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荊軻刺秦王電影觀後感300

荊軻刺秦王電影觀後感300

發布時間:2022-12-21 01:35:29

1.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荊軻刺秦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1

秦王贏政為統一天下,派兵掃盪各國諸侯。及至攻燕,燕太子丹命荊軻刺殺秦王,但事不成,荊軻遂死。

易水江邊,雜草叢生,風仍是呼呼地吹著,天還是陰沉沉的。太子丹站立在江邊,臉向著易水那邊,獃獃地望著。昔日易水餞別那個悲壯的場面已經過去,那麼他自然不是來送別荊軻的,那他站在這兒想著什麼呢?只見他身後有一座高大的墳墓,墓碑上刻著「燕國勇士荊軻之墓「,墓前的土地上插著香燭,擺著祭品。這便是太子丹為荊軻立的「衣冠墓「。

忽然江邊響起一陣樂聲,這才發現墓旁邊還坐著一各人。只見這個人披頭散發,衣著卻端整。他正扶著膝上琴,奏出一支悲憤而豪邁的樂曲。是人聽了這曲子心中的熱血都會狂涌,太子丹也不例外。只聽太子丹緩緩說道:「荊軻是為燕國死的,他是為百姓死的。「那人輕輕地說道:「是的,他死了。「太子丹說:「我記得,那天他就是從這條路離開的。你看,地上的車輪印還在。可是,人已經不在了。「那人說:「這條路的確有太多的回憶。「太子丹道:「這到底是條什麼樣的路呢?這么一條直通秦國的不起眼的路。可是荊軻去了就再沒回來。「那人道:「這是一條壯士之路。「太子丹奇道:「壯士之路?「那人點點頭道:「這條路有著不同的意義,不只是因為荊軻是壯士,他是走這條路去的。這更是每個壯士心中的一條路。「太子丹道:「什麼路?「那人道:「一條意志堅定,去了就不容回頭的不歸路。「太子丹慘然道:「好一條壯士不歸路。「

那人一支曲子奏完了。太子丹看著他說道:「你是荊軻的朋友?「那人道:「我叫高漸離。「太子丹說:「我知道,那天送別荊軻時見過你。「

太子丹接著說:「往後你准備怎麼辦?「高濺離道:「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太子丹愕道:「什麼,你也要刺殺秦王?你要知道,連荊軻都無法成功,你去只有送死。「高漸離淡淡道:「但我不能讓荊軻白死。無論是為他報仇還是為燕國百姓的安全,我都非去不可。「

太子丹道:「秦王自從處死荊軻後,大怒之下,已經發動大軍再度攻燕,你有把握成功?「高漸離道:「自有辦法。「說罷站起身來,沿著這條壯士之路走去。太子丹知道勸他不住,只有默默地看他離去。

秦王統一天下後,高漸離投靠秦朝,做始皇身邊的樂師。一日,漸離為其奏樂之時,忽然舉琴砸始皇,不中事遂不成,亦死。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2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題記

夢回戰國,看著荊軻那孤寂而又蕭瑟的身影,那飄盪著血腥味的風兒吹拂著他的衣衫,手中握著一柄小巧卻滴著鮮血的匕首,「為什麼?明知道去了便是只有死這么一條路,你為何還要如此堅持呢?這到底是為什麼?」那虛幻的身影終究還是在我的眼前消逝,只留下了一句飄渺的話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充斥著悲涼的吟唱,一直在我的心頭不肯消散。

荊軻或許早就已經視死如歸了,他人的舉薦無不使荊軻受到推崇,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他就肩負著燕國的`滅亡還是重生,同樣也決定了秦國的一統或者是破滅。但最後的刺殺失敗,難道真的是偶然嗎?不,當然不是,在冥冥之中已經決定了這一切。在逃回燕國後,太子丹的內心已被仇恨所籠罩,就只是因為在秦國當人質時待遇的不公,一心刺秦,他的行動就是如今所謂的「斬首行動」吧!但是在荊軻等自己的好友一同前往秦國的時候,太子丹的惶恐與急切從他的話語中流露出來。「日以盡矣,荊軻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

再者,至秦國見秦王時,荊軻的沉著冷靜,遇事謹慎在字里行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面對秦王那種威嚴的霸氣並沒有像秦武陽那個莽夫一樣屈服,而是挺起胸膛直接面對,在這之餘還替秦武陽進行辯解,看似隨意的一句話,實則是靠了多大的勇氣與內心的縝密斟酌才說出來的。反之,秦武陽的懦弱與膽怯心理也同樣刻畫出來了,也從反面襯托出了荊軻的性情。文章的最後一句話「秦王目眩良久」這表達了什麼呢?恐怕會有很多抱以疑問,秦王為何會目眩呢?僅是這突如其來的刺殺嗎?還是畏懼了荊軻哪種義無反顧的精神呢?我想應該是後者吧!秦王沒有想到天下竟然還有這種人,也從正面反映了荊軻的無畏。話說荊軻的獻圖刺殺實在是妙絕,但事與願違,「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再次回到那個群雄並起的朝代——戰國,秦國的統一仍舊在逐步的進行著,荊軻的死,難道真的是輕於鴻毛,就此辱沒於時間的沙漏中嗎?不,他的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傲然,不屈的俠士形象,那布滿了鮮血的土地將迎來一位戰士的回歸,荊軻在死之前也不忘太子丹對他的一片恩情,但是那亡國之痛卻只能沉淪於茫茫人海當中,或許失敗並不可怕吧!但是只有勇敢去面對,這才是難能可貴的。荊軻,他做到了,秦國即使再強大,他也敢闖一闖,敬意在心中油然升起!

停下了手中的筆,抬起頭望向窗外,口中不禁念起了一首即興的小詩,「荊軻之人,義氣坦盪。刺秦之舉,不可謂懦。軻之名,名垂千古,後世敬之。」

或許荊軻的那種情義將永存於世,讓我們因此銘記。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3

近代傑出詩人臧克家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歷朝歷代都有許多的愛國志士,對於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對荊軻給予肯定的人也很多,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我們大家贊頌與學習的。

在我的眼裡,荊軻是一個愛國志士、勇士與智士。

西諺曰:「叛祖國猶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一句足以將他的愛國豪情展現出來。在這國難當頭,他的反應不是退縮與投降,而是拋頭顱,灑熱血,願以一死以換國之存。1911年編纂的小學課文,向孩子們這樣講述「愛國」:「國以民立,民以國存。無民則國何由成?無國則民何所庇?故國民必愛國。舟行大海中,卒遇風濤,則舉舟之人不問種族,不問職業,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為眾人所託命,生死共之也。國者,載民之舟也,國之利害,即民之休戚。」荊軻的確做到了這樣,以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現了他的愛國壯舉。評價他為愛國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孟子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荊軻也是這樣的。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勇士。這不僅表現在他毫不畏懼地進入號稱虎狼之國的強秦,更表現在他與秦王的斗爭上。從他「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常言道:「士可殺不可辱」。其怒叱太子,表現出了他剛烈的性格。「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句,頗有些壯舉,但也透著淡淡的感傷。正所謂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易水訣別,表現了荊軻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所以,他是一名勇士。

有些人認為,荊軻之所以刺不成秦王,是因為他有勇無謀,其實不然。荊軻刺不成秦王,因素是多方面的。為了此次秦國之行有信,使秦可親,他向太子丹提出「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的要求,這是他智的表現之一;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並說服樊將軍自獻其首,此為其智的表現之二;既至秦,厚遺秦王寵臣蒙嘉,此為其智的表現之三;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秦武陽,一句「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更是表現出他的智慧``````總之荊軻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俠義之士。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愛國志士,勇士與智士!我只想給予荊軻八個字——

「生亦輝煌;死亦輝煌!」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4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悲涼的旋律中,我讀完了《荊軻刺秦王》這篇千古絕唱,在讀到荊軻告別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時,我與許多讀者一樣,心中未免有些感傷。試想一下當時的畫面,秦武陽的迷茫,襯托著荊軻的堅毅,殊不知其身後的蘆花,一定在寒風鍾輕揚,點到水面上,激起的漣漪,同悲鳴的淚滴,默默地送著荊軻遠去、遠去……

有人說,荊軻,是俠之大者,他慷慨赴死,只希完成太子丹和他自己的夙願,哪怕是在最終刺殺失敗,身負重傷時,他仍在掙扎,仍在抗爭。荊軻的一生,也許為了這一刻,為了這一刻而點亮,但他失敗了。許許多多的人唏噓,唏噓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刺殺。或許,如果他出手再快一些,中國的歷史就會因此而改變。無數的偶然交織與這一瞬間,無行之中,便匯成了歷史的必然。

荊軻的悲劇,許多人都嘆息,都同情。當我讀完此文時,也深有同感,以至於很久之後,這種思緒都為消散。我想像:如果荊軻刺秦成功,又會怎麼樣呢?也許會引發天下再一次大亂,戰爭延續,民不聊生,戰國的硝煙不知過了幾世幾代方能停息;也許,秦國的強大會蓋過一時的動盪,平天下之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但這一切,都只能停留於想像,荊軻,終究是失敗了。

結果呢?秦王嬴政保住了性命,並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一掃天下,結束了四百年的戰亂,使中國再次統一。

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結局么?

電影《英雄》中曾有過這樣的台詞:"一個人的痛苦,放到天下,不再是痛苦;兩國間的仇恨,放到天下,就不再是仇恨。"電影中的秦王,面對血紅的"劍"字悟出了劍法的三重境界:"第一層境界,手中有劍,心中有劍,即便是寸草,也是利器;第二層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手無寸鐵,卻依舊能以劍勢殺人;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便是不殺,便是和平!"是啊,回想到荊軻的刺殺,或許這能解決個人的仇恨,或許能拖緩秦國進軍的步伐,但是,這勢必破壞了統一的大趨勢,帶來新的動盪。

而這,到了近代得以印證: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比出於個人民族主義,刺殺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這一事件,便成了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造成了四年慘烈的戰亂。所以說,個人的民族主義行為是不符合天下所趨,民心之所向的,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是的,得道者,方可得天下,荊軻之勇氣固然值得欽佩,但他的行為也證悟了天下興亡之由所在。順應歷史,追求和平,這才是真正的俠者!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5

雖說文題中引以「讀《荊軻刺秦王》」,但就標題而言,卻是讀《荊軻刺秦王》和《燭之武退秦師》的感觸罷了。這樣說來,標題中「行刺」與「言退」便不難理解。

讀《荊》很容易讓我聯想到剛學到的《燭之武退秦師》,也就自然而然的把荊軻和燭之武拿來進行比較分析,盡管張某並不明白這樣做合理與否。但既然拿了出來也就索性談談吧。

兩位主人翁在故事中的境域不謀而合,而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是進攻的都是秦師。那麼荊軻失敗而燭之武成功的原因在何呢?張某歸納了以下幾點,供諸君參考。

首先,方式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同樣是期望保全「國家」完整,人民安全,荊軻同燭之武一樣,職責重大。可是荊軻選擇了行刺。這是一種在武俠片中比較常見的方式。荊軻認為:誠能的襄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要想接近秦王,必要得襄將軍首!那麼這樣做代價是否太大了呢?荊軻顯然沒有研究到這一點,並且背著燕太子取了襄將軍首級!就這樣,將自我和國家推上了一個

不歸路。而燭之武呢?比荊軻冷靜和理智的多。他決定以言辭勸阻秦師得進攻。那麼又有什麼理由呢?這便是次要的。所以,在理性得分析下,燭之武做出了正確的確定。

其次是兩個人的性格特點。其實從更深層次的分析能夠得出,正是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導致了兩個人方式選擇上的差異。荊軻是一個相對沖動和固執的人,從「微太子言,臣願的額之」就能夠看出。荊軻骨子裡透出的是武力取勝的思想。在今日看來就是有暴力傾向!而燭之武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由於他年老才得以重用以及職責重大使得他選擇了言退。

最終是因為形勢有別。相對於燕國,秦國是一個前來挑戰的主角,大有非拿下燕國不可的意思。而相對於鄭國,秦國是聯合晉國攻鄭,並且攻鄭的結果對於秦國而言是弊大於利。再加上燭之武帶有挑撥意味的話,秦師的撤退便成了必然!

其實,歸根結底都是一個「理」字。想必以理服人才是君之所為也。現實中同樣上演著一幕又一幕的荊軻刺秦王和燭之武退秦師。有些人遇到問題,習慣義氣用事,沖動行事,以武力解決問題,而結果卻總是慘痛!細想來,他們又何曾真正看清了問題的核心原因呢?而另一類人則顯得從容不迫,胸有成竹!因為他們抓住了問題本質原因,那麼所有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說到那裡,想到那裡,寫到那裡……張某的確感觸頗深,不知諸君聽完張某的愚論後是否認同。可是對於歷史的看法和討論又何時停止過呢?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遇事都能像燭之武一樣,做到胸有成竹,從容不迫,進而不斷完善自我!這便是「行刺」和「言退」的哲學。

2. 荊軻刺秦王電影觀後感

那電影純商業片,不過好在肯花錢拍,還能將就著看。

觀後感

在很多人的眼裡,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但在史學家眼中的荊軻並非如此簡單,文學史家和史學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大相同的。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後一搏。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麼,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於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史學家張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詞來詮釋荊軻的行為。「太子丹開始並沒有重用荊軻,甚至後來讓他去刺秦,也沒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韓兆琦解釋說,「所以,荊軻並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於個人義氣,而在於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對荊軻的評價不應拔得太高」。北大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張傳璽說:「荊軻處在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他被一種『義』的觀念所驅使,雖然他的確勇敢,但他的『義』畢竟是個人的小『義』,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才是大『義』。因此我認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樣認為不宜把荊軻拔高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陳成軍有著更為有趣的見解。他根據《戰國策·燕策》中的相關記載認為,荊軻根本就不是一個擅長打鬥的武士。他說:「荊軻甚至是不具備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領的。事實上,荊軻應該更是一個戰國時期常見的縱橫之士,他喜歡讀書,善於游說,有一定的學問,可以說他是個俠士,但他不是一個武夫。」根據這個觀點,陳成軍合理地解釋了荊軻為什麼開始婉拒太子丹讓他刺秦的要求,後來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個真正的刺客,一個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許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陽一起去,而舞陽只是一個在市井中殺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嚇得變了色。而荊軻只得自己來扮演這個他並不願意扮演的角色。」陳成軍進一步說:「戰國時候這種俠士很多,遇到國家有難就挺身而出,但他們多是有助手的。荊軻自己作了刺客,我個人認為他實在是死不得其所。」
荊軻究竟為什麼會去刺殺秦王呢?據《史記》所載,燕太子丹當時是這樣囑咐荊軻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就是說,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脅迫他退還已侵佔的諸侯國領土,如果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們才准備殺掉他。但是,陳成軍就不相信這一說法,他說:「荊軻的刀上淬了毒葯,這就是要刺殺嬴政,後來解釋說本想生劫秦王,那不過是英雄失敗以後講的大話而已。」當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荊軻刺秦體現了一種阻擋秦國繼續攻打其他小國戰爭腳步的企圖。無論是退兵之計也好,或僅僅是緩兵之計也罷,這應當是荊軻為解燕國之困,更是為所有諸侯國所做的最後一次努力。無論是否可以把荊軻拔高到一個英雄的高度,史為今鑒,至少我們今人可以從中感受到幾千年來普通民眾對強權的仇視。
涉及到對「荊軻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評價,專家們的觀點也各不相同。張傳璽說:「這個話題多年來一直被當作英雄話題,但實際上達不到這樣的高度。當時六國普遍政治黑暗,六國的君王不是無所作為就是亡國之君,所以我們今天評價那一段歷史,認為秦始皇的統一戰爭是一場正義戰爭。他結束了割據分裂的深重災難,他的統一為後來中國的大統一奠定了基礎,秦始皇是一個建立了巨大功勛的歷史人物。所以荊軻刺秦是不顧大局的行為。不必要否定荊軻,但也不必要誇大他的精神。」陳成軍也同意這種看法,他說:「歷史的進程是個人無法阻擋的。即使荊軻殺死了嬴政,還會有下一個秦王來繼續統一的事業,所以他這種行刺的舉動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當然,他的精神還是可貴的。」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文學史家和史學家肯定和贊揚荊軻的偉丈夫氣概,認為刺秦是正義之舉。張大可說:「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並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採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韓兆琦也說:「我們肯定秦始皇的統一,但同時也要肯定荊軻的精神,荊軻是個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為報私仇,也不為太子丹個人,而是為了所有深受戰爭災難的人民。就像在拿破崙發動的戰爭中,拿破崙推進文明的進程,但反抗拿破崙的人同樣也是民族英雄。文革時期,因為批儒評法,頌揚秦始皇這個大法家,人們就批判荊軻,其實這是不對的。秦順應歷史潮流,但荊軻並不因此就算反動,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閱讀全文

與荊軻刺秦王電影觀後感3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