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早春二月高清完整版電影
[早春二月]_hd.mp4
B. 請介紹下電影「早春二月」,謝謝
出品單位:北京電影製片廠
出品年代:1963年
原著:柔石
編劇:謝鐵驪
導演:謝鐵驪
演員:孫道臨 謝芳 上官雲珠
1924年的一個江南小鎮芙蓉鎮上,為追尋革命真理而苦悶彷徨的知識青年肖澗秋來到了這座小鎮教書。為幫助犧牲了的老同學李志豪的寡妻文嫂和一雙兒女,肖澗秋不顧鎮上的流言蜚語主動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
另一方面,肖澗秋所在中學的校長的妹妹、大學生陶嵐因病休學,苦悶任性,自葬青春,差點被小鎮首富錢正興逼迫成婚。肖澗秋在幫助她找回青春和理想的過程中漸生愛情。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嫂兒子小寶的病逝使她失去了生存的希望,為解救文嫂,肖澗秋決定犧牲愛情,取其為妻。陶嵐雖痛不欲生,但也支持澗秋。但是最終文嫂為了成全肖和陶嵐的幸福,自盡於丈夫的墳頭。肖澗秋最終從悲痛中醒悟過來,辭別了小鎮和他心愛的人,毅然投奔到革命洪流中去。
影片背景:
1962年,中國略微從自然災害與狂熱的政治運動中緩過氣來,文藝界也稍稍有了喘息之機。一些電影工作者恢復了創作活動,並拍攝出一批具有相當水準的電影作品,這其中包括《北國江南》、《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林家鋪子》、《抓壯丁》等重要影片。但很快這些電影都遭逢厄運,被當作階級斗爭新動向嚴加打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早春二月》獲得了在全國57個城市放映的機會,這並非因為它通過了審查,而是被當作大毒草,供全國人民批判之用。
在舊中國,知識分子也同其他勞動人民一樣,遭受欺壓。不少影片將鏡頭對准了知識分子在舊社會走過的艱難曲折的人生道路。《早春二月》、《青春之歌》、《聶耳》是這類題材影片的突出代表。謝鐵驪導演、根據柔石小說《二月》改編的的《早春二月》對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肖澗秋在尋找出路過程中的苦悶、憂愁、躑躅、彷徨和尋求真理不得而又不甘苟且偷生、隨波逐流的心態與行為作了深切細膩的刻劃。影片中肖澗秋出於人道主義,同情與資助貧窮的寡婦文嫂,這一行動不僅不能救文嫂,反而導致文嫂受誹謗、攻擊,被迫投河自盡。肖澗秋最後只好無奈出走。這一情節生動地展現了舊社會、舊禮教的殘酷無情和知識分子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無能為力。該片於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委獎。
女主角簡介:
謝芳(1935— )的成名作是《青春之歌》。她飾演的林道靜性格鮮明,具有多種色彩。謝芳既把握了林道靜的成長過程,又表現出人物思想發展各個階段的聯系。她特別善於通過自己的眼神、表情,准確地揭示人物細微的感情變化。《早春二月》中飾演的陶嵐是謝芳表演藝術的代表作。這一角色與林道靜相比,更多的具有執著任性、桀驁不馴、熱情奔放及理想化的色彩,更具有盲目性與狂熱性。謝芳很好地把握了這一人物的基調,同時又注意運用細致入微的演技,揭示陶嵐善良、真誠、富於同情心以及對初戀的嚮往、對進步思想的追求等性格側面。從這一人物始,謝芳突破了本色表演,成為一名出色的性格演員。之後,她在《舞台姐妹》中塑造的竺春花也非常成功。她以深沉凝煉的演技表現了人物的成長過程,同時感人至深地刻畫了竺春花善良、正直的美好心靈和忠於藝術、追求真理的崇高品質,為影片倍添濃郁的人情味。1979年,謝芳在影片《淚痕》中飾演一位在「文革」中被逼致瘋的歸國華僑,也廣受好評。
男主角簡介:
孫道臨(1921— )自1948年走上銀幕,先後主演了近20部影片,他第一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員李連長。之後,他在《家》中飾演覺新,表演細膩,刻畫出了小知識分子內心矛盾苦悶的心態。1958年,他飾演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地下工作者李俠,是他表演上的一大飛躍。李俠在影片中以解放軍、老闆、工人等不同的身份出現,孫道臨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注意「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臉部化妝變了,服飾變了,講話的語調、內容變了,然而角色的核心沒有變,這就是他畢竟是地下工作者。孫道臨的眉宇之間總有那一股凜然正氣,流露出一絲軍人的氣質。演員的自身條件為塑造李俠英雄氣概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李俠這個人物得到電影界內外的一致好評。孫道臨真正的代表作是《早春二月》。他在影片中扮演肖澗秋,演出了外表的柔和和內蘊的深邃,刻劃出了角色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使這一角色成為我國銀幕上獨特而具有生命的形象。「文革」後,他在中、日合拍的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飾演我國的棋手況鍾山,與日本著名演員三國連太郎演對手戲,相得益彰,以其純真,質朴,深沉,自然的表演而受到很高的評價。
導演簡介:
謝鐵驪(1925— ) 這個時期的代表是《暴風驟雨》、《早春二月》、《海霞》。《暴風驟雨》根據周立波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描寫的是1946年東北北部一個農村土地改革的劇烈斗爭。在這部影片中謝鐵驪初展大家風范。他的主要功績,首先是刪繁就簡,將一部大容量的文學作品變成一部電影。謝鐵驪對原著的取捨達到了使劇情集中、情節緊湊、布局勻稱、節奏有力的目的。其次,塑造了在土改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新農民趙玉林的形象。這個人物比之小說更鮮明,更豐滿,更完整。而影片在風格上則達到了樸素、平實、渾厚的效果。《早春二月》則是充分展現謝鐵驪的藝術才華,形成謝鐵驪藝術風格的作品,是一部表現人道主義,充滿人情味、豐富的戲劇性,洋溢著詩情畫意的藝術精品。《海霞》是謝鐵驪在「文革」期間的作品,影片以六十年代初東南沿海的漁民生活為背景,寫出了一群女民兵的成長道路,以及她們亦漁亦武保家衛國的戰斗生活。難能可貴的是謝鐵驪在這部影片越出了當時「左」的文藝桎梏,在結構上採用「非戲劇化」和「散文化」的表現手法,盡可能去展示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體現了謝鐵驪勇敢的探索印跡。謝鐵驪自1977年以後先後執導了《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燦爛》、《包氏父子》、《知音》、《清水灣,淡水灣》、《紅樓夢》、《月落玉長河》、《天網》、《金秋桂花遲》等影片。謝鐵驪是一個視野廣闊、涵養豐富、手法多樣的藝術家。他既能再現劇烈的社會變動,展示歷史重大的變遷,又能逼近人物,揭示人物內心的深刻變化,對人情世態作準確而精緻的描繪,尤其擅長後者。特別應當指出的是,由於他藝術涵養的豐富,使他對文學名著情有獨鍾,親自改編搬上銀幕,並能較好地保持原著的風格。
C. 電影,早春二月,是講的什麼地方的故事
早春二月是由謝鐵驪執導,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主演的劇情片,於1963年7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對革命感到失望的知識青年肖澗秋應好友陶慕侃之邀來芙蓉鎮教書,後因北伐憤然離去的故事。
D. 早春二月 電影 作者
1963年上映|109分鍾|內地|國語
導演:謝鐵驪
主演: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韓焱
類型:劇情
豆瓣評分8.1
簡介:196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謝鐵驪新中國電影的一個異數!十七年故事片巔峰之作!
E. 電影《早春二月》描寫的是什麼意思啊那是哪個年代發生的事情啊!說是《大革命》時期,具體指什麼呢不
20年代北伐戰爭的時候,國共第一次合作到破裂
F. 7 電影《早春二月》採用李叔同作詞的《 》歌作為主題曲,影響深遠
電影《早春二月》採用李叔同作詞的《送別歌》作為主題曲,影響深遠
G. 《早春二月》電影藝術評論
影片《早春二月》一開場的鏡頭運用是格外別致與講究的。 古桐顏色的條紋船板 , 一扇弱小的窗口從觀眾主觀的視角悠悠探出 , 遠遠的碧水藍天 ,近近的暖陽飛鳥 。 電影畫面字幕緩緩遞上 , 二月的人物徐徐入場 ,影片樂曲悠悠鋪開 。 《早春二月》在幕布上面宛若一副水墨丹青 , 也如幾行味淡情染的宋令小詞 。柔石在自已的《二月》四節當中 ,借蕭澗秋之口喃喃吐訴了一曲黃庭堅的詠雪詞: 「 貧巷有人衣不纊 ,北窗驚我眼飛花 …… 」
在這一個長長暑假裡面, 我從上海經過杭州 , 方向東南 , 來到了浙江寧海鎮 ,專門要去尋訪現代文壇作家柔石的故居 。 在慢慢的火車上我一路來回張望著這座小小的靜謐古城 ,白牆黛瓦,依山臨海 ,民風古樸 ,潤氣撲身 。進到寧海 ,我徑直去找城內的方孝孺祠堂 ,因為柔石的舊居就在這祠堂的附近 。 實實在在的街面上有人輕輕喚了一聲玉蘭 。我回過臉去,那是母親叫女兒的聲音 。我看見一個五六歲的潔凈女孩正咦呀著跑向她的媽媽 。這情形讓我不由得清晰記起來 , 生活現實裡面柔石母親的名字 ,正好也是叫做玉蘭 。真是巧。
走過古城一片鋪著均勻的鵝卵石小路, 這時候我看到了一座小石橋 , 橋的型狀猶如謝鐵驪執導的電影《早春二月》里男女主人公雙雙齊肩走過的那座石制的孔橋 。 一部好電影總把生活貼得那麼近 。 小說《二月》是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文學作品。年輕的柔石一生只活過三十個春秋寒暑 , 生命雖短 , 可他卻為中國現代文壇留下數量太多的才情象樣的文字 。 做為二三十年代知識人群的象徵 , 柔石也有過屬於個人苦悶和彷徨, 柔石創作於1929年十一月的小說《二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 柔石這一年只有二十八歲 。 才華常常跟年歲無關?
〔二〕
我總是能夠記得柔石《二月》裡面,對於芙蓉小鎮教師蕭澗秋形象的深入描寫 : 「就見一位青年從校外走來,他中等身材 ,臉面方正 , 稍稍憔悴青白的 ,兩眼瑩瑩有光 ,一副慈惠的微笑 ,在他兩頰浮動著, 看他頭發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遠的旅路來的 , 既長 ,又有灰塵 。 身穿著一套厚嗶嘰的藏青的學生裝 , 姿式挺直 。 」 書生氣憂重的柔石給予蕭澗秋按排的第一句話語是: 「我呼吸著美麗而自然的新鮮空氣了, 鄉村真可愛喲 ,我許久沒有見過這樣甜蜜的初春的天氣哩 。 」 這是多麼衷情生活的言語 。
影片《早春二月》裡面男主人公的名字是讓過目難忘的。他叫蕭澗秋 。據現代文壇柔石舊友回憶 ,柔石早先名叫趙平福 , 後來當了教員為人師表以後 ,覺得這個名字有些不大穩妥 ,所以改了名字叫做趙平復 。 柔石是趙平復寫作時候的筆名。《二月》能夠拍成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首先是男女主演的人選問題 ,孫道臨的出演應當是乘職的 。這是孫道臨演出《家》之後的又一部進取之作 。孫道臨是銀幕上面一位難得的知識份子形象,《早春二月》中的那一段蕭澗秋獨彈「徘徊曲」那一實際鋼琴奏鳴 ,就是孫道臨個人的現場即興發揮 。
也許 ,謝芳先前在名片《青春之歌》中扮演林道靜的春光之火尚在燒燃,澎湃激情的有點難於馬上轉換成為《早春二月》里的陶嵐形象 。影壇有的專業評論指出 ,當時當年若有可能 ,有機會重拍《二月》的話 ,比較好看的角色人選或者還應有王丹鳳,樂蒂 ,石慧 ,乃至袁美雲她們 。因為我們通過柔石的原創《二月》知道 , 陶嵐不但身出書香門第 ,而且內秀中慧 ,同時是心懷熱血的一代知識青年 。
比起現在電影《早春二月》的故事收尾,我還是比較敬服柔石原創《二月》里的那個終局 。在那裡 , 陶嵐姑娘的血氣盡管熱力迸放 ,但是她畢竟屬於一門閨秀 ,她的家風有責 ,她的心地善良 。柔石先生筆下的女孩很中國。也應該很傳統 。 柔石《二月》是應當做為純粹的經典來讀的 。柔石的文學成就 , 不但在於他文筆的真實 , 而且還在於柔石身上的現實主義 ,還有他心裡的那一種真正的熱血進步。
〔三〕
早在1925年 ,只有二十五歲的柔石 , 就挽力集資創辦了自巳家鄉的寧海中學 。 對於家國學校的熱切投情 , 柔石願意將其視為一生業績 。 對於扶貧教育, 對於孤兒上學 , 柔石在他的《二月》裡面吐訴了太多太密的心情 。魯迅也在《柔石小傳》回憶道: 柔石對教育的努力甚至用心到了咯血 。 對於柔石 , 魯迅還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這樣講過 : 「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國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 還有公論 : 中國文壇失掉青年柔石 , 差不多等於文壇失去了長階上的一塊基石 。
然而 ,對於這樣一位精心全力投入教育與左翼革命文化運動的拯心旗手 , 有一些小氣的文人卻那麼的極盡冷嘲熱諷的手段 。 柔石在自己的原創《二月》里 , 謝鐵驪導演在他的影片《早春二月》里, 都講述到了各自的視界與觀點 ,電影還特別引用了柔石先生的那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 :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兩眼炯炯如鷹目
內有一副好心裁
左手抱著小寡婦
右手還想折我梅
此人若不驅逐了
吾鄉風化安在哉
我不知道是不是, 能夠編造與生出這樣無聊詩句的人 , 是不是屬於文人騷客身體內部消化不良 ? 或者還是屬於心裡有病呢 ? 總箅還好 , 柔石先生的心胸開闊 , 他不光指出二月里的芙蓉花開 , 而且還表明芙蓉樹下另外有人,另外鬼影突兀 , 另外閑語碎言 。 其實我們今天 ,反倒在這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裡面 , 察顏觀色到了柔石先生的博愛與人道 。 同時我們還能看到 , 柔石在自已這部小說原創裡面, 經常書寫一些詩古體詩話似的白話文 。 一方面表達了柔石的傳統創方式 ,另一方面還傳達了柔石先生文學作品的主觀策略。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扮演的《早春二月》里的寡母文嫂 , 在調試上應該 , 就是禍死於這首悠幽切齒的「芙蓉芙蓉二月開 」的吧 ?
〔四〕
柔石原創小說《二月》的結尾時刻, 蕭澗秋留下一封字數極長的情信或者家書 , 這書信裡面 , 烙印一般投入進了柔石對於男主人公蕭澗秋的一片追隨與期待 。 我們試著來讀其中幾行 : 「 今天下午五時,有此處直駛上海的輪船 ,我想乘這輪船到上海去 。 此後或南或北 , 尚未一定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時勢可以支配我 ,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
看了柔石這信, 我還記得清清晰晰 , 原創《二月》的最後一句話是 : 「老誠的陶慕侃由怒轉笑 , 注視著她妹妹說 , 妹妹你最好同我到上海去 。 」 我們知道了 , 電影《早春二月》的結尾 , 與柔石《二月》的結尾不盡相同, 電影的結尾讓女主人公陶嵐自已一邊喊著 , 一邊自由的出走去了 。 她是去投奔自已心底中的蕭澗秋去了 。 其實今天來看 , 進步是必然的 。 然而進步歸進步, 進步也應當是與時俱進的 。我們的電影觀眾幾乎能夠感覺得到 , 《早春二月》女主人公陶嵐這樣一種肆意大膽的放情飛奔, 估計恐怕並不一是就是最最完善的人物收尾 。尤其在當時那樣一個人文傳統渴望回歸的年代裡 。
小橋 ,流水,人家 。 畢競我們身居在一個傳統的文明國度 。 午後的陽光傾斜了 。 我在將要別離寧海小鎮時刻 , 暗暗想到了柔石講的那句詩一樣的文筆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 我能不能這么以為,柔石的原創《二月》 ,謝鐵驪的影片《早春二月》 , 它們確實 ,都是能夠一瞻光明之地方 ? 柔石從前在《二月》裡面 ,寫到的南方的天 , 總是晴好的 。 至少人的心景是渴求晴好的。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
做為電影觀眾, 我多少還是有了一點迷惘 , 面對電影《早春二月》的教師蕭澗秋的一來一去芙蓉鎮 , 他往來芙蓉水鄉的這過往行程 , 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 不管怎麼樣 , 蕭澗秋他的為人處事還是挺象一名教員的 。至少他在江南小鎮上沒有誤人子弟 。我心裡還是願意柔石書寫《二月》那一刻的心景是晴好的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 。時勢可以支配我,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畢競柔石創作《二月》的時刻, 他的人 , 也仍然是身居在一個向望文明和渴求進步的傳統國度里 。 而且他至死也還是一個熱心呼喚明光的青年 。 無論柔石原創《二月》 , 還是電影《早春二月》, 蕭澗秋雖然是匆匆的來 , 又匆匆的走開了 , 但他走的那麼的明朗 。他走的方向有一點象影片二月一開時候 , 那一扇遙遙開啟的小窗戶 。
H. 《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是一部中國彩色故事片。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制。謝鐵驪根據柔石的小說《二月》改編。謝鐵驪導演,李文化攝影,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等主演。影片描寫1926年前後中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但影片結尾處含蓄地暗示主人公去尋找新的理想和道路,提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富有抒情詩的色彩。 謝鐵驪導演曾經擔任過中國電影家協會的主席,也導演過《無名島》、《暴風驟雨》、《智取威虎山》等等幾十部電影,走過新中國電影的整個發展歷程。由於戰亂,這位從影40多年的導演的學歷只有小學五年級,謝老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電影只是看了一部被稱為中國的「勞拉和哈台」的殷秀岑和韓蘭根所演的電影,但是這部露天電影只放了20分鍾就因放映機出故障「罷工」了。他也沒想到後來竟然會走出軍隊進入電影界,從此走上了電影導演的漫漫坎坷路。 口述影像:投入時代的洪流 在海邊看《二月》 《早春二月》是我的第三部作品了。在做過《林家鋪子》的副導演之後,我有機會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無名島》,緊接著就是《暴風驟雨》。當時這部影片是在1961年的新僑會議上放映,大家的反應都比較好,這個時候北影廠就好像獎勵我似的,讓我帶著家屬到北戴河療養。以前我從來沒有療養過,也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看書,所以那次去北戴河我就帶著一大摞書去看,多是一些五四以來的作品。看過許多作品後,非常欣賞柔石的《二月》,覺得可以拍成電影,對《二月》小引中的那些話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句「他僅是外來的一粒石子,所以軋了幾下,發幾聲響,便被擠到女佛山———上海去了。他幸而還堅硬,沒有變成潤澤齒輪的油。」 在柔石的《二月》中主人公的情感交流、發展是通過書信來表現的,這對於電影要用形象、動作來表現其實是個難題。但是我對蕭澗秋這個人物很熟悉,我雖然沒有經歷過主人公所處的大革命時代,但是這個人物身上有我長兄的影子,所以蕭澗秋的思想和情感很能夠打動我。小說中陶嵐的形象,我也能從我一位遠房親戚的身上找到感覺。選擇這部小說,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那些江南水鄉小鎮的風土人情,常使我想起家鄉淮陰,回憶起少年時代的許多時光,所以我有很強烈的願望想拍這部影片。 不再是「低沉」的早春 對於影片中的芙蓉鎮來說,蕭澗秋顯然是一個外來的「闖入者」,他是想迴避時代社會的洪流而來到芙蓉鎮的,他厭倦了喧鬧變動的外邊世界,像一個思家的遊子一樣,希望在芙蓉鎮找到「家」一樣安全的世外桃源。但是他發現進入「世外桃源」卻是進入了是非的漩渦中。有人說《早春二月》看起來有些《小城之春》的感覺。但畢竟時代是不同的,在影片中我有意減弱了原作中過於消極低沉的成分,增添了積極、明亮的色彩,影片的結尾也把蕭澗秋為擺脫矛盾而從芙蓉鎮「逃跑」了,處理成現在的結尾:丟掉逃避現實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重新投入社會的洪流之中。 另外我在影片中加入了王福生這個貧苦學生,把他和蕭澗秋的關系作為另一條線,文嫂自殺後,王福生因貧困退學,這種雙重打擊把痛苦推向極點,也促使他覺醒。在這一點上我也是希望影片給予觀眾的感覺是主動、積極的,預示一種光明的前途。可以感覺到那應該是「驚蟄」的早春,喚人覺醒的。 被批小資情調過濃 這部影片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的,影片的文學本和分鏡頭本經他修改了一百多處,而且非常細化,包括影片的名稱最終由《二月》改為《早春二月》等非常有見地的意見。 影片完成後,最後交由上級文化部門審查,這個審查除了廠領導、夏衍、茅盾等同志,還有文化部、中宣部的領導,當時很多人認為影片拍得還不錯,這時候我心裡還暗暗高興,最後主管電影文藝的周揚同志不贊成這部影片,我一下子就蒙了,他認為宣揚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人性論,是道德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