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結局是開放性結局,她們母子站在大海里,未來何去何從,結局沒有給出,但其實答案已經在每位觀眾的心裡了,只不過大家不願意接受罷了。大海意味著母愛,母愛如海。
最後:《媽媽!》這部電影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看,不僅僅是因為母愛偉大,還因為我們應該多了解一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
2. 《東京塔》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01
四歲時母親帶著雅也搬到了小倉郊區,食堂角落的一處老房子里。
過起了與父親分居兩地的生活,母子二人僅在這里住了一年時間,就因為大人之間的矛盾搬走了。
這之後他們輾轉住過許多地方,有時是姥姥家、有時是親戚家,只是偶爾雅也會回小倉跟父親待一段時間。
奶奶每次見到雅也總是會問他最喜歡誰,雅也總是會說是媽媽。
有一次奶奶也是問了這個問題,雅也仍舊給出相同的答案,但奶奶卻憐憫的說,撫養的父母竟然比親生父母還親。
年幼的雅也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隱隱感覺到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然而無論奶奶問到第幾個人,雅也都不會提到父親。
他並不是討厭父親,只是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在雅也的世界裡,即使他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只要他們陪在他身邊就會很安心。
比起總是偶爾回來一趟,一轉眼就消失不見的父親,母親陪伴雅也的時間則更多。
雅也得了傳染病住進了隔離醫院,是母親不顧傳染的風險陪他一起隔離,幼年的雅也每一次哭泣,都是母親給予他安慰。
母親除了要照顧雅也的生活,為了應付家庭的開銷還要四處打短工。
盡管生活拮據,但只要雅也有明確表示喜歡的東西,母親從不吝嗇。
母親很喜歡做飯,即使只有雅也一個人吃,也會做好幾個菜,即便吃不完,那些剩菜也不會再被端上桌子。
對吃食和貼身衣物,母親總是很奢侈,不過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都過得很節省。
正是因為這些,年幼的雅也從不會覺得自己貧窮或不幸。
02
關於禮儀這方面,母親有些地方要求極為嚴格,有的地方卻完全放任不管。一直到了雅也四十歲,他用筷子和執筆的方式都很奇怪。
雅也曾經問過母親,為什麼在小的時候沒有好好糾正他,母親則表現的不甚在乎。
不過在雅也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媽媽帶著雅也到朋友家做客,一回家母親便和雅也說,鹹菜要在快吃完飯的時候吃。
如果一開始就吃鹹菜會讓主人覺得你對其他菜不滿意,所以很不禮貌。
後來當雅也在去別人家做客時,他有意糾正自己用筷子的方式,母親也沒有在意。
也許在母親看來,吃飯的禮儀並不是為了自己體面,重要的是對做菜的人表達敬意。
上了小學後雅也開朗了很多,但是學習成績卻不盡如人意,母親除了偶爾開玩笑的抱怨幾句,從不責備雅也。
可能母親的行為乍看之下多少有點不負責任,但卻是她認為最為合適的教育方式。
她並不奢望雅也將來能夠獲得怎樣的成就,只要自己過得舒心不給其他人添麻煩就可以了。
所以高中聯考時,當雅也想要報考外地學校獨自生活時,盡管母親很不舍,但還是尊重了雅也的選擇。
考試成績公布,雅也如願考上了美術高中。
那天,舊柴油機火車的車門緩緩關上,母親跟著行駛的火車一面走一面揮手,雅也沒有揮手,只是靜靜地看著媽媽。
上了高中沒多久,雅也就開始頻繁逃課。雖然上了鬧鍾,可是鬧鍾一響就會被他按掉,等他醒過來往往便是中午了。
即便是起床之後,他也並不想上學,多是跑到游戲廳消磨時間。
偶爾雅也還是會想起母親,可是思念卻始終無法戰勝惰性,最終被沖進了雅也自甘墮落的生活里。
現在的雅也對畫畫和吉他都失去了興趣,大肆揮霍著母親打短工賺來的生活費。日復一日,虛度著光陰。
03
高中畢業將至,父親詢問雅也對未來的規劃,事實上雅也並不知道他想做什麼。
但無論繼續上學也好,還是工作也罷,他唯一確定的是,他想去東京。
這樣的心情和初中時一樣,他想離開築豐,去更遠的地方,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令雅也驚訝的是父親竟然同意了,他讓雅也去讀大學,即便現在不知道要做什麼也沒關系,大學有四年的時間,可以慢慢考慮。
雅也最終考上了武藏野的一所美術院校,位於東京西部。
就在雅也去東京的前一天,母親又一次問出,如果和父親離婚雅也會不會同意,這句話聯考結束後母親也問過。
長達十五年的時間里他們僅僅是分居,並未真的離婚。
他又一次想起奶奶的話「撫養的父母居然比親生父母還要親」,那不是雅也的錯覺,不過他已經不在意了。
在他心中現在的父母就是他的親生父母,即便沒有血緣關系,他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比大多數母子還要親。
其實不只是母親,父親也在盡自己的努力不讓失敗的婚姻影響雅也。
在這段關系中作者沒有寫明父親是否為過錯方,就如同大多數人一樣,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的狗血,更多的則是一地雞毛。
父親渴望自由不願受束縛,母親則更務實,因為不能徹底的相互融合從而導致了這段感情終究以失敗告終。
極為難得的是,在他們分居的這段日子裡,母親一次都沒有在雅也面前控訴父親的不負責任,不斷維護著父親在雅也心中的形象。
哪怕親友明知道父親是個游手好閑的男人,還不懷好意的問母親,孩子的父親從事什麼工作時,母親也是半開玩笑的遮掩過去。
在故事所處的時代背景中,一個女人婚姻的失敗,在其他人看來她實難稱為一個好女人,但這絲毫不會消減母親人格的高尚。
04
雅也以為只要來到東京就會得到改變,只要逃到這里未來就會是一片開闊的,但現實卻是變本加厲的墮落。
從未領略過的新奇事物,讓雅感到痴迷,也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僅僅高中畢業一個月的雅也,熟練的逃課、抽煙、酗酒。
母親每個月都會按時寄來生活費和鼓勵他加油的信件,但雅也卻不知道該努力做什麼,他悲觀的看待一切,像個憤世嫉俗不諳世事的叛逆分子。
到後來他給母親打電話的次數也漸漸少了,放長假也不回家,他交了不少朋友還交了女朋友。
渾渾噩噩過了四年,最後卻不得不留級,起初雅也想要退學,在母親的鼓勵下他還是堅持到了畢業。
只是步入社會的後雅也,前路仍舊一片迷惘。因為沒有工作,房產中介根本不願意租房給他。
迫於無奈雅也只好謊稱自己在講談社工作,虛構了一個電話號碼,單純的以為自己只要不拖欠房租就不會被發現。
結果從一開始他就拖欠了三個月的房租,為了繳房租他以父親的名義在金融機構貸款,靠他兼職的收入根本維持不了他在東京的花銷。
盡管母親偶爾會在經濟上支援他,但借高利貸的卡仍多達八張之高,甚至到最後連高利貸都不肯借錢給他。
起初雅也只是想要追求美妙的自由,才來到東京,但他忽略了絕對的自由就等於沒有自由。
當雅也弄懂這個道理時,他已經被層層自由束縛的喘不過氣。
雅也想起了母親剛開小飯店時,每次給他寫信都充滿了朝氣和自信,為了撫養自己母親在很多地方上班。
直到五十多歲才等到了屬於自己的店,盡管這家店最終還是關門了,但母親仍然沒有放棄,年過花甲的她仍然選擇在朋友的店裡繼續打工。
受到了母親的影響,雅也決定專注於眼下。在接觸了各種工作後,終於不再排斥,雖然手裡還有貸款,不過每個月都會還掉一部分。
這個世界上有的人似乎一出生就知道他要做什麼,而有的人則需要多費些時間,多繞些彎路才能弄懂其中的訣竅。
05
許是之前浪費了太多時間,現在的雅也一有時間,便會用來寫文章畫插圖。
盡管雅也現在的收入雖不算穩定,但母子二人也不用再為吃喝發愁了,命運的齒輪終於卡對了方向,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運轉之際。
母親卻在此時檢查出了癌症,醫生建議切除聲帶避免癌症復發,但母親不同意。
母親做了手術切掉了甲狀腺,但她固執的保留了聲帶,出院後姨媽打算接母親過去住。
雅也深知母親這一生,最不喜歡麻煩別人,他也不想讓母親的晚年在寂寞中度過,便提議讓母親來東京和他一起生活。
換做之前母親絕對不會同意,但這次母親不顧姨媽們的反對,隻身來到了東京。
那天,雅也早早等在站台。在此之前,母親曾無數次在站台送別雅也,今天終於輪到他來迎接母親。
她的行李少的可憐,大部分都已經處理掉了,唯獨那口做米糠腌菜的缸,被母親寶貝一樣帶來了東京。
雅也小的時候最喜歡吃腌菜,母親經常是半夜起來准備,好讓雅也在早上吃到喜歡的食物。
十五歲時他離開了母親獨自生活,十五年後他們在東京的房子里,再次共同開始生活。
盡管一開始他們互相都有點不好意思,但並不妨礙他們享受著這一切,雅也像是要把那些曾經淡忘的、遺憾的事一件件彌補回來。
母親和兒子,他們之間的立場,似乎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媽媽作為普通人的瞬間時常顯現。
曾經,母親在雅也心中是宛如神祇般的存在,在他孤立無援的時刻,母親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他、鼓勵他的人。
但現在雅也察覺到,縱然強大如母親,也會為她不圓滿的人生而發出嘆息。
所有的父母都不是生下來就為人父母的,他們就和我們一樣,經歷過懵懂無知的歲月,也經歷過酸甜苦辣的生活,才最終成為父母的。
在故事的最後母親的癌症還是復發了,這一次她會不會同意手術?大結局又會迎來怎樣的反轉?答案就留在《東京塔》的最後一章,喜歡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
End
《東京塔》是由日本作家利利·費蘭克所著的半自傳體小說,後經松岡錠司導演改編為同名電影,於2007年被搬上了大熒幕。
文中詳細描述了主人公雅也的瑣碎日常,平鋪直敘的寫作手法令故事的節奏平靜舒緩,但看完全書卻有一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後勁。
母親如同一隻繞著雅也的陀螺。一餐一飯的溫情,日升月落的陪伴,會一直轉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
重讀東京塔時,其中一處細節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彼時,雅也還在上小學,學校組織沒有父親的孩子去趕海,雅也並不想去,在他的認知中,他有父親。
只是父親,並沒有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罷了。
得到雅也肯定的答復後,母親果斷的在同意書上勾選了否。
正是母親的尊重與理解,維護了處於孩童時期的雅也敏感的自尊心。
極大程度減輕了父母感情破裂對雅也造成的影響,無形中為他樹立了健康的人格。
長久以來我都不喜歡「女子本弱,為母則剛」這句話,彷彿一個女人只有成為了母親,她身上的價值才得以體現。
在我看來說出這樣話的人,自己沒有跳出前人的窠臼也不允許別人跳出,既不了解女人,也不了解人。
這個世界上有不負責任的父親,就會有不負責任的母親。
當一個女人甘願付出全部的愛去守護自己的子女時,那是從她柔軟的內心中,長出的堅硬鎧甲。
並不是所謂的為母則剛,而是她身為一個女人,一個人,最無私的奉獻,最偉大的選擇。
這樣美好的情感,不該被刻板印象。
3. 日劇《母親》結局是什麼
結局最終兩個人還是分開了,繼美最後被送到了類似孤兒院的地方,媽媽好像被判有期徒刑兩年,但是緩刑,還是可以自由活動。
由松雪泰子,蘆田愛菜,山本耕史,酒井若菜,倉科加奈,尾野真千子,川村陽介,市川實和子,音尾琢真,田中實,綾野剛,高畑淳子,田中裕子,長沼誠主演,導演水田伸生和長沼誠,國家地區日本,每集45分鍾。
母親電視劇主要講的是
35歲的鈴原奈緒隻身漂泊北國,似乎因某種原因,在過去的10年裡她從未回到家中,奈緒喜歡觀察鳥類,卻陰差陽錯成為一名小學教員,在此期間她邂逅了7歲的小女孩道木憐南,憐南想法獨特,性格開朗,只是身邊沒有一個朋友。
她生長在單親的家庭里,母親和情人同居,過著寥落破敗的生活,憐南的特立獨行和其身上偶然發現的傷痕引起奈緒和校方的注意,他們意識到這個小女孩正遭受來自母親的虐待,幾經波折,奈緒的母性被喚起。
她決定誘拐憐南,擔當起作為母親的責任,那個飄雪的日子,奈緒和憐南喬裝打扮,相約離開寒冷的北國,啟程去尋找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園。
4. 2013電影媽媽講的是什麼 看到前面就不敢看了太恐怖了 後來結局是什麼一點一點講出來 大概就可以了
《媽媽》講了一對姐妹的母親被父親殺了,並將兩個女兒遺棄在樹林。五年後叔叔盧卡斯和女朋友安娜貝爾在木屋找到他們。
難以置信的是,這5年的時間,她們一直生活在破敗的小木屋裡,盧卡斯和安娜貝爾都表示歡迎她們一起生活。
女朋友希望孩子能重新適應生活,而且不斷努力,可她也越來越相信,他們房子住著一個惡魔,安娜貝爾有諸多的疑惑,她想知道姐妹是不是承受的傷害過大導致她們神智不清,出現了幻覺,或者真的有一個幽靈。
這個剛剛承擔責任的女人總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聽到不知來自於何處的耳語 。電影的結局鬼媽媽將莉莉「帶」走。
(4)東京塔電影的媽媽結局擴展閱讀:
《媽媽》是由美國環球影業發行的恐怖驚悚片,由安德斯·穆斯切蒂執導,傑西卡·查斯坦、尼可拉·科斯特-瓦爾道、梅根·查彭提爾、伊莎貝爾·內利瑟聯合主演。該片於2013年1月18日在美國上映 。
該片根據導演安德斯·穆斯切蒂的同名短片改編,故事圍繞一對女孩展開,講述了她們在一次車禍中消失在森林——直到五年後才被發現,遷出了一連串恐怖事件的故事。
網路—《媽媽》
5. 電影媽媽的結局是媽媽帶女兒投海嗎
沒有
影片最後,母親終於帶女兒來看海了。那是真正的海、漲潮的海,它波濤翻滾,泛起乳白色的泡沫。面對這片遼闊的海,困在記憶里的女兒和媽媽敞開胸懷、盡情歡笑。時間退出了她們的世界,海水淹沒了她們的影子……影片沒有給出確切的結局。人生海海,起落沉浮、變幻莫測,生命神秘而偉大,也平凡而包容,不管是誰,都要面對命運的未知、人生的苦難。歸根結底,面對人生這片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與普通人,沒什麼不同。
6. 東京塔劇情介紹
《東京塔》以東京塔作為年代的布景,首要描繪是住在東京塔鄰近,一處家庭的故事,所要體現的是家庭的溫馨,媽媽對孩子的愛,東京塔及周邊的改變,也襯托出媽媽對孩子自始自終的愛。
電影中的媽媽(榮子),不論生活有多麼不稱心,她總是微笑面對。從最初離開她的丈夫開始,她沒有像那些買菜大姐一樣到處訴說,她沒有每天苦著臉,她只是想讓年幼的兒子(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她帶著兒子離開了那個男人,年輕的母親(榮子)也想過再婚。她很用心的裝扮,只是還是放不下兒子(雅),最後竟然決定帶著兒子一起去。見面之後相處都很融洽,雅一個人在玩游戲,但突然發現找不到母親,當母子再相見時,年輕的母親終於聽到了內心的聲音——雅才是最重要的。
雅無憂無慮地度過了少年,終於迎來了考高中的時候。在年少時期,由於父親的原因,雅對東京有著無限的嚮往,雅跟隨內心的聲音考取東京的大學。母親默默地支持著雅。
在火車站上,雅握著母親給他做的飯團,看著榮子寫給他的信,在整封信中,母親沒有提到自己,這個時候,雅終於明白了母親的心意,情不自禁地哽咽起來。果然不出所料,離開母親的雅整日吃喝玩樂、從不去認真學習。
雅揮霍著母親辛辛苦苦掙的錢,只有在沒有錢時才會想起那個遠在天邊的母親。雅也因為終日不務正業導致他不能按時畢業。
母親在聽兒子說自己可能大學不能按時畢業的時候,沒有責怪,只是一直地在說「怎麼回事,怎麼就不努力呢?」母親也在電話之中使雅明白,雅必須要開始為自己的將來打算了。
這部電影最溫情的一幕便是兒子牽著母親的手,一前一後,穿過人行道,母子倆就這么走著走著。雅彷彿回到自己小時候,母親帶著自己離開家,手牽手走在火車道上,雖然生活並不是那麼稱心如意,但母親榮子從未抱怨,就算最後癌症了,但自己還是將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兒子。
電影中的一幕,母親在病床上拚命忍受著治療帶來的痛苦,其中一個鏡頭——那雙腳不不同於美人剛出浴時的香艷,但我想它仍然回深深觸動了許多人的心——腳趾因為無法忍受劇烈的疼痛,先蜷縮後伸開,不停重復這個動作。
在母親病倒後,雅才明白過來。母親需要的並不是錢,只是需要兒子可以陪著自己。在母親去世之後,雅一個人來到東京塔。
這個時候他才發現原來一直想和母親一起來的東京塔離醫院是這么近。但再也沒有機會帶著母親來這里了。東京塔,是這么遠,又是這么近。
7. 電影媽媽結局為什麼是這樣
電影媽媽是用開放式結局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
《媽媽!》於2022年9月10日上映,是由楊荔鈉自編自導,吳彥姝、奚美娟領銜主演,文淇特別主演,朱時茂友情出演的現實主義親情電影。該片講述了一位85歲母親照顧65歲阿茲海默症女兒的現實主義親情故事。
影片最後一幕,母女倆深情相擁,義無反顧奔向大海,女兒說出最後一句台詞「媽媽!」。這個開放式結局充滿了很多象徵隱喻。人生神秘而偉大,也感傷而脆弱,不管是誰,都要面對命運的未知、人生的苦難。
大海生生不息,一浪一浪向岸邊沖來,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不斷地繁衍生息。人類的終極命題,就是每個人都會面臨所謂的衰老和死亡。
蔚藍平靜的大海象徵著人類最初的母體,她們選擇了以優雅體面的方式告別,告別痛苦,告別過去,她們實現了另一種圓滿,也讓觀眾體驗了直面疾病、直面死亡的終極生命體悟。
8. 電影媽媽結局為什麼是這樣
電影媽媽結局充滿了很多象徵隱喻,人生神秘而偉大,也感傷而脆弱,不管是誰,都要面對命運的未知、人生的苦難。
85歲母親(吳彥姝飾)和65歲女兒(奚美娟飾)共同生活。女兒背負著對父親的愧疚,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阿爾茨海默病讓她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年邁的母親需要付出頑強的生命力照顧女兒。兩個生命在進程中彼此成全彼此輝映。
對普通人來說,得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意思就是認知衰退,記憶慢慢消失,也不認識身邊人,可能只記得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人,於是乎也就是生活不能自理,會生活在自己的認知世界。
結尾媽媽推著女兒走向海里,媽媽和女兒最終是選擇了投海結束生命,獲得了永生。當時海水漲潮了,其他人都跑開了,而女兒和媽媽還是穿著得體地往海里走,兩人都是知識分子,選擇這樣一種體面的方式離開,也是好的結果。
電影中母女二人選擇投海結束生命,以求得解脫,也有一種永生的意義在。母女兩人在海邊舞蹈,女兒最終還是認出了媽媽,海浪濤濤,淹沒了一切。
9.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東京塔》
東京塔是一個見證時代變遷的道具,它從《三丁目的夕陽》里一路過來,歲月流逝、人事變遷,望望這座沉默的建築,也許會提醒人們「時間」對生活做了怎樣的增刪。含蓄而又飽含溫馨的母子親情,在這個以單親母親的日常生活瑣碎為展開的故事中,關乎情感的醞釀猶如涓涓細流,在平實舒緩的節奏中,不經意間以將何為母愛賦予了仿若觸手可及的實態。
割不斷的親緣可以說是一種種束縛,是人生許多哀苦的開端,但也可以說是甜蜜的束縛與高貴的悲傷。就像這部電影中對母親的追憶無法不令人動容,眼淚中充滿了歡笑和釋然,悲傷中亦有溫暖人心的力量。
10. 媽媽電影妹妹是不是早就死了
是的。在電影《媽媽》中孩子在畫裡面畫出來了,妹妹被狼咬死了,鬼媽媽趕來殺死了狼,卻沒有救回妹妹,只有姐姐是活人,所以後來鬼媽媽帶走的是妹妹的魂,也算是個合情合理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