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請教什麼意思, 希望能解釋的清晰明了,用自己通俗的語言來說最好!
原句讓我感覺有辯證法的思想,樣貌或人平凡如玉,精神或思想要像石頭般堅硬有主見
② 為什麼說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出自《老子》。琭琭、珞珞,自來有多種解釋。下面摘一些:
珞珞,有作落落、硌硌。
謙之案:「琭琭」,或作「碌碌」,或作「淥淥」,又作「祿祿」,又作「鹿鹿」。「落落」,或作「珞珞」,或作「硌硌」,蓋皆一聲之轉與傳寫之異,古人通用。其義則後漢書馮衍傳注曾言之,謂:「可貴可賤,皆非道真。玉貌琭琭,為人所貴,石形落落,為人所賤,賤既失矣,貴亦未得。言當處才不才之間。」此蓋以莊子義釋老。
《老子》第三十九章
...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徐氏珞琭子賦注
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徐子平撰。《珞琭子》書為吉祿命者所自出,其法專以人生年月日時八字推衍吉凶禍福。李淑《邯鄲書目》,謂其取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之意,而不知撰者為何人。...
---出《四庫總目提要》
③ 上熱搜的武大小狐狸珞珞有多可愛
武漢大學的“網紅小狐狸”珞珞近日又現身了,從Frozen影像拍攝的視頻中可以看到,紅色的小狐狸在林間小道上漫步,無論是輕盈的身體,還是毛茸茸的尾巴,都顯得十分治癒,完全可以用悠然自得來形容。陽光下唯美的畫面像極了電影鏡頭,這則視頻發出後,便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對於珞珞的出現,不少武大校友也表示“許久不見,甚是想念”。
不過不止武漢大學有“校寵”,其他大學也有自己代表性的校寵,比如廈門大學有黑天鵝,擁有眾多的粉絲,寧波大學有白鷺,“白鷺林”也是寧波大學的標志性景觀。還有江北師范大學的鹿、雲南藝術學院的孔雀、東北師范大學的松鼠,據說上學的路上還可能偶遇松鼠啃食。不過愛護小動物人人有責,希望即將到校的新生們也要好好愛護它們,不要去打擾它們的生活。
④ 女主叫程珞珞男主叫路爵辰的小說
名門暖婚
作者:漠小狸
簡介
初次見面,她遭這個妖孽般的男人強吻!再次見面,她竟成了他的私人助理!她遭房東掃地出門,他出手相救,卻趁機霸道將她強留身邊,一步一步攻佔她的人,她的心!他說珞珞,十五年前你保護了我,以後的人生由我保護你!
小劇場某女對自家男人的身材哈的很,一雙小手很不安分的上下其手!
⑤ 武大網紅狐狸「珞珞」再現身,與狗玩鬧,這種動物一般分布在哪些地區
狐狸這種動物一般分布在森林、草原、丘陵等地區。
從外形特徵方面來看,狐狸這種動物擁有長而厚的毛發,而在這毛發之下的身軀是較為纖瘦的。狐狸毛發的顏色因品種的不同而存有區別,其中常見色有紅色、棕色、黃色,也有一些狐狸為白色或者灰色。狐狸擁有一根長尾巴,這種動物的尾巴長度一般為頭部加身體二者長度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這條長尾巴是狐狸保持平衡的重要輔助,尾部的白毛更是能夠起到迷惑敵人的作用。另外,狐狸的嘴巴為尖嘴,耳朵則呈三角狀。
目前,狐狸這一動物主要可分為藍狐、銀黑狐、赤狐以及彩狐這四種,其中赤狐的數量是最多的。就中國來說,我國國內所分布的狐狸種類主要為赤狐。就拿武漢大學的網紅狐狸珞珞來說,它便就是一隻赤狐。這只名為“珞珞”的狐狸平時生活在珞珈山上,偶然才會現身於人前。雖然現身次數不算頻繁,但是絲毫不妨礙它成為武漢大學的“校寵”。每次只要它下山並出現在校園內,一般都會引發關注,還有人會對它進行投喂。
就在幾日之前,狐狸珞珞也是再一次現身武大校園,下山來“遛彎”的珞珞還與校園里的狗玩鬧了好一會兒。珞珞與狗玩鬧的視頻經人發布到網上之後,不少網友也是紛紛調侃它們是“狐朋狗友”。
⑥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有感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一含陰陽為整體,陰陽調和整體安康;例如天地陰陽失調將有自然災害,身體陰陽不調將會有病災;一又為開始,萬事萬物都要從一開始,如道生一,才能生二生三及萬物……人生如果想要過的幸福美好,仍然要先把一調和好,因為一是身體,其他房、車、錢、名、利……等等都是零,失去一的根本其他將毫無意義,所以一是根本是,是基礎。
⑦ 請問有誰知道女主叫江珞珞男主叫傅奕寒的小說
重生鮮妻,99秒寵壞你!
作者:緋月汀
簡介:
又名《影後今天還沒分手嗎》
一、
「寶貝,還跑嗎?」
「我……我不……」
人人傳聞傅爺陰鷙暴戾,不近女色。直到某天,他將她逼進牆角:「99秒,限你跑進我懷里。」
重生前,她一心只想瘋狂的逃離他。
重生後,她看著那逆天俊顏,心裡只剩下一個念頭,撩他撩他撩他。
上一世負心渣男聯合白蓮花,把她哄騙的團團轉,這一世霸氣逆天虐渣渣絕不手軟。
她,霸氣歸來!
二、
重生前,她一心只想瘋狂的逃離他。
重生後,她看著那逆天俊顏,心裡只剩下一個念頭,撩他撩他撩他。
進入娛樂圈後,一次記者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江影後,請問你會不會考慮找男朋友?」
江眠眠微笑:「我現在的重心以工作為主,暫時不考慮男朋友的事。」
就在這時候手機鈴聲響起,小助理不小心按了免提鍵,一個十分富有磁性的男聲傳出來:「老婆,晚飯已經做好了,等你回來吃。」
眾記者:!!!
從此以後熱搜上就多了一條話題:影後今天還沒有宣布分手嗎?
江眠眠:分手,絕不、不可能的。
ps:男女主角名字不同,但內容一樣。
⑧ 【響鼓也要重錘敲】有感
作者的觀點,不禁讓我想起父親經常說的話,「嚴是愛,松是害」。當時我還跟他犟嘴,頂了一句,「嚴是害,松是害,不嚴不松才是愛」。
回想起來,都是十年以前的事了。
我現在有兩個小孩了。在我的眼裡,每個孩子都是了不起的響鼓。至於要不要重錘敲,完全是看你的動機。
小孩的成長應該是快樂的,卻漸漸演變成父母互相比較的對象。自己的小孩略勝一籌,父母的臉上就很有面子,反之就暗淡無光。
所以說,將欲擊響鼓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純粹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刻意地「望子成龍」,給孩子敲響起跑的鑼鼓,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說,世間人物都有各自發展的規律,或者在前行,或者在後隨;有的輕輕歔,有的急急吹;要麼壯強,要麼弱羸;有的安定負載,有的危險墜隳。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響鼓,聖人去掉的反而是那些過響過悶的鼓,因為破壞了和諧。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鼓是響鼓,重錘敲擊過多,卻又不響了。何解?
重錘大多是剛硬之物,硬碰硬,多為損傷。所以,打鼓的棒槌前端都有柔軟的布包裹著。是謂柔弱勝剛強。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多的是生硬的說教,少的是柔軟的滌濯。
所以說,最好的教育不是「響鼓也要重錘敲」,而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父母的言傳身教,耐心陪伴,才是最寶貴的。
⑨ 《世說新語》:臣聞夫得一而清,地得一以寧,候王得一以天下貞。請教「一」為何物
這是道教的一種概念。道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你問的在段話,也是最早出自《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邪 ? 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 所以你問這個一是什麼東西,其實它是一種概念,是老子認為的萬物的基礎和根本。
⑩ 老子第二章讀後感
在第二章老子寫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義的美,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人們都有意無意地追求美。每個人對美的敏銳程度卻是不同的,長期生活在優越的條件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受到美的存在。相反地,那些飽經憂患的心卻能敏銳的感受到美。所以美好的存在依賴了丑惡,那麼丑惡就對美好的存在做出了貢獻,於是丑惡也有美好的印記了。世間的萬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極端對立的兩種事物也有很大的聯系,甚至它們就是互相依存的,就像沒有了美好,那麼剩下的就只有丑惡了,那麼就無所謂丑惡了。大家都知道砒霜微量就能致命,但是陸道培院士卻將它運用到白血病的治療之中,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砒霜和治病是多麼奇妙的關系。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在亞馬遜的一隻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颶風。我們也只能知道,世間萬物千絲萬縷的關系,卻沒有人能用語言來表述出萬物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即使表達出了,也是帶有主觀性的及其局限的,不能適用於廣闊的宇宙,甚至極有可能根本就是錯誤的。面對萬物,我們是多麼的渺小,面對永恆,我們是多麼的短暫。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寂美,一生一死,一怒放一寂然,一陽光一涼風索索,彷彿光影兩世界萬物各有性,又如「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動一靜,物象截然不同,卻都美到了極致。物各有性,物各有宜,我們沒有辦法創造它們,也沒有辦法描繪它們的規律。但是我們是沒有必要來試圖做這些的,自然創造了我們,我們歸屬於自然,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只能是仰望自然。摒棄功利的心,淡泊平靜生活在自然中。在自然中我們獲得生命,我們成長,我們獲得美的享受,我們得到啟示,順應自然是一種智慧。科技發展到現在,轉基因技術已經被廣泛的運用,在生科院學習,我們知道,如果將轉基的能產生β-胡蘿卜素的金色水稻投入種植,將有百萬計的有視力障礙的非洲孩子重獲光明,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但是轉基因植物一直受到質疑,很多科學家都質疑其的安全性,違背自然規律的轉基因植物有潛在的健康危險甚至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顛覆,。我們是應該順應自然規律放棄這條路,無視非洲兒童的健康嗎?既然轉基因的路有違背自然的風險,我們為什麼不學習遇到阻礙的水,選擇另外的路子呢。路很多,我覺得沒有必要選擇轉基因這種急功近利的方式,老子留給我們的告誡是不容被忽視的。無為思想不是消極的,強調的是尊重客觀規律,強調順就物性。老子的「無為」的思想,不是純粹的消極待世。強調的是尊重客觀規律,強調萬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強調順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反對任意作為,這自有其合理的因素,順應自然、率性而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體價值活動的多元化傾向,有助於充分滿足主體的能動意識和創造精神。在清華大學里,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佼佼者,所以競爭也是很強的,很多時候容易心浮氣躁以及消沉。老子的無為的思想對我們是很重要的,無為不是說我們要放棄努力學習鍛煉,甘於落後,而是要順其自然,不勉強從事,不逼迫自己,以達觀、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和事業,不給自己設定「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悲壯目標,,即使結果不理想,不要自暴自棄,要心平氣和地學會接受。 「無為」還表現在老子「崇儉節欲」的思想,這並非是要我們抑制消費,他反對的是過度奢侈的畸形消費。他主張人們應該把消費節制在合理的限度內,在生活上克勤克儉,反對浪費;主張錢財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成功而弗居也」可以看出老子對於謙下的重視,「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認為只有具備謙下的美德,事事不爭在別人的前頭,其結果就可被人奉為首領,成為名副其實的帶頭人。老子還進—步說:「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不要像美玉那樣孤高自賞,潛身藏形,令人難見;也不要如堅石那樣拒人琢磨。這是從相反的方面說明要謙下,不要自視清高,要能容事容物。個人的智慧、知識和才能是有限的,謙下虛心能夠集思廣益;用眾人之智,博採眾家之長,才能更快地進步。從老子謙下不驕的思想中得到啟示,要對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個性進行客觀的評價取眾人之長,補己之短,不要盲目自大。我們在中國的最高學府,在學校裡面可能不會有自大的表現,但是出了學校,就有自負的可能,我們要謹記「成功而弗居」,不要居功,不要自負,只是簡簡單單地生活。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謝;去留無意,滿隨天外雲卷雲舒。要擁有一顆如井一般的平靜的心,不追奇獵艷,只在乎淡泊明志;不追名逐利,只在意寧靜致遠;不在意被人遺忘,只在乎始終如一。看秋葉輾轉於瑟瑟秋風中,不感慨人生苦短;看平靜湖面盪起的層層漣漪,不會駐足不前。靜默佇立在自己的心靈晴空,把背影留給世界。聶魯達曾說過,「當綠葉華美的顏色漸漸褪去,生命的脈絡才依稀可見。」華美的文字往往缺乏深刻的內涵,老子留下的文字很簡潔,很朴實,這樣的文字才寄託了深奧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只能用這種提示性的文字來記錄他的思想。這樣,後人也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間,可以不斷地用自己的理論去解釋老子,體會自己心中的道。那麼,讀老子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地猜想思考,省視、發現自我的過程了。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 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