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萬曆皇帝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萬曆皇帝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2-11-27 05:03:43

『壹』 萬曆皇帝是誰

萬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在位前十五年,在首輔兼帝師張居正的領導下明朝一度呈現中興景象,史稱萬曆中興,而在位中期亦主持萬曆三大征,保護藩屬,鞏固疆土。在張居正死後始親政,因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機器運轉近乎停滯,征礦稅亦被評為一病。

明朝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設置吏、戶、禮、工、刑、兵六部,與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書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廢丞相之職,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設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原有的各科尚書降為郎中。各部尚書和侍郎的官階也上升。

明朝主要的情報機構包括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武宗時期還一度設有內行廠。錦衣衛負責偵查國內外情報,直接對皇帝負責,擁有可以逮捕任何人,並進行秘密審訊的權利。東廠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匯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明朝

『貳』 方誌遠講萬曆興亡錄免費在線聽mp3音頻資源,求百度網盤

《方誌遠講萬曆興亡錄》免費在線聽mp3音頻網路網盤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z6NKzEMO9uw81mFJpMZUcg

?pwd=7tha 提取碼: 7tha

明神宗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主政的四十八年佔了明朝全部國運的六分之一。


『叄』 萬曆皇帝簡介

萬曆皇帝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後李氏。在位後期基本上不上朝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萬曆皇帝簡介,看看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希望能幫到大家!

萬曆皇帝簡介
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後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在神宗支持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措施 ,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國力得到恢復,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范,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 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征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但是萬曆皇帝在位時期衰敗的明王朝也在這個時期走向活潑和開放,明朝的經濟處於當時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在此間,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外國傳教士也紛紛來華,例如利瑪竇就覲見過萬曆帝,開始西學東漸。

整個社會也出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個性解放的精神。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 文章 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死後由長子朱常洛繼位。
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
萬曆皇帝親政之初,還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後來,他也不能說就是平庸之輩。畢竟他執政期間,親自布置完成了萬曆三大征(指在東北、西北、西南邊疆幾乎同時開展的三次軍事行動:平定哱拜叛亂;援朝戰爭;平定楊應龍叛變)。

萬曆皇帝是何時起不上朝的?據載,萬曆十四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自萬曆十六年後,常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身影。萬曆十七年 元旦 後,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但並非不關注國家大事,畢竟他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長達48年),沉浸在花天酒地中。每年不僅進行選美,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他廿一歲時就開始籌建自己的陵園。

總結 歷朝歷代沸沸揚揚的不同見解,歸納古今中外紛紛擾擾的各類評價,對萬曆皇帝何以不上朝的原因,不外乎主要是三種(報復說、逃避說、吸毒說)。其實,筆者覺得導致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綜合性的,不能單純歸結為某一類,而是諸多因素摻雜其中相互起作用的結果。

其一,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

在神宗看來,皇帝既要親政,大臣們就應當無為;皇帝既要無為,大臣們就更應當謙遜地表示順服。可是,皇帝這個萬人之上的權威,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成為封建體制乃至封建時代的一大悲劇。而萬曆皇帝又生逢末世,更難以擺脫這種體制的扼殺,徒添其悲劇的色彩。當時,皇帝再也不像人們曾經認為的那樣,是封建社會最高權力的擁有者,而是受到眾多因素制衡,尤其是受到文官集團的許多制約。

一般講,明朝的政治體制和權力制衡,已與以往朝代有很大不同,自秦朝以來的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在明朝已基本結束,文官制度卻日益成熟,勢力日益穩固,同時也更趨保守。所以,中央的權力爭奪已從皇帝和宰相之間變成皇帝和龐大文官集團之間的紛爭。

從萬曆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博弈中,我們不難看出:萬曆雖僅一人,但他是皇帝,擁有很大的權力;文官集團雖人數眾多,但單個權力不大,且未必團結一心。只不過,當他們在與皇帝的斗爭中為了維護集團和各自的切身利益,能暫時擰成一股繩共同發力。

這樣的一種政治環境,讓萬曆皇帝很是無奈。尤其是他在位期間,透過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兩件大事,已經發現君主想做點事情,就會被文官不厭其煩進行阻撓阻擋,故而他不得不萌生一種“君願不能遂,還要受人擺布”的悲觀情緒,逐漸喪失了年少時候對治國的熱情、對社稷的關注。於是乎,在與文官不斷抗爭卻常常不起作用的情況下,乾脆選擇了“無聲的抗議”做法,那就是了不再上朝。

其二,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對當時現狀的一種逃避。

黃仁宇在其撰寫的《萬曆十五年》文末中總結,“1587年,是為萬曆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因此我們的 故事 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從這段文字里,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現狀,那就是明朝社會此刻已經一塌糊塗,文臣多貪婪,武將多怕死。所謂的“東林七君子”,其實是腐儒誤國。試想,身為一介皇帝,九五之尊,看似貴不可言,大權在握,卻令不能行、禁不能止,連個心腹干將都沒有,成為了真正的“寡人”一個,又能奈現狀如何?若與天下士子為敵,神宗不僅沒那個氣概,也沒那般能力。唯有“眼不見心不煩”,選擇逃避的方式,尚且可過得安生些。

其三,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對言官制度的一種抵抗。

明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頗講言論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們可以放開了提意見,上至國家大事,下至後宮瑣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盡管說來,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殘暴的君主也不願背上“昏君”、“殺諫官”的罵名,實在氣極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頓而已。

正因如此,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風是,立論唯恐不偏激,言辭唯恐不誇張,往往憑借著捕風捉影、小道消息,就極盡聳人聽聞之能事。關心的並非所論是否屬實,而是能否憑借刻薄的言辭嘩眾取寵,一舉成名。通過罵皇帝、罵重臣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以撈取政治資本。

所以,那個時候,不僅皇帝常常被罵,就連明朝各位名臣,也沒有一位能夠不挨言官“罵”,如海瑞、楊漣、左光斗、張璁、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等等,都深受其苦。其實,那些喜歡罵人的言官,也不斷會被人罵。在一個以“罵”人為榮耀、被“罵”為正常的年代,只打口水仗,不做實在事,就暗藏悲劇在其中了。

明亡於萬曆皇帝的說法由來已久。《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考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趙翼《廿二史札記·萬曆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清高宗乾隆在《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中則道:“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評價,用我們今天的眼光看,主要是源於緣於萬曆皇帝30年怠政,表現在其所謂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上。按說,萬曆執政前10年,是明朝中後期一個輝煌瞬間,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他為何突然要“六不做”呢?細細分析,若說被言官罵成如此,並不為過。

自從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酒色財氣四箴疏》,幾乎就是對萬曆皇帝指著鼻子破口大罵,把萬曆皇帝描繪成一個好色、貪婪、殘暴、昏庸、無能、懶惰……總而言之五毒俱全的、一無是處的皇帝,而受到了革職為民的處分後,給萬曆皇帝上書進行無端謾罵的官員更是絡繹不絕,對這種群狼式的圍攻、暴風雨式的謾罵,皇帝沒了脾氣,只能裝聾子不理睬。到後來,萬曆皇帝見怪不怪了,就選擇了沉默,選擇了躲避,選擇了“六不做”,任由言官去罵吧。

本來敢於諫言、勇於諫言、善於諫言,是件好事,盡人臣之責,是關心社稷,是件好事,但無端放縱,獎罰不明,逐步扭曲了言官進諫的本意,最終反倒嚴重干擾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就本末倒置了,反為不美。這很值得我們今天借鑒。

其四,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對奢侈生活的一種沉迷。

據史書記載,神宗帝確實也是位酒色之徒。說好酒,他在17歲時,曾因為醉酒杖責馮保的義子,差點被慈聖太後廢掉帝位。對好色,他在萬曆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其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嬪”。不僅如此,他甚至還玩起同性戀的勾當,即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起了小太監。當時宮中有10個長得很俊的太監,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卧起”,號稱“十俊”。

酒色的過度,使神宗的身體極為虛弱。萬曆十四年(1586),24歲的神宗傳諭內閣,說自己“一時頭昏眼黑,力乏不興”。禮部主事盧洪春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虛則頭暈目眩,腎虛則腰痛精泄”。萬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稱“腰痛腳軟,行立不便”。萬曆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為病情加劇,召首輔沈一貫入閣囑托後事。從這些現象看來,神宗的身體狀況實是每況愈下。因此,神宗親政期間,幾乎很少上朝。

更為令人驚訝的是,萬曆皇帝還可能在吸毒。當時,鴉片在中國原本是一種葯,從唐朝開始,四川就種罌粟產鴉片,叫做阿芙蓉。直到明朝初期,鴉片仍然僅是一種貴重的葯品。但到了明朝中期,鴉片由葯品變成了春葯。想那明朝中後期的一些皇帝,常以淫亂為樂,一旦發現鴉片有壯陽作用,焉能輕易放過?曾有消息稱,“數百年後的1958年,定陵被挖掘,科學家對萬曆皇帝的屍體進行化驗時,發現他的骨頭中含有嗎啡成分,這是萬曆皇帝食用鴉片的鐵證。”筆者未能找到史料,故在此只能說是存在可能。

故有學者指出,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借口是頭暈眼花,其實主要原因是縱欲過度,再加上鴉片毒癮所致。筆者雖不完全苟同,但也認為這種說法不無一定道理。
萬曆皇帝軼事 典故
父子親情

有一次明穆宗在宮中騎馬馳騁,朱翊鈞攔住馬對明穆宗說道:“父皇是天下的共主,萬一出了閃失,如何向天下交代呢?”明穆宗聽到這番話,趕緊下馬,抱起朱翊鈞走入宮中。

少時聰穎

神宗登極之初,就以他高貴的儀表給了臣僚們以深刻的印象。他的聲音發自丹田,深沉有力,並有餘音裊裊。從各種跡象看來,他確實是一個早熟的君主。他自己說過他在5歲時就能夠讀書,按中國舊時的計算 方法 ,那時他的實足年齡僅在3歲至4歲之間。巴力盡管如此,在他御字之初,由於年齡太小,臨朝時還需要在衣袖裡抽出一張別人事先為他書寫好的紙片,邊看邊答復各個官員的呈奏請示。他自然不能完全明白紙片上所寫答語的含義,而只是一個尚未成年的 兒童 在簡單地履行皇帝的職責。

交好大伴

慈聖皇太後與太監馮保都喜歡書法。所以,朱翊鈞很小的時候書法就極為工整。馮保在宮中,被皇帝稱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對於馮保非常畏懼。每次小皇帝與小太監玩的時候,看到馮保來了,就正襟危坐說:“大伴來了。”馮保的職責不但是對皇帝實行 一般的 教育 ,有時還要代皇帝硃批。因此,他與張居正之間的聯系要緊密一些。實際上,正因為內有馮保,外有張居正,萬曆初年的新政才能順利地推行。張居正對於朱翊鈞的輔導和關懷無微不至,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張居正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說。

喜愛讀書

『肆』 《萬曆王朝之血色帝國》最新章節全文閱讀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誰有

《萬曆王朝之血色帝國》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ypFUVGwJ5X6V_6ExBUVJpA

?pwd=16wk 提取碼:16wk
簡介:萬曆王朝之血色帝國》講述了隆慶皇帝朱載厘駕崩後,九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繼位。

『伍』 明朝萬曆皇帝到底怎麼樣

萬曆帝算是一個中上等的君主,但是自製力不夠,因此離明君還差一點。

先說優點

  1. 他自小受到嚴格的教育。繼位初期節儉、遵守禮法、信任大臣張居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君主。

  2. 他很聰明,明白什麼是必須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什麼事不應該做但是也可以做的。

  3. 他處理政務還是較為勤奮的。

  4. 他生活並不奢侈。即使重稅也是為了國計,而非私慾。

再說缺點:

  1. 貪財,有礦稅之弊。他明知道這樣是錯的,每到病危就要廢礦稅,但是一救過來就又堅持收礦稅。

  2. 偏愛,因此和大臣之間有深刻的矛盾。

  3. 不上朝,這是第二條導致的,他對大臣堅持要求立儲不滿,於是不見大臣。

  4. 大臣退休而不任命新大臣。


但是無論哪一種缺點,都屬於他認為的「不應該做但是也可以做的」。因此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中。終萬曆一朝沒有出現太監專權、大臣專政、女主亂政等問題。就像一個人雖然整天吊兒郎當,但是從不耽誤自己的工作。雖然不算「完美」,但是至少還是過得去的。

『陸』 關於萬曆皇帝的電視劇

關於萬曆皇帝與明朝的電影或者電視劇有:

《萬曆首輔張居正》(推薦指數4.5星)

《大明王朝1566》(推薦指數5星)

《英雄訣》(推薦指數3星)

《神機妙算劉伯溫》(推薦指數3星)

《明珠游龍》(推薦指數1星半)

《洪武大案》(推薦指數3星)

《江南傳奇之十五貫》(推薦指數0.5星)

《鄭和下西洋》(推薦指數4星)

《長河東流》(推薦指數2星)

《錦衣衛》(推薦指數3星)

《皇後駕到》(推薦指數0.5星)

《天下》(推薦指數1星)

《傳奇皇帝朱元璋》推薦指數2星

《正德演義》(推薦指數2星)

《大明天子》(推薦指數4星)

《綉春刀二部曲》(推薦指數5星)

《龍門飛甲》(推薦指數4星)

《新龍門客棧》(推薦指數4.5星)

還有一部算是穿越劇的領頭羊,《穿越時空的愛戀》是講現代人穿越到明朝的故事,這部電視劇放到現在看也是部好看劇。

還有精彩關於明朝的小說——《明朝的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

(6)萬曆皇帝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擴展閱讀: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

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

1368年初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南京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清兵入關後,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

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 ,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 ,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 ,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明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柒』 萬曆皇帝的電視劇有哪些

有《萬曆首輔張居正》、《大明王朝1566》等。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並不乏有起自平民而榮登寶座的皇帝,劉邦、朱元璋都以開國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卻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瀾的宰相,張居正就是罕見的一位。張居正,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

他從秀才、舉人、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從平民中崛起,榮登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協助十歲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

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救朱明王朝將傾之廈,把衰敗、混亂的明王朝,治理得國富民安,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人們贊揚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時宰相」。

『捌』 末代皇帝觀後感5篇

《末代皇帝》由義大利導演貝爾托魯齊指導,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攝制的影片,在1988年奧斯卡上獲得9項大獎,無疑又是一部驚世之作。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 觀後感 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1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部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電影《末代皇帝》。電影講述了中國末代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自三歲登基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從唯我獨尊的萬世皇到一個鬢微霜的園丁的傳奇經歷。這是唯一一部在故宮拍攝的電影,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據說拍攝期間英國女王訪華卻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而無法參觀故宮。這部電影在上映後獲得了九個奧斯卡獎項。影片在中國宮廷式的背景、莊重蕭殺的配樂以及黑與暗紅相結合的色調下緩緩拉開帷幕,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

慈禧太後咽下最後一口氣時,蓋在她慘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塊紗也封住了溥儀的自由。三歲的溥儀從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單純天真善良的他開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裡的生活,讓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的專橫性格。後來,中華民國建立,宣統帝退位。再後來張勛復辟,溥儀又一次稱帝,但在幾年後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當溥儀得知他家祖墳被盜挖後悲憤交加,為了洗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恥,他決定與日本人合作,復辟滿清。於是,他在長春建立「滿洲國」並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淪為階下囚,在監獄里進行勞動改造,十年後獲特赦。之後年近六十的溥儀成了一名園丁,過著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儀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 清明 變得冷漠滄桑。

溥儀被軟禁在紫禁城內,無法走出這個富麗堂皇高大宏偉的建築,每天在紫禁城這一方狹小的土地上看著藍天白雲在頭頂上飄去,他的靈魂早已飛出城外。

他的額娘離開他、奶媽被人帶走、皇後悄然離開,他跟在後面追,在黃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樣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樣倔強。然而,一扇門在他身前關上……「Open the door!」這句話被他一次又一次說出,從最初的吶喊到請求再到喃喃低語,從最初的憤怒不甘到無助再到絕望……這不正是他被封閉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實寫照嗎?

誰說溥儀是懦弱的?在中國古代,皇帝也許是最危險的職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謀殺。可是站在這個位置上的他卻從不恐懼。沒落的君主自然是想復辟的,奈何他陷入了敵人的陰謀被日本人利用。

誰說溥儀是無情的?他對胞弟溥傑一直念念不忘,始終關心著他;母親死後他推著自行車竭盡全力想出城;奶媽被帶走後他跟侍女說:「她不只是我的奶媽。」他對老師庄士頓先生敞開心扉,庄士頓先生離開時他戴上了眼鏡目送著老師的身影一點點變小直至消失……

誰說溥儀沒有主見?他希望改革,他想改變他身邊的一切,為此他親手把自己的辮子割了。他也試圖利用日本人,但失敗了。他想改變,但歷史的波濤阻礙了他,他終究不能改變什麼,只能茫然行走。

而皇後婉容因內心的孤寂漸漸染上了毒癮,監獄長在---期間被打成右派的凄慘結局也令人唏噓不已。也許就像貝托魯奇接受采訪時所說:「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那樣的年代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而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對錯。

到了影片的結局,溥儀度過了清末到---這段歷史教科書中最動盪不安、暴亂頻繁的時期,最終過上了平凡卻自由的生活。輕風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園里緩緩修剪枝條,嘴角微微上揚。也許,這算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吧。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2

在同學家作客,我在上網,朋友則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著電視頻道。剎那間,我停止了上網,回過頭去,叫朋友倒退二個頻道。那肯定是在放電影《末代皇帝》。因為只有這部電影的配樂,讓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種內聽出來。它是我個人認為的所有電影中最好的配樂。自從《末代皇帝》誕生以來。其配樂的主旋律似乎已經成為了西方人心目中標準的中國聲音。至少在近年來的很多描寫中國的西方影視和音樂作品、乃至是電子游戲配樂。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覺的音樂。而這種類似的旋律其根源來自於《末代皇帝》。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實幾年前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可是當我在電視機里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動的。因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不只因為那完美的配樂,還有那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歷史。可能是因為溥儀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宮和東北的「皇宮」我都去看過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儀的命運是一段什麼樣的命運。當溥儀站在講台上高呼「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的時候,我被感動了。應為我也曾經坐在那個會議廳的椅子上面對著空空的講台。我們似乎是一對從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經擦肩而過。而今天相遇了。

我們總應該對歷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麼樣的歷史。很多人我們不應該忘記。當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論慈禧鳳冠上的珍珠鑲嵌在蔣夫人的鞋子上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知道,正因為如此,溥儀才投靠了日本人。當我們談論溥儀投靠了日本人時候,我們還應該知道,他居然有勇氣大聲告訴日本人: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他是一個人,我們不能把他縮為一個符號。他是一個有著我們一樣的情仇愛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個無奈的世界。他和光緒一樣,生來就已經註定了自己的命運,拚命想做點什麼。卻發現什麼也做不了。可憐的皇帝!

其實我們遠沒有資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們承受著常人受不了的壓力和苦難。清庭的腐敗其實和他們個人沒有關系,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興,戊戌變法,也有他們的重要的功勞。他們並不懦弱。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每天零晨兩點起來批奏章。沒有一天休息。他們熱愛他的國家、他的民族。可是他們無能為力,真的無能為力。但歷史卻不能給他們一個起碼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說些題外話,為什麼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把握地要比中國人還要深?真的是因為有些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不是。在歷史前面,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其實都是旁觀者。記得在《戊戌變法史事考》一書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嘆道,中國第一檔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宮檔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館中條件優越,查檔免費,還有空調。但是在案前埋頭苦讀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國人。也許這就能說明問題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3

由義大利導演貝爾托魯齊指導,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攝制的影片,在1988年奧斯卡上獲得9項大獎,無疑又是一部驚世之作。

貝爾托魯齊,被人們稱作詩意導演,心理導演。很善於用獨特的影視語言,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他曾說過,中國的這段歷史讓他著迷,他願意用的的能力來傳達自己的觀點。影片正巧符合他對歷史的看法:人是歷史的人質。因此他對浦儀的同情心大於厭惡感,從影片中也不難體會到。

這部電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調的運用,攝影師斯托拉羅也的聲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儀在看守所接受審問時,畫面採用青藍的冷色調,彷彿觀眾也在冰冷的監獄一般,起到了親臨感。在浦儀回憶童年時,畫面採用了暖色調,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錮於皇宮,和被皇宮所保護。影片還不忘了對光線陰影的處理,在浦儀小時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時運用了陰影和陽光的不平衡感。使觀眾體會到浦儀的那種掙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國師傅學習先進理論時,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脫時,陽光才回到了浦儀的臉上。從這部電影可以清楚的體會到光線對電影的作用。

本片以門為引子,用門的視覺形象來表現浦儀在前半生中充當傀儡被禁錮的歷史悲劇,表達了他人是歷史的人質的歷史觀。在回憶與現實轉換時也運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輯技巧,比如相似物轉場,相似音轉場,人物的相關性等等,如不是採用這種高超的時空轉換式,是很難自由轉換的。

電影不僅可以還原再現歷史,也可以表達和解釋歷史。因為這就是電影!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4

電影的第一幕,是溥儀在候車站割腕的情景。

畫面切到晚清時期,慈禧太後臨近駕崩時,年幼的溥儀被從家中帶至皇宮。至此,他便被封為皇帝,萬曆皇帝。他走到父親身邊:「阿瑪,回家吧。」可他父親只是對他重重地磕了個頭。

登基儀式上,紫禁城內滿是大臣、太監和宮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聽到了蟈蟈的叫聲,他穿越人群,循聲來到一個太監面前。太監滿臉諂媚,遞過裝了蟈蟈的罐子:「若皇上喜歡,這就是皇上的了。」這時,他三歲,眼中只有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

六歲,與皇弟練字時,皇弟不小心說出口:「你已經不是皇帝了。」在溥儀的追問下,皇弟帶他爬上皇城的屋頂,只見一群衛兵護送著辛亥革命成功後的民國大總統登上城階。「我還是皇上嗎?我不明白,我一點兒也不明白。」少年,聽到城外學生因割讓土地而起義的呼聲。學生們很氣憤,他也很氣憤,可他不被允許踏出城牆外一步,即使是他親生母親過世也不能過去。

青年,立志於改革朝廷,沒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監燒了賬本。

之後,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後,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生間里割脈自殺。可笑的是,他沒有死在火車上,還有更多的屈辱等待著他。

所有他愛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門都對他緊閉。

兒時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趕,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親去世,他騎自行車想出城探望卻被哨兵攔在城門。他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婉容皇後離開,他起身追去,卻只看得轎車的背影漸漸遠去,大門慢慢閉上。不論友情、親情或是愛情,剛嘗到擁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剝奪。他寂寞,他實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電影結尾時,故宮管理員的孩子問:「你是誰?」「我是中國的皇帝。」孩子無邪:「如何證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過欄桿,從皇座下摸索出一個竹罐,像孩子一樣笑著遞給了小童。小童詫異,打開破舊的竹罐,竟有蟈蟈從里頭爬出,唱著當年一般的歡快的歌。回頭溥儀早已不見人影。

魔幻現實的手法,把時間拉回他三歲時,從太監手中接過竹罐的那一刻。可這之間,不知已經過了多少韶光,好像這一切都如一場幻夢。那是他與那個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幾年,也不過如螻蟻。

他就是這竹罐里的蟈蟈,從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這皇宮之內。最後蟈蟈爬出,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縱然貴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順著歷史的江流而游,在命運面前顯得那麼無力:他什麼也不能改變。看完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回家都需要買門票的人,如何不讓人感慨。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5

一個小男孩兒,頭上壓著沉重的帽子,眉頭緊縮,表情嚴肅,額頭的青筋突出,背後是滿朝文武的大臣對他頂禮膜拜。小小的年紀還在懵懂無知,就承擔起了一個國家委以的重任。他還不知道,他現在的國家以是國破山河。

影片是1987年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齊指導,該片分為前後兩部分,以幼年的溥儀和被共產黨抓到後的溥儀為時間點穿插敘述。一點點為觀影人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從萬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復大清的傀儡,到共產黨的戰俘,再到說自己只是一個花匠。

溥儀,戰戰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經註定的一生。

影片以溥儀在車站決定割腕自殺被共產黨救下調換到年僅三歲的溥儀被慈溪老佛爺召進宮與家人分開,小溥儀一臉陌生的走到慈溪身邊,當慈溪對他宣布大清交給他的時候,小溥儀並不能理解自己將要承擔一些什麼,在哪一刻,命運將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那時候的中國已經被日本人迫害的滿目瘡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將鴉片帶入中國,處心積慮引導中國人吸食鴉片從中獲得利益。而鴉片損害了中國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毀中國人的意志。日本人利用鴉片來侵略中國土地,屠殺中國百姓,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國。中國被迫一次次妥協,一次次與各國簽署不平等條約。小溥儀接受的實質上晚清早已不復存在,可以說,晚清造成這樣的局面,不能怪溥儀的無能,只是溥儀以無力改變這樣的事實。

末代皇帝觀後感5篇相關 文章 :

★ 最新《誤殺》電影觀後感心得影評範文5篇

★ 2020最新央視鼠年春晚觀後感素材5篇精選大全

★ 紅色電影《西安事變》觀後感1000字5篇

★ 《百家講壇》觀後感5篇

★ 甲申三百年祭讀後感範文5篇

★ 優秀紅樓夢讀書心得感悟5篇

★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精選6篇500字

★ 《鄉土中國》讀後感心得範文十篇

★ 關於《音樂之聲》觀後感

★ 九一八事變感想文章

『玖』 萬曆皇帝死因

簡介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是明朝第十三個皇帝。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年)被冊立為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病死,朱翊鈞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萬曆」,故後人又稱他為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執政的48年時間是非常矛盾的:曾作為一代英主,在大臣們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也曾28年不上朝聽政,被後人認為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懶惰的,他還窮奢極欲,橫征暴斂,為此背負了千古罵名。因而在明朝歷史上,他的帝王生涯總是引起人們較多的關注。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編輯本段]生平詳解

萬曆登基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是明朝歷史上的第十三位皇帝,生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貴妃原為裕王邸宮女,後被當時還是裕王的朱載垕看中,隆慶元年(1567年)被封為貴妃。據說她對於兒子朱翊鈞教育頗嚴,一心想讓他成為一個有為之君。
朱翊鈞自幼就聰慧過人,讀經史過目不忘,而且頗為早熟。6歲時,他看見朱載垕在宮內騎馬賓士,便上前擋道諫阻說:「父王為天下之主,單身匹馬的在宮中賓士,倘若有一個疏忽,那可不得了。」朱載垕聽後深受感動,自此更加喜愛他。隆慶二年(1568年),朱翊鈞被冊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朱載垕病逝。六月初十日,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皇帝位。

萬曆新政
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由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張居正接任首輔後,在李太後的支持下,於萬曆元年(1573年)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對各級官吏進行考察,作為升遷、黜陟的依據;在軍事上整飭軍備,加強邊防,選用能征善戰、帶兵嚴格的將領,對蒙古採取安撫睦鄰政策;在經濟上清丈全國田地,推行一條鞭法,基本內容是賦役合並,化繁為簡;統一役法,攤丁入地;田租征銀,官收官解。這稱得上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大變革,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張居正還治理黃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措施使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國勢漸見中興。當時太倉的積糧可支用10年,國庫錢財多達400餘萬,處於統治危機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現了短暫的復甦和繁榮,史稱「萬曆中興」。
據說,朱翊鈞非常尊敬張居正,言必稱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冬天上課時,朱翊鈞總是囑咐小太監將厚厚的毛毯放在張居正的腳下,以免凍著腳。張居正生病後,朱翊鈞更是親自為他熬葯,而張居正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倍努力,事必躬親,將一個大明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萬曆親政
萬曆十年(1582年),由於操勞過度,「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一代名臣張居正去世,終年五十八歲。朱翊鈞為張居正輟朝一天,並給予崇高的待遇:謚文忠,贈上柱國銜,蔭一子為尚寶司丞,賞喪銀500兩。然而,兩年之後的萬曆十二年(1584年),朱翊鈞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生前「忠貞不貳」的「元輔張先生」,死後反而變成了「謀國不忠」的「大奸」。原因何在?由於張居正為人非常正直,得罪了不少大臣,而他所推行的改革也觸動了不少守舊勢力。在他死後,一些變法期間失勢的守舊派大臣乘機反撲,紛紛上奏朱翊鈞,要求彈劾張居正和他的支持者馮保。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朱翊鈞對昔日威柄震主的張居正日益不滿,也許是在張居正的嚴格管理下有些厭倦了,當守舊派大臣仍提出這些要求時,朱翊鈞覺得自己真的應該這樣做。
朱翊鈞也深知,要想樹立自己作為皇帝的權威,就必須擺脫張居正的影響,而要徹底擺脫張居正的影響,就必須清算張居正,推倒張居正。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開始親政、獨攬朝中大權打下牢固的萬曆年間繪《平番得勝圖》基礎,因而清算已死的張居正成為朱翊鈞親政之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但朱翊鈞心裡明白,張居正在世時,自己曾重用張居正,並許下了多少諾言。而今要實現這個轉變,必須尋找時機,找到借口,而且要有計劃,有步驟。可從哪裡下手呢?經過權衡利害得失,他決定先拿馮保開刀。
萬曆十年(1582年)十二月,朱翊鈞以欺君蠹國之罪,免去馮保東廠提督之職,抄沒其家產。張居正在世時,與馮保互為依存,誰也離不開誰。馮保垮台,張居正必在劫難逃。果然不出所料,朱翊鈞隨後將張居正重用的人統統罷免,同時為從前反對張居正的人一一恢復名譽或官職。不久又詔奪了張居正所封官職、謚號,其家產被查抄,家人被謫戍。

萬曆怠政

全面否定張居正改革,是朱翊鈞本人由勤變懶、全面廢棄勵精圖治的標志。當朱翊鈞徹底擺脫了張居正的束縛之後,就開始了他的獨裁統治。從此以後,朱翊鈞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氣派與風采,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長年深居禁宮,嗜酒、戀色、貪財,私慾膨脹,恣意妄為。
獨裁統治的背後,必然隱藏著嚴重的危機。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寧夏副總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同時西南又發生播州楊應龍叛亂。朱翊鈞被迫三路出征,史稱「萬曆三大征」。三征歷時十餘年,雖然獲得全勝,但卻喪師數十萬,耗銀千萬兩,致使國庫空虛,百姓遭難,由此開始明朝一步一步由盛轉衰。
就在朱翊鈞隱居深宮,怠於臨政,萬事不理之際,東北的後金卻迅速崛起,努爾哈赤以30年時間統一了滿洲女真各部落,並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後金政權,形成了與明王朝相對立的地方政權。朱翊鈞為了應付遼東戰事的軍費,先後三次下令加派全國田賦,時稱「遼餉」。此舉非但無濟於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滅亡的危機已然形成。因此後人評論,「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神宗之怠惰」。
在朱翊鈞親政的後20年,他基本上是一個不理朝政的皇帝。因此,近代史學家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講義》里把朱翊鈞親政的晚期稱為「醉夢之期」,並說其特點是「怠於臨朝,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
事實上,朱翊鈞親政的晚期不僅僅是「怠於臨朝,勇於斂財」,更重要的表現是過度縱情於酒色財氣之中。萬曆十四年(1594年)十月,禮部主事盧洪春曾奏稱,朱翊鈞「日夜縱飲作樂」。萬曆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曾上疏朱翊鈞,疏中批評他沉迷於酒、色、財、氣,並獻「四箴」。朱翊鈞看後暴跳如雷,大怒不止,從此奏章留中不發。雒於仁上疏的內容應該說基本上是屬實的。
明定陵地宮朱翊鈞的好色是非常有名的。萬曆十年(1582年)三月,朱翊鈞曾效仿祖父朱厚熜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嬪」。而且,他在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當時宮中有10個長得很俊的太監,就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卧起」,號稱「十俊」。
朱翊鈞的貪財在明代諸帝中可謂最有名了。關於他貪財的事例極多:在親政以後,他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財,他曾以采木、燒造、織造、采辦為名搜刮民財,萬曆十九年(1591年),僅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瓷器就達23萬多件;為了掠奪錢財,他還曾多次派遣宦官為礦監稅使,四處搜括人民,而且征稅的項目千奇百怪,無物不稅,無地不稅,使百姓怨聲載道。
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御使袁可立借雷震景德門之際上疏抨擊朝政,被震怒的神宗皇帝罷官為民。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
歷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因長期酒色無節,加上遼東慘敗,國事困擾,朱翊鈞終於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在弘德殿咽下了最後一口氣,終年五十八歲,安葬於三十多年前自己精心修建的「壽宮」定陵,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為神宗。
[編輯本段]大事詳解

三大征

指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1573~1619)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三戰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損失。
寧夏之役 即鎮壓哱拜之亂。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曆初為游擊將軍,統標兵家丁千餘,專制寧夏,多蓄之命。萬曆十七年,以副總兵致仕,子哱承恩襲職。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拜自請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見各鎮兵皆出其下,歸途取路塞外,戎兵亦遠避之,因益驕橫,有輕中外之心。巡撫黨馨每抑裁之,並核其冒餉罪,哱拜因於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暘叛亂,殺黨馨及副使石繼芳,縱火焚公署,收符印,發帑釋囚。脅迫總兵官張惟忠以黨馨「扣餉激變」奏報,並索取敕印,惟忠自縊死。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以承恩、許朝為左右副總兵,土文秀、哱雲為左右參將,占據寧夏鎮,刑牲而盟。出兵連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今寧夏靈武)等城,惟平虜堅守不下。叛軍又以許花馬池一帶聽其住牧為誘餌,得套部蒙古首領著力兔等相助,勢力越加強大,全陝震動。三月四日,副總兵李昫奉總督魏學曾檄,攝總兵事進剿,但叛軍恃套部蒙古支持,勢甚強。此後,明朝特調副麻貴馳援,貴率蒼頭軍在攻城同時,阻擊套部蒙古,斬獲甚多。四月,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七月,麻貴等搗毀套部大營,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各路援軍在代學曾為總督的葉夢熊的統帥下,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並,九月十六日劉東暘殺土文秀,承恩殺許朝,後周國柱又殺劉東暘。軍心渙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後又圍哱拜家,拜闔門自盡,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播州之役 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後,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曆初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採取有力對策。因此應龍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姦淫擄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撫譚希思於綦江、合江(今四川瀘州東)設防。次年,貴州巡撫江東之令都司楊國柱率軍三千進剿,失利,楊國柱被殺。明廷罷江東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三省兵事,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徵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每路約三萬人。劉綎進兵綦江,連破楠木山、羊簡台、三峒天險。又敗應龍之子朝棟所統苗軍。巾幗英雄秦良玉與其丈夫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築等七寨,並偕同酉陽等土司軍一起攻下桑木關為南川路戰功第一。其他幾路明軍也取得勝利。三月底,劉綎攻佔婁山關,四月,楊應龍率諸苗決死戰,又敗。綎進占楊應龍所依天險之地龍爪、海雲,至海龍囤(今遵義西北),與諸路軍合圍之。六月,劉綎又破大城。應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自縊,子朝棟等被執,明軍入城,播州平。後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朝鮮之役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戰。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佔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軍隊望風而潰。李昖逃奔平壤、後又奔義州(今新義州東北)。日軍進占王京後,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庫。又攻入開城、平壤。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朝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但援軍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擊史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僅以身免。明廷得敗訊後,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集四萬兵馬赴朝。次年正月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部,獲平壤大捷,此後又復開城,扭轉戰局。後又進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館因輕敵中伏,損失慘重。三月,劉綎、陳璘率軍抵朝。明軍扼臨津、寶山等處,並斷日軍糧道,日軍缺糧,不得不放棄王京,退縮至釜山等地,開始與明軍談判。明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和議。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為界等無理要求,談判破裂。二十五年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明神宗朱翊鈞下石星等於獄,以邢玠為薊遼總督,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分道向釜山挺進,陳璘與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打敗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八月,豐臣秀吉死,日軍撤兵,中朝聯軍乘勢進擊,日軍大敗。但李舜臣和明軍老將鄧子龍也在與日軍的海上會戰中犧牲。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
三次戰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史載:「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經此三次戰役後,明朝元氣大傷,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萬曆朝開始,隨著「小冰河時期」的到來,中國北方糧產量大減,軍戶既要打仗,更要從事武器生產等各種勞役,人數不足的情況下,軍屯收上來還沒有種下去的多。為此,萬曆搜刮礦稅、商稅、瓷礦,靠這些資金保證了邊軍的戰鬥力,所以萬曆雖然贏得了「三大征」的赫赫武功,但不能不在歷史上留下「萬曆苛政」的名聲。

礦稅之害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明神宗派出宦官充任礦監稅使,掠奪商民,一旦被認為地下有礦苗,房屋就要全部拆除,以便開礦,開礦時挖掘不到時,附近的商家會被指控「盜礦」,必須繳出全部「盜礦」的賠款。礦監所到之處,民窮財盡,「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其黨直入民家,姦淫婦女,或掠入稅監署中,士民公憤」,而「帝不問」,成為明代一大惡政。首輔朱賡沉痛地說:「今日政權不由內閣,盡移於司禮。」大學士沈鯉在《請罷礦稅疏》中,亦指出礦稅「皆有司加派於民,以包賠之也」。戶科給事中田大益曾忍無可忍地批評他:「以金錢珠玉為命脈。」萬曆二十五(1597年)至三十三年(1605年)礦稅使進內庫銀將近三百萬兩,「半以助浮費,半以市珠寶」,更多的財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

女真興起

正當萬曆皇帝怠政之時,東北女真族努爾哈赤興起,成為日後明帝國的隱患。
1619年,遼東軍區司令官楊鎬四路進攻後金,在薩爾滸大敗,死四萬餘人,開原、鐵嶺淪陷,北京震動。朱翊鈞用熊廷弼守遼東,屯兵築城,才將遼東局勢扭轉。不過朱翊鈞的三十年「斷頭政治」,連「票擬」、「硃批」都已經完全停止,即使軍事科技領先當代、農業技術明顯優於前朝,但是明朝行政已長年陷於癱瘓。
所以,一直以來史學界一致認為「明實亡於萬曆」,偉大領袖毛主席閱讀《明史》後亦是如此認為。歷來的看法,一個政權的興旺,再大的因素絕不可能是外因,有古語曰「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後金在關外對國家的分裂割據行為只不過是加速明王朝的滅亡,明王朝真正滅亡的原因包括自身僵化的財政系統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問題,這些都屬於經濟基礎。而上層建築的崩潰已經腐化使明王朝再也無力在明末小冰河期、鼠疫等罕見的天災面前繼續運轉存活下去。
明王朝的滅亡絕不能簡單的歸咎給外敵因素,相反滿族的崛起恰好使鬆懈的明王朝行政系統重新開始運轉,直到之後天啟年間,閹黨大肆屠殺東林黨,使得整個朝中幾乎沒有能夠真正為百姓、為國家做事情的人,進而明王朝迎來了落日時刻。
以史為鑒,無論之後中國走什麼樣的國策路線,統治階級務必內修法度、創造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才能對付外來的一切敵人,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編輯本段]神宗之死
朱翊鈞在薩爾滸之戰的次年(1620年)逝世,葬於定陵。《明朝帝王陵》提到:萬曆的定陵1958年發掘,萬曆帝屍骨復原,「生前體形上部為駝背」。
[編輯本段]大事記
紅薯傳入中國。
萬曆六年——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
萬曆十二年——利瑪竇繪制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圖》。
萬曆十二年——朱載出版《律呂精義》。
萬曆十二年——定陵開建。
萬曆二十九年——利瑪竇將油畫引入中國。
萬曆二十九年——楊繼洲撰寫《針灸大成》。
萬曆三十三年7月13日——海南瓊州發生7.5級地震。
萬曆三十六年——天主教傳入上海。
出生
萬曆六年——沈德符,文學家
萬曆十二年——胡正言,鐫刻家
萬曆三十九年1月——朱由檢,明思宗
逝世
萬曆二十二年——梁辰魚,劇作家
萬曆十年——張居正,政治家
萬曆三十三年——田義,太監
[編輯本段]評價
《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考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趙翼《廿二史札記·萬曆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清高宗乾隆在《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中則道:「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
萬曆朝開始,隨著「小冰河時期」的到來,中國北方糧產量大減,軍戶既要打仗,更要從事武器生產等各種勞役,人數不足的情況下,軍屯收上來還沒有種下去的多。為此,萬曆搜刮礦稅、商稅、瓷礦,靠這些資金保證了邊軍的戰鬥力,所以萬曆雖然贏得了「三大征」的赫赫武功,但不能不在歷史上留下「萬曆苛政」的名聲。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一書將萬曆皇帝的荒怠,聯繫到萬曆皇帝與文官群體在「立儲之爭」觀念上的對抗。怠政則是萬曆皇帝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黃仁宇說:「他(即萬曆皇帝)身上的巨大變化發生在什麼時候,沒有人可以做出確切的答復。但是追溯皇位繼承問題的發生,以及一連串使皇帝感到大為不快的問題的出現,那麼1587年丁亥,即萬曆十五年,可以作為一條界線。這一年表面上並無重大的動盪,但是對本朝的歷史卻有它特別重要之處。」
但若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朱翊鈞的這種怠政也可以被理解為習得性失助或憂鬱症的臨床表現。
在《萬曆十五年》文末總結,「1587年,是為萬曆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拾』 萬曆皇帝的簡介

明朝神宗萬曆帝
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由文淵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張居正接任首輔後,在李太後的支持下,於萬曆元年(1573年)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對各級官吏進行考察,作為升遷、黜陟的依據。在軍事上整飭軍備,加強邊防,選用能征善戰、帶兵嚴格的將領,對蒙古採取安撫睦鄰政策。在經濟上清丈全國田地,推行一條鞭法,基本內容是賦役合並,化繁為簡;統一役法,攤丁入地;田租征銀:官收官解。這稱得上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大變革,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張居正還治理黃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措施使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國勢漸見中興。當時太倉的積糧可支用10年,國庫錢財多達400餘萬,處於統治危機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現了短暫的復甦和繁榮。

可惜好最不長,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後,反對改革的官僚紛紛起來攻擊、誣陷張居正。朱翊鈞下詔追奪張居正的封號和謚號,還查抄張家。改革被廢止,朝廷又一天天地走向沒落。朱翊鈞是一個盡情享樂的皇帝。他成年親政後,卻不常視朝,深居內宮。不僅在世時要享受,還想到死後的安樂,早早籌劃自己陵寢,建造定陵耗時達6年之久。他還有一個不擇手段親自斂聚錢財的惡習,提倡官吏向他進奉,把進奉財物的多少作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標淮。為了在全國范由內聚斂民財,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當礦監、稅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這使得人心洶洶,民變紛起,社會越發動盪不安。

統治階級內部更加矛盾重重。由於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諭旨,全靠內侍傳達。冊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決,導致官僚集團各派之間互相火並,黨爭也愈演愈烈。東林黨人與邪黨的斗爭水火不容,持續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潰的邊緣。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鈞在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中死去,終年58歲。葬於定陵,廟號為神宗。

《明史》神宗的本紀結尾言: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個明朝享國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實為寓貶於褒,是說他神龍見首不見尾,隱居深宮數十年,不見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萬曆末年,國家的官吏已經缺了一半。他又是個死要錢的皇帝,放出太監四處擾民搜刮(如開礦事),民間連養只雞也要繳稅。

對這樣一個皇帝,實在沒什麼好說的,說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禎來背了黑鍋並不過分,且看神宗的本紀,到了萬曆30年之後,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師地震」,或者乾旱或者水澇。其中萬曆31年農歷5 月「鳳陽大雨雹,毀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長陵明樓」,「昌平大水,壞長、泰、康、昭四陵石樑」,即使不信天象示警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觸目驚心,彷佛明朝先靈不安,亡國之兆已現。

大家想必都看了萬曆十五年,知道萬曆帝本來是有勵精圖治之決心的,除了從小敬畏的張居正並不那麼居正帶來的打擊之外,使萬曆消極怠工的主要因素還是國本之爭。這實在是令人嘆息的一件事情。曾子《大學》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齊,必然禍起蕭牆。萬曆朝實在是一個家庭悲劇和性格的悲劇。不過用老夫子們的話說,那也是氣數使然了。

首先大臣們太過於食古不化,王宮人和皇長子並不是有強有力的外戚作為支撐,立皇長子並不是於他們有什麼好處,偏是大臣們死抱著「立長不立幼」的古訓,和皇帝力爭。本來,臣子們有一定分量的話語權,哪怕被當廷杖死,也要據理力爭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徵。有明一朝,大臣因直諫被杖死,庾死的不計其數,然而白發蒼蒼的大臣們,不怕被當廷扒下褲子,屁股開花,也要前赴後繼的上疏。是出於長期文化積累的對於敢於直諫即為忠臣這個符號的認可,死諫可青史留名,也是氣節所在,也可以裁抑君權,用在軍國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為知識分子的精英的滿朝大臣,把精力耗費在這樣無意義的事情上。孰賢孰愚,孩子小,能看出什麼來,偏偏大臣認准了死理。從「滿朝文武泣於文華殿請立儲」這樣的描述里,我聞到了儒家文化腐爛發臭的氣息。

如果是萬曆的爺爺嘉靖皇帝,事情也好辦得多。這祖孫倆,是明朝享國在位時間第一和第二的一對兒(明朝偏是昏庸的皇帝在位長,仁宣和孝宗在位不過十數年而已,這一點和清朝正好相反),對待大臣,走的卻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並不是偶然,甚至是必然的,所謂一盈一虧,矯枉過正。

再推薦一本書: http://www.joyo.com/detail/proct.asp?prodid=hibh203014

閱讀全文

與萬曆皇帝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喜劇好萊塢電影 瀏覽:269
有一部電影里有蝴蝶還有蠶蛹 瀏覽:594
我國的大投資電影 瀏覽:531
免費老電影大渡河完整視頻 瀏覽:340
朱茵周星馳電影片段粵語 瀏覽:307
日本新上映科幻電影 瀏覽:866
法國的的老電影泰拳王 瀏覽:637
茅山道士打僵屍電影大全 瀏覽:710
十大大尺度電影 瀏覽:894
誰有亞馬遜食人族電影完整版 瀏覽:861
林正英的盜墓電影大全 瀏覽:997
傑克船長電影完整 瀏覽:152
8090動畫片大全電影網 瀏覽:974
虹貓藍兔大電影電視台采訪 瀏覽:72
電影名字un 瀏覽:3
84年講二戰法國海外兵團的電影 瀏覽:42
今天什麼有電影 瀏覽:922
成龍拍的龍的電影特寫 瀏覽:387
毒液致命守護者免費完整版電影 瀏覽:728
第一次愛的人英文版電影插曲 瀏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