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推手觀後感800字

電影推手觀後感800字

發布時間:2022-11-08 02:53:11

⑴ 電影《推手》導演李安的影評,最好原創啊,急

《推手》作為李安的導演首秀,便讓人有感其過人的導演天賦,電影就仿如劇中老朱的那手太極絕技,節奏雖有顯緩,但招招皆能切中要點,在以中美文化差異營造張力的同時,又以父子親情間的隔閡塑造了矛盾,給人感動的同時以深思。——夢里詩書

⑵ 電影推手中體現著哪些中美哪些不同

安的這部電影說的是中西方傳統文化的沖突,中國人講的是孝道,而美國人崇尚獨立和自我,於是乎一個中國兒子和美國媳婦組成的家庭必定會產生一些摩擦,這個摩擦在代表傳統的老人面前顯得尤為尖銳。

印象中本片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整個故事的結構並不如後來兩部來得精緻,感覺有很多細枝末節和做作的地方。比如老人走失,兒子發那麼大的脾氣,還有整個過程養媳婦都是無動於衷,記憶中美國女人也沒有那麼不近人情吧,所以說太刻意地想去表達一些什麼了。

他要表達的無非是,在一個中西結合的家庭中,中國老人的生活處境是非常尷尬的,如果沒有相當的獨立能力要想在美國生活下去,非自閉不可。幸好本片中的老人會「太極」,他知道以柔克剛的道理,因此本片會有那樣的結局。那樣的結局雖然無奈,但也不失為一種陰陽的調和,也就是說中西文化的調和,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協。

李安的電影如果在大陸那肯定是禁片,第一,他讓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投降了;第二,還在片中描述了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痛斥大陸制度的;第三,揭示「文革」的罪責。
安憑借《推手》這部電影已經展示出他對中西文化比較拿捏准確的端倪了。電影主人公是一位中華老人,一個「武林高手」,喜歡太極拳,並以推手這種拳法自娛自樂。雖然生活在異國他鄉,老人仍然沒有忘記這種他賴以生活的技能。在中國人傳統觀念的制約下,「孝順」「人老兒養」在美國這個國度里漸漸與「生活獨立」思想發生著沖突,一點點的,老人自我感覺被排除了家人之外,他開始嘗試新的生活,直到遇到自己的貼心人。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這種思想沖突的束縛,展開新的生活,沒想到,老人和老人之間的中國傳統思想再次的束縛了他們。他們都沒有打破自己的思想,使善使「推手」的老人再次被「推手」。雖然,自己的孩子最後和他再次融合,但這種思想關系還能保持多久,我想,根深蒂固的東西永遠都不會改變。

太極拳里的「推手」是一種雙人模擬對練的運動。拳經里提示的要決:如「圓化直發」、「舍己從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不丟不頂」等等,這些是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太極中著重是要練「氣」,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講究是「平衡」「中庸」。而西方是以沖突來解決問題的,西方人處理問題「丁是丁,卯是卯」,不亂套的,按部就班。而中國人是講「通」的,講「變」的。這也是李安在《推手》中想反映的一部分想法。

在電影中,作為老人的主人公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更是難以改變和融合。電影藉助美國家庭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及兒女與父親之間的沖突來表現這些問題。推手中那種蓄勢待發,然後一蹴而就的態勢,也許還在暗示著李安沉寂六年的後的一次爆發也說不定。

⑶ 由《推手》如何看待文化相對、民族主義中心價值觀

文化相對主義與民族中心主義是硬幣的兩邊,對立而又統一,而我認為,二者應當不存在對立,所謂對立,僅僅是內容的對立。 文化相對主義:強調文化的相對性與多樣性,或者說,就是不抱著民族中心主義的立場去看待異質文化,將每一種文化都看成是人類的選擇。 民族中心主義:某一民族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而歧視其他民族,就產生了民族中心主義。通過使「我們」區別「他們」而實現群體認同的文化戰略,是以給自己的群體以積極評價、給其他群體以消極評價為代價實現的。 《推手》是一部反映華人美國化生活的種種文化不適應的電影。朱老先生、陳太、瑪莎都是文化不適應的「重症患者」。文化對於個人可以說是一種環境的集合,在特定的環境集合下的某種行為與思維到了另一種環境下可能是不被理解的,正是因為這種不被理解,導致了這三位主要文化不適應者的困境。朱老先生、陳太生活寂寞,只有尋找最能還原中國文化小環境來改善緩解不適應症狀;瑪莎身處一個華人組成的家庭,處在一個小的異質文化中,也造就了瑪莎的不適應。 文化環境差異是歷史發展的客觀存在,是不容迴避的。片中主要的人物矛盾在於瑪莎與朱老先生之間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造成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於語言不通,缺乏交流,我認為實質上是民族中心主義在作怪。民族中心主義是揚己抑它的,朱老先生與瑪莎都感到的是自己的文化被壓抑,比如飯桌上的關於吃飯肉菜比例的爭論、關於孩子看動畫片的爭論。由於這種相互壓抑與攻擊,更加加速了民族中心主義在兩人內心的生長。這種民族中心主義的生長,最終是兩人都拒絕向對方妥協,朱老先生托詞「自己老了,就這樣了」,選擇離家出走逃離異質文化;瑪莎托詞「我已經試過」,以此迴避小朱的責問。 影片到最後,仍然沒有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存在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面對這種文化差異的矛盾,影片通過朱老先生和陳太的對話給出了一個妥協的解決方案。 民族中心主義,在有的人看來,是缺乏文化相對主義的表現,就像一部分人解釋文化相對主義「就是不抱這民族主義立場」一樣,二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本人此文的最大觀點就在於:二者是差異化統一,而非矛盾統一。民族中心主義主要是文化內部起到團結與凝聚作用,形成「我們」的概念(當然也可能形成「他們」的概念);文化相對主義是平等看待異質文化,正確理解「我們」與「他們」都是人類發展的選擇之一。 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就像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一樣,「個人主義有利於個體利益的實現,是集體利益的基礎,集體主義要充分肯定個人利益,才能為集體創造價值」。不同文化之間,應當利用民族中心主義的部分特點做好本文化的建設發展工作,但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應當看到文化相對主義的存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異質文化的存在。 如果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放在人際交往中,很顯然我們可以回歸到「對他人的友好與善良絕對不妨礙個人的發展」。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是可以較好處理世界各文化間、各團體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理論,前提是我們要站在文化相對主義的立場看二者關系,如果是站在民族主義中心價值看,則會只看見二者的非此即彼,民族主義中心的夜郎自大,文化相對主義的和稀泥。 以上為本人期末論述題 歡迎吐槽

⑷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大全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大全,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會很容易被裡面的內容打動,畢竟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因此影片裡面的內容很容易會引起大家的共鳴,使大家深受觸動,一起看看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大全。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1

看完肖這部電影之後,不禁讓我感到心驚,也同時對ANDY致敬。一瞬間由一個銀行家淪落為一個被冤枉的殺妻之犯。燈紅酒綠,前途似錦的生活就此終結了。從此也踏上了救贖自己的道路,在獄友的輕蔑與毒打,粗暴的獄警粗暴打罵,度過無數個漫長難捱的漆黑深夜。靈魂隕落底層,生活變成一場背負屈辱的靈魂放逐,甚至喪志掉人之尊嚴,堅強的靈魂不停地忍受一痴前的人生磨難,與其說是磨難,倒不如說是人生的災難。生活的確是一場滑稽的鬧劇。

在這里(監獄),暗無天日,度日如年。有的人崩潰了,電影中的胖子正是一鮮明的代表,他被突如其來的枷鎖束縛得抓狂,更多的是害怕,於是歇斯底里告訴獄警,他是被冤枉,他不屬於這里,他要回家。但獄警笑了,那笑聲是那麼的刺耳,駭人聽聞。最後他們用下流骯臟的手段將他送入天國。胖子帶著他未被救贖的靈魂里開了。在那裡,他也許不會的到解脫。

同樣的ANDY他也是無罪的,可有人信嗎?也許正如RED說的「這里的每個人都是無罪的。」但ANDY他採取了與胖子決然不同的方式。因為他堅信著自己的信仰。ANDY他在監獄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救贖自己和鼓勵獄友早步脫離苦海,獲得重生。他更是一個好獄友:他用六年時間寫信給州政府,終於得到第一筆圖書館捐贈。後來圖書館落成,囚犯們的靈魂又能在書中找尋慰藉。但是在這人間地獄里,他不斷在承載著泯滅人性的對待和被迫為殘暴不仁的獄長和獄警做事,替他們洗錢,但他們卻不停的吞噬了ANDY,典獄長看似仁慈信教的一個人,殊不知在他那可憎的面孔下深藏一顆惡毒貪婪的心。他為了要ANDY長期為他洗錢,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婪,保護自己的骯臟利益不惜犧牲ANDY的自由,甚至殺害了無辜的湯姆。當然,他的種.種罪惡也在自掘墳墓。安迪讓他得到了報復。最後他死在自己的手 槍之下。此時上帝的懲罰也終於到臨了。

整片看完了,我心中受到無數次激烈的抨擊和震撼。ANDY他不僅救贖了自己,也救贖了無數個飽受傷害的心靈。他告訴了我:弱者回首便是強。

生活仍在繼續。波瀾不驚。平靜如水。

你不知道前方將要發生什麼。不曾想像哪天你會被捲入波濤洶涌的洪流之中。

無論如何。請你記得。你是命運的主宰者。

即便靈魂顛簸無數。也要盡全力。完成人生的艱難泅渡。

帶著勇敢、堅持、信念、希望、上路。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2

有的鳥畢竟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翼太光輝了,當它們飛走,你會由衷慶賀它獲得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

人的內心世界,是任何人都無法窺探的,在那裡有隻屬於你的東西。它會是希望,會是慾望,也會是絕望。把這三個內心世界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里對號入座。角色分別是肖申克,典獄長和老布。肖申克和他的獄友們說過: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圍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完全屬於你。沒錯,這是別人看不到的管不到的內心世界。但是,這個別人看不到的管不到的內心世界還是能通過控制,誘惑,灌輸等手段來使之改變的。就像老布,照瑞德的話來說,他已經被體制化了,一個囚犯被體制化後,就是滿足於他的監獄生活了,他深信自己無法融入正常人的社會。老布滿足於他在監獄里圖書管理員的身份,瑞德滿足於他在監獄里是個有求必應的人。他們都是在監獄里有「地位」的人。而出了監獄,他們什麼都不是,甚至連想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恐怕都捉襟見肘。我相信他們剛入獄的時候,都曾希望等到出獄的那天,他們要重新做人。只是歲月的長河把他們的這個希望沖刷的一干二凈。他們只能在獄中滿足於他們的「地位」,於是等到真的`假釋出獄了,那些希望早已變成了絕望,這也正是老布自殺的原因。我也相信一個信仰篤誠的典獄長,最初並非原本就貪贓枉法,是社會發展中的利益驅使使他走到了這一步。而且更諷刺的是,他走到這一步,最大的推手莫過於肖申克。老布,典獄長,他們的內心都因為種種的外界因素變樣了。而只有肖申克在種種挫折中堅持了他內心的希望,他才能得到他的石錘與海報,建立他的圖書館,挖通他的逃生之路,甚至在監獄中為自己「理財」。

不過與其贊嘆肖申克驚人的智商,我更欣賞他強大的意志。他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他的越獄計劃,並且從未放棄。並且就像我之前說的,典獄長的慾望除了利益驅使,最大的推手就是肖申克。這都是在計劃之內的。洗錢的事情發生在湯米來到監獄之前,而可憐的湯米卻做了炮灰。電影所放的劇情是肖申克救贖了自己的自由。而在電影之外,肖申克在墨西哥小城,他將完成對自己罪惡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3

當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贖》時,我體會到了這一切,監獄中生活絕對沒有樂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麼希望,在絕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難。人們總說不要和命運抗爭,可是當安迪戰勝命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這種勝利恰恰是命運的一部分。《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拍攝於1994年的經典,故事發生在1947年,講的是一個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後誤指控用槍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無期徒刑,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度過他的餘生。該片透過監獄這個強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人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所謂的救贖,並不是安迪本身,因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獄友。面對獄友的拯救體現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讓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貴,這兩個人,在安迪真正獲得救贖的時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電影就是圍繞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幫獄警逃稅,為獄友贏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預警榜首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展現音樂的美;而第三次,則是在獄中辦起了圖書館,其經費是安迪以每個禮拜兩封信向州長申請的,這是個劃時代的勝利。

後來,出現了來一個扭轉乾坤的年輕犯人,他知道關於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凶,然而很不幸的,這個年輕人被殺害了。這時,瑞德以為安迪會在使我中選擇自殺,恰好相反,真正想獲得自由的人,會選擇另一條路,一條通往自由的路。真凶自由應該也是本片所要表現的主旨之一。

安迪曾經對那個年輕人說過一句話,「人,不是忙著或,就是忙著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於人的選擇,有時候是死亡,有時則是繼續生存下去,當面對是絕望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死亡還是生存下去?一個人能夠在痛苦的監獄生活,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所以他成功了,獲得了自由。

其實,認識本身就是一個鑒於,我們每個人都是被社會體制化的產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們心裡,放棄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記得《誰動了我的乳酪》書中一言:克服你內心的恐懼,改變你自己,釋放你自己。

末了,我想對大家說,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來不會流逝。

⑸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電影推手

該片以中西文化差異和兩代人的代溝作為基本矛盾沖突展開敘述,富有戲劇性的情節給觀眾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間。其戲劇性的情節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導演通過電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直接地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於李安獨特的個人經驗和中西視角,該片中的父子關系被細膩地刻畫出來,導演借曉生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對「傳統父親」的家庭角色和權利意識時的焦慮與壓力。但最終導演為父權選擇了一個尊嚴的下台方式。通過父子關系的鏡頭語言和行為描寫,該片也闡述了在西方語境下,中國式父親的尷尬。



(5)電影推手觀後感800字擴展閱讀

《推手》由李安執導,郎雄、王萊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12月7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潮州鎮,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紐約大學。1990年,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推手》,該片獲得了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

⑹ 如何評價李安導演電影《推手》

集中看完《喜宴》和《推手》,算上《飲食男女》,總算看齊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這三部以探討文化沖突和倫理道德而見長的電影中,李安分別以太極拳、烹飪、婚宴三種中國傳統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來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氣息,有藝術感染力而又富於可看性。

除了《飲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環境放在美國,《推手》探討的是父子關系在一個他國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權衡;《喜宴》著力於中西方文化間,傳統與現代觀念沖突下的家庭關系。李安在這兩部電影涉及的主題是中西方家庭倫理觀的沖撞;或許對於李安這樣學貫中西,生養於台灣,求學工作於美國的中國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李安自身所關注、思考、和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李安是溫文爾雅和寬厚的,骨子裡有道家的風范,因此,這兩部片子(其實三部都是)中的父親形象雖然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但卻飽含著更深的寬厚、諒解、平和,最終都以理解子女的選擇,依順子女的意願為解決沖突的方法。

《推手》的入題很快,影片開始不到十分鍾,矛盾立即凸現:美國媳婦和她的中國老公公如何相處?養兒防老、天倫之樂的中國傳統觀念與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協調?這一主題被慢慢擴展,抻長:年邁的父親出於無奈離家出走,滿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盤子為生;與酒店老闆發生沖突,使出太極拳功夫堅決不走,捍衛自己僅存的尊嚴;李安以此深深叩問每一個觀影人的內心:如果你是兒子,是父親,將如何選擇?直到
重新被兒子接回家,朱父親才說出這番感人肺腑的話:只要你們過得好,我這把年紀了,又在乎什麼呢?——情節行到這里仍然沒有結束,直到朱父親與陳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請對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籍此終結,主題被進一步深化完整

「拳譜上說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朱老師傅這番話的意味何其深長!

我覺得李安電影的一大特點在於「簡單」,故事說得清楚明白,誰都能看懂,矛盾沖突簡單明了,幾句話就能掰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於人情味;矛盾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表現和拓展的空間就很豐富,始終在探討,很能打動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節清晰簡單:老人上了歲數,盼孫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兒子是同性戀,如何是好?於是兒子高偉同選擇與急需綠卡的威威假結婚,卻不成想假戲真做,讓威威懷了孕,繼而與同性戀戀人賽門產生沖突。

與《推手》的溫和恬靜相比、《喜宴》顯得喜氣洋洋,富有喜劇色彩,特別是結婚、鬧洞房的情節拍得滿是人間煙火氣——李安本人還在戲中插科打諢了一把:當一個老外在婚禮上竊語「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和數學天才」的時候,我們的李大導演趕緊湊上去說了一句: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但影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離別之際,高老父親緊緊握住兒子的同性戀戀人賽門的手說:謝謝你,謝謝你照顧偉同;又緊緊握住威威的手說:高家會謝謝你。三個年輕人互相摟抱著看著兩個老人遠走,這是三個人的新家庭與一個傳統家庭的沖突與理解:母親沒有把真相告訴父親,父親也沒有把真相告訴母親,都是因為「愛」,因為「家」。

李安是一位真正的中國的導演,是一位真正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我覺得大陸目前還沒有這樣深諳傳統文化的中國導演,陳凱歌曾經是,而現在他更像一個汲汲於口舌之爭的家庭婦女,早已不顧自己的修為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而這種悲哀又絕不僅限於中國導演圈,而是一種社會大眾的悲哀,責任系於你我的悲哀。

⑺ 有關電影《推手》

如果從太極的理論上來說是可以達到。在電影中,演員是用了表演的手法而已

⑻ 誰看過推手這部電影 李安寫的那個 能把電影內容要表達的思想介紹一下嗎

內容簡介:

朱曉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瑪莎為妻並育有一子。為盡中國孝道,他將老父親從大陸接到美國共享天倫。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極拳總教頭,因與瑪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機會,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極功底一進成為美國的新聞。當朱曉生從警察局領回父親時,瑪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沒有回獨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簡陋住所度過寂寞晚年。

關注中西文化沖突的《推手》

老人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而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的分歧卻是很大的。李安的電影《推手》選擇這樣一個中國老人在美國的故事,本身就包含著自然的沖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倫理、感情則是屬於全人類的。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齡、語言、生活習慣的不同,使老朱根本無法和兒媳交流,也無法融入兒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個多餘的人。老朱一身太極功夫足以讓他自傲,但在美國他卻什麼也沒法干,連洗盤子都幹不了。這是個難以調和的矛盾,也難怪兒子要以頭撞牆。所有的兒子和所有的老人都會遇到這種兩難的局面,面對這種沖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陽光下輕輕的長嘆了。就連最後的結尾,兩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該是個圓滿的結局,李安都只是讓陳太太輕輕答了一聲"沒有",把無盡的惆悵留給了銀幕前的觀眾。

雖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但很多場面處理手法相當老到,後期作品的諸多元素和關注的問題都有所顯露。老人問題、家庭倫理、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幽默地處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後的作品中都會有更多的發揮。

不過,畢竟是處女作,這部《推手》還是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線索比較單一、人物也不夠豐滿立體,戲劇性發展比較局促,還沒有李安後期作品的圓潤舒展的作風和氣派。

⑼ 《推手》你還記得這部劇呢

決定一個電影究竟是不是好電影的條件只有兩個。第一,要有一個好故事;第二,導演要有講故事的能力。電影藝術在這方面和文學藝術有著極大的相同。因為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要通過畫面或是文字傳達創出作者的情感,得到觀者或是讀者的共鳴。有好故事是基礎,而練就出有效而藝術的表達方式更需要個人水平。李安大概很早便悟出了這一點,在消沉的十幾年中,他每天能做的就是反復思考,創作並修改劇本。等待別人提供出好故事不如自己先創作出好故事。而在腦海中不斷思考並放映自己的好故事則鍛煉了他用電影講故事的能力。正所謂「有感而發」,好的故事以及它暗含的啟示性思想都需要長久真切的感悟和深思熟慮的提煉。從這點看來,大器晚成的李安在其電影創作初期便大獲成功便也不難解釋了。1991年,37歲的李安終於等到機會在紐約指導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推手》。電影一開始就上演了一場無聲的斗爭。從北京退休了的太極拳大師在兒子紐約的家中專注地練著功,藏藍對襟罩衫,一雙厚實黑紋布鞋,他兩眼緊閉,身後掛著中國書法;不遠處的書房裡坐著老父親的美國洋媳婦,蓬著滿頭捲曲的金發正煩躁地敲擊著電腦鍵盤,不時地回頭無奈地瞥一瞥練功忘我的老公公,她家中來的那個「外人」。中西方的沖突被看門見山地引了進來,戲劇的張力從無聲的較量中開始。開場十分鍾幾乎沒有人物對話,只聽見老父親衣衫摩擦的聲音,伴隨著洋兒媳重重敲擊鍵盤予以反抗。

⑽ 從電影《推手》看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方式

文化是社會的產物,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使得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而電影可以展現文化現象,反映文化內容,是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電影《推手》不僅給觀眾帶來了娛樂享受,也為觀眾展現了中西方文化在生活中的種種差異.

閱讀全文

與電影推手觀後感8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視電影剪輯音樂配樂 瀏覽:125
韓國三大電影獎哪一個最好 瀏覽:178
憤怒小鳥大電影完整版 瀏覽:225
電影主角發泄煩惱片段 瀏覽:494
峰峰微電影山演員 瀏覽:970
愛情刺激電影電影大全 瀏覽:376
電影院為啥不讓抽煙 瀏覽:506
電影大全誤殺 瀏覽:165
電影同族在線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261
泰國色罪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79
泰國作弊特攻隊電影 瀏覽:939
有一部電影士兵被兩位老人救 瀏覽:898
困在孤島上法國電影 瀏覽:830
台灣電影愛之火焰1987 瀏覽:856
非洲下載電影大全 瀏覽:79
親親網網站下載電影 瀏覽:239
電影美景之家2女主角 瀏覽:190
為什麼在線看電影卡 瀏覽:690
男主角叫羅賓的電影 瀏覽:401
小賣部污衊偷東西什麼電影 瀏覽: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