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800字 高中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800字 高中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800字 高中,作文有很多種,觀後感是一個熱門的體裁,寫作的進步離不開每一次的練習,關於這部電影你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寫作進步的秘訣就在於多加練習,看完追風箏的人觀後感800字 高中,就快動筆吧!
不是揮手告別,不是轉身離去,而是我與風箏,與我們的風箏,再相見。 ——題記
「為你,千千萬萬遍。」因為這一句話,億萬讀者從此記住了這個人——卡勒德?胡塞尼;因為這句話,多少書友記住了這本書的名字《追風箏的人》。
七十年代的喀布爾還算安穩,卻依舊充斥著社會動亂與種族歧,孩子們在這樣的一方天空下尋找自己的快樂。阿米爾和哈桑曾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他們一同坐在樹上盤算著用胡桃射狗;他們沐浴在夕陽下,阿米爾為哈桑念書;他們配合默契,在風箏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但這一切,在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哈桑被人欺負卻不敢挺身上前後,漸漸地改變了。阿米爾心中的懦弱與慚愧讓他不願面對哈桑,他與哈桑日漸疏遠。在生日之時,偷偷將爸爸送給他的表藏進了哈桑的被子里,誣陷是哈桑偷了手錶,哈桑終究是離開了,阿米爾也隨父逃往美國。
看到這一段時,我心裡挺看不起阿米爾。為什麼好朋友有難不為他挺身而出呢?為什麼要為了一己之利把生活了十幾年的好友趕走呢?怎麼能心安理得地繼續享受自己的生活呢?可站在阿米爾的角度,我捫心自問:如果我的好友被欺負,我是否會絲毫不畏,替她出頭呢?我默默地思考著,好像理解了阿米爾。我想,他只是自私,害怕自己受到傷害而無暇顧及別人。但一秒鍾的猶豫與遲疑便是咫尺天涯,再也無法挽回。
後來,從拉辛漢的口中,阿米爾得知了哈桑是自己的親弟弟,得知了哈桑與妻子因為保護他的房子而被打死在大街上,得知了哈桑的孩子被送往孤兒院無依無靠。被迫接受真相的阿米爾震驚又憤怒,他拒絕相信又無可奈何。拉辛漢請他找回索爾博並好好照顧,拒絕與遲疑動搖著阿米爾的心靈,但他終於接受了這個請求。幾經輾轉,當阿米爾終於找到索爾博時卻發現他在曾經欺負哈桑的人的手上受盡侮辱。他堅決的要帶孩子走,哪怕已被打的頭破血流。後來,阿米爾待心理壓抑的索爾博如自己的孩子,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和他說話。當風箏再次翱翔在藍天時,阿米爾說出了當年哈桑為他撿風箏時說的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友情與贖罪,種族的歧視與社會的風氣,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我曾為阿米爾的軟弱感到憤怒,為哈桑的悲慘遭遇而同情,可這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有勇敢就必然有懦弱,有自私也必然有寬恕。它們共同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而你有著選擇的自由。我很慶幸,阿米爾終究戰勝了他內心的不安與恐懼,但他始終欠著哈桑一句「對不起」,就像是他自己說的「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裡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兒袖手旁觀。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里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寬容與信任貫穿著生命的公路牌,也許一點點隱瞞與欺騙都會使感情出現裂痕。那麼請和好友一起讀這本書吧,讓友誼長久,讓愛永存。
為你,千千萬萬遍。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我的思緒如同天上的一隻只風箏高低起伏。宛若在夢中,我聽見心底有個聲音對我說: 「為你,千千萬萬遍。」我想起了那隻藍色的風箏,想起了哈桑——那個兔唇的哈扎拉少年。
故事發生在七十年代的阿富汗。那時的阿富汗沒有硝煙,沒有戰火,阿米爾和哈桑就出生在這里,一個美麗祥和的地方。
阿米爾和哈桑的命運,或許在出生時就已註定。也許是阿米爾父親與哈桑父親的主僕關系,也許是普什圖人對哈扎拉人的歧視,使阿米爾和哈桑,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阿米爾十分渴望父親的關愛,於是參加了一場風箏比賽。當天空中只剩下他的紅風箏時,他取得了勝利。忠誠的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但就在回去的路上,哈桑被曾經得罪過的人攔下。這時阿米爾也找到了哈桑,他看見哈桑被人欺辱,卻跑到了一邊。正是因為他的膽小、怯弱,使他一生都在贖罪的路上。
我們或許無法責怪阿米爾。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也藏著一個像阿米爾一樣的小人,膽小、怯弱的小人。我們只能用自己的選擇去彌補我們所犯的錯。
成年後的阿米爾為了贖罪,放棄了在美國安逸的生活,回到了阿富汗,時局動盪的阿富汗。是的',那裡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一路上,他歷經坎坷,也知道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他要救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他的親侄子。
人生就是這樣,不斷的犯錯,然後彌補,然後再無可避免的犯錯,然後再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彌補。在這條通向好人的路上, 阿米爾一直在贖罪。歷經千辛萬苦,阿米爾終於把索拉博帶回了美國。
燦爛的晚霞中,一隻只風箏在天空中翱翔,又是一場風箏比賽。阿米爾和索拉博齊心協力,將最後一個對手的風箏割斷,他們贏了。當那隻風箏飄落時,阿米爾追了上去。就像兒時的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一樣。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用一生去追的那隻風箏,是親情、友情、愛情,也是正直、善良、誠實。這是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他自我期許的人。追風箏的人,所追逐的僅僅是風箏嗎?很明顯不是。我想,那隻風箏既是哈桑去追逐的那隻斷線的風箏,也是阿米爾成年後去追尋自我救贖的那隻他心裏面的飄忽不定的風箏,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人所要尋求的內心的無愧和寧靜。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不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的去追。
天上的風箏安靜地飄著,地上的人駐足仰望看著那飄渺、彷徨卻又自由的風箏。《追風箏的人》,一本融入了快樂與悲傷,深情與絕望的小說。很美麗的開始,跌宕起伏的經歷,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故事很完美,一場殘忍而美麗的人性救贖。
阿米爾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爺,哈桑是他的僕人和童年夥伴,兩人從小形影不離,手足情深。在追風箏的比賽上,他們獲得了冠軍,哈桑去追回落下的風箏,卻遭到欺負甚至強 暴。目睹了一切的阿米爾因懦弱恐懼沒有挺身而出,這成為了他童年一份痛徹心扉的罪惡,這也最終逼走了哈桑。因為戰爭阿米爾和父親逃亡美國。阿米爾成年後決定要贖罪,再次回到了家鄉,命途多舛。他還發現了驚人秘密:哈桑是他的親兄弟。最終得知哈桑去世,阿米爾決定撫養哈桑的兒子,完成了一個男人的贖罪與成長。
童年是甜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一起玩彈弓,摘柿子...童年是難以忘卻的縈繞於心的。可是阿米爾的懦弱徹徹底底地撕裂了這一切美好的生活。他的懦弱鎖上了哈桑的心窗,雖然悲傷難過但哈桑始終還是惦記著阿米爾,可是阿米爾卻無法打開內心的枷鎖去面對他。人,生來是軟弱的,懦弱其實本不是一種錯,可是在阿富汗,這個紛亂的國家裡,無法克服懦弱卻成為了每一個悲慘人生的開始。其實阿米爾很善良,他很珍惜和哈桑的感情,但罪惡感幾乎充斥了阿米爾從此以後的人生,像是風箏被剪斷了線。
哈桑和阿米爾的交情深厚,卻也折射出阿富汗的不平等觀念,因為種族不同,因為身份迥異,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他們之間有了隔閡,雖然他們是密不可分的摯友,但是在阿富汗,這種觀念是潛移默化的,他們之間隔起來一到透明的高牆,雖然看不見觸不及,但是它赫然地聳立在兩人之間。
不論是哈桑受到的精神甚至肉體的侵犯,還是阿米爾在贖罪路上遭遇的種.種暴行,都看出那裡充滿了人性的泯滅與道德的淪陷,這是我們不願看到的情形。在我們還享受來在國家的庇護和生活的安逸時,不僅僅是阿富汗,整個中東地區,都不時狼煙四起,生靈塗炭。那是歷史遺留的問題,宗教觀念的沖突,導致這片地區的腐朽衰敗在這個嶄新的大時代里,世界需要的是和平,是平等;不僅是身份觀念的平等,更是同樣作為人類生活在這個世上,追求幸福的平等。
多少年日以繼夜的難以入睡,使阿米爾走上贖罪的路,他要去追回當年他失去的那隻「風箏」。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阿米爾終於獲得了解脫,打開了心中的枷鎖,相信那一刻他是幸福的,一場持久暴風雨之後的彩虹。那隻失落的「風箏」,不負追趕之苦,終於回到了阿米爾的身邊。阿米爾是善良的,只是懦弱讓他無法自拔。他忍受心中折磨,努力爭取救贖的機會,這使人很欣賞。二十六年的折磨,最終蛻變為勇敢的人,從絕望中走出,接受狂妄風雨的洗禮,獲得了靈魂的重生,令人慨嘆。
那是一隻拚命掙脫的風箏,一不小心風箏斷了線,離開了放風箏的人,飛向遠方;不過放風箏的人沒有放棄,而是奮不顧身地追趕,向著那未知的遠方,終於他抓住了,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❷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後感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劇情片,這個電影演繹的是兩個發生在阿富汗少年和阿米爾少年身上的故事。兩個少年發生的不一樣的故事。
一個面對,拋開罪惡感的人,一個是經歷移民到美國的人。兩個人到底會如何選擇的故事,整個劇情有一條線索,貫穿了整個劇情的脈絡。
而米爾和他的父親,僕人,兒子的親密友誼,是至始至終一直不變的,而且在作者的形容下阿富汗,溫馨閑適,而且讓人回味無窮。在一個戰火和硝煙依然彌漫的世界上,無論是用哪一種形式,都沒有辦法裝飾出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
所以讓我們很多人從不同的視角來了解阿富汗,讓觀眾看到了不同方面的人,而且有著共同的話題。這表示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是相通的,人類至始至終是一樣的純潔和善良的。
❸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後感
《追風箏的人》是馬克·福斯特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講述了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接下來我搜集了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如果《追風箏的人》分為兩個段落,那麼分界線就是哈桑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在阿富汗喀布爾地區,年幼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每日形影不離,他們是最好的朋友。每次有人欺負阿米爾的時候,總是哈桑挺身而出,幫阿米爾出頭;在墳地廢墟處,阿米爾會捧著書,講故事給哈桑聽,哪怕聽了50遍的故事,哈桑還是很喜歡再聽一次;矮小的植物上刻著「阿米爾和哈桑」的名字;阿米爾請哈桑一起看電影,兩個人把劇情記得爛熟,回家路上還在討論演員;在風箏比賽日,阿米爾和哈桑齊心協力割斷了天上所有的風箏,拿了第一名。 對於哈桑來說,阿米爾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所以為了阿米爾,他願意承擔所有的事。但是阿米爾卻有別的心思:哈桑很聰明,第一時間就識自己寫的故事裡的爛邏輯;哈桑追風箏的時候遇上了小混混,他為了保護這只風箏,寧願挨揍甚至被玷污,都不願意讓風箏損壞,因為風箏是阿米爾少爺的,阿米爾躲在木板後目睹了全場哈桑受傷的過程後,他沒有挺身而出幫助哈桑,反而是落荒而逃;阿米爾約哈桑在墳地的樹下見面,阿米爾說:「我打你,你會還手嗎?」,然後不停的用柿子砸在哈桑的身上,哈桑沒有還手,阿米爾叫哈桑「懦夫」,哈桑還是沒有說話,在地上撿了一個柿子,朝自己的臉使勁抹,汁液流了一臉,哈桑傷心的回家。
最過分的就是,阿米爾將手錶藏在哈桑的枕頭下,並誣陷哈桑,老爺將哈桑和他的父親找來辦公室,詢問這件事情,哈桑抬頭看了一眼阿米爾,沒有辯駁,承認這個手錶是他偷的。在他承認的時候,哈桑的父親應聲「我們呆不下去了,我們准備走」。老爺表示不在乎這個手錶,只要承認錯誤就好,但是哈桑的父親表明,我們必須要走。我理解的是,哈桑的父親極度有尊嚴,僅管他只是一個僕人,但是在自尊心面前,這就是恥辱;另一種理解,父親知道哈桑沒有偷東西,因為被褥在睡醒後是被整齊折疊過,既然整理過被褥,怎麼可能憑空多出一個手錶,而且哈桑這段時間一直在做事,沒有時間去拿阿米爾的手錶,他為了哈桑能夠不尷尬的面對這個家庭,所以選擇離開。
哈桑離開後,劇情就迎來了第二階段。
俄軍佔領阿富汗,父親帶著阿米爾逃難去巴基斯坦,後來移民到美國。父親在加油站工作,阿米爾大學畢業了。阿米爾決心成為一名作家的時候,碰見了阿富汗一位將軍的女兒,他一見鍾情,在父親病入膏肓的時候,請求父親提親。親事定下來,他們很快結婚了,父親在婚後不久,就逝世了。在阿米爾輕松過二人生活的時候,接到了在巴基斯坦生活的叔叔的電話,叔叔在電話中說說「還有一次成為好人的路,你要不要走?」,阿米爾拒絕了,但在叔叔的說服下,還是回到巴基斯坦,一探叔叔口中的「好人路」究竟是什麼意思。他們互相寒暄之後,叔叔提到了一個孩子,索拉博。這個孩子是哈桑的兒子,在喀布爾的孤兒院里。阿米爾不想領養這個孩子,更不想回阿富汗,但是在叔叔說出了事情的真相,並給了哈桑的遺書後,阿米爾決定回阿富汗把這個孩子帶回美國。真相就是: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這個孩子是他的侄子。
「我夢想神會帶領我們過好日子,也夢想我兒子長大會是好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重要的人,我夢想鮮花在喀布爾能再盛放,酒館茶樓都響起動聽的音樂,風箏也能再度在天空飛翔。我夢想你能回來,重溫童年時光,你會發現忠心的朋友在等著你。
——願神與你同在,哈山」
只有遠離了烽火硝煙的戰爭,只有身處平靜和安寧,才敢回望那片飽經瘡痍的土地,才敢細細傾聽自己心底深處的聲音。
也只有常懷善良和悲憫,只有對故鄉最深切的熱愛,對童年最真摯的回憶,才能創作出如此打動人心的作品。
於是,移民美國的阿富汗少年,用他簡單雋永的文字,寫下了《追風箏的人》這部感人至深的小說,而派拉蒙公司,又將這個發生在阿富汗一對主僕之間的故事,拍攝成了電影,讓觀眾在觀影的時候,感受著那份尋找純真善良的自我的過程。
我們大多都有放風箏的'經歷,然而對於國人來說,風箏的意向,通常便是用一根長長的線,拴住在天空飄盪的那頭,無論乘風飛得多遠多高,只要手中的線一收,便能把它拉回。然而在此劇中展示了另一副異國風情,那裡的孩子們都是放風箏的高手,不僅能將風箏放得又高又遠,更能通過放的技巧,將別人的風箏線割斷,成為斗風箏的勝家。於是,對於劇中兩個孩子的命運來說,轉折點便發生在一場斗風箏的事件上。在此之前,少爺阿米爾和哈桑是最好的夥伴,兩人情同手足,一起肩並肩玩鬧,談天說地,享受著純真的童年時光。斗風箏大賽上,藍天上飛起眾多的風箏,也展開了激烈的追逐和爭奪。他們取得了勝利,風箏卻被割斷散落在了遠方。為了撿回冠軍的風箏,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截賭在小巷,被毆打,被侮辱——這時,尾隨而至的阿米爾目睹了一切,但懦弱的他,卻不敢挺身而出……
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的阿米爾,從此疏遠了和哈桑的關系。他甚至設法激怒哈桑,然而這個單純善良的小僕人,面對他時,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忠誠。為了永遠地逃避內心的愧疚,為了躲開哈桑,小少爺阿米爾將哈桑趕出了自家的大門。這是一段塵封的往事,直到阿米爾和父親逃難到了美國,直到阿米爾大學畢業,直到父親臨終,直到阿米爾娶到妻子,在他平靜的生活中,他的內心深處,始終無法忘記童年時這個最真誠可愛的小夥伴。
經歷各種艱難,阿米爾回到故鄉,卻得知哈桑已經去世的消息。在別人的口裡,他得知哈桑如此勤勞而懂事,能乾的他娶妻生子,把里里外外都照顧得很好,卻為了保護他家的房子,終究被害。哈桑是如此勇敢、正直和善良,也一直默默地生活在艱難和苦難中,阿米爾是如此為自己的怯懦和欺騙而自責。這一次,他終於選擇了勇敢!他走上了救贖之路,找到喀布爾的一家孤兒院,詢問哈桑孩子的下落,又終於在政府軍中救出了被欺辱的孩子……在阿米爾的幫助下,這個孩子逐漸走出陰影,接受新生。
看過《追風箏的人》,當我們再次仰頭看到風箏的時候,是否會想到生命中的過失和救贖,想到如何義無反顧地面對生活,如何盡可能地幫助別人。
❹ 影評之<追風箏的人>
影片由來自德國的馬克·福斯特執導,由派拉蒙公司於2007年發行,2008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金球獎等殊榮.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寫實的筆法,訴說著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不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是一個國家的苦難史的展現,也因為這部書,讓我們了解一個遭受戰火蹂躪的下阿富汗人的生活。
小說剛一上市,就在美國亞馬遜文學暢銷書榜上排名第二,超過《達·芬奇密碼》,並成為英國《觀察家報》2005年度最佳圖書及銷售冠軍.
當初我買這本書也完全是奔著其名聲而去,但其實讀完一遍後並沒有很深刻的特別的印象,而是在看過電影之後,才有了清晰的脈絡.
劇情簡介:
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自小一起長大情同手足,在阿米爾受別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會站出來保護他,盡管哈桑其實比他還要瘦弱。
天性懦弱的阿米爾無法成為父親心目中那樣錚錚鐵骨的男子漢而被父親所輕視,這個從阿米爾的那句「是我害死了媽媽」就能一見端倪,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卻不認為阿米爾一無是處,在他的指引和鼓勵下,阿米爾愈加顯露出他所具有的寫作天才,並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終成了一個很好的小說家。
除了寫作之外,阿米爾斗風箏也是個行家裡手。同樣哈桑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於阿米爾,並且哈桑還能向雷達一樣准確的追到被斗敗的風箏,然後按當地的規矩將「戰利品」占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風箏大會上,阿米爾和哈桑一路過關斬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兩個少年都十分開心,哈桑也興奮的朝最後一個「戰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卻被一夥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毆打,蹂躪。
尾隨哈桑的阿米爾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卻沒有勇氣站出來保護哈桑,而是選擇悄悄的跑開,阿米爾從此也就背上了心理包袱,內心愧疚不安,在半星期之後才開口問起哈桑,在以後的生活里不願與哈桑一起玩,他為了永遠躲開那熟悉的目光,借口手錶丟了陷害哈桑,也就把他們趕出了自家的大門。
直到戰爭爆發,阿米爾和父親逃難到了美國,後來大學畢業,父親臨終,阿米爾娶妻,在他平靜的生活中,他的內心深處,始終無法忘記童年時那個曾勾肩搭背的小夥伴。
許多年就這樣過去,過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塵封。然而拉辛汗從阿富汗打來的一個電話卻打破了所有的平靜,經歷各種艱難,阿米爾回到故鄉,卻得知哈桑已經去世的消息。
在別人的口裡,他得知哈桑勤勞懂事能幹亦己娶妻生子,把里里外外都照顧得很好,也為了保護他家的房子,終究被害。
哈桑是如此勇敢、正直和善良,也一直默默地生活在艱難和苦難中,阿米爾是如此為自己的怯懦和欺騙而自責。
這一次,他終於選擇了勇敢,走上了救贖之路,找到喀布爾的一家孤兒院,詢問哈桑孩子的下落,又終於在政府軍中救出了被凌辱的孩子,並如實相告家人,在阿米爾的幫助下,這個孩子逐漸走出陰影,接受新生。
割斷對手的風箏,然後奮力去追風箏,這是阿米爾幼時的游戲,這個游戲曾經風靡一時,場景炫爛而又競爭激烈,也在這個游戲里,他曾得到過單純的快樂,也背叛了自己的內心,從而開始長久的救贖,這也就是追風箏的人的故事核心吧。
追到風箏的人或許並不十分在意這只風箏,更在意的是他可以將自己追到的風箏掛在客廳,讓來往的人贊嘆,這種贊嘆讓他感到無比的榮耀和自豪。
我們大多都有放風箏的經歷,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風箏的意象,便是用一根長長的線,拴住在天空飄盪的那頭,無論乘風飛得多遠多高,只要這邊手中的線一收,便能把它拉回,手中的那根線就是想要的掌控感,一切盡在我的掌握之中。
想起小時候放風箏的情景,那時沒錢買真的風箏,就用一根長長的繩子,一頭攥在手裡,另一頭系著一隻塑料袋,在風里塑料袋發出響聲,在清澈的藍天和寬廣的田地里,小夥伴們開心而又快樂地奔跑者,追逐著,嘻鬧著…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時候做過一些讓自己今後感到羞愧的事,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隨自己一生,讓你只能低著頭去看它,可是時光不會掉頭,自己盡力的彌補,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拯救呢?
如同目睹哈桑被欺辱,而選擇默默離開的阿米爾,那個時候的他,就是害怕他們,懼怕被打,不敢沖上前去和小夥伴站在一起,而後的羞愧和不敢面對哈桑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只能硬著頭皮選擇做認為自己正確的事情,也因此有了救贖之路.或許愧疚這種情感只有在被面對,言說和行動後,才能化做日後輕裝前行的助力.
還有這個場景:
但在你為他獻身之前,你想過嗎?他會為你獻身嗎?難道你沒有覺得奇怪,為什麼他跟客人玩總不喊上你?為什麼他總是在沒有人的時候才理睬你?我告訴你為什麼,哈扎拉人。因為對他來說,你什麼都不是,只是一隻醜陋的寵物。一隻他無聊的時候可以玩的東西,一種他發怒的時候可以踢開的東西。別欺騙自己了,別以為你意味著更多。這段話是阿瑟夫在侮辱哈桑前說的話,哈桑沒有辯駁,但也依然在維護著風箏。
主僕關系,是哈桑心中認定的關系,他一直盡心盡力的做好自己的本分,為阿米爾服務為他追風箏,他安分守己做著自己該的事,這些也能從老爺對阿米爾最初提出讓哈桑離開時遭到痛斥,來反觀出老爺對阿里的信任.
當阿瑟夫冷酷說出這些的時候,哈桑心裡會覺得對,但出於忠誠他無法承認,忠誠對於他來說是最起碼界線,他也希望成為阿米爾的朋友,但首先他更需要扮演一個忠實的奴僕,他也可能認為這是自己生來的命,盡管他和阿米爾是親兄弟,這層關系直到很久以後才被揭開謎底.
一個人的自我建構系統中包括自評和他評,而對一個孩子來說,自我評價更多的來源於身邊重要他人的言說和影響,於他來說這些重要的關系人的言語行為也更容易內化到孩子的內心,並以此為標桿.如同影片中在發現被陷後,阿里主動說出要離開的話,在決定離開時,對於老爺的暴怒和質問並無懼色,向哈桑演示了不卑不亢.
所以作為孩子身邊的重要他人,在養育過程中多給予孩子一些正面的,有力量的言語以及身體力行的示範作用,孩子就會形成穩定的自我,也就不再那麼渴求別人的認可和評價,更不會受別人評價的影響了。
影片最後場景:
你想要我追那隻風箏給你嗎?他的喉結吞咽著上下蠕動,風涼起他的頭發,我想我看到他點頭.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對索拉博說,然後轉過身,去追.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稚嫩的哈桑對友誼的一句承諾,也是他以後用生命踐行的諾言,如今阿米爾接過這句承諾,繼續著這份情誼.
或許人世間就是有著更多的這種"為你,千千萬萬遍"式的意義,這里的你,可以是人,物,理想,也類同於<長津湖>中志願軍將士們的不惜一切的必勝的信仰,有此意義,也更能使得每個人都心存暖意而勇往直前。
願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不管那意味著什麼,勇敢地去追吧!
❺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這部影片的故事圍繞贖罪這個話題展開,深刻揭示人性具有背叛與自贖的一面。令人流淚的忠誠,更是讓大家對男主人翁的背叛感到不可原諒,導演正是突出這一點,宣揚我們要有自覺地心,要敢於直面自己的過去,哪怕血淋淋般不可直視。最終教育我們直面人生,敢於揭露自己的陰暗,從而讓我們的生活心安理得,得到快樂。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讓我們回到追風箏的純真年代。
❻ 《追風箏的人》電影主要講述了什麼觀看了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感受
電影主要內容:
戰爭還沒來臨前的阿富汗,生活還算平靜美好,但是一直有教會的束縛,主人公阿米爾從小和哈桑(他的僕人,實際上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一起長大,哈桑單純善良,敢做,但沒有機會學習。阿米爾膽小怯懦,不敢有所作為,遇到欺凌者只會躲閃。他爸爸一直為此擔心,還好有老師拉姆希涵鼓勵他寫作,才算對生活沒有那麼膽怯。
一次比風箏大賽,兩個小朋友為了父親的榮譽,努力獲得了冠軍,但是必須拿到最後的風箏才是榮譽。哈桑在去撿風箏的途中被三個欺凌者攔截,狠狠的羞辱了一頓。阿米爾看到了,卻沒有出手幫他。而後,阿米爾每每看到哈桑就會想起自己的怯懦,反而更加討厭他,不跟他玩,甚至用石頭打他,希望哈桑可以打回來,這大概就是人性的丑惡吧!但是哈桑沒有,哈桑理解阿米爾的想法,離開了他們家。
後來戰爭來襲,阿米爾和父親因為種族問題不得不離開去美國,途中她父親非常勇敢的幫助了一個女人不受俄國人侵犯,阿米爾看在眼裡,不敢行動。很多年後,阿米爾長大了,還是很怯懦,但是一個女生的出現,讓他勇敢了一點。後來他開始寫小說,並主動給她看。不久之後他就結婚了,再後來,他老師拉木希涵寫信給他讓他回阿富汗,他了解到哈桑的死,於是便回到了喀布爾去找到他的兒子。在回去的途中,他歷經困難,但他這次非常堅定且勇敢的戰勝了困難,做成了他想做的事情,陪著哈桑的兒子索拉布放風箏,彷彿是童年的他們一樣。
3.每個人都在嚮往自由,真正的自由從來都是自己給的。工作的束縛,家庭的牽絆看來都有限制,但事實就是:沒有完全的自由,就像風箏也有線的拉扯才能飛得更高,不然就會墜落。自己內心想自由,一切就都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