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南京解放的電影有哪些
《風雨下鍾山》、<<百萬雄師過長江>>
2. 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內容梗概
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戰役
2002-07-28 16:22:00 人民網
渡江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追擊的第一個戰役,也是向全國進軍作戰的偉大起點。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後,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所殘存的204萬人中,能用於作戰者僅146萬人,對人民解放軍的進攻已形不成有組織的抵抗。國民黨蔣介石為了贏得時間,重整軍力,一方面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並出面與中共和談。
另一方面,則積極組織長江防禦,企圖借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國民黨集中了115師約70萬人的兵力,分布在宜昌至上海段1800公里的長江防線上。其中九江以西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白崇禧統率40個師25萬人防守;湖口以東由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統率75個師45萬人防守。此外,尚有海軍艦艇130餘艘、飛機300餘架配合陸軍作戰。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已和蔣介石打了多年交道,對蔣介石的緩兵之計已洞燭其奸,他們決心將革命進行到底。
一方面以極大的耐心同國民黨舉行談判,爭取和平渡江、和平解放全中國;另一方面,命令第2、第3野戰軍,在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繼續領導下,准備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政府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等廣大地區,並隨時准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
同時,還決定以第4野戰第12兵團部率兩個軍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攻取信陽,威肋武漢,牽制白崇禧集團,配合第2野戰軍渡江作戰。總前委根據中央軍委總的意圖,於1949年3月31日制訂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採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實施渡江作戰。以第3野戰軍8個軍35萬人,組成東突擊集團,在粟裕、張震指揮下,在揚中至靖江段渡江;以第3野戰軍7個軍30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在譚震林指揮下,於安徽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以第2野戰軍9個軍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在劉伯承指揮下,於樅陽鎮至望江段渡江。
4月15日,國共雙方和談代表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於4月20日簽字。但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於4月20日晚發起渡江作戰,首由中集團在100餘公里的正面上登船起渡,於次日佔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21日,東西兩突擊集團,在解放區群眾的大力支援下,成千上萬只木船,以排山倒海之勢,浩浩盪盪,橫渡長江。他們在強大炮兵掩護下,擊破了國民黨軍水上障礙,粉碎了南岸守軍抵抗、突破江防。東集團在突破江防時,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餘人,在中共地下黨員唐秉琳等人率領下,宣布起義,於是江陰炮台立即掉轉炮口向國民黨軍開炮。至22日,渡江部隊均佔領並擴大了灘頭陣地。至此,國民黨軍苦心經營達三個月之久的長江防線完全崩潰,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
與此同時,四野先遣兵團佔領了黃梅、浠水、漢川,牽制了白崇禧所部,配合了第2野戰軍渡江作戰。國民黨軍鑒於長江防線已全線被突破,於22日下午實行總退卻。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追擊,並於23日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對中國22年的統治被推翻。
毛澤東在北平雙清別墅聞訊後,欣然命筆,寫下了光輝的史詩: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人民解放軍渡江成功後,東、中兩集團對南京、鎮江、蕪湖地區南逃之國民黨軍實行鉗形合圍。廣大指戰員不顧疲勞,不畏道路泥濘,不怕飢餓,猛追逃敵,並於28至29日在郎溪、廣德地區將國民黨軍4個軍大部、2個軍一部共6萬餘人包圍殲滅。5月3日,第3野戰軍一部解放杭州,至7日,第2野戰軍佔領貴溪、上饒、金華等城並控制了浙贛線。至此,湯恩伯集團一部逃往福建,主力25個師約20萬人退守上海。
總前委依據戰局發展,決心以第3野戰軍8個軍發起上海戰役。部署是:攻城部隊分別由浦東、浦西實施鉗形突擊,直插吳淞,斷敵海上退路,迫其投降。5月12日發起上海戰役,經激烈戰斗,於27日攻佔上海,湯恩伯集團除5萬人乘軍艦逃跑外,15萬人被殲。6月2日,3野一部解放崇明島,渡江戰役勝利結束。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43萬餘人,解放了京、滬、杭廣大地區,為向全國進軍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
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勝利,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在戰役指揮上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國共兩黨再度和平談判,存在著和平渡江和戰斗渡江兩種可能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的一切工作立足於戰斗渡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二是對戰斗渡江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如敵依託江防頑抗、依託浙贛線頑抗、阻止中東兩集團會合等,均預籌對策,因而順利達成了預定戰役目的;三是利用長江在南京、鎮江地段江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實施鉗形突擊,先完成合圍,爾後從容殲滅;四是對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預有準備,當3野實施上海戰役時,2野集結浙贛線擔任戰役預備隊。戰爭的實踐表明:人民解放軍態度堅決,准備充分,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的可能性就減少或消失。
3. 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詳細資料
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期間,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徹底粉碎了所謂「長江天險不可愈越」的神話,殲滅了國民黨軍約43萬人的重兵集團,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長江南岸大部分地區。上演了一出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歷史話劇,譜寫了一曲埋葬蔣家王朝的凱歌。
4. 《打過長江去》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打過長江去》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WCX8DWzYKO2B1DGLgF7ttA
5. 百萬雄師過長江在什麼時間
三大戰役結束後,蔣軍主力已被殲滅。但蔣介石仍不甘心失敗,在美國的策劃下,一面與我假和談,一面部署江防,企圖憑借長江天險阻我南進。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反動政府最後拒絕在國內和平協議上簽字。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百萬雄師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無錫、鎮江等城,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反革命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我軍全線渡江後,蔣介石為了避免其江防部隊被分割圍殲,令所有部隊火速向浙贛路、杭州、上海方向撤退,企圖控制皖浙贛山區,構成新防線繼續頑抗。據此,我東集團和中集團於27日在吳興會師後,29日在廣德地區全殲敵5個多軍。接著分路追擊,於5月3日解放杭州。西集團突破江防後,以徽州、上饒、貴溪為目標,多路向南追擊,5月7日控制了浙贛路,切斷了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的聯系,粉碎了敵組織新防禦線的企圖。5月14日,第四野戰軍從武漢以東團風至武穴地段南渡長江,16日、17日解放武漢三鎮。22日,第二野戰軍一部解放南昌。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佔全國最大城市上海。6月1日,我軍乘勝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勝利結束。
渡江戰役,是繼三大戰役後,我軍又一次大規模的戰役行動。此役共殲國民黨軍43萬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和蘇、浙、贛、皖、閩、鄂廣大地區。這一勝利,為進軍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全國的解放。
6. 《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地點在哪
「百萬雄師過大江」指的是渡江戰役,起止時間為: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1949年2-3月,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
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指揮。
准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准備對付帶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
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7. 1983·秋,長江之歌(30):百萬雄師過大江
翌日早,仍然一天碧藍。我們乘車經挹江門渡江勝利紀念碑,心裡盪漾起崇高的敬意。
來到南京長江大橋。跨上南橋堡,眺望大橋及長江,遠處皆在朦朧的晨霧中,便越感到悠遠和雄偉,我們竟然也自豪地站在了中國最長、最壯麗的江橋之上,實在是有些得意了。
離開長江大橋,表弟送我們到火車站。自此,我們暫別了長江,捨去了鎮江三山「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話傳說,和楊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的秀麗景色,而改為陸路,直奔蘇南著名游覽區——無錫。至於長江,我們相約到上海長江入海口匯合吧。
2002年還游覽了明代南京城垣、總統府;2005年還去了中華門古城牆和南京雨花台。
雖然沒有了鎮江之願,卻也得以到楊州一游。
(待續)
註:此文(原標題《1983·秋,長江召喚,我們出發……》,為了標題更具時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練,故改之)是記敘散文體裁中的游記,且是沿著時間場景順序,以日記形式和場景變換為行文結構(進行連載);同時,為了使內容更加豐富,採取「時空疊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間的不同時段的內容。
本文為作者斷續歷時11年於1994年底完成,然後壓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強了文中歷史事實、時代特徵、地理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史料性與真實性,盡可能做到顧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2020年6~11月第二次修改,對第一次增改再次補進文史地情內容,進一步加強了行游中從感受到感悟的內心演進,並修辭潤色完善;全稿約8~9萬字。
8. 電影《渡江!渡江!》觀後感 初中500字
描寫思路:以《渡江!渡江!》這部電影內容作為主題,真實得描述讀後感受,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上下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我們現在的學習、工作、生活一片祥和,一片安逸,可這些卻是我們的先人用他們的汗水、血水、淚水換取來的……
相信大家對「百萬雄師過大江」一定十分熟悉,而《渡江!渡江!》這部以真實的故事拍攝的電影便是關於它的。它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的宏大歷史事件作為背景,以「濟南第一大團」大功連渡江前後的故事為主體,謳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聽黨指揮、英勇善戰、服務人民的光輝歷史。
在渡江過程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建立一個新中國,前赴後繼,死傷了不少英雄好漢,看到那些已故的,英雄們,好漢們,不怕犧牲,能征慣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為那些在戰場硝煙中死去的英雄們感到痛心,我們一定不要忘記他們,看完後,一股敬佩的感情油然而生,我對他們這種「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而產生了敬佩、敬仰之情,那是一種氣概,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氣概!
仔細回味一番後,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我想:雖然我們現在沒有一身抗敵的好本領,但是我們可以用大腦為時代、為祖國做出奉獻,在這個安逸和平的時代,我們要警鍾常鳴,我們國家還不夠強大,東部的小日本仗著美國撐腰,妄想霸佔我國的釣魚島,南部美國挑動周邊國家對我國南海諸島垂涎欲滴。
我們應該從小就要有一顆愛國的心,滿懷著一腔報國熱忱,更要珍惜現在前人給予我們的美好的生活,安定的環境,要好好學習,掌握本領,長大後盡自己的一份力去為祖國做出貢獻,讓美國等反動勢力不敢輕舉妄動,讓祖國跟著時代的腳步並發、讓祖國跟著時代的腳步進步!
要時刻記住我們是華夏的炎黃子孫,要為祖國強大奉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的祖國成為世界強國,所謂「少年強則中國強」作為祖國的花朵,我們應當刻苦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的青春綻放光輝,為祖國增添光彩!
《渡江!渡江!》感謝你讓我明白了這么多刻骨銘心的道理,讓我有了奮發的鬥志!
9. 《百萬雄師下江南》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百萬雄師下江南》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cwvRxe6N6SJMtwfjkhR4KQ
10. 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詳細信息,包括地點,時間主要情節
百萬雄師過大江
在我國一般指的是渡江戰役,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追擊的第一個戰役,也是向全國進軍作戰的偉大起點。
背景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後,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所殘存的204萬人中,能用於作戰者僅146萬人,對人民解放軍的進攻已形不成有組織的抵抗。國民黨蔣介石為了贏得時間,重整軍力,一方面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並出面與中共和談。 另一方面,則積極組織長江防禦,企圖借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國民黨集中了115師約70萬人的兵力,分布在宜昌至上海段1800公里的長江防線上。其中九江以西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白崇禧統率40個師25萬人防守;湖口以東由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統率75個師45萬人防守。此外,尚有海軍艦艇130餘艘、飛機300餘架配合陸軍作戰。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已和蔣介石打了多年交道,對蔣介石的緩兵之計已洞燭其奸,他們決心將革命進行到底。
准備
過程
4月15日,國共雙方和談代表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於4月20日簽字。但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於4月20日晚發起渡江作戰,首由中集團在100餘公里的正面上登船起渡,於次日佔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21日,東西兩突擊集團,在解放區群眾的大力支援下,成千上萬只木船,以排山倒海之勢,浩浩盪盪,橫渡長江。他們在強大炮兵掩護下,擊破了國民黨軍水上障礙,粉碎了南岸守軍抵抗、突破江防。東集團在突破江防時,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餘人,在中共地下黨員唐秉琳等人率領下,宣布起義,於是江陰炮台立即掉轉炮口向國民黨軍開炮。至22日,渡江部隊均佔領並擴大了灘頭陣地。至此,國民黨軍苦心經營達三個月之久的長江防線完全崩潰,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 與此同時,四野先遣兵團佔領了黃梅、浠水、漢川,牽制了白崇禧所部,配合了第2野戰軍渡江作戰。國民黨軍鑒於長江防線已全線被突破,於22日下午實行總退卻。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追擊,並於23日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對中國22年的統治被推翻。結果
毛澤東在北平雙清別墅聞訊後,欣然命筆,寫下了光輝的史詩: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後續戰役
人民解放軍渡江成功後,東、中兩集團對南京、鎮江、蕪湖地區南逃之國民黨軍實行鉗形合圍。廣大指戰員不顧疲勞,不畏道路泥濘,不怕飢餓,猛追逃敵,並於28至29日在郎溪、廣德地區將國民黨軍4個軍大部、2個軍一部共6萬餘人包圍殲滅。5月3日,第3野戰軍一部解放杭州,至7日,第2野戰軍佔領貴溪、上饒、金華等城並控制了浙贛線。至此,湯恩伯集團一部逃往福建,主力25個師約20萬人退守上海。 總前委依據戰局發展,決心以第3野戰軍8個軍發起上海戰役。部署是:攻城部隊分別由浦東、浦西實施鉗形突擊,直插吳淞,斷敵海上退路,迫其投降。5月12日發起上海戰役,經激烈戰斗,於27日攻佔上海,湯恩伯集團除5萬人乘軍艦逃跑外,15萬人被殲。6月2日,3野一部解放崇明島,渡江戰役勝利結束。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43萬餘人,解放了京、滬、杭廣大地區,為向全國進軍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
評價
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勝利,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在戰役指揮上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國共兩黨再度和平談判,存在著和平渡江和戰斗渡江兩種可能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的一切工作立足於戰斗渡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二是對戰斗渡江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如敵依託江防頑抗、依託浙贛線頑抗、阻止中東兩集團會合等,均預籌對策,因而順利達成了預定戰役目的;三是利用長江在南京、鎮江地段江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實施鉗形突擊,先完成合圍,爾後從容殲滅;四是對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預有準備,當3野實施上海戰役時,2野集結浙贛線擔任戰役預備隊。戰爭的實踐表明:人民解放軍態度堅決,准備充分,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的可能性就減少或消失。 「不可沽名學霸王」這半句詩來自《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全詩如下:
鍾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蒼桑。
全詩的背景是這樣,在三大戰役之後,蔣介石退守長江沿岸,但也知道打不過共軍了,因此又祭起「和平」的旗幟了,又大念起和平經了。而海內外的敵人或者朋友都說好啊,這不正是和平的好機會嗎?如果和平了,不是要少犧牲許多生命嗎? 但是毛澤東抵制了各種壓力,要求國民黨軍隊全面投降,被國民黨拒絕。由此毛澤東朱德有一個《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百萬雄師過長江,以摧枯拉朽之勢佔領整個大陸。 這個「不可沽名學霸王」中的霸王,指的是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而沽名的意思,我的理解就是「太過看重個人名聲」。而項羽犯的就是「太過看重個人名聲」的錯誤。他太過看重什麼名聲呢?就是「愛好和平」的名聲。也就是說項羽因為太過於看重自己愛好和平這個名聲,結果犯了嚴重的錯誤,是什麼錯誤呢?是在有實力,有能力殲滅劉邦軍的時候,沒有殲滅劉邦軍,而是「愛好和平」了,放了劉邦軍一馬。這個錯誤的後果是什麼呢?就是最後被劉邦軍殲滅,中了十面埋伏,來了一個烏江自刎。 因此,毛澤東的這半句詩,「不可沽名學霸王」,所說的道理就是,千萬不要因為過於愛好和平這樣一個個人的名聲,最後斷送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乃至中華民族的前程。 實際上,任何反革命在處於弱勢的時候,都是非常非常地愛好和平的,都是要企圖利用革命領袖的那種愛好和平的個人名聲,對革命領袖大加誇贊,以逃過覆滅的命運的。但這種時候就千萬不能夠上當,就不需要太過於看重個人的名聲,或者說該用兵的時候就必須毫不猶豫地用兵,佔了上風就必須得理不饒人。
參考http://ke..com/view/11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