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電影《黑板》影評
這是一部以悲劇收場的電影,也可以說是老師的悲哀。當無法繼續生存下去時,影片中的老師只能把知識當商品來出售換取食物。但戰爭年代人們能活下去都不錯了,所以影片中的老師很難招到學生。這部電影以黑板為名,影片中也多次著重刻畫著黑板除了可以寫字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用途。比如說:可以做隱蔽用,可以當夾板用,可以當嫁妝用,可以當衣架用,最後那個老師跟那個女子離婚後,黑板還可以當贍養費用。當那個老師把村名都帶到了他們的國界後,不想更他們一起走,就只能跟那個女子離婚,而他也必須把他唯一的財產——黑板留個那個女子。所以說那個老師的悲哀之處就在於到最後連自己的教學工具都沒有了。
② 伊朗電影《黑板》
一群背著大黑板的流浪教師在人跡罕至的荒原上行進,其中兩個人特別迫切地要尋找願意付學費的學生。他們一個後悔不聽父親的忠告(當牧羊人)當上了無人問津窮困潦倒的教書匠;另一個自己只上了兩年學,急著為幼小的孩子攢錢看病。他們倆首先脫離了大部隊,然後又在一個岔路口分道揚鑣,各自踏上追尋學生的孤獨旅程。一個遇見了在兩伊邊境來回偷運走私物品的一群孩子,他們被問及是否會讀書寫字時,都異口同聲的說不會,卻又紛紛表示不願意學習。教師鍥而不舍地一直跟著這群孩子,甚至貢獻出一半黑板給其中一個捆紮貨物。終於有一個和這位教師名字相同的小傢伙表示願意給可憐的教師點「面子」,允許他教自己認字。教師興致勃勃的在黑板上寫下他的名字,告訴孩子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旅行者」。孩子們偷偷混在羊群里溜出邊境,在中途休息時,好學可愛的男孩在黑板上依葫蘆畫瓢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正高興呢卻中了冷槍,永遠倒在了貧瘠的土地上。
那個自己只讀了兩年書的「教師」,遇見了一隊迷途的伊拉克流浪者,其中一位老者因為三天無法小便而痛苦不堪,教師願意為他們帶路,酬勞是40枚核桃。中途,他為了5枚核桃貢獻出黑板來抬病重的老者。他還莫名其妙地和老者的女兒結了婚,那個女人只管拖著自己的兒子走路或者露宿,從來不回答教師的問話,也絲毫不理會教師向她煞費苦心地教授(「我愛你」這類簡單的文字和阿拉伯數字),教師的黑板對於她來說就是用來晾曬衣物的東西。教師對自己的徒勞無功表示憤怒,女人第一次開口說了一段完整的話。在一家人藏在黑板下躲避了一次空襲後,流浪者們回到了自己的國土,女人不希望和教師呆在一起了,於是兩人既滑稽但合法的結婚儀式之後,舉行了同樣滑稽但合法的離婚儀式,教師的黑板作為這場滑稽婚姻的見證,被女人給背走了,上面寫的「我愛你」仍然清晰可辨。
這部片子是關於兩伊戰爭的,一開始教師們躲避空襲時就有所體現,然後這種戰爭的陰雲籠罩了整部片子。自稱「騾子」的小男孩們說:我們要繼續奔走,不能停下來;一群朝聖般的人們要越過邊境回到故土,遇到兩軍對壘也只能四散奔逃,然後伺機從子彈的縫隙穿過去,回到家鄉。人的感情是很淡漠的,那個女人說出的完整的話就是:我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車,不斷有人上來又下去,唯一沒有走的是我的兒子。」唯一完整的話語,卻給人很大的心靈撞擊與感慨。
(自己找到了、分就給自己了)
③ 黑板的影片評價
操縱片中人命運的安拉之手,就是時不時響起的冷槍、時不時遭遇的空襲,那些黑板的最大用處不是教師教學時為學生做演示,而是在空襲時塗上黃泥作掩體。對於荒原上的流浪者們,生存是第一要義。而影片最別具一格之處是,機智地展現了那兩位教師因為有了知識也具有了知識分子獨有的「智慧的煩惱」——哪怕只接受過兩年教育。影片拍攝的冷靜客觀,只呈現生活狀態而不作刻意解釋,這種不落俗窠的製作方法讓《黑板》具有了高級的格調。
《老師的黑板》並非喜歡伊朗電影的觀眾所意料的「小孩片」,而是以兩個「流動老師」的際遇帶出伊朗邊界人民的生活慘況。這些流動老師扛著黑板到處找學生,其景象與行徑恐怕是中國觀眾難以想像理解的,但是當其中一個老師找到一群在兩伊邊界背著走私貨物涉險求生的孩子,而另一個老師則碰到一群找路回家鄉的老人婦孺時,答案已不辯可明了。
走私的孩子們自稱是「騾子」,扛著幾乎壓垮他們背脊的貨物,一不小心極有可能在途中跌落山谷,甚至遭邊境士兵射殺,會不會寫名字和算數這檔事,這時候一點都不重要了,黑板還不如當成擔架,用來扛無法行走的老先生,當他們在路上遇到疑似槍彈、甚至化學武器攻擊時,黑板已不是教育的工具,而是保障安全的防護牆。而這個老師最後在邊境跟妻子離婚,因為他們分屬不同的國家,妻子要回自己的家,不可能跟他走,他得到了核桃,卻失去自己的黑板(黑板歸離婚的妻子所有)。人為的「邊境」阻隔了人際的可能,看似荒謬的結婚離婚,其實包含了許多生存的苦澀與些許人同此心的溫暖。
所以你不必期待這是一部有關「春風化雨」的教師節電影,隨著「黑板」在片中不斷變換它的功能,導演對兩伊邊境人民如同螻蟻般的生命,有了更深的關注;被教育的其實是我們。
執導本片的莎米拉·馬克馬巴夫是個早熟的導演,她18歲時完成的處女作《蘋果》就已叫人震撼,拍攝《老師的黑板》這么一部側寫兩伊苦境、間接批判政治環境的作品時,也不過21歲而已,卻已能刻劃痛苦生活中偶然的喜悅與荒謬的情境。如果伊朗電影能維持人才輩出的傳統,想引領國際影壇風騷個幾年,也不是不可能的。
④ 黑板完整版電影
黑板~與時代戰斗的教師們~EP03.mkv
⑤ 國慶黑板報解說詞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
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
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並宣告:自1950年起,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⑥ 求一個艾迪·墨菲演的在黑板上狂寫字的電影,好像是艾迪墨菲
出自電影
戴夫號飛船 Meet Dave (2008)
導演: 布萊恩·羅賓斯
編劇: Rob Greenberg / Bill Corbett
主演: 艾迪·墨菲 / 伊麗莎白·班克斯
類型: 喜劇 / 愛情 / 科幻 / 家庭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8-07-11
片長: 90 分鍾
又名: 大衛特大號 / 大哥號玩轉地球
⑦ 電影老師好 黑板最後一段話
我堅信
青春不會消亡
它只是躲在某片綠蔭下
慢慢療傷
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
遇見了你們
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
這段最好的時光
⑧ 電影一個女的一擦黑板成了ILOVEYOU是什麼電影
不是電影
出自K.WILL的MV《我需要你》
視頻 1分58秒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zMzAwMjYw.html
⑨ 有部歐美電影講一個老師留在黑板上難題老被一校外生所解,誰知道這片名啊
馬特 達蒙de
<心靈捕手>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麥特戴蒙飾)卻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數學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題之後,又下了另一道更難的題目,要找出這個數學天才。
原來這個可能是下一世紀的愛因斯坦的年輕人叫威爾杭特,他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最後經過數學教授的保釋並向法官求情,才讓他免受牢獄之災。雖然教授希望威爾能夠重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用盡方法希望他打開心結,但是許多被教授請來為威爾做心理轉導的心理學家,卻都被這個毛頭小夥子洞悉心理反被威爾羞辱,紛紛宣告威爾已「無葯可救」。
數學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學同學及好友(羅賓威廉斯飾),希望他來開導這個前途汲汲可危的年輕人。到底最後他能不能打開心胸擁抱生命?會不會把他之前所遭遇的困境拋諸腦後?
http://www.mtime.com/movie/10962/
⑩ 一部老師叫同學去鎮上買粉筆,一個學生走丟了.結局是一個人在黑板寫了一筆的電影,很早的求片名
《一個都不能少》
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
該片講述了,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說,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她能給你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一個月等你回來再說。
水泉小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個新學期開學都有學生流失,直到只剩二十八個人。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里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裡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裡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裡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尋找,終於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找回了張慧科並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筆和文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