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夢敦煌》觀後感300字
《大夢敦煌》觀後感300字:
1.
《大夢敦煌》是一部富於傳奇色彩的四幕舞劇,以敦煌藝術寶庫的千百年創造歷史為背景,以青年畫師莫高與大將軍之女月牙的感情歷程為線索,演繹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青年畫師莫高為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艱難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過的女子月牙所救。不久,他們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愛情。卻遭月牙之父大將軍反對,逼迫月牙在王公巨賈中招親。為了愛,月牙星夜出逃,與莫高在洞窟相會;大將軍率軍包圍。在血與火的面前,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月牙走了,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潤筆,在巨大的悲愴中完成了藝術的絕唱。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萬代不枯;藝術、愛情;永遠相伴、相守……
該劇以濃烈的筆墨,刻畫了青年畫工莫高不斷追求藝術至高境界的堅韌形象,歌頌了忠貞不渝、純潔熾熱的愛情。莫高與月牙,也相互演繹出了一場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凄婉愛情故事。
大型民族原創舞劇《大夢敦煌》藝術特色.
2.
《大夢敦煌》之美
故事美——中國當代著名編導家,中國歌舞團團長陳維亞高擎敦煌文化這顆明珠,把其間最負盛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格化,並演繹為一個令人柔腸百轉、氣盪揮淚的愛情故事,從而將一場遠在天邊的敦煌大夢,熔鑄成中華藝術的奇葩。
舞蹈美——作為舞劇,首先是陣容強大,實力雄厚。舞蹈編排也頗有獨到之處,群舞表現則體現出更鮮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與男女主人公(由國家一級演員劉震和田青扮演)的獨舞、雙人舞形成鮮明的對照,構成強烈的戲劇沖突,從而給人以舞蹈美與戲劇美的雙重享受。
音樂美——著名作曲家《青藏高原》的作者張千一用古樸典雅的西部音樂風格,貫穿作品始終。箏、塤、琵琶、簫管等傳統樂器的加入與烘托,使蒼涼、寥廓、雄渾、粗獷的主題音樂得以強化,大大增強了全劇的藝術感染力。曲作者巧用靜場手法,可謂「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情節陡轉間,鼓樂激昂,一如「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產生強烈的沖擊力與震撼力,以致人散場歸來,仍有餘音繞梁之感。
舞美美——絢麗多姿的莫高窟壁畫,栩栩如生的飛天壁畫,大氣磅礴的千佛壁畫,頂天立地的佛頭巨塑,都被設計者——舞美設計師高廣健巧妙地納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其構圖之精巧,布局之美妙,加之燈光師沙曉嵐燈光設計的別具匠心、服裝道具的獨特新穎,與全劇形成渾然一體的和諧之美。
B.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鍾,台詞大有深意
每到假期,別人總是奔海邊跑,筆者總是偏愛沙漠,估計是小時候看電影留下來的情結。
印象最深的兩部關於沙漠的電影,一部是於榮光主演的《海市蜃樓》,那部電影告訴了筆者沙漠是多麼的殘酷。
另一部則是史詩電影《敦煌》,那部電影除了讓筆者感受到沙漠的深邃之外,還有一個異樣的感覺,這電影的風格怎麼有些奇怪。
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 歷史 的作品。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鍾左右,占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
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
一、《敦煌》的拍攝背景,泡沫經濟幸運兒
這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寫的小說《敦煌》里 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基本上算是電影和小說《敦煌》的故事梗概:
大宋舉人趙行德到西夏考察,路遇不幸,被迫加入西夏軍隊,為了生存筋疲力盡。後來得到機會在敦煌從事古卷抄寫和保護工作,在這期間他和一位「甘州小娘子(回鶻公主)」發生了一段愛情故事。
很多人都以為這段話來自於敦煌莫高窟所藏古籍,但根據考證,趙行德和「甘州小娘子」均為井上靖虛構, 歷史 上並沒有這個來自湖南的舉人趙行德。
不過,電影《敦煌》里涉及到的部分 歷史 ,如西夏李元昊攻滅甘州回鶻,佔領歸義軍都是真實存在的。
小說《敦煌》成書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時候,它被眾多影視公司和製作人盯上了。
在經過一番復雜的版權角逐以及兩換導演之後,《敦煌》確定由拍攝了《追捕》等電影的著名導演佐藤純彌指導,主演由佐藤浩市(飾演趙行德),西田敏行(飾演朱王禮),渡瀨恆彥(飾演李元昊)和新人中川安奈(飾演回鶻公主)擔任。
其中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演員應該是西田敏行,他曾是日本《西遊記》里豬八戒的扮演者。
《敦煌》由中日合拍,也是為了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不過說是中日合拍,片中國內地演員極少,絕大部分工作人員和演員都由日本派遣,中方主要提供了外景地和群眾演員等協助,其中片中幾場大規模的沙漠騎兵戰斗場面均由解放軍騎兵部隊擔綱,光騎兵就出動了八百多。
《敦煌》的拍攝正好還趕上了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因此日方在花錢上非常大方,該片總投資據說達到了45億日元之巨,有人曾按照1987年匯率估算約相當於一億多人民幣,在那個時代堪稱超級投資,要知道同時期的《西遊記》拍攝了6年二十五集才花了600萬人民幣。
在電影投資中包括建設一座價值兩千多萬人民幣的敦煌古城,日方原計劃在影片最後按照劇本所寫將敦煌古城真的焚毀,但在中方的堅持下,該鏡頭只是燒了一座木頭架子,這座古城如今成了景點和影視基地。
雖然投資巨大,但《敦煌》也帶來了超級收益,它在1988年奪得日本票房冠軍,總票房82億日元,在藝術上也獲得了十項「日本奧斯卡」大獎,可謂商業和藝術雙豐收。
拍攝和上映都趕在日本泡沫經濟期內,《敦煌》也可謂一部幸運的電影。
二、《敦煌》的三大看點
1、古意
誠然,日本人拍攝的《敦煌》,雖然努力在細節上力圖還原北宋風貌,其製作也
非常精良,但還是被很多國內觀眾抓到了不少穿幫之處。
不過,不論是 歷史 細節穿幫還是皇帝服飾不嚴謹,這其實都不算是重要問題,因為《敦煌》雖然題材為古裝 歷史 片,但其中心思想是拍出一種「古意」,讓觀眾進入古代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感受 歷史 的厚重。
應該說,《敦煌》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 歷史 片高度,網路上有很多人評價其為中國最好的 歷史 電影,稱其為史詩片也沒問題,相比較而言我國國內拍攝的很多古裝片在氛圍上顯然太現代化了。
2、戰爭
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對《敦煌》中的幾次騎兵大戰印象深刻,尤其是技術含量極高的甘州之戰。
在這段戲中,西夏軍隊和對手甘州回鶻軍隊在陣型、兵種、戰法、裝備上各顯神通。
我們可以看到,弩箭對騎兵的壓制,步兵方陣迎戰騎兵的打法,拋石機等裝備的威力,更有如雷貫耳的「鐵鷂子」「連環馬」,此外,李元昊高超的指揮藝術也讓人嘆為觀止,再加上讓人熱血澎湃的鼓點,整個畫面宛如戰場重現。
甘州之戰幾乎可以成為我國電影史上的標桿,在筆者看來,其技術含量已經不亞於《角鬥士》和《勇敢的心》等好萊塢經典大片。
關於戰爭還有一段很精彩,就是朱王禮在影片末尾率領少量騎兵反復沖擊西夏軍陣殺李元昊,三次失敗後陣亡的畫面。
這段劇情應該是取材於日本戰國時期著名勇士真田幸村沖陣殺德川家康的 歷史 ,他也被稱為「日本第一兵」,這可能是日本片方為了取悅日本觀眾特設的劇情,同時也符合片中朱王禮勇敢無畏的人設。
3、文明
如果只看戰爭,《敦煌》已經夠優秀了,不過該片的靈魂實際上是文明。
片中有很多劇情都在圍繞著文字、名字、語言、書籍、繪畫和 歷史 等關於文明的印記:
趙行德去西夏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西夏文字、了解西夏文化,以備將來在殿試中不會再次失敗。
他遇到的第一個西夏女人,給了他一張西夏文字書寫的通行證。
趙行德被迫加入朱王禮的僱傭軍部隊後,在衣服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不願當無名的死人,不會寫字的朱王禮部士兵包括朱王禮本人紛紛求他也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名字。
趙行德在西夏系統學習了西夏文字,並且編纂了西夏文字典。
來到敦煌之後,趙行德致力於古卷的抄寫和保護,在敦煌城破前夕將古卷密封進莫高窟,他對朱王禮說,這是他願意捨命去做的有價值的事情。
而該片被一些網友評價為最有價值的一個片段,則是李元昊向麾下各族士兵下命令的一場戲,李元昊在台上說的是正兒八經的經過考證的西夏語,然後由翻譯傳達給語言不通的各族士兵。據說,這是西夏語第一次出現在電影中, 歷史 和文明傳承意義重大。
可以說,如果《敦煌》只有趙行德和回鶻公主的愛情,以及高技術含量的戰爭戲的話,那該片的史詩意味將大打折扣,正是因為該片融入了大量關於文明的元素,才讓這部電影在 歷史 意義上要勝過《勇敢的心》這樣的商業 歷史 大片。
不過,該片在國內上映時遭遇被刪減的命運,似乎也和這些文明戲份有關。
三、刪減40分鍾背後的原因
《敦煌》在日本上映的版本是143分鍾片長,在國內上映和播出的版本則是99分鍾。
一開始筆者也懷疑自己的眼睛,畢竟一部電影刪減40分鍾,接近三分之一的劇情也太不可思議了。
後來筆者查閱了國內外的專業平台,發現確實如此,顯示均為99分鍾片長,那麼刪掉的那四十分鍾劇情是什麼呢?
由於之前看國語配音版的記憶已經模糊,筆者也不確定刪了哪些部分,後來在網路上找到了143分鍾長的國語配音版本,發現在國語配音中夾雜著一些日語原音片段,從技術上講,這部分混在國語配音中的日語片段估計就是被刪減的那部分。
筆者重看了一遍《敦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些被刪減的片段,大部分是意義不大的過場戲或者龍套戲,對劇情主線影響不大。
但是,中間有兩段對話的片段比較顯眼,其中一段也是網友們公認的被刪減片段之一。
一段是影片末尾,趙行德和朱王禮在城破前一晚城牆上的對話,朱王禮要求趙行德為他樹立一個碑文。
另一個網友公認的應該刪減的片段,則是李元昊在西夏文館和趙行德的對話。
實事求是講,這段台詞不論是給日本觀眾看,還是給中國觀眾看,估計大家都能讀懂其中的深意,因此該片段在國內上映時被刪除也是情有可原。
當然,瑕不掩瑜,《敦煌》這部史詩電影,雖然是三十多年的作品,但其影響力卻非常巨大,不僅在日本引發敦煌研究的熱度,也為國內的古裝 歷史 影視劇樹立了一個標桿和榜樣。
最後,重看《 敦煌》,讓筆者最為感傷的劇情並不是回鶻公主的死,不是朱王禮的壯烈,不是趙行德的命運,也不是莫高窟的悲慘遭遇。
而是李元昊對著遠處向他沖來的朱王禮,說的這句台詞:能在 歷史 上留名的,不是你。
END
C. 敦煌數字展廳莫高窟電影觀後感400字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
初次來西北,對於這里的風土人情很是陌生,只覺得這里的一切都很純朴,大氣而不張揚。而對於敦煌,對於莫高窟,更是讓我神遊已久。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從敦煌市出發,趕到河西走廊西端,鳴沙山東麓,岩泉西岸的莫高窟。路上聽導游介紹,對莫高窟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國的三大名窟中,莫高窟最為著名,它氣勢宏偉,內容豐富。石窟群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多米,創建於公元366年,由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迄今保存多種類型洞窟735個,歷時1600多年。
走入景區,首先進入視野的是郭沫若的「莫高窟」匾額,沒有誇張的宣傳,沒有刻意的造作,莫高窟在無聲無息中給人帶來了震憾和沖擊。進入每一個洞窟細細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韻味,彷彿展現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歷史。我更驚嘆這鬼斧神工,儼然置身於美倫美奐的世界中,置身於「飛天」、「反彈琵琶」的絲路花雨中。
莫高窟的規模看似並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點一滴的內涵,不僅要花費許多的時間,更要傾注些許精力。初到這里,雖然是「淺嘗輒止」,但我確為雲崗宏大的氣勢、精湛的雕工和絢麗的彩繪所嘆服。可惜有相當部分已經被風化和破壞,1600年的風霜,洞窟沒辦法守住永恆,但正是這一切才組成了現在的充滿了蒼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站在深遂的洞窟中,我苦思冥想:歷史是什麼?少不更事時以為是文字圖片,再以後就以為是經驗教訓,現在才知道它都不是,也都是。有莫高窟一樣經過沉澱的事物都是歷史。洞窟的佛像站得高,見得多,可是它卻在歷史的過往中保持著一貫的沉默,象塵埃一樣,淡化著自己的存在,在更為深遠的歷史長河中顯現著不可磨滅的光彩。
D. 新絲綢之路第6集《敦煌之魂消石窟》寫500字觀後感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20多年過去了,2005年兩電視台再次攜手,重走絲綢之路, 中日雙方共派出350人的拍攝隊伍,深入敦煌、樓蘭、黑水城、喀什等10個地點進行聯合拍攝。 「展現了很多我國在絲綢之路上新的探索發現,比如對於絲綢之路上人類遷徙歷史研究的新發現、小河墓地的考古發掘過程的紀錄。另外,比如敦煌壁畫,雖然一直人為保護但是仍不斷消磨損毀,我們在片子中也提出了對現有文物如何保護,敦煌這樣的文物到底能夠再存在多久,這樣新的思考。」韋大軍解釋說,此次拍攝不再是絲路古道沿線的紀實報道,而是選擇十處具有不同文化特徵的地點進行發掘,每集各自成章。同時,我們拍攝到了很多觀眾很難看到的甚至是從未看過的第一手文物資料。比如壁畫,絲綢之路沿途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壁畫,但目前這些流失的壁畫保存在13個國家的博物館里,這些壁畫是我國電視媒體以往沒有報道過的,我們專門有一個海外組,走訪了10個國家,同時他們還拍攝到了很多西方探險家當時的日記、筆記等珍貴的資料。歷時兩年攝制的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已於2005年10月完成,將於2006年3月10日在CCTV-1黃金時間播出。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不可否認,26年前的《絲綢之路》確實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攝作為一種國家行為,在規模上代表了當時我們所能達到的紀錄片製作的最高水平。當時參與攝制的日方組NHK電視台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家被允許進入中國腹地進行紀錄拍攝的西方媒體,而中國政府為保障拍攝的順利進行採取了一系列高規格的措施,例如開通鐵路專線,甚至是出動軍隊。 這次對絲綢之路的重拍,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重新體會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審視和反省它的敘述方式和看待歷史的視角。時間過去了26年,這對於我們所面對的幾千年的歷史來說微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對於我們,對於中國當代的電視媒體,二十多年的經歷是意義非凡的。當然,如今我們已不再可能輕易的將一個紀錄片的拍攝升級為國家行為。紀錄片製作者們也開始摒棄長久以來形成的諸如「好大喜功」、「全景展示」以及追求所謂「波瀾壯闊」「史詩性」的積習,力圖去把握一些復雜的情感,——因為世界和歷史本身就是復雜的,況且這二十多年來我們同整個國家一起,一直在經歷著封閉與開放間的掙扎。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應變得多元化。當我們試圖用另外一種更超然、更客觀的角度回看我們那些已經被定義為「燦爛輝煌」的歷史時,不由的產生出悲涼或是說無奈的情愫。正如我們的絲綢之路,作為歐亞大陸上陸路交通的主幹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時期所確立起來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漸漸顛覆,西方世界的興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讓它湮沒在歷史和傳說之中。編輯本段歷史是西方人開啟了絲綢之路的近代史,甚至「絲綢之路(SILK ROAD)」這樣一個術語都是西方人命名的。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使用「絲綢之路」一詞,代替了曾經出現過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稱。重新「發現」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險家,他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這片古老的亞洲腹地,在自然環境和人為條件都非常惡劣的情況下開始了最早的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們本身並不單單是學者,幾乎每一個外國探險家在離去時都帶走了數額龐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現在還陳列在他們各自國家的博物館里,和他們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觀瞻。今天的人們如果需要對那些文物進行研究或拍攝的話,便不得不遍訪瑞典、英國、俄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十幾個國家。 第一集【生與死的樓蘭】導演:谷大象 在古代樓蘭王國所地處的沙漠腹地,出土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的干屍,其中令人們驚嘆不已的是被稱之為「小河公主」的「樓蘭美女」。這些古代居民生存在什麼年代?他們從哪裡來?以怎樣的方式生活著?為何突然消失?一系列疑問與假設成為了本集的重要內容。 第二集【吐魯番的記憶】導演:韋大軍 不同的種族和不同的文化曾經在吐魯番和睦相處,宗教藝術曾經在這里留下了驚世傑作,這種文化現象是珍貴的世界遺產。盡管我們可以用影像還原昔日的絢麗,但是對吐魯番來說,巨大的遺憾卻是無法彌補的。 第三集【草原石頭祭】導演:丁 虹 遼闊的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產和生活的依靠。它一方面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子民,但另一方卻又不可避免的限制和影響了游牧民族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改進與發展。游牧還是定居?也許是草原民族心頭上一塊永遠無法搬走的石頭。 第四集【一個人的龜茲】導演:韋大軍 在絲綢之路上曾經有許多僧侶為了信仰捨生忘死,鳩摩羅什是佛教文化東傳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龜茲的時空中,功名與寂寞、宏大與渺小如同高山與石子悄然轉換。 第五集【和田尋寶】導演:丁 虹 一幅帶有玉般微笑的東方美女壁畫,引領攝制組進入沙漠腹地——丹丹烏里克,那裡曾經是古代於闐國的中心。地處素有玉石王國之稱的和田的中心,它是否埋藏著玉石寶藏?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體現在和田。 第六集【敦煌生命】導演:谷大象 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其中上萬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畫、彩塑,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今日敦煌的驕傲。然而,那些壁畫卻發生著各種病變,一步步走向死亡。如何能夠讓這些古代壁畫長存於世,關繫到敦煌的文化生命是否能夠延續下去。 第七集【青海之路】導演:韋大軍 當北方絲綢之路在4-5世紀陷於阻塞的時候,東西方的經濟貿易是通過什麼途徑接觸的呢?從青海出土的大量絲綢成為「青海之路」的有力證據,絲綢之路的線路圖也許需要重新繪制。 第八集【探訪黑水城】導演:張超英 由於絲路重鎮黑水城的絕大多數文物文獻流失國外,致使這個城市的信息在非常長的時間里沉寂在博物館幽暗的庫房中。當史金波教授破譯了西夏草體文字後,黑水城彷彿復活。 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導演:劉勇良 喀什自古以來都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補給城市。地處於中國版圖的最西端,它素有絲綢之路「十字路口」的稱號。在這里至今仍然保留著很多絲綢之路興盛時期的建築和文化。如今的喀什已經成為中國西部邊疆重要的開放口岸。如果說從前的喀什為過往的商人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那麼今天的喀什則承載起了新絲綢之路復興的希望。 第十集【永遠的長安】導演:韋大軍 唐代的中國擁有巨大的財富,京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由於中國文化的巨大包容性,這個城市在280多年的時間里,以大國的情懷接納並融合了來自異域的多種文化和不同人群。
E. 敦煌,沙漠中永不終結的神話
敦煌 新火車站距市區十幾公里,巍峨的坐落於藍天之下,有點盪氣回腸的味道。剛出門就可以打到的,敦煌是一座文化歷史名城,一路上可以看見好多文化壁紙,連路燈上面都有飛天。沒畢業前根本沒想回來這里,心裡都是想著南方的城市,但是真正畢業回來後還是覺得這里好。空氣好,民風好,在南方呆久了,到處的是潮濕的感覺,能真正的看到藍藍的天空和白雲根本沒幾天,而且也只有回到敦煌才看得到茫茫的戈壁,心裡也感覺寬廣許多。
說了這么多進入正題吧,敦煌的旅遊景點分東線和西線。東線就是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這一條線路可謂是必去的地方,這兩個地方不用我多介紹大家都應該有所耳聞。莫高窟是世界文化瑰寶,鳴沙山月牙泉更是難得看到的奇觀。西線就是玉門關、雅丹地貌魔鬼城。有很多網友在網上說這條線路真的沒意思,但我認為懷揣著旅遊西部風光的心情來的還是要去看看。
不變的風骨與偉岸的情愫
敦煌 古城,它離 敦煌 市區25公里,是1987年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 敦煌 》時,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青山藍天外,何處不江湖,這是一個拍古裝劇絕佳的地方。
古城內拍攝了很多影視劇,40元門票上介紹「可身著古裝暢游,在跑馬場跑馬,在酒樓內品茗暢飲,在射箭場射箭……」總之門票上說古城內可做的娛樂項目很多,但這大概只發生在旺季。當天依然只有我們幾個人人,走在古城的街巷,兩旁的店鋪全部關門,我聯想到了《射鵰英雄傳》,想到金兵一到,百姓們棄城而逃,你覺不覺得這里就像當時被棄的空城?
看完落日大概就是9點30了,在乘坐大巴返回景區大門差不多就是10點了。
終於回到敦煌市區,就已經是凌晨12點半了,這一天真是太累了。
從敦煌市區開往西線,慢慢的,戈壁的風情開始顯現。戈壁真的是一種另類的美,沒有山清水秀,沒有波瀾壯闊,哪怕它如此的荒寂,除了寥寥的駱駝刺,甚至看不到生命的氣息,但是卻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行走在這里你會感到這里的人、這里的花草樹木的生命力特別強。
如今 玉門關 在去雅丹的路上,去雅丹必須經過 玉門關 。來到玉門關發現是一片長滿駱駝刺的戈壁,我很激動,路兩旁是大片大片的戈壁,而天空真的是碧空如洗,萬里無雲,我終於知道什麼是蒼茫的大地了。然後看見的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藍天,大漠之間,很是雄壯。
說起 玉門關 ,就會想起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 玉門關 。寫的實在好,想忘都很難。
目見之處,只有胡楊和紅柳這些沙漠植物,胡楊像是披著鎧甲的古代戰士,傲然而無所畏懼,即便枯死也依然以各種姿勢站立,迎著風沙守衛這片大漠寧靜而厚重。隨便哪一塊地方,拉來大片人馬,就可以直接拍古裝片,這里的樣子我想和千年之前,並無多大改變。水是生命之源,一路多見保護生態保衛濕地的路牌,還有「絕不讓敦煌成為第二個樓蘭」的標語,想想這會讓多少人心碎?雅丹國家地質公園離 敦煌 市區200多公里,已無比接近於新疆,再往前,就是羅布泊。開往雅丹的路上,依舊是無人,居然沒看到一輛車經過,到達雅丹已是正午。看著那些風化而成的千姿百態的地貌,你會感嘆大自然是如此神奇。
最壯觀的就是西海艦隊了,超級有氣勢。拍了張照片,以示紀念。雖然沒有看到大漠孤煙直,好歹還是看到了長河落日圓。
張謇出使西域時,這里作為絲綢之路的海關,這里應該是駝鈴聲聲,人喊馬嘶,商隊絡繹的一派繁榮景象吧,而今只是屹立於這茫茫大漠之中,不再有車馬蕭蕭,不遠處是 漢長城 遺址,極目遠望,逶迤蒼莽,誰能想到,這里曾是短兵相接,刀光劍影的戰場?感覺有點落寞。漢外長城和漢內長城多在草原通過,一般無險依,無石可用,只好夯土為牆,經兩千多年風雨寒暑,遺址高度也只剩下多0.5~1米左右,千古興亡,如此而已。
千年積淀,是生命最純粹的樣子
現在去莫高窟,只能先到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購票後,觀看兩部小電影,再從數字中心統一乘坐大巴車(不要錢)前往莫高窟。我倆到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才知道,票,是需要提前預定滴.....
莫高窟的票分為兩種:
全票:票價貌似是220,觀看兩部小電影+參觀8個窟,全票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也就是說,一個月以前就賣光了!!!拜託幫幫忙,一個月以前我都還不知道我要來敦煌呢!
應急票:票價100,沒有小電影給你看,直接參觀4個窟。
莫高窟的客流量簡直大得恐怖,真的是排隊兩小時,但是這並不妨礙莫高窟真的真的太漂亮了太偉大了。精美絕倫的筆畫,宏偉浩大的佛像,真的是震撼人心,要是用語言描述這種登峰造極的古老藝術沒有四五百頁恐怕寫不完。哪怕我只參觀了4個窟,我都覺得美得我難以言表。另外莫高窟的窟里是不準拍照的,還是希望各位寶寶嚴格遵守,一來是保護文物,二來要是過分的被逮到了可是會被抓出去的...
如果乘坐的是早上到達的車,第一站可以選擇月牙泉鳴沙山(這兩個是在一起的景點),火車站就有包車前往,價格我不知道,因為去了兩次都是有人接送的,路程在二十分鍾以內,月牙泉主要就是看景色,時間充裕,體力充足的話還可以爬爬沙子山。前往鳴沙山的路上發現路燈都是雕塑著飛天。
鳴沙山主要以游樂項目為主,沙漠摩托,沙漠越野,騎駱駝,滑沙,射箭,滑翔機和觀看日出。門票120元,進入景區有出租鞋套的,每人15元,不過穿上以後還是會有啥子進到鞋子里。騎駱駝的話這兩個景點都可以到達,一位100元。沙漠越野可以直接到鳴沙山滑沙的地方,不過要自己順著木梯爬上沙子山才能玩。滑翔機就是繞整個景區一圈,時間大概就是幾分鍾。起伏的沙山環抱著一彎清泉,清澈的泉水倒映著群山,大自然真是神奇,這樣的奇觀平常只能在電影中才可以看見的。本來是早點回賓館休息,聽司機師傅講:在鳴沙山上看日落是特別的美,於是,我堅持了一下,待到夕陽西下是,夕陽的余暉照在沙山上,整個沙山都被染紅了似的,我非常感謝司機師傅,如果不是他的勸阻,我可能就看不到這樣的景緻。但是我有一點後悔的是沒有進行防風防沙准備,大家去之前一定要著裝沖鋒衣。
《敦煌盛典》敦煌遠行千年的一個驚艷回眸
到敦煌的時候,發現這里滿大街的宣傳《敦煌盛典》。我們因為好奇便一起去看了。最近旅遊的人特別多,本來我預定的是d區的,然後商家說沒票了,只能訂c區的,然後加了點錢,《敦煌盛典》的演出必須點個贊,燈光效果是非常有沖擊力的,場面恢弘龐大,很快就能讓人身臨其境,開場舞小夥子們熱情高漲的為演出開了一個好頭,而男女主角的月宮舞蹈真是天上人間,背影是神秘的深藍,宛如月空般曠靜,音樂回響,渲染了那般神話似的氛圍。
《敦煌盛典》的背景以明沙山為背景,沒有搭建虛假的舞台背景,我們當盡情領略敦煌的鳴沙山美景,舞台是360度旋轉的 ,剛開始還嚇了一大跳,不過最後坐著也挺舒服的。《敦煌盛典》講述的是公主和默丁的愛情故事,好多好多精彩的片段,簡直是一場極盡奢華的表演盛宴,視覺、聽覺、情節、演員無一不讓人如游歷於神話中一般。而且《敦煌盛典》的交通很方便。可以坐公交車、打的、還有免費的直通車,服務周到。
敦煌的夜市是熱鬧的在巴掌大的地方閃爍出這樣一派歡樂的海,或泡一碗三泡台,或打瓶西涼啤酒,或要一杯敦煌杏皮水,各自取自己所好。這里有好多具有敦煌特色的小吃,臊子面,死面餅,羊雜碎,撥疙瘩,拉麵,驢肉黃面,水餃,釀皮,烤羊肉,應有盡有,每一個小店裡都有一手絕活,每一個小店都掛一個小小招牌。
市區很小,基本可靠步行,很乾凈,沒有看見一點亂丟的紙屑。飛天是 敦煌 的特色,處處可見飛天,計程車上,路燈,建築物,居然連垃圾箱上也赫然印著飛天。城雕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像,靈動而優雅。城內的建築上也有著文化感十足的雕刻路燈也是古色古香。綠化也搞的特別好,整個市區槐樹和柳樹整整齊齊的矗立著。
敦煌的驢肉黃面非常有名,30塊,人家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嘗了下,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驢肉味道真的不錯。
羊雜碎,超級辣,爽,夠味,適合重口味的人,不過確實很好吃。敦煌以麵食為主,太多太多的麵食,味道都還不錯,價格也實惠,10元左右。
沙洲夜市裡有很多賣葡萄乾,杏干,核桃,大棗的小攤,很眼熟,這些東西之前盛去新疆出差時每樣買了一點打包給我,我最愛其中的葡萄乾。
早上起床8點半坐車到火車站,在火車站門口買了烤玉米和葡萄,敦煌的葡萄真是好吃,然後上了火車繼續一路遠行……
F. 如何評價中日合拍電影《敦煌》
這部電影令人十分的震撼,自從看了這部電影後我再看別的電影就感覺索然無味,之後我就對朋友推薦這部電影,不論別人怎麼看。
G. 敦煌數字電影觀後感600字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覺,就是悲憤和痛心。王道士發現了這個塵封百年的寶藏,上報官府,卻無人對此感興趣。倒是外國人千里迢迢來到敦煌,僅用了些許錢財,便將許許多多珍貴的經卷帶到異鄉。等到國人意識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當地官員將剩餘經書護送至京時,居然只用馬車裹草席,遺失不計其數。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謂外國盜竊者倒是用箱子精心護送。心寒啊~~~。更甚者,抵達京城後,貪官居然中飽私囊,將僅存的經書部分藏於家中,還為了不被發現,將如此貴重的珍寶一撕為二。悲憤啊~~~。
「所藏經書和壁畫,以英國者為多,法國者為精,俄國者為雜,日本者為隱為秘,中國者為散為亂」。看到這里,我覺得,我不認為那些外國人是盜竊者,騙子,我覺得他們是在代表中國妥善保存這些精品。如果沒有他們,這些珍貴的東西只會被忽視,被遺失,被破壞。只是現在如果我們想看這些真品,要大老遠跑到大英博物館,法國國家博物館等去看,唉~~~ 這是不是一種債呢?人家千里來拿,我們國民要用千里去觀來還...
說王道士是罪人,是沒有遠見的小農民,這不公平。他為敦煌守了7年,沒有得到絲毫贊賞或報酬,這是灰常令人傷心和氣餒的。當這個淳樸善良的農民,遇到知音,不管他們是出於真心或為達目的,但他總覺得這些他發現的東西終於有價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H. 敦煌紀錄片觀後感
如果說以前關於敦煌的紀錄片是在展現一卷宏大的歷史畫卷,那麼《敦煌:生而傳奇》則有點像說書人,它沒有將目光聚焦於整座城市的人文歷史,而是抑揚頓挫地講述了一個個敦煌人的傳奇故事。
該片特色鮮明而新穎,畫外配音是馮小剛,不像專業播音員有著沉穩華麗的腔調,而是帶著獨特的沙啞和風霜,還摻雜著一點「京味兒」,一下子拉近了跟觀眾的距離。
鏈接: https://pan..com/s/1iK-aQFO325RxbBevQspRiQ
該片講述從大漢到晚唐時期眾多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探究敦煌如何從一個偏僻的邊陲小鎮變成國際商業樞紐、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和宗教中心之一,並解讀它成為絲綢之路著名節點、世界文化遺產之地的原因。
I. 敦煌的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敦煌的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近看了紀錄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規整的一部紀錄片。看的時候小小地感動了一下:因為題材本身,因為許巍的主題歌,因為張楚何勇的配樂,因為鏡頭的整潔,因為周兵許巍張楚何勇都生長於古時的絲路上……更是因為:周兵一直在做紀錄片,張楚許巍他們一直在做音樂。
導演周兵是原《紀事》的製片人,所以積累了大量拍紀錄片的經驗。在此懷念下《紀事》,它是《東方時空》里我最喜歡的一個子欄目,每期都會播出一個紀錄片或專題片。但是,《東方時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後改播出時間,把自己改的漸漸淹沒於熒屏里。我在台里聽到改版就頭疼,我們做電視的為什麼總要改版呢?是觀眾浮燥還是我們更浮燥?壽命很長的《動物世界》正是因為不改才屹立不敗,連音樂都是十幾年前的那個音樂,大家還是很喜歡看。
我喜歡做電視,卻越來越少看電視。現在,屏幕上玩過選秀之後玩明星,玩過明星之後玩相親,一浪高過一浪。紀錄片,越來越難看到了。我承認我也是其中做無聊節目的一員,尤其是娛樂節目,做的時候很熱鬧很刺激,特別是直播前精神昂揚,調光時的一束追光或對講耳機里同事的對話都能激起對工作的熱情,如果某次,哪個機位換了攝像或者導播換了人我都會覺的沒譜,龐大的舞台和同事團隊彷彿泰坦尼克,和燈光音響一樣變幻多彩。但是節目結束之後,音樂還在耳邊揮之不去,舞台上瞬間人去樓空,聽著同事們一聲聲收工的`聲音,看著黑暗的舞台,心裡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麼也沒有留下,只有幻覺般的過眼雲煙。
這個時候電視吸引我的,不是因為作品的問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團隊精神。同時,我也無限懷念起紀錄片。
拍攝一個紀錄片周期很長,拍攝過程較悶。拍攝周期從最短的幾天到幾個月甚至幾年,需要一定的沉澱和耐心。前期對畫面質量和鏡頭語言要求較高,所以攝像要扛大機器,以拍出小機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個大攝像機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攝像需要一扛幾個小時,天天如此。而回來後素材的選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現在我還能記起原來那些炎熱的夏天,我們出差很多天到一個地方,裝著滿滿bt帶和充電器,帶著沉重的大攝像機和三角架拍攝紀錄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勞累,紀錄片的後期也頗費功夫。首先對稿子的要求很高,因為鏡頭太多,需要一個個記鏡頭、同期聲。我們做後期時都喜歡開夜車,因為白天編輯室里人多靜不下心,到了夜晚,沒人搶編輯機,沒有聲音打擾,干起活兒來很有感覺。我喜歡這個過程,說不準原因,雖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歡。等到片子做完時,差不多眼皮都睜不開了,但這時也是最興奮的時刻,因為可以坐下來一遍一遍觀賞勞動成果了。
敲完這些字的時候,彷彿時光回到了十年前。的確,找一個有意義的選題,搭檔一個默契的攝像,再加上一個幽默的司機,一起艱苦而專心地拍些日子,再經過我們的手變成一個個片子,給它們起一個個名字 ,這樣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時他說:「年紀越大越愛看紀錄片了,安靜下來看紀錄片是一種享受。」我說:「我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喜歡紀錄片了。」只是現在,哪家電視台還會把更多的時間讓給紀錄片呢?
我想到了陽光衛視,想到了楊瀾。別的不想多說,只想說:不管怎麼樣,楊瀾創辦的陽光衛視給我們開創了一個人文地理紀錄片頻道的先河,也許她一開始就知道這個頻道在中國會是什麼命運,但是她的確是一個徇道者。在今天,誰還會像《小鴨的故事》那樣,對著一隻小鴨不停地拍下去呢?
所以,周兵他們只要一直在做電視紀錄片,就足夠了。
維時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雲寺比丘等搬移聖經於莫高窟,而罩藏壁中,於是發心,敬寫般若波羅蜜心經一卷安置洞內。
伏願龍天八部,長為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願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
——最近閑著,把井上靖《敦煌》的電影和書都看了遍。故事背景比較復雜,但情節其實也簡單,主要講宋朝時一個書生游歷西北,被西夏俘虜、編入西夏漢人,然後跟隨漢長朱王禮在西北征戰,途中救下一個回鶻公主,並和她相愛、相別,最後在敦煌——當時西北最後一座還由漢人政權控制的城市——搶救戰亂中的書籍文物的故事。
從演繹這個故事的角度來說,電影比書好看,濃墨重彩,情緒鮮明,更有古典主義的悲壯感。趙行德和回鶻公主的相遇、相愛,以及他們迫不得已分別,回來後趙行德眼睜睜地看著公主因不願嫁給西夏太子而從高高的城牆上墜落,那樣的撕心裂肺、萬念俱灰,我們所感受到的不會僅僅就是這兩位的情緒,而是千百年來各國文學中所有愛情悲劇的意象都涌現出來了,羅密歐、朱麗葉,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許仙、至尊寶和紫霞仙子,愛恨離愁、生離死別,這就是電影,電影當然要富有戲劇性,要猛烈地沖突。
可是書卻不是如此,書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書,卻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書中趙行徳對回鶻公主從來沒有像電影中那樣熱烈,他愛她甚至及不上漢長朱王禮,哪怕是沖突最強烈的公主墜樓,他也不過是遠遠望見了一個模糊的影子,連墜落的是誰都不知道,還是朱王禮同他講他才知道發生了什麼,可即便如此,回鶻公主於他依然不過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緣罷了,他來不是為了她,他走亦不是為了她。哪怕這一連串故事都是這么的波瀾壯闊、血色浪漫,可是我們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湯寡水、對誰都愛答不理、對一切都不怎麼上心的樣子,生死由天,命運帶來什麼就接受什麼。
看書的時候我會懷疑他甚至從未愛過她,可是她那遙遠而模糊的影子,卻從此永遠刻在了他腦海中,他不會時常記得她,卻也永不能忘記她,直到最後,在沙州(即敦煌)城馬上淪陷,在那兵荒馬亂、火光沖天的世界末日,他默默地抄下經文,並發願祈禱天下太平,可是他的甘州小娘子,那個遙遠而模糊的影子,卻也揮之不去地出現了,「次願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有一首已經爛大街的詩,用在此處卻是恰如其分: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里,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愈淡,愈是濃郁,就像年少時校園的桂香,不經意間沁人……
J. 又見敦煌 觀後感
《又見敦煌》是一部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以沙漠為基色,敦煌的文化為內涵,獨特的舞台設計和震撼的視覺沖擊,淋漓盡致的展現絲路和敦煌千年歷史和文化。
雖然我們全程站著,行走著,感覺自己已然在其中,感受著敦煌的歷史,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當看到王道士對於莫高窟的所作所為及深刻懺悔,看著莫高窟的千年經卷被盜,看著那精美的壁畫被列強所破壞,眼淚不自覺得在眼眶裡打轉,一箱箱的文物從敦煌散落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感覺自己的在滴血!
演出是由一個一個故事組合而成,每個人故事都引發我們的沉思,喜歡這樣的演出,值得一看,把美,歷史,都融合在一起,看到了敦煌的發展歷史,如果有機會再去的話,還是會再看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