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死亡詩社》電影結尾的具體意義是什麼
《死亡詩社》電影結尾的具體意義是:
這部拍於1989年的美國電影,Dead Poets Society ,中文譯為「死亡詩社」,又意譯為「春風化雨」。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美國威爾頓貴族學校在1959年度開學典禮暨建校100周年時的事情,是關於英語老師基汀與當時陳腐的教育體制和方法背道而馳,對少年學生循循善誘、予以人生引導的故事。情節不復雜但感人,甚至足以震撼心靈。
記住扮演主角基汀的是羅賓·威廉姆斯RobinW illiams,他主演的其他電影如《心靈捕手》也一樣的棒。
現在,各位,你們要學會自己思考,你們要學會欣賞文字和語言,不管別人怎麼說,文字和語言的確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
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惠特曼在他的詩中說:「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斷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
自我,生命?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你的存在,偉大的戲劇在繼續,你可以為其奉獻一首詩。因為偉大的戲劇在繼續,你可以為其奉獻一首詩。你的詩將是什麼呢。
『貳』 《詩》的結局是什麼
首先我 們可以看到,《詩》中承受苦難的都是女性。少女因為六個男孩的性侵犯而自殺,成了男性慾望的犧牲者;而他的父親是缺席的,母親承擔了喪女之痛和來自社會, 學校,加害者家屬各方的壓力;六位家屬中只有美子一位女性,其他五位都被賦予了父親這一極具男權色彩的身份,在多次交談中,他們態度輕松,關注的始終是如 何用用金錢和權力來保護自己的兒子,對兒子的犯罪行為從未進行過評價,而美子則遭受來自金錢壓力和罪惡感的雙重煎熬。可悲的是這些女性都沒有能力改變這一 現狀,少女不堪凌辱投河自盡;母親迫於壓力只能被金錢所收買;其他家屬拒絕向美子提供經濟上的幫助,身體還是成了她唯一的武器,用身體滿足男性畸形的慾望 來決絕困境,這似乎成了女性一個千百年來不變的悲劇宿命。
那麼,美好何在?《詩》是一個探尋美的電影。電影中詩成了美的隱喻,美子一度直接表達了她對 詩的看法:「愛詩就是去尋找美麗的東西。」既然詩象徵著美好,美子寫詩就是一個艱難的探索美的歷程。美子一直無法寫出一首詩,說明她的生活中沒有美好。那 美好究竟是什麼?親情?友情?愛情?李滄東用《詩》不斷打破了人們對美好的傳統看法。
親情並非都是美好的:美子和女兒的關系冷淡,她不願對女兒坦承自己的病情,即使在無法支付巨 額賠款的情況下也不願向女兒救助;電影中美子和孫子有多場對手戲,大部分孫子處在前景的中心位置,美子即使處於前景也往往背對觀眾,暗示了美子對孫子的無 限溺愛,可是她的溺愛讓孫子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准則,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甚至在面對死者的照片時還能鎮定自若。
友情並非都是美好的:六個好友共同對少女進行性侵犯,這樣的友誼是可怕的;美子和其他五位父 親暫時結成了一個同盟,建立了暫時的友誼關系,這種友誼的成因是為了用金錢和權力收買受害者的母親,友誼的內部是其他幾位父親拒絕對美子這樣一個孤苦的老 人提供幫助,誰會認為這樣的友誼是美好的?
愛情並非都是美好的:臉部癱瘓的老頭對美子心存愛慕,所以平日小氣的他會偷偷塞錢給她,可是脆弱的愛情戰勝不了慾望,老頭提出的性要求不僅讓愛情面目全非,還演變成一場對金錢的勒索。影片中唯一的性愛場面卻無愛可言,成了對愛情的無情諷刺。
電影中美子寫詩的場景更是一直和死亡,罪惡聯系在一起,例如她第一次觀察蘋果試圖寫詩時,房 間內六個男孩正討論著自己的罪行;當她寫下了第一句詩時,五位父親正在討論如何用權利和金錢收買受害者的母親;她在操場邊寫下詩句,操場上那些少年還在心 安理得玩耍;當她來到女孩自殺的河邊,她無法寫出一句詩,然而突如其來的雨很快打濕了筆記本,美子內心巨大的痛苦和愧疚成了一頁用雨水寫的詩。電影的最 後,當孫子被警察帶走,美子終於完成了一首詩。美子心中巨大的罪惡感找到了救贖的路口,人性中最基本的善惡觀念和對生命的尊重化成了一首詩,成為了美子和 李滄東苦苦追尋的美好。
『叄』 只是因為太年輕嗎————評韓國電影《詩》
影片從兩條主線,三個視角來鋪展。關於明暗兩條主線已有許多評論這里不再贅述,而三個視角,我認為美子代表一個視角,小旭等少年代表一個視角,剩下的「其他人」代表第三個視角。
美子所代表的視角,是感受生活的詩意、熱愛生活的愛美之情、對天地自然懷著的無限溫柔愛意。美子是作為一個得了健忘症的老人,卻是影片中唯一一個真正懂得生命如詩之美的人。從她注重儀表、愛干凈、聽詩歌講座、喜歡花、對生活的樂觀精神……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美子的熱愛生活、展現著她所代表的女性的靈性與善良美好。這個六十六歲的老人,她坐著仰頭觀察一棵樹,龐若無人,天真無邪的眼神,那樣子真是極像一位少女。如果說少女時代喜歡觀察自然、望著草木天地發呆是出於一顆「初心」的無邪,那麼美子這個老年婦女對詩意的尋覓和對自然生命之美的好奇心,則是歷盡人生滄桑之後人性對自然最深的領悟與最真的回歸。
小旭等男孩所代表的視角,是危險的青春期里荒唐而冷漠的少年。逆反,與奶奶之間的代溝讓他對奶奶膩煩冷漠。無知,年少輕狂的歲月他們還不明白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麼。冷漠,面對一條生命的逝去,卻能夠依舊輕松若無其事,依舊看著電視哈哈大笑,依舊興致勃勃地打游戲,即使面對女孩的照片也依舊能夠無動於衷。那是青春之殤,也是年輕之痛。
影片中所有的「其他人」包括小旭的媽媽(詩歌班的老師除外)代表著第三個視角。這個視角即是現代人的冷漠麻木。面對孩子們如此的錯誤,面對一個年輕的生命的死去,所有的人竟然都是那樣的冷漠那樣的無動於衷。從死者的媽媽在醫院門口悲傷到神志不清時冷漠旁觀的「看客」路人,到美子給便利店收銀員講述一個女孩身亡的消息時收銀員的充耳不聞,再到五個施暴少年的家長處理後果時一心「錢能擺脫一切,給了錢萬事大吉」卻絲毫沒有想到過反思、懲罰與懺悔……這一切普通人對於生命驚心的冷漠麻木被揭示得太過殘酷,卻又是真實的。而影片中一直以電話那端的聲音形式出現,知道最後才回到家卻已找不到兒子和母親的小旭媽媽,又是帶有批判性的一筆。當母親的身影終於在影片最後出現,不禁讓人想問,在小旭犯錯誤的背後,到底是哪些缺失埋下了因,是母親的失職,是與奶奶的代溝,是教育的不足,是社會時代背景下的必然悲劇?
影片名為《詩》我想是因為其最大的主題還是在「詩」這個字里。盡管影片有著太多的批判與控訴的意義,然而其主旨還是在引導我們去尋找生命的詩意與美麗。那些錯那些冷漠,那些對生死對善惡的無動於衷,那些對生命中一草一木之美的視而不見,所有人都沒有一顆寫詩的心……這是因為還太年輕嗎?張曉風在散文《只是因為年輕啊》里說人們因為年輕而感受不到生命的悲悲傷與美麗,那樣的感情,在《詩》里真的是讓人思考的吧。為什麼一個六旬老人可以懷著一顆寫詩的心看待生活與世界,而那些孩子那些青年人那些擁有著青春與健康的人們,卻對生活冷漠麻木?真的只是因為太年輕嗎?
對於「是不是奶奶向警察舉報」這個討論我是認同於正是美子向詩會上的警察吐露孫輩的罪孽的。從影片細節的角度來說,美子特意帶小旭去餐廳吃飯、要求小旭洗澡、親自為小旭剪指甲,以及孫子被帶走時美子的平靜……這一連串的細節都作證了美子早已知道小旭要被捕。從精神層面上來說,我是認為美子尋詩,美子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每一處動人,她對於真、善、美得追求已經足以強大到去舉報自己的孫子。
對於片中一段足夠大膽的「老年激情戲」,我比較不贊同說美子是為了籌集賠償款犧牲自己的說法,「美子在河邊面對生死忽然體味到死亡,從而對會長產生了憐憫與理解」這一觀點相對使我認同。然而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覺得在面對著死亡與罪惡的思考之時,對於生命中的美與詩的追尋,讓美子對於慾望有了新的一層原諒與理解。
至於本片該不該被貼上「女性電影」的標簽我倒是覺得也未嘗不可。畢竟美子的身上體現的是女性的特質與魅力,而影片的很多處理又讓人看到對於男性的批判。給人這樣的印象卻成為了影片的不足之處吧,有性別立場太明顯的嫌疑。
影片結尾段大膽而又秒絕的處理,讓美子念詩的聲音與死去的女孩的聲音相交融。我是覺得在某種程度上美子與死去的女孩在靈魂上是想通著的。說不清緣由,或許一顆懂得慈悲與生命的心懷就早已得到原諒。而我又一直覺得美子對詩的追尋也是對青春時代的一種緬懷。
「難的不是寫詩,難的是寫詩的心。」
願我們都能夠多懷有一份寫詩的心,願能有更多的人懂得,詩意地生活。
『肆』 觀李滄東電影《詩》所感
常常因為看不懂一幅畫,聽不懂一首歌,不能欣賞一部電影而煩惱,苦思何為觀看之道?
因為追逐效率,聽書的時候1.5倍起;因為渴求沉靜,聽曲的時候歡喜單調。
在快慢之間自由切換,會有「治療家」診斷說生病了吧?可是,天曉得,自我同一是否本就是種幻覺。
情境變了,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模式也會變的。不用恐懼什麼所謂內在人格的分裂,亦不用擔心什麼所謂內心秩序的混亂,或許它們天然就不具有什麼常規固定的范兒!
一個晴朗下午,看到一個浪漫的字「詩」,心想著一部以「詩」為名的影片會演繹怎樣的故事呢?於是,2個多小時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靜靜地過去了,忘記了快進。
看罷,頓時心上陰霾滿天,從未有過的虛無感,讓人不知所措。拿起拖布狠狠地恨恨地地拖著地板——
灰塵啊,你為什麼要落下來,我為什麼要清除你,我們為什麼要彼此為敵,沒完沒了的糾纏,是不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上帝不願也不想見人類聯合的巴別塔計劃的成功,就讓人類說起了不同的語言,從此人間彼此無法溝通,相互不能理解,於是各散東西。
不僅如此,人類還要為自己的「狂妄自大」接受上帝的懲罰,亦即是終生混亂的命運與結局。
老子他老人家都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想來,或許宗教只是基於人類一種需要的幻想?
2010年韓國大師級導演李滄東先生憑借自編自導的影片《詩》,獲得了第4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和第5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影片《詩》講述了老人美子過著平靜無望的生活,同時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在現實生活之外,她喜歡詩歌,喜歡街邊的樹,喜歡投下的斑駁陽光,喜歡捨身落地的果實。
盡管她的工作和生活並無體面可言,但她依舊把自己打扮地干凈漂亮,帶著一顆詩人的心去觀看生活,感恩著希望著,直到最後:她同她的生命之詩一起埋入墳墓,告別了這平靜如水的絕望生活。
影片在美子嘗試為外孫犯下的錯和創作一首詩這兩條情景線的膠著中推進。鏡頭里真實生活的清淡色調,與人物情緒的濃郁鮮明形成反差,使得影片更具張力。
美子是一個美好的女性,在面對生活苦難的同時,承受著老年痴呆症的折磨。她,正在逐漸遺忘這世界,也被這世界逐漸遺忘。
面對麻木不仁的外孫,她只能試著去替他贖罪。面對罪惡感與金錢的雙重壓力,她無所適從,卻也只能苦苦地撐著。
幸運地,她的生命里還有詩。一支筆一個本子記錄下生活美好的瞬間,在追求詩意的美好中也逃避著現實生活的痛苦。
她大聲地歌唱著《紅酒杯》,努力掩飾自己的恐懼,用力釋放記憶漸漸消褪的痛苦。她似乎在尋找著救贖,然而我們更多地看到她在對抗生命的困難、荒謬和罪惡時的那份堅定。
這難道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面對平凡庸常的生活,對抗著難與痛,消解著憂與傷,負重著踽踽前行。
影片讓我們自省,更讓我們反思人性。思考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到底是誰的過錯?
誰來負責外孫犯錯後「無所謂」的麻木態度?
誰來懲罰學校將所謂學校聲譽優先而無視教育使命的罪惡?
誰來審判5位父親只為兒子前程著想,卻忽視失去女兒痛苦媽媽的自私、醜陋和殘酷的原罪?
好像應該有誰,是上帝嗎,顯然不是,即便它不死,也已拋棄了人類,不是嗎?那麼,是屏幕之外的你我他嗎?如果是,果然,眾生一相。也許,人類創造的世界本就如此。
波蘭詩人亞當•扎加耶夫斯基說:「寫詩是自我發現的過程。…詩人的生活從根本上被分為創造時刻和其餘的時間。創作時刻和其餘的生活時間會有部分融合,沉思就在這里。」
或許,這是李導演將影片取名為《詩》的原因,將人類的犯罪和不道德與其追求的藝術美、心靈美形成比照。
就如影片中文學院詩講座上每一位參與者所分享的「美麗的回憶」,哪一個不是氤氳著平淡生活的詩意,可哪一個又不是映射著絕望生活的痛苦呢?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人生究竟美麗嗎?
韓媒曾爆出現實中楊美子的扮演者國寶級演員77歲的尹靜姬女士患有阿爾茲海默症和糖尿病。難過之餘,唯有希望尹女士能夠得到很好照顧的祝福。
或許,面對人類無法救贖的命運,唯一能做的是:不論歷經多少歲月和滄桑,還是要盡量保留一份純真,守護好心中的那份堅定和美好,哪怕它的力量非常弱小。
阿涅絲之歌
電影《詩》的主題曲
那邊是怎麼樣的呢
會有多寂靜呢
傍晚依舊會有晚霞
能聽到飛向林中的鳥鳴嗎
沒能寄出的信 你還能收到嗎
沒說出口的告白
能傳達給你嗎
時間流逝,玫瑰凋零
現在是要道別的時刻了
如同停留縱逝的風
如同影子
沒有實現的約定
最終成為秘密的愛情
親吻我悲傷的腳踝的那一片葉子
連同跟隨我的腳印
道別
現在黑暗降臨
蠟燭會再次被點亮嗎
我在祈禱
希望沒有人流下眼淚
我是多麼熱切地去愛著
期盼你會知道
仲夏那長久的等待
如同父親臉龐的老舊星巷
連羞澀背過身的野菊花
也知我有多麼愛你
因你的小聲哼唱
我是多麼心跳不已
我祝福你
在度過黑色江水之前
用盡我靈魂最後一口氣
我開始夢想
在某個晴朗的早晨
再次醒來
以惺忪的睡眼
希望在枕邊
再次遇見你
『伍』 詩電影的詩電影
詩電影導源於對電影的抒情詩本性的理解而出現的電影形態。早期法國電影先鋒派人物被喻為「銀幕詩人」,他們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著述,主張電影應像抒情詩那樣達到「聯想的最大自由」,「使想像得以隨心所欲地自由馳騁」;認為「應當擺脫與情節的任何聯系——這種聯系只能帶來惡果」,甚至說注重情節的小說,其價值並不高於「在廚房裡閱讀的、流傳在書攤和地鐵的暢銷書」。他們還把「詩的語言」當作電影語言的同義語。同一時期,蘇聯電影界以愛森斯坦和杜甫仁科為代表,也對電影中的詩的語言特別是隱喻、象徵、節奏等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他們雖沒有像法國先鋒派那樣陷入極端,即宣稱「夢幻、迷醉與精神錯亂是電影詩的真正內容」,但在一段時期內也傾向於否定情節。
愛森斯坦就發表過題名《打倒情節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結構詩學」學派的首領史克洛夫斯基則宣稱「沒有情節的電影,就是詩的電影」,並譏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親》是「半人半馬怪物」。然而蘇聯電影家們探索詩的語言及富於詩意的隱喻是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觀現實。《戰艦波將金號》(1925)的出現,奠定了蘇聯電影「詩派」的地位,也說明他們走著與先鋒派的「詩電影」截然不同的道路。由於他們強調蒙太奇的隱喻性及影響作用,這一派的作品也被稱為「蒙太奇詩電影」。蘇聯20世紀50年代主張「詩的電影」的導演有卡拉托佐夫、塔爾科夫斯基、卡立克、帕拉讓諾夫等。70年代以來,按照「詩的電影」理論進行創作的導演有約謝里阿尼、阿布拉澤、曼蘇洛夫、納爾里耶夫、伊里因科等,他們的作品《落葉》、《願望樹》、《帶黑斑的白鳥》、《牧歌》等都具有較強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調鮮明。此外,蘇聯「詩的電影」理論認為,電影創作應從本民族民間文藝中汲取營養。具有深厚傳統的民間文藝(童話故事、民間傳說、民歌、民族舞蹈)應成為「詩的電影」創作的源泉。「詩的電影」在藝術手法上也應借鑒民間文藝中的表現手段。電影從默片階段進入有聲電影時期之後,從全世界范圍來看,藝術散文語言的運用逐漸成為主導趨勢,很少再有人對「詩的語言」進行孤立的探索了。但包括先鋒派在內的早期電影藝術家們對隱喻、象徵、節奏等問題的探索成果,構成了現代電影表現手段的有機部分。現代的詩電影一般都能注意到隱喻因素和敘述因素的較好結合。
『陸』 最後的詩句 電影最後的詩句簡介
1、《最後的詩句》是由曾英庭執導的電影,由傅孟柏、溫貞菱、高英軒、姚以緹、高盟傑等領銜主演,於2017年上映。
2、劇情簡介
對於阿施來說,千禧年夏天是最美好的年代。他遇見青春綻放的曉萍,一同牽手走過那繽紛的年紀,寫下生命之詩的開頭。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兩人總是樂觀且有計畫性的面對。
直至一次阿施父親到軍營中的探訪,改變了長久相處的共識,陷落○六年那躁動不安的時代氛圍中。出社會後,現實的壓力卻磨損了原本美好的愛情,使阿施的離去成為不得不的現實,阿施與曉萍在豔陽下相愛,在日落時分開,再擁抱已是四年的時光飛逝,兩人清澈的雙眸已被歲月折磨地悄然黯淡,距離當年燦爛的身影已越發遙遠……。歷經波折後的重逢,能使他們再念起那首描述歲月靜好的生命之詩嗎?
『柒』 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是根據哪個帖子改編的
該片根據李海波的網路長帖《與我十年長跑的女友明天要嫁人了》改編,講述了呂欽揚與女朋友凌一堯從16歲高中時期開始到進入社會後面對現實的坎坷愛情故事。
電影改編自2013年的網路長帖,原作者根據自身經歷直播的愛情長跑故事。陳國富在2013年就買下該帖的改編全版權,但遲遲沒有開機,直到找到導演沙漠,這才開拍。
《我要我們在一起》是由沙漠執導,屈楚蕭、張婧儀領銜主演的青春愛情電影。該片於2021年5月2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評價
《我要我們在一起》並沒有停留在校園戀愛階段,而是將重點放在了他們踏入社會後,面對現實生活時,兩人感情逐漸產生變化的過程。歸納起來,影片中呂欽揚和凌一堯面對的愛情障礙,來自於兩方面:一是身份上的差距。凌一堯是一位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天之驕子,而呂欽揚則是一個工地上的監工,早早踏入了社會。
兩人的愛情不被凌一堯的母親祝福,但後者也沒有尋死覓活地反對;其次,呂欽揚過分耿直不願同流合污的性格,讓他在社會上寸步難行,賺不到錢,兩人在大城市裡無法立足,由此導致他的內心逐漸失衡,越來越覺得自己配不上凌一堯,兩人矛盾逐漸激化。
呂欽揚最後出走新疆,是內心對這份感情的投降。《與我十年長跑的女友明天要嫁人了》作者李海波給這個帖子設計了三種結局,影片選擇了第二種結局,就是呂欽揚死在了新疆,他的學弟復述了這個故事。影片主創詩化了這個結局,讓呂欽揚在趕赴跟凌一堯約會的路上,凍死在了風雪裡。
『捌』 求韓國電影《詩》中結局的那首詩。
阿內絲之歌 那個地方怎麼樣?是多麼孤寂啊 到了晚上依然是晚霞 聽得見樹上鳥兒的歌聲嗎 沒貼郵票的信,你能收到嗎 未能表白的話,可以傳遞到嗎 時間流逝�0�2玫瑰謝了 像靜止的風�0�2像畫家的畫兒 未能赴約的約會 一直是秘密的愛 (接著是女童聲,那位投水自殺的女生) 我那凄慘的腳踝 飄進嘴裡的草葉子 一直跟隨著我的小腳印 是離家的時候了 在黑暗到來時,能再次得到光明嗎 我會祈禱,祈禱誰都不再流淚 我是那麼誠懇地愛著�0�2希望你能知道 在夏日的一個白天無盡的等待 你父親的臉似古老的胡同 羞澀地坐著�0�2孤獨的野菊陪在我身邊
『玖』 韓國電影《詩》觀後感
戛納電影節的獲獎電影韓國故事片《詩》。片中女主人公揚美子,從小喜歡花,並能從花中想像出令人詫異的語言,妹妹說她很有作詩的天賦。
這年她65歲依然風韻猶存,皮膚鬆弛但面容依然迷人,她有著入時的服飾,從容的步態。聽大夫的話,為防止老年痴呆症報名詩歌班學習寫詩,同時也是為了圓自己年輕時的一個心願。孫子與其他五名男孩,侵犯一名女孩並導致了女孩的投水自殺。為平息事態,孩子們的家長以賠償的方法安撫女孩的家長,來逃避法律的制裁。這是一筆巨額錢款。65歲的女主人公,還要做些零工維持生活,定期為一個癱瘓的老者洗澡,這老者曾提出要與他發生性關系。一氣之下她辭了工。但是,那筆五百萬賠償金重重的壓在了她的心裡。為了唯一的外孫子,百般無奈,她選擇了屈辱。但是,這樣換來的錢,並沒有解救了孫子。當一靈魂正在走上那神秘的、遙遠的死亡途中,相信這個靈魂便是世界上最無助的靈魂。
電影《詩》,用如詩般的語言,用誠懇的敘述,為觀眾尋找了美的另一個視角。現實中我們感受的美是直觀的,例如一朵花,一條河流,一片天空。。。影片中追求的美,已經完全超出了這種形式。
透過電影《詩》中的楊美子,在人世間經歷的苦難和痛苦,陳述出人在絕望時,也會找一個死亡之美的理由。而觀眾在被她的死亡的沉重中,感受到的是一種誠肯的美。西方哲人尼采說:『詩人寫詩與母雞下蛋一樣,都的痛苦的使然。』楊美子心中的世界如同萬紫千紅的花園,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學詩讓她痴迷,不斷的在生活中尋找詩的靈感。五位學生的家長委託她前往受害女學生的母親那裡勸其撤訴。路經杏園,她看到掉落到地上成熟的杏子,感慨異常:『杏子,讓自己掉落在地上,犧牲自己的身體,被毀滅、被踐踏,它們顯得很誠懇,是在為來生做准備吧?』的確,寫詩容易,用心寫詩卻很難。
人們在到處尋找美,但我們會疑惑什麼是美。這部影片中的故事讓人深思的就是這個問題影片的結尾用楊美子留下的、唯一的一首她用生命完成的詩:《神話人物》那個地方怎麼樣是多麼的`孤寂啊到了晚上依然是晚霞聽得見樹上鳥兒的歌聲嗎沒能貼上郵票的信你能收到嗎沒能表達的話能傳達的到嗎時間流逝玫瑰也榭了嗎現在是告別的時候了像靜止住的風似的像畫家似的未能赴約的約會一直是秘密的愛我那凄慘的腳髁飄進嘴裡的草葉子一直跟隨著我的小腳印是離別的時候了現在黑暗到來時能再次得到光明嗎我會祈禱祈禱誰都不會再流淚我是那麼誠懇的愛著希望你能知道在夏日的一個白天無盡的等待像父親臉似的古老的胡同羞澀的坐著孤獨的野菊我是那麼的愛著在你那微弱的聲音里心是那麼的跳動著我祝福你在見到達江對面之前我的靈魂拚命的呼吸著我開始做夢了在一個陽光清澈的早晨再次用剛睡醒還腫著的眼睛可以見到我身邊的你全劇終了,可我的心一直在下沉。我為影片中的人性美而震撼,楊美子的做法不一定是對的。
可為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孫子,她遵循自己人性的使然,不自覺的做著那些她願意或者不願意的事情,直到誠懇的付出了生命。她到那女孩投水的地方,像一片樹葉似的輕輕的滑向水中去陪伴她。這一躍,躍出了一個女人的浪漫;這一躍,躍出了人性善良的美感。『我怕寂寞,我用文字排遣內心的孤獨。』這是我在一則日誌中的開頭語。有朋友告訴我,看了這兩句,就開始幻想著這女人的寂寞美。當這些年我的靈魂漫無邊際的四處遊走,混過了一段已經失去了價值,令人懨悶欲絕又無謂的時光。可那恰恰是我人生中最美的年齡。來到空間,我還是寂寞無聊,有時會感到脹塞胸臆的惡心,但還是能找到許多外來的瑣屑,刺激或充填一下我空虛的靈魂。而越是失情少緒,卻越覺有一股力量,將我推向人生旅途最迅速的地方。
感謝書籍、音樂和影視作品,是它們給我沉悶的生活帶來的思考和快樂!
『拾』 怎樣評價電影《最後的詩句》
這是一部比較喪的青春電影
可能有的人看過後認為劇情狗血、怎麼會有這種傻里傻氣的不離不棄?渣男該死等等…
但並不妨礙它也許在結構上、以及大氛圍一些細節的陪襯下,抑或說套路上吧,成為一部我看來不錯的一部片子。
劇情可以很簡單的概括為一對普通的情侶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一系列打擊下,十幾年歲月里的遭遇。但看完你會發現,有些選擇是那麼無力、甚至沒得選。
時間是永遠繞不開的主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會惶恐,尤其每到生日這種門檻,快樂的同時又有一絲哀傷,其實蒼老不可怕,惶恐的是隨著年齡增長,仍然兩手空空,一無所得。可能這就是芸芸眾生大部分時間真的不想過生活,每天要面對無盡的繁瑣,就像女主想要結婚,男主卻說你想以後的孩子住這樣的破房子里嗎?那這到底是愛還是什麼?我感覺台灣片里那樣的房屋可以了啊…男主可能沒見識大陸的房價和香港的寸土寸金。可直到男主被生活痛打到鼻青臉腫,安靜地坐下來能吃一頓飯時,才提出結婚,蜜糖反而變成了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