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支格阿魯的人物簡介
支格阿魯是彝族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創世英雄,是全體彝族人民認同的最崇敬的祖先。在彝語中,「魯」是「龍」的意思,意思是大鷹神龍。此外,支格阿魯的名字在幾千年的流傳過程中因受方言的影響在不同的地方還有不同的稱呼。據不完全統計,貴州地區有「支嘎阿魯」、「戈阿樓」兩稱;雲南地區有「支格阿龍」、「支格阿魯」和「阿魯舉惹」等稱謂;四川地區則有「支格阿魯」和「金支格阿魯」兩稱。 在四川涼山州,在峨邊縣,在瀘山,在螺髻山,在有彝族同胞的地方,你可能都會看到一些主題相同的雕塑和壁畫。這些雕塑和壁畫也許造型各異,但他們塑造的卻是同一個人,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同一個情節。這位主人公就是創世英雄支格阿魯,而雕塑和壁畫的主題正是他彎弓射日的情景。
支格阿魯的事跡在彝文古典長詩《勒俄特依》中有精彩的描述。《勒俄特依》是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是彝語音譯, 「勒俄」意為「耳聞」、「傳說」,「特依」意為「書」, 「勒俄特依」的意思就是「傳說歷史書」。《勒俄特依》在大小涼山彝族地區流傳廣泛,影響很深。
㈡ 劇里有個叫阿魯的前兩天電影頻道八點多演的什麼電影
05-23 星期一 cctv6節目表
00:19 音樂電影欣賞 (18)
00:24 光影星播客
00:30 電影快訊晚間
00:35 電影 探索影廳 首播 再見我們的十年
02:05 電影 飯局也瘋狂
03:30 電影 氣喘吁吁
04:58 國歌
04:59 電影 武聖
06:35 光影星播客
06:44 電影 劍河
08:20 光影星播客
08:33 電影快訊白天
08:38 電影 地道戰
10:23 光影星播客
10:30 音樂電影欣賞 (18)
10:36 電影 暴走神探
12:44 光影星播客
12:57 譯製片 首播 蒙太奇
15:02 光影星播客
15:13 電影快訊
15:18 電影 四大名捕大結局
17:06 光影星播客
17:17 中國電影報道 (144)
17:38 光影星播客
17:50 電影 全民目擊(余男)
19:59 光影星播客
20:10 電影快訊晚間
20:15 電影 鐵血嬌娃(余男)
22:03 光影星播客
22:09 特別節目 首播 第69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式頒獎典禮 法國
23:08 特別節目 首播 第69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式頒獎典禮 法國
23:22 音樂電影欣賞 (18)
23:27 光影星播客
23:33 電影快訊晚間
23:39 譯製片 藝術影院 月亮上的男人
05-24 星期二 cctv6節目表
01:31 電影 鏢行天下前傳之編外人選
03:09 電影 最佳嫌疑人
04:45 電影 爸爸的晚餐
06:18 微電影 第二屆電影類型短片創投季作品《絕命疑戰》
06:30 國歌
06:31 電影 精武英雄
08:18 光影星播客
08:24 電影 首播 支格阿魯
09:43 光影星播客
09:53 電影快訊
09:58 電影 冰山上的來客
11:49 光影星播客
11:56 音樂電影欣賞 (18)
12:03 電影 赤道 表
14:06 光影星播客
14:18 電影 第36個故事
15:46 光影星播客
15:57 電影快訊白天
16:02 電影 魔法大逃亡
17:40 光影星播客
17:50 中國電影報道 (145)
18:12 光影星播客
18:23 電影 花腰新娘(張靜初)
20:03 光影星播客
20:10 電影快訊晚間
20:15 電影 脫軌時代(張靜初)
21:56 光影星播客
22:04 譯製片 七年風暴
23:49 音樂電影欣賞 (18)
23:54 光影星播客
㈢ 請問一下二手乾洗店的設備需要多少錢呢
開乾洗店除了要有先進的乾洗技能,一個乾洗店能否把衣物洗出想要的效果,乾洗機設備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以前在小的乾洗店打工,他們的乾洗設備多數是采購自國產或者一些小的連鎖店淘汰下來的二手機器。有一些困難的乾洗問題都沒有辦法用這些設備解決,經常發生顧客投訴的事情。後來我自己開店了,我選擇了澳貝森科技乾洗這個品牌,我就是看中了它設備進口自德國這個優勢。所有設備都符合國際質量標准和國際ISO9001質量體系標准,設備有數字化IS四氯乙烯乾洗機,智能IA石油乾洗機等種類很多。而且澳貝森科技乾洗對於所有的設備還負責售後的維護,讓每個投資者都很放心。澳貝森科技乾洗好的機器設備就是一個品牌的乾洗效果的保障。開個科技店鋪設備我的總投資在5萬,包絡所以設備,加盟費,很技術
.
.
.
.
.
.
.
.
.
.
.
.
.
.
.
.
.
.
.
欞就是窗格,在窗子裡面橫著或豎著的格子;但是窗欞又和窗框不同,窗框是窗子裡面四周的木框,現代也有鐵窗框、鋁窗框等等。窗欞的花紋圖案有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幾大類:
1.寓意吉祥的圖案:如福、祿、壽、財、喜等字樣的鏤空雕刻,仙桃葫蘆,福壽延年,石榴蝙蝠,扇狀瓶形等等。
2.神話人物圖案:如八仙過海、壽星獻桃等。
3.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4.方形、菱形、八邊形、六邊形等幾何圖紋,如回形紋、卷草紋、人字紋等。
二、窗欞的分類
窗欞一般分為板欞窗、格扇、隔斷、支摘窗、遮羞窗、檻窗等。
三、窗欞在現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在社會快速發展之下,室內設計的風格也呈現出多樣化,在現在簡約風格、歐美風、田園風等深受人們喜愛和追捧時,也有很多人們把目光轉移到了中式的傳統風格上來,實木的傢具、古樸的色調、傳統建築元素的運用,讓人們回歸到了夢開始的地方。然而中國古典風格的室內設計是少不了應用精美的窗欞的;在中國古典風格的室內設計中窗欞的運用非常廣泛;下面我就總結一下窗欞運用在室內設計中的地方:
首先,室內設計中的隔斷多數就是應用窗欞或類似的元素來設計製作的,隔斷,隔而不斷,室內設計中門廳與客廳之間經常會用到隔斷,來劃分了空間,又不會呆板的分割開來,起到美化裝飾室內空間的效果。
其次,吊頂的設計上,現今我們看到的吊頂是運用石膏板或其他一些材料把吊頂造型做好,在飾以面材、打上燈帶、貼上壁紙;然而在吊頂造型中運用上窗欞元素的材料,這樣會讓整個空間顯得更加美觀,空間視覺更加平衡,在室內設計中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再次,電視背景牆的設計上也是運用廣泛,電視背景牆是是室內設計的重要部分,它的視覺感官如何可以說直接影響到室內設計的層次;窗欞元素運用在其中就可以讓其更加美觀,大大出彩。
最後,卧室床頭背景牆的運用上,床頭背景牆是卧室最吸引人們目光的地方,因此設計師們也會在這個地方,多下功夫,所以它也將是窗欞元素運用的佳選之處。
四、窗欞應用在是室內設計當中展現效果
傳統元素歷來被室內設計師所喜愛,尤其是在做中國古典風格的室內設計之時;窗欞在中傳統建築中運用相對狹窄,僅在門窗之上使用,但都已經呈現出端莊古樸的視覺效果;現今我們把窗欞運用到室內裝飾的每一個角落,只要運用得體,組合恰當,其視覺效果必將有很強烈的提高;在古代,窗欞出運用在門窗之上,還使用在室外的一些景觀亭子之中,由此,人們在對其精美的圖案和式樣的欣賞就受到限制;運用在室內裝飾之中,不但為室內設計提供了優秀的創意,並且使窗欞與其喜好者有了更短的接觸距離,也實現了讓對傳統元素的偏愛者窗欞情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更多欞條組合樣式,更多新型材料的窗欞的出現,會更加受到室內設計師的
此的漢族導演,也出現了一批少數民族出身的新銳導演,且隊伍呈發展壯大之勢。生產模式也從單一的「獨立電影」拓展至中外合拍,並取得了不菲的效果,如《狼圖騰》《夜鶯》等合拍片獲得了成功。再次,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自由空間得到了極大拓展,同時創作者的民族意識得以確立和開發,特別是在題材選取、視角抒寫、手法結構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規律和特色。
一、以現實題材見長的創作特點
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發展歷程中可以發現,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關注現實題材方面具有比較特殊的歷史淵源,主要體現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被賦予了具有「民族國家建構」敘事功能的藝術樣式。各少數民族積極投身於翻身做主人的革命斗爭、各少數民族團結友愛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等現實生活幾乎成為當時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表現的全部內容,建國後的首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內蒙人民的勝利》曲折的創作過程及表現的內容就是很好的例證。緊接其後的一系列電影如《冰山上的來客》《五朵金花》等也取材於當時的民主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並為其「鼓與呼」。到了19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正式啟動,各少數民族地區也在改革熱潮下積極進行經濟建設,隨之出現了反映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生活、新問題的現實題材電影,如《幸福之歌》《喜鵲嶺茶歌》《傘花》《邊鄉情》《綠野晨星》《相約在鳳尾竹下》等,這些影片主要反映在新環境下少數民族尤其是年青人的現實生活,關注他們在學習、勞動、愛情等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長期以來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對現實題材的關注,明顯是順應了時代的需要,烙上了時代的印跡,同時也將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和文化帶到了大眾眼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電影體制改革之前偏愛現實題材。21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對現實題材依然鍾愛,但在具體類型的選擇上,抑或在創作主體方面都出現了多樣化的局面,出現了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導演群,比如代表性的導演群體有「蒙古草原派」的麥麗絲、寧才、卓·格赫、哈斯朝魯、寧浩、巴音等;「影像西域派」的金麗妮、高峰、西爾扎提·牙合甫、胡爾西德·吐爾地等;「白山黑水派」的戈日泰、楊明華、戴瑋等; 「傳奇藏地派」的萬瑪才旦、陸川、松太加、徐鴻鈞、周玉鵬、杜家毅等;「歌行雲之南派」的章家瑞、雷獻禾、馬會雷、向一民、李松霖等;「貴州苗鄉派」的胡庶、寧敬武、劉傑、醜醜等;「多民族集錦派」的韓萬峰,其創作的影片已有九部,涉及黎、羌、侗、藏、苗、土家六個民族。
新世紀以來,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對現實題材的選取比較多樣化,總體來講,「關注現實、關心社會、關愛他人」是影片與少數民族社會現實相照應的結合點,涉及領域極為廣泛,大致可概括為十大類:
少數民族教育和兒童關愛問題,如《天上草原》《至愛》《開水要燙,姑娘要壯》《走路上學》《水鳳凰》《蔚藍色的杭蓋》《格桑梅朵》《尋找那達慕》《你是太陽,我是月亮》等;
少數民族當下愛情婚姻等情感生活,如《花腰新娘》《吐魯番情歌》《青檳榔之味》《雲上人家》《行歌坐月》《月亮之上》等;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如《聖地額濟納》《哦·我的鄂倫春》《歡迎你到阿爾村》等;
少數民族傳統生活方式變遷及與現代生活理念的糾葛,如《美麗家園》《婼瑪的十七歲》《遙遠的敖魯古雅》《藍色騎士》《碧羅雪山》《額爾古納河右岸》《遷徙》等;
在現代文明的滲透下,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如《可可西里》《季風中的馬》《成吉思汗的水站》《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等;
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傳承,如《大東巴的女兒》《尋找智美更登》《鮮花》《長調》《天琴》《唐卡》《鍬里奏鳴曲》《五彩神箭》《侗族大歌》等;
民族間團結友愛,如《錫林郭勒·汶川》《額吉》《烏魯木齊的天空》《伊犁河》等;
少數民族現實中感動人物的感人事跡和邊緣群體的酸甜苦辣,如《香巴拉信使》《承諾》《索道醫生》《甘南曼巴》《第七種味道》《圖雅的婚事》《尼瑪家的女人們》《德吉德》《塔洛》等;
關於少數民族社會法制問題,如《格日勒》《馬背上的法庭》《德吉的訴訟》等;
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如《買買提的 2008》《阿米·走步》等。
從上述羅列的影片及類型可看出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影是比較繁榮和多樣的,這種景象的出現有其潛在的孕育邏輯,主要有時代呼喚、環境促動與主體自覺三個方面的因素。首先,從時代的呼喚來看,自1990年代初「市場經濟」的全面啟動以來,國家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少數民族地區在時代大潮的浸潤下,少數民族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及心理情感也悄然發生變化,這些日益顯露的客觀現象激發了一批關注少數民族的電影創作者們的藝術敏感,同時這些電影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易於引起少數民族觀眾的文化認同,適合少數民族觀眾的觀影情懷,進而大批與時俱進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現實題材影片誕生。其次,從電影市場化的大環境來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資金顯得捉襟見肘,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者屬於新手,實力和名氣遜色一籌,資金的獲取顯然不盡如人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走低成本的「藝術電影」不失為上策,而「藝術電影」與現實題材有著天然的緣分。再次,從創作主體來看,1990年代,以第六代為主的現實題材電影創作主體,以其具有藝術個性的「新寫實」魅力,逐漸由邊緣走向大眾,其個人對現實的真切寫作方式為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影創作樹立了信心和提供了良好的創作氛圍。新世紀以來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導演與第六代導演具有相似的文化機遇和文化身份,吸收借鑒第六代的現實題材創作思路和手法顯得順理成章和有跡可循。新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發展中最令人欣慰的是出現了以卓·格赫、萬瑪才旦、醜醜等為代表的一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導演,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和忠誠的創作態度對本民族的現實進行自覺審視與抒寫。還有以高峰、章家瑞、韓萬峰為代表的更大一批具有少數民族文化視角的漢族導演,對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給予濃郁情感,積極主動參與到對少數民族現實生活的記錄傳播和觀察反思。此三種因素共同作用促動了當下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影的發展。
誠然,這些影片在真真切切表述少數民族現實方面具有突出的時代感和人類學意義,就當下電影格局看,關注現實既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長處,也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應該擔當的時代責任,但民族文化不能脫離歷史而發展。然而近 15年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作品有150餘部,其中除《嘎達梅林》《喜馬拉雅王子》《末代女土司》《愛未央》和《支格阿魯》等寥寥幾部歷史神話題材電影外,絕大部分電影缺乏歷史和想像。其實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等適於電影表述的歷史文化和神話傳奇故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史上也曾出現過頗有影響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塞夫、麥麗絲導演的《東歸英雄傳》《悲情布魯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馮小寧導演的《紅河谷》《嘎達梅林》。以神話傳奇為題材的經典影片《阿詩瑪》《孔雀公主》也曾家喻戶曉。歷史、現實和想像之間存在某種聯系或「交響」,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與生俱來的現象。民族歷史文化是一種被時間凈化了的歷史情懷,是一種集體記憶,可啟迪智慧,可生產民族身份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對歷史的表述和審視可以反思民族的歷史存在,是一種民族思考的成熟。那麼,當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傾力記錄和反思現實生活的同時,應當拓展對歷史神話題材及對未來暢想題材的創作,努力將少數民族「三大史詩」:蒙古族的《江格爾傳奇》、藏族的《格薩爾王》、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打造為電影精品的同時,挖掘各少數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用電影講述民族的歷史。
二、開啟民族自我抒寫浪潮
21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隊伍中逐漸出現了一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導演,創作了一系列頗具新意的反映本民族的影片,被學界冠以「原生態電影」、「母語電影」、「新文化電影」、「非遺主題電影」、「本位電影」等術語,足見少數民族導演創作的電影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其反響非同尋常,引起了學界的集體關注。如「2005年以後,少數民族母語電影的隊伍在不斷壯大,至少運用了11種少數民族語言拍攝,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所謂『原生態』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一般是指由少數民族身份的導演所編導、由本民族演員參與的反映本民族原汁原味生活的影片」。概而言之,這些術語折射出新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視角的新現象:少數民族自我抒寫情懷的集體表達。這既體現了少數民族文化主體的崛起,又表明了少數民族本土導演的文化自覺。
新成長起來的這一大批少數民族導演,出現了將創作視野聚焦本民族的現實生活和普通個體,審視本民族在當下出現的種種現象,並形成了自成風格又具地域特色的影像序列。其中以關注現代文明對傳統的沖擊和影響的視角尤為鮮明,「面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危機,他們憂心忡忡,為了能夠喚起本民族和社會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關注,他們也把創作的焦點對准了少數民族的現實生活,對准了生活其中、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現實處境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普通人,希望藉助電影創作,將當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真實處境表現出來。所以在他們的創作中,少數民族的現實生活就少了許多的詩情畫意,多了現實的尷尬窘迫和茫然失措」。如以卓·格赫、寧才、哈斯朝魯、巴音為代表的導演主要表達對蒙古草原傳統文化變遷的憂思和堅守情懷,尤其以卓·格赫為甚,其十年間創作的六部蒙古族題材電影《索密婭的抉擇》《蔚藍色的杭蓋》《尼瑪家的女人們》《成吉思汗的水站》《藍色騎士》《德吉德》,秉承「真我」和「真狀態」的本民族情懷,訴說著草原牧區充滿悲情的現狀。以萬瑪才旦、松太加為代表的藏族導演堅持「藏語母語」創作,都關注藏區尤其牧區普通人的生活現狀。萬瑪才旦的五部作品《靜靜的瑪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對藏區現實與傳統之間無以名狀的復雜關系進行了冷靜的記錄和思考,對現實則更多的是寬容和坦然,但對傳統也流露出些許眷念與惆悵。松太加的作品《太陽總在左邊》與《河》則偏向表達藏族人民在當下涉及與「心靈救贖」有關的問題,通過對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敘述,體悟他們對生命、親情、信仰的看法。
與蒙古族、藏族導演拍攝的本民族電影普遍偏向低沉、內斂甚至是悲情的氣質有鮮明的差別,維吾爾族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和侗族導演醜醜拍攝的電影則比較明朗、溫暖,對本民族人民生活、情感的抒寫偏重唯美,暖色調氣質是主流。西爾扎提·牙合甫導演的電影《買買提的2008》《鮮花》《烏魯木齊的天空》《真愛》,其影片基調總體是樂觀、積極、向上,即使電影故事背景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即使故事本身是凄美的,但其表述方式不乏幽默調侃和溫情,西爾扎提·牙合甫被譽為「西部暖流派」的代表。出生於貴州侗鄉的導演醜醜,其創作的目的就是傳播家鄉的文化,曾言:「我是苗族和侗族的女兒,我有自己承載的使命,就是通過我的鏡頭,讓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鄉和民族,熱愛我的家鄉和民族,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得到激勵,更好地傳承下去。」醜醜近十年一直堅持對家鄉的關注,共創作三部作品:《阿娜依》《雲上太陽》《侗族大歌》,這些電影傳達了導演對家鄉濃烈的愛,盡顯家鄉的旖旎山水、天籟歌舞和淳樸鄉民,簡單明快的表達方式卻飽含濃郁的現實主義浪漫情懷。
少數民族導演隊伍的形成和壯大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繁榮發展的希望,他們以自我觀照的獨立方式讓電影和本民族現實發生著關系,其當下對本民族抒寫熱情的「族群發聲」景象不僅為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也引起了大家對少數民族生活的重新認識和關注。這對於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少數民族導演的培養和茁壯成長樹立了信心,提供了一種可供嘗試的路徑。但目前的民族抒寫普遍存在拘泥於民族的純粹性,多聚焦少數民族現實的邊緣,關注某些極端的少數個體,沒有進入現實的中心區域,普通大眾的生活現狀遭到「屏蔽」,如此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會更加趨向邊緣,「少數民族」的現實生活成為「他者」的生活,電影中的「故鄉」成為「異鄉」,影片表現的內容不僅不能為大眾所接受,即使本民族也不認同,這樣的抒寫只是「個人的藝術」而已。本土導演在表達個人體悟和情緒時,也要有宏大的視野,也應該關注少數民族現實的中心區域,關心絕大多數民眾的當下生活及心理情感,表達他們的訴求。
宏大的視野不僅體現在要拓展關注的現實對象,還應注重故事的歷史厚重感。此處強調電影的「歷史」性並不是指狹隘的「歷史題材」,而是指在對現實觀照的同時,要有歷史思維和意識,如此結構的電影故事既具縱深邏輯又具磅礴氣勢,在現實的表述過程中,潛在地表現出少數民族與歷史的關系,歷史對少數民族的心靈和命運的深刻影響。
同時,「國家形象」的參與也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宏大視野的建構方式,「在國家與少數民族的關繫上,當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並沒有建立合理的敘事規范,往往是在凸顯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很少有相應的國家形象與認同的積極建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與批評的最大的認知誤區是『去國家化』」。此處重提「國家」,是將「國家形象的建構」作為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的一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責任。近幾年,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展演和角逐國際獎項比較頻繁,這是一個好現象,但此類電影大多缺乏對民族與國家關系的表述,影片向世界展示的多是邊緣孤獨、落後愚昧、陰郁保守的片面印象,這暗合了長期以來西方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偏見。富有生機活力、立體飽滿的中國形象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是「缺席」的,國家認同與國家正面形象的積極建構,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應當重視和承擔的責任。
三、情節結構富有詩化
當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以影像紀實藝術為主流風格,偏重對生活場景的本真記錄,其總體特徵為:一是講究場面或人物動作的完整性和統一性,故事結構比較鬆散,情節舒緩;二是講究一種情緒一種想像,營造出「詩化」的散文式意蘊; 三是往往採用「弱故事」情節結構,按照日常生活流順序平鋪直敘,不刻意製造矛盾和沖突,或把矛盾淡化、沖突弱化。這種鬆散詩化的敘事結構,對情節的設置顯得游離零散,多是幾個情節平行展開,情節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被削弱,情節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拼接。如《藍色騎士》中的情節主要有:姐姐塔薩與羊販子尼格萊戀愛遭父親阻攔、姐姐嫁給酒鬼牧民孤獨勞作、父親薩蒂畢斯與兒子巴勒爾比賽兒子輸了、父親拆掉兒子買的電視機、薩蒂畢斯與妻子娜彌婭下棋薩蒂畢斯輸了、巴勒爾離開草原薩蒂畢斯將馬送給巴勒爾、塔薩最終與父親冰釋前嫌喊出了八年來第一聲「爸爸」。這些情節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沒有具有集中矛盾沖突的「戲劇性」事件,而更多的是以人物活動為支撐來結構情節,更多的是對草原牧民生活場景的呈現和展示,整個影片的結構鬆散。斷裂、碎片、片段式的情節拼合的優勢在於既可以用「自然狀態」的鏡頭畫面增強少數民族現實生活的「紀實」質感,又可以對影片人物心理情緒進行詩化抒寫,導演也可借劇中人盡情表達自己的民族情懷。情節分散,非時序,多線索、多視角的碎片化結構能多時空地結構人物活動和情緒的流動,豐富畫面內容,營造淡雅深沉耐人尋味的意境,但觀眾要將多線索聯系整合起來才可能揣摩出影片的主旨,這些太過詩意化的電影對大眾來說有些「曲高和寡」。而且,沒有建構深入的矛盾,影片往往就缺乏「現實的厚度」,這種影片既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又缺少深長的意味,結果往往陷入了索淡寡味的尷尬。
遠景、全景等景深鏡頭,是與少數民族紀實題材電影鬆散結構相對應的鏡頭特徵,用固定機位、跟拍方式拍攝的長鏡頭也較多。萬瑪才旦以運用長鏡頭著稱,尤其鍾情固定機位的長鏡頭,從《靜靜的嘛呢石》中小喇嘛與小活佛讀經、小活佛背誦經文整個過程長約五分鍾的長鏡頭,到《塔洛》開場就使用長達十二分鍾的固定長鏡頭:塔洛面對攝像機背誦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全文,將固定長鏡頭運用到極致。大景別高景深的鏡頭中往往包含多種元素,需要調動觀眾參與場面調度的主動性,才能理解意義,但在文化消費為甚的當下,這種景深鏡頭的反復多次出現就會降低部分觀眾的觀影興趣,加之少數民族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陌生化」的鏡頭內容雖能帶來新鮮感的瞬間,但留下的可能多是迷茫和不解,不利於少數民族文化的傳達。長鏡頭雖然能逼真地表現少數民族人的本貌和生活的本貌,但其缺乏場面調度的靈活性和動態感,單調沉悶的基調也難以獲取觀眾持續的專注力。「敘事的淡化」不是現實題材電影的固定手法,現實題材的表述並不排斥結構的「戲劇性」,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盲目拒絕戲劇性和對紀實方法的因循守舊,甚至更加誇張,當然這也是拓展藝術形式多樣化的一種探索和嘗試,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消減了電影的觀賞性,其價值也就小眾化了。
具有戲劇張力的影片《可可西里》《花腰新娘》《吐魯番情歌》《圖雅的婚事》《紅河》等曾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上尚還分得了一杯羹,而絕大部分不講究矛盾沖突的散文式敘事結構為主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缺乏觀眾捧場,難以進入院線。雖然不能完全用市場來衡量一種電影藝術,但既能表達現實圖景和深沉思考又能獲得大眾青睞和喜愛的藝術樣式又何樂不為?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紀實的表現形式需要豐富,增強影片的「戲劇張力」是改善當下少數民族紀實題材電影「小眾化」命運行之有效的策略。「戲劇張力」建構方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能拘泥於淡化情節的結構模式,而應增強富有節奏感的「戲劇化」結構,認認真真地講好曲折動人的故事,加強情節性敘事,注重設置集中的矛盾沖突,開創新穎而又緊湊的情節模式;二是增強影片視聽元素的戲劇張力,整合視覺聲音等電影語言的表現力,充分運用運動鏡頭、景深鏡頭等鏡頭語言和場面調度等新的電影技巧,從視聽層面震撼人心。如此,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不難創作出既富有藝術時代感又具有觀賞性的現實題材影片。
綜上所述,新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創作上形成了一些特點,但同時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在題材選擇方面以現實題材見長,涉獵現實生活的諸多領域,面對現實敢於發言,本族導演多是「憂思」,他族導演多是「反思」。但在關注現實的同時,需放眼歷史和放飛想像,少數民族擁有的燦爛文化就能得以全面再現,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才能真正實現「百花齊放」。在視角傾向方面,民族自我抒寫的視角獲得極大張揚,這表現了少數民族文化主體的自覺行為及對本民族現實流露出一種具有思想啟蒙意義的人文情懷,但在傾情表述「純粹民族」情緒的同時,擁有博大胸懷和宏大視野也是責任。在藝術結構方面,鬆散的結構使影片富有「詩化」的韻味,但削弱了故事的魅力,具有戲劇張力的強情節性敘事結構不失為有效的彌補手法。
㈣ 「超神藝聯」平台藝術總監釋行嘯:推動中國動作電影健康發展的踐行者
「超神藝聯」平台藝術總監:釋行嘯從武僧跨越成為中國電影委員會 主 席,導演了無數動作電影,捧起了很多的動作電影明星,他卻一直默默的在幕後為動作電影付出。
釋行嘯簡介:
自幼在中國嵩山少林寺習武,法號釋行嘯,少林三虎之一,曾代表少林出訪世界各國進行功夫教學和演出,著名動作電影導演,功夫明星。參與了很多動作電影、電視劇的拍攝。擔任了多部影視劇動作導演。
現為:中國動作電影委員會主席、第四屆電影人春晚組委會聯合發起人、超神藝術精英聯盟藝術總監、華英會公益「愛心大使」、
工作履歷:
1995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表演,師從著名導演謝洪。1997年獲得中華武術走向世界貢獻獎。2010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班,師從著名導演田壯壯、徐浩鋒等。2011年導演武俠畢業作品《一刀仙》,本片在電影學院公映獲得學院師生一致好評,隨後在互聯網展映、在「華夏微電影」欄目全國播放。2012年擔任彝族電影《支格阿魯》動作導演。2013年擔任40集大型電視劇《謀聖鬼穀子》動作導演。2014年擔任團中央電影《我要當明星》導演。2015年創作電影劇本《狂暴武僧》、《咆哮村莊》。2016年1月成立中國動作電影委員會任主席。2017年獲少林武術名師榮譽,全國書畫藝術展金獎。2017年應邀出任華英會公益「愛心大使」。2017年應邀出任「超神藝聯」藝術總監。2017年參與策劃第四屆電影人春晚。
「超神」鄒廣超與釋行嘯老師相識在中國電影人聯合會總部,通過交流產生共識,應鄒廣超邀請,釋行嘯老師擔任「超神藝術精英聯盟」平台藝術總監和華英會公益「愛心大使」。負責該平台形象推廣及演藝明星、書畫名家的審核、篩選工作。
少林寺風靡一時的少林三虎(中間是釋行嘯)
2016年1月:中國動作電影委員會成立
參加這次「中國動作電影委員會」成立儀式的委員會成員接近30人,其中有:趙箭導演,焦曉雨導演,戴維導演,張力動作電影理論家,孟衛國導演,陳之輝動作明星,邵偉製片人,楊皓翔動作導演,樊春雷動作導演,郭少恆動作導演,長龍動作指導,王克平動作指導,徐冬梅電影新星,王海祥電影新星,谷尚蔚電影新星,姚雨鑫電影新星,元武電影演員,金美玲電影演員,釋小虎電影演員,洪冰瑤電影演員,田雕俠電影演員,王琦瑞電影演員,趙小冬電影演員,苗青電影演員,中國大力士韓向陽先生等嘉賓。
釋導在拍攝現場指揮拍攝
電影《我要當明星》開機儀式
釋行嘯導演的部分電影展示:
釋行嘯老師武僧期間的風采展示:
《釋行嘯贊歌》超神
釋行嘯、真精英
動作電影大明星
導演風格樹新風
鑄就輝煌練強兵
㈤ 曲木古火·秋風的音樂及影視演出
2001年7月 「西昌彝人回家」大型演唱會
2001年7月 中央電視台和四川電視台聯合舉辦的三星堆文藝匯演
2001年8月 中央電視台和湖北電視台舉辦的長江環保綜藝文藝晚會
......
2004年7月 參加「蓋中蓋」杯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職業組,並獲銅獎
2004年8月 吉林長白山「礦泉水」節文藝晚會
2004年9月 中國國際網球公開賽文藝晚會
2004年9月 中國 羅馬尼亞青年年誼晚會
......
2005年1月 北京首體「新聲新秀」演唱會
2005年1月 浙江餘姚歌星演唱會
......
2006年6—8月 出演大型革命史詩題材影片《我的長征》
2006年10月 參加人民大會堂電影《我的長征》首映式
2006年10月 參加中央六套中國電影報道嘉賓
2006年10月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電影傳奇」嘉賓
2007年1月 參加中央新聞台重走長征路勝利會師文藝晚會演出
2007年3月 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 亞洲電影大獎
2007年3月 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參加澳門中國優秀電影展映
2007年4月 參加中國大學生電影節電影展映
2007年4月 參加中國大學生電影節頒獎晚會,
2007年5月 出演電視劇《我的愛人》
2007年9月 出演的影片《我的長征》獲第26屆金雞百花獎「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等七項提名,成為獲得「最佳影片」等多個獎項的大熱門
2007年10月 由自己創作的影片片尾曲《我的姑娘》獲金雞百花獎「提名獎」
2008年5月 參加中華衛視華人風采主辦的抗震救災文藝演出
2008年3月 出演電影《你我都一樣》飾演康龍一角
2009年4月—6月 排演音樂劇〈花兒與少年〉
2009年7月 出演電影《忍痛割愛》飾演龍一彪一角
......
2010年3月 出演新版《水滸傳》 飾演杜興一角
2011年4月 出演電影《時代 人流》飾演杜華龍一角
......
2012年3月 出演電視劇《劉伯承元帥》 飾演小葉丹一角
2012年5月-6月 出演電影《支格阿魯》飾演支格阿魯一角
2013年 錄制個人首張音樂專輯《遠航》
2014年3月-6月 主演大型電視劇《二十四道拐》 飾演坂田一角
2014年6月-7月 主演電影《安妮的邛海》 飾演拉博一角
2014年11月-2015年2月 主演電影《天上有海》 飾演海博一角
2015年2月 主演微電影《烏撒烤茶》
2015年3月-4月 主演電影《遠山》 飾演拉且一角
2015年5月-6月 主演電影《我的聖途》 飾演紐特一角
2015年8月 主演電視劇《靈與肉》 飾演王主任一角
㈥ 支格阿魯的介紹
支格阿魯,又譯為支格阿爾,是彝族中的射日英雄,也是彝族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創世英雄,是全體彝族人民認同的最崇敬的祖先。
㈦ 房鹿的演藝經歷
2012年房鹿領銜主演青春喜劇《大學那點事兒》系列微電影之《旗幟飄揚》。6月參加海潤影視、華夏電影、新浪視頻、《北京青年》雜志聯合主辦的八星入海年度大型新星招募計劃,獲得人氣五強和全國30強 。11月在古裝動作劇《新燕子李三》中飾白凝 。同年房鹿接受了時尚雜志的邀請,拍攝一組時尚圖片 。
2013年房鹿出演彝族大型神話電影《支格阿魯》,在片中飾演女妖。3月在古裝傳奇劇《隋唐英雄3》中飾演演一位雷厲風行、敢愛敢恨的女土匪——賽西施 。7月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普法欄目劇》暑期傾力打造的九集迷你劇《聽見涼山》中飾演可可 。10月參加山東衛視的《最炫國劇風》節目 。11月在講述少數民族抗日戰爭的歷史電影《京武火龍》中飾女主角月亮 。
2014年,4月房鹿成為海信VIDAA TV的代言人。7月出演青春偶像勵志音樂劇《聽見涼山》第二季,飾演一名經歷過從成功到失敗,並且渴望再次獲得成功的彝族女歌手 。
2015年參演抗戰題材電視劇《八女投江》,房鹿飾演了一位從千金小姐蛻變成為抗聯戰士的傳奇女子「黃桂清」 。同年主演網路恐怖電影《朋友圈噩夢》,房鹿將與劉述攜手上演一段人鬼奇緣。11月房鹿與王傳君、吳倩在橫店共同出演奇幻古裝電視劇《大仙衙門》 。
2016年參演武俠傳奇劇《國士無雙黃飛鴻》,房鹿在劇中飾演一位神秘的高山族女孩兒——鹿雅,該角色是史上各版本的《黃飛鴻》中首次出現的全新角色,非常值得期待。
㈧ 曲木古火·秋風的介紹
曲木古火-秋風,彝族優秀青年演員,四川大涼山冕寧縣人,身高182cm,愛好運動、閱讀、寫作。2006年,他飾演由著名導演翟俊傑執導的電影《我的長征》中的戰斗英雄——達爾火!開始被觀眾所喜愛和熟知!接著在眾多影片中硬漢、男人的形象確定了他的風格!如:電影《我的長征》中的戰斗英雄達爾火,《支格阿魯》中的傳奇英雄支格阿魯,電視劇《劉伯承元帥》中的小葉丹,新版《水滸》中的地全星杜興等等。同時,他是一位詞曲唱作為一體的原創歌手! 聲音充滿磁性!還有古銅的膚色及其稀有、個性!由他創作的電影《我的長征》片尾曲《我的姑娘》獲金雞百花獎 「提名獎」。2004年參加中央電視台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獲專業組銅獎。是目前活躍在大銀幕上的彝族優秀演員、歌手。
㈨ 支格阿魯電影觀後感
支格阿魯是彝族認可的英雄人物先祖,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幾千年來有關支格阿魯的神話故事一直以口頭上與文案的方法廣為流傳在滇、川、黔、貴、渝等彝族聚集地。
《支格阿魯》是彝族有史以來首個神話電影,影片由彝族年青電影導演賈薩楊萬導演,以個性化角度敘述了支格阿魯青年人階段為解救群眾,騎著天馬一路斬妖除魔,懲惡揚善,維護彝族部族的故事。
電影以很多動畫特效,襯託了劇情的坎坷與奇妙,展現了彝族從母系氏族後期進到父系社會前期這一段歷史悠久的歷史時間。
《支格阿魯》從服飾、彩妝造型、游戲道具上保證了原生態的民族特色,是一部由彝族人編,彝族人演,彝族人聚集地實景的電影。
影片依次參與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國際電影節,並在第四屆北京市電影節上得到「中華民族電影展出色影展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