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頻道中國通史觀後感

電影頻道中國通史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12-24 17:36:50

⑴ 中國通史22集觀看筆記

日 《中國通史》的觀後感 篇5 近日,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選取了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主體作為前7集的故事,從諸葛亮治蜀到隋煬帝亡
精益生產實施步驟1、選擇要改進的關鍵流程
精益生產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強調持續的改進。首先應該先選擇關鍵的流程,力爭把它建立成一條樣板線。
2、畫出價值流程圖
價值流程圖是一種用來描述物流和信息流的方法。在繪制完目前狀態的價值流程圖後,可以描繪出一個精益遠景圖(Future Lean Vision)。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圖標用來表示連續的流程,各種類型的拉動系統,均衡生產以及縮短工裝更換時間,生產周期被細分為增值時間和非增值時間。
3、開展持續改進研討會
精益遠景圖必須付諸實施,否則規劃得再巧妙的圖表也只是廢紙一張。實施計劃中包括什麼(What),什麼時候(When)和誰來負責(Who),並且在實施過程中設立評審節點。這樣,全體員工都參與到全員生產性維護系統中。在價值流程圖、精益遠景圖的指導下,流程上的各個獨立的改善項目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使員工十分明確實施該項目的意義。持續改進生產流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消除質量檢測環節和返工現象;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動;消滅庫存;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減少生產准備時間;消除停機時間;提高勞動利用率。
4、營造企業文化
雖然在車間現場發生的顯著改進,能引發隨後一系列企業文化變革,但是如果想當然地認為由於車間平面布置和生產操作方式上的改進,就能自動建立和推進積極的文化改變,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文化的變革要比生產現場的改進難度更大,兩者都是必須完成並且是相輔相成的。許多項目的實施經驗證明,項目成功的關鍵是公司領導要身體力行地把生產方式的改善和企業文化的演變結合起來。
傳統企業向精益化生產方向轉變,不是單純地採用相應的「看板」工具及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就可以完成,而必須使全體員工的理念發生改變。精益化生產之所以產生於日本,而不是誕生在美國,其原因也正因為兩國的企業文化有相當大的不同。
5、推廣到整個企業
精益生產利用各種工業工程技術來消除浪費,著眼於整個生產流程,而不只是個別或幾個工序。所以,樣板線的成功要推廣到整個企業,使操作工序縮短,推動式生產系統被以顧客為導向的拉動式生產系統所替代。
總而言之,精益生產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精益求精的過程,它致力於改進生產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盡最大可能消除價值鏈中一切不能增加價值的活動,提高勞動利用率,消滅浪費,按照顧客訂單生產的同時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庫存。
由傳統企業向精益企業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並且有時候還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但是,企業只要堅定不移走精益之路,大多數在6個月內,有的甚至還不到3個月,就可以收回全部改造成本,並且享受精益生產帶來的好處。

⑵ 中國通史第22集觀後感

刊頭作者/廣西青年詩聯藝術家 韋代森
唐太宗言: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歷史不僅關乎歷史觀、知識面、談吐氣質,更關乎人生觀、眼界和格局。
學習歷史,就好比行走在悠悠三千年歷史長卷中,讀故事、鑒人物、品智慧,自然能得豐收。
《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


解說詞
第二十集:郡國並行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
歷史的車輪飛速旋轉,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滅亡,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5月,劉邦戰勝項羽,在六位諸侯王的擁戴下,劉邦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在進行新王朝統治的頂層設計時,漢朝君臣選擇基本沿襲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稱漢承秦制。然而,有一種制度卻沒有照搬承襲,它就是秦王朝所全面實行的郡縣制,與秦朝不同,漢初統治者採取了郡縣與分封並行的體制。但是,這一體制卻給漢初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專制皇權和諸侯王之間的權力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緣關系的紐帶,以及彌漫著腥風血雨。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高規格的憑證:丹書鐵券,用鐵鑄造而成,上面的字鑄成紅色,鐵券上刻著誓言。在漢朝初,鐵券上信誓旦旦的刻著:使黃河如帶,泰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祀。表明漢王朝將永遠承認諸侯國,諸侯王及其子孫也將永遠效忠漢朝廷。公元前202年,剛成為漢朝皇帝不久的劉邦,為了鞏固統治去籠絡功臣,就以丹書鐵券的形式與七位異姓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漢王朝的江山在,就會讓諸侯國永不絕嗣。丹書鐵券一分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執一半,代表著皇帝給諸侯王的至高承諾。這七個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由於他們均非皇室劉氏,歷史上稱作異姓諸侯王。

函谷關是秦漢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個關口,在劉邦統一天下後,這里成為了劉邦和諸侯王統治勢力的分界線。劉邦雖然身為皇帝,但其直接統轄的地區只有函谷關以西,以首都為中心的關中十五郡採用全面郡縣制,中央統治透過郡縣直達地方鄉里。函谷關以東的廣大關東地區,全部分給七個異姓諸侯王,諸侯國雖然接受漢王朝的統一管理,但擁有很大的行政、司法、軍事權,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獨立王國,其實力足以與中央朝廷相抗衡。

卜憲群:漢初的時候,面臨政治制度的選擇,要麼是單一的郡縣制,要麼是郡國並行制,但是劉邦最後是選擇了郡國並行制。這裡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但是我個人認為客觀的原因可能更大一點,就是他沒有辦法,他必須只能夠採取這樣一種制度,才能夠維持一個表面上的大一統的這樣的局面,才能夠獲得他這個皇帝的稱號,得到更多的人的擁護。
秦漢之際,各大軍事集團並立,逐鹿中原,劉邦出身卑微勢單力薄,要想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必須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七個異姓諸侯王在當時均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劉邦必須爭取的盟友和輔佐。裂土分封,不僅是劉邦爭取他們的手段,也是他們擁戴劉邦對抗項羽的前提。
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與項羽決戰,約韓信、彭越合擊項羽,因為劉邦沒有分封他們為王,兩人都按兵不動,導致劉邦大敗,劉邦審時度勢,封他們為王,兩人才率軍前來,共同打敗項羽。因此,分封異姓諸侯王,對劉邦而言,實為無奈之舉。

張小鋒:那麼劉邦後來又在楚漢戰爭當中戰勝了項羽,在這個戰爭過程當中呢,他為了團結能夠團結的力量,爭取很快地戰勝項羽,所以說,他也無奈地不同時機地採取了分封的辦法,來鞏固自己,壯大自己。
然而,由於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勢力太大,很快成為漢王朝的巨大威脅。劉邦登基僅五個月,便發生了燕王臧荼謀反事件,劉邦親率大軍平叛,臧荼的實力在七位諸侯王中並不突出,因此,劉邦僅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順利平定叛亂。臧荼的勢力剛剛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韓信謀反,這令劉邦剛剛放鬆的神經又綳緊了。韓信,為漢初三傑之一,是楚漢戰爭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為劉邦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韓信造反,剛剛建立的漢王朝,將面臨致命的危險。
張小鋒:有人告韓信造反的時候,首先呢,對劉邦來講感覺到很恐慌,但是,劉邦心態是什麼呢,他是寧信其有,勿信其無,因為,他對韓信的猜忌,或者忌憚是由來已久,不是一日的,所以說,當別人告韓信造反的時候,他就一定就會去剪除他。
這里是河南省淮陽縣城區的一座普通的橋,名叫平信橋,雖然歷經多次重修,但2000多年來,它的名字從未更改過,之所以叫平信橋,是因為傳說這里是劉邦逮捕韓信的地方。當時,劉邦最終採納陳平的計謀,假託巡遊雲夢澤,在韓信來此拜謁時,命武士將其抓捕,劉邦不忍心將韓信處死,將其貶為淮陰侯,置於京師自己眼皮底下嚴加控制。

卜憲群:劉邦對韓信不是很信任的,從他一再遷徙改封韓信,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當然,韓信是否真正的謀反,史家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是劉邦是一定要把韓信消滅,這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當然,當年也一同打江山,韓信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也是劉邦心裏面非常清楚的。
在古代中國,分封制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而全面的郡縣制,卻只在秦朝實行了十幾年時間。全面郡縣制雖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權,但看似無比強大的秦帝國僅僅15年就迅速滅亡,漢初君臣不能不對秦朝實施的全面郡縣制產生懷疑。他們試圖在郡縣制與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漢王朝長治久安。韓信被廢為淮陰侯後,除掉了劉邦一大塊心病,但接下來,他該如何處理韓信統領的楚地呢。韓信被抓之後,劉邦在一位大臣的建議下,將楚地和關東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給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異姓諸侯國之間,與異姓諸侯王抗衡。這年正月,劉邦封堂兄劉賈為荊王,王五十三縣,弟弟劉交為楚王,王三十六縣,哥哥劉喜為代王,王五十三縣,庶子劉肥為齊王,王七十三縣,同姓諸侯與異姓諸侯形成犬牙交錯之勢,力量大致相當。

張小鋒:這樣的話,可能還是有一個歷史的這個慣性裡面,第一,分封這種體制是一直在執行,另外他是在剪除了異姓諸侯王之後,他認為異姓諸侯王之所以會背叛他,是因為他們不姓劉,跟自己不是同心同德,所以說他認為劉姓子弟比較可靠,同時,可能他意識當中他還認為一旦大漢有難的話,還是分封那些諸侯王來維護大漢,可能這個還是很關鍵的,所以就誕生了同姓諸侯王。
風暴從北方席捲而來,又一場戰爭即將爆發,匈奴冒頓單於趁中國內亂,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草原,並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諸侯國代國都城馬邑,面對匈奴人的強勁攻勢,韓王信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北伐韓王信及匈奴,然而,由於輕率冒進,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萬精兵團團包圍,險遭喪命,七日後才僥幸脫險。
趙王城遺址公園
這里,曾經是趙國的都城戰王城,公元前199年12月,劉邦回師長安,路過這里,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娶了劉邦和呂後的女兒魯元公主,對於此次劉邦駕臨,張敖甚是恭敬。

申有順:劉邦這個人呢,非常的傲氣,架子非常大,所以處處擺架子、鄙視,在這個情況下,趙國下面一些大臣和相看不起他,當時趙相叫做貫高,還有個大臣叫趙午,就看不慣劉邦的作為,我們氣不平,咱們為打天下、出生賣死,最後他當皇帝以後就這么來看咱,不如咱們把他殺了。
貫高等人決定在劉邦上廁所時刺殺他,由於劉邦決定突然離開,躲過了一劫。次年,劉邦將趙王張敖貶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兒子代王劉如意為趙王,趙國依然沒有平靜。公元前197年九月,趙相國陳欷[xī]發兵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率兵征伐,離京前,命韓信、彭越跟隨自己出征,不料,韓信彭越像當年劉邦與項羽決戰時一樣,再一次稱病不從,這件事令劉邦耿耿於懷。此時,有人告發,淮陰侯韓信與陳欷勾結,要趁劉邦不在長安之際,里應外合襲擊留守的呂後和太子劉盈,在劉邦率兵平叛時,長安宮中上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這一幕的主導者是劉邦的皇後呂雉,她與相國蕭何合謀,謊稱劉邦已殺陳欷,騙韓信入宮道賀,將其抓獲。蕭何本以為呂後會先關押韓信,等劉邦回朝後再做處理。沒想到,呂後露出狠辣的一面,不僅立即在長樂宮鍾室將韓信斬首,而且,夷滅韓信三族。頓時,朝野上下,陰風慘慘,韓信,這位劉邦昔日的盟友,最終成為劉邦內心當中最大的威脅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當年賜給韓信的丹書鐵券也已形同廢紙。

韓信在被劉邦抓捕時,就曾仰天長嘆,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這位一代梟雄,以這種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故事,卻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終止。在他的家鄉淮安,至今仍能隨處可見聞到許多與其有關的紀念性的建築和傳說,他的一生業績,至今仍被無數人所傳頌。
而與韓信同時稱病的彭越也未能倖免,最終也以謀反罪被砍頭示眾,身體剁成肉醬,分給諸侯王。韓信、彭越一個個被殺,淮南王英布心驚膽戰,當他接到彭越的肉醬時,擔心自己也落得這樣的下場,促使他最終選擇反叛。英布認為漢將中,只有韓信、彭越是他的對手,但這兩個人都被劉邦殺了,而劉邦年老患病,不可能親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恃無恐,很快攻陷荊國。漢王朝又一次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危急關頭,劉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劉邦在蘄縣西大敗英布,英布逃至番陽,被當地人所殺。然而,劉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被流矢擊中,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從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長達七八年的時間,劉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鏟除異姓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彭越、英布被殺掉,張傲被廢為列侯,韓王信逃到了匈奴,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為了王朝的利益,劉邦拋棄了情誼,就連後來被封為燕王的盧綰,他是劉邦最親密的發小,但也因被告造反,受到大軍征伐,被迫逃往匈奴,異姓諸侯王中,僅留下一個實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與此同時,劉邦企圖以血緣關系來維系王朝,陸續分封齊王劉肥,吳王劉濞,代王劉恆等劉姓子弟為王,相比於異姓諸侯王而言,劉姓諸侯王所佔地盤更為廣闊。
這是沛縣流行多年經久不衰的戲曲《大風歌》,歌詞的作者正是曾經在沛縣豐邑中陽里生活過的劉邦,劉邦大敗英布回師途中,路過家鄉沛縣,隱約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決定留宿幾日,設宴款待父老鄉親。時光彷彿倒流,家鄉的風景並未改變,而自己已經蒼老,看著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幾年崢嶸歲月,劉邦感慨萬千,不禁感慨悲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罷,已是老淚縱橫。劉邦臨死前,他與大臣殺白馬,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如此,劉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漢王朝可以穩定的發展下去了。

張小鋒:行白馬盟誓,非同姓而王者,就是天下共擊之,他定了這種誓約,希望就是劉姓政權能夠永遠延伸下去。
公元前195年5月,劉邦和呂後的兒子,十七歲的劉盈成為新皇帝,即漢惠帝,呂後被尊為皇太後,惠帝為人善良柔弱,與性格強悍的母親呂後相處,自然居於下風。因此,在位七年期間,朝政實際掌握在性格強悍的呂後手中。
1999年,考古人員在山東章丘洛庄發現了第一代呂王呂台的葬墓,陪葬坑裡不僅出土了呂大官印、呂內史印和呂大官丞三種呂國的官屬印章,而且出土了大量刻有齊字樣的銅器和漆器。經考古研究,這些物品應是齊國製作的,是劉姓齊王為討好呂後而主動進貢的。
崔大庸:在呂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那麼曾經分封了六個諸侯王,其中就有呂國,呂國是呂後的侄子,那麼她把他直接封到了這個,把濟南原來的濟南郡割出來,作為呂國的地盤,那麼把濟南就作為呂國的國都,也可能是由於到時候,呂後的這個威望和她的這個勢力比較大,所以大家巴結呂氏集團比較多,所以說給了他很多東西。
在距洛庄800公里以外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珍藏鎮中國現存的唯一一枚漢代玉璽,而它的主人正是呂後,當時呂後就是用這枚印章,分封了眾多的呂姓諸侯王。因為當時漢王朝的最高統治權被牢牢地掌握在呂後手中,開太後臨朝聽政之先河,漢惠帝死時呂後已專政五年,她立年僅15歲的劉恭為少帝,自己臨朝稱制,大封呂氏族人為王。

卜憲群:呂後她親自聽政以後,比較明顯的傾向於照顧她這個呂氏家族的利益、政治利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很多不滿,這個在她活著的時候還能夠被壓制,那麼等她一旦死後,一些呂氏和大臣的矛盾就會激化了。
公元前180年7月,呂後病死,歷史再一次出現轉折,臨死前,呂後令呂祿統領北軍,呂產統領南軍,告誡二人,當年高帝平定天下,與大臣們約定,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如今,呂氏為王,大臣們內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們恐怕要發動兵變,你們一定要率領軍隊保衛皇宮,而不要送喪,被別人所制。直到咽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呂後仍惦記著保住呂家的地位。然而,她剛剛死去,齊王劉襄即聯合劉姓諸侯王起兵反呂,長安一片緊張氣氛,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設下計策,奪取南北軍,誅滅呂氏,廢掉呂後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劉弘,迎立劉邦中子代王劉恆,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劉恆 (前202-前157)
這是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隨葬坑出土的數千件彩繪兵馬俑,曾擔任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館長的王凱,參與了楚王墓的整個發掘過程,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一有時間都會來此看看,因為這里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

獅子山楚王墓
1984年,一個施工隊不經意間發現了這個隨葬坑,坑內出土了數千件彩繪兵馬俑,陶俑手中所持多為象徵性的兵器,是漢初分封的楚國軍隊的模型。當時,諸侯王的權勢可見一斑,陪葬坑發現以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墓穴在哪裡。這其實也是王凱心中的疑問,經過多方挖掘,一時間都沒有找到。機會總是留給最努力的人,王凱走遍了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瞭然於心。最終,300米的距離,王凱走了十年的時間。這座漢代諸侯王墓穴的面紗終於被揭開了,就在距離葬坑300米的地方,王凱發現了墓穴,該陵墓藏於獅子山,海拔54.3米的主峰腹中,氣勢恢宏,南北總長117米,鑿石量5100餘立方,墓室面積850平方米,獅子山楚王墓的發現再現了漢初同姓諸侯王的強大實力。

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劉長叛亂,這兩件謀反事件,雖然都沒有造成大的混亂,但靠血緣關系結成的分封制顯現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機正在擴大。
張小鋒:呂後的問題解決了之後呢,又出現新的問題,那就是同姓諸侯王勢力坐大,中央無法去控制它,所以,地方就是諸侯王勢力的發展,和中央王權之間形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最後一旦激化那就非常麻煩,所以說,此後的政權就圍繞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同姓諸侯王,這使在呂後之後的統治者,就是說文帝首要面臨的問題。
賈誼曾擔任長沙王太傅,他是漢文帝時的卓越人物,他雖然很年輕但才高八斗,尤其對國家大事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向漢文帝上了著名的《治安策》,闡述國家長治久安之策,尤其對當時分封制給漢王朝帶來的巨大隱患作出分析。

張小鋒:當時賈誼分析,當時的同姓諸侯王的情況,他是這樣分析的,他說現在的漢朝就像得了一個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樣,他的小腿粗的跟人家腰一樣粗,他的腳趾粗的跟小腿一樣粗,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治療,那即就是扁鵲在世,也很難醫治。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現在趕快對這個同姓諸侯王要進行抑制他的勢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對賈誼的建議,漢文帝深以為然,但認為時機還沒有成熟,並沒有馬上採納,漢文帝堅持將清靜無為的國策放在首位,盡量不發生事端、不擾民,使國家在經過長期戰亂紛擾後能恢復生機,漸漸興盛。
公元前168年,賈誼年僅33歲就去世,稱得上漢王朝的一大損失。不過有一位青年才正俊脫穎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稱智囊的晁[cháo]錯。公元前165年,晁錯上書,建議削藩,也就是削落諸侯王的勢力。當年,齊王劉則死,無子,文帝藉此機會,於次年重封齊國、淮南國時,將齊一分為六,淮南一分為三,履踐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駕崩,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景帝。景帝繼位後,晁錯得到進一步重用,提出許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錯再次建議削藩,上書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頭直指吳王劉濞[bì]。

西漢中期形勢圖
卜憲群:晁錯認為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極力勸景帝要削藩,加強鞏固君權。景帝實際上也是沒有完全聽取他的意見,只是採取了一系列很小的一部分措施,但是激起了諸侯王的強烈的反彈。

史奇剛:我們象山采鹽歷史那個悠久,從那個漢朝已經開始生產鹽了,將近2000多年的歷史。
史奇剛是象山傳統制鹽方法的傳人,2000多年前,吳王劉濞就管理著今天象山地區,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在諸侯王中實力最強,吳國東面臨海,可煮鹽牟利,境內有銅山,劉濞派人鑄銅錢,號稱吳錢遍布天下。
此時,其它各諸侯王也紛紛擴張實力,景帝顧慮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後果。劉濞知道下一個輪到的就是自己,於是,悄悄聯絡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准備起兵反叛。當時,朝廷削落吳國封地的詔書一到,劉濞率先在廣陵起兵,打出誅晁錯的口號,諸侯紛紛響應,史稱七國之亂。
一時間,戰爭的硝煙彌漫著全國,盡管漢景帝已有所准備,然而,七個諸侯國同時反叛,這顯然遠出乎他的意料,他趕緊派太尉周亞夫等將領,分兵三路出擊叛軍。但景帝畢竟年輕,執政時間不長,他整日坐卧不安,他在想,削藩之舉是否太草率了。

張小鋒:應該講吳楚七國之亂是西漢立國以來最大的內亂,而對景帝來講,他是作為一個新繼位,沒多長時間的一個君主,面臨這種情況,他應該是驚慌失措,所以他能夠想到的,就是盡快消彌這場戰爭,而當時吳王劉濞恰恰當時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晁錯犧牲掉,能不能消滅這場戰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最好的,於是呢,他就接受了袁盎的建議,准備斬殺晁錯。
景帝驚恐之餘,接受袁盎的建議,在晁錯上朝的路上將其逮捕,並立即行刑,穿著朝服在東市被處以腰斬之刑。然而,晁錯之死並不能阻擋劉濞的反叛步伐,當朝廷使者令劉濞拜受皇帝詔書時,劉濞已自稱東帝。至此,景帝放棄幻想,一心平叛,吳楚軍首先遇到景帝弟弟梁王的堅決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亞夫趁機斷其糧道,叛軍轉而進攻屯兵昌邑的周亞夫軍,周亞夫堅壁不出,待叛軍斷糧,人心渙散,大敗其軍。劉濞棄軍逃走,僅有數千將士隨從,楚王自殺,劉濞逃到東越,東越王殺了他,將他的頭送往長安,七國之亂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治國,將其任用王國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降低官員級別,改丞相為相,減省吏員,以和中央官區別。諸侯王權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權顯著增強。
卜憲群: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景帝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削弱諸侯王的實力,一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像吳楚這些過去的諸侯王的地方,他又把它拆分為很多小的侯國,削弱它的力量。那麼第二個方面,就是改革他的官秩,就是諸侯王的這些官,過去是諸侯王自己設立的,現在改為天子,就是皇帝來給他設官。
公元前142年,年僅15歲的太子劉徹,正在提前舉行成人禮,因為此時的景帝已經病入膏肓,一年之後,景帝駕崩,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經過文景之治後,漢王朝已步入鼎盛時期,中央和諸侯王的實力對比,已發生全面逆轉,強勢的漢武帝,將對諸侯王問題做徹底的解決。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所謂推恩,就是諸侯王可以將皇帝的恩澤推廣到自己的子孫,就是把皇帝分封給他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孫為列侯。推恩令一下,諸侯王的封地化整為零,變大為小,其勢力進一步削弱了。漢武帝決心做最後的整頓,特意頒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規定,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後者限制士人、官僚與諸王交遊。
張小鋒:左官律就是朝廷規定,凡是在諸侯王任官的官吏為左官,漢代是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從名號上來講,凡是你在諸侯王任官的,你從名號上講,你是低人一等。同時規定,凡是在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錄用。
卜憲群:附益法就是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諸侯王之間結成朋黨,朝中的大臣不允許和這些諸侯王或者這些官吏相互的來往,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實際上都是加強中央集權。
從此,諸侯王惟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國政,已與一般富豪無異。分封制終於名存實亡,擾攘百年的諸侯王問題至此得以基本解決,郡國並行也告結束。在殘酷的斗爭中,在新的歷史階段,當盟友、血緣都無法成為維系漢王朝的統治力量時,郡縣制的優勢凸顯脫穎而出,經過長期的較量,最終分封制淡出歷史舞台。
從此,終兩漢四百餘年,諸侯王問題再沒有成為困擾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分封制盡管還一直存在,但無足輕重,郡縣制已毋庸置疑的成為主流,它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行與不斷完善,為建立上下相維、輕重相權的行政體制創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與分封制不同,作為中央集權制的重要支柱,郡縣制對維護國家統一、保障社會穩定與促進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正因為如此,郡縣製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詩社成員(25人)
我是瘋子、拙筆牛牛、馬大姐、雪花飄飄、斷橋、永不言棄、小錦、雨柔、柔風煙雨、簡遙、暖暖、飛聞、風裳、蘇御泠、夕顏寒冰、月色荷塘、小雲、婷婷、冰凝兒、林郁天香、蝸牛、江西英子、吉祥花、小二、清風徐徐。(按入社時間排序)
雨巷詩社簡介
雨巷詩社於2014年10月21日豫章萬斌創立,社員僅23人。另有雨巷詩社QQ興趣部落1.1萬人;微信圈子【唐詩宋詞天天讀】1.2萬人;雨巷詩社交流群230人。每月定期舉辦「雨巷徵文月賽」「每日一對」「每周同題」等特色活動,量雖不多,但每篇作品必附評語。
雨巷詩社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詩社,沒有大腕,沒有大活動,更沒有影響力,只有塵世中恬淡的一抹丁香。創社六年間,旨「捧一杯閑茶,讀一首閑詩,度我一閑身。」非所他求,自得其樂而已。
雨巷詩社特別感謝高山大神群、中青詩聯網、聯都論壇、中華國粹網等等各界大神蒞臨其間開展文學講座、點評活動,使小社增光,獲益良多。

投稿及加入詩社QQ微信群方式:
1.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2.社長微信號:919059778
3.入選要求:現代詩歌、格律詩、詞、散曲、對聯,不超過15首(詩:平水韻,詞:詞林正韻,新韻需註明);辭賦、作品評論、詩歌理論,一到數篇不等;新詩,不超過5首。文責自負。拒絕一稿多投。

4.入社要求:需在雨巷詩社創作交流滿1年以上,發近原創作品三首(篇)給審核,審核通過後,方可加入。
雨巷詩社創始人
萬 斌:雨巷詩社社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西楹聯學會常務理事、中青楹聯研究院副秘書長、聯都論壇顧問
李觀宇:雨巷詩社副社長、廣東人,網名拙筆牛牛
馬林良:雨巷詩社散文首席、吉林人,網名馬大姐
何小梅:雨巷詩社詩詞首席、重慶人,網名永不言棄
郝秀苓:雨巷詩社詩歌首席、天津人,網名斷橋,天津作協會員
雨巷詩社
微信號:yuxiangshishe

雨灑文江龍縱筆;
巷回韻響鶴銜花

⑶ 中國通史第四集觀後感

中國通史第四集的主題是文明起源,五六千年前,在中國的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出現了很多以玉器為主的文明聚居區,中華文明的起源出現了曙光

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一直在不斷地融合接納中走向進步,無論是歷史上無數次的民族融合,還是史前的中國相互作用圈,中華民族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也是中華文明能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至今不間斷的古老文明的原因。

那些文明的烙印,已經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歷史總在不經意間泛起波瀾,在經歷了各區域的文明化齊頭並進的均勢局面之後,注重務實和世俗化的華夏集團在黃河中游脫穎而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強勢崛起。

《中國通史》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為主線,描摹了中國境內從遠古人類起源到清朝滅亡的宏大歷史場景。它面向普羅大眾,少了生澀的學術知識,多了娓娓道來的講述和故事,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⑷ 中國通史紀錄片觀後感

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當我們太過戲謔地看待歷史,也就喪失了對未來認知的能力。《中國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於:這是現代中國人運用現代技術結合史料與傳統在表達自己的歷史——表達的,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而是由民族性格生發出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情懷。

很多人難以想像,武俠游戲里的3D技術怎麼能那麼完美地運用在了紀錄片中,當看到《中國通史》終於用正史「收編」了3D動畫,尤為過癮。特別是隋文帝楊堅再造統一的一集,軍隊、戰船、天險、宮殿、城池,那麼現代,又那麼富有古典韻味。

前7集紀錄片中,人物表現最豐滿的當屬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動不動就鬧著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釋了他如何試圖運用佛教去撬動一些觀念,最終實現以儒治國的理念。而對於他晚年佞佛、釀成侯景之亂,也做了個人心理、情感上的觀照。

《煬帝楊廣》這一集,則將史學魅力施展得最為飽滿。隋煬帝為香艷派野史的最愛,以奢靡、昏庸著稱。

片中,來自社科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的各路專家,圍繞東都洛陽、大運河、征西域、討高麗等事件,各自解讀了煬帝的策略、心態,引導觀眾冷靜、客觀地去「理解」一個人,而不僅憑道聽途說去盲目論斷。

⑸ 跪求中國通史紀錄片的觀後感1500字

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然而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咽的苦葯.《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致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⑹ 中國通史紀錄片100集觀後感

中國通史紀錄片100集觀後感:

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歷史。寒假期間,我看了100集的紀錄片《中國通史》。看了這部紀錄片完全改變了我心中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偏見,或者說,終於滿足了我內心對於歷史的需求。它讓我看到了一段生動的歷史,一個生動的中國。

《中國通史》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1911年時期的浩瀚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了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揭示了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每看完一集後都會有不同的感觸,每一個王朝的興衰更替、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都是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的。

在《中國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彼此的關系交代得非常清楚,採用專家訪談,民風採集,史料呈現,3D動畫造景等多種手段為我們還原了那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復活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

特別是隋文帝楊堅再造統一的那一集,軍隊、戰船、天險、宮殿、城池,在3D技術的應用下,那麼立體,那麼現代,又那麼富有古典韻味。古人的智慧和創造發明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依然存在著影響,地動儀,圓周率引領了科學的發展,都江堰,大運河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可以從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中獲得自己的感悟,然後以史為鑒,從而更好地把握現在,這才是歷史留給後人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⑺ 中國通史2集觀後感

觀看完《中國通史》第二集後,我深刻的感受到:

樹上猿人,因為天氣變化,食物減少,變地下猿人,後,搬東西,進化手,打獵,進化腳,工具進化人類,後因為火的發現,告別茹毛飲血,
人類群居式,是為了防止野獸吃掉,猿人時代到古人時代再到新人時代,北京猿人到陝西大荔人再到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發現骨針,說明已經出現服裝,解決祖先的保暖問題,使他們離開洞穴,走向平原,走向寒冷的地方,
周家口,山頂洞人里有下室,裡面存放逝去的人的屍骨是中國最早的墓葬,這是人際關系的增強,對生命珍視才有的處理方式。

⑻ 中國通史紀錄片觀後感

我對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只略懂皮一毛一。而這個暑假,我終於有幸能揭開這一層神秘的面紗而一探究竟了。
《中國通史》帶我領略了我國古代人民揮灑汗水,留下智慧結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國原來有如此多的朝代,發展得如此之快,從文明社會逐漸誕生的先秦,到政局動亂的秦漢;從人才輩出的明清,到國力鼎盛的隋唐五代;從後人傳誦贊揚的魏晉南北,到草原民族崛起的宋遼金遠,再到近代。這套書簡單、直白的敘述,能將很復雜的事情三言二語道個明白,有見地,不人雲亦雲。它保留了文言文的古語,讀來如飲醇釀。我浸一潤在史料里,看這些幾十萬字的資料,從中獲益。它上訖舊石器時代,下訖清帝退位,探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情況及其變遷。它重在勾畫歷史輪廓及史事變遷的因果,影響。不以人物忠奸智愚的考量標准。
《中國通史》猶如一捧清泉,透徹干凈,簡潔明了,滋潤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淺;它又似一葉小舟,輕輕柔柔,帶我在知識的海洋中獵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萬千……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個假期我手不釋卷,如飢似渴,對古代歷史充滿了好奇,飽覽了中國的民俗風情,對聖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識面。
這是一本文筆俱佳,學、才、識三者具備的專攻史學家撰寫而成,影響巨大,讓不少文學作家就此得益,是閱讀愛好者的案頭書,大學的常用教材,值得一看。
一摘自作文吧

⑼ 《中國通史》觀後感800字

《中國通史》讀後感(一):震撼的歷史
《中國通史》一套共3冊,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收入其中。上冊主要講述的是古文明的開始即民族的形成到秦漢的交替。說到此書,必定要提到它的三位作者,他們都是近代公認的史學大家。張蔭麟曾在《老子身後孔子百餘年之說》中,針對梁啟超對老子事跡的考證提出了異議,是當時大為震動的一件事,並且得到了梁啟超的贊賞。他以史、學、才出眾知名,是文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國內外史學家對他的著作《中國史綱》評價甚高。讀他的書,會有一種「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嘆。呂思勉從小就學習寫讀史札記,5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足以說明他對歷史的熱愛與痴迷。30年代前期他開設了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文化史、社會史、民族史等課程。畢生致力於歷史的研究工作。蔣廷黻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採用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並將其引入當時尚屬荒漠的近代史領域,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其編著的《中國近代史》,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以學術的形式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我對他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張蔭麟在序言中提到寫通史的根本在於應該判別史事的重要性,應該嚴格採用新異性、實效、文化價值、現狀淵源來闡述歷史。蔣廷黻認為研究並接受歷史,分析成敗,找出教訓,則是其根本。
讀完此書,感覺歷史的畫面在眼前一一浮現,太震撼了。就本書而言,按著歷史的進程如下:中華的立國是以漢族為中心,漢族大抵在黃河流域,其開化當推三皇五帝,即堯舜禹的禪讓。之後便是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雖然夏代迷信、專制但社會風氣質朴,人們的生活節儉。而興起於西方的商代王位繼承較為特殊,是長兄死後,傳其同母弟,同母弟死立其長兄之子。商代的物質文明比較發達表現在絲織、漁獵、畜牧、鑄銅技術。甲骨文是帶有圖像性的文字,意義比現在的漢字更為詳細。周朝的祭祀鬼神之說盛行,而楚國在武王末年遇到了第一個敵人齊國。齊桓公的霸業之一就是南制荊楚,越國勾踐的卧薪嘗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子產對鄭國的革新整飭讓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古之遺愛也」。或許因為子產是一個把經驗轉化成原理的實行家吧,和孔子相像。
本書較大的篇幅敘述孔子所經歷的時世。而我恰中學時習得《論語》,對孔子有一定的了解。孔子丘,魯國人,字仲尼,後世尊稱為孔子。他性格剛毅,和藹中帶有嚴肅,不驕矜,謙虛守信,對晚輩尤為愛撫。注重人倫日用,有治國平天下的方略。政治是他的抱負,教育是他的職業,淑世是他的理想。在政治上他以復古為革新,但仕途好像一直不順利,反而在教育上頗有成就。他提倡有教無類,仁、勇、智是他心中的全德。他門下弟子頗多,大都成了魯國的人才。他以道德學說和人生理想教訓生徒。《論語》是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他的教訓記載下來的,是我國第一部語錄。他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晚年修訂了《詩》的舊曲調。他曾受業於老子,隱退後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他是儒家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對現世都有深遠的影響。他的人道精神和禮制精神即現在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在經濟等其他方面後世也有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本書也有很多比較有趣的知識。1.姓、氏的區別: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特殊的族號,謂之氏。2.夏、商、周綜錯團結為一大民族,自稱「華」,中華民國的「華」字起源於此。3.周是唯一一個封建社會。4.奴隸以家為單位,世襲罔替。貴族家庭中多妻是一個普遍現象,多因陪嫁人數之多。
本書很嚴謹,對於推測或沒有史實依據的會做出說明,對於史書來說很用心,值得學習。另外我想提個建議,書中引用的古文比較多,很難理解,如果有註解就好了。還有繁體字較多,很難查到,也做一下標注吧。在書後附錄上歷代紀元表就更加完美了。
總之,《中國通史》帶給我的是比較認真、用事實、數據等嚴格考證的一本書,對於歷史類的書籍來說它是不錯的,值得細細品味閱讀,會學到很多的知識。

閱讀全文

與電影頻道中國通史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