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紀錄片《家園》的有關環境保護的觀後感,1000字左右。謝謝。
最近比較熱門的一部環保電影《家園》,昨晚終於昨晚目睹了。導演和攝影師以無可挑剔的視覺和鏡頭,以極具震撼力的時事給人類以警示。開始是把地球最美麗的一面展現給我們,表現出一種生態平衡的完美性。接著就是人類的出現和肆無忌憚的擴張。攝影師基本上採用航拍的的方法去俯視這個千瘡百孔的家園。從這個視覺看到擁擠的街道,消失的綠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動物以及。。。。。。。這些都是人類的傑作。讓我們識得廬山真面目。旁白者定位於地球母親的高度樹立了一種主人翁的姿態,看到地球已經如此孱弱,我們怎能不動心?
大自然所賦予人們的偉大力量就這樣消失了!我大聲呼喊:"是誰,是誰把這偉大的力量給毀了!"
現在連我們生活的地方也同樣遭到環境的破壞,就拿我市的貫城河來說吧!聽老一輩的說以前的貫城河清澈見地,水中還有魚蝦游動,人們只要有空就會不約而同地來到這里消遣,娛樂.當時這成了遊玩的好地方!隨著時間的慢慢消失,從前清涼的河水而如今卻變成了烏黑的臭水.經過時間的日積月累漸漸地河水開始乾旱了,長時間的無人料理和關注,河底漲起了密密麻麻的青苔,只要一走到河邊,一股撲鼻而來的臭味就好似把你包圍住了.可見現在誰也不去哪兒了.住在河邊的一些人家長期聞到這氣味有的還導致生病.在近幾年來,由於環境極其差,慢慢地才得到了一些政府機關的重視.為了還貫城河一個本生的面貌,大家都積極配合政府的工作.組織起人們共同來重建貫城河.現在貫城河已經開始動工了.我相信在不遠幾年裡貫城河又將成為以前的那樣了.讓我們一起期待那一天吧!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很差,需要大家的齊心協力來共同把環境搞好.讓我們一起保護好這美麗的世界吧!現在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生,應該做好一些保護環境的方法.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仍果皮,不排放污水......總之,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自覺保護好環境,那麼我們生活的城市和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不就會變得更美好嗎?在說保護環境也是2008年"綠色奧運"的象徵,大家團結奮進共同把環境保護好,做一個環保小小宣傳員.人人為"綠色奧運"貢獻一份力所能及的力.一句話:"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珍愛生命,保護家園."
就像片中所說的,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什麼,而是我們還擁有什麼。更需要的是一種環保理念和行動。少浪費點時間在KTV,在酒席飯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來看看這類的紀錄片,告訴自己,你所需關注的還有自己所在的這個環境,這個地球,盡自己所能,善待它一點. 尤其是那些富人們,你們的富裕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過得真的很殘忍。
但片中的最後還是給與我們希望。各國政府都去積極地參與環保事業,發展潔凈能源,對於我們個人最主要的還是觀念和行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保護我們的家園。對未來悲觀的預期,我們更需要樂觀扎實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才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幸福而生活。
2. 家園觀後感
家園觀後感
地球的存在已有46億年的歷史,在這個奇跡又美麗的世界。人類的生存已有20萬年,聰明的人類在20萬年改變了這個地球的面貌。在看了這部《家園》電影之後,讓我真正了解到地球在短短幾百年之內多種生物已絕種了。
電影的開始是把地球最美麗的一面展現給我們,表現出一種生態平衡的完美性。接著就是人類的出現和肆無忌大的擴張。消失的綠地,融化的冰川,以及多種動物面臨的滅絕危機。溫度不斷上升,許多地方將遭遇旱災、飢荒。森林被砍伐,就像電影裡面所說的「森林的多樣性被單一品種的棕櫚取代」科學越來越發達,工廠也逐漸增多,空氣也越將被污染。
人類的需求是無底的爐子,需要更多的燃料,石油終有一天會被采完,以後我們將要面臨著怎樣的災難,到2050年會有2億人淪為難民。
現在,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什麼?而是我們還擁有什麼?更需要的是一種保護的理念和行動。對未來悲觀的預期,我們更需要樂觀扎實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才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幸福而生活。
3.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初一
在引出「觀」的內容後,要對「觀」進行一番評析。下面是我整理的紀錄片家園觀後感初一,歡迎來參考!
影片開頭是以一位故事講述者的身份,講述了地球四十億年的歷史與人類二十萬年的歷史,也深刻地指出人類為了一己之私破壞了四十億年營造出的平衡。這部電影深深地拷問著你我:我們就應做什麼?
之後,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視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創造出了這絕美的藍色星球。但她卻又看著人類一點點將她毀滅,並且將人類自己也一步步送進墳墓。上帝將毒害大氣層的碳囚禁在地殼,而人類卻又親手打開潘多拉盒子,讓它來毒害自己的肺,但這彷彿還不夠,人類還要製造出農葯,然後聚乙烯來加速自己的滅亡。
「人類的慾望與數量似乎都在無休止的增大。人類在用心繁殖的同時,然後剝奪了其他物種存在的權利。因為人類的存在,此刻物種滅絕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為人類的存在,海洋將在2050年無魚可捕;因為人類的存在,北極在隨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極圈各國卻早早地投入到了爭奪北極航道的斗爭中,他們似乎已經迫不及待了。
人類的`處境不容樂觀,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海平面越來越高,那麼,馬爾地夫、東京、紐約、甚至於廣州…它們將要怎樣辦?環境問題沒有疆界,更不要以為他離我們很遠,未來並不遙遠,只是要看我們選取怎樣的未來。
狂熱的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們或是對於數字十分感興趣的人很多,但是他們卻沒有注意到這樣一組數據,以此刻的增長速度,本世紀人口總數將到達90億;全球花在軍備上的資金是援助發展中國家的12倍;每一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億人在飢餓邊緣掙扎,然後而全球一半穀物用以喂養牲口或作飼料。每年有一千三百萬公頃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將至少有兩億五千萬氣候難民。
正如影片所說」要悲觀已經太遲。「,是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應對貧困,數百萬非政府組織證明,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比各國的自私自利更強大。許多國家政府也紛紛意識到這一點。在韓國,全國性的植樹計劃是被破壞的森林恢復,森林覆蓋率到達,四分之三紙張是循環再造,哥斯大黎加在軍備與環保之間選取了環保,這個國家沒有,他將本應投入軍備的資金投入到了環保中。但是中國每星期就建兩座燃煤發電站,再看看丹麥,有一座燃煤發電站將釋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為一個普通民眾的我們就應怎樣做呢?其實不管怎樣做,首先要看你願不願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買了些什麼吧。
這是通識課上看的一個紀錄片。說是紀錄片,實際上更像是一個教育片。從人類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討了地球將會發生如何的變化。
第一天,也許沒什麼變化。只是家裡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過了沒幾天,城市鄉村的夜晚開始陷入一片黑暗。因為主要的供電是靠煤炭燃燒。一旦燃燒爐內的燃料燃盡,而此時已經沒有工人繼續往裡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電會因此而停止。連狗狗在家裡唯一能夠「看」的電視也沒有了。寵物狗們在家裡可吃的東西已經不多,然後它們被迫出門覓食。而大多數狗天生就不適合在野外生存,它們的生理特徵決定了它們在大自然中的弱勢(如臉太長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會喪屍荒野,而少數長相普通的狗卻在此時成功的存活下來。
至於其他動物,漸漸地它們會來到街頭覓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則一樣:弱肉強食。甚者,當城市周邊有動物園的話,那些動物一旦有潛力沖出了牢籠,它們將會使新一輪的戰爭更加激烈。畢竟本性難移。但是由於剛開始的一階段,城市還未因為無人管理而亂成一團,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鏈頂端的是哪種動物,答案或許並非如同從前。
也許一開始世界的變化還不是太明顯,但是大自然的能量還是強大的,幾十年後,人類存在過的痕跡會被大自然一點一點的消除。高樓倒塌。大橋被腐蝕斷裂,書本被微生物侵蝕至化為須有……一切人類存在過的痕跡將會慢慢被人類抹去。即使是歷經風霜的世界七大奇跡,也終將抵但是風和雨的侵蝕,化為一團沙隨風散去只是時間的問題。
地球存在的歷史如此之長,人類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時間。然後反觀人類,我們又如何自大地認為地球能夠任由我們掌控呢?
礦產的過度開采,樹木的過度砍伐,對別的生物的殺戮……我們已經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這一切卻終將害了我們自己。看看全球變暖的後果,我們砍掉了那麼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經無法被及時吸收。溫室氣體籠罩在大氣層上,使得大氣層變成了一個微波爐。而紫外線正源源不斷地給我們加熱。
地球上那麼多種生物之所以能夠和諧的共存,是因為它們經歷無數的考驗,無數的磨練才構成了此刻的復雜而環環相扣的循環體系。而人類也只但是是在這個循環中存在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們大肆地做著看似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和發展」的事情,不斷的破壞以前和諧的循環,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所作所為只是將我們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獄的深淵。我絲毫不懷疑地球的更新和保護潛力,沒有人類的存在地球還是會照樣轉,並且說不定沒我們搗亂會轉得更好。所以我們還是趁早改變我們的利慾熏心和目光淺薄,趁還來得及,趕快自救!
4. 電影家園觀後感
電影家園觀後感
《家園》開篇,無數耳熟能詳的大品牌慢慢匯聚成Home,淺薄如我,面對那些品牌logo,起初還暗暗較勁,生怕不認得。當然,隨著紀錄片的緩緩展開,我為我的淺薄深感羞恥。
導演用超然冷靜的姿態,將他的觀點轉化成一幀幀美景,一組組數據,讓我們感嘆所不了解的地球。他也沒有過多悲憤的渲染,美與丑的強烈對比直指人心,足以讓觀眾由驚嘆到哀嘆,繼而沉思:我們需要另一個地球?
影片中觸目驚心的數據,必定會衍生出一大批悲觀論者,他們認為“事已至此,地球無望、人類無望”。比起事不關己的麻木姿態,這種被喚起的.良知誠然可貴,但過分的絕望大可不必,正如導演呂克貝松先生接受采訪時說:“……不是恐嚇人們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麼可怕,而是要人們明白我們該如何對待剩下的一半……”。結合導演的觀點,我認為“直面慘淡,悲觀認知,樂觀行動”,這是人類在平衡發展與生態關系中相對可取的方式。
我們生活在一個媒體的力量被無限放大的年代,口號往往能以光速深入人心。“低碳生活,從我做起!”以此為例,這句宣傳語能倒背如流的不少,但真正踐行起來,又有多少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呢?這就是口號和行動的距離!試想,若無明確的動機和正確的行動,再多的宣傳又有什麼意義!尤其在地球自愈的步伐早已追不上人類破壞的緊要關頭,時不待我,我們更待何時? “We all have power to change ,what are we waiting for?”
真希望更多的人觀看《家園》,願這部能夠喚醒人們心靈的紀錄片,願你我都能成為環保的先行者,智慧、節制地生活!我們將會創造更美好未來的地球。
最後,瑾以Michael Jackson的歌曲做結,感受撕心裂肺的呼籲:
《Earth Song》
What have we’ve done to the world
Look what we've done
What about all the dreams
That you said was yours and mine
...
Did you ever stop to notice
This crying Earth this weeping shores
…
I used to dream
I used to glance beyond the stars
Now I don't know where we are
Although I know we've drifted far
…
Hey, what about yesterday
What about the seas
The heavens are falling down
I can't even breathe
What about apathy
I need you
What about nature's worth
It's our planet's womb
What about animals
Turned kingdoms to st
What about elephants
Have we lost their trust
What about crying whales
Ravaging the seas
What about forest trails
Burnt despite our pleas
What about the holy land
Torn apart by creed
Where did we go wrong
Someone tell me why
…
;5. 《家園》紀錄片觀後感通用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家園》紀錄片觀後感(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前幾天觀看了紀錄片《家園》,感觸頗深。
影片開頭是以一位故事講述者的身份,講述了地球四十億年的歷史與人類二十萬年的歷史,也深刻地指出人類為了一己之私破壞了四十億年營造出的平衡。這部電影深深地拷問著你我:我們就應做什麼?
之後,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視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創造出了這絕美的藍色星球。但她卻又看著人類一點點將她毀滅,並且將人類自己也一步步送進墳墓。上帝將毒害大氣層的碳囚禁在地殼,而人類卻又親手打開潘多拉盒子,讓它來毒害自己的肺,但這彷彿還不夠,人類還要製造出農葯,聚乙烯來加速自己的滅亡。
「人類的慾望與數量似乎都在無休止的增大。人類在用心繁殖的同時,剝奪了其他物種存在的權利。因為人類的存在,此刻物種滅絕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為人類的存在,海洋將在2050年無魚可捕;因為人類的存在,北極在隨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極圈各國卻早早地投入到了爭奪北極航道的斗爭中,他們似乎已經迫不及待了。
人類的處境不容樂觀,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海平面越來越高,那麼,馬爾地夫、東京、紐約、甚至於廣州…它們將要怎樣辦?環境問題沒有疆界,更不要以為他離我們很遠,未來並不遙遠,只是要看我們選取怎樣的未來。
狂熱的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們或是對於數字十分感興趣的人很多,但是他們卻沒有注意到這樣一組數據,以此刻的增長速度,本世紀人口總數將到達90億;全球花在軍備上的資金是援助發展中國家的12倍;每一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億人在飢餓邊緣掙扎,而全球一半穀物用以喂養牲口或作飼料。每年有一千三百萬公頃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將至少有兩億五千萬氣候難民。
正如影片所說」要悲觀已經太遲。「,是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應對貧困,數百萬非政府組織證明,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比各國的自私自利更強大。許多國家政府也紛紛意識到這一點。在韓國,全國性的植樹計劃是被破壞的森林恢復,森林覆蓋率到達,四分之三紙張是循環再造,哥斯大黎加在軍備與環保之間選取了環保,這個國家沒有軍隊,他將本應投入軍備的資金投入到了環保中。但是中國每星期就建兩座燃煤發電站,再看看丹麥,有一座燃煤發電站將釋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為一個普通民眾的我們就應怎樣做呢?其實不管怎樣做,首先要看你願不願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買了些什麼吧。
這是通識課上看的一個紀錄片。說是紀錄片,實際上更像是一個教育片。從人類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討了地球將會發生如何的變化。
第一天,也許沒什麼變化。只是家裡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過了沒幾天,城市鄉村的夜晚開始陷入一片黑暗。因為主要的供電是靠煤炭燃燒。一旦燃燒爐內的燃料燃盡,而此時已經沒有工人繼續往裡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電會因此而停止。連狗狗在家裡唯一能夠「看」的電視也沒有了。寵物狗們在家裡可吃的東西已經不多,它們被迫出門覓食。而大多數狗天生就不適合在野外生存,它們的生理特徵決定了它們在大自然中的弱勢(如臉太長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會喪屍荒野,而少數長相普通的狗卻在此時成功的存活下來。
至於其他動物,漸漸地它們會來到街頭覓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則一樣:弱肉強食。甚者,當城市周邊有動物園的話,那些動物一旦有潛力沖出了牢籠,它們將會使新一輪的戰爭更加激烈。畢竟本性難移。但是由於剛開始的一階段,城市還未因為無人管理而亂成一團,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鏈頂端的是哪種動物,答案或許並非如同從前。
也許一開始世界的變化還不是太明顯,但是大自然的能量還是強大的,幾十年後,人類存在過的痕跡會被大自然一點一點的消除。高樓倒塌。大橋被腐蝕斷裂,書本被微生物侵蝕至化為須有……一切人類存在過的痕跡將會慢慢被人類抹去。即使是歷經風霜的世界七大奇跡,也終將抵但是風和雨的侵蝕,化為一團沙隨風散去只是時間的問題。
地球存在的歷史如此之長,人類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時間。反觀人類,我們又如何自大地認為地球能夠任由我們掌控呢?
礦產的過度開采,樹木的過度砍伐,對別的生物的殺戮……我們已經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這一切卻終將害了我們自己。看看全球變暖的後果,我們砍掉了那麼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經無法被及時吸收。溫室氣體籠罩在大氣層上,使得大氣層變成了一個微波爐。而紫外線正源源不斷地給我們加熱。
地球上那麼多種生物之所以能夠和諧的共存,是因為它們經歷無數的考驗,無數的`磨練才構成了此刻的復雜而環環相扣的循環體系。而人類也只但是是在這個循環中存在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們大肆地做著看似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和發展」的事情,不斷的破壞以前和諧的循環,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所作所為只是將我們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獄的深淵。我絲毫不懷疑地球的更新和保護潛力,沒有人類的存在地球還是會照樣轉,並且說不定沒我們搗亂會轉得更好。所以我們還是趁早改變我們的利慾熏心和目光淺薄,趁還來得及,趕快自救!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法國紀錄片《家園》,看完後,感觸很深,有許多想法。
這部紀錄片的開頭,旁白者定位於地球母親,就點名了中心,她是這么說的:「請聽我說,你跟我一樣,是智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跡,出現於約四十萬億年前,而我們人類只有二十萬年的歷史,但是生命卻破壞了,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平衡。請細聽這個不尋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後決定你就應做些什麼。」
就是這一段話,使我更想觀看這部電影,並且,我正在這段話的意思!
這部電影大部分是採用航拍的方式,開始是先把美麗的一面展現出來,表現出一種生態平衡的完美性。之後就是人類的出現和肆無忌憚的擴張。從不同的視覺來看擁擠的街道、消失的綠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動物以及……這些都是人類的傑作。
看到地球這么虛弱了,我們怎能不動心?告訴自己盡可能去善待它多一點,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們的富裕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過得很殘忍,你們就應把你們的錢、物、力,用在環保、公益上,這樣對你們也好,對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後還是給予我們期望。各國政府都去用心地參與環保事業,發展潔凈能源,對於我們個人最主要的還是觀念和行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保護我們的家園。對未來悲觀的預期,我們更需要樂觀扎實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讓我們未來更幸福而生活。
就讓我們一齊來保護這獨一無二的可愛的地球吧!不要再讓它受傷了!
《家園》,值得我們去觀看。家園,值得我們去保護。
是啊,為了人類共同的家園,是該做出行動了!從每一個人做起。關注人類最基本、最真實、最根本的需要。
節約能源,從我做起!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搖籃,是母親。人類的歷史只有20萬年,地球卻已經存在了差不多40億年。對於地球來說,人類不過是剎那的閃現,可是這個剎那,卻在20萬年間幾乎耗盡了地球40億年的積累。
我們對我們的家園了解多少?她的壯美,她的富饒,她的生命我們看到了多少。《家園》以這樣一種深情而緩慢的姿態,講地球母親的身世現境一一道來,只有你親自去觀看,否則難以體會其中承載的厚重的情誼和思考,感動於震撼。
從古細菌到藍藻,原始的地球開始被慢慢凈化,氧氣開始充沛。從植物到動物,生命的多樣性開始顯現,地球開始熱鬧而富有生機。海洋、濕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態環境的多樣承載了其千姿百態的生命奇跡。我們對它們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許多新的物種被發現,而比起極其豐富的地球生命資源來說,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關聯的"。一切都是聯系的,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說過了。維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類發展的道路。人類發展的20萬年,早期也遵循了這樣的一條道路。但是從一萬年前農業發明開始,人類漸漸走上了另外一條路——犧牲家園,換取利益。進入近代,尤其20世紀以來,石油,機械,電力相繼被發現,這一百年科技的突飛猛進,人口的爆炸增長,對地球資源的依賴前所未有,這100年的開采和破壞,比過去的總和還多。100年,幾乎就耗盡了地球前40億年豐富的積累。
"越來越快"。這是影片里不斷重復的一句話,迪拜、中國、紐約、洛杉磯……這些國家或者城市,成了人類發展的最好代表。依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迪拜這個荒涼之地,卻成為了西方發展模式的頂峰,無數的摩天大樓,無數的人造島嶼,人對自然的遠離與對自然的依賴都空前的加劇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斷取代文明間的差異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將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空前的拉開了。為了滿足人口的增長和利益的需求,對資源的開采和自然的破壞空前的加劇、加深。深圳40年從一個漁村變成了大都市,許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幾十年間從幾十萬增加到幾千萬。膨脹的人類世界,導致了各種變相和扭曲的發展模式。貧窮的國家砍光了樹木出口來換錢,結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無幾,復活節島上的居民,連出海的獨木舟都沒有了木材可以製作。無數國家就這樣衰敗下去了。那些繁榮的幻影還能支持多久?我們都不知道。"要悲觀已經太遲了"。人類的本性之一就是對於災難即使提前知道也難以採取行動,滯後性太大,不是懶惰就是推脫,結局就是誰也沒有做什麼。氣候的問題各國吵了幾十年,最近更加洶涌,但是吵歸吵,實質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來。
20%的人消耗了80%的資源。
全球每年軍費開支總額超過了對落後國家援助總額的12倍。
每天有5000萬人死於飲用水污染,10億人喝不到清潔的水源。
接近10億人面臨飢荒。
全球50%的穀物被用於製造動物飼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這些穀物作為食物,可以養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農田遭到長期破壞。
冰蓋減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漁場已經枯竭和減產。
雖然,導演最後依然從世界看到了諸多的希望,並且對人類的未來提出了美好的期望與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確實是在人類自己腳下了。
整部電影,通篇都是我們已經知道但是卻被忽視的真相,對於環境的嚴峻和惡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這種滯後的惰性,確實很多時候讓大家選擇性忽視和遺忘了這一切。帶有了某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覺。導演就是要打破這種迷夢,整部電影沒有什麼新的東西,都是陳酒,但是,這個被忽視的陳酒,卻散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呂克貝松,這個法國當今電影的怪傑。曾經以《碧海藍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帶著對地球這份沉甸甸的愛與悲傷,再次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藝術和努力,喚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許多鏡頭都是高空俯拍,許多景緻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奪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卻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征服上的。許多窒息的美麗背後,就是許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個純凈的鹽島,美若如此,卻是死海日漸死去的象徵。無數生物滅亡的命運,換來了人類的繁榮和生機。我們欣賞它們,卻忽視了它們背後的慘烈。
《家園》,值得我們去觀看。家園,值得我們去守護。
《家園》是一部很好看的紀錄片,我被電影里美妙的自然景色所深深震撼。導演楊恩·亞瑟費盡畢生心血,為我們呈上了最美妙的景色與最深刻的道理。
隨著人類腳步的不斷加快,我們的社會從石器時代跨越到了科技時代。一切都變得不一樣。而隨著這種時代的發展,人類也變得越發貪婪,為了自己的私慾而開始破壞養育我們的地球母親:砍伐樹木、開墾土地、建造高樓、工業廢氣......隨著這種形勢的愈演愈烈,我們的地球媽媽終於忍受不住,這導致全球溫度上升、地球變暖、冰川融化......原本美麗的地球開始變得滿目瘡痍。
水資源、煤礦、空氣、森林等自然資源是我們人類再怎麼索求也得不到的。這是來自於地球母親幾億年孕育出的結晶,這是她慷慨的恩賜。如若人們不再貪心,地球可以不斷地給予我們恩賜。這些自然資源全部是按著自己的軌跡來自由生長的,它們有著自己的生長規律,容不得外界的阻撓與破壞。可是人類就在不斷的破壞這些規律,砍伐了無數珍稀品種的參天大樹,污染了蔚藍美麗的海洋。導致地球不得不停止她的給予。這一切都是我們人類自己弄的。
每一個國家和城市一直在喊著環保環保的口號,每一個地方都貼著環保出行的布告。大家口中喊著環保,可行動上又何曾做到環保了呢?又有哪些人真正地去實行環保口號了呢?盡管我現在生活的很好,不缺水,不缺食物,也許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一直延續這種水資源和食物充足的生活,可是我們的下幾代呢?他們也可以過著這樣的生活嗎?也許答案就不那麼篤定了。
我只希望人們可以早早醒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裡多為地球母親療傷,為世界作出一些貢獻,保護好美麗的風景並更多地創造這些風景。積少成多,現在的負面現象一定會有所改變。這就是我看了《家園》後的感受。
今天我看了一個記錄片——《家園》。地球就是我們的家,而現在,有許多人正在破壞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
我在這個紀錄片里看到了溫泉,它們美不勝收、五顏六色,有一點的綠,又有一點藍,還有一點金黃色。看到了整群整群的動物們,它們都靠在一塊兒,有的在天上飛來飛去的,有的在水裡游啊游的,有在陸地上來來往往的,真是太壯觀了!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如此壯觀的最象。我還看到了以前人們造的房子,高高低低,有大有小,有舊有新,一片彩色。可是和我們現在們高樓大廈相比,我們的房子
好看多了。但是,他們那種更節約材料,我們是用磚造房子的,而它們的是用土造的,非常節省。
而現在,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卻不愛惜它。河上漂浮垃圾,死魚……我彷彿看到我們的地球正在悄悄地哭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農業也發展了起來,人們開始採集礦物,這一些礦資源就像一個美麗的調色盤,像個顏料池,五光十色的。
地球上有許多種類的生物,而人類正在捕獵著一些生物,這些生物是沒有錯的,人類為什麼要去捕獵這些生物呢?
如果不愛惜地球上的資源和生物,總有一天,地球會給予反擊。
從此刻開始,讓我們愛護地球上的一切,保護環境,節約用水用紙用電,不破壞生態平衡,讓我們的家園一直美下去!
上午,用手機看了一部讓人哭泣的紀錄片《Home》,翻譯過來就是《家園》。這是一部史上投資最大的環保紀錄片,已被翻譯成14種語言,中文周迅配音,非常美,非常棒的紀錄片。一天內,該片在181個國家發行,打破了歷史上電影發行量最大的世界紀錄。導演是著名的法國航空攝影師、環保人士楊阿爾蒂斯-貝特朗。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視角向世人展現地球的絕美以及日趨危機的現狀。影片開始以唯美的拍攝手法,介紹經過40億年的漫長演變,地球變成一個物種繁多,資源豐富,奇特美麗的藍色星球。
接著,遍歷整個地球,遍及50多個國家的攝像,告訴我們:自人類出現已來,只用了20萬年的時間,便將地球的寶貴資源消耗殆盡,珍稀物種滅絕,原始資源奇缺,污染日益嚴重。影片最終給了我們這樣一個信息: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對地球的殘酷掠奪,應當改變我們的消費模式。人類以及地球的明天將何去何從,是繼續破壞直至毀滅還是行動起來拯救我們的唯一的家園。當前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我們剩下的還有什麼。現在已不再是悲觀的時候,人類應該立即聯手,積極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看沒有翻譯過來的片子很累,要每時每刻看屏幕下面的漢字,否則你就不知道講什麼,堅持看完,很感動,正如周迅所言: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
6. home紀錄片觀後感
《HOME》是一部關於世界環境的紀錄片,拍攝者是揚-阿爾蒂斯-貝特朗,他准備了15年,拍攝了18個月,穿越了54個國家,拍攝了120個景點,《家園》就這樣誕生了。以下是我整理的home紀錄片觀後感,歡迎閱讀。
在網路搜索「環保 紀錄片 震撼」,發現很多人推薦《家園》(HOME),並形容其為「唯美」「震撼」「或許是紀錄片拍攝的極限」,將信將疑,找了個帶中英文字幕的DOWN下來一看,果然被雷倒了:首先是構圖,每一幅圖都是精品;其次是配音,英文發音特別純正渾厚;第三是配樂,女高音直達靈魂的深處。另外,本片以地球的發展史為主線,脈絡清晰,從四十億年前地球也即太陽系的誕生說起,一直談到近20萬年人類的誕生,繼承了地球40億年的豐富遺產,卻在最近的50年內讓地球失去了它精妙的平衡;本片解說詞切中要害,飽含對地球的熱愛以及地球遭受破壞的感傷。影片最後介紹了一些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在環保方面的舉措。放在家裡52寸的液晶電視上觀看效果很好。其中有說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帶已經遭受溫室效應的影響,永久凍土已經不再「永久」,而且,凍土下面的甲烷正在並即將大量釋放,而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整個地球處在一個臨界狀態,人類正在遭遇一個不可知的未來。熱愛地球,關注環保,要悲觀已經太晚,行動起來,從素食、節儉開始!(想想52寸的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都是不環保的呀L)
《Home》所有畫面都是航拍的,讓我以從未有過的角度注視地球:從兩極到喜馬拉雅,從亞馬遜熱帶雨林到格陵蘭茫茫冰原,從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猶如魔法球的黃石公園大棱鏡溫泉、恍如外星的大峽谷、寶石花紋般的大堡礁……一系列波瀾壯闊自然景觀讓人不得不感嘆造物主的完美設計。航拍下,萬里長城、上海摩天大樓、我居住的深圳、曾經到過的印度烏代浦爾的「湖中宮殿」,這些熟悉的景象,在全新的視角下帶來了震撼的感受。
震撼的,更多來自於看到人類對地球製造的巨大傷痕:海地只有2%面積覆蓋著樹木的光禿禿山頭、馬達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蝕得滿目瘡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這一切,觸目驚心!是否此前看到的美景有一天也會淪落至此?!
《Home》(中文譯名:家園 / 地球很美有賴你 / 盧貝松之搶救地球)是一部法國製作的非盈利影片,於200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首播,並在全世界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影、電視、DVD和互聯網同步公映發行。而我剛好碰上了明珠台在香港地區的電視首播。
《Home》的導演是著名法國攝影師、生態學家、環境保護者Yann Arthus-Bertrand (揚·阿爾蒂斯-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專門從事空中攝影已超過30年,極具聲望。他的空中攝影作品集《Earth from Above(空中看地球)》被翻譯成24種語言,銷售量超過3百萬冊;同名的免費攝影展在全球110個城市展出,觀眾達1.2億人次。而《Home》便是Yann Arthus-Bertrand 30年空中攝影和環保工作的一次動態精華薈萃。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 ( Luc Besson, 《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導演) 則擔任《Home》的製片。
整部影片拍攝時間跨度18個月(在上海的鏡頭中可以看到建設中和完成後的`"環球金融中心"),共計217天穿越54個國家120個拍攝點,使用裝在直升機上的Cineflex高清攝影機拍攝了733盤錄相帶,樣片總長488小時。影片拍攝得到巴黎春天集團(Printemps-Pinault-Redoute)1000萬歐元的資助以及許多著名品牌的贊助,包括YSL, Gucci, Boucheron, Ellos, SomeWhere, Stella McCartney, Avenue, Alexander McQueen, Bottega Veneta, Sergio Rossi, Puma等。
讓影片增色不少的電影配樂,是由法國著名作曲家Armand Amar創作,並由布達佩斯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打擊樂團演繹。影片音樂中融匯了蒙古、亞美尼亞、伊朗等國的吟唱和器樂,使影片猶如冥想般舒緩又帶著淡淡的哀傷,以另一種方式,傳達了對地球家園現狀的不安及深切憐愛之情。
我們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她孕育出來的萬千物種長期一直相互依存。但只有20萬年歷史的人類,卻快速掌控了這個星球並為所欲為,過度索取資源,打破了億萬年來的固有生態平衡。在《Home》裡面,我們了解到: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穀物用於飼養提供肉類的牲口,生產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萬3千升的水;為了生產紙漿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種植桉樹,生物的多樣性被人為破壞,快速生長的桉樹,抽幹了地下的水分,快速消耗地球的資源。 過去50年,人類對地球的改變,比前面20萬年還要多,令這個美麗的藍星球千瘡百孔:大河斷流,資源枯竭;冰川冰冠快速減少,氣溫上升,氣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種滅絕......
*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資源
* 全球軍費開支多於援助發展中國家經費的12倍
* 每天有5千人死於受污染的食水,10億人沒有干凈的飲用水
* 10億人在飽受飢餓
* 全球超過50%銷售的穀物用於餵食牲口與生化燃料上
* 全球40%耕地質量下降
* 每年有1300萬公頃的林地給毀滅
* 1/4的哺乳動物、1/8的鳥類、1/3的兩棲動物瀕臨絕種,生物品種的死亡率快於自然速度1000倍
* 75%的漁產品已耗盡或面臨耗盡
* 過去15年的平均溫度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
* 冰冠的厚度40年來減少了40%
* 到2050年,可能導致多達2億的氣候難民
長此以往,電影《Wall-E》裡面,整個地球變成垃圾場的命運將不再是科幻情節,也不再遙遠,但人類有能力整體移居外星球的日子還遙遙無期,人類正在毀滅自己唯一的家園!
人類早已是地球的統治者,但不能再充當肆意妄為、目光短淺的獨裁者,而應該作為地球的管理者,用智慧的遠見,與其他所有物種去共同分享、去挽救去持續保育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讓我們欣慰的是,許多國家、許多人已經在行動:以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風能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炭;重植林木,建立起更多的自然保護區;有節制可持續再生地伐木和捕魚;減少使用、替代、再用、循環、回收,做一個負責任的消費者……
正如《Home》影片最後所傳達的信息:「現在已不再是悲觀的時候,讓我們立即聯手,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我們剩下的還有什麼。」是繼續破壞直至毀滅還是行動起來拯救我們唯一的家園?答案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7. 《家園》觀後感
在環境資源與人類的選修課上老師帶我們看了紀錄片《home》,讓我想了很多……經過四十億年的漫長演變地球變成一個物種繁多、資源豐富、奇特美麗的藍色星球。然而自人類出現以來我們只用了二十萬年的時間便將地球的寶貴資源消耗殆盡。珍稀物種滅絕原始資源奇缺污染日益嚴重人類以及地球的明天將何去何從 看到了這部《家園》感覺或許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類慾望的無節制膨脹、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生態的被破壞這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各種各樣的資料、圖片、書籍、電視電影片也早已層出不窮。然而何以看了《家園》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為片中通過航拍而產生的那種從未有過的對那傷痕累累大地的俯視效果那以獨特女聲配以直白解說而產生的直指內心的揭示還有那以詠嘆吟誦般的音樂產生的震盪… 《家園》中倡導的"分享、智慧、節制的生活"特別讓人感動。貝特朗認為悲觀和批判常常無濟於事。他說"我設法把《家園》拍攝成為我們對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電影。不是恐嚇人們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麼可怕而是要人們明白我們該如何對待剩下的一半。同時我更希望《家園》能喚起我們心底的愛建立分享、智慧和節制的生活。"《家園》以融融的暖意描繪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術在沙漠中種植優質的糧食作物贊揚了哥斯大黎加政府成為第一個放棄軍隊的國家將全部軍費開支用以國民教育和綠色旅遊展現了韓國通過全民性植樹重建戰爭中被無情摧毀了的森林使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65%…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開始有節制、可持續、再生地伐木和捕魚通過替代、再生、循環、回收的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和國民生活質量的平衡發展。《家園》試圖告訴人們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於我們的行動。 是的行動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慾望時我們更應該早點行動多點行動 我們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她孕育出來的萬千物種長期一直相互依存。但只有20萬年歷史的人類卻快速掌控了這個星球並為所欲為過度索取資源打破了億萬年來的固有生態平衡。在《Home》裡面我們了解到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穀物用於飼養提供肉類的牲口生產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萬3千升的水為了生產紙漿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種植桉樹生物的多樣性被人為破壞快速生長的桉樹抽幹了地下的水分快速消耗地球的資源。過去50年人類對地球的改變比前面20萬年還要多令這個美麗的藍星球千瘡百孔大河斷流資源枯竭冰川冰冠快速減少氣溫上升氣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種滅絕. 在宏大的航拍中我遠望地平線卻望不到半點弧度才知道我們的地球是多麼的龐大與包容想要征服他又是多麼的可笑--是的地球不是地理書上畫的那個站滿了小人兒的球體也不是天體物理書上說的那個宇宙中小小的塵埃--她是我們的母親是我們家園是我們腳下的大地與頭頂的天空是我們靈魂永恆的故土是我們的整個世界… 你要美到何時才是終點? 琥珀般的遠古火山、翡翠般的森林、珍珠般的湖泊、絲綢般的河流與冰川、藍玉般的大海和沁絲般的珊瑚…這是影片的前半部分給我們展現的美景--航拍全是航拍高高的俯視鏡頭高到讓人幾乎認不出原本熟悉的景物一切都變小了小到根本無法認出那些在草原上賓士的、在海面上躍出的、在天空中飛翔的到底是什麼--是的比起地球的博大那些自以為高大的生物又算什麼? 是的我們才是真正的塵埃。 影片進入後半部分現代文明粉墨登場--底特律的汽車工廠、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肉牛市場、太平洋巨輪上的集裝箱、迪拜的摩天大樓、中國南方的新興工業城、非洲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埃及小山般的長絨棉…人類啊萬歲的人類這是人類文明演化了幾萬年的最終成果這是美國夢的巔峰是"萬物靈長"的傑作 紀錄片《家園》無論畫面、音樂、解說都令人嘆服而影片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值得大家花一點點時間坐下來靜靜觀看。 看了《家園》影評只有一個字美。美得令人自卑美得令人心痛。對於一個整天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角落裡患得患失的人來說是自卑。對於人類糟蹋自己家園的行為是心痛。
8. 家園電影觀後感500字
畫面什麼的,很多紀錄片都拍的很好啊,先不說導演是誰,攝影是誰,對這些我沒概念,評價的標準是只要打動了我的就是好片
同類型的片子有更好的值得去看,
首推:BBC.Earth.The.Power.of.the.Planet 地球的力量,
一共講述地球上五種要素對世界產生的影響,這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傳達了很多關於地球的資訊,內容比HOME要豐富的多。看完地球的力量,你會發現有很多類似的台詞……囧 這個我不好說誰抄誰,畢竟是一些基本知識,但BBC的製作讓人與知識更有親切的感覺。
打個比方,HOME是無表情的導師,BBC的是親切的大姐姐 =3=
推薦二:難以忽視的真相
這個是關於溫室效應的片子,除去對戈爾的美化和推崇,這部真是普及和深化溫室效應影響的好片子啊!而且裡面對觀眾的觸動應該會更加深。在最後一項項如何減輕溫室效應的措施出來的時候,和我一起觀看的同志們甚至有的拿筆出來一項項的記下~
以上兩部片子無論畫面、音效,還有講解都很出彩,尤其是後者,戈爾不愧是政治工作者啊,煽動能力一流。而前者那位不知名的同志(我不擅長記名字囧)雖然一直皺眉頭,但很專業~ 整個過程就像是你和他一起旅行,然後被告知了關於地球的許多知識,很多是基礎教育里沒涉及到的。
9. 環保片《家園》觀後感
《家園》是導演揚恩·亞瑟花了15年時間籌備,走訪50個國家拍攝的紀錄片,下面是環保片《家園》觀後感,歡迎閱讀。
《家園》是一部很好看的紀錄片,我被電影里美妙的自然景色所深深震撼。導演楊恩·亞瑟費盡畢生心血,為我們呈上了最美妙的景色與最深刻的道理。
隨著人類腳步的不斷加快,我們的社會從石器時代跨越到了科技時代。一切都變得不一樣。而隨著這種時代的發展,人類也變得越發貪婪,為了自己的私慾而開始破壞養育我們的地球母親:砍伐樹木、開墾土地、建造高樓、工業廢氣......隨著這種形勢的愈演愈烈,我們的地球媽媽終於忍受不住,這導致全球溫度上升、地球變暖、冰川融化......原本美麗的地球開始變得滿目瘡痍。
水資源、煤礦、空氣、森林等自然資源是我們人類再怎麼索求也得不到的。這是來自於地球母親幾億年孕育出的結晶,這是她慷慨的恩賜。如若人們不再貪心,地球可以不斷地給予我們恩賜。這些自然資源全部是按著自己的軌跡來自由生長的,它們有著自己的生長規律,容不得外界的阻撓與破壞。可是人類就在不斷的破壞這些規律,砍伐了無數珍稀品種的參天大樹,污染了蔚藍美麗的海洋。導致地球不得不停止她的給予。這一切都是我們人類自己弄的。
每一個國家和城市一直在喊著環保環保的口號,每一個地方都貼著環保出行的布告。大家口中喊著環保,可行動上又何曾做到環保了呢?又有哪些人真正地去實行環保口號了呢?盡管我現在生活的很好,不缺水,不缺食物,也許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一直延續這種水資源和食物充足的生活,可是我們的下幾代呢?他們也可以過著這樣的生活嗎?也許答案就不那麼篤定了。
我只希望人們可以早早醒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裡多為地球母親療傷,為世界作出一些貢獻,保護好美麗的風景並更多地創造這些風景。積少成多,現在的負面現象一定會有所改變。這就是我看了《家園》後的感受。
地球的存在已有46億年的歷史,在這個奇跡又美麗的世界。人類的生存已有20萬年,聰明的人類在20萬年改變了這個地球的面貌。在看了這部《家園》電影之後,讓我真正了解到地球在短短幾百年之內多種生物已絕種了。
電影的開始是把地球最美麗的一面展現給我們,表現出一種生態平衡的完美性。接著就是人類的出現和肆無忌大的擴張。消失的綠地,融化的冰川,以及多種動物面臨的滅絕危機。溫度不斷上升,許多地方將遭遇旱災、飢荒。森林被砍伐,就像電影裡面所說的「森林的多樣性被單一品種的棕櫚取代」科學越來越發達,工廠也逐漸增多,空氣也越將被污染。
人類的需求是無底的爐子,需要更多的燃料,石油終有一天會被采完,以後我們將要面臨著怎樣的災難,到2050年會有2億人淪為難民。
現在,重要的不是我們失去什麼?而是我們還擁有什麼?更需要的是一種保護的理念和行動。對未來悲觀的預期,我們更需要樂觀扎實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才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幸福而生活。
前幾天觀看了紀錄片《家園》,感觸頗深。
影片開頭是以一位故事講述者的身份,講述了地球四十億年的歷史與人類二十萬年的歷史,也深刻地指出人類為了一己之私破壞了四十億年營造出的平衡。這部電影深深地拷問著你我:我們應該做什麼?
接著,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視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創造出了這絕美的藍色星球。但她卻又看著人類一點點將她毀滅,並且將人類自己也一步步送進墳墓。上帝將毒害大氣層的碳囚禁在地殼,而人類卻又親手打開潘多拉盒子,讓它來毒害自己的肺,但這彷彿還不夠,人類還要製造出農葯,聚乙烯來加速自己的滅亡。
「人類的慾望與數量似乎都在無休止的增大。人類在積極繁殖的同時,剝奪了其他物種存在的權利。因為人類的存在,現在物種滅絕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為人類的存在,海洋將在2050年無魚可捕;因為人類的存在,北極在隨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極圈各國卻早早地投入到了爭奪北極航道的斗爭中,他們似乎已經迫不及待了。
人類的處境不容樂觀,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海平面越來越高,那麼,馬爾地夫、東京、紐約、甚至於廣州…它們將要怎麼辦?環境問題沒有疆界,更不要以為他離我們很遠,未來並不遙遠,只是要看我們選擇怎樣的未來。
狂熱的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們或是對於數字十分感興趣的人很多,可是他們卻沒有注意到這樣一組數據,以現在的增長速度,本世紀人口總數將達到90億;全球花在軍備上的資金是援助發展中國家的12倍;每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億人在飢餓邊緣掙扎,而全球一半穀物用以喂養牲口或作飼料。每年有一千三百萬公頃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將至少有兩億五千萬氣候難民。
正如影片所說「要悲觀已經太遲。」,是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面對貧困,數百萬非政府組織證明,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比各國的自私自利更強大。許多國家政府也紛紛意識到這一點。在韓國,全國性的植樹計劃是被破壞的森林恢復,森林覆蓋率達到,四分之三紙張是循環再造,哥斯大黎加在軍備與環保之間選擇了環保,這個國家沒有軍隊,他將本應投入軍備的資金投入到了環保中。但是中國每星期就建兩座燃煤發電站,再看看丹麥,有一座燃煤發電站將釋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為一個普通民眾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其實不管怎樣做,首先要看你願不願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買了些什麼吧。
「We all have power to change ,what are we waiting for」地球很美,但有賴於你。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法國紀錄片《家園》,看完後,感觸很深,有許多想法.
這部紀錄片的開頭,旁白者定位於地球母親,就點名了中心,她是這么說的:「請聽我說,你跟我一樣,是智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跡,出現於約四十萬億年前,而我們人類只有二十萬年的歷史,但是生命卻破壞了,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平衡。請細聽這個不尋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後決定你應該做些什麼。」
就是這一段話,使我更想觀看這部電影,並且,我正在這段話的意思!
這部電影大部分是採用航拍的方式,開始是先把美麗的一面展現出來,表現出一種生態平衡的完美性。接著就是人類的出現和肆無忌憚的擴張。從不同的視覺來看擁擠的街道、消失的綠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動物以及......這些都是人類的傑作。
看到地球這么虛弱了,我們怎能不動心?告訴自己盡可能去善待它多一點,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們的富裕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過得很殘忍,你們應該把你們的錢、物、力,用在環保、公益上,這樣對你們也好,對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後還是給予我們希望。各國政府都去積極地參與環保事業,發展潔凈能源,對於我們個人最主要的還是觀念和行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保護我們的家園。對未來悲觀的預期,我們更需要樂觀扎實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讓我們未來更幸福而生活。
就讓我們一起來保護這獨一無二的可愛的地球吧!不要再讓它受傷了!
《家園》,值得我們去觀看。家園,值得我們去保護。
是啊,為了人類共同的家園,是該做出行動了!從每一個人做起。關注人類最基本、最真實、最根本的需要。
節約能源,從我做起!
《家園》是法國生態學家、著名攝影師揚阿爾蒂斯-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傑作,是他那對人類、對地球那宏大的悲憫心的結晶。20年來,貝特朗堅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攝地球生態的變化。而《家園》就是他經歷了15年的准備,經過18個月共217天,穿越54個國家,120個拍攝點的拍攝之後誕生的。有人說,《家園》展現的是美國人的理性和法國人的感性,堪稱完美。
在這里我不想評論本片的藝術性和文學性,我也有感性和理性想表達。感性是指我們要以一顆包容之心、一顆悲憫之心去對待我們的地球母親。理性是指我們要以一種客觀的眼光去看待現實,即我們地球目前的資源消耗情況以及100年以後整個地球被掏空現實:20%的人消耗了80%的資源。全球每年軍費開支總額超過了對落後國家援助總額的12倍。每天有5000萬人死於飲用水污染,10億人喝不到清潔的水源。接近10億人面臨飢荒。全球50%的穀物被用於製造動物飼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這些穀物作為食物,可以養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農田遭到長期破壞。冰蓋減少了40%。四分之三的漁場已經枯竭和減產。
但是,地球已經追不上人類的慾望。誠然,慾望的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許許多多科技發明都是因滿足人類的慾望
而推動、而實現的。然而,時至今日,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切事物彼此關聯」。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相互關聯。任何事物的衍生、發展都不可能無視他事他物,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意想不到的變化便會發生,終將給人類自身帶來災難。這正是《家園》所宣揚的核心觀點之一。
其實,平衡的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一維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類發展的道路。人類發展的20萬年,早期也遵循了這樣的一條道路。但是從一萬年前農業發明開始,人類漸漸走上了另外一條路——犧牲家園,換取利益。進入近代,尤其20世紀以來,石油,機械,電力相繼被發現,這一百年科技的.突飛猛進,人口的爆炸增長,對地球資源的依賴前所未有,這100年的開采和破壞,比過去的總和還多。100年,幾乎就耗盡了地球前40億年豐富的積累。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幾節課前我們在課上專門拿出時間來討論一條小河的變化。我們家鄉的小河最大的變化不是環境被污染,正是它本身的資源被耗竭。不知從幾年前起,河上多了一條兩條的挖沙船,接踵而至的是七八十條上百條。這只是一條寬不過幾十米的小河啊!小時候的我們經常到河裡去游泳,去嬉戲,而如今,一下水就是深不夠底的河床和飄滿油污的河水。更令人氣憤的是,這幾年間水平面生生下降了一米!水資源的過度利用,地下水資源的過度利用的弊端已經顯現,魚類大量死亡,農田灌溉出現困難,甚至牲畜飲水都出現困難!
然而,迪拜、中國、紐約、洛杉磯,這些國家或者城市,成了人類發展的最好代表。依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迪拜這個荒涼之地,卻成為了西方發展模式的頂峰,無數的摩天大樓,無數的人造島嶼,人對自然的遠離與對自然的依賴都空前的加劇了。膨脹的人類世界,導致了各種變相和扭曲的發展模式。貧窮的國家砍光了樹木出口來換錢,結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無幾,復活節島上的居民,連出海的獨木舟都沒有了木材可以製作。無數國家就這樣衰敗下去了。那些繁榮的幻影還能支持多久?我們都不知道。人類的本性之一就是對於災難即使提前知道也難以採取行動,滯後性太大,不是懶惰就是推脫,結局就是誰也沒有做什麼。
「要悲觀已經太遲了」。事實已經如此,悲傷只是徒勞,我們也無法改變過去既定的事實。本片導演也坦言,「我設法把《家園》拍攝成為我們對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電影。不是恐嚇人們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麼可怕,而是要人們明白我們該如何對待剩下的一半。同時,我更希望《家園》能喚起我們心底的愛,建立分享、智慧和節制的生活。」是啊,人類本就是悉知一切而不去改變哪怕從現在開始。
雖然影片的最後,導演依然從世界看到了諸多的希望,並且對人類的未來提出了美好的期望與憧憬:以色列人用地灌技術在沙漠中種植優質的糧食作物,贊揚了哥斯大黎加政府成為第一個放棄軍隊的國家,將全部軍費開支用以國民教育和綠色旅遊,展現了韓國通過全民性植樹,重建戰爭中被無情摧毀了的森林,使
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65%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開始有節制、可持續、再生地伐木和捕魚,通過替代、再生、循環、回收的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和國民生活質量的平衡發展。《家園》試圖告訴人們,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於我們的行動。然而前途到底如何,路確實是在人類自己腳下了。
只要我們放下包袱正視問題,希望還是有的,未來還可以擁有。既然悲觀已經失去意義,我們所有人類需要一起,盡我們所能,用盡我們的智慧,為地球母親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能再恣意妄為,要敢於承擔責任,珍惜手中的財富,運用知識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們的智慧與努力,大膽嘗試,積極應對。時間已經不多了,為了後代子孫,為了哺育我們的地球家園,也為了我們自己,該做些什麼了。微薄之力,也可起一定的作用。每個人類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首先從節制與分享開始,保護一切資源,愛護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是的,行動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慾望時,我們更應該早點行動,多點行動!
10.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一):
前幾天觀看了紀錄片《家園》,感觸頗深。
影片開頭是以一位故事講述者的身份,講述了地球四十億年的歷史與人類二十萬年的歷史,也深刻地指出人類為了一己之私破壞了四十億年營造出的平衡。這部電影深深地拷問著你我:我們就應做什麼?
之後,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視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創造出了這絕美的藍色星球。但她卻又看著人類一點點將她毀滅,並且將人類自己也一步步送進墳墓。上帝將毒害大氣層的碳囚禁在地殼,而人類卻又親手打開潘多拉盒子,讓它來毒害自己的肺,但這彷彿還不夠,人類還要製造出農葯,聚乙烯來加速自己的滅亡。
「人類的慾望與數量似乎都在無休止的增大。人類在用心繁殖的同時,剝奪了其他物種存在的權利。因為人類的存在,此刻物種滅絕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為人類的存在,海洋將在2050年無魚可捕;因為人類的存在,北極在隨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極圈各國卻早早地投入到了爭奪北極航道的斗爭中,他們似乎已經迫不及待了。
人類的處境不容樂觀,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海平面越來越高,那麼,馬爾地夫、東京、紐約、甚至於廣州…它們將要怎樣辦?環境問題沒有疆界,更不要以為他離我們很遠,未來並不遙遠,只是要看我們選取怎樣的未來。
狂熱的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們或是對於數字十分感興趣的人很多,但是他們卻沒有注意到這樣一組數據,以此刻的增長速度,本世紀人口總數將到達90億;全球花在軍備上的資金是援助發展中國家的12倍;每一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億人在飢餓邊緣掙扎,而全球一半穀物用以喂養牲口或作飼料。每年有一千三百萬公頃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將至少有兩億五千萬氣候難民。
正如影片所說」要悲觀已經太遲。「,是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應對貧困,數百萬非政府組織證明,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比各國的自私自利更強大。許多國家的政府也紛紛意識到這一點。在韓國,全國性的植樹計劃是被破壞的森林恢復,森林覆蓋率到達,四分之三紙張是循環再造,哥斯大黎加在軍備與環保之間選取了環保,這個國家沒有軍隊,他將本應投入軍備的資金投入到了環保中。但是中國每星期就建兩座燃煤發電站,再看看丹麥,有一座燃煤發電站將釋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為一個普通民眾的我們就應怎樣做呢?其實不管怎樣做,首先要看你願不願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買了些什麼吧。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二):
這是通識課上看的一個紀錄片。說是紀錄片,實際上更像是一個教育片。從人類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討了地球將會發生如何的變化。
第一天,也許沒什麼變化。只是家裡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過了沒幾天,城市鄉村的夜晚開始陷入一片黑暗。因為主要的供電是靠煤炭燃燒。一旦燃燒爐內的燃料燃盡,而此時已經沒有工人繼續往裡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電會因此而停止。連狗狗在家裡唯一能夠「看」的電視也沒有了。寵物狗們在家裡可吃的東西已經不多,它們被迫出門覓食。而大多數狗天生就不適合在野外生存,它們的生理特徵決定了它們在大自然中的弱勢(如臉太長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會喪屍荒野,而少數長相普通的狗卻在此時成功的存活下來。
至於其他動物,漸漸地它們會來到街頭覓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則一樣:弱肉強食。甚者,當城市周邊有動物園的話,那些動物一旦有潛力沖出了牢籠,它們將會使新一輪的戰爭更加激烈。畢竟本性難移。但是由於剛開始的一階段,城市還未因為無人管理而亂成一團,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鏈頂端的是哪種動物,答案或許並非如同從前。
也許一開始世界的變化還不是太明顯,但是大自然的能量還是強大的,幾十年後,人類存在過的痕跡會被大自然一點一點的消除。高樓倒塌。大橋被腐蝕斷裂,書本被微生物侵蝕至化為須有……一切人類存在過的痕跡將會慢慢被人類抹去。即使是歷經風霜的世界七大奇跡,也終將抵但是風和雨的侵蝕,化為一團沙隨風散去只是時間的問題。
地球存在的歷史如此之長,人類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時間。反觀人類,我們又如何自大地認為地球能夠任由我們掌控呢?
礦產的過度開采,樹木的過度砍伐,對別的生物的殺戮……我們已經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這一切卻終將害了我們自己。看看全球變暖的後果,我們砍掉了那麼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經無法被及時吸收。溫室氣體籠罩在大氣層上,使得大氣層變成了一個微波爐。而紫外線正源源不斷地給我們加熱。
地球上那麼多種生物之所以能夠和諧的共存,是因為它們經歷無數的考驗,無數的磨練才構成了此刻的復雜而環環相扣的循環體系。而人類也只但是是在這個循環中存在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們大肆地做著看似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和發展」的事情,不斷的破壞以前和諧的循環,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所作所為只是將我們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獄的深淵。我絲毫不懷疑地球的更新和保護潛力,沒有人類的存在地球還是會照樣轉,並且說不定沒我們搗亂會轉得更好。所以我們還是趁早改變我們的利慾熏心和目光淺薄,趁還來得及,趕快自救!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三):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法國紀錄片《家園》,看完後,感觸很深,有許多想法。
這部紀錄片的開頭,旁白者定位於地球母親,就點名了中心,她是這么說的:「請聽我說,你跟我一樣,是智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跡,出現於約四十萬億年前,而我們人類只有二十萬年的歷史,但是生命卻破壞了,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平衡。請細聽這個不尋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後決定你就應做些什麼。」
就是這一段話,使我更想觀看這部電影,並且,我正在這段話的意思!
這部電影大部分是採用航拍的方式,開始是先把美麗的一面展現出來,表現出一種生態平衡的完美性。之後就是人類的出現和肆無忌憚的擴張。從不同的視覺來看擁擠的街道、消失的綠地、融化的冰川,被傷害的動物以及……這些都是人類的傑作。
看到地球這么虛弱了,我們怎能不動心?告訴自己盡可能去善待它多一點,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們的富裕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過得很殘忍,你們就應把你們的錢、物、力,用在環保、公益上,這樣對你們也好,對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後還是給予我們期望。各國政府都去用心地參與環保事業,發展潔凈能源,對於我們個人最主要的還是觀念和行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保護我們的家園。對未來悲觀的預期,我們更需要樂觀扎實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讓我們未來更幸福而生活。
就讓我們一齊來保護這獨一無二的可愛的地球吧!不要再讓它受傷了!
《家園》,值得我們去觀看。家園,值得我們去保護。
是啊,為了人類共同的家園,是該做出行動了!從每一個人做起。關注人類最基本、最真實、最根本的需要。
節約能源,從我做起!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四):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搖籃,是母親。人類的歷史只有20萬年,地球卻已經存在了差不多40億年。對於地球來說,人類但是是剎那的閃現,但是這個剎那,卻在20萬年間幾乎耗盡了地球40億年的積累。
我們對我們的家園了解多少?她的壯美,她的富饒,她的生命我們看到了多少。《家園》以這樣一種深情而緩慢的姿態,講地球母親的身世現境一一道來,只有你親自去觀看,否則難以體會其中承載的厚重的情誼和思考,感動於震撼。
從古細菌到藍藻,原始的地球開始被慢慢凈化,氧氣開始充沛。從植物到動物,生命的多樣性開始顯現,地球開始熱鬧而富有生機。海洋、濕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態環境的多樣承載了其千姿百態的生命奇跡。我們對它們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許多新的物種被發現,而比起極其豐富的地球生命資源來說,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關聯的'一切都是聯系的,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說過了。維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類發展的道路。人類發展的20萬年,早期也遵循了這樣的一條道路。但是從一萬年前農業發明開始,人類漸漸走上了另外一條路——犧牲家園,換取利益。進入近代,尤其20世紀以來,石油,機械,電力相繼被發現,這一百年科技的突飛猛進,人口的爆炸增長,對地球資源的依靠前所未有,這100年的開采和破壞,比過去的總和還多。100年,幾乎就耗盡了地球前40億年豐富的積累。
'越來越快'這是影片里不斷重復的一句話,迪拜、中國、紐約、洛杉磯……這些國家或者城市,成了人類發展的最好代表。依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迪拜這個荒涼之地,卻成為了西方發展模式的頂峰,無數的摩天大樓,無數的人造島嶼,人對自然的遠離與對自然的依靠都空前的加劇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斷代替禮貌間的差異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將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空前的拉開了。為了滿足人口的增長和利益的需求,對資源的開采和自然的破壞空前的加劇、加深。深圳40年從一個漁村變成了大都市,許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幾十年間從幾十萬增加到幾千萬。膨脹的人類世界,導致了各種變相和扭曲的發展模式。貧窮的國家砍光了樹木出口來換錢,結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無幾,復活節島上的居民,連出海的獨木舟都沒有了木材能夠製作。無數國家就這樣衰敗下去了。那些繁榮的幻影還能支持多久?我們都不明白。'要悲觀已經太遲了'人類的本性之一就是對於災難即使提前明白也難以採取行動,滯後性太大,不是懶惰就是推脫,結局就是誰也沒有做什麼。氣候的問題各國吵了幾十年,最近更加洶涌,但是吵歸吵,實質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來。
20%的人消耗了80%的資源。
全球每年軍費開支總額超過了對落後國家援助總額的12倍。
每一天有5000萬人死於飲用水污染,10億人喝不到清潔的水源。
接近10億人面臨飢荒。
全球50%的穀物被用於製造動物飼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這些穀物作為食物,能夠養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農田遭到長期破壞。
冰蓋減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漁場已經枯竭和減產。
……
雖然,導演最後依然從世界看到了諸多的期望,並且對人類的未來提出了完美的期望與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確實是在人類自己腳下了。
整部電影,通篇都是我們已經明白但是卻被忽視的真相,對於環境的嚴峻和惡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這種滯後的惰性,確實很多時候讓大家選取性忽視和遺忘了這一切。帶有了某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覺。導演就是要打破這種迷夢,整部電影沒有什麼新的東西,都是陳酒,但是,這個被忽視的陳酒,卻散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呂克貝松,這個法國當今電影的怪傑。以前以《碧海藍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帶著對地球這份沉甸甸的愛與悲傷,再次期望能夠用自己的藝術和努力,喚醒世人的眼睛。
影片許多鏡頭都是高空俯拍,許多景緻都震撼的美。一方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是人的巧奪天工。但是,人的'美景卻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征服上的。許多窒息的美麗背後,就是許多窒息的痛苦。想想死海那個純凈的鹽島,美若如此,卻是死海日漸死去的象徵。無數生物滅亡的命運,換來了人類的繁榮和生機。我們欣賞它們,卻忽視了它們背後的慘烈。
《家園》,值得我們去觀看。家園,值得我們去守護。
紀錄片家園觀後感(五):
看了這部《家園》,感覺或許只有兩個字能夠形容:震撼!
人類慾望的無節制膨脹、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生態的被破壞,這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各種各樣的資料、圖片、書籍、電視電影片也早已層出不窮。然而,何以看了《家園》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為片中透過航拍而產生的那種從未有過的對那傷痕累累大地的俯視效果,那以獨特女聲配以直白解說而產生的直指內心的揭示,還有那以詠嘆吟誦般的音樂產生的震盪……
《家園》是法國生態學家、著名攝影師揚阿爾蒂斯-貝特朗的傑作,是他那對人類、對地球那宏大的悲憫心的結晶。據說,20年來,貝特朗堅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攝地球生態的變化。而《家園》就是他經歷了15年的准備,經過18個月共217天,穿越54個國家,120個拍攝點的拍攝之後誕生的。能夠想像,片中那一個個精美的鏡頭,那一句句雋永的解說,都是他和他的團隊心血的結晶。他坦言,'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新鮮,沒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類了解的',而問題只在於,'我們明白一切,但我們不去正視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問題就是行動,我們僅有10年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轉瞬即逝,並且我們也不明白最後是不是能成功,但我們務必這么做,也務必在這一切之前讓大家明白,我們抗爭的究竟是什麼。'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為這部片子確立的核心理念便是:'當我們耗盡自然遺產之後,務必應對的是什麼?'當然,《家園》展示的遠不止是貝特朗那法國人式的澎湃激情。出於可信度的思考,為《家園》撰寫的所有評論,由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AlGore)和美國著名的環保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Brown)閱讀、審定。環保專家們為貝特朗帶給了詳細的最新數據。因此,有評論說,《
家園》展現的是美國人的理性和法國人的感性,堪稱完美。
當然,大千世界,無異不有。即使應對如此嚴峻的現實,仍然有著不同的聲音。有人說,地球的溫度肇因於它繞行太陽的軌道規模及形狀、地軸偏向軌道的角度、放射性衰變及地殼下深埋的重力熱(很深奧哦!),人類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說,很少有人會因為一件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而犧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質量,因為這是違反人性的;當然,更有人論證說,正是人的慾望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讓人放下、哪怕是節制自己的慾望,都無異於飲鴆止渴。
誠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溫室效應'的諸多因素中,人類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而言,對這一現象的探究還剛剛開始,結論自然不可能准確。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地球正在越來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種影響正在顯現。應對這一變化,作為地球村最有職責的公民——人類就應做點什麼,而不能旁觀,更不應繼續造孽。這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共識,也是《家園》再次大聲疾呼的核心觀點。
同樣,慾望的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許許多多科技發明都是因滿足人類的慾望而推動、而實現的。然而,時至今日,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切事物彼此關聯'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相互關聯。任何事物的衍生、發展都不可能無視他事他物,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意想不到的變化便會發生,終將給人類自身帶來災難。這正是《家園》所宣揚的核心觀點之一。其實,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於追求生活質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雖則荒謬,卻因其強大的實利價值而為眾多世人固守。其實,即便是眼下人們的生活質量亦已飽受環境污染之苦。人們正在承受各種各樣古怪疾病的折磨,這並不以富裕與貧困為界線。何況,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會承認,一個人不可能只為自己活著。即使只為自己的後人思考,也不就應因為自己的所謂生活質量而讓後人們承受那污穢的水質、污濁的空氣,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氣候移民'人們恢復理性,以頭腦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時候了!
《家園》中倡導的'分享、智慧、節制的生活'個性讓人感動。貝特朗認為,悲觀和批判常常無濟於事。他說:'我設法把《家園》拍攝成為我們對地球的一次凝望,期望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電影。不是恐嚇人們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麼可怕,而是要人們明白我們該如何對待剩下的一半。同時,我更期望《家園》能喚起我們心底的愛,建立分享、智慧和節制的生活。'《家園》以融融的暖意描繪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術在沙漠中種植優質的糧食作物,贊揚了哥斯大黎加政府成為第一個放下軍隊的國家,將全部軍費開支用以國民教育和綠色旅遊,展現了韓國透過全民性植樹,重建戰爭中被無情摧毀了的森林,使全國森林覆蓋率到達65%……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開始有節制、可持續、再生地伐木和捕魚,透過替代、再生、循環、回收的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和國民生活質量的平衡發展。《家園》試圖告訴人們,期望是有的,期望就在於我們的行動。
是的,行動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慾望時,我們更就應早點行動,多點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