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航班》電影觀後感
影片《航班》說的是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這樣一個爛大街的故事永遠都是觀眾的獨愛,溫暖而誇姣,盡管故事沒什麼新意,可是導演強壯的敘事才能把影片的主題思維拍得令人形象深入,《航班》的導演是澤米吉斯,「阿甘」和《荒島餘生》的導演,對這樣一個主旋律體裁天然輕車熟路,整部影片看下來,一同呵成,中心綿長的襯托進程也不顯得磨蹭,導演關於影片的節奏操控得十分好。
盡管《航班》故事說的是一個十分溫暖的心靈救贖的故事,可是整部影片用的都是十分冷峻的畫面,在成果呈現之前,故事的氣氛十分壓抑。《航班》其實是一個很一般的事情,機長維一般過自個豐厚的經歷搶救了一同飛機墜毀事端,可是事端查詢進程中卻查詢到維普有酗酒的嫌疑,酒駕在美國判罰十分嚴峻,何況維普仍是飛機的'駕駛員,一會兒把他推到言論的風口浪尖,這中心有兩個劇情抵觸,一個是在群眾心目中,維普是救了96條人命的英豪,一個躲避事端責任的各種組織想找到事端的替罪羊,可是導演並沒有對事情自身的事端責任進行過多的敘說,若是以事情成果的批評為主線的話,維普結尾的成果就會像相似蝙蝠俠相同的漆黑騎士,這是一個看得到的現實和一個真實的現實的博弈,可是導演的目的明顯並不是批評社會的冷血,更想講的是一個癮君子怎麼自救的故事,「看得到的紛歧定是真的」這條線在影片里邊若有似無似的忽隱忽現,提升了必定的品德批評,可是由於翰墨過分稀疏,結尾不見在救贖的主題中了,所以故事並沒有對事端做過多的描繪,而是經過飛機事端發掘主人公糾結的心思,在影片中,盡管飛機失事並不是由於維普酗酒導致,可是維普曉得自個酗酒的嚴峻性,一向在躲避各種采訪和掩蓋自個酗酒的現實,若是維普持續說謊下去,就可以持續自個的日子,可是結尾維普直面自個現實,供認了自個酗酒,把自個送進了監獄,也完成了自個心靈的洗禮。
這個救贖的進程其實並不順暢,至少在維普供認自個酗酒之前,維普仍是對自個酗酒沒有一絲檢討的主意,更多的是掩蓋自個酗酒的行動而逃脫處分,結尾維普供認了酗酒的現實,導演把這個勞績給了天主,是的,維普是一個無神論者,結尾他心裡卻向天主求助,這不得不令人玩味,導演在片中屢次說到天主,關於維普這個迷失的羔羊,結尾導演經過各種天主思維的灌注,讓維普在決議命運的關鍵時刻挑選了面臨現實,結尾完成了自我救贖。盡管天主的說法很站不住腳,可是影片給我的感受即是這樣的,在各種心靈雞湯在維普面前悉數失效的情況下,能搶救維普的能夠只要天主了,若是說結尾維普的覺悟是由於對乘務員的愧疚心思,明顯就全盤否定了影片之前的劇情襯托,導演經過120分鍾來敘述救贖維普的種種事情,在維普在酒店拿起酒瓶的那一刻起就灰飛煙滅,闡明維普徹底就沒有自我救贖的認識,這樣一個綿長的尋覓自我的進程都沒有用,結尾卻由於愧疚而推翻前面的盡力,那方式就太大於內容了,「天主」從始至終一向呈現在片子里邊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我更情願信任,是天主搶救了維普,若是非要找一個理由的話,這能夠也是天主對他搶救了96條人命的一個抵償吧。
我也覺得這種解讀十分扯淡,可是在救贖上我確實是看不到事情或許人物關於維普有多大的效果,可是若是真的是「天主」,又有點虛張聲勢的感受,所以這部影片我回絕打分,直到讓我看到能壓服我的解析。
『貳』 求電影《迷霧》觀後感
看完《迷霧》,我沉思良久。
我始終認為好的作品都會引起人思考的,因為它處處都折射著現實,處處都包含著人性。《迷霧》中的怪物不過是個隱喻,國家機器一旦失去控制不一樣會變成吞噬人民的怪獸「利維坦」嗎?所以災難其實離我們很近,如此一來問題就變得非常現實了:假如面對這樣的浩劫,你會如何選擇?
其實考慮這個問題很痛苦,不論把自己置於哪個角色之下,內心的拷問和真相的逼迫都會讓我坐立不安。現實的角落往往讓人目不忍視,「人性本善」的論調有時候看起來太過虛弱。你可以說這是我在和平時期知識分子式的胡亂臆想,但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其實就是一部血淚史,其間不為人知的代價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部異類作品。
首先,這是「史蒂芬·金 + 弗蘭克·達拉邦特」組合的第三部作品,但不同於《肖申克的救贖》和《綠里奇跡》里高唱人性贊歌的基調,《迷霧》則露骨的把人性的陰暗面描慕的讓人不敢直視。
再從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的恐怖災難類型電影的范疇來說,《迷霧》更是反其道而行之,從頭到尾彌漫的那種詭異氣氛使得我們自然而然的相信和依賴男主角,卻隨著他一步步陷入絕望直至崩潰。沒有《魔女嘉莉》和《寂靜嶺》復仇高潮的淋漓快感,雖然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和現代文明背道而馳,但至少滿足了我們內心的本能慾望。也沒有《閃靈》里惡人最終一死好人最終逃脫的典型結局。
《迷霧》,沒有任何出口,也決計無法解脫。
我覺得導演並非在刻意的反主流,每一處出人意料雖然和大多數人的普遍認知相悖,但並無斧鑿的痕跡。《迷霧》其實是在探討一種可能性,因為這種可能性基於幽深的人性,所以才顯得真假莫辯、才讓作為人類本身的我們無法釋懷。
故事發生在一個稀鬆平常的小鎮,不平常的是離小鎮不遠處的島上軍方的神秘駐地。如影片開頭籠罩其上的那團霧一樣,潛伏著某種不可測的危機。
台風過後,David帶著兒子來到超市采購,超市裡擠滿了同樣前來采購的鎮上居民。同樣在這的還有他的鄰居,一個黑人律師。可以看得出這位律師在鎮上過得不太順心,這從他頗具敵意的眼神可以看得出,但David一系列善意的舉動貌似讓他們緊張的關系有所緩解,他甚至為David開車載他而道謝。
於是便有了兒子和David之間的這段對話:
「你和Norton先生現在是朋友了嗎?」
「說朋友可能有點誇張」
「我想你們之間不再互相討厭了。」
「應該是吧,這是個好開頭啊。」
遺憾的是這只是David和我們善意的臆想罷了,這點好轉的端倪成為他們之間最後的和諧。面對接下來的災難,一切友好都顯得那麼脆弱。
平靜被嘶喊劃破,一個滿面鮮血的老人從遠處奔來。在他驚惶失措的恐怖描述中,警報聲起,迷霧襲來,世界瞬間變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塊。在這狹小的空間里,未知的恐懼籠罩在了每個人的心頭,霧中到底藏著什麼東西?篤信上帝的一位夫人這時候帶著耐人玩味的表情說了一句:是死神。
自此,人們孤立無援的境地基本確立。而按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規律,人們在面對災難時的不同倒向也使得幫派的劃分漸漸清晰起來,每個幫派的領導人已經悉數登場(為了便於理解我把他們分為三類,並盡量用最具有代表性的詞語概括,僅供參考):
有神論派,無神論派和自然神論派。
有神論派顯然是由那位夫人領導的。看得出她的世界裡只有宗教,所以面對災難她無處可逃,只能遁入《聖經》。為此她拋棄了人性,因此在大多數觀眾來看,雖然她言必稱上帝,可她更像魔鬼。我相信起初她也難以克服心中的恐懼,但在面對那隻蟲子之後,她的眼神變了。《聖女貞德》里貞德面對自己內心的拷問最終悟出:你看到的並不是真理,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已。雖然這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在她看來這是上帝的考驗,冥冥之中已經註定。這位夫人最終從心理上確立了自己是上帝僕人的角色,她帶領那些內心極度無助的人們一不小心闖入了最原始的心靈禁區。
無神論派的帶頭人是黑人律師。他有著領導眾人的強烈欲求,這點從一開始他就不斷的告誡在場的各位應該如何如何就可以看出。但職業習慣也可能助長了他過分理性的一面,所以當David和其他幾個人遭到怪物襲擊後他始終不相信這是真的。即使由店長親自勘察現場後得出官方結論,這位律師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這個時候左右他的其實已經不單單是職業的理性思維,身為黑人遭到的歧視,初來乍到受到的羞辱,存在的不存在的,全都化為了淤積在心頭的憤怒,讓他變得剛愎自用。此刻證明自己的立場正確已經變得高於一切,其他他已經來不及考慮。
所謂自然神論派,意思是指他們並不否認超自然事物的存在,但他們也並不迷信上帝。在他們心中有著對未知事物的敬畏,同時他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拯救自己,幫助別人。在這群人中,David是唯一能夠擔當起此派領袖的人選。他勇敢、正義、富有同情心,深謀遠慮的同時對人性也有深刻的認識。因此,超市的小職員Ollie從頭至尾都追隨他也就不難理解,雖然相貌上有所差別,但他們其實是一類人。他們積極組織防禦自救,在黑人律師一幫人出去前反復挽留,為了救傷員而冒險去取葯,即便是傷亡慘重從而對自己的決策產生了懷疑,在大家的鼓勵下他還是扛起了追尋最後希望的重擔。
黑人律師一幫人最終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喪失了性命。於是三派之間的博弈變成了兩派對立,而且隨著蟲子的侵入和取葯計劃失策,越來越多的人倒戈向了魔鬼夫人一邊。空氣中開始彌漫她所形容的末世審判的味道,她的信徒也漸漸進入了某種偏執的信仰狀態。
必須一提的是,在超市所有的人群中,有三個人是獨立於各幫派的,他們是駐守在神秘小島上的軍人。在David他們的反復追問下,其中一個人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軍方在小島上實驗的時候,不小心弄出了一個通向平行世界(即平行宇宙概念,與人類世界相平行的另一個世界)的大洞,於是伴隨著大霧,那邊的生物傾巢而出。悔恨愧疚,恐懼痛苦,此刻他們面臨的窘迫可能要比所有人加起來的還要強烈,以至於其中兩個人無法承受而上吊自盡。但是無論如何,災難已經發生,結果無法挽回。
但是民憤在宗教狂熱的渲染下,終於被放大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這是一部恐怖片,為了增加人們的恐懼,在夢魘中令人戰栗的昆蟲變大後來到了現實之中。所以人們看到了各種各樣醜陋怪物,看到了各種各樣悲慘的死法。
但是,我想說,這只是讓人頭皮發麻的最表層的恐怖,真正的恐怖源於人性,也歸於人性。
有神論派的一個信徒向魔鬼夫人報告了自己發現的關於軍方的秘密,於是這位夫人最終無恥而無畏的點燃了連接人們憤怒的脆弱神經導火索。她最終還是親手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讓人們在瘋狂中踏入了人類在幾千年來企圖用文明不斷包裹起來的原始心靈禁區。一旦打開,一切無法挽回。那一刻,人重新變成了動物,主宰他們的,沒有理性,只是瘋狂。
那位可憐的士兵,被迎面而來的人捅了兩刀。然後在女巫的指引下,被瘋狂擁蹙的群眾,抬出了弱小生命所能受到庇護的最後地方。
那一刻,我想到了古代的某種儀式,用生命祭祀神靈,把同胞視為無物!當那位士兵哭泣著說出「求你了」之後,在他被巨大的怪物突然扯走留下那個控訴的血手印之後,「怪物,今晚將會遠離我們…..」隨著女巫預言式的話語,浮現在那個最虔誠的信徒臉上的,警示鬼魅般的笑容。這個笑容讓我不寒而慄。
很多人認為這是作者和導演對政治和宗教的一段影射。確實,人類歷史上相似的情形始終像個幽靈般潛伏在陰影中,不時的跳出來嘲弄人類的文明。
燒死被視為宗教異端分子布魯諾的教徒們,被希特勒蠱惑後參與屠殺猶太人的德國人民,再近一點,在文革中瘋狂的紅衛兵們。失去理性的控制而為某種極端思維控制的人們,與其說變得盲目,不如說回到了那個嗜血的年代。政治和宗教不過是人類的文化外衣,它們的產生恐怕也是基於對人性惡的一面的最大程度的預測。所以我覺得,史蒂芬·金想引起人們深思的恐怕並非是政治和宗教,而是遠比它們要幽深的人性。
經歷了這場暴風驟雨之後,那個出人意料的結局顯然讓人無法接受了。導演究竟要做什麼?最初走進迷霧的那個婦人卻最終活了下來,她意味深長的眼神,是憐憫還是嘲諷?
迷霧散盡,卻沒有出口。
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時《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在發生地震後與外界失去聯絡的北川縣,倖存的人們由各單位組織著聚到了一起,學校這邊則按照班級為單元負責自救。其中一個班的負責人是體育委員,危急時刻他站了出來,盡一切力量把本班的各個方面處理好,包括找食物,建臨時住所,安撫同學情緒,安排救援人手。但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資源越來越少,和外界沒有任何聯絡的情況下,他也開始變得異常焦躁。一天因為和另一位班幹部因為食物分配問題發生分歧,兩個人扭打了起來。看到這種情形,老師對准備上前阻止的同學說:「不要管,讓他們兩個打,他們現在需要這個。」兩個人打到沒有力氣,爬起來後重新協商解決問題,最終達成了一致。
這是個小小的細節,但讓我印象深刻。
近期還有一則消息,在北川抗震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基層幹部董玉飛,卻在逃過最危險的時刻之後,在災後重建中自殺身亡。
這兩個事件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只是因為一場災難,他們讓我們知曉。
任何災難都有可能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邊發生,在這樣的浩劫面前,人類渺小的可憐。求生的慾望會催生我們的勇氣,恐懼的心境也會消磨我的希望。所以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英雄挺身而出,帶領大家在有限的能力下向生存的希望靠近。他們有這樣的素質,他們的心底會不斷的湧出驚人的能量。但是,英雄不過是一個稱號,他們也是人,是人就不會完美。所以孩子們需要打一架來發泄,所以董玉飛會因為無法承受而放棄生命,所以,David會在最後的一刻徹底崩潰、仰天長嘯。
他們的內心到底承擔了多少東西我們無法估量。最終的悲慘也讓我們目不忍視。但是,這些並沒有否定,在任何時刻,我們都需要英雄。
我時常會把自己置於這種災難之中,我時常會問自己在那種情形下,我是否有能力站出來,做那個我們都需要的英雄。
我不敢說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帶領眾人面對未知的恐懼。
但是我會是小職員Ollie,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David,即使在離開店之後被怪物一口吞掉,也再所不惜。
『叄』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死者的尊嚴最終通過入殮得到成全,那麼,生者的尊嚴,又該從何處尋找?我們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缺少信仰和支柱。世間耳語沸騰,很難聽到溫暖人心的聲音。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成為放棄的理由以下是日本電影《入殮師》 觀後感 ,歡迎閱讀參考。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從音樂師到入殮師,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彷彿一開始他就是為了入殮師這個職業而存在的,盡管他深深的愛著大提琴,盡管他是迫於生活的壓力才不得不接受這個職業,但是有什麼關系呢?一切都是定數,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條婉轉的靜靜的河流,該來的怎麼都躲不掉。
故事 以華麗的交響樂團演奏為開始,導演似乎有意將音樂家和入殮師這樣的職業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麼的高貴,而後者多麼的粗鄙。眾人皆醉我獨醒,當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時,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這就是他的價值所在。
他是入殮師,但是離開了東京舞台的他,更加成為了一個「音樂師」,音樂夢雖逝去,但是他有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間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間演奏……;他,遇見了各種死亡,猝死的,自殺的,自然死亡的……在生與死之間,他開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人活著一趟,死是一個人最後的歸宿。而入殮師的聖神所在——讓死者保有最後的尊嚴,以最美麗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遠有著高低貴賤的這樣的勢力。入殮師這個職業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離,妻子的離開,他似乎被世界拋棄了,而他也心生動搖。他要離開!可是最終他理解了社長,一句「好吃的讓人為難」留下了他,的確,河豚這樣劇毒與美味並存的食材與我們絕望而美好的生活確有相似之處——好吃的讓人為難。
妻子的歸來似乎預示著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認,其實有什麼關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愛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為澡堂的阿婆入殮,也許是他專注的眼神感動了她,也許是他的虔誠的態度感動了她,總之,他被認可了!當他們一起送走故人的時候,也許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許不過是一扇門,死亡並不意味著結束,死亡只是穿過這道門,走向下一站。見過了這么多的生命終結,明白生命的渺小與短暫,目的決不是輕視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著。
其實,人生於自然死後亦回歸自然,不過是來感受了一趟人間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註定是要生生不息的,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其實面對死亡,我們沒有幾人可以豁達,甚至在我的心裡埋藏著許多未知的恐懼。雖然我心裡清楚,每個人都有送人和被送這一天,這是人不變的主題。主人公的名字叫 「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懼怕死亡,大徹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種真情,才能更好享受著『人生』這門藝術,大悟最終是「大悟」了,懂得了愛情,也懂得了親情。
每個人都有一段過去,也許那段過去讓他沒辦法去面對,但很多時候已經走了的路已經不能回頭了……也許他們會後悔,也許他們會徹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還有什麼重要的呢?原諒和寬恕,本來就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勇氣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看電影時,沒想到會哭。事實是哭了,哭的一塌糊塗,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節,當他坐在草地上,輕輕的拉響大提琴,當音樂響起,我看著他,滿臉淚水,守著此刻的寧靜,忽然感受到了白日無法尋找的寧靜。喜與憂,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無法自拔。但在此時,所有都可以靜得沉澱下來,一切消散了……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十多年前,剛做住院醫師時,在病房值班。一位藝術專業的老教授,病入膏肓,到了生命的終點。凌晨時分,我穿著拖鞋從值班室跑出來,常規的搶救復甦之後,送走了他。他的家屬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後來,他女兒對我們的救治表示感謝,最後還說了句:要是搶救醫生能穿得整齊一些就更好了,她父親是個體面而講究的人。
日本影片《入殮師》讓我又回憶起自己的住院醫師「青澀」時代,我很喜歡這部影片。
《入殮師》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之後,影評不計其數地冒了出來,從各個層面和角度對男主角進行了分析。仁者見仁,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視角。而我,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就感覺這部影片一幕幕的儀式場景,像一雙溫柔的手,舒緩地撫著我,看似輕柔之間幫我又深刻地梳理了一下職業心態。
如果真的要分析醫生和入殮師這兩種職業之間有何相同之處,我想大概就是兩點:經常面對死亡、以及沒法徹底阻止死亡。死亡是對生命最犀利的表達方式。對無神論者來說,死亡之所以重要,因為它對活著的人意義重大。換句話說,關於死亡的任何儀式,都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醫院里曾經發生過一次糾紛。一位手術患者死亡以後,值班醫生把死者身上的引流管拔除,之後很長時間,引流管口還一直有大量的積液滲出,引起家屬不滿。後來上級醫師實施了引流口縫合,家屬的情緒才緩和。
我們這個時代,醫學依然不發達,真正能治癒的疾病並不算多。站在醫學發展史的高度,才可以真正理解和領會那句 名言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面對疾病時、面對死亡時,我們很可能束手無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所事事,我們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幫助、去安慰——這甚至是在我們醫療工作中應該占據重要比例的一部分,
而且,很多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要通過一場場有著儀式感的工作操作,去體現人文關懷。其實,這也是專業的體現。
影片《入殮師》還有很值得欣賞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在面對職業本身的困惑、壓力以及誘惑時,該如何把握自身的心態。一旦你的職業涉及到生與死,這種心態的調整更顯重要。
還是十多年前剛做外科住院醫生的時候,有段時間在急診輪轉,很渴望能接診一些體表外傷的患者,去清創室「練練手」。於是坐在診室里默默祈禱:多來幾個外傷病人吧。但隨即一想,這樣的祈禱有嚴重的倫理問題:醫生怎麼能盼著別人受傷呢?後來,我找到了一種讓自己心安理得的祈禱方式:在上海受傷的病人最好都能來我們醫院吧。
說實話,那一次的「心理祈禱」的轉變讓我成熟了很多,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多了一些明確的標准與界限。
如今,我這個無神論者,還是很善於通過一些儀式感很強的工作操作,調整自己的心態。每次手術前的消毒鋪巾,我會告訴學生:既要把這個環節看成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步驟,也要把它看成是調整術者心態的儀式;當在四個方向上鄭重地鋪上手術巾時,就要拋棄雜念、堅定自己的手術信心。因為,手術單之下,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沖著對入殮師這個行業的好奇,看完了這部五年前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全片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敘事平淡而順暢,就像從頭至尾都鋪陳著的大提琴曲一樣,一直秉持著一種近乎溫柔的平靜。
主角大悟受現實條件限制,放棄了作為樂手的夢想,轉而回到家鄉,誤打誤撞成了一名入殮師新手。從最初的排斥與恐懼,到後來漸漸愛上這份工作。中間穿插著各式各樣的逝者和他們的遭遇,帶領著大悟,一步步走向成熟。
無論逝者生前有過怎樣的經歷,終究都會在入殮師的雙手之下歸於安祥。過往種.種,經歷這個儀式之後,也就似水無痕。
日本人向來因對儀式感的執著而聞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這種執著無非只是繁文縟節,呆板而無味。在這部本該尤為注重儀式的影片里,卻一反常態地做出了妥協。
死亡面前,儀式終於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愛漂亮的男孩可以化妝成美貌的女子,壽終正寢的老爺爺臉上可以印滿唇印,送別遺體的靈堂可以放聲大笑……入殮儀式從冰冷的禮節,變成真正的尊重,變成帶著人情味兒的理解和成全。
生而為人的約束和限制太多,那麼,至少在死去之後,所有的卑微和屈辱,要有一次握手言和的機會。死亡不再是令人恐懼的事情,人們在屍體面前,終於放下了偏見和冷漠,這種讓步,甚至讓全片都變得溫情脈脈起來。
然而,影片的精彩,遠遠不止於此。
印象中最深的一個片段,是大悟的妻子強烈抵制他從事這份工作時,一身落寂的大悟去到了一位老入殮師的家裡。兩人長談一番之後,老入殮師拿著手裡的河豚魚白說,「不想死的話,就要吃。吃的話,好吃的才行。好吃,好吃得讓人為難。」
看到這里,心裡一緊,不由自主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則新聞—— 一名研究生於宿舍內自縊身亡,留下遺書,稱「 畢業 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扼腕之餘,也不得不承認,當今社會的巨大壓力和快節奏生活,的確造成了人們的生死觀前所未有的脆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為了活著背負了太多的責任和壓力,滿心疲累和頹唐,以至於活著本身,竟然變成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而鄭重地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你有多久沒有睡一個舒服的午覺?你有多久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健康?你有多久沒有碰過喜愛的 籃球 ?你有多久沒聯絡過最親密的朋友?你有多久,沒有開心笑過?
越樸素的道理,越容易被遺忘。
就像河豚魚白好吃得讓人為難一樣,生命也精彩得讓人為難。食物以自身的死亡來換取我們的生存。生命則以種.種苦厄,換取甜美的結局。
不想死的話,就要像接受食物的死亡一樣,接受悲歡離合,接受生老病死,接受生命中種.種求而不得。聽上去是一個非常直白又粗暴的道理,卻像醍醐灌頂一般,提醒著我們,在每一次迷茫不甘的時候,每一次徘徊不前的時候,都應該明白,這本來就是活著的代價。即便活著有諸多為難,也要好好活著。
在這個世界上,我時常羨慕那些腳步篤定輪廓潔凈的人,他們的背後,彷彿永遠有一輪明月,照亮著來時的路。所以,他們能去往世間所有想去的地方,從不害怕傷痛與離別。而片中的大悟,最終就成為了這樣的人。
他也曾被生活反復嘲弄,也曾深夜醒來心裡滿是悲戚,也曾怨恨過遺棄自己的父親。然而我想,當多年之後,與他重逢的,只有父親冰冷的屍身時,他一定明白了,在生死之前,任何悲喜都顯得單薄又粗糙。
電影的結尾,大悟撫摸著妻子懷孕的肚子,兩人相視而笑。在不久之後,大悟也會有自己的孩子,一家人會過得其樂融融,然而終有一天,大悟也會告別孩子,就像父親告別大悟。如此循環,周而復始。正是生命最本質的更替。
這是一部以死寫生的電影。死者的尊嚴最終通過入殮得到成全,那麼,生者的尊嚴,又該從何處尋找?我們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缺少信仰和支柱。世間耳語沸騰,很難聽到溫暖人心的聲音。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成為放棄的理由。
在活得很累的時候,不妨回頭想想,除卻不斷追求如何才能活得更好之外,活著本身,已經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是渺小的,總在不斷地告別和失去。我們也是幸運的,總在不斷地遇見和獲得。
生者的尊嚴,不在於怎樣在這日復一日的聚散離合中迫切地變得強大,而在於無論遭遇什麼,都要學會珍重,珍重自身,珍重生命。倦鳥還巢,落葉歸根。唯有好好活過,才能坦然赴死。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 入殮師觀後感1000字精選
★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1000字優秀作文
★ 入殮師影觀後感1000字
★ 入殮師觀後感作文1000字
★ 入殮師觀後感800字優秀作文
★ 入殮師觀後感800字作文
★ 高分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5篇範文
★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5篇觀後感
『肆』 鬼片(恐怖視頻)觀後感 高人指點
小時候不怕因為你什麼都不懂,所以不害怕,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現在的鬼片或者說恐怖的視頻,成功的標准就是讓人害怕,或者說心有餘悸。
要是你不害怕,那他們豈不很失敗?
你這種情況其實很正常,屬於記憶的反芻。女生少看這些恐怖視頻,因為女生相對比較細膩,細節什麼的也比較注意,加上女孩子比較膽小,所以還是不要看的好。
我看鬼片無數,現在隨便看到開頭就能想到結尾,已經對鬼片免疫了。
『伍』 《回到未來》觀後感
[《回到未來》觀後感]
《回到未來》,很早的電影了,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回到未來》觀後感.男主角不斷穿越時空來挽救或改變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的狀況.「人的一生都是被上帝安排好的」,盡管我是無神論者,但卻認為此話也有七八分道理,我們從出生開始到死亡的這段過程,每走的一腳步,每吃的一餐飯,每做的一件事都是命中註定的.上一秒你犯了錯,你在下一秒可以選擇彌補或者繼續錯下去,但是你並不能讓上一秒犯的錯消失,這是已發生且客觀存在的.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沒有綵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是啊!我們並不是生活在電影里,我們不能坐著時光機(起碼現在遠遠不可能)回到以前或未來,去改變或預見一些事,觀後感《《回到未來》觀後感》.就像電影里的那樣,有許多渺小的事卻能改變你的一生,主人公如果不回到從前去幫助自己的父親,也許他的父親一輩子受到欺負;他父親的同學拿了體育年鑒,從而讓自己的孫子在未來暴富等等.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自己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現在的所有,三思而後行,因為你所走的每一步都在影響著你今後的發展,而且時間它不允許你回頭.
〔《回到未來》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陸』 聖誕頌歌電影觀後感5篇
觀後感 是指觀看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 文章 ,其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 議論文 。下面是我整理的聖誕頌歌電影觀後感5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觀後感相關內容推薦↓↓↓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5篇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觀後感5篇
電影《阿甘正傳》觀後感800字5篇
關於《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000字5篇
聖誕頌歌電影觀後感1
羅伯特·贊米基斯的聖誕情結又一次作祟,這次他不走《極地特快》里童真純美的聖誕路線,而是搗鼓出這樣一部陰冷怪誕的《聖誕頌歌》,繼續編制他的銀幕聖誕夢。
和《極》里可愛俏皮的孩子們與憨厚善良的列車長搭戲不同,《聖》里他選擇鷹鉤鼻守財奴為主角,講述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影片始終彌漫在倫敦陰暗的色調之中,絕大多數劇情都在恐怖片的氛圍中進展。《極》請的配音演員是贊米基斯的老搭檔湯姆·漢克斯,他聲音和他本人一樣踏實可信;而《聖》則啟用金·凱瑞和加里·奧德曼搭戲,一個怪誕無邊,一個反派經典,完全和前者走相反的路線,一種有別於《極》的成人化。導演應該清楚:「只有足夠的冷酷陰暗才能襯托出最暖人心的溫情。」很高興贊米基斯這次沒有繼續走向犬儒的極端,雖然這仍然是一部不掉血肉不痛不癢的聖誕季商業片,但至少不專屬小孩了。
這部根據狄更斯小說改編的動畫電影似乎給我們提出兩個終極問題:
1.是否經歷過死亡或大難,才能懂得珍惜生活的幸福?
2.回顧一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究竟什麼才是你人生中最想要的?
當我還是中學生時,羅伯特·贊米基斯的聖誕前作《極地特快》中僅僅一首「when christmas come to town」就把我感動得流了淚,如今讀研的我看過《聖誕頌歌》依然有那種觸動,卻不那麼深了。
聖誕頌歌電影觀後感2
聖誕夜沒有去參與 其它 慶祝活動,那就在家看部電影《聖誕頌歌》吧!
影片用男主人公斯克魯奇付錢時的艱難與不舍,一邊罵著小童:「滾一邊去,蠢材」,一邊用兩個手指拈搓著從棺材死人下葬眼睛上取出的兩便士,大聲嚷著:「兩便士也是錢啊!」揚長而去開場。
影片前半場:男主人公走過街道路人、鄰居、孩童見到他,紛紛對他退避和望而生畏;進入賬房,男主人公又對自己最忠誠下屬吝嗇,苛刻;聖誕前夜,對自己最親的外甥邀請他一起過聖誕夜的冷嘲熱諷和冷漠拒絕;公益人士來募捐時的毫不留情的冷酷拒絕等等,生動形象的刻畫了男主人公對金錢的貪婪和對人情的冷漠。
影片的後半場先是他曾經的合夥人馬利魂靈來到他家對他死後痛苦生活的咆哮;過去之靈和現在之靈帶著他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感化他;未來之靈用他將來的命運結局警醒他。最終,在幽靈的引導下,男主人公終於認清自己的廬山真面目,意識到他自己如此吝嗇冷酷無情下去的悲慘結局。
影片畫面有點陰暗、有些驚悚,大概導演是想用「冷酷陰暗反襯人心的溫情」?不知道是否適合孩童看,但最終結局是男主人公向善而終。
整部影片給人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播種了真善美。借節日觀影娛樂的同時警醒自己吧!
聖誕頌歌電影觀後感3
平安夜 的前一晚,和小組的朋友一起觀看了改編自狄更斯同名小說的迪斯尼動畫《聖誕頌歌》。電影講的是富有而又吝嗇的斯克魯奇如何轉變、人們如何度過快樂的聖誕的 故事 。他的生命里只有錢。他的友情、愛情、親情、憐憫之心等全部被埋葬在金錢之下。他因自己擁有的財富驕傲,藐視一切沒有金錢的人們。他給身邊的人帶來的是恐怖、緊張、猙獰的感受。斯克魯奇的面目可猙,人類所有美善的東西幾乎在他身上消失殆盡。
轉機出現了。先後出現的四個幽靈改變了斯克魯奇的生命。他曾經的合夥人馬利的魂靈、過去之靈、現在之靈、未來之靈。死去的馬利把自己現在痛苦流浪漂泊的痛苦生活向斯克魯奇咆哮而出,並告訴他還會有三個幽靈來找他,讓斯克魯奇知道他的結局。
在回憶過去中,斯克魯奇發現自己漸漸丟失的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東西,也在金錢中迷失了自己。在面對現在時,他發現自己的可鄙可笑可憐可惡。在未來的圖景中,他看到了自己無法承受卻又不能逃避的可怕結局,他墜落到無底的深淵。他一直問幽靈他還有沒有出路?幽靈沒有回答他,只是將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景象一步步施展給斯克魯斯。斯克魯奇在一陣驚恐中大聲疾呼,他以為自己再也沒有得贖的機會。事實是他並沒有掉落在無底的深淵,而只是掉到了自己的床邊。他歡呼雀躍。
在 聖誕節 的清晨,斯克魯奇整個人發生了奇跡性的轉變。他家的女僕以為他精神失常了,他的雇員鮑勃也為他突然的慷慨、善良的行為一時難以接受,他的外甥也驚訝於舅舅的轉變。
是什麼使得斯克魯奇有這樣的改變呢?他完全可以麻痹自己說那不過是個夢,繼續做他的守財奴、吝嗇鬼。其實在過去之靈帶他回憶過去時,人們看到了他對親情的珍惜、對戀人的追求與呵護、努力工作贏得師傅的信賴,他身上遺失的溫情一點點被勾起。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吝嗇鬼。只是他一步步被自己的私慾、被金錢捆綁,他住在自己用金錢 編織 的安全網中,實則通往地獄。在幽靈的引導下,他被逼著認清自我的真相,以及他如此繼續下去真實的悲慘結局。斯克魯奇的轉變證實了他看到了某種真相並且真的相信了。
斯克魯奇很有幸通過這種奇幻的方式預知了自己的結局,因此扭轉了自己的人生。動畫終歸是動畫,可以超越時間空間。那對於普通人的人們呢?人現在所賴以依存信靠賺取的會不會同樣是自己的鎖鏈捆綁,通往那不可救助的無底深淵?人生的真相真的是自己以為的那樣?我想,弄清楚真相總是迫切的吧,否則,人現在所奮力挖掘的每一掊土都成為埋葬自己的墳墓。
對我來說,全部的真相都在《聖經》里。可是,如果知道真相但又活得像不知道一樣,那結局豈不是比沒看到的人更為悲慘,起因仍是源於不信。面對末日的恐懼不是一張船票的問題,而是每一天都像是為主而活的最後一天,因為主來的日子沒人知道。
聖誕頌歌電影觀後感4
《聖誕頌歌》故事情節設置的很有新意:給一個預測未來的機會,讓他由果尋因。
主人公由於對金錢的迷戀失去了愛他的女朋友,一起長大玩耍的夥伴,親人和鄰里的關愛,他只用金錢和利益去衡量一件事情是否有意義,幾乎所有人都討厭他,孤立他。他變得越來越愛猜疑,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他聯繫到有小偷、強盜要掠奪他的財富,因此所有門都上了三把鎖,所有窗都緊緊關閉;他拚命的壓榨自己的雇員,不放過任何一個為自己增加財富的機會;他謾罵路邊的乞丐,冷眼旁觀身邊發生的一切;他成天的忙忙碌碌,不願休息,不屑和他人交往,就連聖誕節他都不屑一顧,因為這不能給他創造任何可觀的收入,他窮的只剩下了錢。
直到聖誕節的前一天晚上,冷漠,吝嗇的主人公,遭到了被他害死的冤鬼的報復。鬼魂給他引來了三個精靈,主人公跟著每個精靈分別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過去的他快樂、幸福;現在的他自私、冷漠、孤獨;未來的他慘死家中,沒有人參加他的葬禮,他的財產被他最討厭的生意夥伴所佔有。這一切讓他很恐懼,他知道如果他仍然這樣冷漠自私下去,他悲慘的將來就會如期而至。他徹底醒悟到必須要改變自我。
與其說是主人公與三個精靈的神奇之旅,我更願相信這是主人公的一次自我反省與、自我剖析的一次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就像宗教的洗禮過程一樣。宗教就像那三個小精靈一樣,他教導人們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讓過去沒有過多的悔恨和遺憾,只有珍惜現在才能創造美好未來。這也是西方宗教宣揚人生而有罪,要行善贖罪最終上天堂的意義所在吧。這樣宗教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正確的行為准則,人們就會像電影里的主人公一樣反省自己,約束自己,改變自己,這些准則讓人們少去了「吃塹行惡」的過程,就像一位良師一樣直接讓人們「長智和升華」。
整個電影讓我想起了一個困擾我多時的問題,影片雖然和宗教沒有太大的聯系,但是聯想並遷移主人公的經歷卻幫助我很好的理解了宗教如何引導一個人走向正軌,幫我更好的理解了宗教的作用和意義。
西方科技那麼發達,為什麼人們仍會相信「宗教」,這種不太「科學」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的增長就算是小孩子也會知道「上帝創造了世界」那是騙人的「謊話」,可是西方人如何平衡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偏差,如何又讓自己去接受自己從小奉承的宗教居然是「假」的呢?
這個問題我也和別人討論過,大多說是由於習慣,或是政府行為西方人才對宗教失志不逾。
後來我慢慢發現,宗教的魅力不在於他的真假而在於他所宣揚的內容以及在人們心中所起作用,就像我們喜歡一個 童話故事 一樣,我們在乎的不是他的真假而是他所傳達的浪漫和美好。
宗教在人們心中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同時也警告訴人們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結果。我想「上帝」「天堂」地獄「等詞彙的涵義在現代的西方社會與對中世紀時期的西方社會來說有著天壤之別,以前鬼神之說的成分很大,現在那些詞彙也許就單純象徵著西方人對「正義」、「善良 」的執著追求以及對「邪惡「的強烈摒棄。
在中世紀「上帝保佑」是一種唯心主義,而現在的「上帝保佑」,也許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好比我們會說的"Good Luck"。新的時代宗教被賦予了新的精神,擁有了新的活力。因為自己是無神論者,又不信仰宗教,所以一提到宗教難免就會先入為主的想到鬼神之說,不能想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因此之前才不能理解發達先進的西方人仍然信仰宗教的原因吧。
聖誕頌歌電影觀後感5
原本對動畫電影的興趣就不大,加之很多人對這部影片的評價都不高,但我還是不想錯過,為了查爾斯·狄更斯和那個因為工業發展而霧氣重重的倫敦。
19世紀的英國,是一個極富魅力的主題:在全世界最先進的工業的推動下,這里既誕生了「時代之光」夏洛克·福爾摩斯,也造就了倫敦東區白教堂的「開膛手傑克」。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沖突,陰暗卻又生機勃勃的時代——資本主義發展加速度最快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英國,擁有兩位偉大的作家,代表著對古老田園的眷戀和對工業社會的批判。他們一個叫簡·奧斯汀,另一個叫查爾斯·狄更斯。
英國人愛奧斯汀,不僅因為她帶來了達西先生,更因為她還原了一個已經消逝的古老而美好的世界。英國人更愛狄更斯,因為他勇敢地揭開了現實的瘡疤,並給出了溫暖的解葯。如果說,奧斯汀用女性的細膩,編織著英國的夢想,那麼,狄更斯則以男人的深沉,扛起了英國的自省。
社會主義的中國,對狄更斯有著巨大的誤讀:我們總將狄更斯當做是公認階級的同盟軍,說他揭露資本家的丑惡嘴臉,將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批判的體無完膚雲雲。但事實是,生長在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時期的狄更斯,至多是社會底層的同情者,他並不熱衷於拆資本主義的台,他只是在呼喚在時代的急速變革中丟失的傳統美德和人文關懷。而這些,顯然不是19世紀的資本主義英國所獨有的問題。
《聖誕頌歌》集中體現了狄更斯的思想主題。主人公史古奇是工業時代初期資本家的典型代表:他吝嗇、錙銖必較,花出一分錢對於他都是莫大的折磨;他緊衣縮食,生活古板單調;但同時,他理性,講求效率,強調勞動的價值,鄙視不勞而獲的食邑者。他們對於財富的追求是狂熱而非理性的,但是追求的過程卻是極端理性且嚴格的。事實上,史古奇們不僅對周圍的人冷酷無情,他們對自己甚至更加嚴苛。在狄更斯看來,對財富的瘋狂追逐和近乎偏執的自律在這個特定的時代以一種奇異的方式緊密的交織在一起,在這兩者的共同支配下,如史古奇一樣的資本家們失去了快樂的能力,成了冷血的機器。
正是當這種個人的行為和特徵成為一個時代、一個階級的群體行為時,一種全新的價值觀——資產階級的價值觀誕生了,配合上轟鳴的大機器,資本主義在英國率先起飛。在我看來,史古奇們是值得歌頌的,他們用自己畢生的苦心經營和清教徒般的生活,完成了偉大的財富積累,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但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帶來自由和人性解放的同時,也帶來了縱欲的生活方式一樣,大機器工業為人類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將人類的天性在冰冷的機器中昏睡過去。
於是,狄更斯來了,帶著他的文字,來喚醒極端理性下人類追求感性快樂的天性。狄更斯從來就不憎恨資本主義,否則,他會讓史古奇畢生的財富被剝奪,而不是派來三個聖誕鬼靈帶他回顧自己的一生,帶他尋找他在追逐財富的途中丟失的美好的情感。狄更斯智慧地向資產階級指出,在財富愈來愈龐大的同時,他們的靈魂卻變得愈來愈渺小,終究他們所熱愛的財富會將它們壓垮、吞噬。他們需要改變!他們需要走出陰暗的賬房,打開積塵的 保險 櫃,他們需要文學、需要藝術,需要重新學習像過去一樣享受生活!單一地聚斂財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必須讓金錢在社會里更廣泛的流通,從而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這是資產階級在即將走向極端時的一次重要的自省,它帶來了英國、乃至資本主義社會的巨大的轉變:消費的增長、藝術的發展、社會福利的改善……從表面上看,史古奇用自己的財富拯救了那個跛腳的小男孩,但其實,他也延長了自己的生命,並從死後被人唾棄的命運當中逃離出來。這是史古奇個人的升華,更是資本主義一次成功的自我調節。所以說,狄更斯是偉大的,絕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而是因為他用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預言了資本主義向前發展的道路。
從這個角度看,這部電影無疑是失敗的。它將一個時代的寓言拍成了一個略帶驚悚色彩的冒險游戲,更將主人公人性而自主的轉變生硬地替換成了在過度驚嚇後的瘋癲。這想必是為了讓3D眼鏡中的視覺快感更多的釋放。看到最後,我不由感嘆,如果整部電影都能按照最後五分鍾的基調來敘述,也許會更加打動人心。這也印證了我對3D時代到來的顧慮:我們迎來的究竟是一次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技術革命,還是隨之而來的電影內涵的喪失?但我相信,既然19世紀的英國擁有狄更斯,那光影的世界也一定可以在摸索中找到感官和心靈的平衡,它需要的,只是一些時間和多一點的嘗試。
聖誕頌歌電影觀後感5篇相關文章:
★ 聖誕節電影檔《聖誕頌歌》觀後感5篇
★ 《聖誕夜驚魂》觀後感5篇心得體會
★ 平安夜電影觀後感
★ 白鹿原讀後感
★ 放牛班的春天簡介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柒』 求電影《萬物理論》的觀後感
我對真實的霍金、他的學術和生活都不了解,所以這篇觀後感只針對電影里所呈現的霍金和他的生活。
影片的花絮中有對Eddie的采訪,他說自己以前從來不知道霍金年輕時是很健康、很強壯的。影片里,青年霍金騎車、劃艇,意氣風發,像所有真正的物理學家一樣,有孩子般純真而自信的笑容:那是對科學的執著,對自己天賦的信心,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投身研究宇宙萬物奧秘的虔誠。
劍橋真美啊!禮堂里,「Science」,「arts」的邂逅,各懷驕傲矜持,還有心照不宣的默契,讓人想起費曼自傳《你干嗎在乎別人怎麼想》中費曼與阿蓮的相遇。科學與文學本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兩級,學科學的男生與學文學的女生邂逅相戀便也帶些天定的浪漫。之後,小酒館中直接又笨拙的追求,舞會上的星光燦爛,康河邊充滿柔情的旋轉,他們像一對普通戀人一樣約會、接吻與熱戀。
Eddie對沒生病前霍金的精氣神的把握是極好的。除卻外形的相像,他只需一個斜睨的眼神、動一動嘴角,或是眼珠狡黠地一轉,就能演繹出年輕霍金的自信、自負、純真和專注。那是物理學家獨有的純粹而動人的氣質。他站在那裡,腦袋一偏,嘴角一揚,就是一幅又學院又不馴的模樣。
當疾病的徵兆開始愈來愈多地顯現,當霍金終於重重地摔倒在地,他的世界裡,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他坐在浴缸里,看著自己慢慢僵硬的手;看到他故作鎮定地笑著對不知情的室友說:「我得病了,醫生說我還有兩年壽命」,看著他決絕地推開來看望的簡,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學生休息室里看電視,此時,無需刻意渲染,你也能感受到他刻骨的孤獨和難過。看到他僵硬又顫抖地提著球桿去草坪上打球,賭氣一般咬著牙把一個個球努力推進小門裡面去,旁邊的簡咬著嘴唇發抖,我終於忍不住在影院黑暗的角落默默流淚。很難想像霍金面臨的是怎樣一種痛苦與絕望:慢慢失去所有的活動能力,頭腦卻異常清醒。苦難可以預見,自己卻別無選擇。後來他們結了婚,孩子接連出生,霍金喪失了越來越多的行為能力,生活中有更多尷尬和不堪。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的那天,他和簡宴請朋友們來家裡聚餐,本該是值得慶祝的開心一天,他卻發現自己的手已經不聽使喚,以後再無法做到自己喂自己吃飯了。朋友們說說笑笑,屋裡的燈光溫暖明亮,霍金強顏歡笑,禮貌地離開餐廳。他試著爬上樓,卻卡在樓梯上不能動彈,孩子在頂樓透過隔離網看他,霍金哭了。淚水從臉上無聲地劃過,他的面部肌肉抽動,眼神里都是委屈、無奈和辛酸,這個片刻Eddie詮釋得太到位了,我坐在黑暗的角落裡,也只覺得一陣陣心疼。
還有一幕,霍金坐在桌前,背駝得像蝦米,低頭艱難地從杯中喝水,那場面,很像一隻低頭飲水的駱駝。而長桌對面,簡坐得筆直,端莊,優雅,堅韌。這殘酷的對比看得人心中刺痛。後來簡遇到Johnson,霍金一定也感覺到了那種危險的曖昧,可是他什麼都不能要求,因為Johnson所能帶給孩子和簡的歡樂,他都做不到。看著自己的妻子與另一個男人帶著孩子和自己一起其樂融融地玩耍,這對心高氣傲的霍金來說,也一定很難接受吧。可是他表現出的只是平靜與克制。霍金也曾玉樹臨風,也曾風度翩翩,如果沒有生病,他會繼續著自己的驕傲,毫無拘束地揮灑自己的聰明才智;他也會坐姿筆挺,和簡在一起,如同一對金童玉女;他也許會成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丈夫和父親,為妻子分擔家務,帶孩子奔跑劃船……如果不是因為生病,他本可以擁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一段完美的人生。
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的霍金是什麼樣的,但影片里的霍金是一個紳士。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他的自由(至少是身體上的自由)與尊嚴,可是因著他的善良、體面與教養,他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自己的尊嚴。當簡身心交瘁、情緒崩壞時,霍金轉過頭去對孩子說:「Your mother is very angry with me.」眼神像做錯了事的小孩。看到這里,我很心疼這對夫妻。簡的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但霍金其實也很有理由感到委屈,疾病帶給他的改變,他自己也無能為力。在這樣壓抑的時刻,他也可以選擇憤怒,可他卻選擇了抱歉。自始至終,在影片里,他都沒有抱怨過。他只是默默地承受,默默地努力適應因為疾病的進展而帶來的身體上的改變。生病後他最大的一次情緒爆發,大概是做了喉管手術後再也說不出話來的時候,簡拿來拼字板教他時,他的倔強與傷心伴著淚水噴湧出來。每次看到他哭泣,我都跟著心碎,那不是一個弱者面對病痛的呻吟,而是一個戰士面對命運悲壯的淚水。
即便後來,他們生活里又各自有了別人,不再那麼相愛了,他們也都沒有去刻意傷害彼此。其實他們本不是一對普通的夫妻,他們的結合也一開始就不被人看好,就像霍金的父親說的:「This is not a battle. This is a defeat.」霍金對簡在起初是愛情,到後來,因為生活起居的依賴,也許慢慢轉化為孩子對母親般的依戀;而簡對霍金也從熱戀升華為沉重的責任。即使是多年平凡的生活也足以磨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