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李安的《喜宴》這部電影
畫龍點睛之筆出現在影片末尾處。在1小時42分鍾左右有兩個鏡頭。一個是威威賽門偉同目送爸媽前往機場。另一個是爸媽走在黑暗的過道里,但過道里並非只有爸媽兩個人,他們的身後還跟隨著一個人,那個人代表的就是「老張」。這個鏡頭厲害至極,鮮明的說明了爸媽和老張的關系:爸媽的人生道路上一直有老張尾隨其後。兩個鏡頭里都是三個人。走廊的外面是年輕的一代,走廊里是年老的一代。兩代的人物關系是有對應的。廚子老張對應房東賽門。媽媽對應威威,爸爸對應偉同。
② 電影《喜宴》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高的父親,強勢,孤獨,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甚至,他自己都不太曉得『自己想要一個孫子』,必須要傳宗接代的想法是否就真的大過了一切,但是他的確把這個當做了自己人生堅不可破的信念守了一生了。所以,他明明聽得懂,卻不說破。虛假忍受換得信念達成,你可以覺得可悲,也可以看做無奈,也能理解成信念力量的強大。甚至也是愛的一種,東方家庭的愛,『忍耐』和『包容』永遠參雜其中。
③ 你覺得電影《喜宴》中最後爸爸過安檢的動作有什麼含義
在電影《喜宴》中,一家人都為了彼此委曲求全,作出了犧牲,也相互理解。而在2017年的如今,我發現身邊公益人士經常是一面倒地支持破舊立新,支持拋棄傳統,這讓我感到驚異,也嗅到了危險的信號。這說明二十多年過去,新舊文化的兩代人沒有相互理解、變得緊密,而是變得更加割裂與異化了。
④ 李安導演,趙文瑄、金素梅主演的電影
《喜宴》由李安導演,趙文瑄,金素梅主演,內容涉及的是同性戀的題材,這個故事講述的是美籍華人高偉同是一個同性戀,他跟美國人賽門已同居五年,然而在台灣的父母卻不知情,一直為他的親事操心,為了安慰年邁的父母,他假裝與一個從大陸出來的畫家女孩子,也是一心想獲得綠卡的女孩威威結婚,父母聞訊而來美國,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舉辦了一場浩大的婚宴,酒醉中偉同和威威假戲真做,成了真正的夫妻,然而偉同是同性戀的事實由他的父母在不同的場合分別知道了,但為了不能刺激各自雙方,誰都隱瞞住事實的真相,最後的結局是:偉同的父親默默的接納了兒子的真正情人賽門,他和偉同的母親離去,留在美國的偉同,賽門和威威決定共同養育即將出生的嬰兒。
李安導演的《喜宴》雖然是男同性戀電影,卻使全片充滿了一種無法言喻的幽默感,在每一個不經意處都讓人感受到喜劇用法的嫻熟運用,但是導演的意圖並不是在這里,而是用一個通俗的故事來提出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上,我們如何去面對,他用喜劇手法來處理悲劇內容,以一種無可奈何的態度去看世界與自我的不協,這應該是導演的真正意圖吧。但是在我看來,《喜宴》則更像一部親情電影,它在描寫父母與兒子之間的感情幾欲催人淚下,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上,卻能使人看到中國傳統的親情濃厚的渲染,父母與兒子之間的關系依舊由親情聯系著,
然而《喜宴》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那場人聲鼎沸的宴席上,各個賓客大都不認識,卻為了一個美好的祝願而來,它真實的再現了中國傳統婚宴的排場,中國人的沉默與埋頭苦幹終於在這一天發泄出來,誠如席中一個美國人所說: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性壓抑下的解放,在這個喜宴上,導演以輕喜劇的用法鋪陳,流泄出一陣陣令人抿唇而笑的幽默,這部電影是成功的前半部惹人發笑,後半部切入中國人的親情描寫,一個通俗的故事能涵蓋出這么多的內容,誠屬不易,可以說是一部成功的黑色幽默電影。
⑤ 你怎麼看待電影《喜宴》的結局
電影《喜宴》延續了《推手》的主題,而且在《喜宴》中,文化間的沖突得到更強烈的展現。李安把婚禮,這個中國人十分看重的人生經歷擺到了風口浪尖上。在多數中國人看來,婚姻的最為重大的意義在於家族的延續。故而婚姻最理想的結局必須是孩子的誕生。
⑥ good take電影喜宴是什麼意思
《Good Take》是2016香港最新的恐怖片,由五個單元故事組成,是香港電影新一代導演的創新作品。整部電影由《水泥》,《喜宴》,《GoodTake》,《不一定》,《嚇鬼》五個單元故事組成。
《喜宴》是其中的一個小故事,故事內容是關於一個小孩跟著跟爸爸一起前赴媽媽新婚宴的故事。
《喜宴》的導演是黃智亨。講述一個小孩跟爸爸(張兆輝飾)一起赴媽媽(宣萱飾)的新婚喜宴,童真與成年人的無奈都盡在心頭。
黃進執導的單元《Good Take》,由盧海鵬、曾國祥、林雪、焦姣演出。這是一個向資深電影從業員致敬的故事,甘草演員泰勒(盧海鵬飾)准備燒炭,與去世的太太一起長眠,卻遇上鄰居被惡漢追數,泰勒以其精湛演技化險為夷,其後發生更荒誕的事。
(6)囍宴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其中由曾國祥執導的《水泥》,演員有方中信、周柏豪、葉童等。故事講述警員9413(周柏豪飾)前往報案地點查案,但卻被一婦人及一少女打暈,醒來時被水泥封住半身。其同伴接報到場,卻只發現9413遺下的手機、一婦人及一少女的骸骨。
楊龍澄執導的《不一定》,講述澤少(李璨琛飾)被舞小姐芳芳(應采兒飾)扣在床上導致遍體鱗傷,原來背後有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故事。
導演黃精甫的《嚇鬼》,由蔡卓妍、苗僑偉、盧大偉主演。故事講述Charlene(蔡卓妍飾)挑戰鬼屋一夜遊,遇上中國僵屍、長發貞子和辮子姑娘,過程又驚又笑。
⑦ 如何評價李安的《喜宴》這部電影
第一次看《喜宴》,還僅僅停留在熟背了李安父親三部曲之後的文藝常識才開始下手的。
對李安的樣貌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電影中說過一句「這是中國幾百年的性解放」的儒雅表情。還記得他說這是詮釋電影的一句台詞,不過感覺鏡頭很傻,從此再也不出演自己的作品了。
《喜宴》的成功可以說是中國在表現東西方文化交流、同性戀、黃昏戀等元素的一部電影。如果將它比喻成一個人的話,我會幻想著是一個詩一樣的儒雅男子,滿袖清風的那種。可以駕馭得了各種風格的混搭。
影片為表現外國同性戀男人與中國同性戀男人的家族封建差異,偉同父母的介入就顯得尤為有中國父輩的代表性。父親的權威,母親的柔軟與忠貞均在無形中施已了巨大的壓力。在其中一場戲中門的阻擋下,似乎也隱喻了這種新舊思想的碰撞與兩代隔閡。
片中,外國打工仔的上海女人,在三無(無父母關愛、社會關注、地位)的背景下出場,才會很容易的扮演未婚妻一職,無任何包袱。但也正是源於這種經歷,才會在遇到偉同父母後感受到了來自家的溫暖與陪伴。一開始以利益為目的的她,逐步轉變成了溫順的東方女性。
為何稱之為父親三部曲,自然和「父親」脫不了干係。偉同的父親嚴肅而偉大,他渴望了解兒子,有時以老頑童的形象在片中一傻到底,卻只為這個為自己家族傳宗接代的不孝兒子。當得知自己兒子是「彎」的時候,明顯崩潰不已,戲外觀眾也在表情中充分理解。但這種父親的高大影響是中國幾千年來從祖輩傳下來的,是重重的壓在心底里的那種,無法喘息。所以偉同的表情也總是在父親和基友之間判若兩人。
但是,無論如何,偉同和父親兩人都做了妥協。兒子在父親熟睡一幕想到了死亡,頓時感覺的恐慌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是他的一種試圖理解父親的溝通方式。而在影片最後父親的無奈離別,在經過安檢是的雙手舉起,又何嘗不是對兒子態度的一種投降?
⑧ 如何從跨文化角度看電影《喜宴》
定居美國的高偉同(趙文瑄飾)是一個同性戀者,他和他的戀人、一位叫西蒙(米切爾·利希藤斯坦飾)的美國男子,一起住在紐約的曼哈頓。但高偉同在台灣的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他們不斷地催促偉同快點結婚,好承繼高家的香火。恰好高偉同的公寓里借住著一位來自大陸的非法女移民顧威威(金素梅飾),於是西蒙出了個讓偉同和顧威威結婚的主意。這樣一來既安撫了偉同遠在台灣的父母,又能使顧威威拿到夢寐以求的綠卡,而且還能保持西蒙和偉同之間的同居關系。這個看上去的萬全之策卻引來了更復雜的事端,偉同的父母聞知喜訊欣然來到了紐約,為兒子操辦喜事。於是各種各樣的情感糾紛、人際沖突便在一個熱鬧忙亂的中國式喜宴背後展開了。
《喜宴》以開放的西方文化為背景,用中國文化的傳統對立達到了忍俊不禁的喜劇效果,文化既是該片戲劇性張力的切入,亦也是其脈絡的延伸,被世俗難容的同志之愛與親情的點滴溫情,兩者既沖突確又找到了頗為討巧的融點,難得於那完美結局。
⑨ 電影喜宴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我國著名導演李安執導的影片《喜宴》,講述了一個在現代與傳統的交融和碰撞的社會下,長輩和青年人對愛情、婚姻、家庭的不同看法與追求的故事。李安導演都運用大量的鏡頭,以豐富的電影語言表現了中國傳統的婚姻習俗事像,在熱鬧和喜慶中為我們生動的展示出一副中國當代婚慶風俗畫,並通過熱鬧的喜宴婚慶習俗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和人倫觀念,不愧為一部反應我國傳統婚姻習俗和文化內涵的佳片。
《喜宴》拍攝於1993年,是李安「父親三部曲」之一,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對傳統的中國夫婦在美國為兒子舉辦婚禮喜宴的故事。台灣青年高偉同在美國跟男朋友賽門同居(兩人為同性戀),但卻不斷受到遠在台灣的父母親電話逼婚。由於成天被逼婚的電話吵得幾無寧靜之日,賽門和偉同只好想出和租住他房子的大陸女畫家威威協定假結婚的主意,以應付父母的逼婚。然而更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高家父母竟突然親臨美國為他們操辦婚禮。終於婚禮舉行了,在大夥強鬧洞房的情況之後,偉同跟威威發生了關系,而且令她懷了孕。最終觀念傳統的父母後來不得不接受了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賽門也同意當威威孩子的乾爸爸。
初看劇情,好像這個故事題材大膽前衛,然而仔細看下來之後,我們可以發現,整個故事發生的舞台雖然是美國,實際上導演為我們展現的是極其傳統的中國文化,特別是對中國婚俗事像的展現,更是原汁原味。
⑩ 《喜宴》這部老電影,你看過嗎
而在電影里我最記憶猶新的一個人卻是女藝術家葳葳,她是一個為了追逐藝術敢於一個人在海外流浪的女子,她為了一張綠卡答應偉同參與喜宴這場精心設計的騙局,可是卻在明知對方性取向的前提下義無反顧的愛上了這個本不該愛的男人,甚至懷上了他的孩子。她是個堅強而又深情的好女人,從一開始的角色扮演到後來的假戲真做她把一個女人對丈夫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只可惜她連一個嫉妒同性的機會都沒有,她沒錢沒有家人她無可奈何卻又無法改變現狀,所以她只有背對著偉同哭泣,即使是在選擇在打掉孩子的路上她也只能流著兩行清淚,可是當眼淚拭去過後她卻依然選擇做一個年輕的母親。站在女人的立場我同情她,我在想如果偉同的性取向正常那該有多好,只可惜現實永遠比想像要殘酷許多。
偉同的父親是電影起伏的一條主線,他戎馬一生可是面對兒子的同性取向他也只能用結尾的一句我看,我聽,我了解無奈草草收場,這變成了他和賽門(偉同的同性愛人)兩個人保留的秘密。最特別的是李安在最後特意設計了一個偉同父親經過安檢時舉起雙手的情節,這個畫面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但是卻辛辣的影射出舊文化在遭遇新文化時所能做的就是毫無保留的舉起雙手。
最後一場在看到三個年輕人目送老兩口互相攙扶離開的背影時,我內心有一種說不上的情緒在捅著心臟某處最柔軟的地方,我感到人到老年時的力不從心,我想起自己的父母,又擔心自己有一天會站在他們站的位置上目送自己父母的背影,那種景象哪怕多想一次我都會感到又像是被尖刀掠過一次。
李安唯一的一次露臉還是一句「這就是五千年中國被壓抑的性解放」,他的話固然沒錯,可是當性發展到今天,我才忽然覺得原來最初的壓抑未必不是一種美好。影片前半部分的鋪排也許會讓人覺得它埋藏的火葯引子足夠去炸毀一座囚禁個體幾千年的倫理建制,其間叫人咀嚼玩味的問號俯拾皆是。但李安在如此紛繁復雜的問題面前所顯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顛覆任何道德價值觀的思想銳度,而是其氣定神閑的敘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