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石破天驚,又名勇闖奪命島,勇闖惡魔島
《勇闖奪命島》
你說的科幻電影是《禁星之旅》,百分百准確。非常早的一部科幻電影。
2. 電影《石破天驚》(勇闖奪命島)的最佳影評是那篇請列出
樓上的ZT中,標題的確說得很過癮。這百分百的是一部男人的電影,拍得男性味十足,「國內的導演,就算真脫下褲子當了,也決不可能拍出《石破天驚》這樣的電影」
補充一點:因為該片主要戰斗場景都發生在近距離,所以海軍陸戰隊的近距離作戰訓練是該劇拍攝前的重要訓練,該片的演員都在類似IPSC的機構(教官都是前特種部隊成員)訓練過一段時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個演員因為長時間的實彈射擊練習,右手虎口都被手槍磨傷了而貼上膠布;另一場教授演員做室內搜索的課程,詳細介紹了在持不同武器的情況下,如何進入房間搜索。同時,IPSC教官也糾正了很多劣質槍戰電影中出現的違反基本射擊要求的動作。
例如在該片里,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在HAMMER將軍帶領士兵搜索敵人的時候,後面有個持手槍的士兵,他搜索的姿勢就是非常標準的左手護頭,右手胸部以下持槍。
而令我沒有想到的是那段水中突擊的鏡頭竟然是在藍幕下電腦合成的,看似很簡單的場景,因為導演認為水中實際拍攝的效果不理想,而全部使用電腦合成場景。
如果換做國內同題材電影,絕對不會在這方面細節下功夫,凡事就是怕較真,做什麼事情一旦認真起來,一定可以做得非常出色。
3. 有一部美國電影,講的是一群美國特種兵叛變,最後又一群特種部隊去制他們,可失敗了,有人知道叫什麼名字
勇闖奪命島,邁克爾·貝的經典。
英文名: The Rock
中文名: 石破天驚 | 勇闖奪命島 | 惡魔島
導 演: ( 麥可·貝/邁克爾·貝/麥喬·佰 Michael Bay )
主 演: (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約翰·斯賓賽 John Spencer) (大衛·摩斯 David Morse) (威廉·弗西斯 William Forsythe)
上 映: 1996年06月21日
美國軍方在數不清的秘密行動中免不了犧牲一些優秀的指戰員,但他們及其家屬沒有享受到政府足夠的獎勵和補助,對此忿忿難平的赫梅爾准將,以佔領羅克島、扣押81名觀光客人為人質,向美國政府發難:42小時之內提出補償辦法,否則以舊金山為目標,發動一場生化毒氣襲擊。
羅克島1963年以前是設計最先進的監獄,易守難攻。現在,美國政府只有求助於唯一一位曾經從羅克島上逃出的前英國情報官員約翰和聯邦調查局的生化武器專家斯坦利。兩人必須在30小時之內率特種部隊潛入羅克島,瓦解赫梅爾准將的計劃。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就全靠他們這次行動了。
4. 電影《石破天驚》!
唐·辛普森 (又名: Don Simpson)
職業 : 製片人
所屬地區: 美國
作品
勇闖奪命島 (又名: 絕地任務,石破天驚,The Rock) (本作品中 : 製片人)
導演: 邁克爾·貝 演員: 肖恩·康納利 尼古拉斯·凱奇 埃德·哈里斯 約翰·斯賓賽 大衛·摩斯
簡介: 《勇闖奪命島》是96年美國影片的大手筆之作,還未上映,輿論就對這部巨片議論紛紛。首映立即引起轟動,被稱為是96年度夏季影片中最具驚栗性的影片之一。 影片拍攝耗資巨大,甚至直接動用美國海軍陸戰隊協助拍攝,影片中大量驚險鏡頭都採取實拍,
5. 電影《石破天驚》的結尾細節問題
那個綠色的球里裝的是VX毒氣
整個事件就是由於佔領魔鬼島的將軍擁有VX毒氣導彈,而美國軍方沒有合適的對付這種VX毒氣的方法。又苦於人質危機,於是派遣特戰隊潛入解救人質,拆毀導彈。
綠色玻璃球就是凱奇從導彈里拆下的一枚毒氣彈,因為當時沒時間處理,情急之下發到口袋裡。後來他和那個人打起來,凱奇不是他的對手(他畢竟只是個化學專家),他就把毒氣彈發到他嘴裡壓碎放出毒氣,而他自己也吸入了毒氣,於是往心臟里注射了顛茄素來解毒。
6. 電影《石破天驚》(勇闖奪命島)的最佳影評是那篇請列出
《石破天驚》又是96年美國影片的大手筆之作,還未上映,輿論就對這部巨片議論紛紛。首映立即引起轟動,被稱為是96年度夏季影片中最具驚栗性的影片之一。
影片拍攝耗資巨大,甚至直接動用美國海軍陸戰隊協助拍攝,影片中大量驚險鏡頭都採取實拍,而陣容巨大的場面,又令觀眾心驚不已。同時,又是幾個大明星聯手合作: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及著名派演員007的扮演者辛·康納利, 他們的加盟無疑又為影片添了不少魅力。
《石破天驚》的選材可以說是叛經離道,塑造了一位久經沙場,身獲殊榮的將軍為了替手下犧牲的大兵向政府討還公道,完全不顧惜自己的名譽地位甚至性命,率領一隊陸戰隊勇士劫持了新型毒氣彈和人質,籍此向政府索取賠款,他們被稱為叛軍。但他們摧毀了政府派來的突襲隊後,將軍卻並未真正發射毒氣彈,他不忍心將數百萬人無辜殺死,與之相比,在影片中技氣非凡,歷經艱險卻大難不死的突襲隊員看起來倒是可憐的政府走狗形象,英雄被反英雄化了,而影片對美國政府的揭露更為冷靜深刻,它寧可犧牲數百萬人員,也不願付出應該付出的賠款,那口頭上的民主偽裝一下就被無情地粉碎了。
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拍攝地阿卡拉島。這個島被稱為「惡魔島」,島上岩石險怪,地形奇特復雜,好萊塢影片對這里是樂此不疲。早在79年,就拍了《逃出惡魔島》這一次它再次出動,又獲得巨大成功,不可說不是一奇。
7. 邁克爾貝的電影如何評價邁克爾·貝的電影《石破天驚》
網上轉載的。。
1994年至1996年,是引進大片的黃金歲月,在這一段時間中引進的大片是名符其實的大片,整體質量高,觀賞性強。想看娛樂,有《真實的謊言》;想緊張,《生死時速》;想思考,《阿甘正傳》;甚至想婚外戀,你可以去尋找《廊橋遺夢》。
姑且相信,真給了幾個億,這些自大症者們能拍出《生死時速》,甚至真能拍出《生死時速》,但他們絕對拍攝不出這部電影——《石破天驚》!《THE ROCK》!
這部電影出品於1996年,位列同年全美票房榜第四,前三位分別是《ID4獨立日》、《龍卷風》、《諜中諜1》,排其後的第五名則是州長先生在基層工作時拍攝的《蒸發密令》,當時第五名的門坎是1.1億美元票房。
中影公司同年將其引進。
這是一部十足十精品,我無意對比邁克爾貝和卡梅倫、德幫特幾人的高下,但在我心中,《石》片對娛樂性和思想性的把握要超過另幾部片子。
整體:
本片全長135分鍾,沒有那一秒鍾是讓你上洗手間、喝水、吃東西的時間。從電影開始,觀眾就只會死死盯住屏幕,而放不下每一個場景。
全片講述的是一個(群)真正的軍人悍衛尊嚴和正義的故事(內容俺就不重復了)。整部片子風格陽剛,氣氛深沉,全片沒有女主角,徹頭徹尾的男人戲。差不多10——15分鍾就有一場高潮動作戲,而且動作戲規模大但不失控,時間長而不拖杳,表現風格多樣且技術性准確。中間穿插的幽默對白生活氣息真實,但不會沖淡片子的緊張基調。
電影用娛樂片形式指明了沉重的命題——國家應該厚待為它作出了犧牲的個體。漢默將軍為了手下被漠視而犯險,而被用來對付他的梅森居然也是一個為了國家利益作出了巨大犧牲的間諜。所有的主、配角都在為了自己的職責盡忠,即便是作為陰暗面出現的聯邦調查局局長,沃麥克,也是為了保住國家機密而將梅森投入監獄。
所有的人物到最後都沒有背叛自己的國家和職責,漢默在最後一刻調轉了火箭;梅森在為國家蒙冤幾十後,也只是選擇平靜的歸去;漢德森少校在明知會被射殺的情況下,沒有放下武器,仍在盡最大努力說服對手信守《海軍誓詞》。
除開漢默的兩個新手下純粹要製造事端外,這部片子最明顯的特點可以說是沒有一個反面角色。
拍攝:
因為整部片子是個「不完整團圓」結局,所以導演在整部片子的拍攝用光上動了心思,差不多所有場景都用了人工布光,加濃、加厚了色彩度,很好的襯託了片子的沉重基調。
開頭,漢默將軍到墓地一段戲,密布的大雨和深藍的色調,再配上漢默深沉渾厚的獨白,開宗明義點明了片子主題。電影是動作片,整部片子鏡頭切換超快,但開場3分50秒的戲卻全是慢動作鏡頭。慢鏡頭最能突出主人公的偉岸和主題的凝重,而這場戲又在墓地,漢默將軍准備為了死去的被政府忘記的舊部向政府討回公道而實行兵諫,來墓地向已故妻子告別時卻正好看見士兵葬禮,亡故者卻能享受蓋國旗的待遇。透過滂沱的大雨,更加襯托出漢默將軍心中無比的憤怒。
對比開頭,中段史丹利和梅森的追車戲則是另一種鏡頭運用,在整段戲中,基本沒有超過10秒以上的鏡頭,所有鏡頭差不多都在5——8秒之間。而且鏡頭設置多樣,除了沒有俯拍,跟隨、平行、正視甚至在史丹利和梅森駕駛的車頭前方綁上攝像頭,整段戲讓觀眾目不暇給,高度興奮。和現今好萊塢的追車戲會用電腦技術修飾不同,邁克爾貝的車戲風格是實拍,發動機的聲音清晰可聞,車輛撞擊時的金屬扭曲聲都相當真實。
2003年的《BAD BOY2》他也保留了這種追車戲風格,所以我個人認為此片的車戲要超越《黑客2》的車戲。《黑2》只是開創了反向飆車,但電腦痕跡太重,不刺激。
技術:
這里的技術指本片在技術環節上的真實。據《看電影》資料,劇組邀請了幾名真實的特種部隊士兵參與拍攝,片中溜繩突襲軍火庫和直升機機降的動作即由這幾名士兵完成。
電影在具體技術細節上也頗見用心,開頭,漢默將軍手下突襲軍火庫,著裝是用於突襲作戰的全黑色作戰服,而占據了監獄後,進入陣地作戰狀態,則全部換裝成了標準的藍灰色海洋迷彩服。在該部片子出現前幾年,一直看到的美軍形象都是史泰龍、阿諾那種風格的「硬漢」,衣裳不整、袒胸露臂、混身煙火和血污痕跡。這部片子完整的展示了美軍兩支特種作戰部隊標準的配置,從戰斗開始到結束,著裝整齊、號令嚴明、行動統一、令行禁止,使觀眾耳目一新。
漢默手下使用的突擊步槍,是美軍制式准備M—16的改進行,編號好象是M733,專用於特種作戰部隊。對比M—16標准型,其槍管縮短了1分米,槍托更換為伸縮式槍托,以滿足突擊作戰戰術需要。在開頭,因為是夜裡突擊作戰,所以士兵的槍管上都掛上了戰術手電筒。而進入監獄陣地戰狀態時,都拆除了這一附加設備;再到後期進入陰暗地道查找梅森二人時,又裝上了,道具完全按照戰術要求而設置,相當用心。所有士兵持槍姿勢都是槍管向下,以避免走火傷人及進水,完全是標准姿勢。
對比我國拍攝的軍事題材戲,「一點技術性都沒有」。《突出重圍》空軍演習時,天上飛的是掛俄羅斯空軍標志的SU—27,《武裝特警》中國武警手裡拿的居然是標准型M—16。當然,要解釋為國家進口先進武器也無不可,但起碼應該是漢默手下那種M733突擊型,而不是標准型。而且,野戰部隊持槍居然是像儀仗隊一樣,隨時雄糾糾將其懷抱於前胸,槍管向上、槍托向下,也不怕傷了同伴或進水。
音樂:
擔任本片配樂的是好萊塢的德國音樂家漢斯.季默,好萊塢最具實力的三個音樂家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好萊塢音樂家。他的配樂作品以陽剛、深沉為主,多數是突出硬朗、堅韌的深刻題材。他為本片配的背景音樂和為《角鬥士》配的音樂,是最精彩的兩部作品,完全可以作獨立的音樂作品,拋開背景來欣賞。
在本片中,漢斯用管弦樂和電聲音樂交替出現,極好的襯託了電影主題。
比如開頭,為突出墓地和庄嚴和漢默的沉重心情,漢斯用的就是曲調相當沉重的弦樂演奏,而且節奏舒緩,定義了電影不樂觀的基調。
接下來,鏡頭切換,突擊行動開始。加了強調急促感,漢斯將弦樂演奏節奏加快,並且加入了音階變化大的吉它揉弦技巧,加劇了緊張感。
精品例子不勝枚舉,本片配樂被廣為借用,尤其是第二段《在隧道中》。從1996年到2002年世界盃前這7年中,每當國家男足陷入水深火熱的地步,中央台5套足球節目就必然是用這段音樂配上男足隊員「任人屠宰」的畫面。(25年來的國家男足和15年來的中國電影一樣,就沒有幾天水不深火不熱的日子,2002年只不過是撞了大運)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段來自於好萊塢的音樂竟然被中央電視台2001年的慶祝建黨80周年主旋律大戲《忠誠》所用,戲里高長河同志抗洪時配的就是這一段音樂。今年,由同一個製片人胡枚女士製作的《漢武大帝》,大軍出征又配了這段音樂。
演員:
本片演員個個出色。
當時的新科影帝凱奇出演化學武器專家古斯比,在本片前,凱奇的戲路一向是另類、狂野、邊緣,就連得影帝也是扮演了一個酒鬼的角色。但古斯比這個書獃子他卻把握十分到位,因為興奮(或緊張)而隨時左顧右盼的眼睛;在機艙中緊張而不停擺動的腿;和梅森獨處強擠出的笑話,都充分體現了他的演技。
肖恩康納利,說實話老人家年青時的形象並不招人喜歡,太愣。但年老後,特別是1991年《羅賓漢》結局時客串一分鍾的「獅心王查理」;1995年《劍俠風流》中出演亞瑟王後,逐漸顯現了王者氣質。本片中的形象是其老年最完美形象,銀白的須發、滿臉縐紋、渾厚的嗓音,一個大氣雍容、沉穩睿智的老間諜出現在銀幕上。亮相第一個鏡頭,牢房裡放著《莎士比亞》、《孫子兵法》,業務學習和個人修養兩不誤。片中有一個鏡頭,梅森一拳將古斯比打倒後,習慣性的扶了扶衣領口(他這時穿著一件作戰服!),估計他還以為自己是為女王服務的,永遠西裝革履「環球進出口公司」的職員占姆士邦德。
愛德哈里斯演出的漢默將軍形象是我最喜愛的角色,開頭3分鍾的獨角戲實在是帥呆了,幾乎覆蓋了整個前胸的勛章說明了他的功績;對故去妻子的獨白又顯得情深意切,再沒有比他更完美的軍人形象了;特別是他把來襲擊自己部隊都視為自己的同袍。片中的兩段獨白,體現了他深厚的台詞功底和演技。梅森的台詞「他是軍人,不是殺人犯」;總統的台詞「我們忽略了漢默這樣偉大的軍人」,為這個角色定了性——他是愛國者。
大衛莫斯出演的麥特森少校,出場不多,過目不忘。我一個朋友曾指著《綠色奇跡》海報上的他說(他不知道名字)「這個演員是那種只要站在身後,就能讓你放心的角色」。
約翰斯賓塞扮演的聯邦查局長占姆斯沃麥克同樣相當出彩。從開頭始,你就覺得他會是一個為了完成任務而陰暗到底、不惜一切的政客,但當片中,首支突擊隊被埋伏後,是他制止了手下派出第二支突擊隊去送死。觀眾就可以體會得到,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和職責。片中梅森如此恨他有點牽強,他倆年紀相近,30年前,他也只不過是普通一兵,最多是參於行動的特工之一,不可能在30年前他就少年得志當了局長,有權力未經審判關押梅森30年。
導演:
駕馭這一切人力、物力資源的是當時不過30出頭的邁克爾貝。這僅僅是他的第二部電影長片,第一部A級大製作(1995年的《BAD BOY1》應該不算A級)。但其功力足以令我國許多導演汗顏。
前幾周中央6放了陳國星導演的,講述我國核工業的《橫空出世》。陳國星是在「主旋律娛樂化」道路上探索較深的導演了,但片子還是沒能拍攝出令人激動的情節和人物。片中引用了當年國家領導人的一句話「脫下褲子當了,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而國內的導演,就算真脫下褲子當了,也決不可能拍出《石破天驚》這樣的電影!
《石破天驚》—— 脫下褲子當了,你也拍不出的電影 作者:千里不留行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