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國大業是根據何虎生的作品改編的嗎
是王興東、陳寶光,自己編寫的
電影《建國大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2009年9月16日首映。編劇王興東、陳寶光創作的電影劇本《建國大業》圍繞著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前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在1948年發布「五一口號」創作——「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與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為了成立新的政府,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必須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該片一大特色是眾多一線明星客串「零片酬」演出。2010年第十屆長春電影節上,獲得最佳華語故事片獎。
Ⅱ 建國大業講的什麼內容啊
《建國大業》講述了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建國前夕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為主線,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那段風雲歲月。
該片較之以往的主旋律電影有新的突破,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被挖掘、表現。其中就有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之間關系的深入描寫。
《建國大業》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國歷史電影,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本片由黃建新執導,韓三平擔任製片人,雲集了華語影壇百餘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
(2)建國大業電影完整版劇本擴展閱讀:
上個世紀1945年到1949年無疑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驚心動魄、最為波瀾壯闊、最具決定性命運的時期。
盡管歷史發展已經給兩種力量、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歷史性較量提供了明確的結論和答案,但其留下的眾多歷史謎團至今讓人噓唏不已,如在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與民主的大背景下,中國為什麼並沒有迎來和平民主卻陷入了在斯大林看來會導致中華民族毀滅的內戰。
一支擁有全副美式裝備,武裝到牙齒,中高級將官均接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的軍隊,為什麼輸給了一支布衣草鞋,小米步槍,數年前還被追趕得在偏遠山區流竄的農民軍隊?等等。這段歷史本身所包含的巨大的歷史張力給藝術審美提供了巨大的表現空間,令眾多藝術家爭先恐後。
《建國大業》再次將鏡頭對准了這段歷史,以宏大的藝術視野,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誕生,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和衷共濟肝膽相照的風雨歷程。
同時,在真實再現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基礎上,顯現出了一種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和審美高度才有的博大的人文關懷和人文情懷,兼具宏觀視野和微觀審視的史詩品格和氣質。
Ⅲ 《建國大業》詳細內容概述
《建國大業》劇情:在抗戰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唐國強飾)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張國立飾)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
為了表示誠意,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
期間,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垂死掙扎的國民黨仍妄圖藉助陰謀暗殺等卑劣手段阻撓會議召開,一場為建立新中國的決戰由此展開。
主要人物
1、蔣經國
蔣介石的長子,他為國民黨、為他的父親擔憂,滿腔熱血大談「國事」,卻生生被母親宋美齡拉回「家事」之中。本想借孔家開刀、殺雞儆猴以掃腐敗之風,到頭來還是在父親蔣介石的「家事國事兩難全」的勸誡下灰飛煙滅。
2、宋慶齡
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起初她因為北京是孫中山去世的地方,傷心之地,不願意前來,後在鄧穎超極力游說之後,並在中國共產黨的誠意邀請下,才決定來北京參與政協會議。她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李濟深
黃埔軍校副校長,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並在反動派監視下化妝成商人進北平,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當選政協副委員長。
Ⅳ 《建國大業》中有哪些經典台詞
群星雲集的建國60周年獻禮片《建國大業》,《建國大業》是由黃建新執導,韓三平擔任製片人,唐國強、張國立、許晴、劉勁、陳坤、王伍福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9年9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講述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4.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嘛,分開擺放,打爛了一坨,還有一坨嘛。
5.六十萬對八十萬,這是一鍋夾生飯。夾生就夾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6.二十年前,我黨為尋求和平,放下過武器。結果呢,換來的不是和平,而是大屠殺,所以我們長了記性。為了實現和平,為了未來消滅戰爭,就必須對敵人強加給我們的這場戰爭予以反擊呀。
不知道你們還知道哪些經典的台詞呢?歡迎評論。
Ⅳ 關於《建國大業》
《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講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之後,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之前的中國。短短4年歷史,留給後來人許多好奇的詢問:「二戰」結束後,在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與民主的潮流之下,為什麼中國百姓並沒有迎來和平,相反,卻又一次陷入了內戰?一支擁有全副美式裝備,武裝到牙齒,中高級將官均接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的軍隊,為什麼輸給了一支布衣草鞋,小米步槍,數年前還被追趕得在偏遠山區流竄的農民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對於中華民族這一已經生存了5000年,並仍將以旺盛活力繼續生存下去的古老民族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曾經擔任美國亞洲研究協會主席的中國史專家羅茲·墨菲在其著作《亞洲史》中,曾專門以《國民黨的削弱和共產黨的強大》為章節標題,論及這一時期。他的闡述很簡潔:「1931到1945年日本人入侵和佔領中國,以盟軍打敗日本而告結束,但它也無可挽回地削弱了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力量和民眾對它的支持。「當美國的斡旋在1947年如預期般失敗後,中國的全面內戰便爆發了。國民黨軍的兵力和武器均占極大優勢,而且占據著全部大城市,但它的腐敗和無能使它失去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支持。……所有這些因素,使國民黨基本上失去了中產階級和大多數工商業者、專業人士和農民的支持。與此同時,共產黨部隊在長期抗日戰斗中完善了他們的游擊戰略,他們以其保衛祖國的行動和重視農民的綱領吸引了千百萬中國人。」他提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共產黨人稱他們執行的是『群眾路線』,他們從事的不再是上層階級的事業,他們事業的主要根基存在於超過80%中國人民居住的農村。」
韓三平是《建國大業》的導演,采訪他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代表大多數人的要求,這是國民黨失敗、共產黨勝利,蔣介石失敗、毛澤東勝利的根本原因。都是歷史人物,就看誰代表的群眾意志更多。毛澤東代表著更多的人的追求和希望,這和西方選舉有什麼本質區別?只不過那個時候不是選舉,而是採用暴力手段。但是本質上是一樣的。」
一些歷史細節,現在看起來,還是饒有趣味。1944年6月,《時代》雜志記者愛潑斯坦隨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到達延安采訪,他在采訪筆記中寫下了對毛澤東和蔣介石的不同印象:「我個人感覺,在延安,毛是可以接近的,並且是很簡朴的。他會在遍地黃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談,他不帶警衛。當和包括我們在內的一群人拍照時,他不站在中間,也沒有人引他站在中間,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時在邊上,有時站在別人身後。」
「毛在延安給我們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他的從容不迫和安然自得。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正面臨10多個抗日根據地頻繁的戰事和多方面的大量行政組織工作。在和國民黨多方面的關系中,他是主要決策人,他既要躲開對手的攻擊以避免發生內戰,又要推動對手更有力地去打擊日軍。他已在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內政策和國際政策,從事於理論寫作和解決黨內爭論的問題。
「我們這些外國記者都來自重慶,我們不由得注意到毛和重慶的蔣介石在舉止方面的強烈反差。蔣介石刻板,拘謹,神經質,語言單調,似乎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之中。
「蔣經常沒有必要地過問過多的繁瑣事務,事後批評他的指揮官做的大小每一件事。……毛則相反,他極擅長於委任他人負責某件事,以便他有充分的時間去考慮、分析一個更大的遠景;他也擅長於樹立榜樣,總結經驗。由於交通的阻斷和困難,內部通信聯絡不可能對很遠的抗日根據地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以具體的指示,這就要求每個人了解並遵循總體的方針路線,把一致性和主動性靈活地結合起來,由他們自己判斷,決定自己的行動。」
采訪導演黃建新時,他說,拍攝時,他想把兩個陣營在視覺形象上進行對比,一方是工整、華麗、儀式化,然而卻刻板無生氣的。另一方非常簡朴,但是健康、向上,像太陽下一臉朝氣的孩子。
照片和當年的報道幫助歷史中的個人穿越塵埃站在我們面前。1945年的重慶談判,《大公報》女記者彭子岡前往重慶九龍坡機場報道,在報道中,她這樣描述當年重慶九龍坡機場的情景:「當他(毛澤東)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時候,我看到他的鞋底還是新的。無疑這是他的新裝。」下了飛機,毛澤東來到張治中公館:「毛先生寬了外衣,又露出裡面簇新的白綢襯衫。他打碎了一隻蓋碗茶杯,廣漆地板的客廳里的一切,顯然對他很陌生。」
為赴談判穿了新衣新鞋,拿慣了粗瓷大碗的手打碎了蓋碗茶杯,這樣的一個毛澤東,沒有人之後能在影視作品中塑造出來。采訪中,無論是姜文,張國立還是唐國強,都承認自己的演技無法及本尊生動之萬一。
然而電影畢竟是人的藝術。《建國大業》已經盡了一切努力,突破種種局限,盡力還原歷史中生動的人物。包括使用明星而不是特型演員來塑造歷史人物,包括設計了周恩來發怒,毛澤東醉酒的片段。
采訪中,導演韓三平和黃建新都表示,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吸引「80後」的青年人來看。
唐國強說得很煽情:「一個人這么大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爺爺是誰,是一個悲劇。」
《建國大業》劇本的重要主創人員幾乎普遍生於上世紀50年代,他們從小接受的是英雄史觀教育,有濃厚的毛澤東崇拜情結。但當他們共同來拍攝一部關於新中國如何建立的電影時,他們遇上的,是以「70後」和「80後」青年人為主體構成的電影消費市場。不同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主旋律電影」,2009年的《建國大業》,既要承擔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歷史觀的普及,又要證實「主旋律」也是可以取得好票房的。如何讓這樣一部「主旋律」電影被市場接受,成為主創團隊必須去解決的課題。用明星來吸引觀眾成為共識,而製作費用有限無法迴避,所以才有了172位明星共聚一部電影,而且不拿片酬的現象。
不拿片酬似乎是演員們的心意。演員們說,這部電影是獻禮片,媽媽過花甲生日,做兒女的獻孝心是應該的,怎麼能拿報酬呢。采訪韓三平的時候,他叮囑記者寫上,他承諾,票房過了2億元,就給演員們補片酬。
無論片酬補與不補,中影集團在中國電影製作力量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每個電影人都無法迴避的。《建國大業》作為國慶60周年獻禮片的位置也是毋庸置疑的。演員鄔君梅說,韓三平做到了斯皮爾伯格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她說出了一個事實:中國不是美國,北京不是好萊塢。
1915年,美國導演大衛·沃克·格里菲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拍攝了《一個國家的誕生》。影片上映後因為濃厚的白人種族優越主義而備受爭議,但電影本身長達3個小時,從此開創了全世界史詩巨片的先河。喬治·薩杜爾在《電影通史》中寫道:「《一個國家的誕生》使美國電影在企業經營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好萊塢得以攝制那些比義大利影片規模更大、更豪華的故事片,由此開辟了走向超級影片和巨額片酬的道路。該片首次在美國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萊塢統治世界的開始,同時也是至少在以後幾年裡好萊塢藝術稱霸世界的發端。」《一個國家的誕生》開創了好萊塢電影人關心政治,積極對歷史和政治發言的傳統,這一傳統一直保存至今。
《建國大業》使用的宣傳口號也是「史詩巨片」。韓三平說,在這樣的一部電影里,使用這么多明星,是一種實驗。《建國大業》無法重現《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成就,然而出現在當下,它的製作模式和它承載的各方賦予的意義,必將使它成為這一時期中國電影製作和經營的一個突出案例,或許也將確實成為今後一種電影製作模式的先河。
《建國大業》第一版劇本,主線圍繞「第一屆政協如何召開」展開,韓三平和黃建新接手後,調整為目前「國民黨如何失敗,共產黨如何勝利」。建國60周年時,回首當年,有心人引起的思索,會遠遠超過影像表面。
自然,一部電影能承載的東西終究有限。因此,成片過程中,刪掉了很多段落。許晴在片中扮演宋慶齡。曾有一場戲,兩個女人,宋慶齡和鄧穎超共同回憶自己在革命中不幸流產,從此終身不育——戰爭或許無法避免,然而不論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給人造成的傷害永遠是巨大的,不管這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是領袖還是普通人。
比電影更好看的,永遠是歷史和歷史中的人本身。1945年,毛澤東到達重慶第二天,《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撰寫社評:「昨日下午3點多鍾,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民聽了高興,世界人民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結尾,他這樣寫:「說來有趣,中國的傳統戲劇,內容演述無窮無盡的離合悲歡,最後結果一定是一幕大團圓。以悲劇始,以喜劇終,這可說是中國文學藝術的嗜好。有人以為藝術可以不拘於一格,但中國人有其傳統偏愛,我們寧願如此。現在毛澤東先生來到重慶,他與蔣主席有19年闊別,經長期內戰,8年抗戰,多少離合悲歡,今於國家大勝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團圓。認真地演這幕大團圓的喜劇吧,要知道這是中國人民最嗜好的。」王芸生當年的善良、樂觀和天真躍然筆端,在今天讀來,實在有一種特殊的滄桑感。
Ⅵ 電影建國大業的主要內容300字
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講述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線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籌備,突出了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建國大業》以宏大的藝術視野,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誕生,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和衷共濟肝膽相照的風雨歷程。
同時,在真實再現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基礎上,顯現出了一種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和審美高度才有的博大的人文關懷和人文情懷,兼具宏觀視野和微觀審視的史詩品格和氣質。
(6)建國大業電影完整版劇本擴展閱讀:
《建國大業》的創作背景:
影片主創努力突破種種局限,打破領袖人物臉譜化的審美定勢和模式,盡力還原歷史中復雜多面的人物,凸顯歷史人物的心靈和情感層面,擺脫了過去的「紅色情結」支配下簡單、截然對立的審美審視和判斷,賦予了鏡頭中的人物形象以更豐富的歷史內涵、人文內涵。
如受邀參加政協會議的馮玉祥在海上遇難,消息傳來正在洗腳的毛澤東憤怒地踢翻了水盆,而周恩來甚至大罵手下「都是豬腦袋」。這些獨特的審美表現是「陌生化」的,是觀眾特別樂意看到的,也是富有感染力和沖擊力的。
Ⅶ 電影建國大業台詞全文誰有
建國大業
01
1.河北省阜平縣城南庄晉察冀司令部院內
一隻手在鞋底上劃著火柴,點燃香煙,這是毛澤東(55歲):「……五一口號,特別是第5條,『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與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大家還有什麼意見?」
字幕: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
大樹下,書記們圍坐在石桌旁。
劉少奇(50歲):「召開新政協會議時機已經成熟,國內大多數人擁護我們黨,其他黨派沒有這樣的地位。」
朱德(62歲):「解放戰爭的形勢很好,召開新政協是發展的需要,五一口號不是宣傳口號,是行動口號!」
毛澤東:「老總說得對,是行動口號!」
任弼時(44歲):「時間、地點考慮了嗎?」
周恩來(50歲):「今年秋天,初定在西柏坡。」
任弼時:「李濟深在香港,張瀾在上海,宋慶齡不能不請吧?」
周恩來:「孫夫人一定要請。」
劉少奇:「民主人士大多在香港和蔣管區,願不願來,怎麼來?要充分估計到困難。」
毛澤東:「困難很多,但只有召開政協會議,才能組建聯合政府,完成建國大業。」
2.推出片名:《建國大業》
3.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官邸
蔣介石(63歲)身著長衫,光頭,背對鏡頭,憑窗外眺,聽著新華社廣播的《中共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
字幕:中華民國總統、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字中正
「……打到南京去,活捉偽總統蔣介石……」
正面牆上掛著蔣介石的總統大幅畫像。
這時,一隻手要去關掉收音機。
蔣介石頭也不回地做個手勢,制止了侍衛。
「……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他依然沒有回身,緩緩地挽起了一隻袖子,此時,侍衛遞上一杯白水,他接過。
4.上海林森中路宋慶齡寓所
手戴著一枚印章金戒指的宋慶齡(55歲)在英文打字機前打字,聽到廣播五一口號,突然停下,從樓上慢慢走下,站在樓梯口,聽著著壁爐旁的收音機:「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字幕:孫中山夫人、中國福利基金會主席宋慶齡
正廳,掛著大幅孫中山的照片。
02
更新時間2009-8-10 14:50:25 字數:1498
5.上海集益里張瀾寓所
張瀾(76歲)在收音機旁凝神諦聽《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鞏固和擴大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奮斗……」
他不時用一把小梳子,從容地梳著他的美髯長須。
字幕: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字表方
6.香港•羅便臣道李濟深公館內
李濟深(63歲)和蔡廷鍇將軍(61歲)正在下圍棋。
蔡廷鍇:「……中共提出要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任公,咱們是否有個態度?」
李濟深手捏著一個黑子:「中共走出一步好棋呀。」
蔡廷鍇:「任公,你可不能舉棋不定。」
李濟深:「我們要等,看中共下一步的走法,老蔣的反映,美國、蘇聯的態度……」
字幕: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字任潮
李濟深將棋子落定。
秘書張序(30歲)上前倒茶。
7.城南庄晉察冀司令部毛澤東居室
周恩來把擬定邀請的五十多位民主人士名單交給毛澤東。
毛澤東:「能把這些人都請來,新政協就成功了一半。我給李濟深、沈鈞儒寫了封信,你看一下。」
牆上掛著毛澤東赴重慶時與宋慶齡、張瀾等民主人士的照片。
周恩來:「馮玉祥將軍,主席最好也親筆寫信。」
毛澤東:「他不是在美國嗎?」
周恩來:「所以老蔣無法控制,他倒有可能先期到達我們這里!」
毛澤東鋪上紙:「好,這就寫。」
衛士李銀橋(21歲)、警衛排長閻長林(22歲)送飯進來了。
毛澤東:「恩來,一起吃。」
周恩來:「不,我還要回西柏坡。」
毛澤東:「吃完再走嘛。」
李銀橋擺著碗筷,請示:「主席,這里做飯的師傅是我的老鄉,想見見主席。」
毛澤東笑了:「吃了人家的嘴短,要見的!」!
李銀橋帶進一位穿圍裙戴套袖滿面胡茬的炊事員(45歲):「主席,他叫郭本財,俺老鄉,這是軍區小灶的司務長劉從文。」後邊跟進來的司務長同樣戴著套袖,沒穿圍裙。
司務長劉從文(24歲):「主席好!周副主席好!」
毛澤東、周恩來微笑地握手:「你好!」
郭師傅握著主席的手不放開,一臉憨笑:「能給主席做飯吃,這輩子值了。」
毛澤東:「郭師傅的飯菜做得很有味道呀!來,抽支煙。」
郭師傅憨笑地接過煙卷。
毛澤東劃著火柴要去給他點煙。
郭師傅卻把煙卷夾在耳朵上:「俺留個紀念。」
毛澤東手中的火柴燃盡:「老郭呀,消滅掉,這飯和煙是不能留紀念的!」
郭師傅從腰間掏出一桿漢白玉煙嘴的旱煙袋來,把煙卷捏碎裝入煙袋鍋內,欲掏出火鐮打火。
毛澤東再次劃火柴給郭師傅點煙:「郭師傅裝備很好呀。」
郭師傅得意地:「當八路那年,媳婦送的。」
毛澤東:「噢,還是愛情的信物啊!」
劉司務長:「我們都叫他煙袋郭,主席對於飯菜有什麼要求?我盡力解決。」
毛澤東:「我的要求不算高,只要頓頓有辣椒。」
劉司務長隨手從兜里摸出一把紅辣椒遞給毛澤東。
毛澤東像讓煙似地要遞給周恩來一根辣椒,
周恩來擺手謝絕,兩人會心地笑了。
郭師傅抽著煙,臉上洋溢著幸福的滿足感,悄然退出。
8.炊事班磨房
手電筒光下,一個穿軍裝的男人背影,伏在牆角處熟練地發電報,這個人戴著套袖,左邊的套袖肘處破了,繚了幾針白線,手指不停地敲打電鍵。
電文字幕:「大魚在阜平縣城南庄村北,近山兩棵杏樹之間平房內……
03
更新時間2009-8-10 14:50:48 字數:1511
9.南京政府總統官邸
蔣介石召見保密局長毛人鳳(50歲)。
毛人鳳遞上毛澤東給李濟深、沈鈞儒信件的照片。
蔣介石:「毛澤東的手,伸得太長了,拉攏李濟深、馮玉祥,去參加政協會議,你,有事可做了。」
毛人鳳眼裡有磷火一樣的光芒閃動:「請校長指示。」
蔣介石:「絕不能讓李濟深、馮玉祥投共!」
毛人鳳:「是,李濟深身邊有我們的眼線,這封信就是他搞到的。」
蔣介石:「好,張瀾呢?」
毛人鳳:「在上海,他哪兒也去不了。」
蔣介石:「民盟這些人頑劣得很。李公朴、聞一多、杜斌丞斃命,他們還執迷不悟。記住,這些人不為我所用,也斷不能資敵。」
毛人鳳:「校長放心,毛澤東躲在山溝里,怎麼能召開政協?宣傳而已。」
蔣介石喝了一口水:「你不了解毛澤東,這個人嗜煙如命,煙不離手,據說一天要抽50支煙,他知道我不吸煙,重慶同我會談期間,竟然沒有吸一支煙。」
毛人鳳:「他對校長有所敬畏。」
蔣介石:「不,這個人,想辦的事一定要辦到的。」
毛人鳳:「校長想辦的……盡管吩咐。」
蔣介石:「絕不讓他們開成這個非法的政協會議。」
毛人風:「保定站已查到毛的藏身之地。」
蔣介石眼睛一亮,放下水杯,指著那張照片:「立即斬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