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廂記講了什麼故事
《西廂記》主要講述的是書生張生和相國小姐崔鶯鶯在普救寺里一見鍾情,他們不顧封建勢力的阻撓,掙脫禮教的束縛,有火一樣的熱情互相追求,經過曲折的斗爭並消除種種誤會矛盾,終於在侍女紅娘費盡心力的幫助下,私自結合。
崔母發覺後,經紅娘的據理力爭,又恐家醜外揚,只好承認婚事,但要求張珙立刻上京應考。於是兩人又被迫分離,直到張生中舉歸來,才和鶯鶯團聚。
(1)分析電影西廂記觀後感擴展閱讀
影響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不僅在戲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還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1927年,《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由侯曜執導,第一次出現在熒屏上;1940年,張石川導演、范煙橋編劇,由周璇主演了另一版本的《西廂記》。
1961年,香港趙一山導演了一出越劇戲曲片《西廂記》;1965年,香港邵氏兄弟出品的電影《西廂記》,由岳楓導演,凌波、李菁、方盈等主演;1994年,馬加奇導演了6集劇集版《西廂記》;2006年,蘇舟導演了3集電視劇《西廂記》。
2013年,由路奇執導的30集電視劇《西廂記》上映,除了保持原著中以愛情為核心的主線之外,活潑嬌俏的紅娘在劇中也有了生死之戀。
『貳』 越劇西相記選段觀後感
《西廂記》作為元曲的重頭戲之一,素來為世人所褒揚。這幾周的古代文學課上,我們有幸觀賞了這部戲曲。說來,戲曲於我們,總似隔了一層,說是隔行如隔山一點也不為過。而我對戲曲,雖然是有一星半點的了解,卻只是對古典文化的愛屋及烏,對它的欣賞,還只停留在唱詞、服飾、妝容這些略顯淺薄的層次。因此,寫這篇觀後感,也許不能有多深刻,僅僅是我最真實的觀感而已。
佛卷青燈世外塵,書生小姐定終身。道是善緣還孽份,話與西廂一處聞。暫且以這樣一首自創的小詩來大致描述一下《西廂記》吧。
劇情中,張君瑞對河中府普救禪院神往已久,特前去參拜,因而得以邂逅與母扶柩回轉博陵原郡的崔鶯鶯,兩人初次見面便互生好感。女子矜持,故只將情感壓抑不說;男子外放,故心心念念求得佳人。
而後河橋守將孫飛虎率五千人馬圍困普救寺,誓將崔鶯鶯劫去。於崔家是劫,於張生卻是一幸。果然,後來崔老夫人許諾,誰能退去寺外人馬,就將鶯鶯許配於他。張生故獻上退兵之計:先讓方丈登台告知孫飛虎,崔鶯鶯孝服在身,請軍隊退出一箭之地,待三日後功德圓滿再將鶯鶯送去;同時他的八拜之交「白馬將軍」杜確十萬大軍正駐守蒲關,只需他一封書信送去,援軍便可前來解圍。
而後困局得解,崔老夫人卻嫌棄張生白衣出身,攀不上相國門楣,故設計使他們成為異姓兄妹。然而,在鶯鶯與張生感情的愈發升溫以及紅娘的從中撮合下,崔鶯鶯放下矜持,與崔老夫人說明心意,又兼紅娘之功,崔老夫人最終只得讓張生上京趕考求取官職,使他們明聚暗散。二人雖不願分離,但也只得遵從崔老夫人之命。
劇中最後,是紅娘問鶯鶯:「小姐,他到哪裡去了?」鶯鶯凄迷地望著張生乘車遠去,黯然回答:「四維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這結局,不似元稹《鶯鶯傳》的悲劇收場,也不似董西廂的喜劇結尾,可以說似悲還喜。悲的是,兩人仍要分離天各一方,無論是張生未得功名還是求得官職之後的變心,都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喜的是,兩人最終確定情愫,並得到了老夫人的初步認可,待到張生功成名就,老夫人也就沒有反對的理由了,兩人便可得償所願雙宿雙飛。
在這部劇中,首先與我印象的是劇中人物的服飾妝容都十分精緻典雅,無論是張生的風流倜儻,鶯鶯的端莊妍麗,還是紅娘的嬌俏可人,都以人直接的美的視覺享受。而後是唱腔,我對這不甚了了,也只能但從音色以及與唱詞的融合度這兩方面來判斷。劇中唱者多為鶯鶯與張生,這里方亞芬和錢惠麗老師的唱功是毋庸置疑的,而張永梅老師所飾的紅娘以及吳群老師所飾的崔老夫人,唱腔與唱詞都及其貼合人物特色及其心理活動。可以說,是唱曲使得這部愛情劇更為纏綿悱惻情致動人的。
至於內容方面,依舊是沿襲老套的書生小姐的愛情故事,與之同時代的作品並沒有什麼大的創新。這部劇作的成功,個人認為是在於對整個故事情節的合理性安排及對細節的刻畫入微,尤其是張生和鶯鶯從相遇,相識,相知,最後到相愛的這個過程中,鶯鶯的心理狀態變化,以及在紅娘的撮合及張生的努力下,兩人情路出現的新變化。每一步的感情突破都能令人受到感染,也隨之歡喜無比。種種起伏變化,也使的劇情更具有可讀性,觀之頗具趣味。
毫無疑問,這部劇是成功的,不僅是劇本方面還是表演方面。劇本方面就此帶過,畢竟從古至今解讀西廂、美譽西廂的人從來不在少數。而表演方面,我也是個外行,只能從我的審美角度來談。華服美飾,唱腔悠揚,美人如玉,公子如泉,加之穩健的台風,自如的演繹,著實令人挑不出一絲的錯。隨著劇情鋪陳開來,你會逐漸走入西廂,與張生一起,對鶯鶯小姐翹首以盼;與鶯鶯一起,徘徊在矜持與戀慕之中;與紅娘一起,衷心盼望這對良人終成眷屬。
在這,不得不單獨為紅娘喝一聲彩。這部越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便是紅娘了。因為她的直率,她是沒有鶯鶯那般大家閨秀的端莊守禮,但同時也不似鶯鶯那麼矜持矯情,這份真性情在那個封建的時代著實難能可貴,令人眼前一亮,感覺這才是一個鮮活的女子。再者,還有她的善良,在發現被自己一心幫著的小姐瞞哄時,她也只是略抱怨了幾句,便仍是冒著被老夫人責罰的風險盡力幫助這對璧人。同時,還有她的勇敢。在崔老夫人要將張生送押官府時,是紅娘勇敢站出來為張生求情,甚至直言老夫人有三個不是,這對於封建世家中的婢女而言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而她的那句「紅娘跪久了」,更是萌煞了我。那語氣與其說是委屈,倒不如說是傲嬌,實在是經典之極,這也是我對這部劇印象最深刻之處。
此外,再談談我從這部劇本身發現的一些問題吧。首先,是崔老夫人的矛盾。說什麼相國門楣三代不入白衣女婿,倒不是又老調長談地說被封建觀念荼毒太深,這畢竟是那個時代的主流觀念,一無知婦人根本無從分辨。何況在當代,注重門當戶對的人家也不少見。主要是崔相國既已過世,她一婦人又如何能支撐起相國府,使之在相國逝後仍能保有輝煌光耀。遙想昔日翟公尚且在世,只因仕途起伏,便有「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的天差地別。她倘若想尋個好靠山,便大可罔顧鶯鶯幸福,將鶯鶯送給孫飛虎,或者暗中搭線,與「白馬將軍」杜確結親,畢竟她當時許諾是將鶯鶯許給解圍之人,雖然張生在這其中作用頗大,但直接解圍的卻是杜確的兵馬,再者倘以崔相國名義,「白馬將軍」也未必不給這分薄面;她倘若疼惜鶯鶯,希望鶯鶯幸福,便不該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難這對有情人,先是異性兄妹,逼二人不得逾矩半分。再是上京趕考,迫二人明聚暗散。這其中,個人覺得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是張生與崔鶯鶯愛情的真實性。我們看西廂,從來都是帶著兩人愛情的唯美浪漫這種既定眼光來看的。自來便極少聽聞古代的愛情觀之類的言辭,有沒有見到有什麼豐富的內涵。畢竟古代社會整體上便遵從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男女之間能產生深厚的愛情的機會是極少的。便連唐玄宗與楊貴妃,也是緣起於帝皇重美色罷了,而後方在日日相對中日久生情,最終,那位帝皇不也是就江山而舍美人么?鶯鶯和張生之間,也只是緣起於張生對小姐美麗端莊的驚嘆,而鶯鶯也是對公子的風神俊秀而芳心初動。這種緣起於相貌的感情,而後也只是通過偶爾遙遙的相見以及紅娘的傳書遞信來增加對彼此的了解,私以為這只能稱之為好感而不能斷言為愛情。了解一個人的相貌,了解一個人的才情,卻不等於了解一個人的待人處世、性格幾何。我們縱觀全局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來,但從劇中角色而言,僅僅如此的了解卻是不夠。
最後,是對地點的設定。這個故事的地點設定在佛門清凈之地,私以為不夠莊重。佛門本應遠離紅塵是非,此時竟成就一段姻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對佛寺的吐槽,嚴重說來簡直是狠狠地打了佛門一個耳光。而其中孫飛虎圍困普救寺,方丈更是幫助崔老夫人傳話全寺人,誰能退了賊兵,就將崔家小姐許配與他。這番行為再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助紂為虐」。若我來說,男女主人公可以恰巧在同一佛寺落腳,但煩請你們的情愛糾葛在寺外解決可否?莫要污了佛祖的耳,擾了眾僧的修行。而且此處的方丈可是盛名遠揚的普救禪寺的方丈,不德高望重便罷了,反倒像個十足的勢力之人。著實降低了禪寺的格調。
以上三則,是我個人認為需要再行推敲的地方,作者或許有其自身的考慮是我淺陋而不能領會的。這都後續再談吧。
統而言之,通過觀看越劇《西廂記》,不僅欣賞了劇作本身的魅力,也欣賞了越劇獨到的魅力。一部西廂話不盡,一支曲藝演不完,林林總總,皆是一番美的享受與回味。
『叄』 西廂記讀後感
《西廂記》讀後感
樂逢隆
趙景深先生在《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序》中稱《西廂記》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璧」金聖嘆更說它是天造地設的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來,」究竟好在哪處?
首先,在文字表達方面,唱詞句末音韻合仄,言語詼諧幽默,如「則那一對小腳,價值百鎰金」「呀,變卦了也」。景物描寫如臨其境,彷彿置身一幅真實的畫卷中,例如「玉宇天塵,銀河瀉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景中帶有主人公內心情感,例如「空撇下碧澄澄蒼苔露冷,明皎皎花篩月影。白月凄涼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在主人公心情悲傷時,多有「花陰」,「露冷」,「漸零風」等相對偏陰寒景物,以表相思凄苦之情。在情節柳暗花明時,多用「牡丹吐芽」,「春色」,「香埃」等美好景象。透過意象便可初窺人物心境情節起伏。還有對於人物的肖像描寫,沒有《紅樓夢》中繁雜的描寫,簡易但又栩栩如生。例如張生初見崔鶯鶯時,「未語人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更白露,半晌恰方言。······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將崔鶯鶯刻畫成一個尤物,「春意透酥胸,春色橫眉黛,賤卻人間玉帛。杏臉桃腮,乘著月色,嬌滴滴越顯得紅白。」並不比《紅樓夢》中薛蟠初見黛玉時用「酥」字來的差。這些短句描寫直接勾勒出人物形象,引人浮想聯翩。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贊譽王實甫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
其次,在文章情節脈絡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張生於普救寺初見崔鶯鶯情根深種,想法接近得紅娘相助,孫飛虎圍寺欲奪崔鶯鶯,張生獻計得良緣,老夫人食言張崔地下情,紅娘為信使欲撮合卻引崔鶯鶯不滿,張生相思病引崔鶯鶯訴真心,一夜風流被察覺,張生為門當戶對考取功名,鄭恆騙婚不成觸樹而死,張生崔鶯鶯終成了眷屬。以禮教叛逆者與封建勢力沖突為主線,鶯鶯與紅娘、張生的誤會沖突為副線,相輔相成推動劇情。
王實甫的《西廂記》主要欲表達「願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屬」這一主旨。因此,他描寫了張生和崔鶯鶯反抗封建禮教,雖有波折,但最終圓滿在一起的童話式結局。這可以說只是在封建時代許多青年男女渴望實現的美夢。但作者想揭示的是1.孱弱的讀書人。表面看似賴婚,解圍等是張生主動解決的矛盾,實際上深層分析是紅娘等人的幫助,張生遇見事情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無主動出擊(因為老夫人背後的權勢之大以及他本身如同汪文宣那樣的懦弱落後)2.象徵秩序。表面上老夫人與張生,杜將軍和孫飛虎是矛盾關系,實際上這矛盾雙方的深層是同盟關系。張生戰勝老夫人獲得了愛情,實際上老夫人讓他考取功名是進入了象徵秩序,拉他進入這個封建勢力的同盟,是對其的臣服。如果說老夫人象徵君主父權,那麼孫飛虎和杜將軍,都相當於一個國家的暴力聯盟,只不過杜將軍有正當運用暴力的權利,孫飛虎是非合法式暴力。所以分析這四個人物會發現,表面矛盾重重,深層都是同盟關系。我反倒認為《西廂記》中最值得可憐同情的人物當屬鄭恆,他是封建的守護者卻被封建誆騙殘害。先因崔鶯鶯守孝不能抱得美人歸,後騙婚不成觸樹而死,作者如此安排,自然是要表達愛情面前人人平等,要靠自己爭取,依仗權勢沒有真愛。顯然鄭恆自出場便站在了男女主角的對立面,必定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不僅美人被奪,還要被許多人認為死有餘辜。張生最後為了抱得美人歸,臣服權貴,考取功名以求門當戶對,這是為了一己私慾對封建勢力低頭。第四折出場時話語硬氣了很多,紅娘開篇稱他為傻角,其實瞧不起他,第四折卻一味地贊揚他,將鄭恆貶低為驢村屌,這能完全認為是對自由愛情的褒揚嘛?其中沒有討好權貴的成份嘛?崔鶯鶯看似自由地堅持,自主地支配身體,假設一下老夫人讓她嫁給張恆或者交給孫飛虎的話,她有反抗的能力嘛?她會反抗嘛?她只是一個傀儡而已。她沒有《作女》中的卓爾那樣本我隨性,也沒有《這不過是春天》里廳長夫人可以為了愛情付出一切的決心。最後是張生向封建權貴低了頭才成全了崔鶯鶯自由戀愛的美名。莫說鄭恆騙婚無恥,死有餘辜,其實錯不在他,他堅信封建,因此崔鄭兩家早有婚約,而當時沒有培養感情之說,都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先成婚再戀愛。他當然相信封建能送他個美人。結果也是因為封建,老夫人怕敗壞門風,鬆口讓張生考取功名,張生崔鶯鶯不守封建禮教誰能想到?鄭恆因此受欺騙迫害。老夫人悔婚在前,鄭恆騙婚在後。更何況情場如戰場,這是人性的本我,為了美好事物的追求,滿足自己的慾望。比起孫飛虎的殺人放火作要挾,鄭恆騙婚又算得了什麼?誰又能保證崔鶯鶯不會移情別戀?只是初嘗禁果之後,有了依賴而已。若她真是忠貞烈女,何不私奔?哪怕如今的人認為婚內出軌,戀愛挖牆腳,一夜情等等都是不道德的行為。這不過是三人成虎的假道德。假想a喜歡b,b早有男朋友c,a以愛和道德的制高點,祝福b不去打擾,誰曾想b和a接觸了之後發覺a比c更適合自己,但a不表露,b又有c陪伴,結局自然兩人抱憾。這樣的道德下,真愛難現,婚姻不幸。若說君子不奪人所愛,我為何要做君子?真正能抑制本我追求超我的有幾人?口口聲聲稱君子之人只是很好地掩飾了自己內心的欲。將不奪人所愛列為道德是怕。一怕他人奪自己妻,二怕自己自由戀愛競爭失敗。故列出條條框框的道德來掩飾自己的膽小懦弱無能。
我不願為君子不願為英雄,何故?因為我喜歡吃肉,僅此而已
『肆』 西廂記的影片評價
該片改編自元代的同名雜劇。在對原著改編的價值取向上無疑有著更多值得肯定之處。它較好地繼承了原著中的反封建的叛逆精神,熱情謳歌了主人公對愛情的浪漫追求;與此同時,影片還有意識地加強了孫飛虎這層矛盾沖突,以此來表達創作者對現實惡勢力的否定。
該片很好地結合了愛情、武打、喜劇等多種元素,劇情上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影片的不足之處是在表演和武打方面仍然存在著戲曲化的痕跡,這是那個時期「古裝片」的通弊。
中國在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的世界電影貿易中,歐美電影市場對中國影片嚴加封鎖,要打進去十分不易。《西廂記》是突破的第一片,是最初成功西進的中國影片之一。1928年,《西廂記》以濃郁的中國風格率先進入英、法等國,當年夏天首先在巴黎公映,次年移到倫敦愛文利戲院上映。影片頗受觀眾歡迎,當地新聞界相繼發表文章,予以好評。《大陸報》稱贊該片「劇情天真爛漫,敘事引人入勝」;《倫敦每日新聞報》則承認這是一部「具有中國特別風味」的優秀影片;《泰晤士報》評論道:林楚楚扮演的崔鶯鶯「頗似瑪麗·璧克馥」,而《西廂記》「全劇描有一種嚴肅靜穆的態度,片中無恐嚇和劇烈的刺激,乃一很文雅很清新,而有禮貌的作品,觀眾看後,有香留齒頰之妙。」
中國電影資料館收藏有《西廂記》的影片拷貝,但僅能放映40分鍾。1994年,香港第十八屆國際電影節,徵集到來自歐洲當年公映的法文字幕拷貝,但仍是殘本,經修復後能夠放映約50分鍾,是最全的一個版本。該版本在2001年的香港第25屆國際電影節上再次公映,仍然受到大家激賞,認為是中國早期電影中最有魅力的影片之一。
『伍』 《西廂記》戲曲背後的傳統思想文化
《西廂記》 戲曲背後的 傳統思想文化
游逸恬
中文摘要
本文從分析《西廂記》戲曲情節出發,分別從三個角度探討戲曲創作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以及產生這種文化的原因。
關鍵詞 : 西廂記門當戶對科舉制大團圓
《西廂記》主要敘述書生張生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之後又在崔母的極力阻撓下,張生不得不赴京求取功名,最終金榜題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
一、中國傳統婚姻「門當戶對」觀念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國家,自古以來都是以宗族制度和大家長制度為核心的社會集體,社會等級制度相當嚴密,父母、長輩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門閥制度也是深入人心,可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中,講究「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是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伴侶的,更談不上自由戀愛。
《西廂記》中,老夫人治家嚴謹,為人刻薄,門閥觀念深入其心。雖然相國已死,門庭冷落,家世漸衰,但她仍不忘自己是相國之妻,博陵崔氏、滎陽鄭氏的後代,企圖通過聯姻來維持門第、重振家業。在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的危急關頭,老夫人獻出一計,假裝將鶯鶯許配給張生,待張生想出計策,擊敗敵軍,解救眾生之後,老夫人自然要履行諾言,將鶯鶯許配給張生為妻,誰料情形不妙,崔張二人早已情投意合,老夫人卻變卦賴婚,要他倆結為兄妹,其根源是張生地位卑微,一貧如洗,兩人門不當戶不對,她老人家是怎麼也不會將女兒嫁與一個窮苦書生的。當得知崔張二人已私下結合之後,拷紅變成了被拷,老夫人不得不被迫承認他倆的關系,可她怎肯罷休,非逼得張生去考取功名,說道「俺三輩而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去。」她表面上慈眉善目,通明大義,事實卻尊崇權貴,極力維護封建門閥制度。
我覺得中國古代社會如此重視「門當戶對」,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森嚴的等級制度導致了作為貴族與富戶的封建地主階級為了維護階級名望、家族權威及社會地位的長久性,常常會通過本階級內聯姻的方式來加強和鞏固本階級的統治及擴大統治范圍。因而,「門當戶對」的擇偶觀實質上就是一種階層內婚姻,是同一階層內擇偶男女雙方對各自所擁有的社會資源進行轉換的一種慣常方式。作為被統治階級的農民,只能在本階層內尋找配偶。
第二,經濟因素的考量和現實生活的需要是造成當時社會盛行「門當戶對」婚姻觀的另一重要原因。由於當時社會生產力的落後,人們在選擇結婚對象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婚後的實際生活,也就是說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個人行為,還要和維持一定生活所需要的經濟能力、老人的贍養、孩子的撫養聯系在一起。這種現實的生活就需要在締結婚姻的過程中充分的考慮對方的經濟條件,最低的要求也要和自己家庭的經濟實力相差無幾,如此才比較容易接受,婚後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
二、「文人進仕」的科舉情結
科舉取士制度是我國古代一項非常重要的社會制度,科舉的發展有其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中國的選官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與社會發展相應的結果。「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因讀書是通往科舉仕進的最佳通道,而科舉首次為全國上下沒有身份地位的讀書人提供了一條公開、公平的晉身之路。因而,科舉成了窮人改變自身命運,光耀家門的最好渠道。
《西廂記》中,科舉考試引發了故事情節的展開,並貫穿始終,乃至劇末也還是以科舉作結。張生是該劇的男主人公,他之所以會來到普救寺與鶯鶯偶遇,還得歸功於科舉考試制度,「小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游於四方。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卻往京師求應。」張生此行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以求取功名,只因路過中原,要去探望好友,便在寺中借宿幾日,從而與相國千金美麗邂逅。但這位飽學之士在偶遇鶯鶯時,卻將功名利祿拋向九霄雲外,將23年的艱辛與努力置於十八層地獄,義無返顧地把追求自由愛情放在第一要務。於是經史子集卻成了他追求愛情的幌子,在之後的歲月里他相思難寐,更別說讀書學習了,在普救寺英雄救關,絞盡腦汁爭取愛情,終於愛情有望,卻遭崔夫人拒絕,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張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趕考,未料到自己的愛情卻建立在功名的基礎之上「得官啊,來見崔夫人;駁落啊,休來見崔夫人」
這說明崔張之間的阻力依然存在,想要徹底消「科舉制度把中國文人與官僚仕途聯在一起,隨除只有科舉仕途一條路可走,因此中舉是解決矛盾著時間的推移,科舉與文人的聯系成為了一種定勢。的關鍵所在。張生最後金榜題名,回到蒲州迎娶鶯文人為了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心願,總是試圖依託鶯成親,實現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23科舉這條所謂進身之路。這說明崔張之間的阻力依然存在,想要徹底消除只有科舉仕途一條路可走,因此中舉是解決矛盾的關鍵所在。張生最後金榜題名,回到蒲州迎娶鶯鶯成親,實現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元代由於是少數民族統治,他們對先進文化的接受程度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長時間里輕視漢文化,從而輕視儒生,甚至長時期取消了科舉制。這對元代的文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社會現實粉碎了讀書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文人雖然滿腹詩書,帝王之家卻不再收買。但是元代文人並沒有因科舉制度的中斷而放棄科舉夢面對現實的磨難,他們並沒有倒下,而是積極地尋求想,正是這種時時糾結於心的科舉情結讓他們新的出路。他們用自己的筆肆意書寫著胸中的憤懣創作了大量有著科舉情節的雜劇,在筆下的人物身和理想,以此來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慰藉。王實甫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極有才華,然而科舉考試的取消讓他沒有了進仕之路,社會地位一落千丈隨之所有的夢想都化成了泡影。劇中的張生寄託著他的科舉之夢。他筆下張生的中舉是他自己科舉夢想,張生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三、「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
《西廂記》中的張生,在中了狀元之後,才與崔鶯鶯「終成眷屬」的;王實甫成功地樹立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大團圓的典型。後世大團圓的故事中,基本上是遵循這個模式:主人公先經歷了種種艱難困苦的磨難和考驗,最終總以善良戰勝邪惡,夫榮妻貴來作為結局。
究其根源,我認為這與當時文人的思想有關,與他們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的傳統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徵有關。主要是因為兩個因素:第一,中國古典悲劇大團圓結局可以宣洩痛苦的情感。大團圓是文人進行情感宣洩,達到自我調節的一種有效的手段。雖然,這實際上是一種虛幻的團圓,於現實並沒有多大的實質性改變,但在心理上,可以減輕痛苦,達到心理平衡。用大團圓結局宣洩痛苦的否定性情感,是古人解除痛苦,變否定性情感為肯定性情感的積極方法之一。
第二,古人從大團圓的勝利中產生認同的心理機制。分享了別人的勝利和幸福,便會暫時忘記自己的苦難,沖淡了心中的痛苦,找到了精神的避風港。認同心理機制,雖屬望梅止渴,畫餅充飢,但是能在心靈上得到慰藉和安寧。第三,從文化特質的角度來看「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意識,強調多元的和諧、異質的協調與對立的消解,於有限中呈現無限,無限而又回歸有限,追求至真至普至美的圓融。」可以說,「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是大團圓現象深層次的文化根源,也深深地影響這一文化現象的生長與傳承。
《西廂記》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應得益於王實甫在戲曲中注入了傳統文化,讓觀眾在看戲時產生共鳴,享受著戲曲帶給他們的滿足感。
很多人一提到傳統文化,腦子里浮現出的便是「封建」、「落後」等消極的字眼,甚至歷史高考標答中也寫著:「振興中國必須引進西方先進文化,否定封建傳統思想。」封建本是「封邦建國」的意思,今日演變為對清朝前存在過多的各種事物否定的稱法。如封建迷信,封建制度等等。
我個人覺得傳統文化依然延續至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當代中國人。比如:「門當戶對」婚姻觀和從前相比,這個觀念確實淡化了很多,但依然還是父母替子女擇偶的一個重要標准之一。可能生活在同一階層里的兩個人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生活方式習慣等。戀愛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婚姻倒更像一種社會行為。還有古代科舉選官制。我個人覺得是隋煬帝制定的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社會制度。雖然到了明清時期「八股取士」等禁錮了學者思想,但總體上來說還是給寒門學子開辟了一條相對公平的,通往上層階級的道路,與從前依靠「舉孝廉」、「世族門閥」選官相比。而現代呢,也是通過「高考」這一方式,讓許許多多寒門子弟改變了命運,通過自身的高水平考上的頂尖大學,接受精英教育,謀求一份體面的職業,改善家庭的經濟條件,提升家庭的社會地位。
『陸』 如何看待西廂記的結局
在分析《西廂記》的大團圓結局之前,讓我們先縱觀一下中國古代戲劇結局的總體趨勢,曾有人用這樣三句話來概括我國許多古典愛情作品:「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金榜題名大團圓。」在我看來這樣的概括再貼切不過了。一部愛情劇,無非就是類似於這種「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結局,一般來講,中國自古至今,從古代的戲劇,到現今的愛情偶像劇,都無法擺脫這種傳統模式。《西廂記》更是把這種傳統模式的大團圓結局體現的淋淋盡至,也許對於後世來說,那樣的大結局俗不可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西廂記》完整的舞台藝術表現力,已達到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而且毫無疑問它「花間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調,更成為元代劇壇的一樹奇葩。
言歸正傳,《西廂記》所描述的故事,鶯鶯和張生於佛寺美麗邂逅—兩個人的愛情受到萬般阻攔—為考取功名而忍痛分離
—鄭恆騙婚搶娶鶯鶯—張生金榜題名而歸—兩人終成眷屬,這一系列的劇情被巧妙的銜接在一起,絲毫沒有破綻。可是我卻有個疑問,為什麼張生不偏不倚的在鶯鶯結婚之前趕回來,這樣的故事情節,讓我覺得有些過分巧合,而失去了其原來的真實性,對於此,讓我不得不認為,為了迎合讀者和觀眾的口味,許多戲劇文學,乃至如今的影視小說,都在這「大團圓」上徘徊,而沒什麼實質性突破!所以,類似於《西廂記》的大團圓風格,值得保留,但這並不意味著,現在的文學創作依然把這種事作為「榜樣」,也就是說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部作品,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細節的安排還是獨具魅力的,我覺得《西廂記》引領了中國大團圓戲劇的潮流,這對中國文學來說,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明初賈仲明提出的「《西廂記》天下奪魁」,一錘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廂記》在文學史上的位置。
『柒』 京劇的觀後感範文5篇
《西廂記》 誕生於盛產戲曲的元代,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禮教的思想性和精湛優美的藝術性贏得了古往今來無數讀者及觀眾的喜愛。下面是的我為你們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京劇的 觀後感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它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
《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今保定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作品裡描寫的崔鶯鶯和張生的 愛情 故事 。簡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而作品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它那璀燦優美的語言藝術,更令歷代各階層人土,包括自視甚高的歷代文人墨客都為之扼腕贊嘆不已。正是由於這部作品的出現,作者王實甫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這位來自社會平民階層的人士與當時另一位戲曲大師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燦的元曲詞彙,成為我國戲曲史上所謂「文采派」的最傑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稱《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本文擬就《西廂記》里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語言藝術,試為論述二三,管窺之見,淺陋在所難免。
京劇的觀後感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織女紅,詩詞書算,無 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後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盪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鬟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__而入,鶯鶯見他__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京劇的觀後感
《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 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據說唐朝晚期,大詩人元稹,出生在河內縣清化鎮的趙後村,趙後村的鄰村是崔庄村,崔莊裡有一女崔小迎,兩人從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元稹八歲時父親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當親人看待。小迎十歲那年,父親去煙粉作坊做工,舉家搬遷。於是便跟隨小迎的父親一起前往。兩人經常在斑竹林里逗耍,過家家,拜天地,稱公道婆,並在沁園內結識了很多文人過客,如著名的文學家令狐楚,韓愈,白居易,李絳等。受其熏陶,學習詩文,15歲就以明兩經擢第。小迎也長得如出水芙蓉,美麗超群,兩人私定終生。
元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從政,後深受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賞識,權勢之下與韋夏卿之女韋叢婚配。從此一生再也未見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後,曾多次回家尋找,卻杳無音訊。小迎的聰慧美麗,清純質朴的音容笑貌,纏繞了他一生的夢魂,於是寫《會真記》以表衷情,文中將自己化做張生,把小迎化為鶯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元稹把對小迎的感情升華到了最高點。
《會真記》傳到了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將故事改編成劇本《西廂記》,張生與鶯鶯的愛情一直傳唱至今,為了紀念元稹與小迎的愛情故事,當地人以青梅竹馬之意,將這片斑竹林叫做竹馬林,同時也給「西廂記」保留了一塊故事的原形地。
京劇的觀後感
京戲《龍鳳呈祥》觀後感
京戲的起源是徽劇與昆劇的結合,再加以民間藝人的自我改編,所創造出來的新的劇種。唱腔或優美,或粗獷,或沉穩,曲風多變。是中國 傳統 文化 中的精髓,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世界精神文化遺產之一。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名劇,是根據《三國演義》中劉備過江迎娶孫權之妹-孫尚香的故事而改編的,後成為馬派的看家戲。劉備借荊州後遲遲不還,魯肅多次討要不果.恰劉備甘夫人亡故,周瑜定下美人計,假意將孫權妹孫尚香許配與劉備,騙劉備來東吳招親,屆時再以劉備換回荊州.孔明識破此計,並將計就計,用周瑜的岳父喬國老(就是江東美人大喬,小喬的父親)說於孫權之母吳太後,吳在甘露寺相過劉備,十分滿意,真把劉備招為女婿.劉備到東吳後沉迷於溫柔鄉,不願回轉,趙雲用諸葛亮之計騙劉備帶孫尚香一同回荊州,周瑜派兵追趕,被孫尚香一一斥退.張飛趕來接應,打敗周瑜,劉備安全返回荊州.--------------東吳用周瑜之美人計,不但沒有換回荊州,反而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京劇《龍鳳呈祥》中諸葛亮授予趙雲解救主公的三條錦囊妙計第一條就是要趙雲和劉備去拜見喬國老。雲曰:「軍師吩咐三條妙計,依次而行。
今已到此,當先開第一條錦囊來看。」除了吩咐隨軍的五百軍士去城中購買豬羊果品,傳播消息,另一去處就是先去 拜訪 喬國老。喬國老名喬玄,乃二喬之父。在京劇《甘露寺》中基本是按《三國演義》的路子改編的,在智破美人計中,喬國老可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因為劉備去東吳相親,年齡是最大的障礙,48歲的劉備要與十八歲的孫尚香結婚,首先要在外表上征服吳國太。國太對喬玄曰:「我不認識劉皇叔,明日約在甘露寺相見。如不中我意,任你們行事;若中我的意,自把女兒嫁他」。所以在京劇《甘露寺》中就有喬玄贈於劉備染須膏這一細節,尤其是「甘露寺」中喬國老介紹劉備的那段 「西皮流水」:「劉備是靖王的後,漢帝玄孫一脈留」到「這一班武將哪國有,還有諸葛用計謀。你殺劉備不要緊,他弟兄聞知怎肯罷休,若是興兵來爭斗,曹操坐把魚利收,我扭轉回身奏太後,將計就計結鸞儔」更是膾炙人口。
我更喜歡甘露寺這段,其原因是因為「西皮流水」,聽來韻律和就走都很好,更符合我這個不懂京劇的人。實際上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路用詞,意思同「驚懼」。
這段只是京劇《龍鳳呈祥》中的一折,為馬派的經典劇目之一。本出戲的高潮部分在於喬玄的大段唱功,已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先生的演出堪稱經典,至今尚無人超越。
這一折我聽的不光是馬連良,也聽了於魁智、言興朋、趙建忠、關證明等名家的這段。也是各有千秋,一人一個唱法,沒有可比性。比如言興朋的這段,把個別詞完善也好修改也好多少和以前版本不同,而且有些字的發音更像現代詞。加上自身的嗓音「清秀」,味道確實不一樣。再比如趙建忠,他的聲音高亢、通透。有些唱段稍微段開,多了一些旋律的展示。於魁智的聽起來更像馬連良,行雲流水般的唱法。關證明上來一句「勸千歲少字休出口」用掉了27秒,給我的感覺好像「歌劇」的感覺,
加之這段陰陽頓挫,低音到高音錯落,段落與段落斷的節奏,也很耐人尋味。
京劇《沙家浜》觀後感
《沙家浜》這部現代京劇講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某部和敵人迂迴作戰,一度撤離常熟一帶,留下18個傷病員,和當地群眾生活在一起、戰斗在一起,結下了魚水之情的故事。當時日寇瘋狂掃盪根據地,反動武裝忠義救國軍的頭子胡傳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計企圖搜捕新四軍傷病員。但沙家浜的抗日軍民團結一心,群眾巧妙地掩護了救助了傷病員。之後,郭建光率領痊癒歸隊的戰士們,配合大部隊的行動,組成突擊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漢奸胡傳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認為全劇有兩個主線,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地方,一個是被困在葦盪中的18個傷病員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脫險。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慶嫂唱的「要沉著,莫慌張,風聲鶴唳,引誘敵人來打槍」和「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還有郭建光唱的「阿慶嫂她怎麼不來探望」。等到第二個主線出現時,也就是如何和漢奸作斗爭,如何解放沙家浜,剛開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台詞「傷病員安全轉移!」一荒而帶過前面的情節,馬上轉入後面的主要矛盾:審問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後面的郭鍵光的「飛兵奇襲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詞,千錘百煉,字斟句酌,曲盡人情,提高了京劇唱詞的文學品位,也體現了本色美的藝術魅力。在第四場《智斗》中阿慶嫂與刁德一之間經典的對話。
刁德一:這個女人不尋常!
阿慶嫂:刁德一有什麼鬼心腸?
胡傳魁:這小刁一點面子也不講!
阿慶嫂:這草包倒是一堵擋風的牆。
妙語聯珠,亦庄亦諧;不卑不亢,不陰不陽。一個是旁敲側擊,一個是沉著應對;一個是稀里糊塗,一個是察言觀色。阿慶嫂與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轍押韻的台詞顯露著刁德一的陰險與阿慶嫂的機智,句句滴水不漏,讓人心弦緊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顯示出京劇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慶嫂在春來茶社提壺續水,面不改色,鎮靜自如,敬佩之情從我心底油然而起。看來在危難來臨的關鍵時刻沉著鎮定,臨危不懼是順利脫險的關鍵。阿慶嫂這個形象精明干練、態度穩重,演員身姿優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圓,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個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憑著豐富的閱歷、練達的觀察,將劇中人物的思想狀態刻劃得入木三分,絲絲入微。常常通過簡明易懂的語句,畫龍點睛,出色地勾畫出劇中人物之間微妙的內在情緒與復雜的思想感情。這種帶有泥土味的「大眾文化」的本色唱詞,生動自然,形象鮮明,觀眾聽了,完全能心領神會,感到無限的親切。這是京劇《沙家浜》的成功之處,也充分展示了朴實無華的本色美唱詞的藝術魅力!
京劇的觀後感 範文 5篇相關文章:
★ 京劇的觀後感範文5篇
★ 京劇鑒賞的心得體會範文
★ 京劇鑒賞心得體會700字範文
★ 小學京劇的作文700字
★ 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觀後感範文
★ 京劇三娘教子觀後感範文
★ 《霸王別姬》觀後感範文5篇
★ 西遊降魔篇觀後感範文5篇
★ 以走進國粹京劇為話題優秀範文
★ 戲曲霸王別姬心得體會5篇合集600字
『捌』 分析西廂記的思想意義
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已經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沒有把「夫貴妻榮」作為婚姻的理想。他們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愛情已被置於功名利祿之上。《西廂記》結尾處,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反對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級制度的進步主張,鼓舞了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爭。
『玖』 《西廂記》讀書筆記
《西廂記》王實甫
戲曲角色名稱
末本:全劇以男主角主唱的劇本
正末:男主角
正旦:女主角
倈:仆伇
外:男女主角以外的角色
凈:花臉,性格剛烈,粗魯或奸險
第一本(第一幕)
楔子
劇情發生的環境:崔鶯鶯隨母親和弟弟送父親崔相國的棺木回老家,途中受阻,借宿在普救寺內,等待鶯鶯未婚夫前來會和走。
老夫人和鶯鶯各吟唱一首,各自傷愁的內容:老夫人感傷夫亡,家世衰落,門庭凄涼,又有相國門第的自豪感;鶯鶯感傷自己對愛情的惆悵,對青春將逝的惋惜。
鍥子為全劇設的伏筆:老夫人令紅娘趁殿上無人,陪鶯鶯散心,既有對鶯鶯的愛,又有對鶯鶯的嚴。老夫人所吟表明其十分看中門弟聲望和女兒婚事,預示將來會全力維護家庭聲望和利益。鶯鶯所吟表示鶯鶯對愛情的嚮往和對門第約束的不滿。佛堂散心為鶯鶯和張生的相遇提供時機。
第一折
內容:張生出場,先介紹了張生的基本情況,父母早亡家室衰落的白衣秀士,懷志上京赴考的窮愁書生,雖有滿腹文章,卻難遂大志,對科舉制更是不滿。此處張生先唱了兩支風景曲,引導張生去寺廟,走著走著與正在佛堂散心的鶯鶯相遇,一見傾心。此處從外貌服飾聲音眼神等處刻畫了鶯鶯的絕世之美,而鶯鶯雖然有紅娘陪同但也突破了禮教的約束,她以詩句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又笑又摘花落落大方的任張生欣賞,紅娘催促說:「隔壁有人,咱們回去吧。」鶯鶯卻也走也回顧,給張生極大的鼓勵。
引用典故:螢窗雪案 刮垢磨光 棘圍守暖 鐵觀磨穿
第二折
內容:這一折一共寫了二十支曲詞,寫張生向長老借住西廂房,以便在見到鶯鶯。在繼佛堂相遇之後,這一節又寫了他們隔著牆對話。同時,又塑造了紅娘這一角色的可愛的形象。
心裡活動:把張生的痴情聰慧憨厚的性格充分體現出來,平日見到美女總是又羞又慌,而今日見了鶯鶯是情不自禁。而鶯鶯的有情更增添了張生追求的熱情,使張生千方百計的想辦法接近鶯鶯,但卻不曾告訴鶯鶯自己的先父是禮部尚書,表明他不願意以此博得好感。
暗藏伏筆:這一折沒有老夫人出場,但從法師和紅娘的介紹中卻有強烈的存在感,表明老夫人是張生追求英音的最大障礙。
第三折
這一折一共十五支曲子,主要寫了張生和鶯鶯第一次對話,重在細節描寫
一,張生得知鶯鶯會在每晚上出來,便去等待,「玉宇無塵,銀河瀉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描寫了當時等待時周圍的景色,「側著耳朵聽,躡著腳步行,踮著腳點兒仔細看」具體描寫了張生在等待時的動作細節描寫。
二,鶯鶯出現之後,「夜深想香靄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准確地刻畫了鶯鶯在月光底下的惆悵。
三,張生吟一曲,內容清新,引起鶯鶯的注意,紅娘點名這人是張生張公子,鶯鶯接著也吟一首曲,顯示鶯鶯的才華,兩人心靈相通,惺惺相惜。鶯鶯忍不住提起腳步想去張生那裡,紅娘及時攔住怕夫人知道,紅娘提醒鶯鶯離開,鶯鶯只得緩緩離開。
四,「撲剌剌宿鳥飛騰,顫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碧澄澄蒼苔露冷,明皎皎花篩月影;」准確的從環境描寫了張生在鶯鶯離開之後的心情之孤寂。「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接著又說出張生的因思不眠。
第四折
此折共十二支曲詞,寫了老夫人帶鶯鶯去佛堂為老相國做到場,張生也去祭父母,在道場相會的情景
1,張生先到道場,「法鼓金鐸,二月春雷響殿角」粗略而准確的描寫了道場的庄嚴,又寫了等待鶯鶯來白的著急心裡
2,更細致的描寫了盈盈的絕世美貌,因為張生頭兩次見盈盈,第一次是偶然瞥見的看的不真切;第二次是月下牆角偷看,看的不清楚;二而第三次是在大白天而且面對面正大光明的看。「檀口點櫻桃,粉鼻兒倚瓊瑤,淡白梨花面,輕盈楊柳腰。妖嬈,滿面兒以撲堆著俏;苗條,一團兒真是嬌」「哭聲兒似鶯囀喬林,淚珠兒似露滴花梢」就是對盈盈外貌的細致描寫
3,從側面刻畫了更加深刻鶯鶯的絕世外貌,張生見了魂不守舍,就連「六根清靜」的方丈等佛門弟子,見了也是顛狂傾倒,「著小生迷留沒亂,心癢難撓」「燭影風搖,香靄雲飄,貪看鶯鶯,燭滅香消」
4,張生和盈盈道場再次相見,你對我有情,我著你有意,兩人的心更加接近
第二本
第一折
本折十三支曲詞,講了兩件事情。一件是鶯鶯和張生道場相見後,鶯鶯對張生的思念。另一件是鶯鶯遭叛將孫飛虎脅迫欲強娶,鶯鶯由哭泣到想出三個辦法,認嫁、自盡、嫁與退敵者。
鶯鶯對父母包辦的婚姻不滿,對張生難以克制,被母親所管制無法見他,希望有人可以為之牽線,恰當的表達了愛情的炙熱和環境的惱恨。
1,鶯鶯的思愁「懨懨痩損,早是傷神,那值殘春。羅衣寬褪,能消幾度黃昏?」「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惜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2,鶯鶯的無助「將袖梢兒搵不住啼痕」「耳邊廂金鼓連天震,征雲冉冉,土雨紛紛」
第二折
這一折一共11支曲詞,主要講的是惠明法師。起因是老夫人同意鶯鶯的辦法,誰能退敵就嫁給誰妻,張生說自己有一個計謀,先用緩兵之計說老夫人假意答應鶯鶯嫁但得三日後穩住孫飛虎,為其謀得時間。然後休書一封,給自己的結拜白馬將軍,再用激將法派惠明去送信,讓其來解救。
1,慧明法師的性情,「不念,不禮,颩了,袒下」幾個動詞描寫了惠明的不守佛門清規。他還熱情豪爽,嫉惡如仇
2,好一串動詞描寫了惠民的武藝高強,勇闖千軍
3,此折雖然沒有刻畫張生,但是整個計謀的運疇帷幄,反映了張生的智慧
楔子
此楔為過渡戲,只有兩首曲詞,簡單的交代了惠明把信交給將軍,嚴明叛軍強搶故相國之女,將軍派五千人救之。正文詳細交代了將軍的身份和張生的關系,張生寫的信的內容,將軍親到寺廟見了張生,了解到張生和鶯鶯的婚約的事情。
第三折
此折工共十六支曲詞,主要講了紅娘應老夫人之命去請張生所發生的事情。
紅娘因為張生搬來救兵而對他的態度發生巨變,由以前的善意嘲諷到現在的各種贊美和感恩,反射出紅娘即熱情又潑辣,即淳樸又風趣的性格。
1,此折一開始就說了老夫人設了宴讓紅娘去請張生,張生為此宴充分准備「皂角也使過兩個,水也換了兩桶」,心急等待,表明極其喜愛鶯鶯的心裡
2,張生對紅娘極為客氣討好,問了關於宴請的情況,兩人都覺得應該是為了商量張生和鶯鶯的婚事。張生言聘禮微薄,紅娘人為退兵之功足以,況且張生有才又俊秀。紅娘勸張生安心,又引導張生設想未來的美好生活。
3,好詞佳句:
綉簾風細,綠窗人靜。
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台白露泠泠。
落紅滿地胭脂冷。
第四折
此折一共十六支曲子,寫了張生、鶯鶯、紅娘滿懷喜悅和欣慰,前來赴宴,以為好事在即,沒想到發生巨變,老夫人命鶯鶯拜張生為哥哥並誠意重謝,但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要賴掉之前的約定。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張生鶯鶯五雷轟頂,措不及防。待鶯鶯清醒之後,痛苦憤怒,對母親怨恨。張生拒絕了老婦人的重籌,但非常沮喪,傷心。
1,本折沒有直接寫出老婦人賴婚的情節,比,欲抑先揚的反襯手法,新建的老婦人見到張生真誠致謝其救了一家人的性命,現場和樂融融,這種歡樂的氣氛為隨後老夫人來賴婚的悲慨場面做了鋪墊和反襯。
2,好詞好句
排著酒果、列著笙歌。
篆煙微,花香細,散滿東風簾幔。
星眼朦朧,檀口嗟咨,攧窨不過。
眼倦開軟癱做一垛,手難抬稱不起肩窩。
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淺淡櫻桃顆。
昏鄧鄧黑海來深,白茫茫陸地來厚,碧悠悠青山來闊。
第五折
本折共十五支曲詞,寫了這月夜下張生彈琴對鶯鶯訴衷腸,並試探鶯鶯,鶯鶯聽後凄然萬分,為張生的深情而感動,也隔著牆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這個月下彈琴,是紅娘的主意,他看得出鶯鶯的幽怨,抓住了時機,並以咳嗽聲提醒張生開始彈琴;張生和鶯鶯之間的深情也進入了新的里階段,有相互愛慕到實質性的接觸。三個年輕人的心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且是施之於行動。
此折的寫作手法是借景抒情
好詞好句
雲斂晴空,冰輪乍涌;風掃殘紅,香階亂擁;離恨千端,閑愁萬種,
人間看波,玉容深鎖綉幃中,怕有人般弄。
步搖得寶髻玲瓏,裙拖得環佩玎終。
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第三本
鍥子
本鍥子很簡單,只是鶯鶯得知張生病了,求紅娘去探望,並一再提醒讓紅娘注意留意張生說些什麼。
第一折
這一折一共十三支曲子,名為「前候」系第一次問候看望 。謝紅娘奉鶯鶯之命來探望張生的病。紅娘看見張生為相思所苦,深表同情,為張生傳消息給鶯鶯。
人物分析紅娘:
1,明辨是非,充滿正義感。對張生請兵解圍的大恩大德非常感激,對夫人賴婚進行譴責,對張生害相思病的痛苦表示同情
2,樂觀開朗,幽默善虐,天真活潑。一邊對張生的痛苦我深表同情,但另一方面也善意地嘲笑了他們身上的屬於封建社會的教養和貴族習性。
3,機敏靈慧,知人之明。對傳消息的後果和鶯鶯反應有先見之明。她傳遞消息的時候,先察言觀色,再見機行事。
4,心直口快,潑辣爽利,豪俠磊落,知難而進,苦己利人,高尚淳樸。她願意為張生和鶯鶯之間傳遞消息,承擔風險,積極奔走,從而促進鶯鶯和張生的婚戀美事。
第二折
這一折一共十九支曲詞,紅娘帶著張生的信件交給鶯鶯,鶯鶯假意怒斥紅娘這為非禮之事,隨後鶯鶯又寫一曲詞,說是教訓張生,下次不要如此,又命紅娘給送去,而事實上是約張生半夜相會。
紅娘作為相府千金,她意識到,違背禮法超越規則跟異性青年私通情愫是非常危險的,害怕這種行為紅娘說出去,同時又感覺到當著紅娘的面看這種信是有失體面的,所以她假意發怒保持小姐的風范。鶯鶯上煞有其事一本正經地給張生復信,告誡紅娘拿去轉告張生下次再不可無禮。鶯鶯的假意瞞過了紅娘,騙過了張生,直到張生打開信件,才恍然大悟原來訓斥的信是暗約幽會的情詩,體現了鶯鶯即熱情又冷靜,即深情敏慧又持重靦腆,急切而又忐忑,狡猾多端而又別扭尷尬的心裡
好詞好句
風靜簾閑,透紗窗麝蘭香散,啟朱扉搖響雙環。
晚妝殘,烏雲嚲,輕勻了粉臉,亂挽起雲鬟。
夢里成雙覺後單。
人前巧語花言,背地裡愁眉淚眼。
一緘情淚紅猶濕,滿紙春愁墨末干。
第三折
這折一共十四支曲詞,寫了張生應鶯鶯之約,夜間相會,豈料鶯鶯突然變卦,反而斥責張生無禮,張生有口難辯。張生在這種情況下鬱郁寡歡病情加重。
分析鶯鶯變卦:
1,鶯鶯是千金小姐,她喜歡花下吟唱的浪漫高雅的方式來表達愛情,而張生卻是跳過牆去,猛然摟住她,讓她吃了一驚。張生的輕狂孟浪,粗俗無禮,挫傷了鶯鶯的自尊心和體面,令鶯鶯惱怒
2,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她已經對禮教和夫人的嚴訓做出了勇敢的斗爭。她主動約會張生,但她自幼所受到的封建教養所受的禮教約束,使她不能不有所顧忌,對夫人派來的紅娘,不能不做防範
3,夫人的威嚴像個陰影籠罩著她,造成了她沉重的壓力,她的內心恐懼萬分
好詞好句:
花陰重疊香風細,庭院深沉發的淡月明。
晚風寒峭透窗紗。
不近喧嘩,嫩綠池塘藏睡鴨;自然幽雅,淡黃楊柳帶棲鴉。
第四折
此折有十三支曲詞,寫了張生上次赴約,因受氣病情加重,鶯鶯得知後心中很不安,又派紅娘去探望,紅娘很不情願,但還是去了。鶯鶯讓紅娘送去一張葯方,此葯方暗藏玄機,以為再次相邀幽會,並提醒張生不要說出去,怕母親知道,怕紅娘嘴快。
鶯鶯反復無常的分析
鶯鶯和夫人都有反悔的情況,可兩者本質不同,夫人的反悔是出於機詐,是為了維護門第婚姻和相國的榮譽,是從內心深處的反悔;而鶯鶯的反悔是為了掩飾自己有戀愛的違禮行為
,這說明了一個貴族小姐在突破封建禮教束縛過程中的艱難歷程。
好詞好句
美甘甘,香噴噴,涼滲滲,嬌滴滴。
異鄉易得離愁病,妙葯難醫斷腸人。
恨已深,病已沉。
桂花搖影夜深沉。
你有心,他有心,昨日鞦韆院宇夜深沉;花有陰,月有陰,春宵一刻抵千金。
眉彎遠山不翠,眼橫秋水無光,體老凝酥,腰如弱柳,俊的是龐兒俏的是心,體態溫柔性格沉。
第四本
鍥子
此鍥子只是寫了鶯鶯和紅娘的一段對話,紅娘暗示鶯鶯趕快去赴約,而鶯鶯卻說自己要睡覺,其實她並不是真的要睡覺,她只是假說而已。紅娘搶白了幾句,鶯鶯趁機決定去幽會。
第一折
此折共十六支曲子,謝了在紅娘的熱心撮合下,張生和鶯鶯私下結合,如願以償。張生和鶯鶯以實際行動勇敢地背叛了封建禮教和門閥的婚姻制度。
前七首曲子寫了張生在鶯鶯來之前久盼的心情,張生為了這一段情,經歷了夫人反悔,鶯鶯反復,卻依然義無反顧,作者用一系列動詞「佇立,意懸懸,急攘攘,倚門,倚窗,手托腮,數腳步」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張生等待的急躁心情。
張生和鶯鶯結合時,鶯鶯的神態是半推半就又嬌又羞,鶯鶯好不容易突破禮數,立刻又擔心張生停妻再娶,表現鶯鶯對當時的一夫多妻制以及文人富貴了易換妻而擔憂,又表達了他對愛情的執著和堅貞。
好詞好句
佇立閑階,夜深香靄,橫金界。
彩雲何在?月明如水浸樓台。
風弄竹聲,則道似金佩響;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
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多管是冤家不自在。
人間良夜靜復靜,天上美人來不來。
第二折
此折有十四支曲詞,寫了老夫人知道張生和鶯鶯夜夜相會,勃然大怒,拷問紅娘。紅娘承認張生和鶯鶯已成合,然後機智應對,曉以利害,迫使夫人許婚。但夫人又以崔家不要白衣女婿為由,逼張生上京赴考。
此折分了三部分,拷問紅娘前的情況,紅娘在拷問時的辯駁及拷問紅娘後夫人叫來張生和鶯鶯應其婚事但張生得先赴考。
紅娘形象鮮明,面對極其威嚴的夫人,沒有驚慌失措反而有理有據地牽引夫人朝她的方向走,表現了紅娘潑辣詼諧機智的個性。
第三折
此折有十九支曲詞,寫了張生被老夫人逼迫赴京趕考,十里長亭,老夫人,鶯鶯,紅娘,法本長老為之設宴餞行。鶯鶯叮囑張生不要忘了夫妻情分,不管能不能當官都及早回來。
內容結構分為三部分:去長亭的途中,長亭上送別的宴席,及話別。這三部分都集中刻畫鶯鶯送別時的心緒。三個小段圍繞著一個中心。
寫作手法:
1,以景物襯託人物的心情,碧雲、黃花、西風、歸雁、霜葉,構成令人黯淡的暮秋景色,烘託了主人公的離愁心緒。
2,通過細節和情態的描寫,揭示了人物心理。兩人的目光相遇,生動細致地表現了人物心情。
3,人物觸景生情,直抒胸臆,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好詞好句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只聽到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十里長亭,減了玉肌。
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第四折
這一折有十七支曲詞,主要寫張生在赴京途中,夜宿草橋店,夢見鶯鶯追來相聚同行,醒來悵然。
這一折又是分了三部分,旅途中所想,夢境和夢醒後的惆悵。這一折是上一折的繼續,把鶯鶯和張生的分離情緒渲染的濃厚深長。
張生在長亭送別面對夫人和鶯鶯的時候還比較自信樂觀,「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而分別後「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表現出張生在人前要面子,掩飾內心。
好詞好句
馬遲人意懶,風急雁行斜。
秋蛩鳴四野。
清霜凈碧波,白露下黃葉。
下下高高,道路曲折;四野風來,左右亂踅。
暮雨催寒蛩,曉風吹殘月。
廢寢忘餐,香消玉減,花開花謝。
一天露氣,滿地霜華,曉星初上,殘月猶明。
綠依依牆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葉風,旨慘慘雲際穿窗月。
第五本
鍥子
簡單的交代了一下張生奪取狀元,派隨仆送信給鶯鶯,言其思念。
文中只提了一句張生奪取狀元,並沒有用過多的筆墨描寫張生奪取狀元後的興奮,反而著重寫了張生如何思念鶯鶯,表明了張生不重名利重愛情的品質。
好詞好句
相見時紅雨紛紛點綠苔,別離後黃葉蕭蕭凝暮靄。
第一折
本折共十二支曲詞,寫鶯鶯思愁無限,張生的僕人送信而到,得知張生高中狀元,並思念自己,百感交集,立即復函,並附帶六種表達自己心意得物件--汗衫、裹肚、襪兒、瑤琴、玉簪、斑管。並已和紅娘對話的形式說明物件的意義。
本折又分了三個部分,以鶯鶯為主場,寫鶯鶯收到信件之前的愁思、收到信件的感慨和寄書贈物。
好詞好句
妝鏡懶抬,腰肢瘦損,茜裙寬褪。
蒼煙迷樹,衰草連天,野渡橫舟。
裙染榴花,睡損胭脂;紐結丁香,掩過芙蓉扣;線脫珍珠,淚濕香羅袖;楊柳眉顰,人比黃花瘦。
昨夜燈花報,今朝喜鵲噪。
新痕把舊痕湮透,正是一重愁翻做兩重愁。
萬古情緣一樣愁。
涕淚交流,怨慕難收。
第二折
此折有十九支曲詞,寫張生奉旨入翰林院編修國史,思念鶯鶯成病,接到鶯鶯的回書和贈物,不禁心馳神往,張生對鶯鶯的贈物深深感知著鶯鶯的意思。早上接到鶯鶯的贈物視若至寶,張生和鶯鶯都沒有把狀元看得很重,他們只是深切的期盼著團聚。
其實這一折和上一折雖然是兩篇,但其從內容而言是重復的,可作者卻以不同的形式架構,言語也別具情趣。六種物件張生的解釋和鶯鶯意思相同,但更為引申。
好詞好句
玉簪:纖長如竹筍,細白似蔥枝,溫潤有清香,瑩潔無瑕疵。
調養聖賢心,洗盪巢由耳。
斑管:霜枝曾棲鳳凰,淚點漬胭脂。
手中一葉綿,燈下幾回絲,表出腹中愁,果稱心間事。
風淅淅,雨絲絲。
天高地厚情,海枯石爛時。
燭灰眼下才無淚,蠶老心中罷卻絲。
第三折
這一折共有十二支曲詞,講了鶯鶯原來的未婚夫鄭恆來到普救寺,想挽回與鶯鶯的婚事,謊稱張生中狀元後,已在京城另結婚姻,老夫人中計,又將鶯鶯許配給鄭恆,擇日完婚。
鄭恆來到後,先見了紅娘,想紅娘嘴裡探知消息,並試探鶯鶯的態度,結果紅娘不看好鄭恆,而且紅娘的態度非常強硬,並舌戰鄭恆,勇敢出擊,無情嘲諷,刻畫了一個正直熱枕、富有道義感、明辨是非、嫉惡如仇的紅娘,
此書紅娘舌辨了兩個人物,先是夫人後是鄭恆,但卻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舌辨形式。
鄭恆見無法說通紅娘,改變策略去見夫人,夫人原本就對他有愧,他假意說自己在京城見到了張生,謊稱京城大官的小姐綉球招親,投中了張生,張生由拒到應,情景合理,夫人中計,達到娶鶯鶯的目的。作者完整地刻畫了一個貪鄙狡詐、粗俗蠻橫的鄭恆。
好詞好句
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
螢火焉能比月輪?
橫死眼不識好人,招禍口不知分寸。
金屋銀屏、錦衾綉裀、梳雲掠月、惜玉憐香、殢雨尤雲
第四折
此折為本書結尾,共二十一支曲詞,講了張生被認命為河中府尹,衣錦而歸,到普救寺見鶯鶯,夫人明諷暗刺,張生問其原因,得知鄭恆的謊言,並向夫人解釋。張生又見了鶯鶯,向鶯鶯解釋,鶯鶯屬意讓當日解救她們的將軍再解此事。鄭恆的謊言被揭穿,羞愧的撞樹自盡而亡,張生和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
夫人中計,一方面是鄭恆的欺騙,另一方面也是夫人本身也有意,因為鄭恆是老相國當年定下的親事,至此就算張生高中,夫人依然嫌棄張生出生的門第不高,慶幸終於有理由拆散張生和鶯鶯,不辜負老相國的遺願。刻畫出夫人的老練、深沉、冷峻的性格。
好詞好句
不見時准備著千言萬語,得相逢都變做短嘆長吁。他急攘攘卻才來,我羞答答怎生覷。將腹中愁恰待伸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