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的觀後感

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的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1-02 10:14:55

1. 《偷自行車的人》講述了什麼

《偷自行車的人》被公認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根據盧伊季·巴爾托里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由西柴烈·柴伐梯尼編劇,德·西卡導演,1949年拍攝而成。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主張電影不應成為現實的粉飾,電影應描寫生活的本來面目,表現戰後義大利人民的失業和社會的貧困。《偷自行車的人》比較集中而典型地體現了這一美學思想。影片以一種朴實、自然的紀錄筆法,描述了一亡人里西所遭遇的不幸。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張貼廣告的工作,這項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他從當鋪贖回抵押出去的自行車,滿心喜悅地走上街頭。可是就在他貼廣告時,車子被小偷竊走。他和兒子一起,到處追尋,想找回車子,卻毫無結果。不得已,他只好去偷別人的車子,也成了偷自行車的人,結果當眾被抓。一則極為普通的社會新聞,在影片中卻成了一場令人心酸的悲劇,成為對義大利社會現實的揭露和控拆。影片結尾,里西強忍眼淚,同兒子手拉手,穿過黃昏的暮色,消失在茫茫人群之中。他們沒有了自行車,失去了工作,但是有著理解和愛,從而在人們心中亮起希望之光。

《偷自行車的人》海報

新現實主義電影雖然常常不提供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然而這個結尾顯然向人們作出了某種暗示。

在藝術上,影片同樣遵循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是使用非職業演員,扮演主人千米西的,本人就是一名工人。里西的兒子,則是由一名羅馬報童扮演的。在導演的指導下,他們的表演真切自然,具有一種本色美,演員和角色融為一體。二是採用外景拍攝,運用自然照明,無論是場面氣氛,還是畫面景調,都力求接近於實際生活。三是既沒有使用愛森斯坦式的蒙太奇剪輯技巧,也沒有運用奧遜·威爾斯式的縱深構圖,而是交替使用固定鏡頭和慢搖慢移,以長鏡頭表現情節,攝影機彷彿是在忠實記錄生活情景,表現出一種看不出技巧的技巧。這一切,都使得影片的風格如同其內容一樣,更加貼近甚至酷似現實生活。而這一點,正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美學追求。

2. 《偷自行車的人》&《十七歲的單車》,兩部電影的比較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十七歲單車》雖然跟他一樣也是關注社會底層貧民生活,但是我覺得兩者看似想像,但實至千差萬別,非常的不好寫,因為在電影內涵和表現手法上還有場面調度上,很多的不同,尤其是《偷自行車的人》把一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跟十七歲單車相比,只會把十七歲單車弱勢化,我建議你應該 找兩部相當的電影做比較,電影的比較不是對劇情、社會內涵的單一比較,有很多其本身特有的藝術性在裡面,比如場面調度、電影語言,你這兩個差太多,寫的再好也只是社會意義而不是純粹的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他們當時喊出的口號是「把攝像機扛到街上去」,你可以拿偷自行車的人跟現時期的現實主義風格電影做比較,這樣切入點好入

3. 《偷自行車的人》專業影評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作。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經典之作,是世界電影史上十大不朽的影片之一,它集中代表了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影片觸及到了義大利下層社會的生活;

深刻地反映了義大利的社會現實。其結構巧妙,演員的表演也真實自然,使影片看上去更具真實性且富有親切感。影片中沒有眼淚,卻比後世大賣苦情的作品更令人痛徹心扉,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作。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二戰後的羅馬。職業介紹所前人群涌動,無數人在等待工作。賦閑達兩年之久的安東終於被介紹到廣告張貼所工作,但有個條件,他必須有自行車才能工作。妻子當掉了家裡所有的床單才贖回被當掉的自行車。第二天一早,兒子布魯諾就為爸爸擦好自行車,妻子為他准備好午餐。

安東從廣告張貼所領到任務,一位有經驗的工人給他指點完工作要領,留下他獨自工作。一小夥子乘安東工作之時,騎上他停靠在路邊的自行車飛馳而去。安東跑去追趕,卻被眼線干擾,失去目標。安東向警察報案,卻得不到任何幫助,他只得向好友求援。好友建議第二天一早到自行車市場去找,因為偷車人可能在那兒脫手。

次日清晨,安東帶著兒子和好友來到自行車市場。一陣尋找後毫無結果。他們又來到另一個自行車市場繼續尋找。不想一場大雨,把市場沖散。父子擠在屋檐下避雨時,發現那個偷自行車的小伙在不遠處和一個老乞丐交談。安東追了過去,那人騎著自行車逃走。安東急忙回來尋找老乞丐,盤問他小伙的下落。

老乞丐拒絕回答,安東父子緊盯他來到一座教堂,安東再三要求老乞丐陪他去找小伙。無奈下老乞丐只得告訴他一個地址,但不肯陪他去。他們的爭吵聲引來教堂工作人員,老乞丐趁機溜掉。

按老乞丐提供的地址,父子來到一個貧窮的居民區,在那兒碰到偷車的小伙。小伙看到他們撒腿就跑,安東把小伙揪到大街上。沒想到圍觀的居民都是他的鄰居,偏偏這時小伙抽搐起來。居民們紛紛為小伙開脫,指責和恐嚇安東,盡管布魯諾找來警察也無能為力。面對一張張充滿敵意的眼睛,安東只得知難而退。

父子倆沮喪地往回走。路過街口時,安東看到街邊無人處停靠著的一輛自行車,一個念頭在他的頭腦中閃現。

他急忙打發兒子回家,自己偷偷騎上那輛自行車,不料被車主發現,並被路人抓住,要將他送往警察局。街邊等車的布魯諾看到這一切,跑了過來,哭喊著「爸爸」拚命地拉著父親。車主看到哭泣的布魯諾,讓大家放了安東。

安東木然地行走在大街上,布魯諾緊緊地拉著父親的手。看到身邊的兒子,安東流下了眼淚,握緊了兒子的手。父子倆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4. 《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對於《偷自行車的人》這部1948年的黑白電影,很多研究歐洲電影風格流派史的學者,都會將其歸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的代表作品,就像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所說:「故事非常直白,看起來更像寓言而非戲劇,在它上映的那會兒,人們把它看做一則馬克思主義的寓言故事。」這種左翼思想的意識形態布滿本片並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在戰後,由於義大利左翼政黨被擁護掌政,在電影這類文化層面,自然需要背書。

新現實主義與人物抉擇

維托里奧-德-西卡能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這部《偷自行車的人》可以說功不可沒,當然本片的編劇,德-西卡的老搭檔——柴伐蒂尼也同樣享有桂冠。電影中新現實主義並不是一種文辭上的堆砌,而是在於電影影像上整體風格的表現。

本片的開場是一大群失業工人從卡車上下車,擁簇到一位負責工作分配的官員身邊,在粗糙畫面的景框中,則是工人們扇形似的流動,這個構圖讓人想到了盧米埃爾的早期無聲短片——《工廠大門》,紀錄片味道的忠實還原,讓這部電影的開場就像是一則現實主義般的寓言。

但是德-西卡的現實主義又同人物的生活抉擇相互聯系,共同屬於底層人民的精神圖譜。主角瑞奇在一開始便幸運地得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但是前提是必須擁有一輛自行車,雖然瑞奇並沒有,不過在幸運機會面前,他並不打算放棄,在妻子當掉兩床床單之後,他終於擁有一輛自行車,這也意味著,他將會得到這份海報張貼的工作。然而隨後失去自行車的轉折,讓這個擁有兩個孩子的四口家庭面臨生活崩潰的風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德-西卡並沒有刻意渲染主角一家的貧窮,而是盡量用克制和簡略的鏡頭來速寫這一境況,比如只用三秒鍾的時間來交代瑞奇一家的第二個孩子——一個小嬰兒。

這種處理方式還同樣在瑞奇找尋自行車的過程中,電影在三十分鍾之後,即是主角瑞奇和他的兒子布魯諾在一天的時間內找尋自行車的經歷,每一次的尋找幫助,總會讓人覺得這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自然選擇,並不是刻意的戲劇沖突或者安排。比如瑞奇在詢問女巫之後卻意外地再次遇到小偷,這種偶然像是生活中的一種不經意,或許所謂的新現實主義不在於生活的表徵展露,而是在於表達現實中的世事無常。

廢墟上的群像,新生活的「尋找」

如果我們把關注的焦點從主角瑞奇的身上,移鏡到戰後羅馬的群像中,則會發現,這座戰後城市每個人的彷徨和焦慮。諸如開卡車的司機抱怨自己整日無事可做,只能聽歌消磨時間;一大群城市居民面臨各種問題,卻只能通過女巫的所謂「上帝啟示」來慰藉自己。

而故事的導火索「自行車被偷」便是一個世道混亂的明證。通過工會朋友之口,我們知道,這類偷竊其實並不在少數,那些偷了自行車的人都深諳此道,我們在電影中對於三個偷竊犯的明確分工也能一看究竟,偷竊過程的嫻熟和偷完之後頗有程序的處理,這種反諷的運用在本片中刺穿了很多戰後骯臟而乘火打劫的勾當。

「尋找」這個動作其實背後代表的意義往往都超越「尋找物」本體,從而上升到另外一種更高的思想內蘊,而在本片中無疑代表著「新生活」的希望。

戰後羅馬的破碎毫無疑問成為每個當地居民的心頭大石,失業、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被摧毀、作為戰敗國的恥辱等等心理陰霾都加重了羅馬上空的灰度。而對於本片的主人公瑞奇來說更是如此。本片一個巧妙的運用是,並沒有直接表達瑞奇對於工作、對於生活的強烈渴求,而是用了一個嫁接,把這種本質上的希望放置在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物件——自行車上,通過需要自行車(新生活的可能)——獲得自行車(新生活的開始)——失去自行車(新生活的毀滅)的這樣一個過程,將一個戰敗國底層家庭的風雨飄搖與一輛二手自行車掛鉤,這種讓人顯而易見的手法除了讓觀影者更加容易體會家庭破產的絕望,更是對於無常生活的自嘲。

父子間的對話:從精神偶像到生活認同

每一個父親都是孩子最初的精神偶像,如果要讓我列出自己的真理信條的話,這一句絕對名列前十。

本片的主角瑞奇是由馬齊奧拉尼飾演,而他可愛靈性的兒子布魯諾則是由小演員斯代奧拉當綱,兩人在電影的後一個小時如影隨形。瑞奇的緊張和焦慮始終緊貼著觀眾的情緒,絲毫沒有離開過,而布魯諾則像是一個機靈的小尾巴一樣始終伴隨在父親左右,電影的這種單向對話直到55分鍾之後才有所改變。

布魯諾因為詢問父親為什麼不讓老人喝湯而遭到瑞奇的掌摑,之後的哭泣顯然沒有引起父親過多的關心和在乎,直到瑞奇聽聞有孩子在河中溺水才突然擔心布魯諾的安全,四處吶喊找尋,兩人才開始進行雙向交流,而電影的主線也在此刻偏移軌道,把父子之間隱約的感情通過一場具有階級差別的午飯表達出來。

而在電影最後通過布魯諾看到父親偷別人的自行車而遭到滿街的追打,此時一個孩子對於父親的崇拜轟然倒塌,同時那份幼年的自尊心也遭到永難磨滅的侵蝕。但是結尾父子兩人手拉手在羅馬街道上充滿未知悲戚的行走,也讓原來的精神崇拜轉為對於生活的心酸認同,盡管這一認同充滿了不甘和成長的陣痛,但是這卻是他逃避不了的事實。

本片在1949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榮譽大獎,之後在國際上也聲譽日漲,直至今日它的「新現實主義」依然影響深遠,如同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在形式主義上的影響力一樣,《偷自行車的人》在現實主義影像風格上的簡單凝練總能給後世影片帶來新的啟示。


轉載或約稿請聯系作者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的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電影最新電影 瀏覽:658
如何取電影票二維碼怎麼掃 瀏覽:200
甄子丹坐牢的電影名字 瀏覽:588
鹿哥電影大全完整版 瀏覽:763
電影英語3 瀏覽:975
紅羊電影大全 瀏覽:457
愛奇藝電影大全科幻片 瀏覽:853
最新印度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瀏覽:283
電影大全vip愛奇藝下載 瀏覽:505
張學友張家輝張震演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23
女人變椅子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92
一部特工電影特工和大象 瀏覽:797
怎樣可以挽留愛情電影 瀏覽:772
泰國霸道的電影 瀏覽:36
十大免費電影排行 瀏覽:986
成龍三根筷子支架是什麼電影 瀏覽:198
絕地反殺電影完整版 瀏覽:246
做菜電影大全 瀏覽:41
中原區萬達電影院嗎 瀏覽:28
適合電影院周邊的小吃生意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