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愛國主義教育的電影觀後感100字
看了《愛國者》,很受感動。影片講述的是一段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主人公是一位議員和一群孩子的父親。一家人過得還算和諧。作為父親,他在家裡有著相當的威嚴,而一群孩子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的頑皮讓這位父親吃盡苦頭卻又無可奈何。但因其反對對英國作戰而被孩子們誤解,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參軍夢,甚至遠遠聽到槍炮聲,他們也會熟練搬出槍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英軍的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在家園被毀又即將失去第二個兒子時父親終於爆發了,和兩個小兒子一起殲滅了一股二十一人的英軍,這讓人聯想到他當年的英姿,也讓他找回了自己潛藏的勇氣。在復仇和追求自由這兩條主線的引導下,主人公帶領著國民軍逐步走向勝利。
影片花了很大的手筆來闡述美國對自由的嚮往和因此付出的沉重代價,從激烈的議會討論,人們參軍的熱情,到家園的被毀,戰場上的慘烈犧牲。相信看過該片的決不會忘記那些古老而又獨特的戰爭場面,兩軍(正規軍)對壘都是以人員和武器作為籌碼,而這往往是英軍占優,美軍是即輸場面又輸戰爭,這看上去有點幽默的味道,完全是對現代戰爭的顛覆,看不到現代戰爭中的謀軍布局。而國民軍卻也會玩游擊戰,有一段時間竟被英軍稱之為「幽靈」,很有點中國特色的味道。但這確實是一支雜牌軍,就連教堂里的牧師也披裝上陣,只是不知道他在殺人之前會不會念上一句「上帝保佑」,其最後的犧牲卻也充滿了悲劇色彩。
雖然這是一部戰爭片,但是導演在戰爭之外的細節上有很好的把握,除了宏大的戰爭場面外,也不失暖暖的溫情,真實而感人。其中身為國民軍上校的父親與剛剛會說話的女兒的告別一段,導演處理得別具匠心,將主角在軍隊與家庭角色的矛盾和女兒對父親的理解盡融於女兒的呼喚和轉身的深情一抱之中,可謂感人至深。導演對種族矛盾的解構也是該片的亮點之一,最初白人對黑奴的歧視,通過戰爭的隱含功能最終達成了和解,「與你並肩作戰是我的榮幸。」將這對不大不小的矛盾融於對自由不懈追求的主題之中,也是對黑人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所做的貢獻的一種認同,他們也是美國歷史的創造者。
不能不說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無論你對美國有如何的偏見,看了該片你卻不由的對那些為自由而戰的勇士們產生由衷的敬意,這確實是一個非凡的國度,這樣的民族沒有理由不屹立於世界強者之林。
然而相比之下,小時侯很喜歡的國產戰爭片,現在看來實在很少有深層次的東西,導演的思維極其狹隘,創作的影片只是對歷史的一種簡單重復。比如電影藝術大師斯皮爾伯格就將幾條命救一條命的價值問題帶入到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充滿了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從而使影片脫離了戰爭本身而得以實現主題的升華,像這樣的東西在中國的戰爭片里很難找到,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根本上還得在思維的形式內涵上下一番工夫。,
Ⅱ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觀後感(大約600字)
愛國影片《小兵張嘎》觀後感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後,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堅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龍騰虎躍今勝昔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牢記苦難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設更好的明天。魯迅先生說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柴,而結果往往是一小塊。」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會,我們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我們是充滿希望的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國方興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過實踐去摸索,去開創。這就是新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我們要像張嘎那樣,做生活的強者,爭做祖國的有用人才。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愛國主義影片《太行山上》觀後感
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伴隨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聲,用簡潔的直升機俯拍開門見山地給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盪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題,並用很好的過度手法銜接到國民黨陣地,並引出電影的主要人物——朱德。電影的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按照歷史順序將八路軍如何殲滅敵人的戰役一一列出,並適當地帶出部分愛國將領的名字,講述了老百姓與八路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戰的歷史事實。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干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影片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大雪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里全暖,最後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布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脊樑,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重溫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
Ⅲ 觀看一部愛國主義電影後的觀後感 550字以上
不應忘記的歷史——電影《東京審判》的觀後感
《東京審判》歷史背景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9月18日晚,軍訓團組織06級新生在圖書館廣場觀看了電影《東京審判》。這部電影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上的沖擊,點燃了心中雄雄的愛國主義熱情。我們為革命前輩的傲骨豪情而喝彩,為日本戰犯死不認罪而激憤,為最終的勝利而欣慰,充分感覺到身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
東京審判,是國人給死難同胞的一個交代,是向世界討要公道的一場審判,這是一段真實而又不為所熟知的歷史。看了這部電影後,我覺得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即將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成為未來的創造者,我們要從各方面鍛煉自己,使體魄更加強壯,技術更加先進,意志更加堅毅,思想更加成熟。
《東京審判》讓我學會用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心態面對這段苦難的歷史……
Ⅳ 觀看一部愛國主義電影的觀後感
今年寒假學校給我們留了觀看愛國影片作業寫觀後感,最觸動我的是周五上午看的《劉胡蘭》。
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地下工作者、年輕的革命女英雄——劉胡蘭。在她犧牲之前,劉胡蘭的事跡就在全國傳開。人們都知道、劉胡蘭反對日本的特務、漢奸和日本軍,慢慢地,劉胡蘭組織成了一支兒童軍,來反抗日本軍。緊接著,給特務做了保姆,得知了對方的情報,並秘密地把情報告訴了八路軍,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然後,又設計把壞蛋的一個重要職務人員給引了出來,打死了,最後日本軍被我們國的軍隊給打
跑了,蔣介石又率領國民黨打起內戰,劉胡蘭被國民黨抓住了,英勇犧牲。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里浮現出許許多多感人的畫面.劉胡蘭姐姐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不向困難低頭!」 那時,劉胡蘭姐姐明知前面的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可她還是毫不猶豫。相比之下,我從小就嬌生慣養,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煩,就束手無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對,很容易就放棄,將來如何面對社會啊!我想,以後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說一聲「不會」就過去了,也不是一聲不吭就隨之而去,而是要動一動腦子把它解決,一定要堅持到最後!劉胡蘭姐姐還說過「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如果沒有許許多多像劉胡蘭這樣的烈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十一歲對於我們來說正是無憂無慮盡情享受生活的年齡,正是一個兒童最美好的階段!但劉胡蘭為了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她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與她相比,我真的感到無比羞愧.
今天,老師讓我們寫觀後感時,我的眼前又出現了劉胡蘭姐姐那雙純潔堅毅的眼睛。雖然她沒有看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但是她的精神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中。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地學習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學習呢?今後,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做出貢獻。
Ⅳ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500字左右)
這天,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建立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向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此刻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我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光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期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
Ⅵ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100~200字
少年犯》這部電影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了每一位觀看者,我的心也被它久久地拽住了。
《少年犯》主要講了記者——謝潔心阿姨隨一些少年犯來到「少年犯管教所」幾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正像謝阿姨所說的那樣:這幾天看起來十分平淡、無聊,但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很大的。確實,在「少年犯管教所」發生的任何一件事都讓人難以致信,有好有壞:性格倔強、自高自大、無理取鬧的方剛竟因為家庭的放棄而吞下了兩把剪刀!沒有想到,這樣的一個男孩他也有一顆愛心,如果他的父母們關愛,的話,方剛就不會吞下那兩把剪刀,關愛可以創造奇跡!別的「少年犯」也有不同的成績,最讓人高興的是他們中間,用自己的努力學會了英語,考上了大學!從一個少年犯到一個大學生需要多少精力呀!有自己的精力,但沒有各位隊長的辛勤培育、關愛,怎能有今天的成績?關愛可以創造奇跡!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的一場大海嘯,也是一個實例子。那天,簡直是大自然讓人類做了一場噩夢,十多萬人魂歸大海,幾百萬人無家可歸。印度尼西亞慘傷最嚴重,可是我們中國並沒有多大慘傷,還是把一批一批的財物運往「難民營」。為什麼呢?因為那些災民需要關愛!
也有許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我們都應該去關愛,讓困難的人們感到:關愛可以創造奇跡!
--------------------------------------------------------------------------------
Ⅶ 觀看一部愛國主義電影後的觀後感 600字左右
僅供參考啊··
愛國主義的力量不可戰勝——《黨的女兒》觀後感
偉大的中華大地,養育了億萬兒女,圓明園的火光,列強的入侵,喚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蘆溝橋的槍聲,日本浪人的狂笑,激發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捨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難。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冊,每一頁都閃耀著愛國主義的燦爛光輝。
觀看影片《黨的女兒》後,我的感觸很深。
影片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權壓迫,不畏虎豹豺狼,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民族的自由,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昌盛,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愛國主義壯歌。
影片中的一個鏡頭時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三名共產黨員有重要情報匯報給游擊隊,在半途中,一名共產黨員走失了,她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逼她說出另外兩名共產黨員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說,因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她周身每個細胞都浸透了這種精神。
她知道,只有不讓敵人得逞,我們才能贏。敵人發怒了,殘忍地用火將她活活燒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她的身影一下子變得那麼高大。
此時的我已是熱淚盈眶,這種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是啊,愛國主義的力量不可戰勝,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條真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的祖國開始了新的歷程。我們現在的任務不是當年趕走侵略者、消滅反動派的血火戰斗,我們應用我們青春的熱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祖國。
沒有烈士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他們的壯舉激勵著我們努力學習,發奮學習。我們中華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滌盪自身,戰勝艱難險阻,積累著日月精華,奔向那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這正是我們每個今天的中國人所驕傲的。當然,作為炎黃了孫,我們在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的時候,要大膽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不斷熔鑄和培植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新世紀的少年應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呢?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需要成千上萬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報效祖國。因此,我必須先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化為實際行動,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我們進一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崇高的愛國主義傳統吧!用我們的雙肩擔當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任吧!
Ⅷ 觀看愛國教育片觀後感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地道戰》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歷史為我們敲響警鍾:知恥而後勇!新一代的青少年,同齡人,讓我們努力吧,為了我們的祖國而奮斗!
Ⅸ 2000字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科學人物,兩彈一星元勛,2009 年 10 月 31 日逝世於北 京,享年 98 歲。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人,我們對他該懷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說: 「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 疑和爭論! 」 他說: 「不就是天上掉下來個東二么, 今天掉下來, 明天我們把它給射上去! 」 他說: 「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 」 他說: 「不要服我,要服科學! 」 他就是一個人抵五個師的男人! 也許到了這個年代我們對於錢學森這位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的大師並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錢學森》這部影片,期間充 滿了各種感動,各種鼓舞,心情澎湃。同時也讓我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錢學森》這部電影演繹了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在上世紀四十 年代,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教授錢學森,在美國擁有優越的研究環境和資源,但 他卻心繫祖國,歸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而意識到錢學森的巨大價值的美方又對其歸國設置了重重障礙,甚至 以間諜罪逮捕錢學森。最終,回國願望強烈的錢學森幾經輾轉回到了當時一窮二 白的中國。 面對新中國技術、人才、工業等各方面的空白,錢學森帶領科研人員從仿製 入手,根據現有技術和條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國導彈的基礎。 1964 年,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著,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 等困難,完成兩彈對接,並且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在觀影的過程中,一些情節的設計讓人看 了不僅渾身振奮,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錢學森被指控是共產黨,被關進監獄,蔣英去探監那一段,看守的人說 你們只有五分鍾的時間,蔣英見到丈夫之後一直問「你還好嗎?」 「他們打你了 嗎?」錢學森卻一句話都沒說。旁邊的人說「請講英語! 」而蔣英回應的卻很犀 利, 「難道你沒看出來嗎我們都是中國人! 」就像外國人問我們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我們能昂首挺胸,理直氣壯地提高聲音的分貝,告訴他們: 「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就像錢學森要離開的時候,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 「你回去能做什麼 呢?」錢學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麼,也許,我還可以種蘋 果。 」 就像登機的時候,一個中國的記者問錢學森: 「你為什麼不回台灣而選擇去 大陸呢?」錢學森不回答,中國記者追問,錢學森說: 「中國人對中國人提問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語,我不想回答你的問題。 」 新中國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後,依然隨時面臨被外國侵略的危險。為了 我國的國防力量的提升,也為了爭氣,證明中國人不必外國人差,錢學森出國時 的志向是:把最先進的外國東西給學會,然後帶入中國,為國建設作出貢獻。這 種高尚的情懷,是作為一中學子的我們所應該學習的,我想起了周恩來總理說過 的一句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覺得讀書人是應該有這樣的一種氣魄和理 想的吧。如果說這次觀影使我學到了什麼的話,就是這個,志向,進取,鑽研, 拼搏,奉獻!為了祖國! 一個人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傾盡畢生心血, 最後做成了, 這個人叫錢學森。
《錢學森》觀後感
今天是錢學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科學家,今晚我們錢學森實驗班全體同學觀看了關於錢學森生平介紹的記錄片《錢學森》,在此我們進一步了解到了錢學森的愛國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
出生在動盪不安的年代,眼看著自己的國土戰火紛飛,任人踐踏,錢學森看到了中國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外來侵略國家,於是他毅然決定出國留學學習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報效我們的祖國.身處異鄉的錢學森深刻體會到沒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憤為力量,努力學習.當錢學森在美國工作步入正軌的時候,新中國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國的心激動不已,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的懷抱,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把畢生所學貢獻給祖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是錢學森說的話.
今天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出身在和平年代,我們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看到的是一個蒸蒸日上逐步發展壯大的新中國.我們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我們沒有經歷過苦難.相比錢學森,他身處那樣惡劣的壞境也依然堅持奮斗,自強不息,我們以他為榮,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拼搏精神和愛國精神.
我們是幸運的,但我們是經歷失敗的,我們在高考中摔了一個大跟頭,目前也落後於別人一大步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站不起來.我們依然還有攀登高峰的夢想.大學並不是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天堂,來到這里,我們仍需努力,任何時刻我們都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我始終相信人生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一旦懈怠,中將瓦解.這也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領域的奇葩,我們也不敢隨便誇下海口要做他那樣的科學家甚至超過他,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之才.我們想做到的很簡單:讓今天的自己勝過昨天的自己.
我們班全體同學開始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我相信我們可以一直保持這種學習的積極性,充實我們未來的這幾年的大學生活.我時刻銘記這樣一句話:大學很好玩,學習靠自覺,我們是有責任的到這里學習來的.這是我在高考失利後放棄讀書後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對自己說的,我必須對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讀書的親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錢學森班,我也要對得起這所學校和"錢學森"這三個字,我也會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錢學森把建設祖國作為他的責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責任,對他人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未來只能由自己來創造,機會只能由自己來把握,我努力我無悔!
電影《錢學森》觀後感 在看這場電影之前,對於錢學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兩彈一星」 的豐功偉績上,而在看這場電影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意識到是一個演 員在演一步電影,而是在看一個叫錢學森的人如何渡過他光輝而又艱 難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劇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戲的導 演,在這場電影結束後,我才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什麼才 是真正的人生價值。 錢學森——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 內外的傑出科學家,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榮譽集於一身, 「 卻又被他「無情」的拋之腦後, 加州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不當,美國優越的生活不過,卻偏偏「固執」 到回到中國過清貧的生活,當時的中國與美國比起來,就像現在在城 市打工的農民工與居住豪華別墅的商人富豪,只為了去實現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負,向中國實踐自己的愛國之心。 當看到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他那孩子般純真的笑打動了我,原 來發自內心的笑容是那麼的美,也許在錢學森身上用「美」並不貼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麼詞語來展現它。幕的開始與後面的接應的那一 畫面,也同樣是衛星的發射成功,也同樣是震撼人心的時刻,在所有 人為之狂歡的時刻,卻惟獨他一人現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過 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是因 為成功對於他來說已經不足為奇了嗎?是因為這種場面使他麻木了 嗎?……這在電影中似乎沒有講到,我想他是在為我們中國擔憂,為 後人擔憂吧。 生活在美國的幾十年,他始終有一個目標,就是學習最先進的知 識,將之用諸於中國,使中國變得像美國一樣強大,他刻苦鑽研,一 步步的緊追知識的步伐,卻時時刻刻的關注著中國的發展狀況,當學 有所成的時候, 回國之心慢慢的侵襲著他, 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 , 「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 美國,也不能讓他回國。 就這樣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軟禁,失去自由, 」 最後在周恩來總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終於返國。對於這種來之不 易的機會,錢學森更加珍惜,回國後,教授航天知識,在這一部分, 電影中有所體現,震動了我,因為那一刻讓他回想起了在美國授課的 情形,與此刻是截然不同的,從而引發了他對中國教育的思考。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結合做為一名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幾個方面的感悟。 當今的中國是一個正在蘇醒的雄獅,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盡 管 GDP 的增長速度很快,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們的人均值還是很低 的,對於經濟的發展我們並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麼的快,雖然經濟是 我們生存的一個基礎一個前提,但是我們應該追求有質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個人都懷著像錢學森同志一樣的愛國之心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我們和諧社會的步伐將會邁得更快,更穩,更好。 現在雜志,包括新聞媒體都在關注一個話題,中國有那麼多的人 品,為什麼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就連比我們落後的國家也都有 這樣的殊榮,為什麼中國人總是與他擦肩而過呢?很多人也都是將矛 頭直指中國的教育體制,因此我們如今的教育體制有了素質教育,這 的確是我們的教育問題,有的媒體報道說:有些美國人稱清華北大是 美國的後備學校,大家也都知道清華北大是國際名校,也是中國最具 有權威的學府,而多數學有所成的學生,公費出國留學,但卻只有少 數回國,何況我們現在不管是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我們都在沿 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與錢學森當時生活的時代相比,已經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體現出他們的愛國之心呢,如果每個出國留學的 學生都能像錢學森那樣去想,那樣去做的話,如今的中國是不是比現 在更好呢? 中國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是一個漫長過程,一個 探索的過程,我們所有中國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獻自己的愛國之心, 多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著想。 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像錢學森一樣, 但是我們要盡自己的努力去為我們的國家做些事情,讓我們的國家真 正的強大起來,讓自已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在中山公園龍之夢電影院觀看由陳坤、張雨綺主演的《錢學森》。
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勤勞朴實、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們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托起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
新中國的建立,使無數海外學子看到了祖國崛起的希望,他們紛紛歸國,投身於祖國的經濟軍事建設,錢學森正是這其中的一員。拳拳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在這當中,以錢學森為首的尖端人才,卻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卻從未忘記報效祖國,時刻盼望著回到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盡管在美國受到特工的監視,盡管被軟禁,盡管被關進監獄,盡管不能再工作,錢學森都從未忘記回到祖國的懷抱。終於在一系列斗爭之後,海外的拳拳赤子終於如願回到了祖國。
還記得在電影錢學森講了一句話:「手裡無劍和手裡有劍不出是不一樣的!」在那個年代,原子彈、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徵,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為軍事強國的附庸。在電影里,以錢學森為首的科技人才和艱苦奮斗的人民子弟兵,團結奮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使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個台階。
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沒有實驗數據,他們就自己計算;沒有實驗器材,他們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沒有科技人才。他們就自己培養,總而言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搞建設,團結一致創輝煌。
在導彈的研究建設當中,不僅錢學森,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張工農。軍人出身的張工農,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張工農作為工農階級的代表,象徵著為了祖國的騰飛,無數人都在積極向上的努力著。有這樣的干勁,讓人對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的騰飛,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些優越的待遇,並且通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錢學森》的開頭和美國的《胡佛傳》如出一轍,都是以主人公的老年相出場,只是陳坤的扮相比李奧納多多了些正氣。這是自然的,一個聯邦調查局惹人爭議的頭頭,和「兩彈一星」的領軍人物,氣場怎會一樣呢。
說起「兩彈一星」,現在的我們因潛移默化地坐享了它的成果,對它研製之初給國人帶來的亢奮和喜悅大約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導演張建亞考慮到這點,用幾個紀錄片的片段天衣無縫地插入影片中,使我們得以看到原子彈爆炸時,激情滿懷的中國人歡騰的場景;看到毛澤東、周恩來以及錢學森當年的真實形象。
錢學森早年在美國求學,在物理學導彈領域取得非凡成就,被聘為加州理工大學終身教授。在那個年代,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各方面條件都非常艱苦,但錢教授還是義無反顧決定回來。美利堅合眾國於是千方百計滯留他,因為他們知道,錢一旦回國,中國的軍事力量就會對美國造成威脅。影片在這一「威脅論」上大做文章,無非是想突出錢教授的重要性。最後錢學森通過周恩來等人的幫助,還是突破阻礙,回國了。
影片的後半段,就以錢學森在國內的生活、研究為背景,設置了漫漫黃沙的導彈研究基地,模擬了幾次導彈發射的場景。這些幾可亂真的特技鏡頭將影片平緩的節奏搞出一些商業片的噱頭,重在表現兩彈無可比擬的威力,是很有創意的。但我的腦海里一直有個疑問:這么可怕的核武器為什麼人們要去研製它?想到美國在日本投放的那兩顆核彈,背部就會發寒。錢學森的朋友「友來」對此也有感觸,錢學森的回答是為了抵制侵略,保衛國家:「手中無劍」和「有劍不用」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保證有一天,別人的核彈不會投到中國的頭上」。這很好地解了我的疑,「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精髓就在這里。
電影《錢學森》是一部偉人的傳記,除了錢學森在科學事業上的傑出表現,對他的生活情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刻畫:他和妻子蔣英相濡以沫的愛情使人心暖。蔣英為了丈夫的事業,犧牲了自己當一名歌唱家的理想,卻並不遺憾,以為是「光榮」。飾演這兩位的都是新生代年輕演員,過半的英文對白,看得出他們是下了很多工夫的。陳坤對錢學森的心理把握很到位,張雨綺也一改昔日花瓶的模樣,奉獻了一次出色的演出。有時我會想,那一代的科學家和現在相比,究竟多了些什麼。答案大約就是「信念」,有信念,就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用錢學森的話說,那是一個創造奇跡的時代。(
老師們、同學們:
錢學森——我國導彈,火箭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亦是我國「兩彈一勛」的功臣,人們心目中的「科學聖人」。這樣一位偉大而又堅強的科學家,必定有著充滿神秘感的一個傳奇。我也在看過《錢學森》這部電影之後,了解了他註定不平凡的一生。
他出生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戰火紛飛。他看到中國的科技技術遠遠低於其他外來侵略國家,因此而飽受欺凌。他不甘於受到他國的欺迫,依然出國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在屈辱中發奮學習,當他終於獲得了成功時,卻又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決心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中,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把畢生的精力與所學獻給了祖國。
為此,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愛國,他的堅定,他的創新。他是如此的愛國,面對他人的誣告,他在美國的法庭上用他那洪鍾般的聲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面對敵人多年的軟禁,他絲毫沒有屈服,而是尋找時機,爭分奪秒地暗自研究,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受了多少苦,多少難;這一切只不過是報效祖國!「愛國」兩個字,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此簡單而又清晰:愛國,就是時刻把祖國放在自己心上,一切以國家的利益為重;愛國,就是用盡所能的為祖國奉獻,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丁點兒也好!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在研發「兩彈一星」的過程中,條件非常艱苦,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家又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災人禍,但他始終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為新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我也從一次次的嘗試中明白了堅定就是一種信念,在動搖時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現在,從錢學森的故事裡我更體會出堅定這個詞語的新解:執著地做事、為民族做事、為祖國做事!
之後又回想起來,我們,如何做到愛國呢?我們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我們本職工作是什麼?不正就是學習嗎?如果現在我們連最簡單最基本的事也做不好,那何報效祖國?分明就是無稽之談!不去努力,不去創新,哪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又哪能扛起自己肩上的一份責任?說要愛國,不努力,不學習,不創新,說這也是假的,嘴上的口號,又能起什麼作用?
現在是21世紀,一個繁榮而發展迅速的時代,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的時代。生活條件遠遠比舊時好了很多,這也不正是我們報效祖國的好時期嗎?不一定要成為名揚世界的科學家,不一定要成為享譽世界的偉人巨人;只是做好自己應做的,負好自己應當的責任,用一片愛國的赤子之心,哪怕是分外微薄的一份力量,怎麼會不是報答祖國呢?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韓毓婧
他,是舉世矚目的大科學家;他,為了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歷盡千辛萬苦;他,為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誰,為祖國嘔心瀝血?又是誰,永遠有著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
為了更好的報效祖國,錢學森早早的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他在離開祖國時,就在心裡默默的說,「我一定會回來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的歡呼聲中,在禮炮聲中,也在錢學森的心中,誕生了。
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國去!
此時,我國的經濟狀況很不好,要錢沒錢,要車沒車,要設北美設備的情況下,他的心沒有一絲動搖。而且,美國的條件優越,要什麼有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都沒有改變,如果是你,你一定會選擇留在美國吧!
錢學森回國5年後,為祖國的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身齡98歲。
看看錢學森,為祖國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
有如此的愛國,我們身為一個小學生,我們又生活在這么優育
的環境下,就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好好報效自己的祖國。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李曉慧
剛看了一個電影,叫《錢學森》。看完後,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研究,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成為馮·卡門教授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當時,錢學森享受著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可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1955年錢學森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做出卓起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也是一位愛國赤子。
最令我難忘的是錢學森在美國說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現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錢學森在美國努力完成學業,為的只是在回國後能 多為祖國,為人民服務。
錢學森可以為祖國獻出一切,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盡自己所能,為祖國做一點貢獻呢?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祖國更加壯大,更加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