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征觀後感300字
在紅軍長征70周年之際,我校舉行了紀念活動。今天,我們觀看了《長征》這部電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岸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是毛主席在長征時作的。這首詩深刻地體現了紅軍戰士的艱辛,他們不畏艱難,踏過了二萬五千里。紅軍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堅信:中國要富強靠的不是神仙黃帝,而是自己。在看《長征》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在雪山上:那裡的雪花滿天飛舞,北風呼呼地吹來,戰士們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北風就象刀割一樣吹在戰士們的臉和身體上。行進中,每個戰士都不敢坐下休息一會兒,因為他們都知道一坐下來就會永遠都不能站起來。這些艱苦和惡劣的自然環境,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課室的小學生們是無法體會到的。
紅軍戰士們不畏艱險,甚至可以犧牲自己性命換取人民幸福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就會想起紅軍戰士的精神激勵自己,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努力把自己陪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❷ 電影長征觀後感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觀看了革命歷史題材巨片《長征》。《長征》真實再現了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壯舉。因為中央根據地的失陷,中國工農紅軍必須立刻實行戰略性轉移。要突圍敵軍的第三線--湘江,由於從德國來的顧問李德和中央主要負責人博古倆人的錯誤指揮,從紅軍8.6萬多人降到3萬多人,紅軍損失巨大。
看完《長征》後,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使我感慨萬千。長征的精神激勵著我努力學習,克服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困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艱苦奮斗、大公無私的品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今我們生活在他們為我們創造下的和平年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有什麼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讓我們把《長征》的精神用到學習、生活中,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奮斗。
偉大的長征
這周,我看了一個名叫《長征》的電視連續劇,以前總聽說長征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看完後才明白了長征有多麼感人、多麼偉大,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1934年,蔣介石不顧日本軍國主義入侵東北三省,侵略我們中華民族的事實,依舊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紅軍中央蘇區進行了五次大圍剿,在反圍剿失敗後,紅軍進文秘114版權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行了戰略轉移,開始了人類歷史上震驚中外的壯舉——兩萬五千里長征。
整個長征的過程是那麼的艱苦,沒有食物,沒有交通工具,物資極度匱乏,再加上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國民黨部隊的攔截追擊,但是紅軍戰士排除萬難,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勇敢的浴血奮戰,經歷了無數場戰斗,爬雪山過草地,走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到達了延安,取得了勝利。在整個長征的戰斗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紅軍的先頭部隊強渡大渡河成功後,國民黨就調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瀘定橋,企圖把紅軍的隊伍切開,但先頭部隊的戰士們用兩天的時間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趕在敵人增援部隊的前面到達。而後續紅軍部隊組織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擊隊,攀著只剩下鐵鏈的『鐵索橋』,冒著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他們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傷落入水中則必死無疑。但勇士們仍然冒著密集的炮火,勇敢頑強的向前沖,一個掉下去了,下一個沖上來,受傷的戰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還在向敵人射擊。
他們知道他們只能前進,在他們身後有毛主席,有黨中央,有千千萬萬個紅軍戰士。最後剩下的勇士們沖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沖進了瀘定城,和後續上來的紅軍戰士一起徹底消滅了國民黨的部隊。這次戰斗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要把紅軍消滅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圖。為長征的勝利大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長征的路上象這樣的戰斗還少嗎?湘江戰役、強渡烏江、四渡赤水還有金沙江、臘子口。有多少紅軍戰士犧牲在戰場上;有多少捨生忘死的感人事跡;有多少愛國志士拋頭顱灑熱血。
其實從一開始紅軍就勝利了,因為他是正義之師。紅軍深得民心、團結奮戰、保衛祖國。無論是大渡河還是金沙江;無論是爬雪山還是過草地;無論蔣介石的部隊有多少炮彈;也無論多麼少的食物和多麼惡劣的天氣。這一切都無法阻擋紅軍的步伐。
長征的偉大不僅僅是他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長 征讓我們感到了正義的力量,長征忘我的大無畏精神和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氣魄深深的感動著我們每一代人。讓我們記住那些勇士們,象他們一樣勇敢的走下去,為我們的祖國努力的學習,努力的走下去……
❸ 觀看電影長征觀後感不少於500字
觀影《長征》有感 今天的黨課上,我們觀看了《長征》這部電影。隨著鏡頭再次經歷當年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偉大歷程時,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長征》是描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行程的艱難險阻,記述了在戰爭時代的種種艱辛困苦,我深深地體會到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 長征途中,紅軍在險境中打了許多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勝仗,其中有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等。當看到張國燾拒絕北上抗日,還將參謀長曾中生殺害時,我和旁邊的同學都十分氣憤!當影片放映到飛奪瀘定橋時,我被電影那震撼人心的畫面所感染。國民黨在紅軍到達前,已經將所有的木板拆下,只剩下十幾根鐵鏈橫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戰斗剛打響,紅軍所有的武器一起向對岸開火,軍號聲、槍聲震撼山谷,二十二位突擊勇士手持沖鋒槍、手槍或輕機槍,背掛馬刀,腰纏十幾顆手榴彈,趴在鐵索上匍匐前進。他們不顧下面洶涌的大渡河水和對面敵軍密集的槍彈,向橋對面奮勇前進。國民黨為了阻止紅軍前進,在橋口放起了熊熊大火,想把紅軍擋在橋上。緊急關頭,有一位戰士中彈跌入大渡河中,但其他戰士仍然不怕犧牲,勇猛地向瀘定城挺進。經過了幾個小時的戰斗,紅軍快速佔領了瀘定城,在橋面上架起了木板,為紅軍脫離險境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長征的勝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不僅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而且是革命的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使得中國革命形成了燎原之勢,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讓中國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如果沒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奮戰,怎能有今天的幸福和平。長征精神,就是把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想,今天我們在這里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總結長征革命歷史經驗,繼承和發揚長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我們需要學習、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把紅軍長征時期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定信念、敢為人先、艱苦奮斗、依靠群眾、重於求實、善於團結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始終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定報國之志,揚起理想的風帆;學習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百折不撓,要學會在失敗與挫折中磨練自己堅強的意志。我們要把長征精神發揚光大,腳踏實地,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甘於奉獻,奮發圖強,開拓進取。
❹ 長征電影觀後感
寫作思路:把自己對四渡赤水的長征精神的感悟寫出來,突出表現長征精神。
距長征結束已經已經整整70周年了,我們懷著夢想,懷著希望的一代人知道,是長征給了我們學習、游戲的機會,沒有長征的勝利,又何來我們這一代人的幸福和美滿!每一個中華人民,都會為長征而感到自豪。因為這樂觀堅定而又豪邁的精神,已經深深地扎在了我們的心中!
滾雪山,過草地,渡金沙,戰鐵索,這么多故事,哪個故事不流傳在大街小巷?紅軍不畏艱險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我們小學生的學習上,同樣也需要長征知難而進的精神,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我們必須努力去克服,而不是欺軟怕硬。想一想長征的那些老前輩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換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不好好地珍惜,又如何能對得起他們?
自從知道長征精神70周年後,我開始發奮地努力,不再像以前一樣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那次我正在做數學題,結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_奧數題,難就不說了,還劇復雜,算了幾次結果都不一樣,當時我就是很喪氣,一下子吃癟了,心想:這道題簡直不是人做的,還是跳過吧!
就這樣,我放棄了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當時已經被困難沖昏了頭腦,什麼長征不長征的精神全都忘了,殊不知紅軍在遇到困難時根本沒有「跳過」的機會,只能亮劍,向困難發起挑戰,最終還是勝利了,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
由此可見長征精神是多麼的可貴,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一個團結、互助的群體。回想當時的放棄,真不知道有多麼的慚愧,紅軍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去自豪的。當義勇軍進行曲結束時,我會昂頭挺胸,自豪地看著國旗,因為長征精神,會在我的心中永存,永存!
❺ 《我的長征》的觀後感。300字左右
《我的長征》觀後感
打仗是最令老百姓痛苦的事。打仗,會費盡人力、財力。這還不是最恐怖的。最要命的是多少人會因此喪命;多少家庭會因此破裂;多少人會因此失去至親……難道,他們(日本人和國民黨)為了地位,為 了金錢,就可以不顧一切了嗎?他們也有家庭,也有朋友,也有至親,難道,為了金錢和地位,他們連家,連朋友都可以放棄?
而最受苦的是中國老百姓,他們什麼都沒做錯,為什麼也要忍受家破人亡,失去摯友的痛苦?不過,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才會出現大批的英雄。他們不為個人的生死,誓死效忠共產黨。他們的精神是多麼令人震驚啊!不管敵人使用了多少惡毒的酷刑來嚴刑逼供,他們直到犧牲也不會透露半點兒消息。是他們震撼了中國人,震撼了全世界的人。是他們的喚醒了中國人民,使他們懂得大膽地拿起武器對抗日本和國民黨。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他們不再受到欺壓;從此,他們成了中國的主人……
這個過程是多麼的漫長、觸目人心啊!其中,有我們熟悉的爬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最震撼我的是飛奪瀘定橋。當接到「在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的命令時,紅軍便開始了飛一般的長途跋涉。他們翻山越嶺,沿路還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天黑了,戰士們一整天都在跟時間賽跑,沒顧得上吃一點東西。沒想到連天空也不做美,竟下起了傾盆大雨,這真是雪上加霜啊!為了在天亮之前到達瀘定橋,戰士們不管三七二十一,連再惡劣的天氣,再泥濘的小路,再艱難的地理環境都毫不畏懼……終於,他們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瞧,這么艱險的自然環境紅軍都不怕,那他們還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瀘定橋離水面有十幾米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一樣。現在連木板都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山峽里傾瀉下來,沖到岩石上,飛濺起3米多高的浪花,水聲震耳欲聾。對面就是瀘定城,城背靠著山,西門正堵住橋頭。而守城的敵人早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了工事。看,這么危險的環境,紅軍到底能否戰勝呢?真為他們捏了把汗。
戰斗開始了。紅軍發起了總攻。號手們吹起了沖鋒號,所有的武器一齊開火,一霎時,山谷傳來了一陣陣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喊殺聲。二連擔任突擊隊,他們帶著各式各樣的武器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身後的是第三連,他們還每人帶著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看樣子,紅軍有了一定的勝券。
突擊隊終於沖到了對岸,敵人見勢不妙就放起火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戰士們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都奮不顧身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跟城了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2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走了。啊,紅軍戰士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正因為紅軍戰士有著這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國才會解放,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❻ 電影長征觀後感800字
《長征》觀後感
電影《長征》片長1.5個小時,分上、下兩集,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場景。影片宏偉壯觀,深入的再現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用史詩筆觸全景刻畫了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紅軍戰士長征途中的幾次較大的戰役和險境,謳歌了紅軍戰士勇於挑戰自我極限敢於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觀看這部影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那麼一些問題:紅軍是憑借什麼才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甩掉圍追堵截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國民黨的軍隊,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是什麼讓本來是執行戰略大轉移的一支隊伍,在漫漫的萬里長征中卻扮演了播種機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論散播到千萬戶家庭呢?
影片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為受限於電影片長的原因吧。故事是從湘江河畔,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於博古、李德對軍隊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所以部隊帶著大量的緇重擠在湘江橋上,幾天幾夜部隊也沒有能完全通過湘江。然而,時間就是生命,在紅軍的上頭敵人的飛機在狂轟爛炸,後面有幾十萬追兵正洶涌而來,前方,蔣介石在加緊布置幾道攔截的防線。紅軍長征的第一道本來不是難關的難關就這樣橫在了全體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面前。幸虧紅軍的後衛部隊拚死抵擋住了國民黨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要不然,此役紅軍的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於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後衛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後衛阻擊,生還的可能性很少,但為了整個集體,甘願流盡最後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後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展,更不要說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麼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員就具備有這些優良的素質,終於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的奇跡。這些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一致,發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
❼ 《長征》觀後感300字
今年,是紀念長征勝利62周年。早在六十幾年前,我們英勇的共產黨員,冒著蔣介石密集的炮火,針鋒相對的跟他們國民黨斗。為的是讓飽受艱辛的中國重新奮起。
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共產黨員們飽受辛苦:飛奪盧定橋,巧渡金沙江,翻越皚皚雪山……損失人力近三萬,但是,最後共產黨還是勝利了。中國這片破碎的山河又重新統一了!
長征非常的艱苦,紅軍屢次遭到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在飛奪盧定橋時,多少紅軍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敵人的炮火打下山谷,紅軍損失慘重。在翻越夾金山時,高山上的氧氣稀薄,給幾萬紅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上山前,每人都帶好了幾個辣椒,用來驅寒,已防凍僵。在過草地時,紅軍嚴重缺糧,彭德懷殺掉自己心愛的坐騎——大黑騾子。以解危機。
偉大的紅軍戰士們,謝謝!如果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幸福的生活,我們會銘記你們的功勞,每一年,每一刻!
❽ 長征電影觀後感 150字 急急急!!!! 3Q!!
看完《長征》後,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使我感慨萬千。長征的精神激勵著我努力學習,克服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困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艱苦奮斗、大公無私的品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今我們生活在他們為我們創造下的和平年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有什麼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讓我們把《長征》的精神用到學習、生活中,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奮斗。
長征的偉大不僅僅是他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長 征讓我們感到了正義的力量,長征忘我的大無畏精神和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氣魄深深的感動著我們每一代人。讓我們記住那些勇士們,象他們一樣勇敢的走下去,為我們的祖國努力的學習,努力的走下去……
❾ 長征觀後感400字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是毛主席為紅軍題的一句詩,從中,我們便可體會到紅軍當時那艱苦的日子。紅軍整天生活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之中,面對下一個血肉橫飛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時候,紅軍們選擇的不是逃走或者投降,而是站到了更前面,以先鋒的身份沖入敵人軍中,英勇戰斗,就算犧牲了,也為祖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為黨的勝利做出了貢獻。轉眼間,70年過去了,現在已經進入了新世紀,但人們還是忘不了紅軍,忘不了長征。今年是長征勝利70周年,學校組織我們去觀看了《我的長征》這部大型革命史詩和大型文獻紀錄片。
(第一範文網 www.diyifanwen.com整理)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王瑞參加紅軍革命中發生的事情。在渡赤水的時候,王瑞一家四口參加了紅軍,但在以後的革命過程中,本來的四個人卻慢慢地一個一個少了,最後只留下了王瑞一個人,是毛主席一直以長輩的身份來撫慰他,才使王瑞從絕望中走出來。
影片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犧牲的片段。紅軍在飛奪瀘定橋時,王瑞姐夫沖在前面,當先鋒開路殺敵,王瑞則在後面用槍掃射作掩護,要知道,紅軍先鋒可是在四條鐵索做成的橋上沖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話,一定會沒命的!先鋒們小心翼翼地要從橋的這頭趴著身體爬到橋那頭,一邊要小心敵人的子彈,一邊要小心身體下的鐵索,直取敵人死守的橋那邊,才能使身後的大軍通過。一些先鋒被敵人的子彈擊中犧牲了,余數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隨著「乒」的一聲,一顆罪惡的子彈擊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雙手緊緊地抓住鐵索,王瑞看到後萬分焦急,想馬上沖上前去拉住姐夫,因為姐夫現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個親人了呀,但因為十分危險,戰友們攔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堅持不住了,雙手鬆開一隻,又松開一隻,人掉入了江水之中……。影片斷了一下,畫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處,看到這里,我心中湧起許多許多的感慨:一瑞的姐夫剛剛遭受到一個巨大的打擊--------自己心愛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過彝區的時候被彝族人殺害了。經過這么大的打擊,王瑞的姐夫沒有被災難痛苦打倒,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沖鋒陷陣,直到獻出自己的生命,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跟著毛主席走!」這句話是王瑞的父親和他最敬重的連長說的,正是因為這句話,才使失去了所有親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來,是毛主席的正確領導才讓紅軍反敗為勝。王瑞,雖然只是一個16歲的小孩,但他經歷的卻要比我們現在的同齡人多得多,16歲就已經在戰場上殺敵為國,可以看出他是個愛國的孩子。比起現在,高科技時代的我們,那時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現在的好日子都是象王瑞那樣的革命先輩付出很多的犧牲才換來的,我們要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現在的我們更要努力學習,只有學好知識,掌握本領,將來才能為國爭光!
❿ 我的長征電影觀後感
看完《我的長征》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我的長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少年紅軍王瑞一家四口都參加了長征,可是殘酷的戰爭相繼奪去了他父親、姐姐和姐夫的生命,痛苦和艱險磨礪著少年的心,一直關心著他的主席用長輩般的慈愛撫慰和激勵著他,使少不更事的王瑞在炮火和硝煙中真正成長了起來。
整部影片充斥著苦難與抉擇、充斥著光榮與犧牲,並藉助王瑞的成長歷程再現了紅軍長征這段神奇的歷史。
電影雖然結束了,但片中一幕幕氣勢磅礴的影像卻歷歷在目。當二十多名戰士身掛沖鋒槍,背插馬刀,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的那一刻,我震驚了,紅軍戰士們在那樣險峻與艱難的環境下,競還能以血肉之身搏以敵人的那數以千計的武器,那是一種怎樣偉大的精神啊!
歷史的紅色旅程結束了,未來的紅色旅程卻剛剛開始,革命先烈用血肉豎起了一座萬世矚目的豐碑,英雄們的斗爭精神也將靠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去延伸,我們只有發奮學習,做一個正直、勤勉的人,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而艱巨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