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西安事變》劇情簡介
電影《西安事變》劇情簡介
電影《西安事變》以中國現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西安事變為題材,歌頌了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精神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勝利。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劇情簡介
一九三五年前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蔣介石仍舊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張學良將軍被迫剿共,因在陝北戰場上屢遭失敗,受到蔣介石的責難,於是急於尋求出路。在國民黨“五全”大會召開期間,他與楊虎城將軍分別通過進步人士杜重遠和田文浩與我黨有所接觸。
從南京回到西安後,張學良通過被我軍放回的原東北軍團長高福源的關系,與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同志在延安舉行了會談。張將軍決定以民族存亡的大局來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與此同時,楊虎城收到了毛主席派人給他送來的親筆信。但是,他們的活動早就被蔣介石安插在西安的特務頭子李達權、鄭廣清注意並對南京有所密報。
為了反擊特務的猖獗活動,張學良下令抄了國民黨陝西省省黨部。此事促成了張、楊共同攜起手來,也引起了正在南京主持解決“兩廣兵變”的蔣介石的震動。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初,蔣介石親臨西安,下榻於臨潼華清池,張學良多次對蔣“苦諫”,均痛遭拒絕。蔣介石限他三天內答復是否繼續執行“剿共”的.命令,否則將他和楊虎城的東、西北軍調離陝西。張、楊被迫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對蔣實行了“兵諫”,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受張、楊二位將軍的邀請,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飛抵西安。周恩來從民族存亡的大局出發,說服了張、楊並使得蔣介石接受了抗日救國的“八項主張”;“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的解決,抗日戰爭也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獲獎情況
1982年電影《西安事變》獲得第二屆金雞獎最佳導演:成蔭
1982年電影《西安事變》獲得第二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孫飛虎
1982年電影《西安事變》獲得第二屆金雞獎最佳化妝:王希鍾、李恩德
其他
《西安事變》侵馮欽哉將軍名譽權:法院經審理認為,《西安事變》中三段有關馮欽哉的描寫均沒有證據能夠證明是歷史事實,其中關於馮欽哉行賄錢大鈞一節,貶損了馮欽哉的人格,侵犯了馮欽哉的名譽權。法院最後判定,西影廠停播《西安事變》中有關馮欽哉“行賄的情節”,並要求西影廠就“行賄的情節”在全國性報刊為馮欽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並向後代賠禮道歉。h
;Ⅱ 要寫電影觀後感,請推薦幾部中學生值得一看的電影
《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革命歷史題材
1 英雄鄭成功
2 鴉片戰爭
3 甲午風雲
4 火燒圓明園
5 紅河谷
6 我的1919
7 開天闢地
8 南昌起義
9 百色起義
10 洪湖赤衛隊
11 青春之歌
革命歷史題材(二)
1 長征
2 紅色娘子軍
3 萬水千山
4 白求恩大夫
5 張思德
6 南征北戰
7 渡江偵察記
8 烈火中永生
9 英雄兒女
10 上甘嶺
11 鐵血大動脈
革命歷史題材——抗日戰爭系列(三)
1 小兵張嘎
2 鐵道游擊隊
3 地道戰
4 地雷戰
5 野火春風斗古城
6 西安事變
7 血戰台兒庄
8 狼牙山五壯士
9 平原游擊隊
10 歸心似箭
11 雞毛信
革命歷史題材(四)
1 大決戰——遼沈戰役
大決戰——淮海戰役
大決戰——平津戰役
2 大轉折
3 大進軍—— 大戰寧滬杭
大進軍—— 南線大追殲
大進軍—— 解放大西北
大進軍—— 席捲大西南
革命歷史題材——偉人系列(五)
1 走近毛澤東
2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3 毛澤東在1925
4 周恩來外交風雲
5 周恩來萬隆之行
6 周恩來
7 共和國主席劉少奇
8 鄧小平1928
9 鄧小平
10 孫中山
11 青年劉伯承
革命歷史題材——人物系列(六)
1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李時珍
3 林則徐
4 詹天佑
5 嘎達梅林
6 駱駝祥子
7 聶耳
8 冼星海
9 雷鋒
10 焦裕祿
11 蔣築英
12 孔繁森
革命歷史及少兒題材
1 開國大典
2 共和國之旗
3 國歌
4 國慶紀事
5 世紀大典
6 沒頭腦和不高興
7 漁童
8 驕傲的將軍
9 寶蓮燈
10 宇宙與人
少年兒童題材(一)
1 無聲的河
2 六月男孩
3 我是一條魚
4 歡樂公主
5 媽媽沒走遠
6 寶葫蘆的秘密
7 會飛的花花
8 良心
9 25個孩子一個爹
10 背起爸爸上學
少年兒童題材(二)
1 豆蔻年華
2 花季雨季
3 暖春
4 一個都不能少
5 真情三人行
6 城南舊事
7 紅櫻桃
8 閃閃的紅星
9 啊,搖籃
現實題材
1 驚濤駭浪
2 緊急迫降
3 沖天飛豹
4 橫空出世
5 沖出亞馬遜
6 彈道無痕
7 高原如夢
8 法官媽媽
9 離開雷鋒的日子
10 驚心動魄
11 首席執行官
12 鳳凰琴
這是我們學校要這個暑假看的,還要寫觀後感啊~~(郁悶0) 呵呵
推薦給你吧 有這么多 你自己選些電影吧 O(∩_∩)O哈哈~
Ⅲ 西安事變的意義50字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張楊兩將軍發動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時就建議:「根據我兩年來的觀察,蔣可能抗日,他錯在先安內後攘外,你們在外面逼,我在裡面勸,內外夾攻,定能扭轉過來。」
中共中央堅持和平解決。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變的消息後,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連召開會議研究。在統一思想後,派周恩來等領導人前往西安談判,一直堅持和平解決爭端。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成為階下囚的蔣介石看到如內戰再起,他難免不死於南京的狂轟濫炸,因而於17日下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的討伐。
事變的成功發動使他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談判,並當面向周恩來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恩來解決一切。他回南京後,周恩來可直接去談判。
離開西安後,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並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內戰。而是以軍事為後盾進行政治分化。顧祝同進入西安後,未動兵刃,蔣介石又速派張沖趕赴西安,參加和周恩來的談判。隨後,蔣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廬山,最後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於於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
(3)電影西安事變觀後感擴展閱讀:
一、事件背景:
1、1935年7、8月間,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會議,著重討論有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
2、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指出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齊觀是不對的」,「不能同時順利地既反對日本侵略者,又反對蔣介石的斗爭」,「我們(指國際)覺得,你們(指中共)號召西南集團反蔣行動的聲明是錯誤的」,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二、事件結果:
1、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簽訂六項協議,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12月26日,蔣介石最後獲得釋放回到南京。
2、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秘密軟禁起來,由大陸到台灣,失去了自由;[33]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東北軍被分拆瓦解,十七路軍被取消。
3、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停止了」安內攘外「政策,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蘇聯所期望的抗日統一戰線。
Ⅳ 對西安事變的感想
思路:根據西安事變發生的事情展開。
有感於張和楊的愛國情懷,不齒蔣的內戰行徑。同時對周總理欽佩,因為當時要求共產黨去西安商談,形勢並不明朗,而周恩來總理大智大勇,堅決前去商談,並且從大局出發,定好國共合作的計劃。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致敬。
(4)電影西安事變觀後感擴展閱讀: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
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Ⅳ 五年級西安事變觀後感100字
日本加劇侵華,國共內戰正酣,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張楊挺身而出,兵諫委員長,共產黨積極斡旋,申明民族大義,充分發揮智慧,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基本握手言和,共御外辱。張被軟禁,楊被罷黜,但豐功偉績,彪炳史冊,可歌可泣。故民族國家之利益永遠高於黨派和個人利益!
Ⅵ 西安事變 觀後感 500字
西安事變觀後感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後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陝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以解除後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於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過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己的「新局面」的沖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於自信了。由此可以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周恩來說:「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後來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通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鑒今,從而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事變的成功發動使蔣介石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所以他離開西安後,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並不敢再發動內戰。而是以軍事為後盾進行政治分化。最後蔣介石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於於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而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後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麼……
Ⅶ 同樣是演蔣介石,昔日英俊小生馬曉偉,與孫飛虎相比,差別在哪
最近在追好幾部好劇,《跨過鴨綠江》是其中一部。這部劇通過全景式的介紹,讓我們對抗美援朝這場戰爭有了更加真實的了解。而其中演員們的表演,也引起人們熱議。尤其是幾位特型演員的表現,都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
其中馬曉偉扮演的蔣介石,也基本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可是,一開始的時候,馬曉偉並不是特型演員,而是80年代影壇的一枚英俊小生。那時在銀幕上扮演蔣介石的特型演員是誰呢?他是 孫飛虎 。
後來,在影視劇中出演蔣介石這個人物的演員還有很多,如趙恆多、許道臨、杜雨露等,甚至著名演員陳道明和張國立也都各自在《一九四二》和《建國大業》中扮演過蔣介石。
這其中,大家公認的外形最像的演員,是許道臨,有人稱他為「不用化裝的蔣介石」。原因就在於他的形象與蔣介石真假莫辨。而首位在影視劇中扮演蔣介石的演員是誰呢?有人說是孫飛虎,其實並不是。首位在影視劇中扮演蔣介石的演員,是八一廠的演員趙恆多。
但在這所有演員中,觀眾們最難忘的扮演蔣介石的特型演員,無疑就是孫飛虎了。
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表演出神入化啊。
孫飛虎所扮演的蔣介石,的確達到了神形兼備的效果。
孫飛虎原本是話劇演員。他1964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然後被分配到了貴州話劇團做演員。1981年,他得到一個很好的機會,那就是在成蔭執導的《西安事變》這部電影中出演蔣介石這個角色。
其實,當孫飛虎接到這個通知的時候,《西安事變》的劇組已經成立,其他角色的扮演者都已經確定,卻唯獨蔣介石的扮演者沒有著落。
因為導演成蔭很想尋找到形象和氣質都更接近原型的演員。他不想將就,寧願不拍也不肯湊合過關。這時成蔭在北影廠的一位同事,向他推薦了一個人,那就是貴州話劇團的孫飛虎。成蔭在看到孫飛虎的劇照之後,心內竊喜,隨即安排孫飛虎到北京,與扮演周恩來的王鐵成試了兩場戲,當下決定,《西安事變》馬上開機。
而孫飛虎果然不負眾望。他初登銀幕,便大獲成功。
1982年,他便憑借這一角色,而獲得了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和新時期電影十佳演員獎。
孫飛虎為何能這么快就得到大家的認可呢?他的表演有何絕妙之處呢?
我們先來看看他在《西安事變》中的表演,便可知曉其中的答案。
他把蔣介石塑造成了一個人,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符號。
他在影片中,通過准確細膩的表演,將一個譎詐多端、冷漠善變的蔣介石刻畫得栩栩如生。他的細節處理尤為生動,即興發揮也可謂惟妙惟肖,甚至達到了酣暢淋漓的效果,讓所有觀眾不由自主地進入到了影片的「規定情景」之中。
無論是他扮演的蔣介石一身戎裝裝束時的儀表威嚴、不苟言笑,還是對楊虎城的假裝關心,一邊問楊虎城:「虎城啊,你們陝西都有些什麼好吃的?」一邊刻意地展現出詼諧風趣和處事不驚的姿態。
也無論是他對張學良的軟硬兼施:「漢卿啊,你要麼進攻陝北的紅軍,要麼換防,調往廣西去駐防……」,還是當1936年12月12日的凌晨,一聲刺耳的槍炮聲擊碎了他「剿共」的美夢後,他所表現出來的驚慌失措,甚至連鞋也來不及穿,便翻牆出逃時的狼狽不堪等,都被孫飛虎演繹得淋漓盡致。
我最記得在電影《西安事變》中,當蔣介石再次與楊虎城進行交談,當他聽說張學良要實行「兵諫」時,孫飛虎的處理是,他沒有直接表現蔣介石的驚愕,而是用一臉茫然,來體現他內心的驚惶無措。這樣的表演,是不落俗套的,卻反而給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其實孫飛虎在出演《西安事變》之前,對蔣介石這個人物並沒有太多的了解。而當他接下這個角色之後,他出於一個演員的本能,去查閱了大量資料,並按照導演成蔭的要求,不去看野史,而是專門翻閱真實的 歷史 資料,其中包括蔣介石各個時期的照片等,這才使他對這個人物,有了更多認識。
同時,他從一些資料中得知,蔣介石口音很重,說的是寧波話,於是他就和導演商量,能否用帶有寧波話特點的普通話,來創造出一種既能體現出蔣介石的人物特點,又能讓觀眾聽得懂的語言模式?而這個提議,得到了導演的認可。事實上,當《西安事變》電影上映後,孫飛虎所獨創的說話方式,也的確有助於觀眾在第一時間就接受了他所塑造的蔣介石這個藝術形象。
特型演員在出演角色時,很容易將人物臉譜化,而這也正是孫飛虎所努力克服的。在《西安事變》中,他沒有將蔣介石扮演成一個漫畫式的人物,而是從角色的內心出發,更多地揣摩他在特定時刻的處境和心理,通過細致入微的表演,將這個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此後,孫飛虎便迎來了他演藝事業的高光時刻。他首先被調入了西安電影製片廠做演員,然後在一系列的影視劇中,出演了蔣介石一角。尤其是在《風雨下鍾山》、《廖仲愷》、《巍巍昆侖》、《開國大典》、《重慶談判》等影片中的精彩表演,更是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認可。他陸續獲得了第1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第1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第1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等。
可以說,是蔣介石這個角色,使得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孫飛虎,成為了全國觀眾最為熟悉的特型演員之一。而同時呢,孫飛虎也憑借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使得蔣介石這個角色,生動於銀幕之上。
而正當孫飛虎在銀幕上大施拳腳,酣暢淋漓地扮演蔣介石時, 馬曉偉 正在作為80年代銀幕上的英俊小生,而備受80年代影迷的關注。
那時的銀幕上,有兩位帥哥特別引人注目。他們一個是八一廠的唐國強,他因連續出演《小花》、《今夜星光燦爛》、《孔雀公主》等電影,而成為80年代最受歡迎的男演員之一。而另一個,便是馬曉偉。他當時還是江蘇話劇團的演員,但因為形象英俊,而接連在《燕歸來》、《海之戀》、《喜盈門》、《開槍,為他送行》、《代號213》、《雷雨》等電影中出演男主角。他們倆,一南一北,雙星爭輝,所以又被影迷們稱為「北唐南馬」。
可是誰能想到呢,昔日銀幕上最閃亮的兩位英俊小生,如今竟都成為了接替古月、孫飛虎等人的新一代特型演員了。他們倆,一個扮演毛澤東,一個扮演蔣介石,同樣別具特色,令人回味無窮。
唐國強和馬曉偉都不算是在外形上特別接近原型的演員,所以他們只能通過表演,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但他們也有他們的特長和優勢。
比如表演經驗豐富,比如擁有堅實的粉絲基礎等等。
從80年代走過來的觀眾,對唐馬二人,還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馬曉偉,出道以來,幾乎沒有任何緋聞傳出,在觀眾心目中的人設,一向很好。所以無論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很容易被觀眾所接受。
馬曉偉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是遠離了影視圈,投身到了商海發展。這使很多影迷對他無比想念。直到2003年,他出現在了電視劇《延安頌》中,而這一次,昔日銀幕英俊小生,所出演的角色,居然是蔣介石。
這讓很多觀眾都有些意外。但更意外的是,馬曉偉的表演,竟然沒有違和感。
而非常有意思的是,2003年,昔日在影視劇中扮演蔣介石的專業戶孫飛虎,卻沒有再出演蔣介石了,而是開始扮演起了其他角色,如《聚寶盆》中的沈萬三爹、《漢武大帝》中的韓安國、《大秦帝國》中的甘龍、《攻心》中的秦省長等。
也就是說,大概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影視藝術已經走出了特型演員獨霸特型角色的階段。更多的特型演員開始拓寬自己的戲路,不再扮演單一的角色。而更多的其他演員,也開始擔負起來特型演員的重任,這其中,唐國強、馬曉偉等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馬曉偉的轉型,還是非常成功的。
他所塑造的蔣介石,不是外形上最像的,但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他所扮演的蔣介石,很有自己的特色。
馬曉偉在年輕的時候,實際上是一個「書生型」的演員,他的身上有著比較濃郁的書卷氣。而後來,他把這種東西附著在了蔣介石這個人物身上,展現出了蔣介石的不同側面。尤其是晚年的蔣介石,說話有氣無力的樣子,被馬曉偉演繹得惟妙惟肖。
這次在《跨過鴨綠江》中,也是一樣,他通過微妙的眼神,緩慢的語氣,將蔣介石在特定 歷史 時期的那種心理,將蔣介石在日暮途窮的情況下卻又極不甘心的狀態,演繹得很到位。
我覺得馬曉偉和孫飛虎,雖然同為塑造蔣介石這個人物的特型演員,但他們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而最大的差別,就是一文一武。
孫飛虎顯然將蔣介石的暴躁狠蠻,匪氣十足演繹得活靈活現。
而馬曉偉則更側重於體現蔣的書生氣的一面。
馬曉偉認為:現在的特型演員,已經不再是是簡單的模仿,而是需要演員用各自的積淀去拼演技、拼神似。而他在塑造蔣介石一角時,也更加註重去挖掘這個人物內在的一些東西,從而避免了將角色扮演得過於臉譜化。很顯然,他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Ⅷ 電影《西安事變》《甲午風雲》《辛亥革命》《鴉片戰爭》觀後感,300字左右。急急急!!!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千萬年後,那個拄著
,在風雨中疾行的醫生,該是怎樣的形象?有些人看來,他遙遠地背著一座山,
而前行,雖不見前方的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看來,他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
於亂石的
上,血、
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還有一些人看來,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侖之山,他右手舉起的
分明揮向每一個靈魂中的每一根長辮,而他無聲的嘆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在那黃河與怒海之間,
;或有一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具醫生的
。
這具屹立的
:民-族民-權民生之骨。這個清澈的靈魂:
之魂。這是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個醫生。這具醫生的
,這個靈魂的名字,具體又是怎樣的形象?
不知他的勇氣從何而來,他的力量——靈魂的力量——又如何而來。他的
上鐫刻著「
」,意味著他立志做
的
——這也許能解釋:重揚黃帝旗的
在武昌的一聲槍響,十六年的雞蛋終於一朝撞碎了石頭,這個醫生卻沒有搖身變作歷-史上成百上千畫地為隅的
,而是將自己作為最後一片蛋殼,向搖搖欲墜的巨石發出了最後一擊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來:恢復中-華,他勝利了;創建共-和,他勝利了;重煥
,他勝利了;揭開現代建設,他勝利了;
肇基兩-岸國防,他勝利了;他的
廢除了
,贏來了港澳回歸,他勝利了……這位醫生在天上會怎樣俯瞰著這個苦難的民-族呢?是依舊憂郁地凝望著她的病痛?是仍然撫-摸-著被虛驕的
所掩蓋的病灶與傷痕?還是
地注視著她膝蓋之下被風化已久的
,恨不能
間、再嘗一遍俗塵的辛酸,以將她脊樑里潛伏的「強掩弱、眾暴寡」的
連根拔起,重生那個「
,
」的華夏原型,再現她「
,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華夏姣顏?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
——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
。在這
中,我們每一個
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
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
,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的中華大地
,彌漫著遍地的死氣沉沉,
們飽受苦難。在這一片漆黑當中,
等人點燃了這
中的第一束火炬——
!
、
、
回國、
就任總統、
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
竊取革命成果。這一步一步的
。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了
的一筆!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
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
,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是
比較完全意義上的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回望一百年前的革命先烈們,他們在做什麼?他們付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注視一百年後的我們,我們又在做什麼?我們付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辛亥革命過去已經100年了,可是辛亥革命的精神難道就應該被這樣遺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那今天的我們該怎麼做?記住該記住的,遺忘該遺忘的,掀開全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