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足全體球員觀看了電影《奪冠》,看後他們有何感想
講述女排事跡的電影《奪冠》自上映以來,一直都有很高的口碑和熱度。電影將女排精神完全展現出來,引得許多觀眾去電影院觀看。不止觀眾,女排精神感染了無數人,近日,國足就組織全體隊員觀看《奪冠》,學習女排精神。
其實,無論是足球還是排球,在全世界都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愛,都是許多人的夢想和希望。目前,國足的表現雖然不盡人意,但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足球一定可以崛起與世界足球之林,一定可以給一直支持國足的球迷一個滿意的答案。
⑵ 2021年奪冠觀後感
可以選擇一個角度來寫,比如選擇團結一致這個角度。也可以選擇愛國、榮譽、拼搏等等不同的角度來寫。寫的時候結合自己的感悟。
⑶ 電影奪冠這部電影是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為祖國爭光的故事。郎平帶領中國姑娘們一次次奪得中國女排的冠軍,成為中國人民的驕傲。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心裡有很深的感觸。看著這群姑娘們在賽場上奮力拚搏,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部電影中的“郎平”是由著名演員鞏俐飾演的,非常有說服力。因為鞏俐本身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演員,她的演技毋庸置疑。電影《奪冠》告訴了我們如下三點道理:
一、只要永不放棄,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的。
這部電影的時間跨度長達30年,講述幾代女排的熱血故事。影片從選角、服裝、道具和場景來看,無一不是製作精良。這部電影的主創可謂是下了很大功夫,為我們打造出了一部精彩紛呈的電影作品。電影的創作團隊沒有放棄,就如女排精神一樣,最後勝利的曙光一定會屬於我們。這部電影沖出了亞洲,中國女排已經成為中國力量的符號。哪怕再苦再累,只要心中有夢想,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看了《奪冠》這部電影,你懂得了什麼道理?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⑷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怎麼寫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子排球隊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其具體表現為:扎扎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斗,刻苦鑽研,勇攀高峰。她們在世界排球賽中,憑著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蟬聯世界冠軍,為國爭光,為人民建功。她們的這種精神,給予全國人民巨大的鼓舞。國務院以及國家體委、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和全國婦聯號召全國人民向女排學習。從此,女排精神廣為傳頌,家喻戶曉,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女排精神的激勵下,為中華民族的騰飛頑強拼搏。
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終代代相傳,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為我們在新征程上奮進供給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女排人,身體力行地傳承著「女排精神」。正因為這種精神的薪火相傳,讓大家敢於期待來年在東京奧運會的女排賽場上,再次迎來升國旗、奏國歌的榮譽時刻。
女排精神曾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斗的標桿和座右銘,鼓舞著他們的士氣和熱情。更關鍵的是,它因契合時代需要,不僅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指代社會文化的一種符號。它一向與女排的得失、沉浮緊緊聯系在一齊,並成為評價中國女排的最難以割捨的標准。
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種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強敵、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遠遠比「五連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國人。
郎平看來,中國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難贏,也竭盡全力。昨日,她更新了「女排精神」的內涵: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團隊精神,踏踏實實,做好工作。
隊長朱婷認為,「女排精神」就是傳承,從最早的5連冠輝煌延續至今,「女排精神」的實質沒有變化,新一代隊員一向在豐富內涵,一齊努力,永不放棄。
張常寧認為,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哪怕只剩1%的機會,也要100%地努力。
⑸ 對於《奪冠》這部電影,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對於《奪冠》這部電影,我們從中可以學到運動員的艱辛、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需要艱辛的汗水和意志的磨練、只有堅持不懈才能贏得成功。
⑹ 電影《奪冠》觀後感
電影《奪冠》觀後感五篇⑺ 國足觀看《奪冠》有哪些感慨
由歡喜傳媒參與出品,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國民電影《奪冠》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小編整理了電影《奪冠》觀看心得體會4篇_2020奪冠電影觀後感,歡迎參考借鑒。
電影《奪冠》觀看心得體會一
傳奇的故事,傳奇的導演,傳奇的演員,終究誕生一部傳奇的電影,這或許是筆者對於影片《中國女排》最大的期待。可以說中國女排影視題材創作充滿魅力,同時也充滿挑戰。但作為香港著名導演,在香港影壇舉足輕重的陳可辛近年來可從來沒有令人失望過,他的電影細膩感人,電影《中國合夥人》成功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如今,有陳可辛傾力執導,相信他能夠把他極強的感情塑造能力與這部電影相融合,讓國人為女排感到驕傲,為里約奪冠那一刻感到驕傲,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
明年,可以說是內地影市不折不扣的體育題材大年。除了陳可辛的兩部《中國女排》和《李娜》外,恆業的《中國乒乓》也已經立項。另外據悉吳京的下一部電影,也有可能是體育題材。
中國觀眾對「中國女排」這支隊伍的感情非常深刻,當年由孫晉芳、郎平、周曉蘭、曹慧英、陳亞瓊、陳招娣、張蓉芳等組成的傳奇老女排,曾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由鞏俐出演的郎平可謂是是眾望所歸,此外黃渤、彭昱暢、吳剛以及郎平女兒的加盟,也讓影片頗具可看性。
電影《奪冠》觀看心得體會二
由歡喜傳媒參與出品,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國民電影《中國女排》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由鞏俐飾演的中國女排第一人郎平正式亮相。濃縮郎平職業生涯中的兩次「高光時刻」,從金牌運動員到金牌教練,串聯起一條振奮幾代國民的冠軍之路。
預告以郎平驚艷世界排壇的標志性扣殺揭開序幕,預示著影片將重現中國女排1981年首奪世界盃冠軍、2016年裡約奧運激戰巴西兩場經典戰役。鏡頭跟隨郎平的背影一步步走向球場,伴隨著35年來中國女排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過去與現在兩段時空交錯,盡顯時代格局:夜晚的漳州體育訓練館燈如白晝,將觀眾一秒拉回80年代。
這不僅是女排姑娘的成長之路,也是萬千國人的激情歲月!女排隊員們隊服被汗水浸透,手掌上扎滿木屑,膝蓋摔得血肉模糊,魔鬼般的訓練令人震撼。正如預告中袁偉民教練所說「下意識怎麼來的?訓練來的。不是一般的訓練,是千百萬次上億次,不斷重復的訓練。」這種百折不撓的拼勁,正是女排精神的底色。
從1981年初露鋒芒的排壇新秀,到2016年創造「不可能」奇跡的硬核統帥,郎平背負著國人「重振國風」的期望,一次次帶領中國女排站上世界之巔,成為代表女排精神的「郎圖騰」。令人驚喜的是,飾演功勛教練袁偉民的正是老戲骨吳剛,預告中不怒自威的袁指導堪稱「魔鬼教練」,在電影中必然「虐慘」女排姑娘。
電影《中國女排》從啟動伊始就備受關注,鞏俐出演郎平也是眾望所歸。此前片場路透一經曝出,直登「熱搜第一」,有評論稱鞏俐扮演的郎平堪稱「人肉復印」,惟妙惟肖。本次影片發布預告,網友終有機會目睹鞏俐扮演的郎平正式亮相,雖然鏡頭寥寥,已然能管窺鞏俐對角色的內外兼修:郎平常年傷病造成的高低肩,微微含胸的慣性姿態,全都傳神復現。網友不禁感嘆「連背影都會演戲」。
為了出演郎平這一角色,鞏俐提前數月前往女排訓練基地和比賽現場,貼身觀摩。此前有媒體捕捉到,郎平在教練席排兵布陣,鞏俐則在場側專注觀察,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不時記錄,「認真得就像一位備考學生。」據悉,為了進入角色,53歲的鞏俐每天訓練排球,和女排運動員們深度接觸。鞏俐曾在采訪中表示:「一旦拿到劇本,排球就不能離手了,我要和排球過日子。」
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中國女排的真實寫照。中國女排能發展到今天能在國際上站住腳並取得輝煌成就,少不了的是中國女排一代又一代的付出與傳承。在最好的年紀她們遇上了中國女排,中國女排也遇到了最好的她們。
⑻ 看電影《奪冠》,試評論《奪冠》:藝術性、真實性統一之變幻!
作為40多年前,曾在漳州訓練基地參與冬訓。誓師大會上,與全國冬訓隊員們,包括陳招娣、曹慧英、孫晉芳和張蓉芳等人,一起喊過這樣的口號:「打倒日本、打倒韓國,打倒美帝、打倒蘇修。誓死邁向世界排球最高水平!」並且每天在竹棚館「滾過一身泥」的排球老人。期待的電影《奪冠》,終於上映,迫不及待購票先睹為快。因為煽情的劇情宣傳和首映上億的票房!早就暗示著將享受一回萬分感動和淚水橫流,將伴隨之互動共鳴!可惜,觀後的感覺相當遺憾!是平庸的片子,硬傷不少。導演最大的貢獻是,拍攝地點在漳州基地2號館,筆者的家鄉,正在拆遷地方。這對弘揚漳州,肯定國家首創第一排球訓練基地,世界冠軍搖籃之功勛,意義非凡。
(偌大影院,觀眾六名退場二人!)
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全憑畫面動感、音響來引人入勝,告訴人們一個動人的故事。然而,《奪冠》導演生怕觀眾看不懂,更可能是內容雜亂跳躍,剪不斷理還亂。始終以大量的字幕堆積在銀幕上,加上整段整段的畫外音來解說。這樣,藝術性幾乎歸零,當然觀眾感覺乏味。比紀錄片或專題片還不如,因為紀錄片是原始記錄,畢竟原汁原味。於是,瞌睡感不斷襲來。 體育 勵志片帶來的應是拼搏血性,是打死不回頭的民族風骨,是被逼到絕境永不言敗的信念,是中國女排幾代人形成精神底氣。可惜,此片顯示的,只是冗長的劇情,拖沓的節奏,不停的說教。
一切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性與真實性必須高度統一,完美有機結合。藝術的真實,並非照搬 歷史 ,必須在忠於 歷史 的基礎上升華。真實的力量威力無比,若是離此失真,感染力從何而來?為了生動和自圓其說,為了方便拍攝,導演編造了許許多多現實不可能發生的情節來。刪除的「陳忠和搶吃雞腿」畫面,鬧劇鏡頭是剪了,但同樣憑「主觀臆想創造」的荒誕不經鏡頭,卻比比皆是:如「袁偉民要郎平負重深蹲達到100公斤,才肯給予打主力!」;如「郎平在1981年奪冠前,就提示陳忠和以後准備當主教練」。如「2008年奧運會中美比賽前一天,郎平駕車邀陳忠和逛街聊天」。如「郎平逼朱婷扣球要叫喊,應答不對罰其晚上睡訓練館,全隊陪睡,還出現陳忠和來現場說教」。如「陳忠和當主帥時,在訓練中,拿話筒高唱《愛拼才會贏》」。等等橋段,簡直太多了,不勝枚舉。事實上,這些不僅脫離生活真實,也完全脫離了藝術真實。呆過專業排球隊的人,只能苦笑。一般觀眾,成了丈二金剛。
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習慣,是正敘和倒敘為主。而片子的結構是「中段開始,補敘兩頭」。由於編輯功力問題,顯得支離破碎,眉目不清,連不成片。電影從沒奪冠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切入,然後倒敘追敘袁偉民老女排時代,陳忠和人物貫穿始終,卻沒有他率隊奪冠的畫面,只有中美比賽失敗下台失落的過程。爾後補敘郎平1995年歸來執導,最後再接上郎平2013年上位。郎平人物從頭到尾,標簽式,高展示,臉譜化。大場面有袁偉民奪首冠,有陳忠和「和平對話」大慘敗,有郎平在里約對巴西一役。但這些鏡頭感覺是打群架一般,扣球大作戰。由於片子框架混亂,時間線拉得太長,以此講述新老中國女排的故事,叫人頭昏腦脹,難分東西南北。因為是「中間切入,對接兩頭」結構,一般觀眾只能記住有標大名的郎平,和沒有標名的袁偉民、陳忠和,最多加上朱婷、張常寧等人罷了。主體人物群像都記不住,如何了解故事推進全貌,以及想表明的主題和脈絡?所以,片名為《奪冠》文不對題,叫《郎平》更為合適!
所有演員中,就白浪和鞏俐飾演郎平較成功,朱婷演自己也挺好。但吳剛飾演袁偉民,顯然木納生硬。彭昱暢飾演少年陳忠和太傻,如白痴一樣,黃渤演成年陳忠和,簡直如小丑一般。通過演員刻意表演和身體語言,來演繹一個故事。通過畫面,讓觀眾接受和理解,從而感同身受。可是,形象、劇本和台詞限制了他們。訓練罰人也好,比賽暫停也好,沒有行話圈內話,盡講政治化心靈雞湯話,說教訓斥多於表演。反而是新女排隊員的本色表演,更接近生活!關鍵的問題可能是,導演根本不了解中國排壇,對女排圈子僅限於一知半解,憑著自己想像而製作,不可能出精品。也許,電影就是遺憾的藝術!
⑼ 代表中國內地電影參戰,看完《奪冠》這部電影給你帶來了哪些感悟
電影《奪冠》重現中國女排從初期成立,到沖出亞洲,奪冠世界,再到11年消聲沉寂,輝煌不再,最後在鐵榔頭的帶領下,重征奪冠之路。看完《奪冠》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深刻的感悟,我認為網路上所說的這部電影的瑕疵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女排教練郎平曾說過,女排精神有很多層意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團結,在最困難的時候,大家團結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正是這種團結一致的力量,引領著女排姑娘們勇往直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也同樣需要靠所有中國人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將力量擰成一股繩,勇攀高峰。
女排精神無不體現著中華文明之精髓,是指引我們在困境中求生拼搏,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一盞明燈,我們需深刻了解,銘記於心,帶著使命,砥礪前行。
⑽ 《奪冠》這部電影主要體現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從《奪冠》這部以“鐵榔頭”郎平為視角,講述女排姑娘歷時數十年,不斷經受磨礪,不斷成長進步,並最終奪取冠軍的電影中,我看到了愛國精神,看到了合作精神,更看到了拼搏精神,這是一部非常勵志的電影。
最後,我看到了拼搏精神。中國女排最初不是最強的,女排姑娘們也多次經歷失敗,遭受挫折,雖然那些打擊也曾讓她們痛苦迷茫,讓他們失魂落魄,但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卻讓她們一次次站起來,憑著“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的拼勁兒,最終站上了領獎台的最高處,摘得了冠軍的桂冠。
中國女排的成功奪冠,離不開女排姑娘們深深的愛國情懷,她們憑借著一顆顆堅強勇敢的心,戰勝了一支支強大的隊伍,也戰勝了自己的脆弱和迷茫,向著更強的目標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