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電影心靈渡口的讀後感,500~800字, (大概字數多了一點)
你就按普通的讀後感寫就行啦!!! 1 我選擇師范,並不是我有多麼崇高的理想,只要知道我是免費師范生,就明白了。
因此,可以說,是無可奈何的,是社會生產的,是歷史安排的。所以,當我第一眼看到《心靈渡口》這不電影時,我真沒想到它能在我心中引起很大的波瀾和震撼。不過,毋庸置疑,在這一點上,它做得很成功。
是的,社會對我等下層窮人的遭遇處境可以不管不問,可以對偏遠地區的「教育事業」睜眼閉眼,也可以對老師們的奉獻和犧牲精神置之不理,但是,當《心靈渡口》在你心裡劃過時,你是否因此而暫且將追逐的心靈休憩。人不是那麼的冷漠、冷血吧。
那是這樣一個地方:美麗的湖光山色,吸引著候鳥棲息,一個遠離都市的地方,因為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村民們靠著湖水為生,與世隔絕,民風純朴,原生態的景緻,演繹的還是幾十年前的歷史……
沒有人能明白,為什麼那裡的孩子們這么渴望上學;也沒有人能明白,為什麼那裡的人們如此艱苦;更沒有人能明白,為什麼那裡會有人居住……因為,沒有人去關注,這不是能力不夠,而是良心缺失。我算是終於明白為什麼被外界「苦苦糾纏」的候鳥們願意躲到這里,因為這里是不必受到人們奉承和過多關心的地方,除了氣候,這里更能適合他們的是無拘無束的清高。
沒有機會更好,因此殉道者來了。他們不是為其他不相乾的原因來的,他們僅僅是因為「道」。在城市,他們也只是普通的一員,可是當他們願意留在這里時,他們就是無與倫比的。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們決定留在這里時,心裡在想什麼,除了當事人以外,沒人知道這是不是外界猜測和歌頌的崇高。
除了所謂的崇高,所謂的奉獻,有人知道嗎?一個被洪水奪去父母的啞巴在夢中叫自己媽媽的孤兒,這是最可愛的孩子;一個把「別不拿村長不當幹部」當口頭禪的村長,這是最負責的領導;一個默默地愛一個人守一個人一輩子張口就說造孽的老頭,這是最深情的丈夫;一個心甘情願在此護鳥的男人,這是最時尚的英雄;一對永遠在此從教的母子,這是最偉大的老師……擁有這些,好像更勝在城裡過著蟻族的生活。我想,這是明智的選擇,因為,這里有如此強大的精神力量。
朋友,如果是你,你願意在此一生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記住:在某些時候,你被供奉著,在某些地方,你被需要著,在某些歷史,你被銘刻著。 2 一間破舊不堪的小木房是教室,不同你年級的學生擠在裡面上課;一根長長的木桿綁上一塊破破爛爛的木板便是籃球架。同學們每天放學都得由老師用一艘小木船送回家中。可就是在這樣一種惡劣的環境中,那位劉老師堅持了三十多年,始終不渝,就如同紮根在西北大漠中的胡楊樹,經受著北風與沙塵的洗禮,依然泰然自若,生根發芽。影片中,從上海趕過來看望劉老師的顧曉霖,彷彿是導演的精心安排,在她身上重現了當年劉老師在面對是繼續堅守在這個偏遠的小村莊還是回到繁華的城市去尋找自己曾經失去的生活之間時的躊躇。最終她也像當年的劉老師一樣選擇了前者,這是因為她那片土地的熱愛,是因為她對那群正在那片土地上茁壯成長的孩子們愛得深切。
整部影片都充斥著暖暖的愛。劉老師因為對孩子們的愛,而最終選擇了留下,在那間簡陋的教室里與可愛的孩子們相守,三十年如一日,風雨兼程,飽經磨難;孩子們因為愛知識,愛自己的老師和集體,不管家中再窮,學習環境再差依然和老師以及自己的同學相守,一起嬉戲,一起學習;顧曉霖因為對潘岳的愛以及對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們的愛,依然決定留下來與孩子們一起相守;造孽老漢因為對劉老師的愛,三十年一直默默地守在劉老師的身旁。
而這些愛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之上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當如此,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去愛我們的學生。孩子們一度誤解顧曉霖在欺騙他們而以不完成作業來表示抗議。如果一個教師無法再學生中樹立自己的威望,取得學生的信任,那麼他(她)的教學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就如同在足球比賽中,如果教練失去了球員對他的信任,那麼他的戰術安排是不會被球員們去貫徹實行的。著名的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有一位學生卡拉巴林,在回憶馬卡連柯怎樣教育他們的時候,說到馬卡連柯如何尊重他信任他,使他深受感動。卡拉巴林曾經有一次問馬卡連柯:「請您直直爽爽地告訴我,您相信我嗎?」馬卡連柯以誠摯的語言回答了他,使他很感動。他走出辦公室就情不自禁地高聲唱起來:「高山脊後,飛出一群老鷹,它們邊飛邊叫,尋找著美好的生活。」這歌聲標志著馬卡連柯用尊重和信任醫好了他那受傷的翅膀,使他懂得了人的尊嚴,認識了人的價值,滿懷著信心地翱翔於祖國的萬里藍天,並後來成了馬卡連柯的可靠的繼續者和得力助手。影片中,顧曉霖後來在課堂上答應孩子們劉老師什麼時候回來她什麼時候走,教室中重新想起了朗朗的讀書聲。
影片中水生幾個孩子搶走了郭小菊的課本,東東跑去告訴了顧曉霖,顧曉霖看到後並沒有對水生他們進行嚴厲的批評而是和他們講道理。教師想要學生能夠配合自己的教學,首先要學會尊重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我想告訴你,年輕的朋友,一個機器簡單而又極其復雜的教育秘訣。……這個秘訣就是: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著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它是「進取」、「向上」的動力之一。一般來說,兒童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希望別人尊重他們,信任他們。有些後進的兒童,或因不被人尊重,或擔心不被人信任,其自尊心尤為強烈。他們往往由於身上的種種缺點和惡習,受到人們的歧視和嫌棄,失去了人們對他們的尊重和信任,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其中也包括自尊心受到傷害,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形成一種自尊和自卑畸形結合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使他們與常人之間在思想感情產生隔閡、對立,甚至對別人向他們所表示的善意也抱著猜疑和抵觸的態度,以至橫下一條心,來個破罐破摔,逐步沉淪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決非一般的說教,粗暴的訓斥,簡單的處罰所能奏效的,只有幫助他們解除思想負擔,醫治他們受了傷的自尊心,消除他們心理的上的隔閡,溝通情感交流的渠道,才能使他們振作精神,挺起胸來,獲得和珍惜人的尊嚴。這樣才能使他們對教師產生愛戴崇敬的心情,才能敞開心扉,任教師用灼灼真情去矯正他那扭曲的心靈。
因為有愛我們的教學才會更有意義,因為有愛我們的學生才會變得活潑可愛,因為有愛我們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一起相守。
⑵ 《擺渡人》讀後感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創作的小說,作者從少年人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溫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所見所感,道出所有人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終極幸福的嚮往。以下是我整理的《擺渡人》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假期回家探親的旅途中,無意間看到了《擺渡人》這本書,滾滾的黑紫色烏雲占據了上半頁的封面,下半頁烏雲中透出萬丈金色的光芒,照耀著一片靜謐的湖水,一葉小舟飄行,湖水被金色陽光映襯著,閃著溫暖的光芒,陽光的盡頭似有一層烏黑翻滾的水波。一句「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發人深思。略作了解後得知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憑藉此書,一舉摘得五項世界文學大獎,該書也在發行一年多就暢銷歐美33個國家,很是好奇,怎樣的一部作品得到這樣的認可與殊榮,於是在新年走親訪友的間隙,我花了一周的時間將它品讀。
故事從一個父母離異性格內向的15歲小女孩迪倫,面對母親的冷漠,同學的嘲弄,感到孤獨而無助,為了重溫久逝的父愛,獨自一人坐火車去見自己的父親開始。不幸的是火車在通過一個隧道時失事,事故唯一的「倖存者」迪倫拚命爬出火車殘骸,走出黑暗的隧道口,卻發現眼前除了蜿蜒向遠方的鐵軌,就是荒野和山脈,她驚恐,迷茫,無助,恰在這時發現遠山坡上坐著一個一直望著她,似乎專為等候她的男孩崔斯坦,於是他們開始了一趟驚險的穿越無邊荒原的旅程。事實上,小女孩迪倫是這場事故唯一的遇難者,小男孩崔斯坦是上帝派給他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的職責就是帶著迪倫的靈魂越過一片片荒原、一座座高山、沼澤地,惡水湖,抵禦和防止隨時而至的惡魔,最終將她送到靈魂的天堂。在這段驚心動魄的旅程中,迪倫信任依賴著崔斯坦,在與魔鬼的搏鬥中,兩個人生死與共,互相關愛,一粒愛的種子也在兩人之間萌發,在歷經了千辛萬苦後,崔斯坦終於完成使命安全把迪倫送到了她該去的地方,自己卻返回荒原,繼續機械地周而復始地做著沒有情感不思未來的靈魂擺渡人。而迪倫一心想和崔斯坦在一起,於是為了愛情不惜自己的生命,以一種無人嘗試過的方式,義無反顧地重返荒原,孤身一人踏上了尋找崔斯坦的追愛之路,最後在迪倫善良、單純、勇敢的感召之下,崔斯坦開始復甦,他擁有了人的情感,生出血肉之軀,他們回到事故的起點,穿越回時事故發生的剎那,奇跡發生了,兩人共同返回了人間,走向新生。
小說人物簡單,情節跌宕,引入入勝,作者對心境荒原的襯托描寫,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以及勇敢穿越的轉折結局,都將一部看似描寫愛情的小說,升華為人生哲理小說。荒原是什麼?猶如書中所描述的,當迪倫詢問「為什麼荒原不能稍微平坦一點呢?」崔斯坦告訴她「你的身體是你心像的投射,這片荒原也是」。荒原的風景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人們內心的景象。正所謂象由心生,15歲的迪倫的生活曾一片狼藉,與母親無話可說,在學校里受同學的捉弄,唯一談得來的好友也因為轉學離開了,她一直處在無比的孤獨與痛苦之中,所以她的荒原在最初就是連綿不斷的荒山峻嶺。但在迪倫的靈魂深處,卻總有一片光明在牽引著她不斷前行,這片光明便是她心底因愛而生的堅定信念,正是因為這樣的信念讓她成長,勇敢,並最終突破了所有的不可能,帶著愛人重返人間,當他們再次踏上曾經走過的道路時,也會發現曾感荒蕪的道路也有陣陣花香彌漫。如同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當我們身處逆境時,如果我們感到天空都在哭泣,荒原便會狂風大作,陰雨密布;如果我們感到希望歡笑,荒原就會燦爛暖陽,靜謐如水。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會回報給我們加倍的體驗。當我們內心貧瘠,荒原就會乾枯,雜草不生,當我們內心有愛,有堅定的目標,荒原就會陽光普照,長出蔥綠。正猶如書的封面,無論如何黑暗,有愛的陽光,一切都會美好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自己內心荒原的塑造者,我們應該努力去給予他充分的陽光,營養,讓他鮮花盛開,芬香沁心,美麗怡人。
誰是擺渡人?最終的結局發人深思。崔斯坦本身就是荒原上的擺渡人,保護、引領過無數的靈魂穿過了荒原,來到靈魂的棲息地,盡管偶有失敗,千萬年來他墨守成規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在他擺渡的`萬千靈魂中的一個迪倫,因為愛的匱乏,心中本是一片無盡的荒原,但她遇到崔斯坦,感受到了愛,自己也變得勇敢而有力,敢於重返荒原,最求幸福,而崔斯坦也因為遇到了迪倫,沖破了思想的禁錮,脫離無形的控制,實現了所謂的不可能,重回到了人間,到底誰是誰的擺渡人?與其說崔斯坦是迪倫靈魂的擺渡人,倒不如說迪倫是崔斯坦靈魂的擺渡人。
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誰會是我們的擺渡人?我們能否也成為他人的擺渡人?我們要將自己的心靈擺渡到哪個河岸?一系列的問題發人深省。其實在每個人生的渡口,不可能永遠都有為我們擺渡的先知和導師,我們每個人都只能是自己心靈的擺渡人,善惡都由自己擺渡,你選擇做什麼樣的人,行動和意念就支配著向哪裡去,一切只有堅信自己,用完美自信,積極向上,友善,寬容,充滿愛意的態度堅守內心,才能穿過心靈的荒原,達到彼岸,靜待花開。當我們有充足的愛,堅定的信念,足夠的力量時,我們也會成為身邊所愛的那些人的擺渡人,帶他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回到封面的那個問題,「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答案已在心中!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一本暢銷小說。書中一開場展現的是一個15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嘮叨的母親,不開心的學校,敏感而略帶自卑的個性,迷茫而又無聊的生活讓她顯得沉悶而又煩躁。這樣一個女孩好像曾經都生活在我們身邊一樣普通。然後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或者說本書還是一部非科學類的書,是的,出現了人死亡後的靈魂。在列車意外脫軌中死去小女孩的靈魂在黑暗中看不見任何光亮,她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掙扎著爬出列車,然後她看到了唯一的一個人,來帶領她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的人—擺渡人。擺渡人一路上帶領著小女孩的靈魂翻山越嶺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迴避著女孩各種問題,不願直接告訴女孩已經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過程中發現身體奇怪的表現,逐漸接受了肉體已經死亡的事實。情竇初開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難中漸漸喜歡上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她情真意切的關心與信賴,逐漸喚醒了擺渡人幾百年來內心深處麻木的情感。然而,擺渡人的工作決定了當他送女孩到達目的地後,他將再也不能見到女孩。
人性的回歸,可以讓人找到真實的自我;愛情的力量,可以讓人戰勝恐懼。曾經自卑,軟弱的小女孩開始變得勇敢而堅韌,如破繭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願望,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曾經閱遍人間生離死別幾近麻木的擺渡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心靈深處對生命的認知,對美好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情。最終人性的偉大改變了命運,面對未知的恐懼,女孩與擺渡人勇敢的選擇了即使灰飛煙滅也要在一起的決定。他們一起回到肉體死亡現場,然後奇跡發生了,他們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類,可以如願以償的生活在一起。
閱讀《擺渡人》,更像是跟隨主人公歷經一場關於心靈變化的歷程。靈魂的擺渡除了意味著走向另一個世界,也更意味著找到另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如果說擺渡人引領了女孩的靈魂,那麼某種程度上,女孩也是擺渡人的靈魂「擺渡人」。
最近我讀完了一本書,叫做《擺渡人》我我讀這本書是因為書中的內容簡介很有趣和有意義。這本書的作者是克萊兒。麥克福爾他是一個美國人,而且這一本書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非常短,結構也很簡單,但是有一個哲學的感覺。寫的是從一個女孩的第一人稱的觀點和角度,那個女孩死了而且她是試圖穿越未知的土地去天堂,在擺渡人的幫助下她成功到達,但那女孩在天堂不開心因為她愛那個擺渡人所以她離開了天堂去找到她的愛人。心緒到現在還悸動不定,好像自己和書中的迪倫、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惡魔追殺,一起到達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倫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誠,快到達邊界時,決定在一起,卻因現實而不得分開,本以為故事在這里就遺憾的戛然而止了,卻不曾想到勇敢的迪倫因為愛,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尋找崔斯坦。每當迪倫到達一個小屋,我心裡都默默的勸阻迪倫就在這個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險了,崔斯坦肯定會過來的,可是迪倫每次都無畏的往下一個安全屋趕,去找尋崔斯坦,這讓我既害怕又特別期望崔斯坦趕緊出現,激動的是迪倫和崔斯坦終於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礙,返回人間,在一起。當看到最後,「原來你在這里」「我在這里」時的那種感動與幸福,那種好像經歷了所有的幸與不幸,我們依然雙手緊握,不曾松開,還好,你一直都在我目所能及之處,這已足夠。
看過了很多本書了,這是第一次特別強烈的想寫書評吧,《擺渡人》是一本非常棒的書,看完之後,你會思考很多,反觀自己,說是勇敢,但是我知道我從來沒有勇敢過,說會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堅持下去,但是每次到半路我都會恐懼的返回,找各種借口返回,忘記初衷,我知道,這以後我想成為叫迪倫的這個女孩,為喜歡的人與事,勇敢的走到終點。我要大圓滿。
我非常喜歡這一本書,當我在閱讀時我放不下這本書因為真是太好看了。我也喜歡這書的神秘感,讓我一心只想書中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這句話寫在《擺渡人》的封面上,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並不期待和這本書進行心靈的交流,因為書店裡此類治療心靈的雞湯書籍太多了,已經勾不起讓我去閱讀的慾望。但那次,和朋友談論《追風箏的人》的時候,有教師極力推薦了這本書,我清楚的記得當時她說:「看了這本書之後,會對擺渡人這個職業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為教師本身就是一名擺渡人」。雖然近段忙碌萬分,但還是把這本書找了出來,利用海綿中擠出來的片刻空閑閱讀完畢,卻不想,它會引起我心靈的悸動和不安,以至於看後一周才能靜下心來!
《擺渡人》這本書講述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愛戀。15歲的迪倫生活在一個貧困的離異家庭,跟著媽媽一起生活,親情的缺失讓迪倫變得敏感的同時也非常勇敢,雖然在家裡她和母親沒有太多共同語言,在學校也沒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自己處於窘態下被同學的嘲笑。但當迪倫和父親取得聯系的時候,她堅決的拿著自己的衣物,在那個陰冷的雨天獨自踏上尋找父親的火車。卻不想火車發生了意外,在時空大門處擺渡人崔斯坦迎接了她,說迎接有點不對,那不算迎接,因為崔斯坦坐在山坡上靜靜的等待迪倫的到來,等待迪倫慢慢走向他,他才帶她開始征服「荒原」。荒原的路途狀態隨迪倫的心情發生改變,迪倫的不幸與敏感,讓剛開始的路途變得泥濘和多雨,天氣陰暗的狀態下,荒原中的惡魔就會出來和他們廝殺。在崔斯坦的拚命庇佑下,迪倫的性格開始變得堅強,心中慢慢有了希望。而在和崔斯坦一起戰斗的過程中,兩個人的關系迅速升溫,最終在迪倫穿過荒原的那抹屏障之前,崔斯坦說出了「我愛你!」迪倫跳躍屏障之後,再也看不到崔斯坦那張熠熠生輝的臉,萬分想念崔斯坦的情況下,追問伊萊特回到荒原的方法,伊萊特對她說了一句很有寓意的一句話:「任何一扇門都可以,關鍵不再門,而在於你」。迪倫參透了這句話的內涵,憑借自己的意念冒著隨時都會灰飛煙滅的危險回到了荒原,再次踏上了與惡魔做斗爭的征途,沒有崔斯坦的照顧,沒有崔斯坦的庇佑,斗爭變的異常惡劣,迪倫不停的受傷,但在希望與堅持的共同陪伴下她撐了下來,終於找到了自己想念已久的崔斯坦。在迪倫的建議下,崔斯坦同意和迪倫回到荒原的起點,靠著求生的意念回到人的世界。這個時候崔斯坦開始害怕,迪倫的堅持和鼓勵讓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迪倫變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這時有了情感的崔斯坦身體開始發生變化,開始受傷之後不會癒合,開始流血,開始慌亂,但最終在愛的希翼下,兩個人穿越了時空界限。迪倫被求援人員發現,卻不見了崔斯坦的影子,迪倫在不停的自責中卻在左側的出口處發現了正在被救援的崔斯坦,他在沖她微笑。「嗨,原來你在這里」這句對話出現在書的末尾,讓整部作品的變的溫暖,變得充滿陽光。
「教師其實就是一位擺渡人」,閱讀完此書再次陷入思考,對於這個觀點,我同意卻又不同意。是啊,教師就是學生的擺渡人,在教師的指引下戰勝學習上的一個個困難,跨越心理上的一層層屏障,最終成長為一名健康、文明、能自由享受幸福的人。而教師只能、也僅僅是表面上的擺渡人,學生真正的擺渡人是他自己,他的成長道路要靠他自己走,就像書中崔斯坦對迪倫說的:「你的身體是你心像的投射,這片荒原也一樣,這個地方反應了你的所思所感。」
⑶ 電影《渡江!渡江!》觀後感 初中500字
描寫思路:以《渡江!渡江!》這部電影內容作為主題,真實得描述讀後感受,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上下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我們現在的學習、工作、生活一片祥和,一片安逸,可這些卻是我們的先人用他們的汗水、血水、淚水換取來的……
相信大家對「百萬雄師過大江」一定十分熟悉,而《渡江!渡江!》這部以真實的故事拍攝的電影便是關於它的。它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的宏大歷史事件作為背景,以「濟南第一大團」大功連渡江前後的故事為主體,謳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聽黨指揮、英勇善戰、服務人民的光輝歷史。
在渡江過程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建立一個新中國,前赴後繼,死傷了不少英雄好漢,看到那些已故的,英雄們,好漢們,不怕犧牲,能征慣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為那些在戰場硝煙中死去的英雄們感到痛心,我們一定不要忘記他們,看完後,一股敬佩的感情油然而生,我對他們這種「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而產生了敬佩、敬仰之情,那是一種氣概,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氣概!
仔細回味一番後,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我想:雖然我們現在沒有一身抗敵的好本領,但是我們可以用大腦為時代、為祖國做出奉獻,在這個安逸和平的時代,我們要警鍾常鳴,我們國家還不夠強大,東部的小日本仗著美國撐腰,妄想霸佔我國的釣魚島,南部美國挑動周邊國家對我國南海諸島垂涎欲滴。
我們應該從小就要有一顆愛國的心,滿懷著一腔報國熱忱,更要珍惜現在前人給予我們的美好的生活,安定的環境,要好好學習,掌握本領,長大後盡自己的一份力去為祖國做出貢獻,讓美國等反動勢力不敢輕舉妄動,讓祖國跟著時代的腳步並發、讓祖國跟著時代的腳步進步!
要時刻記住我們是華夏的炎黃子孫,要為祖國強大奉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的祖國成為世界強國,所謂「少年強則中國強」作為祖國的花朵,我們應當刻苦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的青春綻放光輝,為祖國增添光彩!
《渡江!渡江!》感謝你讓我明白了這么多刻骨銘心的道理,讓我有了奮發的鬥志!
⑷ 巜品格故事》的讀後感
篇一:品格的力量讀後感
「在這個國語追求物質享樂的年代,我們決不能忽略品格的價值。這是一本值得你一讀再讀的書。」
《品格的力量》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寫的,雖然寫於一個多世紀之前,但絲毫沒讓人感覺過時,相反,對於身處當今物質享樂年代的我們仍具有很多啟迪。
作者在這本書里,力圖把那些曾在人世間生活過的最優秀的男女的高貴而壯麗的人生圖景展示在年輕人面前,給人以心靈上的強烈震撼。人生在世,生活百態。然而作為年輕一代的80後,尤其在當今時代,我們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和作為呢恐怕不是海闊天空的誇誇其談,抑或是像唐吉柯德式的白日做夢那樣就可以創造美好未來的。
記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捨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裡。「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麼呢」這題目一出,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大討論,在當今世風日下的社會,人們首先要抓住的是保護自己背囊,道德是那樣的軟弱無力。難道誠信不應該是我們首先所追求的嗎難道這個社會不需要道德品格來維系嗎我疑惑不解,但《品格的力量》給了我答案。
其實金錢、才學、榮譽並不是真正的品格,雖然天才總是得到人們的羨慕,但是品格高尚的人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天才更多的是理智的產物,而品格則是心靈的力量,從長遠來看,正是心靈指導著人們的生活。天才人物憑借自己的智力獲得社會地位,而品格高尚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贏得社會聲譽。天才人物受人羨慕,而品格高尚的人則是世人的楷模。
而且更加明顯的一點是,有錢並不意味著品格高尚。財富與高尚的品格之間更缺少必然的聯系。擁有財富的人品德不一定高尚,相反,財富往往是品德敗壞和墮落的重要原因。財富與腐-敗、奢侈、罪惡,彼此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財富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自製力或對慾望缺乏調節的人手中,只會是一個誘-惑,或是一個陷阱——他們最終會給自己及他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
人類失去了品格,那就等於失去了萬物之靈長的屬性。誠然,社會上存在虛偽、存在狡詐,善良有時收到欺辱,誠實有時候遭到傷害,但真、善、美永遠是人類的追求,品格仍然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快樂之源、幸福之源。
篇二:
《品格的力量》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寫的,雖然寫於一百多年之前,但絲毫沒讓人感覺過時,相反,對於身處當今物質享樂年代的我們仍具有很多啟迪。
作者在這本書里,力圖把那些曾在人世間生活過的最優秀的男女的高貴而壯麗的人生圖景展示在年輕人面前,給人以心靈上的強烈震撼。人生在世,生活百態。然而作為年輕一代的80後,尤其在當今時代,我們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和作為呢?恐怕不是海闊天空的誇誇其談,抑或是像唐吉柯德式的白日做夢那樣就可以創造美好未來的。
記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捨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裡。「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麼呢?」這題目一出,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大討論,在當今世風日下的社會,人們首先要抓住的是保護自己背囊,道德是那樣的軟弱無力。難道誠信不應該是我們首先所追求的嗎?難道這個社會不需要道德品格來維系嗎?我疑惑不解,但《品格的力量》給了我答案。
其實金錢、才學、榮譽並不是真正的品格,雖然天才總是得到人們的羨慕,但是品格高尚的人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天才更多的是理智的產物,而品格則是心靈的力量,從長遠來看,正是心靈指導著人們的生活。天才人物憑借自己的智力獲得社會地位,而品格高尚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贏得社會聲譽。天才人物受人羨慕,而品格高尚的人則是世人的楷模。
而且更加明顯的一點是,有錢並不意味著品格高尚。財富與高尚的品格之間更缺少必然的聯系。擁有財富的人品德不一定高尚,相反,財富往往是品德敗壞和墮落的重要原因。財富與腐敗、奢侈、罪惡,彼此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財富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自製力或對慾望缺乏調節的人手中,只會是一個誘惑,或是一個陷阱——他們最終會給自己及他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
人類失去了品格,那就等於失去了萬物之靈長的屬性。誠然,社會上存在虛偽、存在狡詐,善良有時收到欺辱,誠實有時候遭到傷害,但真、善、美永遠是人類的追求,品格仍然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快樂之源、幸福之源。
篇三:
暑假的一天,我在家裡讀了一篇故事《品格的力量》,讀了這篇故事,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父親決定賣掉自己的美國收音機,而這收音機總是常常出問題,不免要修,所以父親要把他賣了。在路上,他一再囑咐女兒要和服務員說是被修過的,不然買主是要受到傷害的。父親跟服務員說了又說,十分對不起人的恐懼在他臉上浮現。因為他知道,不誠實是極為可怕的。結果,收音機只賣了6元錢,這就是誠實的代價。
讀了這篇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誠實,要做到誠實守信。就像我以前,撒一個謊,說我沒有拿完成的錢買玩具,媽媽就相信了我,而我的內心卻深感愧疚。這件事就在我的腦海久久沒有忘懷。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做一個合格的誠實小公民吧!
篇四:
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履行上天賦予我的職責,雖然很多都是很平凡的,但通過我們真誠的付出,也都體現出偉大。人的高尚總是依託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務中。伯克說過:「以英雄的品格衡量人類社會是不切實際的,這必將造就一個墮落的上層建築。」這話仔細想想是有道理的。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細節,能夠體現他的道德修養,而且比一些大人物展現給大家的都真實、生動、具體。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平凡的生活中盡心盡責是展現我們品格的主要途徑。如果一個人沒有高尚的心靈,即使他擁有了金錢、權勢、名譽,也不會有什麼意義(www.guaze.com 說說)。但如果我們擁有良好的品格,即便其他一無所有,我們的人生也將是有意義的。品格的高貴與受教育的程度、財富沒有必然的聯系。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錢、權勢,而是一個人高尚的品格,它是美好意願的表現。培養高尚的品格,也許不能使你在物質方面富有,但卻可以贏得人們的尊敬,這樣的回報是物質所不能相比的。誠實也是高貴品格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人生的財富之一。它使人保持正直和青春活力,給人以力量和耐性。在追求真理和高貴品質的過程中,除了誠實以外,還要遵循正確的原則,不能偏離正道,否則,就會像小船在汪洋中失去航舵一樣,會失去方向。人若如此,就會目無法律,不能自律、自由散漫。
人生高貴的財富莫過於一個人的高尚品格,它是美好意願的表現。培養高尚的品格,或許不能讓你在物質方面富有,卻可以贏得人們的贊美和尊敬,這樣的回報是物質所不能比的。因此,養成良好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篇五:
我在家裡看了一篇故事《品格的力量》,讀了這篇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父親決定要賣掉自己的收音機,因為收音機常常出問題,不免要修,所以父親決定要賣掉。
在路上,父親因為覺得這收音機有問題,又不敢賣給人家。一再囑咐女兒要跟服務員說這是被修過的。不然買主是要被傷害的,父親跟服務員說了又說,十分對不起人,因為他知道,不誠實是很可怕的,結果,收音機只賣了6元錢,這是誠實的代價。
我看了這篇故事,覺得這位父親實在是太偉大了。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誠實,要做到誠實守信。就像我以前,老是跟老師撒謊,每次都不完成作業。現在我明白了。要誠實,做人要誠實。
⑸ 《邊城》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著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那裡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著平淡而又閑適的生活。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著……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裡,於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系的秘密。這個屬於她的秘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著嘴笑,一副甜蜜歡樂的樣貌就能夠明白。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里,每個轉變都充滿著變數,你不明白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好似那屬於翠翠的感情,最終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明白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平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一天只能形影相伴;跟著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僅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彌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隻船隻,是他歸來的標志,蹦跳,揮手,落淚,明白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後,生活還要繼續向前。
《邊城》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是由被譽為僅此於魯迅的「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沈從文一手鑄成。此書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濃郁的鄉土風情吸引萬千讀者的心,它在民間廣為流傳,名揚海內外。
「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志,像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有空閑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個老鴉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為翠翠唱歌。」多麼純朴的語言,多麼清純的心靈,讓人不禁心生美感思想聯翩,但世事難料,萬事總不能完美,總會有那麼一點點遺憾。更所謂「此事古難全。」
書中一位擺渡老人與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生活恬淡平靜,與世無爭。這種生活在現在人看來可稱神仙般的生活,是多少人所嚮往的隱人生活。可那有這樣的生活?再一次賽龍舟會上翠翠與船總兒子攤送結下了緣情,可是不由人,地方上王團總想把女兒嫁給他,而他有隻想做個擺渡人,天佑攤送的哥哥也喜歡翠翠,但翠翠卻不喜歡他,結局就可想而知,凄涼中略帶美好,慘淡中略帶愛的'溫情。
翠翠只好一個人守著渡口,在惆悵和期待中生活,只好接受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只好面對著衰婉而凄美的結局。
世間萬事也許開始是精彩的,但是結束卻不是想像中的那麽美好,但是我們也無法去改變,左右我們的命運。既然命運如此人秘令人揣測不及,何不讓我們去享受我們的命運,盡最大的可能讓自己幸福,讓自己擁有專屬自己的快樂與美好。
汪曾祺說,沈從文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適度,像一籃新摘的煙台瑪瑙櫻桃。是啊美好的結局總是要經過磨練的,那麼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奮斗吧,為了那「完美人生。」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曾經無數次想像自己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情景,但我們總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寸人間凈土,是愛情最初開始的地方,踏上了這片土地後,我發現其實這片凈土景色依舊,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邊已經有了很多現代娛樂場所,當酒吧鱗次櫛比地在街邊排列時,我覺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摯的感情在時間的流逝里變成了極速消費的感情。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在出發之前別人問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鳳凰古城,我當時的回答是遇見愛情最初的樣子,回歸最簡單的生活。那個朋友當時就和我說,我的希望太過於美好,要是不說,她還以為我是要去開發一段艷遇的呢她跟我說,現在的鳳凰因為太過出名,全是酒吧之類的娛樂場所,愛情聖地早已演變成了艷遇開始的地方。
說起邊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
爺爺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幫助翠翠。在大佬那裡,其實爺爺說的並沒有錯啊,要麼主動上門提親要麼對著翠翠唱歌表達愛意,他並沒有說翠翠究竟唉不愛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問清楚,她是否喜歡他?為什麼後來儺送和船總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頭上?「那老頭不幹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儺送的這句話真的很過分,天保自己有主動權啊,為什麼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爺爺在起初確實沒有明確的告訴天保究竟他與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為爺爺不知道到底儺送是不是也那麼喜歡翠翠。爺爺得要讓翠翠自己選擇啊。
後來爺爺多次到船總家裡,他不好意思直說,只能拐彎抹角的打聽,可是儺送和順順的態度讓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爺爺「不幹脆」,他們自己呢?爺爺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經很主動了!
翠翠畢竟是女孩子,情竇初開又怎會知道怎麼處理自己和儺送天保之間的事情呢?儺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見是他靦腆地躲開了。可儺送竟然生了氣。
好多人說儺送出去以後不會再回來了,不過我還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爺爺死後,順順已經主動讓翠翠住到他們家裡去了,當作是儺送未過門的媳婦。說明他已經同意翠翠和儺送的婚事了。茶峒畢竟是儺送的家,他必定會回來。
希望翠翠和儺送都可以勇敢一點。
翠翠對於愛情的執著,對於愛情美好的幻想都讓人心底一軟。哪個少女不懷春?但是一個和爺爺相依為命的可人兒,我總希望她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歸宿。
幸虧二老儺送也是喜歡她的,兩情相悅。
可是因為大老也喜歡翠翠,而翠翠最先遇見二老,就先喜歡上二老。我也在想,愛情到底是什麼邏輯?真的有順序嗎?先遇到就會搶占那份不可名狀的先機嗎?如果是這樣,老大真的只是錯失了先機而已。只是因為翠翠最先遇到老二,所以翠翠才會喜歡老二,而不喜歡老大。
其實大老二老都是好孩子,他們就算面對愛情的競爭,也沒有想過破壞兄弟情,大老壞了,也從側面說明他痛失愛情後的失望和悲傷,不然一個水性那麼好的人怎麼會死在水中?
大老壞了,二老誤解是老爺爺使壞。儺送對翠翠的感情也無疾而終。老爺爺也因這份誤解生了病,撒手人寰!
儺送遠走他鄉,只留下翠翠一個人,我在想,這個可憐的人,以後要怎麼過活呢?作者只留下一個悲劇的等待和無盡的失望。
讀到結局,感覺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要是沒有結尾該多好啊。
沈從文筆下這個唯美的典型的中國式愛情故事,也許是悲劇,但這個悲劇還是有那麼多美好的地方,值得回味。
讀了這個故事我才明白,如果有人能夠寫出美好,那麼沈從文絕對是我遇到的第一個人,美好的人們,美好的愛情,還有美好的人心。
實在夠不成什麼真正的讀後感,也僅僅是淺讀一遍多了一點自己的體會。
邊城,就是邊城。讀到的筆法,淺淺的讀去,卻盪漾著無限的深意……
我是一個中文的學生,雖說也將開始自己的人生路,將邊城淺淺的掠去,竟也似乎順應老成起來。心靈如叢林環抱,綠意盎然的湖面上驀然滑落的一粒水滴,淡淡的微波 懶散散的在寂靜的水面上盪漾、散盡……
從未接觸過沈老先生的文章 這是第一次 讀後感倒是看過很多,電影也粗略的看過,不過90年代的音像製品實在是略感粗糙,也是一路而過,降低了品味,增加了懷疑——
好的文章 一般是不敢染指的 也自然也不敢貿然留下自己的什麼東西自覺才疏學淺 ,委實不能讀出其中味來。然邊城不同 花了半天的時間咀嚼它 讀著讀著 不禁為老先生清淡的文筆 所吸引。情節簡單 我這個一貫冷漠的人 也不禁隨著情節流動,伴著翠翠和爺爺的喜怒哀樂、起伏起來,一個淡淡的憂傷的結尾 讓我許久不能回過神來,陶中其中 想著單純、失落、凄清的翠翠 ……
聽著熟悉的老歌,忘著略顯褶皺的邊城,哀婉凄清!眼睛也潮潤潤的……
邊城 一個湘西小鎮 一條小溪 古老的渡船……凄冷的小屋下發生的人事,那麼平常,那麼澄明 ……也許此時此刻 翠翠的黃狗依舊呆愣愣的看著上天 望著那淡淡的雲兒慢慢的散去……消逝…… 目光柔和 日暮蒼茫……
一直聽說過《邊城》的大名,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裡,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裡,我們又保留多少純凈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閑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的邊城,我找到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她堅強,水賦予她柔美。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裡喜愁摻半。因為純朴,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於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著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著永恆的存在。
屬於邊城的故事結束,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有人說他是山裡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悅,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著作者的筆尖跳動著,漸漸地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裡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夫,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凈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里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里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里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說過人物是順著小說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凈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夫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凈「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凈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南一條官路。這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個民風淳樸的邊城生活。
作者以極具詩畫風採的筆墨為讀者描繪了「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築城」的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居住一群淳樸、世代忠厚、誠實的茶峒人。翠翠,天真無邪、聰明善良、美麗乖巧的茶峒山區女孩。翠翠的祖父,碧溪岨的渡船老人,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
隨之,以翠翠情竇初開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的風土人情之美。在偶然的一次龍舟賽上遇到了勇敢、豪爽、熱情的二老儺送,使她悠然心動,儺送與其大哥天保同時喜歡上了這個天真的小女孩。雖然翠翠對儺送情有獨鍾卻與之被生生分離。但母親的愛情悲劇並未發生在翠翠身上。
兄弟二人用湘西特有的風俗——賽歌來進行公平競爭,在失敗後的一次坐船押運貨物出行途中,天保意外溺水身亡。儺送因此心懷愧疚而離家出走,不久後祖父又因為過度擔心翠翠的未來而離開人世,留下翠翠獨自一人懷著對祖父的思念與大黃狗在渡船上等待著前途渺茫的愛情。
翠翠的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結尾。
「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藉此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城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是的,我們願意相信無論社會進步與否、亦或是退步,終究都無法改變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朴實、美好的一面。
作為一個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一般的生活。最近讀了沈從文老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哪兒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束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平淡的比較微微講述了湘西小鎮上淳樸的風土人情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讀了這半數,我體會到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哪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超市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舊遠的'畫,讓人嚮往不已。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老爺爺慈祥又寬容,船夫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讓我們既看到了湘西人在命運錢的無助與憂傷,又產生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比如說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送了他們很多吃的。翠翠祖父去世,周圍鄉親都來幫忙……而相比下,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相互不認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像家一樣的世界。
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讀過《邊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去看一看,讓那裡清涼的微風吹過臉龐,然後坐在翠翠曾劃過的那條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龍舟賽,看看那兒的大白鴨與綠油油的菜地,還有古香古色的建築,吊腳樓。翠翠是一個在自然中長大,清秀活潑美麗的女孩。她從小跟著擺渡的外祖父,祖孫倆過著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隨著翠翠的成長,慢慢認識了兩兄弟:天保與儺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實,儺送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岳雲」。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儺送在前一天晚上對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訴祖父。當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時,儺送決定跟村人出外經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後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儺送因為內疚,還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著。「那個人可能明天就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這是最後的一句。
一個凄清的結局,但是卻深深地感動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麼朴實,是我們在現在這個浮躁不安的世界裡找不到的。
因此,推薦沈從文老師的《邊城》給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沒有華麗的詞藻,每個字卻又像是經過精雕細琢,絲毫沒有文字的堆砌,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曾用了一星期的時間,每個詞、句都沒漏下,中間沒有停頓,很盡興地讀完,愛不釋手,也激發了我讀更多書的慾望。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們更多感觸,更多啟發。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熏染變質。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朴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沈從文的《邊城》中所描繪的茶峒是一個夢幻般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不勝收。在這樣一個唯美的地方,一切都很淳樸,生活淳樸,風俗淳樸,以至於連愛情也很淳樸。茶峒邊白塔下有一家人——一位擺渡老人,老人的孫女翠翠和一隻黃狗。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祖父走散了,卻碰巧得到了船總的二老儺送的幫助,回了家,那一刻,他倆情竇初開了。誰知大老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但是天保最後成全了儺送自己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二老也因此離開了翠翠,而老船夫也因擔心翠翠的婚事而在一個雷雨天溘然離去。一切都沒了,但那段凄美的愛情卻在讀者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邊城》雖是一個悲劇,但是二老為翠翠唱情歌的那段故事卻是無比美好。沒錯,走車路看似平坦,但是怎麼能和馬路的浪漫相比呢?整個故事,妙就妙在這條彎彎曲曲的馬路,是最淳樸的愛了,而真正牽動翠翠的心的,也正是這種淳樸浪漫的愛情了。這段故事,也正詮釋了少男少女之間的感情。
但是,在整個愛情中,翠翠似乎起了主導作用,翠翠喜歡二老,這點翠翠自己也一定清楚。而二老也喜歡翠翠,這原本是一拍即合的事,但是翠翠卻太過羞澀了,甚至連一句「願意」也不肯說,這么一個悲劇,也可以說是翠翠一手造成的。羞澀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在面對這種事時有時真應該果斷一點,因為在面對朴實而單純的人時,過分的羞澀也許比什麼都可怕。
不過,在小說最後,也不乏有希望存在,正如書中所寫「也許『明天』會來」。「明天」是多久呢,雖然無法知曉,但翠翠的路還很長,也許真能「等」到了也說不定。
《邊城》描述的是一出悲劇,裡面卻有詩一般的、充滿哲理的朴實的語言。
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女孩從小到大,從66無慮到心事重重——從喜到悲的全部過程。一個孤苦的小女孩,似乎再孤獨地守候渡船一輩子。
就像是命運在捉弄小女孩一樣,一家船總的兩個兒子都相中了翠翠,也許是她確實太漂亮麗的緣故,也許是機緣巧合的緣故,才使得那兄弟兩個都愛上她,還都認為自己也是翠翠的最愛,當然,最愛只有一個。但這並沒有破壞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真是難得!
因為翠翠喜歡「二老」,有「岳雲」諢號的攤送,長相比「大老」英俊,還會唱山歌,所以不給「大老」的提親任何答復,「大老」傷透了心,所以外出做生意,莫名其妙地掉到水中淹死了——本來是救人的好手的人,怎麼至於「不慎」掉到水中淹死了。這位「大老」其實在用死亡來成全弟弟的婚事,可是,他的弟弟因哥哥的死,傷心不已,非要走遍河道找尋哥哥的屍骨。
翠翠的唯一親人——老祖父,因為翠翠的婚事沒有著落,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懷著滿腔愁怨去世了,只剩下翠翠過著孤零零的生活。
整個《邊城》透露著淡淡的哀傷,老大天保的死、老祖父的死都像是命運註定的,留給翠翠的只有無盡的等待。
文章中含著傷感,向人類揭示了生活中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因為缺乏必要的語言交流而造成的誤會是那樣多,有些還很可怕。
生活是寶貴的,漂亮好的婚姻應該好好珍惜,也許緣份只有一次,過去了,就沒有第二次了……..
《邊城》一部情感之作,是從作者腦海中摘錄的幼時最記憶深刻的一些事件,經過想像揣摩才成就了這部作品。
沈從文,相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他的《雲南的歌會》對人物的描寫或許正是從湘西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了解的。
這部小說主題為邊城,之所以為邊城,作者說過:雖然離開了那條河流,我所寫的故事,卻的確是水邊的故事,這就是邊城。
《邊城》里最難寫的,也就是寫得最成功的翠翠,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與爺爺相依為命,辛苦並開心的接受家中的擔子,劃船渡人……15歲的翠翠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的害羞又矢志不渝,與爺爺的矛盾,自己的出走,爺爺的去世,大佬的去世,二老的躲避讓這弱小的女子不堪重負。守候,等待,夢中才有甘甜。從翠翠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出色的心理描寫是《邊城》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成就,能夠把一個年少女孩的心理琢磨的那麼透。
當賽船時,翠翠聽到閑人話語,說:「二老歡喜一個撐渡船的,看二老今天那股勁,就可以猜想的出,這勁兒是岸上一個黃花姑娘給他的。」聽到這個,翠翠心中不免有點亂,快樂,煩惱,害羞……一起湧上心頭,淋漓盡致的刻畫了一個青春少女躁動不安的心理。
接著,在後面的章節中,在水中式岸上討生活的強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生意謀生的吊腳樓******女,終生漂泊的行腳人,老妻老夫的命運……紛紛來到沈從文的筆上。
《邊城》里沒有喧嘩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但這親切,自然,內心的語言更能深入人心……
⑹ 大渡河電影內容簡介
《大渡河》是由林農與王亞彪執導的一部戰爭片,主演是劉懷正,上映於1980年。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大渡河電影內容簡介,供大家參閱!
大渡河電影內容簡介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之後,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走馬換將,命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這時,我左路部隊已佔領橋頭,攀著十三根凌空搖盪的鐵索向右岸突擊。當蔣介石打電話訓示右岸守敵時,接電話的已是紅軍戰士小張……毛主席安步走下瀘定橋頭,對身邊的戰友們說:"夢想我們當石達開第二的那個人作何感想呢?」
點評:《大渡河》是一部正面表現紅軍渡過大渡河歷史的影片,主要表現了黨中央決策渡河方式從安順場到瀘定橋的過程。影片依舊以虛構的小人物為主要表現對象,不同的是片中出現了毛澤東、朱德、劉伯承、蔣介石等歷史人物。這是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但由於當時「「」」剛結束,創作人員還不能完全放開手腳,影片存在一些概念化的傾向, 故事 比較單薄,場景、人物造型比較簡省,色彩過於明亮,沖淡了歷史感。
大渡河電影 觀後感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每當我聽到這首激昂豪邁的長征時,我的眼前都會浮現出這樣的一組場景:瀘定橋邊。大渡河畔珍藏了他們英勇無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嶺留下了他們堅毅執執著的腳步;四齣奇兵,赤水河記錄著他們勝利後的笑容;三軍會師,會寧載歌載舞恭賀他們創造人間神話。七十年前,先輩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長征之歌;七十年後,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又會做出怎樣的回答呢?
今天,我們重溫長征的歷史,並不是號召大家再次用腳步去丈量那漫長的征程,而是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去領悟長征精神,去傳承,去發揚長征精神,去培育我們新時代的長征精神。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是紅軍戰勝困苦的精神動力。長征途中,先輩們腳下踏著華夏堅實的土地,手中高擎著民族振興的大旗,心中升騰著祖國騰飛的夢想。正是這樣的信念將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築成了一道摧不垮的鋼鐵長城。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走過艱難,走過凶險,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藍天。今天,我們面前雖然沒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進的道路依然曲折而漫長。構建設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偉大而艱巨的長征。進行新的長征,我們同樣需要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
艱苦奮斗,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是紅軍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長征途中,在強大敵人和險餓的自然環境面前,紅軍正是憑者這種精神,征服千難萬險,戰勝了敵人,取得了最終的偉大勝利,為中國革命創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紀的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精神呢?輕歌曼舞的歡樂,鳥語花香的芳馨,燈紅酒綠的痴迷,艱苦的環境似乎離我們遠去了。但是,我們依然需要這種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風貌,激發創新能力,燃燒創業激情,煥發無堅不摧的力量。這種精神是我們人生走向輝煌的基石。
七十年前的長征精神,已經作為一個符號,走進了歷史,銘刻在我們記憶的深處,而歲月沉定的長征精神卻象古酒一般在我們心中釀出了味道,釀出了感情,成為我們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餚。
新世紀,新時代,新希望,新藍圖。一切都是新的。‘路漫漫其修遠兮,誤將上下而求索。‘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書寫我們新的長征吧
⑺ 《擺渡人》讀後感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創作的小說,作者從少年人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溫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所見所感,道出所有人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終極幸福的嚮往。以下是我整理的《擺渡人》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假期回家探親的旅途中,我無意間看到了《擺渡人》這本書,滾滾的黑紫色烏雲占據了上半頁的封面,下半頁烏雲中透出萬丈金色的光芒,照耀著一片靜謐的湖水,一葉小舟飄行,湖水被金色陽光映襯著,閃著溫暖的光芒,陽光的盡頭似有一層烏黑翻滾的水波。一句「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發人深思。略作了解後得知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憑藉此書,一舉摘得五項世界文學大獎,該書也在發行一年多就暢銷歐美33個國家,很是好奇,怎樣的一部作品得到這樣的認可與殊榮,於是在新年走親訪友的間隙,我花了一周的時間將它品讀。
故事從一個父母離異性格內向的15歲小女孩迪倫,面對母親的冷漠,同學的嘲弄,感到孤獨而無助,為了重溫久逝的父愛,獨自一人坐火車去見自己的父親開始。不幸的是火車在通過一個隧道時失事,事故唯一的「倖存者」迪倫拚命爬出火車殘骸,走出黑暗的隧道口,卻發現眼前除了蜿蜒向遠方的鐵軌,就是荒野和山脈,她驚恐,迷茫,無助,恰在這時發現遠山坡上坐著一個一直望著她,似乎專為等候她的男孩崔斯坦,於是他們開始了一趟驚險的穿越無邊荒原的旅程。事實上,小女孩迪倫是這場事故唯一的遇難者,小男孩崔斯坦是上帝派給他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的職責就是帶著迪倫的靈魂越過一片片荒原、一座座高山、沼澤地,惡水湖,抵禦和防止隨時而至的惡魔,最終將她送到靈魂的天堂。在這段驚心動魄的旅程中,迪倫信任依賴著崔斯坦,在與魔鬼的搏鬥中,兩個人生死與共,互相關愛,一粒愛的種子也在兩人之間萌發,在歷經了千辛萬苦後,崔斯坦終於完成使命安全把迪倫送到了她該去的地方,自己卻返回荒原,繼續機械地周而復始地做著沒有情感不思未來的靈魂擺渡人。而迪倫一心想和崔斯坦在一起,於是為了愛情不惜自己的生命,以一種無人嘗試過的方式,義無反顧地重返荒原,孤身一人踏上了尋找崔斯坦的追愛之路,最後在迪倫善良、單純、勇敢的感召之下,崔斯坦開始復甦,他擁有了人的情感,生出血肉之軀,他們回到事故的起點,穿越回時事故發生的剎那,奇跡發生了,兩人共同返回了人間,走向新生。
小說人物簡單,情節跌宕,引入入勝,作者對心境荒原的襯托描寫,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以及勇敢穿越的轉折結局,都將一部看似描寫愛情的小說,升華為人生哲理小說。荒原是什麼?猶如書中所描述的,當迪倫詢問「為什麼荒原不能稍微平坦一點呢?」崔斯坦告訴她「你的身體是你心像的投射,這片荒原也是」。荒原的風景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人們內心的景象。正所謂象由心生,15歲的迪倫的生活曾一片狼藉,與母親無話可說,在學校里受同學的捉弄,唯一談得來的好友也因為轉學離開了,她一直處在無比的孤獨與痛苦之中,所以她的荒原在最初就是連綿不斷的荒山峻嶺。但在迪倫的靈魂深處,卻總有一片光明在牽引著她不斷前行,這片光明便是她心底因愛而生的堅定信念,正是因為這樣的信念讓她成長,勇敢,並最終突破了所有的不可能,帶著愛人重返人間,當他們再次踏上曾經走過的道路時,也會發現曾感荒蕪的道路也有陣陣花香彌漫。如同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當我們身處逆境時,如果我們感到天空都在哭泣,荒原便會狂風大作,陰雨密布;如果我們感到希望歡笑,荒原就會燦爛暖陽,靜謐如水。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會回報給我們加倍的'體驗。當我們內心貧瘠,荒原就會乾枯,雜草不生,當我們內心有愛,有堅定的目標,荒原就會陽光普照,長出蔥綠。正猶如書的封面,無論如何黑暗,有愛的陽光,一切都會美好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自己內心荒原的塑造者,我們應該努力去給予他充分的陽光,營養,讓他鮮花盛開,芬香沁心,美麗怡人。
誰是擺渡人?最終的結局發人深思。崔斯坦本身就是荒原上的擺渡人,保護、引領過無數的靈魂穿過了荒原,來到靈魂的棲息地,盡管偶有失敗,千萬年來他墨守成規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在他擺渡的萬千靈魂中的一個迪倫,因為愛的匱乏,心中本是一片無盡的荒原,但她遇到崔斯坦,感受到了愛,自己也變得勇敢而有力,敢於重返荒原,最求幸福,而崔斯坦也因為遇到了迪倫,沖破了思想的禁錮,脫離無形的控制,實現了所謂的不可能,重回到了人間,到底誰是誰的擺渡人?與其說崔斯坦是迪倫靈魂的擺渡人,倒不如說迪倫是崔斯坦靈魂的擺渡人。
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誰會是我們的擺渡人?我們能否也成為他人的擺渡人?我們要將自己的心靈擺渡到哪個河岸?一系列的問題發人深省。其實在每個人生的渡口,不可能永遠都有為我們擺渡的先知和導師,我們每個人都只能是自己心靈的擺渡人,善惡都由自己擺渡,你選擇做什麼樣的人,行動和意念就支配著向哪裡去,一切只有堅信自己,用完美自信,積極向上,友善,寬容,充滿愛意的態度堅守內心,才能穿過心靈的荒原,達到彼岸,靜待花開。當我們有充足的愛,堅定的信念,足夠的力量時,我們也會成為身邊所愛的那些人的擺渡人,帶他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回到封面的那個問題,「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答案已在心中!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一本暢銷小說。書中一開場展現的是一個15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嘮叨的母親,不開心的學校,敏感而略帶自卑的個性,迷茫而又無聊的生活讓她顯得沉悶而又煩躁。這樣一個女孩好像曾經都生活在我們身邊一樣普通。然後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或者說本書還是一部非科學類的書,是的,出現了人死亡後的靈魂。在列車意外脫軌中死去小女孩的靈魂在黑暗中看不見任何光亮,她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掙扎著爬出列車,然後她看到了唯一的一個人,來帶領她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的人—擺渡人。擺渡人一路上帶領著小女孩的靈魂翻山越嶺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迴避著女孩各種問題,不願直接告訴女孩已經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過程中發現身體奇怪的表現,逐漸接受了肉體已經死亡的事實。情竇初開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難中漸漸喜歡上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她情真意切的關心與信賴,逐漸喚醒了擺渡人幾百年來內心深處麻木的情感。然而,擺渡人的工作決定了當他送女孩到達目的地後,他將再也不能見到女孩。
人性的回歸,可以讓人找到真實的自我;愛情的力量,可以讓人戰勝恐懼。曾經自卑,軟弱的小女孩開始變得勇敢而堅韌,如破繭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願望,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曾經閱遍人間生離死別幾近麻木的擺渡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心靈深處對生命的認知,對美好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情。最終人性的偉大改變了命運,面對未知的恐懼,女孩與擺渡人勇敢的選擇了即使灰飛煙滅也要在一起的決定。他們一起回到肉體死亡現場,然後奇跡發生了,他們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類,可以如願以償的生活在一起。
閱讀《擺渡人》,更像是跟隨主人公歷經一場關於心靈變化的歷程。靈魂的擺渡除了意味著走向另一個世界,也更意味著找到另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如果說擺渡人引領了女孩的靈魂,那麼某種程度上,女孩也是擺渡人的靈魂「擺渡人」。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這句話寫在《擺渡人》的封面上,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並不期待和這本書進行心靈的交流,因為書店裡此類治療心靈的雞湯書籍太多了,已經勾不起讓我去閱讀的慾望。但那次,和朋友談論《追風箏的人》的時候,有教師極力推薦了這本書,我清楚的記得當時她說:「看了這本書之後,會對擺渡人這個職業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為教師本身就是一名擺渡人」。雖然近段忙碌萬分,但還是把這本書找了出來,利用海綿中擠出來的片刻空閑閱讀完畢,卻不想,它會引起我心靈的悸動和不安,以至於看後一周才能靜下心來!
《擺渡人》這本書講述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愛戀。15歲的迪倫生活在一個貧困的離異家庭,跟著媽媽一起生活,親情的缺失讓迪倫變得敏感的同時也非常勇敢,雖然在家裡她和母親沒有太多共同語言,在學校也沒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自己處於窘態下被同學的嘲笑。但當迪倫和父親取得聯系的時候,她堅決的拿著自己的衣物,在那個陰冷的雨天獨自踏上尋找父親的火車。卻不想火車發生了意外,在時空大門處擺渡人崔斯坦迎接了她,說迎接有點不對,那不算迎接,因為崔斯坦坐在山坡上靜靜的等待迪倫的到來,等待迪倫慢慢走向他,他才帶她開始征服「荒原」。荒原的路途狀態隨迪倫的心情發生改變,迪倫的不幸與敏感,讓剛開始的路途變得泥濘和多雨,天氣陰暗的狀態下,荒原中的惡魔就會出來和他們廝殺。在崔斯坦的拚命庇佑下,迪倫的性格開始變得堅強,心中慢慢有了希望。而在和崔斯坦一起戰斗的過程中,兩個人的關系迅速升溫,最終在迪倫穿過荒原的那抹屏障之前,崔斯坦說出了「我愛你!」迪倫跳躍屏障之後,再也看不到崔斯坦那張熠熠生輝的臉,萬分想念崔斯坦的情況下,追問伊萊特回到荒原的方法,伊萊特對她說了一句很有寓意的一句話:「任何一扇門都可以,關鍵不再門,而在於你」。迪倫參透了這句話的內涵,憑借自己的意念冒著隨時都會灰飛煙滅的危險回到了荒原,再次踏上了與惡魔做斗爭的征途,沒有崔斯坦的照顧,沒有崔斯坦的庇佑,斗爭變的異常惡劣,迪倫不停的受傷,但在希望與堅持的共同陪伴下她撐了下來,終於找到了自己想念已久的崔斯坦。在迪倫的建議下,崔斯坦同意和迪倫回到荒原的起點,靠著求生的意念回到人的世界。這個時候崔斯坦開始害怕,迪倫的堅持和鼓勵讓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迪倫變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這時有了情感的崔斯坦身體開始發生變化,開始受傷之後不會癒合,開始流血,開始慌亂,但最終在愛的希翼下,兩個人穿越了時空界限。迪倫被求援人員發現,卻不見了崔斯坦的影子,迪倫在不停的自責中卻在左側的出口處發現了正在被救援的崔斯坦,他在沖她微笑。「嗨,原來你在這里」這句對話出現在書的末尾,讓整部作品的變的溫暖,變得充滿陽光。
「教師其實就是一位擺渡人」,閱讀完此書再次陷入思考,對於這個觀點,我同意卻又不同意。是啊,教師就是學生的擺渡人,在教師的指引下戰勝學習上的一個個困難,跨越心理上的一層層屏障,最終成長為一名健康、文明、能自由享受幸福的人。而教師只能、也僅僅是表面上的擺渡人,學生真正的擺渡人是他自己,他的成長道路要靠他自己走,就像書中崔斯坦對迪倫說的:「你的身體是你心像的投射,這片荒原也一樣,這個地方反應了你的所思所感。」
最近我讀完《擺渡人》,我讀這本書是因為書中的內容簡介很有趣和有意義。這本書的作者是克萊兒·麥克福爾,他是一個美國人,而且這一本書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非常短,結構也很簡單,但是有一個哲學的感覺。寫的是從一個女孩的第一人稱的觀點和角度,那個女孩死了而且她是試圖穿越未知的土地去天堂,在擺渡人的幫助下她成功到達,但那女孩在天堂不開心因為她愛那個擺渡人所以她離開了天堂去找到她的愛人。
讀完這本年我的心緒到現在還悸動不定,好像自己和書中的迪倫、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惡魔追殺,一起到達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倫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誠,快到達邊界時,決定在一起,卻因現實而不得分開,本以為故事在這里就遺憾的戛然而止了,卻不曾想到勇敢的迪倫因為愛,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尋找崔斯坦。每當迪倫到達一個小屋,我心裡都默默的勸阻迪倫就在這個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險了,崔斯坦肯定會過來的,可是迪倫每次都無畏的往下一個安全屋趕,去找尋崔斯坦,這讓我既害怕又特別期望崔斯坦趕緊出現,激動的是迪倫和崔斯坦終於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礙,返回人間在一起。
我非常喜歡這一本書,當我在閱讀時我放不下這本書因為真是太好看了。我也喜歡這書的神秘感,讓我一心只想書中會發生什麼事。
《擺渡人》這是一本小清新型美式文學,書中主人公迪倫只有15歲,單親家庭,和母親基本不能好好溝通,在學校也不能很好的和同學打成一片,在最好的朋友轉學之後,她的世界陷入了無比的灰暗中。她決定坐火車去尋找自己那素未謀面的父親,希望通過這一舉動來改變她現如今糟糕的生活,路上突發交通事故,她是唯一的倖存者,在突遇事故的情況下,迪倫雖然慌亂無主但是求生意識很強。看到這段是讓我反思很久,是小說里把迪倫描寫的很強大,還是這就是現實美式教育的完美,教育不只停留在考試的高分,而是應該更好的教會一個人生存的能力,遇到重大問題時能冷靜分析尋求解決辦法。逃出火車之後迪倫遇到了自己的擺渡人崔斯坦,看到這里基本能猜到迪倫已經死了,才會出現擺渡人。迪倫在見到崔斯坦時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事情的不對勁,後來出現的安全屋和很奇怪的荒原讓迪倫完全了解到自己不是火車上唯一的倖存者,而是事故當中唯一死亡的。
從第一次見面的傾心,到接下來一次次的遇險讓雙方間產生了情愫,書中對兩人的心裡變化做了很細致的描寫,15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雖然沒有明確寫明崔斯坦的年紀,但他是迪倫喜歡人的樣子,外貌看起來和迪倫差不多大,並且在描述中崔斯坦的掙扎、糾結也表明他沒有戀愛經驗。這個年紀換做當今社會大人會告訴你好好讀書,不要談戀愛影響學習,大學里多的是時間談戀愛,巴拉巴拉但小說里完全把這寫成一種正常的反應,感情的事情無關乎年齡,成年人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發展,何況還只是一個孩子呢。基督教信奉上帝,相信善良的人死後是會到達天堂的,本書中迪倫看到的荒原、惡魔就是最後的考驗和磨難,唯有堅強的人通過荒原戰勝惡魔,最終會回到心裡最為嚮往的地方家。本書寫到這里其實可以完結,但是就會變的很乏味,沒有反其道而行怎麼能是暢銷著作?為了崔斯坦為了自己的擺渡人為了不再過的那麼平凡,迪倫義無反顧的再次回到荒原追尋自己的幸福,打破傳統,最終迪倫和崔斯坦都復活了可以一直相伴左右,最後,肯定的是大團圓結局,在高壓力環境下,偶爾看點小清新對生活也是一種調劑。
總之,《擺渡人》這本書還是非常不錯的,有時間的小夥伴一定要去讀讀看!
⑻ 心的渡口400字讀後感怎麼寫
心的渡口400字讀後感怎麼寫
《心的渡口》是作者馬嘉愷所著,早在暑假之前我就讀過馬嘉愷的書,很是喜歡,一到假期我就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一連幾天我都沉浸其中,這本書具有電影式的美感、音樂性的節奏感,以及令人輕松的幽默,深深的吸引力我,兔紳士的咖啡館、動物書店、加傑舞的電影院……每一個故事都與眾不同,讓人耳目一新,情節時而緊張曲折,時而溫馨動人,獨特的風格與語言魅力,使每個故事都閃爍著思想色彩,引領我在成長中去感悟與思考。
我想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中會有坎坷的地方等待你去跨越。如果你只是條孤苦伶仃的小溪,雖然沒有大海的浩瀚無比,但你仍有勇往直前的膽量與鬥志邁過一顆顆絆腳石,匯成一條浩浩盪盪的江河。人生就需要像小溪這樣的精神,這樣不怕困難勇往直前越挫越勇的精神。失敗了怕什麼從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拍拍身上的泥土繼續向前走。關鍵要明白此時不搏何時搏感悟自信,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憑著你的拼搏與執著為人生開拓出一段精彩的旅程。讓我們擦掉眼淚,化悲痛為力量,勇敢的向命運發起挑戰,不斷努力,不斷奮斗,直達成功。
⑼ 關於紫日這部電影的觀後感5篇
《紫日》觀後感
我是一個女孩。
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
我一向認為中國最偉大的演員是李保田,中國最偉大的電影就是<<紫日>>,至少我這樣認為。
如果說看張藝謀的電影是視覺上的震撼,那麼看馮小寧的電影則是心靈上的感動!
第一次看紫日是在2000年,那年我上高二。到此刻我看了已經不下六次,這天又看了一次,感受頗深。
我喜愛紫日裡面的那種凄美的感覺,伴隨著紫日那凄美而又充滿旋律的主題曲,那種感受無法用言語表達。
紫日的三名演員分別來自三個不一樣的國家,他們克服了語言的差異,能夠把這部電影演的那麼的真實,到位。而某些電影首先從語言上就感覺東拼西湊,上句不接下句。給人一種硬生生而又尷尬的感覺。另外從這部電影,我們也能夠感覺馮小寧的心很細。
看到秋葉子死去的那一刻有一種想哭的感覺。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部好的電影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看那太陽,紫色的。”
一群人緩緩地走向紫色的太陽。
《紫日》觀後感
《紫日》是由1個中國農民,1個俄國女兵再加上1個日本女俘虜,在如畫的大興安嶺中一路同行的身影,而身後就是那紫色的太陽。
時空不斷地交錯,這時才發現每個人都有難以言說的傷痛。中國人楊眼見著母親被刺刀活活刺死,同胞被日軍裝在麻袋被火燒。俄國女兵娜佳總是回想到她孩子所騎的旋轉的木馬被帶有“卐”標號的德軍飛機摧毀。而在日本女生秋葉子的回憶中有的是一段凄美的感情終因殘酷的戰爭而破碎。戰爭是殘酷的,它破壞的僅僅是和平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人類所有完美的情感:親情、友情、感情……它讓人不再是人,而是充滿野性的禽獸和滿腔怨恨的皮囊。當屠刀被舉起,人類忘記了人類屠殺的是人類自己。
沖突在不斷發生,正因每人的思想教育迥異,又不通語言,因此互相猜疑。楊始終不讓秋葉子碰槍,還取出了槍中的子彈,總是怒視著秋葉子。娜佳曾因同伴被秋葉子害掃射秋葉子,也因憤怒對楊舉起過槍。秋葉子因被法西斯灌輸殺人的教育,幾次三番想陷害與楊和娜佳。正因生活方式有了民族,正因民族利益有了國家,正因國家利益有了戰爭,正因戰爭人與人有了可悲的隔閡。
但是最後在色彩絢麗的大興安嶺,楊對秋葉子一次次的搭救,娜佳手中的槍一次次的放下,秋葉子禁錮的心一次次的溶解,帶著他們找食物,度火災。楊賭氣地丟下娜佳分開走,娜佳孩童般的在後面追,秋葉子嬉笑著編花環。每個人心裡都有原始的善良純真,當紫色的太陽升起時,走在大興安嶺中的,不是中國人、俄國人和日本人,只是三個互相扶持的人,夢幻般的大興安嶺消除了國籍,語種之分。一片一片無邊無際的林子,阻隔了他們對外界的聯系,也阻隔了恐怖的戰爭。
然而當走出了林子,又是一片腥風血雨,戰敗的日本人在群眾自殺,然而竟然有日本兵是笑著走的。有一個天真的小孩手捧著炸彈,一個日本軍官要拉開吊環時。秋葉子跑去阻止,罪惡的槍聲響起了,秋葉子手中的花散了一地。憤怒的楊和娜佳開著車沖向了那個喪心病狂的日本軍官。
“看那太陽,紫色的。”
貫穿整個故事的秋葉子的八音盒經過了半個世紀,從滿臉皺紋的楊手中,到了頭發花白的娜佳手中,最後安放在了大興安嶺,當然安放在那裡的還有對死者懷念與惋惜。
秋葉子曾說:“這一切最後都過去了。”楊憤怒地吼:“死了這么多人,就這么過去了?”的確這一切並沒有過去,還是有人沒有承認那段歷史,手上沾滿鮮血的人被高高侍奉在廟社中,無辜的人們的冤魂在博物館中哭泣。停止對戰爭的崇拜吧!低頭認錯並不是恥辱,而是對生命真正的尊重!
紫日觀後感
在二戰即將走向尾聲,來自中國的漢子、俄羅斯的女軍官和日本小孩被命運的繩索牽在了一起,三個背景文化截然不同的人語言不通,被困在茫茫的森林中,在面對生死較量的危難時刻,每個民族最淳樸的本性顯露無疑。在中日敵對的戰爭時期,電影讓我們看到日本百姓的無土豆網電影奈與無辜,看到了人民的善良與和諧。雖然是抗日題材,但電影里沒有英雄、沒有槍林彈雨,沒有大篇幅的廝殺,也沒有將日本絕對的劃為壞人,而是在暴露日本軍國主義殘酷暴行時,顯現出日本人民的善良與無辜,由於戰爭,對百姓毋庸置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一筆無法挽回的損失;對任何一個民族,也是一次摧殘。電影從戰爭的另一個側面,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
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本宣戰,被困在中國東北大興安嶺的三個不同國籍人走到了一起,為走出森林團結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即使是日本對中國進行殘暴掠殺的時候,他們彼此仍然能夠互相理解,因為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渴望和平,渴望回家。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於向世界無條件投降,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毒害的日本軍認為日本再也沒有了,開始互相殘殺與祖國共存亡,日本小女孩不忍看到國民自相殘殺便高呼戰爭結束可以回家了,然而慘遭日本人槍殺……十幾年過去了,中國漢子和俄羅斯女軍官垂垂老矣,但他們都在自己的國家中和諧安詳的生活著,日本女孩,是他們心中永久的遺憾;戰爭,更是他們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痕。
據統計,二戰中全世界共傷亡7400萬人,其中日本200萬人、前蘇聯萬人、中國3500萬人……慘不忍睹的傷亡數目,讓人心驚,經過慘烈的戰火之後,和平又回到了這個世界上,無論白種人、黃種人,還是黑種人,不論什麼信仰,本來都可以和平相處,建成一個心得世界,在那個世界裡,生命尊嚴將被所有人尊重,任何野蠻的暴行和恐怖都被禁止,任何侵略戰爭都不會再生,在那個世界裡,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朋友。如今的和平是這些戰士們的死亡換來的,經過了傷痛,就讓我們好好珍惜生活、善待身邊的親人朋友,因為,我們活在最好的年代。
紫日觀後感
看電影《紫日》,看到一大半,楊玉福、娜佳、秋葉子,一行三人穿越獨木橋。其實,就是橫在沼澤地上的一根朽木。過這座橋,小心翼翼,過到一半的時候,那日本女孩掉了進去。腦袋很快沉底了,楊玉福不得不搭救,娜佳幫忙。此事發生於1945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時候,這些人是逃難者。是戰爭讓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彼此患難,最終走出茫茫叢林。戰爭總是殺人如麻。時間長了,殺人就跟呼吸一樣自然。
這是一部叢林歷險記。由此,我想到了一件往事——我差點被淹死。有時候,回憶是一種不人不鬼的磨難。
1996年夏,我大學畢業回鄉,和村裡的孩子們去東河套洗澡。在敬老院渡口以南,眾人“打狗刨”橫渡,其實河面並不寬。但我不會水,差點順大流,被沖出去三四十米,幾乎沖到南側東岸陡崖之下了。這時候,俺村的趙老秋、薛成子等四五人,手牽手救我,差點把他們沖跑。河水沖擊力真大,上東岸後,我躺在沙灘上,臉煞白,嚇的。我灌湯了,喝了一肚子河水。之所以,斗膽橫渡,我是見俺屯子的“小段二”都能過去,也就撲哧撲哧幾下。我就下水,孰料,我的撲騰不靈。
那次遇險叫我念念不忘,具體還有誰救我,都過去十七八年了,惟一記得有趙老秋,他是三弟的同學。打那以後,我從不下水,盡管我羨慕鳧水。感慨往昔,萬死猶輕。感念那些忠厚老實的鄉里人,如今,趙老秋浪跡他鄉(在大慶謀生呢)。生活有時候比戰爭還殘酷。
人生的經歷,總會有一些值得紀念的地方。人生本就是穿越茫茫叢林,誰不希望活著走出去,求生之路漫長啊。森林的外邊依然是無邊的森林。《紫日》里,娜佳,這個蘇聯女兵很氣質,很善良。其實俄羅斯女人很有味道。一個好女人就似一片森林,永遠沒有盡頭。
我們像夏天,又像秋天,卻總能把冬天變成了春天。因為我們懷著善良。《紫日》是一部好影片,和那部《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一樣,見善惡,見人性。北呼蘭河,一條奔騰的河,那的鄉民,尤見人性之美。這年頭簡直喝人血,挫骨揚灰式的喝血,可是,善良比什麼都永恆。
紫日觀後感
紫日是個很簡單的故事,1945年日本即將戰敗之際,大興安嶺茫茫白樺林中,一個中國農民,一個俄國女兵,一個日本女孩,三個國家,三種語言,三個立場,卻因為戰爭困在了同一片林子里,結成了同一目的的同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憂傷往事,為了各自的理由主動或者被動地抗爭著,對立卻又奇怪的統一。對於戰爭,這些人有這自己的迷惑。中國的小夥子不明白,那些日本人為什麼要殺人,為什麼要到中國的地方來殺人;那位日本女孩不明白,她和她的戀人為什麼要殺人,為什麼要被培訓成殺人,殺人,結果什麼人都要殺他們;那位俄國女兵不明白,為什麼她的兒子,一個天真的男孩為什麼被一架空襲的飛機奪去生命...
戰爭的殘忍就在於殺戮不分國別、派別、性別,一條性命在整個戰爭面前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因此顯得那麼的殘忍。當人類被逼到極限的時候,卻是不同的反應。中國小夥子想殺了作為敵人的日本女孩,最終卻沒能下手;俄國女兵想殺了作為敵人的日本女孩,最終卻沒能下手;日本女孩在受教育的影響下想殺了另外兩人,最終也沒能下手。
然而這些人性的軟弱都抵不過在聽說日本投降之後的一小隊散兵游勇。在三人欣慰終於可以離開莽莽的原始森林的時候,那群日本敗兵卻在集體自裁以告慰他們口中完蛋了的“日本帝國”。想死的,不想死的,士兵,平民,都去死吧,日本帝國都滅亡了,你們還存在做什麼?希望阻止屠殺的日本女孩,最終死在了自己國家的軍官手裡。這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日本人手裡發生了。
⑽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的戰爭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一
《我的戰爭》節選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的是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的 故事 。我想,《我的戰爭》選擇在「九·一八」紀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為的是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榮辱感,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80後的我,除了在教科書里學到了關於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之外,就是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相關歷史。我感覺影視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觀。近幾年,關於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製作越來越多,例如《百團大戰》、《集結號》、《辛亥革命》等,這與國家的方針政策息息相關。2013年11月,在考察山東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 文化 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主流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這也符合80後、90後的觀影需求,他們不太習慣通過歷史書了解歷史,而是對反映歷史的影視作品頗感興趣。
我對抗美援朝戰爭知之甚少,通過觀看《我的戰爭》,我被老一輩愛國將士的精神深深震撼著:中國抗美援朝軍人典型代表——九連連長孫北川,他身經百戰,習慣了槍林彈雨,不知道什麼是恐懼,是個真正的戰斗英雄。在第三場巷戰戰役中,當他陷入彈盡糧絕,生死一線之際,他陷入了劫後餘生的恐懼,面對殘酷的戰爭,面對隨時而來的死亡,面對隨時都可能失去的愛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戀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勵下,在面對戰友兄弟一個一個倒下之時,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呼喚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懼的陰影,再一次拿起了沖鋒槍,踏上戰場;文工團樂隊指揮劉詩文,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主動報名參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朝鮮戰場,可是在面臨極其艱苦的環境之時,又陷入了強烈的恐懼之中,最終,當女友文珺意外犧牲之後,劉詩文心底的堅韌終於被激發出來,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深愛我們的國家,「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二
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發爭議的影片!
這是一部在觀影後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與火交織的朝鮮戰爭,是這部影片聚焦的主題。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輕軍人為保衛共和國毅然決然奔赴戰場,在殘酷的血雨中所經歷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故事。
觀看完這樣一部「標准」構思的戰爭影片,感觸最深的首先還是戰爭暴力的血腥與殘酷。作為「裝飾死亡的藝術」,戰爭的殘酷從來就是古今中外影視或文學作品呈現的焦點,朝鮮戰爭尤其如此。戰火後的瘡痍不時敲擊著觀影者的心靈。其實,在影片之外,有關這場戰爭的殘酷還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當然,這種殘酷部分源於敵我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
根據金一南《軍人生來為戰勝》一書記載,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就擁有坦克43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這一裝備差距的代價,在影片中得以呈現。再比如,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就擁有汽車約700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軍只有汽車100輛,二十七軍則只有45輛。空中力量的懸殊就更大了。我志願軍當時不但沒有飛機,連防空武器也極度缺乏。面對美軍1100架作戰飛機,志願軍當時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高炮,還要留12門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最初帶入朝鮮的,竟然只有舊式的日制高炮24門。至於雷達則一部也沒有,搜索空中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對此,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後來也回憶道:「我們在北朝鮮戰場上空幾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們可以不受阻礙地攻擊敵補給線。在頭一年,對方甚至連防空火力還擊也沒有。」
對於這場戰爭的殘酷,當年的影片《上甘嶺》也曾有過經典的刻畫。影片以「戰壕真實」為鮮明特徵。在尚不具備鴻篇巨制條件下,當時的影片編導選擇了上甘嶺戰役這個局部,「以小見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將鏡頭聚焦於戰役中志願軍某師某部八連和八連駐守的坑道特定環境,集中塑造八連連長張忠發等基層官兵形象,讓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志願軍作為整體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個生動的細節感染了幾代人。志願軍官兵在坑道里堅守多日,沒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難耐,排長講望梅止渴的故事,連長帶頭乾咽餅干。師長派人給坑道官兵送來兩個蘋果,大家拿在手裡輪流聞一聞,誰也捨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譽為戰爭的詩篇,應該講,其詩情中滲透著志願軍戰士對祖國的無比深情,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戰爭》影片中,也有類似的細節刻畫。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戰場硝煙的火車回來了,跟片頭幾年前的熱鬧一樣,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只是車頭上少了孫北川以及千千萬萬個和孫北川一樣的英雄兒女,畫面上其他跟孫北川一樣的戰士抱著家人痛哭,當張洛東跑向孟三夏的時候,孫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識地捂著斷臂,勝利的列車駛來,姑娘卻沒有等來自己的愛情。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又在不經意之間分隔生死。敵機呼嘯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眾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曾經,列車駛 出國 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慘烈的傷亡,而今,列車歸來更是承載著太多痛失親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說題為《團圓》,或許想表達的就是這種殘缺後的團圓。
猶記得,韓靜霆在小說《戰爭讓女人走開》中,對女人在戰爭中的犧牲與承受贊譽有加。在充滿雄性荷爾蒙單一的世界裡,應該說,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現平添了一絲柔和的溫度和色彩。戰爭將男人練就錚錚鐵骨,亦讓女性多了份颯爽英姿。在《我的戰爭》影片中,王珞丹演的應該說很出色,通過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在腥風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國女軍人的作風和情懷。
義大利左派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曾經說過,個人是歷史的人質。60多年過去了,有關這場戰爭的定位有些討論也不足為怪。但有一點卻是無法遺忘與虛無的,那就是與這場戰爭關聯的所有個體表現出的那些英勇、犧牲、無私與大愛。這一點,無論是普通的戰士,抑或共和國元帥,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鳴的。比如,有關這場戰爭的出兵,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元帥在《彭德懷自述》一書中如此追憶道:
「1950年10月1日國慶後,4日午,北京突然派來飛機,令我立即上飛機去北京開會,一分鍾也不準停留。……散會後,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飯店。當晚怎麼也睡不著,我以為是沙發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著。想著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美國人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一書的後記中,也超越政治層面對這場戰爭進行評述說:「這場戰爭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戰場上的英雄主義、自我犧牲精神、對敵人個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關這場戰爭的討論經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詞令人深思——「你說,我們現在做的這些事,以後會不會有人記得?」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永遠深思的叩問!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三
中秋節 這天,南京受台風影響,從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這並沒有阻擋我要去的一個地方,那就是盧米埃南京弘陽廣場影城。
說起看電影,那還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獨自一人閑暇之時,到曹楊電影院看了一場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世貿中心》,電影描寫了911恐怖襲擊中紐約消防局的消防隊員參加世貿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災難片中宣揚美國人性和價值觀,宣揚英雄主義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實的謊言》歷來的美國大片一樣,影片推崇的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當時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國歷史上在抵禦倭寇的戰爭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戰爭中,也有那麼多英雄,怎麼現在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美國英雄」。
這就是我時隔10年後,今天特地走出家門,冒雨走進影城觀影的原因,因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我的戰爭》全國首映,因為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在網上引起爭議,因為我十年沒有看電影了。
因為知識儲備有限,由於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量的匱乏,我是不擅長寫專業性影評的,充其量寫這篇小文只能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發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
近年來,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電影市場,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標的競爭中,國產電影觀眾和票房經常不敵美國大片,這種現狀已持續多年。看《我的戰爭》我是有了思想准備的,不為觀眾的多少動搖我的觀影決心,也不會因爭議紛亂影響我的觀影心情。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戰爭場面更加震撼、慘烈,可見如今的電影拍攝技術藉助於電腦特技已經日新月異了。
影片從志願軍九連和文工隊入朝參戰前的火車站相遇拉開序幕,先後設置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等劇情,通過一批血性軍人,熱血青年入朝參戰,在一場場槍林彈雨戰斗中生死與共的經歷,演繹了戰火紛飛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戀人情,謳歌了人生角色的升華和生命在殘酷戰爭中的蛻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戰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場戰斗中,都有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五義亭峽谷為炸毀美軍坦克犧牲的大斧子、小鎮突圍中掩護戰友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爭奪戰犧牲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還有在江面大橋遇襲、小鎮突圍、537高地爭奪戰中倒下去的沒有名字的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在戰斗中血肉模糊的戰士,那些在戰地救護中疼痛無比的傷員,那些雖傷殘但活著回來的勇士,哪一個不是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是共和國的英雄!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為正義而戰是神聖的,國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歌頌為國家為民族或獻身或活著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有或活著或犧牲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美國大片中更是不斷向全世界推崇他們在二戰、朝鮮戰爭、中的英雄,不斷推崇在災難來臨之時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不斷推銷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電影觀眾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沒有感到奇怪和詫異。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他們國家的榮譽和驕傲,他們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他們崇拜英雄情結。縱觀各國數不清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墓,無不彰顯崇尚英雄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這些國家的人們並沒有過多議論所在國家參與或發動戰爭的正義與否。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和國的締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偉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共產黨執政後奠基的,但看看紀念碑後面的碑文就知道紀念碑不只是紀念緬懷共產黨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國都在歌頌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沒有人過多追問英雄產生的那場戰爭正義與否,不知道《我的戰爭》與別的戰爭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對《我的戰爭》這么敏感。
說實在,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寶貴,只有經過戰爭才會厭惡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不想捲入戰爭,各國人民都不願意置身戰爭,但發動戰爭是國家行為,是統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參與戰爭,所以,正義和非正義戰爭不是哪個人書寫的,而是由歷史定論的,看待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換柱,不能把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等同而論。記得當年有句經典的話說過,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因此,我認為評論戰爭所持的立場決定了對戰爭歷史的態度和戰爭背景的審視。
《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和眾多的以戰爭為題材的中外影片並無多少不同,之所以引發爭議不是戰爭片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種思潮泛濫,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尖銳的斗爭,改變中國顏色的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的背景下,這樣理解這場因影片和宣傳片引發的爭議我認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戰爭》最後,在537高地爭奪戰中身負重傷的孫北川和張洛東躺在陣地上有句 經典台詞 對話:張洛東問連長孫北川「我們現在所做的事,以後的人是不是還會記得」,孫北川回答道:「會記得的」。聽了這樣的話,我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時隔數十年,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能忘記這些用血肉之軀換來幾十年和平的英雄嗎?我們還記得這些英雄嗎?我們還在喋喋不休的為影片名稱爭論嗎?
影片《我的戰爭》和影片《英雄兒女》都取材於巴金先生的作品《團圓》,都是以戰爭為大背景的英雄頌歌。我覺得,有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結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讓我們在尊敬各國英雄的同時,首先尊敬自己國家的英雄!不要忘記「我的戰爭」中我們的英雄!
向為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戰的英雄致敬!
看了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的人還看了:
1.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2. 《我的戰爭》觀後感
3. 我的戰爭觀後感精選
4. 觀《我的戰爭》後感
5.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