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三摩地完整版

電影三摩地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2-12-20 23:00:34

① 拉馬納教導64

第七章  目標(7)

有時候,人們一想到放棄小我,就流露出恐懼的神情,但薄伽梵提醒他們:每次睡覺的時候,他們都是這么做的。

人們恐懼的是,當小我或頭腦被殺死時,結果僅僅是一片空白而非快樂。真正發生的是,思考者、思考的對象和思考這個動作全都融入一體源頭,這源頭即意識和極樂本身,因此,那種狀態既非惰性的,亦非空白。

我(本書編者)不明白為什麼人們要害怕這樣一種狀態,在其中,一切念頭停止存在,頭腦被殺死。每天,他們都在睡眠中體驗這個。深眠中,沒有頭腦或念頭。然而,當一個人從睡眠中醒來時會說:「我睡得很好。」

此外,在睡眠中,他們的小我臣服了,以便陷入純粹的空白;而了悟正是融入純粹意識,純粹意識就是至上的極樂。

在回答一位來訪者時,薄伽梵做了以下評述:你可以擁有,或者不如說你自己將會是最高的、難以想像的快樂。

其他種類的快樂,你所謂的「愉悅」、「歡樂」、「幸福」、「祝福」,只是阿南達(Ananda,極樂)的折射,這極樂在你的真實本性之中,就是你。

三摩地是無法描述的,因為它超越了頭腦;只能被體驗。

一位美國女士詢問薄伽梵,他的三摩地體驗是什麼樣的。

當被指出,她應該將自己的體驗與之聯系起來再詢問它們是否正確時,她回答道,

室利·薄伽梵的體驗一定是正確的,應該讓大家了解,而她自己的則不重要。她想知道,薄伽梵在三摩地中是否感覺得到身體的冷熱,他是否花了三年半的時間待在提魯萬那馬來祈禱,等等。

薄伽梵:三摩地超越頭腦和言語,無法描述。深睡狀態無法描述;三摩地狀態更不可描述。

奉獻者:但我知道,我在深睡中是無意識的。

薄伽梵:有意識和無意識,是頭腦的模式。三摩地超越頭腦。

奉獻者:不過,你還是可以告訴我,它像什麼樣子。

薄伽梵:當你處於三摩地中時,你就會知道。

有時,他以電影屏幕為例。

弟子:如果了悟者和未了悟者一樣感知到世界,那麼他們之間有何區別?

薄伽梵:當了悟者看世界時,他看到真我在一切所見之底層。

以電影屏幕上的電影為例。在電影開始前,你面前的是什麼?

只有屏幕。

在那個屏幕上,你看見了整場戲劇,而且看起來所有圖像都是真實的。

但如果嘗試抓住它們,你抓住了什麼?

屏幕上的圖像看起來非常真實。戲劇結束後,當所有的圖像都消失,留下的是什麼?

又是屏幕。真我的情況也是如此。

唯有「那」存在;圖像來來去去。

如果把握住真我,你將不會被圖像之表相欺騙。無論圖像消失與否也完全無關緊要。

一旦達成永恆、如如不動的霎哈嘉三摩地,這就是解脫狀態。

人們談到有身解脫和無身解脫,亦即在世時的解脫和死後解脫,但薄伽梵解釋說,區別只來自於觀看者的角度; 對了悟之人來說,無論他是否具有身體都無差別。

班納吉先生詢問薄伽梵,有身解脫和無身解脫的區別是什麼。

薄伽梵:沒有區別。對於提問者來說,擁有身體的了悟者是有身解脫,當他拋棄身體時,是無身解脫,但這個區別僅存在於旁觀者眼中,而非他自己。他的狀態在拋棄身體前後都是一樣的。

我們認為他具有人類的身體或居於身體之中,但他知道,無論內在還是外在,他是都真我,一體實相,而實相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縛。

在《薄伽梵尊者》(Bhagavata)一書中有一句詩(薄伽梵在此引用的是泰米爾語詩句),說的是,醉酒之人注意不到自己是否穿了披肩,了悟者也是如此,他很難覺察到他的身體,所以對他來說,無論是保留身體還是舍棄身體,都沒有區別。

在了悟或解脫中沒有階段。解脫沒有程度之分。所以,不可能存在一個有身解脫的階段和另一個舍棄身體的階段。了悟者知道他是真我,除真我之外,無物存在,他既不是身體,也不是別的任何東西。對於這樣的一個人,身體呈現與否有何區別呢?

② 燒腦靈性電影《三摩地 》(1.2部)

三摩地 第一部《瑪亞,自我的幻象》

​古代梵文--三摩地,現代詞彙無一可等同於其意涵。要拍一部關於三摩地的電影,基本土就是極大的挑戰。三摩地指的是,某種在心智層次無法表達的東西。它並非是要教導你何謂三摩地,或者是為你的心智提供關於三摩地的訊息,而是要啟發你直接去發覺你自己的真實本質。

身為人類,我們多數人的生命都是埋首於日常活動中,極少想到「我是誰」我們為何在這里?或者是我們將往何處?

大部分的人類,從未體悟過真我,或靈性,或超越名字與形相,超越思維。

這樣的結果是,我們相信自己就是這個受限的軀體,我們活在恐懼中,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害怕我們認同的這個受限的自我結構,終將死亡。

在當今這個世界,大多數從事宗教活動或靈修的人們,諸如瑜伽、祈禱、禪修、唱誦或其他的形式,都是在練習某些被制約的技巧。

這些都只是自我結構的部分。這種追尋或這些活動本身並不是問題所在,你以為在外在的形式上找到了答案,這才是問題。

最常見的靈性形式它是更激動的心靈。多數的人類都是在行動,卻忽略了人性。

自我結構的生命運作,總是無度的需索,要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權力,更多的愛。。。。更多的一切。

這些在所謂靈修之道上的人們,渴望自己變得更靈性、更覺醒。更安詳、更寧靜、更開悟。當你觀看這部影片時的危險是,你的心智會想要獲得三摩地 ......

柏拉圖寫下共和國二千四百年之後,人類仍在試著走出柏拉圖的洞穴。事實上,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更加迷戀幻象。

柏拉圖請蘇格拉底描述了一群一輩子都生活在一個洞穴里的人,他們面對一堵空牆。他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通過在他們身後的火焰把面前來往的事物,投射在牆上的影子。這個皮影戲成了他們的整個世界。

依據蘇格拉底的論述,影子就像是囚犯所能看到的現實,即使他們已被告知外在的世界,他們卻仍持續相信影子就是所有的一切。即便他們心存懷疑,卻不願意離開自己向來熟悉的世界。

當今的人類,如同只看見洞穴牆壁上的影子的那些人。影子被比喻為我們的思想。這個思想的世界,是人們唯一知道的世界。但是有一個超乎思想的世界。

你有意願要離開洞穴嗎?放下你所知道的一切,而找到你是誰的實相?為了要體悟三摩地,必須把注意力從影子移開,從思維中移開,轉向光。當一個從來只習慣黑暗,他必須慢慢地讓自己熟悉光。

如同要適應任何新的模式,是需要時間與努力,以及有意願探索新的,同時擺脫舊有的。心智可被比喻為意識的陷阱,迷宮或監獄。

這不是說,你在監獄,而你本身就是監獄。監獄就是個幻象。

如果你認同幻象的自己,你即是在沉睡中。一旦你覺知到監獄時,而你抗拒著要離開這些幻象,那麼你就是把幻象看成是真實的,你還是停留在沉睡中,不同的是現在這個夢境變成了一個惡夢,你會永遠不停地追逐或逃離影子幻象。

三摩地是從分離的自我,或自我結構模式的夢境中,醒過來。

三摩地是從這個認同於我稱之為[我]的監獄中覺醒。其實你無法真正自由的,因為無論你身在何處,你的監獄就在那兒。

覺醒並不是要擺脫你的心智或母體,反而是,當你不再認同於它時,你才能夠更充分地體驗生命劇,享受如是之劇,沒有恐懼或渴望。

基於錯誤的認同,我們將無限等同於有限,這樣的有限性逼迫著我們去無度的擴充這個有限。也是這個錯誤的認同,而創造了恐懼。

恐懼是一個幻覺。是對有限的錯誤認同從而遮擋了無限。是有限在生滅。而放下對有限的認同,無限就會敞開。而我的真實身份就是無限本身。

三摩地 第二部《不是你想的那樣 》

除了這個物質世界和自身的福祉之外,還有另一個的世界。當在三摩地確實止息了自我結構時,其中沒有自我的思維,沒有自我,沒有二元,但是,還有[我本是I am],anata,或無我。

於此空性,即是智慧之光——體悟到內在的我(本我),遠遠超越二元劇碼,超越整個相續流。

這個本我,無時間性,不變,恆常當下。開悟是生命初始螺旋,即這個時間向度中恆常變化顯現的世界,或蓮花,與無時間性的你,融合。

當你不再認同自我,你內在的能量(路線)就如同持續展開變化的花朵,並成為時間向度,與無時間向度世界之間的橋梁。

只是體悟到原初之我,是進入靈性之道的開始而已。在有能力把三摩地融入生活中的其他面向之前,大部分的人會持續的在禪修中無數次的經驗到三摩地並失掉三摩地。

很常見的是,在禪修中,深入洞察到自我的本質,然後再度發現自己落入舊有的模式之中,忘記自己是誰的真相。

要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面向,個我的每一面向領悟寂靜或空性,就是要化為空性,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的舞動。

寂靜並不是某種與動能分開的事物。它也不是動能的對立面。三摩地是體認到寂靜與動能是同一的,形相與空性是同一的。這對心智而言是荒謬的,因為心智就是會形成二元。

個人意志或個人意識,和神聖意志或更高意識,達到一致。三摩地是全然地放下所有內在的抗拒——對所有無常現象,無一例外。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體會到內在安祥的人,即是證得了真正的三摩地。你放下抗拒,並非因為你容忍某件事,而是因為你內在的自由,並非依賴於外在的條件。

如果你相信你已經覺醒了,那為什麼要做這些艱難的工作去達到你相信你已擁有的?在可能覺醒之前,必需要先接受你還在沉睡,住在母體之中。

誠實地檢視你的生活,不要自我欺騙。如果你想要,你是否能夠停止自己機器人般的,重復性的生活方式?

你能停止尋求快樂,避免痛苦嗎,你會沉迷於某些食物,活動,消遣嗎?你是否不斷地評判,指責,批評自己和他人?你的心是否持續地尋求刺激,或是你能完全滿足於寂靜?

你對人們對你的看法,會有所反應嗎?你是否尋求認同,並積極強化?你是否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你生活中的情況?

大部分的人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即使十年後,還是以同樣的方式經驗著他們的生活。當你開始觀察你機器人般的本質時,你會變得比較覺醒。

你開始認出問題的深度。你是完完全全地睡著,迷失在夢境里。就像住在柏拉圖洞穴的居民一樣,絕大多數聽到這個真相的人,並不會願意或有能力改變生活,因為他們執著於自己熟悉的模式。

我們不遺餘力地為我們的模式辦解,把自己的頭埋在沙里,而不去面對真相。

克里希納穆提說:能夠適應一個嚴重生病的社會不表示這個人就是健康的。認同於自我心智是疾病,三摩地是療方。歷史上的聖陡,智者和覺醒者,都學到自我臣服的智慧。如何能夠體悟真我?

當你穿透瑪亞的面紗,放下虛幻的自我時,還剩下什麼?

燒腦燒腦,大家有沒有看明白?

電影非常震撼。那是對所有宗教背後所指的一種了悟的闡述。指出了悟真相的障礙所在和通往那無門之門的道路。當我們認同心智就是自己時,我們則在概念中尋找真相。

真相是絕對的,他超越了概念本身。概念必然是相對的是基於心智的二元。心智的努力最終只會創造更多的概念,並因迷失而更加困惑。真相是我唯一的身份。所有的努力都只是憑著信心臣服那未知,當不再對自我(心智)反應時,「奧秘」將呈現。

解脫之道不是自我提升,也不是滿足自己的目的,而是完全放棄個我的目的。

因為我們在母體中沉睡,絕大部分的我們從來都不知道靈魂真正想表達是什麼。通往三摩地之道涉及靜心,它既觀察這個被制約的自我——這是變化無常的,以及體悟你的真實本質——這是恆常不變的。

當你達到寂止的狀態時,你的存在本源,等著接收進一步的指示,而不必堅持你的外在世界必須如何改變。

不是我的意志,而是更高的意識會執行。藉以符合自以為[道]應該是什麼的想法,這就好像試著操縱鏡中的反射,來改變鏡中影像。

為了讓鏡中影像微笑,你顯然無法操縱它的反射,你必須意識到,你才是反射的真正來源。一旦你體悟到真實的我,這並不意味著外面的事物需要改變。

值得一看。

③ 電影《三摩地》

2017年,他創作電影《三摩地》,截至目前,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被譽為「21世紀最受推崇的現代覺醒電影」,觀影人數破1000萬。

他就是丹尼爾·施密特(Daniel Schmidt)。

大丹:我稱它為「小丹」和「大丹」,我時常提醒著自己觀看內在的「小丹」和「大丹」。舉個例子:前面你說到我製作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還有《三摩地》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全球有幾千萬人在觀看,包括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

雖然我生命中的「小丹」(小我)此時已十分享受發行影片帶給他的廣泛認可和贊賞,但更真實的部分卻是,「大丹」(大我)感知到的越來越強烈的、越來越深的謙卑。   

我知道我在服務,我在為大家服務,為那些「小我」無法理解的神性靈性服務,我所作的一切都是真心愛的付出,所以我非常幸運能有這樣的機會與大家分享,為大家服務,這對正在修行中的我來說非常重要,所以我一直說,該謝謝的人,是你們,是觀看這部電影的你們。

④ 跪求《愛迪奧特曼(1980)》百度雲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長谷川初范主演的

鏈接:

提取碼:qqik導演:湯淺憲明
編劇:阿井文瓶/山浦弘靖/廣瀨襄/若槻文三/平野靖司/石堂淑朗/野長瀨三摩地/土筆勉/水澤又三郎/田口成光/吉田耕助
主演:長谷川初范/中山仁/大門正明/佐原健二/MasashiFuruta/
類型:劇情/動作/科幻/兒童/奇幻/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首播:1980-04-02(日本)
集數:50
單集片長:30分鍾
又名:艾迪奧特曼/我的囧老師是奧特曼/超人捌拾/該劇講述了中學理科老師矢的猛(長谷川初范飾)是一名心中充滿了正義感和責任感的有志之士,對於曾經四處作惡攪得人心惶惶的怪獸,矢的猛深信其實是來自於人類的負能量造就了它們,因此,作為一名老師,矢的猛一直都致力於教導學生們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可是,矢的猛的一己之力實在微薄,怪獸克萊聖特重現人間,給地球帶來了重大危機,UGM得知此事,派出了愛迪奧特曼來到地球懲奸除惡。在大山一樹(中山仁飾)和伊藤順吉(大門正明飾)的邀請之下,矢的猛加入了他們的隊伍,展開了和克萊聖特的殊死搏鬥。面對格外強大的敵人,矢的猛是否能夠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獲得最終的勝利,保衛地球的和平呢?


⑤ 佛說三昧是什麼意思

.佛教語。梵文音譯。又譯「三摩地」。意譯為「正定」。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大智度論》卷七:「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晉 慧遠 《念佛三昧詩集序》:「夫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 宋 葉適《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濟﹞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績而嗣 忠 之業於無窮,志甚遠也。」
明 劉元卿《賢奕編·仙釋》:「豈不聞善知識能回三毒為三昧,回六賊為六神,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
三昧(sānmèi) 一詞,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其有一般和特殊兩層含義: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從而,它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

⑥ 哪有三摩地電影的英文字幕

哪有三摩地電影的英文字幕。我不知道哪裡有它的英文字母,你可以在網上掃一下呢。

⑦ 我想練三摩地,怎麼練

實際上所要使用的技巧非常簡單。一般而言,過去所有偉大禪定者都告訴我們,禪定的時候要坐直。當我們身體坐直,就會有敏銳的感覺,有重要的感覺,這會產生適當的氛圍。
這次的指導中,我不會建議使用任何外在的目標物。我們有時聽到的三摩地教學使用外在目標物,譬如一朵花;但我們在此要學的是一般上座部傳統的方法,把呼吸當作目標。所以我們專注於我們的呼吸,我們只要跟隨氣息的出與入,就是這樣。我們的心念集中於呼吸,身體坐直,眼睛睜開。讓我們來做一下,然後再談一談。這就是最精要的技巧了,基本上,什麼都不做。

〈禪 定〉

我們只要坐直並觀察呼吸,不要被干擾,不要被那些占據我們心頭的思緒所干擾。我們就只是坐著,獨自坐著,沒有任何其他事物…我們自己、呼吸、專注,就只有這些。

我們坐著,專注於呼吸,沒有別的。然後,或許某些思緒會出現。當思緒出現,我們該做什麼?什麼都不做。這里只有一個方法——一法適用於所有狀況,這個方法就是專注於呼吸,就是這樣。

干擾或多或少會出現:昨天說的話、上禮拜看的電影、剛才的交談、明天該做的事、突然的恐慌——今天早上有沒有關上廚房的瓦斯?諸如此類的事,它們都有可能出現;當它們出現時,回到呼吸上。「回來」,這就是三摩地的口號。每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注意力分散,記得這個教導,然後回來,回到呼吸上。讓我們再做一會兒。

〈禪 定〉

假使我們懷抱雄心壯志,我們就會對於我們的目標產生執著——即使我們的目標是證悟,那麼就沒有禪定。因為我們總是惦念它,我們渴望獲得它,我們幻想它;這不是禪定。
這是何以三摩地禪定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放下任何目標」,坐著就只是為了坐。在此我們吸氣、吐氣,就這樣觀照著,沒有別的。是否獲得證悟不要緊,朋友是否比我們迅速獲得證悟也不要緊,誰在乎呢?我們就只是呼吸,我們身體坐直,觀照氣息的出與入。沒有別的。
我們放下對目標和雄心壯志的執迷,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面向。它甚至也包含想要完成一個美好的禪定,連這點也該放下。只是坐著。
少一些執迷,少一些野心,只是坐直並且觀察呼吸,優點是沒有事情會擾亂你。只有在我們有目標的情況下,事情才會擾亂我們。當我們有個目標,我們就會變得有點執迷。假設我們的目標是去某個地方,有人在我們的正前方,擋住我們的車子,如果有東西妨礙了我們前往目標的路,它就變成一個討人厭的東西。但假使我們沒有目標,那就都沒有關系——無論是噪音、這里或那裡感覺癢,這些都沒有關系。
這點很重要,因為修禪定的人,常常有強烈的企圖心要達成某件事。當他們受到干擾,就會經歷各種地獄,就會失去信心、感到挫敗。他們責備自己,責怪這個技巧。因此,至少在這短暫的禪修當中,我們是否獲得證悟並不要緊,壺里的水是否滾了也不要緊,電話響了不要緊,是不是朋友打來的也不要緊——就這短暫的時間,任何事情都不要緊,就這短暫時間。

〈禪 定〉

三摩地禪定不必要是為了成佛的緣故。假如你對成佛或涅盤沒興趣,你便能夠自然地修持三摩地——不會經常在各種狀況中擺盪。多半的時候,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我們的心總是受到一些事物的吸引或干擾——我們的敵人、我們的愛人、我們的朋友、所有一切,還有希望、恐懼、嫉妒、驕傲、執著、瞋恨,所有這些。換句話說,所有這些事物、這些現象、這個世界控制了我們的心,而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或許我們可以在剎那間控制自己,但我們若是處於極端的情緒當中,我們就會失去控制力。
如我先前所說的,放下我們的野心有點像是佛教徒所談的出離心。如果你讀過佛陀的故事,佛陀遠離他的宮殿、皇後、兒子、父母,到外面去尋求覺悟。嚴格地從三摩地的觀點而論,你可以說佛陀試著減低他的野心,或至少他試著了解他的目標為何、他想要達成什麼,但他同時也試著了解,他所想要達成的目標是徒勞無益的。所以他想辦法要放下,要獲得放下的力量。總括地說,如果你想成為三摩地的修行者,放下的力量相當重要。
我們修三摩地禪定,所以我們獲得放下的力量,或者我們了解到執迷、僵固所招致的覆滅。
事實上,你們會發現,這個技巧給予我們一些時間或機會,讓我們松開我們擁有的結。這是為何一些偉大的禪定者說,三摩地這類的禪定,是什麼也沒做的稀罕時刻。
我們通常總都會做一些事、想一些事,我們總是在忙碌。因為我們總是讓自己如此忙,以致於迷失在無數的執迷和僵固中。當我們在這里禪修,什麼也沒做的時候,所有這些僵固的事情就會被揭露出來。也許對初學者而言,這有時可能有點嚇人,但慢慢地,你會獲得某種內在的信心來面對這些。而且你會發現,這些僵固的情況會自動減少——而你什麼也沒做。一般指導禪定的書籍會說,如同蛇伸展開自己,我們的執迷松解開它自己。你會獲得這種技巧。

〈禪 定〉

這里有個難題。當思緒出現,我說要回到呼吸上、專注於呼吸,你會不自覺地就把它解釋為:「噢,仁波切是說,我們要停止這個思緒,回去專注在我們的呼吸上。」我不是這個意思。我不是說你應當停止這些思緒,我不是這么說,我所說的是專注於呼吸;這是兩回事。當思緒出現,不要停止它,不要增強它,不要鼓勵它,不要勸阻它;什麼都不要。你的工作就只是專注於呼吸,就這樣。

了解這個差異很重要。如果我真的是說,「停止這些思緒,然後回到呼吸上」——這是一回事——但這不是我的意思。當思緒出現,你要做什麼?回到呼吸上,這就是你要做的。停止思緒不是你的工作,也不是這個教授的一部分。思緒會出現——你所要做的就只是專注於呼吸,就這樣。

〈禪 定〉

彌勒菩薩對於三摩地修持提出很好的忠告。當我們修持三摩地時,要記著對治法門,這很重要。當我們的心受到干擾,我們必須記住對治的方法,這里的對治方法就只是回去專注呼吸。每當我們受到干擾,都必須有這樣的正念,我們稱此為應用對治法門。但有時我們用得太多,那可能導致昏沉或煩亂,你們了解嗎?假如你太擔心,換句話說,假如你不停地使用對治——對治、對治、對治——這幾乎像是沒有毒害時也使用對治。事實上,這成為一個問題,這成為昏沉和煩亂的起因。

〈禪 定〉

總是做短的三摩地,特別是對那些初學者而言——短暫,但次數要多。假設你要做十五分鍾的禪定,至少要重新開始三十次,當中作短暫休息。慢慢地,我們可以禪定久一點,也許十五分鍾,我們就開始十五次,這當中有短暫休息。有時作真正的休息——起身、走走、做些其他事。一段時間之後,你可以在十五分鍾的禪定中開始七次。讓禪定保持短暫是重要的一環。假如你一開始做太久,你會對此技巧感到厭煩。我們是人,我們不喜歡無聊,我們總想要變化——變化飲食、變化服裝,我們喜歡變化。
同樣的,靈性道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很有耐性。我們必須開始喜歡這個道,所以我們要讓禪定保持短暫而確實,次數要多。那麼我們就能養成牢固的習慣,然後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也就容易做。好比喝酒,我們剛開始只喝一點點。我們不會一次喝上兩三瓶,否則喝到想吐,我們就不會再想去碰酒。只做短時間,但次數多一點,分段多一點,那麼你就會習慣,這點很必要。三摩地應該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你要習慣它。為了養成習慣,做一點點,時間要短,但次數要多。
中間暫停的時候,假如可能,仍然記著你在呼吸。我們總是忘了我們在呼吸。
我們也不應該限定禪修的時間;不應該限定只有早上或只有晚上禪修;你應該在任何時間禪修。修持的時間總是此刻——從來都不是未來。永遠不要離開你的三摩地,好像你明年、下個月、或下個周末將會去做;現在就做。反正也就大概四十五秒鍾,特別是對初學者而言。很容易的,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做。那隻需要坐直,短的禪定就已經很好。在心受到干擾之前,我們自己就決定停止禪定,這樣很好——然後再開始。再說一次,在干擾來臨之前,停止禪定。我們會對這個技巧感到自在,會有戰勝干擾的感覺——在干擾來臨之前,我們已經在那裡;所以就只做短的禪定。

我們在這個道的修持,一般都像這樣。你真的不應該去做「這是禪修的時間」這樣的計劃,然後在休息時失去覺知。當然,你應該撥出某個時間來修持,譬如早上或晚上某個時刻,這有很大幫助。但除此之外,你應該在任何可能的時間修持三摩地,就只要一分鍾,那並不困難。然後我們逐漸加長時間。

〈禪 定〉

禪定的時候,就只是身體坐直、觀察呼吸。所以這么做會如何?它創造出一個空間。事實上,這個技巧本身只是個花招,重點是認出這些不斷轟炸我們的思緒和干擾。
我們仍然感到生氣,但可以說,我們知道我們在生氣。當我們生氣並且知道自己在生氣,這樣的生氣就很幽默了。我們可以把這個氣趕到某個方向去——我們擁有較大的控制權。我們生活當中的挫折就是對情緒毫無控制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一點都不好玩。佛教的全部目的就是玩得開心,不是嗎?為了玩得開心,我們必須擁有控制權。如果別人對你有控制權,那就不好玩了。

〈禪 定〉

三摩地需要很多紀律。特別對初學者而言,紀律相當必要。因此喇嘛常常建議我們,有時要參加團體的禪修。當然,我們絕對應該獨自修,但團體禪修也能夠幫助我們。因為我們有驕慢、有自我,這驕慢和自我總是告訴我們要有競爭心。因此當我們在團體中禪修,我們不想要睡著,我們不希望被認為是個糟糕的禪修者。我們並不真的有勇氣說:「嗯,沒關系,如果我是最差勁的那一個。」我們希望是最厲害的,是最迅速的,我們有這樣的競爭心態。所以,既然我們有這競爭心,或許我們也就可以把它當作這個修道的工具。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有時去參加團體禪修會是很好的一件事。
我想,這就像是去健身中心。假如你買個機器放在家裡,用個兩三天,你就不再使用了。這個工具到頭來被扔到車庫里,不是嗎?但假如你到健身中心,看到許多曼妙的身軀,看到其他人很努力地在運動,這會給你一些啟發。多麼錯誤的動機〈仁波切笑〉!但至少它把你帶到某處。作為一個修道,混淆是可以被接納的,所以沒關系。
保持簡單,不要復雜化,三摩地很簡單。專注於呼吸,坐直,這就是你所要做的。當我們專注於呼吸,呼吸就發生在當下、在此刻,不在過去、不在未來…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利用呼吸很好。呼吸發生在每一刻——吐氣時,它離開、結束,永遠不再回來。然後我們再次呼吸。
如果可以,你也應該做三摩地的周末閉關。事實上,這么做很好。你每天都禪修幾分鍾。另外,隨時想修就修,在不同的地方禪修,不要只在佛龕前面,而是在每一個地方。然後有空的時候,一個月一次或一年一次,你應該做個密集的三摩地閉關。你可以發誓禁語,然後就只是坐著。事實上,西藏有個傳統叫作寧桑(nyinthun)和達桑(dathun)。寧桑是指一日閉關、一日修持,你可以發誓禁語或發任何誓,然後整日修持三摩地,也許中午吃個飯。你會慢慢習慣。而後你可以進行達桑,一個月的三摩地閉關,一天三座三摩地,只有三摩地。這會有一些效果,至少它會把你逼瘋。
我先前說過,修持三摩地只能夠獲得控制自己的力量,這已經很不錯了。但假如你是個大乘佛法的修行者,你應該在三摩地禪定開始時皈依和發菩提心,結束時作功德迴向。修三摩地禪定具有非常多的功德,特別如果你在開始時皈依和發菩提心。事實上你該這么說:「我坐在這里觀察我的呼吸,所以我不致於被干擾;假如我不被干擾,就表示我變得很有力量;假如我很有力量,就表示我可以幫助許多眾生。」這就是我們在做的。僅僅是坐著就有很多功德,獲得功德並不一定需要很多行為。僅僅坐著,觀照當下、觀察呼吸,就累積了很多功德。

⑧ 三摩地電影第二部在哪裡可以看

騰訊視頻里兩部都有

⑨ 讀《戲作三昧》有感

《戲作三昧》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之一。讀來讓人沉思、驚嘆。一篇短短的小文,寫盡了一名寫作者的種種心酸、不易,以及社會各類人物面對一名業已成名的作家的各種期許、質疑、謾罵、輕視、贊美、獻媚,還有作者自身面對各種聲音的內心活動,對自身的懷疑、否定、肯定直至再次找到創造的靈感。真如戲劇一般,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不勝精彩。

讀這篇精悍的短篇小說,深感芥川龍之介對中國小說《水滸傳》可謂捻熟於心。就這篇文字的音韻、節奏、基調好像在讀《水滸傳》的另一個版本。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內心活動的細致描撰,估計連很多中國作家都汗顏。如同真人就活靈活現地站在面前,一言一行,一笑一顰,內心的活動如看電影一樣,歷歷在目。真不愧為鬼才、神來之筆。

如文章開頭寫主人翁馬琴去澡堂洗澡,澡堂內的景象「那浮世澡堂,簡直便是神、釋、色與無常的大雜燴。」但見澡堂里熱氣蒸騰,透過窗戶射進來的日光,影影綽綽能瞧見一個個濕漉漉、光溜溜的身子,晃來晃去……

諸多的動詞,對整個澡堂內的環境描寫活靈活現,各色人物均細致入微。後來又把作者作為一名老者如何低調不漏聲色地洗澡,結果還是被一位不甚熟識的作者認出,兩人如何寒暄、恭維,周圍的人又如何嘲弄這位老作家及他正在寫作的《八犬傳》。

面對人們的嘲笑、質疑,馬琴回家後,低沉的心緒,面對一切的百無聊賴刻畫的令人心痛,又掩卷沉思。

即便對自己再懷疑,作為一個內心堅守創造的老作者,面對送上門來的出版社負責人,要求他寫作低俗小說的邀約,依然決絕地予以拒絕了。

直到家人回來,面對可愛活潑小孫子的無心安慰鼓勵,終於又重拾信心與創作的靈感,再次感受充沛如泉涌的創作神力,不顧年邁,夜深人靜之時,依然奮筆疾書,將自身毋容置疑的才華,傾述筆端。

這篇小說,何嘗不是很多作家的寫照。甚至是每一個提筆想書寫之人的畫像。想寫,寫出來的東西又離自己的設想十萬八千里,於是對自己懷疑,對自己的能力質疑,不知經由自己之手創造出的這個「怪物」到底如何,有人看嘛,別人的感覺如何,自己整天心裡如踹個小兔一般,難以安生。

可是如果不寫,內心好像有火在燃燒。寫與不寫之間,寫與如何寫之間,寫好如何大刀批斧地修改,總之,每一步,每一個措辭,每一個情節,每一種情緒的渲染,對與不對,是否恰當。都是一名寫作者都需要跨越的溝溝坎坎。

但是在這之間,如文中主人翁馬琴一樣,面對寫作,又是一種享受:「那股洪流像道朦朧的光,速度絲毫沒有減緩。奔騰飛躍,讓他應接不暇,淹沒一切,洶洶然直襲而來。他完全被擊垮了,把一切都拋諸腦後,順著那股洪流,縱筆揮灑,勢同狂風暴雨。」「……或者說,那是一種感激之情,悲壯得讓人神往。不懂這感激之情,怎麼能咂摸到戲作三昧的甘美呢?又怎能理解戲作家莊嚴的靈魂呢?這不正是「人生嗎」?洗盡一切殘渣污穢之後,彷彿一塊嶄新的礦石,光彩奪目地呈現在作者面前……」

一氣呵成,回味無窮。

⑩ 電影《三摩地》

可以反復觀看的電影,電影的名字叫《三摩地》。電影從各種文化視角闡述了什麼是三摩地,真理只有一個,只是名字不同而已。不同文化對三摩地的稱呼也不同,它們可能叫做基督意識、奎師那意識、梵、真我、自性、本性、真心三昧、妙明真心、如來藏、空性、本地風光、古銅鏡、無限能量......但都是在描述同一件事物,或者說在描述同一個真理。

因為這兩部影片是西方人製作的,所以講述的語言更偏向於西方的思維方式。我簡單敘述下影片的核心內容,詳細的內容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影片。

影片第一部提到的「自我」更接近我們古文中的「妄心」「心意識」,因為這個虛幻的自我,所以隔離我們與本性的結合(即明心見性、證道、開悟、大徹大悟......),因此修行的重點便是「終結自我的造作」(即熄滅妄念;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都攝六根,凈念相續,入三摩地;起心動念皆是妄;非思量處,情識難測;不用求真,唯需息見;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我們的禪宗、道家、佛學有大量關於「終結自我造作」的經典論述。)

一旦「終結了自我的造作」,見性、證道便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結合我們的禪宗、佛學、道家的學說來看下面的影片,其實非常容易理解裡面的內容,只是用了當代語言翻譯了古代經典而已。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三摩地完整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