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匈奴人完整版電影

匈奴人完整版電影

發布時間:2022-11-18 02:41:08

① 請推薦幾部關於匈奴的電影謝謝

《匈奴王阿提拉》

《匈奴王阿提拉》是迪克·勞瑞執導,傑拉德·巴特勒、鮑沃斯·布斯、艾麗斯·克萊格等主演的電影。

該劇以羅馬帝國為背景展開,揭示了一支撼動羅馬帝國統治的重要軍事力量。公元400年,羅馬帝國在世界上的統治雖日趨衰弱,但仍是最強盛的國家。這期間一支來自東方的匈奴族軍隊由阿提拉帶領橫掃歐亞大陸,開始挑戰羅馬帝國的霸主地位。

(1)匈奴人完整版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阿提拉

演員 傑拉德·巴特勒

阿提拉(Attila,406年—453年),古代歐亞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干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被停止向西羅馬進軍。

2、埃提烏斯

演員 鮑沃斯·布斯

羅馬名將,437~439年在圖盧茲挫敗西哥特人的進攻,440年返回義大利。451年聯合西哥特人在沙隆會戰中擊敗阿提拉的匈人。但他功高震主,被西羅馬皇帝殺害。

3、瓦倫提尼安三世

演員 Reg Rogers

西羅馬皇帝,他耽於聲色,而由埃提烏斯主持政府。454年9月21日他卻在羅馬的皇宮中親手謀殺了這位號稱最後的羅馬人的帝國名將。

② 誰知道電影{匈奴大帝}的介紹就是Atila

匈奴大帝/神鬼戰神 Attila (2001)

IMDb:0259127
導演:Dick Lowry
編劇: Robert Cochran (written by)
類型:動作 / 冒險 / 劇情 / 戰爭
上映日期:2001年1月30日 美國 (更多...)
劇情梗概:

以羅馬帝國的背景展開,揭示了一支撼動羅馬帝國統治的重要軍事力量。公元400年,羅馬帝國在世界上的統治雖日趨衰弱,但仍是最強盛的國家。這期間一支來自東方的匈奴族軍隊由阿提拉帶領橫掃歐亞大陸,開始挑戰羅馬帝國的霸主地位。

匈奴族的首領阿提拉年輕時勇猛善戰,但也生性殘忍,匈奴人力量的決定性崛起是自阿提拉登基成為匈奴帝國的王之後。公元433年,27歲的阿提拉與他的兄弟布來達一同從他們的叔父羅阿斯手中繼承了帝國的王位。 436年,阿提拉無情地謀殺了他的胞兄,獨自君臨帝國,並且很快統一了整個部落聯盟。與他的前輩們相比,阿提拉更具有雄心壯志,更富於侵略性,而且才智極為超群。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爾曼人喪膽,具有令西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至於他和他的匈奴鐵騎都被稱為「上帝之鞭」。

當時羅馬開始尚未對匈奴人失去控制,尚能以他們為僱傭軍去攻打其他蠻族,主要是一些日爾曼和高盧部落。但阿提拉在娶羅馬皇帝的姐姐的要求被拒之後,便以此為理由,開始進攻西部帝國。羅馬帝國年輕的皇帝沉迷酒色,根本不懂治國之道,皇太後不得不起用被關進死牢的原軍隊統帥埃迪厄斯,把拯救羅馬的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

這位狡猾的統帥一面同阿提拉聯合兼並鄰邦,一面勾結鄰邦設法消滅阿提拉。最後,英武阿提拉在舉行婚禮後被新婚妻子毒死。征服世界的壯志頃刻間化為泡影。羅馬帝國的威脅消除,剛剛勉強保住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作為軍隊統帥的埃迪厄斯失去了價值,已經成熟的皇帝便將目光轉向了埃迪厄斯,將他殺掉。

阿提拉雖然死了,但在歷史上,他仍是一個極為突顯的角色。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

演員表:

Gerard Butler ..... Attila the Hun
Powers Boothe ..... Flavius Aetius
Simmone Mackinnon
Reg Rogers ..... Valentinian
Alice Krige ..... Placidia
Pauline Lynch ..... Galen
Steven Berkoff ..... King Rua
Andrew Pleavin ..... Orestes
Tommy Flanagan ..... Bleda
Kirsty Mitchell ..... Honoria

其他外語片名:
Attila the Hun (UK) (video title)
片長:177 min / 60 min (3 episodes)
國家/地區:美國 / 立陶宛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混音:Stereo
級別:Germany:12 / Spain:13 / UK:15 / USA:Unrated

③ 匈奴人後來哪兒去了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由於匈奴民族是一個在軍事上很發達在文化上很落後的民族,所以歷史上有關於匈奴的文字記載大部分都是由中國漢族政權或歐洲人完成的。匈奴人自己很少有在文化上的傑出貢獻。匈奴很有可能是中國古代西羌族的一支,很有可能與中國的炎帝有親緣關系。在後來,匈奴人也確實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這與漢族是一樣的。所以,匈奴包括其他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很有可能與漢族是同一祖先,因為從事了兩種不同的經濟生活生產方式而形成了兩個不一樣的民族。從中國的上古時代(黃帝時代)到公元5世紀左右匈奴逐漸衰弱並被其他民族同化,匈奴民族在人類歷史的記載上大約存在了接近3千年的時間。匈奴的名字最早見於中國的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在《戰國策》《山海經》中皆有記載,在此之前匈奴有葷粥,淳維,鬼方,山戎,犬戎,鬼戎,戎狄等名稱,而中國歷史上已知的有關於匈奴的名稱竟多達32個!所以很難肯定史書上記載的匈奴是同一個民族。因此懷疑匈奴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統一後的名稱,戰國時的匈奴很有可能已經是眾多游牧民族的結合體。
關於匈奴早期的名字葷粥(音xun yu,讀 熏育)的來源,很有可能是原自於中國漢族的夏朝。相傳商湯王伐夏桀,夏桀的兒子葷粥,也叫淳維被流放,就投奔北方的犬戎族。後來就稱他投奔的民族為葷粥,又寫為獯鬻。後來,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漸強大並不斷的與中國中原的漢族政權交戰。商朝的甲骨文上都有記載,商與鬼方大戰,「攻三年而克之」;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鹿四白犬而歸;可見當時的匈奴雖然強大但在於漢族的戰爭中還是處於劣勢。在戰國時期,匈奴更是成了漢族北方各政權的心腹大患,甚至還是六國聯合以功秦的幫手。著名的萬里長城就是秦,趙,韓等國為了防禦匈奴騎兵的騷擾而修建的,當然真正的戰國時代的長城是在今天長城以北三百多公里的地方。現在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的遺址,是明朝為了防禦被趕回蒙古草原的蒙古帝國元朝殘余勢力而進一步修建的。匈奴的另一個貢獻就是改變了漢族的服飾,戰國時漢族人穿的都是「開襠褲」,前面用褂子遮起來。趙武靈王仿照匈奴「胡服騎射」,改變了漢族的服飾,而且得以征服附近諸國。匈奴的另一個貢獻就是刺激了漢族軍事的發展。因為當時匈奴主要以騎兵為主,漢族的步兵很難抵擋匈奴的集群沖鋒,而且匈奴的騎兵角弓也比漢人的步弓要好。在長期與匈奴戰斗的秦國,人們發明了秦弓,在著名詩人屈原的《國殤》中就有「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的句子。這種秦弓在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中就可以見到,相信很多人都對秦軍那密集的箭陣印象深刻。當然電影中秦弓的射程,威力都被誇張的有些過分。但是這種人躺在地上,利用腿的力量發射的弓箭確實是戰國時代最好的弓箭,秦始皇統一六國也很仰仗了這種箭陣。而這種秦弓完全是長時間受匈奴的逼迫所製造出來的,它一開始也確實是被用來對付匈奴騎兵隊的。匈奴人在戰斗中相當勇猛,他們一旦得手就猛烈攻擊,一旦失利就撤退將敵人誘入伏擊圈再迅速殲滅。匈奴人的長相在漢族人的記錄中帶有更多白種人的特徵,而在歐洲人的記錄中則更像黃種人,這是匈奴人在西遷的過程中收編同化了很多其他游牧民族的結果。匈奴人的中央基地叫做王庭,是一個不固定的游牧的政權所在地。每年的正月,匈奴人都要聚集在王庭清點人口和牲畜。匈奴人的很多習慣在漢族人看來是不符和道德的,他們輕視老弱,老弱病殘只能吃健壯的人吃完的食物。這也完全是匈奴人生活的蒙古高原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匈奴人長期缺乏足夠的生產生活資料決定的。這種習俗雖然殘酷,但這種接近於自然法則優勝劣汰的原則也讓匈奴人優化了種群,養成了相當堅韌的民族性格,為以後匈奴人雄踞中國北方和遠征歐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秦末漢初的年代,匈奴人逐漸強大起來。漢高祖劉邦曾在平定天下後,調集32萬步兵遠征匈奴,他親自率領的18萬人在援軍沒有到達的情況下,被匈奴王的40萬騎兵包圍在白登山。後來陳平說服了匈奴王的一個閼氏(匈奴的正妻),說如果匈奴不放劉邦,劉邦就要獻給匈奴王大量的貢品和美人以求活命,閼氏怕自己失寵就說服了匈奴王放走了劉邦,劉邦這才狼狽逃出包圍。當時「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漢高祖在中原地區叱吒風雲,到了與匈奴交戰就如此不堪一擊,可見匈奴實力的強大。匈奴的一位偉大的領袖叫冒頓(音mo ,讀 默讀)單於(匈奴王的名稱),他本來就是匈奴合理的繼承者。但是後來他的父親開始寵幸另一個閼氏,就冷落了他,並且想要將他廢掉。就把他放到大月氏(音,讀 支)國作人質,後來再攻打大月氏國,想借別人的手殺死冒頓。沒想到冒頓竟然逃了出來沒有被殺,其父贊賞其勇氣,還給了他部分人馬。冒頓每天領著匈奴士兵練習射箭,說自己的響箭射到哪裡大家的箭就要射到哪裡,否則格殺勿論。冒頓先射自己的寶馬,沒有敢射的人皆被殺死,又射自己的一個閼氏,沒敢射的士兵又被殺死;在一次與父親的射獵中,冒頓射其父的寶馬,眾人跟射;冒頓又射其父,眾人跟射,其父墜馬身亡,冒頓從此弒父稱王,史稱冒頓單於。匈奴人極為殘忍,他們的騎兵神出鬼沒,攻掠漢族的城鎮,殺吏掠民,攻陷大月氏後,匈奴王割大月氏王的頭顱為飲器。匈奴之野蠻可見一斑!
漢朝的劉邦打不過匈奴也是正常的,當時的中原漢族地區綜合國力不是很高。據說漢高祖坐車出巡的時候,偌大個京城竟然找不到四匹相同顏色的馬!當時的其他政府官員出門也只能坐牛車。中原地區很少養馬,而且養出來的馬也基本上也無法當作戰馬。而這一時期的匈奴竟然做出了一件極為猖狂,無視禮教的事情。因為漢朝打不過匈奴就只好求和,以和親的方式來避免戰爭。劉邦死後,漢惠帝上台,由劉邦的妻子,著名的女強人呂雉,也就是呂後執政。呂後捨不得自己的長公主遠嫁匈奴,就找了其他的劉姓女子代替。但是呂後找的是個十三,十四歲的豆蔻少女,冒頓單於想長公主也就只有這么大,那呂後的年齡也就不會太大,也就是三十多歲的樣子。於是冒頓單於就給呂後寫了一封「情書」,要娶呂後為妻,入主中國。可當時的呂後已經有五十多歲了,這么大年齡的老太太接到了來自蠻族的一封「無情的情書」,真是尷尬至極,氣炸連肝肺,錯碎口中牙,她發誓要傾全國的兵力遠征匈奴,後來冷靜了下來發現自己不是匈奴的對手,就是只好作罷。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漢朝一直採取和親與積極防禦相結合的方式來處理對匈奴的關系,全國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佔主導地位,人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期間漢文帝沒有採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論家賈誼賈長沙遠征匈奴的計劃。雖然匈奴並未停止過對中原地區的侵擾,但至少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使秦漢以來的中原人民和政權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史稱「文景之治」。
在漢武帝劉徹時期,中國中原的漢族政權終於可以集結大軍遠征匈奴了。這位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在小的時候叫做劉彘(音,讀 治),因為自小聰慧過人,可以很透徹的理解詩書,深受漢景帝的喜愛,並改名為劉徹。很巧的是在同一時期的西方就是著名的古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兩個人都在向被他們自己的民族稱為蠻族的控制地區進行遠征!漢武帝時期的遠征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公元前129年到119年,第二階段從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90年。兩場大戰的最高指揮者都是漢武帝本人。第一階段中漢朝的大將是以衛青,李廣,霍去病等人為主,幾員大將曾先後十次出擊匈奴,每次出擊斬首匈奴少則數千,多則數萬,其中衛青是戰功卓著的名將,而霍去病更是追擊匈奴至大興安嶺和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地區,還繳獲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而李廣終因制度,個人性格,運氣等原因沒有封候,在因向導找錯了路迷失方向未能及時會師而自殺。這十次遠征給匈奴相當大的打擊,使匈奴無力反擊,而且此時西域諸國(原有西域36國,後來成為西域50國)中原來被匈奴欺凌的國家,如丁零,烏孫,烏桓等國家也在漢朝著名的外交家,將軍張騫的聯合下向匈奴進攻,匈奴招架不住。後來,漢武帝曾經親率18萬騎兵遠征匈奴,旌旗蔽日,登單於台,並派使者通知匈奴單於讓他不必在漠北(今西伯利亞地區)受苦,能戰則戰,不能戰就來投降,匈奴王氣的只敢扣留漢使,不敢來戰。
漢朝時的中國軍力實在非常強大,那時侯西域諸國都紛紛向漢朝納貢,漢朝有一次竟只用了700多騎兵就滅了樓蘭國,足見漢兵之強大。到了漢武帝與匈奴戰爭的第二階段,受命的李廣利卻給漢朝丟足了面子,而且此時漢朝制度上的不足也暴露出來。李廣利率領六,七萬大軍遠征大宛,不僅第一次沒有攻下,而且當最終攻克時只剩下了一萬多漢兵,後來與匈奴交戰失利,最後投降了匈奴。而李陵(李廣的孫子)率領的5000步兵在被匈奴的80000騎兵包圍後,拚死沖殺,擊斃匈奴人過萬,最後只有400餘人突圍成功,李陵重傷被俘。漢武帝以為李陵叛國投降,就殺了李陵全家,並將敢於給李陵求情的中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施以腐刑,司馬遷不幸成了太監。李陵得到消息後悲憤欲絕,投降匈奴。總體來說,漢武帝這個偉大的中國皇帝會用才但不能盡其才,這要比他的曾孫漢宣帝差了一些—盡管漢宣帝的名氣在中國歷史上遠沒有漢武帝大。漢武帝對匈奴的遠征使中原的漢族人民遠離了游牧民族的騷擾,使當時中原漢族政權的中央所在地免除了威脅。同時展開的對匈奴的外交攻勢更令漢朝的勢力延伸到西域乃至中亞,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傳入中原,逐漸形成今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漢武帝的勝利使農耕文明代替了游牧文明在陝西,陝西,內蒙古一帶的地位,結果使本來處於森林帶向草原帶過度的這些地區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再加上其他的戰亂,破壞等原因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
漢武帝對匈奴的遠征使匈奴共損失了21萬人,而漢朝自己也損失了將近14萬人的軍隊和11萬匹軍馬。匈奴衰弱後,西域諸國又擺脫匈奴的控制起來反抗。漢宣帝時期,漢朝的常惠,傅介子,趙充國等名將和外交家又成功聯合西域諸國對付匈奴並繼續對匈奴的戰爭,匈奴人進一步衰弱。不久,匈奴進入了「五單於並立」時期,匈奴內部陷入戰爭。南匈奴王呼韓邪(音ye,讀 爺)單於打不過北匈奴王郅至單於,不得不向漢稱臣,並向漢朝要求和親。漢元帝派遣甘延壽和陳湯遠征郅至單於,並將王嬙也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於。從此漢朝與匈奴開始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漢朝也得以有機會把自己的勢力延伸想中亞。據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化學家費正清的著作,漢元帝時期,漢朝的軍隊一直打到了中亞的粟特國,那裡是羅馬帝國的前哨,漢朝在那裡打了個大勝仗,並俘虜了一批羅馬士兵,這也是我們所知道的為數不多的關於中國漢朝與羅馬帝國的接觸。漢朝與匈奴的和平一直維持到漢平帝時期,那時篡權的王莽開始了沒完沒了的對匈奴的戰爭,使漢朝的國力開始衰退。到了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時期,匈奴開始更加猖狂的騷擾東漢的邊境,但不久匈奴再次陷入分裂。漢元帝時代的呼韓邪單於的孫子,自立為單於,並取名也為呼韓邪單於投靠漢朝。當時,漢光武帝已經將漢朝重新振作,並且派兵保護呼韓邪單於。追擊南匈奴的北匈奴十分懼怕漢朝,乃至於北匈奴的追兵每次路過漢朝步卒的瞭望警戒崗亭的時候,連匈奴王都要親自下馬滿懷歉意地向漢朝士兵說自己是來追擊南匈奴的,不敢冒犯漢人,弄不好還得死纏著漢朝兵士合影留念,要個簽名什麼的... ...漢明帝,漢章帝時期繼續保持著對匈奴的攻勢,並在班氏家族(班彪;班固,班彪的兒子,著名文學家,《漢書》的作者;班超,著名外交家;班勇,將軍)的努力下,重新打通了通望西域的道路,並持續著對匈奴和西域諸國的壓力。當時班超還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漢朝時中國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甘英到達了今天的波斯灣,單受了安息(今天的伊朗)船長的騙,說風浪大出海必死無疑,甘英才停止,漢朝失去了唯一的一次與羅馬帝國進行正式國際間政治外交接觸的機會。對匈奴之戰中給匈奴打擊最沉重的一次發生在漢和帝時期,大將軍竇憲率領部分漢軍聯合西域的烏孫,南匈奴等出塞三千餘里,追滅北匈奴,登燕然山,刻壁題銘。從此,北匈奴再也不敢靠近漢朝的邊境,不得不向西遷移。而剩下的南匈奴建立的匈奴汗國則成了中國中原漢族政權的附屬國。東漢末年,曹操掌管中國北方地區時對匈奴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匈奴無法形成統一的力量,長期處於分裂的五個政權狀態,歷史證明這種方法是正確的。
到了中國的西晉時期,中國陷入了長達六十多年的「八王之亂」,中國的北方陷入連年的分裂和內戰中。漢族的一些地方政權的領袖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開始向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借兵。匈奴人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得以進駐中原。中國又陷入了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音di,讀低),羌,五個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匈奴進入中原之前,鮮卑和氐就已經侵入了中原地區,但大規模的侵略是從匈奴開始的。起初是打著身為漢族劉氏家族親戚的劉淵建立了前趙,然後其他的諸如鮮卑等民族就紛紛建立起了前燕,後燕,後趙,北涼,西涼,南涼,前秦,西秦,後秦等等等等的國家。當然這些國家不全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也有漢族建立的。巧合的是,同一時期的西方羅馬帝國也陷入了分裂(東,西羅馬帝國)和來自被其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的入侵。這些在匈奴人驅趕之下不得不向西遷移的日耳曼民族也在原來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建立了眾多的國家。中國北方的這些分裂的小國最後被鮮卑人拓拔氏統一為北魏。後來經過北魏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改革,眾多的游牧民族逐漸被擁有更先進文化的中原漢族所同化,漸漸從中國的民族中消失了。其實,鮮卑人本身就和匈奴人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兩個民族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雖然鮮卑人屬於東胡,但他們長期受匈奴人的控制,有匈奴人的血統。再加上鮮卑人強大之後有五六十萬匈奴人突然宣稱自己是鮮卑人,所以鮮卑人也可以看作是匈奴人的延續。史學界認為,鮮卑人很有可能就是蒙古人的祖先,沒有進入中原一直留在今天蒙古東部和中國東北的鮮卑人後來變成了蒙古人。而史學界又有匈奴人就是蒙古人祖先的看法,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將鮮卑和匈奴看成是相當相近的民族。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發現,匈奴,鮮卑,契丹,突厥,蒙古民族的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他們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或者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匈奴人的一部分後來轉化為了高車族,高車族後來又轉化為了突厥人(今天的土耳其人),也有人認為突厥人是匈奴人通過鮮卑人轉化而成的。這些突厥人—匈奴人的後裔在中國隋唐時期強大起來並像他們的祖先一樣縱馬騷擾進攻中原漢族政權。但他們還是被隋文帝打敗並妥協,並且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與唐朝結下「白馬之盟」。後來突厥人又分裂成為東突厥和西突厥,並被中國中原強盛的唐朝遠征驅趕向中亞。歸附唐朝的突厥部落稱唐朝皇帝為「天可汗」,後來也逐漸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消失。進入中亞的突厥人的一支,塞爾柱突厥建立了突厥帝國和花剌子模帝國等眾多國家,佔領了西亞,中亞,北非和歐洲的很大部分地區。歐洲人因此掀起了著名的多達11次的「十字軍東征」,打著收復被伊斯蘭教徒佔領的聖城耶路撒冷的名義進行野蠻的掠奪。匈奴人的另一個後裔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統一下形成了蒙古帝國,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都給突厥人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蒙古帝國時期,蒙古西征大軍一直打到了今天的歐洲奧地利多瑙河,德國,義大利威尼斯,巴勒斯坦(接近埃及)一線,把當時中國的版圖擴展到今天的歐洲和西南亞,輝煌的蒙古騎兵和攻城輜重兵在萊格尼察戰役中一舉擊敗波蘭,德意志,條頓騎士團,法國聖殿騎士團的歐洲聯軍,然後毀滅匈牙利進入奧地利。在歷史上重復了他們的祖先匈奴人對歐洲的遠征(關於這一內容我有專門介紹)。中原的蒙古人建立了中國元朝,雖然元朝是個極其短名的王朝,但我們從明朝明英宗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被元朝的殘余勢力的兩萬騎兵殲滅中依然能看到這些匈奴人後裔在軍事藝術上的成就!蒙古帝國沒落之後,突厥人重新強大,攻入歐洲,建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在著名的蘇穆拉德二世的領導下利用大炮在1453年攻下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毀滅了最後的羅馬帝國。在公元4-5世紀期間,被西方稱為「白匈奴」的厭噠人(匈奴人和月氏人的混血民族)打敗了中亞的貴霜帝國,進入今天的印度北部,將印度的笈多王朝驅敢到印度南方,匈奴人的後裔稱雄南亞。後來,匈奴人的後裔突厥,蒙古都曾入侵並統治印度。可以說,匈奴人的戰馬已經踏遍了差不多整個亞洲!

④ 被打敗的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

公元前121年,漢將霍去病率軍大破匈奴,河西走廊一帶盡為漢朝所得。史載:「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匈奴歌謠並有「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之詞。從那以後,強盛的匈奴走了下坡路,與漢朝的戰爭敗多勝少,屢次求和不成功,內部紛爭不斷,結果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退縮天山一帶。公元73年至155年,匈奴連遭東漢與鮮卑的重大打擊,直至最後的居住地被鮮卑奪去,無奈之下,北匈奴開始整族西遷。整整兩百年的時間里,他們彷彿從歷史長河中消失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麼走過大半個亞洲的。史家推測他們在西遷途中曾和一些西伯利亞部族混居雜婚,而和後來成為芬蘭人的祖先的芬-烏戈爾部落(當時居住在烏拉爾山區以東)「混種的程度大概更深」。幸而亞洲草原的盡頭是豐饒的俄羅斯南方草原,匈奴人最終跨過伏爾加河進入俄羅斯。歷史記載下這一重要時刻——公元374年。

兩百年的「休養生息」使匈奴人恢復了元氣,他們最希望在俄羅斯南方草原定居,但這必須克服當地居民阿蘭人的反抗。如果他們還想繼續挺進歐洲,還必須沖破頓河以西的東哥特人以及多瑙河北面的西哥特人的阻撓。阿蘭人是哈薩克人的遠緣祖先,素來勇敢善戰。哥特人屬於日耳曼民族,同樣強悍勇猛,電影《角鬥士》曾形象地表現羅馬時期日耳曼「蠻族」與羅馬軍隊戰斗的酷烈場面。

匈奴人向前挺進了。不論是勇敢的阿蘭人還是勇猛的哥特人,在匈奴人排山倒海的進攻面前都是一觸即潰。阿蘭人與東、西哥特人紛紛向西逃亡。難民們涌到羅馬邊境要求入境,經過朝議反復討論後,羅馬皇帝瓦倫斯批准難民入境,數十萬難民如潮水般湧入羅馬境內。

允許難民入境後來被證明是羅馬政府缺乏遠見的決策。其後的事態演變無法控制:先是哥特難民與羅馬士兵發生沖突而發生暴動,接著羅馬政府調軍隊鎮壓,哥特人組建軍隊抗擊羅馬人。緊接著阿德里亞堡一戰(378年)哥特重裝騎兵全殲了精銳的羅馬方陣步兵,羅馬皇帝瓦倫斯與四萬禁衛軍全部戰死。其後羅馬人重新組建軍隊與哥特人交戰,雙方苦戰不休陷入僵局。382年,羅馬政府被迫與哥特人簽訂和約,和約允許哥特人和阿蘭人在羅馬境內建立自治區。見到哥特人可以在羅馬境內建立自治區,羅馬境外的其他日耳曼部落全涌動起來,紛紛要求入境。迫於形勢,羅馬人於395年將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定都羅馬城,管轄西歐、北非;東羅馬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管轄東歐、西亞。

匈奴人占據俄羅斯南方草原後不介入羅馬與日耳曼人之間的糾紛,安居靜養二十五年,史家稱這段時間「匈奴人口大量增加」,不過這主要是匈奴又有後續部落到達的緣故。公元400年匈奴人開始動手,向東羅馬帝國發動了進攻,多瑙河流域連片土地被匈奴人攻佔,盤踞該地區的日耳曼部落又開始逃亡。匈奴人佔領領土後以匈牙利(當時稱潘諾尼亞)為中心建立了匈奴帝國。東羅馬既無力抗擊匈奴,只能以每年輸送若干黃金(後期年貢額達到二千一百鎊)來苟延殘喘,就像中國北宋對遼、金的政策。

匈奴對東羅馬的戰爭繼續把各個日耳曼部落往西驅趕,西羅馬帝國很快被他們蹂躪得國不成國。在短短幾十年內,先後有西哥特人、汪達爾人、蘇維匯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都是日耳曼人分支)在西羅馬行省高盧、西班牙、英倫三島、北非各挖一塊建國。汪達爾人還佔領了西西里島、撒丁島,西哥特人並於410年攻入羅馬城大肆劫掠。此刻西羅馬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隨時都有可能垮掉,不過匈奴人的入侵倒讓它意外延長了壽命。由於東羅馬帝國被匈奴搜颳得差不多了,新繼位的匈奴首領阿提拉將注意力轉向西方。經多年准備後,阿提拉於451年親率大軍(羅馬史記載達五十萬)進攻西羅馬帝國。戰爭由進攻高盧開始,匈奴軍隊勢如破竹,高盧城市一座接一座陷落,最後只剩軍事重鎮奧爾良還在堅守。由於意識到唇亡齒寒,各日耳曼國家(包括阿蘭人國家)紛紛派出軍隊援救西羅馬。日耳曼軍隊與西羅馬帝國軍隊迅速會師後組成聯軍(一說達四十萬)向奧爾良開拔,在馬恩河畔沙隆鎮聯軍與匈奴主力相遇,雙方在此展開了決戰。

沙隆會戰的慘烈程度連匈奴人也震驚不已,開戰五個小時雙方就戰死十六萬五千人(一說達三十萬人),鏖戰至天黑才分出勝負,聯軍竟然小勝。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過想想也符合邏輯,匈奴人入歐以來戰無不勝已經滋生了輕敵思想,而這一戰對羅馬人和日耳曼人關繫到存亡,哀兵對驕兵常常能夠意外地獲勝。

沙隆會戰使歐洲逃脫了整個被匈奴佔領的命運。452年阿提拉重新率領大軍進攻西羅馬帝國。運氣再一次背離了匈奴人,正當戰況對匈奴人有利時,義大利境內突然流行瘟疫,瘟疫迫使阿提拉與西羅馬議和。不過議和只是阿提拉的權宜之計,他還在計劃明年集中更大兵力進攻西羅馬,但453年夏天阿提拉暴病而亡使這場進攻化為泡影。接下來阿提拉的幾個兒子爭奪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四分五裂,曾經臣服匈奴人的東哥特人、吉皮特人(日耳曼人一支)趁機起義。454年東哥特、吉皮特聯軍與匈奴軍隊在匈牙利境內激戰,匈奴人大敗,阿提拉的長子埃拉克被殺。美國漢學家麥高文在《中亞古國史》一書說:「這一戰的結果,匈奴人的威力便確定地破裂了。小隊而分散的匈奴人,固然仍由他們自己的小領袖統率著,而繼續留居於匈牙利境內;但是匈奴人的主體,卻被迫退回喀爾巴阡山以東,避居於過去七十餘年皆以南俄草原為居留地的匈奴同族人之中。」461年和468年,阿提拉的另一個兒子鄧直昔克企圖重建匈奴人的霸權,兩次率兵進攻匈牙利和巴爾干,但兵敗被殺。468年鄧直昔克進攻巴爾干是匈奴人的最後一仗。此後史書中就不見匈奴人的消息,他們再一次從歷史長河中消失了。

匈奴人又留給世人一個歷史之謎。匈奴全盛時期統治范圍東起裏海,西至萊茵河,南達阿爾卑斯山,北達北海及波羅的海,連俄羅斯北部森林地帶的斯拉夫人和芬蘭人也受其統治。匈奴亡國後,這么多的匈奴人哪裡去了?

學界對這個問題一直存有爭議,籠統的答案是匈奴人融合到歐洲各個民族中去了,一個流行甚廣的說法是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後裔。但這個說法不準確,匈牙利人確實擁有匈奴血統,但擁有不是很多,可能還沒有俄羅斯人多。匈奴滅國後最大一支匈奴人不是留在匈牙利而是退居俄羅斯,以後這支匈奴人除一小部被阿瓦爾人收編外大部分融入了斯拉夫族。另有小部的匈奴人則遁入高加索山區自成民族(一說車臣人是匈奴後裔)。與大多數歐洲民族不同,俄羅斯人相貌的亞洲人特徵十分明顯,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斯拉夫族在繁衍起步的階段與匈奴人發生了融合。

⑤ 歷史上的匈奴人,放到現在,是哪個民族呢

喜歡看電影電視劇的小夥伴,都能夠從一些歷史大劇上了解歷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什麼民族,如果說把這些民族放到現在,那麼他們應該屬於哪個民族呢?接下來就讓檸檬帶大家一塊去了解。

匈奴,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很多筆墨。回首歷史,我們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發現匈奴人的存在,就在擁有大批精煉士兵的大漢帝國,也沒有經受住匈奴人的打擊。所以我們一提起匈奴人就能夠想起善於騎射的游牧民族,而且他們聞名於世。

所以看到這里小夥伴們就已經明白了,匈奴人如果放到現在應該屬於漢族,但是還有另外一部分人已經跑到了西歐大陸,也就是現在的蒙古族,他們的匈奴血統比較純正,另外還有歐洲的一些民族依然保留著匈奴人的血統!四分五裂之後的匈奴人已經沒有了自己真正的血統,十分可惜。

⑥ 有一部電影裡面有龍!一個人把龍殺死了以後用龍血洗澡變成刀槍不入!可是洗澡的時候有一片樹葉粘在了身上

電影是《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尼伯龍根的指環》(2004年烏利·艾德執導電影)
主演:
班諾·福曼
克莉絲汀娜·羅根
艾麗西亞·威特
馬克斯·馮·西多
朱利安·桑茲
塞繆爾·韋斯特
類型: 電影- 科幻幻想
地區: 歐美電影 片長: 165分鍾

劇情編輯
根據德國民間詩史《尼白龍根之歌》和北歐《沃爾松格傳說》改編。年輕的鐵匠齊格弗里德在一次隕石墜落後與冰島皇後伯倫希爾不打不相識,並且陷入愛河。之後他殺死了作惡的巨龍法芙娜,並用龍血沐浴,讓自己刀槍不入。但是他的後背上有一塊樹葉覆蓋的地方沒有沾到龍血,成為了他的弱點。殺死巨龍之後,他得到了一個神奇的變形頭盔,帶上這個頭盔並說一句咒語之後就可變成面前人的樣子。他因為殺死巨龍而被勃墾第國王賞識,國王決定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他。但他說自己已心有所屬。為了使巨龍守護的財寶仍然留在自己的控制范圍內,也因為自己的妹妹已傾心於他,他在齊格弗里德的酒中加了一種葯劑,使他忘記了自己所愛,轉而愛上了公主。他將巨龍的寶藏的最重要的一件:尼伯龍根的指環送給了公主。國王趁機請他幫自己追到冰島皇後伯倫希爾。因為伯倫希爾只被齊格弗里德一個人打敗過,所以她要求所有追求她的人必須跟她比武,贏者才能娶她。齊格弗里德用那頂頭盔偽裝成過國王的樣子並打敗了伯倫希爾。伯倫希爾被齊格弗里德的「背叛」傷透了心,被迫嫁給勃墾第國王。同時齊格弗里德與國王的妹妹在同一天結婚。可是國王卻無法佔有伯倫希爾,於是他又一次請齊格弗里德幫助他。齊格弗里德扮成國王卸下了伯倫希爾力量的來源——她的腰帶,使國王成功。但齊格弗里德半夜離開房間被公主發現,她逼齊格弗里德說出真相,並在第二天早上當著勃墾第人民的面告訴伯倫希爾。伯倫希爾和國王被丑聞纏身。伯倫希爾要國王殺了齊格弗里德,而國王雖知道齊格弗里德的弱點,卻不願動手。國王的異父弟兄哈根(他是一個被驅逐的矮子法師的兒子)卻成功慫恿國王在第二天的打獵暗殺齊格弗里德並裝成是一次事故。第二天,齊格弗里德和國王一行人去打獵,這時公主忍受不住心中的煎熬告訴了伯倫希爾真相。伯倫希爾明白了並不是齊格弗里德背叛自己。她悔恨交加,想找到齊格弗里德,但他卻被哈根刺死。在葬禮上,公主丟棄了那枚帶來悲劇的指環,國王與哈根立馬爭搶。在爭搶中哈根刺死了國王。這個時候伯倫希爾出現了,她重新繫上腰帶,殺了哈根為齊格弗里德報仇。人們把齊格弗里德的遺體裝在船里漂向水中,並點火燒著。這時伯倫希爾出現在小船上,用劍自刎,和齊格弗里德死在了一起。

改編自德國民間史詩《尼伯龍根之歌》
古代尼德蘭王國有位王子名叫西格弗里特。王子非常勇敢,力大無窮,曾經殺死過一條惡龍,還用龍血沐浴,血到之處刀槍不入,如同堅甲。只是王子在沐浴時恰巧遇有一片菩提樹葉飄落肩上,因此這一龍血未到之處便成為致他死命的薄弱環節。這位尼德蘭的王子還征服並且佔有了巨大無比的尼伯龍根寶藏。此外,他又在戰斗中獲得一頂隱身帽,只要戴上它,不但身體隱而不見,個人的力氣還能增強很多倍。王子聽說在布爾恭騰王國有一位公主克里姆希爾特貌似天仙,於是決意前去求婚。布爾恭騰的國王名叫恭特爾,乃是克里姆希爾特的兄長。他答應了西格弗里特的求婚,但必須以幫他辦成一件事作為條件。原來恭特爾早想娶冰島美麗的女王為王後,女王的名字叫勃呂恩希爾特。然而這位冰島女王美麗而又兇狠,凡是向她求婚的人都必須與她進行類似今天田徑運動的競技:投槍、擲石和跳遠。如在三樣比賽中有一樣不如她,不但求婚不成,還得賠上性命。恭特爾自知力不從心,便央求西格弗里特王子全力以赴幫助他。於是西格弗里特打扮成恭特爾的隨從,前往冰島。當恭特爾跟勃呂恩希爾特比賽時,西格弗里特憑借隱身帽的神力,暗中幫助了恭特爾,使恭特爾在三項比賽中皆獲全勝。勃呂恩希爾特無可奈何,只得跟隨恭特爾返回布爾恭騰王國。回國之後,勃呂恩希爾特和恭特爾,西格弗里特和克里姆希爾特雙雙成婚。可是在新婚之夜,冰島剽悍異常的女王結結實實地吊打了恭特爾,把他捆綁著懸掛在牆上。次日,恭特爾不得不再度請求西格弗里特幫助。於是夜晚來臨之時,西格弗里特戴上隱身帽潛入恭特爾的寢宮,幫助恭特爾制服了勃呂恩希爾特,使勃呂恩希爾特成了恭特爾的妻子。從此,勃呂恩希爾特便失去了先前的兇殘面目,成為一個溫順的妻子。當晚,西格弗里特順手拿走了勃呂恩希爾特的一枚戒指和一根腰帶,並將這兩件東西交給自己的妻子克里姆希爾特保管。不久,西格弗里特帶著克里姆希爾特回到了故鄉尼德蘭王國。 12年之後,他們又被邀請到布爾恭騰王國作客。一天,克里姆希爾特和勃呂恩希爾特一同去沃爾姆斯教堂作彌撒,因為在路上爭誰走在先,兩人發生了爭吵。勃呂恩希爾特對克里姆希爾特說:「家奴的妖精決不應該走在一位王後的前面。」克里姆希爾特則回答:「一位小妾如何成了堂堂國王的妻房?」勃呂恩希爾特氣憤萬分,決意向西格弗里特報仇雪恥。恭特爾的勇士、忠臣哈根立誓要殺死西格弗里特來為主人復仇雪恨,以表示他的忠心。哈根有一次偶然從克里姆希爾特那裡得知了西格弗里特身上能致命的地方。一次出征,因為不見敵人的蹤影,出征變成了狩獵。西格弗里特去泉邊喝水,哈根尾隨其後,暗中刺殺了西格弗里特。西格弗里特的妻子克里姆希爾特非常傷心,立志為夫報仇。幾年之後,克里姆希爾特被人說服,將尼伯龍根寶藏——她的結婚晨禮送到了布爾恭騰。哈根待寶藏送到之後,動用種種手段終於奪得了保管寶藏的鑰匙,並最終將寶藏偷偷地沉入萊茵河底。後來,匈奴人國王埃策爾向克里姆希爾特求婚,使者答應婚後為克里姆希爾特排憂解難,克里姆希爾特這才答應再嫁。於是,克里姆希爾特動身前往匈奴人王國。她在匈奴人王國時刻思念著報仇,不知不覺在匈奴人王國也住了12年。一天,克里姆希爾特向埃策爾提出邀請她的兄長恭特爾和哈根等人前來王國做客。哈根接到邀請後立刻明白了克里姆希爾特的用意,便力圖說服恭特爾不要前往,可是騎士的英勇氣概又迫使他必須大無畏地前去冒險。於是恭特爾、哈根隨帶精兵萬名,浩浩盪盪地前往匈奴人王國探親。在匈奴人王國的盛大宴會上,競技比武有意弄假成真,最後竟致流血激戰。匈奴人和布爾恭騰人殺作一團,直到血流成河,屍橫遍地,恭特爾和哈根均被匈奴人生擒活捉。克里姆希爾特本可把哈根殺死以報喪夫之仇,可是克里姆希爾特向哈根發問的第一句話卻是,她的尼伯龍根寶藏現在何處,表示只要歸還寶藏便可以讓哈根生還布爾恭騰王國。哈根答道:只要他的君主恭特爾在世一日,他就不能說出寶藏所在。克里姆希爾特竟殺死了兄長恭特爾,並把首級向哈根出示。哈根看到恭特爾的首級後對克里姆希爾特說道:如今除了上帝和我之外,再也無人知道寶藏所在,你也休想再知道它的下落。克里姆希爾特見他抗拒,便憤而殺死哈根。在旁的勇士希爾德布蘭特,目睹一個堂堂武士竟被女流之輩殘酷地殺死,憤怒至極,於是他挺上一步,揮刀砍下了克里姆希爾特的首級。一部英雄傳說便在遍地屍體的血泊中收場了。

⑦ 抗擊匈奴的電影有哪些

印象中中國還沒有這類電影,外國拍攝的倒是有:《匈奴王阿提拉》、《花木蘭》

⑧ 匈奴王阿提拉是不是中國人

不是。

阿提拉(Attila,406年—453年),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干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被停止向西進軍。

然而後來阿提拉他卻攻向義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8)匈奴人完整版電影擴展閱讀:

有關匈奴王阿提拉的資料:

1、電影《匈奴王阿提拉》

當政的羅馬皇帝過於年輕,根本不懂治國之道,皇太後只能啟用被打入死牢的原軍隊統帥埃提烏斯,把拯救羅馬的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

狡猾的埃提烏斯一面利用阿提拉兼並鄰國,一面設法置他於死地。終於,英武的阿提拉喝下了新婚妻子的毒酒,征服世界的壯志頃刻間化為泡影。

羅馬帝國剛剛勉強保住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經成熟的皇帝便將目光轉向了埃提烏斯。

2、音樂作品

2004年, 美國重金屬樂隊Iced Earth發行了專輯〈輝煌的重負〉,該專輯記錄了美國的軍事史。除了美國本土的主題,該專輯還收錄了一首以阿提拉命名的單曲,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匈人王。

⑨ 匈奴人是黃種人嗎

匈奴 原本是活躍在中亞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從公元3世紀開始了漫長的西遷。匈奴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騎兵擅長使用長矛和弓箭作戰。為了找到新的適合放牧的草原,匈奴人帶著家眷和大量的馬匹牲口開始了遷徙。匈奴軍隊有著強大的力量和嚴明的紀律,他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掃清了西遷路上的所有障礙。當地的民族為了躲避恐怖的敵人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從而掀起了一陣巨大的遷徙浪潮。這一連鎖反應由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最終在公元476年淹沒了西羅馬帝國。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也就是說當時中原人是把匈奴當做同種同源的人種的,也就是匈奴人是黃種人。

試想如果匈奴人個個高鼻深目,那司馬遷怎麼會把他們寫成是華夏後裔。這也不能說是中國人不會分人種,因為後來羯人作亂,還特意寫上了羯人就是「高鼻深目,還多須」。

但是在電影《阿提拉》里的匈奴人卻是個個和日耳曼人差不多的白種人。

當然,電影是作不得數的,但又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匈奴人到歐洲四處沖殺的時候,歐洲人是沒有把他們當作「異種人」的。比如蒙古人到了歐洲就被叫做「黃禍」,而匈奴人被叫做「上帝之鞭」!相當大的差別。再試想,如果匈奴人是黃種人的話,那應該也會被叫做「黃禍」才對啊!(那蒙古人就應該被叫做「黃禍2」了)。

對於異種人,歷史是不會那麼馬虎的。那對歐洲為禍如此之大的匈奴,如有差異,怕是也早被寫清楚了。所以歐洲人覺得匈奴人是白種人。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中國人說匈奴人是黃種人,歐洲人說匈奴人是白種人,到底誰說的對呢?

史學對此也早有爭論,只是匈奴一來後裔早已被別族同化,而且被誰同化的都不知道,想找個屍骨來測下dna也不好找,難辦啊。

不過今天靈光一閃,突然想明白了(只是不知道對不對,大膽猜想嘛)。

我們來看看匈奴西遷的歷史:

西元91年,北匈奴被東漢與南匈奴聯軍擊敗,向西遁走,從此在中國歷史中消失。

再次出現是什麼時候呢?西元3世紀末,匈奴在歐洲的東邊出現了,並在350年左右大肆的殺進了歐洲。這中間時間上隔了有200多年!空間上跨過了中亞、西亞,(說不定還到其它地方去兜了幾圈呢)。當時中亞西亞主加索地區均為白人居住區,匈奴人用了兩百年的時間,一路向西,沿途不斷與當地土著作戰、交往,最後,變成了——白種人。

有人說:「如果匈奴人都變成了白種人,那不等於是被人滅了嗎?那還能叫匈奴人嗎?」

匈奴人變成白種人其實並不等於被滅了。我猜匈奴人可能是這樣子變化的。他們一路向西,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從匈奴人再次出現時的姿態不難看出他們確有這個實力。而他們這種少數民族為了增加自己的人口和實力,都有個習慣,就是殺死敵方的男子,掠走所有的女子和小孩子,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那時只覺得男子才能傳承血統,不知女人也可以改變血統。於是,白種人的血統就混進來了,如果他們擄掠來的人口比自然增長的純黃種血統人多的話,那就不可逆轉的白種化了。更何況匈奴一路上遇到的全是白種人,可以說是在白種人的海洋中被染白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遷徙的速度,他們從漠北到東歐,整整用了200年的時間,大概就是10代人的時間,完全有可能進行這種轉變。要是他們像蒙古人一樣,幾年時間從太平洋打到多瑙河的話,這種事就不會發生了。

所以,匈奴人在中國的時候是黃種人,在西遷的過程中由於與白種人融合發生了變化,到達歐洲的時候,就是白種人了。

⑩ 一部美國影片的片名

應該是一部名字叫俠聖的片子

閱讀全文

與匈奴人完整版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媽媽類型電影 瀏覽:964
八絕電影完整版 瀏覽:781
紅色革命題材的電影觀後感 瀏覽:286
求一部韓國電影倆女的來合租 瀏覽:72
女孩穿越到遠古時期電影名字 瀏覽:502
關於愛情的電影大陸 瀏覽:594
office電影票房收入統計 瀏覽:504
小羊羔大電影第一 瀏覽:635
柏林獨立電影節最佳短片 瀏覽:268
上海上海電影票房 瀏覽:639
長沙電影小鎮開業圖片 瀏覽:775
一部外國電影女孩不知道疼痛 瀏覽:487
介紹電影解說經常用的音樂 瀏覽:558
央視女主持周濤澳門國際電影節 瀏覽:82
威尼斯電影節嘉年華 瀏覽:485
風暴電影的小女孩名字 瀏覽:401
兔子變成女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549
奧特曼電影大全銀河 瀏覽:826
魏大勛演過的電影電視 瀏覽:518
蠟筆小新之夢想大電影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