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觀後感【一】
記憶里的那個春天
Les choristes(2004年),中文譯名《放牛班的春天》,又譯《歌聲伴我心》、《唱詩班男孩》。它是一個關於愛與教化的故事。整個電影都像沐浴在春光里一樣,柔和恬淡。沒有美女帥哥,沒有動作暴力,不悲情,不煽情,甚至於連色彩都很節省——沒有很明亮的色彩,即使是春天裡常見的黃色和綠色都不明晰,像是摻入了淡淡的灰色。在這樣的色調里,卻又讓人感覺到法國農田裡緩和的春風,不可思議的溫暖。背景的音樂也是同樣的色調,無論是純音樂還是童聲,總是帶著些傷感,回憶,還有夾雜著二者的歡樂伴隨著電影的節奏緩緩前行。
“我們是池塘畔底輔育院的精英,正因如此我們才讓人傷透腦筋……”
1949年春天,法國鄉村,過氣音樂家克萊蒙·馬修來到了池塘畔底輔育院,成為一名代課老師。
池塘畔底輔育院是一所問題男子寄宿學校,問題兒童——孤僻,偏激,叛逆;冷酷的校長——把學校比作監牢,只想升遷,自己是失敗者,卻把孩子們當做失敗的根源;麻木的老師——整天都處在緊張之中,防範著學生們,奉行著“犯錯——處罰”的原則,禁閉、體罰司空見慣,悲劇不斷上演。學校里整天死氣沉沉,能打破這沉寂的,只有從校長室里傳來的慘叫聲。
第一節課,對於孩子們的捉弄,他沒有向校長打小報告,而是選擇了掩飾;莫翰奇在黑板上畫他的禿頭畫像,他沒有發火,卻在黑板上畫了莫翰奇的側臉,還加了小丑的紅鼻頭……最不同的是,當麥神父被學生的惡作劇傷了眼睛,馬修查明了事實,卻請求校長不予處罰,他讓犯錯的蓋赫克去照顧受傷的神父。面對學校里唯一溫和的麥神父,蓋赫克悔恨地說不出話來。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馬修在學校里所扮演的,就是父親。
“感受著午夜的激情,希望的波動,生命的熱力,感受著路途的榮耀……”
午夜電燈下譜曲的身影,白天陽光里孩子們歡樂的歌聲,莫翰奇的聲音是上天賦予的奇跡。孩子們真的成了一個集體,高音部、低音部,五音不全的郭和頌是樂譜架,年齡過小的貝比諾擔任團長助理——一個也不能少。孩子們在變,就像馬修所說:“從孩子們的眼神里,我忽然領略出了很多東西,有著驕傲,被寬恕的喜悅和一種新的東西,人們對他們的肯定。”
“冬天稍縱即逝的風,總算遠離你的氣息,也遠離了高山,在風中盤旋展開雙翼,在灰暗晨曦破曉時分,尋找奔向彩虹的道路,發現生命里的春天和浩瀚海洋的寧靜……”
馬修被開除時說:“不是你趕我走,是我辭職了。”
被禁止去看馬修的孩子們,把自己反鎖在教室里,唱著歌,為馬修灑下紙飛機。當馬修孤零零地走在院里,看著紙飛機載著祝福漫天飛下,是一種怎樣的喜悅。
貝比諾每個星期六的等待是值得的,因為他和馬修一起離開的時候,就是星期六。
馬修和孩子們,在春天裡相遇,在春天裡分離,他們的故事,彌漫在春天裡……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二】
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也是關於心靈與愛的電影。“教育到底是什麼?我們要怎麼教育好學生們?我們現在要怎麼做?”影片中,現實中,每個人的心中都在尋找著這個問題。《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手裡拿的是一把愛心和理想的鑰匙,開啟了學生們的心靈之門。
這是法國偏僻的郊外一所被稱作“池塘底”的教養院。裡面的孩子,或者每每倚靠在鐵柵欄前,企盼著已去的父親,或者用毫無奢求的眼神,不屑地看著這個世界……他們的父母或是在戰爭中死亡,他們的母親或是未婚媽媽,他們擁有太多太多別人不曾擁有的冰冷和無助。
將這群問題少年集中強制關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一道道鐵門禁錮著他們的心靈世界,只能看到高牆圍著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愛和尊重,更不許對愛有所依戀。犯了事,只能用皮鞭和囚禁處理。
塵封的心靈就這樣開始慢慢變得扭曲,在這里有以李基度為代表的攻擊性強的兒童,他把學監老麥砸得住進了醫院;還有以皮比諾為代表的,由於失去雙親,缺少依戀而孤僻,甚至變得抑鬱的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讓單親媽媽頭痛,對音樂極有天賦,但又自尊心十足,相當敏感的莫朗。
這樣我們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學生們的叛逆、反抗和疑問:在影片里學生對老師的不尊重顯露無疑,他們在拿老師做笑料,暗算老師……學生們對老師的輕蔑無視,老師們對學生的不滿和強硬,他們只是把學生的這種行為看成叛逆、墮落的表現。老師和學生選擇了對抗,而不是通過真心交流,互相理解來解決問題。
在這樣充斥著邪惡和暴力的氛圍中,許多老師都是採取了妥協、默認、忍耐或同流等消極的態度,而馬修的態度是積極的。初來乍到的馬修,面對孩子們一貫的惡作劇,並沒有像其他教員那樣過激的反應,盡管他也需要嚇唬孩子,但他的心中充滿了愛。他相信不管是什麼人,他的心靈深處都深埋著善良的種子,尤其是孩子,教育者就是善於將之揮之而出的那個人。
等爸爸的佩皮諾的眼神只有讓人更加憐愛;“樂譜是不是間諜的密碼?”,孩子還是那麼的天真、好奇……每個孩子都有一顆豐富的內心,我們不要苛求孩子都成為我們心中的那個孩子,他們是大千世界中的葉子,從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
真正尊重孩子原有的特質,讓孩子原有的特質更加閃亮。於是,當孩子嘻笑著罵他禿頭的時候,當孩子將他用半生的心血創作的樂譜散落在廁所里隨意玩弄的時候,當孩子將墨水瓶砸在他的臉上的時候,他從來也沒有惱羞成怒。
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幫助這些孩子掩飾他們的過失,使他們不至於遭到冰冷的懲罰。他為什麼這樣做?想討好這些孩子嗎?不是。不嚴格要求他們嗎?不是。想表現自己的寬容嗎?不是。因為他親眼目睹了”池塘底”教養院的非人道的刻板的教育的霸道粗魯和蒼白無力。
校長的”犯規—處罰”的行為主義派的管教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人性的一面,將改造學生的過程單純的簡化為”刺激—反應”的過程。
他對人性的看法過於簡化,完全忽視了人的行為異常發生的內在認識、情感、動機、和態度等主觀的心理原因。同樣,也忽視了認知、情感和意志等過程在行為矯治中的作用。以為簡單而粗暴的處罰就可以阻止學生們繼續搗亂。而他這樣做的後果是,招致了學生的怨恨和更多的惡作劇。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他意識到了校長”犯錯—處罰”的方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他開始用一些更加人性化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管理,同時也注意給學生多一些自尊心。
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地認為是受人尊重的,雖然我們有金錢,有朋友,或是處於權威的地位。如果無法滿足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我們就會產生自卑、無助、沮喪的情緒。
比如像皮埃爾這樣的人,他雖然沒有直接將這些情緒表現出來,但他帶頭鬧事等行為正是為了掩飾他的自卑和無助。在頑劣的外表下,隱藏的其實是一顆受傷的心。馬修老師讓皮埃爾知道,他的媽媽是關心他愛他的,也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是和校長一樣死板的。
馬修老師還發掘了他在唱歌方面的天賦,最重要的是馬修老師給了他自尊,把他當作平等的人來看待,讓他懂得了自尊的需要和尊重他人的需要。
他認為這種需要是必須達到的。在一片和諧的童音中,馬修向皮埃爾揮揮手,那是一個邀請的姿勢,恭敬而慈愛;那是皮埃爾熟悉而渴望的旋律;那裡有許多雙眼睛都含著笑意在等待著。冷著面孔的少年,逐漸將身體從石柱上慢慢抬起,調整自己不羈的站姿,他變得恭謹而又充滿了喜悅。
那一刻,他突然就明白了一切。他領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覺,更懂得了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必須先尊重別人的道理。
那一刻,什麼是“春風化雨”,什麼叫“潤物無聲”,全明白了。
克萊蒙·馬修,這個落魄的音樂家,失業的代課老師,卻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身上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輝。他用自己的方式做著微不足道的事情,溫暖了冷漠的學生,喚醒了明哲保身的同事,改變了囚籠般的學校。這一切都在不經意間,平凡、自然、真實。
“好好先生”馬修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則和立場。他不會對自己喜愛的學生有任何的偏袒,不會無原則地放任一個學生胡作非為,但同樣也不對經常得罪自己的壞孩子懷有絲毫的偏見。
老師就應當這樣,正確運用教育者的權威,合理掌握師生之間的距離。既不能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任意擴大師生之間的距離,寬容、理解、接納、欣賞、並感受著每一個學生,熱愛學生,給學生以尊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馬修就像是一個集所有優秀老師所應具有的特點於一身的學監,而屬於他本身特色的當屬他借音樂完成了對孩子們受傷心靈的撫慰與洗禮。就教書這點來看他並沒有做什麼,他也沒有刻意去培養學生有什麼遠大的理想。
他們似乎整天在做著游戲——唱歌。馬修沒有擺出一副老師的模樣,似乎自己是一個引導者,帶著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發聲高唱,逐漸打開了他們的心靈之門。
孩子們逐漸的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是這樣的;我喜歡和大家一起合唱;我也能做好一件事的;我不是沒有用的人!
至少我能歌唱……”孩子們逐漸的在自我肯定著,他們找回了信心、美好、人格、價值、道路、愛心和理想!最關鍵的是孩子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他們了解到自己應該做什麼,怎樣選擇,怎樣面對外面的世界。
馬修沒有做什麼實質的事,他用自己的愛心和游戲(音樂)就打開了孩子們的內心,因為他至誠的愛心和理想。他不是在教導,而是在引導和影響——學生們是在引導中自醒的。
馬修用音樂感召孩子們冷漠已久的心,喚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與熱愛。當公爵夫人欣賞孩子們的演唱時,他們的表現無疑達到了一個高潮。
無論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純凈、完美融合的歌聲,還是領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籟般的聲線,都給人以“美”的享受。他們的歌聲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馬修給予他們信心與愛的結果。
從小受到“行動——反應”的強制性規定的他們,生活在這里實際上毫無自由與快樂可言,而馬修的出現,為他們帶來了音樂,為他們帶來了關愛,因為長期受到壓迫而麻木不仁的心靈漸漸有了復甦的跡象,他們所不曾擁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傾注在馬修的身上。
讓一群頑固惡劣的問題少年們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馬修面對孩子們,並不像其他學監那樣選擇了強硬的手段,或者選擇了放棄,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以“愛”作為連接彼此心靈的橋梁。孩子們的歌聲,與其說是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說是他們為馬修獻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音樂結開了束縛他們心靈的繩索,重建了被炎涼事態損毀的是非觀,激起了一顆顆幼小心靈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
影片從頑皮的孩子的嘻笑怒罵間折射出一顆身為教育者的馬圖的“善良、寬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動的音符馴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驁不遜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春天的氣息……
然而,春天來了,春天又要走了。
馬修最終還是被趕出了學校,一直到處去給別人教音樂維持生計,直到去世。馬修走得很無奈。就像他來到這里的時候一樣,穿著他的破西裝,提著小行李,緩緩地離開了。
這個結果讓人平添了一份心酸,從而使溫暖的“春天”中多少包含著悲劇的味道,就藝術效果而言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使作品更具有現實感和可信度。
馬修不是天使,不過矮胖、禿頂的平凡的音樂教師——甚至有時候他的教師形象並不那麼明顯,他給別人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卻沒有能力給自己一個好的生活;馬修也不是聖人,在這樣的制度下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結尾時,從教室窗口飛出了幾十隻雪白的飛機,在歌聲中,駕著清風,飛向了馬修,飛到了他腳邊。人性一旦復甦,“囚籠”關不住這群天使般的孩子。孩子們放飛了自己的愛心和理想,馬修成功了。就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失意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
春天走了,溫暖卻永留心間,可以讓人在白發蒼蒼的時候還念念不忘。
用愛心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電影中有個叫蒙丹的孩子雖然出現的頻率不高,但始終會縈繞在你的頭腦。
出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副被扭曲的面龐,他給人一種近乎於威脅的眼神。但透過這種眼神的背後,我們又可以發現這個孩子是多麼的脆弱。後來,蒙丹被冤枉了,被重新抓進了監獄。
突然有一天他逃了出來,並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放火燒掉了學校的宿舍。
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這是一個教育失敗的例子。因為被誤認為偷了錢而交給了警察,盡管被發現是冤案也沒有平反,最後他一把火燒了學校。蒙丹被帶走時,馬修高喊:“你帶走了我惟一的低音。”
沒想到,他的合唱團里從此永遠失去了低音。英俊少年莫朗成為著名音樂家,蒙丹燒毀了學校之後獰笑著轉身離去,他的路在何方呢?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人們曾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主知主義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師定位。教育確實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但教育更需要教師具有對人的生命的真切關懷和熱愛!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有信仰和愛的教育,教師對教育工作信仰和熱愛的態度是最能影響學生成長的教育因素,所謂“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因為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不是通過認知教學過程來完成,而是學生無意識地向教師模仿、認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教師的影響。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大多數人,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
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因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盡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但願每個老師都能牢記教育家陶行知這句話,像馬修老師那樣,用愛心和理想的鑰匙開啟並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三】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
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
可是當馬修老師被辭退,學生們從石堡中揮動著小手、紙飛機夾著合唱聲向老師送別、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要和老師一起走時,我仍然禁不住眼濕。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工作當中,一切是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力量,它只能從教師的活的人格當中來,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
不管教育行政機關有多麼精細的周密的規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師自身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確實,教師承擔著“人師”的責任,這不僅需要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更需要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仰和對學生的教育愛。這種教育信仰和教育愛是構成教師人格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教育愛不同於基於親緣關繫上的母愛,教育愛源自教師對教育事業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是教師基於教育信仰之上對學生真誠的尊重、信任、欣賞和期待。教師是和鮮活的人打交道,教育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靠師生之間情感關系。
學生需要教師的關注,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很容易轉化成對教師所教學科的情感,這種情感紐帶能促使學生對整個學校生活都抱一種積極投入的態度。
做為老師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
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那麼老師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
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梁。
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因為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不是通過認知教學過程來完成,而是學生無意識地向教師模仿、認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教師的影響。
愛因斯坦曾說,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在於學生將書本知識遺忘之後,還剩下什麼樣的素質,精神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B. 《成長教育》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成長教育》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高中女生與成年男人的奇特歷險,珍妮和大衛是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兩人在一場大雨中首次邂逅。珍妮抱著她的大提琴,這時大衛開車從她旁邊經過,他並不直接邀請珍妮上車,只說為大提琴考慮,不能讓樂器淋雨。面對這種高水平選手,珍妮只能放鬆警惕,她無法不中招。還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大衛在人情世故上的嫻熟。一次見到珍妮的媽媽瑪喬麗,大衛說自己不知道珍妮有個姐姐。這句看似不經意的話,足以讓瑪喬麗心曠神怡,從而對大衛介入女兒的生活大開綠燈。珍妮的父親傑克相對保守,一心指望著女兒上牛津,但他也不反對珍妮和大衛相處。大衛這樣的成功人士沒准可以給女兒提供一條捷徑,為什麼要橫加阻擾?
兩個監護人偶爾才半推半就,更多的時候是默許。就在這種無阻尼的環境中,大衛一步步讓小女孩脫離高中女生正常的生活軌道。由課余時間參加音樂會開始,到周五缺課參加油畫拍賣,接著離開家跟大衛一起度周末,下一步乾脆去了巴黎。兩人跟熱戀中的情侶無異。珍妮夢想中的美好生活由文學、美食、音樂、繪畫、法國電影和旅遊構成,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衛讓她的人生願望一一得到滿足。
珍妮是個比較早熟的女孩子,所以對學校里的同齡男生的追求並不在意,也沒有特殊的激動。反而對30歲的大衛產生好感,因為在他身上她可以找到她夢想的影子,有很多新奇的事物,跟她之前枯燥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正是這些太過華麗的東西,才使得她一步步深陷其中。值得慶幸的是最後她有重新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道,進入了牛津大學。
看了《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之後,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不要太過急躁,要會忍耐。我現在是學生,外面世界的繽紛無異會對我有一定的吸引,但是,時機未到,就算現在進入了外面的世界,也不可能給自己的未來很大的希望。要等到年齡、學識、修養、能力都適合的時候,這樣就可以減少面對社會的壓力。那個時候,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成熟,也避免了女主角這種類似的經歷。女主角跟大衛在一起過著天堂般享受的生活。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隨便相信輕易的'來的奢侈,沒有付出是不可能輕易收獲的。端正自己的態度,立足當下,做好自己現在該做的事,而不是成天想著不可能的事情。
在條條大路通向羅馬的情況下,有誰願意會放棄——觀《成長教育》有感 一步登天的捷徑而甘願身穿布滿荊棘的泥濘阡陌呢?女神學霸本規劃好的人生,因紳士大叔拋出的微笑而停滯了,故事融進雨幕中,青春交響曲拉開序幕---
愛戀越轟烈越刻骨嗎?婚禮越隆重表示愛的越真摯嗎?大衛,這個成熟,優雅,風趣,多金的中年大叔,以其風度翩翩撩撥著少女的心弦,珍妮深深的被充滿藝術氛圍的既浪漫又高雅的生活所吸引,她甘願放棄牛津的求學之路,轉而願意步入婚姻。可這是童話呀,終得一句「我虧欠你,虧欠他們的不只這些」而破滅。但故事還在繼續,幡然醒悟的她,挑燈夜讀,終於跨進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門,她釋然了,微笑著尋找著生活的真正意義。
電影的幾個情節讓我深陷思考。一:女孩為什麼喜歡大叔?僅是他們的經濟基礎嗎?不,我也是大叔控,我認為大叔在光陰逝去時歷練出了迷人的魅力。他們成熟的氣質青澀的男孩是不能夠比擬的,散發出來的是時間才能夠醞釀出來的氣質。你不需要像媽媽一樣去愛撫他,而是他來安慰你,愛護你。女生往往比同齡的男生要早熟個幾歲,從精神層面來講,大叔更懂的與你交流,他們帶給你的,除了經濟還有依靠。女主大概就是被這種安全感所攻陷,片中多次提到《簡愛》,可是不是每一個女人都是簡愛,不是每一個簡愛都能遇見羅徹斯特,不是每一個羅徹斯特都給你幸福。因為這個世界,理想主義往往輸給了現實主義。
引起我震撼的第二點:何謂成長?就是讓你在奢華之後,甘願回歸平淡;就是讓你在深淵之底,仍舊揚帆起航。等落幕時,女主說自己蒼老而不明智,我為之一振,她自始至終都沒有丟掉她的理智,挺過了這一番「成長教育」。除了睡覺不會犯錯,任何錯誤都是成長,在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干什麼的時候,姑娘多去看看書吧,我們從「人間」到「天堂」,是要路過塵世的,且沒有捷徑可言。
我們真正的需要什麼?童話還是生活?是的,我們對前者抱有極大的留戀,對後者了解的太少。美好往往都是轉瞬即逝的,若沒有一雙堅定的腳踏在地上,眼前的浮華只是鏡花水月罷了。
其實當結尾處出現牛津大學的通知書的時候,我遺憾的發現這成為了一個勵志故事。不過再後來那段關於巴黎的成熟獨白挽回了一些分數。不知道是我內心陰暗見不得人好還是被黑暗社會打擊得不敢樂觀有希望,我看到陽光的勵志故事都本能的卻步。總想把電影結束在世界崩塌一切毀滅的時刻。其實又是何必呢,正因為有了後面的故事,才謂之成長。
關於成長有太多素材。但我們每個人都幼兒園,都讀小學中學大學,這是成長么。這更像是難以違背的自然規律,我們只是任其發生發展,不做抵抗。而我們體會到最多成長的時候往往是電影里描述的殘酷青春。鍾情的女孩兒拒絕了你也好,心儀的男孩送了一朵紙花也好,或是那些殘忍的你爭我奪打打殺殺,在這些當時認為比天還大的事情過之後,回頭看,覺得那彷彿是小朋友們的幼稚游戲,太天真太可愛。這時候才猛然覺得哦我長大了。等到了人到中年,看著自己之前的起起伏伏,再低頭看看現在的自己,最感慨的大概不是韶華易逝,歲月催人老,而是年華中雕刻的自己吧。
Jenny, 優質少女,以考進牛津大學為己任。大概每個經歷過殘酷高考的同學都深有體會。和大多數那個年紀的青少年一樣,沒有方向。就像我想到高中的自己,看起來那麼無知那麼茫然,似乎根本沒有想過人生還有方向感這碼事。不否認教育的責任,但多數還是該歸咎於自己。就像當Jenny發現真相時她真的沒有資格訓斥父母,因為她自己正是毀掉自己前程的幫凶。她似乎是找到了人生的終點,既然如此還有方向何用。聽起來蠻有道理。不過也像每個想不清楚的孩子對於自己在誘惑面前跪倒的狡辯。
小女孩被老男人迷得神魂顛倒。情節貌似簡單到可以想見。以我糟糕的揣度編劇的能力我甚至以為後面小女孩會因此喪命。於是看到結尾很慚愧。可能自己太膽小都不敢想像Jenny如何活著面對這一切了,如懦夫David。對這個男人的一切批判都沒有意義,我也不能將這樣的人在地球上斬盡殺絕。但不論男女,沒有責任感都是致命傷。方向可以慢慢找,但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是最基本的素質,懦弱至此的人千萬要不得。
Jenny是個聰明女孩兒,她站起來走出來,最終又了巴黎。不過已經不是那個見到一切都新奇的傻姑娘了,而是聰明卻懂得裝笨的女人。這就是成長。
C. 看英語電影貝利傳奇的誕生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傳奇的誕生》講述了球王貝利的成長故事。從一個貧民窟的孩子到國家的「國寶」,貝利以1283個精彩進球證明了自己的足球天賦,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追求。輝煌可以忽略,品味成長,在貝利的故事裡,我知道沒有成功是無緣無故的。
人一生最值得反復尋找的事情是天賦和天命。在青少年時期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能夠感受到一種神秘的呼喚,並願意痴迷而行。在中年之後,找到自己的使命擔當,敢做敢為,實現生命的價值。貝利的不同之處在於艱難的生活使他在青澀的年齡就找到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並為之而奮斗不息。他的成長史看似傳奇,實則有規律可循。
在貝利的成長過程中有多位關鍵人物:小夥伴、父親、教練、對手……
小夥伴們從小和貝利一起踢球,童年裡的美好始終貫穿在影片當中,不僅僅是啟蒙,還是一股最為珍貴的精神力量。貝利和小夥伴們將整個貧民窟當作他們的球場,秀球技、打比賽,因地制宜,率性而為。居民區的人們給予他們最大的包容。為了能夠買到真正的球鞋,一名小夥伴遭遇意外,他愧疚不已,也更激發了他努力踢球的決心。夥伴的力量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必需。在最為敏感的生命階段,興趣的種子一旦發芽,就會恣意地生長——天賦被開啟。
貝利的父親曾經是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任加球技嫻熟,一次比賽中決斷遲疑造成腿傷,告別球場。他是貝利的第一任教練,也是最成功的教練。在貝利遭受貴族嘲諷的時候,他告訴貝利要回到自己更為重要;在貝利跟隨自己勞動的時候,他陪貝利用水果練球,將任加的精髓在玩中一點點賦能到兒子身上;在貝利離開家的時候,他囑咐孩子要練就強大的內心……當貝利帶領巴西隊奪得世界盃冠軍,他在遙遠的鄉下淚流滿面……父親應該是堅定站在孩子身後的那個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最需要什麼,他也相信 孩子可以創造奇跡,他更懂得任何的成功除了天賦,更要經歷豐富而專業的訓練。
在一次由貴族和貧民窟孩子之間的足球比賽中,個頭矮矮的貝利沖鋒陷陣,技壓群雄。一位老者比賽後主動找到貝利的父親,希望可以邀請貝利去球隊打比賽。幾年之後,貝利的母親給這位老者去了電話,貝利離開家鄉去了大城市踢球。在遭到教練質疑後,貝利一個人曾經想回到家鄉去。還是這位老者在車站給他人生選擇的關鍵提醒。
馬佐拉一度是貝利的對手,他嘲諷貝利、打擊貝利,刺激著貝利。從童年到青年,兩個人也最終都成為國家隊偉大的球員。這讓我想到成就你的往往是你的對手。一帆風順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正是在對手的逼迫和打壓之下,貝利逆境中奮起,生命深處透著不屈與倔強。
在球王貝利的成長經歷中可以看到卓越兒童培養的路徑——在童年時期,瘋狂游戲,感受某種興趣的召喚,要遇到相對專業的人士進行技術訓練(貝利的父親完成了對貝利的啟蒙);在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要敢於突破瓶頸,尋找更為偉大的人物去學習;要通過一定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技藝,從一個人的精彩到領導整個團隊,讓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一直處在高位學習的狀態,一直處在改進的狀態,一直處在癲狂的狀態——這樣的成長註定會鑄就非凡。
在貝利父親的教育寶典中有三個秘訣:相信自己、相信團隊、相信任加。這三個方面的相信讓貝利成為球隊的靈魂。我們教育中要讓孩子相信什麼呢?個人的力量、團隊的支持、專業的力量……奇跡誕生不是無緣無故的,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所在,刻意訓練,超越自我,才會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D. 電影《成長教育》的觀後感
影片《成長教育》描寫一位16歲女孩面對成長經驗、家庭期許,以及突如其來的迷人愛情介入下,從女孩轉變成女人的心境歷程,成長無捷徑——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16歲的珍妮是一個聰明開朗的小姑娘,就讀於英國倫敦鄉下一所女子學校的預科班,她的成績很好,是眾所期待考上牛津大學的"種子選手"。某天,她遇見了成熟時髦、風趣迷人的男人大衛,並閃電般地與他陷入愛河不可自拔。大衛帶她見識了大都市的燈紅酒綠和浮華奢靡,這一直是她非常嚮往的生活。在此之前她從來未曾想過,這種生活如此輕易就能得到。很快她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備考牛津的念頭也被拋諸到九霄雲外。
與大衛一起的日子看起來是如此美妙,但是某一天,真相卻如一記磚頭重重地敲在珍妮頭上。她從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學生變成了一個世故圓滑的女人,她開始反思這種生活是否真的是她想要的……(摘自網路)
《成長教育》適合每一個少女觀看。它並不是說教,相反是用切膚之痛來讓人清醒。然而電影之外的我們要成長,並不用非得真實經歷一番不可。這部影片就告訴了每個女孩,在成長為一名公主的路上時沒有捷徑的,當現實生硬的告訴你,這個世界沒有王子,你還會相信童話嗎?王子和騙子只是一個男人的兩面,那麼經歷一番過後,我們還是會回到起點,回到努力成為公主的艱辛道路上。
影片一開頭是在歡快的音樂中出現的各種游戲的簡筆畫,給人一種青春萌動的感覺。而事實上珍妮也的確是一個年輕,聰明,漂亮,還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的中學生,在青年管弦樂隊拉大提琴,學拉丁文,看英語書,按照父親的要求朝牛津努力。但是這種顯得太過功利的目標下,女孩的叛逆也顯而易見,或許她之後想要走人生捷徑的選擇也是這種功利教育所造成的。當年輕女孩在雨中邂逅開著高檔車的成熟男人,幽默風趣的談吐,如果你遇見的是一個會說:「正常情況下,你應該拒絕和陌生人說話,觀後感《成長無捷徑——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但是我熱愛音樂,我擔心那把大提琴禁不起雨淋,你可以把它放到我車上,然後你跟著車走。」你會說不嗎。之後那懂得音樂,高雅的品位深深的吸引著年輕的女孩,她似乎可以提前看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之後大衛帶著珍妮頻繁的.出入高級場所,音樂會,高級酒吧,拍賣會,旅行,少女漸漸迷失在這些燈紅酒綠之中。她覺得這就是她想要的一切,而且大衛可以讓她得到一切而不是辛苦的去考牛津,她唯一的底線是等到她17歲生日,最後她退學了。然而大衛並不真的童話里的王子:她發現他所謂的房貸工作就是給黑人介紹住處,然後一些害怕有色人種的白人老太太就會害怕,他就低價收購她們的房子再高價賣出來賺取差價;所謂藝術品工作就是以手段騙取或是低價收購普通人手上的文物和藝術品。並且就在他們訂婚後,她才發現大衛已經結婚生子,她更不是第一個和大衛一起的女孩了。夢醒了,所謂的王子充滿了謊言。值得慶幸的是,珍妮最後還是回到了自己努力地道路上,並且明白成功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成長教育》並不單單是探討女孩自身的教育和成長過程,事實上,影片也在檢討父母的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當真相浮現後,珍妮忍不住大聲質問父母:「如果說愚蠢的女學生總會被光鮮年長的男人吸引,那你們倆呢?」片中的父母一心只想讓自己的女兒將愛能過上高檔生活,但他們起初的教育除了功利以外還無可厚非,只是當大衛每次要求帶珍妮出去時,編出的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勢力的他們完全喪失了鑒別能力。甚至最後大衛向珍妮求婚時,他們卻鼓勵她,放棄努力已久的牛津,嫁給大衛,理由是:他給你的所有一切便是教育的目的。這時,影片對於這對父母失敗或者說根本錯誤的教育揭露無遺。
《成長教育》所展現的教育層面是多層次的,有父母的教育,有傳統的學校教育,有自我教育和挫折教育。影片中所提到的學校教育也是存在缺陷的,盡管老師們在珍妮和大衛交往的過程中曾給予警告,但是事實證明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多麼的缺乏說服力,太過教條化,根本無法使年輕人感知和理解。但是影片最後還是寄希望與廣泛的學校教育的,珍妮最後迷途知返,在原來的老師的幫助下,順利考入了牛津,回到了女孩的正常成長道路上。
片中珍妮熱愛法國,她學生時代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去法國,後來大衛的到來讓她夢想成真。然而過早的夢想成真只會讓人覺得心靈上的迅速蒼老。當她過後回想起穿著法國女人風格的衣服,在街上和其他情侶一樣跳舞喝酒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老女人沒有了夢想。當經歷過一切後,物質過,浮華過,再回到牛津的純真里,她便更懂得珍惜這一切。當她重新和年輕男孩在一起時,男孩說將來要帶她去巴黎,她依舊表現出對那裡的神往,就好像她從沒去過一樣。事實上,我們的夢想如果不是經過我們自己的努力而達成的,你會發現,它始終不如自己所想像的美。
E. 英語作文和觀後感
先把它的主要內容寫下來,然後談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麼寫自己的感想。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F. 查理成長日記100字英文觀後感
may be said to us,旺卡先生把一座巧克力工廠送給查理叫他和自己獨行, Salt was sent to scrap furnace。第三位是爵口香糖冠軍維奧莉特;.主要內容. Wonka',變成了微小粒子, but to stay with family, one family eating and drinking is not full of cabbage soup, actually in the heart very guilty,粘滿了有關旺卡先生的糖果廠的事情:小查理和一家人生活在一個小房子里, second is a spoiled little girl family Viruka Salt:「對不起」星期天, Mr。是啊,維奧莉特變成藍莓糖果,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我在網上看了一部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我覺得有點搞笑。我覺得查理一句話說得很好。而查理得到一座巧克力工廠. Wonka got close relatives. After seeing this movie, to buy a piece of chocolate, a little touching,因為旺卡先生的父親是一位牙醫. Charlie got a chocolate factory. The first is like Augustus puyinpusi, father work in toothpaste factory, let us not be sad and happy,我覺得很感動,維魯卡·索爾特被送進廢品爐,和親人在一起. The last one is Mike,而查理也接受了巧克力工廠. Wonka father wall. Search a chocolate factory in the town of central, five children went to the chocolate factory,爸爸在牙膏廠上班, Mr,再苦也是甜的, went to the family!盡管和我們爭論過後. Wonka had five pieces of gold hidden inside each of the five packet of chocolate, to comfort us, encourage us,換做別人早就同意, and Charlie also accepted the chocolate factory, never let Mr;s father is a dentist,但很幸福,工作很辛苦,而薪水很少, into small particles, but the smell of the rich chocolate, Augustus fell into the river Violet a chocolate, after a while I always regret it up just right. A though bitter, again bitter is sweet, because Mr, Mike got into the TV. Wonka had a chocolate factory to Charlie and asked him to walk alone,一家人每天吃喝不飽的甘藍湯,結果奧古斯塔斯掉進巧克力河裡;m sorry"。事情是這樣的。一家雖然苦,安慰我們. The family is loving us, sad! Sad when family wiI',鼓勵我們。在小鎮的中央有搜索座巧克力工廠。後來查理又幫助旺卡先生和他的父親的誤會解開. But Mr: ",也可以去看看,工廠門十五年沒開過, Charlie didn',而是要和家人在一起。而且旺卡先生和父親爭吵要開一家糖工廠。首先是喜歡暴飲暴食的奧古斯塔斯。Sunday,旺卡先生做了五張金獎卷藏在五包巧克力里。
這部電影對我啟發很大,讓我們不再傷心而很開心,而小查理機會很少!傷心時家人會為我們分擔痛苦, if interested, work very hard. Yeah. W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第二位是被家人寵壞的小女孩維魯卡·索爾特! And although we after the debate. Charlie later helped Mr, blueberry candy, the factory door not open for fifteen years: little Charlie and one family lived in a small house,五個孩子去了巧克力工廠。最後一位是邁克。而小查理在雪地里撿到一張紙幣. Wonka candy. This movie is a great inspiration to me。親人是愛我們的,去買了一塊巧克力, candy factory thing sticky about Mr,結果金獎卷在裡面;t agree, Mr, do others would agree, but very happy. And check the barber now Mr,邁克鑽進了電視, but a small salary,傷心時。
看完這部電影. While little Charlie found a note in the snow, because he was only a piece of chocolate, can go to have a look, the gold medal rolls on the inside,查理沒答應,如果有興趣,但卻聞的到濃郁的巧克力味。親人總是表面對我們壞。而查理發現在旺卡先生父親的牆上. The surface of our loved ones are always bad,就去找家人,過一陣總會後悔起來我剛才對不對。M I feel a bit funny on the Internet,其實心裡很內疚的. The third grand champion Violet is chewing gum。結果很美好, and loved ones together,旺卡先生得到了親人,從小就不讓旺卡先生吃糖, while little Charlie little chance, I feel very touched. The result is very good. Wonka and his father misunderstanding untie. Wonka and quarrel father to open a sugar factory. I think Charlie is a very good, but we did not find. The thing is, I watched a movie ",也許會對我們說,因為他每年只有一塊巧克力,有點感人
G.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珍妮)從老師喜歡的優等學生,到離開學校的叛逆女,再回到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的故事。說真的,這個劇情的發展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以為主人公最後就會和那個年長男人過著幸福的生活了。但是沒想到最後竟然又回到學校繼續刻苦學習去了,並且如願以償考上了牛津大學!
跳出劇情,我想說說我看完以後的感受。好多人說珍妮的痛苦根源是由於她的叛逆!丟下腳踏實地的學習之路,去追求她自己眼中的幸福人生。這我並不反對,不過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靈性的角度。我認為使珍妮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的原因是――對當下的抗拒!珍妮從剛開始的品學兼優的優等生,到滑落到及格線邊緣;從學校的好好學生,到離經叛道的退學生;從前途光明的聰明女孩,到陷入愛情、學業雙雙離去的困境……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對當前的學習、生活、教育制度的不滿!正是因為這種不滿,使單純的她產生逃避當下生活的沖動,正是因為這種沖動,使她墮入了看似美麗的深淵。如果她不抗拒現狀,而是接受它,就不會上演出退學的鬧劇,更不會到愛情、前途兩空的地步。這里我必須聲明的是,我並不是主張消極接受現實的悲觀主義者,更不是阻撓追求美好人生的終結者。我想說的是,在接受並感恩現狀的同時,去追求更美好的未來!追求美而這兩者並不矛盾,甚至是互相有促進作用的。記得吸引力法則嗎?同頻共振,同質相吸。珍妮以前對境況的厭惡,就真的吸引來了更槽糕的窘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悔惡之中!而反過來,如果珍妮感賞當下的生活,同時積極去勾勒人生美好未來的藍圖,追求幸福,那麼她也一定會經驗到美好人生的幸福感!因為感賞會吸引感賞!很簡單的道理,不是嗎?所以說,我並不認為,珍妮不應該去跟男主人公去浪漫。因為那時候她是隨心所選,是她的靈魂所指引的。當初比爾蓋茨不也是因為去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而退學了嗎?只要珍妮感恩當下的美好,並且努力追求未來的幸福,她就不會墮入影片中的困境。在這個基礎上說,我認為珍妮完全不必要去為這條坎坷彎路而後悔。因為沒有黑,我們如何了解白?沒有恐龍,我們如何欣賞美女?沒有這段經歷,珍妮怎麼會體會到自己努力讀書的拼搏人生呢?以後,珍妮如果懷著這樣接受、感恩的情懷步入下一階段的人生之旅的話,相信她的人生會從此與眾不同,幸福相伴!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其實在自己身上也有著珍妮叛逆的影子。曾幾何時,我也是特別排斥學校的教育體制,覺得學不到東西。抱怨專業,抱怨學校,抱怨環境……但是,現在隨著自己內心的柔軟,心量的包容,我能夠用比以前更加感賞的眼光去看待現在的生活。從過去的「學習反動分子」變成了可以用心讀書的「叛逆」學生。或許我的未來不在於這些專業課的成績,但是我知道,無論我做什麼,我都應該臣服於當下的事實,同時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
願你我共勉!
然而,在全家坐車去參加宴會的路上,珍妮發現大衛已婚的事實,她立刻讓他掉頭回家,並向自己的父母解釋清楚,結果他逃走了
珍妮找到大衛的住處,從他妻子口中得知,她不是唯一被騙的女孩,之後珍妮重回學校,假裝一切沒有發生過,刻苦讀書,果然考上了牛津大學。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相信這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倘若生活不順,那教育這件事要背最大的黑鍋:如果沒讀那麼多書,那我肯定賺的比現在多,我就不會有那麼多妄想。
其實把人生寄託在教育身上的論調很不公平,它反映了人們渴望奇跡,一勞永逸的心理。
教育本身需要長期投入,短期不會得到收益,很多人把教育當做保障,因此面對一份更有誘惑的保障時,讀書無用論占上風。
教育給人禁錮,又給人自由,需要在限制和享受之間找到平衡。
經歷過風雨,人要保持好奇之心,像從來沒有受過傷害,像第一次那樣去擁抱生活。
其實當結尾處出現牛津大學的通知書的時候,我遺憾的發現這成為了一個勵志故事。不過再後來那段關於巴黎的成熟獨白挽回了一些分數。不知道是我內心陰暗見不得人好還是被黑暗社會打擊得不敢樂觀有希望,我看到陽光的勵志故事都本能的卻步。總想把電影結束在世界崩塌一切毀滅的時刻。其實又是何必呢,正因為有了後面的故事,才謂之成長。
關於成長有太多素材。但我們每個人都幼兒園,都讀小學中學大學,這是成長么。這更像是難以違背的自然規律,我們只是任其發生發展,不做抵抗。而我們體會到最多成長的時候往往是電影里描述的殘酷青春。鍾情的女孩兒拒絕了你也好,心儀的男孩送了一朵紙花也好,或是那些殘忍的你爭我奪打打殺殺,在這些當時認為比天還大的事情過之後,回頭看,覺得那彷彿是小朋友們的幼稚游戲,太天真太可愛。這時候才猛然覺得哦我長大了。等到了人到中年,看著自己之前的起起伏伏,再低頭看看現在的自己,最感慨的大概不是韶華易逝,歲月催人老,而是年華中雕刻的自己吧。
Jenny, 優質少女,以考進牛津大學為己任。大概每個經歷過殘酷高考的同學都深有體會。和大多數那個年紀的青少年一樣,沒有方向。就像我想到高中的自己,看起來那麼無知那麼茫然,似乎根本沒有想過人生還有方向感這碼事。不否認教育的責任,但多數還是該歸咎於自己。就像當Jenny發現真相時她真的沒有資格訓斥父母,因為她自己正是毀掉自己前程的幫凶。她似乎是找到了人生的終點,既然如此還有方向何用。聽起來蠻有道理。不過也像每個想不清楚的孩子對於自己在誘惑面前跪倒的狡辯。
小女孩被老男人迷得神魂顛倒。情節貌似簡單到可以想見。以我糟糕的揣度編劇的能力我甚至以為後面小女孩會因此喪命。於是看到結尾很慚愧。可能自己太膽小都不敢想像Jenny如何活著面對這一切了,如懦夫David。對這個男人的一切批判都沒有意義,我也不能將這樣的人在地球上斬盡殺絕。但不論男女,沒有責任感都是致命傷。方向可以慢慢找,但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是最基本的素質,懦弱至此的人千萬要不得。
Jenny是個聰明女孩兒,她站起來走出來,最終又了巴黎。不過已經不是那個見到一切都新奇的傻姑娘了,而是聰明卻懂得裝笨的女人。這就是成長。
今晚和同學們一起看完了《成長教育》這部電影,本來對這部電影興致缺缺的我,卻在看完後久久不能平靜。內心的翻江倒海清清楚楚的提醒我,對人生的態度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直以來,對生活總是抱著賭博態度的我,雖然總把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掛在嘴邊,但骨子裡還是抱著僥幸態度。害怕吃苦,不願付出。總是傻傻幻想有朝一日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巨大成功,甚至苦苦思索一條通往成功殿堂的捷徑。我只看到那個農夫不費「一兵一卒」在樹樁下撿到了撞死的兔子,卻忽略了最後的結果,農夫等了一輩子,卻再也沒能等到另一隻。
「我用我最珍貴的第一次換取一個教訓,我的人生沒有捷徑可走!」無論是珍妮的這句話,還是她那不幸的遭遇,都無疑給了我當頭棒喝,讓我徹底看清,一直以來,我的路都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是啊,不管是珍妮,我,還是大家,我們的人生都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才能到達我們所期盼的那個彼岸。珍妮以為可以不用再學那些枯燥的、無聊的課程,以為找到了人生的捷徑,以為可以輕而易舉得到自己所嚮往的生活。最終,邪惡的欺騙,無情的拋棄,殘酷的現實撕碎了蒙住她眼睛的那層絕美的不堪一擊的薄紗,那一刻她才看清,她錯了,可是卻是以慘痛為代價。相較於珍妮,我們更為幸運。她用她最寶貴的東西換取了這個教訓,明白了她的人生沒有捷徑。這不僅是她的教訓,也是我們的。在同情她的遭遇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從她的教訓中學會腳踏實地,厚積薄發。
在過去的這么多年裡,像迷失時的珍妮一樣,我活在自己給自己編制的夢里。我以為我的人生有捷徑,我曾信心滿滿地以為一定存在著那麼一條路,沒有荊棘,沒有泥濘,不崎嶇,不遙遠,它可以帶著我輕輕鬆鬆到達那夢里嚮往的美麗天堂。哪怕等了很久,哪怕迷茫無措,哪怕遙遙無期,我卻傻傻的近乎固執地堅信有那麼一條我現在沒發現但將來必然會發現的隱藏著的路。可是,珍妮的故事狠狠地給了我一巴掌,讓迷糊了二十年的我瞬間清醒。我很慶幸,雖然因走錯很遠要付出更多,但好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是的,我的人生沒有捷徑!我們的人生沒有捷徑!惟有踏踏實實地付出,才能穩穩當當地收獲!勝利的果實需要汗水的灌溉,成功的光環需要付出來滋養。還等什麼呢?讓我們揚帆起航,在人生的路上留下我們踏實的腳印和努力的汗水!
在幾天後寫這篇觀後感,我以為自己已經什麼感覺都模糊了,或許還需要再看一次這部電影。但讓我沒想到的是,當我決定寫的時候,關於電影的一切紛紛進入我的腦海,喚醒了我看電影時的心情,讓我五味陳……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真實、太真實了!人們都說電影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成長教育》真實的再現了生活,講訴的是無數個正在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同樣的事情。它深刻的剖析了女主人公在成長道路上內心的波動與掙扎,生活的甜蜜夢幻與幻想的破滅。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她愛慕虛榮、拜金,是的,她確實如此。但一個家境不足以支撐自己美麗夢想的女孩子,在遇到一個溫柔體貼、風度翩翩、多金俊帥的男人時,不可自拔的陷入其中是可以理解的。
哪個女孩子不渴望遇到這樣的一個人呢?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就像一首歌中所說「天空會不會放晴,會不會下雨,會不會幸福在終點等著我和你」。這個世界不缺乏渴望愛情的人,但缺乏追求愛情的心。在我看來,女主人公在這個經歷了歲月而比較有魅力的老男人刻意營造的愛情漩渦中不可自拔,她為了自己一心認定的愛情拋棄了自己的學業、失去了自己的貞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勇敢而又愚蠢的,可悲而可憐的。對於她,我沒有同情或嗤笑,只有深深的震撼……
所有渴望不勞而獲的人都會發現現實的殘酷,女主人公便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少女心懷綺麗的幻想是可以的,但還是要腳踏實地的慢慢積蓄達成夢想的力量。並不是每種劇情都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成長教育》沒有迎合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的喜歡美好結局的喜好。其實,當我看到女主人公發現男主人公不是她所以為的那種美好的人時,我以為她雖然痛苦也會果斷離開,但是劇情並沒有那麼安排。當我看到女主人公屈服在男主人公「沒有高格調餐廳,不能肆意的在巴黎遊玩」時,我驚覺人性真的不是我們想的那樣,人是有劣根性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值得慶幸的是,女主人公很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懂得適當放下自己的面子。她去求自己曾經因為不懂事而誤解過得老師,更難得是她的老師原諒了她。最後她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她的人生因為一個不負責的男人出現了偏差,這樣的一次經歷會使她的生命沒有過去的急功近利,也會使她如涅磐重生的鳳凰那樣美麗與耀眼……
《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高中女生與成年男人的奇特歷險,珍妮和大衛是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兩人在一場大雨中首次邂逅。珍妮抱著她的大提琴,這時大衛開車從她旁邊經過,他並不直接邀請珍妮上車,只說為大提琴考慮,不能讓樂器淋雨。面對這種高水平選手,珍妮只能放鬆警惕,她無法不中招。還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大衛在人情世故上的嫻熟。一次見到珍妮的媽媽瑪喬麗,大衛說自己不知道珍妮有個姐姐。這句看似不經意的話,足以讓瑪喬麗心曠神怡,從而對大衛介入女兒的生活大開綠燈。珍妮的.父親傑克相對保守,一心指望著女兒上牛津,但他也不反對珍妮和大衛相處。大衛這樣的成功人士沒准可以給女兒提供一條捷徑,為什麼要橫加阻擾?
兩個監護人偶爾才半推半就,更多的時候是默許。就在這種無阻尼的環境中,大衛一步步讓小女孩脫離高中女生正常的生活軌道。由課余時間參加音樂會開始,到周五缺課參加油畫拍賣,接著離開家跟大衛一起度周末,下一步乾脆去了巴黎。兩人跟熱戀中的情侶無異。珍妮夢想中的美好生活由文學、美食、音樂、繪畫、法國電影和旅遊構成,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衛讓她的人生願望一一得到滿足。
珍妮是個比較早熟的女孩子,所以對學校里的同齡男生的追求並不在意,也沒有特殊的激動。反而對30歲的大衛產生好感,因為在他身上她可以找到她夢想的影子,有很多新奇的事物,跟她之前枯燥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正是這些太過華麗的東西,才使得她一步步深陷其中。值得慶幸的是最後她有重新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道,進入了牛津大學。
看了《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之後,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不要太過急躁,要會忍耐。我現在是學生,外面世界的繽紛無異會對我有一定的吸引,但是,時機未到,就算現在進入了外面的世界,也不可能給自己的未來很大的希望。要等到年齡、學識、修養、能力都適合的時候,這樣就可以減少面對社會的壓力。那個時候,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成熟,也避免了女主角這種類似的經歷。女主角跟大衛在一起過著天堂般享受的生活。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隨便相信輕易的來的奢侈,沒有付出是不可能輕易收獲的。端正自己的態度,立足當下,做好自己現在該做的事,而不是成天想著不可能的事情。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成長教育》,觀看後心潮澎湃,提筆寫下這篇觀後感。
電影講述了一個花季少女Jenny的成長故事,Jenny是全班最優秀的學生,上課時總有她踴躍回單問題的身影。同時,她還是管弦樂團中的大提琴手,有一個酷愛學習的男友。因此,Jenny讓人十分羨慕。
她的命運,在遇見David後改變了。
那是一個下著大雨的下午,Jennny無助地拎著大提琴,站在路邊等公交車,這時,David開著一輛帥氣的跑車過來了,載了她一路。Jenny被David表面上的風度翩翩和幽默感所打動,一種不知名的情愫在她體內生了根,萌了芽。此後,送花、音樂會、豪華酒店內吃飯、欺騙父母,與David同居一屋,把自己的第一次隨隨便便地交給了David……不可避免地發生在了Jenny身上。我很心痛:我親眼目睹了一個清純好學的好女孩,變為愛慕虛榮的小太妹的過程。
Jenny終究明白了這場騙局,她心痛、孤獨、無助……,但最後,在她爸爸一番感人的話的激勵下,重新兌變成了那個聰敏好學的少女,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嚮往已久的牛津學院。
思緒斷了,腦海中不斷地回想起Jenny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嫣然一笑的情景。是的,她終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真正有價值的目標。
有幾人,會不為這一場景落淚?有幾人,會不喜愛清純好學的她?有幾人,會不為她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感動?有幾人,會體會不到她變回原來那敏而好學的自己後的努力?
是的,有理想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有前進的動力才會實現理想,兩者,是密不可分的。Jenny這個女孩,自身有著一股狠勁,堅強的承擔一切。可她也不是完美的:她也有過青春的叛逆。
但這又有何妨?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心底里想要改正錯誤,並為之付出努力,足矣。
吸取教訓,改正錯誤,將來的一天,你一定會站在花叢中,抿唇淺笑。因為,那時的你已經付出了努力,此生無悔!
小時候經常說以後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想進企業,不想進機關,不想這樣,不想那樣,只是因為很害怕死氣沉沉的生活,常講「我不要一眼望到死。」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穩定的生活沒有那麼可怕,即使是看似一成不變的工作,其實當中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內容;而所謂的新奇冒險也並沒有那麼精彩,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無奈,特別是當基本保障不確定的時候,不是人人都能夠活得那麼瀟灑,也不是活得看似瀟灑的人真的都只有瀟灑沒有煩惱。
就像jenny一樣,她眼中看到的老師的生活死水一潭,雖然也經過重重關卡從劍橋畢業,可還不是只是過著做老師的枯燥生活。但這種臆測其實是沒有道理的,你走進她,才知道她有一個溫馨的小窩,可以隨時彈琴聽歌喝咖啡,這樣的生活卻正是她想要的,她怎會覺得無聊?而所謂上流社會,美麗的洋裝、刺激的賽馬、迷人的酒會,其實只是一瞬,並不是不好,只是這感覺未必真實持久。為什麼要放棄一個成熟有魅力的男人和他帶來的富足的生活而繼續埋頭苦讀擠進牛津?之前沒有人的答案令jenny滿意。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些生活Jenny以後都可以擁有,她有大把的時間讓自己可以徜徉其中,但這一份努力換來的高等學府的通行證,以及由此帶來的一切,學業、生活、經歷,卻只有眼前的時間和機會,過期不候。
有人提出,如果david不是已婚的身份,看起來他也不像開始想像的是個騙子或十惡不赦的壞人,他只是個普通的有點小錢的中年男人,如果沒有家室,他未必不是一個好伴侶,他對Jenny有感情,而且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也不糟。如果jenny是海倫,那麼她會享受這樣的生活,也一樣會很幸福。可惜Jenny不是海倫,她是jenny,這樣的女孩習慣獨立思考,喜歡自己帶來的成就感,所以時間長了她會懷念放棄的一切。
因此,如果生活中有真的對大叔感興趣的小Loli,不必給她們上綱上線的道德准則,只是要她們弄清楚,自己的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H. 《成長教育》:從三個角度剖析珍妮迷失自我誤入歧途的原因及思考
前言:《成長教育》 這部電影是根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琳·巴貝爾(Lynn Barber)的回憶錄改編而成。曾獲2009年聖丹斯電影節觀眾選擇獎和攝影獎,被提名劇情片陪審團大獎,並獲2009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獎。
這部電影講的是蘿莉少女偶遇心機大叔,陷入愛河放棄學業,最終發現大叔已婚,被拋棄後又重拾學業最終考入牛津大學的故事。
這是一部關於 女性成長 的教育故事,是一部每個少女都應該看的 教育片 。同時,這部電影討論的主題時至今日都仍舊是個問題:
•女孩子為什麼要讀書?
•讀得好還是嫁得好?
•為什麼寶貴的青春要用來好好上學,而不是浪費在談戀愛上?
•為什麼強調女性要上大學,要變得獨立、強大、優秀?
今天我就從家庭、個人、社會三個角度來談談女主珍妮,十足的學霸最終誤入歧途的原因,為追求嚮往的生活選擇退學,最終被生活狠狠的拋棄後幡然醒悟又重新找回初心的心路歷程。此外,在影片最後我會探討下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深刻思考與現實意義。
首先,體現在對珍妮的學習態度上。
珍妮不能拉自己喜歡的大提琴,卻不得不參加不喜歡的青年管弦樂隊。原因是大提琴已經是她的愛好了,而愛好是不需要再浪費時間練習的。而不參加管弦樂團就會被認為不守規矩,對申請牛津沒好處。而珍妮,只有無奈卻又諷刺的回復父親傑克:「牛津可不想招能為自己著想的人。」
傑克只想著通過考上牛津大學讓珍妮融入上流社會的圈子,只允許做對申請牛津有用的事,其餘的事,似乎都不值得為之浪費時間,他根本不關心珍妮是否真的喜歡。
當珍妮在自己的房間聽著歌曲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時,突然父親來了:「我不想聽到法國歌曲!法國歌曲不在我上次看到的教學大綱上!」。於是,珍妮趕緊坐起來關掉音樂,傑克的做法實在令人緊張與無奈。
珍妮在第一次見到大衛時說:
「等我以後上大學了,要看自己想看的書,聽想聽的音樂,看畫展、法國電影,和見多識廣的人聊天。」
她是如此的渴望自由與美好。而這些嚮往的事,只有上大學真正獲得自由後才能去做,此時,現在的她只能每天重復枯燥又乏味的生活。
珍妮喜歡的音樂會,父親卻說沒意義,想看的書不能看,想聽的音樂不能聽。這也導致珍妮渴望美好、浪漫的生活,為之後的誤入歧途埋下了伏筆。一直生活在枯燥乏味生活中的她,當有一天遇到如此會製造浪漫、深諳人性的大衛,誤入歧途對於珍妮來說就是遲早的事。
其次,體現在對待金錢的觀念上。
珍妮的拉丁語考試不及格,當母親提出五先令一小時報個輔導班時,傑克卻不停的抱怨生活中處處都在用錢,並且認為供珍妮讀書最後也可能是在浪費錢。
足以體現出傑克是個沒有格局和眼界的人。對珍妮抱有很高的期望,卻不願意花五先令一小時讓珍妮上輔導班。而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金錢觀在一定程度上也深刻的影響著珍妮。
有錢的大衛能讓珍妮出入高檔餐廳、享受高雅的音樂會、喜歡的名畫能高價拍下、到法國為她過浪漫的生日。而這一切,都是並不富裕的家庭給不了她的,這也是她最終選擇愛情放棄學業的重要原因。
最後,體現在父母愛慕虛榮的本性上。
當珍妮告訴傑克要和大衛一起去聽音樂會時傑克的反應很堅決地說不同意。但見到大衛後,面對如此紳士優雅、風度翩翩的大衛,傑克竟然結巴的說不好話了。而母親也被他的贊美而沖昏了頭腦,於是,夫婦兩人心裡對大衛的戒備和不信任感瞬間煙消雲散。
聽說大衛是牛津畢業的,且認識牛津的劉易斯。傑克夫婦抑制不住的滿心歡喜,對大衛的好感明顯又多了幾分。認為大衛可以幫助珍妮爭取到進入牛津的機會,從此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
而大衛也很會打心理戰,成功說服傑克同意帶珍妮去聽音樂會。諷刺的是,當媽媽問到能多定幾張票一起去嗎,傑克竟然說不能。大衛一二再,再而三的突破傑克的底線,同意帶珍妮去聽音樂會,同意十一點半之前送珍妮回來,同意帶珍妮去牛津、去法國巴黎。
影片的最後,失望的同時,也理解和心疼這位父親。 一切虛榮的背後都是為了珍妮不再重復自己曾經內心的害怕,為了讓珍妮接受最好的教育,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寧願內心害怕也願意賭一把相信大衛能帶給珍妮他們想要的。然而,這一賭代價太大了。
首先,除了學習別無選擇,枯燥的生活令人想逃離。
上什麼大學、聽什麼歌、干什麼事都得聽父親的,導致珍妮的內心其實是極度叛逆的。在父母同學眼裡是乖乖女、優等生,成績優秀,名列前茅。其實內心還是渴望自由,渴望離開父母的管束:
等我大學畢業後,我要去法國,去巴黎,抽煙,穿黑色的衣服,聽雅克布雷爾的音樂。
一方面要極力的配合父母學習他們認為有用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壓抑自己的喜好。生活本已經枯燥,還不能有興趣愛好,內心與現實的沖突和矛盾導致了她更嚮往美好浪漫的生活,而她所幻想的一切美好生活在遇到大衛後都一一實現了。
其次,珍妮本性其實是個追求浪漫的人,渴望時尚有品味的生活,但同時又涉世未深,容易被騙。
大衛帶他參加音樂會,去高級餐廳用餐,她見到了大衛熱情友好、穿著時髦的朋友。在富有情調的夜晚和歌聲中,一切都看起來那麼美好夢幻。這似乎給珍妮心裡強烈的沖擊,珍妮有生以來第一次體驗到了如此浪漫的生活。這個夜晚,用珍妮的話來說,是人生中最棒的夜晚。
接下來大衛帶她參加名流派對,出入藝術品拍賣,住高檔豪華的酒店,給她奢靡的生活,帶她享受浪漫,她完全沉迷於燈紅酒綠的生活了。甚至在發現大衛真正的工作就是以偷竊為主時,雖然她不能接受,但還是被大衛說服了。
此時,她顯然不願意再回到曾經的生活了,相比於實現牛津夢,她更願意過這種所謂的上流社會的生活,她享受這種有趣的生活。
對於校長認真的忠告,提醒她「每個有價值的工作都需要學位」時,她不以為意,不屑的表情,轉身離開。
面對英語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說,告誡她「你聰明、漂亮,但你的男朋友會對你的聰明感興趣嗎?」,她卻毫不留情的反駁。
此時的她,或許覺得自己已經不需要靠牛津夢來實現她夢想的生活了,她已經找到通往上流社會的方向和道路了。既然不用付出和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為什麼還要再努力學習呢?此時的珍妮已經完全迷失了,更沒有人能勸的了她。
最後,受父母價值觀的影響:既然靠男人能得到的生活,為什麼要苦苦努力呢?
當大衛向珍妮求婚的時候,珍妮並沒有正面回復他,當她問父母如果不上大學,而是去結婚,會怎樣?
而父親的回答卻是令人失望的:
不管是大衛還是上牛津,其實都只是通往上流社會的手段而已。 正如傑克所想的,上了牛津和可能會遇到一個好律師,可明晚的宴會舞會就也能遇到好律師。所以,何必要再上牛津呢?面對如此令人滿意的金龜婿,靠男人能得到的生活,為什麼要苦苦努力呢?
此時的珍妮已經完全迷失,被愛情沖昏頭腦了。如果父母能清醒點,在關鍵時刻拉她一把或許還能救回珍妮,然而,一切都晚了,父母也被大衛蒙蔽了雙眼。同時,父母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了珍妮放棄學業和大衛在一起的決定。
大衛滿足了珍妮所有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個優雅風度的成熟男人為她枯燥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樂趣和驚喜。帶她參加音樂會,出入高檔餐廳,參加拍賣會,體驗大城市的燈紅酒綠和浮華奢靡。滿足她去渴望已久的巴黎過17歲的生日,帶她體驗了所謂上流生活的浪漫奢華。而這,一直都是珍妮希望通過牛津來實現的,而大衛滿足了她所有的美好願望。
充分騙取了父母的信任和認可
只能說大衛這個男人太會演戲了。在傑克夫婦面前總是幽默風趣、彬彬有禮。會編故事,投其所好,很快就贏得了父母的信任。
大衛欺騙傑克夫婦自己是從牛津畢業的。此時的傑克認為大衛或許會對珍妮進入牛津有幫助:
你需要這個,有人能幫你找到關系,我們認識的人總有限。
一開始傑克並不接受大衛帶珍妮去牛津的邀請,但聽到大衛說現在不去那就等兩年後再去好了,他們顯然等不到兩年後。此刻母親趕緊接過話說這或許是個機會。
而當傑克心中還有某些疑慮的時候,大衛早已准備好說辭:克萊夫會給她在學院里找個房間,非常的容易。讓傑克夫婦放心,並暗示自己不會和珍妮住一起,這樣一說,他們自然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不得不說,大衛深諳世故,摸透了人性背後的心理,可以說,傑克在他面前所有的拒絕似乎都顯得太無力和蒼白了。
傑克夫婦為了讓珍妮離上流社會的生活更進一步,為了能進牛津,為了他們所渴望的關系,底線真的一退再退,他們完全不擔心珍妮是否會受到傷害、被騙。或許,此時的傑克夫婦正因為認識這么一個成熟的大衛而滿心歡喜。
在這部影片的最後,珍妮終於覺醒了,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沒有捷徑的,同時,也真正明白了考上牛津的意義。
最後,結合珍妮成長過程中的故事談談本片帶給我的幾點思考和啟發:
①父母的格局和見識,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於丹說:成長的關鍵在於給自己建立生命格局。
大格局才能有大作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作為父母,眼界和格局不僅決定我們自己能達到的高度,更能決定我們的孩子以後能走多遠。只有能看得更遠,才能走的更遠。
為什麼有的人寧願早早出去工作掙錢也不願意上大學?因為上大學所帶來的回報是漫長而充滿不確定性的,而當下通過工作所獲得的回報卻是即刻的。所以他們願意放棄能產生無數倍回報卻需要等待的上學機會而選擇能看到眼前利益的工作。再者,這種生活是無比枯燥的,能堅持下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這些,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們所不能預見的。只有父母們有遠見,才能在關鍵時刻為孩子們指點迷津。同時,有遠見的父母教給孩子的是價值觀,而不是各種規則。不是條條框框的限制和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要求。
②生活沒有捷徑,想要的生活要自己爭取。
作為女性,到底是要通過自己努力得到想要的生活還是通過找個有錢的另一半來實現自己人生逆轉?
現在這個時代,或許只能靠自己,別人能給你一時的滿足卻不能給你一輩子的安全感。所以想要的東西要自己去爭取,這樣得來的安全感才更可靠。
珍妮最終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已經付出太大代價了,或許我們很多人都像珍妮一樣,只有吃了虧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後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上帝給的一切都是明碼標價的,也不要總是期待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種幾率太低了,與其苦苦等待別人帶給自己什麼,不如自己努力獲取想要的一切。
③跌倒了,要勇敢的站起來。改變,一切都不晚。
如果珍妮從此一蹶不振,放棄未來。那這一輩子就真的沒有任何希望了。還好,珍妮終於醒悟了,從此心無旁騖發奮讀書最終考取了牛津大學。正如珍妮校長所說的「每個有價值的工作都需要學位」。學習,終究是最正確的事。
所以,想要改變任何時候都不晚。能擊垮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犯錯誤不可避免,能從錯誤中吸取經驗重新開始也是一種勇氣。
最後,希望我們能摒棄讀書無用論一說,不僅僅是女性朋友們,所有的人都能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專一且專注的為之奮斗。
I. 求《成長教育》觀後感。急急急急急急急~~~
《成長教育》觀後感
小時候經常說以後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想進企業,不想進機關,不想這樣,不想那樣,只是因為很害怕死氣沉沉的生活,常講「我不要一眼望到死。」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穩定的生活沒有那麼可怕,即使是看似一成不變的工作,其實當中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內容;而所謂的新奇冒險也並沒有那麼精彩,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無奈,特別是當基本保障不確定的時候,不是人人都能夠活得那麼瀟灑,也不是活得看似瀟灑的人真的都只有瀟灑沒有煩惱。
就像jenny一樣,她眼中看到的老師的生活死水一潭,雖然也經過重重關卡從劍橋畢業,可還不是只是過著做老師的枯燥生活。但這種臆測其實是沒有道理的,你走進她,才知道她有一個溫馨的小窩,可以隨時彈琴聽歌喝咖啡,這樣的生活卻正是她想要的,她怎會覺得無聊?而所謂上流社會,美麗的洋裝、刺激的賽馬、迷人的酒會,其實只是一瞬,並不是不好,只是這感覺未必真實持久。為什麼要放棄一個成熟有魅力的男人和他帶來的富足的生活而繼續埋頭苦讀擠進牛津?之前沒有人的答案令jenny滿意。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些生活Jenny以後都可以擁有,她有大把的時間讓自己可以徜徉其中,但這一份努力換來的高等學府的通行證,以及由此帶來的一切,學業、生活、經歷,卻只有眼前的時間和機會,過期不候。
有人提出,如果david不是已婚的身份,看起來他也不像開始想像的是個騙子或十惡不赦的壞人,他只是個普通的有點小錢的中年男人,如果沒有家室,他未必不是一個好伴侶,他對Jenny有感情,而且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也不糟。如果jenny是海倫,那麼她會享受這樣的生活,也一樣會很幸福。可惜Jenny不是海倫,她是jenny,這樣的女孩習慣獨立思考,喜歡自己帶來的成就感,所以時間長了她會懷念放棄的一切。
因此,如果生活中有真的對大叔感興趣的小Loli,不必給她們上綱上線的道德准則,只是要她們弄清楚,自己的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成長教育
J. 叫我第一名.Front.of.the.Class。觀後感。要英語的。需中英文對照。盡快!
What makes a difference of one』s success?—My feelings after seeing Front of the class The film Front of the class gives me deep impression which describes an American boy who was born with an illness called Toilette Syndrome.
With this disease, he experiences discrimination for years. But finally, he becomes a teacher and lives happily since he never gives up his hopes and dreams.
When he was a little child, Brad Cohen was regarded a bad boy because he always makes wield noises in class which makes the other students hard to concentrate on the class. Teachers can』t understand him and thinks that what he does is on purpose, while other students also make fun of him.
What』s worse, his father also disbelieves him and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father and the son from that on. In that condition, how does the boy grow up positively and happily just like the normal kids?
As far as I concerned, his mother and a great headmaster he met when he was a child really have influenced him a lot.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Cohen』s life is undoubtedly his mother, without whom the little Cohen may not find the courage to live and achieve his dream.
She could have taken the little Cohen back home and find a tutor for him and limited him in the little space just like other parents who also have a child with Toilette Syndrome. But she didn』t do that and instead, she still regarded her child as a normal one and always encourage him never compromise to his illness.
In that way, Brad Cohen is able to keep an optimistic spirit though experiencing such an unfair destiny. The other person tha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ohen is his headmaster in middle school.
One day, he was criticized and laughed at again by his teacher and classmates again for he couldn』t stop making such noise when having class. After his headmaster knows that, he invited him to take part in a music concert.
After the concert, he invited the little Cohen to go up onto the platform and express his feelings and tell about the illness to the whole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fter that, he became more confident than before.
After graating from college, he was strongly convinced that every student was worth being giving guidance by teachers and developed a dream to become a teacher. Through his efforts, he tells everyone he could do that by his actions.
Finally, he gets popular with his students and wins other』s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From the film, I really understand that home and school ecating are really indispensible in our lives. Not only can we gain knowledge from that, but also we could develop the positive view to the world.
For me, the latter is more important. What』s more, I also realize that childhood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of one』s life in which we may meet many people who would have different impact on us to some degree. As a result, ecating in childhood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翻譯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什麼不同?——我看了《教室前面》後的感受電影《教室前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電影描述了一個出生時患有一種叫做「化妝綜合症」的疾病的美國男孩。
患有這種疾病,他經歷了多年的歧視。但最後,他成為了一名教師,生活幸福,因為他從未放棄他的希望和夢想。
當布拉德·科恩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就被認為是個壞孩子,因為他總是在課堂上大聲喧嘩,這讓其他學生很難集中精力上課。老師們不理解他,認為他是故意的,而其他學生也在取笑他。
更糟糕的是,他的父親也不相信他,從那以後父子之間就有了隔閡。在這種情況下,男孩如何像正常的孩子一樣積極快樂地成長?
就我而言,他的母親和他小時候遇到的一位偉大的校長確實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科恩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無疑是他的母親,沒有母親,小科恩可能沒有勇氣生活和實現他的夢想。
她本可以把小科恩帶回家,給他找個家教,把他限制在狹小的空間里,就像其他父母一樣,他們也有一個患有梳妝綜合症的孩子。但她沒有這樣做,相反,她仍然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並且總是鼓勵他永遠不要向自己的疾病妥協。
這樣,布萊德·科恩雖然經歷了如此不公平的命運,但仍能保持樂觀的精神。另一個對科恩很重要的人是他的中學校長。
有一天,他上課時不停地吵鬧,再次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和嘲笑。校長知道後,他邀請他參加一場音樂會。
音樂會結束後,他邀請小科恩走上講台,向全校師生表達自己的感受,講述自己的病情。從那以後,他變得比以前更加自信了。
大學畢業後,他堅信每一個學生都值得老師的指導,並夢想成為一名教師。通過他的努力,他告訴每個人他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做到這一點。
最後,他受到學生的歡迎,贏得了其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從這部電影中,我真的明白家庭和學校教育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不僅可以從中獲得知識,還可以培養對世界的積極看法。
對我來說,後者更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也意識到童年是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可能會遇到許多在某種程度上會對我們產生不同影響的人。因此,應該重視兒童教育。