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觀看日本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觀看日本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1-10 14:07:53

① 羅生門觀後感

《羅生門》應該是黑澤明最廣為人熟知的一部電影吧。與其以往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不同的是,這部只是圍繞一個很小的一個故事的幾段敘述而已,這部電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在於,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性的黑暗。

故事透過四個人的嘴巴,呈現四種不同的狀態。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強盜、武士、女人,他們都為了掩飾自己的齷齪與軟弱而粉飾自己而說謊。武士和強盜一樣,都是為了給世人表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而把自己說成是"俠士"或"勇士",其實都是一樣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說謊。女人陰險和惡毒,本身不止淫盪而且還在武士與強盜之間挑撥,要讓他們自相殘殺。她這樣做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壞名聲得以流傳。最後透過了樵夫的講述呈現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透露出來許多人寰的悲劇,人性的齷齪。人性的黑暗比魔鬼還可怕!女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教唆人殺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為了保命而出賣自己的.妻子;強盜可以為了自己的獸欲而去玷污別人的妻子,這樣組成了一個因果的環,人們在這個環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賣別人。但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為了表現社會的一個狀態。

讓我們回到羅生門前,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讓我們真正見識現實中的"惡"。乞丐最後奪去嬰兒的外衣,為了自己能買幾個錢。幾間衣服能抵幾個錢?!就可以這樣殘害一個生命?!(包括棄嬰的父母)整個影片呈現出的是一個瘋狂而自私的世界,人們都為了自己而編織各種謊言,都是虛偽地隱藏自身的險惡,以至於每個人都不信任別人,觀後感《《羅生門》觀後感》。

可能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為"惡",世上也有善意的謊言。樵夫同樣說了謊,同樣偷了別人的東西,但他並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他是為了撫養家裡的6個孩子。最後他收養了羅生門下的棄嬰,這個嬰兒象徵著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澤明對於這個瘋狂的世界並沒有完全放棄,他還是"抱有希望"並藉由樵夫的手來表現。暴雨過後,樵夫身後重回了陽光。不過社會再黑暗都要堅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如果放棄了希望就會墮入黑暗之中。

PS:羅生門是古時日本京都外城的正南門,在公元九世紀日本皇家衰敗,內戰頻繁的歲月里,羅城門因失於理修而毀壞。頹敗之後,立刻顯得荒涼陰森。許多無名死屍,也被拖到城樓丟棄。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後被世人應用到許多民間的鬼怪故事裡面,而傳播到亞洲各地。從而羅生門成為日本傳說中的一道門,通往生死。也有人稱之為"魔鬼消失之門",如果將其意義結合電影結尾就是電影的主旨了。

PPS:因這部電影關系,現在"羅生門"被用來指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自己的謊言,令事實真相不為人所知。

②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6篇

羅生門後還有別的門,從無結局。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羅生門》讀後感6篇,歡迎借鑒參考。

《羅生門》讀後感一

短篇小說,情節簡潔,人物故事集中且巧妙。所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以小知大是短篇小說的精髓。

短篇小說的大家,歐洲的契訶夫、莫泊桑,美洲的歐亨利、馬克·吐溫,亞洲,芥川龍之介可算起一。

或許是因為日本與中國文化的親緣關系,芥川龍之介的故事中許多有趣的啟發,非常契合亞洲思維的我們,與部分儒家、道家思想相關聯的同時,離不開對人性和人心的剖析。小說雖短,但回味悠長。

總覺得,日本文學界的認知和死亡脫不了關系。芥川龍之介35歲之時留下遺作《某傻子的一生》,選擇自殺。或許是文化隔閡亦或是看待世界角度的不同吧。

此版本非常用心,不明之處皆有注釋,每張都有「羅生門」故事的配圖分割,引文和正文之間也有不同字體,方便讀者閱讀理解。這部短片小說集收錄了芥川龍之介多數有趣的作品,故讀後十分歡愉且滿足。

《羅生門》讀後感二

羅生門要是沒有了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它估計就不會成為一個代詞了吧,這代的是一種說法,一種狀態。

知道《羅生門》是看電影雜志推薦的電影裡面有這一部,奈何年代久遠,我找電影資源能力也渣,一直沒看得上。去搜索了一次它的含義,當時年紀小,記不清楚也不太理解含義。

隔了幾年,麥浚龍出了一首歌,就叫做《羅生門》,現在再去理解個中意思,就大概能理解清楚了。

僕役認為老嫗薅死人頭發是缺德事,老嫗卻認為這個被薅的人生前也不是什麼好人,且自己是為了活下去,並沒做錯。在那個動盪的背景,在這個飢寒的夜晚,在這個故事的最後,僕役卻搶了老嫗的逃跑了。

那麼到底是誰缺德?到底是誰做錯了?

這就是羅生門,站在自己的立場為了爭取利益去做的就是對的,而別人做著和自己一樣的事,卻是錯的。這就是羅生門啊!

《羅生門》讀後感三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有好多個版本,大都收錄了他的一些中短篇作品,內容不盡相同。我讀的這本來自北京聯合出版社,包含了《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鼻子》、《山葯粥》、《河童》與《侏儒的話》七篇文章。之所以選擇這個版本,在於它只有短短的220頁,而我是個懶人,但讀完後才發覺意猶未盡,今後還會閱讀更多的版本,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關於日本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之前多有耳聞,但從未想要去嘗試閱讀他的作品。我對日本文學的認知起於川端康成、村上春樹,高中時對於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以及生死觀不能完全理解,只感覺牽強甚至矯揉造作,這讓我在一定程度上對日本文學退避三舍,只願意去讀一些純文學之外的推理或者玄幻。

讀《羅生門》是因為「羅生門」這個詞,自從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推出後,這個詞語就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能看見「XXX陷入羅生門」的字眼。出於好奇心,我本能的想要弄清楚來龍去脈,也出於長時間以來對日本文學的看法,我選擇了一本並不是很厚的書,這就是我閱讀本書的動機。

七篇文章,先後花了三天時間,幾乎每一篇讀完後都會讓我大為感概。芥川龍之介無愧於日本文學界的鬼才,他的文章短小而富有深意,充滿了壓抑、諷刺以及社會黑暗。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用鮮明的敘事風格描繪出了一幅幅人間地獄景象,故事中無不透露著他對人性、生死以及宗教的種.種觀念,讀者只覺如鯁在喉,什麼都能理解,但卻什麼也說不出。

本書前六篇文章均為小說,最後一篇《侏儒的話》是他的隨筆評論集,闡述了他對藝術、人生與社會現象的看法。就小說而言,他的每一篇故事,初看下來有點摸不著頭腦,但細細品味卻含義深遠。

《羅生門》講述了天災人禍時期導致屍橫遍野,落魄的家將(有版本會譯作農夫或武士等)在城門下避雨,偶然看見一位老婦人在拔屍體上的頭發,他立刻義憤填膺地上前阻止,誰料老婦人說道:「我拔頭發的女子生前將蛇肉曬成干當成魚干賣給別人,這是因為她不做這個營生就會餓死,而我拔屍體的頭發做假發固然有錯,可如果我不做也會餓死。」家將瞬間像是頓悟了一般,將老婦人的衣服扒下搶走,只說了一句:「如果我不這樣,我也會餓死」,就消失在黑夜之中。

乍看之下,這故事的確讓人匪夷所思,作者並不是想要表達「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是在沒落的亂世之中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編造謊言,家將一直奉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念,縱然落魄卻不敢做壞事,而老婦人的所作所為激起了他心中的邪念,導致他最後接受了這種利己主義,選擇將老婦人的衣服搶走。

羅生門在日本文化中有著「位於人間與地獄之間的城門」的含義,小說表達了人人為了生存而編造謊言做惡的場景。然而這並不是我們如今看到的關於「羅生門」一詞的解釋,黑澤明的影片《羅生門》故事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現今的大多數含義也與這部電影中的故事相關。

《竹林中》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一名武士帶著妻子真砂經過竹林時遇到了大盜多襄丸,武士被綁,妻子被多襄丸侮辱,最後武士死去,多襄丸被抓,故事以公堂審訊時每個人的口供展開。作者描述了7個人的口供,分別為發現屍體的樵夫、與被害人有著一面之緣的雲游僧、抓到多襄丸的捕快、真砂的母親、多襄丸、真砂本人與借巫婆之口的武士亡靈。奇怪的是每個人的口供都不相同,多襄丸和真砂全都承認兇手是自己,而武士的亡靈卻說自己是自殺,每個人的口供看似十分嚴密,卻又互相矛盾,案情最後陷入僵局。

這也是目前「羅生門」一詞的解釋,可以簡單看作:各說各話,真相不明,事實撲朔迷離。而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偉大之處就在於,縱然如此,每個讀者在看完故事後卻都有著不同的理解,你可以說「真相不可得、真理不存在」,也可以說「立場不同說法也不同」,或者延伸為作者的懷疑主義,甚至可以體現故事人物的絕望狀態。

《地獄變》可以說是本書中最為黑暗的故事,講述了堀川大人府上桀驁不馴的畫師良秀為了畫《地獄變》屏風而不惜讓其助手演出各種地獄場景,良秀有個非常疼愛的女兒,同時也受到了堀川大人的喜愛。一天良秀為地獄變最後一個關鍵部分的創作找到堀川大人,希望他為其製造一場火災,要求焚燒一輛坐著雍容典雅的女性的車子,堀川接受了他的請求,並在幾天之後安排了這個場景。

正當良秀准備根據火災作畫時,卻赫然發現即將焚燒的車子里坐著他的女兒,隨著熊熊大火的燃燒,女兒在火中痛苦掙扎,良秀的表情從最初的焦急竟然變成了愉悅。火災之後,良秀順利完成了畫作,並在第二天懸梁自盡。

而小說《鼻子》和《山葯粥》表達了慾望達成後的空虛感。以《鼻子》為例,德高望重的高僧禪智一直有個煩惱,他有一隻耷拉到下頜的長鼻子,為了這個鼻子,他一直飽受苦惱,但身為高僧,卻礙於五蘊皆空,不能時時表現出來。一天他得知一個能夠使鼻子縮小的方法,並親自嘗試了一番,結果他的鼻子真的縮小了,但接下來他卻發現,沒有了長鼻子的自己開始被各種人嘲笑,他感到憤怒,並且後悔。直到一晚,他覺得鼻子奇癢無比,一覺睡醒後發現鼻子又回到了從前的長度,他感到由衷的高興,彷彿失而復得。

最後的一篇文章《河童》虛構了一個不存在的河童國,身為主角的「我」偶然間進入了這個國家,並接觸了其中的人物、職業、信仰、社會。這是芥川龍之介的晚期作品,小說通過了河童國描寫了社會制度的種.種黑暗,堪稱對現實世界的辛辣嘲諷,而主人公在河童國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再回到現實世界卻呈現出了種.種厭惡情緒,最後被當成了神經病。

就是這幾組看似簡答但卻含義深刻的小故事構成了芥川龍之介的這本書,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歷史傳說,針砭時弊地反映了現實與人性,語言簡潔的同時卻有著極強的畫面感,而別具一格的寫作風格也開創了日本近代文學的先河。毫不猶豫地說,這位在20世紀早期活躍於文壇之上的偉大作家直到如今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人,個人覺得,在乙一的小說中多多少少就能看出一些影子。

如前文所說,這本只有7篇文章的薄薄小書的確讓我意猶未盡,而今後我也一定會繼續拜讀他更多的作品,到時的收獲也將會遠遠高於這篇讀後感所寫的內容。

《羅生門》讀後感四

一隻青蛙跳去,

那水的聲響。

——松尾芭蕉」

這俳句在書中提到了兩次,意境上十分符合日本古典美學的審美,一次在《河童》,另一次則是在《侏儒的話》。我很喜歡這個巧合。因為本書收錄了七篇文章,我姑且將其分為三個層次,而這兩篇自然沒有跳脫出我的預設,那麼我們從這個俳句開始,亦是從這兩篇開始。

芥川龍之介以「侏儒」自比,粗布花裳,唱著《金縷歌》「只要享受太平盛世就知足」。沒有亂世給他,沒有家將給他,沒有戰亂給他,沒有飢饉給他,也不曾不問一句「今夕何夕?」

這很吊詭,卻很好解釋。無非就是作者的一聲喟嘆罷了,他並非果真想著如此,這樣的他和《河童》中的寫《笨蛋的話》的哲學家的形象有著滑稽的重合——才子多嘆運偏消,耍著賴般拒世千里。

春釀新成,佯裝醉醺,跳著幸若舞。但那人的鋒芒,卻實在尖銳。

——空拳的他甚至想躲避開人世的腐臭,邁入另一個空間。卻不是通過自殺,他只是不斷地思考著,記錄著,抒著情,聽著那蛙聲脆如玉碎,執著紅牙板舊三弦歌曉風殘月令,不知今夕何夕。

人皆言白,他偏指黑。他否定了道德,將其轉嫁在了好惡之上,他輕蔑文人,狀似刻薄。

這不矛盾也不偏執。自古文人相輕,在這厚厚荒誕的哲思之外,透露著一股可愛的怨氣,頹廢的囂張,以及不曾言明的自負與張狂。我似乎可以想見書頁間有敦盛餘音,那人卻小袖狩衣,不屑這亂世浮華,臨於池塘,舉世皆濁,我自亦糊塗,但教我如何糊塗?

後來卻都是不相幹了,因為都是些尋常人的事。

書中有雨,我偏不遮。

而庭卷紅葉,竹林微響,寒蟬不語,燈半昏時。有人好像在逼問,再聽又好像在哭號,卻似極安靜了,空餘心聲。

你看《羅生門》與《竹林中》原來不過是兩個兜兜轉轉的故事了,但私以為,雖說小說的荒誕在現實的荒誕前是小巫見大巫,但故意的作態卻不美了。

所以說這雨,無傷大雅。

何必去苦苦逼視這些人的良知,各自的回答本就無可厚非,沒有什麼觸動不觸動的。一根根捻下的頭發也好,曼妙毒辣的寡婦也罷,這些浮游在最末端的等級制序之中的形形色色,還比不上木屐和地相扣的聲音。

我喜歡這個子目,因為人物的禿陋猥瑣下卻是難以想見的可愛,一顰一蹙,一動一靜,像極了浮世繪的斑斕模樣。

文章文筆直白,所寫人物也不過小計,難登大雅,有的措辭甚至會錯了原意。但有趣的是,作者本人偏說用法要入他鄉隨他俗,我不置可否。

這不是高雅清雋的雅趣,而是高妙清奇的畫面感,卻不妨礙,我很喜歡這種畫面感。

《羅生門》讀後感五

讀完隔了很久才回來點評,實在是前一段時間沒空寫書評。

讀完這本書那天天氣又悶又熱,然而合上書的時候我卻忍不住打了個寒戰,無他,實在是拜芥川所賜。

有人說魯迅從某些方式來講算是中國的芥川,但我想他們倆給人的感覺還是相差很大的。魯迅更尖銳更直白一些,而芥川秉承著日本作家一貫的含蓄和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晦澀陰郁,給人的感覺就好像迷霧茫茫暴雨將至的海面上一帆漸去漸遠的船影。

跨過一道羅生門,你面對的是鬼影幢幢魑魅橫行的人間。這里有在災難前暴而凶起的侍衛,有黑黢黢的竹林間各執一詞狡辯的人們,有在極致的藝術里撕心裂肺的畫家,有迷失在慾望和尊嚴邊緣的武士和主持,還有你和我,一起在這個古怪的河童國里泥足深陷。極致的藝術和極致的痛苦,它們的身邊站著的是永恆的魔鬼。然而別怕,這是事實也不是事實。當你從夢里一層一層醒過來,像多殼的牡蠣一迭迭展開充滿海水腥氣的身體——然後你就看到了芥川。

佛偈有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芥川在人間大夢一場,如今大夢已醒,便也歸去了吧。

最後以芥川在《河童》中借河童之口說的一段話來結尾——

在椰子花和竹林中

安息著佛陀。

和路邊枯萎的無花果一起,

基督似乎也死了。

但我們必須休息,

即使是置身舞台的背景之前。

《羅生門》讀後感六

每次看完電影都感覺很不爽,准確說應該是……沒爽夠(請勿聯想) —— 主要原因當然不在於電影的好壞(因為我看的都是別人看完後百般推薦的,在這里發現了中國電影的希望……),當然可能會與電影的主題深刻程度相關。就像每次去某個地方,總想留下點什麼印記,通常會是照片,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曾來過。加之今年以來在室友的諄諄誘導下開始了斷斷續續的寫日誌,於是又想記錄自己的一些突然收到某種觸動而產生的比較「深刻」的認識,這種觸動會來自於讀一篇小說,看一部電影,聽一場講座,看一個十大貼……這應該就是文學概論老師講的「讀者意識」吧。不管作者是否已經死亡,讀者想要藉助作品表現自己的相法總會出現的。我就屬於這種想要表達自我的讀者吧。

今天一口氣看了兩部電影,《頑主》和《羅生門》,一部是舍友推薦已久的電影,另一部老師則在課上說過。這兩部都應該是那種「讓人看了沒兩天三天緩不過神來」的,這里就說說這部日本的《羅生門》吧。其實這部電影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三個偶聚在一起避雨的人,一起講述的一個故事。

一句話概括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人帶著他的妻子,在山中,一個強盜見色起意,最終佔有這位妻子並殺掉那個丈夫。主要講述故事的是一位農民,他親眼目睹了整個事情的發生,但他應為怕被牽扯進去,就對官府說自己是時候才發現的。這位農民和另一位僧人講述了他們在官府看到的意外被抓住的強盜,逃跑的武士的妻子,還有通過女巫做法,傳達的死去的武士對於事件的陳述,這三位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整個事件進行描述,於是得到了三個不同的真相。英勇無比的強盜,為了貞潔但不屈反抗的妻子,被妻子教唆陷害的武士。這三個相互對立的形象在一位旁觀的農民的描述中都被證實是錯誤的,強盜武藝平平,而且並不勇敢,妻子並沒有堅守貞操,並向強盜屈服,而這位武士也是在同強盜的搏鬥中被殺死的。這位農民雖然沒有了解當事人的內心狀態,但只有他的描述才是最真實的。當然農民沒有向官府陳述真相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偷拿了作案現場的一把珍貴的匕首。這位路過的聽眾表示人間早已沒有了相互信任,存在的只是虛偽,自私。

③ 《羅生門》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羅生門》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羅生門》觀後感1

《羅生門》應該是黑澤明最廣為人熟知的一部電影吧,《羅生門》觀後感。與其以往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不同的是,這部只是圍繞一個很小的一個故事的幾段敘述而已,這部電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在於,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性的黑暗。

故事透過四個人的嘴巴,呈現四種不同的狀態。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強盜、武士、女人,他們都為了掩飾自己的齷齪與軟弱而粉飾自己而說謊。武士和強盜一樣,都是為了給世人表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而把自己說成是"俠士"或"勇士",其實都是一樣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說謊。女人陰險和惡毒,本身不止淫x而且還在武士與強盜之間挑撥,要讓他們自相殘殺。她這樣做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壞名聲得以流傳。最後透過了樵夫的講述呈現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透露出來許多人寰的悲劇,人性的齷齪。人性的黑暗比魔鬼還可怕!女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教唆人殺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為了保命而出賣自己的妻子;強盜可以為了自己的獸x而去玷污別人的妻子,這樣組成了一個因果的環,人們在這個環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賣別人。但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為了表現社會的一個狀態。

讓我們回到羅生門前,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讓我們真正見識現實中的"惡"。乞丐最後奪去嬰兒的外衣,為了自己能買幾個錢。幾間衣服能抵幾個錢?!就可以這樣殘害一個生命?!(包括棄嬰的父母)整個影片呈現出的是一個瘋狂而自私的世界,人們都為了自己而編織各種謊言,都是虛偽地隱藏自身的險惡,以至於每個人都不信任別人。

可能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為"惡",世上也有善意的謊言。樵夫同樣說了謊,同樣偷了別人的東西,但他並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他是為了撫養家裡的6個孩子。最後他收養了羅生門下的棄嬰,這個嬰兒象徵著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澤明對於這個瘋狂的世界並沒有完全放棄,他還是"抱有希望"並藉由樵夫的手來表現。暴雨過後,樵夫身後重回了陽光。不過社會再黑暗都要堅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如果放棄了希望就會墮入黑暗之中。

《羅生門》觀後感2

作為現代人,說謊應該是我們經常做的事兒,沒感覺到有多麼的丑惡和罪惡。在現代,比如律師在給人打官司時,為了保證自己的當事人的無關性,總會適當的美化自己,從而,丑惡對自己不利的人,來獲取減刑活著釋放。但是電影中也是正常人的思維,在自己陳述事件時,美化自己,醜化別人,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個當事人都承認是自己殺死的死者。當然我們都相信死人說的話,但是那個死人借屍還魂承認自殺,真是不可思議!那個年代,導演想表達的思想是「社會的黑暗,人性的丑惡,沒有真實,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雖然在整部電影中,陽光是非常充足的,真實展現了那時人們膽大妄為,在神聖面前做盡壞事,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最後屈從於多襄丸的真砂是睜著眼睛看著太陽的。導演安排了貫穿整部電影的暴雨(純粹的自我探索),我認為是想讓雨水來洗干凈人們骯臟的心靈。

彷彿人們都在真相的迷宮里穿行,走不出來,也不想走出來。武士的妻子被侮辱和武士之死已經成為事實,但是當事人與旁觀者所說的都不相同,不管誰說的是真話,都代表了另一些人的自私。

影片的結尾,樵夫,行腳僧,打雜的聽到外面有小孩子在哭泣,打雜的第一個跑出去並將小孩身上的和服拔下緊緊拿著,任憑樵夫搶奪;行腳僧將孩子抱起。最後的最後樵夫是又善良的人性的,收養了孩子(人性從黑暗回到了光明),行腳僧說:「你讓我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有真善美的」。導演黑澤明告訴觀眾:人時間確實存在著自私自利、泯滅人性的嚴酷現實。但是,與之相對,人道主義也是永恆的,人終究是可以相信的。

在佐藤忠男的闡述很精闢,《羅生門》中的太陽、暴雨並非只是故事情節可有可無的背景與環境,而是一種「純粹得自我探索」的樣式,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李爾王》中的暴風雨一樣,是一個人的自我面對,在大自然中的自我放逐,一種靈魂的歷練與洗禮。

人性真是最恐怖的電影,小說,故事。你不去探究還好,只要一接觸,就將是痛苦的深淵。

但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對於這人性丑惡,人性的墮落已經習以為常,也許根本不用擔心。真正的真善美也只是個人的一種堅持與信仰了;也只能存在那人心靈的最深處。

對於《羅生門》了解的還是很膚淺,還需要進一步的去學習去領悟導演的想法!

《羅生門》觀後感3

這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作品,1950年上映,黑白影像,關於世道人心的故事。

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在武士死後,公堂上,鬼魂和兩人都各執一詞。鬼魂說是自殺,女人說是可能無意中殺死了他,強盜說是自己殺死了武士。但又都在表達自己很無奈,為各自的自私自利辯護。究竟誰是兇手,觀眾從電影上映以來一直猜到今天,可能每一位看了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疑問重重,同時也深感人性的可怕之處,自私自利,人與人沒有信任可言,以及人性的多變。

樵夫、和尚、乞丐三人到羅生門避雨,樵夫與和尚很沮喪,在看到前面鬼魂和女人與強盜在公堂上的供述以後,怎麼也想不通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是樵夫發現了屍體,可前面的供述里有一件物證,鑲著貴重之物的短刀不見了。乞丐說是樵夫拿走了,樵夫為自己辯護,說武士是被長刀刺死的。羅生門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三人發現了那個棄嬰。乞丐把嬰兒的被子衣服據為己有,樵夫說他沒有愛心,乞丐也為自己的自私自利辯護。乞丐走後,和尚抱著嬰兒很是難過,樵夫說自己已有六個孩子,不多這一個棄嬰,之後,抱著孩子走了。誰相信他真的能收養棄嬰,也許他會為了生活所需賣掉這個孩子。和尚很少言語,只是愁上加愁,感嘆世道人心,絕非人們所能想像。

這部電影有三個場景地點,羅生門、樹林、公堂。場景簡單,大部分是自述和對話,但人物內心的自私自利,雖然有自述時語言的掩蓋,但也已經顯露無疑。大膽的評價一句,他們為了達到自私自利的目的,甚至不惜承認自殺和殺人,但卻把罪責的原因歸於他人,自己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以達到為自己所有自私自利行為辯護的目的。對於自私自利的人性,殺人與自殺都是其次的行為了,如此的話,還有誰會被相信呢?這難道不就是人性的可怕之處嗎?

人物刻畫彰顯了演員的演技,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樵夫、和尚、乞丐、嬰兒,共七人,除嬰兒外,每個人都能稱得上是主角,形象各異。能如此清晰看出有幾個人物,又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幾近完美,缺一不可,應該是很經典了。由人物串連出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又牽連出另一個接近主題的結局。由故事中的人物各執一詞與電影結局,表達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深刻內容。

這部電影的主旨,就是影片中的人物所言:世道人心,人性愚懦,對自己都不能完全坦白。當每個人都不被信任,就是地獄了。

④ 人人都在撒謊——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一場大雨把樵夫、和尚和一個雜工困在一個叫羅生門的地方。樵夫嘴裡一直在念叨:「可怕,實在是太可怕了。」和尚也是神情恍惚,如遇重創。在雜工的好奇催促下,一個故事的四個版本出現了。

        第一位講述者:強盜多囊丸

        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吃飽喝足了躺在涼爽的樹林里睡大覺。突然,一個武士帶著騎在馬上的妻子從我面前經過。他的妻子戴著面紗,渾身裹得嚴嚴實實的。我本來沒有什麼想法,准備繼續做夢。突然間,一陣涼風吹過,武士妻子的裙擺也被風掀起,一雙雪白的小腳如玉一般精緻。我瞬間徹底驚醒,再往上看,風吹開了她由帽沿垂下來的面紗,她的真容也顯露在我面前。天啊,我彷彿看到了女神般春心搖盪,無法自已。

        我下定決心要得到她,但她的武士丈夫還在旁邊。我不想殺了他,就拿起手中的劍走到他跟前向他炫耀:「怎麼樣?,這是把好劍吧?我在那邊的松樹下發現了許多,如果你想要,我願意低價賣給你。」武士半信半疑,但還是跟著我走了,留他的妻子和馬在樹下等他。

       憑著對山間地形的熟悉,我一路披荊斬棘,帶他走了許多雜草叢生的小路。好久之後,我們才來到一塊相對平坦的坡地。這時我才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告訴他我的實際意圖。他憤怒極了,拔起劍就要殺我。我雖為強盜,但也是人人聞風喪膽的大盜,這武士不是我的對手,過了20多回合,他就成了我的手下敗將,被我用繩子捆了起來。

       接著,我跑到女神旁邊,騙她說她丈夫病倒了,拉著她就來到了她丈夫面前。可憐的她一見丈夫的可憐樣,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她從袖中伸出匕首刺向我,可惜被我制服了。我喜歡她的兇猛勁,畢竟這樣的女人太少了。奇怪的是,當我撲向她時,她非但不反抗,反而很主動。事後,我決定帶她離開。她提出要求:不能同時讓兩個男人知道自己的羞恥之事,兩人中必須要死一個人,她將和活著的人在一起。無奈之下,我只好殺了武士。但當我轉過身來時,她已經不見了。

       我是怎麼被官府抓來的?並不是和尚所說的,我遭到報應從武士的馬上摔下來了,而是我溪邊喝了不幹凈的水,因肚子劇痛從馬上掉下來了。於是乎,英雄落難的悲劇發生在我頭上了。

       第二位講述者:武士妻子

       誠然,前面如強盜所說,他綁了我丈夫,佔有了我,但我是被強迫的。多囊丸得逞後打算把我還給丈夫。我用悲痛的眼神看向他,希望他能給我一點同情,沒想到他竟然用鄙視的嫌棄的冰冷目光回應我。那目光像刀一樣刺入我的胸中,非但如此,他還無情地對強盜說:」這樣的女人我不要了,你帶走吧!」 我被他們倆拋棄了,侮辱了,可這真是我的錯嗎?不,我也是受害者。一怒之下,我奮勇站起來,拿起刀朝我的丈夫撲去……當我晃過神來,丈夫已經死了。我想過自殺,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於是,我躲進寺廟里,不過還是被人發現了。

       第三位講述者:武士本人 藉助靈媒,我的魂魄從黑暗的地獄回來了。他們兩人都在冤枉我,我不是被殺死的,是在看到朝夕相處的妻子要跟人跑時感到絕望而拿起匕首剖腹自殺的。你們知道,死人是不會說謊的,我說的才是真的。

       第四位講述者:樵夫

       不,武士根本不是因匕首而死,他是被長劍殺死的。他的妻子被強盜佔有後,他嫌棄妻子不幹凈不要她了。強盜先前被妻子的兇猛吸引,得到後發現跟別的女人沒什麼區別,也不打算要。悲傷至極的妻子生出一股怒火,控訴對強盜的失望,對丈夫懦弱的鄙視,並慫恿他們決一死戰來證明自己是男子漢。哪知兩人礙於面子拿起刀後卻都因為怕死而畏畏縮縮,甚至往後退去。他們兩人在混亂中暴露出自己內心的膽小本質,不過,強盜最終抓住一個機會還是把武士殺死了。武士的妻子早已嚇跑,最後是我撿走了這把鑲著珍珠的值錢的匕首,誰叫我有6個孩子要撫養。當然,我在向官府報案時,省去了這件事。

       羅生門,在日本語里是人間與地獄之間的門。電影借雜工的話說出了「人間和地獄之間差別並不大」。因為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真相中不利於自己的那部分總是被隱去,於是真相很難很難呈現出來。這個世界,人人都在撒謊,事事都被扭曲,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對他人那麼苛責了。黑澤明沒有把人置於無葯可救的地步,偷匕首的樵夫最後還是收養了一個棄嬰,人性還是有光芒的,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2020年12月6日星期日

⑤ 日本黑白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澤明導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師一生的電影創作生涯中,《羅生門》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為影迷稱道。這部創作於1950年的黑白電影時長88分鍾,雖然沒有《七武士》那樣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樣詼諧,但依然為成千上萬電影人推崇備至。《羅生門》的攝影風格以及劇情架構一再為後人效仿,而大師對於人生的反思足以讓所有人沉浸其中捫心自問。
《羅生門》的故事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羅生門》則是他的另一部小說。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其一生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取材新穎情節詭異,多關注社會丑惡現象,筆鋒冷峻簡潔有力。1922年剛從中國旅行歸國的芥川龍之介創作《竹林中》,效仿英國現代偵破小說鼻祖威爾基·柯林斯《月亮寶石》的結構,對同一樁案件聽取各方證詞,布設一個將所有人牽涉其中的迷局,透過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葯自殺身亡後,日本文壇為了對其表示紀念,特別設立「芥川賞」鼓勵新人,該獎項在日本文學界與「直木賞」齊名。黑澤明採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驚世之作《羅生門》。故事發生在戰亂連綿天災不斷的平安朝代,羅生門就位於京都大城圈正南門。黑澤明搭建的這個羅生門建築風格很詭異,亦是對歲月時局和人生的象徵。故事開場天下著雨,樵夫路人和一個游僧構成三人組,開始對一樁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事件議論紛紛。案件圍繞著一個強盜和一對路經竹林的武士夫妻展開,這又是一個三人組。黑澤明繼《姿三四郎》後再度涉足三角關系,而此次意圖更為明顯,就是要讓人性在這看似三位一體的組合中分崩離析,而觀眾也和劇中人以及影片創作團隊形成隱含的三角關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綁地送審公堂,原來是三船敏郎飾演的強盜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過的武士金澤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陣風吹過,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見,後者頓時心花怒放動了邪念。他誘騙武士到竹林深處,將其打倒後捆綁,又將真砂騙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給其夫君看,滿足自己變態的慾念。到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後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屍體被樵夫撞見後報官。影片中使用了倒敘手法先給出樵夫撞屍的情節,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種常見的設置懸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個普通的偵探破案故事,但黑澤明顯然不想被人誤解成愛倫坡。接下去故事開始有點兒意思了,圍繞著武士是被誰殺死的,幾位當事人開始各抒己見。第一個受審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關己的表情,讓人覺得就是那種殺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對自己殺死武士的罪行供認不諱,對於自己能夠和武士大戰二十回合,以及輕而易舉地捕獲美女芳心的舉動,甚至頗為自豪。在他的故事裡,早坂文雄編寫的配樂高亢激烈,襯托著多襄丸的英雄壯舉。
既然疑犯主動招供,看似可以結案了,但當事人真砂又給出了另一種說法。真砂承認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對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覺羞愧,所以意圖讓丈夫結果了自己成全名節,但一不留神她昏了過去,也許在摔倒的過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著真砂的傾訴,音樂變得平緩而又略帶哀傷。案情又一次陷入撲朔迷離。
為了徹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術也發揮了出來。本間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虛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說了一個更為傷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後居然還要求強盜殺死自己,更覺悲憤。即使心裡原諒了強盜,但對妻子仍是充滿了詛咒和怨恨。懷著這種激憤的情緒,他揮刀自盡,以一種武士道精神實現救贖。音樂在這里有些陰森而詭異。同一個故事,卻因為當事人不同的陳述,出現了三種說法。伴隨著這三種各自為政的說法,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背景配樂。時而激昂時而幽怨時而詭異的音樂,襯托著陳述者不同的情緒狀態,將三個故事的界限劃清。張藝謀在《英雄》中嘗試復制《羅生門》的結構,但用不同的色調替換了不同的音樂,在大銀幕上看來風格化更趨明顯。
三個故事的經過不同,但起因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一時的沖動,多襄丸看上了不該看上的女子,於是興起這一番荒唐事,其結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關鍵在於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裡,武士是被長刀劈死的,而在後面兩個故事裡,武士則是被屬於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誰在說謊,衙門看一眼屍體就知道。但黑澤明無心糾纏於事實真相,因為這不是一個查案子的故事,導演想要表達的深遠得多。
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故事,也就是站在羅生門下的樵夫講的親眼目睹的事情經過。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後哀求她跟自己走,不願做決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決斗,沒想到丈夫卻因為嫌棄被人侮辱過的自己不願意跟多襄丸較量,同樣多襄丸也丟了膽子不敢跟武士拚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潰的真砂挑唆後兩人終於大戰一場,場面卻是丟盔卸甲十分難看,最終誤打誤撞多襄丸佔了上風殺死了武士。這個故事沒有配樂的伴奏,就如同我們的平凡人生那樣毫無渲染,暗示著這才是事情的真實經過。至此真相大白,殺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長刀。那麼那把短刀哪裡去了呢?黑澤明在這里埋下伏筆,直到後文才揭開真相。通過路人的口,觀眾得知短刀原來是被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偽證,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而不僅僅是如其所言擔心被糾纏到案情之中。
這個謎團一解開,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點,實則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上面四個故事中有真有假,我們還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們還想知道,他們各自為什麼說了一些假話,這些謊言究竟維護了什麼?細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貪財,多襄丸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虛榮,真砂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名節,武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樵夫的謊言代價最小,由於案件無關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財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麼小的事情,畢竟也是丟面子的,所以他沒有對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盡量往自己的臉上抹金,試圖用英雄壯舉來滿足自己被認作強賊的虛榮心,掩蓋自己其實不過是一膽小毛賊的本質。真砂是女人,發生了這種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節。所以在她的故事裡,掩蓋掉了自己因為愛欲快感而放棄抵抗的細節,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貴,他打不過人家,而且還膽怯如鼠。對於他而言,最要考慮的是維護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編造出一個剖腹自盡的壯烈故事。出身於武士世家的導演本人在此唏噓武士道精神業已不再。案情終了,因果也都有了報。但導演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而讓羅生門的那場雨繼續下。為了拍出雨的效果,攝制組還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員們要長時間在這搖搖欲墜的羅生門布景下工作,也實是敬業萬分。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雨聲,樵夫發現路人在偷棄嬰的外衣欲加阻攔,這才讓路人將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語不驚人死不休,順帶著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騙的事實,一句「人間即是地獄」驚醒所有看電影的夢中人。此時的黑澤明已不僅僅是劇中戲的導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態向世人發出哲學語氣的質問。
在這時影片格外沉默,劇中人在沉思,觀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這世界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騙,更為甚者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信口開河。當為了獲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為了維護一些自我形象,我們都會不斷地欺騙別人,久而久之卻是一直在欺騙著自己的良心。當人世間失去了真誠的價值,這世界還值不值得去為之奮斗?探討此類題材的文藝作品不少,吉姆·凱瑞在《大話王》里嬉笑著慨嘆人生,匹諾曹被教導著不能說謊否則鼻子會變長。但黑澤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種大家風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種末世姿態對人類表示絕望。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聯繫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來。
影片拍攝時正值日本處於戰後政權交替時期,國家衰敗經濟頹廢生產力嚴重下降,國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漸缺失。黑澤明借用人類共同的心靈思索對國家未來的走向表示了身為藝術家的迷茫和憂慮,而如今再看《羅生門》,也依然為其深入人心的發問而感到震撼。當今影壇愈來愈多的作者開始關注人性在物質大潮沖擊下的流失,《黑客帝國》《28天之後》《人工智慧》《三峽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達到50年前《羅生門》的哲學高度。都說電影是娛樂,黑澤明卻用電影寫了一本充滿哲學思辨的書。他的西方弟子庫布里克也十分贊同大師的情懷,在後者的影片中也總是充滿了對人性的解構和反思。
《羅生門》沒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奪走,作家給出了悲觀和絕望的答案。但黑澤明終究還是在影片末尾給出了一點希望,故事最後雨過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從游僧手中抱走棄嬰決定收養,游僧則表達了對人間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設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種道義,一種只有東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學思想。導演試圖用傳統的道義來教化新新人類的意圖也很明顯,而伴著這種有一些希望的結局,音樂變得平靜而優美,樵夫漸行漸遠的背影亦是觀眾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期待和嚮往。嬰兒即是我們的未來,是人類懷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麼未來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師在最後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們觀影者則不該沉醉在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應以身作則地思索自身的價值,並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誠的事情。電影只能探討生命的意義,惟有每個人的行動才對生命有實際價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羅生門》在技術上的突破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劃時代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本片不僅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走進森林拍攝,更是第一次將鏡頭直接對著太陽拍攝。技術上的實驗成功,讓我們有幸觀摩到如此瑰麗迷人的《羅生門》。主要故事都發生在斑駁陸離的樹葉下,光和影交相輝映,一如人心的叵測與未知。黑澤明對移動機位的把握爐火純青,在竹林中的幾場戲,很少出現單調的反打鏡頭,取而代之的是構思精巧的鏡頭移動。角色視角的移動不僅自然,而且成功地過度了情緒。在50年代就能達到在畫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結合,難怪世界也為之傾倒。
本片卡司也是實力超群。和黑澤明有過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壇的傳奇人物。這個出生在愚人節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從小生長在中國,回國後參與電影拍攝,在《泥醉天使》中一鳴驚人。本片中他將一個看似牛氣沖天實則熊包一個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罵把握得恰到好處。之後他憑借《保鏢》和《紅鬍子》兩度奪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澤明一起被譽為「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60年代後三船敏郎和黑澤明發生不和,之後再未合作過,不得不說是電影界的一大遺憾。
在《羅生門》的優異表演中僅次於三船的就是飾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將一個時而堅毅時而軟弱時而瘋癲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舉手投足見優雅,蹙眉轉眼現憂傷。京町子被稱作「最優秀賞女演員」,從上台表演至今始終是單身。
和三船敏郎演對手戲的森雅之,是黑澤明班底中的優雅美男。他沉著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縱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鮮明對比,被人稱為「靜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腸癌去世,他的女兒中島葵也是一名演員。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喬和飾演僧侶的千秋實,也都一直活躍在日本影壇上。《羅生門》公映後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連奪下威尼斯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日本電影震驚了世界影壇,而《羅生門》也一舉將黑澤明扶上電影大師的王座。
大師離開人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而《羅生門》的誕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圖,連專心做電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娛樂大片充斥眼球的時代,我們需要經常靜下心來,欣賞一下《羅生門》這樣的電影。如同喝慣了可樂,也需要坐下來品一杯香茗一樣。《羅生門》有這樣一種寧靜致遠的情懷,讓人省身,讓人回味。
許多人都說,《羅生門》這部電影,是一輩子都要看的好電影。竹林里犯了錯無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這樣的錯了,大師在天堂看著呢。

⑥ 《羅生門》讀後感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分享了《羅生門》讀後感,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篇一:羅生門讀後感】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芥創作的短篇小說,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

《羅生門》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說中什麼也沒說,他只講了故事,他沒有任何議論和交代,故事甚至講的有些唐突,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現在,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布,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著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著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朴實農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面對復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復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里,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願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里,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和借口。

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力的濫用已經習以為常,對官員和國企經理款額的接受程度已經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無話可說。罪惡感正在道德的集體淪喪下慢慢消解,並且,催生新的罪惡。

《羅生門》是一篇風格特異,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說,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樣,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問題,展現了問題,卻無計解決問題,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門扉,卻只能在門外的黑暗中無力的嘆息。大概是這樣的困惑並不只是局限在一個時代,而是人類自我的終身枷鎖。可在某一個國度,某一個時代里,又有幾人能擔負起這種思索的重任呢?

【篇二:羅生門讀後感】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說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說並不像我們所熟悉的眾多短篇小說那樣有個完滿的結局,而往往給讀者帶來的是出人意料的結尾。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為日本現代文學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羅生門》里發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小片段,實質平常所見的事情,卻在特定的環境下放大來看竟顯得如此這般的丑惡與突兀。

主人公設定為一個剛被主任辭退出來的家將。本是一個善良而普通的人,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來到這羅生門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事實上他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己也對自己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而產生了懷疑。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發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發已經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於是剛才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給自己開脫時,她告訴了家將關於她拔頭發是為了做假發,及被她拔頭發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干過壞事的。但老太婆並沒有料想到,她的自我開脫正正給了仍在躊躇的家將一個當強盜的正當理由。作者最終以家將搶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結尾。故事在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得細膩而真實。家將、老太婆、死去女人之間的關系,不由讓人想到魯迅先生常說的「吃人」的現象。誰在吃人?誰在吃誰?每個人都在「吃人」,每個人又都在「被吃」。因為那些僅剩的良知,也被飢餓折磨地昏頭了,而社會又給與每個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的理由。面對當今復雜的社會,人心的復雜多變,善與惡的定義並非輕易就能劃分出來。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只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里,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願望和對罪惡的憎恨。而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里,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就會成為一種擺設和借口。而「吃人」的把戲就會循環上演。

作者在《羅生門》中細膩的描寫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從性本「善」到最終的惡,過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內心的復雜轉變,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內心的懦弱。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並存僥幸心態為自己的軟弱找借口,最終屈服於邪惡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惡在這本書里被淋漓的刻畫,我們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樣,狹隘、自私、卑鄙,人們不想也不敢直視的東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篇三:羅生門讀後感作文】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我看的是一本以《羅生門》為名的小說集,小說第一篇即名為《羅生門》。這不同於電影《羅生門》,電影《羅生門》實際上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小說《叢林中》拍攝。

據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戰爭年代,一個破產的農民因迫於生計,拿起屠刀,決心作強盜。但是或許是因為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膽子太小,總之一直沒狠下心來動手。一天,他來到一個剛剛經歷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那裡到處是殘垣斷壁,且屍橫遍野,一片蕭索絕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尋到一些財物。結果在一處廢棄的門樓里他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怒斥道:「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幹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么做完全是為了生存啊!」。這一番話讓強盜完卻放下了最後的一點善心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丟棄了僅存的良知後,他就搶走老太婆的衣服,揚長而去。

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現在,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布,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著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著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據說為了描寫屍體,作者芥川龍之介曾專程到醫科大學的解剖室去取經。真是佩服他,為了完成這篇小說對著恐怖的屍體看上幾個小時,還要忍受屍體濃烈的腐臭味。也許正是這些描寫及小說人物的為了謀生的舉動讓人感受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的苦難。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朴實農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⑦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5篇

《羅生門》是一本由[日]芥川龍之介著作。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羅生門》讀後感5篇,歡迎借鑒參考。

《羅生門》讀後感一

寫了書評|寫了書評|故事其實挺荒誕。

《山葯粥》的五官是個可悲的人。他卑微而沒有尊嚴地活著。畢生所想就是飽食一頓山葯粥,而真正能吃到時,卻有誠惶誠恐。似乎失卻了多年苟且偷生的意義。

《地獄變》其實我不明白,到底是誰逼死了小侍女。她的父親是一個奇才,卻並不能讓人敬愛,太過偏執。簡直偏執到令人震驚。他為了心中的信悅能犧牲女兒,犧牲自己。

這兩個人物活著都不是為了自己。也是可悲。

《鼻子》他因為不尋常而改變,卻又因為改變後變的尋常而被人嘲諷。

《河童》這真是描述了一個與眾不同卻又處處與生活關聯的世界。芥川龍之介說愛好諷刺的人是悲觀主義者,最終會因為無法發現世界的美好而走向瘋狂。整個故事大概講述了這一句話吧。中間穿插的小故事,玻璃廠商操控政治家,政治家操控媒體,媒體操控輿論,輿論操控民眾。

《侏儒的話》如果說前面那些還是短篇故事。這里就是純粹的句子。只是這些句子經過芥川龍之介對人生,對藝術,對宗教,對文學,對小說家等等的提煉。這讓我想到了卡爾維諾。說是小說家,不如說是寓言家。他們的作品揭發的人性,生活…說實話,以我的年紀閱歷,看這些書並不能很好地感受那種奧妙。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深深浸染著中國的文學藝術。他多處引用了中國詩人,文學家的話語。當然他也引用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只是中國兩字出現在外國作品中,就會有種與有榮焉的驕傲感。

不說那些看上去精妙無比,但沒有切身感受的文字。單從布局結構而言,我是真不喜歡《侏儒的話》這種形式。就像是《從你的全世界經過》(sorry,是不是叫這名兒來著)的語言集合。因為文章中明明是一個話題,卻有許多個「又」將其一段段地隔絕開來。這種不能一口氣好好暢快吐出來,偏要斷斷續續的感受,別提多糟心了。

……

芥川龍之介說到有些作品作家他甚是喜歡。能夠感受到作品當中展現的作家的頭腦心臟,但總不能完全地感受,總欠缺一些部分。

我想說,您也是啊。

好有哲理的一句話,就差最後一句,您再多說那麼幾個字兒,我就真能醍醐灌頂了。就差臨門一腳………當然,這也可能是我自身閱歷有限,無法感受他的語言精簡的精妙。

《羅生門》讀後感二

首先也許有必要交代一下背景。書中有幾個故事發生在平安京時代,羅生門(即羅城門)則是平安京中央通往南北的朱雀大道上南端的一個城門。平安京即是如今的京都。 平安京,皇權所在,平和安定。想想都覺得美好。而本書中的幾個故事卻告訴我們,平安京也是一個動亂的年代,期間民不聊生,命比紙薄。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 《羅生門》里,一名家將失去了工作,他已經沒有退路,要想生存只能淪為強盜。此刻,他的內心掙扎不已。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竹林中》一口氣讀了兩遍還不過癮,它將人性的種.種簡直描述到了極致。同樣一個故事,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竟然各不相同。究竟真相是什麼?究竟誰才是兇手? 《地獄變》是一個屏風,它展現出的卻不是達官顯貴和歌舞昇平,而是地獄之門大開,紅蓮烈火吞噬了所有的人和物,無一倖免。 此外,還提到了百鬼夜行。在曾經的京都,晚上整條路空無一人,這時候許多奇形怪狀的妖怪會成群結隊的出現並走在大路上,人稱「百鬼夜行」。私以為,百鬼夜行的實質可能是裝扮成鬼怪的強盜,他們也許就是《羅生門》裡面提到的迫於生計的下人,為了生存他們變成了厲鬼,殺人越貨無惡不作。 對了,平安京時代還有大名鼎鼎的陰陽師安倍晴明(對其不甚了解的同學可以參考夢枕貘的《陰陽師》系列圖書,或者同名電影)。在一個充斥著鬼神仙怪的時代,老百姓想要生存已屬不易,還敢有什麼奢求? 放下書本感慨萬千。不經意間,想起曾經是軍人的母親說過的一句話:孩子,你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羅生門》讀後感三

《羅生門》創作於芥川龍之介悲觀厭世的情緒下,當時,他愛上了吉田彌生,但是遭到了養父母的反對,雖然大姨母富紀,一生未嫁,猶如生母一般養育、呵護龍之介,但是由愛生怖,難免彼此傷害。芥川甚至曾對作家佐藤春夫說過:「造成我一生不幸的,就是某某。說來她還是我唯一的恩人呢。」

在家庭缺失、愛情不順的人生坎坷上,他形成了隱忍壓抑的個性,終身背負著精神負累,他棄世前給摯友小穴隆一的遺書中寫道:「我是個養子。在養父家裡,從未說過任性的話,做過任性的事(與其說是沒說過、沒做過,倒不如說是沒法說、沒法做更合適)。……目下,自盡在即。也許這是我此生唯一的一次任性吧。我也與所有的青年一樣,有過種.種夢想,可如今看來,我畢竟是瘋子所生的兒子。」看得出,龍之介看世界的眼光是灰暗的,他終其一生,為生母發狂,為養子身份,而苦惱不已,因此他的作品表露出對生存的不安和苦惱,籠罩著悲戚恐怖的氛圍。

《羅生門》故事發生在平安時代晚期,以羅城門樓為背景,,當時幕府武家勢力崛起,皇家日益衰弱,日本國內戰火蔓延,加上民間地震、台風、火災、飢荒頻發,災連禍接,羅生門破落不堪,一個被趕出東家的家丁在破落的羅生門下躲雨,正愁前途,不知今後何去何從。或許拋棄武士身份,落草為寇,「除當強盜,別無生路」。且不論以後,今晚落腳何處都是個問題,便想望羅生門樓上借宿一宿。當時餓殍遍野,羅生門已然成為胡亂丟棄無主屍體的地方,家丁深更踏上樓梯,心中難免惴惴。家丁剛上得樓便看到火光游移,發現一個形影搖晃,心中頓時發毛,定睛一看,卻是一老嫗,正在拔一具女屍的頭發,准備拿去賣錢。家丁怒而指責老嫗,豈料對方駁道,那死去的女子生前以蛇肉假成魚肉騙人維生,這是罪有應得。家丁心中絕望,轉念一想,人人都為了活下去,於是把老嫗放倒,扒了衣服拿去賣了。

這部小說充滿了陰暗與丑惡,短短三千字的故事中,人人皆為惡人,良心盡失,社會的動盪導致人人自危,地主破產,武士流浪,弱肉強食,遍地餓殍。莫談鄉村,就連一向繁榮的街道都成為陰森墓地,白骨森森。由於常年戰亂,屍橫遍野,年積累月,頹敗之後,繼而顯得荒涼陰森,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

芥川龍之介有許多作品都傾向於或間接揭露社會人性醜陋的一面,像《鼻子》《竹林中》等,眾所周知龍之介是個名氣很大的作者,然而當他在寫《羅生門》只是籍籍無名之徒。生活潦倒困頓,情感雙重打擊,遺傳的瘋子性格,都使他能在孤獨寂寞中發掘,看透更多。

國內許多譯本,都收錄了芥川龍之介一系列短篇小說,如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羅生門》,其中收錄了《山葯粥》《黃粱夢》《英雄之器》等二十多篇小說。芥川創作形式內容豐富,早期精純工整的成名之作《鼻子》,後期完美成熟的世界名作《竹林中》,揭露人類利己本性的《羅生門》,展現www.simayi.net人性無私精神的《基督徒之死》,取材於中國歷史、充滿辯證思維的《英雄之器》,極具日本風情、優美浪漫的《大川之水》,揭穿利己主義、現實變幻莫測的《蜘蛛之死》……我也得以觀得日本短篇「鬼才」的千面風騷。

另一方面,由於所學淺薄,拜讀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現代日本作家的著作較多,從中更多了解日本島國近現代的見聞感受。但是,芥川龍之介的時代,中華大地還處在封建王朝清朝的統治下,文化泱泱,顯得大國風范,顯然對周邊小國的影響頗深。此時,龍之介的小說中多次提到中國歷史,如《戲說三昧》中提到,主人公作家馬琴瀧澤鎖吉被譽為「日本的羅貫中」,並多次提到《水滸傳》,其中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膾炙人口的節選故事耳熟能詳,甚至唐朝詩人王摩詰的詩「食隨鳴磐巢烏下,行踏空竹落葉聲」都能信手拈來。《英雄之器》描寫的是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借劉邦之口道:「(項羽)真乃一世之雄也!」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可見日本對漂洋過海「漢風」的偏愛,從中可窺見中華五千年文化輸出的力道,在世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羅生門》讀後感四

第一次讀日本近代文學作品,許是文化差異,讀來晦澀難懂。然而難懂兩字除非親自品鑒,否則難以言傳,玩笑來說就是,作者寫的每一個字我都認識啊,但是組合在一起就不懂了。也許這就是文字的最大魅力吧,極盡萬千組合,跨越時間和空間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再次說到難懂,此本當為我讀過的最不能懂的小說,也許當我閱歷達到的時候還會重讀一次。

讀書前照例對作者進行了了解,看到作者35歲死於自殺,肅然起敬。孤獨、茫然、冷酷、憤怒、無奈、滑稽,每一個故事讀到尾處都有著說不出的感受。地獄之後還有更深的地獄,羅生門後還有別的門,從無結局。有佩服,有共鳴,有不懂,有惋惜,然而我等依然只能在眾生中踽踽而行。

全書收錄了許多故事,個人最喜歡的有《羅生門》、《地獄變》、《河童》、《竹林中》,最後一篇被黑澤明拍成電影羅生門。那麼,下次再來讀過。

《羅生門》讀後感五

看了《羅生門》,就不禁愛上了這種關注人性,挖掘人性本質的電影。想起中國現在恢弘的商業片,國內票房雖然不錯,但也有不少人說難以感受到令人感動的人性光輝,難怪總是在奧斯卡,威尼斯那些國際電影節上失望而歸。從第78 屆奧斯卡提名《斷臂山》、《撞車》、《卡波特》、《晚安,好運》、《慕尼黑》5 部影片為「最佳影片」候選時,奧斯卡對於「人性」呼喚的信號已經無比清晰,想得奧斯卡,電影就要向「人性」靠攏,這幾乎成了人所眾知的秘密 。 我個人覺得中國現在的電影其實不乏人性化,只是模糊了一點,甚至被商業化,乃至失去了最動人的力量,觀眾不怎麼買賬而已。

回歸《羅生門》,裡面的人為了慰藉自己的心,滿足心理需要,不惜贊美自己或者貶低別人,藉此來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向高台階,說出自己潛意識認為是對的事實。強盜為了掩飾自己在女人責備後的懦弱和平平的本事,武士為了掩飾懦怯膽小,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的思想,女人為了掩飾自己的失貞的罪惡,編了一個有一個的謊言。那個雜工說「人都自以為老實,都把對自己合適的話當作真話,而把對自己不適合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這樣才心裡舒坦。」這是每個人都干過的事情,都曾經試圖在心裡修改過錯,自圓其說。

我們不能直接給這種行為判定死刑,要知道這是人的特性之一——欺騙性表現出來的行為而已,說白了就是撒謊。從動機來看,這種撒謊屬於被動性的欺騙,是為了保護自己而現實出來哦一種本能,是人的一個生存法則。從這個層面來看,撒謊是不分對錯的。每個人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撒謊本身帶有就帶有悲劇性,撒謊者更是可憐。行腳憎喪失掉對人類靈魂的信心,就是忘了他們這些撒謊者是出於本能,本身也是悲劇,也是需要神去憐憫的。而結局,「還是可以相信人」就是人性的回歸,就是真善美戰勝了人的本能,從原始的隨心所欲進化到文明時代的良知的發現。電影就在雨過天晴中唯美地結束了,人們就在「還是可以相信人」的肯定中重新獲得前進的力量,一掃電影一開始對人性的恐懼。

本片看似懸疑復雜,但只要抓住了線索,按圖索驥,就會豁然開朗。把人性暴露在修築叢林中,讓穿過叢叢竹葉的陽光毫不留情地鞭打著人性的傷口,令人不忍去直視,但又忍不住思索反思自我。我們是不是一定要狠狠地斥責完可憐的撒謊者後,不給機會他們改過呢?

⑧ 羅生門觀後感精選範文5篇

《羅生門》主要講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殺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發生後人們之間互相指控對方是兇手的種種事情以及經過的 故事 。下面是我整理的羅生門 觀後感 精選 範文 5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觀後感相關內容推薦↓↓↓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5篇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觀後感5篇

電影《阿甘正傳》觀後感800字5篇

關於《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000字5篇

羅生門觀後感1

《羅生門》1950年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是日本京都的正南門。滂沱的大雨,破碎的牌匾。黑白影片樸素的畫面更顯沉重。雲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一起案件: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他們敘述案件的事實的過程中,都把人性中惡的成分都省略或者美化了羅生門電影觀後感羅生門電影觀後感。使案件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而目擊證人因為他一時的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價值不菲的短刀因利益牽扯其中,也沒有道出其中真相。

這是一起兇殺案件,真相因各自所需要掩飾的軟弱被自私、虛偽所掩蓋了。但是把案件中有關的人的說法全部綜合起來,它已經向事實的真相靠近了。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樣,個人的觀點與看法是碎片,是事物的部分,因而免不了片面,只有把大家的觀點看法綜合起來,那才能拼成完整的大象。

同時,要再現事實真相,只能是局外人,沒有利益牽扯其中的人才能更客觀地敘述某一件事實。同時,每個人又受到各自的學識、閱歷等影響,對事物的'觀點看法肯定是深淺不一的。即使最客觀的人,他們也免不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意識,其筆觸不可避免地帶有褒貶意識。我們的歷史,更多的是一種個體記憶,當這種個體記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就有理由去它是不是歷史的本來面貌?我們能相信的只能是這是著一歷史事件的一個方面,並不能完整的在現原來的面貌。

要能真實而全面再現歷史,它需要的是集體的記憶

這是我們所缺失的。現在是網路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對某一事情發表各自的觀點。即便是有人想刻意隱瞞惡的、軟弱的事實,現在也已經很困難了。已經有了集體記憶存在的客觀條件。因此,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有條件去更全面、客觀地了解事實與真相。

羅生門觀後感2

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許多歷來被世人奉為經典的影片,有很多確實不錯,也許電影拍成那樣才算是真正的藝術。

日本老片《羅生門》故事結構簡單,人物也就那麼幾個,可看完後讓人心裡總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只有影片看到最後才會明白影片一開始和尚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對白,「這次讓我可能喪失了對人類靈魂的信心,這比強盜,比戰爭,比瘟疫,比天災飢荒還可怕」

影片從故事裡和講故事的人兩個層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讓人恐懼的事情,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誠實,每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謊,可以出賣別人,可以不顧一切,切實的讓我感到十分的恐懼。

影片的另一個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溫順軟弱,動不動就淚流滿面的年輕少婦,在觸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時面目卻是那麼的猙獰,內心活動的變化是那麼的豐富,說謊趨炎附勢,甚至比強盜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國的一句話「人心隔肚皮」也是頗有道理。

無論是強盜,武士,年輕少婦,樵夫,還是巫婆甚至虛構的鬼魂沒有一個是誠實的,彼此間是信任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虛偽的外表說謊欺騙,讓人內心感到恐懼,甚至那種恐懼超過任何的恐怖片帶來的可怕感。

只有在影片最後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當樵夫承認了自己的欺騙,抱著撿到的嬰兒走出羅生門時,才看到人性殘留的溫存和善念,也許這也是唯一的希望。

羅生門觀後感3

在這之前,我也曾略讀過一些芥川龍之介的書,孫老師也給我們講過一些他的書,其中,就包括他的這部《羅生門》。在孫老師的課上,也讓我們討論過這部小說,當時也是略略談了一些。記得很清楚,當時我也談到了人性的問題,但被老師扼殺了,他說范圍太廣,太大,再詳細一點。也是,人性這個問題,歷來多少騷人墨客都談論過,結果也是不了了之,沒有談出來個所以然來。想想也是,文人墨客都沒有談論出來的問題,有豈是汝等小輩所談的。

今天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張老師也讓我們寫影評,雖然影片和小說稍微有點不同,但基本意思還是差不多的。我就在人性以利己主義為中心略談一下這個問題吧,希望大家能夠涼解!

在當今社會主義下,雖然不完全是物慾橫流的,但利己主義則是遍地開花,到處都可以找到它生長的土壤。影片《羅生門》中的人物,無論是柴夫,獵人,武士,婦人,和尚……其中的三人在描述一起兇殺案的時候都在說慌,而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影片中似乎給我們呈現的都是比較自私自利的人,讓我們感到人性的丑惡,墮落的一面。但到最後作者給我們描述了一個避雨人的舉動,他說了一句話:「我家中已經有五個孩子了,再多這一個也不多。」則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希望,還有善良的人存在,還有拯救這個渾濁世界的人存在。

也許,這正是芥川龍之介的用意所在。雖然,利己主義的人是有的,但那畢竟是少數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羅生門觀後感4

黑澤明的片子之前僅看過《影子武士》和部分的《七武士》,可是當初不習慣他的風格,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幾日,朋友推薦《羅生門》,看完之後,遠超過我的期望。

《羅生門》介紹的是一個殺人犯的案子,由當事者和見證人分別講述,但每一段敘述都各有出路。這都是由於人性的劣根性,為了自己利益一方,強行把真相隱藏,篡改,使得事實變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當看到真砂請求污辱了她的強盜殺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驚,首先無法理解她的道德標准,她的荒謬的道德標准站在了傷害過她的劫匪一邊,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沒有起碼的自尊心;其次,怎麼能做出如此殘忍的決定,她到底將丈夫置於何種位置,將劫匪尤其是自己置於何種位置?或者講每個人都是卑踐的,每個人在他人眼裡都是卑踐的,人與人之間奇怪的偶然的聯系在一起,然而轉瞬又恢復了冷酷、仇視的本來面貌,所以,在片首,兩個局外人總是反復道「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澤明的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於芥川龍之芥的好手筆,但是這部電影在拍攝技巧上也頗為成功。

它不拘於傳統,四個人在衙門接受調查,並不存在審訊人及相關的府吏等等,只一個敞開的院子,四個人輪流跪在地上自問自答似的串連起一個故事,它省去許多似乎看起來很重要的布景,然而,在黑澤明的電影里明顯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於怎樣的一個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個人的人性本身,極近的鏡頭放大一個人的奇怪的內心世界。所以,它非傳統的敘事,而更類似於在自言自語一些關於哲學的問題。

總是來講,《羅生門》是一部比較完美的電影,最欣賞的一點,毫無廢話,也沒有多餘的細節,但是故事過於簡單,觀點也太明顯,但是遠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來那麼壓抑。

另外,我有點奇怪的是,真砂怎麼沒有眉毛?還是那個時代女人流行把眉毛剃光?

羅生門觀後感5

今天終於看了這部久違的黑色電影,果然很有意思。

羅生門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點 —— 自私和虛偽,在危難的時候,面臨生死的考驗的時候,即使是平時恩愛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傷害。事情過後,雙方又各有一套說辭來為自己辯護,犯錯的永遠是別人,自己是多麼無辜啊。

但從這部片子我們還可以看出,男人永遠都比女人更自私、更虛偽。男人可以自私到為了保全自己唾棄自己的結發之妻,也可以虛偽到死到臨頭還要說謊來美化自己。你可能會說,片中的妻子也自私,她挑撥自己的丈夫和強盜決斗;她也說了謊,謊稱自己暈倒了不知道丈夫是怎麼死的。但她的自私,她的虛偽,是在當時那種絕境之下多麼無奈的一種選擇。她在和強盜搏鬥未果被玷污後,不想死,也不想和強盜走,想讓自己的丈夫和強盜決斗來保護自己,這實在不能說是非常過分的要求。她的謊言就更容易理解了,顯然,她是為了自保,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她總不能跳出來說,是我挑撥他們兩個決斗的。在這個時候,還原事情的真相沒有任何意義,她懦弱的丈夫寧可說自己是自殺也不願意承認是被強盜殺死的,死不足惜。

當然,這部片子放大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面,普通人可能永遠也不會面臨那麼極端的情況,大多數人還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更多的考慮自己的利益,然後談起的時候有選擇性的忽略那些不光彩的細節,同時誇大那些對自己有利的細節。如果說自私是人動物性的本能,那虛偽就是人社會性的本能,是普遍和客觀存在的。

最重要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善惡美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陰暗面,我們與其失望和批判,不如多一點寬容和理解。


羅生門觀後感精選範文5篇相關 文章 :

★ 電影《羅生門》觀後感範文5篇

★ 《羅生門》觀後感範文5篇

★ 羅生門觀後感範文500字

★ 關於5篇精選《羅生門》讀後感1000字範文

★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5篇

★ 羅生門讀後感6篇600字

★ 羅生門觀後感範文

★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7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閱讀全文

與觀看日本電影羅生門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原版電影 瀏覽:515
老電影沙家濱完整版 瀏覽:727
國內電影城哪家規模大 瀏覽:828
搜索動畫版國產愛情電影 瀏覽:628
泰國男男bl微電影20 瀏覽:421
電視劇電影英文插曲 瀏覽:186
誰決定一部電影的總體拍攝進度 瀏覽:263
免費的英文原聲電影 瀏覽:338
宛麗的電影名字 瀏覽:877
電影碟中諜五中文版 瀏覽:906
野馬電影演員表 瀏覽:684
替罪羔羊電影演員 瀏覽:601
2021上海國際電影節志願者招募 瀏覽:800
韓國最搞笑的愛情電影推薦 瀏覽:368
電影鋌而走險海報圖片 瀏覽:167
美容院電影韓國中文 瀏覽:319
大愛無疆電影印度 瀏覽:881
看電影是英文字幕怎麼辦 瀏覽:428
怎樣復制完整的電影 瀏覽:627
電影西班牙之旅的音樂 瀏覽: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