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爾干邊界第幾分鍾
巴爾干邊界結尾時間為4分半鍾。根據查詢相關公開資料得知,巴爾干邊界這部電影的真實背景是1999年6月,科索沃戰爭停戰,南聯盟被迫妥協,同意從科索沃地區撤出南聯盟正規軍,結尾時間為4分半鍾。
⑵ 哪裡可以看俄羅斯電影巴爾干邊界
迅雷看看。
巴爾干邊界
該片講述的是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後,塞爾維亞軍隊被迫從科索沃撤軍,俄羅斯空降兵計劃空降科索沃的普利詩蒂娜機場,然而,科索沃的阿族分離武裝集結重兵企圖奪取機場,對此,8名俄羅斯特戰部隊守衛機場,與100名科索沃阿族分離武裝之間爆發慘烈的戰斗,等待俄羅斯空降兵的到來。
該片是俄羅斯與塞爾維亞合拍。
⑶ 介紹幾部科索沃戰爭的片子
黑鷹戰區 Guerreros
深入敵後 Behind Enemy Lines
無主之地 No Man's Land
尊龍戰將 Savior
殺手悲歌 Shot Through the Heart
---------------以上都是反應科索沃戰爭的電影
⑷ 科索沃戰爭,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
1980年,鐵托去世後,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逐步興起,並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支持,阿爾巴尼亞族與塞爾維亞族的矛盾日益尖銳。1997年以後,科索沃地區不斷發生武裝沖突事件,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30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
經過:
1、1998年,美國和北約就在計劃對南聯盟發動空襲,但沒有美國的幫助,北約也難以達到目的。
2、1999年1月8日,科索沃阿族武裝「科索沃解放軍」對南斯拉夫軍隊運輸車隊發動突然襲擊並綁架了8名南軍指戰員。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駐科索沃觀察團就此問題與「科索沃解放軍」進行了談判。
3、1999年3月24日,北約秘書長哈維爾·索拉納在布魯塞爾宣布,由於「最後外交努力」失敗,以「保護人權」之名,對南聯盟發動了代號為「盟軍」的空襲行動。
4、1999年6月9日,北約代表和塞爾維亞代表在馬其頓簽署了關於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的具體安排協議,南聯盟軍隊隨即開始撤離科索沃。
結果:
1999年6月20日,北約正式宣布結束對南聯盟轟炸。「盟軍行動」的空襲正式結束。科索沃戰爭以塞爾維亞人的失敗而告終。
意義:
1、科索沃戰爭表明,世界多極化進程面臨嚴峻挑戰,但向多極過渡的大趨勢並未逆轉;大國力量對比嚴重失衡,但美國恃強獨霸仍力不從心 ;聯合國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但聯合國仍是當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國際安全機制組織。
2、國際法准則受到美國「新干涉主義」的嚴重踐踏,但認同「人權高於主權」的國家不多;世界和平遇到新的嚴峻挑戰,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潮流 。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科索沃戰爭
⑸ 科索沃戰爭
科索沃戰爭是由科索沃危機引發的,而科索沃危機則根源於南斯拉夫聯邦的解體。作為東歐劇變的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聯邦於1991年迅速解體。當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率先宣布脫離聯邦而獨立;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和馬其頓亦先後宣告獨立;1992年4月27日,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宣布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這樣,原南斯拉夫聯邦分裂為五個獨立國家。在南聯邦解體過程中,由於領土、財產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糾紛和宗教沖突,各共和國間和各國內的不同民族間先後發生規模不等的戰爭,其中最嚴重的內戰發生在波黑境內,並涉及其周邊的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1992年3月,因國家的獨立地位進行全民公決而觸發的波黑穆斯林、克羅埃西亞族和塞爾維亞族之間的沖突在外部勢力的支持下(波黑塞族得到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支持,克族得到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支持,穆斯林得到各伊斯蘭國家支持)愈演愈烈,最終形成長達三年半以上的全面內戰,死亡人數超過25萬。直至1995年11月21日,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才在美國的干預下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空軍基地簽署了和平協議。代頓協議並沒有平息南聯邦解體帶來的動盪,波黑戰爭結束後,民族沖突的熱點很快轉移到南聯盟境內,科索沃危機成為世人關注的中心。
背景
科索沃位於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面積10887平方千米,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相鄰,人口200餘萬,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在南斯拉夫聯邦時期,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共和國內的自治省,但這個地區始終存在著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鐵托逝世後,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逐步興起,並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支持。在這一背景下,阿族與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銳,沖突時有發生。1989年2月27日,當時擔任塞爾維亞共產黨領導人的米洛舍維奇為了壓制阿族的民族主義運動,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發了阿族的對抗情緒,阿族與塞族的沖突趨向激烈,塞爾維亞當局對阿族的鎮壓也隨之升級。進入90年代後,阿族的民族主義運動進一步高漲,於1992年5月自行組成議會和行政機構,還選舉民主聯盟領導人魯戈瓦為「科索沃共和國」總統,形成了與塞族政權並行的另一個政權。1996年,阿族激進分子成立武裝組織「科索沃解放軍」,開始了運用暴力手段的分離運動。面對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維奇為首的南聯盟和塞爾維亞當局採取強硬鎮壓措施,派遣大批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進駐科索沃,試圖消滅「科索沃解放軍」。這樣,在波黑戰火逐漸熄滅的同時,科索沃的戰火卻越燃越旺,1997年以後不斷發生武裝沖突事件,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三十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科索沃危機的發展使代頓協議後力圖控制巴爾干局勢的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到不安,它們不能容許南聯盟的行為干擾冷戰後世界新格局的構建,同時它們也圖謀借這一危機的處理排除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被西方體系視為異己的米洛舍維奇政權。因此,從1998年底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科索沃危機,北約與南聯盟的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
起源
1999年2月6日,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下,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舉行和平談判,談判的基礎是美國特使希爾草擬的方案。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尊重南聯盟的領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按當地居民人口比例組成新的警察部隊維持治安,北約向科索沃派遣多國部隊保障協議實施。這個方案對雙方來說都難以接受,阿族堅持要最終走向獨立,並且不願解除武裝,南聯盟則不同意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亦反對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但是,主持談判的美國和北約表示,這個方案的80%內容不許改變,必須接受,否則拒絕的一方將受到懲罰,其中對南聯盟而言將遭到北約的軍事打擊。在談判陷入僵局後曾一度休會,3月15日復會,阿族代表於18日簽署了協議,但塞爾維亞方面仍然拒絕簽字。3月19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
過程
科索沃戰爭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美國為首的北約憑借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給南聯盟造成了重大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也造成了許多無辜平民(包括阿族難民)的傷亡。5月8日,北約戰機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導致3人死亡、多人受傷和館舍的毀壞,製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見的重大事件,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北約的戰爭行動打著維護人權、制止「種族清洗」的旗號,實際上卻以其非人道的行為導致了一場人道主義災難。與海灣戰爭不同,北約這次戰爭行動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在國際關系史上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輿論的廣泛批評。
收尾
在北約空襲的巨大壓力下,經過俄羅斯、芬蘭等國的斡旋調停,南聯盟最終軟化了立場,6月2日,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接受了由俄羅斯特使切爾諾梅爾金、芬蘭總統阿赫蒂薩里、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協議,該協議在堅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內容的同時,強調了通過聯合國機制解決問題的必要性,並對此作了具體規定。根據這個協議,進駐科索沃的多國部隊將按照聯合國憲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來自治地位的確切性質將由聯合國安理會決定,難民返回家園的安排也將在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的監督下實施。6月3日,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議會通過了接受上述協議的決議。6月9日,北約代表和塞爾維亞代表在馬其頓簽署了關於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的具體安排協議,南聯盟軍隊隨即開始撤離科索沃。6月10日,北約正式宣布暫停對南聯盟的空襲。同一天,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贊成、1票(中國)棄權通過了關於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的決議。歷時兩個半月的科索沃戰爭至此落下帷幕。
意義
科索沃戰爭是20世紀末世界格局轉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標志。通過這場戰爭,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利用北約組織在推進歐洲地區的整合、實現其主導世界新格局的戰略目標方面又邁進了一步。與此同時,美國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按其戰略部署展開了積極活動,如:在亞太地區,通過修訂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和研究開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擴大美日軍事同盟的活動范圍和強化其軍事打擊能力;在中東地區,一方面繼續壓制伊拉克、伊朗等敵對國家,另一方面竭力主導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和談進程,以保持在該地區的控制力。總之,美國正以歐洲為戰略重心,以亞太和中東為兩大側翼,逐步構築起由它主導的全球安全體系。顯然,美國和西方聯盟的戰略及其實踐對冷戰後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從海灣戰爭開始,經過十年左右的動盪、調整,至科索沃戰爭,新格局的輪廓構架已露出端倪,美國作為惟一超級大國的霸權在其中的作用表現得相當明顯。然而,冷戰後的世界畢竟不可能變成美國所希望的單極世界,因為在美國霸權提升的同時,發端於兩極格局時期的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也在繼續發展,而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的西方盟國)都不希望美國成為世界惟一的支配力量,所以,多極化必然成為表現國際社會多數成員意志的世界性潮流,這股潮流是美國無法阻擋的。當然,冷戰後新格局基礎上的多極化與兩極格局基礎上的多極化其內涵和表現形式是不盡相同的,如果說冷戰時期多極化趨勢的主要作用表現在通過對美蘇兩霸的抑制促進兩極格局的瓦解,那麼,冷戰後多極化趨勢的功能主要表現在阻止單極霸權的形成,為一個更具合理性的、力量分布更為平衡的世界新格局提供建設性力量。
補充:
科索沃戰爭是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是美國為了獨霸全球、利用北約這個地區組織對南斯拉夫聯盟進行的一場非正義、反人道的戰爭。它的直接導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科索沃是南聯盟所轄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省,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20萬,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其餘是塞爾維亞族、黑山族等。由於歷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兩族長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國」,並謀求從南聯盟分離出去,最終與阿爾巴尼亞合並。而塞族則將科索沃視為自己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搖籃,不願放棄那裡的一寸土地。阿塞兩族針鋒相對,互不讓步。一些阿族極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軍」,號召阿族人起義,並策劃了一系列襲擊和暗殺事件,使暴力沖突逐步升級。從1998年2月開始,科索沃局勢急劇惡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所利用。冷戰後,美國希望通過擴大北約的職能范圍,使其成為自己獨霸全球的工具,在聯合國安理會「不聽話」的情況下,利用北約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戰爭和科索沃危機正是北約新戰略的「試金石」,通過在波黑、馬其頓,隨後在科索沃駐軍,力爭將俄羅斯從其傳統的勢力范圍巴爾乾地區排擠出去。同時,肢解南聯盟或使其屈服。將整個巴爾乾地區完全納入北約戰略體系之中,完成東擴和對俄羅斯的戰略擠壓。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一開始就積極捲入科索沃危機,使其逐漸國際化,並著手准備對南聯盟動武。1999年1月,美國以武力強迫科索沃沖突雙方依美國的方案到法國的朗布依埃進行談判。談判中,南聯盟表示其他條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約軍隊進駐科索沃這一涉及南領土主權的條款不能接受。談判最終破裂,北約於是迫不及待地對南聯盟動武。3月24日,北約以「保護人權」之名,對南聯盟發動了代號為「盟軍」的空襲行動,將南聯盟拖入戰爭的深淵。
北約的空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進行了四輪,目標集中在南聯盟的防空體系、指揮和控制中心、軍工廠和在科索沃的塞族軍隊。3月28日,北約開始了第二階段空襲,目標轉為對北緯44度以南的南人民軍地面部隊和軍用物資進行攻擊,企圖破壞南的戰爭機器,迫使南屈服。4月13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對南聯盟的空襲進入第三階段,擴大空襲范圍,增加空襲強度。北約對南聯盟境內的所有軍事目標進行24小時不間斷轟炸;另一方面,為了削弱南聯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約還對南聯盟的民用設施,如橋梁、鐵路、公路、工廠、電視台、通訊系統和電力系統等進行狂轟濫炸。此外,美國還向巴爾干派遣地面部隊和「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為地面進攻作準備。
據統計,北約在這次戰爭中共派遣飛機1000多架,艦艇40多艘(其中美國約730架飛機、24艘艦艇,北約其他國家約325架)。飛機共出動32000架次,投彈13000噸,使用了大量殺傷性能極強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聯盟1800多名平民喪生,6000多人受傷,近百萬人淪為難民,20多家醫院被毀,300多所學校遭破壞,還有50多座橋梁、12條鐵路、5條公路干線、5個民用機場被炸毀,39%的廣播電視傳播線路癱瘓,大批工廠、商店、發電廠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南斯拉夫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損失。至於軍人的損失,北約方面雖然宣稱南聯盟軍隊有5000人喪生,萬人受傷,但南聯盟只承認有462名軍人和114名警察部隊人員在空襲中死亡(戰後核查結果表明,南軍的實際損失與北約公布的數字相差很大)。
南聯盟軍民不畏強暴,英勇抗戰,擊落了包括美國人自詡「擊不落」的F117A隱形戰斗機在內的61架北約飛機,以及無人駕駛飛機30架、直升機7架、巡航導彈238枚。以美國為首的、擁有19個成員國的全球最大軍事集團,經過78天的狂轟濫炸,使用了包括B——1B和B——2戰略轟炸機在內的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付出了約130億美元的高額戰費,竟不能使一個只有10萬平方公里的小國屈服,使北約丟盡了臉面。北約繞過聯合國,對一個主權國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北約在5月7日出動B2戰略轟炸機、用5枚導彈對我駐南使館進行襲擊,造成3名記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員受傷、館舍嚴重毀壞。北約的這一野蠻暴行遭到了中國人民和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強烈譴責,北約在外交上越來越孤立。迫於壓力,北約不得不重新回到聯合國的渠道和政治解決的道路上來,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贊成、1票棄權(中國)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由西方7國和俄羅斯提交的科索沃問題決議。表決之前,南聯盟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宣布暫停對南的空襲。至此,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結束。6月20日,北約正式宣布結束對南轟炸。
科索沃戰爭的規模雖屬局部,但影響卻十分深遠: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准則受到了粗暴地踐踏,聯合國的權威大大受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了干涉別國內政的危險先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恣意妄為。戰爭表明,世界多極化和單極化的斗爭從幕後走到了前台,訴諸武力,越來越可能成為美國建立單極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成為世界動盪不安和局部戰爭頻出的主要根源。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最主要的任務。
http://ke..com/view/288526.htm
⑹ 請大家推薦描述南斯拉夫內戰(科索沃戰爭的最好)的電影。
描述南斯拉夫內戰的電影有哪些呢?
1、《哭泣的戰爭》(1998美國/加拿大)
兩位自小一起長大的好友,因殘酷的戰爭而逼於無奈地成為對立的敵人。維拉多(李納羅契)和史拉柯(文森培瑞茲)兩人是童年好友,長大後還一起進入南斯拉夫國家射擊隊。在1992年,波士尼亞內戰爆發時,由於兩人ZZ理念不同,史拉柯變成專為塞爾維亞訓練狙擊手的射擊教練,維拉多則因看不慣塞爾維亞狙擊手屠殺無辜百姓及婦孺,因而成為游擊隊的自油鬥士,兩人從朋友變成敵人,最後終於無可避免地在戰場上正面交鋒……本片故事內容是改編自真人真事,以寫實的手法描寫戰爭的血腥及人生的無奈,全片還遠至塞拉耶佛及布達佩斯進行實地拍攝。
2、《塞爾維亞的維和軍》(2003義大利)
《塞爾維亞的維和軍》是由皮爾·基佈雷、彼得羅·泰雷主演的電影。影片於2007年1月26日上映。本片敘述的背景是塞爾維亞戰亂時期,全世界的焦點都集中在了那兒。為了使得戰亂早日平息下來,一支維和軍被派遣到了那兒,去執行一項艱巨的使命。維和軍在塞爾維亞的那段日子裡,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接連發生了。
3、《生活是奇跡》(2004南聯盟/法國)
1992年,南斯拉夫內戰,貝爾格萊德的塞爾維亞族工程師路卡帶著妻兒來到一個小城建鐵路,希望給小鎮帶來源源不斷的遊客。為了實現理想,他和家人在某個波斯尼亞山區定居下來,嘉德蘭卡是個女歌手,她很難忍受鄉村的寂寞;兒子米羅則一心希望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能夠進入國家隊。路卡全身心地投入到鐵路建設上,不去理會周圍戰爭即將爆發的傳聞。但是戰爭卻爆發了。米羅被征入伍。嘉德蘭卡非常沮喪,整夜酗酒。第二日,她離開了路卡,和情人去了貝爾格萊德。不管炮彈隆隆,難民潮洶涌,路卡一直留在那裡等著妻子和米羅回來。嘉德蘭卡沒有回來,米羅也被捕入獄。正在那時,他從塞爾維亞士兵手下救出了一個年輕的穆族姑娘撒巴哈,使她免遭蹂躪。民兵建議他用撒巴哈去換他的兒子,但是路卡和撒巴哈卻墜入了愛河……
4、《深入敵後》(2001美國)
《深入敵後》是由20世紀福克斯公司於2001年11月30日發行的一部戰爭類影片。該片由約翰·摩爾執導,扎克·佩恩和約翰·托馬斯共同擔任編劇,歐文·威爾遜、蓋布瑞·馬赫特、吉恩·哈克曼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兩名年輕的美軍飛行員執行任務時飛機被擊落,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的故事。
有能力、有干勁的年輕海軍上尉飛行員克里斯出發執行他復員前的最後一次任務。他和隊友兼邁克飛越波斯尼亞上空,按慣例進行地面拍照時,不幸被擊落。正在克里斯發出呼救信號時,邁克被塞族秘密軍事領袖殺害了。克里斯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努力向拯救地靠近。路上,他無意中發現了被塞族屠殺的穆族人的大片墓地。他意識到自己和邁克在飛機上一定無意中拍到了這個秘密,這也是他們被擊落、邁克被謀殺的真正原因。
美軍指揮官瑞格特上將希望盡一切力量拯救克里斯,但卻受到北約司令官出於政治考慮的阻撓。時間一點點過去,克里斯的情況越來越危急,瑞格特決定孤注一擲。
5、《戰火硝煙》(1996南聯盟)
主要情節來自真實事件,影片從1994年的一所醫院里兩名受傷青年的回憶始,兩人從小就是好朋友,一個是塞爾維亞人,另一個是穆斯林。1992年南斯拉夫發生種族沖突,使得兩人的友誼受到嚴峻考驗。塞爾維亞巡邏兵和一名美國記者被一群穆斯林民兵困在一個連接貝爾格萊德的隧道里,昔日的朋友如今因為屬於不同的種族而成為死敵,他們一困就是好多天,缺水缺糧,逃生無望。既然等死,他們居然在裡面表現起雜耍來了,黑色幽默可見一斑。
6、《格巴維察》(2006波黑、克羅埃西亞、德國、奧地利)
《格巴維察》是由波黑、克羅埃西亞、德國、奧地利聯合製片的107 分鍾劇情影片。該片由亞斯米拉·茲巴尼克執導,米爾亞娜·卡拉諾維奇、露娜·米喬維克、Dejan Acimovic、Kenan Catic、加斯娜·貝瑞等主演,於2006年3月1日在波黑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巴干爾戰爭中,一對母女在戰亂過後的悲苦命運。
7、《無主之地》(2001美國)
《無主之地》是由丹尼斯·塔諾維奇執導,布蘭科·德加力奇、勒內·比托瑞傑克等人主演的一部戰爭片,於2001年9月19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在1993年波黑內戰期間,一個波斯尼亞人和一個塞爾維亞人在一個戰後陣地發生的故事。
8、《驚變世界》(1994塞普勒斯 / 義大利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這是一個當代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片名指一個克羅埃西亞鎮,跟塞爾維亞人居住區隔多瑙河相望。多年來,這個南斯拉夫城市的各民族和平相處,男女主角剛好屬於這兩個不同的民族,從小相親相愛。但伴隨他們婚姻的卻是戰火和互相殺戮。丈夫應征入伍,妻子的家人慘...
9、《拯救者》(1998美國)
《拯救者》是由Predrag Antonijevic執導,丹尼斯·奎德、娜塔莎·金斯基主演的戰爭電影,於1998年5月1日在西班牙上映。
《拯救者》講述男主角的妻兒被回教徒殺害後,當上僱傭軍加入塞族陣營,期間認識了年輕女子維拉,因同情母女的遭遇而開始設法帶她們脫險。傷感而又溫馨的結局使人感到人性的美。
10、《完美的圓圈》(2007波黑/法國)
一個嗜酒如命的波斯尼亞詩人把妻子和女兒從動亂中的薩拉熱窩遠送他鄉,使她們免受動盪之苦。沒過幾天,一對孤兒兄弟不請自來,擾亂了他的生活。這對兄弟剛從他們村子的一場屠殺中逃脫,他們來到波斯尼亞尋找一個失散多年的姨媽。詩人和男孩們成了朋友,他們並肩對抗薩拉熱窩的恐怖劫難。
11、《屠殺證據/819號決議》(2008法國 / 義大利 / 波蘭)
該片講述聯合國法庭派遣條子,追查1992年至1995年期間巴爾干半島塗殺M斯林的事件。此片獲得羅馬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最佳影片獎。
導演喬科摩·巴蒂亞托在頒獎典禮上說:「我認為公眾理解我的觀點,那是對二次大戰以來最惡劣、就發生在眼前的戰爭的憤怒、悲痛。」
12、《烽火驚爆線》(1997美國、英國)
影片根據國際新聞網(ITN)記者邁克爾·理查德森1992年在南斯拉夫的親身經歷編拍而成,是反映南斯拉夫內戰的影片。故事描述一個美國記者弗萊恩和英國記者漢德森在戰地的經歷和他們對戰爭的不同看法,從而著意揭示了西方對南斯拉夫的這場戰爭漠不關心的態度,也闡明了西方國家應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
⑺ 求科索沃戰爭電影片名
片 名: Behind Enemy Lines
譯 名: 深入敵後
導 演: ( 約翰·摩爾 John Moore )
主 演: (歐文·威爾遜 Owen Wilson)
(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加布里埃爾·馬赫特 Gabriel Macht)
( Charles Malik Whitfield)
(大衛·基恩 David Keith)
(奧萊克·克魯帕 Olek Krupa)
上 映: 2001年11月17日
劇情介紹:
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式的戰爭片,年輕的美國空軍飛行員克里斯和同伴邁克駕機飛越波斯尼亞上空,按慣例進行地面拍照時,他們的飛機突然被不明身份的武裝力量擊落,正在克里斯發出呼救信號時,邁克被殺害了。克里斯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努力向拯救地靠近。路上,他無意中發現了大片的墓地。他意識到自己和邁克在飛機上一定無意中拍到了什麼秘密,這也是他們被擊落、邁克被謀殺的真正原因.....
⑻ 問一部電影,是有關科索沃戰爭的好像
是<<深入敵後>>吧,美國飛行員駕駛的是F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