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拉美電影觀後感

拉美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12-30 23:08:17

Ⅰ 2010電影節觀後感作文

http://news.163.com/10/0407/14/63M24H7E000146BC.html

網易 > 新聞中心 > 滾動新聞 > 正文
2010戛納電影節前瞻:可能更具顛覆性
2010-04-07 13:51:00 來源: 人民網(北京) 跟貼 0 條 手機看新聞

2010戛納電影節海報

回首已經過去的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雖然大多數人對其整體選片質量表示滿意,但是星光相對暗淡,卻終讓人們留下一絲遺憾。而今年的官方正式選片名單要等到4月15日才最終面向媒體公布,但是對這個令人矚目的選片名單,敏感的專業媒體們還是通過四面八方匯集的信息,得以挖掘。不過,事實上,在距最終名單公布10天左右,戛納選片委員會還有大量影片需要觀審,不定因素依舊眾多。如果說最後一刻的意外和驚喜不可避免,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2010的戛納電影節,毫無疑問將會是群星燦爛,大師雲集,甚至可能比以往歷屆都更具有顛覆性的一屆電影節。

《羅賓漢》將為戛納開幕

開幕式影片

一部由電影節組委會公布的官方選片,是電影節開幕式影片,萊德雷-斯科特的《羅賓漢》。屆時拉塞爾-克勞、凱特-布蘭切特等眾多明星捧場紅地毯,為電影節開門製造聲勢,這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此外,影片在法國的上映日期5月19號,正是電影節進行得火熱之時,為其法國宣傳,自然也助力不小。

競賽單元候選名單

亞洲電影占據重要位置,日韓來勢兇猛,華語片等待沖刺

李滄東有望憑借《詩》重回戛納

《詩》(poetry)——《密陽》的作者李滄東再次回歸戛納。新片講述一個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尋繼續生存下去的意義。

《下女》(thehousemaid)——這是導演林常樹翻拍韓國歷史上的經典作品,敘述一個女傭和收留她的夫妻中的丈夫保持著情人關系的隱秘。而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正是當年憑借《密陽》斬獲戛納影後桂冠的全度妍。不過,據稱影片在主競賽單元和導演雙周間的權衡選擇還有待最後定奪。

日本方面,北野武的《outrage》是他首次和華納合作,影片重拾日本黑幫經典題材。

華語電影在主競賽單元候選名單中,至今沒有被明確點名的作品。備受華語界期待的除卻杜琪峰的《奪命金》,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有姜文的《讓子彈飛》、王小帥的《日照重慶》和李玉的《觀音山》。杜奇峰的作品最可能是以非競賽的特別展映形式現身,華語片究竟誰能捲入奪金大戰,現在還是未知數。不過如今,電影人到戛納並非僅僅是為了奪取大獎,更重要的是藉助媒體和影評人手中的宣傳武器,為他們的作品營造聲勢打造市場,而就此而言,非競賽特別展映單元,尤其是提攜優秀並有創意作品的一種關注單元,以及電影節平行運作的導演雙周和影評人周,相比競賽單元,更是許多國際發行商淘寶之地,不可小覷。

歐美方面明星薈萃

美國

《生命之樹》陣容強大

《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利克備受矚目的新片,此前曾一度被傳聞會成為開幕式影片,如今,在導演外加西恩-潘、布拉德-皮特的重磅組合下,如果後期製作能夠及時,進入主競賽單元應該沒有什麼疑問。

《回來的路》——在《怒海爭鋒》完成七年後,彼得-威爾打造的這部巨制,根據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長篇小說改編,講述科林-法瑞爾、艾德-哈里斯和吉姆-斯圖吉斯扮演的三名前蘇聯古拉格集中營囚犯,他們想方設法逃出監牢,穿越西伯利亞,攀登喜馬拉雅山以期到達西藏和印度的的艱苦歷險。這部影片一再被人們和今年的戛納相連,不過有最新的消息稱影片後期製作有可能趕不上影展日程。

《海狸》(thebeaver)——好萊塢演而優則導的明星朱迪-福斯特的處女作曾遭到戛納拒絕,她的新作這次卻很有可能進入主競賽單元,朱迪-福斯特同時還是片中的主角,將和梅爾-吉布森飆戲,影片講述吉布森扮演的木偶戲表演者常常和自己的手中的木偶奇妙對話。

《美錯》(buitiful)——2006年戛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通天塔》使得原籍墨西哥的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的天才再次得到證實,四年後,在和曾經的金牌編劇吉約莫-阿里亞加合作僵局後,伊納里多的新作本人親自操刀劇本,賈維爾-巴登擔綱男主角,扮演捲入一場非法交易中的男人,不得不和如今身為警察的兒時好友正面交鋒。

憑借《女王》在威尼斯電影節拿到最佳編劇和影後稱號的史蒂芬-弗雷爾斯的新作《Tamaradrewe》在人們的密切關注下,將會重返戛納。同為英倫導演的邁克-李的《另一年》(another year),不出意外也會出現在紅地毯上。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毒太陽2》,據稱是俄羅斯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影片,拍攝期間也波折不斷,歷盡四年,場面人物龐大。

《樹》——上界戛納影後夏爾洛特-甘斯伯格遠赴澳大利亞主演的新片,由導演朱莉-波圖賽麗掌鏡,她曾擔任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副導演。

東歐方面,匈牙利電影今年勢頭最好,Kornel Mundruzco的《The Frankenstein project》,大師貝拉-塔爾的《都靈馬》(The turin horse),AgnesKoscis的《Adrienn Pal》,都會在主競賽單元或者一種關注單元中出現。羅馬尼亞可能出現在官方選片單中的有克里斯蒂-普伊烏的《曙光》和康斯坦丁-波佩斯庫的《人生准則》(Principles of life),波蘭有老導演jerzy Skolimowski講述一個政治犯越獄的懸疑片《殺人本質》(essence of killing)。阿根廷做為拉美代表,將會有帕布羅-特拉佩羅的《Carancho》和迭戈-雷曼的《道德科學》(Moral Sciences)征戰。

此外,兩部多次被提及,但前途還並不明了的影片:《黑天鵝》是威尼斯憑借《摔跤手》贏得金獅大獎的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新作,匯集了好萊塢明星納塔麗-波特曼、米拉-庫妮絲和文森特-卡塞兒這位法國本土明星,以及朱利安-施納貝爾的《米拉爾》都似乎還有不定之數。

法國本土競爭激烈

馬修-阿馬力克這位法國實力派演員自導自演的處女作《巡演tournee》進入主競賽單元的可能性極大,影片講述一個長期居住美國的舞台製片人重返法國,他帶回一支美國「新詼諧派」女子組合,從一個城市轉戰另一個城市巡演,直到巴黎這個終點。

《拉賓的貓》(Le chat rabbin)——曾經為戛納60周年大壽創作海報的法國漫畫作家若安-斯法爾根據本人連環畫作品改編的,是63屆影展法國本土的大熱門。

原籍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導演拉契德-布查拉,2006年憑借《光榮歲月》在戛納成為關注熱點,並最終獲得集體最佳男演員獎。他的新作《法之外》(Horslaloi)再次聚會當年戛納影帝中的四位,講述1945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背景下,5個男人圍繞著銀行巨額資金管理的錯綜復雜關系。

戛納熟客貝爾堂-布里耶的《冰塊噪音》,將繼承導演一貫風格,講述一個男人和他的癌症化身的直面相對,在荒誕滑稽里探討沉重的嚴肅命題。奧利維耶-阿薩亞斯以委內瑞拉傳奇恐怖分子卡洛斯為主人公的新片,以及貝爾堂-塔維尼耶根據拉菲特夫人經典小說改編而來的《蒙潘西耶公主》也是有力備選者。

近年來的作品盡管一直蜚譽共存,弗朗索瓦-奧容依舊是多產的法國電影中堅力量,他的新作《門面人物》(Potiche)匯集卡特琳娜-德娜芙和德帕迪約等法國巨星,應該很對戛納胃口。

伊朗大師阿巴斯-的新作《合法副本》由法國投資,朱麗葉-比諾什主演,在義大利托斯坎納地區拍攝。英國作家詹姆斯新作出版之際來到義大利,以原本和復印件的緊密關聯為主題開展講座,此間認識了朱麗葉-比諾什扮演的原籍法國的年輕畫廊展主。兩個人在前往佛洛倫薩附近的小村莊的路程上,共同度過了幾個小時,其間,一起面對如何辨別真偽、劃清現實和虛構界限的拷問。

不過,法國本土作品中,今年恐怕最具話題和爭議性的,當屬新浪潮大師戈達爾的出山之作《社會主義》,不知道這位畢生在電影中體現其人生哲學和思索的智者,將會有什麼警世驚人之語蹦出。

另外,曾獲得威尼斯評委會大獎的《穀子和鯔魚》的導演阿布黛-柯西胥的《黑斯維納斯》,雖然一直被大家看好,可惜,它的後期製作據說要等到秋天,趕不上戛納了。索非亞-科波拉也因為將會在五月產子,新片無緣戛納。

競賽單元外,同屬官方選片的非競賽單元影片將會掀起影展高潮

伍迪-艾倫於英國拍攝,雲集娜奧米-沃茨、若什-布洛林、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新作《你將遇到陌生人》;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將在《刑房》中出現的偽片花加工創作的新片《彎刀》(Machete);史泰龍的《敢死隊》其片花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展出,片中的明星讓人眼花繚目:威尼斯影帝米基-魯克、史泰龍、施瓦辛格、詹森-斯坦森、李連傑,布魯斯-威利斯……它幾乎匯集了當今世界動作片的所有頂級演員。如果工期趕得上,它將是為電影節製造高潮和熱點的最佳話題。《華爾街2》的北美上映日期從4月23日推遲到9月24日,迎來各大專業電影媒體猜測,不出意外,是在為進入戛納准備,其中的明星從邁克爾-道格拉斯、西亞-拉伯夫到蘇珊-薩蘭登和凱瑞-穆麗甘,一場大型明星秀可就此確定。日本投資,原籍越南的陳英雄導演的《挪威的森林》、三池崇史的《十三刺客》和韓國導演羅宏鎮的《殺人者》也可能以非競賽形式亮相。

平行單元

泰國阿皮查朋-維拉瑟查庫新作《伯梅叔叔》,這是才華橫溢的導演繼《熱帶疾病》在戛納獲得大獎後的又一次出征。影片講述伯梅大叔知道48小時內自己回死去,他認為自己的疾病是因為做壞事得到的報應,他殺過許多共產黨。伯梅請求自己的遠房親戚將自己從醫院接回家,以迎接死亡降臨。此間,他們看到了伯梅已經去世的妻子靈魂再現,照顧垂死的丈夫。而伯梅叔叔的兒子和一個名為幽靈猴子的奇特造物一起,在過去15年間一直生活在叢林里。此外,候選名單中還有喬治亞導演DoverKosshivili的《對手》(el)、小林正寬的《Harutonotabi》、河瀨直美的新片《andprotect,protected》。(劉敏)

來源:新浪娛樂 (本文來源:人民網 )

Ⅱ 高中生《阿凡達》觀後感800字

《阿凡達:戰死在自家門前的台階上》
在《飛屋環游記》之後,我又和朋友一起去看了《阿凡達》——把它們連在一起是因為兩個片子都是在談拆遷。
我非常關注拆遷問題,所以我只為這兩部片子買單進了影院(連2012都沒做到)。
美國人很好的瞄準了我的錢包,他們連著弄了兩個拆遷大片。上一個只是讓我覺得溫馨,而這一個,幾乎讓我落淚。

為什麼一個美國政治家演講的時候會產生煽動力——即使不懂英文你也可以感受到?
除去其個人魅力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本身就包含了一種激情。
這種激情建立在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基礎之上。這種激情,是美國立國的基礎。個人的資產神聖不可侵犯——換句話說:這塊土地是我的,代表使用權和所有權全是我的。不是政府租給我的,沒有70年的使用期限。我可以傳給我的兒子,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沒有得到我的允許誰也不能進來。強行進入不聽警告我可以開槍射箭,殺死為止。即使你是政府,即使你是黨。

「一個農場主,為了捍衛自己的土地,要有戰死在自家門前台階上的激情。」

這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學的激情的本源。奧巴馬站在演講台上,他知道自己是這塊土地,這個國家的主人,他說什麼話,底氣都很足。所以美國人可以跑到全世界甚至外星球去,操著一口得意洋洋的美國英語。

這也是阿凡達打動我的地方。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我們要視死如歸。就像納威人,像上海那個和政府動遷隊對打的女士。即使一邊是熱兵器,一邊是冷兵器,一邊是武裝警察,一邊只有土製燃燒瓶。

讀過中國近代史的人都會明白熱兵器與冷兵器對打的悲壯情景。你會想起一個叫「螳臂當車」的成語,但你一定是在為螳螂們哭泣。熱兵器的出現,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過去。英國人派了幾千名遠征軍幾座大炮就搞定了我們,不是我們一下子變得積貧積弱,也不是清朝皇帝不夠好,也不是因為滿洲人太蠻夷搞壞了中國,也不是林則徐激化了矛盾,也不是我們的文化活該完蛋。都不是,這叫歷史的玩笑。這是某些莫名其妙的高級生物在搞「生態平衡」。

胡林翼滅太平軍的時候打得正開心,看到洋人的軍艦會馬上吐血。這不是他身體不好,這是因為除了吐血你什麼都做不了。

冷兵器包含了一部分的威懾作用,因為其往往致傷而不致死。熱兵器致死率太高,消滅有生力量的能力太強大了。知道不能打,還得打,這是悲劇的力量。所以當納威人全國總動員的時候,我幾乎哭了。因為那個瞬間我回到了1840年,變成了那個接到戰報之後心底發涼的道光皇帝。

卡梅隆想必並沒有要通過此片為西方的殖民侵略贖罪的意思。但在我看來,這個片子實在是重現了當年西方靠著熱兵器去滅冷兵器民族的過程。我們確實曾是個前現代種族,但我們感通天地,如同納威人,當年修了鐵路,有人說這動搖山川,恐遭天譴,現在很多人把這個當做我們蒙昧的證據。說這話的人,實在是不懂得我們曾有過什麼樣的祖先。我們現代化搞了這么多年,搞得雞飛狗跳,所有人都想洗了牌重新在來,TMD在上海坐個計程車,司機都想重新推倒重來。 150年,重來了這么多次,本質上仍和古代相去未遠。我們學西方學得完全走樣,自己的傳統也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大家守在互聯網上,一天到晚罵D不好。這是什麼,這是無恥。和東歐不同,49年,我們是歡天喜地的一手培育、接受了這個D。現在有人說,那是因為當時他標榜民主,把我們騙了。這是錯的。這是我們 「自個一步步,一步一步,走到這田地來的。」

為什麼我們國家的各級領導講話的時候沒有一丁點煽動力——即使你懂中文也感受不到哪怕一點?
除去個人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國家建立在了一種錯誤的激情之上。
這種激情從古到今一直存在。答曰一個字:「搶」。
他曾有很多名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均貧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打土豪分田地」
准確點的表達是: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所包含的激情是建立在對他人的財產的嚮往之上的。
這種激情來的更爽,因為更原始,因為攻擊他人永遠比建構自己來的輕松。
如今的世界,這樣的情緒不上檯面,我們的領導在講話的時候不好表現出來,否則會像當眾表演高潮有損國格。所以只好忍忍忍,然後說一些屁話。

所以,49年發生的事情,其實正是迎合了每個人心底深處的這種破壞的激情。殺了那麼多地富反壞右,土地也分了,也做了主人了,大家都窮了,也沒人有財產好給我們嚮往了,所以我們徹底玩完了。現在回過頭來,我們發現自己已經落後的厲害了,世界各國似乎都不好欺負了,於是只好回過頭來罵我們當初選擇的D。就像當初玩過的女人,爽過了,回過頭來罵她跟自己不一條心。其實他起初不過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條狗,生生被我們慣成了怪獸。所以大家都別罵了。好好自我反省一下,以後見了別人有錢不要動輒就想去均分之,說什麼公平公平要殺了所有有錢人。只有自己的心變了,這個社會才會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阿凡達》所表現的這兩種激情的斗爭是自始至終的。雖然影片最後讓納威人獲得了勝利,但我想所有人都知道,真實的歷史中,這一切並沒有發生。中國、非洲、拉美,都有很多野生動物,但沒有子彈打不死的。這很遺憾。

悲情的是現在的中國完全被我們搞壞了,還不如潘多拉。潘多拉的居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做地主。我們49年打土豪分來的田地沒幾年就被養大的小怪獸騙走了。我們只能落寞的站在淡紅色的天際之下,羽扇綸巾,摸著禿頭,說自己此生命犯天煞孤星,註定孤苦漂泊只是過客。

如果有一天——我是說如果,小怪獸可以把我房產證上那句「使用期限70年」去掉,再有外星人入侵的時候,我會第一個參軍,並戰死在自家的台階上。因為那時我非常清楚,這塊地TMD是我的了,這塊地上的每個土坷垃上,都打上了「王」字的LOGO(注意,既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上海),如此這般,我才願意為它而生,為它而死。沒別的,保住了這塊地,我和我的子孫後代,就不再是浮萍。

當然,如果這時剛好有個叫政府的人衣冠楚楚,拿著PPT和香煙上來敲門:「老闆你交點保護費吧,我來保護你的土地不被他人侵犯。」他頓了頓, 「我比較專業,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吧。」

考慮到老子書香門第,不想自己也不想後代學著用槍,我會很樂意接受。

Ⅲ 《鳥人》電影觀後感點評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鳥人》電影觀後感點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66年前,希區柯克在他的傳世傑作《奪魂索》中實驗性的使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技術,礙於當時落後的技術,80分鍾的片長一共做了九處剪輯,其中五次是不動聲色的隱性剪輯(即利用人或物體的大特寫形成一片黑暗,利用這個黑暗畫面進行剪輯)。這樣的長鏡頭實驗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在66年後的20xx年,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接過了希胖手中的接力棒,用更加先進的技術,完成了難度更高,鏡頭調度更加絢麗的《鳥人》。但《鳥人》不僅僅是一次長鏡頭實驗,導演把對泛濫成災的漫畫英雄電影的諷刺與拉美風十足的魔幻電影語言相結合,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全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好電影」。那麼我們都已經知道在第87屆的奧斯卡中,《鳥人》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項提名,與《美國狙擊手》一起領跑。

所以,當我們談論鳥人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泛濫的漫畫英雄電影

《鳥人》的故事再簡單不過,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過氣的漫畫英雄演員Ritton試圖通過舞台劇找回自己卻越陷越深,最終走火入魔的故事。在今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上,手握最佳網友原創投遞劇本獎杯的伊納里多面對台下眾多好萊塢的帥哥美女們說出了這樣一段話:「這個劇本的概念就是,在熒幕上建造一面可以反射我們所有人的鏡子,但我們不會被反射出來,因為我們就在鏡中。」導演的意圖在明顯不過了,這部電影就是在諷刺現今的好萊塢,諷刺越來越熱門越來越泛濫的漫畫英雄電影,就是要在好萊塢的地盤狠狠地扇那些虛偽的電影人一個耳光。影片當中這樣評價小羅伯特?唐尼:「那個小丑天分不及你(Ritton)的一半,靠鋼鐵俠掙了個盆滿缽滿」;Ritton聽說傑瑞米?雷納(鷹眼)也演了《復仇者聯盟》,便破口大罵:「操,他也披斗篷了?」可以說影片中對於好萊塢的諷刺已經不是暗諷,而是揪住其衣領破口大罵。這樣的台詞或許會讓粉絲感到反感,但是真正愛電影的人真的會對這些盲目堆砌特效甚至不用想就能故事發展的電影有多少好感嗎?而作為電影觀眾的我們,戴著厚重的3D眼鏡看了兩個小時「煙花秀」之後,又能得到什麼嗎?鳥人的諷刺無可厚非,漫畫英雄電影的確在一步步的侵蝕著好萊塢,一步步侵蝕著我們熱愛的電影。

偏執狂藝人的自我救贖與墮落

影片的另一主題也是一個被反復提及,那就是過氣演員偏執狂藝人的自我救贖與墮落。從半個多世紀前的《日落大道》到最近的《黑天鵝》,再到今年的《星圖》。如何拍出新鮮感才是《鳥人》所要解決的問題,伊納里多從演員入手,由曾經演過老版《蝙蝠俠》並過氣的邁克爾?基頓飾演影片中曾經試驗過《鳥人》的主角Ritton,看著那個曾經風流倜儻的蝙蝠俠挺著一個大肚子只穿內褲在大街上裸奔,這樣的代入感是之前類似題材電影所無法企及的。而邁克爾?基頓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入木三分,讓人們有理由相信這個謝著頂的老男人是在用自己起起伏伏演藝經歷來本色出演,不由自主被劇情發展扼住了喉嚨。

超長長鏡頭與虛實不分的特效

似乎只要說起《鳥人》,就不得不說片中的超長長鏡頭,從影片開場到第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剪輯點,這個長鏡頭一共持續了足足103分鍾。在這103分鍾的時間里,觀眾跟隨著攝影機從室內到室外,從白天到黑夜,從人物特寫到空中航拍,即使是在電影工業如此發達的今天,這樣的長鏡頭的難度也是無法想像的。而這一個長鏡頭絕不是導演單單為了炫技而拍攝出來的,攝影機毫無死角的'記錄了每一個演員的每一個表情細節,給觀眾帶來的臨場感與壓迫感是傳統剪輯手法絕對無法達到的。而《鳥人》在技術層面上的高明之處絕不僅僅只有長鏡頭這一項,影片中無縫銜接的特效處理更是令人拍手叫絕,Ritton在盛怒之時輕輕一個響指,一枚導彈便從鏡頭中劃過炸毀了街邊的汽車,鏡頭一轉Ritton又浮上了天空。誠然,在特效技術被濫用的今天,我們可能在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內都會看到很多這樣的特效場面,但《鳥人》卻將這樣大眾耳濡墨染的特效場面拍出了新鮮感,讓麻木的觀眾再次找回了久違的震撼。

在我看來,《鳥人》在技術上是一部滿分之作,它不僅僅有對傳統電影手法的繼承,更有自己獨特的創新,將大眾熟知的技術重新包裝,再融合導演自己的魔幻拉美電影語言,拍攝出一部在技術上無可挑剔的優秀影片。

拉美鬼才伊納里多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這個擁有著拉丁人特有的讓人頭暈的名字的導演1963年出生於墨西哥城,與阿方索卡隆、吉爾莫德爾托羅並成為「墨西哥三傑」。作為導演的伊納里多才氣十足,處女作《愛情與狗娘》就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隨後10年伊利納多又接連奉上了《21克》、《通天塔》、《美錯》這三部佳片。伊納里多每部電影都涉及一個不同的主題,從愛情到家庭、從生命到死亡、從種族歧視到非法移民,唯一相同的是,都充滿了人文關懷。伊納里多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磨練自己的導演技法,直到《鳥人》,他終於突破了自己,以後再也不會有「墨西哥三傑」這樣的說法了,因為伊納里多已經遠遠地將其他而為拋在了身後。其他「二傑」。阿方索卡隆用《地心引力》開創了電影視聽語言的新領域,但故事還是稍弱,更像是一次完美的炫技。而吉爾莫德爾托羅還局限在拍《環太平洋》這樣的視效大片。反觀伊納里多,在拍夠了《愛情與狗娘》,《通天塔》,《21克》這樣的多線敘事講述深刻主題的套路之後,這次幾乎直接一鏡到底,線性敘事,將技術與藝術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用這樣一部從各個方面都無可挑剔充滿魔力的電影,達到了自己導演生涯的第一個頂峰。而這位拉美鬼才未來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作品呢?我們沒有理由不期待。

Ⅳ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讀後感

被殺戮的原住民肉身已散,他們再也說不出什麼了。古老的文字被抹去,文明的傳承已然斷絕。土著的血統在壓迫和奴役下艱難留存,被壓迫的人只能用統治者帶來的語言發聲。——讀《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下文簡稱《血管》)。

整體來說此書門檻有點高,拉美人各種晦澀的長名就是一大閱讀障礙。此外即使同有一段被壓迫被殖民的過往,不了解拉美歷史和地理的中國讀者對本書的理解會打一個很大的折扣。

在看《血管》之前,我對拉美的了解主要來自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博爾赫斯的一些詩歌和《惡棍列傳》、切格瓦拉和他的《摩托車日記》、麥當娜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網飛拍的《毒梟》...在這些作品裡,拉美動盪的時局、頻繁的內戰、起義和「香蕉公司」的鎮壓、貧困的現狀展露無遺。另外我在時事新聞中知道了巴西的雨林和貧民窟、委內瑞拉的石油和熱辣女郎、海地的泥巴主食、古巴的醫療...

看完《血管》後,我對拉美的歷史和現狀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作者當過新聞記者因此語言表述能力很強,比起堆砌史料的史學家,他用很直白的語言就描述了拉美的苦難和慘淡(不過人名真的又多又難記)。《血管》是對歐美「光輝歷史」「普世價值」「自由貿易」的一記耳光,它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沾滿鮮血的拉美當局、跨國公司的暴行,因此被右翼軍政府禁封多年。

《血管》里說:「拉丁美洲的不發達是他人發達的結果。」歐洲人搶走了美洲的黃金和白銀、用病菌和槍炮埋葬了土著、推倒房屋燒掉神廟、砍掉雨林、把自由人變成奴隸、把土地化為己有...他們持續不斷地吸走美洲的血液,歐洲移民坐船去了北美殖民地因此北方的國度也加入吸血陣營。拉丁美洲的血管持續不斷給歐美運送養料,黃金、白銀、棉花、甘蔗、咖啡、可可、橡膠讓歐美強大又富足,拉美只能靠剩下的礦渣、瘡痍的大地、失去肥力的土地苟且維生。

拉美大陸的魔咒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刻就被種下,至今不曾解除。掠奪還在繼續,跨國公司勢必榨乾拉美最後一滴血。貧困的農民沒有土地沒有工作,只能在收獲的季節打零工,充當跨國公司、種植園隨時都會拋棄的勞動工具。飢餓的人民、閑置的土地、奢侈的庄園主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單一的經濟模式讓農民抗風險能力為零但絲毫不影響跨國公司和它爪牙的利益。

《血管》告訴我,一定要警惕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和他們彰顯的話語。

殺人還要誅心,白人宣稱美洲原住民愚蠢懶惰酗酒體質差。實際呢?所謂的文明人掠奪財富燒毀神廟抹去文字,把原住民變成在礦井、種植園衣食無著日夜無休的奴隸。 印第安人(實際上,這種稱呼就極具傲慢)只能靠酒精和古珂支撐起繁重的勞動,無法忍受奴役自殺的人還會被白人傳教士污衊為「懶惰,逃避勞動。」

對勝利者構建的價值體系和上層建築也要保持清醒。《血管》揭示了如今美國靠貸款就控制了拉美諸多這一事實,像世界銀行這種機構,它的首要目的並不是消滅貧困而是要鞏固當今世界的秩序——正是這種秩序讓富人越富窮人越窮。而在拉美所謂自由國家下生活的人民,他們被最「文明」的資本主義制度剝削得一無所有。

讀完《血管》,我對「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後花園」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凡是美麗的,都要被奪去,污穢的便丟棄在此地。

另外,真的非常感謝教員和其他革命者,因為有了他們,同樣被壓迫被殖民過的中國才能站起來。我們不用忍受拉美那樣的悲慘命運。

Ⅳ 三篇讀後感1800字

1、
《細節決定成敗》粗一看這題目,似乎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了,可是仔細一讀這本書,卻是深有感觸,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揭示了"細中見精","小中見大",寓偉大於平凡的真理.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這段話指出了我們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細土堆積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細流匯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須從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順利完成.
一個細節的忽略往往可以鑄成人生大錯,可以造成事業顛峰之危,而一個細節的講究,可以讓企業咸魚翻身,可以在談判中力挽狂瀾於既倒.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國公司員工與日本公司員工的認真精神時曾說:"如果讓一個日本員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員工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個中國員工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會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會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有鑒於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所說的:"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瑣碎的,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細節往往被我們忽視.隨著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要求人們做事認真,精細,否則會影響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轉.對一個單位來說也是如此,單位要成功,就得靠每一個員工做好每一個細節.

就我們培訓中心而言,如果管理人員沒有做好每一個細節,中心的總體工作的正常運行就不能得到保證;教研培訓人員沒有做好每一個細節,就不可能保證教研培訓工作的質量.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菲利普·克勞斯比說:"一個由數以百萬計的個人行動所構成的公司行為經不起其中1%或2%的行動偏離正軌".如我國前些年澳星發射失敗導致澳星爆炸,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一個單位若想成功,就必須把單位每個員工做的每個細節有機地聯系,協調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能使單位發展壯大.所以,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細節,從小事做起.古人有雲:"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
".已故總理周恩來就一貫提倡注重細節,他自己也是關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範.
的確,細節在我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魅力是無予倫比的.你可能因為對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機會,從而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修復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細節,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會更強大,因為成績與榮譽是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沒有小的成功,哪來大的收獲.細節的文化底蘊與深刻含義往往是一般人難以把握的,相反,對細節有一定的認知,能用細節來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聰明又成功的人.他們了解細節之美,能靈活運用細節給他們帶來的財富,從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礫之中,也能閃爍出耀眼的光茫.細節是生活與事業中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但它的作用卻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勝人一籌,從而忽視小節,結果不但沒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敗.因為他們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會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樹連接而成,驕人的戰績更是無數細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細節,醞釀過程中的細節之美.只有這樣,你才會取得不斷的成功.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2、
《百年孤獨》讀後感
高中高三作文 來源:作文網 已經有87人讀過 [在線字典]我要投稿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贊嘆,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復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復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亘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復的發生著。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秘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借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復的原因。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里,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獲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並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只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著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政府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著在文明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斗,終於使政府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斗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於他也陷入了循環燒制金魚的怪圈中。家族一代代的承傳著。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涌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著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復。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3、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枉凝眉》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紅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捧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後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挨打後,工於心計、精於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葯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通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么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後,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一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麼地方有一個干凈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麼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污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帶著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獲得理解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溫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雖然最後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紅樓夢》博大精深,常讀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4、
寒假裡讀完了《巴黎聖母院》。如你所知,名著的魅力是永恆的,雨果老先生在近二百年前寫下的這部小說任由時光流逝斗轉星移直至今天依舊光彩斐然。
不得不說,這部小說中穿插著不少關於建築藝術的文字,著實是晦澀難懂。據傳維克多·雨果自幼就對建築藝術尤其是哥特建築藝術(巴黎聖母院正是哥特式建築的典範)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創作這部小說更是走遍了聖母院的角角落落,因此他的描寫是詳盡的,奈何我能力有限,實在是欣賞不了。
除去這些略顯枯燥的文字,小說的敘事部分還是很吸引人的。不可否認,凡是經歷了時間考驗的作品,大都刻畫了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像《飄》中的斯佳麗和巴特勒船長,《簡·愛》中的簡和羅切斯特先生,《高老頭》中的高里奧和女兒們……而《巴黎聖母院》中有著鮮明個性的則是拉·愛斯梅拉達、克洛德·孚羅洛和伽西莫多。
在這部小說中,美與丑的對比如此明顯,或許這也是小說數百年來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波希米亞女郎愛斯梅拉達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是丑惡的代表,敲鍾人伽西莫多是外表醜陋和心靈美好的結合體。
盡管所有人都說,克洛德虛偽、無恥、道貌岸然,但我從內心深處是很同情克洛德的,作為聖母院的副主教,他原本博學多才而受人尊敬,可惜最終還是在慾望的邊緣墮落了。當年他對弟弟付出了如此多的愛,最終卻親眼看著弟弟死在聖母院里、死在養子手中;曾經他仁慈地收留了殘疾的伽西莫多,後來卻被這個古怪的敲鍾人推向地獄……所有的悲劇,都是源於他對愛斯梅拉達的愛,只可惜他是神甫,他無法擁有這種愛。他一直在純白的靈魂和罪惡的慾念之間苦苦掙扎。之前,神靈的力量、科學的光芒支持著他偉大的生命,慾念被他深深地壓制在心底,而愛斯梅拉達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平衡,事情完全不受控制,最終導致了這一悲劇。看到克洛德在愛斯梅拉達面前放棄尊嚴苦苦哀求、希望得到她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愛意,那樣的場面,真是令人心碎啊。作者寫這部小說,目的就在於揭露宗教的虛偽和禁慾主義的丑惡,克洛德其實是受害者啊,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想來克洛德與倉央嘉措何其相似,區別在於前者將慾念化為罪惡的行徑,而後者將滿腔幽怨寫成綺麗的詩篇。或許,社會環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倉央嘉措數百年來深受藏區人民的尊崇和愛戴。
至於美麗的波希米亞女郎愛斯梅拉達,我真有些難以理解。她愛弗比斯——那個英俊的弓箭隊隊長,以至於她甘願為心愛的人付出生命的代價。當克洛德將這美麗的姑娘帶到絞刑架旁,讓她在順從於自己和失去生命之間選擇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可是她英俊的隊長做了什麼?他貪戀這姑娘的美色、不想對她負責,他在得知姑娘被捕時並未出面為她作證,他在岳母家裡與他美麗迷人的未婚妻共同觀看舊情人生命的終結,他奉路易十一之命抓捕所謂的女巫毫不顧及往日的情分……愛情總是盲目的。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過去的歲月,不論是快樂或痛苦,一旦在記憶里復活,記憶往往自動剪切掉那些不好的部分。想來愛情亦是如此,情人的眼裡,看到的都是值得自己愛的,至於其他,早已被自動剪切掉了吧。事實上,英俊的弗比斯並不比克洛德高尚。
波希米亞,或許這幾個字就代表了熱情奔放、敢愛敢恨。我不禁想起了梅里美筆下的卡門,又是一個因愛而死的波希米亞姑娘。普契尼的歌劇中有這樣一句台詞:凡為愛而生者皆為愛而死。她們都是為愛而生的吧。
伽西莫多是個怪物,若不是當年被克洛德收留,恐怕是活不到現在的。可是,這樣忠誠於克洛德的一個人,最後竟變成殺害克洛德的兇手。一切還是因為愛斯梅拉達,敲鍾人愛那美麗的姑娘,可是那姑娘被自己的恩人、自己的養父所害,於是他選擇了背叛。而最終,三人都沒有逃脫死亡的命運:愛斯梅拉達死於絞刑,克洛德被養子所殺,伽西莫多殉情而亡——追隨他的愛斯梅拉達而去了。
小說中還有許多吸引人的人物,比如失意的詩人比埃爾·甘果瓦,他是個幸運的傢伙,雖然幾次差點死於絞刑,可他最終還是活了下來,並且為國王編寫了一部宗教劇,也算是圓了夢了。比埃爾是幸運的,或許,這種幸運源於他的性格。他的理想是成為哲學家、成為劇作家、成為詩人,而這些東西本都是虛幻的、可有可無的。作品不成功,他就告訴自己沒有人能欣賞這么高雅的藝術;食不果腹露宿街頭,他就想想那些落魄的詩人;無意間闖入乞丐群落,他也並不拒絕,很好地生活在了這個並不高雅的世界裡(當然,這還要感謝美麗的愛斯梅拉達,畢竟是她救了我們的詩人)。
王世發先生曾說過,讀書的最高境界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讀《巴黎聖母院》正有這樣的感覺,彷彿站在巍峨的高山之巔,目光所及之處,有笑有淚,有喜有悲,時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Ⅵ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讀後感

作品簡介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又譯為《煉金術士》,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8年。該小說運用富含哲理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牧羊少年聖地亞哥追尋寶藏的奇幻冒險故事,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和勵志意義。 

小說自出版後,便風靡全球,暢銷160多個國家,登上20多個國家暢銷榜第1名,榮獲33項國際大獎,已經被翻譯成68種語言,是當今在世作家作品中被翻譯最多的小說。全球銷量超過6500萬冊,是歷史上最暢銷的葡萄牙語小說。這部小說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現象之一。

作者簡介

保羅·柯艾略(Paulo coelho),1947年出生於里約熱內盧市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少年時期便立志成為像若熱·亞馬多一樣成功的職業作家。在從事文學創作之前,曾擔任過編劇、劇場導演和記者,為巴西最著名的搖滾樂歌星創作過《減生於一萬年之前》等六十餘首歌詞。後沉迷於研究煉金術,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作為嬉皮士周遊世界,與一些秘密團體和東方宗教社會有過接觸。後從事文學,代表作有《朝聖》、《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等。曾榮獲法國政府授予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巴西政府授予里約布蘭科騎士勛章、國際安徒生大獎、書業白金獎(澳大利亞)、暢銷書金獎等諸多獎項。

作品評價

翟文婧:「他在《煉金術士》一書中將注意力放在人對自我認知的探尋和對自我價值實現的終極追問之上!通過『愛與意志』的結合這個『試金石』,作者展現出對人生終極價值的嚮往與追問!」 

王寧:「小說試圖通過對煉金術的研究來提煉出生活的真諦,通過對夢中的美好理想的追求來實現人生的價值,因而具有多層次的寓言意義和豐富的象徵意義。」 

張衛華:「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中,作者以自己的獨特經歷和審美偏好作為創作的出發點,融合了中東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文化和文學典籍的精髓,為讀者創設了獨特別致的幽秘風景。

創作背景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取材於《一千零一夜》和作者的切身體驗。

      柯艾略年輕時鍾情於對神秘事物的研究。他曾經用11年的時間去研究煉金術。在柯艾略的時代,關於煉金術的研究成果並不多。在煉金術上,柯艾略耗費了巨大的精力,他用僅有的錢購買進口圖              書,去拜見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都拒絕接見他),認真研究書中的奇怪的符號。這些研究最後都毫無結果,這使得柯艾略開始對包括煉金術在內的神秘領域產生了懷疑。

後來,柯艾略加入了拉姆教派,並結識了他的導師。導師告訴他,煉金術士有三種:「第一種講話之所以空洞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說些什麼;第二種講話之所以空洞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正在說些什麼,而且還知道煉金術的語言所指向的是心靈而不是理智;第三種人,他們從未聽說過煉金術,但是卻通過自身的生活終於發現了哲人石。」這一番話給了柯艾略很大的啟發,他最終意識到,取得上帝的精華並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共同的任務。基於此,他開始創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2002年,這位世界級暢銷書作家保羅·柯艾略曾訪問中國。在接受媒體的訪問中,他談到了他與文學傳統之間的關系。他認為自己不關心傳統,他只與個別的作家發生關系,接受個別作家的影響,比如「博爾赫斯幫助我理解了人類的象徵性語言,亞馬多使我理解了巴西人的靈魂,亨利·米勒使我理解了寫作必須是自發的,威廉·布萊克讓我看到了寫作的充滿想像的一面」。而且對於別人質疑他的作品如此暢銷,是否影響他在巴西乃至拉美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更坦言說,他的寫作更看重的是小說的讀者,因為讀者比知識分子更有眼力。而且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嚴肅作家,「這個嚴肅的意義是說我對自己的工作非常精心。我不認為寫得晦澀讓人讀不懂就是嚴肅作家。我做的是讓自己的想法與更多的人共享,越多越好。我不希望把作家分成嚴肅作家和不嚴肅作家」。這些訪談中有明顯的矛盾之處,比如一方面說自己是嚴肅作家,一方面又不贊成把作家分成嚴肅與不嚴肅的派別。可見即使是這位享譽全球的暢銷書作家,在面對傳統,面對那些已經成為經典的作品的時候,心裡也會不由自主地糾結。

分享正文

最早聽說這本書是來自吳伯凡老師的一篇文章,由於有很多人希望吳老師推薦一些入門的哲學書,吳師沒有推薦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例如《蘇菲的世界》、《哲學家都幹了什麼》等等,而是讓我印象深刻的這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心裡種下了很久的草,在珠海旅行期間,偶然在書店看到並且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如果它沿用最早的譯名---《煉金術士》,且沒有人推薦的情況下,估計我一輩子都不會打開這樣一本書吧!)

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書名肯定會聯想到那部耳熟能詳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雖然這兩本書沒有任何聯系,但其中蘊含的精神訴求卻是高度相似的,都是關於命運、信仰、理想和信念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男孩,他原本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的孩子,有一天他不滿足於當前的生活,想要做一個牧羊人去遠方看看世界,他父親同意了他的請求並且給他足夠的錢買了一群羊作為對他這個決定的支持。這位父親的舉動很偉大,站在父母的立場,都希望孩子在自己身邊,不願他去冒風險,不願他吃苦,牧羊人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風吹日曬,居無定所,但父親看孩子態度堅決,顯然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所以選擇支持孩子而不是用所謂的愛去控制和綁架孩子。

聖地亞哥帶著他的一群羊和不斷跟他人交換的書輾轉在各個地方。在這期間,他學到了很多,他了解羊群的習性,知道哪裡水草豐盛,此時的羊群是依賴他的,因為他可以帶領羊群找到食物。後來他在一家賣羊毛的店裡遇到了一位心儀的女孩,他本來打算跟女孩表白,幻想著他們能結婚,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最終無果。在那期間,他連續兩次做了同樣一個夢,夢見在一個金字塔下隱藏著巨大的財富,他找到了會占卜的吉普賽女人,她告訴他必須要去尋找他的財富,男孩還在猶豫期間,這時撒冷王出現了,在他的啟示下,聖地亞哥順應天命,賣掉羊群,踏上了尋寶之旅。

 

這條路註定不是平坦的。男孩在初次到達一個陌生城市後就被騙走了所有的財產,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如果當初沒有來這里,他還是會和自己的羊群在一起,一切都是在他的可控范圍內。而現在,他不僅沒有找到寶藏,錢還被騙光了,什麼都沒有,前途一片迷茫,生活完全失去了控制。於是他開始懷念牧羊的時光,那時候的雖然沒有巨額財富,但是至少生活無憂無慮,也還有依賴他的羊群,他還能控制一些東西。男孩這種失控的感覺也是導致我們經常呆在舒適區的原因,人總是希望得到確定感,希望生活是可控的,所以大多數人走不出去,一直呆在熟悉的環境里。此外,如果不改變思維和行為方式,總換環境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就像烏鴉走到哪裡都被會認為不吉祥一樣。

在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之後,男孩沒有回去,而是決定留下來攢夠買羊的錢和路費再回去,一位好心的水晶店主收留了他。在男孩的幫助下,原本經營慘淡的水晶店逐漸生意興隆起來。水晶店老闆的夢想是去聖城麥加,一方面,他開店賺取路費,另一方面,他卻很矛盾,因為他害怕自己一旦實現夢想,就不知道該如何繼續生活下去。渴望夢想實現,卻又擔心實現後失去方向,於是他就給自己找了一個借口,一直開著水晶店,停留在尋找夢想的路上,即使他掙的錢早已足夠。男孩也攢夠了他想要的錢,這時候他也有過矛盾,如果他回去了,那麼就會一直停留在追夢的路上,惴惴不安且不時地處在後悔之中。

男孩還是決定離開水晶店,繼續踏上了尋寶之旅。在去沙漠的路上,男孩遇到了一個同行的英國人,他是希望穿越沙漠尋找煉金術士告訴他煉金術的秘訣。他與男孩不同,他的一切知識都是來自書本,他不像男孩那樣觀察駝隊和沙漠,也不與其他同行的人交流。男孩曾經與他交流過,後來男孩意識到也許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最後,英國人找到了煉金術士,探求煉金術的秘訣,但他並沒有得到什麼秘訣,還得自己回去研究。

男孩在沙漠里與一位叫法蒂瑪的女孩一見鍾情,這種對女孩的愛,讓男孩想留在沙漠里與女孩廝守終身。可是法蒂瑪明白,如果男孩留下來而不是繼續尋找他的寶藏,那麼他這一輩子就會活在後悔之中,也會對女孩產生怨恨,因為男孩會認為是女孩阻礙了他繼續前行的步伐,於是女孩鼓勵男孩繼續去尋找他的寶藏。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愛,給他想要的,讓他成長,而不是把他留在身邊,束縛著他。

愛情從不阻止一個男人去追尋他的天命。萬一發生了這種情況,那是因為他不是真正的愛情,不是宇宙語言所講的那種愛情。

後來,男孩又遇到了煉金術士,他們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甚至差點喪命。在這個過程中,煉金術士教會了男孩去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男孩也逐漸修煉成為一個「煉金術士」:懂得怎樣觀察世界,怎麼理解世界,懂得怎樣與世界交流。

歷經千難萬險,男孩如願以償的來到了金字塔前,可是並沒有找到夢中的寶藏,並且還被人搶走了所有的錢。最後男孩回到了自己曾經過夜的一個教堂,在樹下找到了寶藏。看似一切又回到了原點,可是男孩這一路所有的經歷才是最重要的,並非一堆財富可比。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了沙漠的語言,遇到了自己的真愛,學會了世界之魂,懂得了如何與世界交流,這一切都是如此珍貴。

這個故事被很多人認為是雞湯,因為文章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當你渴望得到某些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協力使你實現自己的願望。此外,也反復地提到了天命,這些都很有激勵作用,激勵著我們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這本書並不僅僅是如雞湯一樣的生活感悟,而是一個關於遠方,關於夢想,關於選擇,關於心靈,關於傾聽等等的故事。不同生活經驗的人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於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是讓我們在不斷前行的過程中堅定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在男孩尋寶的過程中,有過很多次的重要抉擇,正是一次次的放棄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他才能最終來到金字塔,不然很有可能變成他遇到的那些人,例如停留在追夢路上的水晶店老闆。也許信仰這個詞太過虛無和空泛了,但對於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是越來越清晰的,如果你也處在迷茫之後,建議你去花時間讀一讀這本經久不衰的佳作。

最後附上我喜歡的一些摘抄

天命就是你一直總希望去做的事情。所有的人在剛步入青年時代時,都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麼。

    這種力量看似有害,其實它正教導你如何去實現自己的天命。它能鍛煉你的精神和砥礪你的意志,因為在這個星球上存在著一種偉大的真理:無論你是誰,或無論你想做什麼事,當你真心想得到某種東西時,那是因為這種願望產生於宇宙靈魂,這就是你來到世間的使命。

    我現在還活著。當我吃東西的時候,我就一心一意地吃;走路的時候,我就只管走路;如果我必須打仗,那麼這一天和其它任何一天一樣,都是我死去的好日子。因為我既不生活在過去里,也不生活在將來中,我所有的僅僅是現在,我只對現在感興趣。假如你能總是把握著現在,你就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你將會發現,沙漠中存在著生命,夜空里有著星星,戰士們之所以打仗因為這是人類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生活是一個節日,是一場盛大的宴會,因為它永遠是又僅僅是我們正在度過的現在時光。

畏懼忍受痛苦比忍受痛苦本身更加糟糕。沒有一個心靈在追求它的夢想時會忍受痛苦,因為追尋中的每一刻都是與上帝和永恆相遇的時刻。

傾聽你的心靈,它知道所有的事情。因為它來自世界靈魂,而且總有一天還會回到那裡去。

誰也無法逃避自己的心靈,因此最好是傾聽它所講的東西。這樣的話,你預料不到的打擊就不會發生。

Ⅶ 《母親 [瓜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讀後感

母親,我祝福你因為你知道怎樣

把你的兒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

他將在人生的戰斗中獲得勝利。

他走了,現在讓我們談談他的歸來。

當你在一個節日,看見一個回鄉的旅客,

手裡閃爍著珠寶,那趾高氣揚的神情——

是傲慢?還是炫耀他的金錢和鴻運?

你別去迎接他,他可能不是你的兒子。

母親,如果當你倚門盼望而感到悲傷,

那時候在短牆外面出現一個

遠近聞名的旅客,他帶著寶劍,

披著盔甲,頭上戴著勝利的桂冠,

揚揚得意地昂首前進。

也許有人以為這是了不起的,

其實寶劍、黃金和威名又算得了什麼。

你別去迎接他,他可能不是你的兒子。

母親,如果在一個黯淡蕭索的秋天,

當你聞著鮮花的香味,

聽到有人叫你: 太太,

那邊路上來了一位交遊廣闊的大少爺,

他擁抱著他的情人,

在他明亮的眼中含著對海洋的憧憬,

在他盛滿蜜汁的杯中散出冒險的氣息。

你別去迎接他,他可能不是你的兒子。

母親,如果在冬天晚飯以後,

當你在火盆邊憂郁地思念,

聽著屋頂上滴滴的雨聲,

這時候,門開了,一陣寒風……有人進來了,

他光著頭,手裡拿著鐵錘和斧頭。

起來迎接他吧,因為你有權利

去擁抱你所培養成人的兒子,

他從人生的旅途中回來了,帶著他血汗的報酬。

(孟復譯)

【賞析】

要真正了解阿斯圖里亞斯的這首詩,首先要了解作者生活的社會環境。自20世紀20年代拉美各國先後掙脫殖民枷鎖、獲得獨立起,直至阿斯圖里亞斯開始文學創作這將近100年的時間中,獨裁統治是一個最突出的社會現象,「考迪羅主義(軍事強人專制統治)」像瘟疫一般流行於那塊大陸,嚴重地阻礙著各國的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阿斯圖里亞斯的祖國瓜地馬拉,就曾先後受到幾位獨裁者的蹂躪。獨裁者利用警察與暗探屠殺、監禁和鎮壓民眾,造成遍布全國的恐怖,阿斯圖里亞斯的父親就因不肯出賣良心為虎作倀,被解除律師職務回歸鄉里,這一切給年輕的阿斯圖里亞斯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可以說,作家本人就是在黑暗統治下度過童年和少年的,他與獨裁者不共戴天,他用這首《母親》介入生活,進行斗爭,詩歌中塑造了一個忠誠祖國、忠誠母親的「兒子」形象,讓人不禁產生敬佩之情。

作者寫此詩時僅19歲,但此詩一發表,就在全國廣為流傳。作者寫小說時所運用的獨特的構思也在這首詩歌中得到體現。詩作前三節採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首先介紹了出現在「母親」面前的不同的「兒子」,他們或「手裡閃爍著珠寶」,一副「趾高氣揚的神情」或「披著盔甲,頭上戴著勝利的桂冠,/揚揚得意地昂首前進」,或是一位「一位交遊廣闊的大少爺,/他擁抱著他的情人」。他們是「金錢和鴻運」以及「寶劍、黃金和威名」的象徵,而這些人,都在作者那句「你別去迎接他,他可能不是你的兒子」而灰溜溜地退場。那麼母親的兒子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形象呢?

詩歌接著描寫母親望眼欲穿、等待著她遠方的兒子趕緊歸來的情形。思念太讓人受煎熬了,它似乎把人折磨得心力交瘁。冬天也到了,蕭瑟的環境更加重了人們的抑鬱心情,在一個「冬天晚飯以後」,母親坐在「火盆邊憂郁地思念」,時間在這時好像靜止了一般,讓母親覺得那麼難熬,母親「聽著屋頂上滴滴的雨聲」,用來分散那漫長而又幾近絕望的等待……

突然,意外出現了,「當你在這時候,門開了,一陣寒風……有人進來了」。是他么?母親害怕再一次的失望,這是不是幻覺呢?又是一個陌生人么?母親的心急劇地跳動,沒錯,是他、就是他!他回來了,終於回來了,「他光著頭,手裡拿著鐵錘和斧頭」。沒錯,這就是她的兒子,這正是她那朝思暮想的兒子!「他從人生的旅途中回來,帶著他血汗的報酬。」是的,這才是她心中真正的兒子,這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戰士臉上的疲憊告訴了母親他受過苦了,拿著的鐵錘和斧頭證明了兒子已經經受過戰爭的洗禮,他從人生的旅途中回來,已經成長成了一個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他是帶著血汗的報酬回來的,他與那些擾亂人們安定的人抗爭過,他保衛著自己的家鄉,他要讓母親以後過上幸福的生活,他是祖國的好兒子!他能明白母親的心情,因為他和母親血脈相連、心心相通。他知道母親在期待著他、在牽掛著他,他要讓母親安心、讓母親明白,他是不會讓母親失望的,他一定會勝利的!

新的時代、新的社會矛盾要求作家運用新的手法加以表現。阿斯圖里亞斯首先敏感地意識到這一變化,他在詩歌中既展示了兒子與母親的「內心現實」又賦予人物以高尚的情操——為祖國解放而奔赴戰場。為此,他一方面認真吸收和借鑒超現實主義和印第安文化的精髓,為文學充分表現土著拉美人的心理找到了理論根據和可資借鑒的藝術手法;另一方面,他堅定地立足於本大陸現實生活的土地上,而且不像超現實主義文學那樣把人的本能沖動、非理性看做唯一的真實,看做現實世界的動因;他也不把潛意識和夢幻當做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更不認為潛意識和夢幻就是生活的全部和最本質的內容,而是只把它們當做拉美人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側面。他努力反映「民族的集體的潛意識」,忠實地反映詩歌人物的精神和當時社會的本質。

《母親》是一首優秀的敘事抒情詩。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詩人首先在構思上頗下工夫。他先把人物真正的品質埋沒起來,讓三個可能的「合理的」「他」歸來的情形陸續出現,然後一個一個地用奉勸母親不要迎接他做否定,最後讓真正的「他」、也正是這位母親培養的、這位母親所期望的兒子在一個平凡的冬夜以戰斗過的姿態出現。這突出地展現了「母親」唾棄金錢、鴻運、桂冠和美人兒,「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及對「生於斯,死於斯」的故鄉熱烈執著的愛。其次,詩人在提煉詩情上狠下工夫,詩人不惜艱苦地醞釀和推敲,努力避俗,剋制那些不招自來、老生常談式的句子,盡量做到忠實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別出心裁,具有「不踐前人舊行跡」的藝術功力。再者,詩人在設計每一個假設情形的時間氛圍上也頗為講究。「在一個節日」,「短牆外面」,「蕭索的秋天」,「在冬天晚飯以後」,無不合理、恰當,真正烘托主題。「在一個節日」是「回鄉的時間」;在一個「短牆外面」從視角的高低體味到母親望眼欲穿的期待和對兒子那不變的眷愛;「蕭索的秋天」是葉落歸根的時節,這里用來喻指「母親」內心的空寥和不坦然。最後用一個極普通的「在冬天晚飯以後」作為背景,「他」回來了。詩人使用了詞語和語句的重復、近似韻、諧韻、相近的母音等多種修辭手段,使詩句具有強烈的節奏和和諧的語詞,有力地烘托出詩歌的氣氛和意境。詩歌讀起來既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的美感,又容易打動人,讓人與之產生共鳴,也強烈渴望加入反對殖民統治的大潮中去。

在墨西哥作家雷那所為他的詩集《蠻族的源泉》寫的序言《詩的響箭》中,稱阿斯圖里亞斯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他對詩歌做了大膽探索」,他的詩歌「感情真摯,十分獨特」。

在對民間語言的運用方面,詩人也表現出了他的獨到之處。阿斯圖里亞斯是一位語言大師,他認為語言本身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因為它是依附於生活而存在的,它是生活的復寫,是生活的回聲和投影,因此他特別重視語言的表現力和它的心理效果,而蔑視所謂語言規范。他往往拋開語法,直接向生活探求更生動、更有活力的語言表現形式。他認為,歐洲和拉美有著不同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拉美人和歐洲人的語言思維邏輯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擺脫歐洲式的西班牙語,創造一種「美洲的語言」。他能使詩歌不用華麗的辭藻而全用日常用語,卻能表現出優美的意境與思想,這是由於他選擇詞語時獨具匠心,在平凡中見真意,在普通中見光輝。在詩篇中,詩人還無拘無束地運用雙關語、象聲詞、疊韻等,比如形容雨聲用「滴滴」,這不僅形象地說明了雨的時斷時續,更形象地說明了母親心中的滴滴的想念,使得詩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

(黨嘯林)

Ⅷ 電影觀後感作文

以下是我自己前不久剛寫的觀後感,供你參考:
《越獄》觀後感
接連N天把越獄終於看完了,共4季,第季20多集,看得我渾天暗地,噩夢連連,中間有的情節太血腥
,看著有點怕,但還是想看。就這樣被情節吸引著,終於看完。
昨天還和一同學在聊越獄的感受,我說到,如果說喜歡,當屬MICALE
,他聰明絕頂,膽大心細。正值果敢。也挺帥(不過拍後面兩季的時候,他好像吃胖了,呵呵,不如前兩季的時候帥)。
同時,我覺得SUCCRE
是個好男人,有情有義,重情重義,當然包括愛情與友情,對自己所愛勇於追求,哪怕當自己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也不放棄。自己都過著越獄逃亡的日子,還每時每刻冒著被警察抓捕的危險爭取自己的愛。一生能遇到這么一個愛人,夫復何求。
也許小說影視真的與現實有段距離,但誰又能說它不是取源於生活,現實生活中,也許確實有像MICALE
這么聰明的人,但像他那麼正值勇敢而執著的卻不多。
而SUCCRE雖然有點笨笨的,但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有像他那種面對愛情受威脅時的追求精神?倒是見到不少愛情的懦夫,也許是因為種種所謂的壓力而放棄去爭取自己的愛情,但又有哪個的壓力能超過SUCCRE面對越獄逃亡生活的壓力。
有點困,待續。。。

Ⅸ 求《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生活不過短短數十載,一個人,一個家族,百年後剩下只有孤獨。馬爾克斯有這本書描述了南美洲五彩繽紛的文化底蘊。這本書除了主人公的名字很難記之外,也是一部不錯的魔幻主義小說。從小到大,從大到老。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生活的孤獨,心靈上的孤獨,對於孤獨,有的人只是說心靈上的孤獨,也有的人說是世無知己。
但再看完這本書後我認為孤獨也是一種生活,生來彷徨,至死獨去,孤獨寂寞,未曾有人不能體會,但真正能道出其中孤獨的寥寥無幾,但這本書,卻用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幻想世界,道出了孤獨,輪回。

Ⅹ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1

其實第一眼見到這書的封面時,我很疑惑。「送你一顆子彈」跟「吃我一個饅頭」意思一樣嗎?當我仔細地將這本書閱讀上兩三遍後,我恍然大悟般地發現,「送你一顆子彈」和「吃我一個饅頭」的句式極其相似:其中饅頭代表拳頭,而子彈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糧或通關秘籍之類的東西,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當我繼續深入這一篇篇文章時,我逐漸發現這是一部集合了許多生活隨筆的書,大事小事壞事好事愛恨情仇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門戶明爭暗鬥皆有所錄。手法隨意,個性天真,充分體現了人性的真實,不添半分修飾,不摻半分虛假。當然這樣說可能太過誇張,不過這便是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寫這樣一本書,《送你一顆子彈》便是給我一個很好的典範。

就這樣,我合上書,靜靜回想劉瑜給我留下的印象:另類,瘋狂,有才,開放,虛榮,敢愛敢恨,敢把想說的說出口……這一幕幕在我心中組成了多麼真實的人性。我們的七情六慾,把持執著,就像光的七色——紅橙黃綠青藍紫。當我走在人生長達幾十年的路上,走在這條坎坷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染上這一絲一縷的顏色,把它們在身上拼齊。我們本應拼到最後,但有人執著了,走到一半即放棄不前,以不應該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後,當我們面臨生命的終點時,我們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變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開了,放下了,死亡之門變成了凈化之門,這樣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懼。其實這就是返璞歸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願眾生能即的境界。

從豐富的想像力中跳出來,這本書能指點給我什麼?我下一步改變的目標?治療個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書既然寫出來,就必定有它存在的價值。而它告訴我:不必再虛偽的掩蓋。「也許在別人眼中,我是多麼不靠譜,聰明抑或是骯臟,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話:做自己的,讓別人去說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2

斷斷續續,《送你一顆子彈》這本書終於被我看完了。

隨著這本書,我的情緒有從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當它終於被我讀完後,竟有 了被釋放的輕松感。

我一直以為自己和所謂的豐富的生活毫無關系。如果說豐富的生活是紅軍在與敵人的激戰中爬雪山過草地的話,那麼我的生活更像是一隻駱駝無聲無息地穿越撒哈拉。這場穿越中沒有敵人、沒有雪山草地、沒有盡頭處光明的延安,只有傾聽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隻腳放下去之後再把另一隻腳抬起來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說要過精彩的不一樣的人生,總覺得平淡對不起稍縱即逝的青春。

但事實是,所謂的豐富發生過後,你並不一定有饕餮一頓之後的滿足感,反而會讓你消化不良難受許久……

也許粗茶淡飯的日子還是適合我,因為生活遠不像我想的那樣簡單。

這里的天還沒有冷下來,但是有種預感,覺得氣溫隨時隨地可能自由落體地降下來。

所以每天早上醒來,都有隱隱的焦慮……

幸福其實往往比我們所想像的要簡單很多,問題在於如果我們不把所有復雜的不幸都給探索經歷一遍,不把所有該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們就沒法相信其實山腳下那塊巴掌大的樹蔭下就有幸福。

這話雖然聽起來那麼知音但它的確很肺腑……

也許,也可能只是我其實沒什麼出息而已。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3

這本書就有這樣的魔力,讓我凌晨1點都捨不得爬上床,恨不得抱著一口氣讀完。可,這么好的一本書,豈是簡簡單單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時間去用心體會和思考。

目前讀到80頁,就已經摘了16篇筆記。先擇一二和大家分享。好與不好,對與不對,愛或不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晚上和朋友打電話,說到「自然」。我說,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掙扎著起床,衣冠楚楚地趕到一個格子間里,從事著和「意義」有著無限曲折因而無限微弱聯系的工作,然後和一群群陌生人擠在罐頭車廂里,汗流浹背地回家,回家之後累得只剩下力氣吃飯睡覺了。這不自然!」

「那些與你毫無關系的人,就是毫無關系的,永遠是毫無關系的。從認識的第一天開始,其實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過無關癢痛的來往,就算你努力經營這段關系。而那些與你有關的,就是與你有關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們只見過三次,就算你們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簡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樣子,就算是你們隔著十萬八千里。」

「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這一切,據說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緣分」。」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4

她為什麼要渴望一個不愛她的人愛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愛上一個不愛她的人?

因為這才擁有愛的意義啊。

劉瑜的文章不同於一般的雞湯文,她的話總能擊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顆子彈》,抬起早已苦澀的眼睛,周圍一切突然變得模糊,只見稀稀疏疏幾個人埋頭奮筆疾書,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

季節的轉換也給世人帶來了變化。尤其是從冬至春這段時間的推移,因大自然於大地積蘊萬物之精氣,也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和心靈。春節假期過後,校園一片生機勃勃,每個青年男女都躍躍欲試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無論看上去多麼波瀾壯闊,在到達回首往事時,卻顯得格外平庸,仔細想想當年無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實就是那麼一回事,當時還自己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當然,哪種活法都會有遺憾,不過,至少不應該在臨死的時候,才想到「糟糕」、「應該早點做」等等悔不當初的話。」我也堅信及時行樂的觀點,這個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傷天害理不違法的前提及時行樂。

這本書能帶動讀者一起響應蘇格拉底先生的號召,去實踐這樣的人生態度: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這句話的山寨版說法是: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

存在感總是與痛感聯系在一起,而安全又總是緊挨著麻木。痛就是愛的那麼一個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對的,正像美也是相對,沒有丑哪來的美?我其實並不孤僻,簡直可以說開朗活潑。但大多時候我很懶,懶得經營一個關系。總覺得不如一個人靜靜看一本書,我在暗,作者在明,我處在一個完全安全的位置與作者交流,而與現實的人總要顧及各種所謂的人際關系。更糟的是孤獨具有一種累加效應。同樣重的東西,你第一分鍾舉著它和第五個小時舉著它,感受當然不同。

羅素說他生活的三大動力是對知識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苦難的憐憫。以我現在的生活經歷經驗並不能完全認同羅素的總結。只知道人總得熱愛一點什麼吧,據說,人活著,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劉瑜寫道,馬克思說了,生產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那麼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為「簡單再生活」和「擴大再生活」呢?吃飯睡覺買日用品,那都是為了維持生命的「簡單再生活」,我嚮往的是「擴大再生活」。看一本好書,發掘一個好cd,看一個好電影,寫一篇飽滿的文章,進行一場會心的對話,跟好朋友們吃一場歡聲笑語的飯,這才是「擴大再生活」。放棄並不難,關鍵是for what。慚愧的是,大學生正是進行擴大再生活的最優勢年齡,但是反觀自己,大部分時間是在簡單再生活吧。

多年以後,離開學校之後,想到嶺師時,我會想到什麼呢?大概是抬起苦澀的眼睛環顧圖書館引來一陣眩暈的感覺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5

作者作為一個高端的知識分子,沒有用華麗的語言描述什麼大道理,而是很真實的寫著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在很多方面都寫到我心坎里去了,覺得這描述的就是某方面的我,我也會這么干這么想這么做。

學習焦慮是每個人都會有嗎?在以前我覺得作者這種水平的人,一定是把學習當生活的。可是他也和普通的我們一樣呀,不學習就會焦慮,制定完學習計劃又不能按時完成。是不是只要堅持學習的想法,長久下來也會慢慢積累成長呢。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看書的功利目的就有些強,會不能很好地享受這個過程。我想在之後慢慢的改變自己的想法吧,學習是必要的,但是不是為了什麼目的而變得必要。

有時候會對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負擔,覺得自己這不好那不好,覺得自己這里比不上別人哪裡比不上別人。我想接受自己這樣的性格,不覺得自己自閉、內向是不好的。雖然我內向,但是我也喜歡美食、喜歡新鮮、喜歡嘗試。內向和美好生活沒有聯系,開朗不代表能更好的體驗人生。轉變自己的心態吧~給自己一點贊美和信心。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6

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隨筆,用批判性思維和調侃性語氣記錄身邊的事情,記錄自己的思考。特別贊成作者說的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覺作者是認清了生活的悲觀本質,並把它撕碎揉爛之後用嬉皮笑臉的語氣描述出來的。

看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碎碎念的朋友聊天,這位朋友幽默,風趣,說話毒蛇又一針見血,並且還十分的接地氣。驚訝於她看事情的態度和角度,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比如提到親密關系和小圈子時,她認為有一個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結果是往往是大家集體「坐井觀天」,有時候溫暖也會成為壓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觀點,但欽佩她的直白與坦率,大概就是那種能夠快刀斬亂麻把自己內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來,有時候我們糾結、徘徊、迷茫,但是卻什麼也表達不出來,而作者每次都能夠用簡單的幾句話或者平平無奇的幾個比喻就把這種狀態闡述出來,比如用打哈欠來描述花開的動作,用粥和蜜來形容時間,用種一棵樹形容自己的長住……

特別喜歡她說的:文字不是我記錄生活的方式,而是我體驗生活的方式,因為書寫的過程拉近了我和被書寫對象的距離,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現了五官和表情。

這就是我喜歡寫的原因呀!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7

十年前的一本書,到現在,整個中國可能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也從劍橋回到清華。第一次接觸到劉瑜的書,應該是在大一,那個時候匆匆打開,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開這本書,是在新華書店,讀了前面兩頁,覺得尚且還算有趣,花了幾個小時也就讀完了。書里的某些觀點可能是我有在思考過,但是作者將其寫了出來。

作者所過的一種生活,正是我一直想過的,但是我遠沒有她這么優秀。但是怎麼說,有時候沒也是有趕上時機。其實大學的時候,我就在思索孤獨的意義。高中時代的我的確是孤獨的,但是那個時候也不知道如何與其相處,總是僵硬。再後來到了大學,孤獨只是和成長交融在了一起,一個人的目標更明確,倒是也結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獨。

孤獨就孤獨吧,只要是行走著,就不是孤獨。讀書的意義在於什麼,讀書的意義在於讓你思考,思考的內容和方式決定了你這個人處於什麼樣的層次。

這是我想說的,接下來希望你好好讀書,別拋棄孤獨。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8

《送你一顆子彈》,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電腦上看到的,當時不知道什麼書,以為就是很平常的書,沒什麼還看的,但是後來在網上不斷看見關於《送你一顆子彈》的介紹,還有什麼推薦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覺還不錯,就有意要買一本,現在已經看完了覺得作者很有想法,觀點也很犀利,語言很大膽,還很幽默,其中經典的語錄,現在有人已經摘錄下來,網上可以看到,看時讓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時又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這本書是隨筆體,寫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後中求學中的點點滴滴。寫的隨意自如,有時會感嘆,這樣的語言也可以啊!呵呵,對也可以。現在好書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說太長了,沒時間看,只有這些隨筆類的小書,能在下班後抽出閑暇,躺在被窩,伴著淡黃的燈光,在寧靜的夜裡品讀幾許,體會一下別人的'內心世界,然後安然睡去。呵呵多麼安逸!

這是作者的簡介:劉瑜生於1975年12月。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曾任英國劍橋大學政治系講師,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政治系副教授。為《南方周末》寫時評專欄、《新周刊》寫書評影評專欄。《南方周末》2008年度年度專欄作者。

個人作品:《民主的細節》(美國政治觀察專欄集,2009年南方周末年度圖書)、《余歡》(小說)、《送你一顆子彈》(隨筆)。

大家有時間就去閱讀一下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9

書中有一個小標題是「送你一顆子彈",在這一篇里作者就《送你一顆子彈》這部電影對拉美社會狀況發表了自己的思考與評論,作為一個政治學者,自然觀點深刻,分析透徹深入,讓人受益匪淺!對生活、社會的認識不應當流於表象和可見的,而應當看到更深刻更本質的問題!我想這本書想要帶給讀者的或許也就是這么一種人生態度吧,所以選用了這個標題來作為正本書的名字。

「如果說生活的豐富多彩是紅軍在與敵人的對抗中爬雪山過草地,那麼我這幾年的生活就是一隻駱駝在默默無言的穿越撒哈拉沙漠。」表達的多好啊!「作為一個無限悲觀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臉的語氣來描述這種悲觀,以掩飾自己還死皮賴臉活在這個世界上所帶來的尷尬。別人往往記住了說話的語氣,卻忘記這語氣之下的信息。事實是我覺得人生的確充滿了不可知與不可能,對此我心意難平,一氣之下嘮叨出這么多文字,從這個角度來說,也許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看作人類學筆記而不是心靈隨筆,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這些文字簡直就是一類人的精神寫照,真是觀點精闢,句句箴言!縱然都是些胡思亂想,但是作者站在不一樣的高度,有更深刻的認識與見解,未嘗不是一場激勵人心的指引。可能每個人讀完後的收益都不同,可能作者創作時的心情更加不同,但是你讀到了什麼,那就是你的收獲!與我而言,對於一直嚮往的更高層次有了略微的一睥,對於一些問題的思索有了更深入明確的認識!

孤獨學習研究知識的人們,不免會有各種疑問與思索!但同時這些思想的火花也是那麼短暫易逝,其實大家都這么健忘!有點像《初戀50次》里的情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又都有所積累!於是不斷的疑惑思索,只是要有耐心,要把握好平衡,保持自我的思考,不斷學習。潛移默化的積累總會成長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所以相信自己,保持好奇,守住耐心,去創造自己的日子,構建自己的人生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10

從冬瓜小姐推薦這本書以來,斷斷續續花了半個月總算是讀完了。

是一個留美女博士論他人即地獄,論自己作為他人、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論愛情之不可能、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毀三觀的個人觀點。可能有些偏頗,甚至是極端,但是某種程度上說也有她的道理。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像是書,其實作者自己也說了,也就是記錄不同年齡階段的想法,然後串起來的。因為她覺得文字即體驗。等頭發花白牙齒落光了回過頭來體驗已過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個自己。就像路邊撿錢包一樣,可以重拾好多個自己,這真是個可怕又好玩的事情。原來,我曾經是這樣的啊。或者說,原來我最滿意的狀態出現在這段時期啊。她的這種狀態或者心態,我是深有同感的。所以,還是強烈推薦這本書,至少讀起來不會無聊,真的很有意思。

讀這本書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響應蘇格拉底先生的號召,去實踐這樣的人生態度: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渡過。無論是她談到英國的選舉時刻民眾短暫的自由還是模里西斯的陽光沙灘,無論是資本主義最腐敗的俱樂部還是對飯掃光痴狂的生活態度,無論是他人即地獄還是不婚主義者;每篇文章都給讀者拋出一個論題,然後圍繞著它各種批判或是解讀,只是這些論題是圍繞生活圍繞三觀展開。這樣來審視人生,這也算是值得度過的人生吧?回頭想想,我每天發掘或抱怨的也不過是在審視人生罷了,審視的這個過程是能量守恆的,有時積極大於消極,有時負能量超過正能量,不管怎樣,都在審視的過程中把人生搖搖擺擺地向前推著。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過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來也就這么回事兒。那麼是不是應當進行SWOT,在了解WHAT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權衡優劣勢,掂量機遇和威脅,然後把人生從偏移的軌道擺正?使之在誤差允許范圍之內?

讀到最後我終於明白送你一顆子彈作為標題的意義。()其實就是一種警告。人尚未喪失自知性的幾種表現——憂郁、自閉、強迫症、交流障礙、妄想、躁狂、焦慮……這本書好像是搞人類學而不是心靈雞湯型,或者說它是人類精神疾病大全,從始至終看似話題觀點大相庭徑,其實貫徹其中的是焦慮,如果非要上綱上線,就是對這個時代的焦慮也是對人類甚至人性的焦慮。在這里作者似乎認為以上種種症狀都是自知的表現,應該給立個牌坊。不要誤解,作者並不是贊成作死的憂傷,相反她是非常反感那些偽文青們所謂的美麗的憂傷的,正如她在談到不結婚時說到的,如果把女人的感情包袱全都轉化為生產力,那麼有多少女愛因斯坦,女貝多芬了……由此可見,作者焦慮的不是感情等兒女情長之事,而是21世紀世界之怪現狀的焦慮。當然,幽默的她也在自我嘲諷,同時也不忘對社會對女博士不公平的態度進行嘲諷,她是一個傲嬌的美麗的女博士。

送你一顆子彈,給你一個警告,在審視人生的同時,請你將你的焦慮狂躁抑鬱妄想悲觀或更多時候僅僅是面對無邊無際沙漠時的驚恐都轉化為生產力吧。如果這樣,你必定走得更坦盪盪。

閱讀全文

與拉美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悸動的愛情電影 瀏覽:557
囧囧俠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964
電影之王音樂dj 瀏覽:396
愛情料理片段電影 瀏覽:969
希特勒回來了完整電影百度雲 瀏覽:660
東莞仔和吳彥祖電影名字 瀏覽:28
新出來的哪吒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08
主角是南非大學教授的電影 瀏覽:358
韓國少男少女電影網站 瀏覽:853
龍游天下第一部電影盒子 瀏覽:23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英語電影嗎 瀏覽:116
喜羊羊與灰太狼什麼時候出大電影 瀏覽:759
法國電影好漢與孬種下載 瀏覽:293
泰國電影男生洗澡然後一個女人在看 瀏覽:382
美國大學生愛情電影 瀏覽:854
有部電影男主角布魯 瀏覽:504
愛奇藝有純英文電影么 瀏覽:164
大電影夢可寶 瀏覽:921
超碰網電影網站 瀏覽:655
愛奇藝電影動畫片大全下載安裝 瀏覽: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