒息,他一怒之下將保姆推出門外,致保姆意外流產。於是,兩個家庭之間,一場漫長的糾紛就此展開。
令人贊嘆的是,影片從場景到演員,都是一種不動聲色的表達,卻能做到簡潔而干凈,精緻而細膩。這可以看出製作方對電影語言的控制能力已經如魚得水。而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影片中的那些精彩的隱喻:
隱喻一,妻子西敏說移民是為了讓女兒脫離這種環境,而伊朗到底什麼樣的環境?電影卻沒有給出答案。但就是這巧妙的點到為止,卻足以讓許多觀眾產生共鳴。
隱喻二,納德的父親患有老年痴呆,這也是個很明顯的隱喻:一個病入膏肓的國家,一系列行將腐朽的制度。
隱喻三:西敏質問納德:你父親認得出你這個兒子嗎?納德答:我認得出他是我的父親。這個暗喻多麼具有諷刺意味?這表達了普通百姓對一些現象的失望,而又故土難離的矛盾心理。
影片同時還引用了其他的隱喻,准確地表達出人們在僵硬而強大的體系牽制下,所表現出一系列的矛盾沖突:現代文明與古老宗教信仰、在金錢名譽面前人們表現出的虛偽和內心譴責、在強權面前,人們無處可逃任人宰割的絕望......
《一次別離》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同時這部帶有批判性的`電影也被伊朗官方認可;2011年,該電影就在伊朗本土獲得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大獎:水晶鳳凰獎。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得不佩服人家伊朗官方的豁達。這無疑是鼓勵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並能以此向世界弘揚本民族深厚而悠久的傳統文明。能做到這一點,真好!
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周末看了《一次別離》的電影,劇情沒有很多的跌宕起伏,行雲流水般的鏡頭卻可以吸引著觀眾的眼球,影片中各種矛盾沖突直指人心。《一次別離》無疑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好影片,它也不負眾望地囊獲了各大獎項,其中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一次別離》是發生在伊朗的故事,故事女主人公西敏想要與男主人公納德離婚,遂起訴至法院。西敏想要一家人移民到國外,納德不同意,因為家有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要照顧。他們對薄公堂,但法官卻駁回了他們的起訴,他們爭論的中心是女兒。最後法官也忍不住說了一句讓人深思的話「難道孩子在這個國家就沒有前途?」當時伊朗的社會背景就是這樣,人們為了更好的環境、兒女教育問題,去國或留鄉,追尋新的生活環境。西敏就是想要到國外有新的開始,而納德則眷戀故土,他們就在這兩個問題上爭執不休。最後,西敏暫回娘家,緊隨著就到來自社會底層的瑞茨的出場。
瑞茨帶著四五歲的女人來自納德家做家政,伺候納德的父親,故事的重大沖突就在她的身上展開。她把老人家綁在床上獨自去干自己的事情,老人家也因此而跌下床而病情又加重了,後來瑞茨在與納德的爭執中不幸流產,緊接著瑞茨夫婦把納德告上法庭。最後他們在法庭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控訴與辯駁,影片向觀眾展示了不同視角的人物關系的矛盾與沖突:
丈夫與妻子:納德不想離開伊朗,不願意離婚,但西敏還是在他遇到危險的時候幫助了他。西敏幫不幫他是一個選擇,納德接不接受幫助又是一個選擇。
父親與女兒:法律無情,如果他說了真話,他就會坐牢,沒有辦法照顧女兒。如果不說真話,他在女兒心目中的地位又會瞬間坍塌。父親與女兒的關系因為這一系列的矛盾沖突發生著微妙的關系。
富人與窮人:影片講的是一個精英家族與一個底層家庭的矛盾,富人面對的困難是情感與道德方面,窮人面對的困難更多是因為錢。富人與窮人可以因為金錢的問題發生強烈的爭執,但兩個天真可愛的女孩子卻可以歡樂地一起玩耍,盡管那隻是暫時的。
法律與信仰:罪與惡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但法律往往無情。伊朗人大多信教,認為說謊會遭到上帝的懲罰。法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又往往傷害著人的美好。信仰能成為人的精神支柱,但卻不能滿足人的物質需求。
真實與謊言:真話與假話不能代表善與惡,真話會給生活帶來更大的禍害,假話也可能挽救一個即將破碎的家庭。
活與死: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是電影的一個象徵,他大多數都是沉默的,他是一個生命體,他的「活」給其他人帶來了很多問題,但即使他「死」了,也不一定能讓其他人更好的「活」。
《一次別離》能夠從多個視角對世界進行審視,它的藝術性就是深刻的,有一定的哲學高度。《一次別離》能夠給我們對生命、生活、人性的進行深入思考,筆者強烈建議大家有空看一看這部電影!
;Ⅲ 電影推薦|《波斯語課》
「為了他,你願意跟這群無名之輩一起去死嗎?」
「他們有名字,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他們並不比你低下,至少他們不是殺人犯。」
故事簡介:
二戰期間,主人公猶太人被逮捕,並被送往德國的一個集中營。他謊稱自己是波斯人雷扎保命,逃避了槍決。雖然這個謊言暫時拯救了他,但雷扎被德國軍官看中並要求教他波斯語。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雷扎只能憑空編出一門語言,他只能每天心驚膽戰地編造「波斯語」單詞求生,他不知道這門只有兩個人知道的語言,究竟能幫自己隱瞞多久。
觀後感:
看完影片,心情很復雜。整部片子,圍繞著「肅穆」與「黑暗」,印象最深的是最後哭著報出2840個人名那段,每一個名字又不止是名字,是救了他的一個個新單詞的組成,是那些打飯時大量的不同的囚犯,是被軍官們視為草芥的一個個「無名之輩」。
另外一個關鍵人物—德國軍官科赫,嚴肅冷漠的他,在談到自己未來的夢想卻露出了孩童般天真的笑容,當他談及自己的廚師夢,他是無比喜悅而又驕傲的,他在詢問波斯語的「我愛你」時,臉上也充斥著憧憬。我想,如果沒有戰爭的話,他的夢一定也會實現的。
可觀看app:
嗶哩嗶哩
Ⅳ 《波斯少年》有感
其實,看了電影之後,我還能為巴高斯說什麼呢?
亞歷山大一生從沒失敗過,除了敗給赫菲斯提昂。 他才是亞歷山大的Soulmate,他們是青梅竹馬的童年夥伴,也是他日後將領中的重要一員,他們以《伊利亞特》中的Achilles和Patroclus自比,他是亞歷山大至死不渝的摯友及愛人。 赫菲斯提昂說:"沒有了我的你,讓我很擔憂." 「除了你我一無所有。」亞歷山大說。
亞歷山大的悲劇在於他和不理解自己的人們在一起,他想要的不是一個土地黃金的帝國,而是精神黃金的帝國,沒有人相信他的夢想,除了赫菲斯提昂。夢想讓我們疲憊,在我們被夢想殺死之前,夢想必須先死。赫菲斯提昂死後,他應了曾經自己說過的話 。「如果你也如此,如果你先倒下,赫菲斯提昂,即使馬其頓會失去國王,我也會為你報仇,然後追隨你去冥府。」 在赫菲斯提昂死後幾個月,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的亞歷山大,信守了自己的諾言,追隨著赫菲斯提昂而去。
而巴高斯呢,十歲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被叛敵砍頭,自己被販賣、被閹割,因為美貌被迫賣身,所以他說,他十三歲,卻覺得連五十歲的滄桑都經歷過了。完美的花瓶和閃爍的寶石不能選擇自己的主人,成為大流士的男寵算是人生中的轉機吧,使他擺脫了底層的粗鄙,他得以學習各種宮廷禮儀,因為恪守本分,不恃寵,不鑽營,不貪嗔,在大流士的宮廷活得游刃有如。但那沒有愛,大流士並不要求他愛他,甚至假裝求愛也沒有,可巴高斯依然常常想到愛,因為有整整十年,相愛的父母愛著他,他知道愛的好,哪怕自己不擁有。直到大流士被殺, 亞歷山大的目光第一次與他對上,就像活在蛋殼里的雞雛不知道另外的世界,心似劃過一道閃電,蛋殼破開了。
影片中,巴高斯都是在用眼神說話,沒有過多的台詞,但誰也無法忽視他對亞歷山大的愛。亞歷山大是赫菲斯提昂的男孩,而他是亞歷山大的男孩。 是的,他想過,他甚至連毒葯都買好了 ,「我經常盼他死,他對我無疑也是同樣的感情,但我們有一種默契。我和他都不願奪走亞歷山大珍惜的任何東西,所以我們無從選擇。」 他也看得夠明白,無論是在大流士的宮廷,還是在亞歷山大的軍隊從中,他從不貪嗔。不要太,太 就是不夠。過猶不及,真正的深愛沒有一絲一毫的緊張和惶恐,只有恰到好處的從容淡定。
那麼何必以妒忌過去來折磨自己?亞歷山大和赫菲斯提昂從小就認識了,他們同月出身在同樣的山嶺間,屬於同樣的種族,敬奉同樣的神明,從十四起就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過去已定,直通現在與永恆。
而且當巴高斯在沙漠里掉隊幾乎死去的時候,只有赫菲斯提昂一個人折了回去(不能命令士兵去,因為很危險,而且士兵也不會用心去找)尋找並救了他的命,還囑咐他以後要好好照顧亞歷山大,因為自己太忙了無暇顧及。從此巴高斯雖然還是繼續嫉妒他,但卻不再盼他死了,因為他永遠記得這個沙漠的上午。
於是,他始終把「說你最愛的人是我」這句話關在沉默的心門里。因此他保有自己所得的一切,亦沒有破壞那永恆的傳奇。
書中印象頗深的是亞歷山大娶妻的那一段,其實並沒有想到他會娶妻呢。
「你看見奧克西阿提斯的女兒羅克薩妮了嗎?獻舞以後,她覲見了。」
「看見了,亞歷山大,我們都在談論她的美貌。」
「我決定娶她。」
「願你幸福美滿,陛下。她的確是一顆明珠。」
「他們全都不贊成,赫菲斯提昂會支持我,但是他其實也不贊成。」他很滿意他的話,是呀,那是巴高斯苦心准備的。他和赫菲斯提昂一樣,愛永遠放在自私佔有的前面。
「願我們兩族的神明都保佑你,你是唯一懂得的人。」亞歷山大說。巴高斯噙著滿眼淚水,在他發覺前離去。
他們結婚,不到一星期後,亞歷山大准備出征,羅克薩妮夫人留下,巴高斯想一同前往,畢竟他妻子不在,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但他選擇了另一個賭注,畢竟骰子只能擲一次,他決定留下,試試看亞歷山大更想念誰。
不久他回來了,巴高斯伺候他洗浴完畢離開前問:「陛下,還要別的什麼嗎?」 「你知道的。」他回答。
嗯嗯,他賭贏了。
翌日,羅克薩妮對巴勾顎斯做了一件他曾經想對赫菲斯提昂做的事,區別在於,他從未真的下手。所以,他一直擁有亞歷山大的愛,而羅克薩妮,亞歷山大會在盡丈夫的責任,探視完之後離開,留在身邊的,才是他最喜歡的,包括巴高斯。
而影片中最喜歡的是巴高斯跳舞並奪冠,亞歷山大親手給他戴上桂冠說:「真美,別走,坐在我身邊。」場上軍隊起鬨:「繼續啊,親他一下。」這本是件逾分的事,但亞歷山大拉起巴高斯,摟進懷里,緊緊地親了兩下。 Longing performs all things ,你只要愛,也終於獲得愛。鏡頭掃了一下赫菲斯提昂的小眼神,哈哈哈哈。
書中以第一人稱的敘述,心理描寫極其細膩,巴高斯是一位極致而清醒的愛人,亞歷山大去世,一起奮戰多年的將領都在爭奪王權,只有巴高斯,他是惟一的那個脫去錦衣,著亞麻素衣守護亞歷山大的肉身與靈魂的波斯少年。
「從愛你開始,我學會了愛你的民族。」亞歷山大。
「你給了我一切,我非常幸福。」巴高斯。
《波斯少年》
Ⅳ 《波斯語課》觀後感
周末的閑暇時間,看了一部老電影《波斯語課》,開始看時並不怎麼驚艷,我以為是很老套的二戰劇情,但是看著看著,慢慢被裡面的情節帶入,越來越覺得這個故事的角度特別獨特。還特意去豆瓣看了評分和影評,評分8.5,影評讓我打開了另一個欣賞角度,回顧到很多當時沒有留意的細節。
我認為這是一部關於二戰集中營很好的電影。
其一,這個故事講述的角度獨特,沒有特別殘酷的場面,一切好像都是靜悄悄的。但是,一切都好像在暗中澎湃洶涌。比如:集中營處死猶太人的場景,只依靠大家靜悄悄的談話,被劃去名字的名單,燃燒的爐子來表現。沒有屠殺,但是有一種悲涼的氣氛在蔓延到觀者的情緒中。
德國軍官之間的爭斗,男女之間的私情,靠著一些暗戳戳的語氣和表情來表現,而且具有很大的戲謔性。
其二,當中人物的表現很豐滿,特別是納粹軍官,甚至比主角的演技還要精湛,讓人印象深刻。他刻畫的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有作為納粹的暴力行為,也有被同行排擠的無奈和反抗,還有和主角讀詩時的溫情,救主角時的霸道等等。
這部戲的重點在於,一個冒充會波斯語的人,用特殊的方式自編了一套波斯語。通過講授自編的波斯語課,最終記住了兩千多個,被納粹殺害的猶太人的名字。這期間雖然發生了很多事,但是這個人很奇跡的都躲了過去,甚至最後納粹軍官在關鍵時候救了他最後一命,並給了他自由。
【2021-07-14:2021年更文第82次】
Ⅵ 《波斯王子》觀後感txt全集下載
《波斯王子》觀後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不管是之前的《加勒比海盜》還是《功夫熊貓》,好萊塢拍出來的電影總有神奇的離間效果,故事裡的人物讓你既熟悉又陌生,以至於雖然劇情老套,人們還是趨之若鶩。
把時尚的元素運用到電影中也是一大看點,王子在古老的城池中跑跳穿梭,讓人想起這段時間很流行的跑酷一族。至於劇情倒有點像美國版的《白發魔女傳》,只不過發生的地點放在了千里之外的中東。現在中國的觀眾其實看得電影很多了,所以任何的劇情都有可能是老套的,但是《波斯王子》在中國能取得好的票房,很大程度上是細節+異域風情+出色營銷的結果,這也是好萊塢一直以來屢試不爽的策略。
《葉問》系列已經讓我們看到了細節成功的典範了,《杜拉拉》讓我們看到了營銷的強大力量,而兩者的完美結合還需要電影人繼續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