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飛鷹計劃》觀後感2000+字,突出片尾扔掉黃金換水,成龍說人永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個主題。
鳴梁海戰,其實不但是一部足以寫進朝鮮(韓國)歷史的一場偉大戰爭,也是一部足以寫進中國歷史的一場偉大戰爭--雖然在隋唐時代,中國與占據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一直戰爭不斷,但到明以後,即在李成桂家族奪取朝鮮半島統治權之後,朝鮮半島全境被劃為大明王朝的郡國,朱元璋親自賜國名「朝鮮」,命令李成桂家族世代為朝鮮王代表大明皇帝治理朝鮮,朝鮮王是明朝的臣子,朝鮮王的臣子當然也是明朝的臣子。
所以,作為朝鮮國臣子的李舜臣,其實也是明朝萬曆皇帝的臣子,而當時發生在朝鮮半島陸域及海域的「萬曆朝鮮戰爭」,其實也是以豐臣秀吉為首的日本倭國對大明王朝的進攻,而之前幾年這樣的戰爭已經發生在中國東海岸,在那裡誕生了一位可以與岳飛比肩的民族英雄戚繼光。
鳴梁海戰發生於1597年,在此9年之前,戚繼光已去世,明朝向朝鮮派出另一位偉大的將軍陳璘,陳璘率領朝鮮將軍李舜臣和明朝將軍鄧子龍一起在朝鮮半島力敵野心昭彰的豐臣秀吉,所以,不管今天的電影手段如何精彩,都改變不了當時發生在明朝的東部沿海和朝鮮半島上的戰爭,其實是中日戰爭的本質。
一想到,倭人侵華之心如此長久不泯,真令我吃驚。
我知道,如此評論一部拍得相當精彩的韓國古裝戰爭電影,韓國的出品方一定會不高興的。
不過,如果你去過韓國,參觀過它們重要「愛國主義基地」的李舜臣紀念館也應知道,那裡現在還陳列著許多李舜臣生前得到的明朝皇帝的嘉許和賜予之物,李舜臣作為一位朝鮮民族的民族英雄,當時是要向明朝皇帝宣誓盡忠的,他能成為明朝抗倭大將軍陳璘的助手,這已經是明朝天子給他最大的肯定了。
電影《鳴梁海戰》中暗表,李舜臣部隊的崛起始於鳴梁海戰6年前的抗倭戰爭,之前他只是武科及第的地方官,而在鳴梁海戰之後又1年的1598年,他在露梁海戰中因沒有聽從總指揮陳璘的調度,立功心切追敵過深而殉職,同時,中國另一位將軍鄧子龍也在拯救李舜臣的行動中戰死。
其實電影《鳴梁海戰》里也表現了李舜臣本人求功急戰不服軍令的個性--甚至是不服君令,是這樣的個性,成就了他在鳴梁海戰中的偉大功績,也造成了他在1年後露梁海戰中早早戰死的歷史遺憾,令人扼腕嘆息。
還有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即李舜臣麾下的水軍在鳴梁海戰中為什麼可以只憑1艘龜船和12艘板屋船,就能夠戰勝日本水軍的300多艘安宅船和關船?
因為是電影嘛,所以《鳴梁海戰》不但表現了藤堂高虎率領的日本水軍船多人眾,亦將日本水軍的主戰武器安宅船和關船進行了特別的強化,但細看過電影你亦會發現另一個事實,即李舜臣水軍雖然戰艦很少(12艘板屋船),但都是擁有在當時算得上非常強大的火炮,而日本水軍雖然人多勢眾,但真正靠譜的熱兵器只有先鋒部隊來島通總的將軍船上的火槍手,其實,16世紀以火葯噴射鐵珠的火槍技術遠沒發展到電影中表現的那樣神乎其技,也就是說,從另一方面看鳴梁海戰,其實是一場熱兵器軍隊對冷兵器軍隊的戰勝。這正如《指環王》里剛鐸城外的那場大戰,人類與精靈的聯合部隊雖然不如魔都的部隊人眾,但前者多騎兵,後者多步兵,所以最後才有人類與精靈的大勝。
《鳴梁海戰》中,李舜臣的部隊所以擁有更為強大的熱兵器(火炮),背後的技術支持還是明朝政府,我們看到安裝在朝鮮板屋戰船上的火炮與戚繼光將軍為自己的抗倭部隊裝備的虎蹲大炮也非常相似。
由是觀之,大明王朝還是很重視這一場發生在朝鮮的與日本倭族的「代理人戰爭」的。
而這部從電影手段上說也算得上相當精彩的韓國電影,還是很巧妙地迴避了這些真正的歷史事實,本著為本國和本民族創作「主旋律」作品的需要,高大全地塑造了一個拯救朝鮮民族於狂瀾即倒之際的偉大民族英雄。
這,也可以理解,但,更值得深思。
Ⅱ 《鳴梁海戰》影評
在看電影《鳴梁海戰》的時候,司馬平邦就和我說,這部片子在韓國空前的受歡迎,票房也屢創新高。
是啊,這畢竟是朝鮮歷史上最殘酷卻又無比輝煌的戰役,十二艘板屋船擊退倭寇戰船一百三十餘艘,這樣的海上戰役的輝煌歷史,別說在中國歷史對外戰爭中也幾乎沒有過,就是在世界海戰中也屈指可數。
而本次指揮鳴梁海戰的大將軍是當時年已高齡作戰經驗極為豐富的李舜臣。
實際上,中國人知道,甚至韓國人也知道,那個時期的朝鮮是明朝的附屬國,連公元年號都沿用中國的「公元」,而李舜臣的將軍服都完全是明軍的鎧甲服,就有人說了,這場鳴梁海戰是否就是歷史上的「抗美援朝」?
因為沒有人相信這場海上惡仗是在技術和船隻、軍人非常懸殊的情況下打贏的,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因此懷疑背後的力量來自於中國。
不過,我們不管歷史上中國是否背後參與了這場海戰,但就電影《鳴梁海戰》本身而言,無論那個民族的人看了,都會對李舜臣戰略戰術安排稱道不已,甚至可以這樣認為:李舜臣在戰略戰術上完全不輸給諸葛孔明,在殺場的英勇勁兒可以抵上岳飛。
電影拍攝得宏大,那種氣勢與悲壯的'感染力沒有人可以平靜下來。那廝殺的場面讓我們想到三國曹操與劉備、孫權的赤壁之戰。
對於李舜臣,其愛國勝過岳飛。李舜臣是當時倭寇最怕的唯一一位朝鮮大將軍,與其幾次交鋒,都敗在他的腳下,他也因為閑山島等一系列戰功,被朝鮮王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軍統制使。據說,「三道水軍統制使」是朝鮮專為他而第一次設置的官職。
倭寇為了早日侵佔朝鮮半島,拔李舜臣這顆眼中釘,就使用反間計誣李舜臣陰謀篡權。並利用朝鮮的黨派之爭陷害他,朝鮮國王李昖中計將李舜臣下獄,之後有多位愛國將領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被貶為士兵。
公元1597年10月期間,日軍佔領了包括釜山在內的朝鮮多個島嶼。危機時刻,李舜臣被復職。
李舜臣臨危受命為保衛朝鮮,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出險著,以一敵百。用十二板屋船攻擊倭艦一百三十餘並殲滅一半,創下了世界海戰史上難以超越的奇跡!
電影的故事情節在史實的基礎上加入了藝術元素,使電影的鏡頭感特別的強烈,海上的戰爭場面宏大而氣勢逼人。
而在人物的塑造上更充滿了英雄主義色彩,使李舜臣這個滿身的傳奇演變化成為了高大上的人物,神化的意味非常的濃烈,盡管殘酷的戰場上他依然能夠屹立不倒,能夠以一敵百,能夠死裡逃生。
在以李舜臣為主體的抗倭寇精神抵抗下,以少勝多的局面就基本就構建完成,因為他的精神不僅鼓舞了士兵的志氣,還間接的鼓舞了朝鮮民眾的士氣,使戰爭的艱苦過程中有了民眾的參與,讓戰爭的轉機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朝鮮軍嫂在海岸以衣服為「旗幟」,舞動在海風中,為即將遭到「雷船」襲擊的李舜臣指揮船艦,讓其它船艦看到指揮船艦的危情,避免了李舜臣指揮船艦被撞沉的命運,雖然軍嫂眼看自己的丈夫在那艘船上,但為了保護主戰艦,保衛主帥李舜臣,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丈夫被炮轟的粉身碎骨。這樣的民族精神鼓舞著所有的人,岸上所有民眾不顧生死,費勁力氣把將要沉沒的李舜臣指揮船艦拖從了漩渦,轉危為安。
電影從中可以體現出韓國的「愛國」情緒,使得《鳴梁海戰》在創造了上映僅18天,累計觀影達到1363萬人次。想想,韓國4900萬人口的國家,平均3人就有一人看了《鳴梁海戰》,這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發生的「電影事件」。
Ⅲ 鳴梁海戰觀後感
我想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第一次聽說《鳴梁海戰》不是因為對朝鮮的歷史有多了解,也不是因為對李舜臣有多麼崇拜,而是因為這部電影在韓國引發的新
我想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第一次聽說《鳴梁海戰》不是因為對朝鮮的歷史有多了解,也不是因為對李舜臣有多麼崇拜,而是因為這部電影在韓國引發的新一輪觀影熱潮。先看一組數字:該片在韓國上映後一舉打破《阿凡達》保持的1362萬人次的觀影記錄,而破天荒的達到1760萬觀影人次,以韓國5100萬人口來說,超過三分之一的韓國人觀看過該片。假如將三分之一的人口轉換到中國......數字之大不敢想像。
當然了,以上的這種換算是毫無意義的,就如同當年《中國好聲音》的總導演憧憬自己大電影票房一樣充滿了意淫的味道。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上講,《鳴梁海戰》就是韓國的主旋律電影,可是在經過精心的商業包裝之後,竟然能夠將主旋律和票房大片合二為一,你不得不佩服韓國人的才智。最近幾年韓國電影的崛起速度簡直驚人,在中國還依賴好萊塢電影沖刺年度票房數字的時候,韓國的本土電影早已經承受了獨當一面的重擔,包括《奇怪的她》、《辯護人》等等都是今年票房口碑雙豐收的電影。如今《鳴梁海戰》將於12月12日要在大陸上映,那麼這片的看點什麼?
第一看點自然是長達61分鍾的海上戰爭,全程緊張刺激,不給觀眾喘息的機會。李舜臣利用鳴梁的特殊地理位置,親率十二艘戰船迎戰日軍三百三十艘龐大的艦隊,並在最後贏得了勝利。說是十二艘,其實在大部分時間里,都只有李舜臣的一艘船在對戰日軍整個艦隊。是什麼給了李舜臣如此大的勇氣,說來有人不信,是無可抗拒的恐懼支撐著他堅守到底。
第二大看點就是所謂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即電影海報上寫的「必死即生」的宣傳語。李舜臣深知恐懼對於一直軍隊以為著什麼,可是得知敵人的強大之後,他們除了恐懼似乎再無其他可利用的東西,於是在緊要關頭,一個傑出將領所具備的素質顯現出來,李舜臣之所謂到今天仍被韓國民眾所銘記,那他一定擁有別人所不能及的才能。在崔岷植的詮釋下,李舜臣剛毅果決睿智堅定,一人獨撐等待著漩渦的到來,他用血肉之軀一次次擊退日軍來犯,堅持將恐懼轉化為無敵的勇氣,讓手下將士看到勝利的希望。換句話說,說是李舜臣憑一己之力擊退了日軍整支艦隊絲毫不為過。
最近在看《明朝那些事》,雖然還沒看到萬曆年間,但卻由李舜臣想到了朱棣。這兩個人顯然性質不一樣,可是面對重大變故時的心態卻異曲同工,朱棣號稱靖難,其實就是造反,舉事之前肯定難保成功;李舜臣面對強大的敵軍,似乎失敗才是唯一合理的結果......但是,成功似乎從來屬於少數人,朱棣或者李舜臣,在自己都不一定相信能成功的情況下卻做到了讓別人相信自己能成功,於是他們成為了最後 的勝利者。
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你還不能透徹的理解這句話,建議觀看《鳴梁海戰》。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曾經我天朝的"大番薯"朝鮮同樣如此。和中國的"赤壁之戰"相似,朝鮮也有著大量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最著名的便屬"鳴梁海戰"了。而今,導演金韓民將這個故事搬上了大銀幕,並邀請到崔岷植、柳承龍主演。影片在韓國上映後僅月余,票房便超過了2012年韓國影史冠軍《奪寶聯盟》和美國電影《阿凡達》,這樣的高票房儼然已是中國《泰囧》的逆襲節奏。
影片根據真實歷史戰爭事件改編,講述了朝鮮名將李舜臣率領12艘軍艦,擊敗了數十倍於自己的日軍水師的傳奇故事。這樣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經典逆襲戰役,如秦漢時的"巨鹿之戰"、三國時的"官渡之戰"、隋唐時的"虎牢之戰"……而說到海戰的戰例,想來不少人會低下頭。見慣了陸地上的廝殺,來場海上激戰,這對於影迷來講,確實有著十足的吸引力。同時,朝鮮人擊殺日本人,頗符合中國人的觀影樂趣,讓人想起了電影《葉問》中"一個打十個"的甄子丹。此次《鳴梁海戰》是我大番薯國決戰倭寇,一個打三百個,以弱勝強,打贏了一場不可能贏的戰爭,可謂酣暢淋漓,這樣的暢快很可能讓這部影片在中國市場上再度上演佳績了。
之所以這樣說,另外一點在於,你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大量的中國元素。比如,日本艦隊將軍化身孔明,祭出火燒戰船的策略;熟讀兵書的李舜臣學起了項羽,偷師項羽玩了一招破釜沉舟;更不要說那些常人都爛熟於胸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擒賊擒王、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等兵法,讓這個發生在朝鮮的故事極為拉近了中國觀眾的距離。只是不知是韓國審核問題還是導演編導刻意規避,在影片中並沒有見到明軍的影子,是個小小的遺憾。
戰爭題材影片,謀固然重要,但勇才是觀眾最愛觀賞的,導演金韓民儼然很注重這一點。影片有長達61分鍾的激戰場面,毛色槍、火炮、刀劍輪番上陣,連和尚、老人、女人也加入了這場戰役,集全民之力戰強大之師,成為整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在場面方面,波瀾壯闊的大海,波浪滔天的聲音成為電影最美妙的配樂;木質的戰船,表面上看起來若不經風,但它凝聚了戰士的靈魂後,變得堅不可摧。在這場激烈而血腥的鏖戰中,導演又加入了李舜臣在兒子面前的戰技術講解,一快一慢,一松一馳,令整部影片更加飽滿,張力十足。
影片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崔岷植、柳承龍兩大影帝間的精彩飆戲。在影片中,兩個人作為雙方陣營中的統帥,角色屬性上有著相同的冷峻、智慧、勇武。崔岷植飾演的李舜臣,有著"舜"一樣的賢明,有著"臣"一樣的忠勇。影片的前20分鍾,在黑雲壓城城欲摧之際,他表現出的韜光養晦,是收著演;戰爭爆發後的鋒芒畢露,是放著演;在設定戰術上,他又是沉著演;收放自如,浮沉有餘,做到這兩點,對於一個演員來講,那才稱得上"國民"級別了。另一位主角柳承龍,角色並沒有李舜臣豐盈,是一個亦正亦邪的武術形象,影片中被揶揄為"海賊王"。前者是硬漢大叔,後者是冷麵海賊王,兩人上演了哪些精彩的智勇博弈,還要等到12月12日影片上映後揭曉了。
Ⅳ 《鳴梁海戰》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前言:77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12月12日,韓國電影《鳴梁海戰》在中國公映,今天寫這個抗倭電影影評,還可能有更多的解讀,但電影就是電影,今天,我們只談電影。)
在光化門矗立李舜臣銅像
100韓幣上李舜臣的頭像
又看了遍《鳴梁海戰》才敢寫這部影評。今年,有兩部電影我看了兩遍,一部是韓寒的《後會無期》,一部就是這部,在中國電影院觀影觀眾寥寥的韓國電影《鳴梁海戰》。
這部韓國電影是今年引進34部海外分賬大片中為數不多的韓語片,它在韓國可真的是「破紀錄如麻」,《鳴梁海戰》的觀影人數在韓國已經接近1700萬,而韓國的總人口才5000萬,韓國女總統也作為一名普通觀眾買票觀看,該片在美國上映後,也創造了韓片海外票房最高記錄。
《鳴梁海戰》電影內容很簡單,講述了韓國海軍統帥李舜臣臨危受命,面對日軍,敵我力量懸殊,以12艘舢板船大破日軍海軍的300艘戰艦的一個軍事神話的故事,「今臣戰船,尚存十二」,這八個字是他寫給朝鮮國君李昖的請戰書里的一句話。據說在今天的韓國海軍軍官學校宿舍牆壁上懸掛著這句標語。而也是據說,韓國的海軍航徽上也有龜船的標志,是對這位海軍英雄的致敬。
但韓國的高票房但在中國卻水土不服,《鳴》在中國口碑和票房就很不好,中國觀眾並不熟悉李舜臣,大家一看是韓語海戰,就自動屏蔽了觀看的慾望。很多歷史專家不屑於此電影韓國人意淫歷史故意抹去明朝參戰並決定戰爭成敗關鍵的史實的囈語,更有影評人批判該片是韓國」橫店「製造的類似手撕鬼子般的煽動韓國的抗日情緒的「神」片,但我老虎認為,拋卻韓國人種種,除卻歷史糾結和民族情緒,《鳴梁海戰》是一部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劇本故事敘述上,是今年難得一見的好片,甚至超越了很多我們頂禮膜拜的好萊塢大片。
首先《鳴梁海戰》電影很好看,電影作為藝術的一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感染人,我無意去探究電影真實歷史是什麼,我只關注電影藝術對人的代入感,這種感覺很像我們都知道電影的聲音是從影院旁邊的音響發出來的,但我們更願意相信聲音是電影屏幕發出來的一樣,就算是在弘揚主旋律,電影好看就是一部優秀的藝術品。電影的情感宣洩的酣暢淋漓,能把人心緊緊抓在。整個電影前緩後急,觀影過程中一直能讓觀眾感受到電影的莊重感和緊迫感。
一個小時的海戰場面,「絕無尿點」。特效點贊,長鏡頭和特寫節奏把握很好,無論是安宅船、關船、還是朝鮮鬼船等,還原度都非常高,無論從海船造型,纜繩鐵錨特寫,日本軍人的佩刀服飾造型,眾多船隻水面交錯穿行,鏡頭都很真實,非常好的還原了海戰,電影氣勢起來,是導演的認真和功力,幾個海戰的長鏡頭,大小場面把握的都很好,從數十個群眾演員賣力演出,到水流變化,甲板的擠壓,海底仰視,刀尖滴血,都能激起觀眾內心觀影的滔天巨浪,這背後就是韓國電影強大電影製作功底的支撐。拉開了中國電影「100個非誠勿擾」的距離,
《鳴》的故事講述的很好,雖然電影在中國公映被坑爹的刪減了20多分鍾,但電影的精髓還在。電影故事性很像好萊塢的電影《300,帝國的崛起》,一個簡單的故事講得波瀾起伏,前面鋪墊李舜臣這樣一位孤臣孽子的困境,後面逐層撥開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李舜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悲壯感彌漫著整個電影。《鳴》的電影劇本是電影最優秀的表現,劇本採用了經典世界電影流行的「大情節」的設計,劇本有明顯的因果關系,閉合式的結局,線性時間,外在沖突,單一和主動的主人公,和連貫的現實,,整個電影圍繞著一個主動主人公李舜臣構建的故事,以及他所主導的一場以弱勝強,挽狂瀾之將至,扶大廈之將傾的戰爭。電影里提出的問題都得到了解答,激發的情緒都得到了滿足,《鳴梁海戰》的高票房,並不光是韓國民族情緒的宣洩,而是劇本電影講述故事的勝利。
非常有意思的是電影最後里的兩句台詞。一句是戰爭勝利結束,朝鮮戰士在船艙里,一位戰士說,不知道我現在受的苦後人能不能知道,另一句是最後李舜臣說的,這個深仇大恨,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結束。聽完這兩句話,我噗嗤一聲笑了出來,這和好萊塢老師學的痕跡很重,但非常討好觀影的年輕觀眾,笑場也罷,讓觀影人一直緊綳的心放鬆下來,感慨著,內心有已經有準備把家人拉來再看一遍的沖動。
幾位主演非常精彩的表演讓電影更上了一層樓,電影的後半段,幾乎沒有台詞,就靠幾位主演的眼睛的特寫傳遞情緒。崔岷植飾演的李舜臣,眼熟堅毅,而飾演反派海賊王的柳承龍,你發現他的眼白更多一點,因為是演員一直傳遞著反派角色翻著眼睛鼻孔朝天看不起人的狂妄自大的情緒,
很多人覺得《鳴梁海戰》電影配樂太吵,但我覺得這是這部電影最出彩的地方,《鳴梁海戰》的電影配樂完成了對電影的非常好詮釋,很好的渲染了戰爭緊張的氣氛。我第二次觀影更仔細的去聽,電影前半部分舒緩的節奏,但電影音樂卻豐富多彩,鬼子兵出征的大鼓和低音號,會議兵營里緊張的小鼓,和兒子聊天的鋼琴,層次清楚,也沒有對電影情節喧賓奪主。電影十分鍾後,把握節奏的大小提琴開始激烈起來,讓人慢慢呼氣就快了,開始海戰,就是大氣磅礴的交響樂了,音樂和炮擊喊殺聲的音效就將觀眾帶入到了海戰情境中,觀眾開始共鳴,被感染,被吸引。電影的音樂偶爾會戛然而止,在硝煙中,李舜臣堅毅的目光掃過觀眾,慢慢,音樂開始嗚咽低吟,伴隨著鳴梁海峽喧囂的海水的節拍,這和聲就像「男人粗狂的哭聲」,感染著觀眾,眼睛不由就濕潤了。
《鳴梁海戰》,今年引進的最好的一部國外大片,幾乎能打滿分,強烈推薦觀影。
Ⅳ 《鳴梁海戰》觀後感1000字
《鳴梁海戰》觀後感1000字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鳴梁海戰》觀後感1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這天,我觀看了由金韓民執導,崔珉植主演的韓國電影《鳴梁海戰》,這部在韓國放映時票房收入超過《阿凡達》的影片,據說包括朴瑾惠在內的三分之一韓國人都看過。毋容諱言,中國內地院線的主流觀眾,一向對沉重宏大的敘事不買賬,那些基於民族、歷史大背景的史詩巨作,票房遠不及打打鬧鬧、略帶低俗的草根喜劇。上映一周的《太平輪》票房口碑雙輸的局面已成定勢,吳導的這次滑鐵盧和當年馮導的《1942》相映成章,兩位只要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的大咖都栽到了巨制史詩上了。
擅長講愛情故事講言情故事的韓國影視,怎樣去講好一個戰爭故事?
影片開篇簡潔,歷史背景敘述清晰形象,讓觀眾輕松進入故事特定的時空維度而沒有浪費一個多餘的腦細胞。通篇分為兩部分,戰前准備和戰役本身,兩部分可謂平分秋色,不分和寡。而串聯之中的'主線就是李舜臣和兒子的一段談話,面對敵200艘戰艦我12艘板屋船的懸殊差距,面對象瘟疫一樣蔓延於軍中的恐懼,李舜臣對待恐懼的態度,即接受恐懼、研判恐懼、利用恐懼。接受恐懼就是英雄也言怕,研判恐懼就是因為不想死而對形勢加以切實的分析,尋找突破口;利用恐懼就是害怕這種情緒在敵我陣營中都有,如何此消彼漲。這條主線使影片的每個章節都珠聯璧合,呈現給觀眾的是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當然,影片也有它的明顯的硬傷,就是在戰役是如何取勝的問題上答案模糊,有些情節設定不和常理。在朝鮮歷史上,李舜臣是被視為神一樣的人物,鳴梁海戰更是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取得的一次神一樣的勝利,這部影片好像讓整個歷史事件變得更加神秘了。
不管怎樣,《鳴梁海戰》總歸沒有落入俗套,沒有按照好萊塢屢試不爽的成功模式把正能量和噱頭巧妙結合,在高科技的包裹下永遠是正義、親情、愛等傳統價值觀,雖不流於粗暴說教,但卻迎合主流觀眾的欣賞品味。《鳴梁海戰》這部影片在講訴一段血腥戰事的同時,為我們端上的是一碗心靈雞湯,在滿足了我們寡淡的味蕾後又安慰了我們的心,它告訴我們:膽怯、害怕甚至是恐懼都不丟人,就是比我們更狠毒的角色、更大的人物他們也有忍不住顫抖的時候,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可以心懷恐懼卻依然前行。
忍不住又要回頭說一說開篇那兩個國人。
報道說已經對當事人追究了責任,將這次事件納入其個人不良信用記錄。這樣做很好但力度不夠,一些國人管不住自己的嘴管不住自己的肢體就是因為犯錯的成本太低了,恐懼就是力量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這類人,因為害怕失去工作、因為害怕鞭刑而謹言慎行,對他們未必不是件好事。
想起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這位85歲的老人在第一個國家公祭日接受采訪時說:她希望聽到日本人承認這段歷史,她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一天,但她想努力活到那一天。日本人為什麼不願意承認不願意道歉?這里有日本人的原因,也未必沒有我們自身的原因。記得李舜臣在兒子問如何讓大家戰勝恐懼時,回答是用我的生命。也許我們現在真的是沒什麼可恐懼的了,夏淑琴老人在1937年12月13日所體味到的徹骨的恐懼似乎太遙遠了;似乎也不需要有人用生命去喚醒我們戰勝恐懼了,當前現實的問題是,能戰勝有錢就任性、有權就亂性就夠讓我們為難的了,如此這般,那就請安安靜靜的把一碗泡麵送到它應當去的地方吧!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