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特洛伊觀後感
從古至今,人們就不停發動戰爭。有些為權利,有些為榮譽,有些為光榮,而有些則為愛情。
古希臘,歷史上一對傳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達王後海倫之間的愛情激起了一場毀滅文明的戰爭。帕里斯將海倫從她丈夫——國王墨涅拉俄斯身邊誘走,這是不可忍受的恥辱。強大的邁錫尼國王阿伽門儂認為,自己兄弟墨涅拉俄斯所受之辱就等於是自己的恥辱,在家族榮譽感的驅使下,他很快聯合起希臘眾多部族奪回海倫,保護兄弟的榮譽。
阿伽門儂對榮譽的追求實際上已被他強烈的貪婪所侵蝕——他要通過控制特洛伊城來鞏固自己已經擁有的廣闊帝國的霸權。在特洛伊國王普利阿摩斯的領導和王子赫克托爾的保衛下,這座圍牆高築的城市堅不可破。但只有一人是這場戰爭勝敗的關鍵——他就是被人們認作是最偉大的勇士的阿喀琉斯(布拉德·皮特飾)。
傲慢、反叛、所向披靡的阿喀琉斯除了榮譽外,從不效忠於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對建立不朽英名的無限渴望促使他加入阿伽門農旗下攻打特洛伊,他的退出與歸來左右了這場戰爭。最終赫克托爾被阿喀琉斯所殺,而阿喀琉斯自己也死在了特洛伊的城牆下。
為了權利和榮譽,兩個國家交戰了。為了榮譽,千萬人赴湯蹈火;而為了愛,一個國家將被徹底毀滅。
❷ 特洛伊木馬屠城的結局是怎樣的
遲到的《特洛伊--木馬屠城》觀後感昨天晚上偶然間看到電視里播放電影《特洛伊--木馬屠城》,並被這部影片中反映的人類原始的崇尚真善美的情感所感染。也不由得由衷感嘆,此片不愧為好萊烏巨資打造的史詩大片。連我自己也記不清,幾年前為什麼會錯過這部大片的放映,以至於昨天晚上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這部影片,心中不免有一種「觀看恨晚」的遺憾。盡管特洛伊以再現當年希臘與特洛伊進行的曠世戰爭為背景,但此片導演卻很巧妙的將這部影片區別於以往的戰爭片,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血淋淋的戰爭場面,更有感人至深的愛國情、充滿溫暖的親情和至死不渝的愛情,還有勇士間惺惺相惜的英雄氣慨。讓人不僅為宏大的戰爭場面所震撼,更為戰爭中人們在危難時刻表達的真摯情感所感動。其實史書中記載的特洛伊戰爭是因眾神間的爭鬥引進的,導火索是特洛伊小王子岶里斯拐走斯巴達王妃海倫,最初誤以為影片會以這兩個人物為核心。但出乎意料的是,影片拋開這些人們熟悉的情節,而從兩個真正的勇士入手。一位是希臘戰神--阿喀琉斯,一位是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爾。[bgcolor=ff0000]阿喀琉斯,[/bgcolor]一個天生的勇士,在希臘享有不死戰士之稱,從未打過敗仗,從不屈從於任何人,只為自己的心而戰,為自己的名譽而戰。但他在特洛伊戰爭中表現出的睿智、勇敢,對勇敢女祭祀堅貞的愛情,對表弟的疼愛與保護,對侍從的體恤。特別是最後他因赫克托爾殺死了表弟而與其決斗,將赫殺死,並將赫綁在戰車後面拖回軍營,後又因特洛伊老國王的請求歸還赫的屍體,同時承諾,在赫大葬期間,12日不進攻特洛伊。這一切的一切,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曠世勇士,一個蓋世的大英雄形象。完美的人物形象設計加上布拉德皮特的上乘演出,相信在所有觀眾心中都塑造了一個讓人欣賞敬佩崇拜的大英雄阿喀琉斯。[bgcolor=ff0000]赫克托爾,[/bgcolor]特洛伊的大王子,也是特洛伊最偉大的勇士。為保衛特洛伊和孝敬自己的父親戰斗到最後一刻。赫克托爾是冷靜和智慧的,如果他那自私的弟弟聽從他的勸告,盡早把海倫送回斯巴達,也許特洛伊就不會發生戰爭;如果特洛伊國王,也就是他的父親不盲目相信什麼神的旨意,而是聽從他的勸告,不去主動進攻希臘聯軍,也許特洛不會遭受毀滅之災。赫克托爾每次都能准確的判斷局勢,但他卻因對父親與弟弟的愛而任由他們將特洛伊帶向了滅亡,自己也為特洛伊,為他的父親和弟弟而戰死。如果赫克托爾沒有死,他將會成為特洛伊最偉大、最英明的國王。一部經典的影片應該是,每當你想起它的時候,會有一些人或事讓你回味,並且這些人或事會久久地縈繞在你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特洛伊》做到了,因為它讓人們記住了那場曠世的戰爭,記住了兩位曠世的英雄。
《特洛伊》觀後感
——關於女人,以及愛情
女人和愛情不是這部影片的重點。《特洛伊》著墨最多的,是雙方的兩個英雄的個性刻劃,他們間的牽扯,以及芸芸眾生在這場悲劇戰爭中的所得所失。
但女人和愛情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是在電影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戰爭因海倫而起,隨著阿基里斯(Achilles)為救Briseis付出生命而結束,屠城時,特洛伊的老幼殘病,在Andromache的帶領下通過密道逃離了紛亂中的特洛伊。女人和死亡成了這個故事所有矛盾的出口。
愛情,在片中也只是鋪墊。帕里斯與Helen的愛情讓這位「泡遍整個愛琴海美女的花花公子」有了一個質的改變,盡管他是整個悲劇的掘墓人,卻也未讓觀眾那麼的痛恨他,也許大家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復雜的人性。在影片的後半部,帕里斯這個人物有了明顯的成長,尤其在他的兄長赫克托戰死之後,他擔起了巡衛特洛伊城的責任。首先是在發現著名的特洛伊木馬時,他是唯一一個建議不要把木馬運進城,而是將其燒毀的人。而當希臘人里應外合,半夜裡木馬屠城之時,他做了一回真正的王子--他將所有王親,包括他最愛的海倫送進密道,將象徵特洛伊這個國家的寶劍交給走入密道的年輕人,然後,拿起了弓箭,捍衛起自己的王城。當阿基里斯死在帕里斯的飛箭下時,對帕里斯而言,這是他成熟的標志。最終特洛伊木馬屠城時,帕里斯將所有的王親(包括Helen)送進密道,自己卻留下捍衛特洛伊。Helen不願走,帕里斯盯著她的眼睛道:「我們會再相見的,我們會在一起,如果不是此生,就是來世。」到這里才剛剛看出一點曠世奇情的真諦。 Andromache和赫克托這一對恩愛的夫妻,他們間深遠的感情反而給我比較深的印象。我想經過了歲月的洗禮,那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愛情,那是參雜著信任,恩惠,極其深重的感情。因此當我看到赫克托每一次走上戰場前,與Andromache對望的眼神,我是被揪動的,夫妻做到這個份上,彼此都已經成了對方的一部分,Andromache當然也很清楚每次丈夫出征,都可能有去無回,她擔心,害怕,卻無法阻止他。
Andromache與赫克托夫妻多年,恩愛如初,赫克托在城外與阿基里斯決斗戰死時,有一幕是坐在城樓頂觀望的Andromache見到丈夫摔倒在地而倒下哭泣。這對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是電影三段愛情里最經得起推敲的一段。
最後是阿基里斯(Achilles)和Briseis。這是一段原著里不存在的愛情,但在電影里比海倫和帕里斯更能吸引人。有人認為片中阿基里斯為了與Briseis的愛情而死是「可笑」的。而在我眼裡,阿基里斯這樣做,並非毫無來由。首先,阿基里斯之所以會喜歡上Briseis,是因為她身上有他所沒有的純凈,虔誠,阿基里斯遇到Briseis,就好像一頭渾身是血的野獸站在一個初生的嬰兒跟前。我個人非常喜歡阿基里斯臨死時對Briseis說的一句話:「You gave me peace.」(「你讓我的心平靜」)。戎馬一生的阿基里斯,最終,在一個信仰阿波羅的女孩身上找到了他想要的平和,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神的暗示。因此,與其說阿基里斯是愛上了Briseis,不如說是他愛上了她身上的平和,拋棄了一切愛恨情仇,回歸到生命最原始的平靜。阿基里斯最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Briseis,也是在拯救他內心深處所嚮往的純凈,他不願看到這樣的純凈毀滅在戰火中的特洛伊。同理,Briseis之所以會愛上阿基里斯,也是因為他擁有自己所沒有的野性,不羈,他對神所表露的不敬……這些都是她從未見識過的,她很快就明白了阿基里斯並非自己想像中的殺人機器,而是看到他冷酷野蠻的外表下迷茫而痛苦的心。這一段感情絕非有些影評人所說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的希臘濫情版」,這是兩種極端的人生觀的碰撞,這種相遇,已經超過了愛情本身,而到達了一個更抽象的意念境界……
這是一場沒有勝者的戰爭。英雄們都死了,無論他們參加這場戰爭的初衷是什麼--是為了愛,是為了榮譽,還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他們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倖存下來的,或者生死未卜的,並未因此得到幸福。在這場顛倒眾生的戰爭里,沒有得到,只有失去。
❹ 《特洛伊木馬》觀後感
今天 ,看了電影《特洛伊木馬》之後,我不得不感嘆戰爭是一種最荒謬的悲劇。但是,電影中也時刻閃現出了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智慧和那一段曠世愛情。特洛伊之戰,一場因為愛情而發起的戰爭,一場因為女人而發動的浩劫。特洛伊之戰似乎驗證了那句經典成語——紅顏禍水。
古希臘,歷史上一對傳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達王後海倫之間的愛情激起了一場毀滅文明的戰爭。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國王普利阿莫斯和他俊美的二兒子在希臘斯巴達王麥尼勞斯的宮殿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而帕里斯卻對麥尼勞斯的年輕美貌的妻子一見鍾情並將海倫從她丈夫——國王麥尼勞斯身邊誘走,這對一國之王來說是不可忍受的恥辱。強大的邁錫尼國王阿伽門儂認為,自己兄弟麥尼勞斯所受之辱就等於是自己的恥辱,在家族榮譽感的驅使下,他很快聯合起希臘眾多部族奪回海倫,保護兄弟的榮譽。
阿伽門儂對榮譽的追求實際上已被他強烈的貪婪所侵蝕——他要通過控制特洛伊城來鞏固自己已經擁有的廣闊帝國的霸權。在特洛伊國王普利阿摩斯的領導和王子赫克托爾的保衛下,這座圍牆高築的城市堅不可破。但只有一人是這場戰爭勝敗的關鍵——他就是被人們認作是最偉大的勇士的阿基里斯。
阿基里斯,一個天生的勇士,在希臘享有「不死戰士」之稱,從未打過敗仗,從不屈從於任何人,只為自己的心而戰,為自己的名譽而戰。榮譽,這就是桀驁不馴的阿喀琉斯為之而戰的理由
「你若不去打這場仗,你會娶到一個好女人,之後兒孫滿堂,他們敬重你,喜歡你。但是,當你的兒孫們都死了,就沒有人還記得你。如果你去打這場仗,你會死,但是你的名字將會流芳百世」阿基里斯的母親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說的一番話。阿基里斯要的就是這份簡單的榮譽感,戰勝了,他不會在乎名,在乎利。他只想要自己的名字能流傳下去。
他在特洛伊戰爭中表現出的睿智、勇敢,對勇敢女祭祀堅貞的愛情,對表弟的疼愛與保護,對侍從的體恤。特別是最後他因赫克托爾殺死了表弟而與其決斗,將赫克托爾殺死,並將赫克托爾綁在戰車後面拖回軍營,後又因特洛伊老國王的請求歸還赫克托爾的屍體,同時承諾,在赫克托爾大葬期間,12日不進攻特洛伊。這一切的一切,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曠世勇士,一個蓋世的大英雄形象。
阿基里斯,這個被稱為冷血殺手的人,在遇到滿身是血的聖女的時候,他感覺到了一種不同以往的心靈感受,我相信他不是被愛情征服的,心靈的那種平靜絕不能不負責任地用愛情兩字來搪塞來粗描淡寫來一筆帶過.雖然他可能因為這種心靈的感受而產生了愛情.但,愛情只是一種副產品,也還是一種私慾.
這種心靈的力量已經促使他作出了令所有希臘士兵都吃驚的轉變,他決定撤退回家了.不參戰了.然而,惋惜的是特洛伊人的私慾也開始膨脹,他們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僅僅滿足於守住城池了,他們想要消滅敵軍,於是悲劇接著上演了.阿基里斯的表弟,阿基里斯的崇拜者,身披阿基里斯的全副盔甲迎戰,結果犧牲了.我忘不了阿基里斯帶著平靜的幸福的與世無爭的笑容走出營棚,聽到表弟死了的那一瞬間,他臉上表情的變化,他的眼睛瞬時充滿了騰騰殺氣,那種寧靜不復存在,他只想為親愛的表弟復仇,這種私慾障礙了他的寧靜.這確實是一
種私慾,當他在為他的表弟心痛的時候,他沒有想到他的刀下曾經倒下了多少別人的表弟.戰爭不可避免地延續了.特洛伊的王子是個善良的人,他和所有普普通通的人一樣,他愛他的妻子,忠於自己的國家.然而,他殺了阿基里斯的表弟!他善良,他溫情.他不適合戰爭.他不可避免的死了.阿基里斯,在決斗前輕蔑地拒絕了王子想要體面安葬的請求,他說"獅子和羊沒有約定",於是,他帶著一腔仇恨,在特洛伊王族的眾目睽睽下,在王子親人們的心如刀絞的淚眼下,快意地用快馬拖著王子的屍體拖回營地.當年邁的特洛伊國王以一個死者父親的名義深夜悄悄吻著他的雙手時,他的臉上又一次現出了復雜的表情.於是這次他和"羊"的父親約定,安心舉行為期十二天的葬禮吧,戰鼓在十二天後再鳴.然後他走出營帳,對著特洛伊王子已沒有生命的身體哭泣.這不僅僅是一個男人的眼淚.他,曾經被人稱為勇士,冷血殺手!在生命面前,他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被觸動,也許有些蘇醒了。
赫克托爾,普里阿摩斯的兒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哥哥。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稱為「特洛伊的城牆」。作為特洛伊城的主將,他預感到特洛伊註定要毀滅,對妻兒將要面臨的悲慘命運感到難過,心情沉重,但他控制住自己的悲哀,毅然負起保衛家園的責任。他因殺死假阿喀琉斯而心懷愧疚,但他決不向強者低頭;他寧可戰死沙場,也不願苟延殘喘地活著……他的形象有著強烈的悲劇色彩。
阿基里斯是為榮譽而戰,帕里斯是為女人而戰,阿伽門農是為利益而戰,只有赫克托爾是為他的國家、為他的人民而戰。但也正是因為處在這樣特定角色的背景之下,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英雄的特洛伊的大王子,對著自己的戰士們說出這樣一句話:熱愛自己的女人,敬奉自己的神明,保衛自己的國家!非常簡單的人生信條,但是這個稱得上史詩、稱得上英雄的男人,用他短暫而偉大的一生恪守著這樣的諾言,並以其中無限的力量震撼著每一顆熱血涌動的心靈。
與天生的戰士阿基里斯不同,赫克托耳的力量來自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當阿基里斯可以因為一己的矛盾而置千萬希臘軍於不顧,拒不出戰時,赫克托耳卻不得不舍下嬌妻幼子,為惹下禍端的弟弟承擔起並不光彩的戰爭責任。他不能任性,不能逃避,只有迎頭而上。任情馳騁的阿基里斯也許可以成為一種關於力量的浪漫夢想,背負著責任的赫克托耳卻是真正擁有力量的肩膀和脊樑。這位本該繼承王位的大王子也許稍欠身為王者的野心霸氣,但是這個以全部心力熱愛著祖國的男人足以成為特洛伊最堅強的守護者。
赫克托爾註定要走出城門面對憤怒的阿基里斯。死神就在外邊,他的敲門聲清晰可聞,你會開門嗎?宿命難道是一種力量而不可抗拒?英雄要在最光彩的時候殉難,唯有此才有震撼力。誰願意看到美人遲暮,誰願意看到英雄死在床上?也許,戰爭給了他們最好的舞台,幕盡而亡,死得其所。
特洛伊國王,他能夠說出"你現在就是我的敵人,但對於敵人也應該尊重"這樣的話,就足以說明他是個值得敬重的人,但不幸的是他缺乏智慧,盲目輕信祭司關於神意的種種解說,兩次錯誤的拒絕了兩個兒子的建議.第一次,他失去了大兒子,第二次,他失去了整個國家.並讓整個國家陷入災難.而這一切,都源於欲.欲產生了戰爭.
這就是戰爭中的英雄,但是英雄的結局總是悲劇。
傲慢、反叛、所向披靡的阿基里斯除了榮譽外,從不效忠於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對建立不朽英名的無限渴望促使他加入阿伽門農旗下攻打特洛伊,他的退出與
歸來左右了這場戰爭。最終赫克托爾被阿基里斯所殺,而阿基里斯自己也死在了特洛伊的城牆下。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海倫是特洛伊戰爭的罪魁禍首,也喜歡把這場戰爭說成是因愛情而起,我卻覺得它更是男人的赤裸裸的佔有欲的體現,是自以為是的男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利用他人發動的戰爭。悲劇因懦夫而起卻要以犧牲英雄的生命來結束!令人遺憾!海倫只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索,不同的人為了這場戰爭有不同的籌備和打算.女人和愛情不是這部影片的重點。《特洛伊》著墨最多的,是雙方的兩個英雄的個性刻劃,他們間的牽扯,以及芸芸眾生在這場悲劇戰爭中的所得所失。
戰爭本沒有輸贏,敗者失去了生命,勝者失去了人性。當士兵們奮勇殺敵的時候,他們真的知道自己究竟是為什麼而戰嗎?當看到一個個生命消失,一個個家庭粉碎,他們真的應該感到自豪嗎?那些英雄,以他們的生命和才智為賭注,在一場名為特洛伊戰爭的賭博中勝利了,獎勵為流傳千古。麥尼勞斯,赫克托,和神之子阿基里斯。這些人,註定了要在這場長達十年的戰爭中留下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並不都是為了榮耀和流傳千古而戰斗的。為了這些而戰的,只有那位面容冷毅英俊的阿基里斯。麥尼勞斯為了他的尊嚴和權利,而赫克托,這位特洛伊第一勇士,為的卻是現在的我們也一直在追求的家園的安全。戰爭,註定了要有鮮血和疼痛。
特洛伊之戰,不論最後勝利的是誰,這註定是一場悲劇。
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爭讓人們變得聰明,戰爭推進了人類發展.縱觀古今,戰爭一直都沒有停息,在滾滾硝煙中,人類的文明被創造,被破壞,再被創造...
這,就是歷史。
❺ 特洛伊戰爭英文簡介 越簡單越好
英文:
The Trojan War is one of history's most famous conflicts, a ten-year-long war waged over the beautiful Helen.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this story has been a source of artistic inspiration. But is it true?
In The Trojan War historian and classicist Barry Strauss explores the myth and the reality behind the war, from Homer's accounts in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to Heinrich Schliemann's discovery of ancient.
Tro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 more recent excavations that have yielded intriguing clues to the story behind the fabled city.
The Trojans, it turns out, were not ethnic Greeks but an Anatolian people closely allied with the Hittite Empire to the east.
翻譯:
特洛伊戰爭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沖突之一,一場為美麗的海倫發動的長達十年的戰爭。兩千多年來,這個故事一直是藝術靈感的源泉。但這是真的嗎?
在《特洛伊戰爭》一書中,歷史學家和古典主義者巴里·施特勞斯探索了戰爭背後的神話和現實,從荷馬在《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的敘述。
到海因里希·施利曼在十九世紀末發現古特洛伊,再到最近的發掘,都為這座傳說中的城市背後的故事提供了有趣的線索。
事實證明,特洛伊人不是希臘人,而是與東部的赫梯帝國緊密結盟的安納托利亞人。
❻ 特洛伊戰爭 英文短文翻譯
特洛伊戰爭已經在珀琉斯和西蒂斯之間,一海天仙配的根源。珀琉斯和忒提斯沒有邀請厄里斯,不和女神,他們的婚姻和憤怒女神沖進婚宴,扔在桌上一金蘋果。在蘋果屬,厄里斯說,任何人是公平的。赫拉,雅典娜,阿芙羅狄蒂和各達成的蘋果。宙斯宣布,巴黎,特洛伊的王子,被認為是最美麗的活著的人,將作為法官。赫爾墨斯去了巴黎,巴黎同意擔任法官。赫拉答應給他力量,雅典娜答應了他的財富,阿芙羅狄蒂答應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巴黎選擇了阿芙羅狄蒂,她答應他海倫的墨涅拉俄斯的妻子,將成為他的妻子。巴黎然後准備為斯巴達關閉捕捉海倫。雙人先知卡桑德拉和Helenus試圖說服他對這種行動一樣,他的母親,赫卡柏。但巴黎和會不聽他為斯巴達關閉。在斯巴達,海倫,海倫的丈夫,視為王室客人巴黎。然而,當海倫離開斯巴達去一個葬禮,巴黎被綁架的海倫(誰願意去也許),並帶走了海倫的財富了。在特洛伊,海倫和巴黎結婚。這發生在公元前1200年
❼ 電影特洛伊的觀後感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來,愛情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詩經》開篇即言愛情。遍觀古今中外,無論詩詞曲賦,還是神話傳說都少不了愛情的影子。或暗戀不得,或幸福相守,或轟轟烈烈,或平平淡淡,無論結局是好是壞,愛情都作為一種美而存在著。
《特洛伊》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既是一部歷史史詩,又是一個神話故事,更是一個愛情悲劇。當帕里斯和海倫相遇,或者更早以前,當帕里斯選擇用“最美麗的新娘”換走“不和的金蘋果”,命運的齒輪就已經轉動。家國天下,愛情與責任,國家與個人都在這命運的齒輪中糾纏在一起,若想運行下去就必須舍棄一個,是愛情,還是責任?
海倫與帕麗斯的愛情雖然是凄美的,但他們的相識、相知、相許直至“死亡”,都是因責任而起。因為墨涅拉俄斯的不負責任,導致海倫的“出軌”。自始至終墨涅拉俄斯都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責任他沒有把海倫真正的當作妻子,給與她一個妻子應有的尊嚴與寵愛,因此海倫愛上帕麗斯無可厚非。海倫也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王後,在愛情與國家之間,她選擇了愛情,選擇拋棄自己的國家子民跟帕里斯走。因為她一個不負責任的決定致使希臘有了與特洛伊開戰的理由,致使萬千人民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她的愛情代價太大。至於帕里斯,更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他風流多情,任性妄為,他招惹海倫,勾起海倫內心深處對愛情和自由的渴望,卻忘了海倫不止是個有夫之婦,更是一個國家的王後,是一個不允許自己的尊嚴被挑戰的人的妻子。他不負責任的將海倫帶走,卻將兩個國家的人民置於戰火之中。而他自以為是的將自己的國家與未來託付於一場與墨涅拉俄斯的必輸的戰爭之中,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也許有人認為他為愛奮斗勇氣可嘉,但建立在一個錯誤立場上的英勇卻代表的是莽撞與失敗。
有人說,帕里斯與海倫之間那種“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那麼,他們的愛情所付出的代價該由誰來承擔呢?是那些無辜的人民嗎?
中國歷史上也有無數牽扯到愛情與責任的故事,像紂王與妲己、周幽王與褒姒、唐明皇與楊貴妃,他們兩兩之間或許也存在著愛情,但卻失了責任。人們記住的並不只是他們的愛情,更多的是那場愛情帶來的災難。當一個人的身上背負著更多的人的命運時,他的愛情就不純粹了,在大愛與小愛之間,他們必須做出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亦關系著不止兩個人的命運。
愛情並沒有錯,錯的是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海倫就錯在愛上帕里斯。一場錯誤的愛戀,造成一個歷史的悲劇,是命運的捉弄,還是上天的懲罰?
碧藍色的海面上千萬只軍艦進發,高大堅固城牆的神殿門前用黃金鑄就的太陽神阿波羅雕像,巨大的特洛伊木馬,在火光中被燒毀的特洛伊古城,美麗的海倫以及英俊的特洛伊小王子帕爾斯,即英勇善戰又似水柔情的英雄阿客琉斯,以及具有責任感和遠大理想與胸懷的特洛伊的大王子郝斯托爾,這一切都是電影《特洛伊》的看點。
影片開始,第一個場景挺抓人的,彌漫著肅殺氣氛的古戰場,兩軍對壘,劍拔弩張。背景音樂是一個女聲的吟唱,婉轉悠揚,一種空曠遼遠的味道。
緊接著主要人物一個個登場,阿喀琉斯、海倫、赫克托爾、帕里斯、特洛伊國王。
特洛伊國王是我覺得最出彩的角色。最初的打動是在海倫返回特洛伊時,老國王用春風般的笑容迎接了這個他明知將會給特洛伊帶來巨大災難的被兒子引誘到走投無路的可憐女人,只是淡淡說了一句:“這是神的旨意。”那份善良和篤定實在讓人欽佩。在小兒子帕里斯不顧尊嚴從海倫丈夫的刀下逃生時,他表現出的是一種焦慮,他渴望的是兒子站著死去,而不是跪著求生,人的尊嚴和特洛伊的榮譽比生命更值得捍衛,這時他是一個國家偉大的君主。而在深夜跪在阿喀琉斯面前祈求要回赫克托爾的屍體時,他卻只是一個風燭殘年的父親,平靜的話語讓人更能真切體會到他的肝腸寸斷,這種外表平靜和內心痛苦的巨大反差製造出了很強烈的悲劇效果。而給人留下最深印象還是在特洛伊覆滅時,他目光中噴射出的絕望、悲憤和自責,這樣一個戲劇化的眼神似乎比火海中正遭受希臘人屠戮的'特洛伊更讓人心碎。
電影藝術運用精彩的畫面、豐富的語言來講述故事,運用先進的技術記錄人類成長的歷史。然而在人類童年期的荷馬時代,正是像荷馬這樣的流浪藝人,將史詩與音樂藝術相結合,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記錄人類成長的歷史。電影《特洛伊》整體充滿了史詩的藝術感,一方面,以畫面語言展示著古希臘人所創造的璀璨文化——建築、服飾、國家。另一方面,則以音樂作為貫穿整段歷史的靈魂,昭示著古希臘人的信念、審美以及他們的命運觀。
影片中巧妙的運用女聲哼鳴的音樂主題貫穿影片始末,營造了一種悲劇性的氣氛。四聲調式的運用及多次轉調,形成了特殊的希臘式和聲。靈巧的轉音充滿了異域風情,又如天籟之音。在電影的開場及片中每一位英雄面臨死亡的時候,主題音樂的哼鳴便會響起,猶如命運之神的無奈嘆息,又如無辜的女人們對戰爭的控訴。這樣的設計相當巧妙,也非常符合古希臘文化中的悲劇情結。
與之對應,影片中還有一個激昂的英雄主題,而這一音樂主題又集中的運用在阿喀琉斯身上。從開端到阿喀琉斯征戰,一直到阿喀琉斯走向死亡,這種激昂的音樂主題一直伴隨著他,充分的表現了英雄的英勇無畏和無上的光榮。他象徵著古希臘人對命運的抗爭。
《特洛伊》中的場景音樂是以一種音樂交響詩的形式展現給我們的。其中尤其精彩的是表現戰爭場面的幾處配樂。選用交響樂來表現氣勢恢宏的大場面再合適不過。
阿喀琉斯帶領希臘聯軍與特洛伊人的首次交鋒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這段音樂是運用奏鳴曲式的交響詩。以阿喀琉斯的個人主題音樂作為引子,進而發展為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在配樂上以銅管樂器做為鋪墊,營造整體氣氛,以木管和弦樂奏出主題,表現希臘人必勝的信心和英勇。副部主題以尖銳的管樂呈現,表現赫柯托耳帶領特洛伊人准備迎戰的緊張氣氛。在兩軍交鋒時,音樂進一步展開,兩個主題交織在一起,表現了雙方大軍都英勇作戰,奮勇抗敵。希臘人步步逼近,特洛伊人則緊張而有序地抵抗。兩個主題難分難解,經過一番較量後,阿喀琉斯的主題越演越烈,明顯壓過了特洛伊人的音樂主題。最終以阿喀琉斯的英雄主題結束,暗示希臘人初戰告捷。
管樂器在這里充分展示了男性的勇敢之美。交響詩向我們描繪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壯觀場面。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力量和激情,就像戰爭中英雄的每一次揮劍。
有人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盲人的眼睛是最好的,他們是用心看人,能看穿世間的一切本質,能夠參透上帝的思想。古希臘的荷馬正是這樣的盲人,他命運悲苦,背著里拉流浪一生,腦子里卻裝滿了古希臘和愛琴海偉大而淵博的文明,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音樂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讓我們透過電影,透過網路,透過一切現代技術,用心欣賞這份上天的恩賜,用心去感悟生命。
這部片子使我對荷馬史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好好看看的沖動,呵呵,至少以前記不住的名字分不清的人物現在搞得差不多了,這也許是最大的收獲了吧。
“如果世人傳頌我的故事
讓他們說,
我曾與英雄同在,
人的生命,猶如冬麥般脆弱,
但這些名字將永存不朽,
讓他們說,
我活在赫克托耳時代,一名偉大的將帥,
讓他們說,
我曾活在阿喀琉斯時代
電影特洛伊根據史詩伊利亞特的記載而改編。雖然將原著中的神性更多的闡釋為人性,但是不變的是其中的英雄精神。秉承伊利亞特的內在氣質,特洛伊果斷將歷史背景虛化了,濃墨重彩的是兩個英雄為他們各自的信念抗爭的歷史。
在古希臘時代,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與斯巴達國王的妻子海倫一見鍾情,進而拐走海倫。這讓斯巴達國王遭受到了恥辱,發動了特洛伊戰爭。而這場戰爭的靈魂人物,則是勇士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他們為了榮譽而戰,為了命運而戰。看起來可以為了榮譽犧牲一切,神聖而壯烈。但是他們的身上卻有著最溫暖的柔情。對愛人,對家人。
赫克托爾,普里阿摩斯的兒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哥哥。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稱為“特洛伊的城牆”,是電影中真正的英雄。
阿喀琉斯是為榮譽而戰,帕里斯是為女人而戰,阿伽門農是為利益而戰,只有赫克托爾是為他的國家、為他的人民而戰。但也正是因為處在這樣特定角色的背景之下,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英雄的特洛伊的大王子,對著自己的戰士們說出這樣一句話: 熱愛自己的女人,敬奉自己的神明,保衛自己的國家!非常簡單的人生信條,但是這個稱得上史詩、稱得上英雄的男人,用他短暫而偉大的一生恪守著這樣的諾言,並以其中無限的力量震撼著每一顆熱血涌動的心靈。
與天生的戰士阿喀琉斯不同,赫克托耳的力量來自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當阿喀琉斯可以因為一己的矛盾而置千萬希臘軍於不顧,拒不出戰時,赫克托耳卻不得不舍下嬌妻幼子,為惹下禍端的弟弟承擔起並不光彩的戰爭責任。他不能任性,不能逃避,只有迎頭而上。任情馳騁的阿喀琉斯也許可以成為一種關於力量的浪漫夢想,背負著責任的赫克托耳卻是真正擁有力量的肩膀和脊樑。這位本該繼承王位的大王子也許稍欠身為王者的野心霸氣,但是這個以全部心力熱愛著祖國的男人足以成為特洛伊最堅強的守護者。
赫克托爾註定要走出城門面對憤怒的阿喀琉斯。死神就在外邊,他的敲門聲清晰可聞,你會開門嗎?宿命難道是一種力量而不可抗拒?英雄要在最光彩的時候殉難,唯有此才有震撼力。誰願意看到美人遲暮,誰願意看到英雄死在床上?也許,戰爭給了他們最好的舞台,幕盡而亡,死得其所。
阿喀琉斯,一個天生的勇士,在希臘享有“不死戰士”之稱,從未打過敗仗,從不屈從於任何人,只為自己的心而戰,為自己的名譽而戰。
榮譽,這就是桀驁不馴的阿喀琉斯為之而戰的理由。
“你若不去打這場仗,你會娶到一個好女人,之後兒孫滿堂,他們敬重你,喜歡你。但是,當你的兒孫們都死了,就沒有人還記得你。如果你去打這場仗,你會死,但是你的名字將會流芳百世” 阿喀琉斯的母親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說的一番話。阿喀琉斯要的就是這份簡單的榮譽感,戰勝了,他不會在乎名,在乎利。他只想要自己的名字能流傳下去。
他在特洛伊戰爭中表現出的睿智、勇敢,對勇敢女祭祀堅貞的愛情,對表弟的疼愛與保護,對侍從的體恤。特別是最後他因赫克托爾殺死了表弟而與其決斗,將赫克托爾殺死,並將赫克托爾綁在戰車後面拖回軍營,後又因特洛伊老國王的請求歸還赫克托爾的屍體,同時承諾,在赫克托爾大葬期間,12日不進攻特洛伊。這一切的一切,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曠世勇士,一個蓋世的大英雄形象。
生活,信仰,祖國,這些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必須要守護住的部分,才激發起我們心底里最深沉的力量。珍惜屬於自己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名與利皆是身外之物,有愛人與自己來分享,名與利才顯有意義的。因為愛,人活在這個世上才覺得溫暖。
古老的特洛伊從未被攻破的城牆倒下了,熊熊火光映照著愛琴海。無名的士卒遺骨他鄉,而歷史只書寫給君王來聽。愛琴海海水依舊清澈,海邊的沙灘重歸寧靜,特洛伊故城已經消失在歷史的烽煙里,英雄的身影又會於哪裡出現?而這所有的一切,又或許不過僅僅是荷馬吟唱的歌謠。
在戰爭殘酷中,我們看到的卻是生命的價值。戰場是勇士們爭奪榮譽,轟轟烈烈的戰斗和死亡正是一種拔高了的人格,人對於自我生命悲劇般的犧牲。從神性到人性的沉降,不得不說是一種人類對生命及個體情感的深層思索。英雄偉大,貴乎堅韌不屈,勇往直前。但是可貴是對生命的珍愛和對愛人,家人的深沉的愛。真正能傾城的不是軍隊,權謀,而是充滿柔情的悲壯的愛。
❽ 特洛伊 電影觀後感 (急!急!急!)
三千兩百年前,一場發生在希臘和特洛伊之間的戰爭堪稱永垂不朽。它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它的規模空前龐大,還在於參戰的英雄。
電影《特洛伊》所演繹的這場不朽的戰爭,卻可以看出一個真真切切的神與人的慾望
世界 隱性的神欲
神,在這部影片中沒有直接的出現,但在戰爭的起因和發展中,也不難看出神的慾望,並因為他們的慾望,對這場戰爭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集威猛、超凡、英俊、傲慢、狂妄、兇狠、專橫於一身的英雄阿喀琉斯,在戰爭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阿喀琉斯,就不會有特洛伊戰爭。即使有,也不會如此的慘烈和血腥。是阿喀琉斯的慾望,助長了希臘想與特洛伊決一死戰的決心和勇氣。而神的慾望,則助長了神子阿喀琉斯的慾望。
特洛伊戰爭雙方,都是受諸神幫助支持的,希臘方的有智慧女神雅典娜等,特洛伊方則是太陽神阿波羅等。太陽神阿波羅受特洛伊人頂禮膜拜祭奉,按照祭司所參悟到的神的旨意,堅信特洛伊之戰將獲得神助,於是特洛伊便十分堅定不移地迎接著戰爭的到來。但是,備受觀眾期待的太陽神阿波羅卻從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而特洛伊也沒有像大祭司所預言的那樣,得到神助。大王子赫克托死於阿喀琉斯的劍下,木馬被看成是希臘祭奉海神的祭禮被拖入特洛伊城卻使全城被滅。神,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特洛伊人的祭奉,卻自始至終沒有幫助特洛伊人民免遭戰爭的危害。為慾望驅使,享受著祭禮和膜拜,卻背信棄義,因為對立諸神的壓力而卻步,甚至面對全城被屠殺的百姓無動於衷,不做任何救助。
而眾神為何劃為兩派支持一個國家的戰爭呢?因為想藉助所支持的國家以發泄對對立諸神的不滿,助長自己在眾神中的威望,享受所支持國家的祭奉,這一切,都出於雖是神的身軀、身份、地位,卻實質與凡人有相同的對於名利的慾望,物質的慾望。而這些慾望,恰恰導致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特洛伊之戰,就是其中之一。英雄阿喀琉斯,赫克托,特洛伊國王普里爾蒙,阿喀琉斯的表弟帕卓克斯等等,無論他們多麼的勇敢無畏,沉著智慧,都不過是諸神慾望下的犧牲品。
顯性的人慾
《特洛伊》中所表現出的,除了神的慾望,還有人的慾望。人的慾望,無疑是更直接的導致了特洛伊之戰的發生。而人慾對戰爭的影響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戰爭的導火索——帕里斯和海倫對愛情的追求和不顧一切。特洛伊二王子帕里斯愛上了米奈勞斯的皇後海倫,並私自將海倫帶回國。因為一己的愛欲,不顧特洛伊嚮往已久的和平以及整個國家人民的生命,帕里斯無疑是自私和不理智的。對一個人的愛情的成全比起要用一個國家的人的生命作為代價,無疑是淺薄而不值得一提的。而作為一個國家的王子,竟然會這樣選擇,是被個人慾望沖昏了頭腦。
其次,是希臘國王,阿珈門農,因為不滿足於眼前統一的希臘國土,為了滿足擴張和征服的慾望,勞師動眾,率領士兵橫渡大海去攻打特洛伊。為弟弟搶回弟媳報仇雪恥的借口終究不能隱藏他作為一國暴君的貪婪和野心。而他的野心和貪婪,卻造成了特洛伊的毀滅。
再次,便是為「千古留名,永垂不朽」的名利慾望所驅使的英雄阿喀琉斯。對名利的慾望,讓他前往特洛伊作戰。而因為對布里塞伊斯的愛情的慾望,最終讓這個呼風喚雨的大英雄最終喪生在愛人的面前。在這里,不是對愛情這種人之常欲的否定,只是,當英雄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將拋棄兒女私情。
還有,便是阿喀琉斯的表弟帕卓克斯。一個英武的少年,受阿喀琉斯一手栽培,卻因阿喀琉斯過分的在意和保護,生出叛逆之心,並最終因為他的魯莽和任性葬送了自己。他在偽裝成阿喀琉斯出戰前,口口聲聲是為了希臘出戰,但在我看來,無疑是一個年幼又缺乏實戰經驗的少年對名利的慾望。他想立一次戰功,使他在軍隊中享有聲譽,甚至最好能超越專橫狂妄的表哥阿喀琉斯。
《特洛伊》的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耐人尋味的世界。它的音樂,電腦特級,拍攝角度,情節安排等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做深入的探討和分析。這篇評論是我對本影片就某一點所產生的看法,權當是一個引子,好讓更多的觀眾都參與到對電影《特洛伊》的探討中。
❾ 特洛伊戰爭讀後感
讀《特洛伊戰爭》有感
寒假裡,我一有空就捧起爸爸、媽媽給我買的湖北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希臘神話全集》這套書,當我看完《特洛伊戰爭》這個故事後,心情一直不能平靜。
這是一個悲慘的戰爭故事。希臘國王墨涅拉俄斯有一個美如天仙的妻子海倫。有一次,墨涅拉俄斯外出訪問,整個王宮就交給海倫管理。恰好這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來到希臘,當他看到王後海倫時,被她的美貌深深地吸引住了,就設法將海倫帶回了特洛伊。墨涅拉俄斯得知此事後,十分憤怒,便帶領軍隊前來攻打特洛伊。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就這樣開始了。這場戰爭整整持續了十年。結果,原來美麗而堅固的特洛伊城變成了一片廢墟,荒涼的土地上屍橫遍野,冒著縷縷青煙,看不見一點綠色。(戰爭是多麼的慘烈啊!)特洛伊人有的死於戰場,有的成為希臘人的奴隸。希臘人雖說打了勝仗,但大多數戰死沙場,倖存者在返航時又遭遇風暴,只有極少數人返回了故鄉。這場戰爭捲入了多少無辜的人們,破壞了多少幸福的家庭啊!
歷史上其他戰爭的結果也十分悲慘。海灣戰爭的傷痕至今還在美國和阿拉伯人民的心中隱隱作痛。而今,美國又進攻了伊拉克。難道他們非要用戰爭來解決問題嗎?要知道,一旦發生戰爭,後果將會是多麼可怕:人們辛勤重建的家園又要變成廢墟;安居樂業的人民又要背井離鄉,成為無家可歸的難民;多少老人會失去兒子,多少孩子從此會沒有父親……為什麼那些無辜的人民撕心裂肺的哭聲喚醒不了他們熱愛和平的心呢?聽吧,人們都在高呼著:守衛和平,遠離戰爭!
❿ 特洛伊影評之特洛伊戰爭的起因(英文版)
Troy is the center of a strong city-state and is known for its great defensive walls. Pairs brought the beautiful Helen away from her husband-Menelaus-king of Sparta and brother of Agamemnon ,and this gave Agamemnon the reason to fight Troy. In this movie, I think there were only two men can be called heroes, one is Hector, another , of course, is Achilles .Generally speaking ,many people prefer Achilles to Hector. I think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at Achilles was a god and he had many strong abilities than other people in the battle. another is that Achilles won Hector, this caused many people like Achilles.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